《基础》教材修订的背景、原则及其内容说明(5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01:4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础》教材修订的背景、原则及其内容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础》教材修订的背景、原则及其内容说明》。

第一篇:《基础》教材修订的背景、原则及其内容说明

《基础》教材修订的背景、原则及其内容说明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材课题组首席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潜涛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教材自2006年8月出版后,教材编写组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和中宣部、教育部的决定,出版了2007、2008、2009、2010、2012年版(出版5本样书,未正式发行出版)修订教材。这次教材修订工作是对2012年教材的修订。回顾教材修订工作,领会每次教材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认识每次教材修订面临的新背景新要求,把握这次教材修订的具体内容及其特点,有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新修订教材的体系结构及其各章的内容安排,实现好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科学转变,充分发挥“基础”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讲两个问题:一是教材修订的背景、原则及其概况;二是这次教材修订的具体内容和修订说明。

一、《基础》教材修订的背景、原则 一)教材修订的历史回顾

2006年版教材出版后,“基础”教材修订工作已经开展了六次。每次教材修订工作,都是在党中央有了新精神、党的理论创新有了新成果的背景下进行的;每次教材的修订,都是为了使教材能够及时充分反映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更好地吸收高校教师在教材第一版使用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具体来讲,第一次对2006年版教材修订,是为了充分反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吸收高校广大师生在教材第一版使用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第二次对2007年版教材修订,是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充分反映十七大报告体现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充分吸收高校广大师生在教材第二版使用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第三次对2008年版教材修订,是为了更加充分反映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理论观点,充分反映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精神,充分吸收高校广大师生在教材第三版使用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第四次对2009年版教材修订,是为了充分反映反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反映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反映我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充分吸收高校广大师生在教材第四版使用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2012年对2010年版教材的修订,是为了反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反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相关内容,进一步丰富教材的内容,增强教材的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提高教材的理论品位。

二)这次教材修订的基本要求。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根据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有关要求,这次教材修订的主要任务是: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一系列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本本科生教材和五本研究生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基本要求是:1.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精神、体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广泛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使用以来,高校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建议,对教材的章节结构、主要内容、思想观点、文字表述进行认真修改,力求在基本精神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更好地体现中央精神、适合教学需要。

三)这次教材修订的原则。一是保持教材的稳定性。《基础》教材的撰写及其每次修订都是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领导下,编写组专家集方方面面的智慧努力完成的,其指导思想、框架体系、章节内容,较好地反映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宗旨,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高校师生的普遍欢迎。因此进行教材修订工作,遵循“可改可不改的不改”的原则, 需要修改或增加的部分,从语言表述到问题阐释,都要与教材第一版的风格相一致,以保持教材的稳定性。二是维 2 护教材的权威性。教材修订稿中,反映中央理论创新的成果,特别是中央关于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有关内容,以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的讲话为依据,不随意加入修订课题组专家个人的学术见解,以适应教材的权威性特点。三是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在教育部委托有关省市教育部门召开的教材征求意见座谈会上,参会师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从整体上提高教材的理论品位、丰富教材的内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教材修订课题组在认真梳理、消化广大师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努力将合理的成分融汇在教材修订稿中,以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这次教材修订的内容及有关情况说明

根据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修订的有关要求以及《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关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修订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司函[2013]19号)要求,本书修订课题组经过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总书记最近的重要讲话等中央相关文件精神,认真梳理研究广大师生对教材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保持教材基本精神不变的前提下,为了使教材更好地体现中央精神、更加适合教学需要、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2年修订版)教材进行了新的全面修订,涉及教材的章节结构、内容安排、理论观点等,主要调整了教材的框架结构,突出了法律部分的思想性,突出了道德和法律的有机融合,对教材的内容压缩了4万多字。

一)教材框架的调整及章结构

以上2012年版的教材章结构,即2006年版教材的章结构。2006年版教材出版后虽先后六次修订,但教材框架结构保持了稳定,章结构和章题都没有变。这一教材框架,遵循思想、行为发生的规律,按照由思想到行为、由自律的道德行为到他律的合法行为而依次展开,基本上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和肯定。

2006年教材出版后,随着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使用教材的实践体验的深化,逐步发现教材自第四章以后的逻辑思路有待进一步理顺,尤其是道德观教育的逻辑理路和法制观教育的逻辑理路有待统一。也就是说,教材第二部分集中阐述道德观教育的有关问题,其逻辑思维遵循由抽象到具体的路径。第四章集中阐述的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理论和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的理论前 3 提,而五、六章的有关道德的内容,则是第四章内容的延伸和具体化,是道德的核心、原则、基本规范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的具体要求。教材第三部分集中阐述法制观教育的有关问题,五、六章的法律部分内容是基于道义对人们行为的法律规定,第七、八章论述的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法制制度为其理论支撑,其逻辑思维遵循的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路径,与道德观教育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正好相反。为了使教材的逻辑更趋严谨合理,这次教材的框架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新设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 新设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新设第七章 “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二)各章主要的修订

