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五篇文献感想

时间:2019-05-12 11:5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健康文献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健康文献感想》。

第一篇:心理健康文献感想

2017小学教育

谭红

一、心理健康研究发展历程

传统心理健康研究遵循病理学模式,研究对象限于“问题”人群,研究内容多以焦虑、抑郁等作为个体心理健康的度量指标,注重个体心理健康的行为表现(标),忽视制约支配心理健康行为的内在品质(本)的探讨。如今看来,那种治“标”不治“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是有失偏颇的。(为何说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体心理状况的外化表现,是状态性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即使是采用公认可靠的工具,对其测量的准确性也会因时间节点、测试情境或个体情绪状态等因素而波动,把这种不稳定的结果作为个体未来身心发展的预测指标是欠妥当的。

(一)国外

在西方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国外心理健康研究者们提出了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该模型既重视心理健康的消极因素,更重视其积极因素,如积极情感、主观幸福感等,代表着心理健康研究的新方向,相关实证研究也显示,它较之于以往精神病理模型有更好的信效度和预测力,为“标本兼治”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二)国内近三十年来,国内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研究在追赶西方同行脚步的同时,也呈现脚踏实地地服务于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姿态,开展了与素质教育密切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素质研究,为现当代心理科学发展贡献了本土化力量。

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在素质整体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其他素质发展的中介和基础,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张大均,2006)。

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结构的核心层,是支配其心理活动的根本,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结构的状态层,是个体心理素质的状态性反映(张大均,2008);与心理健康相比,心理素质能更准确、稳定地预测个体未来的潜在发展状况和水平(张大均等,2000;张大均等,2001;田澜等,2005;张大均等,2004;刘衍玲等,2006;吕建峰,2008)。

二、我国3 ~ 6 年级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了解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对探索学生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机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小学生心理素质各维度和总体特征分析

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整体是较好的,呈现积极向上的特征,但各维度的发展不均衡,表现为认知品质得分> > 适应性得分 > 个性品质得分。

(二)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在个体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1.性别差异。男生在心理素质各维度和总得分上均极其显著地低于女生 2.是否独生子女差异。独生子女心理素质的发展极显著地高于非独小学生。3.年级差异。在个性品质方面,5、6 年级> 4 年级 > 3 年级; 在适应性方面,5 年级 > 4、6 年级> 3 年级;

在心理素质总得分方面,5 年级 > 4、6 年级> 3 年级。

4.学生身份差异。学生干部群体心理素质的发展极显著地高于普通小学生。

(三)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家庭变量差异分析 1.家庭居住地差异。居住地为城市的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极其显著地高于农村小学生。

2.父母受教育水平差异。除小学和初中学历差别不显著外,以学历为代表的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其子女的心理素质发展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即本科及以上学历 > 大专学历 > 高中或中专学历 > 初中、小学学历。

(四)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在地区、学校类型和民族上的差异分析 1.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小学生在心理素质三个维度和总得分上存在实际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在认知方面,华东、华北 > 西北 > 东北 > 西南 > 华中;个性品质、适应性和总得分上,均为华北 > 华东 > 东北、西北 > 西南>华中。

2.学校类型差异。学校类型的差异与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

(五)研究结论

1.小学生心理素质整体上良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是各维度的发展并不均衡,表现为认知品质得分 > 适应性得分 > 个性品质得分。

2.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表现出明显地区差异;总体表现为华东、华北最好,西北、东北次之,西南好于华中(可能与学校典型代表有关)。3.女生心理素质发展比男生好,居住地为城市的比农村的好,独生子女的比非独生子女的好,学生干部群体的比普通学生好。

4.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分别与所在和父母受教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5.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与学校类型、民族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

国内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研究除了对本土化的心理素质研究之外,还进行了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进行了教师层面的研究。

三、引发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教师应激源研究

(一)作为心理问题应激源的教师行为 1.教师显性应激源行为,即教师直接将“压力”施加于具体的某个学生,其行为与学生心理问题直接相关。以前教师误解、责骂、体罚学生的情况并不少见,教师的体罚和心理惩罚行为,易导致学生心理产生恐惧、厌学、逃避等心理问题。

