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珠三角改革与发展的心得体会(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12:4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珠三角改革与发展的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珠三角改革与发展的心得体会》。

第一篇:关于珠三角改革与发展的心得体会

关于珠三角改革与发展的心得体会

上周五,学院组织我们一次形势教育,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珠三角地区的改革和发展的光辉历程。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珠三角”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珠江三角洲地区锐意改革,率先开放,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的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特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率先在全国推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率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我国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带动广东省由落后的农业大省转变为我国位列第一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奠定了建立世界制造业基地的雄厚基础,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形成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又具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之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雄辩地证明,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30年,珠三角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下一个30年,珠三角如何书写另一个更辉煌呢?

第一,必须进一步强化排头兵意识。当好排头兵,核心是当好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因此,珠三角要再创新辉煌,就必须强化转型意识,走出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闯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面前,广东人咬定转型不放松:危机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却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纲要》旗帜鲜明地支持珠三角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并指明三个努力方向: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向依靠技术和资本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从过份依赖外需的外向型经济体系转为内外需并重、全面融合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从经济发展单兵突进、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跛脚式发展,转向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政治建设齐头并进的全面协调发展模式。

第二,必须进一步强化改革意识,建成深化改革的先行区。改革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的永恒主题,过去30年,只是改革的开始,而非改革的终止。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的阶段的确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30年,更多的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更多的是在“破”中“立”;如今,我们推进的则是系统性改革,更多的要在“立”中“破”。《纲要》明确提出:珠三角要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基于这种指导思想,《纲要》对珠三角提出了近百项改革任务。改革进入深水区,珠三角人既要有“破”旧体制的大刀阔斧,更要有“立”新机制的精雕细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作科学的系统设计,确保全面改革的顺利、平稳推进。

第三,必须强化一体化的意识。从珠三角自身来看,强化一体化意识,首先要着力打破区域内的行政体制障碍,全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其次则必须站在全国、全球的高度谋划珠三角的新发展,推进粤港澳更紧密地合作,增强辐射力,更好地带动环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并以此为依托,加强与东盟等国际经济区域的合作,积极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就我省东、西、北区域而言,强化一体化意识,就是要将珠三角加快改革发展的机遇,视作为谋划自身科学发展的最大机遇,利用地处环珠三角、泛珠三角前沿的新地缘优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从30年前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到30后的“科学发展,先行先试”,见证着珠三角发展辉煌的历史,也让我们珠三角的子民深感骄傲。在珠三角这片热土成长的我们,正期待新的神话在这再度上演。

第二篇:权威解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权威解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30年前,中央给予广东‚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就是当时的八个字,广东‚闯出一条新路‛,成就珠三角的奇迹崛起。30年后,《纲要》赋予珠三角发展更大的自主权,支持率先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八个字,珠三角再次踏上科学发展新征程。

《纲要》三大意义:

一是明确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纲要》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经济布局的五个战略定位,从而提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上的地位,有利于推动广东继续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进一步向世界展示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强化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继续推进科学发展的动力。《纲要》对实现科学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必将有力地促进珠江三角洲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整体经济素质。

三是开辟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广阔空间。《纲要》的出台,使广东与泛珠三角其他省(区)、港澳台及东盟地区的合作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为珠江三角洲未来的改革发展拓展了空间,必将有力地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力地促进粤港澳三地经济社会文化融合,确保‚一国两制‛的成功实施。

■缘起

温总理六个‚新‛字寄望珠三角闯新路

《纲要》编制的缘起,与温家宝总理7月份的广东之行密切相关。

今年7月23日,一条见诸各大报纸头版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最新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上透露出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视察期间,‚同意了我省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请求,为我们将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成果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创造了条件。‛

据当时在场人士回忆,7月19日,在温家宝总理莅临广东视察指导工作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向总理汇报工作中特别提出建议,请求国家编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汪洋的建议得到了总理的赞同。

温家宝总理在听取广东省工作汇报后指出:‚汪洋同志提到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问题,这是个好建议。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处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内外环境,需要有新规划、新目标,引导这一地区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温总理一连用了六个‚新‛寄望珠三角改革开放再闯新路。

温总理还指示: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请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会同广东省研究提出意见。

温总理的重要指示,开启了《纲要》编制的序幕。

■破题 珠三角迫切期盼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30年之际,珠三角的发展处在新的关键节点上。

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广东,改革开放30年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全国经济布局特别是在东部地区经济布局中,广东仍缺乏一个国家认可的、富于时代特征的战略定位。尤其是在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规划和指导意见,广西和福建也分别有北部湾规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情况下,广东迫切需要在全国改革发展全局中进行战略性规划。

与此同时,经历30年的高速发展,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珠三角的成长和成功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同样珠三角的面临的发展问题也是中国的问题。广东一直在寻求新的突破口。

9月18日,汪洋在与国家调研组见面会时坦言,‚广东迫切期盼国家对广东和珠三角的发展有新战略、新思路。‛

会上,汪洋对《纲要》的编制提出明确的思路: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红线贯穿调研的全过程,注重研究解决影响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问题;以广东争当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排头兵为标杆,研究提出既有高度、有指导性,又能为未来更大的发展留有空间的政策建议;以开放的视野、世界的眼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广东和珠三角的改革发展。

广东的科学发展、中国的科学发展率先从珠三角破题。

■会战

部省联手国家阵容编制《纲要》

准备、调研、起草、修改征求意见……环环相扣,一个高效联动的部省联手作战机制开始启动。

就在温总理到广东调研3天之后,7月22日,省委召开常委会学习贯彻落实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对我省配合国家编制《纲要》的工作进行部署。汪洋书记在会上指出:编制《纲要》,是涉及广东今后和长远的一个大事情,要倒排工期,争取11月中旬前报国务院。

省政府专门研究部署,并成立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起草组,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龙云任组长,以省发改委为主,组成工作班子,配合国家发改委,全面启动纲要编制。

8月份,起草组完成《纲要》编制的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

9月份,广东迎来了庞大的国家调研团队。9月17-24日,国家发改委杜鹰副主任率领调研组来粤调研,成员来自国务院39个部委、13个国务院及各部委直属单位和行业协会,共180多人。

有关人士形容:‚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接待的规模最大的国家调研团队。‛

国家调研组分成17个调研小组,调研领域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调研地点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9市及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共15个地级以上市。

调研组所到之处,听汇报,走企业,看现场,共组织召开了各种座谈会122场,实地考察企业、项目地点260多个,各地各部门提交的汇报参阅材料超百套。国家调研组完成了15份专题调研报告, 2 总字数超过10万字。

广东各部门、各地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迎接调研组的到来。调研组所到之处,受到了所在地党委、政府的热烈欢迎、热情接待和积极配合。分析人士指出,这反映了珠三角各市对珠三角转型升级开创新路的强烈内在需求。

