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4 洪涝
(1)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2)成因:自然原因: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2)原因: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2 滑坡、泥石流(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1)时空分布特点: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①气象因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 ②水文因素: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③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④河流因素:河道曲折,地上河。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④占用河道 5 沙尘暴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②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2)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面干燥;③碎屑物质丰富;④多大风天气;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6台风
(1)时空分布特点:
①5-10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②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③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2)原因:
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7寒潮
(1)时空分布特点:
①9月-次年5月均可发生,集中3-4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影响较小。
三、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减灾防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防-抗-救”的含义即“预防”、“抗灾”、“救灾和重建”。下列防御措施对自然灾害应该是通用的:
1.防灾: ①加强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②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2.抗灾: 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五.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 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②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③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④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2.台风:
①带来大量降雨,缓解东部地区旱情;②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四、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
洪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 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⑥加固堤坝 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旱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 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 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 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
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沙尘暴:
①退耕还林、还草 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 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 ④工程固沙 风暴潮:
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 ③保护沿海堡礁
滑坡:
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 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
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3.寒潮
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4.火山:
①形成矿产资源;②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③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1)宏观性控制对策: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2)技术性控制对策。如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促进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3)管理性控制对策,如完善法律法规,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③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地控制扬尘;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酸雨
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二.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1)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2).城市废水的防治的防治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3).在缺水地区应积极将城市水污染的防治与城市废水资源化相结合。(4).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5).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三.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1.发展节水型农业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为什么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以北京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
▲怎样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1、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3、污染源,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有色冶金工业排放酸性气体。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
我国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原因是燃烧高硫煤),汽车尾气造成硝酸型酸雨。南方比北方酸雨严重的原因:①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②南方土壤为
酸性,大气中尘埃为酸性。③南方大城市燃烧高含硫量的煤。④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⑤南方阴雨天气多
我国怎样防治酸雨: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过渡带,缺水最严重――资源型缺水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
②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③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④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西北地区:总量不丰富,缺水带——经济用水挤
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调整能源战略是大气污染防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2.措施:①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②开发洁净煤技术。③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⑤其他,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
▲1.短缺原因:自然原因:①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②地区分布不均;③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增;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⑴我国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⑵我国不同地区差异:南方地区:(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多水带——水质型缺水原因:水污染严重.。华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占生态用水。带来生态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加剧。
地下水超采的后果: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开源:①修筑水库,②开渠引水,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
其他: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耕地日渐减少
世界可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积减少;②人口急剧增加,所需耕地越来越多③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
3.我国近年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灾毁耕地 人为原因: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
