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及感受
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及感受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不再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那种积贫积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种贫困落后!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在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科技人员的知识已经明显老化的情况下,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挑起重担,承担起航空航天的开发研究的重任。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为神州飞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推动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的新发展。是改革开放,从根本上否认了“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错误口号,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知识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航空航天专家才能的发挥。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树立了中国人民的自信,推动了载人航天工程重大决策的制定.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毋须讳言,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权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对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说到底,要靠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任何走回头路的做法,都是没有出路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必定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成长,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贡献!改革开放的贡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
为了全面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9年 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 化道路。”[1](P163)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邓小平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2](P94~95)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 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P225)至此,“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 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与此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 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在党的十三大报 告中被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 表述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二、“两个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现了由片面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转变。使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重新开始起步。起步后,首先抓住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 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局面。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 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已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当作 社会主义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实际进程中,一方面由于改革开 放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三大产业的 协调发展,而且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追求变革、勇于开拓、讲 求实效形成潮流。实践中,使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基本任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 务是要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 代化。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这当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尽管 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但仍实现了国内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了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继续进行。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在“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使现代化 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还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提出了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从此,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加快推进,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极大地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
具有重要意义的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总结了近20 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抵制了 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全面规划了迈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实现工 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伟大构想。
三、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1.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2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成 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既承担 着完成传统工业化的任务,又承担着进行新的产业革命的任务。在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 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科学技术是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的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关键因素,是当今中国发展生产力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被应用于生 产,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业方面,我 们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计 算机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工业 方面,则必须应用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 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于国防现代化,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此外,决策的自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都离不开科学技 术。
2.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20多年前,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四个现 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 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 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 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1](P135~13 6)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场革命,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现代化。20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论断的认识。改革旧的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我国的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 路,改革使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完成了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全面改革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 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开放,不仅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也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贸易、科 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扩大了对外贸易,弥补了国内建设资 金的不足,这一切都是推动现代化的直接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被作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持久动力而被继续坚持下去。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
3.政治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也有许多不利因素和 困难,如众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相对短缺、交通运输紧张、就业压力大、生态 环境恶化等。在这样的国情下,如果全体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就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优势。反之,如果政治不稳定,社 会**、人民内部发生分裂,那就不仅会加剧原有矛盾和困难,而且会丧失我们的有利 条件和优势,现代化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政治的稳定是实现现代 化的重要保证。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P284)为此,所有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设计都要把保持社会稳定放在首位,一切有关现代化的方针、政策、方案都要服从于稳定这一最根本的大局。
4.必须把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 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现代化建设 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统一起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们不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搞好,还要为我们 的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粮,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们不能为谋求一时的发展而以牺牲长久利益为代价。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的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发展成了今天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和改善,但是我国的人口多,底子薄,尽管快速发展了这么多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而且我国经济之所以这么多年都能持续快速的发展,很多一部分原因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还有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世界上的一些非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国对我国的阻挠也会越来越强,对我国的事情也会越来越挑剔,我国今后的发展将会面临国内和国际上的重重困难。要持续快速发展必须靠科学技术,必须靠人才,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应该更加努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夯实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术,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改革开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把祖国早日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
[1]任忠平:历史的契机等待我们把握 人民网(转载)2008—12—25
第二篇: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及感受
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及感受
摘要: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 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
路线
方针
政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正文: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不再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那种积贫积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种贫困落后!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在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科技人员的知识已经明显老化的情况下,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挑起重担,承担起航空航天的开发研究的重任。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为神州飞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推动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的新发展。是改革开放,从根本上否认了“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错误口号,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知识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航空航天专家才能的发挥。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树立了中国人民的自信,推动了载人航天工程重大决策的制定.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毋须讳言,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权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对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说到底,要靠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任何走回头路的做法,都是没有出路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必定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成长,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贡献!改革开放的贡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
