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应着重提高学生表达力
语文课,应着重提高学生表达力
曾扬明
表达力不仅是儿童言语表现力的体现,而且是儿童阅读、思维等能力和儿童个性的呈现。我们说,有什么样的课程取向,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以表达力为主导策划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不仅能促进儿童的阅读品质提升,还能提高儿童的思维与表达能力,体现儿童的个性。
一、表达式阅读强于内容式阅读
儿童的表达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自阅读,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过去,在阅读文本时我们往往更注重让学生读懂言语背后的情感。
如:“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那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是那么的瘦小!”学生阅读这段话时,我们只满足于学生读懂作者的内疚之情、母爱之情。但是,笼统的感受、模糊的感知,未必能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我尝试着用以下两种办法提高其效果:
1.把握作者的意图。
每篇文章的文字背后都有作者的表达意图,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有两种途径。◆通过故事情节来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我们称之为内容式阅读。如读《白杨》,读者往往会从“爸爸”带孩子们去新疆读书、工作的角度读懂边疆建设者为新疆做贡献的高尚品格。
◆通过作者的表达来读懂作者的意图,我们称之为表达式阅读。如读《白杨》,就会从作者借白杨的生长环境、生长方式来读懂边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两者都是阅读,但方式不同。内容式阅读相当于提取信息,这种阅读方式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快餐式阅读,不利于学生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更谈不上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用文字来表情达意的能力。
而表达式阅读的核心是从文字的运用中来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如《白杨》这一课,作者为何要借白杨来表达自己的情思,也就是为何不直接写爸妈送孩子去新疆读书呢?这就涉及象征手法的运用问题。语文课就得让学生学这个。这样,以后学生完全可以读懂类似具有象征手法的文章。
2.改变语境表达。
改变语境表达,是借表达这一活动让学生来阅读课文,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有不同的用法。
如《鱼游到了纸上》中的“游”字,生活中我们常理解为“游泳”,即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但这样的意思还可以活用,《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中的“游”就有表现青年画技高超之意。就这一课来说,有不少描写聋哑青年专心致志画画的词语,教学中完全可以改变语境,即换另一种情境来学用这些词语,如以“钓鱼的青年”“画画的青年”为题重新构思内容,让学生学会在这种情境中用好这些词语。
这样学表达,一是要让学生读懂原文中词语的用法,二是把这些词语转换成自己的词语,再进行表达创作。较高的阅读能力体现在哪里?不是读懂了课文内容,而是明白了课文中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或创造性用词的艺术。
二、消极语言多于积极语言
语言是什么?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语言是思想的表现’,这一普通的说法只道出了一半真理„„语言虽然可以表达思想,但是,起初并不是表达思想,甚至也不是有意识的。
语言的首要动机是去影响(通过渴望、情绪和思想的表现)别人的行动;语言的第二个用途在于用语言形成与别人更亲密的社交关系;语言用来作为思想和知识的有意识的运载工具,这个用途居于第三位,其形成是比较晚的。” 可见,语言有实际的用途、社会的用途、理智的用途。三者中,最后一种才是教育的真谛,即培养学生用语言来传播知识,帮助学生思维。这个观念在我们的教学中涉及以下两个概念:
◆被动词汇。被动词汇相当于我们教学中常见的让学生日积月累、背诵、抄写,是被学生听到、看到并理解的词语。
◆主动词汇。主动词汇就是学生能恰当运用文本中的词语描述生活现象,使其所含的意境或情境与现实生活无缝对接。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依靠外部刺激而缺乏理智的创造。实践证明,我们六年级毕业生,在一至五年级就学过不少词语,但这些词语很少有机会去使用,其结果,文字的意义也就永远不会清晰、完整。而后者,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经常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学过的词语,这些词语在学生实践中形成了意义,就属于自己的了。
主动词汇和学生的表达思维有密切的关系。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某些人在讲话时“这个”“那个”,就说明这人因缺乏词汇造成思维的短路,或者词不达意。这种情况都足以说明,培养学生用语言来传播知识、帮助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三、个性描写优于普通叙述 每个孩子都爱表现,他们往往通过游戏、舞蹈、画画等方式来表现自我,但在语言学科,表现的途径是言语。不同的言语会有不同的表现力,有些言语表现力还得靠“背景语言”来衬托才能实现。
比如有的学生在一次春游活动中,跑进大自然,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于是在日记开头就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今天天气真好啊!这样发自内心的感叹,表达出学生对天气由衷的赞美,但我们不禁要问:天气好在哪儿呀?为何发出如此感叹呢?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表达:今天的天气如春花般灿烂;今天的天气好像因我而生„„这样,事物就可感、可触,表现力就出来了。
当然,如果能把他的肢体语言再加进去,就更具表现力了。我们的语文课就得培养学生这样的表达能力。如何做呢?