按形成和来源:与太阳有关的能源:太阳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地热能、温泉 球一月球一太阳 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原因:自然:①黄土土质疏松; 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人为: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
江南丘陵:红色荒漠。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环境脆弱。人为: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⑥人地矛盾突。
能源分类:
相互联系有关的能源:潮汐。
按利用时间长短:常规能源:已大规模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等。新能源:正在研究开发和利用的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沼气)等。
按性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第二篇:自然灾害——干旱知识点总结
干旱
1、干旱:与正常年份相比,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2、分布:全球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
我国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西北等地旱灾频发,季风区的干旱与我国雨带的季节移动有重要的关系。
3、我国雨带移动规律(1)、锋面雨带形成
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与夏季风的进退及夏季风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由此可见,锋面雨带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形成降雨。
A:暖气团 B:冷气团
(2)、锋面雨带推移规律 五月雨带
该雨带位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可能是夏季风刚刚登陆,正常年份时间大约应是3-5月份,这时暖气团的势力较弱,南下的冷气团经过长途跋涉及变性的原因,还有南方低山丘陵的阻挡,使两股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在此停留较长时间,形成我国南方春季的阴雨连绵的天气。
六月雨带(梅雨天气)
我国东部地区6月主要雨带在秦岭以南地区,主要雨区应在江淮地区,此时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气流在江淮地区相遇相持,形成梅雨锋,形成长达一个月左右的降雨天气。此时我国南方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对流较旺盛,午后多对流雨。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南方遇到山地和丘陵的阻挡,产生大量的地形雨。
七、八月雨带(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我国东部雨带主要位于东北和华北地区,此时我国的降水范围较大;东部季风区只有江淮地区少降水,是由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位置西伸北进,控制江淮地区,使江淮地区盛行下沉气流,从而形成炎热干旱的伏旱天气,致使这里的农作物,特别是水稻旱情十分严重;此时若台风频繁登陆,可极大地缓解这里的旱情。九月雨带
9月,太阳直射点逐渐向赤道靠近,至9月23日以后太阳直射到南半球,北半球大陆以降温为主。大陆暖气团势力减弱,冷气团势力增强,使我国东部锋面雨带位置不断南移,使9月雨带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由于秦巴山地的阻挡,使这里暖气团的势力仍较强,综合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规律,南方地区雨季来得早,退得晚,雨季长,雨大,而北方雨季来得晚,退得早,雨季短,雨量小。因而,在降水的季节分配上,愈向北方降水的季节变化愈大,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性,北方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大。
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为:大致四、五月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登陆,我国的雨季开始,;六月份,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时间,形成梅雨准静止锋;
七、八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九月份,锋面雨带南撤;十月份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由于冬夏季风随着季节的变化,各自的势力也随着有规律地消失。因此冬夏季风间形成的锋
面雨带就会在我国东部地区产生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8、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1)雨带的移动:
①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登陆。(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②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③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④ 9月,雨带南退,北方雨季结束,10月我国雨季结束。
(2)雨季: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3)旱涝灾害:
①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②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③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3)、锋面雨给我国东部地区带来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夏季风的强弱、迟早的不稳定性,决定我国多旱涝灾害。
正常年份,锋面雨带的移动是北进慢、南撤快。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多而且比较均匀;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少而且集中。
反常年份,我国东部地区在夏季风强的年份,锋面雨带北进快,则会出现北涝南旱;若在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北进偏慢,则又会出现南涝北旱。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天气监测预报,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等防灾抗灾措施建设。
4、华北—
(1)春旱原因:
①降水少
②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强烈
③农作物返青,需水量大
④河湖水量少
(2)华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春旱、夏涝、风沙、盐碱,还经常受寒潮影响造成农作物冻害。
5、长江中下游地区—
7、8月份的伏旱
原因: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②气温高,蒸发强
③工农业生产、生活需水量大
6、西南地区
(1)(云贵高原,特别是云南)—冬春连旱的原因:①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②纬度低,气温较高,蒸发强
③喀斯特地貌,下渗严重,地表水缺乏
④山高谷深,江河水、地下水难以利用
⑤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2)喀斯特地貌的特点:①地表崎岖
②地下多溶洞、暗河
③土层薄
④地表水缺乏
7、西北地区—气候干旱
(1)原因:①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②蒸发强烈
(2)对农业的影响:
有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水源不足
8、干旱对农业的影响最大,应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方式解决,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灌溉方式容易引起土壤盐碱化。
另一方面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下水漏斗区,引发城市地面沉降和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在西北地区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加重
9、土壤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大水漫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气候干旱,蒸发强烈,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土壤里积累,形成土壤盐碱化。
10、防御干旱的措施:①加强监测预报
②加强教育宣传,提高节水意识
③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修水库④节约用水
⑤防治水污染
⑥推广节水农业
⑦培育耐旱作物
⑧跨流域调水
⑨合理利用地下水
⑩人工增雨
11、干旱产生的危害:①农作物减产
②林木枯死
③河湖干涸
④渔业受损
⑤生产、生活用水紧张⑥引发森林、草原火灾
⑦局部地区社会动荡
第三篇:“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点总结
“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点总结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环境问题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自然也是历年政治中考的热点。我们通过分析近几年来中考试题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题目,结合课本知识归纳出一些考点,希望可以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2004年中考试题第24题: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l/5,在世界上名列第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
水。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状况尤其严峻。
运用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的数据并回答问题:
(1)想一想,材料中的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
(2)针对我国水资源的实际状况,我们必须实施什么发展战略?如何实施这一发展战略?
