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书籍滋润心灵 总结
阅读对于人类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着力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同学在读书中开拓视野;在读书中感悟人生、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快乐成长。4月23日,在“世界第20个读书日”我校开展了以“让用书籍滋润心灵,让经典伴我成长”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同学们在读书节期间阅读了自己喜欢的图书,并且记下了理解与感悟,收获着,快乐着。
根据学校推荐的书目,大家阅读了《白雪公主》、《一千零一夜》、《丁丁历险记》、《神奇山谷》、《宠物小精灵—特别篇》、《小神仙和小仙女》全集、《奥秘世界大百科》、《伊索寓言》等书目。全班47人的在采蜜集上记录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读书本数平均2本。以下是经验交流会概况的总结。
2015年5月26号上午,我们二年三班开了一场读书经验交流会。在班主任老师的开场白下,大家进行了一场思想的博弈。每个人在交流会上都积极发言,分享着自己的阅读收获,大家的思想互相交汇,擦出一朵朵思考的火花。以下是一些同学的精彩发言。
赵紫丹,她分享的是《白雪公主》。自从读了白雪公主这本书,我发现了主人公白雪公主经历过得艰难。白雪公主虽然是个公主,可是天下没有哪个孩子没有母亲的。读到前五句,我为白雪公主打抱不平,白雪公主是个公主比别人家的孩子要尊贵好几倍,可是她没有母亲,她太可怜了,虽然她最后有了幸福,可是谁知道这公主的背后经历了多少灾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想白雪公主学习,学习她那永不害怕的决心!
张诗晗她看的也是《白雪公主》,但是她的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读后感。今天我读了《白雪公主》的故事,我非常同情她的经历。她从小就失去了母亲,长大后因为长得漂亮而遭到王后的嫉妒,于是王后总是想把她给杀掉,因为白雪公主的善良感动了勇士和七个小矮人。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不要做一个恶毒的人
刘安杨和大家分享的是《丁丁历险记》。《丁丁历险记》是比利时作家埃尔热的作品,他主要描写了小主人公丁丁和他的狗,在朋友的帮助下,破获一起又一起的案件。读了《丁丁历险记》后,我觉得丁丁是一个十分勇敢的人,应为他不管有什么危险,都能从容面对,他还在死亡和危险中一次又一次的逃脱,打败他们。让他们害怕,恐慌,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让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的罪行,这些邪恶都跑不了丁丁的手掌,而面对他们的则是幽暗的牢笼,丁丁的英雄事迹十分多,帮警察抓到了不少坏蛋,使他在各地都有了名声,也让他受到大家的欢迎。我也想像丁丁一样那么勇敢坚强,可我正好跟他相反,他勇敢我懦弱,他坚强我胆小,什么都不如他,我如何才能和他一样呢? 我想平常我就应该努力的锻炼自己,对仍何事物都要仔细认真的观察,努力训练自己的胆量,对任何坏人坏事都要勇敢的站出来,这样我才能做到丁丁那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处的人。贡梓萌分享的也是《丁丁历险记》。在校读书节期间妈妈送我一套比利时著名作家埃尔热的《丁丁历险记》,我很喜欢,爱不释手。这套书有《丁丁在刚果》、《丁丁在美洲》、《法老的雪茄》、《蓝莲花》、《破损的耳朵》等22本。主人公丁丁是一名记者,他的足迹遍步全球,他的经历很神奇。他有个寸步不离的伙伴,是一只淘气的小白狗,叫白雪。好些关键的时刻,都靠它化险为夷。丁丁还有个好朋友,是阿道克船长,他是个有名的洒鬼,总是笑话百出。我非常喜欢丁丁的勇敢和善良。通过读书我知道了,进行科学创造要敢于尝试,地球是我们最佳的生存家园,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地球。坏人最终会得到应有的惩罚,我们在遇到危险时要沉着冷静,才能想出办法化险为夷。
活动过程中我也和大家一起交流,表达着自己感悟。我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主要写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指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感到“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孩子,小林校长并给予了她一生的基础。这本书使我理解到小林先生的用心良苦,不拿别的来说,就拿作者来说吧,小林先生不停地对作者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句话一直鼓舞着作者的自信心,一直支持着作者。如果作者不进巴学园,不碰见小林校长的话,无论作者做任何事,都会被别人说成坏孩子,作者会觉得自己就是个不好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办才能让老师说自己是个好孩子。我觉得这位小林校长十分了解做为一个孩子的心理,还会帮助孩子去掉自卑心,让孩子们充满自信心。我觉得,《窗边的小豆豆》是一部非常好的教育书本,给家长看,会让家长知道,孩子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让教师看,会学到新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所以说,校长先生真的让人敬佩,而小豆豆的巴学园也是让人羡慕的。我喜欢小豆豆,我爱巴学园,我要学习小林校长的教育方法,和孩子们融洽快乐相处。
经过全班同学和家长的共同努力,这届读书节活动开展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促进了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协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班级向学习型班级及学风建设。
