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端想到的自由与宽容——读《异端的权利》有感

时间:2019-05-12 12:4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异端想到的自由与宽容——读《异端的权利》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异端想到的自由与宽容——读《异端的权利》有感》。

第一篇:从异端想到的自由与宽容——读《异端的权利》有感

从异端想到的自由与宽容——读《异端的权利》有感

四百多年前,对于每一个现代人来说就像人会呼吸、鱼会游泳一样天经地义的信仰自由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一张以梵蒂冈教皇厅为中心的巨大蛛网笼罩着整个欧罗巴,成百上千个火刑架竖立起来,如同尖刀插进了欧罗巴的身体。

不愿成为上帝的羔羊? 不认同天主教的教义? 不服从教皇的绝对权威? „„

这一切有违天主教会意思的都被称为异端,而他们的命运,往往都是在火刑架上被烧成一滩丑恶的胶体。

当欧罗巴遍体鳞伤的时候,马丁·路德高喊着“信上帝即可得救”的口号,举起了带给诸多“异端”福音的高大旗帜,一场名为宗教改革的暴雨席卷了整个欧洲,许多被天主教认定的异端从此有了归属。而路德争取来的一项权利——人人都可按自己的意愿自由解释《圣经》——被赐予万民,那以后,《圣经》的解释权不再独属于天主教牧师,相应的,因独立解释或误解《圣经》而获罪的人也消失在异端的名列之中。

然而路德给那个黑暗时代带来的曙光并没有永久地持续下去,罗马教皇失势,但是未加冕的“新教的教皇”崛起了。这个人借着莫须有的神的名义向世人宣布,“他,并且只有他,已经发现了新的和真正的准则。”

他就是加尔文。如果说是路德吹响了宗教改革的号角,那么就是加尔文这个天主教眼中的异端举起了宗教改革鼎盛的火炬。可就是这个“异端”,使原本已经褪去血腥色彩的“异端”二字再次充满了死亡与残害的气味。而这一次,异端的含义界定从天主教统治时期的异教徒、渎神者、恶魔崇拜者等扩大到了异己,一切加尔文的异己。

最初是物质。我很难想象日内瓦那样一个习惯了瑞士式自由的共和城市居然渐渐适应了加尔文的绝对统治,加尔文在日内瓦推行的禁欲主义严厉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有色彩的服饰、酒等饮料、圣母玛利亚与玫瑰经、教堂漂亮的彩绘玻璃、傍晚在河畔边相拥的情侣„„加尔文理想的日内瓦不允许这一切的出现。古训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我却无法用这条古训来批驳加尔文,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极端的禁欲主义者、苦修者,他应是“己所欲而故施于人。”他有着自己狂热的宗教理想——一个不需要仪式甚至爱戴的上帝,一个只需要畏惧的上帝——并且他想让别人也全部奉行他的理想,于是为了他的理想,他用了暴君式的独裁统治来建设他的日内瓦,肃清一切在他眼中与浮华稍有沾边的东西。

而暴君征服的脚步向来不会止步于单一的物质世界,紧接而来的是精神。当加尔文日益坐稳他在日内瓦甚至整个瑞士的王座时,宗教改革最辉煌的成果之一——路德从天主教手中辛苦抢来的《圣经》自由解释权再次失落了,天主教时恐怖的信仰不自由升级成了加尔文统治下的言论不自由,加尔文要让一切能够阐述和他相左观点的嘴全部闭上。

于是,在日内瓦这样一个曾经的自由之城,无数人重新被冠上了异端之名,加尔文利用他凌驾于市政会之上的统治地位,动用了各种手段,革除教籍、驱逐出境、投入监狱、绑赴刑场,他仿佛对待自己圈养的羔羊一样处置那些同他意见不合的人,直至塞尔维特出现。

