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品牌建设工作总结
城市品牌建设工作总结
《城市品牌建设工作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城市品牌建设工作总结
自今年县委政府开展推进使用**城市品牌建设工作以来,我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抓住关键环节,扎实开展宣传工作,重点落实在“使用”上,多渠道规范使用**城市品牌,使得此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开展推广使用的情况
(一)健全机构,明确责任
一是为了增强城市品牌意识,建设经营城市品牌,更好地宣传和使用城市品牌,我单位及时健全了领导机构,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
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城市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和责任人员。二是制定了《城市品牌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细化了工作任务,落实了工作要求。三是将此项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纳入干部考核,作为干部评先评优,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二)推广使用成效显著
我单位向社会广泛宣传,认为城市logo代表了**的形象,创意生动,涵意深刻,值得推广。根据职能职责,把城市品牌建设工作融入到本系统建设、管理和各种活动中。一是广播电视台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宣传。采用媒体宣传和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积极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不断加大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公益广告的发布和各类宣传标语的制作上,心得体会广泛运用,提高了全县干部职工参与的积极性,扩大了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的知晓率和影响力。二是局办公室在办公用品、会务
用品、会标上多次使用**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特别是在今年庆“三八”评选十大优秀女性活动中,颁奖词的制作、奖品的设置、VCR的制作等方面,均规范使用了**城市品牌。三是在旅游方面,规范使用了**城市品牌。三是在旅游方面,“**旅游”官网、“**旅游微信公众号”均有使用**城市品牌;在2017年3月,县城至“**?龙凤谷”、“**?花千谷”沿线重新设计、制作、安装旅游标识标牌40余个,旅游灯箱54个,所有标识标牌改版设计、制作、安装,全部规范使用城市品牌。在安家镇**村的旅游扶贫项目实施中,将**城市品牌元素融入旅游标识标牌、文化景观墙、水池观景台等项目进行设计安装制作;在2017年3月编制的《**县旅游导览手绘地图》和2017年初启动的《**县全域旅游规划》工作中,给北京知行堂公司提供了**城市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要求在全域旅游规划中使用;《**县打造特色旅游商品实施方案》中,将**县知名农产品、名小吃、工业品等
产品打造成**特色旅游商品及旅游伴手礼,并将**城市品牌体现在产品包装设计上。四是在文化市场管理中,引导并协助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将电脑桌面设置为**城市品牌,招牌、宣传牌、指示牌也都加入了**城市标识的元素。五是公共图书馆不但在微信公众号和在图书馆颁发给捐赠书籍读者《收藏证》上规范使用**城市品牌,工作总结而且在向上级工作汇报的PPT、纸质图片资料和宣传展板上运用**城市品牌。六是在县博物馆、县博物馆参议会馆展厅入口位置,展出了**城市品牌。同时为了扩大**城市品牌建设推广成果,县博物馆在举办的流动博物馆展览活动中,在每张展出的文物图片展板左上角均使用了**城市,更好的向广大参观群众宣传了**城市品牌。七是在送文化下乡、举办培训班、书画展览等群众文化和主题文化活动中,制作底幕、宣传单、LED背景、节目单设计及视频时全部规范使用了**城市品牌。八是在新区电影院广
泛使用**城市品牌。在影院室内外LED宣传视频制作时以**城市形象标志作底板,达到城市形象宣传与视频内容宣传双丰收;多功能大厅配用的施仪台、报告席规范使用**城市品牌;租用影院会场时,座签上加印我县城市品牌标志,如:“2017海峡两岸著名诗人**诗会”;“2017年中国(**)国际女性微电影艺术创作论坛”等;影院宣传海报制作时,在海报内容与**城市品牌没有不协调的前提下,均在海报右上角设置 **城市品牌。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很多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对**城市品牌形象认识不够,认为事不关己,缺乏积极性。
二是**城市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应用成本偏高,影响了部分人对此系统使用的积极性。
三、下步打算
一是重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全方位融入**城市品牌,多
方位发展旅游业态,实现旅游业和**城建品牌建设整体推进。二是继续在我县新闻媒体和各种主题活动中,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广泛使用**城市品牌,使之达到家喻户晓,助推**经济发展。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涉及到城市、品牌、使用、旅游、宣传、制作、是在、建设工等范文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第二篇:青岛城市品牌建设思路探讨
青岛城市品牌建设思路探讨
[摘 要] 城市品牌是21世纪城市建设、规划和发展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塑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各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打造城市品牌需要为城市品牌正确定位,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以经营理念管理城市,大力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塑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本文以城市品牌为核心,围绕青岛市在塑造“品牌之都”城市品牌战略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青岛城市品牌的初步思路。
[关键词] 青岛 品牌 品牌经济 城市品牌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平均水平已从20世纪初的12%达到20世纪末的47%,经济发达国家更达到70%-90%。中国也在改革开放以后,迎来了历史上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仅1990年至2010年间,全国地级城市由188个增加到294个,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由31个增加到41个,城市总数达688座。我们看到21世纪以来,各个城市都打出了进行城市营销、建造城市品牌的旗子,城市也开始塑造城市品牌,渴望利用和挖掘当地所有的资源,创造出自己城市的特色。
一、在深化品牌经济概念的认识中打造鲜明“烙印”的品牌城市 21世纪世界进入了品牌经济主导市场发展趋向的时代,现代城市进入了品牌形象主导城市竞争胜负的时代。现代城市学揭示,现代城市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三要素是:创新、品牌、环境;创新过程形成的主要“结晶物”之一是品牌;现代城市的发展是与品牌经济的崛起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显然,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两大功能:一是科技优势;二是品牌优势。城市通过创新形成的创新力只有转化为品牌力,才能使科技优势出现“有的放矢”的局面;不断发展的创新力是品牌经济取之不竭的源泉。
现代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揭示,凭借科技优势与品牌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与品牌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的垄断,从中谋取大量超额利润。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快推进品牌经济发展;强大的品牌经济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物质基础。只有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推进品牌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建设成创新型城市。
品牌经济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单个品牌产品集合起来的价值总量形式的物质实力整体,在理论的意义上称之为品牌经济。品牌概念的本质就是“烙印”。21世纪的竞争最主要的表现为城市的竞争,当这个物化了的、已经具有了“烙印”性质的“品牌”在城市的各个领域都表现着它的“统治地位”时,抓住这个“统治地位”带来的机遇,打造品牌城市,就能极大地促进创新成果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城市强大的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把创新与品牌同城市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一体化发展,把城市精神融化在创新中,融化在品牌中,就会形成特色的创新成果,形成特色的不同类别的品牌群,实践的结果是,这个城市就会有着鲜明“烙印”的城市品牌,就会永远充满活力的向前发展。
