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撤乡并镇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撤乡并镇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化德县过去有3镇7乡,辖93个村委会(党支部),7个社区,总占地面积2568平方公里。撤乡并镇后,变成了2乡3镇,虽然村委会和社区数没有变,但也都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进行了行政区域划分,乡镇干部通过考试考核重新选拔,竞争上岗,干部人数由过去的439人精减到了现在的296人。93个村党支部书记中,50岁以上的占5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8.7%。随着乡镇机构的撤并,行政区划的增加,人员的并岗分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了乡镇干部管不过来,村干部顶不起来的现象,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考验,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乡(镇)、村两级党组织的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撤乡并镇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情况看,经过几年的集中整顿,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与现阶段农村基层组织担负的带领农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撤乡并镇后表现的尤为突出。一是撤乡并镇后,乡镇行政区划增大了,工作量增大了,乡镇干部减少了,造成了乡、村干部相对接触的少了,督促的也少了,再加上有部分村干部存在“等、靠”心 理,工作主动性差。二是农村干部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掌握科技能力水平不高,缺乏服务农民所必须的知识和本领,服务群众意识不强,导致带领群众致富的路子不广、办法不多。三是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素质低、致富能力弱。四是除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因素外,农民致富渠道少,加之缺少科技致富带头人,实用科技信息服务又不到位,致使农民增收缓慢。五是党员活动阵地利用率普遍低,没有变成党员、群众真正的活动场所,多数地方成了给上级看的摆设,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影响村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堡垒作用以及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切实加以解决。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
(一)选好配强村级班子。一是选好村支部一班人,重点是选好支部书记这个“领头雁”。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党支部书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政治素质高、思想品质好,公道正派、清政廉洁,还要懂经济、会管理,具有闯市场的能力,而且要思想解放、视野开阔,有创新求实的精神,有自家创业致富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乡镇机构撤并后,乡镇管理权限的扩大,事必会有服务不到位的地方,这样村支书既承担着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又肩负着“中转站”的助手作用,为此我们在选配调整村党支部书记时,结合今年换届选举,要充分发扬民主,把那些年富力强有一定文化、有责任心、有能力、靠得住、有本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选进村级组织,让那些文化较低、观念陈旧、年龄偏大、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不力的支部书记退下来,并为从岗位上退下来的过去长期担任村支书、主任的村干部发放定额补贴,以解决多年来为农村建设作出过贡献的老书记、老主任老有所养的问题,并以此为动力,带动和吸引能人进入村支部班子。
(二)加强乡村两级基层党员干部的集中学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基层活动阵地,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乡村两级干部的集中培训,重点是加强对干部的农业科技、市场经营和改革政策的培训学习。通过培训学习,强化干部转变思想观念和为民服务意识,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和指导农村工作的能力。
(三)强化教育,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农民的致富本领。一是严把入口关,在发展党员时除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外,还要注意把那些符合条件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二是充分利用党员活动阵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除对农民党员进行时事政治理论培训教育,提高基层党员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自觉性和本领,提高政策水平、法制观念和致富能力外,还要开放党员活动室,让群众也走进来,通过农村党组织活动室这块阵地,让他们了解党的政策,沟通思想感情,交流致富 的信息,参加一些党支部组织的有意义的活动,同时对他们也进行一些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从而提高农民致富的本领。三是以民主评议党员为突破口,扩大对认领岗位的党员的评议范围,让村民也参与进来,从而促进党员的自我教育、党性锻炼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的升华。
(四)抓住农民增收才是抓住了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我们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是单单局限于表薄册上,更重要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关键应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强化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民增收范围和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下大力气组织好部门联乡(镇)抓村责任制、领导干部联村帮户责任制、党员联系户责任制度的贯彻落实。二是通过科技创新,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生机,通过举办农牧业生产观摩讲习班,加强对农村科技人员的培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是改变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对群众的服务观念。变过去的就事论事的服务为全局、全面的服务;变过去被动的、坐门等客式的服务,为自觉主动上门的服务;变过去口头上的强调服务为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同时要注重发挥好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让典型去引导人、吸引人,使农民绝大多数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为增产增收增添后劲。
第二篇:关于撤乡并镇的若干思考
关于撤乡并镇的若干思考
湖北省秭归县司法局归州司法所所长 向培年
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人民政府 谭家荣
撤并乡镇是中央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是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农村生产力和经济不断发展、降低管理费用减轻国家财政和农民负担的需要,是改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整合资源的需要。
适应三峡建设的需要,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于1995年撤乡并镇,撤销香溪镇、屈原镇合并成归州镇,现已十多年,其成效显著,值得借鉴与思考。
一、撤乡并镇带来的巨大变化
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地处长江西陵峡北岸,秭归县腹地,毗邻兴山县及神农架林区,长江与香溪河交汇于此,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诞生地和魂归之地,也是美人王昭君出塞之地。东距三峡大坝32公里。全镇国土面积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203亩,辖12个村(居)委会,69个村(居)民小组,29990人。历为长江中上游的交通要镇,鄂西山区的商贸重镇和闻名遐尔的“中国脐橙之乡”。
