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陶瓷的认识与感受
对陶瓷的认识与感受
外国语学院
11级教育英语二班
学号:1112010210 姓名:陶霞
摘要: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瓷器,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名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璀璨夺目的艺术品,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见证,但是现在的瓷器,有很多技术,都不如国外,真是遗憾,希望陶瓷业能奋起直追,拿回我们的荣耀。关键字:陶瓷
中国 认识 感受 价值
瓷器我们喜欢的大都是古瓷,有艺术价值,有收藏价值,有民族的厚重感,商代到汉代是瓷器发展时期,逐渐成熟,所以我认为这个时期的瓷器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不是太高,瓷器艺术的最高峰时北宋,宋代五大名窑为代表的瓷器,代表着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统一,虽然画面不是很复杂,却是注重意境,瓷器反映着北宋的社会,经济发达,艺术昌盛。此外,元青花名扬天下,艺术价值也自不必说,明代前期的青花瓷还有着元代的遗风,中期成化的瓷器清新淡雅自成一家,好了,从明后期开始到清代,瓷器虽然花样繁多,但是艺术并不是追求繁复,花样,而且他们也一直追求前代的瓷器,所以一直在仿制,从社会历史上说,明后期国家国力衰弱,社会动荡,清代毕竟是少数民族,可能无法深刻的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
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由于其他条件的种种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再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陶瓷一直都是中国的代表,也只有陶瓷可以这么毫无争议的代表中国。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繁荣昌盛,是通过对陶瓷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文化。瓷器上的花纹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比如社会的状况、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当时统治者的兴趣爱好,小小的瓷器背后就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信息,我们通过这些可以看到中国几千年的变化,看到了当时的社会,也看到了我们祖先烧制陶瓷的高超技术,每一件瓷器上的图案都栩栩如生,每次看到瓷器上的图案都会有种莫名的震撼,图案不仅优美还有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让人觉得每一件瓷器都是有灵魂的,仿佛它们在告诉我们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告诉我们这几千年来中国发生的事。也看到了我们祖先烧制陶瓷的高超技术,每一件瓷器上的图案都栩栩如生每次看到瓷器上的图案都会有种莫名的震撼,图案不仅优美还有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让人觉得每一件瓷器都是有灵魂的,仿佛它们在告诉我们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告诉我们这几千年来中国发生的事。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正是基于中国古代瓷器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引发的陶瓷传播之路,使得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物品被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将中国和瓷器永远的结合在了一起,而现在我们正在为这个事业而奋斗,我们身为中国人而且是当代大学生,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的为之奋斗,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要好好守护这些珍宝,这些祖先辛勤劳动的成果,让中国瓷器的辉煌流传万代。
第二篇:对法学的认识与感受
题目:对法学学习的认识与感受
小的时候,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律师,在法庭内外替人伸张正义。于是,帮助他们解决法律问题的理想的种子,在我心里面扎下了根。高中三年,经历了高考的洗礼之后,仍然没有忘记心中的理想,所以在高考之后填志愿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填报了法学系,然而阴差阳错,我并没有进入那个心仪的专业。直到大二,听说学校可报选双学位法学,我便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他,向我心中理想的目标迈进。
法,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一直以为它仅仅是特别具体的、特别规范的一些条文,认为学法学只是死记硬背大量的法律条文和法律法规,只要背的多就能通过一系列考试,就能当一名律师,然后就能很好的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为推动国家法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来以为法律是个文绉绉的东西。但进入学习后,通过老师给我们讲授法学专业认知课和自己从图书馆里看书等,我对法学改变了看法,并对法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即法学部仅仅只是背诵一些法律条文和法律规范,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并熟练的掌握法律背后的道理,也就是说为什么要制定这种法律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无穷尽的文字,却不能像文学,绘成画,酿成诗。你永远无法从一本法律书籍上找到一张照片,一幅插图,甚至一张维恩表。