读书节活动完美落幕了,它倡导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了浓厚的阅读氛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助推了班级的学风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二年三班同学始终会“用书籍滋润心灵,让经典伴我成长”,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二年三班 5月26日
“用书籍滋润心灵,让经典伴我成长”
---读书经验交流会总结
二年三班
第二篇:用书籍滋润孩子的童年
用书籍滋润孩子的童年
摘 要 人们大量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阅读获得。课外阅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读物选择 阅读方式 阅读体验 阅读氛围
人的学习过程不会只在课堂内、学校里进行,大量有效的信息,大量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人们的阅读获得,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阅读的态度,对人生的信念,因此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怎样以新课程的理念去理解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一、课外读物的选择指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孩子出发,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一)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
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拇指牛》、《魔法学校》能畅销全国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心理需求是由个体差异的,有一些孩子的情感比较细腻,稍大一些又会有青春期的心理萌动,因此,有针对性的推荐一些描写青少年爱情心理的作品也未尝不可,比如《少年维特的烦恼》、《猫狗之恋》等,阅读这些作品不是鼓励孩子们早恋,恰恰相反,她的积极意义在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二)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
更多的时尚图书是有其充分的流行因素的,这些流行因素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天真的童趣等。对待这种时尚阅读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应该是一要积极地亲身体验这种时尚,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如果我们有
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那么,正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孩子能够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的。二要积极的引领这种时尚,如我在一本资料上看到一位香港的小学老师,她能亲自为学生朗诵《哈利•波特》片断,能和学生一起穿上带有“哈利•波特”标志的衣服,招摇过市地去观看电影《哈利•波特》。
(三)引导孩子读经典名著,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唐诗三百首》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也不仅仅是国外的《唐•诘科德》、《约翰•克利斯多夫》等,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更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神笔马良》以及安徒生、格林童话,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一般来说只有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才能促进他们进一步发展,才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敞亮孩子的心扉,才能成为孩子的经典。
二、课外阅读的方式
有了好书、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接下来我们应该考虑孩子们应该怎样读书?2002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可以这样说,理想的阅读方式就是能推动持续阅读的方式。
(一)开放性。
课外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对待孩子的阅读方式,我们要以宽容一些,更宽容一些。如果孩子对课外读物感兴趣,他们当然会将自己的小脸埋进书页里面去,直至废寝忘食;如果翻动了书本的三页,还不能吸引住孩子的目光,那就不能责怪孩子,那只能是书本身的问题了。如果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魅力吸引着孩子,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就算你想阻断也是阻断不了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我们的课堂上中会又那么几个躲在书桌后面的“冒险”的阅读者。比较折衷的办法是:教师开列书目与孩子自由选择相结合。开列书目,其目的是通过阅读摄取全面的文化养料,这些书籍的内容应涉及人文和自然学科的诸多领域;而允许孩子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是为满足他们的自我选择性心理需要,发展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二)轻负担。