1、新镇建设
1997年归州镇捆绑三个乡镇移民迁建经费2.8亿元着手新建新集镇,归州镇新集镇于2002年6月15日竣工落成。
归州镇新集镇由九龙路、归乡路、桔源路三条平行主干道东西贯穿,其他次干道及竖向梯道南北联通,集镇建成4000吨/日自来水厂一座,新建3000m3/D污水处理厂一座、20T/D垃圾填埋场一座。铺设电力管线19.39公里,通讯光缆18.3公里,开通程控电话3100门,建通讯基站8座,中小学、邮政、电信、卫生院、文化体育广播服务中心、供电所、幼儿园、影剧院等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55个单位、7500人从古城归州全部迁入新镇。公共绿化7.2万平方米,新建柑桔批发市场、小商品市场、建材市场、客运市场共四大市场。
归州新镇以其规划起点高、建筑效果好、功能设施完备,中心区位、交通枢纽、平湖旅游、历史文化等特点突出和“乡土味、文化型、生态镇”的独特风貌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三峡库区一道靓丽风景,2004年荣获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荣誉称号,曾被多家媒体誉为“坝上库首第一镇”。
2、移民搬迁
归州镇坚持开发性移民安置。撤乡并镇后全镇至2007年底累计安置移民1.38万人。其中,农业安置1.16万人、企业安置166人、投亲靠友663人、自谋职业1277人、社会福利安置86人。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移民与安置结合、搬迁与建设结合、补偿与发展结合。全镇累计开发土地1679亩,整理土地7500多亩,调整土地2297亩;移栽柑桔大树1751亩,柑桔品改2323亩;建水池2915个7.80万立方米,架水管6条4670米,修水渠1条2150米;修农村道路15条46公里,维修道路10条40公里;建居民点44个,硬化居民点区间道路1400米。
3、改善交通
归州镇不断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社会服务。民生环境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撤乡并镇前原有公路 5条,全长62 公里,1997年至2008年全镇通村道路达40条256.6公里,自然村通达95%。通行质量不断提高,先后硬化“卡向路”、“大白路”等8条通村道路43公里。全镇硬化道路105公里,占总里程的41%,2006年11月归州大桥建成通车,归水路和归泄路全线贯通,使临近的水田坝乡、泄滩乡及归州镇连为一体。
4、支柱产业发展
柑橘产业是归州镇的支柱产业,三峡大坝蓄水淹掉8000多亩柑桔园,撤乡并镇后每年坚持新发展优质柑桔1000余亩,改换优良品种1500多亩(2008年实施柑桔品改3500亩),目前,全镇柑桔种植面积竟达2.45万亩,柑桔产量4万吨,占全县柑桔产量的22.6%。柑桔打蜡企业12家,柑桔打蜡销售占总量的95%。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0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40元,比1998年人均收入800元上升了1840元,上升了3倍。
5、新农村建设
归州镇以秭兴公路、归水公路、归泄公路、卡向公路、大白公路为枢纽,建成了香溪、大岭坡、贾家店场镇和转转堡等100多个居民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及退耕还林、生态环境保护,鼓励农民将山上的房屋迁建到公路沿线居民点,近年来归州镇农民预制结构楼房户达3500余户,占农民总户数的45%。全镇安装电话2940部,拥有手机5978部。2006年,归州镇及其所辖盐关、贾家店两个村被纳入省市“百镇千村”和“十镇百村”建设示范工程。白果园村、盐关村等5村实施整村推进和扶贫开发,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3个村已经省验收合格,全镇屈原庙、彭家坡等5个村达到了小康水平。
二、撤乡并镇中疑难问题的处理
1、解决机关人员臃肿问题。
撤乡并镇之初,归州镇机关干部由原来的45人一下子增加到138人,七站八所加起来共计200多人。这么多人怎样安置,人员怎样分流确属难题。归州镇采取三种办法将人员分流和安置。一是设立办事处分流人员。全镇按原来撤并前三个乡镇的格局设立归州、香溪、贾家店三个办事处,分流人员56人,办事处设总支书记等若干人,这样即分流了人员,又方便了群众办事。办事处设立了二年时间,随着时机成熟而撤销。二是退养一部分人员。为分流人员,秭归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政策对年满30年工龄的公务人员男达到55周岁,女达到50岁可提前退养、退休,根据工龄给予增加退休工资的优厚待遇,一次性退掉干部10多人,2年时间达20多人。三是分流一部分人员。对工勤人员及政府聘请人员2年时间分流清退了10多人。从1997年开始,归州镇逐步实行乡镇机构改革、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精简机构,减轻农民负担。到2005年,“七站八所”通过上收和改革只保留财政所,其他单位改革为5个民办非企业性质,农民的农业税和 “三提五统”费用被全部免除。至2008年底,5个民办非企业进一步完善了以钱养事新机制,政府公务员精减为33人;41个行政村(居)合并为12个村(居);250个组消号合并为69个组。机关在综合配套改革前有公务员36人,工勤人员2人。改革后,县核编40人,其中领导职务为9人,党委委员与政府班子成员全员交叉任职。机关其他工作人员全部竞争上岗,取消工勤人员编制2人,并实行合同化管理,现有在编在职人员35人。财政所核编15人,实有11人,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延伸驻派单位实行竞争上岗,林业站核编4人,上岗3人;国土资源所核编5人,上岗5人;司法所核编3人,上岗2人。转制事业单位4个16人全部退出事业编制序列,实行合同化管理。撤销党成校,原职工2人,由教育局接收就地安排。在整个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中精简领导职数4个,减少事业单位编制24人,取消工勤编制2个。
2、解决人民群众就学难问题。
撤乡并镇后人民群众最担心的是上学难问题。合并后的归州镇从教育事业基础工作抓起,从1997年开始将村办小学逐渐合并,政府组织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重新建立归州镇夏明翰中学,归州镇航天希望小学,归州镇大岭坡小学,整修了香溪小学,高姑坪小学,向家湾小学。从1996年开始着手对中小学合理布局,2003年教育网点布局调整到位。全镇1所中学,4所小学,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教育规模相对科学。2007年,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100%,小升初入学率100%,初中生在籍学生巩固率99%,初升高比例91%,学前一年教育率达98%。
3、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
撤乡并镇后人民群众最担忧的是看病难问题。归州镇为发展卫生事业,随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将乡镇卫生院布局进行了调整,捆绑原三个乡镇卫生院的移民补偿资金在新集镇建立了归州镇中心卫生院。归州镇中心卫生院固定资产942.5万元,病床50张,5000元以上医疗设备8台套。卫生院医疗条件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不断加强。
归州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面覆盖,100%的村卫生室达甲级村卫生室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得到完善和加强,农民参合率逐年上升,2008年参合率达到97%。
4、解决社会治安问题。
撤乡并镇后农村社会治安一度成为一大难题,部分村组社会治安有些“不安”,生产经营、邻里之间、家庭矛盾增加,偷鸡摸狗的事时有发生。从1997年开始归州镇建立社会治安“三级中心”(县、镇、村)、“五级网络”(县、镇、村、组、户)运行机制、“平安中心户长”运行机制和“诉调对接”运行机制,解决治安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于基层。
镇建立以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为龙头,以治保调解委员会为依托,以平安中心户长为骨干,以义务治安员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使大量矛盾和纠纷得到消化,从而使归州和谐平安。
三、亟待继续解决的问题
1、边缘地区边缘化问题。
撤乡并镇后归州镇距离最远的村组约15公里,偏远地区出现了行政管理削弱,群众生产、生活成本提高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受影响,做“减法”不要忘了做“加法”。一是利用国家投入资金和三峡库区移民资金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公路到组,有条件的入户。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抓住三峡移民库区的发展机遇加大边缘村组改厕、改栏、改灶、改房的力度,彻底改变农村面貌。三是政府组织各单位和部门定期、定时便民服务到村、到组、入户,送政策下乡,办手续上门,真正体现以民为本,小政府大服务的服务型政府。
2、农村债务问题。