2.教师隐性应激源行为,即指教师并没有直接将“压力”施加于某个具体学生,但其行为与学生心理问题具有潜在的密切关系。首先,从“杀鸡做猴”;其次还包括教师违背心理学与教育规律的一些“教育”行为,不合理的课业要求,写错抄写100遍。

(二)教师应激源行为的危害

教师不当的行为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除了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外,还有其特定的危害。

1.教师是成年人,体力上占绝对优势,学生绝大多数是未成年人,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因而教师哪怕是随手一巴掌或者一拳头,对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2.教师作为教育者通常拥有绝对的权威,他对学生的惩罚常常带有“公正、正义”的意味,面对教师的暴行,学生一般不会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对抗,而只是恐惧而又绝望地承受。消极承受比积极抵抗显然更容易受伤害。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打击比社会上的打架斗殴更容易导致严重而又恶劣的后果。

(三)教师应激源行为产生的原因

1.教师错误的教育观念。没有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来尊重、来教育,这是教师成为心理问题应激源的根本原因。

2.教师本身的心理问题。

我国管理心理学家俞国良总结了教师心理问题的四大症状!: 一是生理与心理症状。其表现为抑郁,对学生漠然冷淡;焦虑,对外界担心和过分忧虑;人睡困难,常常还会出现头痛、无食欲、腰部酸痛等身体症状。

二是人际关系症状。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也可能是一家之长,还要做社会模范公民,但很多教师缺少时间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一旦心理出现问题,极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不适应。有些教师没有耐心听他人建议,拒绝从另一角度看问题;有的教师则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冲家人发脾气、体罚学生等。

三是职业行为症状。教师心理不健康,受害最大的是学生。这种症状在职业上主要表现为: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中缺乏新意,讲课乏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小题大做,出现过激反应,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体罚打骂学生;有的教师则缺乏责任感,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四是教师的职业倦怠,这是教师出现最多的问题。

(四)消除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应激源行为对策

1.把好教师人口关,使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倾向的人员不能进人教师队伍。2.维护和增进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作为一种高压力的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有责任帮助教师缓解压力,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包括定期休养、经常的谈心沟通、设置教师心理辅导机构等,排解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3.开展教师心理教育培训,帮助教师掌握中小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卫生、心理辅导等学科内容,帮助教师学习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挖掘教学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如何根据教学情况反馈的不同进行心理疏导,如何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等。以此使教师树立起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思想,将学生作为“人”来尊重和对待。

4.加强学生心理辅导机构的职能建设,使学生的心理困扰在萌芽状态中就能得到心理辅导教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高艳华,王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1995(04):41-43.[2]李英.引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应激源研究[J].教育探索,2004(08):103-104.[3]陈文辉,陈传锋,贺豪振,邹勇.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及其心理与行为适应问题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02):70-74.[4]陈定湾,何凡,刘碧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09):812-813.[5]梁英豪,张大均,梁迎丽.3~6年级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与特点[J].心理学探新,2017,37(04):345-351.

第二篇:警察心理健康文献整理

SCL-90症状自评量表,LES生活事件量表,SSRS社会支持状况评估

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负性创伤性事件后不仅仅是害怕,可能还会体验到一系列的其他强烈情感,比如羞耻、愤怒或悲伤。另外对事情的错误解释还会导致创伤事件经历者的二级情感即来自于対创伤性事件的解释。因此要想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降低负性生活事件对人的影响。——摘自《心理科学》09年32期,《313名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及改善探索》

《北京警察的压力源及相关因素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7年第21卷9期

目的:考察北京警察面对的压力源状况,探索各种压力源、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因素对警 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以SCL-90问卷、北京警察压力源问卷(自编)、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北京市2312名警察进行调查。结果:警察面临的压力来自四个方面:工作生活(3·54±0·91)、领导管理(2·87±0·88)、人际关系(3·01±0·98)、个人能力(3·04±0·86)。男性的压力源问卷评分大于女性,不同年龄段警察的压力源问卷总评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0),以36-45岁年龄段警察的评分最高(总分3·0±0·8);回归分析发现除个人能力维度外,其他压力源得分越高, SCL-90得分越高(P<0·001);社会支持越多, SCL-90得分越低(β=-0·18,P<0·001);应对方式越积极, SCL-90得分越低(β=-0·31,P<0·001)。此外,压力源和社会支持的乘积项也能显著预测SCL-90得分(P<0·001)。

