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迎接医学人文学科发展的春天
迎接医学人文学科发展的春天
樊民胜
摘要: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曾经经历过一个发展高潮,但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第一批为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建立作出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相继进入退休年龄而退出这一领域之后,医学人文科学的研究进入停滞阶段。今年SARS的发生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建设方面的失误,也引发了理论界的深刻反思。公共卫生投入不足、预防保健工作松软乏力,与我们对医学目的的认识以及卫生发展理论方面存在误区不无关系。由SARS所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说明公共卫生决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影响到经济发展,需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认识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这就为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关键词 医学 人文学科 发展战略
******************************************************** Meeting spr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al humanities
Fan Minshe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humanities was synchronized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rocess in China.It experienced a high tid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late 1980s’ to early 1990s’.Nevertheless, when those pioneer experts and scholars who had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medical humanities retired from this domain because of their age, development in this domain became stagnant.The epidemic of SARS early this year revealed defec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public health system and aroused humanity researchers’ serious reflection on it.Insufficient investment on public health and negligence over prophylaxis are deeply rooted in our misunderstanding about the objective of health care and our unilateral theory on advance in medicine.The public health issues raised by SARS remind people that public health can by no means be understood as a mere medical problem: because of its significance to a nation’s secur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t must be see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a nation’s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constructed with the common effort of the whole society.Wide attention to these issues provides a golden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al humanities.Key Words: medicine
humanities
development strategy 最近我碰到两件小事,都和医学人文学科在当前的发展有关。一件是前不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召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一个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和开展伦理查房,上海市的数家媒体闻讯而至,发新闻、拍电视,忙得不亦乐乎,记者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前几年默默无闻的医学伦理学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另一件是,我校有两个品学兼优的硕士生,都表示要以医学人文学作为继续学习和研究的方向。这两件小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正在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否预示着该学科发展的春天即将来临呢? 医学人文学科的兴起与发展与改革开放同步。改革开放以前,医学人文研究一片荒芜,医学院校在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也屈指可数,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党史》和《政治经济学》这三门政治理论课之外,没有开设任何医学人文课程。1980年,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我国第一本医学人文学科的杂志《医学与哲学》诞生,吹响了医学人文学研究的号角。1981年,全国的医学界、哲学界、伦理学界、卫生行政和新闻舆论界等各界的代表云集上海延安饭店召开了全国首次医德讨论会,拉开了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发展的序幕。它标志着中国的医学界、理论界已经开始认识到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与医学发展的关系,并开始了中国自己的医学人文学科的队伍建设和理论建设。其背景是:在现代科学之林中,医学是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它仿佛从上帝那里窃得“魔杖”,让人们一次次体验到人间奇迹。于是,人们习惯于为一切医学成就喝彩、陶醉,而忽略了医学科学由知识与技术扩张带来的盲目骄矜和恣意放纵。在西方,公众常常通过对卫生资源的不平等享用、赢利性安乐死、商业性代理母亲、高价医疗手段的滥用(滥查无辜,滥治无恙),以及胎儿实验、器官买卖等命题的一系列论争,不断地向医学及医疗制度发起挑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由于追逐效益最大化所带来的商业与道德冲突,追求人为干预最优化所带来的科技与道德冲突。前者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贪婪,后者则是一种科学贪婪。在它们共同的陷阱中,医学将最终丧失人性。①所以1978年,美国集中了世界上一批顶尖的医学、生物学、哲学、法律学、伦理学等方面的专家,讨论了现代医学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其中涉及到医学人文资源、医药资源的分配、医患关系、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器官移植、环境、人口、健康、安乐死等医学领域中的伦理难题。根据会议的成果共同编写和出版了《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而我国的一些懂外语的先知学者,将西方的研究成果引进我国,便诞生了我国第一批医学人文学者和由他们牵头组织的这次会议。1982年,全国第二次医德讨论会在大连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器官移植、安乐死等新领域中的伦理问题。1984年,全国第三次医德讨论会在福州举行,除了前两次会议中讨论的医学伦理学理论问题的研究向纵深发展之外,全国的医学院校已经认识到开展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要性,虽然没有政府下文,但也纷纷自发成立了教研室或教研组,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推动了医学伦理学的理论研究。1986年,全国第四次医德讨论会在南宁召开,会议参加人数之多,代表面之广,讨论问题之深都超过前三次会议,表明中国的医学伦理学的学科建设正在走向成熟,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学术组织,因此会议决定,在两年之后举行的全国第五次医德讨论会时成立中国医学伦理学会。1988年10月,全国第五次医学伦理学讨论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伦理学分会成立大会在西安召开,会上诞生了第一届理事会,选举产生了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和会长。还成立了学术交流、教育和法规等三个专业委员会,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医学人文学科的理论队伍已经初步形成,迎来中国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的人文医学学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医学人文学科从开始不受重视,只是少数学者自发的个别研究到有包括医学、哲学、伦理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许多领域的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关注和参与的事业;从开始仅有少数几家医学院校学生开设的讲座和几门选修课程,到现在发展成几乎涵盖各级各类医学院校,形成了医学(生命)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医学导论、医学史、卫生经济学、医学美学、医学人类学、医学情报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管理学、医疗政策学等组成的学科群。从原先只是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中的点缀,到参与卫生政策的制定、药物审查和医疗新技术的审定,凸现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医学临床、科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00年3月卫生部成立了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其中有专门审查涉及人体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小组。这一机构虽然在人员组成上都为清一色的在京专家,未能吸收全国的专家参与,但成立后已经开始发挥对卫生决策的指导作用。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在卫生部2001年2月公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2001年3月公布的《人类精子库管理办法》和2002年12月公布的《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等三项行政法规中将做此上述服务的机构成立伦理委员会作为能否批准的硬条件,表明医学伦理学已经进入卫生决策程序。笔者参与的对上海市的人类精子库和辅助生育服务机构的审查中,就发生过在技术、人员等硬指标十分过硬,但因为在伦理委员会的组成方面的欠缺而落选的遗憾。