撤乡并镇时归州镇村组债务没有得到化解,2003年下半年归州镇锁定村组债务总额390.82万元,债权495.85万元。从债务构成来看,主要由“普九”、公益事业两大债务组成。其中,“普九”债务为108.35万元,村级债务难以偿还,大致有以下原因 :一是村级债权没有得到维护,农户尾欠款无法收回;二是村里经费主要来自财政转移支付,只够维持运转;三是国家为村级债务的买单只限于“普九”债务,对公益事业债务还没有“说法”。到2008年底国家共为归州镇下拨化解“普九”债务资金91.87万元,虽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各村债务负担,但债务压力依然不轻。全镇村级债务还有近300万元,11个村平均债务不会低于10万元,仅向家湾村就还有54万元。村级债务就像一个发酵的面团,问题会逐渐膨胀。因为村级债务涉及面广,既牵连到村集体,又牵连到农户;既涉及村内,又涉及村外;不仅影响村委会的运转,还影响村干部农民的心态。对村级化债的解决国家应当及时出台明确的化债政策,同时村集体要加强造血功能,主动化债。
3、归州发展问题。
归州镇新镇占地80公顷,近期规划人口1.2万人;远期规划人口1.5万人。归州镇新镇依山临江,平均海拔在182米至280米之间,是按照三峡旅游热线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在建造上彰显四大特点。一是归州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秭归县腹地物资集散中心区位特点。二是全县江北、神农架地区的交通枢纽特点。三是长江三峡风景区;野人、昭君、屈原“三人”风景线;神农架、神农溪 “双神”和坝上库首的旅游特点。四是屈原文化、巴楚文化和归州历史文化的特点。房屋造型采用滚龙脊、吊脚楼、马头墙、粉墙黛瓦,建筑布局依山就势,退让闭合、开合收放、错落有致,一切顺其自然,间或点缀亭台、小品、花坛、桥涵、小桥流水。屈子街头的门楼前置设楚图腾巨大青铜凤凰,政府广场置设归州纪事青铜大钟、柑橘之分父---章文才铜像和青铜麒麟。这些恰到好处的科学设置,更加深了归州集镇的历史文化内涵。但目前归州集镇仅有常驻人口5000人,流动人口3000人,没有达到规划的要求,但是归州集镇功能已经辐射到邻近的泄滩、郭家坝、水坝乡镇以及兴山县的峡口镇等四个乡镇,特别是归州大桥的修建使用更加使水田坝、泄滩二个乡镇与归州镇紧密联系在一切,三个乡镇人口近8万人,国土面积500平方公里,适合再次撤乡并镇,按照中央对乡镇改革的要求,在秭归乡镇配套改革过程中,以归州镇为中心合并泄滩、归州、水田坝三个乡镇条件具备。
四、撤乡并镇启示
归州镇撤乡并镇的实践经验说明,对今后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撤乡并镇工作,加快山区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撤乡并镇必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撤乡并镇是加快山区小城镇建设的有效途径。实现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培育区域经济增长,培植地方支柱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推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归州镇撤乡并镇后,进行政府宏观调控,加快了生产要素的聚集,培植了地方柑橘产业,增强了地方经济增长,壮大了县域经济。
2、撤乡并镇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撤乡并镇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撤乡并镇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工作必须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为标准。在决定撤乡并镇前,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搞行政命令。在制定撤并方案时,必须请人民群众一起出主意、想办法,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发挥好、保护好。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搞好宣传发动,讲清撤乡并镇的目的意义,对个别不理解的,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争取他们的共识。同时,要按照法定程度,依法开展撤并工作。
3、撤乡并镇必须减员增效。撤乡并镇是降低管理费用,减轻国家财政和农民负担的需要。乡镇进一步适当撤并后,可以进一步减少乡镇财政支出,从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还可以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撤乡并镇不是简单的将几个乡镇的人员合拢办公和精简人员,首要的问题是要找到乡镇人员的分流渠道。归州镇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循序渐进,逐步消化机关富裕人员,且无后遗症,确实达到了精简机构,减负增效的效果。
来源:中国农经信息网
第三篇:浅议撤乡并镇带来新问题
浅议撤乡并镇带来新问题
田水月
自上个世纪末开始,各地县级以上政府为了降低乡镇政府行政开支,减轻乡镇政府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开始实施撤乡并镇和精简乡镇机构政策,小乡并入大镇,弱乡并入强镇。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免除农业税后,全国各地加快了撤乡并镇和精简乡镇机构的改革步伐,同时开始推动撤村并村改革。根据近几年各地撤乡并镇的实践情况显示,撤乡并镇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乡镇政府数量和乡镇机构数量,减轻了乡镇政府冗员现象,降低了乡镇政府的行政开支和财政负担,避免了社会担心的免除农业税后农民负担反弹现象的发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近几年的撤乡并镇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甚至有些新问题危害非常严重,不仅影响了农村改革的进程和步伐,而且影响了乡镇政府在农村工作中的影响力和决策,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和稳定。为此,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贺雪峰认为撤乡并镇是十分错误的决策。(《贺雪峰:撤乡并镇十分错误》,《南方农村报》2008年7月3日)
一、撤乡并镇带来的新问题不可忽视
笔者通过对农村撤乡并镇的调查和了解,当前撤乡并镇主要存在和带来以下问题,而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撤乡并镇的效果,影响了农村未来的发展和改革,特别是影响了乡镇政府在农村的力量和农村的稳定。
一是撤乡并镇,国家行政力量从村庄的撤出,导致农民群众找乡镇政府办事难,影响农民群众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关系。一些偏远乡镇撤并后,一些村庄距离新的乡镇政府路程比较遥远,农民群众要去乡镇政府办点事比较麻烦,成本比较高,比如农民办理结婚证需要到很远的新组建的乡镇政府办理,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也使得农民与乡镇政府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导致乡镇政府在农民心中的地位逐步下降。
二是撤乡并镇,乡镇管辖面积扩大和人口增多,使得国家行政力量从偏远村庄撤出,以及乡镇派出所的合并,导致偏远村庄出现行政空心化现象和乡镇管理难度增加,从而让一些家族势力、非法宗教势力和黑恶势力迅速乘机填补进来,严重危害了农村稳定和治安。随着乡镇政府和派出所的从偏远村庄的撤离,加上村庄大量强壮年劳动力在外打工,留下386199部队组成的空巢村,一些黑恶势力利用这个机会开始渗透到空心化的村庄,导致近几年来农村治安状况不断恶化,不仅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不少农民的财产受到严重损失。村民间发生纠纷和冲突,或者村民遇到生产生活困难等问题,在撤乡并镇前,由于乡镇政府距离村庄较近,村民可以通过乡镇政府的合法化的行政途径加以解决,但是在撤乡并镇后,由于乡镇政府距离村庄比较远,有的一时解决不了,迫使一些村民被迫通过私人途径解决问题,甚至是寻找黑恶势力进行调解,以解决纠纷和冲突。
三是撤乡并镇,一些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和机构同时跟随乡镇撤并而撤并,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农村孩子的读书,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和开支。随着撤乡并镇的开展,一些在原来老乡镇的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网点开始撤离,集中到新组建的乡镇,甚至一些中小学也开始撤离,导致农民寻求公共服务机构的成本增加。比如领取种粮补贴,以前可以在离村庄比较近的乡镇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领取,现在必须到比较远的新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领取,成本比较高,使得一些农民连续几年都不愿意去信用合作社领取种粮补贴等惠农补贴。再比如学校的撤并,一方面导致一些很小的、独立生活能力还比较弱的农村孩子被迫去比较远的乡镇寄宿制学校读书,生活受到影响,甚至出现老人陪孙子读书现象;另一方面导致一些孩子本可以上免费的公办学校,在公办学校撤并后被迫就读于一些路近、但学费比较昂贵的民办学校。
