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说”第一场——为什么要接纳孩子的感受
为什么要接纳孩子的感受
讲师:Amy 大家好,我是青豆书坊的培训师Amy,很高兴能和大家交流。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源自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及课程中的内容。
很多人读过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享誉世界的家教书籍,但事实上这本书源自于一门课程——“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作者们30多年前就已经在世界各地进行推广这种人性化的育儿理念与接地气的方法。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用一种有效、愉快的沟通方式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也就是亲子沟通。我们今天要分享的主题是“为什么要接纳孩子的感受”,这也是亲子沟通中最为基础和最为核心的一个部分。
沟通到底有多重要呢?大家肯定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很多育儿理念和方法,无论素质教育、无痕教育、自然养育,还是目前流行的华德福教育和蒙台梭利教育,无论什么样的育儿理念都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实现。特别在10岁以前,孩子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孩子的思维方式以及习惯更多的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所以说,我们和孩子之间有效的、高质量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说:你走进房间,看到牛奶洒到了桌子上,这时你可能很直接的问“牛奶怎么洒了呀?”孩子可能会告诉你“我也不知道。”或者说“不是我弄的”。假设换成“我看到牛奶洒了,拿抹布来擦一下吧。”孩子很可能就会直接去拿抹布了。同样的一件事情,即使是“一字之差”的沟通方式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感受,从而引发孩子不同的行为。比如问道:“牛奶洒了,拿抹布来擦一下吧。”又或者“你把牛奶弄洒了,拿抹布来擦一下吧。”大家更喜欢听到哪一种?喜欢听到第一种还是第二种?(听众:前一种)嗯,前一种,事实上相当于一字之差。
所以,沟通很重要,它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场景是指责与反击的,还是快乐与亲密的。同样的,孩子的不同行为也是因为他有着特有的感受所引起的,在引导孩子的行为前,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先接纳他的感受。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感受。我会给到大家一个情境,都是关于孩子的情境,请大家把自己当成是这个孩子,仔细来体会一下自己的切身感受。然后在“开心、害怕、难过、生气”中说出自己的感受告诉我。假设有即难过又生气的矛盾情绪一并说出就可以了。好吗?(听众:好)好,我们开始,在线上做这个游戏还是蛮有意思的。我先来说一个情境,大家设身处地的自己去体会一下,假设是你,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情境1:我今天第一天上幼儿园,我感到:请大家回答是开心、害怕、难过、生气中的哪一种情绪?
(听众1:害怕。听众2:开心。听众3:害怕和开心)
好,我们看一下个。情境2:我的新裤子摔破了,我感到:请大家回答是开心、害怕、难过、生气中的哪一种情绪?
(听众1:害怕。听众2:难过。听众3:难过)
嗯,有害怕,有难过。那么情境3:我的游泳比赛得了第二名,我感到: 请大家回答是开心、害怕、难过、生气中的哪一种情绪?
(听众1:开心。听众2:难过。听众3:生气。:听众4:难过和开心)嗯,本来想着这次可以得第一。纠结的,复杂的。
好,最后一个。情境4:我今天打了乐乐,我感到:请大家回答是开心、害怕、难过、生气中的哪一种情绪?
(听众1:害怕。听众2:难过。听众3:生气。:听众4:难过和害怕)好了,游戏结束,大家刚刚都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请大家再想一下,从这个游戏中你都体会到了什么?同样一个情境,为什么有的人选择了害怕、有的人选择了开心?这说明什么?
(听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可以说“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感受”。
那选择害怕的人和选择开心的人谁对谁错?(听众:接纳)
是的,接纳。选择不同的感受,但是开心和害怕有对错吗?嗯,没有对错。是的,没有对错,也就是“感受没有对错,都应该被接纳”。我们不能认为愤怒不好就不去愤怒,害怕不好就不去害怕,情绪是本能的正常反应,没有对错,都应该被接纳,我们要引导的是因为这些情绪引起的“不可接受”的行为。比如愤怒时扔东西,我们要接纳和认可的是愤怒的情绪,要积极引导的是因为愤怒而产生的扔东西或打人的行为。
那么,在“今天我打了乐乐”的场景中有人选择害怕,假设这个孩子的感受是害怕,他回到家可能会怎么样?