那个年轻的西班牙学者错误地选择了加尔文这样一个死板严酷的独裁者做他的朋友。几番通信后,他寄了一本自己批注的《基督教原理》给它的原作者加尔文,塞尔维特在书页空白处写满了自己所认为的加尔文的谬误,这深深地“戳到了加尔文的痛处”,坚信着只有自己才是绝对正确的独裁者怎么能容忍这样的羞辱,加尔文大为恼怒,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里写下了这样阴狠的话:“若他竟来日内瓦,则只要我在本城尚有权威,定然叫他休想活着离开。”对新教的兄弟动了杀心已是不堪,可加尔文竟做了一件更让人出离愤怒心寒的事情,他竟把塞尔维特出卖给了他们新教最大的敌人,天主教的宗教裁判所。真如德·拉·马雷牧师对他的形容一样:“令彼怀怨,怨而无畔。”为了肃清那胆敢挑衅他、质疑他唯一真理性的异端,加尔文堪称不择手段,他背弃了他平日在布道台上向信徒们宣扬的一切道德。而在塞尔维特侥幸逃出宗教裁判所的看管经过日内瓦时,这处心积虑的记仇毒蛇立刻出动了他在日内瓦的一切走狗,拿出和塞尔维特通信时早就保存下来的手稿、信件,不出一个小时就把塞尔维特逮捕了。

不久,塞尔维特被处以火刑。

塞尔维特绝不会想到自己竟死在“朋友”和“兄弟”的手中,斯蒂芬·茨威格对塞尔维特之死的描述令人怵目惊心:“这曾是地球上一个能思考的造物,激情澎湃地向往着永恒;这曾是圣灵栩栩如生的断片——而今却缩成一团残渣,叫人生厌反胃。”这让我毛骨悚然。诚如茨威格所说,“撒旦再坏,还能比把呼喊着耶稣名字的人烧死更坏吗?”加尔文的独裁就这样存在着,和路德争取的自由是那样的矛盾。

路德说过,“异端绝不能用物质的力量镇压或者压制下去,而只能用上帝的话进行争辩。”从某种角度来说,宗教改革是一场异端的解放运动。所谓异端,在天主教最初的定义中指异教徒,他们的结局无疑是凄惨的,火刑架就是那个时代天主教留给历史最狰狞的烙印。而宗教改革后,宗教宽容的概念渐渐兴起,信仰自由似乎是大潮,可加尔文的出现又将自由的步伐阻拦了,异端也成了与加尔文意见相左的任何人,继塞尔维特之后,唯一一个敢站出来为塞尔维特之死的不义与不人道指责加尔文的塞巴斯蒂安·卡斯特利奥也被加尔文迫害至死,昔日自由的日内瓦成了活人的坟冢,从物质到精神,人所存在的每一个领域都被加尔文的主义占领、塞满了。加尔文无疑是背离宗教改革最初原则的,他实行着冠以神圣之名的恐怖。

可神圣的上帝何时给予过某一个人类以毁灭他人存在、禁止他人自由的权利呢?《圣经》中未曾提过异端二字,异端原本就没有绝对的定义,对于天主教徒来说新教教徒是异端,而对于新教教徒来说,天主教徒又何尝不是异端呢?《圣经》中更没有指名要对异端做出何种惩罚,从定义到处置手段,天主教的罗马教皇和后来的“新教的教皇”加尔文没有谁是正确的,我相信如果基督耶稣还活着,他恐怕也不会建议将一个信奉着他,却仅仅是对神的旨意理解有偏差的人烧死在火刑架上。

因为异端并非肉体的概念,而是人与人之间观念的分歧,是精神上的事物,而精神上的事物又如何能用尘世的法律加以审判呢?正如路德所说,这样的事物“不能用尘世的火与水将其冲洗掉”。尘世的法律绝不该用来审判他们的精神,如果一个人的精神并没有危害到宗教、国家以及他人赖以生存的根基,那么又有什么对错可以谈呢?抛开腐败与贪婪不谈,最初的天主教有错吗?而新教有错吗?之于加尔文,塞尔维特也不过是阐发他的观点而已,可这样自由表达所思所想的行为有错吗?在神自己都没有留下明确的指向之前,塞尔维特认为三位一体论错误这样的观点,又有谁能够裁定对错?

如茨威格所说,“尘世的王国只能指挥身体,就灵魂而言,上帝不会希望尘世的法律得以盛行。”

无论是塞尔维特还是更多被天主教定义为异端的新教教徒,他们都不该说是错误的。信仰自由没有错,言论与思想的自由更没有错,如果是观点上的不合,真正能够救赎彼此的只有宽容,从宗教宽容到人与人相处的宽容,每个人都有自由的权利,无论是信仰、言论还是思想,以宽容来对待彼此因为自由而产生的分歧,如同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理念一样,尽量容忍他人与自己不合的地方,从共同的观点中谋求合作。

然而宽容不仅仅是这样。诚然,当别人的言论与思想同我们的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时,当别人因为要捍卫自己的言论与思想而向我们发起挑战时,我们笑而接受,既不使用残酷的手段直接抹杀他人的物质存在,也不因为受到挑衅而失格地破口大骂,这是宽容的表现,但我谋求、渴望与大声呼唤的并不止于此。

真正的宽容是怎样的?