四是撤乡并镇,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冗员现象,没有达到从根本减轻乡镇政府的行政开支和财政负担的目标,有的因为撤乡并镇,引起被裁减工作人员不满,乃至上访。撤乡并镇,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就是裁减乡镇工作人员和安置裁减的乡镇工作人员。首先,裁减什么样的乡镇工作人员比较困难。当前在乡镇工作的没有行政编制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县级政府领导安排进来的,乡镇领导不敢裁减。如果不裁减无编制的乡镇工作人员,而裁减有编制的乡镇工作人员,一是从道理上讲不过去,二是被裁减的乡镇工作人员接受不了。其次,县乡两级财政困难,支付不了被裁减的乡镇工作人员的安置费。撤乡并镇过程中裁减的乡镇工作人员大多数采取一次性买断模式,安置费不低,县乡两级政府拿不出安置费。结果大多数地区的撤乡并镇过程中裁员出现下列现象:一是有的地方是没有关系的无编制的乡镇工作人员被一次性买断而裁减掉,有编制有关系的基本上没有被裁减;二是有的地方乡镇工作人员随同乡镇撤并而集体搬迁,乡镇政府虽被撤并,但是乡镇工作人员则全部加盟新组建的乡镇政府;三是有的地方部分裁减的乡镇工作人员被安置到事业单位,其中教育系统接受了大量裁减的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四是一些没有关系而被裁减的乡镇政府工作人员不满安排,采取上访等途径维权或争取更多的权益。
五是撤乡并镇,导致一些农民需要,但是经济效益低的乡镇机构被裁减,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当前大多数地方撤乡并镇都是根据经济效益和利益来实施,精简乡镇机构主要是精简无法给乡镇政府带来雄厚经济效益的机构和部门。比如不少乡镇的农技站在撤乡并镇过程中被精简,农技站的农技员不是被裁减就是转的其他部门,有的地方的农技站被改革成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对农民实施收费服务,而提供农业技术的农技站恰恰是当前广大农业乡镇的农民需要的,这样的改革一是加重农民得到农业技术的负担和成本,二是导致大多数农民得到农业技术,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六是撤乡并镇,导致乡镇政府负债问题更加复杂化,甚至引发债主和乡镇政府之间的冲突。当前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乡镇政府存在一定的负债问题,有的乡镇政府负债还比较严重,撤乡并镇,导致负债的乡镇政府的债务问题更加复杂。一是一些负债的乡镇与没有负债的乡镇合并,负债少的乡镇与负债多的乡镇合并,结果没有负债的乡镇和负债比较少的乡镇政府和乡镇农民非常不满,因为撤乡并镇在无形中加重了这些乡镇的债务负担。二是一些负有大量外债的乡镇政府被撤并后,其债务负担无人承担和承认,前后乡镇政府和领导对乡镇债务采取踢皮球的态度,引起一些债主冲击乡镇政府和上访。原来负债的乡镇政府领导人表示乡镇政府已经撤并,权力由新组建的乡镇政府延续,还债义务应有新组建的乡镇政府承担。而新组建的乡镇政府领导人则表示这些债务不是他们借的,要求债主去寻找借债人偿还。如果撤乡并镇不解决好乡镇债务问题,可能会成为引发农村社会不稳定的不定时炸弹。
二、撤乡并镇出现问题的原因
随着各地农村村村通公路的建成,农村交通越来越方便,现代信息通讯工具的发达,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行政效率的提高,合理的撤乡并镇、精简乡镇机构和裁减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是农村改革的必然趋势,也完全行得通。但是,撤乡并镇之所以出现上文所说的一系列新问题,笔者认为根源不是撤乡并镇这项决策和制度本身有问题,而在于操作过程中存在技术失误。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撤乡并镇指导思想不科学。当前不少地方落实撤乡并镇的指导思想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县级领导还没有正确认识到撤乡并镇是农村改革的重要一步,没有意识到撤乡并镇是与乡村治理模式转变和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改革密切相关。大多数县级领导推动撤乡并镇的指导思想就是减轻乡镇政府财政负担和行政开支,完成上级政府下派的任务和指标,少数县级领导推动撤乡并镇决策是为了获取上级政府给予的撤乡并镇的奖励政策。
第二,我国法律规定的撤乡并镇实施体制存在问题。当前根据法律规定乡镇建置和区域划分的权力在省级人民政府,换言之撤乡并镇的决定权在省级人民政府。但实践中的程序一般是,首先是省级人民政府在不了解各个市县农村的具体情况下,向各个市县下达撤乡并镇任务;其次是市县政府为了完成省级政府的撤乡并镇任务,各个市县政府积极向省级人民政府提出撤乡并镇的申请;再次是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市县的撤乡并镇的申请要求,当然没听说过省级人民政府拒绝市县的撤乡并镇的申请要求;最后是市县政府完成撤乡并镇任务,并向省级人民政府汇报,事实上真正落实撤乡并镇任务的是县级政府,而省级政府只是口头决定。换句话说是,省级政府带有盲目下指标的倾向,市县政府是被迫盲目完成任务,至于最清楚什么样的乡镇适合撤并是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其实都没有任何的决定权和话语权,因为即使县级政府不同意撤并乡镇也无效。
第三,县级以上政府层层下达撤乡并镇任务和指标,导致各地为了完成上级任务盲目推动撤乡并镇政策,一些地方撤乡并镇是为了撤乡并镇而撤乡并镇。当前县乡政府的压力型体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面临上级各级政府的层层压力,一些市级政府领导为了追求政绩,纷纷向县级政府下达撤乡并镇指标和任务,甚至有的市级政府明确规定每年县级政府必须撤并乡镇的具体数量。在面对上级的压力下,为了完成上级政府派的任务和下的指标,一些县级领导不经过调查,不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不顾后果,直接拍脑袋决策,盲目、甚至是任意撤并一些乡镇,不少地方在撤乡并镇的法定程序都存在问题,或者就是走形式,乡镇政府撤并结束直接向上报告撤并数量,其中的具体情况一般不汇报,即使汇报省级有关部门也不来核实。
三、避免撤乡并镇出现问题的对策
各地实施撤乡并镇政策要真正达到预期目标,真正实现撤乡并镇,政府在农村的决策力不降低,不出现新问题,笔者认为各地政府在落实撤乡并镇工作时必须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绝对不能采取“一刀切”模式,更不要派任务,下指标,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对于当前出现新问题的已经撤并的乡镇,没有必要再重建,重点是尽快解决这些新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省级政府(最低应为市级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制定详细的全省或全市撤乡并镇实施细则。笔者认为撤乡并镇实施细则主要参考以下指标:乡镇的财政状况(特别是乡镇政府负债状况)、乡镇经济发展状况、乡镇所在地理环境、乡镇常居人口数量、居民分布和民族特点、乡镇交通状况和通讯情况,撤乡并镇实施细则内容中应详细规定新组建的乡镇和乡镇政府规模,必须明确规定新组建的乡镇面积和人口数量的上限,必须规定什么样的乡镇之间允许合并,什么类型的乡镇之间坚决不允许合并。撤乡并镇实施细则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保证撤乡并镇后,新组建的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乘车到达任何一个行政村的时间不能超过半个小时。二是坚决避免农业乡镇出现数十万人以上的乡镇出现。三是坚决避免出现广大面积的乡镇出现。四是尽量不要对山区的乡镇实施撤乡并镇政策。五是尽量不要将少数民族集中的民族乡与汉族人为主的乡镇合并。六是财政状况差距较大的乡镇之间不要合并,特别是有负债的乡镇不要与无负债的乡镇合并。实施细则出台后,市级以上政府应组织县级主要领导进行撤乡并镇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做到县级主要领导能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撤乡并镇工作的重要性,能详细了解撤乡并镇实施细则的内涵和内容。如果没有一套撤乡并镇的细则和标准,如果不了解撤乡并镇细则,盲目的实施撤乡并镇肯定会出大问题。
第二,禁止市级以上政府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达撤乡并镇任务和指标,也不能以撤乡并镇落实情况为领导考核指标。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盲目推动撤乡并镇政策,原因之一就是上文所说的上级政府派任务、下指标。
第三,县级政府的撤乡并镇决策应根据上级出台的撤乡并镇实施细则来实施和决策。县级政府在落实撤乡并镇决策前,首先组织调查团,详细调查准备撤并的乡镇政府的财政状况、乡镇经济发展状况、地理环境、常居人口数量和居民分布特点、交通状况和通讯情况;其次详细分析调查情况;再次县级政府组织准备撤并的乡镇居民,召开座谈会,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对比上级出台的撤乡并镇实施细则标准和村民建议,综合决定是否允许撤乡并镇或如何实施撤乡并镇。
第四,市级以上各级政府设立化解除乡镇债务专项资金,化解需要撤乡并镇的乡镇政府债务负担。前文提到不少乡镇撤并引发的冲突和问题与当前乡镇债务负担沉重有关,要撤并存在债务负担的乡镇政府,首先就必须化解其债务负担,这个任务在当前只能依靠市级以上政府来完成。
第五,公共事业单位不要盲目撤并。撤乡并镇主要是乡镇政府机构和部门的撤并,公共事业单位不应跟随乡镇政府撤并而撤并,公共事业单位的撤并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来撤并,尽量不要撤并公共事业单位,特别村办小学和一些代办点不要撤并,尽量满足数量不多的农村小学生能够就近读书的需求,这项工作县级政府应与公共事业单位调节好,主要是与银行、邮政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承担公共职能的企业单位调节。