(听众1:害怕受到爸爸妈妈的批评或挨打。听众2:选择不说。听众3:嗯,沉默,逃避。)
有可能不敢说出事实吗?(听众:一定有)这说明什么?(听众担心我们不能接受)。嗯,心里有担忧。说明“行为背后隐藏着感受和需求”。说谎和逃避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是害怕的感受和希望被我们理解、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的需求。所以,在这个例子里我们要接纳的是害怕的感受,要引导的是说谎的行为。
接纳和引导的方式也许有可以调整的地方还有一点,在刚才的游戏中,假设你的答案总是和别人不一样,你会怎样看待自己?比如别人都选择开心,只有你选择害怕,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有一次玩这个游戏时,一位妈妈说:“如果我的答案总是和别人不一样的话,我会想我是不是不太正常?”的确,当我们总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时,孩子就会觉得我们之间的感受总是不一样,就相当于让孩子一个人在一个角落,他们会因此困惑,因此孤独。
好,再总结一下,我们刚才的四个体会: 1.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感受
2.感受没有对错,都应该被接纳
3.行为背后隐藏着感受与需求
4.否定感受会令人感到孤独和困惑
关于接纳感受,看看几位心理学家的说法: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当孩子受到鼓励和尊重,坦诚地说出困扰他们的情绪时,这种情绪才能得到释放。这些积极的倾听方式正是促成这种精神宣泄的办法。它能帮助孩子弄清自己的情绪。在他们说出自己的情绪后,这些情绪常常会奇迹般地消失。
美国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亲子沟通之父):孩子的感觉与行为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好的感受会引发好的行为,孩子的感觉良好,自然会通情达理。
duang duang 接下来的内容就请大家打起精神了,会有一些理论,我尽量简单讲。
我们刚刚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来聊先接纳孩子的感受,其实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更是需要这样。下面我们来分享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大家先看这幅图:
能看到大脑中间的这幢房子吗?
Daniel J.Siegel,M.D.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发现,自我控制与大脑结构之间存在着普遍规律。有意思的是他把大脑想像成是一座复式的房子,分成楼上大脑和楼下大脑两个部分。楼下部分是大脑中体现原始功能的一部分,比如呼吸、眨眼、心率,还有一些先天的反应,向战斗、逃跑、僵持,另外,强烈的情绪比如愤怒和恐惧。楼下大脑中的杏仁核是产生情绪和发展情绪的脑部组织。那么楼上大脑呢?重要的前额叶就位于这里。楼上大脑主要包括大脑皮层,这部分和思考、判断、想象力、计划性、同理心、道德品格相关,特别是与我们今天涉及到的“控制情绪和身体”相关,这也是前额叶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前额叶负责控制情绪,产生深入思考和判断能力。如果孩子的“楼上大脑”运作良好,他们就会非常擅于平衡“楼下大脑”带来的情绪和身体上的强烈反应和冲动。很好的调控自己的情绪、预见行为的后果,或者在打人之前深思熟虑,想想之后会发生什么后果,并且善于体谅他人的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同理心。
但是知道了这些和先接纳孩子的感受有什么关系呢?
楼下大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发育得相当充分了,因为它要产生一些本能反应,而楼上大脑通常要到二十八到三十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全。大家还记得我们所说的楼上大脑的功能吗?
确认一下是否把大家讲睡。哈哈,那就好。
楼上大脑负责深入思考、判断力、对情绪的控制、同理心等等。还记得我们的老话儿“三十而立吧”?这也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因为在这个年龄我们的脑部发育才趋于完善。所以,这意味着,所有我们想要孩子去学习的行为都是基于一个正在发育中、还远远未完善的大脑组织。我们要求一个前额叶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孩子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要求他们要在做事情前先考虑一下会引发什么后果。这些事实上都是给到孩子十分不现实的压力。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被激活的楼下大脑会阻断与“楼上大脑”的连结,楼上大脑没有办法发挥它的思考力,让孩子失去思考的能力。起这个阻断作用的就是杏仁核。我们之前提到杏仁核是产生和发展情绪的。确切的说,它就像是大脑的守门人,通常负责扫描危险,它也很敏感,能够迅速酝酿和表达情绪,特别是愤怒和恐惧。一旦它感到这些,就会完全掌控全局,挟持“楼上大脑”的运作。当他被触发,我们的行动就会先于思考。这意味着什么呢?