不是当别人冒犯了我们以后,当别人行使自由权利产生的分歧刺痛我们以后,我们能够温和地包容。伏尔泰所说的那句话几乎让我热泪盈眶情难自禁——“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真正的宽容应当是如同伏尔泰所坚持的那样,不是在事后,而是在事前,当别人要开口刺痛我们时,我们不会像天主教烧死新教教徒、加尔文烧死塞尔维特那样使用物质手段让“异端”闭上嘴巴。当一个人能够允许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合的人自由发表言论、驰骋思想的时候,甚至这个人还会为了那些异己的观点能够自由表达而誓死捍卫时,这,就是真正的宽容了。

而在中国,这样的宽容无疑是最缺乏的。中国的人和人相处时仿佛总有强硬的气派,一定要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每当听到批评或是攻击自己的言论时,人就像被踩了尾巴的猫、跳了脚的公鸡一样怒发冲冠,火气一发不可收拾。千百年前秦始皇大手一挥便有了焚书坑儒,想要禁绝文人对于朝政的非议来维护政治的久安,可是禁得绝自由的思想吗?平白坑杀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最终仍旧挽救不了二世而亡的秦朝。到了今天,依旧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百般阻挠民众传达自己的想法,辱骂、毒打、威胁,各种手段都被使出来用来关上人们的嘴巴,想要那些自由的语言不要飞到更高的地方去。可嘴巴关上了,思想就真的能被禁锢起来吗?没有了群众辛辣的言语,位置就真能做的稳当吗?如果不能,那么为什么不以宽容的心态去包容那些言语,去倾听那些言语,甚至为了捍卫百姓自由言语的权利而战呢?

君不见,思想正是在相互的探讨争论中一点一点锋利,进步正是在彼此的切磋竞争中一点一点被推动的。

君不见,自由才是思想诞生并勃发的土壤,而宽容是这土壤上流过的溪水,正是它滋润着这片土壤,让这土壤上的造物愈发茁壮。

合上眼,异端们为了争取自由而流下的热血如同浩然的长河,从历史中汩汩漫出,悄然淌过我的心中,那炽烈而有力的河使我对未来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信心与憧憬,总有一天,自由将不只是宪法上的一句话,而宽容也不只是某个异端的一声血泪哭喊,异端的权利终将得到捍卫——我这么相信,并为之奋斗着。

第二篇:读加缪的《局外人》有感:异端的真实

异端的真实

——读加缪的《局外人》有感

钟阳

编者按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被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但《局外人》里的默尔索却在有意无意间想要打破这个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自我,保持和芸芸大众的距离,完全遵照内心本性,做一个冷眼旁观、我行我素的局外人,用真实的自己对抗这世界的荒谬。高新法院全员读书活动,带您去看“存在主义”文学大师阿尔贝·加缪所塑造的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

文章的开篇用一种亲密、冷漠、真实的语调描述主人公默尔索收到母亲去世电报时的态度:“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

随后默尔索参加了葬礼,但他拒绝看看母亲的遗容,也不知道母亲究竟多少岁。更要命的是,母亲的朋友在葬礼中痛哭流涕,而他面对母亲的去世却没有哭。

葬礼结束后的第二天,默尔索去海滨游泳,遇见了玛丽,他和玛丽嬉戏,和玛丽一起看滑稽电影,并且和她一起回到自己的住处。玛丽问他,愿不愿意跟她结婚,他不反对。而玛丽问他是否爱她时,他却说大概是不爱的,但这和结婚无关。

默尔索的老板让他去巴黎设立办事处,玛丽也很向往巴黎,默尔索却说生活无法改变,“我在这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而且默尔索觉得巴黎“很脏。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人的皮肤是白的。”

不止于此,默尔索还和名声不好的邻居相处的不错,邻居要求他写信惩罚邻居的情妇,他答应了。邻居与情妇冲突后,邻居要默尔索向警察作证说情妇不尊重他,默尔索也答应了。最后,默尔索和邻居等人在海滩游玩时,碰见了邻居的对头,他拿着邻居的枪意外而稀里糊涂的杀死了对方。