第六,公安系统在村庄管治力不能减弱。撤乡并镇后新组建的乡镇政府和乡镇派出所要尽快与离乡镇政府比较远的各个村两委在村庄组建警务办公室,以政府的力量维护农村的社会治安,避免村庄因乡镇合并出现治安真空,特别是要避免宗族势力和黑恶势力乘机控制和危害村庄现象的发生。
第七,新组建的乡镇政府的工作地点应下放到行政村。撤乡并镇后新组建的乡镇政府必须在离乡镇政府比较远的各个行政村派遣驻村干部(原则上应为2人以上,而且至少应有一名副镇长或副乡长在内),主要职责是在村里代办农民群众必须到乡镇政府办理的事情,比如在村里为村民办理结婚证,一方面方便村民找政府办事,另一方面减轻农民因撤乡并镇前往新乡镇政府办事的成本。
第四篇:关于乡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3337(2面)
关于乡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领导基层农村工作的忠实实践者,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基层农村的坚定执行者,是带领一方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引路人。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如何把建设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作风扎实、群众信服的干部队伍,是摆在各级党委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当前,乡镇党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值得我们去面对,去思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党员干部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党员干部队伍平均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目前,陈河镇45个农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536名,其中35岁以下的415名,占27%,文盲、半文盲党员230名,占14.9%;村党支部委员共有135人,35岁以下的仅55人,村党支部书记没有35岁以下的。二是工作执行力和双带作用不强。由于大部分党员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思想比较保守,在实际工作中因循守旧的多、敢于创新的少,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的多、科学民主的少。能够起到双带作用的党员为数不多。三是部分党员干部价值取向模糊,工作积极性不高。随着改革深入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在这种贫富悬殊的大背景下,部分党员干部在个人自富和为村民致富服务的心理天平上失去了平衡,宁愿多花心思谋求自富路,不愿无私奉献为他人服务。
2.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陈河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少,在全镇45个村中,半数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还有部分村负债运行,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仅5个,且收入不高。集体经济薄弱,缺乏搞好服务的物质基础,加上不少村干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对如何发展经济想得少,对村民有效服务做得少。
3.村干部管理上存在问题
一是对村干部普遍缺乏应有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没有激发村干部工作热情的内在动力。村干部低微的工资报酬与其承担的繁重工作任务不相称。对优秀的村干部一般难以给予应有的政治荣誉,更没有在 1
政治上升迁的机会。按惯例,村里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计划生育未被查出重大问题,党支部可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村干部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这基本上算是最高奖赏了。二是对村干部在法律、纪律制度的约束方面,存在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鉴于当今农村工作难度大和村干部报酬低的现状,市、镇党委、政府对村干部的一些轻微越轨行为往往是网开一面,或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不予深究。
执法部门对村级班子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往往不愿过多介入。这样就使得法律和纪律在对村干部的监督和约束上出现了软化,进而也使得农村党员干部的法制意识淡薄,不能做到警钟长鸣。
二、加强乡镇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及对策
1.拓宽渠道,选优配强基层干部
要以此次换届选举为契机,严肃换届纪律,匡正选举风气,多渠道多途径选优配强基层带头人,改善和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结构。继续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两推一选”和村委会成员“公推直选”的制度和做法,并结合陈河镇实际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的模式。具体操作中要结合实际,不搞“一刀切”。要严格选人标准,强化以发展为核心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把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明白人”,干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的“能人”,善做群众工作、甘愿吃苦、甘心奉献的“热心人”,选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真正选配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要拓宽选人渠道,采取“内举为主,内举、回请、下派相结合”的方针,通过“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形式,把德才兼备、实绩明显、群众公认的专业大户,致富能手,大专院校优秀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优秀青年等,选拔到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中来,给基层组织建设增添新的活力。要强化引导使用,对选拔任用的能人,工作中既要大胆使用又要帮助引导;既要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又要做好传帮带,使他们尽快适应新岗位,发挥特长,带领广大农民尽快走上致富路。
2.科学规范,完善决策约束机制
一要不断扩大民主范围、丰富决策手段、完善决策程序,努力提高村务决策水平。在村级公共事务决策中,一般性事务可以由村支书、村主任协商,形成初步意见,交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对诸如集体土地承包、租赁、征地、拆迁、大额资金的使用等村级重大事务,必须按照民主决策的程序,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由村委会负责实施。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议事规则”等村民议事制度,使民主决策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二要不断完善村级规章制度,拓展村民有序参与村级事务监督管理的新渠道。在村级公共事务管理中,要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要进一步完善四项制度:一是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明确规定村民代表会议的职权、会议召集方式、议事规则等事项。二是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要明确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全面接受群众监督。三是进一步完善党务公开制度。对入党积极分子实行“票决制”,及时向党员公开党内事务,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四是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审计制度。要全面推进村级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和村干部离任审计,把村级财务账目审查明,交接清,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向村民公开。三要不断加强上级党委、政府监督。在充分尊重村民自治前提下,乡镇党委、政府对村“两委”的监督管理主要有两个制度途径:一是进一步完善“村账镇管”制度。要发挥乡镇经管中心对村级财务监控把关功能,争取把这种监控延伸到实体经济的村民小组一级。二是健立健全村干部绩效考核问责制。明确规定考核主体、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等次。乡镇党委、政府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组织对村干部的考核。