黎锦熙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教学法》中说道:“要作文真有进步,单练习写作是不成功的,国文教员必须注重讲读„„
第一,先把全篇内容从学生的耳朵里打进去,不让听者起首就看文本,所谓先用‘耳治’,然后再用‘目治’。第二,‘耳治’之后还不能就‘目治’,中间还要经过‘口治’,这就是朗诵的训练,朗读时,随时矫正他们的字音、字调、词调和语气。第三,经过‘耳治’‘口治’之后,白话文的内容了解和文艺欣赏,也就差不多了,然后再用‘目治’,深究文本。这叫作白话文讲读教学三部曲,从‘学习心理’上讲,这个学习程序才是自然的,不但能使讲读时兴趣活跃,注意集中,记忆牢固,并且自然影响到写作,因为从耳到口,从口到心,就是所谓‘声入心通’,然后文言一致,从心到手,就是所谓‘得心应手’了。
必须在讲读时训练了‘声入心通’的技术,然后到作文时才有‘得心应手’的妙处。”黎锦熙先生告诉我们,学生阅读中从耳到口,从口到心,从心到手,是一个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最终是指向表达的。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这是《窃读记》中关于“窃读”的一段话。教学这段话时应先“耳治”,教师读,学生听;然后“目治”,即默读或自由朗读;最后再依托文本进行“口治”,复述文本内容。此时,教师要注意学生在复述时是否用上“踮起”“挤”“哟”“眼睛急切寻找”等词语,因为这些词语是最具表现力的。
如果漏掉了,再读课文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的品悟。然后,改写,以“我看林海音‘窃’的动作”为题,进行评析,主要刻画人物的心理,把作者的意图表达出来。这样的阅读,是从作者“写”的角度去读,而不是从感受情感角度来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有天赋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训练。
语文教学就是要聚焦那些具有表现力和穿透力的语言,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细细思量,用心灵触摸文字的温度,体会一词、一字、一句承载的情感。
表达中以描述改描写的方式进行。描述与描写两者有相通的地方,都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思;但也有质的区别,描述属于用语言整体概述,显得粗陋,而描写就得从细节入手,加上自我想象,把事物描得形象逼真,活灵活现。如有学生写道:“今天的天气真热。”这属于描述行为,如果要描写,完全可以不出现“热”字,如:“今天一丝风也没有,操场的树呆立不动,蝉在树上鸣叫,狗在树底下喘着粗气,家里的老奶奶边摇扇子边吹着电风扇。”
这样的表达属于描写,“热”的情状跃然纸上。这样的语言表现力完全体现在作者的表达力上,可见儿童的言语要有表现力,就得在语文课堂提高表达力。
(选自《小学教学》语文版。作者:曾扬明,作者单位:福建宁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第二篇:中组部副部级领导如何提高文字表达力?