但是,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高潮,也必然有低潮。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一方面由于在整个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出现了一且向钱看,轻视和忽视理论研究的不正常现象,同时随着第一批为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建立作出卓越贡献的专家 学者相继进入退休年龄而退出这一领域之后,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进入停滞阶段。当1995年由于政府召开卫生工作的需要,在湖南张家界举行的第八次医学伦理学研讨会上专门讨论了医学目的问题。许多与会专家,根据中国当时发生的背离医学目的,忽视公共卫生建设,卫生政策导向上的失误等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如果这些意见能够被重视和采纳,影响到卫生政策的修改和实施,也许不会发生今年春天的这场公共卫生灾难。
今年SARS的发生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建设方面的失误,公共卫生投入不足、预防保健工作松软乏力,与卫生发展理论方面存在误区不无关系。我国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相应地增加对公共卫生的投入,而群众看病的支出却大幅度的增长。
我国卫生总费用按当年价格计算,1978年为110亿元,1990年增长为743亿元,2000年再增长为4764亿元;同期,人均卫生费用分别由11元增长到65元,再增长到376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由4.0%上升为5.3%。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卫生总费用各组成部分的绝对值都有增长: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由1990年的185.7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800.6亿元,同期,社会卫生支出由282.0亿元增长到1236.4亿元,居民个人卫生支出由275.4亿元增长到3131.3亿元。与此同时,三大项卫生费用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构成比却发生了严峻的变化: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由37.1%上升为60.5%,而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所占比重由25.0%下降为15.5%,社会卫生支出所占比重由38.0%下降为24.0%。众所周知,医疗卫生服务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社会公共产品,各级政府理应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尽可能增加财政预算内卫生支出,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基本的、有效的卫生服务。否则,必然增加居民个人的卫生支出,直接影响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甚至影响政府的声誉和形象。②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真正使这次防治非典斗争成为我们改进工作、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由SARS所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说明公共卫生决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影响到经济发展,需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认识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这就为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不会自 动提高国家的卫生保健水平,而仅仅依靠造现代化的医院大楼,买高精尖的医疗仪器设备,进口昂贵的洋药品解决不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问题。
如果说1992-1993年前,社会各阶层都能或多或少从改革中受益的话,此后,改革的红利逐渐集中到某些社会集团手中,而改革的成本却要由广大农民和工人来承担。随着中国从一个平等的国家变成一个非常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增长已开始与公共福利的改善脱节。1993年以后,我们的经济平均发展速度每年增长8%-9%,但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我们的公共卫生状况恶化了,社会危机加剧了。我们现在正在品尝自己酿成的苦酒。③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因为用很低的投入基本解决了国民的初级卫生保健需求,一度成为第三世界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卫生保健问题的样板。那时,我国的经济在世界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但在我国经济起飞后的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一份年度报告表明,中国的医疗照顾水平在全世界排名第144位。④使我国的卫生保健在世界上落在印度、甚至饱受美国十年经济制裁的伊拉克之后,成为在卫生资源的分配上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
痛定思痛,促使我们对医学的本质,我国的卫生政策和发展方向进行深刻的反思:
1.医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医学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不是单纯的技术,伴随它同时产生的是医学人道主义的思想,对受伤、有病的人的同情、关怀和照顾。当医学发展成为一种职业时就诞生了有关这门职业的道德。在我国的历史上非常强调医德,如孔子说过“何者为仁?仁者爱人”后来成为古代医生行医时的一种原则。唐朝有一个名医叫孙思邈,他所著的《千金方》开宗明义在第一篇“大医精诚”中就全面、系统论述了医学道德,提出了“普同一等”的医德主张,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过时。中医药学之所以能够保留至今继续发挥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医药非常强调对病人的关怀,是将医疗技术与人文思想结合的最出色的典范。
任何职业都有职业道德,但医德则比其他职业道德更引起重视,原因是医生的工作对象是人,如果不重视医德会造成严重的,甚至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从本质上说,医学决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体现人性关怀、社会公正、公平的人道主义事业。
当今世界上实行卫生保健主要有两种模式,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健康责任观。美国的医疗保健供给体制在医疗保健的概念上被定位为医疗市场的一种商品。作为一种商品,医疗保健是一种特权。在市场条件下,医疗保健的权利是基于病人的支付能力,而不是基于病人的任 何其他社会权利。因此尽管在医疗照顾下的老年健康保险遍布美国,医疗救助也只覆盖最贫穷的人,然而仍有许多人没有健康保险。例如,美国2001年没有保险的人数为4120万人,占全美人口总数的14.6%。没有健康保险的人数众多表现为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也说明了医疗保健在美国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权利的事实。加拿大和许多欧洲国家,已经采取了社会负有道德责任去保证所有的人都能公平地接受医疗保健这一立场。欧洲的社会福利体系在医疗保健带给个人的基本权利方面更为先进。⑤遗憾的是,我们在卫生改革中基本学习的是美国的做法,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与美国相同的问题。这促使我们必须对我国的医学发展重新定位。
2.医学人文学科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是什么?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人文学科的核心。最近在南京东南大学召开的《中国第二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教育战略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经过热烈地讨论后一致认为,医学人文是一个学科群,它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医学哲学、卫生经济学、医学美学、医学史、卫生政策学、医学管理学等系列课程,尽管目前医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有过多、过细的倾向,需要进行课程改革,但前些年,一些学校在改革中拼命压缩以至取消非专业技术类课程的做法,显然是在教育的思想上发生了偏差,没有认识到医学人文学科与医学专业学科对培养合格的医生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有欠缺,到参加临床工作时可以继续学习和深造,但如果没有打下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缺乏抚慰生命最起码的善意,则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
我国的高等教育确实存在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社会科学的传统。这是与50年代我国在“左”的思想路线干扰下,照搬原苏联的模式,实行院系调整,把非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学科一律称为资产阶级的伪科学而砍掉有关。但是马克思主义并非无源之水,它是在吸取了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诞生的,它也不能够取代其他的人文学科。同时我们大学教育的目标究竟是培养熟练掌握科学技术的工匠还是培养既有科学技术本领,又有人文素质和高尚情操的人才呢?这在我国的教育历史上并不明确。在文革浩劫中,摧毁了所谓的旧教育体制之后,大学停止招生,直到林彪事件之后,毛泽东决定大学重新开始招生,并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重理工轻人文社科的传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粉碎四人帮之后,在教育领域开始恢复人文社会科学应有的地位,但重理工,轻人文社科的传统并未打破。1992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在上海做题为《人文教育在大学的位序》的专题 演讲,谈论大学里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紧张。金先生认为,这种状态很不正常,“人文教育在整个大学知识结构里面,应该有一个重要的位置”。⑥
回顾我国的医学教育,虽然喊着又红又专的口号,但实际上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医生人文思想和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因此医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的知识严重欠缺。1998年,上海二医大全体在校生参与的一次大型调查显示:经常阅读专业外书籍的占45.3%,有时阅读占53.2%,不阅读者占1.5%;对我国从秦至清历史各朝代回答不全者占48%;不懂或不能用简谱学唱新歌者达76%;不知现代科学三大支柱(能源、信息、材料)者占37%。
如果只掌握了一些工具性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自然很容易害“科学万能”病。为什么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越演越烈,甚至酿成医患冲突,发生流血事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我们的医学教育中忽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导致的恶果。现代医学要求医生不仅要懂得生物医学知识,也必须掌握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现在已经到了改革医学教育,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的时候了。必须让学生懂得,要做一个好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
3.生命伦理学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有何作用?