3.加快发展,增强执政经济基础
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农村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快发展,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实力,对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中心任务。陈河镇各村党支部要积极拥护上级党委的决定,除集中力量抓好水、电、路、气、房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外,还要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做大做强以糯稻、特种水产、特色畜禽为主的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以促进流通、服务农村为主的第三产业,鼓励更多农民向非农产业转型,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以机制创新做大集体经济,通过多种形式盘活村集体资产,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为民办事的能力。
4.客观务实,创新干部激励机制
一是实行村干部结构工资制,即村干部工资原则上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绩效工资三个部分构成,根据所在村的规模、所担任的职
务和工作实绩来确定报酬。二是争取政策,解决村干部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后顾之忧,采用“职级加年限加绩效”的结构保险机制,采取市、镇、乡、村和个人各筹一点的办法,逐年为村干部投保,任职一年则投保一年,让他们干有所为,退有所安。三是广纳贤才,大胆地把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经济管理能力较强、工作出色的年轻村干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合法程序考试考核聘任录用到乡镇干部中,达到“提拔一个,激励一批”的效果。四是开展评先活动,对工作出色的村干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大张旗鼓地加以宣传,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5.执政为民,夯实支部群众基础
村党支部直接面向群众,能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村级党支部执政能力强弱的直接体现。为此,农村党支部必须增强执政为民的意识,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心一意帮助群众致富,想方设法为群众排扰解难。要对村党支部支委班子继续深入开展“两个务必”的教育,真正从思想上解决好“为群众”和“靠群众”的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使其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感情上心系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
第五篇:关于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朱崇敏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更加注重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探索加强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总结回顾了我区近年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实践,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夯实基础、强化措施,不断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近年来,我区主动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要求,着眼于抓基层、强基础,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和“先锋工程”建设为基本途径,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努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凝聚群众、带领群众、团结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围绕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切实加强镇街道党(工)委建设。在镇街道领导班子中,实施“素质工程”建设,开设“区域经济论坛”,组织开设了研究生课程班、函授大专班等学历教育班次,分层次、多形式地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在镇街道干部队伍中,实施“活力工程”建设,对镇街道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选聘制,对一般干部普遍实行“双选一聘”(即镇街道干部选择驻村、村干部选择驻村的镇街道干部、驻片干部聘任驻村干部),使每个干部适岗适位达到最佳组合,从而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在转变镇街道机关干部工作作风中,实施“形象工程”建设,深入开展以“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为主要内容的镇街道领导班子主题实践活动,建立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片联村入户、一般干部驻村联户制度,镇街道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带头进驻问题多、困难大、情况复杂的村。建立“一户一干部”制度,各镇街道干部结对帮扶低保户和困难户。全面实施全程办事代理制,建立和完善以“民主恳谈”为主要形式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共富裕工程”,深入开展区直部门、企业与行政村的帮扶活动。围绕“村村有址议事”的目标要求,修建了一大批村办公用房,改善了村级组织办公和活动条件。
(二)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不断夯实村级组织基础。一是坚持选人标准,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把加强班子建设作为村级组织建设的治本之道来抓,提出了“以政治素质定位置,以致富本领挑担子,以群众信任为尺子”的用人新思路,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作风正,办事公,能力强,群众认同,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人,选上村“两委”班子。积极创新村级后备干部荐用方式,注重优先吸纳村级群团、民兵等组织负责人、经济能人以及各类优秀人才,通过“三推一考”(群众推荐、组织推荐、个人推荐、组织考察)的方式选拔村级后备干部。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结合“学习型党支部”创建活动,制定《关于加强村干部选拔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规范了村干部选拔培养
教育管理工作。在村干部教育培训上,注重灵活性和实效性,坚持做到集中培训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长期教育与短期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针对农村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在区、镇街道党校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轮训班,组织村干部参加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函大学习等。今年6月份,组织全区275个行政村的两委主要干部,分四期进行村级事务管理业务封闭式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村务管理的水平和协调发展的能力。三是关爱村级干部,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在政治上关心村干部,加强村干部的培养锻炼,选拔优秀年轻村干部到镇街道工作。在生活上扶助村干部,加大对集体经济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行政村运行经费问题和干部工资补贴的解决力度,进一步抓好经济薄弱村干部和离任主要村干部的经济补助工作。