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理论的渊源与发展总结[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2:4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成长理论的渊源与发展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成长理论的渊源与发展总结》。

第一篇:企业成长理论的渊源与发展总结

摘要:企业成长问题是当今理论界的热点问题。然而,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却长时间徘徊于主流经济学之外。本文将零星散布于企业理论历史长河中的企业成长理论做一简单的回顾与梳理,期望能为广大理论工作者日后的深入探索提供帮助。

关键词:企业成长 古典经济学 企业理论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承认,企业而不是国家是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核心组织,企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最终依靠。因此,企业的成长问题理应备受经济学家关注。然而,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却长时间徘徊于主流经济学之外。尽管在经济理论史中零星地散布着一些关于企业成长理论有价值的观点,并且Edith Penrose 女士在1959年发表的专著——《企业成长理论》(英文名《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为企业成长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遗憾的是,目前对于企业成长的系统研究仍然是十分匮乏,这一点在经济学文献中表露无疑。本文尝试对企业成长理论的渊源与发展做以简要的回顾。

一、古典经济学对企业成长的分析——从亚当斯密、小穆勒到马歇尔

古典经济学主要是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解释企业存在与扩张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分工的规模经济利益是企业成长的主要诱因——企业中生产作业的分工和专业化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这又进一步深化了企业的分工协作,如此循环往复,最后通过企业规模经济的获得实现了企业的成长。

(一)亚当斯密和小穆勒的企业成长观

最早在著述中涉及到企业成长思想的当属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密。在他的传世巨著《国富论》中,斯密非常重视专业化和分工协作所带来的报酬递增现象。他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亚当斯密,1972,p5)虽然斯密的理论没有直接具体地给出企业形成和扩张的原因,但是毫无疑问,分工与企业的形成及扩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正是因为有了分工,才使得每个人不是各自为营地生产和交易,而是将生产过程分割成若干的工序和工种,由工人在企业中“集中地”分工作业,这样既“提高了每个工人的灵巧性”“发明了许多方便和节省劳动的机器”同时也“节约了更换活计时通常会损失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就可能采用更加不可分的技术,这种技术使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引起规模报酬递增,企业规模自然也在进一步扩大,最终实现企业的成长。

古典政治经济学集大成者小穆勒,作为斯密思想的继承者,也对企业成长的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小穆勒的企业成长理论主要集中于对于企业的规模和成长的探讨。他首先认为企业是劳动联合和分工的结果,劳动者的联合需要足够的资本来供养,分工的专业化也会因为“采用需要配备昂贵机器的生产工艺”而需要大笔的资本,故企业资本量的大小决定着企业规模的大小。同时他还指出,企业规模的扩大在细化专业分工、提高工人熟练程度的同时,还能保证“每个适宜从事专门工作的人工作饱满”(约翰穆勒,1900)并且通过机器大生产固定资本的增加代替流动资本的增加,从而从比例上节约完成全部业务活动所需的劳动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可以说,在小穆勒看来,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对资本的需要和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作用,才出现了大企业代替小企业的企业成长趋势,其企业成长理论就是企业的规模经济理论。

(二)马歇尔关于古典企业成长思想的集大成分析

在古典经济学中,对企业成长问题研究最全面的当属艾尔弗雷德马歇尔,他的《经济学原理》就是一部集古典企业成长思想之精华的巨著。马歇尔的企业成长理论是由企业规模经济论(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企业的市场结构论和企业家理论等三部分构成。

1、企业规模经济论

在企业成长这个问题上,马歇尔是规模经济决定论的积极倡导者。他把因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是有赖于这个工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第二是有赖于从事这个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他称前者为外部经济,后者为内部经济。在马歇尔看来,企业要想成长为大规模的经济,需要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具备,这才是企业成长的源泉。之后,马歇尔颇具先见性地指出,销售能力是制约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他分析道,企业能不能享受到外部经济,取决于企业是否有强大的销售能力。然而“在大规模生产的具有头等重要性的那些行业中,大多数行业的销路是困难的。所以,在生产这些东西的工业中,没有能够保持它自己的地位”,(马歇尔,1965,p323)未能实现企业持续成长。他进而明确指出,“极有组织的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是实现在同一工业或行业中许多企业合并成为一个大的联合组织的倾向的主要原因”。(马歇尔,1965,p323)马歇尔的这一思想为后来专门分析大批量销售于大批量生产结合导致企业快速成长为大公司集团的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2、企业的市场结构论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看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持续增长会导致垄断市场结构的出现,这将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社会效率和福利水平,然而马歇尔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企业完全有可能达到非常大的规模,甚至可以持续成长以至形成行业垄断地位,但现实中更大的可能是,企业将会随着成长后的规模越来越大,失去灵活性和进步的力量,从而竞争力下降,成长的负面效应超过正面效应,使企业丧失成长的势头,更重要的是随着企业的成长,企业家的精力和寿命会对企业成长形成制约,而且新的企业和年轻企业家的进入会对原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形成挑战,从而制约甚至打破了行业垄断结构的维持。这里,马歇尔对企业垄断的看法与在其之后并得到普遍认可的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马歇尔是最早认识到垄断的社会效应的经济学家。他很早就先于芝加哥学派指出,企业成长到巨大的规模,可能形成垄断地位,却不一定使公众受损,也有可能使公众收益。他认为,企业的垄断最多是“有限的垄断”“,很高的价格会引起竞争者的出现”(马歇尔,1965,p228),从而打破垄断的市场结构。因此,他得出结论,企业的成长道路是艰难曲折且难以持续的,企业的成长不会造成持久的垄断市场结构。