为了全面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9年 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 化道路。”[1](P163)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邓小平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2](P94~95)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 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P225)至此,“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 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与此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 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在党的十三大报 告中被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 表述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二、“两个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现了由片面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转变。使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重新开始起步。起步后,首先抓住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 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局面。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 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已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当作 社会主义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实际进程中,一方面由于改革开 放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三大产业的 协调发展,而且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追求变革、勇于开拓、讲 求实效形成潮流。实践中,使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基本任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 务是要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 代化。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这当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尽管 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但仍实现了国内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了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继续进行。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在“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使现代化 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还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提出了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从此,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加快推进,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极大地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
具有重要意义的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总结了近20 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抵制了 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全面规划了迈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实现工 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伟大构想。
三、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1.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2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成 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既承担 着完成传统工业化的任务,又承担着进行新的产业革命的任务。在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 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科学技术是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的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关键因素,是当今中国发展生产力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被应用于生 产,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业方面,我 们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计 算机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工业 方面,则必须应用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 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于国防现代化,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此外,决策的自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都离不开科学技 术。
2.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20多年前,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四个现 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 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 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 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1](P135~13 6)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场革命,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现代化。20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论断的认识。改革旧的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我国的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 路,改革使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完成了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全面改革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 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开放,不仅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也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贸易、科 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扩大了对外贸易,弥补了国内建设资 金的不足,这一切都是推动现代化的直接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被作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持久动力而被继续坚持下去。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
3.政治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也有许多不利因素和 困难,如众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相对短缺、交通运输紧张、就业压力大、生态 环境恶化等。在这样的国情下,如果全体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就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优势。反之,如果政治不稳定,社 会**、人民内部发生分裂,那就不仅会加剧原有矛盾和困难,而且会丧失我们的有利 条件和优势,现代化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政治的稳定是实现现代 化的重要保证。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P284)为此,所有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设计都要把保持社会稳定放在首位,一切有关现代化的方针、政策、方案都要服从于稳定这一最根本的大局。4.必须把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 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现代化建设 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统一起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们不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搞好,还要为我们 的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粮,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们不能为谋求一时的发展而以牺牲长久利益为代价。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的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发展成了今天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和改善,但是我国的人口多,底子薄,尽管快速发展了这么多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而且我国经济之所以这么多年都能持续快速的发展,很多一部分原因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还有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世界上的一些非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国对我国的阻挠也会越来越强,对我国的事情也会越来越挑剔,我国今后的发展将会面临国内和国际上的重重困难。要持续快速发展必须靠科学技术,必须靠人才,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应该更加努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夯实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术,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改革开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把祖国早日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
第三篇: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及感受
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及感受
摘要: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 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
路线
方针
政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正文: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不再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那种积贫积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种贫困落后!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在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科技人员的知识已经明显老化的情况下,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挑起重担,承担起航空航天的开发研究的重任。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为神州飞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推动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的新发展。是改革开放,从根本上否认了“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错误口号,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知识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航空航天专家才能的发挥。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树立了中国人民的自信,推动了载人航天工程重大决策的制定.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毋须讳言,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权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对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说到底,要靠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任何走回头路的做法,都是没有出路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必定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成长,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贡献!改革开放的贡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 为了全面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9年 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 化道路。”[1](P163)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邓小平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2](P94~95)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 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P225)至此,“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 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与此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 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在党的十三大报 告中被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 表述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二、“两个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现了由片面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转变。