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类》教材说明
《分类》教材说明
教材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容。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划归为一类,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如果这些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可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就是不同标准的分类。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而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由于单一标准的分类方法是不同标准分类的基础,所以教材在编排上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单一标准的分类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在不同标准的分类活动中,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有以下特点:
1.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2.注重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方法。
3.结合知识内容本身的灵活性,活动与习题的设计体现出开放性和探索性。
第二篇:教材说明
教材说明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连加、连减三个部分。
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相同,只是计数的范围由整数扩充到了分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学过一些简单(分母不超过10)的,有一定的基础。但当时只采用直观的方法进行教学,没有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计算方法。本册第四单元,系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学生已建立起分数单位的概念。因此,本小节要在这些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打好基础。
本节教材共安排3道例题,分为两个层次。例
1、例2为第一层次,学习一步计算的加法和减法,在例
1、例2学习的基础上,概括计算的一般方法。例3为第二层次,学习连加、连减。不难看出,第二层次是第一层次的深化和发展,是为加减混合运算打基础的。
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本节教材的3个例题,都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而学生在两年前就初步理解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法的算理,并会计算一些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因此,教学3个例题时,应将自主探究的权利牢牢把握在学生的手中,让他们在自主列式、自主计算、自主说理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感受,逐步养成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2.重视“做一做”中的练习内容,确保学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做一做”中的练习是配合例题的单项基本练习,它是为巩固例题呈现的知识点而设计的练习,也是为那些对例题中包含的基础知识,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不甚理解的学生设计的练习。在整个练习系列中,它属于最基本的一个层次。
练习时应要求人人独立地、正确地完成,特别是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应及时掌握他们练习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例题学习中的障碍,确保他们达到基本要求。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例1。
编写意图
逻辑地设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教学过程。
(1)选择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分吃圆形大饼)为素材,引入分数加法的学习。这样选材有以下用处:①体现分数加法的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②用圆形中的某些部分表示分数相加的直观图形,能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2)放手让学生利用整数加法的含义列出算式,利用在三年级已掌握的分数加法的计算知识进行计算,并说出算理和写出计算过程。
(3)在学生自主列式、写计算过程的基础上,教材给出同分母分数相加的规范书写过程:
1/8+3/8=(1+3)/8=4/8。其中,(1+3)/8这一过程计算熟练后可以省略。
(4)利用直观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4/8就是1/2。由此引出结果的表达要求:“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并在上面算式的后面补上“=1/2”。
(5)通过例1的学习,引导学生由整数加法的含义推出分数加法的含义。
上述5个环节,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教学思路: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引入同分母分数相加的问题。
选择一家三口分吃大饼的素材引入同分母分数相加的问题,是编者精心安排的。和家人一起分吃圆形大饼几乎是每一位儿童都曾经历的“凡人小事”。这样的素材不仅能直观地、浅显地帮助儿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的算理,而且便于教师将其做成直观教具或制成动态课件。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这一素材,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引入分数相加的学习,当然,也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换成儿童易于接受的其他素材来组织学习活动。
(2)让学生经历“1/8+3/8”的列式计算、说理的全过程。
当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后,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独立分析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自主列式并计算。这里的重点是写出计算过程并说出理由。如,学生的列式可能是:1/8+3/8=4/8(会正确写出结果,不会写过程);1/8+3/8=1个1/8+3个1/8=4个1/8=4/8(说理过程)。在学生理解算理后,指导学生规范地写出计算过程(如下):
1/8+3/8=1+3/8=4/8=1/2(指出,以后计算熟练了,(1+3)/8可以不写。)
(分数单位相同,即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分数线下写“8”,分数线上写“1+3”。)
最后,利用直观图,让学生看出结果48就是12,体会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的合理性和简约性。
2.例2及第106页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
编写意图
(1)例2编写的教学过程与例1大体相同。
例2的教学过程是:由例1中的小朋友喝矿泉水引入同分母分数相减的问题→ 学生自主计算
含义。
推分数减法的(2)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
从运算的含义出发,通过若干个具体实例,概括出具有一般性的、合理的计算方法,用于指导学生熟练地进行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是计算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这个过程是较高水平的抽象概括过程。因此,教材安排了一个合作学习的活动(教科书第106页图),意在通过合作交流,集中集体智慧,把对例
1、例2中的共同点找出来,然后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教学建议
(1)在具体情境中引入同分母分数相减的问题。
例2的情境是例1情境继续。教学时,可利用小女孩喝矿泉水的素材引入同分母分数相减的问题。也可选用有刻度的量具,用不同的故事情节为素材引入本例的学习。
(2)让学生自主写出“3/4-1/4”的思考过程。
如何计算“3/4-1/4”,把思考的全过程(例2所示)书写出来,可采用以下两种办法:(1)步子迈得小些。让学生在教材留下的空白处填空,在填空的过程中弄清算理,形成规范化的写法。(2)步子迈得大些。当学生列出算式“3/4-1/4”后,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例1的经验自主写出全过程。
这里需要注意的:初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时,要求学生写出思考的全过程是必要的,一旦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清楚了,深刻了,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减”这一过程可以省略,直接利用计算规则写出结果。
(3)组织全体学生参与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的活动。
教学时,可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人人说出自己观察例
1、例2后发现的共同点,然后将共同点归纳为几条。在小组归纳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学生共同归纳,最后在教师的引领下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3例3。
编写意图
(1)以儿童喜爱的少儿节目播放时间为背景引入连加、连减的学习。
分数连加、连减的生活原型比比皆是。但教材在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中选择少儿节目播放时间为背景引入本例的学习,既符合儿童的情趣,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但让学生体会分数的连加、连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体会生活的丰富与多彩。
(2)在三个同分母分数连加的多种算法中,突出直接相加的简便算法。
例3(1)是三个分数连加。解决“前三类节目共占每天节目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的问题,解题思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先算任意两类节目所用时间占每天节目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可以先算4/15+1/15,也可以先算1/15+7/15),再与第三个节目播出时间相加;也可以直接将三个节目播出时间相加
(4/15+1/15+7/15)。教材同时呈现两种基本思路,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哪一种方法?”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用三个分数直接相加,计算更简便。
(3)让学生自主计算三个分数连减。
例3(2)是三个分数连减。由于有例3(1)的经验,所以教材有意留下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1-2/15-12/15”的计算。同时通过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为后面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计算做好准备。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独立审题,并列式计算。
教学例3时,可将已知的多个信息(表格呈现的)和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和盘托出,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审题,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要给足学生思考、计算的时间。教师巡视时,应及时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和存在的问题。
(2)在对比中认同简便算法。
全班交流讨论例3(1)的解决方法。将不同解法用投影仪(或写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引导全体学生共同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在交流、对比中形成共识:用三个分数直接相加比较简便。
(3)说明“分子是0的分数等于0”。
学生完成例3(2)后,可提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计算“1-2/15-12/15”时,“1”应化为分母为几的分数?为什么?②如果将“2/15”换成“3/15”,结果是多少?0/15是多少?你能解释吗?