文字表达力是一个人的显性综合能力,也是外在的现实竞争力。在现代社会,每个人从事的职业或许不同,但自身的能力和水平都程度不同地需要用文字表达出来。简言之,文字表达力就是“写”的能力。考公务员、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的笔试,离不开“写”的能力。工作实践及与人交往,常常也要通过文字来表达。如何提高文字表达力,相关文章和书籍不少,这里介绍的只是个人的切身体会,只能算作经验之谈。
内容:由设法“编筐”,改为专心“挖井”
文字表达的内容,必须靠丰富的思想充填且指向明确。各种体裁的好文章,无一例外都蕴涵着很强的思想性。这种思想性不是盲目空泛的,而是针对问题、针对事情、针对谬误来论证和阐述的。它是能抓住实质和要害,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的思想性。文字表达力,说到底是思想表达力,是从思想到文字的转换能力。
即便是写一些简单的“豆腐账”,诸如工作安排或小结等文字材料,其中也应该有鲜活的思想,尤其要搞清楚你在给谁写,你在对谁写,你为达到什么目的写。不能让别人看了感觉是没有脑子的人写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当然,思想也不能大而化之、虚无缥缈,而是要有具体的观点来支撑,也就是你主张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直截了当,一目了然。
写作内容,起码的要求是言之有物,坚决不写空话、废话,最好不写大话、套话,要努力写真话、实话、精辟的话。但是,不能说过头的话、不负责的话、伤害别人有害社会的话。机关应用文,最难避免的是套话。减少套话的一个小窍门是,有个管用的“帽子”戴在关键之处即可,接下来就该单刀直入,直奔主题了。
我的经验是,要想提高文字表达力,就得善于用活的思想写,用新的观点写,用准的事实写,用精的数据写,用真的感情写,还要用平实的语言写。有时,某一个方面的要素用好了,就能基本达到上述目的。
实事和数据,是把文章写“实”写“新”两把利剑。有了实事和数据,文字就有了实感和新意,也就有了生命。实事是事实的具体化。抽象的“事实”,不如具体的“实事”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前些年,我曾经写过一篇研究“三农”的文章,副标题就是“用具体数据说话”。这篇文章5000多字,通篇都是列举数据和分析数据,立场和观点都是用翔实的数据支撑的。用新意写作很重要,不能抄来搬去,总嚼别人吃过的馍。我从来不相信“天下文章一大抄”这句话有什么道理,它只是道破了人们在文字表达方面,确实存在着一种由来已久的歪风邪气。吃人家的嘴短,抄人家的心虚,没什么意思。不如自己动脑动笔,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写文章。这不但是对别人文字成果的尊重,也是对自己人格品质的坚守。写出新意并不难,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高度分析表述事物及道理,新意就会层出不穷。
当下,文字表达的普遍性问题是肤浅,功夫用在形式上多,用在内容上少,自以为哗众取宠是本事。解决写作内容如何深化、深刻、深邃的问题,有效的办法是把写作由设法“编筐”改为专心“挖井”。“筐”编得再大,也盛不了多少水;“井”可是能够越挖越深,井越深水越多。也就是说,不要把提高文字表达力当成“编筐”,而是要当做“挖井”。“编筐”总是想把筐编得更圆更漂亮,“挖井”则是致力于如何把井挖得更深出更多的水。两个活计用力的方向不同,要达到的目的不同,其中道理与写作是相通的。
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确立形式为内容服务的意识,形式服从内容而绝不能影响内容。有些本来应该很严肃的文稿,很不得当地把形式搞得花里胡哨,什么对仗、排比、押韵应有尽有,内容不得不任由形式摆布。这就颠倒了内容与形式的主次关系,形式喧宾夺主干扰了内容,误入了“新八股”的窠臼。
结构:地基打歪了,房子肯定也会盖歪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内容和形式都在结构之中。结构构建好了,内容就有了合理舒适的表达空间,形式也有了锦上添花的表演舞台。不仅如此,结构还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它对内容的制约影响是基础性的。道理很简单,如果地基打歪了,房子肯定也会盖歪。当一篇大的文稿越写越别扭的时候,那就需要回过头来看一看是不是结构出了问题。
从大的分类看,结构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类。纵向结构是“线条性”的,横向结构是“版块式”的。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可采取不同的结构;同一个题目的文章,也可采取不同的结构。这就是结构的弹性和多选择性。一般而言,结构不要过于复杂,结构越简约干净利索,文字表达越简洁明了。
文章无论长短,逻辑性与层次性不可或缺,这是结构的内在要求。一篇文章总要有一条结构主线,这条主线就是逻辑线索。作者要阐述的思想和观点,应该按照这条逻辑线索展开,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能围绕和突出主题。
增强文字表达的逻辑性,要学会寻找和处理一些重要关系。如:递进关系、因果关系,还有“辈分”关系。有的文稿递进关系错位,跳跃性过大,必然造成结构不稳。有的文章小标题乱了“辈分”,不在一个层次上,就会使结构失去平衡。此外,还要把握好时间顺序和空间方位,这些要素都会影响到结构的逻辑性。
文章的结构往往呈现为层次性分布,逻辑性是内在的,层次性是外在的。分层次表达内容,如同建一幢大楼,应当根据功能和容积率,来设计大楼的层次。楼不是越高越好,文章也不是层次越多越好。反之,也不是层次越少越好,更不是可以忽略层次。文章无论长短都要层次分明。即便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写成文字也应有几层意思。特别小的文字材料,也可以一个逗号一层意思,一个句号一个观点,每句话都符合逻辑关系。一篇博士论文,可能需要4—5级标题即4至5个层次。一份会议通知,可能不需要小标题,但层次还是要有的,这种情况下划分自然段就要体现鲜明的层次性。
同时,结构的安排要有序、严谨、周延,通过结构的搭建使内容之间环环相扣。设计结构时,要特别注意内容的有序性和关联度,不相干的内容不要放到一起,相关的内容要接续紧凑,层次要递进分明。结构要有利于内容的表达,不能因结构而干扰内容。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不少人很愿意过多地在结构上用劲,却对文字的内容重视不够,就像月饼过度包装一样,好看不好吃。
语言:对晦涩难懂的说法,要保持距离和警惕
长期以来,有一种不好的文风,不少人喜欢用复杂的语言表达简单的事情或道理,似乎很怕别人看懂,以显示自己有学问。我觉得,正确的态度应该相反,那就是用简单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复杂的事情或道理,这才是真本事。
什么是平实的语言?即少用修饰语,忌用生僻词,不绕圈子,不赶时髦,不追求辞藻华丽,不搞文字花样游戏,也不要硬凑合辙押韵的“四六句”。要对晦涩难懂的说法保持距离和警惕,能不用最好不用。生动灵活地使用民间语言,也可以把高深的大道理讲明白。我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叫《“二麻”当戒》,不算标点符号125个字,使用的就是民间俗语,效果还真的不错。此外,文字要简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要用太长的句子,也不能拉开架子长篇大论。好的文章要以短、以实、以深、以新取胜。常识告诉我们,短句子比长句子好读好懂,晦涩的长句子看多了会令人犯困。文章要短,句子要短,段落也不宜太长。