孩子的楼上大脑还处于发育中的阶段,它的功能本来就不完善。而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绪和压力之下时,即便是这个功能尚不完善的部分也会被阻断,无法发挥作用。在这样的时候,他们的杏仁核被激活了,呵斥、责备、惩罚只会更强烈的刺激到楼下大脑的继续运作,让楼下大脑更猖狂,无法从理性层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纠正自己的行为,他们首先需要的是安抚和平静。只有通过接纳和理解感受与孩子成功联结之后,孩子才会慢慢平静,等待楼下大脑不那么亢奋的时候,楼上大脑开始恢复运作,利用他尚不完善的功能开始恢复思考,这个时候再去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等等,孩子才能听得进去。
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根本听不进去我们所说的话、或者多次“屡教不改”,又或者孩子不接受我们所设定的界限时,好好想一想自己的期待值和教导方式是否正确。自己是不是先接纳和解决了孩子的感受。
另外,谈到接纳感受,我们不得不谈谈“发脾气”和“哭闹”,这是让我们最为抓狂的事情。
我们没有见过哪个老公没给老婆买包或衣服,老婆坐在地上哭的吧?呵呵。但我们见到太多孩子的情绪来的很快,坐在地上哭闹、咬人、打人的都有,他们前一秒钟还很好,却突然之间哭闹起来。但这种情况消失的又会很快,只要他们得到理解和安慰,或者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种情况又会马上消失。上天很公平,他给到这些前额叶尚未成熟,还不能很好控制情绪的孩子们一个应激的机制,心理学博士劳拉.马卡姆把这种机制称为“防故障的安全机制”,那就是“发脾气”和“哭闹”!
和所有人一样,在生活中孩子也会不断的面临压力,比如刚上幼儿园、换了新环境、学校里受到批评,爸爸妈妈最近很忙没时间陪伴、在幼儿园发生了冲突、家里多了 个妹妹等等。从生理的角度讲,这些压力与问题会激发孩子压力荷尔蒙的不断累积,包括皮质醇和肾上腺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大人可以通过思考和交谈来释放这些生物化学物质。但孩子没办法,还有我们之前谈到的,孩子的前额叶还不成熟,没有办法控制和调节这些情感,还能怎么办呢?如果不去释放和调整,任何人都会憋出问题。所以,他们需要通过运动、哭喊、发脾气等方式来释放这些与情感相伴的生化物质,来帮助他们自己恢复生理的平衡,仅此而己。
所以,当孩子再向我们表达他们的负面感受、发脾气、哭闹时,别再以为孩子是针对我们,或者针对我们的养育行为,而仅仅是针对他们此时的感受和需求。我们就把这个时候看成孩子是在卸下他们身上的情感包袱或者恢复生理的平衡就可以了,也许我们的感受也会好受些,也更容易去接纳他们。
感受这个话题非常的重要,也非常的广泛,我们今天聊了为什么要接纳感受,但具体怎样接纳,有没有哪些可以实际操作的方法,以及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光接纳,就什么也不用做了吗?”等等更为深入的话题。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听到很多父母对我说“我看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说孩子才肯听》这本书,但我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具体去实行那些方法”。所以,在下一次分享中,我们将以互动的形式有针对性的关于感受的问题进行深度的解析与探讨。一起聊聊接地气的方法,一起聊聊除了接纳还可以做些什么,一起聊聊关于这些方法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篇:接纳孩子读后感文档
《接纳孩子》读后感
西工区第四实验小学张瑞卿
《接纳孩子》这本书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小巫所著作的。拿到这本书后,我利用零星的时间看了将近一半,看了之后总的来说感觉还是不错的。这本书内容分为以下六个章节:
一、安全感,儿童生命发展的地基;
二、叛逆,儿童情商发展的过程;
三、玩耍,儿童认知发展的途径;
四、冲突,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助手;
五、规则,儿童健康发展的护卫;
六、性别,儿童与生俱来。书里面的内容都是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呈现的。这六个方面,在我们的教育当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些方面的疑难杂症,而不知如何是好。这本书会帮助我们解决教育孩子时的许多困惑,这六个方面,我想谈谈安全感这个方面。安全感就是对世界对人间缺少信任。可是细细往下读,这短短的一句话却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内容,孩子与父母的分离焦虑是缺少安全感的表现、好胜心强的孩子也是缺乏安全感、成人的高标准严要求也是致使孩子缺少安全感的死敌……有这样一个案例,给我印象很深刻。其中有一位家长来信中这样描述:我的孩子四岁了(应该已经上幼儿园了),在家里非常开朗,什么都敢说敢做,可在幼儿园里却非常内向,不善表达,说话声音小;早上做操也不做;他还是个慢热的孩子,出去玩的时候,一开始总是兴奋不起来,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进入状态;午睡时候还会发出怪声,有时候表现得非常拧,你说什么他就偏跟你对着干。这位家长的描述,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和班上的几个孩子,他们的表现都跟信中这个孩子差不多的。我和这些家长们常常为此而犯难,常常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缩头缩脑,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又活泼又乖巧,而对自己的孩子却说也没用骂也没用,交流之中,我也希望能帮助爸爸妈妈们想出一些什么好招来,可是很惭愧,没有帮上什么忙,一贯的教育还是用的那些老方法,鼓励、引导、表扬,都用了,可是收效甚微!细细的看完专家的回信,我才豁然开朗,原来问题并不是出在孩子性格上,而是我们大人的问题!