讨论——本研究发现北京警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警察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工作生活、领导管理、人际关系和个人能力,其中来自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最大,来自领导管理方面的压力小;年龄、压力源、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是预测SCL-90得分的重要变量,并相互间有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北京警察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与其他地区警察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的研究结果一致[1, 3, 17]。北京警察的压力源中工作生活结合在一个维度,而不像其他社会群体是两个独立维度,可能是由于警察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其他群体的工作和生活时间相对独立,而警察经常加班加点,工作时间长而且不规律,投入到生活的时间相对少,且与家庭成员的作息时间也不同步[2],所以其工作和生活压力往往互相交织在一起,成为重要的压力来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04年12卷第5期《不同警种民替心理健康的差异比较》——目的探讨不同警种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方法对17个警种的9038名警察进行症状自评1表(SCL一90)问卷调查。结果各警种间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教感、抑郁、焦虑、敌对、恐饰、偏执、精神病及总均分、阳性项目数的差异均有显著性。在两两比较中,从事警卫工作者在大多数因子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其它势种,而从事特警工作者显著低于其它警种.结论不同替种警察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差异,提示工作性质与警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关系,应根据不同警种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讨论虽然警察是高应激的职业,但替察工作的内容复杂,警种繁多,普种之间的工作性质差别很大,这对警察的心理健康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因子中,包括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8个因子及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均以从事警卫工作的民替得分最高,其次是通讯民警。而特警在大多数因子分和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得分最低.据了解,警卫工作是保护党政领导的生命安全,每当有任务时,责任重大,且执行任务的方案经常变化不定,这就要求执行任务者有较高的应变能力;没任务时,过于清闲,无所事事,缺乏成就感。通讯所从事的工作是技术性较强的警种,脑力劳动的强度远远大于体力劳动。上述这些因素可能对从事警卫和通讯工作的民警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警

卫和通讯警察是值得心理健康重点关注的警种。据悉,深圳市特警的人员组成主要来自部队、公安、政法大学等单位,在从事特警工作前曾有过良好的素质训练;又由于他们的工作性质是应付恐怖、突发事件,平时训练较为严格,训练内容主要为擒拿格斗、射击等,因而这类警察大多身怀绝技,有优越感。而且,他们平时较少接触违法、犯罪案件,工作任务不重,心理负担轻,这些可能是这类警察心理健康水平较其它警种的警察好的影响因素.一般认为,应激结局(即对心身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应激本身的特点、应激者的个人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个人状况又包括个体的个性素质、行为(应对)方式等内容。本系列研究中的应对方式研究表明,积极应对方式与SCL—— 90 各因子分及总分均呈明显负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与各因子分及总分呈明显的正相关[s1。对各警种的应对方式比较发现,警卫所表现的应对方式为积极应对方式不足,消极应对方式有余;而特警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较高[s]。人格特征研究也表明,特警的开放性、外向性和严谨性个性纬度的得分均较高,反映了该警种具有较好的个性特征;但警卫没有发现个性纬度上的突出特征。由此可见,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是多因素的,针对警察工作性质的不同来制定减轻普察的心理负担的具体措施、加强警察的素质训练、提高民警的积极应对能力,都是有效地提高民警心理健康水平不可忽视的问题。

06年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8月第18卷第4期,《心理控制源与警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内容摘要:探讨警察的心理控制源与其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某市112名干警进行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成人内——外控制量表(ANSIE)的调查。结果:干警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除人际敏感外,均高于国内常模,并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呈正相关,也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结论:心理控制源与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相关关系,心理控制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警察的心理健康。

“心理控制源”来自于美国心理学家Rotter1954年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它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影响和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的归因,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认知或定向。内控者相信凡事操之于己,认为事情的结局与个人努力和能力相一致,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外控者认为凡事均由外部因素(如运气、背景、社会或他人)决定,自己不能控制事情的结局。[1]根据心理控制源理论可以推测:面对问题时,认为个人的努力对事态的结果起主要作用的内控者更有可能采取主动的态度和行为,而认为自己的努力不会带来什么变化的外控者则可能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和行为。目前对警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着眼于外部因素。如认为警察职业的高压力、高应激特点,使得警察心理健康状况有别于社会其他职业群体。”[2-3]。而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警察的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与分析,探讨心理控制源对警察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从而对影响警察心理健康的内外部因素有更全面的认识。