关于分子是0的分数,可以启发学生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出0除以任何正整数都得0,所以,凡是分子是0的分数都等于0。
(4)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解决例3中的两个问题,均有不同的方法。教学时,应鼓励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一方面检验自己算法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5)关于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算式的书写。
在开始学习三个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时,为了使学生掌握用规范的方法进行计算,所以要求他们写出详细过程,如1-2/15-12/15=(15-2-12)/15=1/15,当计算熟练以后,中间过程(15-2-12)/15可以不写。
4.关于练习二十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单项练习。学生独立作业后,应任意选出2~3题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同时提醒学生,结果的表达式是否是最简分数。
第2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变式练习。讲评()-1/12=11/
12、7/5-()=3/5时,应让学生说一说是依据什么关系进行计算的。
第3、6题,利用连加、连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其中第3(3)题是问题不确定的开放型题。由于分数乘、除法尚未学习,多数学生不会计算相关的习题,所以,应提示学生,提出的问题仅限于用分数加、减来计算的。
第4题,分数连加、连减的开放型练习。条件和问题同时开放。练习时,①提醒学生认真审题,看清楚“有几组分母相同的分数?各有几个?”然后再组成不同的算式进行计算。②提出要求:加法(减法)算式写几个,其中连加、连减各写几个。
第5题,连加、连减的巩固练习。要求人人独立地、正确地完成。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写出详细过程,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直接写出结果。
第7题,综合应用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和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练习。讲评时,应交流学生中的多种解题思路,应鼓励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如解答“5/8-3/8〇3/4-1/4”这一题时,学生可能这样思考:5/8-3/8=2/8,3/4-1/4=2/4,因为2/8<2/4(两个同分子的分数比较大小,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所以5/8-3/8<3/4-1/4,这里并没有将2/8约分后再来比较。
第8题,是联系学生自己的作息时间进行分数加减计算的开放型练习。完成这题需要在课前搞好调查活动。可安排学生作一些调查,并制作一张表格,将每天各项活动的大致时间填入表格内(如下表)。
每天各项活动时间统计表
课前填好表格后,再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再来计算。
讲评时,可让2~3名学生展示自己练习完成的情况,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应用时间的教育。
第三篇:教材说明
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六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准确诠释先进的课程理念,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在保持第三学段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老师已经使用过五年级教材,对理解和把握本册教材打下了基础。为了让老师们更清楚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做简要的介绍,供老师们教学时参考。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 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六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
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詹天佑》《穷人》《只有一个地球》《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月光曲》,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草虫的村落》《怀念母亲》《中华少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老人与海鸥》《最后一头战象》《伯牙绝弦》。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精选了律诗、词、散曲以及十四行诗、儿童诗、诗话等作为阅读材料,希望能帮助学生在关于“诗”的综合性学习中,对诗有一些感性认识。还在“回顾·拓展”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爱国主义(“祖国在我心中”专题)、关爱他人(“心灵之歌”专题)、环境保护(“珍爱我们的家园”专题)、艺术情操(“艺术的魅力”专题)等方面的专题。为了提高感受力,培养想象力,编写了“感受自然”专题。这一组中的课文,大多有别于一般描写大自然的文章,想象丰富,表达方式独特,有的甚至有“物我两忘”之境。
在第三学段安排这样一组课文,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设置了以“了解诗歌”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轻叩诗歌的大门”。另外,上承五年级上册以人物为对象的专题“走近毛泽东”,本册教材编排了第五组“初识鲁迅”。鲁迅既可谓文坛巨匠,又可谓一面民族旗帜,能借助文质兼美的一组课文,让小学生尽己所能地了解、认识鲁迅,其意义不言而喻。
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其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册的学习重点。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注意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练习、应用,后面有总结、拓展,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与五年级教材相同,本册各专题的导语(第六组除外)分为两个自然段,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精读课文后有练习题,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承上启下,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和内容大多与单元主题相关,“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如,第五组“初识鲁迅”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鲁迅、感受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我们要认识、了解鲁迅,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
课例:第一篇课文《少年闰土》是鲁迅的小说《故乡》的一个片段,课文后安排“资料袋”──鲁迅简介。后三篇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安排有“阅读链接”: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语言精炼、传神,可谓抓人物特点的范例;第二个片段与课文内容照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阐释,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一面》前的连接语,用有说服力的事例讲了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与课文内容相对应;《有的人》对鲁迅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和评价。
口语交际·习作:内容亦与本单元内容相关联。口语交际“留在心里的印象”,有几个要点:“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第一次相见时)他留给你的印象”“后来相处中发生的事”“你对他印象的变化”。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个交际话题的设计,与课文内容是有关联的,比如《少年闰土》《一面》。习作内容有两个,可任选其一。第一个要求写人,可以运用本单元以及以前学到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第二个是扩写,写事为主体,亦可表现人。
交流平台: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另一个是交流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及其理解的方法。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教材在编排上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充分开掘教材内容,学生学习完整组教材,单元学习目标是不难实现的。
本册教材联系教学实际确定各个专题在教材中的位置,关注各个专题及课文的内在关联,使整本教材成为一个整体。如,根据我国国庆节的时间和大部分地区的教学进度,将“祖国在我心中”这一小综合专题安排在第二组,便于教学,并将大综合“轻叩诗歌的大门”安排在后半学期。本册大综合以了解诗歌为中心,“诗歌朗诵会”是主要活动之一,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特意在“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专题中选编了朗诵诗《中华少年》,朗诵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学习要求,学生可以学到一些诗歌朗诵知识。“初识鲁迅”专题选编了《有的人》这首诗,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诵”的学习要求;本专题也放在了大综合专题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便于大综合中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主要体现在:一是导语提示单元学习内容;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三是每组课文后的“词语盘点”便于学生自查自测;四是“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交流平台”这个栏目,一般地说,引导学生在一组教材的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可以以此为基础,依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交流、总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有的专题中的“交
流平台”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其他学年、学段学过的课文,并与本单元课文作比较,找异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在新旧知识的碰撞、融合中获得新知,训练思维。
(四)“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延续五年级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册中“口语交际·习作”依然单列。编排形式亦比较灵活,有先说后写的,有先写后说的,有把两部分内容合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教材中的提示性文字,注意提供多个角度,拓宽话题范围,增加选择性,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较大的创造空间。
口语交际话题方面,有与专题内容相关的,也有意识地安排了指向技能的。与专题内容相关的,如,“珍惜资源”“身边的艺术”;与口语交际技能相关的,如,演讲、辩论、朗诵、劝阻。
习作的编排注意兼顾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也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应用文。记实作文主要安排在第三组、第五组、第八组,分别是“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用一两件事介绍小伙伴”“学习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或写“一件艺术品”、“一次艺术欣赏活动”。想象作文有:第一组,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或听音响讲想象到的、感受到的;第四组,借助漫画写感受或编故事;第五组,根据材料扩写;第七组,根据图片报道写故事。应用文分别安排了写演讲稿或读后感,写建议书以及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有明确的指导和要求。
教材中的提示性文字,首先,对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容给予提示、指导,或从生活实际谈起或从情境引入,注意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如,第一组,其中一个角度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教材提示学生“可以把自己当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又如,第三组口语交际安排的是辩论,教材注意把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分析辩题,提示辩论内容,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教材还对辩论应当怎样进行给予了明确指导,有助于本次口语交际的顺利展开。