3、企业家理论

马歇尔关于企业家作用的看法可谓卓越独到。在马歇尔眼中,企业家是进行组织管理并承担风险的人,但不一定是雇主,他在其著名的《经济学原理》中系统地论述了企业家的作用。马歇尔认为,一般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于买卖双方都不能准确地预测市场的供求情况,因而造成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性。而企业家则是消除这种不均衡性、透过迷雾解决种种难题的特殊力量,因此企业家是企业“车轮”的轴心,是企业成长的关键和根本动力,无论是实现内部经济、还是突破销售障碍都需要有赖于“能干、辛勤、富于进取心的、创造性和组织能力”的企业家。企业家是不同于一般职业阶层的特殊阶层,担负着敢于冒险和易于承担风险的特殊使命,企业成长的越大,风险就越大,企业家也就越重要。他分析道:“能力薄弱而掌握大资本的人,很快地损失资本;他也许是一个能够和会要很好地经营一个小企业的人„„但是,如果他没有处理重大问题的才能,则企业愈大,他搞糟企业就愈快„„从迅速成交的很大营业额中所得的微薄利润,对于能干的商人却可产生丰富的收入„„一个乡村中的商人,能比他的较为能干的竞争者从他的营业中少赚5%的利润,但仍能维持,不会破产。但是,在获得利润很快、而纯然是例行工作的大工厂或大商店中,营业的全部利润,往往是如此之少,以致一个人如比他的竞争者即使少赚一点,在每次营业上就有很大损失;而那些经营困难和不是依靠例行工作的大企业,对于真正有经营才能的人,可提供很大的营业利润,但只有普通能力的人,要想经营这种企业,绝不会获得利润的”。

然而马歇尔不无遗憾地发现,“天才”的企业家并不多见,企业家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是很稀缺的,如何才能使得有天才的人承担企业经营管理的职责更是一个现实且关键性的问题。这里马歇尔天才地指出,实施新的治理结构——股份公司,使得有资本无能力的人做股东,有能力无资本的人成为职业经理人,从而在很多程度上享有对企业剩余的控制权,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时至今日他的这些见解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依然是是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可以说马歇尔对企业家和管理作用的先锐认识为人们日后的企业成长研究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

二、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成长的分析——最优规模经济理论

事实上,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成长理论,企业在“厂商理论”中,不过是个被高度抽象化的黑箱,是一般均衡分析的最基本逻辑单位,只需表达投入和产出的技术关系,而不涉及结构、产权、规模之类的讨论。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企业的成长及规模不影响企业的效率,而所谓的企业成长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尽管如此,Penrose等人还是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关于企业最优规模的企业成长理论。新古典理论将企业看作一个生产函数,一切基本因素都是外生的,企业随着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规模,它从总成本曲线出发推导出规模报酬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认为企业的成长可分为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三个阶段,企业的投入产出有一个最优规模问题,在这个范围内,企业才能更好地利用一些先进设备、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分工,提高投入——产出率,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收益,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可以说,新古典理论中的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水平、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过程。

三、熊彼特的企业成长理论——企业成长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

作为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熊彼特对经济理论的贡献可谓颇丰,对于这一点我们仅从《经济发展理论》一书的副标题——“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中就可以略见一斑。然而,其最为著名成果的莫过于他的企业家理论。可以说,熊彼特差不多是最早探讨企业成长的理论家了,虽然企业家的概念并不是熊彼特首先提出的,然而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在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熊彼特的名字已经企业家一词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对于熊彼特自身而言,他的所有的经济理论之火,也无不发源于其企业家理论之火花。

早在191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熊彼特就提出“企业家就是创新者”这样的著名思想。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经济体系从一种均衡走向另一种均衡的根源,并且经济周期也与创新活动的特点有重大关系。他尖锐地指出,传统经济理论的最大弱点在于仅限于抓住经济体系对外界条件变化的连续性适应过程,把经济的发展看成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开发和技术进步这些单纯的经济领域外的情况变化所带来的。熊彼特深信经济体系内部必然存在一种由它自己打乱均衡的动源,并认为经济的成长和发展北非已很小的幅度变化、成长,而是一种非连续的、突发的、迅猛的“创造性毁灭”的过程,推动这个过程的主体就是从事“创造性毁灭”革新活动的企业家。熊彼特区分了五种类型的创新:(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某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发掘新的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简而言之,就是企业家“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不是发明家,而是决定如何配置资源以便发明利用;企业家也不是风险承担者,承担风险的是向企业家提供贷款的资本家的职能。熊彼特所谓的企业家发挥的是管理或决策作用,但不等同与一般的经理,他必须是具有创新思想、冒险精神、先见之明,一句话,“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王国里的国王”,企业的成长甚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周期由依赖于企业家的创新行为。由此,熊彼特沿着企业家“创造性地毁灭”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这样一条主线,构筑出他的一系列经济理论。

四、来自管理学的企业成长理论

现在我们来看企业管理理论对企业成长的认识。在管理学这个广大的领域,自彭罗斯(penrose,1959)始,有玛瑞斯(Marris,1963)、安索夫(Ansoff,1965)、钱德勒(Chandler,1977)、吉尔(Gill,1985)、斯托里(Storey,1994)以及察斯顿和曼格尔斯(Chaston and Mangles,1997)等人,对企业成长理论的发展做出经典贡献,这里我们仅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加以介绍。

(一)彭罗斯的内因成长论

彭罗斯是现代企业成长理论的奠基人,她在其重要著作《企业成长理论》中,对企业成长问题进行了严密、全面的系统性理论分析,第一次将企业成长作为分析的对象,以“管理能力”的供给为分析框架系统地阐述了企业成长的理论,开创了在管理学领域研究企业成长问题的先河。