有人说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医学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高新技术在临床的大量使用,生命科学有许多最新成果,器官移植、试管婴儿、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等层出不穷。1998年英国科学家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出多利羊既宣告生物科学世纪的提前到来,同时在国际上也引起了有关生命伦理的广泛争论。
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至少在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基因预防和帮助用药个体化的实施等方面给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许多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奥秘将被揭示;许多按目前医学水平仍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将被逐一攻克;随着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人类的期望寿命将会大大延长。
当然生命科学既能给人类带来无限美好的前景,也隐藏着巨大的伦理冲突,甚至存在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危险。比如,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公开,会不会侵犯个人的隐私并由此出现基因歧视?克隆人成为现实后会不会从根本上动摇人的生命价值和法律地位,而使整个人类社会陷入混乱和灾难?要保证生命科学的健康发展必须有一门指导其发展的学科,保证它的发展符合人类最终目的。因此,指导医学的健康发展,监督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避免出现背离人道的科学主义歧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医学伦理学的肩上。这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医学伦理学不能站在医学的对立面,阻碍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但也不能无所作为,任凭医学发展脱离正确的轨道也不进行批评 和监督。因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的剑,临床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要付出代价。由于医学本身的特点所形成的高度垄断和内封闭,如果缺少社会的有效监督有可能使医学彻底丧失人性。
如果说医学是最年轻的科学,则医学伦理学比医学还要年轻,因为年轻,没有历史包袱和负担,就可以积极地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但也因为年轻,还没有能够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和巨大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各界专家的参与,尤其是年轻一代学人的加入,组成学术梯队,参与卫生改革,改变以往对医学的狭隘理解,迎接医学人文学科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注释
① 王一方“给医学注入人文精神” 1998-12-03人民日报 ② 蔡仁华“投资卫生
促进健康”《求是》杂志2003年第13期 ③ 黄
浩“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3年第20期 ④ 樊民胜“医学目的再思考” 《医学与哲学》2002年第2期 ⑤ William C· Cockerham医疗保健是权利还是特权?《医学与哲学》2002年11期 ⑥ 2002年9月29日《文汇报》
2003年10月28日完成,发表于《医学与哲学》2003/12
作者简介:樊民胜(1949~)男,上海市人,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社科部法律与道德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伦理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副秘书长
第二篇:迎接中职教育发展的春天
新学期开学前夕,省教育厅宣布,我省从今年开始对县市区中等职业教育进行督
导评估,权威人士认为,这将给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难得机遇—
迎接中职教育发展的春天
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技能型人才。现在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是一个加速度。”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健谈起制度出台的背景时如是说。他进一步分析,我省目前正在实施“一化三基”和富民强省战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目前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100多万人,其中具有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只占11.7%,技师、高级技师仅3万多人,技能型人才较为匮乏。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旺盛。仅以医药产业为例,这些年,我省医药产业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未来5年,我省医药产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万人,从事医药经营、管理的技能型人才需要2万人以上。
中职教育是最薄弱环节
与对技能型人才的旺盛需求相比,我省的职业教育发展却比较薄弱,其中尤以中职教育为最。一是办学条件普遍十分简陋,实习实训设备严重缺乏,尤其是一些地方甚至连基本的教学楼都没有。二是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中职教育长期处于薄弱状态,个别地方中职教育至今还是空白。去年,全省有51个县中职招生比例低于30%,其中28个县低于20%,4个县低于10%。三是专业设置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职业院校文科类专业偏多,难以满足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四是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究其原因,首先是投入严重不足。2006年,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只有1565.24元,为全国倒数第8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195.37元,是全国倒数第3位。其次是基础比较薄弱。再次是一门心思挤高考独木桥等意识,造成认识上的不到位,也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督导评估制激发办学活力
“督导评估制度的建立,必将激发更多办学活力。”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张大伟谈起督导制度的作用时,对未来充满了自信。他说,建立督导评估制度,就是要促使各级地方政府重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该制度不仅在内容上涵盖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和水平等四个方面,而且把督导评估的结果纳入县级教育工作“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和教育强县(市、区)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有关项目立项、专项拨款、表彰奖励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将考核结果与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公务员考核挂钩,这些都是刚性的,必将对中职教育的发展产生很大促进作用。记者随即采访了一些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中职学校负责人,感受到这一制度已经开始产生良性效应。洞口县委书记黎寅仁表示,该县将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将中职教育建设项目列入建设重点,并建立专项扶持基金。绥宁县职业中专学校校长陈远鹏感慨地说,职业教育越来越有奔头了。
————摘自《湖南日报》2009年2月16日
第三篇:迎接宪法的春天
迎接宪法的春天
12月4日,一个本是冬天的季节,却迎来了宪法的春天。当无数握紧的拳头,举过头顶,对着“宪法”表达忠诚和热爱时,响彻云霄的赤诚,如滚滚春雷,惊醒了大地。这位百年孤独的法律之母,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
近代中国,我们不会忘记1898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戊戍变法运动: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这在封建专制的清朝末年,是多么伟大的想法!虽然变法失败了,但君主立宪的思想却开启了民智。我们将永远铭记康有为、粱启超、谭嗣同、严复、刘光第那些响当当的名字。
近代中国,我们同样不会忘记1911年那场同样惊心动魄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民国,引入内阁、议会和总统制,这何尝不如滚滚惊雷,给中国带来了民主法治的近世文明。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朵西洋的宪政之花,昙花一现地开在了东方的土地上。三民主义、五权思想与孙中山的名字,永远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历史总在挫折中前进。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一部部以宪法之名、行专制之实的“伪宪”,如暗藏邪恶的罂粟之花,托举着专制复辟的丑恶梦想。1913年,“天坛宪草”胎死腹中。随后,袁世凯炮制的“袁记约法”,曹锟导演的“贿选宪法”,都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蒋介石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帜,也妄图借“宪法”的名义行大地主、大资本家的专制统治,可哪里有专制,哪里就有反抗。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偏远的革命根据地,真正的人民的“宪法”如坚韧的野菊,灿烂开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人民代表机关正式通过并公布施行的人民的宪法性文件,在革命根据地开始实施。
1941年11月,为了抗日大局,国共二次合作,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提出了著名的“三三制”原则。该《施政纲领》响亮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党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人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 这是怎样的理性、怎样的民主!
1946年4月的延安,当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与命运的选择时,第三届边区参议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在该宪法文件中,中国共产党提出:我们要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还提出了“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的原则;而且,首次以专章规定:“各级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除服从法律外,不受任何干涉”。除服从法律外,不受任何干涉。只服从法律的统治,这不正是法治的精髓吗?