现代品牌学揭示,城市价值最终体现为城市品牌,因为城市品牌是城市价值最大化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城市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带来的最大利益。如果说资源禀赋决定了城市竞争的比较优势,那么城市的品牌和价值才是城市竞争比较优势的核心。青岛建设品牌之都的实践证明,单一品牌集合而成的品牌经济发展模式,必将由“名城基地”通过集群式集合起的品牌经济发展模式所替代。品牌产品与品牌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以产品价值链延伸为基础的品牌价值链的延伸。
面对“十二五”规划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城市决策要更加重视以品牌为主导的城市价值提升和内涵挖掘,用城市价值理念指导发展思路创新,指导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全面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舆情的变化规律及其内在关系。
二、青岛城市品牌的形成发展过程
城市品牌的形成一般有其历史和现实的丰厚基础,是从诸多要素中综合、概括、抽象、比较、筛选出来的。形成城市品牌的要素主要有历史角色、文化底蕴、人文风情、地理特征、产业优势、经济实力、发展前景等方面。假如某城市在某要素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则该城市就可以该要素为主来塑造其品牌。例如:根据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洛阳和南京分别被称为“六朝古都”和“九朝古都”;由于文化底蕴的特色,巴黎和香港分别被称为“时尚之都”和“动感之都”;由于人文风情的特色,大连被称为“浪漫之都”;依靠地理特征,武汉被称为“九省通衢”,广州被称为“祖国的南大门”;根据产业优势,鞍山市被称为“钢城”,河南新郑市被称为“中原枣市”等等。
青岛在长期的城市化进程中,走出了一条“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现代城市经营之路,并因此于2004年11月作为“一个随时能感受到品牌力量的城市”当选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青岛是一个品牌荟萃的城市,也是我国最早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城市之一。早在1903年,就诞生了著名的青岛啤酒。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岛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品牌兴市”战略。青岛的品牌已经从经济领域、服务领域逐步渗透到党政机关以及社会诸多领域,青岛不仅培育和成长出一批国内外名牌产品、名牌企业,还涌现出一批服务品牌、机关品牌。特别是机关品牌的崛起,填补了品牌在机关层面的空白,形成由企业品牌、机关品牌、服务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城市体系,实现了“点-线-面”的整体发展,为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跨越奠定了基础。目前,青岛作为“中国品牌之都”,既拥有海尔洗衣机、电冰箱和青岛啤酒3个世界品牌,27个“中国驰名商标”,69个“中国名牌”产品;又有40个服务名牌,36个机关名牌。青岛,无疑已成为中国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城市之一。正像中央电视台对青岛城市整体评价的那样:这是一个随时都能感受品牌力量的城市。这里诞生的品牌,已经影响了中国,正在影响世界。
三、青岛“品牌现象”的主要特色
1、名牌战略孕育名牌产品 促进品牌经济发展
青岛是全国最早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城市之一。企业品牌是品牌经济的主体,它以市场为导向,走一条由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之路。其发展逐步呈现出品牌国际化、品牌本土化、产业品牌化和品牌产业化趋势。如:“海尔洗衣机”、“海尔电冰箱”、“青岛啤酒”,以及“海尔”、“青啤”、“海信”、“澳柯玛”、“双星”……
早在20世纪80年代,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实施名牌战略,从名牌战略的提出、实施到发展,青岛大体进行了三步曲。一是孕育、提出名牌战略。1984年青岛在全国率先提出“名牌战略”的概念,制定了《1984-1990年重点产品发展规划》。1988年首次提出了名牌战略的思想。1989年出台了《关于在工业系统全面开展争创“青岛金花”活动的通知》,以创金花产品为载体,实施名牌战略。在全国首次推出的20个中国驰名商标中,青岛有5个,占中国驰名商标的1/4。二是以争创“青岛名牌”产品活动为载体,打造国家级知名品牌。1994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争创“青岛名牌”产品活动,提出“培育名牌、发展名牌、宣传名牌、保护名牌”的思路,形成了以海尔、海信、青啤等六个名牌企业为核心的名牌群体,并将名牌战略迅速向重化工业及民营经济领域延伸,培育出一批名牌产品,其中25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三是发展品牌经济,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打造“品牌之都”。沿着“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轨迹,将发展品牌经济作为重点、核心和关键,在各个领域培育发展壮大品牌经济,实现由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跨越;由中国名牌向世界知名品牌发展。2004年建立新创工业知名品牌奖励制度,以名牌产品为核心,以名牌企业为载体,发挥名牌效应,以名牌企业集团带动,以著名品牌引领,实施品牌经济升级战略。2005年出台品牌经济工作意见,2007年又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品牌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纺织服装品牌集群发展的意见》,按照“提升壮大一批、扶植培育一批、恢复挖掘一批”的方针,多措并举,促进品牌经济的升级,打造“品牌之都”。2003年经世界品牌实验室认定,海尔品牌入选世界百强品牌;2004年青岛被评为“品牌之都”;2005年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中国十大名牌,海尔列首位,青啤列第四位;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城市群制造业拥有的国家级、省级名牌占全省的64%。在“2005中国自主创新品牌高层论坛暨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峰会”上,青岛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已经进入技术创新与品牌主导发展趋势的时代。品牌经济在经济运行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形态。从产品品牌到品牌经济,从品牌经济到品牌产业集群,再到品牌城市,是经济运行和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2、品牌经济启蒙品牌服务意识 提升城市文明
青岛也是较早推出服务品牌的城市。服务品牌坚持以顾客为导向,强调“顾客体验”,把满足顾客需求、提供个性化超值服务作为标准,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载体,提升服务质量,拓宽服务渠道,赢得顾客赞誉。如:“情满旅途”、“海之情”、“一线连万家”、“海滨小金”、“公交张峰”……。
1993年青岛在全市窗口行业开展了以“创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做文明市民”为主要内容的“三优一做”活动。随后,市文明委提出“有形的产品可以创名牌,无形的服务也可以创名牌”的要求。1999年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实施意见中,正式提出了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名牌战略,要求在全市各行各业中组织开展了“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活动,激励各个行业为群众提供文明、真诚、优质的服务。2000年涌现出海尔“真诚到永远”、交运集团“情满旅途”等6个青岛市服务名牌。在此带动下,各基层单位积极响应和参与,将创建活动从最初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车等窗口行业逐步延伸到各个层面,现在拓展到所有窗口行业和社区、农村等。目前,全市已有40个服务名牌。通过创建服务名牌,加大了服务透明度,强化了社会监督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实践证明,创服务名牌活动既是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又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的增长点。10年间,青岛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最具风情的城市”、“宜居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务城市”……
