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教孩子学会接纳
如何教孩子学会接纳
主持人语:
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会感受到家人们对他的完全接纳。这种感觉能帮助孩子接纳自己,并在这种自我接纳的基础上学会接纳他人,融入集体生活。
养孩子就像放风筝,需要给他一片接纳与包容的天空,但又不能松开手中那根“牵引与归正的丝线”。因为接纳不代表纵容溺爱,更不代表对孩子的错误采取消极放任的态度。如何张弛有度,平衡爱与管教?如何在责备孩子时仍带着深深的接纳?如何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先天特质或不足之处?如何教孩子接纳他人,接纳生活中的不如意事?接纳,真的是一门很深的功课。
跟孩子“非暴力沟通”
(周先生,40岁,企业管理人员)
我所在的公司从去年起转型改组,其间我们进行了“非暴力沟通”的培训,培训教材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撰写的《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一书。
随后,我把“非暴力沟通”的技巧用到了对儿子周一的教育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让儿子学会了如何接纳自己、接纳别人。这个过程中,我有三点体会。
首先,任何时候,无论孩子做了、说了什么,家长都要先与他的“感受和需要”建立“连接”,观察孩子内在鲜活的生命状态与强烈需求。
儿子4岁的时候,有段时间爱说脏话,屡禁不止。我认为,脏话是“表象”,孩子内在鲜活的生命状态与强烈需求是“根源”。于是我心平气和地问他:“你说脏话,是不是因为觉得很搞笑、很有能耐,能让妈妈气得跳起来?让我们关注你?”
儿子得意地说:“嗯!我的嘴巴可有魔力了!”然后随口就说了一句脏话。
我推测周一进入了“语言敏感期”,说脏话是他探索话语力量的一种方式。故此,我们不再对他的脏话大惊小怪,而是正面引导――妻子教他朗读儿歌和唐诗,送他去少年宫参加“小小演说家”的比赛。我们收看《我是演说家》的电视节目,还每周举行一次家庭演讲比赛。在体会到“优雅的语言也可以充满魔力”之后,周一觉得说脏话没劲了。
其次,先说出你的感受,再用正向的、可操作性的语言向孩子提出行动上的具体请求。
家人们习惯于使用否定性的语言来教周一,结果却事与愿违。比如妻子说:“不要在沙发上吃掉渣的食物!”周一就拎着薯片到床上去吃。妻子再说:“把床单搞脏了,我会罚你面壁!”周一跳下床,故意用脏兮兮的手去摸墙纸。妻子被气得火冒三丈,吼他“好邋遢”“太懒了”……我劝妻子冷静,并问她:“你这会儿是不是感觉不太好?”她说:“我感觉这孩子做得不对。”我说:“不要评价对错,先告诉我你的感觉和需要。”妻子努力体会了一下,说:“就像看到土匪打劫过的情境一样,我焦虑、火大、无助……我需要家里有秩序、有美感,不要破坏我的劳动成果!”
我将妻子的需求和感受“翻译”成孩子的语言告诉周一。当他又想带脏兮兮的玩具上床时,我说:“你这样做的话,妈妈感觉很难受,好像细菌爬满了她的床,要咬她。”周一说:“没事儿,过会儿她就不难受了。”
我继续说:“你是不是需要一个放玩具的地方?妈妈则需要家里整洁干净。能不能想个办法,让你俩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从我真诚的态度中,周一感受到我不是“帮助妈妈反对他”,而是“重视每位家人的需要”。他收起叛逆作对的态度,开始想办法。最后,他极有创意地想出一个双赢的办法――将玩具放在一个干净的盒子里,再把盒子放在枕头边。
在我的双向沟通以及示范帮助下,妻子与周一谈话的方式逐渐改变。她努力不在恶劣情绪中吼孩子,而是用理性让自己平静下来,并使用正向性、细节性、可操作性的语言。她不再说“把房间搞干净”,而是说“我需要你在3分钟之内,把脏衣服放进卫生间的洗衣篮,把果皮包装袋丢进垃圾桶,把盘子放回厨房”。
再次,训练孩子去观察,而非去论断,从而接纳他人,也为他人所接纳。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说:“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是不带评论的观察。”仔细想来,我们大脑中出现的绝大多数话语都是评论和判断,孩子们更是如此。
据周一说,他幼儿园里的孩子分为“好孩子”的大部队和“坏孩子”的散兵游勇。为训练他具有接纳性的心态和批判性的思维,当他说某某是坏孩子,被其他孩子孤立拒绝时,我常问:“他做了什么事?你观察到了什么?”周一回答不上来,只说:“大家都这么说。”
我就告诉他:“不要随便说某某是坏人,《圣经》上说,你不要论断人,就不被论断。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至于谁是好孩子,谁是坏孩子,你可以先观察再下结论!”
