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病法律风险总结
职业病法律风险总结
一、定义:
根据我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定义,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二、根据我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的规定,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用人单位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申报义务。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的,应当及时、如实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危害项目,接受监督。
(二)告知义务。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时,未告知劳动者职业病危害真实情况的;
(三)配备防护设施提供防护用品义务。配备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四)日常监测与防治义务。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保证监测系统正常运转;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保证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五)对危害因素定期监测与评估义务。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六)制定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并公告的义务。制定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等,并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七)设置警示标志义务。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八)职业健康检查义务。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提供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
(九)培训教育义务。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十)建档义务。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十一)应劳动者要求提供材料义务。在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应劳动者的要求向其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
三、违反以上义务的相应法律风险。
行政处罚风险: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行政处罚的力度可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限期治理+罚款;
第二等级: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第三等级:给予警告+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罚款;
1.符合第一等级处罚情形的,处罚力度最重,用人单位除了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治理外,还将被直接处以罚款。目前用人单位最易触犯第一等级规定情形的行为: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未成年工或者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禁忌作业的。
2.用人单位存在以下情形的,可能被处以第二等级的处罚。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将被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及时、如实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项目的;(未履行申报义务)
(二)未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或者监测系统不能正常监测的;(未履行日常监测义务)
(三)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时,未告知劳动者职业病危害真实情况的;(未履行告知义务)
(四)未按照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或者未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的;(未履行职业健康检查及建档义务)
(五)未依照本法规定在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的。(未履行向劳动者提供材料义务)
3.用人单位违反其他法定义务的,将可能被处以第三等级的处罚。即先会被予以警告的行政处罚,不会直接罚款。
民事法律风险:
未参加工伤保险风险。
劳动者被诊断为职业病的,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申请工伤认定,并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该用人单位承担。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风险。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在劳动者无过错的情形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四、相关案例:
行政处罚案例:
案例简介:A员工在一制鞋厂工作期间患病,后辞去工作,经诊断患慢性苯中毒(白血病)。因主张权益被拒绝,员工A向行政部门举报。行政部门调查后,以用人单位未组织工人进行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为由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制鞋厂不服提起诉讼。制鞋厂认为A员工工作岗位不是直接接触危害因素的岗位,因此未对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建立健康档案。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系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其成型车间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主要为胶水及处理剂散发的苯、甲苯、二甲苯,该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是以气体形态经呼吸道侵入人体,由于该车间未执行有毒有害作业与无毒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劳动者郑某某在该车间作业,同样接触到职业病危害因素,原告未组织其进行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因此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目前,关于用人单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遭受行政处罚案例较少,主要还是出现问题,行政部门被动发现后作出相关处罚。在搜索的200多个案例中,仅有一个是用人单位不服行政处罚决定提起行政诉讼。