1949年,对于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划世纪的年代。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八二宪法”一一制定和颁布。历史的变迁,中国人民终于明白,没有法治的秩序,灾难和羞辱终将伴随左右,甚至连国家主席都不能幸免。
历史让我们明白了:没有宪法的权威,就没有真正的法治;没有民主,就会陷入专制的泥沼;不讲少数人的人权保障,就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没有权力制约,就没有真正的权利保护。民主、人权、权力制约和法治,就如同马车的四个轮子,缺一不可。
法国古典宪法学家让.博丹告诉我们,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所有权力的行使必须要有人民的授权。人民主权是宪法的基石。
卢梭告诉我们,人权天赋,既不来自神的授予,也不来自统治者的给予。只有人民的代表制定的宪法,才真正代表人民的“公意”。人民的“公意”才是最高的权力。宪法是人民“公意”的体现,所以,只有宪法才具有最高的权威。
亚里士多德、波利比阿、洛克、孟德斯鸠告诫人们,人性本恶,拥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所以权力必须分立,权力必须受制约。
英国的戴雪告诉我们,真正的法治就是“宪治”。宪法至上、树立宪法权威才是真正的法治之道。
十八届四中全会重点提出了依法治国,要树立宪法权威、完善宪法实施。中国的法治之道,终于也百流归宗,汇入了世界制度文明之长河。但,路漫漫其修远兮矣。
让我们也响应习总书记的指示,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我们在宪法的旗帜上,也刻下这样的誓言:“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就没有真正的“宪法之治”。
宪法,这位伟大的法律之母;宪法,这位历经了沧桑,心头淤结着忧伤和悲愤的慈祥的母亲,终于可以在这个温暖的冬日,展开灿烂的笑容,迎接法治的春天了。
第四篇:认真做苗木 迎接园林理性发展的春天
认真做苗木 迎接园林理性发展的春天
提要:目前,新品种绿化苗木的行情持续走高。而对于那些种植普通绿化苗木的散户来说,由于信息的闭塞,在进行苗木生产时,看到别人种植什么,见什么赚钱,就一窝蜂地跟着种植。全国绿化苗木市场已经出现总量过剩,但大规格苗木供应不足、区域性种植品种不尽合理的阶段性、结构性过剩问题,苗木行业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折时期。
目前,新品种绿化苗木的行情持续走高。而对于那些种植普通绿化苗木的散户来说,由于信息的闭塞,在进行苗木生产时,看到别人种植什么,见什么赚钱,就一窝蜂地跟着种植。全国绿化苗木市场已经出现总量过剩,但大规格苗木供应不足、区域性种植品种不尽合理的阶段性、结构性过剩问题,苗木行业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折时期。
行业大方向已经明确,但是细化到微观上该怎么做,很多人却对此表示迷茫。实际上这是个大课题,很复杂。
简而言之,江西三农花木园林有限公司认为提高苗木品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的苗木行业,不要说工程公司买苗难,苗木品种、规格多,就算是苗圃要买到好的苗种都非常难。苗圃行业已经形成了结构性过剩,量很大,但是另一面,又有严重的结构性紧缺。我经常说,现在的苗圃存量可能是今后一个阶段需求量比例的10:1,优质苗木的存量却可能是反过来的,是1:100。这一点可能大家都非常有体会,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苗木要想健康发展,提高品质是重中之重。
怎么提高品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上次去欧洲考察,发现一些国家育苗水平较高,苗木科技含量较高,人员素质也较高。他们的苗木产业主要有5个特点:第一,苗圃建设大型化。苗圃数量相对减少,而苗圃育苗规模逐步增加。第二,育苗作业集约化。从苗圃整地、作床、播种、苗期管理到起苗、包装、运输等全部过程均是机械化作业。此外,电脑在苗圃中的应用也十分普遍,从气象与物候观测、灌溉、施肥到病虫害防治设施的自动化控制。第三,容器育苗工厂化。很多国家苗圃都实现了工厂化容器育苗。第四,苗木质量管理化。育苗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第五,从业人员专业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大多是硕士以上学历,并且生产和管理双肩挑。最后总结时,我说了两个字:落实。说到这里心情很复杂,很多东西我们在15年前可能就已经想到了,但是到现在都还没有实践。
现在到地里去看,好苗种哪里有?很少很少,包括绿化工程,十年、二十年之后再去看,能留给历史的好的绿化工程在哪里呢?恐怕连我们自己设计的、做的工程都不满意。
苗圃是园林绿化建设的基础。它作为园林绿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对城市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现实是无奈的,原因在于现在出圃的苗木规格和质量达不到标准,供需矛盾进而引发了各地竞相采挖山林大树的行业悲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设计师想设计可以传世的作品,但却苦于市场上缺少高标准的苗木。
到底该发展什么样的苗木呢?从苗木用途来说,绿化是为了给人们创造美好的空间,像老的公园、街道,风景很好,关键是有景观优美的大树。好的绿化是天上一把大凉伞,地下一张大绿毯。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到处种色块,视觉上很漂亮,但绿化功能差,就是一个立体效果
图。从长远来看,从业者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影响领导决策,不能茫然随波逐流,仅从经济效益来考虑种什么苗子。
正是经过对历史的观察和现状、未来的思考,奥孚确立了苗圃乔木类繁育的发展方向,并形成了苗木的主要特点,即苗木培育规范化和标准化;花灌木类品种向乔木化目标培育;小乔木类品种向大乔木化目标培育;大乔木类品种向大规格、标准化目标培育;所有苗木品种向艺形树和独景苗目标培育。做苗木的一定要分析未来绿化趋势,要领先于绿化潮流。因为绿化上今天用的苗往往都是苗圃多年前种下的,有远见的育苗人不会被设计牵着鼻子走,反过来却可以影响设计师,引领绿化建设。
三年前,我曾说过苗木产业理性发展的春天刚刚开始。尽管现在结构性问题很严重,在北方,很多苗圃相对做得都还不错。实际上,我们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做二级育苗,选择质量好的苗木,培养自然树形,批量生产。很多人看过我们的苗圃,其实也就那么回事。我总结了一下,就两个字“认真”。从品种筛选到采购种植中对苗木的胸径、高度及干形、冠形等都严格把关,达到一致、标准;苗木定植、培育的规范化,从种植密度到枝下高度的留取、树冠的整型、修剪都严格规范,达到整齐、美观、人性化。为了达到不断提高的苗木标准要求,公司宁可牺牲苗木的生长量,延长苗木在苗圃内的生长时间,把通常在绿化工程后完成或工程后不可弥补的很多修剪整形等管理环节,提前在苗圃内完成,满足高标准绿化工程的需要。正是因为认真在做每一个环节,公司得到了很多赞誉。可以说,行业现在最重要的是怎么去抓落实,把很多偶然性出现的好苗种变成必然性的优良苗种。很多公司技术薄弱,比如,我们要去买一些好的苗木再培养,买不到。因此,我也希望有实力的园林企业能把产业链做起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企业去做,那些有技术、有经济实力的不一定整个产业链都做,每家企业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链条,把它做好。像企业规模小一点、技术实力弱一点的,可以随时买到我们想要的苗子。
苗木培育周期长,这一行业特点决定了园林从业人员要有充分的耐性。很多工作都需要耐心去做,只有经过长时间积淀,才能培育出好的苗种。因此,行业应该从细节、从小苗开始,形成必然的批量的精品苗种,贡献给社会和绿化工程。
第五篇:房地产业如何度过寒冬迎接春天
房地产业如何度过寒冬迎接春天
时间: 2011-11-11 14:32:05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编辑:陈青
编者按:在房地产市场寒意阵阵的今天,该如何正确认识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如何认识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房地产商该如何应对才能度过这个“寒冬”迎接“春天”?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胡本亮近日在浙江省省直同人房产集团成立大会上做了独树一帜的演讲,对当前人们深感困惑的一些问题作了回答。本网特独家刊出这篇根据录音整理的讲话稿《把握机遇 精于战略 勇于创新 善于管理--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看法》。
把握机遇 精于战略 勇于创新 善于管理--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看法
胡本亮
当前,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效果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寒意阵阵,已进入冷气肃杀的“冰冻期”,房地产商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四季轮回是客观规律,有冬天必然会有春天,那么,房地产商如何度过寒冬,迎接春天,关键在于把握机遇,精于战略,勇于创新,善于管理。
一、把握机遇
房地产形势扑朔迷离,很多人对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对房地产未来有很多担忧,很多疑惑。只有认清形势,才能清醒坚定,理清思路,找准市场定位,谋划好目标,有效应对危机,捕捉发展机遇,培育有利因素,保持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首先,中央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正确的,思想要统一,决不能动摇,要正确认识,理性把握。我国的房地产业自1998年停止实物分房后,1999年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已十多年了,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我国原来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特别西部地区经济更是落后。但是房地产发展不需要支撑基础,不像先进装备制造业需要技术积累、高端技术人才支撑,只要有土地、材料、建筑队伍就可以干起来,因此,全国各地不管是先进或落后地区,都蓬勃地发展起来了。短短的十多年,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走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程,赶超了许多欧美发达国家,上海、北京等城市可以与纽约、东京等一些城市相媲美,让老外目瞪口呆。房地产发展极大地促进制造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房地产业与钢材、水泥、家电、纺织等60多个行业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住宅建设投资通过消耗上游行业产品,对经济的拉动系数为1.95左右;同时对下游行业产品、消费市场的带动系数为1.3-1.4;更为重要的是,房地产业有效地促进了相关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住宅产品、金融产品等相关产品的创新与进步。
不难看出,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利大于弊,是福不是祸。