面对审判,默尔索拒绝成为辩护律师为他设立的有利形象,因为那不是他。而检察官也不关注默尔索杀死邻居对头行为的本身,他通过默尔索面对母亲去世没有流泪、在葬礼中及葬礼后种种不合适宜的行为及与“道德可疑”邻居成为朋友,认为默尔索“根本没有灵魂,对于人性,对于人们心中的道德原则”一窍不通,默尔索的心“已经空虚到人们所看到的这种程度,正在变成连整个社会也可能陷进去的深渊”。因此,他控告默尔索“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最终得出默尔索是“一个在精神上杀死母亲的人”。因此他向裁判者“要这个人的脑袋”。最终,默尔索被判处了死刑。

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这样描绘西西弗斯:“我们看到的是一张痛苦扭曲的脸,看到的是紧贴在巨石上的面颊,那落满泥土、抖动的肩膀,沾满泥土的双脚,完全僵直的胳膊、以及那坚实的满是泥土的人的双手,经过被渺渺空间和永恒时间限制着的努力之后,”将巨石推到山顶,然而“巨石在几秒钟内又向着下面的世界滚下,而他则必须把这巨石重新推向山顶,他于是向山下走去......”。西西弗斯不可能将岩石推上山顶,重复着诸神看来无效而无望的劳动,但他却一直在反抗命运。加缪说西西弗斯的快乐是“向着高处挣扎本身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

默尔索同样是西西弗斯的化身。面对母亲的去世,如果他痛苦流涕;娶一个女人时,如果说“爱她”;面对审判,如果塑造有利于自己的形象;面对神父,如果虔诚谦卑。这样他的生活会大大简化,但他却会像他对神甫的评价一样:“他的任何确信无疑,都抵不上一根女人的头发。他甚至连活着不活着都没有把握,因为他活着就如同死去了一样。”而默尔索“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对我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是的,我只有这么一点把握。但是至少,我抓住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我从前有理,我现在还有理,我永远有理。”这就像加缪在《局外人》美国版的序言中说的,默尔索“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他忽略外界的干扰与暗示,认真而真实的和他人相处,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反对那些“曾经有过美好内涵而现在虚有其表的形式,不愿被替代。”

他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一个坏人,只是一个真实的人,但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最终成为异端。

第三篇:读《宽容与正义》有感

读《宽容与正义》有感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看了秦风编著的这本《宽容与正义》,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与日本对待战争和人民态度的截然不同。其实我有点害怕看到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我不敢看那些血腥的画面和叙述,根本无法想象日本对中国人民的残忍。我们记住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教训与未来的发展。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胜利结束后,以德报怨,善待日军战俘并人道援助300万日俘日侨顺利归国的一段历史,体会了中华民族的宽容与大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和巨大创伤。其中的残酷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只有当时深受其灾难的人民能够体会的,但是有些人连生命都没有了,又该怎样去讲出来啊!我想我此刻可以理解作家张纯如在写了《南京大屠杀》后为什么会自杀了?任何一个人看到日本侵华的最真实的残酷时,都会很难受,甚至无法忍受的。张纯如她作为一个有血性的人,根本无法接受这样血腥的黑暗的历史,她无法从中走出来。她只想让世人了解南京大屠杀真相,并提醒世人“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不仅我们中国同胞这样子,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些关于战争年间外国人在中国的纪实,有一位外国女子在中国红十字会工作,最后被迫离开中国,她很难过,伤心离开,最后在回去自己国家的路上跳海

自杀了,她为自己不能帮到中国苦难人民而难过,为日本的残忍行为而心寒。

日本侵华战争中,无论是中华民族,还是日本民族,这都是一个深重的灾难。一些中国人在战争时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就被残忍地杀害了,我不知道日本的军队该是怎样的没有人性。对于日本人民来说,他们受骗了,战争让他们失去了很多,侵华战争是非正义的,对于参军者来说,那是家破人亡,战死异国。在战争中,美国在长崎,广岛投下了原子弹,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历史的灾难,在现代他们依然因为这原子弹的伤害痛苦不堪。我想起了那一部电影《南京,南京》里面的一位女人,她在被日本军捉住时,经过日本军角川君时说了一句:“杀了我!”她知道被日本军有多恐怖,所以她宁愿死在她朋友手上。她死在了一个有人性的日本军手上。最后日本人角川君帮助两个中国人逃出南京后,他也自杀了,因为他也不知道他自己在干什么,这场战争并不是他所接受的那样正义,日本来中国并不是拯救他们,只是让他们陷进苦难中,他也没办法接受日本的这场战争。

对于不能忘记的历史,我们是怎样的态度啊?笔者之所以写《宽容与正义》这本书,是他想要将最真实的历史展现在人民面前,让所有的人去正视战争历史,更好地向前发展,不要歪曲历史的真实面目。由当日日本犯下的罪恶,我想每个人民都不应忘记的,现代社会的日本究竟是怎样看待以前

犯下的错误的呢?那些右翼分子在肆意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等行为,让我们人民感觉到历史被颠覆了,我们中国先辈所受的灾难和凌辱,该是如何的忍痛啊,就这样被掩盖了吗?