深入的调研,全面摸清珠三角的家底,为《纲要》的编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成果 新纲领将引领广东发展迈上新征程

作为广东谋划新一轮科学发展的重大突破口,省委、省政府对《纲要》编制高度重视,在《纲要》编制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汪洋、黄华华等省领导都亲自督战。多次召集省起草组开会,提出指导意见和要求,并亲自对《纲要》大纲和草稿进行反复修改。《纲要》编制过程中,汪洋对《纲要》编制工作的指示和批示就达23次。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副主任朱之鑫多次作出指示,对《纲要》起草予以指导。

据了解,《纲要》的编制过程中,吸收了解放思想讨论学习活动形成的一大批重要的成果,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等重大决策精髓都吸纳其中。

主题、框架、初稿;调研、讨论、修改……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起草组对《纲要》反复讨论、认真推敲、精心修改。

10月底,部省40多人的起草组成员聚首北京广东大厦,国家发改委组织对《纲要》进行最后一次集中修改,起草组驻地灯火常常是彻夜长明。

数易其稿,终于形成了《纲要》征求意见稿,随后,起草组于11月初正式发文广泛征求国务院各部委和广东的意见。

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推敲、一次次修改……《纲要》在反复研讨中不断完善。形成一份含金量高,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纲领性文件。

珠三角新纲领将引领广东发展迈上新征程。

再造珠三角的发展春天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这意味着,珠三角的改革事业再次纳入了国家整体战略的范畴,广东将迎来改革发展的新纪元!

携30年改革先行经验的广东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但果敢的选择已然做出,那就是继续解放思想,告别传统的发展模式,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奋勇争先。奋勇争先是中央赋予广东的特殊使命,也是30年广东改革的宝贵经验。以特区设立为标志所开启的一系列改革,无一不是当时激荡风云的创举。但在改革几乎用同一种姿态行进30年的时候,改革推进的条件、社会基础等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改革的航船驶入了深水区,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却仍未实现突破。中央把珠三角区域 3 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不是对其改革地位的重复叙说,而是对珠三角这一关键经济增长极实现科学发展、引领新改革航向的重要期许和重大举措。

在走过改革30年的艰辛历程之后,我们收获了几乎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成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惑:是继续在过往改革的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还是冲破重重阻挠、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的改革新路上勇敢迈步?答案是明晰的。但答案的明晰和现实并不尽是一回事。新的改革和旧的改革定有着诸多分野,但仍有着诸多交集。我们始终是站在30年改革的基础上展开下一阶段改革的行程,这注定了新的改革必将遭遇阵痛,尤其是两种发展模式的选择发生冲突的时候。珠三角区域是前30年改革的先行者,也是阵痛最早的经历者。作为一个区域经济概念,‚珠三角‛在中国独领一时风骚,缘于其创造的财富神话,为中国贡献了‚顺德模式‛、‚南海模式‛、‚中山模式‛、‚东莞模式‛,创造了‚深圳速度‛、‚珠海现象‛。但近年来,传统发展观的弊病在珠三角逐渐显现: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资源环境约束凸显等等。珠三角所遭遇的很多问题是先发性问题,先发性问题需要先发性政策、先发性战略来化解。

对于改革者而言,化解问题本身就是一场大机遇,关键是以什么眼光来看待问题,以什么路径来疏导问题。在改革初期,化解当时的问题主要是把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所以要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到了今天,发展仍然是硬道理,但发展观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个发展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诸领域的综合性发展。率先解决珠三角所面临的发展难题、体制难题、社会难题,就是为解决我国的一系列改革难题做试验,以此破冰‚搅动‛全局。这就是说,珠三角区域的改革将不再仅仅围绕经济层面展开,而要涉及更多范围,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改革。这种改革只有上升到国家层面,给予一些先行先试的灵活政策和权限,才能够有效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说,赋予先发政策、利用先发优势、在科学层面展开综合改革的大试验,就是国家战略付诸珠三角的关键缘由,更是珠三角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秩序,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珠三角及时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仅是广东加快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抓住世界经济调整契机,从而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需要。这将有利于我国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对外开放的水平提高到崭新的层面,告别世界经济秩序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角色,跃升为规则制订的重要参与者。如果把珠三角战略规划以‚战争‛术语来形容的话,在前一波从‚小米加步枪‛的计划经济时代进入到具有市场经济色彩的‚机械战‛时代后,新的规划将是从机械战进入到海陆空现代化电子协同作战、乃至于参与国际联合军演的重要部署。换言之,实施珠三角战略规划就是一场赶超发达经济体、实现更高级别现代化的改革攻坚战。

珠三角毗邻港澳,在长期的发展格局中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力,这种辐射力不仅仅是经济资源的辐射,还是改革思想、改革体制和改革经验的辐射。把珠三角的事情办好了,对全国改革大局而言,将提供一个动力强劲的火车头和推动器。因此,珠三角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不只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还是中国改革的列车驶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央把新阶段改革火车头的重任又一次地交付给广东,这既是对广东30年改革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广东未来改革的充分信赖。我们唯 4 有兢兢业业、扎实肯干、锐意创新,才能够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也才能够让珠三角实现科学发展的再度崛起,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贡献南方的力量。

使命是光荣的,任务是艰巨的,责任是重大的。只要我们牢牢抓住新的发展契机,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只要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给予改革者宽松的改革环境;只要我们坚定科学发展的信心,明晰科学发展的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开创新的改革局面,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史篇中书写新的传奇。再过30年,又将是一曲激昂人心的‚春天故事‛。

解放思想是广东全部经验的精髓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昨天,广东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隆重召开。30年前,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的标志性意义还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这次全会为开端的,我们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今天纪念它,更在于表达一个庄严的承诺:坚持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

30年弹指一挥间。但是,广东在这历史长河的一瞬却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30年来,广东经济以年均13.8%的速度增长,GDP占全国1/8,税收占1/7,外贸出口占1/3,累计吸收外资占1/4,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自1985年起,经济总量连续23年蝉联全国第一,相继超越了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

饮水思源。广东的辉煌是全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缩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广东的今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其中的重要前提在于中央给予了‚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而广东之所以能够‚杀出一条血路‛,凭借的正是历届广东省委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大胆解放思想、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对原有体制、对原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敢于突破创新。广东改革开放全部经验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始终是广东扫除发展障碍进而引领发展的一大‚法宝‛。一部广东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厚重的思想解放史。解放思想曾经成为并且今后仍将继续成为推动广东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30年来,从宏观方面来看,广东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经历了冲破‚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以及‚所有制崇拜‛的束缚,在发展观上,相继树立了‚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以及‚以人为本‛标准。从微观方面来看,依靠解放思想催生出的强大智慧,广东为全国示范了多个卓有成效的新鲜经验。以深圳为代表,率先突破了传统的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方式、敲响了新中国土 5 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第一锤‛;率先突破了‚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率先突破了计划经济的限量定价配售制度,大胆推进价格改革,逐步形成了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率先突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率先突破了传统的基建管理模式,引入市场竞争,实行建筑工程招标、择优承包;率先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用工和分配模式,推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等,开启了劳动力商品化的先河……毋庸讳言,许多在全国流行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做法,都是广东创造的;许多中央出台的政策、制度,都是总结了广东的经验和做法而在全国推广的。