中央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主要是促进健康发展,一些所谓“经济专家”全盘否定房地产的观点是片面的,因噎废食是幼稚可笑的,那是不懂装懂。看了下面这个数字,大家就能够理解。我国银行贷款总量56万亿元,贷到房地产有20万亿元,占36%。一些所谓专家认为房地产发展一无是处,咬牙切齿,大喊房价要降50%,真是这样的话,房地产趴下了,银行趴下了,中国经济也趴下了,苦的还是老百姓,发生金融、经济危机,不会比美国、希腊、意大利等国家好到哪儿去。全盘否定十多年的房地产发展,也就否定了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否定了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房地产主流应该充分肯定,但是存在不少问题,房价飞涨,伤及实体经济,肯定要出问题。经济规律告诉我们,资本是逐利的,哪个行业利润高,就往哪里流动。房地产行业有暴利,出现了过热问题,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如果不进行宏观调控总有一天要出大问题。中央宏观调控目的不是打压房地产,而是争取时间、空间,促使房地产价格回归理性,实现房价从暴涨到稳定,使房地产发展进入良性轨道。
目前形势迷茫,虽然忐忑,但要坚定信心。对房地产业发展有一个基本判断,房地产不是夕阳产业,还处于发展良好时期。如果房地产业是夕阳产业,那么中国经济已进入夕阳状态。房地产跟制造业的关系不是一对矛盾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把握得好,将会极大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有冬天就有春天,有春天就有冬天,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现在房地产进入最寒冷的冬天,怎么办?保持胜利果实,冬天要冬泳,不要冬眠,等待新的发展时机。经过这轮调控,许多房地产商将要倒闭,关键看我们有没有智慧,有没有能力度过冬天。并不是公司越大就能度过冬天。一些大房地产商每一次调控,困难都比较大,那是因为没有遵循价值规律,没有把握经济规律,当然会面临着较大困难。不是个子越大,就能过好冬。个子大,没有智慧,更要受冻挨饿。因此,这轮调控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浪淘沙的过程,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对一些房地产商而言,是一次弯道超车的大好机会。
二、精于战略
有效战略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较好适应环境变化,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保持快速稳定健康持久发展。随着银行信贷、房屋预售、个人按揭、土地政策等一系列涉及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房地产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最为深刻的变化。要更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应对挑战,抢抓机遇,谋划好战略非常重要。企业发展战略有四个特征:一是整体性,二是长期性,三是基本性,四是谋略性。因此,房地产商也要从这四个方面考虑。
1、谋划企业整体发展。企业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局部构成的整体。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环境重大变化的反应问题,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问题,对生产要素和经营活动的平衡问题,对各种基本关系的理顺问题都要有一个整体性谋划。目前,住宅供应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由单一的商品住宅转变为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宅“两分天下”的局面,住宅市场化“蛋糕”正在不断缩小,经营模式转型升级尤为迫切。房地产商要积极介入商业、工业等地产的开发,持有经营开发的部分优质物业,以保持稳定的租金收入,逐步形成住宅与商业并重、销售与租赁兼容的综合开发运营模式。
2、注重企业长期发展。企业跟人一样存在寿命,寿命有长有短。房地产商要树立“长寿企业”意识,不但要重视短期发展问题,更要重视长期发展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关心企业长远发展,只知道“火烧眉毛顾眼前”,就等于拿企业的寿命开玩笑。对发展目标、发展步骤、产品与技术创新、品牌与信誉、人才开发、文化建设等要进行全面系统长远谋划。当然对短期发展问题也要重视。尤其是面对当前房地产纠结状态,怎么把握机遇,怎么过好冬天,迎接春天到来。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形势,遵循经济规律,按市场经济机制运行,春天加大力度销售,冬天买地搞建设,打好时间差,人家左走,我们右行,人家右走,我们左行。
3、把握企业发展的基本面。进行整体性、长期性谋划时要把握基本性。树叶长在树枝上,树枝长在树叉上,树叉长在树干上,树干长在树根上。根深才能叶茂,要集中精力谋划发展的基本性问题。发展要有正确方向,灵活地运用规模化和差别化原则,坚持强、专、精、新。定位准确,定错位,劲白费。利用冬天,练好内功。要紧紧抓住房地产主业发展这个树根,这个基本面,进行统筹考虑,系统论证筛选,对业务和部门该兼并的兼并,该合并的合并,该撤销的撤销,不要被眼前得失迷惑、束缚。房地产还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这个信心坚定了,才能把握发展机遇。否则,看看房地产发展比较困难,各种小打小闹都上来了,搞了很多,实际上伤及主干。只有抓住根本,强壮主体,等待房地产春天到来,才有大的发展飞跃。
4、研究企业发展谋略。谋略不是经验搬家和理论堆砌,是智慧结晶。发展战略不是常规思路,而是新奇办法,应该少投入、多产出,少挫折、快发展。房产公司较量不是人数较量,是资金较量,更是智慧较量。在发展中不要简单化,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深入思考,做好调研,确定正确发展思路和举措。比如利用企业联合体拿地或通过参股、收购股权来拿项目;采取并购项目公司,与政府合作进行旧城改造、新城开发等拓展策略;以成立地产基金为起点进行房地产投融资模式的创新,积极探索金融与地产的融合等。企业管理者要成为一个战略家,而不是事务家,做好品牌,加强管理,等待新的发展机遇,使企业变得更强、更壮、更大。
三、勇于创新 创新是不竭动力,创新赢得机会,创新赢得发展。房地产形势好的时候要勇于创新,形势不好的时候更要勇于创新。只有以创新的理念和大胆的实践,才能突破困境、挑战常规,赢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局面。
房地产已从“敢拍脑袋,就有钱袋”的经验型阶段上升到依靠“创新理念,专业运作”的知识型理性阶段,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影响项目成败的因素日益增多,短期内靠技术或市场包装而产生的差异化优势,很快便因模仿而被拉平,“一招鲜”已不可能有效应对市场挑战。因此,通过有效创新,培养全局整合能力,应用成功操作模式,设计全新工作流程,是房地产企业构筑更高竞争平台,提高竞争能力的利器。通过采取与传统串行工作模式截然不同的一体化并行工作模式,从一开始就将设计、施工、销售、物管等部门和人员组成跨职能的工作小组,在设计阶段就根据客户需求,共同考虑产品的可制造性、可推广性、可维护性和成本核算,针对整个楼盘生命周期内可能产生的所有约束条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形成总体设计。这种新工作模式能有效打破传统模式中部门之间相互隔离,沟通困难,发现问题相互扯皮的弊端,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当前市场形势下,房地产企业应积极创新经营方式,彻底改变片面追求产值和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调整投资结构,减少呆滞资产,提高投资效益。一是根据国家调控政策调整企业投资方向,确立投资重点,优化投资结构;二是调整生产计划,力保前景好,见效快的项目,争取做到当年开工、竣工和收益,改变老项目不能竣工,新项目资金不足不能开工的情况;三是从控制商品库存量角度确定在建规模。对新施工项目,做到“三不开”,即:已出现商品房滞销地段的工程不开,无明确销售前景的高档商住楼和别墅不开,不急需的公建及市政配套工程不开;四是对过去铺摊子较大而形成的半截子工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有销路的开发项目,应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尽快竣工,投向市场,发挥效益;五是对启动资金过大,投资周期长,前景不明朗的项目,要果断地进行土地转让,以加快资金周转。
房地产企业还要在人才创新、激励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在人才创新方面,对外积极引进人才,对内实行竞争上岗,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形成竞争开放的人才竞争机制。在激励创新方面,科学制定激励机制,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既有短期激励,又有长期激励,形成较为合理的分配结构,充分体现绩效优先,要素参与的原则,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在技术创新方面,构建信息化系统,打造便捷的沟通渠道,建立高效的信息流转及利用机制,加速培育敏感的反应能力、高效的决策能力和有力的实施能力。在组织创新方面,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调整优化管理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现有管理要素利用效率。
四、善于管理
科学管理是企业应对危机,抢抓机遇,不断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在科学管理上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现金流管理。现金流是房地产的生命线,加强现金流管理对房地产企业度过寒冬尤为重要。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单位资金利润率。调整开发节奏,快速推盘、谨慎拿地,增加现金净流入,提高资金周转率,减少利息支付周期,努力缩短资金支出与收入之间的时间跨度。做好全面预算管理,提前做好精准业务计划和资金计划,做好长短期资金搭配。加强业务与财务联动,做好项目全过程进度和整体计划管理。既要从量上将总成本控住、控牢,更要加强对成本支出的进度控制。
2、加强全面质量管理。质量重于泰山,事关企业的生命,品牌形象,也是社会责任。加强质量管理不仅可以获得客户、社会、银行的好评,而且避免了返工、返修和投诉带来的“负面”成本,意味着房产开发的系统成本更低、性价比更高、利润更多。全面质量管理实施关键是倡导和坚持“追求高质量”的企业精神,从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产品销售和服务等阶段全过程加强质量管理,完善质量管控体系。
3、加强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所有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在房地产的冬天,加强制度建设对于房地产商度过寒冬有特殊意义。它有利于针对企业竞争优势和劣势进行再分析,寻找薄弱环节,消除瓶颈因素,加强管理改变劣势,发挥产业、资源、政策及管理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制度建设方面,最为迫切的是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按照合法、全面、审慎、前瞻原则,积极完善内部控制环境,构筑严密的控防体系,加强内部信息沟通,构建风险管理控制框架和流程,以有效防范各种风险。特别是对房产开发中面临的政策、市场、经营、资金链、债务等风险及时作出预警和防范,把不确定的风险变为规律研究利用,以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营,并尽量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带来的损失。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现有不合理、不规范、不切合实际的制度加以清理,归类修订和优化完善,订立目前管理所需要的新制度,建立制度管理架构体系,并有效宣传、执行、跟踪检查,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4、加强营销管理。营销上不能守株待兔,要理性面对市场形势,积极采取销售策略,想新思路,出新招数。深刻挖掘项目价值、重塑项目形象,积极融入到项目营销渠道,以全新的、更具关注价值的传播源头激活传统传播模式,在更高、更广层面传播更具关注价值的项目信息以有效推动营销的顺利进行。库压较重特别是资金不宽裕的房地产商,应通过降价促销和加快推盘的方式回笼资金,保证现金流的安全。
把握房产调控机遇,逆境上扬考验智慧。只要我们正确判断形势,坚定信心,清醒有为,冬天也一定能够游出炫丽的泳姿,以更为强健的体魄迎接美好的春天!