原因是我们做家长的平时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要求他们按照自己设定的道路和标准去成长,殊不知,自己的某些要求和标准是他们这个年龄达不到的,同时家里也比较溺爱他们,习惯包办他们的生活,尤其是在社会交往方面。一般来说,在家热闹在外懦弱的孩子,都是生活方面被家人包办代替、行为方面被父母严格要求,才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也缺乏与他人打交道的技巧。孩子不喜欢做操,一方面说明他的自我保护意识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孩子害怕别人的评判,很可能因为他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大部分评判是负面的。午睡时发出怪声,说明孩子需要成年人的关注。孩子的执拗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表现,需要我们成年人开动脑筋,用巧妙的方式跟他讲道理,而不是命令他顺从我们。
专家的分析如此透彻,顿时我豁然开朗。我赶紧把这本书推荐给我们班的一些家长,并告诉他们,也许我们应该换一种眼光去看待孩
子,接纳他的个性,不要过于焦虑,要求他跟其他孩子一样。我们可以试着放松一些对孩子的要求,多拥抱孩子,多向他表达你无条件的爱。当你不斤斤计较孩子的行为时,相信那些问题都会烟消云。爱孩子就接纳孩子的所有,父母和老师无条件接纳孩子,孩子才会接纳自己转而接纳他人。接下来我会抽时间把这本书看完,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值得我们付出时间去细细品味。
2013-3-26
第三篇:《接纳孩子》读后感
在过去两个礼拜里,我读了小巫的《接纳孩子》,这本书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不同的个案,针对家长常犯的急躁、焦虑情绪,结合家长提问最多的儿童安全感、自主意识、认知模式、社会交往、规则规范以及性意识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和劝解。虽说《接纳孩子》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但是对于我们早期教育工作者来说更具有启发意义!因为早教老师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启蒙老师,是除了父母以外对宝宝影响最深的人!在这里,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一谈读了这本书之后一些浅薄的感受!
一、接纳并尊重宝宝的天性。
我们接触到的宝宝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年龄段、有着不一样的家庭教育,个性千差万别!作为一个早教老师就要用爱的目光关注孩子,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接纳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人格!
一方面我们要用欣赏得眼光发现宝宝的优点,每一位孩子都是天才宝贝都有他们的可爱之处,我们要以发现“美”的目光欣赏每一位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能够让宝宝的不足遮住我们的眼光,只见沙子不见金子!