但是也必须看到,30年来,我们还只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框架。市场经济固然走了很远,市场化程度也很高,但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还未完成,社会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同样如此。广东因为先行一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和困难,都会最先遇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而日益凸显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而日益凸显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社会发展明显进步的同时而日益凸显的改善民生、发展民主问题,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同时而日益凸显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国其他地区现在面临或今后可能面临的问题,是全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一个缩影。广东要继续发挥好排头兵作用,就必须解决好这些矛盾,突破这些难题,率先探索出科学发展模式。这既是广东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广东的历史责任。通过今年上半年的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全省上下取得的一个共识是:广东要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必须走在思想解放的前列,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深刻审视所处环境变化,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深刻反思思想精神状态,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

当前,广东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五到十年,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把广东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示范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然而,与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基础极其薄弱、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相比,现在的广东完全有条件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一定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克服传统发展模式之危,赢得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光明前景!

珠三角发展纲要以制度升级重铸辉煌

社论

日前,赋予广东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使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这意味着在国内经济结构矛盾逐渐显露、世界经济危机持续蔓延的不利形势下,广东再获全国改革‚试验田‛的重任。

如果说改革是被危机所驱赶的旅程,那么披荆斩棘,厉行创新,则是先行者的使命,30年之前,当整个国家仍处于‚姓资还是姓社‛的歧路迷惘之时,广东即以先进者的姿态勇闯禁区,为改革开放摸索出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30年之后,在过去的‚资源投入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之际,‚向危机要机遇‛并不是一句口号、一种姿态,而是在现实困境再三进逼,改革面临不进则退威胁的背景下,当政者与全社会凝聚共识,破局突围的真实意志。

广东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资源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在旧的经济增长模式中起飞最早,得益最多。改革开放前30年,广东在制度创新上的优势,更多地集中在解除人力资本、资源资本转化为生产力的禁锢之上,而对制度改进则并无太多涉及。制度经济学认为,促使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自然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即使一个经济体的制度资本欠缺,依靠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持续投入,可在一定范围内弥补制度因素的不足,资源要素的投入与制度优化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而当前,珠三角面临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意味着资源投入所带来的经济动力已接近枯竭。改革的方向与下一阶段的经济动力,必定在制度改进之上。

改革开放从广东出发,这里是中国市场经济的起点,也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珠江三角洲不仅坐拥深圳、珠海两大经济特区,更连接香港、澳门两大特别行政区,集诸多‚特‛字于一身,自然在破旧立新、制度突围上占有天然的优势。作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和深化改革先行区,我们应当在建设经济制度环境、提升城市群行政管理能力、优化国民权利分配结构三方面率先突破。

如前所述,制造业的发展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制度环境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当前,广东在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行政垄断人为设限,诸多领域存在过高门槛;对产权界定、产权保护、契约缔结与违约惩戒等方面存在诸多法律漏洞。为此,我们必须着力提高法治水平,建设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权与合约权益保护制度,突破权贵垄断、越权谋利的经济既得利益,从而实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构建开放融合、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出发,广东必须提升城市群行政管理能力。现代经济的发展以城市群为载体,呈现‚中心—腹地‛资源优化配臵的态势,广东必须以建构强有力的区域协调机制为先导,突破画地为牢,设限谋权的地方既得利益,着力促进城市之间的良性制度竞争。对此,《纲要》明确了广深两个中心城市的各自定位,并提出要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提高广州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破行政体制障碍,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臵。

从改善民生,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广东必须以优化权利分配结构为重点,通过打破城乡二元藩篱,赋予公民确定的社会权利,提升其面对各种强势力量时的议价能力。当前,中央与地方财政责权利关系进一步理顺,将为重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分配关系提供条件。以权利结构为先导,重新梳理分配结构,必定能为改革获得更广泛的民意支持。我们应突破多取少予、人浮于事的行政既得利益,通过赋予公民以合法的政治权利,建立以公平与正义为准绳的权利保障体系,通过鼓励公民参与地区行政管理,形成对行政人员的绩效评价的压力。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节点,广东没有退路,在改革的新起点上,我们再次出发。历史已经并必将继续证明,改革的趋势取决于人民伸张利益的需要,改革的动力来自群众的自发创新。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以人为本‛绝非停留在口号上,广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再活跃于为民请命的一线,网络与媒体再三成为民间与当局沟通的渠道。只要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改革就没有禁区,也不存在不可撼动的既得利益。

珠三角发展列为国家战略及时而又必要

国家发改委经过长时间调研,会同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编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昨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原则通过,这标志着珠三角改革发展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一个地区性规划为中央如此重视,显示其地位和意义非同寻常。广东的经济发展与香港、澳门密不可分,因此该纲要上升成为国家战略是及时而必要的,不但是广东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指导性文件,也将对香港和澳门地区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酝酿多年,研讨多时,最终以国家发改委牵头完成,足以显示从中央到广东对纲要的重视,这毕竟要影响到中国一成以上的GDP以及广东十几年的长远发展,不可能不审慎。正因为此,以至于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不但珠三角没有列入中央级规划,就连广东省也没有单独提出,一度引发某种担忧和猜测。

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十一五规划中没有对珠三角改革发展作明确交代,不是忽视,而是太重视。十一五规划给珠三角留下了悬念,却给了广东更大的想象空间———从中国社会急遽转型并作为世界大国迅速崛起的背景来看,珠三角的发展不再是广东省内部的区域发展,而是需要配合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综合考虑。因此,无论是广东省的发展规划,还是广东与香港、澳门之间的协调,都需要一个全局性战略加以指导与支持,这也就是该纲要作为国家战略的意义所在。而现在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完成的纲要,不但积极响应了中国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也充分体现了珠三角的战略地位和意义。在这个纲要中,不但要支持珠三角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更多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且要使珠三角地区由过去的外向型经济更好地转变为内外需并重、全面融合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不但要考虑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而且要更好地促进粤港澳的紧密合作,提升合作水平,维护港澳地区长期稳定繁荣。