对情况要有清晰的表述,对问题要有新的见解,简洁流畅地表达独到的思想观点,不能拖泥带水,不能车轱辘话反复讲。长篇大论的东西可能分量很重,但处于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不会有多少时间阅读那些“鸿篇巨著”,所以文字表达还是要在语言的简洁和流畅上下功夫。
据我的了解,不管是领导者,还是普通读者,现在的阅读行情是,写长了没人看,写玄了没人看,写慢了没人看,写假了更是没人看,写虚了还是没人看。改掉坏文风,有6件好用的常规武器,那就是“短、平、快、新、真、实”。
当然,好文字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一气呵成的好文章确实有,但很难得难见,绝大多数好文章都是一个字一个字改出来的。
最后,我还想补充3句话:写作是最好的思维训练,也是效果非常好的健脑活动;
学而不思则罔,写而不思则乱;
平庸的人,往往不是不动手不动腿,而是不动脑不思考。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举的学科,也是最有活力的一门学科。那么如何讲好初中语文课,提高课堂效率呢?我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给学生成功的愉悦,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反复多次体验成功的情感,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予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
二、给学生动脑、动嘴、动手的机会
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跟随教师的思路动脑、动嘴、动手。动脑就是要让学生积极思维。语文备课要针对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设置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去思考,引导学生沿着正确思路积极思维,把一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来,这样学生对新知识才能够“记忆深刻”;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督促绝大多数同学动嘴答题,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动手就是要让学生适当做笔记,以便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三、保持新颖和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新鲜感、直观感
新颖和变化能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为避免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在讲重点、难点、疑点时,应稍停顿或拖长语音或者提高语气,通过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引导学生重视并引导思考;根据学生求知欲强、兴趣广泛、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以及好动、急躁等身心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言直观、文字直观、实物直观、电化直观等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掌握知识、接受教育。特别是录音、录像、投影、漫画、多媒体等电化直观手段,能够提供真实、生动、感人的素材,强烈地吸引学生,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
四、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教材,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导入过程中,创设审美气氛。如由旧课导入,可提出赏析性的问题让学生作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生亲身参与课文内容表演,创设情境。这样的情境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活跃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3)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借助录音、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电化教学手段,可以突出表现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学性强的特点,化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为声、像、图文教学。
2.课堂教学方法多元互补,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不同内容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改变单一的“填鸭式”为“讨论式”“启发式”“自主式”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用广博的知识去征服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心悦诚服,产生学习兴趣。
第四篇: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上好语文课提高教学质量
三益小学李惠娟
三年级无论从学习或成长都是一个转折性的阶段,所以贯彻的知识点又多又深,如果平淡无味地去上课或者老师一言堂,那么,老师上起来觉得没趣味,学生更会没精打采。以下就是我上学期上课的一些感触。
第一、积极备课,寻找激发兴趣的切入点。
备课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此间,不但要备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在对教材的把握上,首先对本学科的有关概念要正确理解,并能随时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的动态和发展,始终把最新最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善于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其次,还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并能灵活地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
第二、认真授课,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等,设计出富有弹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创设自主学习、积极互动参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师生一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敢于发挥学生的闪光点。
