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身边学校感悟大全
参观身边学校感悟
国庆节前夕,十名校长在教办主任的带领下,参观学习了市内的八所学校。感触颇深,经过国庆长假的再思考,使我找到了与其兄弟学校的差距,更新了思想,转变了作风,提升了自己的办学理念。
时间紧迫,一天参观学习了四所山区学校、两所平原学校、两所城区学校,只观其表,两点感触最深:一是校园环境,二是学校文化。所到学校其清洁舒适、美丽优雅、宽敞明亮的校园使人心境愉悦;高大美观、新颖别致、色调鲜明的教学楼使人充满自豪,各种先进的教学设施及功能室让人身心活跃。尤其是学校的“信”文化、学校的“善”文化、中学的“德”文化,更让我认识到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精神元素,是学校健康发展必须依赖的活动源泉,是学校发展的品牌标志。
校园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环境是一种隐形 的教育,通过物化说明一个道理、培养一种习惯。保持校园的干净整洁,如同一个人的衣着一样,不但给人以美好印象,同时也能够增强师生的自信心,促使教师静下心来工作,学生安下心来读书。看一个人首先从细节看起,学校也如此,站其校园就能看出一个行校长的管理水平。近期我校成立学生督查小组,发出《向不文明习惯告别倡议书》,修改了《文明班级评选细则》,提出了四个所有:所有地面都净化、所有玻璃明亮化、所有墙体都过布、所有花草成形。为优化校园环境,粉刷墙壁、硬化地面、整修校园、更新旗台„„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师生愉悦、气质倍增。
学校因文化而成名、学校因文化而成熟、学校因文化而成功,因为学校是一个培养人的地方、是一个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创造文化的文化场所、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靠什么连结在一起呢?靠共享的文化,靠共享的理念和情操,靠共享的愿景和使命,所以当有人说对一所学校而言,人是最重要的因素的时候,有人会说到制度比人更重要,而教育专家认为还有比制度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文化,文化是比制度更上位的概念。成功的学校都有一种强健的文化和清晰的目标与观念,因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可以共化新的成员,使他们认同学校的办学思想,也可强化旧的成员,使他们互相合作,肩负教育的使命。这次参观学习兄弟学校的核心文化对我启发很大。如何确立我校的核心文化,经班子研讨后决定对师生进行美育教育。这个愿想起源于我校的美术课有特色,学生写美、画美、剪美„„丰富多彩,从而延伸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从简单的外表美、语言美到朴实的行为美、心灵美;从务实的校园美、课堂美到求真的教师美、学生美;从憧憬的运动美、情操美到高雅的艺术美、智慧美„„让学生崇善、尚美,在欣赏美、感受美、享受美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从而达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的效能,真正实现“以美育人”,最终实现“科科能审美,人人会审美”,处处都是美的“以美育人”特色学校发展目标。
目前,校园主题文化已确立,具体实施方案正在制定之中。总之,这次参观学习,已触动了我的心灵,决心以文化强校为战略目标来打造我校。
第二篇:参观感悟
陈达同志生平事迹及实物展参观感悟
有一颗星即使陨落也在天空涂抹绚丽的轨迹;有一种人,即便故去,也给后人留下无限精神财富。陈达同志便是如此。这个周末,在图书馆一楼的一隅,这一方小小的精神世界折射着院士的过往和种种,也传达着他的为人处世,他的人生追求。都说苦难是一个人的财富,因此,陈达院士可以算得上是“富有”。但是王后将相宁有种乎?英雄莫问出处!陈达院士实现了用聪明才智、勤奋努力、改变现状,拓宽人生道路的目标,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志气有才气的人。
成功的背后都是辛勤的汗水,点滴积累终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东挪西凑走上求学路,借光偷闲只为把书读;没有纸笔树枝也能撑起横竖撇捺,课程轻松图书馆里习题九千足见功底毅力;聚精会神争分夺秒每日奋战十几小时苦练坐功基础打牢,责无旁贷知恩图报十年寒窗一朝功成扎根隔壁报效祖国。就这样默默无闻不声不响的,核试验成功,核技术兴起,在军事领域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陈达院士也在不知不觉间和核这个词汇扯上了一点关系,一点血脉般的仿佛刻在骨子里的关系,雪和水一旦融在一起就再也分不开了。
“到南航,总要做工作,我是搞核的,总得有一座核装置,反应堆建不起,加速器品种多、花钱多,建一钴源辐照装置是可能的.....这是一门关怀人类的科学,是为民谋福祉的事业,一定要有人去做。”就这样,陈达同志把最后的时光献给了南航,在他的耕耘下,南航收获了一茬茬的硕士、博士、教授。在他的手里,核科学与工程系有了雏形并渐渐长成了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我相信,头顶有星光闪耀,他定会有更好的明天!