另一方面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宝宝的“错误”。据书本所说,宝宝“黏人”、不听话、发脾气、贪玩、“自私”、“没规矩”等等表现其实都是对外界环境做出的正常反应,都有其合理性,我们要学会去接纳孩子的各种表现,宽容宝宝的过错,让宝宝体验各种各样的情绪特别是宣泄坏情绪(我们总是在压抑坏情绪,殊不知越是不让宝宝体验,他意犹未尽,下一次只会让他的情绪更加夸张,因为他想要彻底体验)、鼓励宝宝说出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问题。
二、
第四篇:接纳孩子读后感
接纳孩子读后感
丹丹
在所有宝贝们的身上,有着他们的可爱天真率直,有着情绪的喜怒哀乐。他们每天都给我带来新的认识,带来成长,让我体验孩子们和自己的各种快乐;悲伤;担心;困惑。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我心中最爱的那群宝贝天使。
书本上其中有一段话让我映像最为深刻,“无论他们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都是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想改变孩子的某些异常行为,必须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只要成年人改变了,孩子也会改变的。”这段话我最为感触。在没有读这本书,没有进入爱如是学习之前,对于自家的小侄女我一直以为是非常接纳的。宝贝她很爱玩闹,不爱吃饭,还经常咬别人,所有小孩身上出现的问题在她的身上基本都会一一呈现。我曾以为我可以无条件的爱她,可是经过多次的挑战,却发现我接纳不了在我看来她不好的习惯。于是在一次冬天,她依旧不吃饭在外面玩时,我没有像以前那样顺着她不吃就算了,饿了再吃零食。而是强行把哭泣的她关在房间,任由她哭闹叫喊,中间我有很多次想冲进去停止的冲动,但急于想改变她的不好,而选择在门外等待她,大概一刻钟后哭声停止了。我打开房门时,瞬间眼泪往下流,哭累了的她躺在冰冷的地板上睡着了。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是多么的不可以原谅!当我抱起宝贝时,宝贝用非常委屈难过的眼神看着我,虽然有跟宝贝道歉无数次,但是至今我还是没办法原谅我自己。当宝贝紧紧的抱着我时,我下定决心,从今以后不管宝贝她的行为在我看来有多么的荒唐,我都要不顾一切的爱她,接纳她的所有。将自己的爱括散到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身上。
很显然在没有进入爱如是,没有读这本书时,我以为事情过了就过了,孩子小不懂得往心里去,现在我才知道,对她内心的伤害有多大。每次想起,我都无比的后悔懊恼。我的本意是爱的,只是不会正确去爱。原来我对她的爱是有选择性的,不是无条件的接纳,我把认为好的接纳,不好的强行去改变,没有考虑到宝贝的情绪,想法,我的爱也是盲目无取的。
现在我想表达最多的就是感恩爱如是!感恩林老师,让我学习如何正确的爱孩子,接纳孩子,爱孩子们。爱宝贝们也不只是表面上的各种满足,更多的是需要走进宝贝的内心,从内心真正了解宝贝的成长。每次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并不是只爱她们可爱的好的一面,爱是需要无条件的。
每一个宝贝都是天使,来自不同家庭的天使宝贝。他们所呈现出的行为也是各不相同,各有特性。不管我做为老师还是家人,在他们的成长中都扮演着不同重要角色。在爱如是的每一天,宝贝们都会有不同的状况,有时候让我和孩童一样开心,有时候让我难过,对于个别宝贝的行为我还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完全接纳,但我知道了那都是宝贝们凭着天性出发的,没有对与错。他们都是纯洁的,他们通过各种工作,游戏,情绪好坏来发展生命的智慧。他们没有恶意,我们要做的是敞开更大的胸怀去接纳他们,爱他们。同时也接纳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自己的内心改变了,成长了,我才能更加柔软的去爱;去无条件接纳可爱的宝贝们。
第五篇:《接纳孩子》读后感
《接纳孩子》读后感1
接纳,是教育孩子的法宝。蔡真妮女士用她自己教育三个孩子的经验,告诉我们美式教育中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正巧今年三月,有机会带着孩子去了美国进行为期20天的旅游,期间接触到两个不同的美国家庭,旅行过程中也观察到一些美国人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对美国的亲子教育有一定的了解,看了这本书,共鸣之处较多。以下列举一些主要观点来做详细探讨。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教育反思、美国人的教育理念、接纳使孩子成才、家有儿女在美国、育儿问答,里面都是非常具体而典型的例子,读起来很亲切。