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是一种纯内因成长论,它强调管理对于企业成长的作用,而基本不考虑大量的外在因素。彭罗斯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成长经济”,她主张以“成长经济”理论代替传统的“规模经济”理论。在彭罗斯看来,所谓“成长经济”,就是指有利于企业向特定方向扩张的、各个企业可能享受到的内部经济,是从企业内可能利用的生产性使用价值的独特集合中挖掘出来的,可以使该企业在投入新产品或增产原有新产品时,比其他企业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的东西。她进一步分析道,企业是“建立在管理型框架内的各类资源的”“获取和组织人力与非人力资源以赢利性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集合体,“企业的成长则主要取决于能否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penrose,1997,p88)。

彭罗斯注意到由于资源的不可分割性、资源间的不平衡性以及理性和能力的有限性的原因,企业总是存在着未被利用的资源,而未用完的生产服务的继续可利用性是企业成长的原因。她批评传统“规模经济论”单纯从物质资源的一定时点以及经济的、数量的纯生产的角度来把握企业成长的研究方法,主张视企业成长为一个不断地挖掘未利用资源的无限动态变化的经营管理过程,认为管理资源是企业成长的源泉,突破管理服务供给的限制、释放管理能力对企业成长有着显著的意义。

(二)钱德勒的企业成长技术论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教授在其巨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中,以美国企业演进的丰富史料详尽地叙述了古典式企业逐渐扩张为多单位的现代工商企业的历史,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现代大型一体化工商企业的诞生是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并指出管理协调的“看得见的手”比亚当斯密所谓的市场协调的“看不见的手”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加资本家的竞争能力这一事实是从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家族式公司的衰落和经理式公司的兴起最深刻原因

钱德勒认为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是企业成长的根本,它引起企业生产和分配领域的根本性变化,而“现有的需求和技术将创造出管理协调的需要和机会”,由于借助管理协调的现代工商企业提供了比借助市场协调的古典企业更高的效率,因而导致出一系列经济组织形式上的反应,即现代企业对古典企业的取代和家族式公司向经理式公司的转变,这一过程被钱德勒称为“美国企业界的管理革命”。在他看来,企业制度的发展史,就是现代公司制度取代古典的、老板占有和管理的企业的历史,是管理协调这只“看得见的手”替代市场协调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历史。现代企业就是“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管理层级制的存在是现代工商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管理层级制一旦形成并有效地实现了它的协调功能后,层级制本身也就变成了持久性、权力和持续成长的源泉”,“现代工商企业的成熟过程,就是市场内部化的过程,是管理的有形之手取代市场的无形之手的过程”,“高效率管理协调是其生命力之源”(钱德勒,1987,p16)。

毫无疑问,钱德勒的这些卓越的经济思想不仅将理论、历史与统计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管理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企业成长理论,其理论著作成为一切研究企业成长的人的必读书目。

五、现代企业理论中的企业成长分析

从这部分开始,我们将介绍现代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成长问题的主要观点。

1、科斯的企业成长论——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分析

交易费用的概念是科斯教授最先提出的,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就是“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而企业以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为显著特征,其盈利来源于替代市场价格制度而节约的交易费用。在1937年的那篇经典文献《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科斯将企业的规模看成是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共同运动的结果,指出企业的边界是由在企业内完成交易的费用与在市场上完成交易的费用相比较而确定的。科斯认为,市场通过契约完成交易,企业则依赖权威来组织交易,如果以为数不多的企业内长期合同替代市场中为数众多的短期合同可以节约成本的话,那么作为价格机制替代物的企业便会自然出现,并且只要成本上的节约仍然存在,企业的规模和边界就会继续扩张直至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同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2、威廉姆森的企业最优规模分析

奥利费威廉姆森教授作为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创始人和代表性学者,一直注重对企业存在和企业与市场的边界的研究。他以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假定为理论前提,指出由于人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和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连续性交易中合约谈判的信息成本;资产专用性使得连续性交易变成备选数目极小的交换关系或双边垄断关系,并在机会主义的威胁下进一步被锁定。威廉姆森视交易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认为交易本身是异质且多样的,各种交易的特征及其成本差异决定了交易组织形式的选择,并通过提出决定交易异质性的三个维度和三种缔约背景,从而揭示了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以及企业所处的契约环境。这三大因素决定了不同经济组织的交易成本,通过成本效益的比较可以得出理论上企业的最优规模——什么时候选择企业组织形式——继续扩张,什么时候选择市场组织形式——停止扩张。

具体地讲,威廉姆森是用资产专用性来解释企业的边界或规模的,他将市场与企业内部组织加以区别,认为市场不仅可以限制官僚性扭曲、降低管理费用,还便于实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而内部组织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节约交易费用。在威廉姆森看来,不论是交易费用、管理费用,还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都是资产专用性的函数;因此企业的最优规模一定可以用资产专用性表示出来。他认为,当投入的资产具 有专用性时,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应该选择企业或企业间纵向一体化这种组织形式,如果不存在资产的专用性,那么通过市场合约来联结生产的各个连续阶段,是可以大大节约交易费用的。总之,企业边界的扩张与收缩均服务于最大限度节约成本的目的。

3、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企业成长分析——“团队生产”理论

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认为,买卖物品的契约和雇佣劳动的契约并无区别,企业内交易与市场交易亦无二致,雇主和雇员之间的长期合约不是企业组织的本质。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批评科斯未能说明企业比市场更有效率的条件,他们明确提出企业与市场区别,不在于其组织生产的权威,而在于其对团队成员的监督结构。