纲要也提到,珠三角要做‚深化改革先行区‛,‚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为全国科学发展提供示范‛,这与前不久召开的广东省特区经济工作会议正相呼应,在另一个层面为广东提供了‚点面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点‛就是以深圳等经济特区为典型的突破性、创造性发展,‚面‛就是以发展纲要为基础的珠三角地区全面协调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纲要中虽然没有突出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却把整个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 8 区‛加以论述,在发展定位中把珠三角地区作为‚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赋予珠三角地区发展更大的自主权‛,显而易见整个珠三角地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又一个‚新特区‛。

目前全国已经确立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几个‚新特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中几个地理区位。这种布点卡位,使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布局呼之欲出,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新特区‛的战略布局独缺南方一角,而这里是中国先行改革开放、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事实上,深圳是在全国最先提出申请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城市,而广州也一直在积极申请。尽管南方的‚新特区‛一直没有明确,但从中央领导人到各部门都不能不重视。2005年9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深圳时就指出:‚经济特区本来就具有改革‘试验田’的功能和使命,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国家改革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言外之意,作为特区,深圳在改革创新的空间上其实应该比综合改革试验区更有条件,也应更有作为。而这次发展纲要把整个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试验区‛提出,不但凸显珠三角在整个国家战略中不可或缺,而且更加特殊,特殊得要另外制定发展纲要加以明确。

诚然,作为一个指导性文件,纲要还需要更具体的政策去实施推动,尤其是在与港澳地区的协调合作上,也许考虑到港澳地区的特殊性,纲要的相关论述留有余地。例如,香港正在进行的规划是到2030年,而珠三角发展纲要的规划是到2020年,规划期上的差别会导致一些具体目标上的差异,这就需要广东与香港方面加强合作。今年6月深圳与香港的规划部门就河套地区开发共同研讨、沟通举行公开听证,就取得良好效果,足以为粤港澳的规划与发展提供借鉴。从这个意义来看,纲要对粤港澳合作等问题的‚留白‛,也是对该地区发展特殊性的一种反映,同时也为具体的发展规划预留了弹性空间。

对于正处在转型升级时期的珠三角来说,纲要不但为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绘制了明确的路线图,同时也给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珠三角以信心和支持,对珠三角发展来说弥足重要。

第三篇: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情况

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情况

常山县卫生局

一、“十一五”及2010年主要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县医疗卫生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科技兴医和人才强医战略,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五年来,先后获得 “全省群众满意基层卫生单位”、“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省血防工作先进集体”、“省无偿献血先进县”、“省卫生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拥军拥属先进单位”、“市禁毒工作先进集体”、“市效能建设创新创优先进单位”、“县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县重点项目工作先进单位”“县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全民健康素质进一步改善。2010年全县人均期望寿命76.6岁,婴儿死亡率从“十五”期间的9.7‰下降到7.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1.2‰下降到10.1‰;“十一五”期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零;孕产妇死亡率从“十五”期间的23.5/10万下降到6.4/10万,近3年无孕产妇死亡情况发生。以乡镇为单位的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对照全省卫生统计数据和全国卫生统计标准,我县人群主要健康指标均达到中等水平以上。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大力开展城乡卫生资源整合,2006年在全县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对各乡镇卫生院医疗机构布局进行调整,将原来的21家乡镇卫生院整合到14家,并在撤消的卫生院所在地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2007年开展了城区卫生资源整合,将县中医院、县卫生进修学校和县妇保院的医疗部分,全部并入县人民医院。2010年,进一步加大医改工作力度,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了我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在全县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按每万服务人口14名和每床0.7名医务人员的标准,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定性定编定补工作。积极创新诊疗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工作,并与浙二医院、省人民医院建立长期协作关系,逐步建立了“省县乡村”四级双向互动网络,为患者及时接受专家诊治、减少医药费用支出创造了条件。

(三)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健全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五年来,共创建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家,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52家,初步实现了基层群众步行20分钟即可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十一五”期间,全县卫生系统累计投入2.2亿元,用于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建设。其中总投资1.5亿元、占地120亩的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工程,历时三年建设,已进入工程扫尾阶段,预计今年6月底前实现整体搬迁;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对球川、招贤、芳村等11个乡镇卫生院医疗业务用房进行了新建和改造;累计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购置和更新各类医疗设备,比“十五”期末上升了61.5%。全县卫生系统固定资产由“十五”期末的7521万元上升到10879万元,同比上升44.7%。

(四)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截止到2010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筹资水平由“十五”期间40元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185元、参合率由80.1%提高到94.2%、群众受益面由3%上升到85%,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农民医药负担明显减轻。五年中累计筹集资金1.4亿元,报销1.14亿元。二是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健康体检,截止2010年底,共为178964名参合农民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健康档案建档率88.3%。三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标率历年保持在90%以上,城乡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晓率从2005年的65%,提高到2010的91.5%,基本健康服务与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四是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认真履行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加大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整治力度。全县餐饮单位食品卫生监督实行量化分级管理,管理率达到100%,“十一五”期间全县未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五是创卫工作取得明显实效。“十一五”期间全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较大改观;社区、学校、农村和企事业单位健康素养教育开展有序,2009年我县被省爱卫会列入省级“健康教育示范区”,并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县城”、市级“灭鼠先进城区”和“灭蟑先进城区”复查,被浙江省爱卫会重新确认为“浙江省卫生县城”。

(五)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防治网络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在天马、芳村、球川三个乡镇分别设置了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艾滋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增长势头得到遏制,成功应对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疫情,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创新灭螺机制,在全省率先推行灭螺承包责任制,全县螺点压缩率从承包前的78.2%提高到97.2%,资金使用率从54.4%提高到91.1%,全县有螺面积得到有效控制,血防无内源性急性血吸虫病病人、无阳性钉螺、无新感染病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健全了卫生应急体系,医疗救治、卫生应急、卫生监督等工作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二五”卫生发展基本思路

围绕县委、县政府“苦干五年,再造常山”奋斗目标和“实干兴县、项目强县”总要求,从县情出发,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卫生发展模式,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实施全民健康推进工程,提升人群健康素质。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达95%以上。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确保群众安全、经济和合理用药。认真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健康管理,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居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快形成全民健康促进体系,全县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2/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9‰以下。

(二)实施公共卫生促进工程,提高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水平。全面加强疾病防治、妇幼保健、卫生应急和卫生综合执法等能力建设。保持传染病发病的相对稳定,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550/10万;继续做好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巩固工作,常住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9%以上;积极开展艾滋病控制项目,到2015年,全县农村居民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预防保健咨询服务;推广灭螺承包责任制,巩固血防“三无”成果;切实加强结核病人管理工作,力争所有结核病人规范管理率达98%以上。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全面完成卫生部门组织管理、健康教育、除“四害”、公共场所及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单位社区卫生等工作,巩固“省卫生县城”创建成果,争创国家卫生县城,改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