张力:房地产企业如何度过寒冬
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指导,凤凰卫视、北京精瑞住宅科技基金会、狙房网联合主办的“2009中国房地产变革之路—第一届中国地产先锋论坛”在北京富力万丽酒店举行。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总裁张力先生作主题演讲。演讲实录:
张力:首先声明一下,我本人第一次站在这样的论坛讲台上,所以讲的知识非常非常有限。再一个我们广东的老板基本上都不善辞言,跟北方的老板侃侃而谈差距很大。第二我并没有像樊纲和一些专家雄厚的知识和经济理论,更没有像房地产界的同仁那么多的实际数据和那么多的房产知识,他的讲话完全可以信手拈来。我只是作为一个企业家的角度去看,我们2009年的地产变革之路和房产的趋势。
我想从四个方面讲,第一在寒冬下,作为企业如何度过寒冬定;第二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政府最近出台一系列的对房地产有利的政策;第三房地产的房价到底了没有,还有没有下降的空间;第四房地产市场现在是否开始复苏。所以我从企业家的角度,从房地产的操盘手的角度来谈。
第一,房地产企业如何度过寒冬
我从1994年从事房地产以来,房地产一直蓬勃发展,一直是风调雨顺。我记得我们大部分都是每年翻一番。从1994年到2000年,几乎每年翻一番的增长。到了2001年之后,每年也有40%的增长。那时候真是盖了房子不愁卖,只要你敢开多少价,没有愁卖不掉的。但是到了2008年,感觉真的是“寒冬”到来,房子开始有空置,以前我记得我们的房子一个是百分之百,一封顶之后卖走了99%。到了2008年开始出现了空置。这因为前几年房地产的狂热,造成了我们企业家的头脑发热,也造成了我们的狂躁,所以在2007年大家疯狂的去买地,也把土地大量的提价,往往从底价到到手翻几番是常有的事情,翻一番是正常,也就是说2007年大部分企业拿到土地是相当贵的。
到了2008年,由于销量急剧大量的减少,市场急剧的萎缩,打的我们企业家非常的措手不及。因而,很多企业也造成的资金链的困难。作为企业家,我们如何面对这个“寒冬”?首先我们调整了发展的速度,重新冷静、理性的看待这个市场,把我们的发展速度放缓,减少买地。
二是减价促销。我们公司有十几个城市有房地产,算了一下从最高峰大概30%左右,就是降价促销,保持微利。也就是说,大家不可否认,前段时间房地产是暴利,现在到了比较微利,叫薄利多销,房价急需下跌。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房价高,它不是每个城市高的,房地产的区域性非常强,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点。房地产上涨主要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北京、天津,内地主要是呼和浩特,还有成都,几个沿海的城市房价涨的很厉害,但是内地的城市房价并不是涨的很厉害,比如重庆、长沙、南昌、合肥、石家庄、郑州等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做企业的要适度调整你的房价。三是我们公司花了很多精力,加强公司的管理制度。由于放缓了发展的步伐,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修身养性。第一加强培训,第二把成本降下来,通过整顿,我们公司成本总体下降了15-20%之间,当然成本下降跟钢材、水泥的降价也有关系。从我们公司内部也挖掘潜力,控制浪费,加强监督。通过2008年抓成本控制,我们公司整体成本下降20%。就是从成本降低,从加强企业管理需要利润,我们也加强各个机构的调整,加强各个分公司的控制,加强中央集团制的力度,来度过这个难关。
第二,从我的角度谈谈政府各项政策
政府最近也加大了房地产企业出台政策,中央国务院可能出台政策不多,但是各地出台政策是非常多的。应该说,实事求是的讲,各地政府对房地产救市还是比较着急,也是比较有力度的。
我记得我们在聂会长的号召响应之下,我们广东地产商们按照全国地产商会的文件和指导,我们专门写了份东西,我们省长黄文华详细批了很多东西,把我们这份报告的头一版批的密密麻麻的,转达地税局还有主管副省长,怎么解决房地产企业面临的问题。因为各地政府出台政策基本上把前段时间调控对放了各项政策基本上都松到,比如二次房贷放松很多;另外90、70的要求,现在各地政府基本上不要求90、70了,都放松了。三是税收的调整;四部分地区也允许外商购房。
当然,有一些地区还把140平米以下的作为普通住宅去调整税收政策,有些地方还有的购房可以如户口等等。甚至有些城市还制订了以前我们房地产不单要交所得税,还要预征增值税,各城市是1-2不等,有些是1,有些是1.5有些是2,但是现在很多政府部门取消了预征增值税。广东省政府,对有些地产暂时交不起税,特别是所得税,还实行的缓交。也就是说,各地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扶持房地产,放他度过难关。这是不可证的事实,政府其实也看到了房地产企业占社会在他的当地的经济上,他是一个脊柱的企业,大部分企业是支持的态度。正因为有这个态度,使我们在度过“寒冬”的过程中,有了一种温暖的感觉。但是我觉得这些政策还是不够完善,特别是有些还可以调整,比如现在大量建了经济适用房,我们公司建了很多,北京也建了很多。但是建了很多经济适用房其实这个市场的需求并不大,经济适用房是卖不出去的,很怪的现象。它可能跟人群有关系,受了限制。
在广州有的房子市场调价,跟市场调价差不多。所以我建议政府以后少建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很尴尬,它既不是商品房,也不是保障房,是一个限价房。所以我也呼吁政府以后少建经济适用房,多建廉租房,多建保障性用房。特别是廉租房,廉租房租给那些没有钱的人,他有钱买房子的人不能说他是穷人,真正穷人是买不起房子的,他是靠政府的廉租房。而廉租房你现在租给他,他没有钱租给他,而当他有钱了,赚大钱了,把房子退给政府。政府多建些廉租房,拆迁也需要,再说一些市政工程拆迁也需要,作为一种储备房。
应该加大调整税收。比如说140平米以下的房子,普通住宅可以免征销售税,可以免征契税,超过140-180之间的,可以征5%,超过180的,你可以征多点,可以征个7%。就是控制有钱人买房子,你有钱我不反对你买豪宅还是大面积住房,但是必须要交税,政府收的这些税就可以多建房子。通过税收干预,调整房地产市场的价钱。有钱人也不是交不起税,我想买二三百平米的房子,我想买豪宅,那你就得交税。奔驰你也交7%的税,叫做高消费税,政府可以通过税率,收多点税回来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用于建设廉租房。
第三,房地产市场房价到底到底没有?