一、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们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第一篇《表兄表弟关于学习成绩与未来的争论》中谈到两个在不同国家接受基础教育的表兄弟,对于未来的工作定位是不同的,一个是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当歌手也无所谓;一个是别人眼里看起来比较体面的工作,自己喜欢不喜欢无所谓。这让我想起来前不久高考志愿填报,很多家长都是做足了功课,帮着孩子填志愿,孩子喜欢的专业,却被家长否定,因为那些在家长眼里是无前途的专业。父母习惯了包办代替,在如此重要的一件大事上,也是包办。多数孩子屈从于家长,也有一些孩子与家长发生了激烈冲突。本人在高校工作,看到很多学生因为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进入大学后厌学情绪严重,毫无方向和明确目标。《平庸儿子和天才儿子》这篇文章更是用真实事例讲述了父母在教育两个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一个放任自由,一个严密规划,结果却与他们预料得相反,真是“有心栽花化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问题还是在于教育目的观的失误,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智商培养和情商培养,哪个更重要?答案很明显。《中美父母对待孩子职业的不同态度》一文中谈到,中国父母的功利性较强,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较少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父母比较尊重孩子意愿,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工作,哪怕做个环卫工人,只要孩子乐意,父母是不会干涉的,并且同样引以为豪的。我们教育孩子要看到孩子的一生,而不是一时。
二、关于接纳孩子
接纳,都有此意。在本人的观点中,接纳与接受是有区别的。接受有被动的意思,接纳是很愉悦地接受并且包容对方。接纳孩子,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到。需要宽广的胸怀。每每看到生活中某些大人在大声地训斥孩子,而很少问问孩子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一些事情。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其实如果静下心来问一问,孩子的答案可能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有个故事,幼儿园老师让孩子们画画,画森林里的小动物。其中有个孩子把一张白纸涂得一片漆黑。老师打算批评孩子乱画,忍住了,问孩子画的是什么,孩子很天真地回答:我画的是小白兔,小熊,还有……,可是,天黑了,他们都回家睡觉了。看,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
在P137《是否接受孩子的检测办法》一文中,我也对照了一下,基本属于能接纳孩子的父母这一类。但是还需要不断学习,与孩子一同成长,才能做到真正接纳孩子。
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与我所崇拜的小巫女士的理念,很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纳孩子》读后感2
在所有宝贝们的身上,有着他们的可爱天真率直,有着情绪的喜怒哀乐。他们每天都给我带来新的认识,带来成长,让我体验孩子们和自己的各种快乐;悲伤;担心;困惑。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我心中最爱的那群宝贝天使。
书本上其中有一段话让我映像最为深刻,“无论他们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都是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想改变孩子的某些异常行为,必须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只要成年人改变了,孩子也会改变的。”这段话我最为感触。在没有读这本书,没有进入爱如是学习之前,对于自家的小侄女我一直以为是非常接纳的。宝贝她很爱玩闹,不爱吃饭,还经常咬别人,所有小孩身上出现的问题在她的身上基本都会一一呈现。我曾以为我可以无条件的爱她,可是经过多次的挑战,却发现我接纳不了在我看来她不好的习惯。
于是在一次冬天,她依旧不吃饭在外面玩时,我没有像以前那样顺着她不吃就算了,饿了再吃零食。而是强行把哭泣的她关在房间,任由她哭闹叫喊,中间我有很多次想冲进去停止的冲动,但急于想改变她的不好,而选择在门外等待她,大概一刻钟后哭声停止了。我打开房门时,瞬间眼泪往下流,哭累了的她躺在冰冷的地板上睡着了。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是多么的不可以原谅!当我抱起宝贝时,宝贝用非常委屈难过的眼神看着我,虽然有跟宝贝道歉无数次,但是至今我还是没办法原谅我自己。当宝贝紧紧的抱着我时,我下定决心,从今以后不管宝贝她的行为在我看来有多么的荒唐,我都要不顾一切的爱她,接纳她的所有。将自己的爱括散到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身上。
