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组教案

时间:2019-05-12 12:1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组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组教案》。

第一篇:第四组教案

第四组教材教学计划

本组教材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本组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教学目标:

1、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2、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梗概加精彩片段的教学。

课时安排 《卖火柴的小女孩》

2课时

2课时 2课时 2课时 4课时 2课时

《凡卡》 《鲁滨孙漂流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 拓展四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置作业:

1、了解安徒生的有关情况(包括其生平,作品及有关故事)。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认真读课文,找出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找找她分别看到了什么?

二、小组讨论。

三、展示提升:

1、交流安徒生的资料。

2、认读、理解本课的生词。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几句话说出来。

这篇课文讲了在大年夜,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在街头卖火柴,她又冷又饿,为了取暖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种种幻象,最后冻死在街头。

4、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从她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5、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前置作业:

1、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三、展示提升:

1、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2、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3、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1)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描写她“两腮通红”、“带着微笑”?

学生联系上文,就会理解到小女孩是在幻象的幸福与欢乐中死去。幻象与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引发人们对她的同情。(2)为什么要特别写明她是在“大年夜”冻死的?

“大年夜”本应是欢乐和幸福的时刻,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这特殊的时刻冻死了,这样更增强了对比的效果,启发人们深思。

(3)“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句话中第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这里的“幸福”实际是反语,真正的意思是受罪和死亡。

老师继续追问:从文章的结尾中,你能体会出作者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文章的结尾饱含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4、指导朗读:小女孩死了,我们也对她寄寓了无限的同情。请同学们用同情怜惜的感情来朗读这一段。

5、交流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

(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有感情朗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味读书的好方法。)

(2)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对比的写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详细的刻画,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悲剧的结局。)

四、拓展延伸: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丹麦 安徒生)

美好的幻觉

残酷的现实

命运悲惨

课后反思: 凡卡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1、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

2、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置作业:

1、搜集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的资料。

2、认真读课文,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二、小组交流。

三、展示提升:

1、学生交流本文的作家,教师相机补充。

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他是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死于1904年。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3、认读并理解词语。

摩平:用手轻轻地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弄平。

楦头:制鞋制帽时所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制成。

慈悲:慈善和怜悯。

打发:派(出去)。

捉弄:对别人开玩笑或使别人为难。

祷告: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

4、交流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5、理清文章的脉络。

课文以信为线索,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分为三部分: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6—21自然段)

第一段: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段: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作业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前置作业:

1、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2、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3、凡卡写信时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二、小组交流。

三、展示提升:

1、回忆:《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2、围绕这件事,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①凡卡写信的内容是什么?

②凡卡怎么给爷爷写信的?

③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希望爷爷带他回村子?

④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为什么?

3、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4、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1)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

第三层:凡卡受不住了; 第四层: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5、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1)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什么问题?

①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②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2)自由读有关的内容,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边读边作标记。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③挨冻,而且睡不好。

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4)朗读指导。

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该怎么读呢?

老师引读,……凡卡向爷爷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村……请一位同学读,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

6、从凡卡的联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指名读凡卡的联想,围绕凡卡的联想,提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2)自由读,在书中寻找答案。

(第一次联想到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第二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联想到爷爷,突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联想冬夜的景色,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凡卡思念爷爷,思念家乡的一切;联想到爷爷砍圣诞树可以看出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但在凡卡的回忆里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单与凄凉。)

7、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学生讨论。

(2)交流汇报。

A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这两段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B文章细节描写很突出。在文中找找细节描写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顿饭吃什么都一一写到了。在回忆爷爷守夜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圣诞树的山林、枞树什么样等细节描写,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深刻感人。)

四、拓展:

1、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为什么?、2、凡卡怀着强烈的愿望把那封宝贵的信塞入邮筒,可万万没想到爷爷是永远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运又将怎样呢?

3、既然凡卡无法摆脱这悲惨的命运,那文章这样结尾的用意是什么呢?