幼儿园大班时,老师将小朋友们分成几个组做手工,任命周一为组长。一个叫陈磊的小孩因为搞破坏被排挤,大家都让周一“开除”他。对于这种另类的孩子,周一已经知道先观察,再接纳(至少不去歧视)。
我建议他:“观察要仔细,要发现他搞破坏的原因:有人的眼神让他感觉不舒服?不想待在这个组?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还是想得到大家的重视?……每当我公司里的员工搞破坏时,我都会在仔细观察、倾听他的需要之后再作判断。因为人都是在感到被重视、被接纳的时候才会改变。”
周一试着跟陈磊沟通,虽然他讲话有点词不达意,但对方感受到了他的尊重与接纳。正如我所预料的,陈磊是因为觉得大家都要改变他,所以他偏不改变、偏要捣乱给人看。周一后来发现陈磊身上有很多优点,两人还成了好朋友。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再小的孩子也需要大人用管理学的技巧来进行沟通,将他们当作员工一样来尊重、理解、接纳,孩子就会寻找更有效、更双赢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接纳他人的需要。
不喜欢自己的小男孩
(文女士,33岁,绘本馆老师)
我儿子从小就脾气大,如果尿布湿了,或是奶嘴不对位,他都会歇斯底里地哭很久。上幼儿园后,他常跟小朋友发生冲突。渐渐地他表现出了一种无法接纳自己的纠结心理,连老师都看出来了,评价他:“占有欲、领导欲很强,就是脾气有点急,难免伤人。他事后会主动认错,也很愿意帮助人,但总会失去友谊。”
当小朋友离他而去,不愿跟他玩时,他伤心地问我:“我是不是一个坏孩子?”“我为什么不好呢?”
我也是一个爱跟自己较劲的人,常常讨厌自己的脾气。所以,我特别能理解儿子那种“控制不住自己,情不自禁就伤害到身边人”的事后懊恼。见他一本正经地“自责”与“忏悔”,我顿感无力。事实上,我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情绪化地发飙,经常在恼怒中乱骂老公和儿子,事后又道歉,不久之后却又在无意中伤害他们。儿子的问题如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需要改变与成长。
如何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跟他一起面对“自我接纳”的深刻问题?后来我从弗洛伦丝?塞沃斯著的《怎么才能不吃掉我的朋友?》一书中得到启发。
这是一个关于小恐龙的故事,故事的开头是:“小恐龙为啥哭啊,因为他把所有的朋友都吃到肚子里去了!虽然他不想这样,可他每次都忍不住!”
儿子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处于情感敏感期的他,认为小恐龙的孤独就是自己的痛苦――“忍不住!忍不住!就是忍不住去伤害自己在乎的人!甚至把人家吃下去!”