向陈达同志学习,学习他的勤奋和乐观,蚊虫可怕?十个蚊子一盘菜;学习他的扎实和苦干,科研迷茫?废寝忘食攻必克;学习他的奉献和坦荡,礼贤下士!甘当人梯为树人。
向陈达同志致敬,为他对党忠诚、热爱祖国、献身国防的坚定信念;为他恪尽职守、襟怀坦荡、担当作为的崇高品德;为他唯实创新、刻苦攻关、志在超越的科学精神;为他严谨治学、潜心育人、淡泊名利的师德风范;为他爱校爱岗、勤勉质朴、无私奉献的人格品质。
第三篇:幼儿园参观感悟
参观感悟
今天我们有幸参观了济南市山东大学第一幼儿园,在一天的参观考察中,我学习到很多,也感悟到许多,在此记录一二。
在上午的两节集体教学公开课上,我首先看到的是老师们密切的配合,紧密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老师上课的过程中,其他配班老师各司其职,配合有度。在刚进园的半小时里,我已经深切感受到和谐的工作氛围。
在小班语言活动《水果宝宝》中,我们记住了语言表达已经很流畅的酒窝男孩,更记住了老师甜美的笑容。看到这个老师我感觉到她的幸福指数一定很高,也许是因为每天面对着一群如此天真可爱的孩子,再多生活中的琐碎都变得渺小缥无。职业倦怠问题在如今的幼教队伍中越来越突出。有 调查显示,教师职业倦怠更多源自与家长的沟通问题上。教师与家长矛盾所在还是在孩子身上,既然大家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孩子好,那我们老师尽心尽力,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对待所有的孩子,等家长看到我们的付出,相信我们的家长会理解我们的工作与付出的。职业倦怠本身是我们对自己工作的否定与借口。
最令大家大开眼界的还是下午的区域活动板块。当我们的区域活动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之际,山大一幼的区域活动已经开展的有声有色、相当成熟了。孩子们知道怎样有序准备,怎样组织开展。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美食城”,我们真的是闻着香气找过去的。几个大班的孩子穿戴着炊事员的服饰在“面点屋”里做各色小点心。和面的,压皮的,装馅的各司其职,老师只负责守着烤箱烤点心。小班的一群小朋友远远的坐在餐桌前等着大班的哥哥姐姐做的小点心,仔细一瞧,哟,原来还有店小二拿着菜单让食客点餐呐。这个区域活动显然更吸引我们老师的驻足,原因显而易见,我们感受到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快乐。她们玩的很开心,都想试一试,亲手做一做,做出来的小点心被切成很多块,你一块我一块,从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一个小小的楼梯角,一个简单的区域构思,为我们孩子创造出巨大的价值,这就是我们来此 需要学习的地方。
忽然之间就想起了前两天刘文华教授说过的那句话,“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我觉得用在我们今后的工作方向上依然适宜。今天我们实地考察了山大一幼的日常活动开展,这些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手机相册里,也不仅在我今晚的学习感悟中,我们更要将所看,所记,所思,所想用于回去之后的工作中,革新中。只有亲自去做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与价值。
第四篇:129师参观感悟
129师司令部旧址参观感悟
7月的河北有些燥热,到处是炎炎烈日的光环,为了深刻感受爱国主义精神,缅怀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将129师将士的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累,积极抗击日寇的精神发扬光大,以指导党员同志在公司的带头作用,7月31日选择了盛夏中最热的一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参观了129师司令部旧址,锻炼了党员同志们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意志,重温了革命先辈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历程。
凌晨5点,党员们就准时在办公楼前集合,乘坐大巴踏上那个让无数人为之缅怀的地方------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它位于邯郸市西100多公司的涉县赤岸村,由129师师部、陈列馆和将军岭三部分构成,占地约500余亩,此次我们晶澳公司党员主要参观了师部和陈列馆。中午11点半,我们一行40人终于到达目的地,在讲解员同志的带领下,首先参观了陈列馆,陈列馆内多数是129师将士们在太行山浴血奋战的实物、文字以及图片资料,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我们重温了这段让人心酸,让人激昂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在邓小平,刘伯承等的率领下,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山涉县赤岸村打响了抗日战争的阳明堡,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在战斗中创建了全国面积最大、最巩固的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形成了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尽管历史的炮火早已硝烟云散,但是望着革命先辈们一幅幅抗战的画面,仿佛回到了那个炮火隆隆、灰飞烟灭的时代!是他们是自己的鲜血保卫了国家,解放了全中国,是他们用自己的钢铁之躯成就了我们现在的幸福安康生活,为我们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走出陈列馆已经是中午12点半,这时候大家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流下,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的!