讨论:开放式调查问卷显示,干警最不满意或担心的因素主要有:工作任务重、工作内容繁杂或枯燥、工作时间长(经常加班,节假日还要值班或轮班)、待遇低、难以照顾家庭以及执法环境不良等。其他人的研究结果与此相似。另外,本研究中由于抽样对象主要是刑警和基层所队警察,其心理健康状况与正常人群相比差异尤其显著,甚至低于普通警察群体。”[7—8],特别是基层所队警察。这可能意味着除了上述原因外,刑警与基层所队干警还要更多地受到与职业相关的应激的影响。戴静等人的研究表明:与职业相关的应激是影响警察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干警心理健康状况在刑警与非刑警比较中,显示出刑警的职业特点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即敌对性强于其他警察。可能由于刑警在执法过程中,由于执法者与执法对象与其他警察相比更多地属于敌我关系,打击与被打击的关系,这种非常态的人际关系对刑警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心理控制源对干警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心理控制源对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而外控型干警与内控型干警相比,前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后者也说明了这一点。不同年龄、警龄、警种和工作岗位相比,心理控制源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心理控制源主要受主体自身因素制约,并不依赖于工作环境等外部因素。大量研究也表明,外控者倾向于消极应对,内控者倾向于积极应对。外在控制性强的人更难于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而一个内在控制性强的人能够较积极地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较多地投身社会活动、求知欲强、有灵活性、更有主见,幸福感也较常见[9-10]。由于样本在心理控制源方面与正常成人相比更多地表现出外控型的特点,所以样本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由于受到心理控制源的影响,与正常群体比较更趋近于不健康状态。说明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不仅有其职业因素的影响,也与警察自身心理素质不佳、存在着认知和归因的偏差有关。可见,在维护警察的心理健康过程中,还需要从调整警察自身的心态和观念入手,进一步帮助干警转变认知,积极归因,促使其心理控制源实现由外控型向内控型的转变。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树临一班(2)小班 郑雅雯 201321250231 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备注:近十多年来大多数心理学者都在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根据有关资料数据分析及显示,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方向等这些方面。本文对这些方面进行梳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研究这一问题需要探讨的一些方面。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

健康是生命之本,快乐之源,人人都企盼健康,并视为人生的第一财富,然而健康不仅取决于生理方面,还体现在人的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之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健康的心理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学习、工作乃至生活,而且还关系到他们是否适应社会的方展。大量的学者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这些已有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正常的智力

正常的智力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它是大学生能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环境、和谐地与人交往的心理基础和保证。因此,智力正常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己

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能了解自我、接受自我。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客观的评价。

3、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能较好的调节和控制自己,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情绪是影响健康、学习效率、与人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要适度表达、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喜则喜,当忧则忧。

4、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状况是体现和反映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对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乐于工作和学习,对自己充满信心,能妥善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并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环境的要求。

6、有合理的行为

行为是心理健康与否的外在表现。包括行为与年龄特征相一致,行为与社会角色相一致,行为方式具有一贯性,理智的控制自己的行为。7有完整、统一的人格

完整的人格意味着其组成因素平衡发展,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身观,能够和社会步调一致。

9、健全的意志

意志健全的主要标志是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一致的顽强性。具有优良品质的大学生表现为有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

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1、大学生的生理特征

18~23岁的大学生,其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体力脑性四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体,突出的体现在身高和体重的急剧变化。力,青春期处于最旺盛的哦哦时期。脑,大脑和神经系统处于最发达状态。

性,青春期是性萌发和性成熟最神秘和最敏感的时期。

2、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心理发展的过渡性,青年期是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期,也是少年心理向成人心理过度的关键期。

心理发展的可塑性,大学时代是人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这时存在不稳定、可塑性大的特点。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大学生由于在学校受教育时间长,没有社会经验,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既存在积极面,又存在消极面,就必然导致各种矛盾和冲突。

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不同,有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