小老鼠莫罗来跟小恐龙做朋友,他说自己会念口诀,让自己的肉变味道从而不被吃掉。莫罗还打算烤蛋糕给小恐龙吃,让他改掉吃朋友的坏习惯……
可是,蛋糕烤得太慢了,小恐龙等不及,一口把莫罗吞了下去。还好,莫罗念了口诀,变得太难吃,又被小恐龙吐了出来。
莫罗没生气,反而好好地跟小恐龙沟通,他故意延长烤蛋糕的时间,训练小恐龙的忍耐力……最终,小恐龙被“无条件的接纳”所征服,学做蛋糕跟莫罗分享,从那以后再也不吃朋友了。
这个故事完全反映了儿子的内心!作者了解人性中“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来由不得我”的弱点。他塑造的小老鼠充满同理心,从来不说教;他发现问题源于莫罗“肚子饿”和“耐性差”,就从源头着手来解决问题!“肚子饿”通过传授做蛋糕的技术来解决;“耐性差”需用理性克制、循序渐进的训练来解决。
回想当初儿子每每因为与小朋友争执而“发飙”时,我的反应都是用很凶的方式制止他、提醒他、责备他……他事后平静、自责痛苦的时候,我又不太懂得安慰,而是用说教的方式控告、揭发他,希望他汲取教训。我这种错误的方式,源于“怕丢脸、怕人家说我们没家教”的心理,却导致儿子越来越不接纳自己。
所以,我需要向故事中的小老鼠学习。作为家长,我必须控制好自己的负面情绪,不再将亲人当出气筒。作为孩子的朋友,我要改变教育方式,避免说教。
当儿子再跟人起冲突时,我温柔而坚定地将他带回家,抱入一个房间,对他说:“妈妈知道你很想发脾气,但是你要像绘本中的小恐龙一样学习忍耐,安静30分钟之后,你才能回到小伙伴中去。”
儿子生气地哭闹时,我就像小老鼠莫罗那样,一边做自己该做的事一边安静地陪着他,即使他又打又撞、说狠话,我也保持克制,丝毫不妥协。
渐渐地,儿子就像绘本中的“小恐龙发现小老鼠不好吃”一样,发现无理取闹的味道一点都不好,任性发飙也越来越让他难受。他开始调整,反思一会儿之后,安静下来,独自玩会儿玩具……不到半小时,他就能恢复心态,高高兴兴地去赔礼道歉,再次融入小朋友之中。
形形色色的“缺乏自制和忍耐”的问题,我都如法炮制,如限制吃糖、不许懒床、按时睡觉等问题,我都像小老鼠莫罗对待恐龙一样态度坚定、口气柔和、界限清晰、步骤明确,哪怕被他冲撞,仍无条件地接纳他。幼儿园老师也用相同的办法对待他,效果很好。我还引导他看到自己的优点,欣赏自己在歌唱、弹琴等方面的特长。
一段时间后,儿子比较能接纳自己了。他在忍不住又做错事、得到当事人和家长们原谅之后,会喃喃自语:“我认错了,爸爸妈妈仍然爱我。”他也渐渐学会了接纳身边的人。当小朋友被孤立时,他主动跟人家玩,还安慰人家:“你做小恐龙,我做小老鼠莫罗,我会帮助你受欢迎的!”
如今,儿子尽管依旧急脾气、爱发火,但伴随着我的改变与成长,他感受到了接纳,也表达出了接纳。我相信,他性格中的极端负面之处会渐渐改善。
重视幼儿“接纳”的功课
(周女士,幼儿园高级教师)
幼儿园的孩子们经常玩“比一比”的游戏:谁的玩具多、谁的头发长、谁的裙子漂亮、谁得的奖励多、谁的妈妈更年轻……有些孩子为获胜而吹牛,有些孩子因自卑而敏感,有些孩子对输赢无所谓,有些孩子不卑不亢,接纳每个人的特殊之处。
这些现象反映出孩子的天性,也反映出不同家庭的教育理念。孩子既需要“无条件的接纳与包容”,又需要管教、训练与引导。如何才能做到二者平衡呢?