其他类型案例情况:
目前,职业病纠纷高发的行业为矿产开采等行业,根据搜索的案例,职业病类型多为因接触粉尘而引起的尘肺病等职业病。也有制鞋等行业使用苯、甲苯等有毒化学品引起的苯类物质中毒的职业病。吴江地区职业病多发的行业为家具制造业,电子行业。政府部门对这两个行业的职业病防治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较为重视。
五、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
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岗位:喷漆工序、打磨工序。职业病危害因素:
喷漆工序:该工序使用的原料含苯类有机化学物质。该化学物质易挥发,长期高浓度接触情形下可能会产生慢性苯中毒等职业病危害。
打磨工序:该工序会产生大量粉尘,在长期无保护作业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尘肺类职业病。
法律法规等: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单位:全国人大,时间:2011年修正;
2.《江苏省职业病防治条例》,颁布单位:江苏人大,时间:2002年修正; 3.《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颁布单位:卫生部,时间:2013年 4.《江苏省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颁布单位:江苏省卫生厅,时间:2013年;
5.《职业病分类和目录》,颁布单位:卫计委、人社部、安监局等联合发布,时间:2013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颁布单位:卫生部,时间:2007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颁布单位:苏州人社局,时间:2009年。
8.《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颁布单位:卫生部,时间:2002年。
第二篇:职业病总结
广大劳动者的健康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张家港有几十万劳动者在为港城的经济建设服务。为了给港城广大劳动者提供一个卫生安全的工作环境,张家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坚持抓好职业病防治工作。作为全市职业卫生管理与技术服务机构,5年来,卫生部门依据法律法规积极履行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职能,坚持监督、指导、服务并重理念,加强内涵建设,强化技术创新,使职业卫生监督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切实保障了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不懈宣传职业卫生意识深入人心
所谓职业病,就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经济组织(简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由于其专业性,因此提高用人单位管理层和劳动者以至全社会职业病防治法制意识和防治技术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5年来,在《职业病防治法》和防治知识的宣传中,市卫生监督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方式向社会、企业、职工等进行宣传。据统计,共开展企业法人培训90多次,开展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培训98次,共培训人员16000人次,企业对职工反哺培训达15000人次。自2006年起,张家港又开展了“健康知识港城行、健康知识企业行”大型职业病防治知识宣讲活动,开展宣讲活动20多场次,受教育人数达5000多人次。在每年的《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年期间,市卫生监督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载体进行广泛宣传,有效地提高了社会各界的职业病防治法制意识和防治技术。去年,张家港相关部门对全市60家重点职业病危害企业进行督查,发现除两家企业已经关闭以外,其余58家企业的法人代表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均参加了职业卫生专题培训,并通过了相应的考试;检查接触职业病危害的职工3741人,有3600人参加了职业健康检查。同时,发现58家企业的法人代表还与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岗位的岗位负责人签订了责任书,对新上岗职工进行了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规定通过企业内部的考试方可上岗操作。
严格执法5年检查企业3500多户次
2002年以来,市卫生监督所根据张家港经济结构和布局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电镀、电子、DMF(二甲基甲酰胺)等行业的专项执法检查33次。5年来监督检查职业病危害企业3500多户次,对43家企业实施了行政处罚。监督检查户次数在全省县(市)中处于领先水平。由于职业危害和职业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市卫生监督所贯彻“预防为主”的防治方针,坚持事前控制、事中制止、事后查处的监管原则。对于少数企业中在职业病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卫生监督人员以书面形式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告知这些企业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对于未落实整改措施,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隐患的企业,卫生监督人员以书面材料责令其立即改正违法行为。在多次对企业监督指导的基础上,对部分企业工作场所浓度超标、未建立职业病防治台帐,未配备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等违法行为,特别是未落实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不安排职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体检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据记者了解,5年来,张家港未发生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件。“三同时”