我只从我企业家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去年由于市场急剧下跌,很多房地产公司都大量的降价促销。当然我们只不过是不像万科一样,大量宣传什么拐点到了,开杭州会议,正是对外宣布我要降价卖楼,搞的沸沸扬扬。我们是悄悄的降价,慢慢的降。所以我们降价幅度本上跟业主产生矛盾不是很大。但据我所知,我也认识很多房地产老板,大家都在做这种事情。很简单,市场价格取决于供求感到,当供大于求的时候,房价一定上升,当你房子卖不出去的情况下,房价肯定是下跌。政府宏观调控也好,没效果,关键是这个市场。
有一次我跟碧桂园的老板杨国强聊天,他的房子是在郊区,我的房子是在城里。他跟我讲,现在由于开工面积达到千万平方米,每个月开支十几个亿,资金压力非常的大,他说准备亏本的卖出去。他的房子在二线城市卖的三线城市的价格。现在大部分的房地产公司已经到了微利状况,有的甚至是亏本。所以我觉得,房价应该说是见底。我不是从房地产的角度说见底了,怎么样,我觉得房地产按照市场来分析是已经见底了。不单是房地产价钱见底,而且再细心观察一下,钢材也好,钢材是我们原材料的老大哥,刚在也好,建材也好,包括水泥,很多原材料都在停止降价,而且在1月份以后,还部分的回升。钢材就涨了大概200块钱,水泥、混泥土、建材等等。也就是说,全国的商品(通输)应该停止了,商品的(通输)停止的话,对市场是一个很好的信息。
第四,房地产到底什么时候复苏?中国市场什么时候复苏?
我们公司从1月份开始,感觉这个市场开始在动。公司在去年的9、10、11、12月份,那是非常痛苦的,整个房价都是卖不出来,像停了一样,你看着那个房子卖不出去,作为房地产商会有恐惧感。因为在我们公司,一个月也要发挥十几个亿,房子卖不出去,房地产开发商意味着资金链遇到很严重的问题。但是在今年的1月份,感觉房子在动了,整个市场已经有人买房子,特别是到了2月份,2月份的买房子是我们意想不到的,讲的好听一点,应该是排山倒海。按照我们以前卖的话,1、2、3月份,是全年最差,4、5、6月份好一点,7、8、9月份这几个月是卖楼旺季,到10、11、12月份下滑。从我们公司成立以来到现在,2月份卖得最好的一般也就七八个亿,但是今年2月份,我们公司全中国城市全面开发,包括重庆、太原、沈阳、海南、天津、北京、广州、贵州,到目前为止,2月份卖的楼大概23个亿,破历史记录,大大超过历史记录。这给我们带来一个惊喜,如果是楼市的“小阳春”,每天卖的可能有波动性,不会是持续的;第二如果是“小阳春”的话,在有的城市很好,有的城市很差,不会全国每个城市都突然火起来。
刚才任志强也说过,因为他的数字最好,他的土地数字最准确的,他也提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楼市开始复苏了,市场开始变好了,包括刚刚说的,不单是房价在回暖,其他商品的消费,包括汽车、家电或者原材料,原材料之母钢材都在开始无复苏。我也了解一下,钢材好卖了很多,涨了300-500块钱每吨。由于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他受外界的金融风暴冲击不是没有,肯定有,这次金融风暴来的很急,去的也很急,就像一场暴风雨,台风一来龙卷风,但是去的也很快。不是像梅雨季度,来的慢,去的也慢。所以我认为经济复苏比较持乐观的态度,特别是中国政府,加大促进经济的力度,我觉得你们应该有信心,也要看到这个光明,度过个这难关。
我们公司的房子大部分是刚性房子,因为我们富力都是普通住宅为主,我们土地大部分是城市中心。所以买我们房子的人,90%是自住的,正因为这样,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房价,我们的房子市场应该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的房价也我们中国经过的晴雨表,也是中国经济的探热器。往往有一个很怪的现象,中国两大东西是牵动中国人心最厉害的,一个是股票,一个是房子,股票是全民70%在炒股;房子大家是花了一辈子的钱来买。中国经济要跌的话,首先是股票先跌,跟着房价开始跌。但是涨呢?就不是股票先涨,老是房子先涨股票开始涨。
所以大家作为房地产企业应该充满信心,寒冬即将过去,阳光中在风雨之后。我作为企业家,也第一次在这次论坛上讲话,看问题比较肤浅,说的不对的请大家多多包含和指正。谢谢!
楼市"寒冬"将至
房地产开发商如何过冬? 2011年12月09日 10:59 快房网字体大小: 大 小[收藏][关闭]
核心提示:再过20多天,2011年的年历即将翻过。在接踵而至的2012年,楼市会不会迎来更严峻的寒冬,依然充满未知和变数。
再过20多天,2011年的年历即将翻过。在接踵而至的2012年,楼市会不会迎来更严峻的寒冬,依然充满未知和变数。
从11月的嘉兴楼市来看,嘉兴住宅市场成交量明显萎缩。截止到11月30日,共成交普通商品住宅509套,较上月环比下降31.77%,较去年同期下降63.20%。
与此同时,本市与外地购房者比例也在呈现变化:2010年,本市购房者与外地购房者比例为2.3比1,而今年该比例为3.8比1;贷款与不贷款者比例2010年为11比1,而今年则为0.74比1。
可以看到,目前,嘉兴市商品住宅成交量进一步萎缩,本地客户为当前形势下开发商越来越倚重的客户来源,而随着银行贷款收紧,购房者也逐步适应买房由贷款到不贷款的转变。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调控的深入,市场的转型势在必然,不仅开发商要面对新的形势,及时做出调整,消费者也应理性对待房价的涨跌,回归住宅的居住功能,才能使市场更为健康和理性。
“中国房地产将结束高速增长期,进入‘中速增长期’,从现在到2013年都将是调整阶段。”有业内人士做出上述判断。哪一种说法更接近未来形势?如果,冬天“刚刚开始”,那么,开发商该如何度过这漫长的冬天。
过冬模式之:
积极卖房现金为王
临近岁末,嘉兴楼市渐入“寒冬”。一方面,每年的年末一般都是楼市的“冷淡期”,另一方面,随着楼市调控的逐步深入,开发商的推盘意愿大大降低,一些原本计划推出的新盘也由于预约不理想等各种原因一再推迟开盘时间。
据统计,在过去的11月,嘉兴共有2家楼盘开盘,分别为富安臻园精装单身公寓和嘉兴世界贸易中心,其中一家为老盘加推,一家为纯新盘首次开盘。
面对即将到来的12月,嘉兴还会有多少楼盘推出新品?据嘉兴房产超市网的初步统计,12月嘉兴仅有3家楼盘开盘,开盘数量与上个月基本持平。即将入市的项目中,其中两家为纯新盘,一家为老项目加推„„如12月18日,以海派洋房为风格的海纳公馆即将开盘。除了推出首批83~106m2大赠送高附加值户型外,预约客户还可享受开盘特惠。
事实上,选择积极卖房或开盘的还有其他更多开发商。特别是房博会之后,如万科·金域缇香、华章·御上江南、金都夏宫·笛园等多个新推楼盘调低预期,平价面市。
为加速房源的消化,禾城很多开发商从秋季房博会之后就推出了各种形式的促销方式吸引购房者,很多都在优惠力度以及开盘最低价上做起了各种文章,力求吸引更多的购房者尽快出手。
10月23日,万科·金域缇香开盘,首批房源当日销售达到90%以上。嘉兴万科董事长陈江鸣当时表示,这个数据马上会在备案销售上得到体现。果不其然,10月17日至23日,普通住宅备案销售136套,而10月24日至30日,销量飙升至384套。