文章以梦结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个不能实现的梦。这个结尾看似美好,其实隐藏着不幸,更激起我们对凡卡的同情。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鲁滨孙漂流记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置作业

1、积累本课生字词语。

2、了解作品及作者,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二、小组讨论交流。

三、展示提升:

1、了解作者。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2、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3、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4、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作业设计:课外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前置作业: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二、小组交流。

三、展示提升: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2、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3、老师觉得这几个句子很精彩。(出示句子)指导有感情朗读。

(1)我的理智现在已经能够逐渐控制我的失望心情,因此我开始尽量安慰我自己,把当前的好处和坏处加以比较,使自己能够知足安命。

(2)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3)我已经把这种心思丢在一边,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4、读了这几句话,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板书设计:

16、鲁滨孙漂流记

不畏艰险 机智坚强 聪明能干

课后反思: 汤姆•索亚历险记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置作业:

1、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

2、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3、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

三、展示提升:

1、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交流。)

2、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3、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前置作业:

1、快速浏览精彩片段,找找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

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

3、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二、组内交流。

三、展示提升:

1、快速浏览精彩片段,找找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

2、画出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对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姆、贝琪、哈克、道格拉斯拉斯寡妇、撒切尔法官、印江•乔埃及镇上的人们。)

3、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如,半夜到墓地去试胆量,亲眼目睹凶杀案;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等。)

4、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如,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5、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如,细节描写传神--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语言描写生动--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幽默: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成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等。

四、拓展延伸:

1、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2、要求: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阅读小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对汤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

板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

试胆量 当“海盗” 寻财宝 陷绝境 挖金币

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置作业: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

2、“学会生存”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3、搜集资料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该不该见义勇为?》(正方:称赞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反方:“鸡蛋不要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作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而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明显相悖。)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2、出示: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主动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

三、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四、召开“自我保护”座谈会

1、请各组代表到主席台就座;推荐一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主持。

2、确定座谈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的内容或事情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个自我保护故事或方法进行提问。同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各位代表分别发言,每次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评选“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

5、引导大家总结,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如何应对?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 同时打开门窗, 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 应迅速拔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 一旦发生跑水情况, 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 要赶快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和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 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 钥匙放在固定位置等。

(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 少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 尽快避开, 跑向人多的地方, 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 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 不要自己去救火, 不会游泳, 不会救护, 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四、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非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

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三、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第三、四课时(学生作文、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2、评议的重点

(1)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2)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3)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4、范文:

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 ──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

希望,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啊!美国诗人狄金森在《希望》一诗里写道:“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 它栖息在灵魂里 / 唱没有歌词的歌曲 / 永远 / 不会停息 / 在暴风中 / 听来 / 最美 /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风暴 / 它甚至能窘困 / 那温暖着多少人的小鸟 / ……

我喜欢读《鲁滨孙飘流记》,不是因为他生活的惊险刺激,我是个女孩,我还不能想象如果真的置身于那样的境地里,会不会痛苦地失去活下去的所有希望。而这部著作打动我的,正是那栖息在鲁滨孙灵魂里的希望。

我想,这有羽毛的温暖人的“小鸟”──希望,一定住在鲁滨孙的灵魂里,那样的可怕的荒岛都没有困住它。当身处绝境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活下去。他是不幸的,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紧紧地拥抱着希望。正如他所说: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通过对照,他意识到,虽然自己身处荒岛,与人类隔绝,饱受孤独,但是能够活着,独免一死,身在热带,身边没有野兽,还有吃的,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想到了邻居阿姨,我一直以为她是个不幸的人,因为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不理解她每天如花的笑脸。现在我明白了,她的心中同样住着希望:虽然她行动不便,可那个叔叔很疼爱她,周围的人那么怜惜她,女儿已经上学,能帮妈妈做家务,人见人夸,啊,她不依然是个幸福的人吗?孩子渐渐长大,日子越来越好,这么美好的希望陪伴着她,难怪她要笑着生活了!