第一,管教前要与孩子“共情”,听清孩子的话外音,探索孩子的内在需求。
要让孩子深深感到被接纳,家长只要认真听“他所说出的话语”和“他没说出的需求”就行了。只要做到这两点,无论你的管教、责备如何严厉,孩子都会知道你在乎他、理解他,是为他好。
案例中周先生的最大特点就是“愿听”和“会听”。这种最不花钱的方法简单易行,却最能让孩子感到被接纳、被珍视。我最欣赏他“训练孩子去观察,而非去论断”的做法。这既能培养孩子有个性、会思考、不人云亦云,又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智慧――如何了解并接纳别人的需求,想出共赢的办法。
第二,管教要做到“对事不对人”,管教之后要重申“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不少家长管教孩子时会说:“再不听话,妈妈不爱你了!”“你照我说的做,妈妈才爱你!”……这些将接纳与孩子的表现挂钩的话语非常不妥。
更有杀伤力的是,父母在管教之后把孩子晾一边,冷言冷语,讽刺挖苦,故意装出不再爱他的样子。然而,幼儿没有“事情会过去”的概念,如果他觉得父母现在不爱自己,那就是永远就不可能再爱自己了。这种想法对大人来说是可笑的,但对孩子来说是锥心刺骨般真实的恐惧。
所以,家长一定要在管教后跟孩子讲清楚:“爸爸妈妈不喜欢你的某种坏行为(讲得越具体越好),但永远喜欢你。”“你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永远爱你。”
第三,教孩子直视自己的弱点、特点,发挥自己的优点。
每个孩子都不相同,从外表看,有的皮肤黑,有的个子矮,有的招风耳,有的大兔牙;从性格看,有的脾气暴躁,有的胆小内向,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多愁善感……这些外在和内在的特点,都需要家长智慧地引导孩子去面对,而非逃避。
案例中的文女士没有回避儿子“脾气大”的缺点。她用小恐龙的故事告诉孩子,生气是合情合理的事,但因生气而打人、伤害人、搅扰周围环境则是不对的。她用“改掉情绪化的发飙”的做法来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在被接纳中体会到任性、发飙的不良感受。她还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看到别人的优点,而不将自己的长处去比较他人的短处。
我觉得,能教孩子跟自己的“负面情绪、与众不同、弱点缺点”好好相处的家长,本身就是处理自己情绪的大师。他们培养的孩子能够接纳自己,拥有良好的自我形象,长大后能够接纳他人、热爱生命,把包容与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个人。
〔编辑:冯士军〕
第二篇:教孩子学会写作文
怎样写日记
一个人把自己在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感想和见闻有选择地、真实地记录下来,这就是日记。坚持写日记,可以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有助于培养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有助于锻炼意志,培养恒心。
日记一般的写法:
1、在第一行中间写上某月某日,星期几,有的还要写上当天的天气情况。
2、第二行空两格开始写正文,转行要顶格。正文一般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有时也可以用议论文的形式来写。不管用什么形式来写,都要正确反映当天遇到的有意义的事情,反映这一天自己的思想感受。另外,日记的内容要真实。诚实,是一种美德,自己怎样想,就怎样写,不要说假话。正文的篇幅可长可短,长的可以写成千字,短的可以只写一两句话。这要看自己所写的内容来决定。如果要详细地记下一件事,既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又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那篇幅就要长些。如果要记的是自己从书本上看到的或从人家那里听到的一个知识,只要写下这个知识的要点,那篇幅就可以短些。总之,只要把该记的写清楚就可以了,可短的不要勉强拉长,可长的不要硬缩短。
日记一般分成生活日记、观察日记和随感日记三种。
1、生活日记。
生活日记,就是把自己每天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有选择地记录下来。要写好生活日记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内容要真实。生活日记是自己经历的实在记录,而且要给自己看的,内容真实才有查考的价值。生活是七彩的,它多姿多采地呈现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学校、家庭、社会,都会有时代的浪花飞溅,只要我们能自觉地去观察生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你就会发现一个“宝藏”,就会有源源而来、取之不尽的真实材料。