貌似是学法律的人不允许法被人那样亵渎,不允许法与花花世界同流合污。法律是一种信仰,持之以恒地学习法律则更需要深深的信仰。每一部法典的诞生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部法律的产生,都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相联系。我们本科期间的专业学习,不仅仅是掌握法条的涵义,更要理解法典背后的故事。在学习国际私法这门学科后,我对法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国际私法在世界范围内是公认的一个独立的法律学科,它主要解决涉外民事关系中的法律适用问题。各国在国际私法的立法方式上有很大差别,主要有三种方式:法典式、专章专编式以及分散式。瑞士、日本等国是通过法典的形式来规定国际私法的,即法典式;我国将国际私法的内容分别规定在不同的法典之中,是典型的分散式立法,在民法典、海商法、票据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中都有国际私法的有关规定。严格来讲,说国际私法只是规定在民法通则中,是不全面的。各国的民商法典中都有分散规定国际私法的情况。
国际私法是以涉外民事关系为调整对象,以确定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为前提,以解决法律冲突为核心,由外国人民事地位规范、冲突规范、统一实体规范和国际民事诉讼和仲裁程序规范所组成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简言之,国际私法就是解决法律冲突问题的法律部门。无论以冲突规范调整也好,统一实体规范调整也好,都是为了解决法律冲突问题。
国际私法的客体主要是法律事实,包括位于外国的物、发生在外国的事等等。国际私法调整的对象是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关系,这种民事关系指涉外的财产关系以及与涉外财产关系有关的人身关系。这种涉外民事关系具有下列特征:一是涉外性,包括三个方面:主体涉外,指民事关系主体一方是外国人;客体涉外,指涉外民事关系的客体位于外国;内容涉外,指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事实或称作涉外民事关系的权利与内容发生在国外。二是广泛性,指涉外民事关系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民事关系,例如涉外婚姻关系,涉外继承关系等,还包括涉外的货物买卖,货物运输,货物保险,货款支付,国际投资等经济关系。三是国际性,涉外民事关系是通过不同国家自然人、法人之间的经济、民事关系体现出来的,这种关系表面上现表为自然人法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这种民事关系是由国家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国家的对外政策,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直接影响不同国家之间自然人法人之间的民事关系。
法律是以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的,任何法律都有可操作性。国际私法是以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可以适用于涉外婚姻关系、涉外继承关系、涉外侵权关系、涉外合同关系、涉外买卖关系、运输关系、保险关系、支付关系、投资关系等等。我国入世之后,涉外民事关系将会在我国各个领域普遍展开,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像我们现在走路要遵守交通法规、上学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样,所以说,跟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学是法律的智慧,也是一种法律的艺术,它会告诉你什么是法律,而人们眼中的法律又是什么。法律是人类历史的微缩,它与我们同在,从摇篮到坟墓,法律思想史则是这面审视人类发展的镜子。学好法学,并且做到学以致用,是我们一路上的追求。
第三篇:对管理学的认识与感受
对管理学的认识与感受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的30 年是我国现代管理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管理学理论的引进、本土的管理学理论研究, 还是管理学的实践应用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这其中, 一些关键事件对我国整个管理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和分析这些重要享件, 反思其在中国管理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对我们清晰认识我国管理学研究的过去和现在存在的问题, 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十分重要的
关健词: 管理学原理 组织 蓝图
一、对管理学原理含义的基本认识
管理学原理是研究管理系统在一定外部环境影响下变化发展的规律性,也是管理系统固有的、最本质的东西。它是对管理系统中的变化的抽象概括,所以,管理学原理必须要反映管理实践在外部环境条件下运动的基本属性,即管理系统与外部条件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应遵循的规律。认识并掌握这种规律性, 才能使管理系统的变化发展达到目的。
管理学原理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含义:首先,该原理必须反映管理系统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下所体现出的基本规律,它可以揭示系统的本质,这种本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够违背;其次,这种原理必须是管理系统内部的整体的规律,不能是单独个体或是局部的活动;最后,在管理决策的实践中,管理学原理是具有普遍性的,这
二、管理学的四大原理
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为达到组织的目标,对组织所能支配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过程。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学有自己的四大原理:
系统原理:现代管理的任何对象都是一个系统,都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评价、设计、优化、决策和实施,进行系统管理。
人本原理:人是管理系统的核心,管理活动应在对人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充分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动态相关原理:管理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运动变化的,应在动态中把管理工作做好。
效益原理: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主要追逐对象,也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寻找当代管理学理论的蓝海
一个多世纪以来,管理学从一种工作经验提炼式的实用边缘学科,经过并不连续的准系统化研究,蹒跚移步走进了社会科学的主流学科领域。在自然界发展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惊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结论,理论先导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构筑了这些学科坚实而强大的理论大厦,引导人们有序地在发展了的理论体系中思考、学习、运用和继承创新,卓有成效地解决了现当代社会纷繁复杂的各种问题。虽然在这期间的理论争论不断,论战不停,但是管理学已经步入社会科学的主流领域,只是在理论的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破除不了思想上的特定框架,在研究边界上
无法超越组织学、系统学、控制论的范围;其次,管理学不能建立本学科的独有的内核,缺少定位精确的开创大师。
美国已故的管理学大家哈罗德·孔茨教授开创了管理学中管理过程学派,也第一次提出了“管理学丛林”观点。他在书中概括了当时流行的管理理论的六大主要流派即管理过程派、经派、人类行为派、社会系统派、决策理论派和数量派,指出了各种流派理论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彼此的攻讦。并尖锐而精辟地分析了这种乱象的原因:语义丛林、先验假设、原则误解和理论家的相互不理解。孔茨教授将管理学流派归纳为十一个,除了上述六个派别外增加了团体行为派、社会技术系统派、系统学派、权变或情景派和经理角色派。
我国的管理学有迷失的倾向,国内学者近年来对中国管理学理论的迷失问题做出了一定研究。其中强调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为目前我国管理学研究的最突出问题。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指理论难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对于理论的研究陷入‘客户迷失’的尴尬处境,对实践‘插不上嘴’,只能‘自娱自乐’、‘做练习’式地研究。这种实践与理论的脱节不仅仅是学界自己的事情,由此也会引发一系列的严重的社会后果。首先,这种理论与实践不仅没有创造理论价值,还会对业已垃圾成堆的管理理论增添了新的垃圾,加剧了管理理论的混乱和管理理论的生态不平衡,同时也助长了管理理论不负责任的恶风,“东施效颦”的作品不断出现。其次,这种现象会造成管理实务界对实践脱节的管理学理论更加厌恶。不少企业家呼吁,企业决策应该与主流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说法反其道而行,并建议淘汰一部分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最后,有些经济理论的不正确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有学者指出“各级政府的科研基金是亿万劳动者辛辛苦苦干出来的,是‘民脂民膏’,怎奈学者胡扯一篇谁也看不懂、谁也不会看的论文就骗取了西部好几家农户一年的收入!这些年搞的科研基金,在多大程度上成就了中国学术的健康发展,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知识精英对人民资产的抢劫,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管理学在发展中可以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是,在实践中从来没有减少对管理学理论的期待,因为,人类想要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支持,管理学理论注定避不开这一理论逻辑。管理学作为已经占据社会主流的理论,社会应该给予管理学应该有的宽大和包容,而管理学研究者在社会支持下必须毫不迟疑地肩负起历史使命,披荆斩棘,突破重围,寻找到一片属于管理学理论自己的蓝海。
四、总结
中国管理学的理论虽然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但是,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走进国人的视野,也就是最近20多年的事情,所以,中国的管理学发展较其他国家要晚,理论基础也比较薄弱,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管理学的发展还是得到了很多资深管理学家和领导的高度关注和较高评价。
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正视现实、开拓未来我们相信, 通过管理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中国管理学将在21 世纪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1]李京文,关峻.中国管理科学发展方向之管窥[J].南开管理评论,2011(1):68-72.[2]王仕军.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科学的三大体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4):38-41.[3]高良谋,张媛媛.管理理论丛林的成因及反思:走向统一的探索[J].管理现代化,2011(4):107-111.[4]吕 力“.中国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经济论坛,2012(15):28-29 [5]罗纪宁.论中国管理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向〔月.哈尔滨: 经济研究导刊.2010.罗纪宁.