小玲叮当姐姐说过:“你四周一片黑暗时,你的心就是自己的明灯。”是啊,鲁滨孙的四周一片黑暗时,他的充满希望的心,不就是他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当邻居阿姨遇到灾难的时候,她的充满希望的心,不也是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我希望读过《鲁滨孙飘流记》的人,都能从他那二十多年孤独苦难的生活中,看到闪着金色翅膀的小鸟──希望,并拥有它!课后反思:

回顾•拓展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前置作业:

预习交流平台

二、从四个方面交流:

1、交流外国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可以说说读了什么名著,简介名著内容,交流读后感受,可以介绍名著中印象深刻的人物。

这个部分是重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交流,一方面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好书推介。

2、交流读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不同的感受。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注意外国名著的语言特点,对不同国家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3、交流阅读外国名著和长篇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

比如书中提到的宗教信仰、名字姓氏、风俗习惯,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人的思想,而不要排斥或迷信。

4、交流怎样做读书笔记。

长篇名著可以摘录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语、摘录优美的片段,写梗概等方法做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一、自读日积月累,边读边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说说打动自己的句子,并试着说说自己的感悟。

三、组内交流

四、背诵句子。

五、交流自己阅读外国作品积累的值得记忆的句子。

六、简要介绍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飞鸟集:《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 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 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 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玉米人:伊龙大地是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主活繁衍的地方,林木蓊郁,莽莽苍苍。山下的皮希古伊利托村里住着几十户拉迪诺人其(即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种人)。他们计划放火烧山,种植玉米,出售玉米。这完全违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当地印第安人认为,人是玉米做的,卖玉米就是出卖自己的子孙。围绕着种玉米发生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老人与海:故事讲到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在他对职业的自豪感(他留下的唯一自豪感)的支持之下,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流并在那里钓住了一条该水域中从未见过的最大的马林鱼。故事接着说到他孤零零地、在因奋力叉住这条大鱼而耗尽了力气之后,被迫投入一场和一群海盗似的鲨鱼的绝望的搏斗之中,结果是那些鲨鱼只给他留下了猎获物的一具骨架。趣味语文:

一、读几则小故事,想想趣在哪里?

二、分别就三则小故事交流。

1、《巧问巧答》巧在什么地方?你能把问号和感叹号变成语言吗?

2、《一个逗号》说明了什么?(作家创作的严肃和认真)

3、《文豪和蚊子》马克•吐温的话巧妙在哪? 课后反思:

第二篇:第四组课文教案

夜莺的歌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旷、蠢、灶、蘑菇、岔。

2.新词: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垂头丧气、轻蔑。

3.理解重点句:

(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2)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二)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三)解决办法

采用教学时先以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再了解时代背景,深化的读加以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听录音,朗读训练。

(三)前后位、同位讨论。

(四)几名同学上前表演。

(五)质疑问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āo 空kòng 塞sā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布置作业

1.造句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小英雄雨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体会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参与预习。

1、导语: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

2、放录音。配乐诗《小英雄啊,雨来!》

思考: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你还了解小英雄雨来的其它事迹吗?

出示图片:小雨来与鬼子斗争的片断。

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朗诵以及观看图片,我们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中,我们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熊熊的民族反侵略战争之火。

4、出示课题:

(1)理解课题:

小——指的是雨来的年龄小,是一个少年。

英雄——指的是雨来的特点。

雨来——课文中的主人公。

课题表现出文章的中心——英雄

(2)引导到学生质疑: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一位小英雄?)

5、学生预习课文

(1)出示预习提纲

思考题:

A.文章通过哪件事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B.文章的其它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拨。)

第一段: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美?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勇敢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第二段:从哪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书中用“_______”划下来。

第五段: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怎样的赞叹?