另一方面,教材根据阶段性目标,注意明确要求。关于这一点,习作内容体现得更为突出一些。具体地说:第一组结合本专题的读写点,突出了写“感受”的要求;第二组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提出“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看作是学习方法的提示,也可以看作是学习要求。如果写读后感,要表达“真情实感”;第三组,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对于“真情”“感动”“关爱”等主题的习作,前面有几册教材曾做过安排,本册教材就这类主题,要求学生关注事情发生的环境,当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侧重点不同,难度相应地有了提高;第四组的看图作文,明确要求写出“理解和感受”;第五组的扩写,要求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第七组的根据图片报道习作,要求想象合理,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第八组则提示学习运用课文表达感受的方法。另外,与前几册一脉相承,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次是在“祖国在我心中”专题中,与课文的学习同步进行,要求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活动,交流收获和展示成果。
另一次安排在第六组,是一次大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以“了解诗歌”为主题,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活动。而后分成两大板块──“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按两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教材在这两大板块中,分别提出活动建议,提供若干必读材料。第一个板块引导学生搜集诗歌并进行整理、欣赏;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动手写诗、开诗歌朗诵会、编诗集和进行诗歌知识竞赛。最后,提出写一个简单的活动总结。综合性学习的编写,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除了学习专题和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以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六)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材注意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首先表现在精心编排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其次表现在:一是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重点语句,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读了课文后的感想。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小练笔、选做题的安排也注意引向生活。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课外书屋”中重点推荐了《绿山墙的安妮》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这样的编排,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加强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要适时做好铺垫。
(二)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等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三)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1.首先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注意结合专题学习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
教材中安排的读写训练点,都是从课文而来,教学课文时引导学生关注相关问题,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力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少年闰土》一课。这一课所在专题是“初识鲁迅”,本专题要学习的内容包括:了解、认识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方法。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注意照应到以上内容。学习《少年闰土》,应当在了解、认识鲁迅的大背景中进行。要引导学生留意作者写人的方法,还要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总结方法、规律,以方便学生在单元末进行交流。
本册教材中保留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被编入了新的专题,体现了新的教学功能,教师要根据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它们在专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新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2.教学时注意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地发挥。
本册教材大多数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关注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是学习课文要完成的任务之一,但是,人文内涵的开掘要适可而止,不可脱离文本,更不可不顾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从课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应当是教学课文的主要依据。本册教材课后题主要体现以下学习要求:
(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工夫。
本册的默读要求,重点是边读边思考和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
题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教材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一个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安排在第一组和第八组。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体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后,课文有哪些不同,体会其表现力。另一个是“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安排在第四组。教学相关课文时,应当引导学生边读边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体会这样读书会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在单元末的“交流平台”中进行总结回顾。还有一个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其方法”,安排在第五组。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
(3)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精读课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本册相关练习主要安排在课后第二题或第三题,以不同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体会表达效果。
如,第三组的课文《唯一的听众》课后第二题:
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又如,第七组的课文《最后一头战象》课后第三题:
课文许多地方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如,“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需要指出的是,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把握,课后题有时候仅是一种引导,主动权应更多地留给教师,特别是留给学生。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关于语言积累,本册教材课后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要求比较宽泛,如,“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有的要求比较明确,如,“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抄下来,再体会体会。”“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加强学习的指导性。
积累在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最好能与运用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教学生归类整理语言材料,高效、有序地做读书笔记。可以根据某方面的共同特征,把词句归归类,在课文里学过的词句旁边补充类似词句。可以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分成“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等几大类,再分别抄写下来;可以归类整理本单元或前几个单元复习过的词语,如,“狂风怒号”“碧空如洗”“波涛起伏”可以归为一类,“左冲右撞”“行色匆匆”“溜之大吉”可以归为一类;还可以补充以前课内外学习中积累过的词语,如,从课文中摘抄了“左冲右撞”一词,可以补充描写走路状态的词语“摇摇晃晃”“大步流星”等。这样归类整理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丰富语言系统,有助于提取运用。另外,还要注意帮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之间搭桥。课文中的某个词语用得好,某些语句写得好,可以随机设计相关练习,如,用词语写几句话,交流课文中的语句好在哪里,可以用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还可以让学生在习作时,尝试借用相关语句或学习其写法。
以上几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特点各有偏重。教师可参照教材的安排,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特色。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另外,略读课文的教学也要注意与单元学习重点结合起来。
(四)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有的需要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如,听录音讲故事、谈感受;有的需要引导回忆,如,谈暑假生活,谈第一印象最深的人“留在心里的印象”;有的最好能提前布置,如,谈“身边的艺术”。第二组召开“祖国在我心中”学习汇报会,则要注意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结合起来。
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对习作做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安排了7次习作,其中有一次与口语交际安排在了一起。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3次小练笔。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前面说过,本册教材每一组习作,都根据习作内容,相应地提出了要求。教师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如,第一组,口语交际和习作合在了一起,教材提供了三个角度,有的先写后说,有的先说后写。对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然后再全班汇报、评议。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法,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内容,教材中提示先写后说的,可以改为先说后写等。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教材没有在每一组中对习作修改给予提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忽视修改。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本册安排了3次小练笔,老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适于学生的练笔。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练习的时间宜短而快,教师不宜拔高要求。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写日记或写读书笔记,是积累素材的好办法。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本册教材综合性学习的安排与五年级教材相同,有两种呈现方式。随课文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在第二组,可与国庆节期间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请注意以下几点: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如“我能把这首五言律诗背下来”,点明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并提出背诵要求;“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了这首诗描绘的情景”,提示注意运用想象了解诗歌内容。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教给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阅读材料辅助活动的开展。第一个板块“诗海拾贝”主要安排了“搜集诗歌”“整理资料”“欣赏诗歌”三个方面的活动,其中,安排后两个活动其用意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搜集到的诗歌,大致了解诗歌内容。提供的阅读材料,安排了不同的诗歌种类,有从《诗经》中节选来的,有五言律诗、词、散曲,还有中国的和外国的两首现代诗,它们大多写的是自然景物。从这样一些角度安排阅读材料,目的是对学生整理资料、给诗歌分类给予一些启发。第二个板块“与诗同行”,安排了朗诵诗、同龄人写的诗、诗话以及与读诗的体会相关的文章,也是为动手写诗、开诗歌朗诵会等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本次综合性学习要求写一个简单的活动总结。活动之初最好加强计划性,把活动计划的落实与写活动总结结合起来,把活动计划的制订、活动的开展、计划的落实纳入活动总结中,更为科学、合理。当然,活动总结也可以写其他的内容。