我们班的学生普遍的接受能力都较差,但他们的表现欲很强,读
书很有感情,让别人听起来很舒服,而且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的赞美,基于这一点,我就利用他们的闪光点,以读来贯穿全文,首先,我范读一次,说:“谁来跟老师比赛,看你读得好,还是我读得好?”之后很多学生都举手抢着来读,我表扬了读的同学,接着很多同学都很踊跃。把学生的兴趣都激发起来,为全文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乐学”氛围,并且很快拉近了师生距离,师生关系融洽,上课就更加事倍功倍,之后我就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读,选出读得最好的一组,给他们加一颗星星。这样,整个班的积极性都被激发了,气氛就活跃起来,争着为自己的组加星星,也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同时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得到提高。
第四、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为三年级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比较深,有时老师提的问题,学生从课文中也很难找到答案,所以学生不会耐心地找,也没心思去听,因此,我改变这种陈旧的上课方式,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让学生自己来提问题,及时地表扬提问题的学生,无论他们提的问题是否符合文章的内容,我都适当地表扬学生,以增加他们的信心。
第五、积累背诵。
虽然三年级的课文许多都不需要背诵,但我还是要求学生把每篇精讲课文都要全部背下来。所以在我小结课文后,就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还要求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以类似大合唱的形式为一堂课画上圆满的句号。如遇到独立阅读的课文,我会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进行美文的朗诵,以激起学生的表演欲望。
第六、提高后进生语文的学习能力。
要提高后进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我觉得首先要摸清他们语文学习能力差的原因。从我接触的学生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学习潜力很大,也爱动脑子,但对语文学习就是不重视,认为今后总能找到工作,语文好坏关系不大,因而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结果成绩上不去。成绩上不去又反过来影响学习语文的兴趣,恶性循环。另一种是基础比较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和要求,中间脱了节,赶赶没上去,失去了自信心,落后了。这两种情况,不论是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是失去了自信心,关键都在于要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是针对不重视学习语文的学生,我抓住机会,针对实例,对他们进行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的教育,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印象,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思想上重视了,事情就好办多了。
二是针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我着重给他们创造提高自信心的有利条件,先突破一点,再进一步培养兴趣。后进的学生一般都有自卑感。没有信心,当然更谈不上有兴趣了。一定要在信心和兴趣上下功夫。
例如:黄颖成同学原先是学校有名的双差生,经常在课堂上捣乱。我一接手这班时,主动找到他家长了解情况,找他本人谈心,经过一番了解摸底工作,最终找到他纪律、学习差的原因。黄颖成同学从小被家里人视为掌上明珠,任凭他呼风唤雨,做错事也从不打骂,因此
造就他纪律懒散,无心向学,经常取得二、三十分。接班后,我多次找也谈心,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用事例告诉他放弃学业的后果,追求知识才是人的真正出路。此外,还经常给他辅导功课,让他的成绩逐渐与同学拉近。如今,他对自己有了信心,学习的劲头足了。学会了体谅人,放学回家自觉完成作业……
在提高后进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时候,千万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消极的施加压力上。适当的压力是要的,但是外因仍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关键还在于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第五篇: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怎样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初执教鞭第四载,在教学过程中,时不时会有板书转身的一瞬间发现:学生似乎也刚回过神来一样,端正坐好,眼神循向老师;常常还听到有的学生私下抱怨:“上语文课真无聊死了”;回到办公室里,也会有老师刚跨进办公室的门就说:“这节课是怎么了,学生像死了半截一样”……为此我深感疑惑,是不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够有趣?是不是学生不喜欢这个语文老师?……经过参加“2012国培计划”,怎样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老师,喜欢上语文课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搞好学生教育,代表着希望和未来。搞好语文教育,代表着汉字和普通话。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早已推广的今天,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更是学习基础之根。学不好小学语文,就会连最基本的理解能力都没有,学好其他学科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学习好语文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一、二年级学生的语文成绩都比较不错,然而好的开始,并没有给学生带来语文学习的成功。随着学习的深入,小学生在语文课上识的字越来越多,要写的字也越来越多、较难,三年级开始有的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长此以往,在语文学习的兴趣上,也是越来越低。这让孩子的家里人都十分焦急。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一窘境呢?