同时,对经济薄弱村采取区镇街道两级领导干部联系包干、选驻农村指导员等措施,帮助引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三)围绕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运行机制,扎实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了以“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统一协调工作运行机制。一是给村级组织“定章”。从农村实际出发,建立完善了一些具有很强操作性的配套制度,使各村组织和各项村务工作都有章可循,有轨可遵。认真落实省、市有关村级组织工作规章制度,并将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编辑成册——《台州市椒江区基层组织建设政策法规与管理制度汇编》和《椒江农村基层组织“两字工作法”》,从而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向规范化轨道推进。二是给村级决策“定规”。对村级事务决策和议事程序的实施主体和具体程序做了规定,重点建立与完善了村两委联席会议、党员议事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明确在村级重大事务决策方面,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既突出了村党组织对村务工作的领导职能,又充分发挥了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其他村级组织在这方面的“争权”、“越权”现象。三是给村级组织“定法”。在村务管理中,针对农村实际健全和完善理事办法,重点完善了以村干部目标管理、依职联绩计酬、任期责任审计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干部管理制度和以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理财制度。围绕加强村干部的管理,重点开展“村官报酬村民定”活动。适应村民自治的需要,在全区275个村推行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建立村民理财小组,实行村级财务联章联签制度。通过规范化的民主公开制度,使群众对村务工作清楚明白,放心顺气,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围绕贯彻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农村党员队伍教育管理。认真落实党员队伍“入口要严、出口要畅、中间管理要加强”的要求,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初步形成了“进、出、管”有序,“教、爱、用”并举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在党员队伍“进口”上,坚持和完善发展党员公示制、全程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在生产工作一线、高知识群体和青年中发展党员,切实解决当前农村一些地方优秀份子入党难问题、农村党员年龄老化和发展党员家族化的问题,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党员发展工作。在党员队伍“出口”上,实行“淘汰制”。制发了《关于处置不合格党员的若干意见》,坚持群众评议与党员互相评议相结合,定性评议与定量评议相结合。在党员队伍管理上,进一步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建立组织评议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双向评议制度,对评议为不合格的党员,坚决按规定处理,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同时,以党校为主阵地,通过上党课、观看电教片、纪念“七一”、学习先进典型、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员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建党86周年之机,我区建立了区级党员服务中心,通过健全规范管理制度,创新服务内容,积极探索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
二、创新理念、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1、十七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强调了基层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历史重任,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群众来实现,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贯彻落实,农民群众生活的改善更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推动。
2、十七大对镇街道党(工)委驾驭全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时期,如何更好转变工作职能,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驾驭全局能力,是镇街道党(工)委面临的新要求。当前,一些镇街道干部还不善于用教育引导、示范服务的方法去管理村级组织。特别是在处理镇街道与村两委的关系和指导村民自治工作时,对如何宣传、教育考虑较少。在具体工作中,主要精力集中在抓重点工程建设,抓村级组织建设精力不够到位。另一方面,部分村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对如何处理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的关系,存在片面的认识。特别是个别村委会干部对镇街道和村支部的工作不予支持和配合,影响了镇街道党(工)委对农村各项工作的调控。
3、十七大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农村基层组织要落实好十七大提出的积极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要求,其中一个重点是要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扎实有效地开展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通过前几轮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制度进一步健全,选举工作不断完善,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也日益增强。但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先富群体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宗族派系、宅基地安排等历史遗留问题,少数“城中村”、土地征用村的政策处理问题等往往容易成为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焦点和导火索。面对这些情况,如何开展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当前一个重大课题。
4、十七大对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坚强的村级组织作保证。但从调查的情况看,一方面,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在涉及到征地拆迁的行政村中,能干大事、敢办硬事、会办难事的强班子不多。另一方面,农村党员队伍的发展和教育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依然比
较突出。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受宗族宗派思想所影响,存在“近亲繁殖”现象,片面强调老实、听话、可靠,忽视开拓、进取、创新的品质。在党员教育方面,比较普遍地存在实用主义倾向。
5、十七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形势要求农村党员干部要具备开阔的世界眼光,开放的时代意识和较强的把握机遇、驾驭工作的能力。不少农村党员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知之不深,法制意识不强,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自觉性不强,工作随意性大。特别是有些党员干部文化水平不高,组织纪律意识淡薄、参政议政能力不强。在工作中有的是人家举手我赞同,人家反对我摇头,做老好人,有的党员干部遇事只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利,不能公心尽义务。还有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落后,自富带富能力不强,工作上守摊子、混日子,村庄面貌长期得不到改观。
三、明确要求、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实践表明,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区委和镇街道党(工)委认识、重视程度以及是否采取有效措施是该项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切实落实好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镇街道党(工)委要从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保持全局稳定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要从加快主城区现代化建设,顺应基层民主化进程的趋势来认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紧迫性,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