第六段:雨来怎样机智脱险?

(2)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注意养成边读、边想、边标画的方法。

二、汇报预习,交流解疑。

1、询问学生在预习中的不解之处。

2、汇报预习的情况。

3、分角色朗读,参与评价。

(1)确定重点段:哪段最能表现小雨来是一位小英雄,哪段就是重点段。

(第四段写的是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决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2)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没看见”)

(3)试着读一读,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4)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A.自愿读或者表演

B.大家评议。

四、作业

1、读书,体会小雨来的品质。

2、体会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的内容,练习给课文加上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回忆旧知。

1、指名说出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说说小英雄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指名朗读课文的第四段。

二、回顾全文,深入探究。

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间联系。

(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4)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同学讨论。

划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的位置。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有什么重要的意思?从而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中。雨来在夜校学习时,女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说明雨来在夜校不仅学了文化,更重要的是接受了思想教育。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根,这是雨来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和思想基础。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在第四段中。敌人的威胁、利诱,软硬兼施,都不能使雨来屈服。“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鼓舞鞭策着他,使他经受住敌人的毒打。在严峻的斗争面前,雨来重温这句话,倍感亲切。“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是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3、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提炼成为小标题。

(1)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2)提问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呢?

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写。

(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望着妈妈笑(或游泳)

第二部分:爱自己的祖国(或读书)

第三部分:掩护李大叔(或掩护)

第四部分:与鬼子斗争(或斗争)

第五部分:有志不在年高(或枪声)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或脱险)

4、讨论段间的联系。

描写还乡河景色美,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脱险打下伏笔;雨来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是雨来临危不惧,英勇斗争的思想基础;鬼子阴险狡诈,能反映出雨来坚强不屈;众乡亲对雨来的评价,点明雨来是一个好孩子;雨来脱险没有死,不仅与文章开头互相照应,也是小雨来优秀品质的体现。

5.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文章开始写“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这一段描写,既写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为我们勾勒出芦花村的美丽景色,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的脱险打下伏笔。雨来勇敢地与敌人斗争,除了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外,还由于雨来对美丽家乡的热爱,这样美丽的家乡,岂容敌人侵害!

第五部分写“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这里写出不仅白天的芦花村景色优美,太阳落下去以后,这里依然是那么美。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善良的村民们。人杰地灵,人们多么希望雨来这个好孩子仍活在大家中间啊!

第六部分写“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这一段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们的心情。人们多么盼望雨来会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啊!连那河水都在静静地等待着,草窝里的虫子都在呼喊着雨来。

文章中三次景物描写,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情感。由此看来,成功的景物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三、作业

1、摘抄课文中景物描写的词句。

2、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附: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3、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自学生字,不理解的词做上记号,后查字典做好解释。

2、雷利是说给谁听的呼声?都说了些什么?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你们看: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的形势发言。)

2、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3、有许多孩子也跟大家有相同的语言,我们烈士的儿子雷利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呼声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辨字组词。

3、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5、说说文章主要将了什么?

(这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信中呼出了自己的心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再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部分。

1、怀念为维和而牺牲的爸爸。

2、通过加利先生向全世界呼吁。

四、指导朗读。

1、读出对爸爸的崇敬、思念之情。

2、读出孩子心中强烈的渴望。

五、小结

世界需要和平,让我们为世界的和平出一份力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1、听写词语

2、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二、继续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

因为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你读懂了吗?这些战争是必须发生的吗?

2、面对这些不必要的战争,作者说应该怎么做呢?

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

3、了解写信的格式,准备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

想想你要对这些孩子说什么?