三、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1、自豪感和自卑感的矛盾

大学生可以说是高考竞争的胜利者,不可避免的是他们产生一种优越感、自豪感。但是大学是高手如云的地方,在此又失去了优势,加之对大学生活认识不足,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感。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大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他们渴望独立,渴望自由,言行上渴望摆脱家长、老师的管束。同时他们远离亲人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处理,使得他们独立意识增强。但他们与社会接触很少社会阅历不够,经验欠缺,遇到复杂的问题时,很难做决定,他们还不能真正的独立,还需依赖别人。

3、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闭锁性是青年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表现。个体情感由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就开始具有文饰、内隐的特点。然而,他们在掩饰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同时,又强烈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他们要掌握更多的知识,要了解社会,要得到别人的帮助,这一切都需要同他人加强信息交流、思想沟通和感情联络。

4、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理想具有现实可行性、时代性、阶级性、超前性、实践性等特点理性不等于现实,它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理想又不脱离于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与哦里现实的理想不仅没有立足的基础,而且也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只能那个是一种空想。

5、性生理和性心理的矛盾

性生理的成熟会引起性冲动和性意识,但是又要必须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校的校规、校纪,以强烈的意志压抑和调整性意识和性冲动,由此形成性意识与性道德规范的矛盾。

6、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矛盾 大学阶段是个体成熟的关键时期,一般来说,个体成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理的成熟,其中以性成熟为主要标志;二是心理的成熟,以自我意识的完善和个性稳定性的行程为主要标志;三是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即人的社会成熟,它以个体对自己在社会责任的正确认识为主要标志。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全国有3000多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的比例为16%~25.4%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强迫症和精神衰弱等症状为主,又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比例由上升的趋势。

大多数调查结果表明: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性问题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问题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业问题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另外,有的大学生专业选择不当,也会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2.情绪问题

主要表现为1)抑郁,情绪低落,伴有身体不适,睡眠不足心情压抑、沮丧、无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2)情绪失衡,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敛型,表现为情绪波动大。3.人际关系问题

主要表现为1)人际关系不适,2)社交不良,3)个体心灵闭锁。4.情感问题

主要表现为1)爱情的困扰,2)友情的困扰,3)亲情问题。

5.性心理问题

性教育是道德教育、文明教育、健康教育,营业室也那个教育,基于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性生理与性心理方面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表现在:

1)性生理适应不良,2)性心理问题。6.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特困生、“双困生”“网络生’等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值得奥都重视,他们更多的表现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身心疾病突出,心理负担很重。

7.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主要表现在:1)生活能力弱,自理能力弱的情况普遍存在。2)大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 弱。

大学生从个人层面上,应努力做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不对自己过分苛刻,把奋斗目标去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以避免失望感;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排除愤怒情绪;多找朋友倾诉,以宣泄抑郁情绪;自我娱乐,防止心境压抑;不要盲目地与人竞争,以避免过度紧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适当扩大人际交往;积极寻求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是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与个性特点;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2、树立心理调适的技能,是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教育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即使调节负性情绪。

3、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类型及其成因,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4、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

2、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一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

3、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一个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

4、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将从补救性为主转变 为发展性为主

5、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将从学生转变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学校环境

6、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将从人格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生活辅导

7、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适应教育转变为潜能开发

8、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将从个别辅导为主转变为团体辅导训练为主,网络等新技术将被广泛采用

9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将从兼职为主转变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

六、结语

通过多篇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进行充分的了解,我认为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 更广泛的意义上,更深人更全面地了解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其中有的研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思 想, 有的研究为我们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发现很多文章研究的问题、观点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很少有学者能从新的角度去研究这一问题。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而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基于现有的文献研究,我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主题的研究还需进行深入探讨:大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所引起的心理问题有待研究;不同大学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有所不同,这些都应对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进行梳理,为该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健荣,大学生心理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 常挽波,大学生成才心理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3】 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刑莹,吴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5】 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6】 吕秋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北京,华文出版社 【7】 李继文,通向心理健康之门,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

【8】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9】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0】 车文博,心理学原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1】 段鑫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 【12】 乐国安,咨询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3】 黄希庭,心理健康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4】 李有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5】 沙香莲,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6】 黄训六美,大学生心理保健,北京,人民出版社

【17】 刘淑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8】 周家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咨询,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 桑志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1】 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2】 孔燕,江立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3】 董广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中国纺织出版社 【24】 郭保华,大学生实用心理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5】 赵仲龙,胡学恺,心海导航,科学普及出版社