2、改进领导方式,切实加强镇街道党(工)委自身建设。镇街道党(工)委处于基层工作的最前沿,要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和驾驭全局的工作能力。一要改进思维方式和领导方式。要统一镇街道干部思想认识,树立辩证观念,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关系。要学会用教育引导、示范服务的方法,正确指导村民自治,正确处理和解决农村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把农村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要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坚持和完善镇街道党(工)委民主集中制建设,增进镇街道领导班子的团结,建立健全镇街道重大决策征询意见、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和党代表活动等制度,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要十分重视维护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质询权”,开展镇街道机关效能督查、民情讲评等活动,探索实行驻村业绩公示制度,加强群众对干部履职情况的监督。三要坚持执政为民,转变工作作风。要把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创造的主动服务群众的好办法好措施,在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尤其要把干部联户帮扶、进村入户听取意见等一系列做法制度化、经常化。四要加快镇街道政府职能转变。要由行政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通过提供政策服务、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努力整合相关的技术、资源优势,切实增强为“三农”
服务的功能。要进一步完善全程为民办事代理制,通过设立便民服务窗口主动热情地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
3、加强组织领导,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进一步抓好村级组织班子建设。要通过建立健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机构,加强对选举工作人员的培训,规范选举程序,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抓好村级组织班子建设。一要选好配强村级组织班子。要切实把素质好、年纪轻、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进村党组织班子。对那些管理范围大、经济比较发达、集聚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中心村,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强领导班子,尤其是配好“一把手”。对本村无合适人选的,可通过选派镇街道机关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的办法解决。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从政治和生活上关心爱护村干部,建立健全村级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激发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稳定村级干部队伍。二要理顺村两委关系。要积极开展村级组织“好搭档”、创建“和谐班子”等活动,正确处理好二个关系: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委。村党组织要改进领导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和民主管理手段,强化对村委会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努力维护村民自治权利,形成团结协调的战斗集体。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之间的关系。村党组织书记要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注意听取村委会主任的意见和建议,放手让村委会主任大胆工作。村委会主任在组织开展工作时,要树立大局意识,带头支持党组织书记的工作,自觉接受和维护党组织的领导。三要健全村级配套组织。加强共青团、妇女、民兵、治保、调解等群团的组织建设,使其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按照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增强推动村级各项工作的整体合力。
4、坚持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村级组织工作规范运作的重要保证。村级组织建设应坚持以实际、实用和实效为原则,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围绕村两委的职责、职能和任务,以目标责任、岗位职责、工作规程、学习培训、民主议事、勤政为民为内容,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一要建立健全村级民主决策和管理制度。进一步理顺以村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会议和村两委联席会议为主要形式的决策机制;理顺以村委会及其他配套组织定期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党组织定期向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议报告工作等制度为重点的村两委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例会制度、村干部目标管理、村干部任期责任审计为主要内容的村干部管理制度和村级事务民主恳谈、财务公开、村级财务联章联签为主要内容的村务管理制度。二要建立健全村级民主监督制度。要坚持把民主监督与民主决策结合起来,采用民主恳谈会的形式,通过宣传政策、通报情况、听取意见、释疑探讨等方式,加强与村民的沟通。要坚持把民主监督与民主管理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引导,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党支部的决议,变成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促进村级事务的顺利开展。特别是要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时间、阵地和管理,把村务公开从事后结果公开,延伸到事前征询意见、事中决策公开。要坚持把民主监督与执法执纪部门的监督结合起来,通过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机制,推进村级工作规范化运作、程序化办事,不断完善村级组织管理。
5、强化教育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要围绕新时期对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新要求,切实抓好农村党员、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三支队伍建设。一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把“入口”,畅通“出口”,确保党员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和新《党章》,增强党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村干部自觉履行职责。二要加大村级干部的培训力度。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强村干部选拔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健全抓培训工作的分级负责制,认真落实好市委“千名村支部书记培训工程”建设。要依托区、镇街道两级党校和村级党员活动室、学习室、村干部教育培训实践基地等阵地。要多渠道培养村级干部后备人才。按照“一职一备”的要求,在农村致富能人、企业经营骨干、回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中逐个排摸,选好“苗子”,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同时要落实专人联系、跟踪考察、定期约谈等制度,加强教育和引导,打好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建设的坚实基础。三要加强村民代表的教育培训。要在村民代表中广泛开展党的农村政策法规、民主法制和参政议政“三项教育”,提高他们依法参政、依章议政、民主监督的水平,建设一支具备一定参政议政能力的决策型村民代表队伍,为村两委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