绪论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相关内容进行合并、缩减和调整,改变了绪论的节结构,使绪论由原来的四节结构变为三节结构。具体说,把原第一节和第二节合并为一节,第一目由有原教材第一节的一、二目合并而成,第二目由原教材第一节的三、四目合并而成,第三目由原教材第二节第二、三目合并而成。原教材第二节第一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移至第一章第二节第一目。

第二,对“思想道 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核心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和深入分析。具体说,把原教材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为“第二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内设三目,第一目“思想道德与法律”、第二目“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第三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道德与法律、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界定与论述。

第三,吸收和体现党的十八大最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内容的论述。在第二节第三目“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目标,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正确认识“三个倡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减少与《概论》课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讲解上的重复,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在节中的地位和篇幅安排,对原教材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论述进行了凝练。

第一章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吸收和反映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 4 果。十八大报告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些最新理论成果,体现在第一章第二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

第二,结合大学生实际,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具体来说,把原绪论第二节第一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移至第一章第二节作为第一目,帮助大学生在首先认清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原第三节中增加“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作为第一目,联系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化理想为现实。删除了原教材第三节第二目“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内容。

第二章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为了更好地体现党的十八大精神,突出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将本章标题改为“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第二,为了使教材的逻辑思路更加清晰、合理,将本章原第二节第一目和第二目互换;将原第七章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的相关内容移至本章第三节作为第五目;删去原教材第三节第五目“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将其主要内容凝练为本节的结束语。

第三章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PPT4)

第一,为了进一步理顺使教材的逻辑思路,将本章第一节第一目由原来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调整为“人生观的科学内涵”。固然,世界观与人生观是紧密相连的,但在这里讲世界观概念,从逻辑思维理路看,有回旋之嫌,因教材的第一章已经涉及世界观问题。将本章原第二节第一目“价值观与人生价值”相关的内容调整为第一节第四目“正确认识人生价值”。这是因为,原来教材对人生观的设计,缺少了人的价值这一必要元素。

第二,为了更好地体现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第三节 5 第四目“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新了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思想。第四章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为了使教材的框架结构更加合理,章节标题更加切题,彰显道德实践,把第四章章题调整为“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把第三节节题调整为“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同时,把个人品德的有关内容调整到第七章第四节。

第二,为了突出强调“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原第三节中的第二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调整为两个目“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而将原第三节第三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调整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放到第四节中去作为第二目。

第三,对原第四节的目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第四节包括两个目,即: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删除原第四节第二目“大学生与诚信道德”,将其内容移入调整后的第四节第一目“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去;删除原第四节第三目“努力锤炼个人品德”,而将其内容调整到修订后的第七章第四节“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中去。

新设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

第一,为了与第四章道德的内容相对应,第一节的节题设立为:“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

第二,为了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调整后的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以原第七章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为基础,整合了原第五章第三节第一目“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中“法的规范作用”的有关内容。将原第七章第一节第四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调整到第六章中。

第三,把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删除第四目“我国的国家机构 ”,变为:第三节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下设三目: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为了从整体上帮助大学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调整后的本章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的内容,设三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二、中国特色 6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将该白皮书第四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的主要观点融入第六章依法治国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部分,以避免重复。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和法治思维培养,提升法律基础部分内容的思想性和前沿性,本次教材修订新增加“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第二,本章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下设三个目: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以及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目的在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节内容的编写,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有教材很少论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缺陷。

第三,本章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吸纳了教材第七章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第一目“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的内容,下设三目:

一、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二、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主要阐述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特征、法治思维方式及其培养途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引导大学生自觉培养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党的十八大所阐述的新概念、新思想。本章及时地把这一新概念、新思想转化为教材内容,确保了教材主题的前沿性和教材观点的先进性。

第四,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的认识,不断增强维护法律权威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调整后的第三节节题为“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吸纳了教材第七章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第二目“树立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下设三目:

一、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二、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以上涉及法律思想的两章内容,与以往教材的第七、八章的内容相比,一个最明显特点是,增强了法律思想修养的内容,大量删除了一些具体的法律条文,从而使法律部分的内容更具有思想性,使教材内容中的思想道德部分与法律部分有机地融汇为一体。

新设第七章 “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第一,为了体现教材体系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行为的有序发展,根据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将原来分散在第五章、第六章、第四章的有关内容重新整合为“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第二,将原第五章的内容大幅度压缩为调整后的第七章第一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三、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将原第六章的有关内容压缩调整为第七章第二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二、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