(3)请你为节约用水出两个主意。
分析:从环境问题的两个表现(向自然界任意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不适当的开发利用资源,造成环境破坏)不难看出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本题虽然只涉及水资源的问题,但总的来说还是一道环境保护类的试题。尽管本题只涉及“水”这一种资源,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资源的总体状况。因此回答问题(1)、(2)时可以用到“我国的资源国情”相关知识点;回答问题(3)可以从九年级课本69页的活动课“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中寻找答案。
参考答案:
(1)以上数据,一方面说明我国淡水资源相当丰富,居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使我国成为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对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国情,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关系。
(3)要大力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全民依法节水意识;积极开展创建节水型家庭、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小区活动等。
2006年中考试题第23题:目前,天津市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天津市政府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实施蓝天、碧水等环保工程,下力量解决了污染环境的突出问题,使得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投资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1)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2)作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一名中学生,你打算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做哪些事情?
分析:题目的材料反映的是天津市环境保护取得成就,从这个角度思考,那么问题(1)就应该回答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也就是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基本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等等。问题(2)是“启示”类题目,根据“启示”类题目“道德”和“法律”相结合的答题方法,同时把回答的侧重点放在环境保护方面,写出正确答案就很容易了。
参考答案:
(1)天津市政府坚持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作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一名中学生,我打算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上面两道题目一个侧重于资源,一个侧重于环境,都属于分析说明题。除此之外,选择题中也常常考到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点。下面我们系统地总结一下课本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点:
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2、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等。
3、环境问题的危害: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因素: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经济而忽视环境。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
(一)国家的措施:
1、确定保护环境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2、制定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其他的相关法律法规。
3、制定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反对先污染后治理和“零增长”的错误观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核心是“防”);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让污染和破坏环境者承担法律责任);依靠群众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4、依法制裁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根据情节不同要其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刑事处罚。
5、国家要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二)公民个人的做法:
1、每个公民应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2、对青少年的启示:青少年要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落实环保行动;自觉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做斗争。
经过上述保护环境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总体状况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另外,把握好我国的资源、国情、人口和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对于回答好环境保护类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当然,一道考题中不可能把上面提到的知识点都涉及,同一个知识点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考,所以,考生应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多学习、多总结,达到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要求,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四篇: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最终版)
自然灾害知识点梳理总结:
防治自然灾害的通用措施:
1.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
2.对已发生地区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发-----灾害的动向,为预报-------灾害提供信息。3.加强对-------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的政策法规。
4.加强预防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5.加强-------预报,启动应急方案。
6.及时有计划的转移和安置民众。(水文、地质灾害)
一.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的原因:
1.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2.处在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国土面积大,地形复杂多样,滑坡泥石流多发。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季风的不稳定或规律反常,导致我国多旱涝灾害。
5.海岸线长,多台风、风暴潮。灾情严重再加上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1.2点是指特殊地理位置、3点是指特殊地貌、第4点是指特殊的气候)。二.自然灾害频率上升的认为原因:
1.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地质灾害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灾害加重。
2.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
3.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导致内涝加重。
4.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
5.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三、我国东部地区成为自然灾害的重灾区:
1.季风区,是洪水暴雨集中的地区,地势低平,有大面积的内涝区。
2.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的影响大。
3、北部有旱灾虫灾寒潮等灾害。
4.东部地区灾害种类多,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灾害群发。
四.西南地质灾害严重:
自然原因:
1、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位于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
2、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易发生滑坡。
3、位于季风区,雨季长多暴雨且集中,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
人为原因: 1.开垦开矿造成的植被破坏等。
2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建设者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当)。
3人、建筑物、财产等密集。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
(滑坡掩埋或破坏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堵塞江河,摧毁聚落,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生活以及环境造成危害)。
滑坡形成条件:
1.岩体破碎。(物质条件)
2.地势起伏大。(动力条件,重力和水)3.植被覆盖率较差。(加剧)
泥石流下形成条件:
1.地形陡峻。(动力条件),2.丰富的松散物质。(物质条件)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源。(物质条件)4.植被覆盖率较差。(加剧)
防治:(工程和生物措施)
1.实施护坡工程。
2.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
3.工程建设和聚落应避开滑坡泥石流易发地带。
五.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1.土质疏松。2.降雨多暴雨且集中。
3.地形起伏大,千沟万壑,地表径流流速加大。人为因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植被破坏。防治:小流域综合治理。
1.实施护坡工程,建水土保持工程,打坝建库。2.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3.实施生态移民。4.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的退耕还林还草)
六、地震
1.自然原因
略。
2.人为:修建水库、开山、爆破、采矿等。
3.影响灾情因素:烈度、人口密度、建筑物抗震系数、防震意识、经济水平及救灾防灾能力。
4.灾情变化趋势: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加重。
七.洪涝灾害形成原因:
1.水系、水文、气候(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变率)、地形地势。2.植被破坏、围湖造田、水土流失、河床淤积等。防治:
1.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提高预报准确性。
2.工程措施。上游建水库,中游建设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河道,加固堤坝,裁弯取直,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等。3.生物措施。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等。八.长江水文灾害原因:
自然:
1.流经季风区,中下游降水集中,多暴雨。2.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汛期长,上游来水量大。3.中下游河道弯曲,地形平坦,流速变慢,排水不畅。人为:
1.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2.滥伐森林、陡坡开垦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河床变浅且抬高。
3.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
4.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密集,洪水灾情严重。防治:
1、参照七防治措施。
2、退耕还湖,疏浚河道。
3、裁弯取直。
4、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
(荆江: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淤积。)
九、淮河流域旱涝灾害原因:(地形、水系、植被、水文、人类活动等)自然:
1.春季锋面雨带还未到达,形成春旱。2.夏季受副高控制,伏旱严重。3.有些年,当夏季风势力过强时,锋面雨带迅速北移,淮河流域降水稀少,(梅雨期缩短,称为少梅或空梅)
4.梅雨季节或夏季风较弱的年份,雨带长时间停留在江淮地区(多梅)。
5.淮河流域 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具有北方暴雨集中,降水变率大和南方暴雨历时长、强度大的特点等。
6.黄河改道致使下游河床湖泊淤积严重,地形平坦,水流不畅,水灾多发。
7、淮河没有独立的入海口。人为:
1.淮河流域垦殖指数高,农田面积大,农业用水量大。2.开发历史久,人口众多,人地关系矛盾突出,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差,使淮河流域形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十、海河:
1.地形:发源于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泥沙沉积。
2.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3.水系:扇形水系,支流汇入干流,排水不畅。4.人为原因参照八淮河。
十一、孟加拉洪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 1.西南季风。2地势。
3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人为:
1、人口密度大。
2、植被。
3、水土流失。
4、很多船只到这里避难。
十二、海啸防治:参考通用措施+增强自救意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十三、赤潮:多发在比较温暖的季节,冬季仅在南海东海发生,发生时间从南往北逐渐推迟。成因:
1.海水富营养化,工农业废水和沿海地区的生活污水。2.气候变化。
3.沿海海域的开发利用加剧。
4.危害:破坏了海洋生态的平衡,引起海洋异变,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防治:
1.参考通用措施。
2.对已发生的海域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3.加强海域环境保护,切实控制沿海废水废物的排放。4.沿海养殖业,应避免在废水污染区。
十四、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
成因:分析海面高于河口水面的原因。自然:
1.气候降水减少,径流减少。2.蒸发下渗。3.天文大潮。
4.人为原因:河流沿岸用水过多,生态环境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危害:潮水倒灌,水质变差,生产、生活、生态缺水。防治:主要是提高河口水面。保护水资源。(开源节流)。
十五、东部季风区频发旱灾原因:
1、夏季风影响。到来早晚,势力强弱,停留时间长短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时间分配。
2、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
3、季风区降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江水是造成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
4、东部是我国最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水的需求量大。危害:
1、作物减产甚至绝产。
2、地表径流减少,水上航运中断,发电量减少。
3、人畜饮水困难,城市和工业缺水。措施:开源节流。
1、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
2、实行水价调节,提高节水意识。
3、合理抽取地下水,开渠引水,人工增雨。
4、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5、改进灌溉技术,培育耐旱品种。
6、植树造林,提高涵养水源能力。
十六、沙尘暴
发生的条件:
1、大风
2、地面沙尘
3、不稳定的空气状况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自然原因:
1、冬季风强劲,气候异常(春季大风日数多,多快行冷锋)
2、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疏松,多沙尘。
3、植被破坏,地表疏松,多沙尘。
人为:
1.草原“三过 ”,导致草场退化、沙化。
2.林区过度砍伐,导致地表植被减少,风沙天气多发。3.建筑工地多,工地用沙缺乏保护。