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
自2002年起,市卫生监督所就开始落实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即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查,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评价,对于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设计审查,将职业卫生监督变“事后监管”为“事前控制”。“三同时”制度的实施,消除了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设计性隐患,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了职业病危害;又避免了企业建设资金的浪费,受到了投资者的欢迎。2006年9月,在对张家港某知名外资企业进行职业卫生验收时,卫生监督人员发现其车间工作场所某岗位甲苯超标18.8倍,市卫生监督所立即邀请省里相关专家,对该企业的整改进行指导,使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2003年,市政府转发了《关于加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和“三同时”审查工作的意见》;2005年,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将职业卫生审批纳入张家港市内(外)资企业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在苏州地区第一个实现审批的前置。为适应办公自动化和提高职业卫生项目审批的效率,市卫生监督所于2006年起在全省范围内第一家实现了职业卫生“三同时”的网上申报审批。同时,市卫生监督所主动与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职业卫生评价机构联系,通过引进评价机构,基本满足了服务需求。截至2006年底,张家港累计完成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项目117个,在全省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主动服务
时刻监护劳动者健康
细心的市民也许会发现,在张家港的大街小巷、大小企业,经常穿梭着一辆印有“健康体检车”字样的健康监护车,这就是市疾控中心的流动健康监护队伍。
如何让劳动者在工作的同时,得到健康的保障?除了每年不定期的职业卫生监测工作外,那就是每年对职工的身体进行一次健康监护。针对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市疾控中心早在2002年就组建了一支流动健康监护队伍,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将队伍直接开进企业,为劳动者进行健康监护。为了更好地做好监护工作,让服务相对人满意,中心健康监护组工作人员往往是在早上6点左右就上班乘车赶往目的地,抢在职工上班前到达企业。正是由于这种人性化的服务,得到了广大企业主和劳动者的交口称赞。正像某企业负责人所说:“你们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以前组织体检单位总停产,现在用不着了。” 2002年以来,市疾控中心已为全市10万余名企业职工提供了职业健康监护,有效地保护了广大劳动者健康。
依法监测 保障劳动者工作环境质量
2002年5月颁布实施的《职业病防治法》,赋予了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依法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职责。对此,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于2003年通过了省卫生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认可,成为全省县级市中唯一获得此资质的单位,2004又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而随同《职业病防治法》成立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小组,通过技术攻关,也率先取得了省级评价资质。职业卫生监测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工作,为此,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困难,合理安排,监测覆盖率逐年扩大。近几年来尤其加强了对粉尘、高毒物品、射线等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几乎每天,监测人员都要与不同的毒物打交道,有时还要自己爬几十米高的工作装置,特别是钢厂、水泥厂的监测,工作人员一天要几次往返几十米高的高炉、窑炉,一天下来浑身上下满是灰尘。据统计,自2002年以来,市疾控中心如期完成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实施评价60家,评价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得到了省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并对全市1300余家重点职业病危害企业提供了职业卫生监测服务,监测覆盖率年增长15%以上。针对监测结果,中心同时对用人单位进行业务指导,促使用人单位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措施,为有效降低职业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第三篇:法律风险自查报告
公司法律风险防控自查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省国资委文件精神,按照集团公司领导的要求,公司认真全面排查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做好公司法律风险防控工作,对排查出的法律风险,制定了针对性的整改方案。
一、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风险
(一)外部风险
由于外部的宏观经济及有关政策法律发生变化,会影响承租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合同签署时的法律关系,可能导致承租企业的履约能力下降及有关法律纠纷,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产生影响。
(二)内部风险
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及员工的道德风险,其中融资租赁公司作为资金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企业,对承接项目的评估和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公司的项目风险内控制度至关重要;租赁合约签订中的法律风险也要重视。员工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法律风险意识是影响风险的重要因素。