鼓励他们不要灰心要勇敢地维护和平。

告诉他们有多少人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谈自己对他们的帮助。

三、课堂练笔。

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

四、作业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写信。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

16﹡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教学要求:

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课前准备:

收集世界上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播放课件,引入新课

(关于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课件。)

1、画面中讲的是什么事?(战争给儿童带来了悲惨地生活。)你有什么感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二、自学诗歌,完成以下要求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查阅工具书。

3、想一想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几位学生逐节读诗歌,注意正音。注意:“茵”的读法。

2、检查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3、诗歌主要讲了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心声,希望全世界的儿童都能有洁白的教室,平稳的课桌,都能在鲜花中读书,共同享受美好的春天。表达了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期盼。

四、学习一至四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中“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读出节奏。

3、齐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讲什么?

4、默读三、四小节,学生读后交流:

课文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一至四小节。

五、学习第五小节

学生自由读第五小节,讨论交流:作者的心声是什么?

六、总结课文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韵律和节奏。

3、“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七、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组织学生读课后阅读链接,感受呼唤和平这是世界人们的共同心愿。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战争中的儿童的资料,坚定学生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3、组织学生办小报《战争与和平》。

4、学习读选读课文《黄继光》

板书设计:

16﹡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有洁白的教室

世界和平的期盼

平稳的课桌

鲜花中读书

„„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读、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

2、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4、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着的情感,理解对和平得呼唤。

5、突出本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聆听了他们对和平的呼唤,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读读那些词句,更深刻的感受一下吧!

二、学习“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学习:读词语,相互正音,交流词语的意思,交流读记词语的方法

3、学生书写“读读写写”得词语。

4、师听写

三、学习“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组句子中带点得部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4、从课内外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5、教师小节。

四、学习“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

3、再读成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这个成语的故事。

4、总结:流传千古的词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能让我们多日积月累些成语,把这里的成语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触景生情

1、搜集残酷战争相片。

2、启发谈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这张相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真情表达

1、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相片,展开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2、指导观察和表达

a、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

b、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1父母在哪里?当时发生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c、完整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调动以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d、在说得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三、课外延伸

搜集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并讲给你的朋友听。

第三课时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时都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应该关注国门外发生的事情。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

二、召开新闻发布会

1、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2、“时事”、“教育”、“日常生活”三个版块代表分别发言,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3、评价他们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4、总结他们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5、新闻发言人发言。

6、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等。

7、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三、师生总结

1、通过今天的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2、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第三篇:第四组范文

第四组:小组总结及组员个人寄语

大总结:

从进入高三以来,祖内同学明显都认真努力了许多,但有进有退。吴双红,周雷,卢俊俊,潘缘四人都在第三次月考中退步了。李霞,万元洋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失落是难免会有的,但我们都不会灰心。因为在相互学习和交流过程中,我们都感觉有所进步,不至于灰心丧气。我们都坚信我们能考出一个令自己和家人以及老师满意的答卷。

组员个人寄语:

吴双红:我可能不够努力,但我绝不放弃。

万元洋:人在做,天在看。一切结果,自己承担。

卢俊俊:不要和别人比,自己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循序

渐进。

潘 缘 :用时间证明一切。

周 雷 :慢慢来,没有一败涂地,只有越挫越勇。

李 霞 :顺其自然,放宽心态。

第四篇:第四组作文

第四单元

看图写话(作文指导)

一、教学目的:

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者的感情,理解人们对和平的呼唤。

二、教学重点:

仔细观察照片,展开合理想象

三、教学难点:

通过描写,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促景生情:

1、出示相片的资料。

2、启发语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看了这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同坐互相说说。

4、师补充照片的时代背景。

二、真情表达:

1、提出要求: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照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2、指导观察和表达:整理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将的是什么?