三、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和第三节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恋爱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三,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增加了第四节 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二、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三、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并把原第四章第四节第三目“努力锤炼个人品德”的有关内容调整到本节中。

第三,以原第五章和第六章中的法律部分为基础,在本章法律部分,分别设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和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四目。考虑到本章的道德规范也很具体,这部分的法律规范均与大学生关系密切,同时调整后的第五、六章已经没有具体的法律文件,所以前三目仍保持原有内容框架,只对表达方式和内容作了必要的调整或压缩。

第二篇:教材基础内容整理格式(wode)

教材基础内容整理格式

七年级

上册

一、《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一)重点词语

痴想隐秘依然铁青幻想凝成喧腾诱惑瞬间

(二)关于诗歌

研讨与练习一:字面义与深层义

(三)课堂检测

1.音、形、义

2.常识(文学、文体)

3.关于本文某些词语的语境义

4.关于本文重点的理解

具体要求:

一、写出这一课教学设计——分课时教案

二、按课时设计“课堂检测”

三、每一题附上参考答案及解析

任务分配:

总负责:门婕

七年级:程瑜3中、4中、7中、20中、89中、57中 八年级:王晖23中、31中、32中、78中

第三篇:背景说明

2007暑假语文学习活动方案(类似格式,仅供参考)

亲爱的同学们:

暑假就要开始了,为了让大家度过一个愉快而充实的暑假,老师特地为你们设计如下的语文学习活动,就由此开始我们的暑假语文学习之旅吧……

一、制订暑假语文学习活动计划

同学们,漫漫假日,我们不妨先为自己制订一份《暑假语文学习活动计划》,然后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做到劳逸结合,如何?在制订计划时同学们要注意安排好漫长暑假的整体计划、目标和每周、每日的短时计划。另外在计划中同学要明确暑假语文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二、在阅读中学习和生活

古人云:“开卷有益”,阅读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世界、宇宙。或许翻开每一页的书卷,闻着书香,我们的心灵会得到一次次的升华和净化,老师为同学们推荐了以下的书目和报刊杂志,希望能伴随着同学们快乐的度过暑假的每一天。请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

1、推荐的书目:

《红楼梦》曹雪芹、《聊斋志异》蒲松龄、《朝花夕拾》鲁迅、《一千零一夜》纳训译、《昆虫的故事》法布尔、《堂?吉诃德》塞万提斯、《三国演义》罗贯中、《呐喊》鲁迅、《子夜》矛盾、《家》巴金、《雷雨》曹禺、《围城》钱钟书、《老人与海》海明威、《巴黎圣母院》雨果、《鲁滨孙这漂流记》笛福、《名人传》罗曼?罗兰、《科学的历程》吴国盛、《安徒生童话全集》安徒生、《爱的教育》亚米契斯。

2、推荐的报刊杂志:

《中国青年报》、《温州日报》、《温州晚报》、《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读者》、《散文百家》、《知识文库》、《男生女生》、《奥秘》、《科幻世界》、《意林》。

二、感悟生活,我手写我心

写作使我们的生活更美丽。请同学们在暑假里完成以下几篇作文。

1、写一篇读书心得;

2、写一篇影视评论;

3、自由作文二篇。

(1)内容宽泛,天文地理、时事政治、军事体育、自然环保、动物风景、社会现象、家庭生活、友情艺术、心灵感受……皆可入文。

(2)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3)自拟题目;

(4)字数不少于500字。

三、研究性学习

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和超越。老师为同学准备了以下几个研究性学习课题,请同学们自行组合小组,任选一个课题,完成资料的收集和内容的探究。

课题参考:

课题一:金庸武侠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探究。

课题二:唐诗宋词中有关“月”的意象的研究。

课题三:有关苍南乡土文化的调查及研究。

课题四:有关碗窑历史的调查研究。

四、收看电视,打开我们的另一扇视野

炎炎夏日,在家中收看电视是同学们不可缺少的节目,有节制的收看电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老师为同学们推荐以下的电视节目,但是请同学们有所选择观看电视节目,注意保护视力。

推荐栏目:

中央一台:《新闻联播》、《新闻30分》、《新闻调查》、《三星智力快车》(周日9:

20)、《今日说法》、《开心辞典》、《实话实说》、《国际时讯》、《金苹果》(周六16:10);

中央二台:《幸运52》、《对话》、《第二起跑线》;

中央三台:《同一首歌》(周五19:35)、《艺术人生》(周五21点30分);

中央五台:《体育世界》、《NBA赛场》(周五7:30)、《电子竞技场》(周六12:00);

中央六台:电影频道的相关电影

中央十台:《科技博览》、《探索?发现》;

地方台:

(1)黑龙江台:《新闻夜航》、《小天鹅》、《开心擂台》;

(2)湖南卫士:《娱乐无极限》、《快乐大本营》(周六8:30)、《音乐不断》(周一至周日中午12:30);