二、整改方案
(一)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和政策法律规定的变化,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有关措施,有效减少其对公司经营管理产生的法律风险。
(二)完善公司内控制度。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保障业务操作能够根据公司的政策、规定、内控程序规范有序地进行。
(三)完善有效的退出机制。通过有效的退出机制保全公司资产,对公司资源进行优化配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公司业务目标。
(四)加强对融资租赁项目的风险管理。融资租赁项目管理主要分为前期调查、中期评估、后期审批和还款跟踪等四个过程,针对不同的过程设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使各环节的调查和评估做到客观准确,坚持现场调查和非现场调查相结合原则、坚持共同调查人制度、坚持风险控制第一位的原则等。力求在融资租赁业务的源头就对全部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有深刻了解并加以控制。
(五)加强对融资租赁资金的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资金监控制度,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强化财务的监控与实施。
(六)加强对融资租赁资产的风险管理。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审慎选择租赁物及供应商,规范租赁合同的谈判和签署,制定标准的租赁物交付及租金回收流程,最直接有效地控制租赁风险。
(七)加强培训,提高员工职业道德和法律风险意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员工道德意识和法 2
律风险意识,使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增强法律风险意识,使在业务中控制法律风险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第四篇:法律风险管理
2013年法律风险管理(法律事务工作)总结
荆各庄矿业分公司
紧张的2013年顺利结束,一年中我公司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关于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意见》(开董法字„2013‟67号),特别是今年集团公司企业法制工作会以来,我公司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紧密围绕集团公司改革发展中心工作,全面开展法律风险管理,全力做好对外合同管理、工商登记内部管理、法律纠纷案件管理等各项法律事务工作,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下面将2013年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荆矿公司法制工作体系
1、按照集团公司和省国资委的要求,我公司建立并施行了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由经营副经理担任我公司的总法律顾问,经营部负责本公司的法律事务工作,并配备专人负责法律事务工作。按照《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涉法事项法律审核管理暂行办法》、《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法律纠纷案件集体会商暂行规定》、《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风险管理实施意见》(开董法字„2013‟67号)、《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外合同管理办法》、《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报省政府国资委重大事项法律审核暂行办法》的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建立健全我公司的法制工作体系,推动法律事务工作在制度化轨道上运行。
2、我公司的法律事务工作实行归口管理,具体归口部门为经营部,主任张建。并配备专门人员从事法律事务工作,法律事务管理员王玉成,专门负责合同管理、工商管理、诉讼仲裁案件管理等。
3、法律风险管理为瓶颈,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按照集团公司《关于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意见》(开董法字„2013‟67号),我公司明确了法律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和重点内容,提出了法律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措施,荆矿公司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正式运行。通过对2012年我公司所发生的诉讼案件及信访案件的对照分析,劳动争议有上升的趋势,同时也暴露出在管理上的不足,这就为公司做出了风险预警,公司及时组织相关部门集体会商,制订相关有效措施,使得2013年新发劳动争议案件只一起,案发率大幅下降,而且以仲裁调解方式解决,真正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二、建立健全法律事务岗位责任制度和工作标准 我公司按照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的要求,对相应工作岗位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和工作标准,我公司的法律事务工作更是如此,明确该岗
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要求,并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考核办法,并且法律事务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实行自认打分和部门领导打分的考评细则,切实保证法律事务工作的安全、合理、规范进行,真正为企业减小法律风险,为我公司的依法经营,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三、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1、合同管理:依据《保密法》、《合同法》、《集团公司对外合同管理办法》,我公司经营部法律事务管理人员负责审查对外签订合同、合同档案及合同专用章的管理,保守企业秘密。本我公司对外签订经济合同60份,合同总金额高达2690万元。比2012年有所减少。在签订过程但中我部门负责对合同的审查及管理等,大部份合同的条款格式及合法性都很过关,特别是合同条款齐备,杜绝了以往个别合同缺乏违约责任条款和争议解决方式条款等,但个别的还有合同标的额书写不规范、忘记写合同签订日期的现象。另外在签订过程中还发现有的工程已经开工,甚至已经完工,承办部门才将合同拿到我部门审查盖章,这明显增大了企业风险,也是违反集团公司规定的,我部门也都及时向有关部门及公司领导提出了法律建议,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要求必须先订立合同后开工,防止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在合同管理方面,按照集团公司要求,建立了合同台帐,清晰明确的记录了每份合同的签订时间、标的、对方名称、审批领导、代理人、盖章人、履行情况等,并将合同归档,存档保管。