3、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4、完整表达:

教师鼓励学生调动已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5、在说的基础上,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三、课外延伸:

同学们,希望你们通过课文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活动,了解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并讲给你们的朋友听。

四、学生独立习作。

第二课时

一、同桌互相交流,各自起草的习作。

二、小组内交流汇报:

1、按顺序交流。

2、其他同学边听边做好记录,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三、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汇报:

四、如何写文章的开头:

1、开通新颖,吸引读者。翻开这张真实的陈年照片„„

2、由照片引发对战争的回忆,点明了日军的侵华战争造成的灾难。

当我看到这张旧照片时,不禁想起那页沉重的历史,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胡作非为至今令人唾骂,这次空前的大劫难,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伤疤。

3、开头表面自己对战争的看法:

战争从古至今,就是一个令人恐惧的词语,而和平则是广大人民所向往的境界。

五、如何写好文章的结尾:

1、篇末点题,对和平的呼唤。

让我们一起呼唤和平!敲响和平之钟!放飞未来之鸽吧!

2、点明小孩的悲惨命运。

敌机飞走了,爆炸声渐渐停止了,小孩声音哭哑 他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

3、篇末写出对和平的呼唤:

为什么要战争?为什么世界不能和平?战争请远离我们吧!

和平,我们需要的是和平啊!

六、学生抄正习作。

第四单元

看图作文(作文讲评)

一、讲评目的:

1、明确本次习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学生懂得看图除了要把图上看到的内容写具体外,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讲评重点:

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描述具体。

三、讲评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概述本次习作情况:

1、本次作文写的较好的地方,大部分学生能把图片上的内容,并能根据图上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2、写的不足的地方时:有些学生图片上的内容观察不清,描写不具体,也有一些同学抄袭范文。

3、写的较好的有:王璐,冯晶,余舒敏,曾佑辉,王玥

4、写得较差的有: 陈时健,陈涛,温美琳

二、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1、指名说说本次习作的要求。(1)看图写话要注意什么?(2)本次习作要注意什么?

2、小结。

三、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读优秀习作。

(1)说说这篇作文,哪些地方写得好?(2)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2、小结。

3、出示较差的习作。

(1)读一读习作,说说那些地方写得好?(2)存在那些不知之处?(3)大家动手帮他改一改。

4、小结。

四、修改自己的作文。

五、同桌交流。

第二课时

讲评重点:

如何依据照片,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内容描述具体。过程:

一、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

一幅画是静止不动的,它仅仅记载了事件或活动的某一瞬间。画面上没有表现出来的内容还很多,为了让静态的画面“活起来”,这就是要把人物的外貌,感情,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事情的过程进行合理的思考,放飞思想的翅膀,结合实际,围绕画面表现中心,这样,我们写话就会丰富充实。

二、想象敌机轰炸时的悲惨场面:

“轰„„轰„„”日本鬼子的飞机投下了一颗又一颗炸弹,防空警报拉长声音,“呜„„呜„„”地响了起来。顿时,房屋倒塌下来,高高的钢架也被炸得断了半截,地上一片凌乱,到处是砖头,泥块,木块„„车站里的几百个人一下子惊呆了,人人脸上都流露出恐怖惊恐的神色。有的人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被落在身边的炸弹炸飞了。哭喊声,求救声,脚步声想作一团,越来越多的人倒下了,到处是血肉模糊的人,还有被扔下的行李,跑丢了的鞋„„这是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的一幕。

三、想象图中主人公——小男孩:

在这张图片里,还有一个月三,四岁的小男孩。他坐在轨道旁的地面上,身上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衣服部分地方已经被从伤口里流出来的鲜血所渗透了,小男孩看着眼前的废墟,大声地哭喊,似乎在听他的父母。也许,他的父母已经埋在了废墟下,也可能被日本侵略军杀害了,小男孩的命运也可能会被狠毒的侵

略者杀害„„即使他能逃脱,也许只能流浪街头,无家可归,给他的心灵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

三、学生互相交流文章的中间部分,看是否有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

三、学生互相交流:

1、组内交流。

2、进行自我修改。

四、总结。

看图写话,一定要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描述的内容要写具体。

第五篇:新课标第十册语文教案第四组

2013年春季小学五年级语文科教案

****小学 ****

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再见了,亲人

3、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重难点: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师生互动 手段 小黑板或投影片 课型 精读课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亲人”是什么意思?