(2)事情要有意义。有的同学说,日记就是把自己一天中亲身经历的,或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记下来,记得越多越详越好。如有个同学写正月初一的日记,把这一天当中所有的事都记下来:早晨起床吃饺子,而后给陈老师拜年,到学校游园活动,中午到外婆家吃饭,下午和表弟一起上街,晚上回家看电视,临睡前写日记......简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成了典型的流水帐。日记的篇幅毕竟是有限的,同学们不可能把一天中的大事小事芝麻事件件都写进去。一般要选择印象深刻的,有意义的一两件事记下来,其他的不写或略写。
(3)语言要简明、通顺。写生活日记,内容可长可短,但语言必须通顺明白。
(4)可以给日记加个题目。日记,一般不要写题目。有的同学为了提高概括能力,给自己的每篇日记都加了个题目。怎样的题目才是好题目呢?一是题目要准确,能准确表达日记的思想内容,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二是题目要新颖,三是题目要简洁。题目不能太长,几个字就能提挈全文。
2、观察日记,即观察记录。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侧面,通过有目的的,细致的观察,把它记下来。可以写零碎的片断,不必讲究文章结构;也可以写得比较完整,类似一篇记叙文。经常写观察日记,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习惯,还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日记最适宜我们小学生记。
要写好观察日记,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观察目的要明确。观察,有多种多样的目的,或为了积累写作素材;或为了进行科学实验;或为了弄清楚某种“奥秘”......只有目的明确,观察才有方向,才有重点。就是观察同一对象,由于目的的不同,方法和角度就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
(2)观察要全面细致。全面,就是要对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观察清楚;细致,就是要求观察深入、彻底,抓俗语事物的特点,规律和本质。
(3)观察要持之以恒。观察事物难于一次完成,需要反复进行。这就要同学们有恒心。
(4)观察日记的语言要准确。观察日记有很强的科学性。因此要求使用语言要准确,不能用“大概、差不多”这类似是而非的词语。
3、随感日记。
这种日记主要是就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电影或生活中的某一件事情,抒发自己的感想。日记中以议论为主,叙述是为了议论,有时整篇日记都是写自己的感受。
要写好随感日记,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点要写“感”。随感,就是在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看了一部电影,经历了某一件事后,自己的感想。因此重点应该放在“感”字上。至于书本内容,电影情节,事情经过,都不能人作为重点来叙述。
(2)写“感”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写随感日记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向空发议论,只有联系自己的实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3)写“感”要实事求是。有的同学写“感”,喜欢用表决心或空喊口号的形式来代替“感”,而且还脱离实际,任意拔高要求。人家看了很别扭,显得不真实。其实“感”不在高,而在“真”。有什么想法,就写什么感受,即使是一些暂时想不通的问题,也可以实事求是地写出来。
写日记的方法:
日记是一种应用文体,也是小学作文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有些同学很想写日记,但不知怎样写,还有的同学写了几篇日记后就坚持不下来了,说明他们还不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没有掌握写日记的方法,没有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可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写日记可以帮助自己回忆一天中所发生的重要事情,如果某些事做对了,想想当时自己怎样想的,以后怎样发扬;如果某件事做错了,就要想错在哪里,以后怎样避免。这样自已就提商了认识,有了努力方向。写日记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增长知识,同时还可以经常练笔,提高写作水平。经常动笔,天天写日记,运用语言文字,就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写日记也是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另外,写日记可以培养毅力,养成良好的习惯。总之,写日记的好处很多,只有在动笔的实践中,才能体会它的好处。