2、工商管理:依照《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商企业登记内部管理暂行办法》,负责本公司的营业执照变更及年检。2013年6月份,顺利地通过了营业执照年检网上年检,然后按照集团公司统一部署,与集团公司进行了统一集中年检。再者就是按时参加了工商局组织的各种会议,参加了企业信用管理协会的各种活动,保持住我公司的重合同守信用理事单位的光荣称号,增强了我公司的社会信用指数。
3、诉讼仲裁案件管理:依照《省国资委所出资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诉讼仲裁复议案件管理暂行办法》。代理本公司诉讼仲裁案件及管理。及时应诉、举证,同时加强与司法机关、仲裁机关、公证机关的沟通,真正做到依法治企,通过司法为企业保驾护航。2013年我公司新发案件1起,公司案发率比2012年明显减少而且是以调节方式解决。但通过这起案件反映出我公司各部门法律意识加强,严格依法办事,减少企业损失。我部门也都和公司领导作了汇报,希望各部门再接再厉,加强法律风险的管理。另外,对每起案件实行建档管理,并及时按照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和煤业公司的要
求,在每月25日前及时上报案件进展情况,真正树立起全局统一,依法治企的全局观念。加强与各部门的工作配合及协调处理:我部门作为法律事务部门对公司领导提供积极的法律支持,配合信访办、组织人事部、综合治理办公室等部门,对信访人员积极认真接待,耐心作出解释,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让公司领导放心、安心,把精力集中在安全生产及经营管理当中。
总之、我公司以集团公司《关于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意见》(开董法字„2013‟67号)为指导,不断提升法制工作水平,把法制工作放在前沿,认真做好法律风险管理工作,为我公司实施“走出去”的新战略,拓展发展新领域,打造创业新平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法律保障,从而助推我公司的转型发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荆各庄矿业分公司
2014年1月8日
第五篇:创业法律风险定稿
创业期的法律风险防范
一、几大风险
1、通融资
2、知识产权、3、合同行为、4、人力资源
5、企业刑事法律风险
一、选择合作者和选择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的风险
1、投资办公司一般要和别人共同投资,股东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股东之间的合作基于资产关系和信任关系即资合与人合。
合作者的状况对于投资有重大风险关系。
范这种风险的主要对策是在办公司前对合作者的资信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切实查明其所掌握的资源和办公司的真实意图,查清楚这些人掌握的专利技术有没有专利证书,专利权人是否是其本人,如果是非专利技术,是否为其独立掌握,合作对象办公司的真实意图是守法经营还是谋取不当利益
2、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承担的责任不同。
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者,对该组织形式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
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 人、有限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有限合伙企业的有限合伙人则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也是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如果选择的是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等组织形式,应尽量控制该组织的资产负债率。
如果选择的是个人合伙、普通合伙企业等组织形式,创业者应当通过合伙协议、规章 制度、参加保险等法律措施对组织的债务规模进行约束,对相关的风险进行控制和规避;
如果选择的是有限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则有限合伙企业的有限合伙 人、公司股东由于对组织债务承担的是有限责任,这些创业者则不必考虑这方面 1的风险了。
创业组织形式的选择应考虑到组织运行后的管理成本风险。从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顺序上讲,组织运行的管理成本是不断增加的。如果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在运行过程中将公司与股东、家庭没有严格区分,则有可能被揭开公司 的面纱,股东就要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则成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意义就失去了。因此,选择创业组织形式应考虑到创业者在组织运行后对管理成本的承受能力。
在一些创业组织形式中存在着人合的风险。个人合伙、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这些组织形式,明显存在着人合的性质。在选择这些创业组织形式的同时,选择志同道合、善于沟通、以创业组织的利益 为重的合作者是非常重要的。
二、合伙人之间的管理方面
■ 损害企业利益,比如侵占企业财产、隐匿企业证照印章等,造成企业无法正常经营
■ 企业治理机制瘫痪,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等无法正常运作,企业组织机构不能正常运行,企业秩序崩坏,企业决策混乱
■ 损害其他股东利益
■ 损害员工利益,不能正常支付劳动报酬
■ 产品质量下降、延迟履行义务、不履行义务或不完全履行义务,损害客户或债权人利益
■ 企业遭受行政处罚
■ 企业被申请司法解散、清算或破产
为了有效防止创始人斗争给企业带来的法律风险,不仅需要创始人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还需要创始人具有契约精神,更需要企业在设立之初就做好充分的预防,即设立好协议、制度等“防火墙”:
■ 创始人之间签订书面协议,就创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风险承担、利润分配以及在企业中的分工、职责进行明确的约定,对企业的管理权力分配、治理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对特定情况下创始人之间股权或财产份额的强制转让或收购作出约定,即在特定情况下特定创始人可以将其股权或财产份额转让给其他创始人,或收购其他创始人的股权或财产份额,以解决矛盾无法调和时的部
分创始人退出问题
■ 建立以制衡为核心的企业治理机制,如董事会、监事、独立董事等制度,平衡好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重视监事会、监事等监督机构的作用,并在企业章程性文件中作出相应规定,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
■ 在企业资金许可的情况下,引进并充分发挥外部董事、外部中介机构的监督、制衡、顾问的作用,完善企业内部治理和风险控制,比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每年对企业财务情况进行审计,聘请律师事务所担任企业常年法律顾问等■ 制订可操作、可执行的企业规章制度,依据规章制度建立公司管理体系、流程,并逐渐形成企业制度文化
协议、制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有了协议、制度,则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框架和基础。企业创始人应尊重契约、尊重法律、学会妥协,以降低因创始人斗争给企业带来的法律风险,减少对企业的伤害。
四、劳动法律风险
自2008年1月1日起,随着《劳动合同法》的正式施行,企业面临的劳动法律风险明显加大,劳动法律纠纷也急剧增多。《劳动合同法》的正式施行,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从长远来看肯定是有利的,但企业切身体会到的是短期内用工成本的急剧上升,而且随着劳动者法律意识的提高,企业发现劳动者也越来越难“搞”了。
劳动法律风险是每一个企业都需面对的法律风险,在本文中,笔者既不会谈及未签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也不会谈及未足额支付加班费的法律风险,因为这些方面的法律风险虽然可能会导致初创期的企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遭受一定的损失,但尚达不到伤筋动骨的程度。笔者想谈一谈的是企业未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法律风险。
在企业初创期,为了节约成本,企业往往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或者为员工购买成本更低的商业保险。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种,自2013年10月1日起,上海市企业应为员工缴纳的这五险的缴费比例共计37.5%,最低缴费基数为2,815元,也就是说,即使按照最低缴费基数,企业每个月需要为每个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为1055.6元,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成本,初创期的企业选择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或者购买商业保险似乎是一种“经济”的选择。但在这笔看起来很合算的经济账背后,则是巨大的法律风险。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企业法定的强制性义务,不能以任何方式逃避或拒绝履行,即使企业为员工购买了商业保险,即使员工自己同意企业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即使企业已经将应缴的社会保险费折现作为劳动报酬支付给了员工,也不能免除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法定义务。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可能产生以下法律风险:
■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责令企业限期缴纳或者补足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0.5‰的滞纳金;企业逾期仍不缴纳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 劳动者可以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要求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金
■ 企业未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员工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员工可以要求企业赔偿损失
■ 企业未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最严重法律风险是,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依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也就是说,如果企业未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在员工发生工伤时,企业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这笔费用是巨大的,也以上海市为例,如果员工因工伤在2013年死亡的,企业应承担的费用包括:丧葬费28,152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491,300元,如果死亡员工有需要供养的亲属的,企业还应承担供养亲属抚恤金,以上还不包括因工伤产生的医疗费等其他相关费用;即使员工因工伤被鉴定为最低等级的伤残(十级),企业应承担的费用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数额为7个月的员工本人工资,按2013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计算,为11,340元,在劳动合同解除时,企业还需向员工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分别为3个月的上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共六个月的上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按照2012年上海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4,692元计算,为28,152元,以上同样也不包括因工伤产生的医疗费等其他相关费用。由此可见,如果初创期企业未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员工发生工伤时,企业需要承担的是
巨额的费用,这可能是企业无法承受的。
综上,初创期企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实际上是“花小钱、办大事”,企业千万不能为了节省成本,而遭受巨大损失。
四 对外签署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