(4)东南电视台:《开心100》

五、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我学习离不开实践,没有实践的学习是脱离实际的学习,是苍白的学习。为此,老师为同学们设计了以下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请同学们踊跃参与,并写下相关的报告和调查。

1、设计一次采访活动;

2、有条件外出旅游一次(在父母带领下);

3、参加一次公益活动;

4、邀请同学或朋友到家做客;

5、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完成调查报告(参考题目:有关我班级学生家庭藏书情况调查;中学生出入网吧情况调查;中学生日常消费情况调查等等)

六、学做家务,学会劳动

你会做家务吗?利用暑假,学着做家务,给父母一个惊喜。以下是老师为同学们设计的家务活动,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1、学做一种烹调;

2、学做家务;

3、构思并实施“给父母一个惊喜”的活动;

七、为暑假语文学习之旅画上句号

漫长的暑假即将结束,同学们应该为我们的暑假语文学习之旅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了。开学后,请大家交一份“暑假学习活动”的实施报告。需将有关内容装订成册,要有封面和目录,内容包括《暑假语文学习活动计划》一份、作文四篇、读书笔记十篇、游记一篇、采访稿一份、研究性学习总结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一份。开学后将在班级里进行优秀“暑假学习活动实施报告”成果展示。

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中来,祝同学们暑假愉快,多有收获。

暑假作业应怎样布置,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我想,暑假语文作业不应该仅仅只是书面作业,应该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动手,参与实践能力,应该更多的让学走出书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在生活、社会中学习语文,从实践中学习语文。应该引导学生由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被动接受向自由探究转变。应该让作业不再仅仅是作业,应该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一份成果,让他们体验自己成功的喜悦

第四篇:教材说明

教材说明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连加、连减三个部分。

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相同,只是计数的范围由整数扩充到了分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学过一些简单(分母不超过10)的,有一定的基础。但当时只采用直观的方法进行教学,没有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计算方法。本册第四单元,系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学生已建立起分数单位的概念。因此,本小节要在这些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打好基础。

本节教材共安排3道例题,分为两个层次。例

1、例2为第一层次,学习一步计算的加法和减法,在例

1、例2学习的基础上,概括计算的一般方法。例3为第二层次,学习连加、连减。不难看出,第二层次是第一层次的深化和发展,是为加减混合运算打基础的。

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本节教材的3个例题,都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而学生在两年前就初步理解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法的算理,并会计算一些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因此,教学3个例题时,应将自主探究的权利牢牢把握在学生的手中,让他们在自主列式、自主计算、自主说理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感受,逐步养成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2.重视“做一做”中的练习内容,确保学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做一做”中的练习是配合例题的单项基本练习,它是为巩固例题呈现的知识点而设计的练习,也是为那些对例题中包含的基础知识,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不甚理解的学生设计的练习。在整个练习系列中,它属于最基本的一个层次。

练习时应要求人人独立地、正确地完成,特别是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应及时掌握他们练习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例题学习中的障碍,确保他们达到基本要求。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例1。

编写意图

逻辑地设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教学过程。

(1)选择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分吃圆形大饼)为素材,引入分数加法的学习。这样选材有以下用处:①体现分数加法的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②用圆形中的某些部分表示分数相加的直观图形,能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2)放手让学生利用整数加法的含义列出算式,利用在三年级已掌握的分数加法的计算知识进行计算,并说出算理和写出计算过程。

(3)在学生自主列式、写计算过程的基础上,教材给出同分母分数相加的规范书写过程:

1/8+3/8=(1+3)/8=4/8。其中,(1+3)/8这一过程计算熟练后可以省略。

(4)利用直观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4/8就是1/2。由此引出结果的表达要求:“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并在上面算式的后面补上“=1/2”。

(5)通过例1的学习,引导学生由整数加法的含义推出分数加法的含义。

上述5个环节,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教学思路: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引入同分母分数相加的问题。

选择一家三口分吃大饼的素材引入同分母分数相加的问题,是编者精心安排的。和家人一起分吃圆形大饼几乎是每一位儿童都曾经历的“凡人小事”。这样的素材不仅能直观地、浅显地帮助儿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的算理,而且便于教师将其做成直观教具或制成动态课件。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这一素材,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引入分数相加的学习,当然,也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换成儿童易于接受的其他素材来组织学习活动。

(2)让学生经历“1/8+3/8”的列式计算、说理的全过程。

当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后,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独立分析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自主列式并计算。这里的重点是写出计算过程并说出理由。如,学生的列式可能是:1/8+3/8=4/8(会正确写出结果,不会写过程);1/8+3/8=1个1/8+3个1/8=4个1/8=4/8(说理过程)。在学生理解算理后,指导学生规范地写出计算过程(如下):