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开掘教材资源。
第四篇:关于出版教材说明
关于教材、专著出版的常识和思考
经常与老师们打交道,很多老师咨询教材和个人专著出版的一些事情。
在这里,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一点常识和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
先聊一点关于教材、图书合理引用的一些常识,权作为引子。
(1)在写作时,需要用到音乐、文学、绘画等作品,尽可能选择已过著作权保护期的作品(个人作品作者死后超过50年;法人、组织署名作品以及电影作品首次发表后超过50年)作为素材使用。
(2)需要引用未过著作权保护期的作品音乐、视频时,每个片段不要超过15秒。
(3)引用别人文章、图书内容,不要完整成段引用,尽可能只引用几句关键的内容,尽可能截成小片段引用,同时要文献注明出处。
(4)通常一本书,所有引用的内容加在一起不要超过1/10。比如,你编写一本30万字的书稿,书稿中引用的所有片段内容汇总到一起不要超过3万字。
(5)出于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可以适当引用,例如,在书中介绍文学、绘画、电影、软件、产品,少量使用其名称、简介、照片、界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介绍、评论或说明,但要客观,不要中伤或刻意贬低。
(6)合理引用的对象一定是公开发表的作品,包括公开发行的书籍、音像、软件,网络发表作品,公开出售的商品等。内部使用的讲义、属于商业秘密的资料、个人隐私资料、个人肖像等所有权人自身未公开发表的内容,未经所有权人书面同意,均不可以引用。
(7)引用图片素材时,尽可能使用自己拍摄的图片。引用网络图片,尽可能引用景物、动物图片,避免使用人物肖像图片。在网络上搜索图片引用时,尽可能使用google用英文搜索国外的图片资料。
(8)使用国外的图片、案例的作品资料时,若涉及文字,一定要翻译成中文后使用,部分软件界面、网页可以用原截图,但编者本身必须准确读懂所有文字的内容,不得有不适宜的文字出现在书中。
(9)引用工程、流程、示例图时,编者尽可能按照书中的特定需要进行修改、重绘,若编者绘图能力不强,可在编写时用图片处理工具简单草绘或手绘扫描(一定要标注清晰、准确),交稿后委托排版人员代绘。
1.投稿选择
在一家大的出版社做了十多年编辑,也想把自己做编辑(这里仅指出版社书稿编辑,杂志编辑不在此列)的一些心得体会和作者聊一聊。
想到那里说到哪里吧。
先说说投稿方面的事情吧。
每个出版社、每个编辑风格都不相同。经常有作者拿一本书稿,投到一家出版社,被编辑退了回来,就感觉在这家出版社再也出版不了了,其实不然。
一个大型的出版社往往有几百名编辑,这些编辑分属不同的部门,比如有的编辑是负责医学方面的、有的编辑是负责经济管理方面的,你把一本医学方面的书稿投给负责经济管理方面的编辑,他当然不感兴趣。
还有,每个部门、每个编辑的成长时期也不同。比如,一家以法律图书为核心的出版社,可能他的法律图书出版部门会比较成熟,所以这个部门的编辑会对法律方面的稿子比较挑剔;但是这家出版社经济管理图书出版部门可能比较年轻,那么他们对经济管理方面的书稿就会渴望由而放宽采用标准。
即使是同一个部门,干编辑时间长短也有不同。有些老编辑,资源多见识广,对稿子会相对挑剔;一些新编辑,资源少经验少,对稿子会比较饥渴。所以同一本书稿,在老编辑那里过不了,在新编辑那里就有可能通过。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该怎么找到合适的编辑?
推荐一个办法,可以在书城、网上书店,搜索你所投稿稿件同类图书,看看那些近年卖得好的图书,在版权页(书内有出版时间和定价的那一页)中有责任编辑,排在第一的那个编辑绝大部分就是这本书的组稿者,就可以直接打这家出版社总机找这位编辑投稿。一家不行,多找几家,不要怕拒绝和不好意思,这属于供需关系,成不成有各种原因,谁也不是求谁。
当然,也不是随便一本稿子都能出版,这就需要在写稿子之前,多少了解一下市场和出版社的需求。
一般编辑经手的书稿,主要有投稿和组稿两种。投稿占绝大部分,因为图书编辑的职责主要就是使作者书稿符合出版规范出版而已,本身没有创作的要求。从这一角度说,编辑更像个媒婆,看中一个适龄的小伙或姑娘(书稿),经手捣持打扮一番(编辑出版),然后推介给另一方(读者)。媒婆的重要意义在于伯乐相马和捣持打扮,而不是自己去怀胎生产,编辑也是这样。
作为出版社成熟的编辑,每都会有任务的要求。比如,要出多少品种、加工多少字数、销售多少码洋(图书界术语,定价*册数=码洋)等等。
一般一个成熟编辑,一年经手的选题(相对成熟的投稿意向)从几十到上百不等,最终能出版的,通常在十几到几十种,见过最能干的编辑一年可以海量经手出版上百种图书,不过这属于极少数。
书稿有厚薄,有好卖不好卖的。
有的书稿厚,一本书就几十上百万字;有的很薄,也就几万字。最常见是在10-30万字左右。字数太少了,不成书,薄薄的,放在书架上连个书脊都看不到。
有的书好卖,编辑一年出一种也可能能顶上十种书的码洋或销量,反过来也能出了十多种也顶不上人家一种书的销量。这种现象很常见,好卖的书可遇不可求,毕竟现阶段编辑仅仅是个媒婆,再抢手的姑娘也得有人生出来,不像电影导演或者节目主持人,可以建立品牌效应,观众可以冲着某个大导演或知名主持去捧场,还没听说哪个读者冲着哪个图书编辑去选购图书的。(未完待续)
--------------------------
2.出版机构
编辑接触的稿件来源一般有几种。一种是,有作者投稿到出版社,出版社客服转到相关编辑手中,这种稿件来源比例很小;另一种是前面说到的有作者直接打电话、发邮件给某个编辑投稿,目前这种稿件来源也很少;最多的一种就是编辑通过拜访、网络、朋友推荐、作者圈子等五花八门的渠道主动联系、挖掘稿件。
从每年庞大的作者书稿和图书出版量来看,作者投稿和编辑约稿就像淮海战役,两股大军胡乱地搅在一起,都在寻找目标,又都摸不清对方,只好是碰上谁算谁。一场混战下来,有人兴奋,有人失落;有人斩缴甚丰,有人一无所获,但不管怎样,好好坏坏,一年总有那么些庞大数量的新书在出版,所以机会对于作者和编辑来说都是很多的。
现在不比十几年前。十几年前,计算机还没普及的时候,编辑接触的稿子往往是手写稿,就是在方格稿纸中一笔一划手写的那种。那个时候,一本书稿从酝酿、写作到出版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不像现在,很多人几个月甚至十几天就能攒出一本书稿。
从90年代初期到2000年以前,市场上的各类技术类、经济类、管理类图书还处于紧缺状态,通常普普通通一本图书首印都是万八千册,一种书几年卖个几万册很常见。这期间,各类以写稿为生的学生作者、职业作者、工作室大量涌现,到后期,连写稿子的耐心都没有了,一时,CV技术盛行(就是东摘西抄地攒稿子,Ctrl+C快捷键是复制,Ctrl+V快捷键是粘贴,所以业内把攒稿子技术戏称CV技术)。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每年新书出版品种不断攀升,十年下来,平均每家出版社每年的新书出版规模已经翻了十几倍,一些大型的出版社年出版新书已经接近或超过10000种。
品种急速增加了,直接结果就是单种图书的书均销量越来越小,到现在,一种新书刚出版发个千八百册就死掉的比例越来越大。
常常有作者抱怨现在书稿难出版,即使出版了稿酬少、销量少,越来越不如意。这个中曲折,听我慢慢道来。
现在的图书出版机构大约分为这么几块。
第一种是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有出版资格的出版社,比如一些知名的像三联、作家、人民等,地方的像内蒙古、北京、重庆等,大学的像清华、北大、复旦等,行业的像机械、人邮、电子,教育的像高等教育、广东教育、江苏教育,还有美术类、文艺类等等。这些正规出版社往往有自己独立的发行渠道。他们赚的钱主要是垄断利润,也就是图书定价乘以批发折扣减掉一些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剩下的利润。
第二种是挂靠在上述一些大型出版社之下的合作公司,这一般是私营与出版社合资按比例分成,前身往往一些合作关系比较久,做得比较好的图书工作室或者社内人员转型,它们经手的图书仍然署正式出版社名,由出版社代领书号,销售一般也走出版社的发行渠道,总体来说和社本部出版图书差别不大,在此就不列举名称了。这些合作公司赚得钱主要包括,一些自编稿件的稿费、编辑加工费以及图书销售的一定比例提成。
第三种是经销商或书商变相从一些小规模正规出版社购买书号,自己印刷出版、自己渠道发行,这些机构有的是经过多年作为多家出版社的经销商,经过长期积累有了自己固定范围的发货渠道,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就尝试甩掉出版社单干;另一种是有特殊渠道或者行政资源,有可以保障的发行量的一些书商。他们赚的钱主要包括图书定价乘以零售折扣减掉一些印刷、公关、稿费支出所剩的利润。他们经手的图书有一个缺陷是未经过出版社专业出版流程或过分追求利润,会导致图书编辑加工、印刷质量相对较差。
举报 | 收藏 | 2楼 评论
作者:chubanzhe 时间:2012-07-19 11:02:00
出版社的发行渠道基本由各级图书经销商(图书批发商)组成,通常每个省会有一两家一级经销商,负责覆盖全省的图书批销,各地级市会有二级经销商负责各自地市的批销,终端则是各地图书城、书店、学校和书摊。
十年前,图书品种还不时那么多,一个大型出版社,新书主发(新书出版后,第一次发出的主要用来各经销商、书店、学校作为样书展示的书称为主发,后来补货、订货所发的称作补发)数量往往可以达到几千册,一些大的书城、书店往往可以备货几十册、甚至上百册,全国主要书店加起来就有几千册。
但新书主发不等于实际销售,经销商和书店有可能退货。
一般出版社和经销商之间会有协议,几个月周期之内退回来的图书就冲抵货款,用来更换其他图书。一般经销商退回来的整包图书还可以再卖,不成包的零散图书只能化作纸浆。
所以,看似一种书出版社的垄断利润似乎很高,但也是存在很多风险的。
通常,按照业内的经验一种图书销售3000册是一个平衡点,一种图书从生到死,如果过连3000册都没有销出,那这种书出版社基本上是赔钱的;即使是销售了3000册,基本上也算是白忙活一场,持平而已;只有超过3000册才有可能赚钱。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大致的说法,每种书情况都不相同。
比如,一种新书,首印了5000册,先后销售了4000册,然后再也卖不动了。一般出版社的新书会有一个平均的退货比例,各个出版社不同。假设这种书最后又退货了1000册,那么加上库存没有卖掉的1000册,实际上有2000册就废掉了。这2000册的成本就要摊到那实际净销售的3000册上,这3000册的利润空间也基本被挤没了。
再比如,编辑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情况。一种新书,首印5000册好久终于卖完了,还不错,正好有一点利润。重印不重印?不重印吧,可能还能卖一点,编辑、作者都有点不甘心;重印吧,一次至少要印1500-3000册,印刷成本才合理。狠狠心重印,完了!经常是重印多少,库存多少,先前5000册销售的利润又贴了回去还不够重印成本。
即使是最有经验的编辑也很难保证一种新书,首印8000册,就正好卖出8000册,一点不退一点不存。往往,新书首印册数,大部分是按照出版社的平均规律,比如3000、4000、5000这样统一的,只有少数个别图书会根据营销、包销需要特殊处理。
有些作者往往会陷入误区,认为首印册数越多,销量也会越大,其实,判断一本新书是否畅销,不是看它首印册数有多少,而是要看它重印的册数和频率。也有个别编辑盲目冲动或者为了炒作,主观增大首印数和主发量,动不动几万册,但轰轰烈烈一场过后,市场反应冷淡,可能发出去的几万册,只卖掉几千册,剩下的全部被经销商退回,成了废品。
到今天,每一家书店备货的数量,一般只有几册,甚至一两册。为什么?
一方面,书不好卖了,出版社不敢多发。主发10册将来退回来8册,多发那8册干什么?另一方面,书店也没有地方摆放,书的品种越来越多,房价越来越高,各大书城、书店寸土寸金,为了能摆放更多品种的样书,就仅能减少单书品种的备份量。
常逛书店的朋友应该有这个体会,十年前逛书店,一种书很容易找到几本新书供挑选,现在再看看,大多数只有一本,被人翻成半新不旧的,爱买不买,没有多余。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想,既然品种越来越多,单本销售量越来越少,出版社为什么不能少出一点品种呢?
举报 | 收藏 | 3楼 评论
作者:chubanzhe 时间:2012-07-19 17:28:00
4.选题优化
其实出版社也是“骑虎难下”。
出版社和编辑何尝不想少出一点品种。出版社年年谈选题优化,编辑年年被新品种压得喘不过气,累得跟孙子似的——没办法啊,这就是市场经济。
别看出版行业属于垄断行业,行业内的出版社可不少,之间的竞争更是你死我活。
整个行业的圈子就那么大,你不出版别人家出。都是在大经济环境下生存,年年要增长,今年这个社发货码洋要超1亿,明年那个社发货码洋要超2亿,后年另一个社的发货码洋要超过5亿。怎么办,在单书品种销量不能显著提升的情况下,增加新书品种数是短期最有效的办法。
而且,出版社之间还要讲究个市场占有率和上架率。书店书架就那么大一块地方,该多摆哪家出版社的书?一些大出版社,书店得罪谁也不好。那么,只能是新书机会平等,谁出的品种多,谁占据的排放面积越大。这就好比,你一年出版500种,人家一年出版5000种,谁的图书“上镜”机会多?几年下来,一些小社挤也被挤死了,只能靠卖卖书号混日子。大社之间,对峙得脸红脖子粗,但是谁也不敢松懈。
不光出版行业,其他行业也是这副德行。
另外,选题优化也不是像说说那么容易。
出版社图书品种赢利的比例,可以用“二八原则”来作一个比喻,虽然比例可能不一定准确。那就是,基本上一个出版社80%的利润是靠20%的品种支撑的,其他80%的品种不是微利就是持平,还有很多在亏损,也就是撑撑总码洋数就是了。
但即使明明知道有80%比例的品种并不是优良品种,你也不能不做,这80%不做了,那20%可能连出现的机会都没有。
说编辑组稿是“伯乐相马”,其实哪有那么准?
除非是有比较雄厚的营销配套跟着,或者有垄断的资源罩着,或者有很知名的作者撑着,否则哪一位编辑也不敢夸下海口,我经手的这本图书可以大卖几万、几十万册。
有眼光、有经验的编辑相比普通编辑组稿,相差个一两千或者几千册的差距还是有可能,能有几万册的差距那实属碰运气。
通常一些超级畅销或长销的好书,不是靠伯乐相马“相”出来的,而是靠大浪淘沙“淘”出来的,回过头去看,很多长销十几年,畅销几十万、上百万册的超级优良图书,都是各种机缘巧合淘出来的,在出版之初,谁也未曾预料!
不过话还得辩证地讲,虽然超级好书的出现充满偶然性,但这些超级好书无疑都具有一些相似的品质,比如作者的沉淀、书稿文笔质量、独创性、开创性、迎合性等等。
这就引出一个编辑和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
怎样去设计,才能使自己的书更有将来可能能成为“巨星”的潜质?
这个话题有点大,说来话长„„
举报 | 收藏 | 4楼 评论
作者:chubanzhe 时间:2012-07-20 12:00:00
先阐述一下个人观点——“巨星”不可复制或者说“机缘”不可复制。
想通过研究、分析、设计,按照同样的轨迹完全复制一个比尔盖茨,复制一个姚明,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通过对“巨星”的研究、分析,来使自己的书稿的生命潜力提高一大截,那还是很有可能的。
周星驰版电影《鹿鼎记》中有这么一段:刚加入天地会的韦小宝被迫入宫偷经书,陈近南给了他一摞绝世武功秘籍,韦小宝说“还不得看个把月”,陈近南说“我是看了三年,练了三十年,才有今天的成就”„„“看了就九死一生,不看就十死无生。”
所以说,对出版和市场不太了解的作者不能急躁,需要静下心来,容我慢慢梳理清楚,顺着思路走,自然会有所收获。
言归正传。
“巨星”也好,平庸也好,都是从地面上长出来的,还是先从地面收集收集典型。
这些年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作者和书稿,先尝试把他们总结归归类聊一聊,没有褒此诽彼的意思,存在即合理,只是客观地点评一下。
按照作者出书的目的分可分为几类。
古人著书为立言,今人出书为赚钱——首先说“为赚钱类”。
(期望通过出书名利双收,那是人之常情,每一位只要出书的人怕是都有这一层期待,只不过有的强烈,有的平淡或者各有看重而已,这里只根据侧重分类)
到了今天,因为有计算机和网络的便利,人人都有出书的机会。
大作可以持家,小作可以零花,何乐不为?