在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那里,“团队生产”实用技术的不可分性来定义的,而企业不过是“团队生产”的一种。他们认为,如果团队生产的总产出大于团队成员分别生产之和,并且增加的部分足以弥补组织和管束团队成员的成本,团队生产就会被采取,于是企业就产生了。他们写道:“如果以 团队生产的方式能使生产力有净增长,扣除维持团队纪律的有关的考核成本后仍有净利,那么就应该依靠团队生产,而不依靠许多分离的个体产出的双边贸易”(阿尔奇安、德姆塞茨,2003,p121),可见,企业的规模就界定于团队总产出大于团队成员分别产出之和的部分与组织、管理团队的成本支付之比较上。进一步地讲,由于团队生产的不可分割性,使得团队成员的劳动投入非常难以度量或度量成本很高,于是导致出团队成员偷懒的机会主义行为和相应的监督费用的出现。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团队生产理论中,对签约后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成本是企业规模限定的界限。

六、结束语

实际上,随着企业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企业成长问题已经开始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除了以上介绍的几位代表性人物以外,还有很多学者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对企业成长问题做着努力,比如,玛瑞斯用数理化的方法将企业成长模型化,试图将其融入到主流经济学;迪屈奇用成本效益管理机构的观点考察企业的边界;詹森和麦克林从公司的治理结构角度揭示古典企业向现代公司的发展以及演化经济理论从演化的观点出发提出动态企业能力的理论等等,总之,企业成长理论是一个尚待深入的领域,本文只是对以往成果的一个粗略梳理,希望能为广大经济研究工作者日后的深入探索提供帮助。

第二篇: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渊源与发展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渊源与发展

【摘要】“基于问题的学习(PBL)”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在教学时以学生为中心,以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教学线索,在这种阶段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深入展开对教学问题的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本文将对PBL的理念及其具体流程和发展做一定的分析,我PBL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运用提供借鉴。【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渊源;发展 引言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教学模式是近几年我国学校教育中新出现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是其发展由来已久。其主要的原则就是在教学中发挥学生自

[1]主学习的积极性,来提升教学质量。这就意味着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主题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题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学生会根据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能力,自主的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这种教学模式对我国当前的课改有着深刻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医学院的课堂教学。

PBL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积极作用,而且能够惠及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通过将学生置身于复杂的问题之中,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对于未来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帮助。1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渊源 1.1 PBL教学模式定义

PBL教学模式的创始人巴罗斯教授和克尔森博士认为,PBL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内容。作为一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学者引导学习者通过思考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以及困难,继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处理问题的策略。作为一种课程内容,它需要教师事先精心准备和设置可探究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关键知识[2]。1.2 PBL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的学习学习理论为PBL教学模式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布鲁纳的学习理论也成为PBL理论的渊源之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他们的研究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的丰富的理论知识。他们认为知识作为一种可建构的事物,能够在日常的人际交流和现实生活中得到意义建构中形成。因此,这种学习理论的概念基础在于“情境”、“协作”、“交流”以及“意义建构”这几个关键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不是单纯的任务场景,而是指学习者此刻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社会背景;“协作”作为一个过程,是指教学双方相互进行资料收集、问题研究以及评价等主要学习环节的整体,对意义的建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交流”和“意义建构”则包含在其中并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2)布鲁纳学习理论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其提出的学习理论可以归纳为发现式学习理论。发现式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征在于整个学习活动可以成为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为问题的解决思考出各种策略和方案,这种发散思维式的学习方法能够极大的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能够及时掌握课堂要求的基本知识。

不难发现,发现式的学习有这几点特征:首先,这种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对问题的探究,而不是对结构的追求;第二,既然不会过分的追求结果,学生学习的动机就在于研究问题,而不会考虑其他因素;第三,发散思维则要求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是多变的。1.3 PBL教学模式的要素

综合PBL的定义和理论基础,我认为PBL模式的要素包括:问题、协作、反思。这三大要素正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所欠缺的关键内容,分别代表着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角色安排以及主要任务。总的说来,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教师则成为幕后角色对整个过程进行观察监督[3]。

(1)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整个PBL教学模式开展的前提。问题有如下特征:首先,问题具有相关的背景和情景;第二,对这种问题的分析和探索具有某种潜在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一定是具体的教学目标,但能够对学生有所帮助。

问题的提出在一开始总是零碎而片面的,恰恰是这种零碎的问题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此进行资料收集还其全貌,然后开始运用系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问题的综合把握以及对解决方式的综合运用贯穿于整个学习之中。并且这个学习过程始终是开放的,因为问题的背景知识需要不断的加入资料以将其还原,然后才能找出解决办法。

(2)协作和反思

协作关系到学习过程中教学双方的角色问题,前文已经提到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这里所要说明的如何发挥这些角色的潜力和作用。可以理解的是,不同类型的教师在角色扮演中有着不同的发挥,在PBL教学中,教师能够具体做到的角色如下:第一,规则的制定者,帮助学生进行分组思考问题,并维护其秩序;第二,鼓励者,在学生积极思考时给予支持;第三,指导者,适时引导学生并提供分析和意见。

协作和反思是同步进行的,团队间的协作需要各组队员充分考虑各组员的意见和想法。在考虑的过程中会对各方面的想法进行思考,最后讨论时则会把各自的优缺点清楚的展现出来。反思是对问题深入思考的另一角度和手段,为下一次所设置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PBL教学模式的发展 2.1 理论研究