3、机关品牌崛起 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青岛是全国率先推出机关品牌的城市。机关品牌是品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城市发展软环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机关品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文化为核心,以管理为关键,以服务为支撑,走一条由部门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品牌城市之路。其定位于机关使命、核心价值观、共同愿景。强调正确地履行职责,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它是服务效率与质量的公开承诺,对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对外作出承诺、接受监督,追求的是绩效卓越、人民满意。如:“铸绩惟民”、“忠诚服务”、“公信组工”、“弘理聚心”、“平安青岛”、“谋远健行”、“人诚事公”、“细微精良”、“七彩华龄”……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WTO后过渡期逐步推进,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经济要腾飞,机关先助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强劲的城市核心竞争力,而建设一个高绩效的机关则是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自2001年开始,青岛市机关品牌创建工作,经过了“实践探索,规范提升,完善机制”等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青岛引入国内外大企业成功管理经验和理念,在市直机关开展了“学海尔,创品牌”活动。2003年在市直机关涌现出“真情相助”、“市情信达”、“文档连心桥”三个机关服务名牌。2005年按照“创建高绩效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的要求,市直机关工委在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将顾客导向的机关服务品牌提升为由使命、愿景、价值观定位的机关品牌,从机关使命和部门职能出发,强调机关在使命指导下优质高效服务,实施文化管理,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全市机关创建机关品牌的意见》和《青岛市机关名牌评选管理办法》,制定了机关名牌评价标准,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2008年编辑了中国第一部机关品牌与文化创新专著《机关品牌》,举办了首届“全国机关品牌论坛”,搭建起交流互动平台。各单位积极响应、全员参与,把机关品牌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遵循品牌发展规律,从观念上突破,把创建机关品牌渗透于机关工作的方方面面,涌现出一批机关品牌和机关名牌。92%的市直机关拥有自己的品牌,其中机关名牌36个。将品牌引入党政机关是一个创举,它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深化创建“高绩效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工作;有利于建立“施政成本低、法制意识强、管理绩效高、服务品质优”的机关治理模式,加快机关现代化建设步伐;有利于优化城市发展软环境,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跨越。2008年中国城市公共部门竞争力,青岛位居第六。2009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青岛由第十二位攀升至第七位,实现了“精彩一跃”。
实践证明,机关品牌建设已成为创建高绩效机关、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其主要成效表现在:凝心聚力、作出承诺,提升了机关公信力;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提升了机关执行力;再造流程、强化管理,提升了机关创新力;注重绩效、优化环境,提升了城市竞争力;率先实施、辐射带动,提升了青岛的影响力。青岛在全国率先大胆探索实践机关品牌,既得到企业、基层、群众的普遍认可,又得到中央、国家、省直机关工委和中国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黄燕明指出,“青岛市机关品牌创建工作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机关文化的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贾春峰教授认为,“青岛机关品牌的首创,填补了整个世界品牌建设系列中的一个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值得重视、值得总结、值得肯定、值得称道。”
四、青岛塑造“品牌之都”的经验
1、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品牌经济崛起的根本保障 从青岛品牌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政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通过创建公平、有序的法制环境,顺势引导,有为而治,运用市场的手段、社会的力量,由点及面加以推动,不断营造与优化着品牌成长的良好硬软件环境。一是加大名牌企业技改力度,提高名牌竞争实力。技术及其装备水平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青岛市政府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并运用自身财税杠杆,加大对名牌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如青岛啤酒,1978年其产量只有4万吨。通过不断地技改投入,1992年产量为24万吨。2006年,青岛啤酒年产销量已达409万千升,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2%,出口量占全国啤酒行业的50%以上。自“八五”以来,我市每年都根据企业的申请排出30个名牌产品技术改造重点项目予以资金与政策支持,从立项、实施到投产、达产实行一条龙服务,加快名牌企业的技术改造速度,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竞争力,造就了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极具实力的大型名牌企业。
二是发挥品牌优势,实施强强联合。品牌的发展往往是从名牌产品开始,继而发展为名牌企业、品牌集群的,在此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青岛市政府通过资产划转、整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先后组建了海尔、青啤、海信、双星、澳柯玛等一批名牌大型企业集团。如利用 “海尔”名牌效应,由原来的海尔电冰箱厂吸纳青岛冷柜、空调器、洗衣机等企业后,短短几年时间,企业整体规模和经济效益呈跨越式增长,为争创世界级家电名牌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使企业放开手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作用,青岛市政府先后将青岛啤酒集团、海尔集团、双星集团、海信集团、澳柯玛集团、黄海橡胶集团等企业,由原行业主管部门管理调整为由市政府直接管理的市直企业,减少了对名牌企业的管理层级并适时建立了对名牌企业服务的直通车制度,对名牌企业的发展实施全程高效服务,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企业的行政成本。
三是营造企业家良好的创业环境,建立稳定的企业家队伍。市政府始终将优秀企业经营者作为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作为推动品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2、创立特色城市品牌形象塑造轨迹
现代市场经济已经全面进入了技术创新与品牌主导发展趋势的时代,从产品品牌到品牌经济到品牌城市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之一。青岛在推进品牌形象发展中正是这样形成了有特色的发展轨迹,即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行业→名牌产业→名牌产业集群→品牌城市。当名牌产业积聚到一定量时,提出了由“中国名牌”城向“世界名牌城”转变;当品牌经济总量积聚到一定量时,又适时地提出了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的转变。进入21世纪以后,青岛发展品牌经济取得了辉煌成果,获得了“中国品牌之都”称号,这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品牌经济的发展,使青岛品牌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建设国内重要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城市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注重城市品牌形象延伸体系建构
青岛在推进品牌城市发展过程中,全力打造五大品牌体系:品牌产品群、品牌企业群、品牌产业群、服务品牌群、政务品牌群。品牌产品群、品牌企业群、品牌产业群共同打造城市强大的品牌经济,尤其是品牌产业群更成为品牌经济的新亮点。品牌产业群从根本上解决了单个品牌产品不能做大做强的问题,使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在城市或区域内形成上下游紧密的产业链,进而以产业集群的兵团作战气势,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服务品牌群的崛起和发展成为制造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撑力,服务品牌的推出,将非常有助于服务业的发展。政务品牌群的迅速壮大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着日益完善的政务环境,成为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青岛建设“品牌之都”的发展建议
城市品牌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等诸多因素,因此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品牌城市在概念上应是高品质的产品,高品位的城市,高品行的市民有机融合,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品牌城市过程中,应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理解和强化品牌概念和意识