现阶段,持有这类想法的作者占比较大的比例。
有的是工作室、公司团队运作,自己根据市场热点、出版社特点策划、编写书稿,这类作者的书稿优点是:有一定的市场敏感度、书稿像流水线产品,编辑不大用操心就可以顺利出版,卖得不好也不坏;缺点是:易稿多投、形式雷同、容易走进程式化现象常见,同时他们也是市场上雷同产品充斥的主要创造者。
有的是一些个人作者,写了一本书稿偶获成功,尝到甜头,举一反三,成了业余写手。
还有更多是门外汉,听说人家出书领稿费挺好,也跑步进场凑热闹。
为赚钱类的作者,大致可以分为成熟型和生涩型两种。成熟型一般上来就很老到地和编辑谈历史成绩、稿酬标准、提供样稿,基本上很麻利地“砍价、交稿、等着收钱”三步走。生涩型一般根本还没弄明白什么是千字稿酬什么是版税稿酬,一脸茫然地签了合同,后天交了稿子恨不得今天就拿到稿酬昨天就看到样书。
成熟型作者成功的例子不少,毕竟赚钱的直接目的驱使,要求他们必须要多花一些心思策划、打造书稿产品,才可能获利;另外写得多了,熟能生巧,比生涩作者有一定优势。但生涩作者群众基数大,选题类型分散,其中不免藏有好玉,况且成熟也是从生涩经历过来。
成熟也好、生涩也好,只要目的是为了赚钱,自然离不开“稿酬”这个焦点。
“我的书若出版有没有稿酬?”、“稿酬什么标准”、“稿酬能给多少?”、“什么时候能领稿酬?”„„
可能编辑被“为赚钱类”作者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有关稿酬了。
没有什么好回避的,下面就来仔细说说“稿酬”那点事。
举报 | 收藏 | 6楼 评论
作者:chubanzhe 时间:2012-07-20 22:51:00
6.稿酬类型
“稿酬”,也称“稿费”。说白了,就是出版社分给作者的辛苦费,在图书不是按照内容价值而是按照纸张定价的前提下,只能这么理解。
出版社支付稿酬,主要有四种形式:千字稿酬、版税稿酬、一次性稿酬、不付稿酬。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收取出版费,这不属于支付稿酬,以后再讲。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千字稿酬”。
随便找一本书,翻开版权页,里边会有一项“字数:***千字”。按照惯例,这通常是出版社和作者结千字稿酬的依据。当然也有少数出版社或者编辑或者中介者,按照页数、按纯文字数(插图不算)来作为结算千字稿酬的依据,这其中往往有隐情或猫腻,暂且不表。
千字稿酬的标准,一般是30-100元/千字不等(翻译类图书稿酬不在此范围),现阶段,最常见的是30-50元/千字。有一些知名作家、重大出版项目或者特项委托编写,会开到几
十、上百标准,这一般属于特例。
举个例子,如果一本书正式出版之后的出版字数是300千字,与出版社商定的稿酬标准是40元/千字,那么作者应得的稿酬就是300千字×40元/千字=12000元。出版社会根据作者人数和扣税标准代扣税额,剩下的就是作者的纯稿酬了。
千字稿酬一般与图书的销售好坏无关,仅仅与出版社编辑付给你稿酬的心情有关。只要在正式出版合同(注意:仅指与出版社直接签订的合同,与图书中介、个人签订的合同不算此列——不要告诉我你不会判断哪是与出版社直接签订的合同啊,再说下去,就影响一些人生意了)中列明按照千字稿酬标准结算,那么哪怕这本书最终只卖了1册,出版社也要全额支付稿酬。只是,如果这本书只卖了1册,那么如果合同约定图书正式出版后两三个月内支付稿酬,恐怕你就要等上个年半载,等编辑的心不那么痛的时候,再付给你稿酬;如果这本书大卖1万册,那么编辑肯定会乐颠乐颠地提前通知你领稿酬。
说到这里,也许有作者会问,“我怎么和出版社谈,到底是按30元还是50元标准呢?”
这不太好说,只能聊聊我个人的经验和看法,或许能给你点启发。
一般出版社会根据编辑的级别、资历,限定编辑与作者商定稿酬标准的浮动范围。
假设啊,某家出版社,一个普通编辑,只允许他在25-40元/千字之间浮动,超过40元/千字标准,他就需要请示上级特批。
作为编辑,在与作者商定稿酬标准时,就会从多方面考虑:比如你是个新作者,一般会低一点;如果你的稿子乱一点,一般会低一点;如果觉得你的书稿卖不动,一般会低一点;如果谈得那天编辑刚被领导骂过,一般会低一点„„
还有,如果你正好把稿子投给了一个部门领导,也许能高一点;如果你作为作者名气很大,也许能高一点;如果你和编辑很熟,也许能高一点;如果你的稿子质量或者潜力很好,也许能高一点„„
还有,如果一个出版社效益相对好一点,也许稿酬支出能宽松一点;如果一个编辑的考核效益比较好,也许稿酬支出能宽松一点;如果你赶上了一个部门发展初期,也许稿酬支出能宽松一点„„
总体来说,在大致的范围内,会因为时机、机缘、对象等各种因素,稿酬标准或许谈得高一点,或许谈得低一点,这是常情。从长远计,要有一颗平常心,不必太较劲或者反复对比,你签的标准多5块,我签的标准怎么少10块。
拿郭德刚的话“你就看到赚钱的,那还有跳楼的呢;你失业了,那还有失身的呢!”
什么事都得往下看,你就会很快乐。
举报 | 收藏 | 7楼 评论
作者:chubanzhe 时间:2012-07-21 11:38:00
7.版税稿酬
(一)接着解释一下什么是“版税稿酬”。
同样随便翻开一本书的版权页,里边会有定价和印数两项。
正常情况下,版税稿酬是以定价和印数为依据计算的。
假设,你看到一本书版权页上印的定价为30.00元,首印印数是5000册,你与出版社签定的版税稿酬标准为8%,那么作者应得的稿酬就是30元×5000册×8%=12000元。同样是代扣所得税之后,剩下的就是作者的纯稿酬。
各出版社版税稿酬的幅度大致为5%-15%。最常见的幅度是6%-9%,更高或者更低的都属于特殊情况。至于每个人最终与出版社谈妥的标准,各种机缘状况,前面已经说过了。
现阶段,版税稿酬是上述四种稿酬支付形式中适用最广泛的支付形式。
主要原因是,版税稿酬将图书的销量与作者的稿酬收入挂钩,书卖得越多,作者能得到的稿酬越多,这样就把作者和出版社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免得像“千字稿酬”那样,常有作者领完稿酬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独留下出版社在寂寞承受。
按道理,在出版合同上,作者有自主选择或者商议选择稿酬支付形式的权利,但事实是,不讲道理的事情太多了。
其实也不能完全怪出版社。出版行业属于垄断行业,而且现阶段书稿总量是供大于求,稿酬还得指望出版社顺利支付„„种种因素凑在一起,不得不让出版社相对于作者个体处于强势——相对比银行、保险、中石化,出版社还算讲道理得多。
现在稍正规一点的出版社,提供的都是定式合同,你如果不是个较真的人,合同条款不大用看(说实话,天天签合同,好多编辑也不全明白合同里到底写些啥),基本上对出版社有利的它都涉及,对出版社不利的它都规避,除了稿酬幅度,其他可供商量改动的条款不多。也不用太担心,多少年来多少作者都这么签下来的,一批定式合同也不会针对哪一位作者,至少这一层面是公平的。
早些年有一阶段,千字稿酬与版税稿酬还是可选的,这是因为千字稿酬与版税稿酬对出版社来说,有一个平衡点。
举例子啊,我现在从手边书架随便拿一本书,哈,一个大厚本《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它版权页上注明的字数是959千字,定价88元,首印册数6000册。假设本书稿酬可选40元/千字和8%版税两种,先算千字稿酬:959千字×40元/千字=38360元(税前稿酬)。
再换算平衡点的销售册数:38360元÷8%÷88元≈5448册。
也就是说,按照8%版税稿酬出版社要销售5448册才能冲抵预先支付给作者的40元/千字千字稿酬,而且这5448册还得是扣掉退货的净销售册数才行。
通过多本书的换算,出版社就可以得到一个平衡点的平均册数值。
剩下的道理就简单了,以前,大部分图书都可以销售过万册的时候,出版社当然愿意支付作者千字稿酬;现在大部分图书只能卖个三五千册,出版社自然是支付版税稿酬划算而且风险小——谁还比谁傻么。
啰里啰唆解释了一大堆,又是公式又是换算,还真有些枯燥。
忽然想起一件事情,是不是有人翻看版权页没有找到印数这一项?这是为什么呢?