其实写日记并不难。说它不难,就是日记在内容、形式、字数等方面都没有严格的具体的规定。从内容上看,日记就是把自己一天的经历,或所闻所感到的事记录下来。日记可以重点写一件事或几件事;可以重点写一个人;可以重点写景状物;可以重点写一次活动。从形式上看,可以写成记叙文;还可以写成读后感,写自己读了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有什么感想与体会;日记也可以摘抄书中一些好的片断、好句子以及名人格言,把这些当成自己的座右铭,经常翻开读读,可以激励进步。日记还可以写几句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怀,等等。总之,日记可以描写,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
从字数上看,日记的篇幅可长可短,不受字数限制。有内容可写,有感可发,就可以写长一点。有的则可以精炼一些。
日记的材料广泛,形式多样,篇幅不限,因此学写日记并不难。日记虽然并不难,但也不能不加思索,随意下笔。日记是应用文体的一种,它还有些具体的要求与格式。
1.先思考后动笔。2.内容要真实、感受要真切。3.语言要通顺、字迹要工整。4.书写格式要正确。
写日记有它自己独特的格式与要求:首先在第一行中写清年、月、日,星期几,还应写上天气情况。其目的是便于以后查阅。
写读后感的方法:
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这种读书笔记就是感想式笔记,也叫读后感。这种读书笔记重在训练同学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也是我们小学生在写作时需要用到的。如何写感想式笔记?写读后感一定要选择自己感触最大和体会最深的一点来写,应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当然,写的时候还要善于联想,依照原文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
写读后感应注意这样几点: ①读后感的练习要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不进行一定量的课外阅读,“读后感”便成了无源之水。②写读后感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要集中谈一两点感受最大的心得体会。③写读后感在联系实际时要实事求是,不说假话,大话,空话。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要选好读物(包括课文):即选择自己最感兴趣,读后最有收获体会,受益最多的读物作为对象来写.不能顺手拈来,马虎对待,随笔就写。
二、要读懂原文:即要认真阅读.反复琢磨,真正掌握原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它的中心思想,体会其思想感情,弄清文章的写作特点,抓住精彩的句段等等。只有这样,才算真的有所获,有所感.那种匆匆过目,囫囵吞枣,是难以真正读懂弄通读物的。如果连文章都没读懂,还谈什么“感”呢?可见,“读”是写“读后感”的前提和基础,是最关健的―环。
三、深谈感想.“感”由“文”生成,因此,“感”应与“文”有密切的联系,即把“读到的”与“想到的”紧密结合起来,但一定要注意,“感”是重点,不应只注意读了什么,进而忽略了感受,感想,“重墨要泼洒在感上”。写感想要注意:要和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现实,要紧抓文章中心淡感想。
四、小学生写渎后感可按照读后感的一般结构去写,开头简单介绍原作(包括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可根据自己需要而定),以便读者对所读文有―个大概的了解。淡感受,这部分须注意的是要结合所读文章淡感受.引用原文的内容要少,感想的内容要多,“引”是为了“感”引用要恰当,不要只“引”不“感”.结尾用结论性的语言进行概括,点明主题。
写读后感的步骤:
1、开头:写自己读完的感受(百感交集之类的话)。
2、然后写本文的大概意思,主要内容。
3、再写联想,如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或人。
4、最后写总结,如我以后一定.....之类的。
写好读后感的秘诀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小学作文:看图作文最容易拿分
★窍门:依照个别的图片造句,然后将个别图片的造句串连起来,加上一些连贯词汇、描写和形容词等,便能达到基本要求。
如何写好一篇作文?
一、小学生写作文:最忌偏题离题
小学生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作文偏题或离题。作文一旦离题,一半分数就不见了,除非文笔还流畅,否则就连及格都成问题。
另一个常见的毛病是文笔不好,词汇不够,如果再加上内容“天马行空”,胡乱写一篇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或捣蛋、有负面影响的,都不可能拿到高分。
二、分析其他作文分数不高的原因:
(1)选材不恰当:尤其是看图作文,没有照图片发挥,而是任意“创作”。例如图片是孩子刚拿成绩册,他的成绩不是太好......,像这样的题材应当是从正面角度去发挥,完成像“得到父母鼓励,孩子发奋图强”之类的内容。但有的学生却理解成“爸爸大发脾气,骂了妈妈一顿,还把妈妈杀了,最后我也自杀了.....”,这样的想法不合理,也不应该鼓励,因此无法争取分数。