从品牌产品到品牌企业到品牌城市,现代社会人们的品牌意识已扩展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导引着消费、生产领域的各类发展要素的流向,强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高速发展。强化品牌意识关键在于借助自身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精品。在城市品牌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认真分析品牌形成过程,深入挖掘当地自然的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势,以丰富城市品牌的内涵。
2、构建科技型知识城市
科学技术对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作用,科技进步不仅已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动力,而且也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城市超越其经济、技术鸿沟,追赶发达国家的动力与源泉。因此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构建知识城市,推动城市经济转型与升级,是城市增强其综合竞争能力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关键。
3、构建经济强市
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中心任务,应以扶持支柱产业为龙头,快速发展城市经济。当前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制定产业法规和政策,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化;实现产业结构的均衡。要根据区位优势保持恰当的产业比例,以充分利用区位资源,做到产业在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上保持有机结合;培育一批名、特、优产品,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港口、海洋、旅游是青岛经济的三大特色,也是青岛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发展重点。我们将牢牢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承办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的历史机遇,全力打造“中国北方航运中心”、“中国海洋科技城”、“中国帆船之都”、“中国旅游度假胜地”等城市特色品牌,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加大对与美国CES合作的青岛电子家电国际博览会、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海洋节、青岛国际时装周等现有品牌展会的培育力度,积极引进国际名牌展会,大力提升会展品牌,力争用2-3年时间使我市跨入继北京、上海之后的全国重点会展城市行列。在大力发展品牌经济的同时,要大力弘扬 “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青岛城市精神,深入开展“双学三创”活动,培育发展机关政务品牌,提高行政效能,促进“繁荣青岛、文明青岛、平安青岛”建设,推动我市实现由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跨越。
4、构建特色精品城市
注重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格,重视当地人文景观与旅游自然景点的相呼应;积极形成开发热点,用市场经济思维模式和现代理念去经营城市,有效地保证城市土地和各类资产的增值升值;注重扩大城市生产和消费需求,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着眼长远,认真搞好城市规划,优化城市布局,建成一个功能完善、风格独特、市场活跃、吸引力和辐射力强的品牌城市。
5、全面提高市民素质
市民素质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风貌,是城市的精神品牌,也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加强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内容,激发市民热爱家乡,关注城市发展,支持并参与城市建设与治理的热情,形成人人代表城市形象,人人关注招商引资,人人关心城市发展环境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建新,等.试论城市品牌.宁波大学学报,2004 [2]徐飞.打造城市品牌,建设品牌城市.黑河学刊,2003 [3]郭先登 青岛:打造“烙印”鲜明的品牌城市 2009 [4]杜青龙,袁光才.城市品牌定位理论与实证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5]李成勋.城市品牌定位初探 市场经济研究,2003(4).[6]田书芹 王东强 青岛城市企业品牌形象塑造的经验及启示 温州学院学报2008.12
第三篇:杭州城市品牌建设考察报告
杭州城市品牌建设学习考察报告
赴杭州学习考察组
为加快推进天心区城市品牌建设步伐,借鉴兄弟城市发展经验,推进天心区城市品牌“八个一工程”建设,4月22日-24日,由区相关领导带队,组织区委宣传部、区人大办、区政府办、区政协办、区文体新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赴杭州进行城市品牌建设与旅游推广专题学习考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概况
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近10年来,杭州围绕“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主题,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品牌发展之路。先后赢得“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等荣誉称号,并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十佳旅游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也是唯一一个获“国际旅游联合会”颁给“国际旅游金星奖”的中国城市。
回顾杭州城市品牌定位与发展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渐进脉络:1999年提出“游、学、住、创业在杭州”,2002年提出“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发展战略,2004年确立了休闲城市的品牌定位。当年8月,杭州市推进旅游国际化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建设“东方休闲之都”的目标。2006年世界休闲组织 1 正式授予杭州这个称号。2007年1月,历经接近半年的研讨和征集,杭州最终确定了城市总体品牌—生活品质之城。当年的杭州第十次党代会作出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重大决策。2012年杭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的发展定位。
10年来,杭州围绕打造品质城市、品质产业、品质环境、品质生活,全力推动休闲、文化、创业三者高度融合、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品质”已成为新时期杭州发展的鲜明特征、强大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休闲产业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杭州接待游客数量达7100万,其中包括306万境外游客。旅游业实现1000亿元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0亿美元,旅游产业收入占GDP接近6%。
二、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的做法和经验
(一)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城市品牌建设。城市品牌是城市的最大资源。为加强对城市品牌研究、建设、推广和管理,杭州市委、市政府强调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建立了城市品牌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市委书记亲自担任主任,市长任第一副主任,市有关部门和区县(市)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成立了独立的品牌办,专职负责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各区县均成立了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确保从上而下、高层高效推进。杭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行动计划》等系 2 列文件,明确用“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统领工作,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建设,实现城市品牌与行业品牌、企业品牌以及各项事业的良性互动、互促共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坚持市场为策,科学运作城市品牌建设。杭州每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的执行、每一个重点项目的落实,都采用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配臵力“三力合一”,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配臵“三位一体”的体制机制在城市品牌建设中释放出持续不断的强大动力。如在品牌定位研究推广中,杭州始终注重引智借脑,积极联合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社科联等高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杭州日报、钱江晚报、杭州电视台等媒体界人士,以及来自茶、丝绸、旅游、文化娱乐等行业界的代表,形成党政、知识、媒体、行业企业“四界联动”,共同就城市品牌的培育与管理等内容进行深化研究,有效解决城市研究和策划营销等难题,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在城市品牌重点项目的推进上,杭州“不差钱”的背后,体现的同样是经营城市的技巧与市场化操作的娴熟。从总投入达1亿元扶持“十大特潜产业”,成立运河集团运作200亿推进京杭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到钱江、大江东、奥体博览城等新城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10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塞博工场等创业园区,都是“三力合一”的结晶,实现了“政府推动发展,企业扩大市场,百姓得到实惠”共赢目标。