(三)实施县域卫生完善工程,促进城乡卫生资源统筹发展。以健全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到2015年达到每千人口拥有4.1张病床,每千人口拥有5.0名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口拥有2.1名执业(助理)医师,卫生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率和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实施县域医疗强化项目,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建设,完成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作;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做好东案、大桥、辉埠、白石和天马等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的迁建、改扩建工作;科学制定全县村卫生室设置规划,加强中心村和偏远村卫生室的建设力度,逐步规范和完善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建立政府补偿机制,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推进城乡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促进城乡卫生同步、和谐发展。

(四)实施科教创强工程,增强卫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卫生创强工作机制,把创建省卫生强县与“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结合,加大卫生创强工作力度,调整完善创建标准和考核体系,不断完善卫生发展外部环境。优化卫生资源结构,积极推动卫生人才支撑平台、健康科技支撑平台和卫生信息支撑平台建设。采取团队加梯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加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加大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引进力度,切实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继续深入实施”百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数字卫生促进健康项目,逐步建立标准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系统,健全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应用平台,“十二五”期末,全县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

(五)实施公立医院优化工程,完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提高义务人员的积极性。以调结构、提能力、强管理、优服务、重绩效为核心,重点完善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实施有保有控的规模调控政策,推进医药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投入和经济运行机制,优化医疗服务品质,建立城区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优化整合等。同时,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举办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六)实施中医药提升工程,推进中西医并重发展。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以县人民医院为中医发展龙头,加强针灸推拿科、中医儿科、中医妇科等重点学科、特色专科建设,积极开展中医名科、名院创建工作,做好“冬病夏治”、“中医外治”和中医滋补膏方等特色诊疗项目,努力造就一批在群众当中具有较好声誉的中医特色专科;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管理科,积极开展中医住院治疗,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能运用中医开展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三、2011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加大宣传,规范处方行为,加强用药监管,正确引导群众合理用药、科学用药、安全用药。继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定”工作,在完成乡镇卫生院定性定编工作的基础上,保障经费足额到位。科学制定卫生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坚持绩效考核与社会效益挂钩,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服务效率和运行活力。积极开展调研,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二)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是巩固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以上,人均筹资标准达到285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二是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进一步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改革支付方式,积极探索单病种定额付费和限额付费制度,努力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三是改进医疗保障服务。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定点医疗机构,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内“一卡通”就诊结报。四是试点实施第三方管理服务模式。根据省市新农合工作相关改革政策,与太平洋寿险公司开展政保合作试点项目,积极利用社会专业资源,实行“征、管、监”分离的运行管理模式,提高管理绩效。

(三)持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现有项目实施基础上,逐步将出生缺陷、精神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等重点任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升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共享水平。完善服务规范和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加快建立起主动干预、有效管理、连续服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做好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配合做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落实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保障群众饮食安全。做好创国卫的前期调研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创建国家卫生县城。

(四)完成县人民医院搬迁工作。认真调研和制定搬迁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医疗设施、后勤管理等工作职责分工,细化新医院功能布局,实行搬迁工作倒排机制,切实保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以“三级乙等医院”的标准,做好医疗设备配置工作。根据新医院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要求,通过综合评估,合理定岗定人,科学调配人力资源,进一步理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机制,确保在6月底前完成搬迁任务。

(五)继续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步伐,续建并完成芳村中心卫生院、宋畈乡卫生院、新昌乡卫生院和同弓乡卫生院;启动并完成白石镇中心卫生院、辉埠镇卫生院改拆建项目和招贤中心卫生院维修改造项目。着手实施2012改扩建项目,完成天马、东案、大桥头等卫生院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继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创建47个规范化村卫生室,对62个村卫生室进行规范化改造。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内涵建设,继续开展“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制定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健全和落实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进一步优化诊疗服务流程,加强质量管理。进一步巩固与省级医院的合作成果,利用浙一医院、省人民医院的资源优势,加快县人民医院内科和妇科培育步伐,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做好卫生人才“引、培、送”工作。加大卫生人才引进力度,确保引进高素质、实用性人才。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对取得市级以上重点学科,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和市级立项工作的科室和医务人员,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和奖励;充分发挥名医(专家)、学科带头的典型示范作用;继续开展 “师带徒”工作,加大城乡医务人员的交流和沟通,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综合素质。选派县、乡、村医务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单位和省内外名医院进修培训。做好内卫生人才引进和高校毕业生招聘工作。

(七)大力加强和谐卫生建设。进一步强化卫生行业作风建设,开展医药回扣专项治理年活动,严格医德考评制度,进一步健全医患沟通和纠纷调处机制,着力从源头上坚决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等行业不正之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医务工作者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发挥群团组织在卫生事业各项工作中的聚合带动作用,以深入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庆典活动为契机,组织“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和“五一二”护士节等系列庆祝活动,在丰富广大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展现卫生“白衣天使”的精神风貌。

第四篇:中国红十字会改革与发展

中国红十字会改革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规定: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目前我们的认识上还是有个误区,就是把人道和慈善划等同号,这个恐怕是不够全面的。人道可以被认为是生命的底线,也就说人道事业所开展的工作,是不受任何政治派别、宗教、性别和信仰的影响,是对生命的挽救和抢救的过程。红十字运动的第一基本原则是人道,诞生在150多年前,由瑞士的人道主义战士亨利·杜南提出了人道的概念,推动建立了遍及全球的国际人道法体系,即《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目前,《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是全世界签署国或者缔约国最多的一个国际条约,现在有195个国家参加。

人道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可以简单的说,它是一个在战争、冲突、灾害的情况下,对生命抢救的过程,因此它的意义就非常重大。前段时间,应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邀请,刚到阿富汗,这是一个已经有30年战乱的地区,进入坎大哈地区,看到了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在当地援建的一个医院,医院所在的地区被称为“中国地区”,覆盖了约350万人,在整个医院被抢救的伤病员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塔利班的成员,所以对这个体会是非常深的,所以说人道的概念所强调的是对生命的抢救,是生与死的问题。所以像这样一个神圣的事业我是觉得非常值得我们去为之工作,为之奋斗的,人道其实在我们中国来看,它思想的传播,精神的传播和旗帜的高高举起,应该是我们精神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红十字会这个组织的定位是非常清楚的。它实际上既不是一个隶属于政府的机构,也不完全是一个国际组织。红十字会接受着三重赋权,第一个是政府赋予我们的权利,因为它必须去应对冲突灾害的问题,政府赋予中国红十字会以拯救生命、紧急救援等非常重要的职责;第二就是公众赋权,我们现在公众的捐款超过半数,这是一种委托,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第三是国际赋权,我们是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187个国际成员之一,所以必须是在国际的总框架下来认真按照国际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运作,因此这个改革的方向是非常清楚的,既要考虑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注重法律和效率,同时必须和国际人道主义原则相一致,是有国际标准和规范的,所以我们这些年的改革是朝着这个方向来进行的。