【26】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7】 杨琴珠,大学生心态调节,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第四篇:心理健康活动学后感想

心理健康活动学后感想

心理暗示能致人于死地,自我暗示的力量有如此之大。首先我看了真有点不敢相信,既然是心理学实验我又不能不信。消极的心理暗示对人产生极大的副作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激励人、鼓舞人、超越自我,创造奇迹。这又使我想起了今年上半年曾国平教授来柏果讲学所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个师资力量极其薄弱的偏远学校,却送出了大批的人才。考察这个学校时,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校长会分别对学生说:”你能成为科学家,你能成为教授,你能成为记者……”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走了校长所说的这条路。这也许就是心理暗示所起的作用。

在人的一生中,心理暗示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谁都有困惑、沮丧的时候。每当我们感到失落、压抑、困惑、不自信时,就要进行有效的心理暗示。在这个话题中,我们学了六种心理暗示的方法:

一、给自己一个微笑

二、设计一个给自己的常用语,如:没问题、真有意思、我能行等。

三、已理想中我的眼睛看生活,让学生设计未来的自我形象。

四、用日记肯定自己,为自己喝彩、叫好。

五、将积极情绪与某种行为建立起联系。

六、来点阿Q精神等。

这些心理暗示的方法,能有效的消除心中的忧伤。至从我学了这个话题后,我也用这些方法来调理自己的心态。并用它来教育了我今年接的新班级,一个老师和同学都丧失信心的五年级(4)班。我们天天都充满信心,时时心情愉快。我们要这些鼓励自己的表情、语言、动作反复出现,定格成为自我主宰。我们微笑、乐观、自信,坚强。我们轻松、积极、不悲不亢。我们健康、豁达、心胸宽广。我们百折不挠,去实现理想。要不断超越,走向理想。我们教师必须具备这样的心态。为了更多学生的健康,我会把这些方法在同行中宣传,让大家共同进步,共同健康。我觉得这是我有幸能参加网络培训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参加网络培训的体会

自六月份我参加班主任网络培训以来。我想得很多、很多。这几个月的培训是辛苦的、紧张的。但我丝毫也不后悔,它是让人快乐的、充实的、终身受益的。

在参加培训之前,我以为自己班主任工作干得不错,有什么好培训的,不就是工作勤恳、有责任心,比别的老师到的早,比其他老师走得晚,再加上有爱心,就行了。通过培训我才知道自己只不过是只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的老黄牛。这样的做法不光是苦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苦了学生。在这个知识化、信息化飞跃发展的今天。我们在墨守成规、闭门造车,再也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班主任工作除了自身爱岗敬业外,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它讲求科学性、民主性、创造性等。

通过学习第一模块“班主任的每一天”.我明白了班主任工作无小事,班主任必须把每天要做的事列出日计划,开列清单,分开主次,否则忙碌了一天,没忙到点子上。惹来的却是领导的批评,家长的指责。班主任还得学会包容,学会编造善意的谎言,给学生、给自己寻找下台的机会。还得留意观察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寻找教育契机,对其进行转化。第二模块“班主任的每一学年”。学年开始,编排座位、布置教室、选班委、制定版规等。这些其实是班主任工作每天的点滴积累。班主任的每一天如果做得不好,不写出日计划、不对每天的工作做好反思、不建立完整的学生成长记录卡、对每件事草草了之,不明察暗访,真相大白,会招来不小的麻烦。也许会在期末总结会上,挨批评的学生不认账,得表扬的学生不领情。教师会失去在学生中的威信。从这点上来说,班主任工作必须脚踏实地、实时求事,详、细、实的做好班级管理记录。

学习内容“班主任每次活动”。“班主任以每个学生”。这是班主任智慧的结晶,是班主任综合素质的具体表现,能静心的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终身难忘的知识,或者做人的道理。班主任与每个学生,尤其对特殊学生的处理。一个班级只要把特殊学生处理好了,这个班级离优秀班级也就不远了。作为班主任也算是一个有技能的、专业的班主任。