2、文中的“亲人”指谁?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

4、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 ①交流句子,谈体会。②引导: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③ 学习“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句话。(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2013年春季小学五年级语文科教案

****小学 **** ②指导: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

③学习“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这句话。(3)学习第三自然段。①小组交流体会。②交流思考: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③学习“您为我们„„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句话。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文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

2、朗读。

3、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目标: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朗读。

2、读不同的故事。

3、认识写法上的特点。

三个段落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三、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呢?

2、交流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的事。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

四、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2、指名读。

3、用哪几个词来形容?(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这种感情就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2013年春季小学五年级语文科教案

****小学 ****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述说《再见了亲人》。

六、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金色的鱼钩

目标:

1、了解主要内容,复述课文。

2、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生字词,能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重难点: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能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师生互动 手段 小黑板或投影片 课型 略读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

1、出示课题。

2、快速默读课文。(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出示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出示:“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

理解“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

2013年春季小学五年级语文科教案

****小学 ****

3、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抓住课文句子讨论。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 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是抓住什么来表现老班长的?(外貌、动作、神态等)

2、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

◇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 ◇老班长吃得多吗? “嚼”字写出了什么?(食物少,难吃,硬)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3、研读“笑”意。

鱼汤这么少,为什么老班长还“笑着说”?从“笑”到“收敛了笑容”,再到“露出了一丝笑意”,你读懂了什么?

4、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

四、前呼后应,解困释疑

1、“我”为什么要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五、作业

1、复述课文。桥

目标:

1、了解课文的故事,体会老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3、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重难点:体会老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013年春季小学五年级语文科教案

****小学 **** 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师生互动 手段 小黑板或投影片 课型 精读课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了解课文的故事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2、自学课文,要求:(1)学习生字新词。

(2)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势不可挡。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3)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

3、、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

4、在危急关头,村支书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先人后己、舍己为人)

第二课时 目标:

1、体会老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013年春季小学五年级语文科教案

****小学 ****

2、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3、了解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像一座大山。” ①说老汉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②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为什么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不殉私情,舍己为人)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

四、领悟写法,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五、作业:排演课本剧。梦想的力量

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2、体会到“梦想的力量”,感受人们对非洲人民的同情和爱。

2013年春季小学五年级语文科教案

****小学 ****

3、认识本课6个生字。

重难点:体会到“梦想的力量”,感受人们对非洲人民的同情和爱。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师生互动 手段 小黑板或投影片 课型 略读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读了课题,学生的质疑。(1)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2)梦想是怎么实现的?(3)这个梦想究竟有什么力量?

二、“梦想”是什么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尝试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

三、“梦想”怎样实现的

1、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

2、自由讨论,深入理解。(1)做家务攒钱。

①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

②好玩的瑞恩是什么使他放弃玩耍的机会,做家务时瑞恩心里会怎么想的?(2)感动他人,获得支持。①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②当人们知道瑞恩的故事后会怎么想?

3、是什么使瑞恩的梦想成真?(同情心和爱心)

四、“梦想”的力量

1、思考:瑞恩的梦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2、课堂交流。

①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边时,他会像些什么? ②瑞恩和他的父母为什么而激动?为什么而幸福地流泪?

2013年春季小学五年级语文科教案

****小学 ****

3、讨论:你还认为“梦想的力量”大在哪里?

五、作业

摘录瑞恩说的话。

口语交际四

目标: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重难点: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师生互动 手段 小黑板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1、引入: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2、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

历史上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

3、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引出《丹顶鹤的故事》

6、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7、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我们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感动,学会了感恩。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指名说话。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

2、组织小组进行感恩活动(根据上课时间自由调整),3、开展活动。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2013年春季小学五年级语文科教案

****小学 ****

习作四

目标:

1、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

2、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

重难点: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师生互动 手段 小黑板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文:

1、怎么样才能把一件感动的事写具体呢? 出示例文《感动的心》

(1)自由读故事,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2)交流:课文是怎么把这些感动的地方写具体的?