我们中国人知道“不念旧恶”及“与人为善”为我们民族传统至高至贵的德性。我认为《宽容与正义》这本书的目的,是世界所有正义人士所追求的,没有人要冤冤相报,我们追求的只是真正的和平与发展。这本书用相片与文字真实地记载了抗战的历史,中国军民是如何对待日本人的以及日本的恶行,里面的一些照片记实是我没有勇气看的,我在看这本书时被闪了一下内心深处,一直以来我都只是很笼统的知道日本军队对中国很残忍,但当很深刻地去了解时,我真的感觉到很痛苦的,我会莫名的心痛,只为我的先辈承受的惨痛。在我小的时候,也从我的爷爷奶奶那里听他们讲述日本当时侵略中国的恶行,他们那时的生活真的很艰难,同时还要时刻警惕日本军队,看着自己身边的人不是因为自然规律而死亡,却是在日本的刀下身首异处,这里面真的有太多的残酷和无奈了。

在这里,我只是想说,日本社会的主体力量是和平的,我们对于日本的民众没有记恨的意思,我们需要警惕的是现在日本的右翼分子,他们只是一群人,一种歪曲思维的象征,他们破坏中日之间的交往,更破坏了今天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将不被世界所容忍的。

正如笔者所说的“战争已经过去的,应该谴责的是导致战争的错误思想,而不是无辜的战争后代”。今天的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他们的先辈也有在天皇的愚政骗局下支持与参加了战争,最后搞得家破人亡。我想在今天这个时代,日本民众是理智的,他们可能不再会轻易相信这样的战争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让我们铭记历史的教训,以更好地向前发展。

第四篇: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在文中,胡适提到了“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接下来举出了年轻时在报纸上发表的与容忍背道而驰的文章进行自我反思。能够反躬自省就是一种容忍,对自己过失的容忍。对于任何事物都应该在充分的认识后才能发表评论。这样的评论才具有时代意义和尊重原创的精神。

“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容忍与自由》)这里将不容忍的根源讲出来了。“喜同而恶异”是人性中的普遍现象。所有的争吵也都是因为与己所持意见相左而产生的。然而中国自古就有“宰相肚里能撑船”,试想,人的肚子里怎么可能装下一条船呢?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了。但是的确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容忍的思考。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下,上层阶级是极不愿意听到正直的柬言的。所谓“忠言逆耳”,太多的大臣就是因为直言上书为自身乃至家族招致祸端。《赵氏孤儿》中的赵循就是不懂得向皇帝献媚、说好话,不懂得和那些小人勾搭成奸,使得被奸臣“恶异”,最后被诬陷,放恶犬咬死,满门抄斩。这是权臣奸臣的“不容忍”。而后来赵氏孤儿对杀父仇人的报复绝不能说是不容忍。这是原则问题,当了18年的义父又如何?一个人连道德都沦丧了,和他谈容忍又有什么意义?相比之下,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案,却能够得到更多的谅解。他的道德被室友逼到了极限,毫无自尊可言。穷是他的错吗?那些人凭什么耀武扬威,对他人格侮辱呢?他们太过自由的行为将马加爵的容忍极限打破了。这里如果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那就是马对于他们的言行太过容忍了。他的案例值得我们永远思考和反思。

一个王朝的兴衰与否,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帝王是否愿意察纳雅言。但是,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尚且不易,何况帝王乎?中国人一向注视面子工程,比如,晚辈不能忤逆长辈的意思。那九五至尊的皇帝就更加不可能那么容易的接纳不同的意见了。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便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唐太宗虽然有时对于魏征太过耿直的性子气得牙痒痒,但是对于魏征正确的且对国家有益的建议还是会欣然接受。唐太宗还是非常大度的,至少对于帝王来说。因此更可以看是容忍是自由的前提。如果唐太宗也听不得逆耳之忠言,那大臣的自由进谏之风遍不可能开启,那对于国家的治理一定不是一件好事。