1/8+3/8=1+3/8=4/8=1/2(指出,以后计算熟练了,(1+3)/8可以不写。)

(分数单位相同,即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分数线下写“8”,分数线上写“1+3”。)

最后,利用直观图,让学生看出结果48就是12,体会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的合理性和简约性。

2.例2及第106页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

编写意图

(1)例2编写的教学过程与例1大体相同。

例2的教学过程是:由例1中的小朋友喝矿泉水引入同分母分数相减的问题→ 学生自主计算

含义。

推分数减法的(2)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

从运算的含义出发,通过若干个具体实例,概括出具有一般性的、合理的计算方法,用于指导学生熟练地进行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是计算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这个过程是较高水平的抽象概括过程。因此,教材安排了一个合作学习的活动(教科书第106页图),意在通过合作交流,集中集体智慧,把对例

1、例2中的共同点找出来,然后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教学建议

(1)在具体情境中引入同分母分数相减的问题。

例2的情境是例1情境继续。教学时,可利用小女孩喝矿泉水的素材引入同分母分数相减的问题。也可选用有刻度的量具,用不同的故事情节为素材引入本例的学习。

(2)让学生自主写出“3/4-1/4”的思考过程。

如何计算“3/4-1/4”,把思考的全过程(例2所示)书写出来,可采用以下两种办法:(1)步子迈得小些。让学生在教材留下的空白处填空,在填空的过程中弄清算理,形成规范化的写法。(2)步子迈得大些。当学生列出算式“3/4-1/4”后,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例1的经验自主写出全过程。

这里需要注意的:初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时,要求学生写出思考的全过程是必要的,一旦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清楚了,深刻了,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减”这一过程可以省略,直接利用计算规则写出结果。

(3)组织全体学生参与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的活动。

教学时,可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人人说出自己观察例

1、例2后发现的共同点,然后将共同点归纳为几条。在小组归纳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学生共同归纳,最后在教师的引领下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3例3。

编写意图

(1)以儿童喜爱的少儿节目播放时间为背景引入连加、连减的学习。

分数连加、连减的生活原型比比皆是。但教材在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中选择少儿节目播放时间为背景引入本例的学习,既符合儿童的情趣,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但让学生体会分数的连加、连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体会生活的丰富与多彩。

(2)在三个同分母分数连加的多种算法中,突出直接相加的简便算法。

例3(1)是三个分数连加。解决“前三类节目共占每天节目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的问题,解题思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先算任意两类节目所用时间占每天节目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可以先算4/15+1/15,也可以先算1/15+7/15),再与第三个节目播出时间相加;也可以直接将三个节目播出时间相加

(4/15+1/15+7/15)。教材同时呈现两种基本思路,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哪一种方法?”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用三个分数直接相加,计算更简便。

(3)让学生自主计算三个分数连减。

例3(2)是三个分数连减。由于有例3(1)的经验,所以教材有意留下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1-2/15-12/15”的计算。同时通过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为后面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计算做好准备。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独立审题,并列式计算。

教学例3时,可将已知的多个信息(表格呈现的)和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和盘托出,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审题,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要给足学生思考、计算的时间。教师巡视时,应及时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和存在的问题。

(2)在对比中认同简便算法。

全班交流讨论例3(1)的解决方法。将不同解法用投影仪(或写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引导全体学生共同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在交流、对比中形成共识:用三个分数直接相加比较简便。

(3)说明“分子是0的分数等于0”。

学生完成例3(2)后,可提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计算“1-2/15-12/15”时,“1”应化为分母为几的分数?为什么?②如果将“2/15”换成“3/15”,结果是多少?0/15是多少?你能解释吗?

关于分子是0的分数,可以启发学生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出0除以任何正整数都得0,所以,凡是分子是0的分数都等于0。

(4)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解决例3中的两个问题,均有不同的方法。教学时,应鼓励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一方面检验自己算法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5)关于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算式的书写。

在开始学习三个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时,为了使学生掌握用规范的方法进行计算,所以要求他们写出详细过程,如1-2/15-12/15=(15-2-12)/15=1/15,当计算熟练以后,中间过程(15-2-12)/15可以不写。

4.关于练习二十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单项练习。学生独立作业后,应任意选出2~3题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同时提醒学生,结果的表达式是否是最简分数。

第2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变式练习。讲评()-1/12=11/

12、7/5-()=3/5时,应让学生说一说是依据什么关系进行计算的。

第3、6题,利用连加、连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其中第3(3)题是问题不确定的开放型题。由于分数乘、除法尚未学习,多数学生不会计算相关的习题,所以,应提示学生,提出的问题仅限于用分数加、减来计算的。

第4题,分数连加、连减的开放型练习。条件和问题同时开放。练习时,①提醒学生认真审题,看清楚“有几组分母相同的分数?各有几个?”然后再组成不同的算式进行计算。②提出要求:加法(减法)算式写几个,其中连加、连减各写几个。