中国红十字会是一个受着政府、公众以及国际赋权的机构,我们有责任根据这样的三方赋权来行使职责,这是我们改革的一个方面。改革的另一个方面是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核心业务,也就是我们的法定职责,它不仅仅是接受和使用公众的捐款,更多的是在灾害发生的时候,或者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因此改革的整个构架和效率是要围绕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来开展。这些年来,改革的一个最大成效就是中国红十字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完整的人道救援和救助体系。尽管最近几年我们遇到很大的舆论挑战,但是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云南彝良地震以及最近发生的四川芦山地震的救援救助中,红会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全世界的红十字组织在各自的国家和地区都发挥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重要的”,就是不是所有的组织在整个救援救护过程中,都发挥这样的显著作用;所谓“不可替代”,就是它的职能不是一般的组织能够替代的,除了150多年的历史以外,其中一些核心业务也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我们这些年的改革,我简单说起来,重点是在三个方面,第一明确了我们的赋权方向,第二是形成了我们的核心业务体系,第三是为实现这些核心业务所建立起来的人员和人才队伍。

公信力就是公众对你信赖的程度或者力量,我认为现在不是重塑的问题,而是一个建立的问题。因为中国正在面临着一个非常快速的社会组织建设的过程,也在面临着一个非常快速的社会转型过程,这个转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公众的知情、公众的参与和公众的监督。我在想,可能不仅仅是对中国,对全世界而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不光对社会组织,也包括政府,这种公信力的建设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任务,所以我想这是一个学习、实践、探索的过程。

公信力的建设取决于三点:第一,让公众了解情况,所谓知情,不光是把捐赠款物的数量公布,还应该告诉公众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什么,未来要做什么,这样一个过程的管理,我们都应该做得更深、更细。第二,要让公众也参与决策,在这样的一些过程中,要畅通更多的参与渠道让公众更好地参与进来。第三,必须建立公众监督的机制,媒体就是公众监督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载体和渠道。

红会的公信力最重要的就是过程的透明和公开,比方说,芦山地震的救援过程中,芦山灾区的需求是什么,能够为他们做什么,然后怎么做的,这样的问题都应该经常适时的向公众做一个很好的公开,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也在很认真地学习国内外的有益经验。芦山地震中,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把全国红十字系统募集到的资金集中以后和整个芦山的需求及重建计划进行对接,制定整个规划,并让捐赠人和公众都了解。因此,我刚才讲三重赋权,对公众赋权这一部分要加强,它不完全是资金公开的问题,我们应该把整个过程公开,让公众来理解、监督,并参与进来,这才是一个公信力的建设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是在1993年颁布的,这个法很了不起。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社会团体只有两部法,一部是总工会的工会法,还有一部是红会法,这对20年来中国红会走过的历程还是产生非常重要影响的。我认为对于红会法,有两件事情是值得我们给予很高评价的,一个就是明确把红十字会这个组织的定位、职责讲得非常清楚,还有一个,就是把红会最重要的组织成员、志愿者和会员的权利义务也讲得非常清楚。但是,这个法已经实施了20年,20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我们希望能够进行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的修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关于它的定位。因为在1993年的法当中,我们比较多的强调了,中国红十字会是作为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在未来的修法当中,我们希望进一步突出它的社团、法人地位,在三重赋权的基础上,进一步面向社会和国际。第二,关于核心业务的修订。回顾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战地救护,到后期的卫生救助,到现在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红十字会的核心业务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变化。例如,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还有在洪水、火灾过程中人民生命危险出现问题时所开展的应急救护,以及对困难群体的人道救助。同时还包括,推动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器官捐献等生命救助的职能。因此,像这样的法定职责,我们希望在修法过程中进一步修订。第三,关于投入。中国红十字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重要的人道机构,承担着非常多的法定职责,我觉得在公共服务上政府应该保证它的投入,红会必须通过向政府申请和购买公众服务这样的方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我们将来希望法的修订中进一步加强这部分投入。第四,我们希望在人力管理上进一步修订,我们在想将来红会的工作人员不仅仅是红会的固定人员,也会有相当一部分志愿者参与进来,这样来形成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红十字会,我认为这样对推进整个人道事业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监督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法律监督,也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所赋予的职责去开展工作,不能违法去做你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所以法律的监督,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是政府监督,即每年政府通过审计部门对各级红十字会进行审计监督,这是非常严格的。第三是社会监督,我觉得这一块我们做得不够,必须建立公众监督的机制,畅通监督渠道。第四是组织的内部监督,这一块我们现在正在加强,通过我们系统内的纪检和监察队伍对总会、各直属单位、各省红会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

在上述四条中,我认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的是社会监督这一部分。我觉得社会监督这一部分,对我们来说,一方面是要进一步加大透明性,让公众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的情况,另一方面,加强与媒体,包括传统的和现代化的媒体的沟通,把我们做得最真实的情况向社会公布。

这一次芦山地震是一个特别感人的例子,我特别想利用今天这个平台向大家做一个公布,截止到6月20号,全国红十字系统捐赠款物达11。17亿,大约占全国捐款的三分之一,这个数字让我非常受到鼓舞,也非常感动,我们当然不能跟汶川地震来比较,因为它的震级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全国的遥遥领先地位是确定的。

同时,从手机捐款来看,此次芦山地震中大约有120万人参与捐赠,都是一块钱一块钱捐赠出来的,有这么多的人参与手机的捐款,充分的体现了公众的爱心和对我们的信任。有很多人认为捐款相当一部分来自国有企业,我们这次接受国有企业捐赠只有2家,其他全部都是由各类的企业,包括国际的企业来参与的。现在的11。17个亿,我想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说明老百姓心中还是有一杆秤的,我也想利用今天这个机会,向各位捐款人说一声谢谢,因为你们的捐赠挽救了很多孩子的生命,帮助了芦山地震灾区没有房子住,没有食品的这样一些家庭,我们一定会用好这笔钱的。

郭美美事件我觉得伤害的不仅仅是红会,更深刻的来看,有三个事情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第一,不管是对一个组织还是对一个机构,当你批评的时候必须要有充足的证据,因为没有证据,甚至说只要有一点关联的信息就把它无限放大,我觉得这是不客观的,这对一个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公平是不合适的。第二,2011年的12月31号,中国红十字会网站已经把这个事件的联合调查结果全部公布。但是,现在依然有些人热衷于把郭美美这样一个人变成像一个LOGO和红会划等号,我觉得这是一种不理性的表现,也是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带来的东西是什么呢?如果你这个社会对一个事情缺乏一个理性和公平的评价,怎么去引导社会进步呢? 第三,中国红十字会是目前最规范的社会组织之一,为什么?它一有国际法,即国际人道法;二有国内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三有很严密的监督体系,我刚才已经讲了,包括审计的、法律的、社会的;四有很严格的国际监督体系,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评估,即OCAC评估。