(三)突出品牌联动,全面推进城市品牌建设。品牌战略是城市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的紧密结合。行业品牌是城市品牌、企业品牌的重要联结点,也是打响城市品牌、企业品牌的主平台。在城市品牌建设中,杭州充分发挥行业品牌作为呼应城市品牌、辐射企业品牌的平台作用,各个行业主动呼应城市品牌,旅游业打“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高新产业打“天堂硅谷,品质生活”,会展业打“西湖博览会,品质生活城”,居住行业打“和谐人居,品质杭州”,餐饮业打“天堂美食,生活品质”等等,通过打好“组合牌”,拧成“一股劲”,形成“叠加效应”,使城市品牌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具体化、形象化。同时,积极实施名企、名品、名人战略,提升企业创业品质,夯实行业品牌的微观基础,展示城市品牌的丰富内涵。如在文化领域借鉴新加坡经验实施了“杭州新文学艺术家发现计划”,财政每年专门拨款3000万元经费,专门用于发现、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学、美术、书法、音乐、戏剧、影视等领域的文艺人才和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艺术创意人才;设立400万丝绸与女装产业发展基金用于设计师的培养、发现和引进;通过各种专业赛事来发现行业标志性人物,鼓励名家、名师开设个人工作室、设计室和实验室,为他们提供场所、资金等支持,鼓励他们注册个人品牌,开展各种展示推介活动,发挥“名人效应”。如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中,杭州主打“创意牌”,政府拿出几十幢房子来吸引国内乃至全区顶尖级大师入驻西溪,使之成为这些大师作品的创作 4 室、展示室、营销室,形成文化创作、文化产业“前店后室”的新模式。目前已有被誉为“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的约翰•霍金斯及冯小刚、杨澜、朱德庸、余华、潘公凯等10多位名人签约入驻。
(四)注重产业支撑,持续深化城市品牌建设。城市产业和企业是构成城市品牌的经济支撑,是城市品牌活力元素的重要来源。杭州在产业发展中,始终强调产业外部效应与城市品牌同频共振,通过大力培育发展发展美食、茶楼、疗休养、演艺、化妆、保健、女装、婴童、运动休闲、工艺美术等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加大“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城市品牌与城市产业的关联度,使城市品牌根植于产业优势,推动城市品牌持续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发展休闲产业的独创之路。为此,杭州先后出台了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规划、行动计划、政策意见和行业协会发展指导性意见4个重要文件,3年内共安排9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对项目的扶持、行业协会的建设以及特色潜力行业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包装和推广。此外,还实施了一系列产品包装和推广活动,如评选特色潜力行业200强、推出150个“首批杭州休闲生活体验点”、举办“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成果展暨2010杭州休闲生活体验节”等,充分发挥了十大特色潜力行业的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目前,这些行业已走上杭州市旅游业跨越前行的创新之路,吸引近9万家企业参与,实现年营业额958亿元,并提供了72.5万个就业岗位,得到了800万市民和 5 6000万中外游客的高度赞赏。培育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助推了杭州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型升级,使杭州休闲产业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杭州打造“品质生活之城”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强调立体营销,促进城市品牌展示推广。酒香也怕巷子深,城市品牌建设必须配以全方位的形象推广。在品牌经济时代,要敢于、善于宣传展示自己的城市品牌。杭州通过开展立体营销,让“品质生活之城”的品牌越擦越亮,越叫越响。一是实施城市CI工程。通过设计制作城市吉祥物、城市纪念品和标志性图案、标志性雕塑,在党政部门公务活动、公共服务设施中推广使用城市CI,进一步从形象、色彩、质感等维度体现“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二是培育特色标志区块。按照休闲、文化、创业有机结合,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的要求,提升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梅家坞茶文化村、武林路时尚女装街、丝绸特色街区、“西湖创意设计谷”、“和谐杭州示范区”等一批特色区块的品位,展示“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三是建立展示体验基地。建设“杭州品牌展示中心”,构建“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的展示平台。设立“杭州生活品质展示点”,对生活品质示范产品、企业和行业进行串联整合,设计推出若干条展示城市、行业、企业品牌的特色旅游线路。四是加强整体宣传营销。在国内外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播推广城市品牌。整合政府、行业、企业资源,开展城市品牌的宣传交流活动。每 6 年确定若干重点,选择几个有影响力的国内外城市,对杭州进行全方位的宣传。2012年,杭州推出全球旅游营销计划“无与伦比的美丽——中国杭州”在伦敦投放,伦敦街头150辆出租车和3辆巴士,被喷绘了杭州西湖美景和“Wellcome to hangzhou(杭州欢迎你)”这句热情好客的欢迎词,穿梭在大街小巷中,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此外,植入营销也正成为杭州打造城市名片的金钥匙。《非诚勿扰》火了杭州,西溪成为西湖之外的又一张杭州名片。乌镇则因《似水年华》一度跃居“一生不可不去的中国九个迷人小镇”的榜首。
三、杭州城市品牌建设对天心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1、建设城市品牌已势在必行。经营土地等有形资产,总量是有限的,其带动力也是有限的;但经营“城市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其潜力和作用是无限的。品牌对城市来说,是城市发展的标杆和旗臶。巴黎的“时尚之都”、香港的“动感之都”、维也纳的“音乐之都”、斯德哥尔摩的“梦幻之都”,一个个响亮的城市品牌,代表的就是这些城市独特的魅力。杭州城市品牌,为杭州赢得了注意力,杭州城市发展从中获益匪浅。在知识经济、注意力经济时代,品牌就是生产力、文化力和竞争力。培育和提升品牌,既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更是一种迫切的时代呼唤。城市品牌塑造得好,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品位,而且能使城市增值,臵换出更大的功能效应和环境效益,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投资、吸引人才、吸引旅游者,提高城市竞争力,推进城市 7 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亦有利于增强干部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当前,各个城市都在“亮剑”,都在打造自己独有的城市“名片”并强势推广。天心要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导入全新的发展理念,从战略高度分析并整合自己的资源优势,全方位、多视角塑造统一、鲜明、独特的城区品牌,多层次、立体式宣传营销城区形象,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对各种资源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增强发展的实力和潜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2、建设城市品牌应系统谋划。无论是旅游还是城市品牌的创建,都需要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从杭州的经验可以看出,系统谋划和长远规划对于未来城市品牌建设和推广乃至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天心区的未来实践中,应致力将规划放在第一位,多做前期研究,细做系统规划,以一省、一市的视野做一区的规划,以10年、20年眼光做1年或3年的事务。在规划中,一是内容上要体现系统性。认真研究制定城市形象品牌打造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经过专业策划和提炼提升,形成天心城市形象品牌定位、天心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天心城市形象传播创意、天心城市形象营销机制。二是形式上要突出综合性。综合运用多种传播途径,用媒体造势、活动助推、广告投放和网络互动进行城市形象品牌营销。如杭州的城市形象体系十分规范,城市标志及主题口号运用十分广泛,形成一个完成的城市形象视觉系统,而这一系统又能充分和旅游、商贸、生活紧密结合,连政府部门的 8 电话都是悦耳的“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铃声,整个城市就是一个美仑美奂的人间天堂。三是时间上保持连续性。“八个一”工程是我们经营城市的第一步,未来,在“八个一”基础上,我们还需围绕打响天心城市形象品牌,有计划、分步骤连续开展,从局部到整体,把城市品牌落实到城市发展实践中,落实到城市的工作、产品(服务)中,体现在城市标识、物产文化、行为规范、政府服务、市民素养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推进城市形象品牌打造工作。