很显然在没有进入爱如是,没有读这本书时,我以为事情过了就过了,孩子小不懂得往心里去,现在我才知道,对她内心的伤害有多大。每次想起,我都无比的后悔懊恼。我的本意是爱的,只是不会正确去爱。原来我对她的爱是有选择性的,不是无条件的接纳,我把认为好的接纳,不好的强行去改变,没有考虑到宝贝的情绪,想法,我的爱也是盲目无取的。
现在我想表达最多的就是感恩爱如是!感恩林老师,让我学习如何正确的爱孩子,接纳孩子,爱孩子们。爱宝贝们也不只是表面上的各种满足,更多的是需要走进宝贝的内心,从内心真正了解宝贝的成长。每次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并不是只爱她们可爱的好的一面,爱是需要无条件的。
每一个宝贝都是天使,来自不同家庭的天使宝贝。他们所呈现出的行为也是各不相同,各有特性。不管我做为老师还是家人,在他们的成长中都扮演着不同重要角色。在爱如是的每一天,宝贝们都会有不同的状况,有时候让我和孩童一样开心,有时候让我难过,对于个别宝贝的行为我还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完全接纳,但我知道了那都是宝贝们凭着天性出发的,没有对与错。他们都是纯洁的,他们通过各种工作,游戏,情绪好坏来发展生命的智慧。他们没有恶意,我们要做的是敞开更大的胸怀去接纳他们,爱他们。同时也接纳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自己的内心改变了,成长了,我才能更加柔软的去爱;去无条件接纳可爱的宝贝们。
《接纳孩子》读后感3
去年夏天,孩子看到衣柜上面的一件背带裤,说自己要穿。那是一件他在前年元旦表演集体跳操时穿的,加棉的牛仔背带裤。我告诉他,那是冬天穿的,现在是夏天,太热了,不能穿。又过了几日,再次看到背带裤时,孩子又试探的问我,妈妈我想穿那件背带裤,我再次告诉他,那是冬天的衣服,现在是夏天,穿起来会很热的。又过了几日,孩子又提出要穿那件背带裤,好吧,这回,我终于给自己按了个暂停键,我想,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要穿这件被带裤,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穿这件背带裤很好看。而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诉孩子夏天不能穿冬天的衣服,因为很热,但其实背后还有很多我的一些虚荣的`念头和我懒惰的执行力。如果我的孩子大夏天的穿着冬天的衣服,我的面子往哪里搁啊,别人看到了会说我的孩子好傻,会想这个妈妈是不是脑子有问题,要是答应的话,会不会被别人说自己太放纵孩子,做出这么愚蠢的行为,还有穿一下就要洗,我可不想洗洗洗。
我站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次次的拒绝了孩子,完全没有看到孩子的需求,孩子也许只是想要穿着那件自己喜欢的衣服,一种美美的感觉,而我一直告诉孩子会很热,这只是基于自己过去的人生经验得出来的结果,孩子没有这么多经历,他不能理解夏天穿冬天衣服会很热的感觉。
在按下暂停键后,我在想,我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尝试一下这种热的感觉,他的这种尝试不会对任何人,任何环境产生伤害,我为什么要去阻止孩子,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尝试,探索,体验中积累自己的经验的,我忘记自己教育的初衷了吗?
小巫在她的书《接纳孩子》,指出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小小孩缺乏经验,怪点子却多的很,如果不尝试下,怎么知道什么行的通,什么行不通呢?如果我们替孩子做出所以的决定,那么孩子长大后,无法替自己做出负责任的选择来。当我们不在的时候,他们面临着各种诱惑,需要做出困难的决定,孩子会感到不知所措,他要么做出错误的 选择,要么任人摆布,因此,要给孩子机会,给他选择的机会。
于是,这一次我选择尊重孩子的选择,帮他穿上了加棉背带裤。就这样,大热天的,孩子穿着他喜欢的棉袄背带裤,晃悠了半天,中间还逛了趟超市,晚上的时候,我问孩子,穿着背带裤热不热,他点点头,于是帮他脱了裤子。孩子已经从他的体验中得到了此次经验,我不需要多余的说教!孩子从自己的选择体验中,发现,原来体验到的结果和爸妈刚开始提供的意见一样,那么孩子以后在有些方面也会更加接受父母的建议!
《接纳孩子》的作者小巫倡导母乳喂养,新浪网首届“中国榜样家长”的获得者。她一直是我的榜样,在初为人母的时候,是她的书一步步支持我,让我得以以一种全新的角度看待孩子,认识孩子,发现孩子。早些年作为育儿专家,她在一些杂志、专栏里,从孩子心理角度答疑父母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本书就是搜集了这些疑惑及问题的解答。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会发现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正常的,只要你换个角度去解读孩子的行为,因为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特定的需求,尊重孩子的需求,从接纳孩子心里的需求开始。
孩子如果从父母那里得到100%无条件的接纳,就奠定了这一生幸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