呵呵,且看下文分解。
举报 | 收藏 | 8楼 评论
作者:chubanzhe 时间:2012-07-21 14:49:00
这些内容对大家没用?老师们都不关心教材出版的事情?
如果觉得有点用,就帮忙顶一下。先谢谢了。
举报 | 收藏 | 9楼 评论
作者:chubanzhe 时间:2012-07-22 10:43:00
8.版税稿酬
(二)很久很久以前,大部分正规出版的图书版权页上,是有标有印数的。
但随着竞争加剧,市场越来越残酷,就有一些出版社变得“聪明”起来了,悄悄地把印数这一项去掉。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一方面,可以方便少给作者算点版税稿酬,我版权页上没标明,我到底印刷了多少册,就不告诉你,反正大部分作者不会费精力去查证。
另一方面,我出版社哪本书好卖哪本书不好卖,不让别的出版社知道。
再一方面,打碎牙齿,往肚里咽,现在图书卖得越来越差,还是不标印数,免得让别人看着寒碜了。
到了现在,还在版权页上标明印数的出版社越来越少,能坚持在版权页上真实标明印数的出版社则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版权页上有可能找不到印数这一项,就不奇怪了。
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近些年来还有两点有趣无奈的变化,也在这里一并说道说道。
变化之一:版税稿酬结算依据,从“实际印数”向“实际销售数”再向“实际净销售数”演变。
通俗讲:最早,出版社是印了多少给作者结多少,后来是一定周期内发货了多少给作者结多少,再后来是一定时期内减掉退货净卖了多少给作者结多少。
变化之二:结款周期和比例,从两三个月内全额结款向两三个月内半额结款向若干月内定额结款演变。
通俗讲:最早,出版社是印刷一次两三个月内结一次全款,后来是结一半压一半,再后来是定期卖多少结多少,与印刷次数无关。
看了这些变化,是不是觉得世事险恶,作者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其实何止作者,编辑、出版社一样不好过,现阶段整个社会都是这样。
产品越来越多,利润越来越薄,压力越来越大,回报越来越小。
要想过理想生活,只能多看新闻联播。
没办法,在困难时期,互相体谅和乐观才能保证更好地存活。
呵呵,有关编辑的“凄惨”,后文再说,下面接着说“一次性稿酬”和“不付稿酬”。
“一次性稿酬”和“千字稿酬”有点相似,都是一次性支付,以后再不给了。不同的是,一次性稿酬一般为先付款后出版,而且也不按照字数多少计算,有点像估价拍卖。一般在买断版权、求人出书或者有特殊利益考虑等情况下才会用到。适用机会很少。
“不付稿酬”更好理解了,那就是一分钱稿费不用给了呗。
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有作者不计较稿酬或者赠稿出版或者是指令性出版等,适用“不付稿酬”;也有一些常见的情况,比如编辑认为书稿不会创造多少经济、社会效益,也就是不值得出版,但是作者又扭捏或强烈希望出版时,一般会采用“不付稿酬”并结合“收取出版费”形式处理。
这就引出另一种作者出书目的类型——“为名誉类”。
这一类型就比较热闹了!
举报 | 收藏 | 10楼 评论
作者:chubanzhe 时间:2012-07-22 23:21:00
9.为名誉类
相对于“为赚钱类”目的性的单一,“为名誉类”的目的性就五花八门了。
容我回忆回忆,多举些例子。
比如说,出书为评职称的。中级职称还好说一点,一般评高级职称时就会有发表论文或者出版专著的硬性要求。于是,经常会遇到作者问:你们是不是国家级出版社?能不能帮忙出本书?能不能帮忙在某本书上挂个名?能不能在某月某日之前拿到样书,急急急,单位评职称时要提供,等等。
比如说,出书为显摆的。一些官员领导、头头脑脑;学术、艺术、技术圈子;明星、达人„„朋友同行圈子之间攀比什么?比奢侈、比享受?忒俗,比就比点有技术含量的——华丽丽地在某某知名出版社出一本书,自己的大名一署,多提气!你今天出本《日子》,明天俺就整一系列《月子1》、《月子2》、《月子3》„„
比如说,出书为总结的。干点成就了、熬到退休了、玩到一定程度了„„回想,几十年来干了好多事情、取得好多成就似乎还没有人知道,似乎不大甘心。于是,讲话、书信、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照片、日记„„翻箱倒柜,可以找到的边边角角统统杂成一烩,交给出版社,书名就叫某某某某某集,也是华丽丽一大本。一摞样书拿到手里,给儿子孙子分几本、给朋友亲戚分几本,一页页翻,一页页回忆,油墨香混杂着唏嘘,你没出过你不了解,看着看着,自己都崇拜自己了。
比如说,出书想一朝成名的。我现在可以是草根,但不能阻挡我有个长成大树的梦想——这是人之常情,否则现在各种草根选秀节目就不会那么火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于是,出书就成了好多怀揣梦想的草根一朝成名的重要途径之一。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于是,孩子出书也开始大行其道,一个赛着比一个早。
比如说,出书为文学梦的。这一类和想一朝成名的还不太一样,好多人执着的成分大于投机的成分,就是这一点区别,让人能多一点感动。都是语文课害的,儿时的净土就被种上了文学的种子。什么李白、杜甫、徐志摩,什么鲁迅、胡适、朱自清,什么金庸、古龙、梁羽生,什么琼瑶、三毛、席慕蓉„„这些人的花言巧语,如影随行,在一代一代年轻人的心灵深处编织着文学的梦想,使众前赴后继。
比如说„„,一时想不全,先总结写这么多。
很多新作者不太了解,为什么都是向出版社投稿出书,有的能领到稿酬,有的不仅没有稿酬还需要自己交钱出版。是被人骗了,还是有什么原因?
其实道理很简单,羊毛出在羊身上嘛。
现阶段,出版社编辑在考虑一本书稿是否适合出版的时候,在内容、质量基本符合出版要求的前提下,首先会考虑经济效益,如果认为某一书稿能有一定的销售潜力,能为出版社赚钱,一般就可以顺利出版了。比如,于丹论语心得,那出版社还不挣着付稿酬抢着出版。其次会考虑社会效益,比如新领域、新学科、新技术专著,有珍藏价值的历史资料等,能为出版社扬名获奖,即使不赚钱,一般也可能考虑出版。
除了符合这两条和指令性出版,其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具备的普通书,出版社只好婉言拒绝了。若作者执意出版,那只能不付稿酬并要求支付出版费用。至于要交多少钱合适,主要根据各书、各社印制成本再留出点利润空间,一般出一本书几万元左右吧。稍能卖动点的,出版社会卖一点;准知道卖不动的,一般印个几百册就都给作者自己回去分分了。
举报 | 收藏 | 11楼 评论
作者:拉屋马泥 时间:2012-07-23 14:07:00
现在的人还看书吗?