容忍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容忍不等于纵容。容忍是建立在每个人不同的价值取向上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度。在这个度之内可以自由的驰骋。要学习容忍,首先可以从广泛阅读经典开始。学会容忍不同的思想,这才是真正的容忍,这样才可以活得真正的自由。

音教1031班周江平

第五篇:读《爱与自由》有感

和谐成长,让爱与自由同行

嫩叶钻出坚硬的土壤,阳光洒遍和谐万物; 小荷露出翠绿的尖角,微风轻曳平静湖面;

雪落地无痕,雨掷地有声,生命不息,精神伟大。世间万般情趣,——读《爱与自由》有感

似乎在不经意间诞生。没有压迫,没有束缚,就这样以他们的姿态自由祥和的适应着冬去春来,莺飞燕长。

儿童的生命就像这些看似渺小却伟大的生命,由胚胎在母体中发育成长,看似不经意的平淡生活,却因为生命的顽强而越发的妙趣横生。小宝宝的诞生,让期待变得更美丽;小宝宝的成长,也让亲人倍加仔细。在生养他们的同时,家长所面对的是育人这个更加艰难的话题。

我一直在深思教育的问题,教育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怎样才做到合适的位置,怎样才能用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更多的处在成长阶段的那些孩子让他们能更加茁壮。

在读到《爱与自由》一书后,深得感悟……

感知

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从幼儿到青年,生活中父母扮演的角色,学校里老师扮演的角色,社会成员的角色等,都对他们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些重要的影响中,我们始终离不开爱的呵护,只有用真正的爱去关心他们的成长并让他们感觉到这份爱,才是在教育方面所推崇的“获得”…… 孙瑞雪在这本书中推崇的是一种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只有当用心去给予孩子爱时,才能让孩子在无形中自我感知地在这样的爱中成长。

她举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当一个孩子吃饭时喜欢用她的手乱抓饭桌上的东西,甚至用手去抓自己吃的东西,弄的是一片狼藉。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一些父母喜欢把孩子脖子围的干净利索并且一口一口的喂饭吃,这样的目的我想大多数都是为了让孩子爱干净,其实不然,这样恰恰是父母在爱自己。因为怕脏所以替孩子围上围脖,因为怕麻烦所以不准孩子动手动脚。家长在无形中把爱转移了。

研究表明手是智慧的工具,当孩子在用手去抓东西时其实是在感悟他们对世间万物的感受:饭是软的,桌子是硬的,碗是滑的。这样的自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在成长。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就会使他失去把握食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我们不懂得他们的感觉,但我们可以让他们感觉。所以父母该给的爱是真正的爱孩子而不是爱自己,如果长时间的打断孩子这种自我感觉的方式,世间长了,变大了,孩子的感觉最终被大人的束缚。这种可怕的影响也在潜移默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孙瑞雪在这本书中阐释了蒙氏教育理念,怎么去理解孩子,怎么看待孩子的各种表现,怎么处理他们的表现,这么做,到底为什么?又有什么后果?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不该忽略的。蒙氏教育表明: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所以一定的爱地给予,一定得自由地给予,都是为着儿童的成长做出着重要的贡献。我们的方式方法关乎着儿童对认知世界的取向,关乎着孩子是否在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我们多么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去感知。感知爱,感知能否,感知快乐与悲伤,感知所有需要他们慢慢去了解的东西,比之如色彩,形状。有的人把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比成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其实就是蒙特梭利说的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我们无需在孩子还很幼小的这样一个阶段中强行的去灌输外界的知识给孩子,比如唐诗三百首,比如珠算技巧。懂了这些并不代表这个孩子有多么的聪明,只能说父母下的苦功夫的确很多。这样其实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他们也并不知道这些东西内在的含义,唐诗三百首是很多的大人都无法理解的意境化的东西,怎样去让一个小孩理解?珠算技巧性的拨弄是否真的让孩子了解到了其中的内涵?其实这些都是灌输,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让孩子去感知,这是教育者应该关注的,学习是从一个不懂到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何为真正的懂得,是指是否领悟到个中的道理。假使只是简单的知道表象,那又有何意义,我们希望的是孩子在自我学习的这一过程中能用自己对事物的感知的概念去应对更多在实际中出现的情况。