第5题,连加、连减的巩固练习。要求人人独立地、正确地完成。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写出详细过程,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直接写出结果。

第7题,综合应用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和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练习。讲评时,应交流学生中的多种解题思路,应鼓励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如解答“5/8-3/8〇3/4-1/4”这一题时,学生可能这样思考:5/8-3/8=2/8,3/4-1/4=2/4,因为2/8<2/4(两个同分子的分数比较大小,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所以5/8-3/8<3/4-1/4,这里并没有将2/8约分后再来比较。

第8题,是联系学生自己的作息时间进行分数加减计算的开放型练习。完成这题需要在课前搞好调查活动。可安排学生作一些调查,并制作一张表格,将每天各项活动的大致时间填入表格内(如下表)。

每天各项活动时间统计表

课前填好表格后,再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再来计算。

讲评时,可让2~3名学生展示自己练习完成的情况,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应用时间的教育。

第五篇:教材说明

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六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准确诠释先进的课程理念,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在保持第三学段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老师已经使用过五年级教材,对理解和把握本册教材打下了基础。为了让老师们更清楚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做简要的介绍,供老师们教学时参考。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 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六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

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詹天佑》《穷人》《只有一个地球》《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月光曲》,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草虫的村落》《怀念母亲》《中华少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老人与海鸥》《最后一头战象》《伯牙绝弦》。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精选了律诗、词、散曲以及十四行诗、儿童诗、诗话等作为阅读材料,希望能帮助学生在关于“诗”的综合性学习中,对诗有一些感性认识。还在“回顾·拓展”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爱国主义(“祖国在我心中”专题)、关爱他人(“心灵之歌”专题)、环境保护(“珍爱我们的家园”专题)、艺术情操(“艺术的魅力”专题)等方面的专题。为了提高感受力,培养想象力,编写了“感受自然”专题。这一组中的课文,大多有别于一般描写大自然的文章,想象丰富,表达方式独特,有的甚至有“物我两忘”之境。

在第三学段安排这样一组课文,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设置了以“了解诗歌”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轻叩诗歌的大门”。另外,上承五年级上册以人物为对象的专题“走近毛泽东”,本册教材编排了第五组“初识鲁迅”。鲁迅既可谓文坛巨匠,又可谓一面民族旗帜,能借助文质兼美的一组课文,让小学生尽己所能地了解、认识鲁迅,其意义不言而喻。

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其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册的学习重点。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注意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练习、应用,后面有总结、拓展,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与五年级教材相同,本册各专题的导语(第六组除外)分为两个自然段,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精读课文后有练习题,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承上启下,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和内容大多与单元主题相关,“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如,第五组“初识鲁迅”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鲁迅、感受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我们要认识、了解鲁迅,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

课例:第一篇课文《少年闰土》是鲁迅的小说《故乡》的一个片段,课文后安排“资料袋”──鲁迅简介。后三篇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安排有“阅读链接”: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语言精炼、传神,可谓抓人物特点的范例;第二个片段与课文内容照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阐释,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一面》前的连接语,用有说服力的事例讲了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与课文内容相对应;《有的人》对鲁迅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和评价。

口语交际·习作:内容亦与本单元内容相关联。口语交际“留在心里的印象”,有几个要点:“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第一次相见时)他留给你的印象”“后来相处中发生的事”“你对他印象的变化”。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个交际话题的设计,与课文内容是有关联的,比如《少年闰土》《一面》。习作内容有两个,可任选其一。第一个要求写人,可以运用本单元以及以前学到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第二个是扩写,写事为主体,亦可表现人。

交流平台: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另一个是交流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及其理解的方法。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教材在编排上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充分开掘教材内容,学生学习完整组教材,单元学习目标是不难实现的。

本册教材联系教学实际确定各个专题在教材中的位置,关注各个专题及课文的内在关联,使整本教材成为一个整体。如,根据我国国庆节的时间和大部分地区的教学进度,将“祖国在我心中”这一小综合专题安排在第二组,便于教学,并将大综合“轻叩诗歌的大门”安排在后半学期。本册大综合以了解诗歌为中心,“诗歌朗诵会”是主要活动之一,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特意在“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专题中选编了朗诵诗《中华少年》,朗诵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学习要求,学生可以学到一些诗歌朗诵知识。“初识鲁迅”专题选编了《有的人》这首诗,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诵”的学习要求;本专题也放在了大综合专题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便于大综合中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主要体现在:一是导语提示单元学习内容;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三是每组课文后的“词语盘点”便于学生自查自测;四是“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交流平台”这个栏目,一般地说,引导学生在一组教材的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可以以此为基础,依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交流、总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有的专题中的“交