举报 | 收藏 | 12楼 评论
作者:chubanzhe 时间:2012-07-24 09:05:00
10.出版故事
做编辑这么多年,经历了出版行业的兴衰起伏,也遇到不少的有趣人和事,随便聊一聊,放松一下。
关键词:著作等身。
著作等身,俗一点讲,就是自己出过的书摞在一起,有自己的身高高。
我认识的作者中,还真有那么一两位可以达到著作等身。还有一位,还真凑兴把出过的书摞在一起,站在一旁照了一张照片,哈哈。
我大致算了一下,书脊厚薄加在一起,至少得一百多种才行。
历史知识不扎实,也没认真考究。印象中,历史上能达到著作等身的也没什么人吧?四库全书?高度肯定够了,勉强算乾隆挂名汇编?据称,乾隆一生作诗42250多首,还有零有整,挺像真的,加上他的文章、书法、绘画啥的,如果都出版出来,估计肯定是够了。玄奘翻译的经书不知道够不够?其他想不起来了。
其实,现在的人能达到“著作等身”,也要拜计算机的功劳。基本上修订、再版的,易稿改编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参编的,挂名主编的,等等,全都算在一起才能凑够。
关键词:买车买房。
出书这一行,还真发了一批作者。
那些年,书市火的时候,认识的一些作者、工作室,稿费加起来可以领到上千万,羡煞个人。这倒真是行行出状元。
至于领到几十万稿费的作者就更多了。印象深的是一位教授,原来只知道闷头教书,家庭经济有压力,偶然机会,因为出了几本畅销的教材,几年间车子也买了,大房子也买了,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家庭地位也挺升了——这经历挺像易中天的,只不过他是靠百家讲坛火起来的。
赚钱的机会转瞬即逝,现在单个作者能领到的稿酬就没有那么多了。加上现在房价那么高,情况好一点的作者,几年稿费凑下来,怕是也只够买辆车了。
关键词:资产过亿。
十几年来,出版业的总规模也翻了十几倍。原来年发货码洋几千万的出版社,现在也翻到几亿。一些民营性质的书商、经销商,一年的发货码洋也可以做到一亿、两亿,其规模直逼一家中型的出版社。
还是前面说过的,总量翻是翻,但是出版社和书商的利润比例一直在持续下降。
现阶段书号还垄断在出版社手中,如果真有一天放开,估计大批出版社都得倒闭或被民营书商吞并。
关键词:全民编书。
以前大学里的教师,能出本教材,算稀少。看看现在,教授、讲师、助教、研究生、本科生都在编教材、教辅,好听一点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难听一点是“良莠不齐、杂乱不堪”。随便网上书店搜一下“大学语文”,就能有几千个版本。
以前全国统一使用几个版本,现在恨不得一个学校用一个版本。
很显然,无用功做得太多,绝大部分属于重复建设。但做编辑也难,明明知道重复,有时还得请人家出版。
唉,凡事得有个度,太统太分都不是啥好事,也不知道这算是进步呢还是掉沟里了。
歇一歇。先到这里,下文再聊。
举报 | 收藏 | 13楼 评论
作者:chubanzhe 时间:2012-07-25 00:09:00
11.投稿技巧
聊聊投稿子的技巧。
投稿子就像投胎,投个好胎会有个好的起点。人投胎自己左右不了,稿子投胎还是可以做主的。
同一本稿子,投稿方式、方向不同,可能结果千差万别。
投稿子之前,先要想一想自己投稿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目的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
如果是为了出书赚钱,那就要随时关注市场的热点变化。根据做编辑的经验,推荐一套投稿的技巧,供参考。
第一步,网上可以找到各种出版社的名录信息,还有全国百佳、市场占有率、造货码洋排名,根据前面介绍过出版社的分类,从中大致圈一下自己的稿子适合的出版社类别,把这些出版社记录下来,作为第一手数据。
第二步,在各大网上书店搜索排行,比如销售、点击、评论排行,看看哪些出版社哪些类型的书经常上榜。可能一家网上书店的数据并不准确,可以多搜索几家,比如亚马逊、当当、京东商城、北京图书大厦等等,横向对比、汇总。
举个例子——亚马逊图书http://www.xiexiebang.com/yuedu/ydpage/?raid=986,2012.8.2
为什么要加上引用日期?这是因为网页是会经常变化的,如果你给出的网址后来变成一些别的内容或者违法内容,那你就不好解释了,而给出时间,就相当于免责声明:在这一时间点访问的这一网址才是引用的内容,过了这一时间点,而发生的内容改变与引用者无关。
还有像文下的脚注引用图书、杂志、报纸以及文后的参考文献都有标明引用出处的固定格式,大家需要的时候,一定要从网上查找相关规范或者找身边的正规图书作为参考,按照规范进行,免得在后期出版环节返工。
这个话题内容比较多,分作两节来讲,先聊到这。
举报 | 收藏 | 29楼 评论
作者:chubanzhe 时间:2012-08-22 22:39:00
补充话题6:无意侵权
(二)下面介绍常见的无意侵权。
一、最常见的无意侵权是引用他人的文章没分寸。
就行业惯例来说,引用别人文章、图书内容,不要完整成段引用,尽可能只引用几句关键的内容,尽可能截成小片段引用,同时要注明出处。原则上一本书,所有引用的内容加在一起不要超过1/10。比如,你编写一本30万字的书稿,书稿中引用的所有片段内容汇总到一起不要超过3万字。
合理引用仅限于已经发表的作品,引用未发表的资料,无论怎样引用都是属于侵犯隐私或者商业秘密。
有些作者会说,正好他这段特别适合我想表达的意思,所以就直接引用来当作我自己书稿的一段——那你还看上人家家里的厨房不错、卧床不错,是不是也可以搬过来当成自己家的?
说白了,注明出处、合理引用,还勉强算是借;不注明出处、肆意引用则等同盗窃。
就我个人的观念而言,能写就自己原创,不能写就不写,引来引去的,任何原话都是在原文一定的背景之下,断章取义地只选取对自己文章有利的段落,没多大大意思。
你看那些先秦诸子经典、后秦传世名著,有几个是引来引去的。
引来引去,我感觉也是学科教育带坏的,似乎不引用点前辈、名家的话,文章就不够分量,显得不够专业。记得写论文的时候有些老师要求必须要引用文章多少篇以上、参考文献多条以上,这实在是一种误导。
二、还有常见的无意侵权是对图片的引用。
图片和文字一样,都是受版权保护的。甚至比文字包含的内容更多,比如一张人物摄影图片,不仅包含摄影者的版权,还包含图片中人物的肖像权。
所以临时建议是这样的:引用图片素材时,尽可能使用自己拍摄的图片。引用网络图片,尽可能引用景物、动物图片,避免使用人物肖像图片。在网络上搜索图片引用时,尽可能使用Google用英文搜索国外的图片资料(原作者维权毕竟麻烦一点,呵呵,别说是我说的啊)。
需要注意一点,使用国外的图片、案例的作品资料时,若涉及文字,一定要自己先搞懂愿意,还要翻译成中文后使用,否则很容易会犯错或闹笑话。
另外,一定要注意,使用购买的图片、视频、程序库中的素材,无论是正版还是盗版,无论是正规购买还是复制、下载,其本身所授权的仅仅是购买者个人使用,但用来编写图书就属于商业用途,不再属于授权范围之内。
三、还有一些,也一并说一下。
需要用到音乐、文学、绘画等作品,尽可能选择已过著作权保护期的作品(个人作品作者死后超过50年;法人、组织署名作品以及电影作品首次发表后超过50年)作为素材使用。未过著作权保护期的作品音乐、视频,拿来使用时,每个片段不要超过15秒。
四、再讲一下,侵权后果。
著作权侵权属于民事诉讼,不告不理。被侵权者一般直接起诉出版社,侵权者作为连带责任人。输了官司,一般也是出版社将赔偿转嫁给作者。有些还要公开赔礼道歉,部分还要收回并停止出售侵权产品。出版社、侵权作者均会名誉受损。
谈到赔偿标准,原则是按照被侵权者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具体操作上,一般按照实际侵权字数稿酬的2-5倍赔付,部分严重的情节,还会被索要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2000~50000元,从了解到的案例来看,一般赔偿金额在几千元~几万元不等。
哦,还有一点,人物传记也不是可随便写的,需要征得当事人或继承人同意。
关于无意侵权这块,大致先想到这么多。
举报 | 收藏 | 30楼 评论
作者:顶尖人物灬熊猫 时间:2012-11-22 20:41:00
第五篇:一年级教材说明
一年级上册教材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一、教材编排
本册教科书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几个部分。教材的开头是入学教育,用四幅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然后是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㈠10篇课文,识字㈡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作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写其中100个笔画简单的字。
二、教材特点
1、综合性:
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以便使初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不仅在汉语拼音、认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做好奠基的工作。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在汉语拼音阶段,适当出现短语、句子和儿歌,学生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汉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如,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体现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融合。
2、科学性:
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的编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认字和写字为例,要求认的字,都是最常见的、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儿童最先认的字,是与他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爸、妈、我”。全册要求认识的400个字,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常用字。此外,识字的安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采用象形字、会意字、看图识字、按事物归类识字等形式,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汉字文化,认识身边的事物。要求写的100个字,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每课只写3~4个字。结合写字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打好写字基础,使每个学生不仅能把字写对,而且能把字写好。
3、时代性:
这册教材大幅度更新内容,不仅面目一新,而且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如,《我多想去看看》表现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自己去吧》体现了对独生子女主动锻炼、大胆实践的企盼,《借生日》《平平搭积木》赞扬了儿童关爱他人、敬爱父母的美好心灵,《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蕴含着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因素。此外,有关计算机、自选商场等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城市、农村、学校、家庭生活的内容,通过有趣的故事渗透科学常识的内容,在教材中均有反映。
4、趣味性:
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了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例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游戏中,巩固知识,启迪心智,培养动手能力;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自信。教材中安排的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都有助于学生在游戏中、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5、广泛适用性:
针对我国地域辽阔、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本册教材内容兼顾城乡,难度适中,分量适当,为教师、学生留有拓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识字方面,采取种种方式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认字,如,在语文园地中
鼓励学生认姓氏字、牌匾字,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认记身边的汉字,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又如,本册最后编排了两课连环画形式的课文《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每课有少量生字,但全文不注拼音,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图画或通过其他方式认读生字,读通课文,在自己认字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获得自学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三、学习目标
1、汉语拼音:
⑴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⑵ 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识字与写字:
⑴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⑵ 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⑶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⑷ 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
⑴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⑵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⑶ 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⑷ 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4、口语交际:
⑴ 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⑵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⑶ 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⑷ 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使用本册教材要注意的问题
1、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的四幅图画为学生提供了观察讲述的材料。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讲述图意。另外,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要把观察图画与参观校园、讲述感受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认识校园,了解学校常规,熟悉校园周边环境。对读书、写字姿势的指导,起步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让学生模仿图画中的小学生练一练。在以后的长期教学活动中,都要注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断督促检查,常常提醒。
2、汉语拼音:
⑴ 这部分教材中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整合起来的情境图,有利于学习拼音,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有利于增强学习的兴趣。如第二课的插图,是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图画,既提示了学习的内容,有助于儿童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图中的哪些部分和字母的形相似,通过观察图画,引出本课要学的字母和音节。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带调的音节和口语中的词语联系起来,说一个词或一句话,以巩固这些音节。做到观察图画、学习拼音和说话训练的有机结合。
⑵ 本册教材拼读音节的呈现形式与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拼音部分有所不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每课要求拼读的音节,大多展现的是拼读过程,而这册教材主要以拼读结果的形式呈现。这样编排的好处是,儿童可以和音节多次见面,加快拼读的熟练程度,可以更好地发挥帮助识字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编排的目的并不是要求直呼音节。
⑶ 在拼音教材中还安排认识70个汉字。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这些字只要求认识,即能读正确,结合语言环境大致了解意思,不要求书写,也没有认识偏旁的任务。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作字形分析,让学生整体认记即可。
⑷ 在拼音教材中编排一些儿歌,主要为了复习本课和前面学过的字母和音节,巩固汉语拼音;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儿歌只要在教师的领读下读熟即可,不要求学生背诵,更不宜分析讲解。
总之,教学汉语拼音部分,首要任务是学拼音,其次是认汉字,再次是读儿歌。要保证主要任务的完成。