我们感知风的存在,是它轻拂过我们的面颊,让我们倍感轻切; 我们感知光的存在,是它洒遍我们的生活,让身心都变得温暖; 我们感知爱的存在,是它占据我们的心房,让我们温暖着他人; 感知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学到的应该让孩子具备该能力的第一个感悟,是从孙瑞雪对待儿童的行为上得到的深切体会。无论孩子多大,在教育这个阶段就应该让他们去自我感知,过分的干预会让他们丧失起码的分析能力甚至是自立的能力。我们所做的是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感知,让他们理解,让他们独立,从旁的观察他们的感知过程并在他们遇到疑惑需要帮助时提供一些参考的意见。

尊重

当一个人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他能够长久的沉思,他能够浪漫的联想,在这个时候,如果远处钟声传来的话,那么他这种感觉会更好的加深,像诗一样。蒙特梭利说,一个优秀的蒙特梭利教师,她的杰出点就在于,当这个孩子正好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老师就是那个钟声,能够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加深。

我觉得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老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不是引导者,而是协助者。在协助的过程中老师发挥更多的作用应该是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更好的带动他们的成长。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讲究尊重二字,友爱源于尊重,理解离不开尊重,尊重获得相应的回报与恩惠。我们尊重学生,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爱,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爱,才能更好的作为钟声,加深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孙园长讲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个小孩在回家后把家长买给她的一长溜娃娃排排坐的摆在床上,那小孩说:“不许说话,赶快睡觉!要不睡觉我就要管你们了。”她妈妈说这个小孩把娃娃当木偶在表现她的老师的所作所为,其他场合的情况就更糟。这其实是幼儿园的老师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为了自己轻松而让孩子规规矩矩。这样反倒严重的影响了孩子。成人好压制控制它人,却将这样的思想传递给孩子,孩子却成了成人的一面镜子,映射出他们的思想束缚。

我们尊重孩子,从他们的角度去认知世界,陪他们一起感悟环境,我们不可嘲笑这为幼稚,我们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一个儿童的成长就像孕育着的花骨朵,没有适当的生存环境,即便是快要开放也可能会一不小心夭折。我们尊重他们,也同时培养了他们去尊重他人。所以,我们给孩子尊重,是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给自由是给品质,不是条件”,只有我们爱孩子,尊重孩子,让他们自由的感知生活的智慧,从中摄取对世界的探索意识,开发意识,具备常人无法想象的创造力,而这样的原始创造力是多么的伟大!

《尊重你的选择》

我会尊重你的选择,既然放弃是你的意愿

我会让白鸽停留在你的肩头,为你唱着动听的歌 我会尊重你的选择,既然转头是你的决定

我会给你自由的清茶,让你品味我的大度 我会尊重你的选择,既然是注定的结局

我不会追问那难言的困惑,让你自由的走开

结合到自身,一个将阳光洒遍生命的职业——老师。是多么神圣而伟大,当我们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用开朗,豁达,阳光般的心态去做那森林深处的那声钟声时,我们其实也收获了幸福深处的感动。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当用爱去让他们自由成长时,我们收获到的是更多的意料之外,这是苛求所远远换不来的„„我们互相的尊重,才能更加和谐的让学生成长,才能让他们在体会自由中前行。语言

语言是推开心灵的把手,语言是开启智慧的钥匙,语言是行动的指南针,语言是万物归于和谐的宝贝。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好的语言也是一种行为艺术。能将丑恶的伏地魔变成天使,他能将灭亡的世界变成天堂。语言是多么美妙的东西!

教育语言也是一门可供大家学习和参考的行为艺术。它能带给孩子美妙的天堂也可以带给他们丑陋的地狱。

在中国的教育理念中,所有的家长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发展的非常好。中国的传统叫法称为“光宗耀祖”,能出人头地,能成名成家。所以在对待孩子时,首先在语言方面就在不断的破坏其原来设定的目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孙园长这样解释:因为从大人嘴巴出现大多数的语言是阻止孩子这样发展。比如,孩子一往高处爬,我们会说“摔下来了”,去抓杯子,会说:“烫着了”。所以从头到尾一个家长给孩子说的都是孩子每做一件事,最后的结果对孩子都是一个巨大的伤害。这就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语言。

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反过来给孩子一种更好的,更准确的,更具有积极心态的语言。孙园长又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来作为帮助孩子成长的范例。