一、班级、课堂要民主
在一个班级中,最核心的关系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双方既是教也是学,教师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热爱所有的学生。努力打造一个民主的班级、营造民主的课堂。所谓“民主课堂”,就是
创设充满民主理念的课堂,它意味着对学生能力与潜力的无限信任,意味着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与个性,意味着师生是探求知识真理道路上的志同道合者,意味着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意味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我们教师要尊重个体,真诚交流,共建民主课堂,走合作道路。课堂上要体现平等: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的态度,就是平等精神在民主教育中的体现。课堂下要讲究妥协:“妥协”是对话双方都勇敢地接纳对方观点中的合理因素,彼此相长,共同提高。“妥协”还常常体现在师生之间的“遇事多商量”。如我们班教室在一楼,学生经常会从窗子翻到教室外面玩耍,一次我碰到一个刚好翻窗进来的学生,我狠狠地批评了他,心想杀一禁百。结果过了几天,班委就来告诉我,班上还有不少同学又开始翻窗子进出了。这次我利用班会课,发起全班制定了一条公约:翻窗者为班级捐100元班费。至此班里的同学已经能够自律,没有发现翻窗进出的现象了。后来我也发现学生似乎比较接受我的这种处理方式,上语文课时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多了不少。
二、多样的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好的导语能迅速将学生引向授课主题,带入教学情境之中,或能动人心扉,或能发人深思。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好的导入是优秀的演奏家奏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如
我在上《在大海中永生》的这一课,便先给大家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有一天,你们的老师我死了,你们会怎么做呢?你们会怀念我么?还有一则导入语如下:有的人已经死了,但是他还活着;有的人他还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在大海中永生》;如我在上《嫦娥奔月》时,设计了互动导入新课:嫦娥奔月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从远古走来,一提起“嫦娥奔月”,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一起走进嫦娥奔月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谁来板书课题?这些导语使学生对这一课产生并怀上了浓厚的兴趣、专心地听课,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次培训和学习还使我掌握了不少导入新课的方法:(1)、直观导入。即在讲授新课之前,先引导学生观看一些图片,以及电视、电影的片断等直观的情景,让学生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程。(2)、实例导入。即从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例入手,导入新课。(3)
四、故事导入法。用故事引入形式活泼、短小,但“滴水见海”,折射出的往往是大智慧。它不但使学生觉得饶有趣味,能启发思维,也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
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一堂课有了好的开头,就如同一部好乐章奏好了序曲一样,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乐学。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引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方面的。①可以通过教师优美的口头语言表达进行描绘、叙述。语文课教学语言艺术的要求:准确性、精炼性、优美性。其中优美性最能体现语文课教学语言艺术的关键因素,也是能给学生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优美画面。比如我上《海底世界》这一课时,就用多媒体教学,给同学们展现各种各样的海底动物,不仅让学生懂得海底动物的多种形态、颜色、结构,而且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还有上《变色龙》这一课时,给同学们展现各种自然界会伪装自己的动物,很快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③教师应尊重信任后进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爱护,这样当他们能自我认识、觉悟时,就能从心底里痛改前非、积极向上。真诚促进心理认同。教师应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并在此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他们产生心理认同感,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自觉迷途知返、改过自新。包容塑造健全人格。教师应包容后进生人格发展中的幼稚和不成熟,要允许他们有失误、有反复,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要让后进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和希望,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家校沟通,健全科学化家庭教育。进行家校沟通,做好后进生家长的工作,指导后进生的家长科学化家庭教育。正确引导后进生认识社会,提高后进生的辨别与选择能力,尽量降低或消除社会的不良影响。
四、板书要简洁直观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比例的增加,许多中小学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至今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已经得到了许多老师的认可。可是,我们不能忽略了传统的粉笔板书。板书是进行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有了黑板和粉笔,可以根据讲课的内容的需要写、画出内容或图形。完整的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小结的提纲,是学生复习的依据,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课堂上的板书,往往是教师讲课的重点或难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上《嫦娥奔月》时,根据人物的出场顺序,以及主要因素设计了板书,让学生通过板书就可以直观地表述课文内容,使学生既对课文的故事梗概有了层次感,又使同学们清楚的掌握了后羿、逢蒙、嫦娥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才的奠基石。没有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要想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中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我而言,语文的教育工作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十分庆幸自己现在能通过参加“2012国培计划”有这些感悟,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还会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通过时间和实践来证明自己现在的感悟是否正确,不断积累,不断跃升,早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掌握提升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多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