PBL教学模式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医学院[4],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半个世纪之久。上世纪早期医学院的教师在其教学中发现在医学课程的教学中长期存在着注重医学理论和不注重临床实践的问题,据此,一些教授在课堂中提出医学问题,并激发学生提出解决方式,所以就产生出“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一经出现便受到广大医学院教师的采纳。

对此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在PBL教学模式推广中就已经开始。研究首先出现在问题的设置上,1985年诺顿博士曾经提到,课堂中问题的设置需要合乎现实,而且并非不可解决,其设计面不能太宽泛而琐屑,问题可以尽量设计的复杂而对学生具有相当程度的吸引力,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这种观点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并予以实施,在美国的医学院,PBL教学模式成为一种主流,进而影响到其他课程的教学。

在1995年,Finkle教授对PBL教学模式进行总结道,他说“PBL教学模式归根到底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其考察的是教学和学生的思维创新和研究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来促进学科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这种教学方式通过调动学生的思考来促进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并加深其理解。2.2 教学实践

在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这一教育模式得到推广普及,首先体现在教材的编写上。例如我国高校高教版《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二单元就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开始英语教学,其设计的主体是“Our Change Environment”,主要对当前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然后进入英语教学,在教学设计上教师有必要对环境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收集和总结,在课堂上交给学生来讨论,充分发挥PBL教学模式中学生协作的功能。

结语

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PBL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互相促进、教学相长。通过PBL教学模式,教师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另外还能加深自我教育。教师作为幕后的指导者,可以在多次的教学过程中对PBL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它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以毋庸赘言。总之,PBL能够极大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Barrows, H S, Kelson, A.Problem-based learning: ATotalApproach to Education[M].Illinois: Southern Ill-inoisUniversity Press, 1993.[2] David H.Jonassen.面向问题求解的设计思路(上)[J].钟志贤,谢榕琴,译.远程教育杂志, 2004(6).[3]丁远坤.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03(3):165-168.[4]刘儒德.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53-56.

第三篇:第四章人的成长与发展理论讲稿

第四章

人的成长与发展理论讲稿

主讲 陈丽峰

标: •知识

–能正确解释概念:成长、发展、成熟、年龄 –陈述影响成长与发展的因素

–说出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内容和规律

–阐述Freud、Erikson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分期与各理论主要要点 –简述Piaget认知发展理论的分期与理论主要要点 –简述Kohlberg道德发展理论的分期与理论主要要点 •技能

–通过讨论能比较人成长与发展的各期名称、范围、发展特点和护理重点 –讨论比较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说等四大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态度

–主动学习,查阅资料,丰富知识

第一

分(节)概

一、认识概念一: 成长(growth)——生长

——生理量性增长,是细胞增殖的结果。身高、体重、头胸围、骨密度、牙生长。——可测量。认识概念四:

•年龄(age)

–时序年龄 –发展年龄

——生理、心理、社会、精神、道德

•关系:

成熟是成长与发展的综合结果; 成长是发展的物质基础;

发展的成熟状况反映成长在量的变化上。

4、人的成长与发展规律:

•可预测性 •顺序性

1、从头到脚;

2、由近到远;

3、由一般到特殊。

•连续性和阶段性 •不平衡性 •个体差异性

•关键期:3岁定80

思考题:

•“人的同一方面发展在人的一生中是等速、均衡发展的。”

此观点正确吗?依据是什么?

•举例说明影响成长发展的因素?

第二部分

一、产前的成长与发展

受精——出生前

•卵子的外层被一层透明的薄膜保护着,这使它看起来像一个悬浮在天体中的漂亮的星球。此时经过种种障碍的精子终于与卵子相遇。

二、出生后各期的成长与发展 新生儿期特征——出生~28天: •生理:

1、胎脂——清洗;

2、胎毛——2周自行消退;

3、生理性黄疸——2-3天——7-14天消失;

4、囟门——后:2个月闭;

前:10-18个月闭

5、特殊反射:

新生儿期特征——出生~28天: •心理社会:

1、依恋:与双亲的心理活动

2、沟通——信任感 护理要点: •注意保暖 •预防感染

•采取母婴同室,母乳喂养 •掌握正确婴儿喂养技术

婴儿期特征——28天~1岁: •生理:

1、身体增长(3倍):头比身快; 2、4-6个月:翻身; 3、6-8个月:长牙、坐、爬; 4、8-10个月:站; 5、10-12个月:扶走

6、饮食:过渡成人食物

7、易患病

幼儿期特征——1岁~3岁(学步儿): •生理:

1、身体增长(4倍):

四肢比躯干快;

2、前囟门闭合——1~2岁; 3、20颗乳牙出齐;

4、动作粗,不够精细;

5、女孩——左脑发育好——语言

男孩——右脑发育好——想象 学龄前期特征——3岁~6岁:(游戏期儿童)

•生理:

1、身体增长稳定——身高快于体重:

2、视力——5岁成人标准;

3、发展精细动作——绘画、骑三轮车、解衣扣、系鞋带。护理要点: •助父母掌握正确评估婴幼儿生长发育水平的标准,•指导健康喂养(断奶前后)•定期体查,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培养幼儿良好独立生活卫生习惯。

学龄期特征——6岁~12岁: •生理:

1、身体增长快速:

2、第二性征出现; 3、28颗恒牙长齐;

4、身体活动更协调;

5、器官功能较弱。护理要点: •加强体格锻炼

•提供合适生活学习环境,防近视、龋齿 •品德教育:爱学习品质,道德行为习惯

•安全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电击、中毒、溺水、外伤。

青春期特征——12岁~20岁: •生理:

1、身体增长快速:

2、第二性征发展成熟。护理要点: •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 •保证足够的营养和睡眠; •尊重其独立性,维护其自尊和人格;

成人期特征——20岁~65岁: 护理要点: •定期体检;

•健康指导,完成任务,保持健康; •加强自我保健,选择科学生活方式。

成人期特征——65岁以上: 护理要点: •协助满足基本生理需要:饮食、皮肤、排泄; •满足安全需要,防意外; •满足心理社会需要;

•助其建立积极洒脱的生死观,增加生活乐趣。

第三部分▲

人在心理社会方面 成长与发展理论

一、性心理发展学说

Psychosexual theory 弗洛伊德(Freud S.)——1856~1939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1897年,他对自己进行了艰苦的自我分析,提出了恋母情结(俄锹浦斯情结),即仇父恋母的情绪但必须指出,弗洛德的“性“是广义的,他以为身体上的第三部分都属于性觉区.弗洛伊德的这个性的观点使他失欢于罗伊尔,并导致了精神分析党派的分裂,他的信徒A.阿德勒和C.G.荣格都因反对这个观点而先后另立门户.1909年,弗洛伊德应邀参加美国克拉克大学周年校庆,并发表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讲演.可见那时他已蜚声国外了.1930年,他被授予歌德奖金.在他们936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通讯会员.弗洛伊德的主要菱有《梦的释义》《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等。

小 结

•三个部分彼此调节,如和谐发展,个体健康;如失去平衡,个体心理异常。

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THEORY OF PSYCHOSOIAL DEVELOPMENT

案例分析

•刘某,男,32岁,与妻子双双下岗,内心烦闷,终日酗酒,回家后拿家人出气,不好交际。请根据人成长发展理论分析: 1、请此人存在什么问题?

2、你将如何从护理角度给予协助?

三、认知发展理论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皮亚杰(Jean Piaget)

认知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①感觉运动期(0-2岁)是儿童思维开始萌芽的时期。

——提供各种刺激:房间颜色、语言和声音、抚摸、玩具、游戏。

•②前运思期(2-7岁)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出现 •——沟通方式、画画提需求、健康教育。

•③具体运思期(7-11岁),即初步的逻辑思维时期 •

——通俗语言沟通、参与选择

•④形式运思期(12-15岁),即抽象逻辑思维时期 •——解释详尽、尊重隐私、鼓励说出想法 四

•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1927~1987 简

•美国哈佛著名的社会学教授,访谈——10-16岁男该的道德发展,提出三级六段的道德发展理论——是非观、信念、价值观的发展。

•道德——知(是非判断标准)

行(道德理念的具体实践)

道德发展理论

•一级水平——道德他律期——行为后果奖罚

道德发展理论的护理应用 –惩罚与顺从取向(2-6Y):低水平

–相对功利取向6-9Y:奖赏与回报——自我为中心

•道德他律期——权威作用——配合治疗,遵守规则;

•道德循规期——说明规章制度——赞赏;

•道德自律期——充分信任和选择机会

第四篇:职业选择与发展理论

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会涉及到很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对于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国外产生了很多相关的职业心理理论,这些理论可分为三种价值取向:一是重视从个体发展角度来说明的个人价值取向,如特性—因素理论、人格类型理论和需要理论;二是注重研究作用于个人职业和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社会取向,如社会学理论;第三是综合取向,把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看作是个人因素和家庭、社会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如行为论。

(一)金兹伯格的职业选择阶段理论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过长期研究,对于实践产生过广泛影响。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

1、幻想期(0—11岁):

儿童们对大千世界,特别是对于他们所看到或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工作者,充满了新奇、好玩的感觉。此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要与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2、尝试期(11--17岁):

这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具体划分四个阶段:兴趣阶段、能力阶段、价值阶段和转移阶段。这一时期,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长发育和变化,有独立的意识,价值观念开始形成,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和增强,初步懂得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在职业需求上呈现出的特点是:有职业兴趣,对职业有更深层次的探索,更多的和客观的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

3、实现期(17岁以后--):

这一时期又分为试探、具体化和专门化三个阶段。青年即将步入社会劳动,能够客观的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同自己的主观条件、专业方向、能力,以及社会现实的职业需要紧密联系和协调起来,寻找合适于自己的职业角色。他们对所希求的职业不再模糊不清,已有的具体的、现实的职业目标,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现实性、讲求实际。

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论,展示了从幼年到青年期个体职业心理发展的生动图景,表明早期职业心理的发展对人生职业选择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

约翰.霍兰德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这一理论首先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6种基本类型,相应的职业也划分为6种类型:

1.现实型(R):

喜欢做使用工具、实物、机器或与物有关的工作;动手能力强,动作协调;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不善言辞和交际。具有手工, 机械, 农业, 电子方面的技能,爱好与建筑, 维修有关的职业。主要职业有:工程师、技术员、机械操作、维修安装、矿工、木工、电工、鞋匠、司机、测绘员、农民、渔民、牧民等。

2.研究型(I):

喜欢独立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生物科学, 物理科学活动;抽象思维能力强,生性好奇,具有极好的数学和科学研究能力,知识渊博,不善于领导他人,爱好科学或医生领域里的职业。主要职业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专家,化学、冶金、电子、无线电、电视、飞机等方面的工程师、技术人员,飞机驾驶员,计算机操作人员等。

3.艺术型(A):

喜欢不受常规约束, 以便利用时间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天资聪慧, 创造性强, 不拘小节, 自由放任,具有特殊的才能和个性,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具有语言, 美术, 音乐, 戏剧, 写作等方面的技能。爱好能发挥创造才能的职业。主要职业有: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的演员、艺术家编导、教师,文学、技术方面的评论员,广播节目的主持人、编辑、作者;绘画、书法、摄影家;艺术、家具、珠宝、房屋装饰等行业的设计师。