有一个孩子双目失明,长到6岁时,发生了一件他所不能理解的事。一天下午,他正在同另一个孩子玩耍,那孩子抛出球给他时喊到:“当心!球要击中你了!” 球击中了他,他极为迷惘不解地回去问妈妈:“他怎么在我之前知道我将要发生的事?”他妈妈温和的告诉他:“你是个瞎子。”她把孩子的一只小手握在手中,数着孩子的手指说:“人有五种感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这五种感觉中的每一种都把信息传到你的大脑中。”她把孩子表示视觉的手指弯起来,按在手心里说:“你和别的孩子不同,你没有视觉”她温和地对孩子说:“你站起来。”她拾起他的球。“现在,伸出你的手,你能用四个而不是五个手指抓住球。如果你由那里入门,并不断努力,你也能用四种感觉代替五种感觉抓住丰富而幸福的生活。这个孩子一生都没有忘记他母亲的话,他确实以”用四个手指代替五个手指"的信条,抓住了他完美的生活。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前者是在摧残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长久的在打断与恐惧的后果中挣扎,后者是善良的的抚摸,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缺点却不畏惧,用阳光般的心态去看待他生活中的美好。这样的语言何其神奇,何其让人惊叹!

老师也是一样,学会用适当的美妙的语言去与学生交流也是一门该学习的艺术,作为大学的老师往往会遇到叛逆的学生,因为他们正处在青春期,如果一味的去逆着他们与他们不知该如何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样就会不利于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去做好与学生的交流,更不用说带给学生如源泉慰藉般的工作。我们爱他们,也要懂该用什么样的语言与他们沟通。我们给他们自由,也要知道,我们也有纪律去要求一些。我们离不开的是语言带给我们表达思想的方式,我们离不开的是语言带给学生的我们如阳光般辐照的爱。

和谐成长,让爱与自由同行,让学生在感知,尊重,与语言的艺术中学着去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只有端正爱的态度,给学生成长的空间与自由,我们相信,这样的心态能带给学生阳光般的心态与人生。

感知是学生的自由与能力,让它们在阳光下变成品德; 尊重是学生的态度与思想,让它们在交流中变成灵魂; 语言是老师的行为与方式,让它们在交流中变成桥梁; 《爱与自由》有很多让我感动的片点,总结以上,是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有更大的发挥。也是希望把教育作为一门神圣的职业,陪伴我走过我的年华。一种坚持是一种伟大,一种向往是一种梦想。怀着梦想去推己及人,怀着梦想去寻找灯塔。我一直相信,我会为自己也为我的学生开启一条幸福之路。

我们一直都在关心这样的问题:爱是什么?我们用嘴巴讲着我们的爱,讲着我们是多么的爱孩子,爱亲人,其实我们却在实际的生活中,用言语将那份停留在心间似乎是爱的东西变得面目全非。所以爱对孩子来说到底是什么呢?

“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无论是否是亲人,朋友,用心中的博爱去爱他人,也会在漫长无尽的追求长河中找到属于我们的那一泓清泉。也会在绵延山河,万古翠绿里找到那归寂心田,荡漾苍穹的一揽枝条。

给孩子那无私般真正的爱,让孩子在他们美丽的蓝图中勾画出那至善的自由!

让孩子的爱与自由同行,让他们能张开理想拥抱未来!

下载从异端想到的自由与宽容——读《异端的权利》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异端想到的自由与宽容——读《异端的权利》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有感

    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有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它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

    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有感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摘要:本文介绍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恩格斯的这篇著作及其中的理论......

    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有感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期末小论文 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有感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

    读《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有感

    读《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有感 我在以前对于马克思主义原著的接触比较少,仅仅读过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与论述。这次读了这篇曾经掀起全世界范......

    幼儿园教师读《爱与自由》有感

    读《爱与自由》有感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 《爱与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很欣赏的一段诗,同时也她也将诗句中的“爱”和“自由”......

    幼儿园教师读《爱与自由》有感

    读《爱与自由》有感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 《爱与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很欣赏的一段诗,同时也她也将诗句中的“爱”和“自由”作......

    读《自由与繁荣的国度》有感

    读《自由与繁荣的国度》有感交巡警大队——李峰看之前就看到看过很多该书的书友评论说这会是一本对三观有很大冲击的书,一开始我还不信,看了之后确实有一点感受,确实,这本巨作是......

    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有感(共五篇)

    社会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来源 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有感摘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出版于1880年,是恩格斯应保·拉法格的请求把《反杜林论》中的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