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构造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哲学依据

时间:2019-05-13 07:4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构造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哲学依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构造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哲学依据》。

第一篇:中国构造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哲学依据

中国构造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哲学依据

全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中国构造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二、古今中外,和谐思想源远流长

[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阴阳五行学说在道家、儒家的言论中,也早就有和谐思想的萌芽;孔子也极力推崇和谐,并将其和谐思想用于伦理道德中;荀子对“和”有其独到见解,他强调了“和”在融合万物、促进人类产生和发展完善过程中的重要。

[2] 西方古代对和谐美的追求和和谐哲学理论,后来又有了经济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的思想。尤其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表达的和谐社会理想和所设计的和谐社会制度,集中体现了西方人的社会理想。

三、在全球化时代建立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依据。它不仅基本上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而且找到实现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体和正确途径,还科学地预了未来和谐社会,这个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由人联合体”。

中国构造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

从哲学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因为没有矛盾则无和谐可言。

1,2,认识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政治理念,具体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触及到了重建人的主体性问题,包含深刻的哲学认识论意蕴。唯物论世界在本质上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运动着的统一的物质世

界,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人在认识世界时,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理解和把握世界。构建和谐社会便是为了解决居民收入增长、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

3,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

规律,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并且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预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4,辩证法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自然以及人自身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两条最基本的原则、关于三大规律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既能帮助我们认识现实社会问题,又能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导,

第二篇:构造和谐社会

构造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随后,在中国,“和谐社会”便常作为这一概念的缩略语。

200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目标又是过程,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和谐社会具体含义

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思想道德体系和先进文化建设,这都与和谐分不开。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

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党同志都要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重点抓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保持社会稳定等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到各方面工作中.会议建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议程为,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和批准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2年中央预算;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草案)》的议案;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草案)》的议案;听取和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日前召开的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十三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的决定(草案),建议政协十一届五次会

议明年3月3日在北京召开。主席会议决定将这一草案提请政协十一届十六次常委会议审议。

虽然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的会期还需要政协十一届十六次常委会议审议,但按照全国两会召开时间上的惯例,全国两会会期将于3月初开始。

1.聚焦两会、关注两会——贫富差距 2.聚焦两会、关注两会——住房 3.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4.聚焦两会、关注两会——教育乱收费 5.聚焦两会、关注两会——“规划纲要 6.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幸福指数 7.聚焦两会、关注两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8.【聚焦两会、关注两会】—— 设立小额法庭建议好 9.【聚焦两会、关注两会】——“议案大户”感叹好代表难当 10.【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地方支持不是高招指标倾斜理由 11.【聚焦两会、关注两会】——人民监督员应根据监督的案件数确定任期

12.【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刑法》对十六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适用转化型抢劫的规定打击过重 13.[聚焦两会、关注两会]——拨”择校费"用于教育扶贫14.[聚焦两会、关注两会]——莫让听证会成“涨价会”15.[聚焦两会、关注两会]——人均GDP翻一番,新增就业 16.【聚焦两会、关注两会】:中央领导在两会上发表重要 17.〔聚焦两会关注两会〕-李银河同性婚姻立法提案再受挫被称太超前 18.【聚焦两会、关注两会】政协委员建议每月应休个“小黄金周” 19.【聚焦两会、关注两会】甘肃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女职工55周岁再退休20.【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委员建议公务员道德立法对公务员体重进行限制21.【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妇联建议遏制选美泛滥提议规范选美比赛 22.【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委员剖析“看病贵”:人均年医疗费26年涨30多倍23.【聚焦两会、关注两会】人大代表建议全国统考公务员24.【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广东代表采纳网友建议提议高考录取线应全国统一25.【聚焦两会、关注两会】代表委员叩问城乡同命不同价统一死亡赔偿标准26.【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关注女性健康首先从关注女童开始 27.【聚焦两会、关注两会】—— 代表委员热议发展农村教育关心农民工子女 28.【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周旭代表建议立法打造29.【聚焦两会、关注两会】----王建伦委员希望政府出台方案规范公务员工资外收入 30.【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卢强委员代表民盟中央发言:有教无类,为了一切孩子.

第三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现实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学习参考

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现实依据。

答: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一,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

任务的必然要求。

(具体参见课本P274)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依据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哲学依据。

第一, 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原理来看,尊重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说明人在规律(条件)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此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化的世界观,总结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但在《马克思主义》总结的客观规律面前,中国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中国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解放了全中国,给中国人民谋福利。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来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此原理要求我们,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中国根据自身的具体实践,不断进行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第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虽然《马克思主义》指出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方法,但由于矛盾具有特殊性,所以我们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第四,《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否定观原理,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事物通过辩证的否定来实现前后相继的联系和不断向前发展的。其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不断创新的表现。

第五篇:创新的哲学依据

创新的哲学依据

唯物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有能动作用。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从变化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辩证法:

①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创新就是要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思想观念要随着事物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认识论: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下载中国构造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哲学依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构造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哲学依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摘 要:和谐社会的提出拥有极其深厚的哲学基础,这要求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对和谐社会进行深刻的理解,以便使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积极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在对和谐社会......

    浅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浅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结合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与政策 李冬言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C班091041313 内容提要: 关键词: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名言名句的哲学依据

    成语故事、格言、名句体现和揭示的哲学观点汇总 成语故事、格言、名句体现和揭示的哲学观点汇总 作者:石灰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

    民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渊源①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民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渊源① 作者:张铮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3期 摘 要:民主社会主义在多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自由、公正......

    中国梦思想生成的哲学依据与内涵

    中国梦思想生成的哲学依据与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作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重要理念,中国梦是在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国......

    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目标。从哲学层面上思考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要认识到“和谐社会”应是“和而不同”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和谐”应是全面,整体的“和谐”,动态发展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摘 要: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华夏大地上奋笔书写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华丽篇章,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新世纪新阶段,以******同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