4.社会型(S):

喜欢参加咨询、培训、教学和各种理解、帮助他人与教育他人的活动;具有与他人相处共事的能力,渴望发挥社会的作用;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主要职业有:教师、保育员、行政人员;医护人员;衣食住行服务行业的经理、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福利人员等。

5.企业型(E):

善交际,喜爱权利、地位和物质财富,喜欢领导和左右他人,具有领导能力, 说服能力及其他一些与人打交道所必需的重要技能;雄心勃勃, 友好大方, 精力充沛, 信心十足,喜欢竞争,敢冒风险。爱好商业或与管理人有关的职业。主要职业有:经理企业家、政府官员、商人,行业部门和单位的领导、管理者等。

6.常规型(C):

喜欢按计划办事,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不敢冒险和竞争;尽职尽责, 忠实可靠;善于做系统地整理信息资料一类的事情;具有办公室工作和数字方面的能力。爱好记录, 整理文件, 打字, 复印及操作计算机等职业。主要职业有:会计、出纳、统计人员;打字员;办公室人员;秘书和文书;图书管理员,保管员、旅游、外贸职员,邮递员,审计员人事职员等。

霍兰德认为, 每个人都是这六种类型的不同组合, 只是占主导地位的类型不同。霍兰德还认为, 每一种职业的工作环境也是由六种不同的工作条件所组成, 其中有一种占主导地位。一个人的职业是否成功, 是否稳定, 是否顺心如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个性类型和工作条件之间的适应情况。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就是通过对被试在活动兴趣, 职业爱好, 职业特长以及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验, 确定被试上述六种类型的组合情(按六个方面的得分从大到小排序, 排在首位的就是被试的占主导地位的类型), 并根据其个性类型寻找适合被试的职业(已根据R,I,A,S,E,C的不同组合将职业分类, 每种组合类型都能从中找到适合于该种类型的职业)。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实质在于劳动者与职业的相互适应,同一类型的劳动和与职业互相结合,便是达到适应状态,结果,劳动者找到适宜的职业岗位,其才能与积极性会得以很好发挥。

(三)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美国的施恩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

1、成长、幻想、探索阶段(0--21岁):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和发现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发展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为进行实际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学习职业方面的知识,寻找现实的角色模式,获取丰富信息,发展和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作出合理的受教育决策,将幼年的职业幻想变为可操作的现实;接受教育和培训,开发工作世界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在这一阶段所充当的角色是学生、职业工作的候选人、申请者。

2、查看工作世界(16--25岁):

个人通过查看劳动力市场,谋取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基础的第一项工作;同时个人和雇主之间达成正式可行的契约,个人成为一个组织或一种职业的成员,充当的角色是:应聘者、新学员。

3、基础培训(16--25岁):

与查看职业工作或组织阶段不同,个体在此阶段要担当实习生、新手的角色。也就是说,已经迈进职业或组织的大门。此时主要任务已是了解、熟悉组织,接受组织文化,融入工作群体,尽快取得组织成员资格,成为一名有效的成员;并能适应日常的操作程序,应付工作。

4、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17--30岁):

面临的主要任务有:承担责任,成功的履行与第一次工作分配有关的任务;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专长,为提升或查看其他领域的横向职业成长打基础;根据自身才干和价值观,根据组织中的机会和约束,重估当初追求的职业,决定是否留在这个组织或职业中,或者在自己的需要、组织约束和机会之间寻找一种更好的配合。

5、职业中期(25岁以上):

主要任务是:选定一项专业或查看管理部门;保持技术竞争力,在自己选择的专业或管理领域内继续学习,力争成为一名专家或职业能手;承担较大责任,确实自己的地位;开发个人的长期职业计划。

6、职业中期危险阶段(35-45岁):

主要任务为:现实的估价自己的进步、职业抱负及个人前途;就接受现状或者争取看得见的前途做出具体选择;建立与他人的良师关系。

7、职业后期(40岁--):

此时的职业状况或任务:成为一名良师,学会发挥影响,指导、指挥别人,对他人承担责任;扩大、发展、深化技能,或者提高才干,以担负更大范围、更重大的责任;如果求安稳,就此停滞,则要接受和正视自己影响力和挑战能力的下降。

8、衰退和离职阶段(40岁--退休):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会衰退或离职。此阶段主要的职业任务一是学会接受权力、责任、地位的下降;二是基于竞争力和进取心下降,要学会接受和发展新的角色;三是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着手退休。

9、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在失去工作或组织角色之后,面临两大问题或任务:保持一种认同感,适应角色、生活方式和生活标准的急剧变化;保持一种自我价值观,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以各种资源角色,对他人进行传帮带。

需要指出的是,施恩虽然基本依照年龄增大顺序划分职业发展阶段,但并未囿于此,其阶段划分更多的根据职业状态、任务、职业行为的重要性。正如施恩教授划分职业周期阶段是依据职业状态和职业行为和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又因为每人经历某一职业阶段的年龄由别,所以,他只给出了大致的年龄跨度,并在为职业阶段上所示的年龄有所交叉。

(四)塞普尔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塞普尔是美国另一位有代表性的职业学家。他把人的职业发展划分为5个大的阶段。

1、成长期(0--14岁):