夜,深了,端茶、喂水还在进行着,疯女人还在不停地说着。忽然,她对着一位二十多岁的乘务员叫了一声“妈妈”,那位乘务员居然毫不犹豫地答应着,就是这一声“哎”,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个神经不正常人,它让一个疯女人说出了一声久违了的“谢谢”。

为什么用上“居然”?去掉行吗?为什么?

(3)再读文章,哪些句子写得特别有感情,划下来,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4)交流朗读,小结:抓住故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来具体描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能把文章写具体。

二、指导写作

1、选择自己最感动的故事的片断,写下来。

2、交流写作情况,读后,请同学评一评,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

3、按方法小组评改。

三、完成习作:

2013年春季小学五年级语文科教案

****小学 ****

1、把这篇文章全部写下来。题目自定。

2、教师巡回指导。

四、讲评习作:

1、指名读,说说写得好的地方,再提出修改意见。

2、独立修改。

回顾·拓展四

目标:积累词语和了解成语故事。

一、教学“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词语。

2、小组中交流哪些词语自己会认识。

3、再读课文,按自己的方法把词语进行归类:

⑴ 比较适用于形容和平时代的精神。

⑵ 比较适用于形容战争时代得精神。

⑶ 比较适用于形容坚强意志的成语。

⑷ 比较适用于形容思想境界方面的成语。

4、开展“小组故事会”活动:

⑴ 自由选择文中的三个成语,讲述自己熟悉的历史名人或生活中的劳动者的故事。

⑵ 小组要评出“故事大王”,推荐参加全班“故事大王”比赛。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成语接龙游戏好吗?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程门立雪。

3、齐读课题。注意“程”是后鼻音,“门”是前鼻音。

三、初读故事,概括

1、自由读。思考: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用一两句话把“程门立雪”的故事说明白:

提示:用上“谁和谁”、“为了„„”、“结果”、“后来,杨时成为„„”

3、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4、想象程颐醒来后看见门外的两位“雪人”会说什么?

四、总结廷伸,课外拓展

下载第四组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组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四组创业计划书

    创业计划书 项目名称: 老同学奶茶店 负责人: 建管一班四组 所在班级:15级建管一班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943872642@qq.com 时间:2017年10月25日 第一部分:摘要 公司简......

    第四组课时备课

    13、触摸春天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9.26 10.1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竟然、灵性、经历、瞬间、扑......

    第四组学习总结

    教育0903班 第四组《学校心理学》小组作业——教研活动对中学教师教学技能的影响 小组成员:组长:程家敏 组员:谭少威、马王婷、崔晓园、王华青 这一学期,我们小组针对《学校心理......

    第四组汇报材料(5篇材料)

    第一环节 本课题选题的原则 1、价值性 当前全党都在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路线要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之中。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

    代表发言稿第四组[范文模版]

    发言稿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能够站在这里代表所有优秀团员发言,我感到十分荣幸,今天,我们利用这个时间,举行纪念五四青年节的活动,同时表彰在过去的一年里具有突出成绩的优秀......

    第四组室计划[★]

    第四组室创建计划本学期,我们组的人员略有调整,老教师秦培希老师是一位教学骨干,业务精湛,风趣诙谐,富有朝气;新来的曹老师是为人谦和温柔,让人没有一点距离感。高兰兰老师,她性格果......

    高中第四组演讲材料汇总

    第四组演讲材料汇总 点击命运 材料一——改变命运与顺从命运(刘思濠) 1、改变命运。命运指生命的经历。命指生命,运即经验历程。宿命论者相信命运不可以改写,因为人不可窥探未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第四组 单元分析

    第四组 单元分析 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二是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