一顿简单的革命先辈们当时称得上是“美酒佳肴”的饭菜后,已经是下午1点多,我们一行又参观了师部旧地,它是由三座相邻的农家院组成,一二九师司令部会议室、刘伯承师长办公室、邓小平政委办公室、以及警卫员宿舍、伙房都在这里,就是在这个地方,将领们运筹帷幄,打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战斗,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良好地基础。在炎炎的烈日下有个党员边擦豆大的汗珠边情不自禁地说:“要是现在把我放在冰箱里面就好了”,我们一听都笑了,要知道当时革命先辈们当年受过的苦,经过的难远比我们现在的境况更多,更恶劣,相比他们这一点点热又算得了什么呢?今天我们之所以来到这个地方,重温这段历史,就是要学习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下英勇不屈的威武气质,学习他们不畏强敌,众志成城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气概,更要学习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
回顾历史,硝烟早已散尽,如今幸福的岁月更是冲淡了人们对以往艰苦生活的记忆,也让无数年轻的人们忘却了革命先辈们的付出与牺牲,他们铺张浪费、贪污受贿,他们徇私枉法、无视法律,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比较起我们的革命先辈,这些人怎能有容颜去面对?年轻的公司,需要太多的热血青年,用他们的激情创造,用他们的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精神去经营,作为一名党员,我们有更加神圣的职责去发扬革命先辈的优秀传统,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勤奋的工作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谱写属于自己的篇章,为公司的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参观养老院感悟
参观养老院感悟
20年后北京老人将达415万北京市在199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当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0.1%。到2004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97.2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3.2%;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预测,到2025年,北京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15万,约占人口总数的30%左右。让老年人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就要努力保障所有老年人生活上得到保障、精神上得到慰藉,社会地位得到尊重和认同。真正建立起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人口结构逐步老年化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显效,更随著城区住房逐步向高层发展的趋势。社会养老问题日益引起关注。现代社会生活频率加快,很多家庭的年轻人忙于工作和学习,照顾父母的精力不足,往往是送小孩入托儿所,留父母孤独在家,生活十分不方便。
我国传统的习俗都是老人在家庭养老,存在“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旧观念。许多人认为人到老年时只有儿孙绕膝、世代同堂才有福气,随著社会的工业化,现代化程度提高,这种传统观念悄然发生变化,部份思想开朗的老年人主动花钱走进养老院,在那里安享晚年。
因为老人院环境优美,设备齐全,护理人员多受过专业培训,能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娱乐、健身、医疗等一系列服务,老人之间互相交往方便,多数老年人住得安乐、开心。
住入养老院的老人思想也比较开朗,不受“托老是儿女不幸”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主动提出到老人院养老,而老人们的子女也都孝顺,承担了托老费用,经常到养老院看望老人或接老人回家小住。
社会养老服务这一行业,不仅可以将年轻人从沉重的精神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解决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安置问题。进入养老院养老是人们观念的进步,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