3、建设城市品牌需创新理念。纵观杭州城市品牌建设与旅游开发,“新思维、新观念”成为发展的先导力量。一是坚持特色当先。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特色,许多城市的差异化定位值得推崇。如省会中心城市的杭州、南京、成都曾经都想以“人文休闲”作为城市的内生定位,经过再三思考斟酌和反复征求意见,最后都寻求了差异化定位,更好地彰显了各自特色,这从三个城市的城市形象宣传语可以看出:爱情之都、天堂城市——东方休闲之都杭州;国际性人文绿地南京;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成都。我们塑造城市品牌,首要的是找准天心的特色优势,寻找“人无我有”的独特优势、“人有我优”的强项优势、“人优我特”的比较优势,充分彰显天心个性。二是始终放眼长远。如杭州率先意识到“免费”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2003年10月起,杭州西湖环湖公园成为中国首个免费开放的国家5A级景区。虽然景区每年因此减收门票收入2530万 9 元,但通过旅游产业链的拉动,“免费西湖”的综合收入达到“收费西湖”的3倍,杭州全市旅游创汇年均增长16.8%。在全国各景区门票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率先实行公园免票,演绎休闲理念,并用这一理念推进公共休闲空间建设,相继建成一大批城市广场、城市公园、休闲步行街,还在全国最早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免费公共自行车等便民措施,让市民真正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从西湖免费开放游览到开发社会资源作为旅游产品,杭州的一系列做法,不仅增加了城市的亲和力、吸引力,也提高了城市的整体经济收益;不仅显示了宽广的胸怀,也体现了精明的策略。回到天心,目前区内的天心阁、第一师范等景点都还是要收门票,相应的旅游深度开发却还未起步,这方面可以学习杭州的“免费”经验,做大旅游市场蛋糕,助推商务休闲概念。三是借助专业力量。在杭州的城市品牌建设和旅游推广过程中,杭州市政府部门定位非常清晰,善于摆正政府位臵,引导专业机构完成专业事务,而不是完全依靠行政意志进行判断和决策。这其实就是对专业和市场的尊重。相比之下,近年来天心区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城区形象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更多的是由宣传部门来实施,多侧重新闻宣传,缺少整合营销传播战略规划,也难以根据区域特色和发展需要全面构建城市的品牌形象传播战略与策略。因此,建议充分运用专业机构的专业工具和手段,以专业角度解决专业问题,尽快构建涵盖天心名称、标志、历史传统、人文风情等在内的城市品牌系统,实施品牌营 10 销。同时,构建由知名城市品牌专家、营销策划专家、媒体研究专家和政府相关人士组成的城市品牌顾问团,搭建整合多方资源的大平台,形成城市品牌建设推广合力。
4、建设城市品牌宜旅游为先。从杭州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对城市而言,旅游往往会充当城市品牌创建的先锋,结合天心的特点及城区定位,我们也应该寻找到天心城市推广的抓手——旅游,以旅游带动城市,以产业带动发展。一是将城市建设融入旅游开发。杭州强调变“旅游城市”为“城市旅游”,把城市本身当作一个大的旅游区来建设,在城市规划、绿化、广场建设、休闲场所设计等方面,都以一个旅游区的要求来建设,甚至要求政府部门、医院、疗养院、道路、菜场等等都要建成景点。考察所经的杭州城市公共区域,绿化强调层次、建筑强调文化、道路强调与环境呼应,让游客感受到一个文明、和谐、精致、大气的城市氛围。天心区城市品牌建设,首先应围绕打造长株潭CED战略目标,从旅游视角做好空间布局,真正实现“产业做支撑,文化为内容,旅游为市场,休闲做环境”。二是将产业链植入街区打造。早在2001年底,杭州就开始着手打造特色街区。目前,初具雏形的商业特色街区有清河坊、丝绸城、四季青、武林路、信义坊、南山路、梅家坞、湖滨路、文三路和石祥路等10条,其中“中国著名商业街”1条、“中国特色商业街”5条,为全国各城市之最。年经营额724.8亿元,年人流量8571万人次。天心的坡子街、太平街、解放西路是长沙有名的特色街区,但和杭州 11 的特色街区对比,无论是街区的影响力还是销售力、贡献力都还有差距。而这一差距并不在于单店的差距,某种程度上是产业体系、产业链条和环节带动上的差异。建议在上述特色街区培植或引入产业链体系,延伸旅游长度,促进城市旅游,实现经济增长。三是将旅游综合体纳入发展规划。我们注意到,杭州已经开始注意到“旅游综合体”概念的开发运用。这也给我们很大启发借鉴。未来,结合天心打造CED战略目标,依托房地产巨头综合开发的“旅游综合体”可以为中央商务休闲区的形成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未来在融城新区可以考虑做类似规划。
打造城市品牌,就是创造“城市文化资本”。天心城市形象品牌的塑造与提升,需要更多力量的参与。作为天心城市品牌建设这一全新课题的牵头实施部门,我们将与全区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在实践中思考,在探索中前行,通过学习借鉴、专业设计、全面营销,不断展现天心“天心老街、长沙外滩”的城市魅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天心名片。
第四篇:2014品牌建设工作总结
2014品牌建设工作总结
2014年,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以来,我局突出以名优品牌为引领,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带动全县工业经济整体质量提高,推动**县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品牌建设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采取的措施
(一)优化服务,加强指导,充分发挥了职能科室的联动作用。职能科室根据职能把名牌培育创建工作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加强了名牌创建的服务力度。一是引导企业增强了争创名牌的主体意识,在名牌创建中,树立了新的质量理念,不断实现管理创新,导入了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二是引导企业积极采用了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及时为企业提供最新的国内外标准信息,帮助指导企业开展采标工作;三是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计量工作在节能降耗中的作用;四是切实帮助企业做好了名牌产品的申报、推荐及辅导工作,及时为企业提供法规、政策等相关信息服务;五是依法保护名牌,加强行政执法,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名牌产品的违法行为,加大了对名牌产品的保护力度。
(二)结合实际,重点培育,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我县产业优势,围绕重点产品的资源条件、产品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品牌发展潜力和对同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动企业提高争创名牌产品的意识。
(三)落实相关奖励政策,确保获名牌产品企业得到相应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市名牌产品奖励政策,助推县区 政府出台了相关名牌产品奖励措施。
(四)强化舆论宣传,营造名牌培育创建的良好环境。继续做好了实施名牌战略的宣传工作,广泛宣传有关名牌培育创建的相关政策和信息,组织指导相关企业开展名牌产品宣传策划和展示活动。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名牌强业、名牌强企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争创名牌的新思路。为创建名牌、经营名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取得的成绩
通过深入实施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进一步发挥了名牌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质量管理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产品质量控制能力显著提高;助推县政府部门出台了名牌产品奖励政策,落实了名牌产品奖励措施;名牌创建的质量和数量有新的提升;正在逐步形成以名牌产业、特色产业为中心,辐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三日
第五篇:杭州城市品牌建设考察报告(精)
杭州城市品牌建设学习考察报告 赴杭州学习考察组
为加快推进天心区城市品牌建设步伐,借鉴兄弟城市发展经验,推进天心区城市品牌“八个一工程”建设,4月22日-24日,由区相关领导带队,组织区委宣传部、区人大办、区政府办、区政协办、区文体新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赴杭州进行城市品牌建设与旅游推广专题学习考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概况
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我国七大古都之