此前嘉兴万科表示,万科的定价原则不是成本+利润,而是以市场能够接受为标准,60%以上的客户能够接受就说明了这个价格是一个合理的价格,是一个大部分客户认为高性价比的信号。这也保证了万科的住宅无论在什么样的市场环境下都可以高性价比的形象面向市场。
业内人士也表示,10月底此番市场周成交量放大,是因为个别新楼盘低价入市吸引了部分刚性需求,而非正常的需求反弹,整个市场依旧很低迷。的确,随后几周,销量大幅下探。10月31日至11月6日,普通住宅备案销售180套,不足此前一周的一半。11月7日至13日,普通住宅备案销售仅92套,日均销量不足14套。
进入11月底,就在一些业内人士还在期待今年底明年初调控政策或许会局部松绑时,万科却坚信房地产的冬天刚刚开始。万科集团总裁郁亮说,2012年万科进入“冬天”模式,并将遵循现金为王、积极卖房、慎重买地的原则。
据报道,上周末,万科位于上海的万科清林径和万科尚源低调开盘,价格直降20%~30%。上海已是万科在深圳、青岛、南京、北京等城市之后第五个大幅降价的城市。多布点、高频率降价促销——万科的这一系列动作似乎合乎了郁亮过冬论中的“积极卖房”策略。
但万科不是因为资金链有问题才大幅降价。据万科三季报显示,截至今年10月,万科的销售额已突破千亿,万科账面上还“躺”着300多亿元的现金。万科的降价可能更多是从长远角度考虑,也符合其“现金为王”的说法。就像郁亮所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促使国内放松了对当时地产行业的调控,但这一次地产行业不会再有这样的好运了,而且现在还很难判断这个冬天有多长。” 过冬模式之:
积累客户静观其变
11月全国楼市经历了一场较大幅度降温,八成城市楼市成交量同比下滑,其中7个城市成交减半。嘉兴楼市,11月的最后一周,21~27日共成交商品房仅154套,销售备案金额也只有19787万元,环比下跌了26.9%。
面对购房者持续“观望”的局面,11月大型房企开始行动,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在楼市淡季继续积累客户。嘉兴世界贸易中心、濮院·佳源中心广场等楼盘开展了数次活动,不仅每次都吸引了众多的购房者参与,也提高了楼盘的知名度,为后期的销售奠定了基础。
11月活动最多的、最为盛大的楼盘莫过于嘉兴世界贸易中心。11月3日,邀请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来禾做讲座,11月14日嘉兴世界贸易中心授牌仪式暨全球明星企业签约入驻庆典隆重举行,11月26日嘉兴世界贸易中心盛大开盘。
尽管楼市成交普遍降温,进入12月,楼市活动一如既往的多,而且形式多样,吸引了众多欲购房的客户,不过多数活动集中于个盘。
12月3日,中润·卡缇亚宫法式皇家独墅样板区开放。在目前的嘉兴别墅的花园面积仅在100~200㎡时,而中润·卡缇亚宫独墅花园面积就达到260~440㎡,为独墅营造层叠绿意。
同一天,蓝光·名仕公馆示范样板区正式开放。作为“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蓝光地产良好口碑早已深入人心,而此次蓝光·名仕公馆示范样板区的盛大开放引来众多购房者的注意。在活动现场,参观样板区的客户还可现场办理金卡、白金卡,即能享受3万~5万元购房优惠。
“不管怎样,总有刚需客户和潜在客户依然存在并关注着。让更多客户了解,同时推广也是需要做的。”房产公司销售人员表示。
面对调控政策,近半年来嘉兴楼市寒意明显,传统旺季“金九银十”也让众多开发商失望一场。频频出台的各项政策,使得部分一二线城市房价开始下跌,嘉兴作为三线城市,受周边城市的降价气氛影响,购房者观望氛围浓厚。
面对今年这样难以预测的市场形势,也有房产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春节前,积极销售不会是他们过冬的模式之一。“现在的市场,房价究竟多少才能被购房者接受,目前还看不清楚。”他们的原则是,只有在能换回成交量的前提下,才会积极销售。“至于明年,也只能明年再说,现在无法预测。”
另有房产公司表示,今年的市场不同于2008年,因为限购,即使降价也未必能换来成交量。在形势不明朗之前,他们不打算有所动作,“既不大幅降价也不拿地。只要资金状况良好,选择的过冬方式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过冬模式之:
积累客户静观其变
11月全国楼市经历了一场较大幅度降温,八成城市楼市成交量同比下滑,其中7个城市成交减半。嘉兴楼市,11月的最后一周,21~27日共成交商品房仅154套,销售备案金额也只有19787万元,环比下跌了26.9%。
面对购房者持续“观望”的局面,11月大型房企开始行动,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在楼市淡季继续积累客户。嘉兴世界贸易中心、濮院·佳源中心广场等楼盘开展了数次活动,不仅每次都吸引了众多的购房者参与,也提高了楼盘的知名度,为后期的销售奠定了基础。
11月活动最多的、最为盛大的楼盘莫过于嘉兴世界贸易中心。11月3日,邀请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来禾做讲座,11月14日嘉兴世界贸易中心授牌仪式暨全球明星企业签约入驻庆典隆重举行,11月26日嘉兴世界贸易中心盛大开盘。
尽管楼市成交普遍降温,进入12月,楼市活动一如既往的多,而且形式多样,吸引了众多欲购房的客户,不过多数活动集中于个盘。
12月3日,中润·卡缇亚宫法式皇家独墅样板区开放。在目前的嘉兴别墅的花园面积仅在100~200㎡时,而中润·卡缇亚宫独墅花园面积就达到260~440㎡,为独墅营造层叠绿意。
同一天,蓝光·名仕公馆示范样板区正式开放。作为“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蓝光地产良好口碑早已深入人心,而此次蓝光·名仕公馆示范样板区的盛大开放引来众多购房者的注意。在活动现场,参观样板区的客户还可现场办理金卡、白金卡,即能享受3万~5万元购房优惠。
“不管怎样,总有刚需客户和潜在客户依然存在并关注着。让更多客户了解,同时推广也是需要做的。”房产公司销售人员表示。
面对调控政策,近半年来嘉兴楼市寒意明显,传统旺季“金九银十”也让众多开发商失望一场。频频出台的各项政策,使得部分一二线城市房价开始下跌,嘉兴作为三线城市,受周边城市的降价气氛影响,购房者观望氛围浓厚。
面对今年这样难以预测的市场形势,也有房产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春节前,积极销售不会是他们过冬的模式之一。“现在的市场,房价究竟多少才能被购房者接受,目前还看不清楚。”他们的原则是,只有在能换回成交量的前提下,才会积极销售。“至于明年,也只能明年再说,现在无法预测。”
另有房产公司表示,今年的市场不同于2008年,因为限购,即使降价也未必能换来成交量。在形势不明朗之前,他们不打算有所动作,“既不大幅降价也不拿地。只要资金状况良好,选择的过冬方式就是——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