总而言之,这次网络培训,不光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角度,让我明白了如何当好一个班主任,还从侧面告诉我我们班主任的镜子作用。这又要去班主任必须先学会做人,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做一个敢于创新的人、做一个善于反思的人。在我们的工作中,只有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才能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最后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这次学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教学实践,在实践中让自己成长、让班级优秀。把我班干出点样来,让领导放心,让社会认可,让学生认同,让同行关注。

第五篇:心理健康讲座感想

心理健康讲座感想

邹金菊

今天听了xx老师的关于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避免抑郁症和各种心理疾病的健康讲座,收获很多,特将感想摘写如下:

想想过去的近30年,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经常在长路漫漫中,荆棘载道,时而风雨交加,时而骤雨初歇,受伤的时候会很伤心,成功的时候又会洋洋得意。工作、生活中难免有坎坷,有挫折,它们如云似雾,弥漫在前方,这时,如何正确乐观的面对就成了我们的难题,或许很随意的就过去了,或许你就此陨落了。通过此次心理健康的讲座,我大体上了解了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了解很多之前不了解的心理知识,单单是老师为我们分享的那些调节情绪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已经很值得我慢慢体味的了。

现在,我能够感觉到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在心理上遇到麻烦(沮丧、不快)的时候,自己已经能够跳出意气用事的躯壳,上升到一个精神的高度,用逻辑理性去驾驭思想,而不是被情绪驱动着去郁闷,去彷徨。之前有段时间是挺自卑的,大概是因为压力大的缘故吧。很敏感所以更容易受挫。不管做哪一件事情,小到等车没等到,也会很生气,郁闷半天,总是在心里重复这样一个声音:为什么别人能够做到,我却做不到呢?很受伤的花很多时间去疗伤。现在,上来心理课之后,开始懂得要对自己好一点,好多事并不是自己的错。尽管是个女生,特别伤心委屈的时候,找个朋友说说,或者藏个角落好好哭哭,跟老爸老妈好好撒撒娇,总之,不能让无名火腐蚀了自己本该阳光的心灵;生病或者其他原因,干什么都不在状态的时候,不要老是去苛刻自己,没什么的,只是因为生病的缘故,应该对自己好一点的;看到自己的短处的时候,不要总是在心里怨天尤人或者自惭形秽,用行动告诉他人,也告诉自己吧,在某一方面,我才是最棒的!

我曾经看了一本书,叫做《20秒看破人心》,当时觉得挺邪乎的。现在觉得,有点相信了。潜意识控制的行为,很多时候会暴露出对方很多想法的。出于更加了解别人思想的目的,也许当中还有好多其他原因吧,我对心理学很是入迷。但是,真正到正规心理学课之后才人的心理学感想,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既有密切的关系,也存在着差别。心理素质建构应以人的大脑发育规律为基础,以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将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

今后,我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人的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人的的生活,而且为人的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人的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四、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人的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

题的根本原因,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总之,人的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人的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

下载心理健康五篇文献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健康五篇文献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心理健康课感想

    关于心理健康课感想 大学就像是社会的缩影,里面充满了各式各样的人。在高中,我对大学是充满希望的,但是刚进大学的时候顿时对大学感到很失望,因为它并不像电视剧和电影中的那样......

    心理健康培训感想

    心理健康辅导员资格认证与实操案例离线作业 姓名:_____曹红霞______ 身份证号:_***02x_ 学号:_______201306628323 培训中心:_陕西宝鸡电大奥鹏学习中心 完成时间:__......

    心理健康教育感想

    大学生最应该做的五件事 为了让我们过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我采访了一名大四已经考上研究生的学长、一名优秀的大三学长、一名优秀的大二学长,分享了他们认为大学四年应该做的......

    关于心理健康的感想

    一、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

    心理健康培训感想

    心理健康培训感想 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感想 今年7月至10月,参加了陕西宝鸡电大奥鹏学习中心组织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通过整整三个月的网络培训,我的收获很大。 一......

    有关网络安全的文献阅读感想

    我通过网络查找到了几篇与网络安全有关的文献。在认认真真的阅读完这几篇文献之后,我对于网络安全的定义以及这之中可能包含的内容,还有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都有了一个更加深入......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精选)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社会已经逐渐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国的大、中、小学已经开始积极地......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综述 摘要:人生在世,健康乃是第一财富。对于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而言, 心理健康更是学业、事业、生活等健康发展的根本。心理健康 是一种状态,即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