(2)词汇不够:形容“开心”的事,通篇都是“开心”,没有别的形容词;
(3)句子不通顺:例如“小丽掉了课本”(正确是“小丽的课本掉了”)
(4)构思不完整、详略不当:开头写了一大半,来到主题中心思想时却两句话带过,结尾更是草草了事,犯上主题不突出的毛病。
(5)观察力不够,描写不深入:例如描写弟弟顽皮,没有举例具体说明。
第三篇:教孩子学会感恩
教孩子学会感恩
“天气转冷了,你穿得那么少,得多穿一件衣服。”儿子准备出门上学时,婆婆拿着一件薄外套给儿子穿上。正要开门的儿子不耐烦地说道:“不冷的,不用穿的。”“现在你在家里不觉得冷,待会儿出门就冷了,外面还飘着小雨呢。听奶奶的没错,快穿上。”儿子很不情愿地说道:“不!我不冷。真啰嗦,真烦。”
丈夫听到后,从房间里走到客厅,说道:“家里比外面暖,你现在肯定不觉得冷,你不穿的话,明天感冒了别埋怨难受呀,别说药苦不想吃呀。”孩子就是不愿听爷爷奶奶的话,敢跟爷爷奶奶撒气,却比较害怕父母。看到丈夫严厉的表情,儿子不敢狡辩了,乖乖地穿上外套后才出门。
在这件事中,让我不高兴的是儿子对婆婆说话的语气很不耐烦,充满抱怨。我发现,现在很多孩子也有这种现象—爱抱怨。如对长辈的关心,爱抱怨长辈啰嗦;对父母辛苦煮好的饭菜,抱怨煮得难吃;在学校里,抱怨老师上课上得不好,学校的桌子椅子不够新等等。孩子们缺少一颗感恩的心。我觉得从小培养孩子以一颗感恩的心看待事物是很重要的。当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时,他们能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能看到事物的好的一面,而不是一直在抱怨,带着消极的思想去面对。这样的孩子做事主动性、积极性更高,能认真地投入事情当中,不会被消极的思想、抱怨的心理所羁绊,不会不肯积极进取。这样的孩子今后的人生之路将走得更顺畅些。因为当遇到挫折时,他能看到失败的好的一面,不埋怨失败,而是带着感激从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等待他的将会是更宽广的人生路。拥有感恩之心的孩子也更容易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对孩子来说,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是很重要的,这将关系到孩子的学习。当孩子拥有感恩之心时,不会总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去发现并赞赏别人的长处,对同学有嫉妒心理。相反,他能够不吝啬自己对同学的赞赏。当学习遇到困难时,不会掩饰自己的不懂,也不会因消极心理产生的抱怨使自己对他人的帮助感到顾虑和排斥。他们会积极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并对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由衷地感谢,也会以帮助他人作为回报。这样的孩子更受老师关注,能与同学相处融洽。所以,父母培养孩子拥有感恩之心是很有必要的。可在平时引导孩子关注事物好的一面。如孩子测试不理想时,可引导孩子找出不理想的原因,去吸取失败的的教训,发现失败的好处,对失败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而不是抱怨或消极。当孩子抱怨学校的桌子椅子不够新时,可告诉孩子应该学会知足,桌子椅子旧总比没有桌子椅子好,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都不能上学呢,应该感激桌子椅子只是稍微的旧而不是用不了。
孩子学会了感恩有助于亲子间的沟通交流。当孩子在生日时向父母表达用育之恩时、当父母生病时孩子主动帮倒吃药用的开水时、当孩子感谢父母对自己的辛苦付出时,那时的你一定欣慰不已。
第四篇:教孩子学会爱
教孩子学会爱
场景:妈妈给宝宝买了好吃的,宝宝津津有味的吃着,这时,奶奶走过来逗宝宝:“这么多好吃的,让奶奶尝尝。”然后拿起来轻轻咬了一小口。宝宝大哭,非要奶奶吐出来。妈妈连忙哄宝宝:“宝贝别哭,妈妈再给你买更多好吃的,谁也不给吃,都给宝宝。”
现在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叹:“这一代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关心人。”其实,孩子的心就像一张白纸,所接触到的一切,尤其是家庭的教育,都会在记忆里留下痕迹,乃至影响他的一生。上面那个奶奶的做法,使孩子形成了“好吃的应该由我独享”的心理暗示,长此以往,就会滋长孩子自私、贪婪的意识。孩子生来都有潜在的爱心,但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多数父母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技能培养,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开发智力,提高才艺,却忽略了教孩子学会“爱”。
孩子首先要爱父母、爱亲人,将来才会去爱他人、爱社会。而教孩子学会爱,是家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
有这样一位母亲,让孩子每天给她写一封“感谢信”,不规定内容、字数,只要发自内心。孩子从刚刚会写几个字开始,有时写道“妈妈做的饭好吃极了”,有时写道“妈妈对我笑,我很开心”…… 多么有心的一位母亲!