结合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时常作的基本要求,因为这是教师检测孩子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显性行为,当然也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干涉行为。同时,我们还往往把课外阅读视为“课内阅读”的补充,视作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其实这是鼠目寸光,是狭隘的功利主义。于是,就有许多关于教孩子读书的书,比如教材和教辅;老师们也有许多教孩子们读书的技巧,比如如何读懂一个词、一句话,如何去回答一篇文章通常可能会有的提问等,总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有关方法和技巧的东西。但是几乎没有人去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阅读的欲望?当然课外阅读并不排斥阅读后的表现,当然这得先问问孩子们是否愿意,是否有这样的冲动和兴趣。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当然可以让孩子们写写读后感,做做摘录;还可以举办朗诵会、故事会、讨论会;甚至可以组织表演,参加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观摩课的香港启思小学的黄锦燕老师说,在她来南京的时候,她的学生正在阅读《三国演义》,并且购置了一套三国服饰,准备在班级中上演香港版的《三国演义》。这就给孩子创造一个阅读教育宽阔的空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满足孩子的兴趣,在学学、玩玩、练练中培育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第三篇:用阅读滋润我们的心灵
用阅读滋润我们的心灵
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满眼的物欲充斥着人们的视野,我们的心灵需要文化的浸润和修养,读书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心境。读书对人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那些在寂寞中散发着思想光华的好书,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和淘洗,被公认是能够流传于世的、具有相当艺术震撼力和艺术品位的文化精品,反复阅读,仍不失其本质和品性,能够丰富我们的心灵和文化记忆。品读一本好书,犹如一片纯洁蔚蓝的天空,一片雪白圣洁的瑞雪,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记得作家肖复兴曾说:‘‘读书,可以寻找一块洁净的宿营地,能安置我们的灵魂;可以寻找一方明亮清澈的夜空,让我们的梦能毫无顾忌地尽情飞翔。’’所以“读书是快乐的”,“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书有华,秀于百卉。”徜徉书海,就拥有了整个宇宙:楚辞的风骚,汉赋的酣畅,唐诗的典丽,宋词的俊逸„„观沧海,望星空,明月清风,杏花春雨;金戈铁马,大江东去;疏梅横斜,暗香浮动„„斗室之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浸润其中,韵味悠悠。
读书之乐,得于目而富于心,愈久愈深。古人云:书中日月长。书中有秦汉的冷月,唐宋的乐舞,明清的悲歌,将世事沧桑人生百态尽展眼底。在有月或无月的夜晚,去会见曹雪芹,去拜访托尔斯秦,去聆听鲁迅的教诲,瞬间完全进入了心灵净化的状态。以书为伍,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清纯;少了一分庸俗,多了一分儒雅。仿佛与圣贤相对而坐,聆听教诲,感到心灵充实而丰盈,思想豁然开朗。
读书之益在于增知、获趣、致雅。打开一部史书,犹如展开一部历史的长卷,谛听历史的脉搏,咀嚼人生的甘苦;翻开一册文学经典,如同走进一片风景胜地,诗情画意呼之欲出,犹如置身其中。李白的孤傲,陈子昂的愁怀,鲁迅的激昂,朱自清的深情,梁实秋的淡雅,一一呈现在面前,心境与文字互为水乳,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进入如诗如画的意境。古贤今哲所论述的广泛空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读之陶冶性情,益人心智,发人深省。读书之喜在于结良师益友:读旧书如见故人,看新书如遏新知。以书为师,如与今哲低语,以明净的心灵与智者娓娓道来,忘记了一切得失荣辱,有的只是一分恬淡求知的心境,一颗祈求解读人生的心灵。书又是益友,当你痛苦时,书给你安慰;当你困惑时,书给你解疑;当你迷茫时,书给你指路;当你消沉时,书让你振作。与书为伍,如良师益友指路导航,目光可以芽越历史的漫长隧道,透彻人生的真谛。
读书之得在于渐入佳境。潜心读书,酿就读书人一份无拘无束的读书快意,而所谓的增长知识都是在似春雨润物、春蚕食叶般的快乐阅读中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同一本书,年轻时读,多半出于猎奇心理,不能深味:中年时读,便能领会书中精髓,得到洞悉与启迪;年高时读,刚犹如人置高处,一览无余。即古人所说的‘‘少年读书如隙中望月,而老年读书则如台上观月”。由此来看,读书的品位也是渐入佳境的。
其实,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无字之书。漫漫人生,光阴似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脚踏实地地撰写人生之书的每一个章节。人人都知道开卷有益,但忙人与书无缘,俗人与书无分,若非有情有义,便很难与书结为“百年之好”。没有阅读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学会了读书,就学会了阅读人生,参悟天地,回报社会。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用阅读滋润我们的心灵,修身养性,增知致雅,唯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充实而有意义!