3、识字、写字:
⑴ 本册要认的字,与以前所理解的识字,要求有所不同,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增加认字量是为了提早阅读。所以,只要学生能把所认的汉字用于阅读就可以了,既不要求书写,也不要求对字形做过细的分析。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复习生字,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让生字反复再现,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在识字教学中,可以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知识和方法。如,结合认识汉字,认识最常见的偏旁;如果新学的汉字中某一部分是已认过的独体字,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识记。但是,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对每个字都进行分析,尤其是要避免对汉字中某些不认识的部件、字形复杂的部分进行分析。
⑵ 在识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汉字。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并注意提供机会,让学生交流课外识字的途径与成果。
⑶ 识字要求不要一刀切,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要认识到汉字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认字也是一个由生到熟、在复现中巩固的过程。教师只要做到当堂多次见面,特别是多次在语言环境中复现,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学生就一定能很好地完成识字任务。
⑷ 在一年级起步阶段,要打好写字的基础。教师要具体指导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边指导,边示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写字贵在精,而不在多。因而写字练习要体现弹性,对不同学生可以提出不同要求。4、阅读:
⑴ 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好还能读出感情来。要重视指导朗读。指导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要求,朗读的形式要多样,要能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此外,还要重视范读的作用,遇到长句子和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
⑵ 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读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同一篇课文,学生常常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这样可以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他们的思维。
⑶ 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读、背教材里的好词佳句,还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课外读物中好的词语和句子。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⑷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年龄特点,以读背为主。教学重点应放在读、背、识字、写字上。教师不要主动讲解古诗的意思,如果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作简要回答,不宜逐字逐句地讲解。
⑸ 教材中除了一般课文以外,还安排了两课连环画形式的课文。这两篇课文全文不注音,教师要鼓励学生借助图画阅读,还可以用猜读、跳读,遇到不认识的字问别人等方法读课文,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5、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
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的题目,主要应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些题目,要倡导合作和相互交流。如,遇到疑难可以向同学请教,或与同学一起讨论;做完之后可以同桌或小组交换评价、订正。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辅导;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在进行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教学时,教师应鼓励独立思考,引导发现,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6、口语交际:
⑴ 本册安排的六次口语交际都配有图画,但图画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有趣的游戏》配有三幅图,这是三幅提示性、辅助性的图。教学时,不仅仅限于说图上的游戏,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做过的有趣的游戏。再如,《这样做不好》配有两幅图,这两幅图则是进行口语交际的主要凭借。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说每幅图的图意,再讨论怎样劝说践踏草坪的小朋友和不注意节约用水的阿姨。总之,教师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发挥图画的作用,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插图。
⑵ 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要重视创设情境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在交际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际中去,用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并对交际的过程予以调控,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交际过程中充满童趣的精彩语言,并予以肯定、表扬,使学生感受到交际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注意鼓励不善于言表的学生大胆地参与交流,对学生的语病要通过评议等方式予以纠正。在口语交际课上,要充分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要体现由说得少到说得多、由说得不大好到说得比较好的训练过程。还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为了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本册教科书还配有多种辅助教材。除教师教学用书以外,还配有写字教材、教学挂图、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教案、同步阅读、语文练习、生字生词卡片(教师用、学生用)、小学生字词句手册。
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教材解读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分为: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有趣的自然科学等8组。教材富有儿童情趣,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每单元由导语、一课“识字”、4-5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构成.联系紧密,蕴含教育价值。如第一组,在优美简短的导语之后,以成语或四字短语编写了识字内容。“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鸳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8个反映春天景色的词语,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画卷。学生既认了字,又激起了热爱春天的情感。4篇课文,有春天的景,有春天的人,有春天的事,有儿童喜爱的故事,有琅琅上口的古诗。学生找春天,画春天,在“语文园地”中唱春天,在“口语交际”中讲春天。教材安排的几幅精美图画,可帮助一年级小朋友更好地欣赏春天的美景。全单元体现了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的整合,把语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
(一)根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识字写字是小学一年级学习的重点。本册教材在第一册的基础上,本着多认少写的原则,要求认识550个常用字,会写250个在本课认识的或以前已经认识、在本课重现的字。识字课改变了以前集中安排的做法,把8课识字分别安排在每组的开头。识字课的内容均贴近每一组专题、每一组课文的内容及语文活动的内容,这样,减轻了随文识字的压力。为了让孩子们乐于识字,教材选取了孩子们喜闻乐读的内容,采用了活泼多样的形式。如“识字4”:“蜻蜓半空展翊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这些句子,读来节奏感极强。学生认识了“蜻蜒、蝴蝶”等表示小动物名称的词,初步了解了形声字声旁标音、形旁表义的特点,还悟到了“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一句式的表达特点。教材还采用了诗歌、谜语、谚语等形式,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也产生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教材在编排时,还设置了发现情景,把许多识字方法,字词句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暗含在学习内容之中,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如“语文园地一”中,设计了“今天,我发现了两种识字的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吗?”“语文园地二”中采用同伴提示语的方式:“我发现这些宇可以用减一减,加一加的办法来学。你发现了吗?”学生自己逐步掌握识字方法,举一反三.由已知推及未知.由新知贯通旧知,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使识字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观察、不断探究、不断发现的过程,学生能充分享受不断发现识字规律的快乐。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教材还将孩子们的视野从;幅本引向身边的生活和社会情景中.引导他们从同学的名字中认字,看电视时认字,去商店买东西时认字,走在大街上认招牌、广告上的字,在其它学科的教科书上和课外书上认字……将识字教学延伸到孩子们的生活。为鼓励学生主动认字,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教材以“识字擂台”、“识字加油站”等形式,或竞赛,或激励,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所学所得,品味努力之后的成功感,真正落实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本册教材共有34篇课文,另加5篇选读课文,新编选的课文占全部课文的一半以土:。教材选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不仅选择了传统的经典性文章,如《司马光》《乌鸦喝水》《秤象》《古诗二首》等,还选择了反映保护环境,介绍自然常识和科技成就,渗透现代合作、诚信、关爱等意识的文章。选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有童话、散文、诗歌、故事、科普文章等,优美有趣,令人耳目一新.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想像世界。(三)
“语文园地”是本套教材的一大亮点。内设四个板块:“我的发现”主要引导学生陆续发现一些常用的识字方法;
“日积月累”帮助学生巩固生字,鼓励积累美浏佳句;“口语交际”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旨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生表现自己,与同学交流学习成果的机会。
教材的叙述性语言极具亲和力,不论是课前的导语,还是课后的练习,或是语文园地,都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亲切、自然地道出。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伙伴关系和朋友关系。
教学建议
首先,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全新理念,不再将教学目标局限在知识和能力的狭小范围。因而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编辑意图,把握教材以专题形式编排的特点。要通读全册教材,一组一组地钻研,把握每组教材围绕哪个专题,选用哪些内容,有哪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采取自主、合作学习的措施。如教第二组,可充分利用导语“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引导学生走进温暖的家。以三字经形式编写的识字课,要求学生在会认、会写、会读的基础上,懂得尊敬长辈、敬爱父母、主动为家庭承担责任的道理。《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等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告诉孩子:多替他人着想,敬爱长辈,乐于助人。在“说说做做”里,可安排“我替爸爸——;我帮老师——;我为大家——”的句型训练,这既是语文基础训练,又可培养学生主动为大家服务的意识。在口语交际中,可讨论:“要是爸爸妈妈不让自己做家务事该怎么办?”总之,教师要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制作出让学生乐于学习的“课堂大餐”。
其次,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特点,教师可大胆实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①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辨析、会文悟道,进行参悟式学习。教授第18课《四个太阳》,可设计提问:“绿绿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彩色的太阳”分别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你认为四季的太阳是怎样的颜色?回答这些问题,既要求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求学生有独特的感受。②创设话题情境,引发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本册教材非常重视写字教学,与第一册不同.每课要写的5-6个字大多有一定的规律。可在学生书写之前引出话题:我怎样写好这几个字。学生在群体的交流中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养成自主写字的能力。③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进行体验式学习。具体方式有:摹读求体验。如《美丽的小路》,可摹仿鸭先生、兔姑娘、鹿先生进行对话,体味他们语言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比较体验。如第29课《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中有两幅教学插图,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第一幅图中“焦急不解的雄日”与第二幅图中“笑逐颜开的雄日”比较,领悟诚信的含义。视听求体验。一年级学生受年龄与经历的限制,对很多复杂的事理难以获得真切的感受,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真实直观地层示出来。④创设语用情境,在真实的生活中让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实用式学习。总之,不论运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教学中,只要学生愿意思考,学习取得实效,就是好的学习方式。
第三,重视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一年级学生处于入学的启蒙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一是认字要落实。要求认识的550个字一定要认准,并能在其他环境中认识。二是字要写好。要求会写的字要写对写好,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并要了解字义,能口头或书面组词。三是课文要读好,能用普通话读出味道,读出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