使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重新开始起步。起步后,首先抓住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 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局面。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 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已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当作 社会主义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实际进程中,一方面由于改革开 放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三大产业的 协调发展,而且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追求变革、勇于开拓、讲 求实效形成潮流。实践中,使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基本任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 务是要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 代化。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这当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尽管 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但仍实现了国内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了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继续进行。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在“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使现代化 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还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提出了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从此,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加快推进,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极大地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
具有重要意义的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总结了近20 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抵制了 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全面规划了迈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实现工 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伟大构想。
三、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1.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2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成 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既承担 着完成传统工业化的任务,又承担着进行新的产业革命的任务。在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 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科学技术是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的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关键因素,是当今中国发展生产力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被应用于生 产,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业方面,我 们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计 算机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工业 方面,则必须应用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 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于国防现代化,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此外,决策的自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都离不开科学技 术。
2.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20多年前,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四个现 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 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 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 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1](P135~13 6)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场革命,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现代化。20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论断的认识。改革旧的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我国的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 路,改革使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完成了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全面改革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 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开放,不仅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也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贸易、科 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扩大了对外贸易,弥补了国内建设资 金的不足,这一切都是推动现代化的直接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被作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持久动力而被继续坚持下去。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
3.政治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也有许多不利因素和 困难,如众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相对短缺、交通运输紧张、就业压力大、生态 环境恶化等。在这样的国情下,如果全体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就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优势。反之,如果政治不稳定,社 会**、人民内部发生分裂,那就不仅会加剧原有矛盾和困难,而且会丧失我们的有利 条件和优势,现代化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政治的稳定是实现现代 化的重要保证。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P284)为此,所有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设计都要把保持社会稳定放在首位,一切有关现代化的方针、政策、方案都要服从于稳定这一最根本的大局。
4.必须把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 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现代化建设 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统一起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们不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搞好,还要为我们 的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粮,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们不能为谋求一时的发展而以牺牲长久利益为代价。
改革虽然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但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还存在不少前进中的矛盾、问题和体制性的障碍。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基本上把重点放在 GDP 的经济增长上,这种增长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了。它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拉大,民生问题的积聚,社会矛盾的激化,贪腐现象的加剧。再就经济发展本身来说,必须推动中国从一个非消费型的社会向消费型的社会转变,这个问题不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一句空话.。因此,今后中国必定要向消费型的社会转型,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有助于消费型社会发展的基本社会制度,包括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教育,环保等等。同时,社会体制改革还要建立和发展社会基层自治制度,向建立一个完善的公民社会体制改革还要建立和发展社会基层自治制度,社会体制改革还要建立和发展社会基层自治制度社会这样一个目标前进,这是当前很重要的改革任务.而作为一个80后,我们这个大群体很幸运的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的环境中。但同时很遗憾,作为80后的我们似乎少了那些60、70后身上所谓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可能我们永远没办法体会在那些艰难岁月里长辈们的无奈。于是乎,长辈们口中向我们灌输的便是当年的“百家饭”、“文革”“知青”„„而我们则有如听一千零一夜,觉得是如此的不可思议。但我们想说: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一个人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而我们80后,成长的环境是一个经济、文化、消费以及科技剧烈爆炸的时代。而这,不也正说明改革开放对于中国而言的意义吗?纵观祖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们能说的,想说的真的太多„„如果说,70后是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中成长的一代,那我们80后便是改革开放推动祖国发展的见证者。
以上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以后三十年会怎样,现在已经有了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改革实践充分证明,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的正确选择,是富民强国的正确道路。我们期待着更好的日子,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第四篇: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198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濒临崩溃边缘,全国人民迫切期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而且当时的中国经济、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竞争力。这些压力迫使国家领导人做出重大举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物质丰富,综合国力位列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结束了农民交“皇粮”的时代。这些重大成就说明了改革开放的成功,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但是伴随成功的是其不足的一面。在物质及其丰富的同时,附髓而生的是消极腐败,社会风气不正。少数官员经不起改革和执政的考验,由人民公仆蜕变为人民主人。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曾有人说过,改革开放最失败的就是教育。就目前中国教育普及已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伴随的并没有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要把人口数量转化为人口优势,需要教育的跟进。现如今社会上吸毒贩毒,藏污纳垢,给社会风气造成污染。社会的风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教育质量有直接联系。所以改革开放并不能一味追求物质经济的提高,精神文明需求的提高也具有其重要性。行程艰难,失误难免。中国的改革就如摸着石头过河,一点失误没有是不可能的。但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同样需要认真研究、妥善应对。而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审时度势,不断调整。改革和发展是中国永恒的主题。
第五篇: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自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这无疑证明了三十年前我们选择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以及在这三十年中我们党领导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中国的外交也是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其根本任务就是为经济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而历史的发展决定了,中国的外交必须在国际风云变幻、世界格局转换、局部战争连绵不断的形势下,去履行自己的使命。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大家一致认为,改革开放就是不断解决发展中各种矛盾的历程,它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变化,把中国带进了现代化的快车道;改革开放把封闭和半封闭的中国带进了全球化,融入了世界经济发展大潮;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圈;改革开放为中国崛起提供了动力机制和体制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需要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需要提出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立足现实,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需要更加重视发展成果的共享问题。
过去的三十年,我们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我们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重大思想和方法。正是在这些重大思想方法的引导下,逐步产生和形成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必将成为人类发展史上最宝贵的经验之一。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新时期2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我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回忆过去的三十年,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相互团结、共同奋斗,一定会将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推向新的高度和新的水平,我们的国家也一定会越来越富强,我们的未来也一定会充满无限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