防治:
1、控制人口增长。
2、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牧,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保留庄稼秸秆也可)
3、制定草场保护法,加强管理。
4、采取工程措施。
5、规定合理的载畜量。
十七、冻雨的形成及危害
冻雨是冬天里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较强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的时候,冷空气就像楔子一样插在暖气团的下方,近地面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暖湿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在此要考虑逆温现象)。当雨滴从空中降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上一层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称为冻雨。又叫下冰凌、地油子。(要考虑地形对冻雨灾害的影响)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导致:
1、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作物冻伤冻死,甚至绝产。
3、社会失稳,通讯通电中断,影响交通,事故剧增。
4、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
十八、台风
利:
1、带来丰沛的雨水。
2、使珠三角、江淮等地区的旱情得到解除,确保农业丰收。
3、使水库蓄水以供发电,从而节省大量原煤。弊:强风、暴雨、风暴潮。
1、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海上航行的轮船、生命财产、生产生活、农业、建筑物)
3、风暴潮导致海堤溃海水漫溢,冲毁房屋和建筑物,淹没聚落 和农田。
4、社会失稳和自然资源环境破坏。
防治:通用措施+加强对交通、通信和电力管理,海岸加强生物及工程措施。
十九、风暴潮受灾严重的原因
1、该地港口、开放城市、高新技术区众多。
2、盐、渔、海洋养殖业发达。
3、风暴潮导致海堤溃海水漫溢,冲毁房屋和建筑物,淹没聚落和农田。
4、海岸侵蚀,海水倒灌,土地盐渍化。防治措施参考十八台风。
二十、寒潮:一般由快行冷锋形成。参考教材图2.35.影响强度因素:冷空气的温度和将要影响地区的温度,温差越大危害越大。
危害:带来大风降温降雨,影响交通、农业、牲畜、设施、生产生活等。(具体影响还应该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角度考虑)。
防治措施:
1.加强交通管制,统一指挥。
2、农业要积极采取防冻措施。
3. 牧区要做好防寒防冻工作。4居民注意保暖。
二十一、冻害、冰雹、暴雪
(一)时空分布:
1、春末夏初或夏末初秋的过渡季节对流发展旺盛的时候(有足够强大的上升气流)。
2、中纬度内陆地区。向赤道和两极减少,山区多于平原,海洋较少。
(二)防治措施:参考通用措施和寒潮的防治措施+培育耐低温的作物品种、发展温室或者塑料大棚农业等
(三)冻害灾情分析:
1、农作物播种面积。
2、纬度高、接近冬季风源地、降温强度、霜期、持续时间。
3、南方缺少抗冻雨和雪灾的基础设施,抵御能力差。
4、适逢--------------,人口流动量大。
5、作物耐寒性差。
(四)冰雹危害:
1、给农作物成长带来严重损伤,导致局部地区带来严重损失,减产甚至绝产。
2、融化时会造成农作物冻害。
3、雹块可能会造成人畜伤亡和地面设施的破坏。
(五)雪灾危害:
1、阻断交通,中断通信和输电设备。2危害越冬作物、树木、人畜。
3、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等。
二十二、雾或者灰霾的危害
1、影响交通(能见度、事故)。
2、影响人体健康。(含有污染物,吸入对人体不利。)
3、作物缺少光照,影响生长和病害的发生。二
十三、盐碱化原因
1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地下水位上升、蒸发旺盛、地表盐分聚集、次生盐碱化。
2、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
3、地势低洼。
4、大气降水少,蒸发旺盛。
5、不合理灌溉和水利工程如水库建设。
治理措施:
1、引淡淋盐,农田覆盖。
2、合理灌溉,采用喷灌滴灌技术。
二十四、地面下沉一般是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措施一般是合理利用地下水,雨季回灌等。
二十五、酸雨:一般是由于有色冶金业排放的酸性气体二氧化硫等所致。
危害:
1、腐蚀建筑设施。
2影响作物生长,使作物减产。
3、土壤和水体酸化。
4、影响人体健康,引发疾病等。
附: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的排放,加速臭氧分解,防治措施是减少氟利昂排放如使用无氟冰箱等。
全球温室效应:略。
二十六、生物灾害
(一)蝗灾
与旱灾链性发生。防治措施:(生物灾害通用)
1、生物防治,保护害虫天敌,推进专业化防治。
2、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3、培育抗病虫害作物品种。
(二)、树木病虫害
危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破坏。
防治:生物灾害通用措施和以下措施:
1、林区围栏。
2、加强病虫害防治,建立--------自然保护区。
(二)外来物种或物种入侵
好处是丰富了引入地的物种和农业生产类型。危害:
1、对入侵地的物种构成威胁。
2、降低光线的穿透能力,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降低ph值、溶解氧、水产品质量。
3、覆盖水面,堵塞河道,影响水运,汛期阻碍水流,增大洪水水位,影响防洪、发电等(2和3这两点是指水生物外来物种)。
4、造成社会危害和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防治:
1、从源头着手,采取优先选择的措施。引入物种时,慎重权衡利弊与可能的后果。
2、加强边境检疫和控制。
3、出现意外,应采取行动根除和控制。
注: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治一定要和3s技术联系。
二十一、干旱:
参考教材P46表2.4,注意分析东北盛夏干旱、华北春旱、江淮伏旱、华南夏秋干旱、西南四季干旱的原因及危害防治措施。
第五篇:地理: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3.规模的全球性。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重金属污染的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
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污染物:石油。
危害。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间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1)宏观性控制对策: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2)技术性控制对策。如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促进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3)管理性控制对策,如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二.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1)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2).城市废水的防治的防治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3).在缺水地区应积极将城市水污染的防治与城市废水资源化相结合。(4).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5).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三.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1.发展节水型农业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固体废弃物(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1.自然环境对固体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2.传统方式:用垃圾和粪便堆肥,使有机质回归土壤,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注意:上述两种方式,不能处理所有的固体废弃物。3.固体废弃物的危害:①大气②污染水体③污染土壤④占用耕地⑤影响环境卫生⑥危害人体健康。
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一)固体废物减量化1.对城市固体废物。
2、对工业固体废物。
(二)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1.物质回收利用。2.物质转换利用。3.能量转换利用。