经历对职业从好奇、幻想到兴趣,到有意识培养职业能力的逐步成长过程。塞普尔将这一阶段,具体分为3个成长期:幻想阶段(10岁之前):儿童从外界感知到许多职业,对于自己觉得好玩和喜爱的职业充满幻想,并通过角色游戏进行模仿,实现自己对职业角色的认同。兴趣阶段(11--12岁):以兴趣为中心,理解、评价职业,开始作职业选择。能力阶段(13--14岁):开始考虑自身条件与喜爱的职业是否相符,开始关注并有意识的发展能力。

2、探索期(15--24岁):

是青年择业、初就业时期,青年力图更多的了解自我,并作出尝试性的职业决策;同时通过经验的积累,不断改变自己的职业期望。也可分为3个时期。试验阶段(15--17岁):个体通过想象、讨论、观察、见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始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开始进行择业尝试。过渡阶段(18--21岁):查看劳动力市场,或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从过去的理想进入当前的现实,并对自己的职业期望进行现实性调整。尝试阶段(22--24岁):选定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

3、建立期(25--44岁):

为建立稳定职业阶段。经过两个时期。尝试阶段(25--30岁)是个人对初就业选定的职业不满意,一直不能适应,就再选择、变换职业工作。变换次数各人不等。也可能满意初选职业而无变换。

(2)稳定阶段(31--44岁):

个体已经适应了整个职业生活环境,明确了自己在职业岗位中的责任和权利,能顺利、成功解决职业中的各种问题,开始在职业体会中有满意感和成就感,最终确定职业为自己终生职业。

4、保持期(45--59岁):

在这一时期,个体一般达到常言所说的“功成名就”情景,已不再考虑变换职业工作,只力求维持已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

5、衰退期(60岁以上):

由于个体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逐步衰退,即将退出工作,结束职业生涯,考虑退休后的生活安排。

关于职业发展理论,还有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台德曼的职业自我概念发展理论等,在此不一一介绍。

第五篇:发展有我 我与企业共成长

发展有我,我与企业共成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来自供销总公司的宋薇,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发展有我,我与企业共成长》。

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向这小小的演讲台时,脑海里禁不住浮想联翩。年轻的我想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大方的命运就是我们每一个员工的命运,大方的骄傲就是我们每一个员工的骄傲;大方的发展与壮大要靠我们每个员工的奉献与奋斗,而只有大方发展了、壮大了,才能成就我们每个员工,才能让我们的青春更加耀眼、璀璨!

作为青年人的我们是企业的希望,在未来的道路上 我们要努力的做好自己,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做好充分的准备去迎接即将到来的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虽然我们每一个人的想法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前进的,那就是把我们的企业发展壮大,就好比蚂蚁搬家一样,一只蚂蚁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一千只甚至更多的蚂蚁力量确是无穷的。

一支乐队,需要全体成员的齐心协力,否则难以呈现出余音绕梁的华章;一枝玫瑰,需要根茎的无私奉献,否则难以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一座桥梁,需要桥墩的支撑,否则难以负载千车万人的流通;而一个企业的蓬勃发展,同样

需要每一位员工的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需要每个员工的爱岗敬业。

古语说的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颗树不能改变气候,但森林可以改变气候;一个人不能改变企业的发展,但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则可以促进企业的进步。

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艘航船,我们便是同舟共济的舵手。在漫漫征程里,有无数的暴风骤雨、暗礁险滩,我们只有与企业同心协力,才能冲破种种险阻驶向胜利的彼岸。

未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我会肩负起属于我自己的这份责任,带着希望,怀抱梦想上路,为企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梦想而打拼,不管这个过程有多艰难险阻,我都会坚持不懈、做到不抛弃 不放弃、最终收获那份属于我自己的荣耀!

亲爱的同事们,不管前方的路有多么坎坷,不管沿途布满多少荆棘,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向前,我坚信风雨过后的彩虹会更加灿烂和精彩!同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与企业共成长,为大方的美好明天献出一份力量吧!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下载企业成长理论的渊源与发展总结[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成长理论的渊源与发展总结[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儒家思想看廉政文化的渊源与发展

    从儒家思想看廉政文化的渊源与发展 任城区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岳秀银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和主流,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开始,历经两千多年,形成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

    专业成长与发展总结(五篇范文)

    2011年个人专业成长与发展总结 贾冬云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专业。这是时代对教师职业提出的要求,即要求我们必须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向一个专家型教师发展。在教师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渊源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研究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企业与我共成长_我与企业同发展[精选]

    企业与我共成长 我与企业同发展 曾几何时,我无数次的梦想自己的未来,在心中谱写人生中最美的那束光环;曾几何时,我无数次的感叹自己的人生,在人世苍茫谁主沉浮中苦寻自己的目标。......

    我与企业同发展同成长演讲稿(5篇模版)

    我的成长与中煤建安紧紧相连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叫XXX,来自XX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成长与XXXX紧紧相连》。 众所周知,大树底下好乘凉,既然我们想要在大......

    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题目 1、世界现代化发展经历了哪三次浪潮?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和经验与教训是什么? (一) 现代化的第一次浪潮 现代化的第一次浪潮形成于18世纪后期~19世纪......

    第五章.宪法渊源与结构101

    第五章:宪法渊源与宪法结构 第一节 宪法渊源 一、宪法渊源的概念 宪法渊源主要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其一,指宪法的效力来源,包括制宪主体、制宪权限、制宪程序、和制宪方式......

    典型报道:渊源与命运

    典型报道:渊源与命运 作者: 张威 关键词: 典型报道┊阅读:724次┊ 内容提要 News=消息,Feature=特写,Investigati ve Report=调查性新闻报道,Indepth Report=深入报道„„ 以比较新闻学的眼光观察,在新闻写作的形式方面,西方拥有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