第四篇:对团组织的认识与感受
对团组织的认识与感受 我认识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我要求加入中国共青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奋斗。我通过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在中同共产党领导下发展壮大的,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有着光荣的历史。在建设新中国,确立和巩固这会上义的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
转眼之间,我身为团员已经两三年了。从最初的陌生与迷茫到现今融入在团组织这个大家庭中,我与团组织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我很荣幸能成为学生会的一员。我深深的感受到团组织充满温暖与欢乐,团结与关怀的情感,在这里,处处充满了正能量。我在这里不断学习,怀着对工作最为饱满的热情,希望能为团组织争光添彩。
第五篇:感受陶瓷文化
感受陶瓷文化
带着对陶瓷文化浓厚的兴趣,我和同学不远千里的从南昌来到景德镇,为的就是来一睹它的风采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来欣赏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和那儿的传统的名瓷精品。
陶瓷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景德镇更被誉为是中国的瓷都,他们的制瓷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为了更好的观赏瓷器,我们去了很多地方,例如御窑遗址景区,陶瓷馆,龙珠阁,浮梁古县衙,官窑博物馆和古窑民俗博览区。我们在那里发现了几千年前的精美的陶瓷珍品,进一步了解了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史和艺术成就,领略了它们的绝世风采,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望着那一个个精致的陶瓷我再心中感叹;他们的色泽是那么的晶莹剔透,形状标准,完美无缺,看不出任何瑕疵。我真是佩服当时的能工巧匠,他们的技艺是如此的高超,留给后世无限的遐想与感叹。由于大部分是博物馆,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孤品,绝品,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价值连城的国宝级的文物了。
当然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古窑民俗博物馆了。它是国家AAAA级景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我们在景区看到了古代制瓷作坊,了解了最古老的制瓷生产作业线。有几位陶瓷技艺的传承人也在当场为我们表演了制瓷的技艺。望着那精美的瓷器我真想上前自己亲自动手做一个,可惜不允许呀,真是有点小小的遗憾。不过没关系,我们还是感受到了我们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馆内还布有“明闾”、“清园”等明清古建筑群12栋,占地4600平方米,都是有些徽派建筑的风格。漫步在博览区内,我们顿时感受到了它的神韵与灵气。我最喜欢的瓷器是那种有着淡淡的忧郁蓝的清花瓷,显得那样典雅和清幽,瓷器上的图画雕刻的十分逼真,色泽鲜明,轻轻敲击一下还会发出清脆的响声,好像在做表演一样。走在瓷器的周围,心境也变得很平静,说话都不敢太大声音,生怕碰坏了任何一样瓷器。不过,走走看看,还是挺保眼福的。
在快离开的时候我们还去了一趟景德镇的古街,看到了很多琳琅满目的商品。它是一条仿古的街,所以走在里面好像进入了古代一样,感觉是那么奇妙。景德镇最尤特色的莫过于那里的路灯了,为了突出城市瓷文化品味,在新建或翻建的重要城市道路两边,都配有以青花为主色调的瓷柱路灯,非常有特色。并且 在多处城市道路的交汇处,有景德镇的瓷窑模型,都张显了瓷都的个性。最令人叫绝的甚至是连他们的垃圾桶也是用瓷器作的,真不愧为瓷都呀!
此次的景德镇之行我还是收获颇多的,我真正领略到了真正的陶瓷文化,提升了自己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趣味,满足了精神上的享受和熏陶,吸收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和财富,扩大了视野,这真是一次有意义的文化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