一。近10年来,杭州围绕“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主题,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品牌发展之路。先后赢得“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大陆 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等荣誉称号,并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十佳旅游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也是唯一一个获“国际旅游联合会”颁给“国际旅游金星奖”的中国城市。
回顾杭州城市品牌定位与发展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渐进脉络:1999年提出“游、学、住、创业在杭州”,2002年提出“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发展战略,2004年确立了休闲城市的品牌定位。当年8月,杭州市推进旅游国际化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建设“东方休闲之都”的目标。2006年世界休闲组织
正式授予杭州这个称号。2007年1月,历经接近半年的研讨和征集,杭州最终确定了城市总体品牌—生活品质之城。当年的杭州第十次党代会作出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重大决策。2012年杭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的发展定位。
10年来,杭州围绕打造品质城市、品质产业、品质环境、品质生活,全力推动休闲、文化、创业三者高度融合、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品质”已成为新时期杭州发展的鲜明特征、强大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休闲产业
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杭州接待游客数量达7100万,其中包括306万境外游客。旅游业实现1000亿元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0亿美元,旅游产业收入占GDP 接近6%。
二、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的做法和经验
(一)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城市品牌建设。城市品牌是城市的最大资源。为加强对城市品牌研究、建设、推广和管理,杭州市委、市政府强调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建立了城市品牌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市委书记亲自担任主任,市长任第一副主任,市有关部门和区县(市)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成立了独立的品牌办,专职负责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各区县均成立了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确保从上而下、高层高效推进。杭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行动计划》等系
列文件,明确用“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统领工作,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建设,实现城市品牌与行业品牌、企业品牌以及各项事业的良性互动、互促共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坚持市场为策,科学运作城市品牌建设。杭州每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的执行、每一个重点项目的落实,都采用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配臵力“三力合一”,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配臵“三位一体”的体制机制在城市品牌建设中释放出持续不断的强大动力。如在品牌定位研究推广中,杭州始终注重引智借脑,积极联合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社科联等高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杭州日报、钱江晚报、杭州电视台等媒体界人士,以及来自茶、丝绸、旅游、文化娱乐等行业界的代表,形成党政、知识、媒体、行业企业“四界联动”,共同就城市品牌的培育与管理等内容进行深化研究,有效解决城市研究和策划营销等难题,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在城市品牌重点项目的推进上,杭州“不差钱”的背后,体现的同样是经营城市的技巧与市场化操作的娴熟。从总投入达1亿元扶持“十大特潜产业”,成立运河集团运作200亿推进京杭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到
钱江、大江东、奥体博览城等新城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10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塞博工场等创业园区,都是“三力合一”的结晶,实现了“政府推动发展,企业扩大市场,百姓得到实惠”共赢目标。
(三)突出品牌联动,全面推进城市品牌建设。品牌战略是城市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的紧密结合。行业品牌是城市品牌、企业品牌的重要联结点,也是打响城市品牌、企业品牌的主平台。在城市品牌建设中,杭州充分发挥行业品牌作为呼应城市品牌、辐射企业品牌的平台作用,各个行业主动呼应城市品牌,旅游业打“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高新产业打“天堂硅谷,品质生活”,会展业打“西湖博览会,品质生活城”,居住行业打“和谐人居,品质杭州”,餐饮业打“天堂美食,生活品质”等等,通过打好“组合牌”,拧成“一股劲”,形成“叠加效应”,使城市品牌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具体化、形象化。同时,积极实施名企、名品、名人战略,提升企业创业品质,夯实行业品牌的微观基础,展示城市品牌的丰富内涵。如在文化领域借鉴新加坡经验实施了“杭州新文学艺术家发现计划”,财政每年专门拨款3000万元经费,专门用于发现、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学、美术、书法、音乐、戏剧、影视等领域的文艺人才和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艺术创意人才;设立400万丝绸与女装产业发展基金用于设计师的培养、发现和引进;通过各种专业赛事来发现行业标志性人物,鼓励名家、名师开设个人工作室、设计室和实验室,为他们提供场所、资金等支持,鼓励他们注册个人品牌,开展各种展示推介活动,发挥“名人效应”。如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中,杭州主打“创意牌”,政府拿出几十幢房子来吸引国内乃至全区顶尖级大师入驻西溪,使之成为这些大师作品的创作
室、展示室、营销室,形成文化创作、文化产业“前店后室”的新模式。目前已有被誉为“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的约翰•霍金斯及冯小刚、杨澜、朱德庸、余华、潘公凯等10多位名人签约入驻。
(四)注重产业支撑,持续深化城市品牌建设。城市产业和企业是构成城市品牌的经济支撑,是城市品牌活力元素的重要来源。杭州在产业发展中,始终强调产业外部效应与城市品牌同频共振,通过大力培育发展发展美食、茶楼、疗休养、演
艺、化妆、保健、女装、婴童、运动休闲、工艺美术等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加大“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城市品牌与城市产业的关联度,使城市品牌根植于产业优势,推动城市品牌持续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发展休闲产业的独创之路。为此,杭州先后出台了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规划、行动计划、政策意见和行业协会发展指导性意见4个重要文件,3年内共安排9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对项目的扶持、行业协会的建设以及特色潜力行业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包装和推广。此外,还实施了一系列产品包装和推广活动,如评选特色潜力行业200强、推出150个“首批杭州休闲生活体验点”、举办“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成果展暨2010杭州休闲生活体验节”等,充分发挥了十大特色潜力行业的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目前,这些行业已走上杭州市旅游业跨越前行的创新之路,吸引近9万家企业参与,实现年营业额958亿元,并提供了72.5万个就业岗位,得到了800万市民和
6000万中外游客的高度赞赏。培育十大特色潜力行业, 助推了杭州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型升级,使杭州休闲产业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杭州打造“品质生活之城”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强调立体营销,促进城市品牌展示推广。酒香也怕巷子深,城市品牌建设必须配以全方位的形象推广。在品牌经济时代,要敢于、善于宣传展示自己的城市品牌。杭州通过开展立体营销,让“品质生活之城”的品牌越擦越亮,越叫越响。一是实施城市CI 工程。通过设计制作城市吉祥物、城市纪念品和标志性图案、标志性雕塑,在党政部门公务活动、公共服务设施中推广使用城市CI,进一步从形象、色彩、质感等维度体现“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二是培育特色标志区块。按照休闲、文化、创业有机结合,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的要求,提升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梅家坞茶文化村、武林路时尚女装街、丝绸特色街区、“西湖创意设计谷”、“和谐杭州示范区”等一批特色区块的品位,展示“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三是建立展示体验基地。建设“杭州品牌展示中心”,构建“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的展示平台。设立“杭州生活品质展示点”,对生活品质示范产品、企业和行业进行串联整合,设计推出若干条展示城市、行业、企业品牌的特色旅游线路。四是加强