(三)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与危害:碳氧化合物,主要指CO, 50%来自汽车尾气。有毒、氮氧化合物,NO和NO2, 汽车尾气造成酸雨(硝酸型酸雨)。碳氢化合物, 汽车尾气, 与氮氧化物形成光化学烟雾。氯氟烃化合物, 制冷剂,发泡剂, 破坏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颗粒物, 矿物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采矿,建材,冶金等工业企业和人类的农耕活动, 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硫氧化物(SO2), 含硫煤的燃烧, 造成酸雨(硫酸型酸雨)。
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1.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10微米。2.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例如北方绝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3.可吸入颗粒物的利弊:利: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弊:①如果颗粒物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②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可能引发传染病。③长期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④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为什么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以北京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
▲怎样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③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地控制扬尘;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酸雨
1、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3、污染源,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有色冶金工业排放酸性气体。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
我国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原因是燃烧高硫煤),汽车尾气造成硝酸型酸雨。南方比北方酸雨严重的原因:①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②南方土壤为酸性,大气中尘埃为酸性。③南方大城市燃烧高含硫量的煤。④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⑤南方阴雨天气多。
我国怎样防治酸雨: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臭氧层破坏原因:①自然:太阳活动的自然因素。②人为: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消耗臭氧的物质(例如:氯氟烃类化合物)
全球气候变暖原因:①自然:全球气温处于波动上升期。②人为: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增多,CO2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调整能源战略是大气污染防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2.措施:①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②开发洁净煤技术。③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⑤其他,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淡水资源短缺:1.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的多少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量。2.淡水资源短缺的实质——供与需的不平衡问题。
淡水资源短缺地区分布:世界主要分布在中东与非洲。我国主要是分布在华北与西北地区。世界淡水资源短缺原因: 自然原因:①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有限。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②淡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国家多年平均径流量排名: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人为原因:③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长快。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①制约经济发展②影响粮食生产安全③损害生态环境④损害人体健康⑤引发国际冲突。
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
▲1.短缺原因:自然原因:①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②地区分布不均;③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增;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⑴我国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⑵我国不同地区差异:南方地区:(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多水带——水质型缺水原因:水污染严重.。华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过渡带,缺水最严重――资源型缺水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②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③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④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西北地区:总量不丰富,缺水带——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带来生态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加剧。
地下水超采的后果: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开源:①修筑水库,②开渠引水,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
▲2.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开源:①修筑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②开渠引水――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问题,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生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其他: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
耕地日渐减少
世界耕地需求趋势:耕地资源供不应求,耕地资源不足。
世界可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积减少;②人口急剧增加,所需耕地越来越多③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
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①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不大,人均耕地少;②耕地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异大;③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④中低产田多,不合理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和耕地污染严重,加剧耕地不足。
2.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山地多,平原面积小,干旱面积大。
3.我国近年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灾毁耕地
人为原因: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