第四篇:读书滋润心灵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书籍的力量都是不可小觑的。古今中外,只有书籍,才能承载起几千年不变地人类的智慧和经验。文学大师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记得一位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虽然我读的书籍并不多,对书籍有着深切的感情,有时候,一本好书就是良师益友,在寂寞时,书会给我以安慰;有疑难时,它会给我解答;遇到挫折时,它会给我鼓舞和力量;迷失方向时,它会指引我向光明的前程迈进。因此,读书,能润泽人的心灵人生。
俗话说得好:鸟欲高飞先展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有书在手,苦闷的时候,书会告诉你:每次苦难都是一次淬火,只有敢于在火焰上修炼,才能百炼成钢;空虚的时候,有书在手,书会告诉你: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不再呻吟连连、怨天忧人,必能见到雨后彩虹;空闲的时候,有书在手,书会告诉你:怎样用闲暇采集知识,用书籍来改变平庸;快乐的时候,有书在手,书会告诉你:珍惜眼下就是幸福,美好生活也许平凡,平凡也可以一样灿烂。生活中充满了各种诱惑,一个人变俗、变愚、变坏太容易,只有读书才是自我拯救、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最佳途径。因此,读书是心灵感悟的过程,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读书能消除孤独。生活上的孤单可以忍受,但是,最痛苦的莫过于精神的孤独。学习上没有一个可以求助的人,这种滋味和体验,没有经历过的人,可能很难理解。读书能够满足人的归属感,让人融入社会圈子,减少孤独感。因此,只要有书相伴,就能照亮人生航线的灯塔,就能引导人生到达彼岸的航标,就能滋润人生枯燥的雨露,就是人生孤寂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读书一生,就能为忙碌和孤独提供一份难得的宁静和充实,就能伴随人生度过艰苦的岁月。失意时,书是良师,书是诤友,读书使浮躁的心境平淡如水。书籍最大的优点是不嫌贫爱富,只要你选择了它,它就永远是你的忠实朋友,读书人与书同行,日子永远不会孤独。读书可以填补幸福日子里的浅薄,可以过滤人生中的浮躁,能够点缀贫瘠日子里清瘦,可以温暖寂寞中的寒冷,可以洗掉愚昧的灰暗,可以割去自满的骄傲,可以让目光变得远见,读书可以让人自知自明,可以知己知彼,更好地认识社会环境,可以锻造骨骼的坚强,可以将梦想点亮…….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把人间万象把世界一切化作了文字,读书让人从文字回归世界,不断扩大认知。行就是适应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知行间存在或近或远的距离,读书让心灵走在知行间,逐步走向知行合一。读书滋润心灵,从而更好地阅读生活社会这本大书
读书能怡情悦性。记得培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古人说过:读而孜孜不倦,持之一恒,可育德行,可导人生。读书养性,不仅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在工作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且读书更能提高写作与分析能力,写文章就有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第五篇:提升审美素养,用美滋润心灵
提升审美素养,用美滋润心灵
——大学生学生干部培训
亲爱的同学们: 在大学生活中,你们肩负着就业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对于美,你又是怎样理解的呢?对于审美观你能否给出一个客观的定义?那么审美素养的提高,对于我们将来就业、处事又有怎样的作用?在面对一些事物的时候你是否对判断对象的美丑和价值高低的尺度把握不准,自觉不自觉的运用自己的主观感觉去评价一个事物的美丑?而这样往往是由于我们把握不住美的本质的东西,收获的仅仅是表层。
美,通俗的说就是能能够使人感到愉悦的事物,而审美是指我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做出的一个评判过程。我们之所以要去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需要我们取舍的方面,存在着许多我们需要的美的东西。
面对周围缤纷多彩的世界,很多同学并不知哪些是美的需要取的东西,哪些又是丑的,需要舍弃的东西。即使知道某些事物是美的,却不知道为什么美,不能对美丑做出正确的评判,更不用说用审美去完善自我了。在这里简要从几个方面,浅谈一些我们在审美过程中的一些误区和问题:
第一印象.衣着美
服装是我们仪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品位、审美意识以及生活态度等。着装只有恰到好处,并与穿着者的身份相符,才能体现美。它是一个人审美观的集中表现,也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具体反映。我们正处于青春时期,着装确实不应太古板守旧,但是也不能太新潮时髦。单纯追求新潮、时髦,其着装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雅致端庄的着装表示对他人的尊敬,邋遢不洁的着装则是一种不自重的行为。现阶段同学们尚处于求学阶段,因此着装应以朴素大方、活泼整洁为原则。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些色彩鲜明、线条流畅、有特点的服装,既符合学生身份,又能充分体现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这样的穿着风格,同样能创造出一种“稳重”的“时代感”。
但是,在我们校园中,可以发现,对于服装的品味真可谓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穿戴实在是不敢恭维。夏天已到,同学们穿得更是五花八门,“招摇过市”。
有些男生无论是上课下课,还是课余,脚蹬拖鞋,上着挎带背心,下穿大短裤,很不雅观。而有的女生穿得更是离谱,脚上是无带拖鞋,上身是吊带衫,下身是无腰短裤,身材倒是一览无余,可就是露骨露肉。衣服穿得如此随便,不仅不美,也与学生身份十分不相配。
自然、恰当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做衣服要“量体裁衣”,穿衣服自然更要“度身择衣”了。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多穿着便于行动、适合年龄要求的休闲装、便装等;在一些特定的场合,着装上应体现出自己的文化层次、道德水准、审美品味。
爱美之心.妆容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没多女同学进入大学,喜欢用化妆品来装扮自己,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浓妆艳抹固然是不适宜的化妆方式,这不仅不美,反而会起到丑化的效果,在这里我不提倡化妆,但是也不反对化妆,但要得体。
首先,化妆应以自己面部的客观条件为基础,适当强化和美化,不可以失真。其次,化妆应该随着环境、场合、时间、身份的不同而不同。大学生化妆应显示出年轻人的朝气蓬勃、积极奋进的精神风貌。
那么什么时候应该化什么样的妆呢?