实际上我们很多做父母的,对孩子的爱都是无条件的,不讲回报的,却没有教孩子学会感恩。孩子认为父母的爱是天经地义的,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教孩子学会爱,是个长期的过程,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像春雨般慢慢滋润孩子的心田。
一家人外出游玩,突然下起大雨,仅有一把伞,爸爸让给妈妈,妈妈让给孩子,爸爸告诉孩子:“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你强大,我们应该爱护弱小的人。”孩子懂得了要爱护弱小;在街上遇见残疾人乞讨,家长掏出钱让孩子给乞讨的人,在孩子心里就种下了善良的种子;对待长辈,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拳拳孝心便在孩子脑海刻下了印记……
亚米契斯说:教育是“爱的教育”。愿天下父母教孩子学会爱,使孩子不断由“被爱”向“施爱”转化,形成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良好人格,这样的孩子才能建立起充满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成功的人生。
陈愉彦妈妈
2011年5月
第五篇:如何教孩子学会思考
如何教孩子学会思考
教会孩子进行思考是件艰难的事情。原因在于今日父母“异常热心地为孩子安排了每一件事情。”电视机、电脑加剧了孩子的依赖性。
一、应重新认识聪明和思考。父母不要认为,孩子聪明一定善于思考,事实上,所谓聪明者并非擅长思考。他们不过具有快速回答问题的能力罢了。相反,表现迟缓的孩子,在沉默中做着“白日梦”,他们时常会产生较为深刻的洞察力。
二、应让孩子有东西可想。在家里,家长应创造条件,让孩子有东西可想。而且,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及童话之类的幻想。据最新的研究表明,孩子可以也应该结合最新发现的科技成果,进行有意义有开拓性的想象。父母才能引导他们一步步进入一个世事繁杂的社会。
三、发现模式和线索。新旧知识如何发生联系?旧答案如何运用于新问题?父母既要教育孩子辨明相同知识的模式,也要帮助他们避免一次又一次学习相同的经验教训。
四、提出非常规的问题。作为学习上的不断挑战,你应该常向孩子提出一些非常规的问题。非常规问题的特征:较生动有趣,较通俗易懂,可举一反三。
五、严格孩子对事物的表述。教会孩子用正确的字眼表达自己内在的思想,简洁明了地阐明个人的观点,这样能帮助孩子划清事物的界限,在各种困惑中能作出自己的正确判断。
六、容纳各种意见和观点。帮助孩子去参考其他人的观点,也可邀请他们的朋友参与商讨,你因此可纠正孩子的某些偏见,并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第一:创造一个思考的氛围。这对孩子形成独立的个性,表现有创新意识的思维、举动很重要。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小,需要成人照顾而把他看成是成人的附属品。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空间。因此,不必在孩子与孩子之间制造竞争压力,也不必为了培育创造力,将家庭生活弄得紧张、沉重;更不必一反常态,变成严肃又过分认真的父母。真正成功的创造力培养者,是能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像一个挚友般倾听孩子心声,了解孩子的举止,知道何时给他掌声,何时扶持他一把,没有命令、没有压抑。
第二:让孩子学会思考。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与交谈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气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要给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父母可根据交谈内容经常发问,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你的想法有什么根据”等问题,以引起孩子的思考。
第三:培养孩子创造性思考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培养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鼓励孩子凡事常问个为什么。父母要不厌其烦地给予正确的回答。不要阻止孩子探索性的行为活动。如孩子为了看个究竟,拆卸了玩具和物品,大人不要生气、谴责。倾听孩子有意义的“瞎说”,允许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如遇到交通堵塞的时候,孩子向父母描述他要造一种带翅膀的汽车,如何在天上飞过去时,父母也可在旁边添油加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