流平台”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其他学年、学段学过的课文,并与本单元课文作比较,找异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在新旧知识的碰撞、融合中获得新知,训练思维。

(四)“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延续五年级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册中“口语交际·习作”依然单列。编排形式亦比较灵活,有先说后写的,有先写后说的,有把两部分内容合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教材中的提示性文字,注意提供多个角度,拓宽话题范围,增加选择性,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较大的创造空间。

口语交际话题方面,有与专题内容相关的,也有意识地安排了指向技能的。与专题内容相关的,如,“珍惜资源”“身边的艺术”;与口语交际技能相关的,如,演讲、辩论、朗诵、劝阻。

习作的编排注意兼顾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也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应用文。记实作文主要安排在第三组、第五组、第八组,分别是“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用一两件事介绍小伙伴”“学习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或写“一件艺术品”、“一次艺术欣赏活动”。想象作文有:第一组,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或听音响讲想象到的、感受到的;第四组,借助漫画写感受或编故事;第五组,根据材料扩写;第七组,根据图片报道写故事。应用文分别安排了写演讲稿或读后感,写建议书以及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有明确的指导和要求。

教材中的提示性文字,首先,对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容给予提示、指导,或从生活实际谈起或从情境引入,注意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如,第一组,其中一个角度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教材提示学生“可以把自己当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又如,第三组口语交际安排的是辩论,教材注意把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分析辩题,提示辩论内容,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教材还对辩论应当怎样进行给予了明确指导,有助于本次口语交际的顺利展开。

另一方面,教材根据阶段性目标,注意明确要求。关于这一点,习作内容体现得更为突出一些。具体地说:第一组结合本专题的读写点,突出了写“感受”的要求;第二组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提出“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看作是学习方法的提示,也可以看作是学习要求。如果写读后感,要表达“真情实感”;第三组,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对于“真情”“感动”“关爱”等主题的习作,前面有几册教材曾做过安排,本册教材就这类主题,要求学生关注事情发生的环境,当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侧重点不同,难度相应地有了提高;第四组的看图作文,明确要求写出“理解和感受”;第五组的扩写,要求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第七组的根据图片报道习作,要求想象合理,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第八组则提示学习运用课文表达感受的方法。另外,与前几册一脉相承,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次是在“祖国在我心中”专题中,与课文的学习同步进行,要求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活动,交流收获和展示成果。

另一次安排在第六组,是一次大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以“了解诗歌”为主题,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活动。而后分成两大板块──“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按两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教材在这两大板块中,分别提出活动建议,提供若干必读材料。第一个板块引导学生搜集诗歌并进行整理、欣赏;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动手写诗、开诗歌朗诵会、编诗集和进行诗歌知识竞赛。最后,提出写一个简单的活动总结。综合性学习的编写,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除了学习专题和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以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六)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材注意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首先表现在精心编排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其次表现在:一是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重点语句,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读了课文后的感想。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小练笔、选做题的安排也注意引向生活。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课外书屋”中重点推荐了《绿山墙的安妮》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这样的编排,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加强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要适时做好铺垫。

(二)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等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三)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1.首先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注意结合专题学习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

教材中安排的读写训练点,都是从课文而来,教学课文时引导学生关注相关问题,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力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少年闰土》一课。这一课所在专题是“初识鲁迅”,本专题要学习的内容包括:了解、认识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方法。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注意照应到以上内容。学习《少年闰土》,应当在了解、认识鲁迅的大背景中进行。要引导学生留意作者写人的方法,还要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总结方法、规律,以方便学生在单元末进行交流。

本册教材中保留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被编入了新的专题,体现了新的教学功能,教师要根据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它们在专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新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2.教学时注意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地发挥。

本册教材大多数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关注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是学习课文要完成的任务之一,但是,人文内涵的开掘要适可而止,不可脱离文本,更不可不顾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从课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应当是教学课文的主要依据。本册教材课后题主要体现以下学习要求:

(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工夫。

本册的默读要求,重点是边读边思考和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

题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教材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一个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安排在第一组和第八组。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体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后,课文有哪些不同,体会其表现力。另一个是“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安排在第四组。教学相关课文时,应当引导学生边读边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体会这样读书会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在单元末的“交流平台”中进行总结回顾。还有一个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其方法”,安排在第五组。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

(3)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精读课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本册相关练习主要安排在课后第二题或第三题,以不同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体会表达效果。

如,第三组的课文《唯一的听众》课后第二题:

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又如,第七组的课文《最后一头战象》课后第三题:

课文许多地方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如,“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需要指出的是,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把握,课后题有时候仅是一种引导,主动权应更多地留给教师,特别是留给学生。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关于语言积累,本册教材课后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要求比较宽泛,如,“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有的要求比较明确,如,“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抄下来,再体会体会。”“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加强学习的指导性。