工作后,为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外出需要化妆的时候,应以自然、清淡为主,切忌人工痕迹过重,那会丧失年轻人自然的美感。
在社交娱乐活动中,可适当浓一点。
化妆品的色彩要和服饰色彩一致或具有一定的反差;化妆和服饰的格调也要一致。
化妆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化妆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和强化美点,这个美点,或是眉,或是眼,或是唇,或是肤,只要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总会找出这个值得突出强化和令人羡慕的美点等。
自然,拥有美丽青春的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以不化妆为宜,爱护肌肤是最主要的。
朝气蓬勃.姿态美
姿态指的是我们走路的姿势、站姿、坐姿等,姿态体现着一个人的精神。有些同学,走路没个走相,低头哈腰,鹅行鸭步;站立则弯腰鸵背,懈而晃荡,松松垮垮,缺乏年轻人的虎虎生气、青年人的如虹豪气、当代学子的风发意气。热情奔放、朝气蓬勃、干劲十足的的精神,在我们80、90后的新一代学子身上很难体现。
社交艺术.语言美
说话:是人际交往的主手段。
谈语言美,这自然不是恶语伤人的恶语,秽语。语言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机能。我们的一些朋友,总是以为骂人,可以显示出自己的本事,谓之口才好,真的是这样吗?
追本溯源,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样骂人的,范增曾骂项羽为竖子,孔子骂他的学生无非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而已,可见古人骂人也无非如此,我所举的例子是圣人和伟人。古人骂人其实也很难听,但那只伧夫,倥侗之人,一类而已,古人自然要演变,现今便到了我们大学生之中。
优美语言在人际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美也有它独到的一面,幽默便是一种。做为大学生,机智的头脑自然是有的,在特定的场合,说出自己别出心裁的见解,会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会有一种成就感,而不需用骂人引起人注意。
再谈语言的风格,却要从沉默说起,其实沉默也是语言的一大风格。年轻人自然很狂傲,因此大学生之间很容易对某一件事,产生不同的见解,而争论不休,甚至于破口大骂。试问,值得吗?
如果说到语言美,我们在与人争论时,不如默默地停止说话,静静地听别人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其实是件好事,如果认为别人对,我们还可以褒奖几句,这样有利于创造和谐的氛围。
语言美更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把握好一个“度”,美将无处不在。
行为美
有的人也很爱美,很喜欢欣赏美,但是不能很好地塑造美,似乎自己只有欣赏美的权利,而没有塑造美的义务。
对待环境美,有的人也很喜欢整洁、绿化的环境,但他自己却不爱惜环境,在公共场所随地乱抛杂物,为了照像践踏了草坪等等,诸如此类行为,怎谈得上美?
还有就是我们常见的 “床板文化”、“厕所文化”、“课桌文化”……你可以不写,你也可以不看,但你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
厕所文化是学生们在上厕所的时候写下的,他们可以用上厕所的时间来思考人生;课桌文化是学生们在上课的时候写下的,他们可以用上课的时间来感受人生;床板文化是学生们在睡前醒后写下的,他们可以用睡觉的时间来打发人生;可是回过头来,也能看见那些课桌、床板上刻着的脏话,和那些字迹一样,将整个教室、寝室环境变得脏乱不堪。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整洁、自然的环境,但是我们又在创造垃圾,破坏这种美,却毫无察觉。我们总是说着爱护环境“从我做起”却从来不能从捡起身边的一块垃圾做起……
最后请同学们谨记这样一句话“播种一种愿望,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德;播种一种品德,收获一种命运。”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从点点滴滴做起,逐步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用美来滋润自己的心灵,收获一种全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