那么郭美美事件对我们未来的启示是什么?我认为,我们真的应该很好的宣传中国红十字会,近110年的历史就这么轻易能够打倒,一个最大的原因,因为大家对人道的概念都没有,更不要说这个人道组织做了哪些东西都不知道,这不说明我们过去宣传的失败吗?我天天在想这个问题,1990年金门协议是中国红十字会与台湾红十字组织签订的,开启了两岸之间的往来。另外,我们开展了国际间的人道外交,像印尼海啸、日本海啸,我们的工作人员都是在第一线的。还有一个很感人的就是最近这些年来由于国际上的事件不断,我们在苏丹的29位同胞,就是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帮助下解救出来的,我去机场接他们的时候,他们拉着我的手流眼泪。这么多事情有人了解吗?有人知道这是跟人道有关吗?有人知道它不仅仅是一个慈善机构吗?有人知道中国红十字会现在是在负重前行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真的是需要和媒体很好的合作,来让公众真正地认识到我们是谁?我们做了什么?当然这一点给我特别大的启示,就是应该把这一切真实的情况告诉我们的公众。

中国的社会组织不是太多,而是太不够了,特别是有影响力和规范的社会组织太不够了。这个当然跟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有关系,因为我们真正地全面发展,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发展,是近些年来提出的观点,社会组织发展当然也是其中发展的一个部分。它和时间有关系,和历史有关系,和文化也有关系,所以我们把中国红十字会定位在一个枢纽型组织,因为我们历史最长,近110年,我们的社会网络最大,不完全是在中国社会,也包括国际网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比其他的组织更容易获得资源,我们也会比其他组织更容易实现目标。我们一个非常大的责任,就是和其他的社会组织一起来把工作做好,有两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一个在汶川地震当中,我们有数以亿计的捐款,还有在芦山地震中,有很多非政府组织参与进来,他们发挥了很多作用,一方面深入一线了解灾区需求,同时把农村特别是社区建设当中的真实情况反映上去,对整个国家的规划和计划也是产生很重要作用的。因此我们现在是把红会定位在一个,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枢纽型社会组织,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专业性和强大网络,和更多的社会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现在我想还不完全是红十字会所面临的挑战,应该说在人道领域,现在面临的挑战非常之大。第一,由于战争和冲突,尽管现在没有世界性的大战,但是局部的或者地区间的冲突还是屡屡发生,我在想红十字会这样的机构还是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过去在历史上我们谈人道的时候,都是打仗战争,现在非传统的冲突也在增强,像气候变化、核危机、人质危机、恐怖主义等等。第三,现在我们也看到,就国内而言,实际上潜在的危机也是存在的,由于社会上一些矛盾没有及时的化解,其实对人道工作也是有需求的。最后一个,我认为网络媒体可能为这种冲突和挑战创造了条件,因为它可以在每一分钟内让整个事件传播到整个地球村,大家都知道,可能我现在讲的话,在加拿大、瑞典的同事都已经听到了。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红十字会应该把它的精神、旗帜运用到现阶段来,认真充分的考虑我们在人道领域能够做什么,为老百姓能够提供哪些服务。

人道是个神圣的事业,涉及到人的底线,因为它跟生命相关。我们可以帮助一个人,让他更富有,让他生活的更幸福,吃得好,穿得好,但是人道这个概念说的是生命能不能延续下去的问题。给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我在读红十字运动创始人亨利·杜南写的《索尔费利诺战争》的时候,当他经过一个村子时,看到数以万计的伤兵在烈日下呻吟时,他想这些战士是为国家而战,但是对于个体来说为的是什么呢?他最后献出的是他本人的生命,像这样的一些人难道不应该得到救助吗?当然这个是战争引起来的,还有在冲突和灾害中都是这个道理,所以我觉得人道这个事业是非常崇高的。我们有一个精神,就是人道博爱奉献,人道所指的是对生命的挽救,博爱指的是一切人,不管他的政治、宗教、性别、民族,只要他是一个自然人,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都应该给予帮助,还有一个是奉献,这是我们履行的责任,每个人都可以奉献你的才识、资产、时间,甚至是身体的一部分,像捐血,捐干细胞的这些志愿者们,我对他们充满敬意。我们也应该帮助在13亿人中,传播人道的精神,举起人道的旗帜,这也是我的梦想,希望能够把这个工作做的更好。

如果没有事实去随意的捏造事实,就是在触及道德底线。举个例子,在芦山地震第三天以后,有一个网站,刚建不长时间,为了吸引眼球,说中国红十字会要求台湾红十字组织留下500万的“买路钱”才能进入芦山,这个消息引起轩然大波,这个案子后来破了,事实上是他们捏造了谣言,我认为这就是触及道德底线的行为。我讲的弘扬公正就是这个意思,你在帮助一个组织的时候,我们认真的接受,但是你在中伤诬蔑的时候,我相信一定会有相应的法律来限制这种不规范的行为,因为它对社会的影响太大了,如果人人都可以随意的造谣和中伤,这个社会还有秩序可言吗?还有公正可言吗?所以像这样的报道是不合适的。还有社会监督这一部分,也一定要以事实为准绳。举一个最近发生的关于器官捐献的例子。这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可以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大部分的器官来自于死囚,这个在国际上受到了很大的批判,我们国家的卫生部在2010年和中国红十字会共同进行了一个很重要的试点,从几个省开始,主要是通过自愿捐赠的方式开展公民逝世后的器官捐献工作。截至2013年6月30日,已经有将近1000名志愿者捐献了器官,挽救了2500多名患者的生命。现在媒体上说,中国红十字会拥有三分之二的资源分配权,这种监督我不想有很多的批判,我特别愿意用今天的平台进行一个说明。整个器官捐献涉及到6个环节,即宣传动员、报名登记、捐献见证、公平分配、人道救助、缅怀纪念,其中中国红十字会承担宣传动员、报名登记、人道救助、缅怀纪念四个环节,其他环节由中国政府的相关部门通过非常严格的程序进行管理。

第五篇:2012年珠三角机床制造业形势与发展论坛

2012年珠三角机床制造业形势与发展论坛

2012年2月22日(星期三)在广州敏嘉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市番禺区东涌镇大稳村稳发路)举行《2012珠三角机床制造业形势与发展论坛》.2012珠三角机床制造业形势与发展论坛议题 机床行情类:

一、2012年珠三角机床发展趋势之我见;

二、2011年机床行情巨变给我们的启示;

三、目前的机床行情是后金融危机的表现,还是周期性波动的再现?

四、汽车、工程机械、基础建设对机床需求有什么新变化?