整体宣传营销。在国内外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播推广城市品牌。整合政府、行业、企业资源,开展城市品牌的宣传交流活动。每
年确定若干重点,选择几个有影响力的国内外城市,对杭州进行全方位的宣传。2012年,杭州推出全球旅游营销计划“无与伦比的美丽——中国杭州”在伦敦投放,伦敦街头150辆出租车和3辆巴士,被喷绘了杭州西湖美景和“Wellcome to hangzhou(杭州欢迎你 ”这句热情好客的欢迎词,穿梭在大街小巷中,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此外,植入营销也正成为杭州打造城市名片的金钥匙。《非诚勿扰》火了杭州,西溪成为西湖之外的又一张杭州名片。乌镇则因《似水年华》一度跃居“一生不可不去的中国九个迷人小镇”的榜首。
三、杭州城市品牌建设对天心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1、建设城市品牌已势在必行。经营土地等有形资产,总量是有限的,其带动力也是有限的;但经营“城市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其潜力和作用是无限的。品牌对城市来说,是城市发展的标杆和旗臶。巴黎的“时尚之都”、香港的“动感之都”、维也纳的“音乐之都”、斯德哥尔摩的“梦幻之都”,一个个响亮的城市品牌,代表的就是这些城市独特的魅力。杭州城市品牌,为杭州赢得了注意力,杭州城市发展从中获益匪浅。在知识经济、注意力经济时代,品牌就是生产力、文化力和竞争力。培育和提升品牌,既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更是一种迫切的时代呼唤。城市品牌塑造得好,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品位,而且能使城市增值,臵换出更大的功能效应和环境效益,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投资、吸引人才、吸引旅游者,提高城市竞争力,推进城市
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亦有利于增强干部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当前,各个城市都在“亮剑”,都在打造自己独有的城市“名片”并强势推广。天心要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导入全新的发展理念,从战略高度分析并整合自己的资源优势,全方位、多视角塑造统一、鲜明、独特的城区品牌,多层次、立体式宣传营销城区形象,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对各种资源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增强发展的实力和潜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2、建设城市品牌应系统谋划。无论是旅游还是城市品牌的创建,都需要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从杭州的经验可以看出,系统谋划和长远规划对于未来城市品牌建设和推广乃至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天心区的未来实践中,应致力将规划放在第一位,多做前期研究,细做系统规划,以一省、一市的视野做一区的规划,以10年、20年眼光做1年或3年的事务。在规划中,一是内容上要体现系统性。认真研究制定城市形象品牌打造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经过专业策划和提炼提升,形成天心城市形象品牌定位、天心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天心城市形象传播创意、天心城市形象营销机制。二是形式上要突出综合性。综合运用多种传播途径,用媒体造势、活动助推、广告投放和网络互动进行城市形象品牌营销。如杭州的城市形象体系十分规范,城市标志及主题口号运用十分广泛,形成一个完成的城市形象视觉系统,而这一系统又能充分和旅游、商贸、生活紧密结合,连政府部门的
电话都是悦耳的“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铃声,整个城市就是一个美仑美奂的人间天堂。三是时间上保持连续性。“八个一”工程是我们经营城市的第一步,未来,在“八个一”基础上,我们还需围绕打响天心城市形象品牌,有计划、分步骤连续开展,从局部到整体,把城市品牌落实到城市发展实践中,落实到城市的工作、产品(服务)中,体现在城市标识、物产文化、行为规范、政府服务、市民素养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推进城市形象品牌打造工作。
3、建设城市品牌需创新理念。纵观杭州城市品牌建设与旅游开发,“新思维、新观念”成为发展的先导力量。一是坚持特色当先。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特色,许多城市的差异化定位值得推崇。如省会中心城市的杭州、南京、成都曾经都想以“人文休闲”作为城市的内生定位,经过再三思考斟酌和反复征求意见,最后都寻求了差异化定位,更好地彰显了各自特色,这从三个城市的城市形象宣传语可以看出:爱情之都、天堂城市——东方休闲之都杭州;国际性人文绿地南京;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成都。我们塑造城市品牌,首要的是找准天心的特色优势,寻找“人无我有”的独特优势、“人有我优”的强项优势、“人优我特”的比较优势,充分彰显天心个性。二是始终放眼长远。如杭州率先意识到“免
费”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2003年10月起,杭州西湖环湖公园成为中国首个免费开放的国家5A 级景区。虽然景区每年因此减收门票收入2530万
元,但通过旅游产业链的拉动,“免费西湖”的综合收入达到“收费西湖”的3倍,杭州全市旅游创汇年均增长16.8%。在全国各景区门票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率先实行公园免票,演绎休闲理念,并用这一理念推进公共休闲空间建设,相继建成一大批城市广场、城市公园、休闲步行街,还在全国最早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免费公共自行车等便民措施,让市民真正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从西湖免费开放游览到开发社会资源作为旅游产品,杭州的一系列做法,不仅增加了城市的亲和力、吸引力,也提高了城市的整体经济收益;不仅显示了宽广的胸怀,也体现了精明的策略。回到天心,目前区内的天心阁、第一师范等景点都还是要收门票,相应的旅游深度开发却还未起步,这方面可以学习杭州的“免费”经验,做大旅游市场蛋糕,助推商务休闲概念。三是借助专业力量。在杭州的城市品牌建设和旅游推广过程中,杭州市政府部门定位非常清晰,善于摆正政府位臵,引导专业机构完成专业事务,而不是完全依靠行政意志进行判断和决策。这其实就是对专业和市场的尊重。相比之下,近年来天心区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城区形象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更多的是由宣传部门来实施,多侧重新闻宣传,缺少整合营销传播战略规划,也难以根据区域特色和发展需要全面构建城市的品牌形象传播战略与策略。因此,建议充分运用专业机构的专业工具和手段,以专业角度解决专业问题,尽快构建涵盖天心名称、标志、历史传统、人文风情等在内的城市品牌系统,实施品牌营
销。同时,构建由知名城市品牌专家、营销策划专家、媒体研究 专家和政府相关人士组成的城市品牌顾问团,搭建整合多方资源 的大平台,形成城市品牌建设推广合力。
4、建设城市品牌宜旅游为先。从杭州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对城市而言,旅游往往会充当城市品牌创建的先锋,结合天心的 特点及城区定位,我们也应该寻找到天心城市推广的抓手——旅 游,以旅游带动城市,以产业带动发展。一是将城市建设融入旅 游开发。杭州强调变“旅游城市”为“城市旅游”,把城市本身 当作一个大的旅游区来建设,在城市规划、绿化、广场建设、休 闲场所设
计等方面,都以一个旅游区的要求来建设,甚至要求政 府部门、医院、疗养院、道路、菜场等等都要建成景点。考察所 经的杭州城市公共区域,绿化强调层次、建筑强调文化、道路强 调与环境呼应,让游客感受到一个文明、和谐、精致、大气的城 市氛围。天心区城市品牌建设,首先应围绕打造长株潭 CED 战略 目标,从旅游视角做好空间布局,真正实现“产业做支撑,文化 为内容,旅游为市场,休闲做环境”。二是将产业链植入街区打 造。早在 2001 年底,杭州就开始着手打造特色街区。目前,初 具雏形的商业特色街区有清河坊、丝绸城、四季青、武林路、信 义坊、南山路、梅家坞、湖滨路、文三路和石祥路等 10 条,其 中“中国著名商业街”1 条、“中国特色商业街”5 条,为全国各 城市之最。年经营额 724.8 亿元,年人流量 8571 万人次。天心 的坡子街、太平街、解放西路是长沙有名的特色街区,但和杭州 11 的特色街区对比,无论是街区的影响力还是销售力、贡献力都还 有差距。而这一差距并不在于单店的差距,某种程度上是产业体 系、产业链条和环节带动上的差异。建议在上述特色街区培植或 引入产业链体系,延伸旅游长度,促进城市旅游,实现经济增长。三是将旅游综合体纳入发展规划。我们注意到,杭州已经开始注 意到 “旅游综合体” 概念的开发运用。这也给我们很大启发借鉴。未来,结合天心打造 CED 战略目标,依托房地产巨头综合开发的 “旅游综合体” 可以为中央商务休闲区的形成起到极大的推进作 用,未来在融城新区可以考虑做类似规划。打造城市品牌,就是创造“城市文化资本”。天心城市形象 品牌的塑造与提升,需要更多力量的参与。作为天心城市品牌建 设这一全新课题的牵头实施部门,我们将与全区各级各部门共同 努力,在实践中思考,在探索中前行,通过学习借鉴、专业设计、全面营销,不断展现天心“天心老街、长沙外滩”的城市魅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天心名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