4.我国耕地分布: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黑龙江、内蒙古人均耕地最多。
5.注意三点:①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逐步下降;②人口数目多的时期,人均耕地少;③人口增长快的时期,人均耕地减少快。
6.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世界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耕地供需矛盾实质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耕地的利用与保护:1.我国土地基本国策: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2.我国土地利用核心问题:护有限的土地资源。▲3.我国在解决土地现状与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时,采取的措施:①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
土地退化的防治:1.土地退化的定义:地资源的质量的降低,自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2.土地退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3.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4.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5.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北方地区, 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南方地区, 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青藏地区, 寒漠化。
6、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石漠化。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原因:自然:①坡度陡峻,②土层浅薄,③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陡坡开荒。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原因:自然: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人为: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江南丘陵:红色荒漠。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环境脆弱。人为: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⑥人地矛盾突。
7、土壤侵蚀的防治原则:①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②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8、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①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②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梯田,淤地坝③农牧业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机肥,适时耕作,舍饲养畜
9.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1.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2.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4.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相对数量少。
一些矿产资源频临耗竭
中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的原因:①总量虽丰富,而人均占有量低。②富矿少,贫矿多,加之开采中采富弃贫,使矿产品品位下降。③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与生产力的布局不匹配。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能源分类:
产生的方式: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千百万年前理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又称为化石能源,它们是当今世界中一次能源的三大支柱,构成了全球能源家族结构的基本框架。一次能源中还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等。二次能源是指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经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电能是最主要的二次能源。电能是从其它形式的一次能源转化而来的。焦炭、汽油、煤气、沼气等。按形成和来源:与太阳有关的能源:太阳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地热能、温泉
球一月球一太阳相互联系有关的能源:潮汐。
按利用时间长短:常规能源:已大规模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等。新能源:正在研究开发和利用的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沼气)等。按性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化石燃料的分布:1.煤的分布:北半球多于南半球▲2.煤带:世界:欧亚大陆煤带:从我国的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直到英国;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南半球的煤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南非。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的储量最多,南方除贵州外,均严重缺煤。▲
3、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主要油田分布区:世界,东半球,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东到印尼,中东,北非蕴藏量最丰富。中东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 西半球,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美国西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到哥伦比亚。中国东部:大庆、辽河、大港、中原、胜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西部: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
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1.发达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2.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仅次于美国(原因:人口多,利用率低),人均消耗能源水平很低。
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以煤炭为例:开采, 破坏地表,如露天开采会引发滑坡、崩塌,井下采煤会导致采空区地面塌陷;煤炭堆放要占地,废渣可能会自燃;矿山排水造成水土环境污染;等等。运输过程可能会污染空气、水与土壤;煤炭的堆放要占地,可能破坏景观,造成污染。会产生大量的CO、粉尘以及多种芳烃化合物,污染空气;释放大量的CO2,造成全球增温;释放SO2和氮氧化物,导致酸雨的形成,进而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并可能改变土壤性状,危害农作物与森林生态系统。
▲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1.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耗损。2.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题。3.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4.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减少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5.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用可再生能源的代替化石燃料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