积累在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最好能与运用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教学生归类整理语言材料,高效、有序地做读书笔记。可以根据某方面的共同特征,把词句归归类,在课文里学过的词句旁边补充类似词句。可以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分成“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等几大类,再分别抄写下来;可以归类整理本单元或前几个单元复习过的词语,如,“狂风怒号”“碧空如洗”“波涛起伏”可以归为一类,“左冲右撞”“行色匆匆”“溜之大吉”可以归为一类;还可以补充以前课内外学习中积累过的词语,如,从课文中摘抄了“左冲右撞”一词,可以补充描写走路状态的词语“摇摇晃晃”“大步流星”等。这样归类整理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丰富语言系统,有助于提取运用。另外,还要注意帮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之间搭桥。课文中的某个词语用得好,某些语句写得好,可以随机设计相关练习,如,用词语写几句话,交流课文中的语句好在哪里,可以用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还可以让学生在习作时,尝试借用相关语句或学习其写法。

以上几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特点各有偏重。教师可参照教材的安排,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特色。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另外,略读课文的教学也要注意与单元学习重点结合起来。

(四)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有的需要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如,听录音讲故事、谈感受;有的需要引导回忆,如,谈暑假生活,谈第一印象最深的人“留在心里的印象”;有的最好能提前布置,如,谈“身边的艺术”。第二组召开“祖国在我心中”学习汇报会,则要注意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结合起来。

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对习作做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安排了7次习作,其中有一次与口语交际安排在了一起。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3次小练笔。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前面说过,本册教材每一组习作,都根据习作内容,相应地提出了要求。教师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如,第一组,口语交际和习作合在了一起,教材提供了三个角度,有的先写后说,有的先说后写。对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然后再全班汇报、评议。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法,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内容,教材中提示先写后说的,可以改为先说后写等。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教材没有在每一组中对习作修改给予提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忽视修改。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本册安排了3次小练笔,老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适于学生的练笔。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练习的时间宜短而快,教师不宜拔高要求。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写日记或写读书笔记,是积累素材的好办法。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本册教材综合性学习的安排与五年级教材相同,有两种呈现方式。随课文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在第二组,可与国庆节期间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请注意以下几点: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如“我能把这首五言律诗背下来”,点明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并提出背诵要求;“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了这首诗描绘的情景”,提示注意运用想象了解诗歌内容。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教给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阅读材料辅助活动的开展。第一个板块“诗海拾贝”主要安排了“搜集诗歌”“整理资料”“欣赏诗歌”三个方面的活动,其中,安排后两个活动其用意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搜集到的诗歌,大致了解诗歌内容。提供的阅读材料,安排了不同的诗歌种类,有从《诗经》中节选来的,有五言律诗、词、散曲,还有中国的和外国的两首现代诗,它们大多写的是自然景物。从这样一些角度安排阅读材料,目的是对学生整理资料、给诗歌分类给予一些启发。第二个板块“与诗同行”,安排了朗诵诗、同龄人写的诗、诗话以及与读诗的体会相关的文章,也是为动手写诗、开诗歌朗诵会等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本次综合性学习要求写一个简单的活动总结。活动之初最好加强计划性,把活动计划的落实与写活动总结结合起来,把活动计划的制订、活动的开展、计划的落实纳入活动总结中,更为科学、合理。当然,活动总结也可以写其他的内容。

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开掘教材资源。

下载《基础》教材修订的背景、原则及其内容说明(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础》教材修订的背景、原则及其内容说明(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告行业背景和内容

    背景 国内广告行业背景: 广告行业的兴衰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明显风向标,而广告市场的活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经济市场的活跃程度成正比的,2009年的第一季度,我国GDP即增长......

    内容说明[本站推荐]

    内容说明1.套内净尺寸偏差 检验方法:尺量或仪器等检查,墙面之间净距测点宜在离地1m高左右,距墙角500mm处。 检查数量:自然间全数检查;房间内墙面之间净距按每个房间长、宽两个方向......

    原教材发放标准

    原教材发放标准: 1、新进收展员在接受岗前培训的基础训练时,必须出具培训费用收据和本人身份证方能领取培训教材; 2、全省统一新人岗前培训需发放教材如下:   资料袋、软面抄(小......

    马原教材-第四章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

    关于出版教材说明

    关于教材、专著出版的常识和思考 经常与老师们打交道,很多老师咨询教材和个人专著出版的一些事情。 在这里,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一点常识和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 先聊一点关于教......

    一年级教材说明

    一年级上册教材说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比多少》教材说明

    《比多少》教材说明 “同样多”、“多”、“少”儿童一般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认识,但是并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而往往是凭直觉,或者用数一数的办......

    《位置》教材说明

    《位置》教材说明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儿童学会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