五、中国机床是产能过剩还是低水平充斥? 发展模式类:

六、以民营经济为主的珠三角,机床制造业如何创新发展?

七、台正模式能否持续?珠三角能否复制台正模式?

八、如何破解机床制造的模块化方式与个性化产品之间的矛盾?

九、机床行业可以成就行业巨人吗?如何看沈机登顶?

十、机床制造的低门槛为行业带来的搅局者还是创新者?

十一、融资是机床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吗? 产业合作类:

十二、从珠三角机床拿不到国家重点专项谈行业合作;

十三、机床产业与功能部件产业如何整合?

十四、行业协会如何担当跨区域发展的协调组织作用?

十五、珠三角机床企业生存与发展,协同合作还是各自为政?征集创新模式;

2012珠三角机床制造业形势与发展论坛出席人员名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信息传媒部副主任 阎晓彦

广东省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 刘次英 广州市经贸委副主任 易 鸣 广州市经贸委调研员 许 明 番禺区府办调研员 冯泽伟 番禺区经贸局副局长 冯 锋

番禺区经贸局中小企业科科长 胡敏华 番禺区经贸局工业科科长 林树彬 番禺区东涌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谢朝阳

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陈 燚 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副会长、深圳市捷甬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 勇 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行业发展部部长 范 虹 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 林晓菲

帝马数字机器(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 冰 东莞市巨冈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光景 东莞宝腾机械有限公司业务经理 易世宝 东莞宝腾机械有限公司业务经理 李亚超 广东科杰机械自动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完年 广东科杰机械自动化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 李国森 广州市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经理 李健伟 广州市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区域经理 李铭坚 广州市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助 雷 群 深圳华中数控有限公司总经理 熊清平深圳华中数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丽琴 深圳华中数控有限公司经理 占江涛

深圳市艾确数控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佩君 深圳市宝佳数控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滨祥 深圳市大族电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玉廷 深圳市大族电机科技有限公司营销经理 薛承平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经理 梅晓东 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区总监 张 炜 深圳市德达数控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 鹏 深圳市鼎泰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总经理 傅联军 深圳市鼎泰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周远贵 深圳市福斯特新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建平深圳市福斯特新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经理 刘世兵 深圳市固泰科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苑春晓 深圳市固泰科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经理 张浩浩 深圳市海纳科数控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苍 鹏 深圳市华亚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总经理 代建东 深圳市精一智能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申振飞 深圳市精钻精密五金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承意 深圳市精钻精密五金工具有限公司 张诗勤 深圳市联高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开松 深圳市天凌高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 凌 深圳市通世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经理 王小波 深圳市通世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经理 王佳彬 深圳市通世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经理 王 辉 深圳市威远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一前 深圳市兴富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许友芳 深圳市兴富祥科技有限公司 张翅飞 深圳市耀兴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 康 深圳市耀兴联合科技有限公司财务 黄 艺 中山市胜龙锻压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陆伟宁

广州机床工具行业协会会长、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敏佳

广州机床工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敏嘉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 虎 广州机床工具行业协会副会长、广州诺信数字测控有限公司总经理 潘伟华 广州机床工具行业协会副会长、广州精益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邱灼华

广州机床工具行业协会副会长、广东高新凯特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美玲 广州机床工具行业协会理事、广州市鹏骏机床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宪宁 广州机床工具行业协会监事、广州市威嘉机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谢政平广州机床工具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周 华 广州机床工具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汪红梅

广东高新凯特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经理 韦业富 广州宏和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何 峰 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李霞飞

广州佳盟子机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罗华东 广州市安浦汽车空调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龙轩 广州市番禺区精铸实业有限公司 卢国添 广州市番禺区新力机器厂 郭经渭

广州市番禺中南电器厂有限公司总经理 谢福祥 广州市宏阳铸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启东 广州市宏阳铸造有限公司供销经理 刘 权 广州市虹轴轴承有限公司经理 贾连刚 广州市虹轴轴承有限公司 吕 玲

广州市佳速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王纯德 广州市凯昇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梁家洪 广州市凯昇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经理 陈文富 广州市联诺化工科技有限公司销售工程师 孙安卉 广州市联诺化工科技有限公司销售工程师 蔡梅清 广州市荔湾区港源机械配件厂总经理 高令春 广州市敏嘉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招景良 广州市敏嘉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瞿加明 广州市敏嘉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周玉智 广州市敏嘉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邹 盛 广州市侨福机械有限公司经理 黄宇红 广州市侨福机械有限公司经理 黄宇相 广州市侨福机械有限公司经理 王志伦

广州市润浩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廖群红 广州市润浩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蒋可立 广州市特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雷建强 广州市天鹰精密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翰源 广州市新帅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业务经理 郭尚德 广州市新帅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业务员 苏勇基 广州市宇宸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曹玉成 广州市宇宸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丁建平广州市珠江机床厂有限公司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雷晓钟 广州市珠江机床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炳昌 广州市珠江机床厂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 王锦坤 广州腾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 陈树文 广州腾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市场专员 陈倩妮 广州市番禺区厂商会秘书长 曾宝莲 广州市番禺区厂商会副秘书长 沈伟明

广州市番禺区厂商会机械分会副秘书长 钟炽雄 中国工业报社广深记者站站长 安自能

机械工人(现名《金属加工》杂志)记者 涂丹华 机械工人(现名《金属加工》杂志)记者 周 楠 世晓传媒 记者 彭 剑 深圳荣格广告有限公司 黄玉娟 广州番禺日报 李秀政 广州番禺电视台

下载关于珠三角改革与发展的心得体会(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珠三角改革与发展的心得体会(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培训心得体会

    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培训心得体会 许玉平 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培训活动不仅使我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让我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洗礼,给我注入了新的动力。......

    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的困境与发展思路

    浅析珠江三角洲城市会展品牌的 困境与发展思路 摘 要:随着现代会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会展品牌对于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突显,许多会展品牌甚至已经逐渐成为一座城......

    当前珠三角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发展

    当前珠三角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发展多年来,我和一些深处企业一线的同行,以实践为契机,以基本理论为先导,不断地探讨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其后加盟咨询公司,面......

    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问题及发展论文..

    目 录 目录„„„„„„„„„„„„„„„„„„„„„„„„„„„„„„„„„„1 摘要„„„„„„„„„„„„„„„„„„„„„„„„„„„„„„„„„„2 关建词......

    珠三角仓储行业发展报告{转}

    珠三角仓储行业发展报告 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珠三角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市区等,总面积为4.16万平方公里。珠三角集中了五大港口和......

    2013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体会-铁路改革与发展

    学两会精神 话铁路发展 2013年3月5日,初春的北京迎来了万众期待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召开。做为一名铁路基层党务工作者,每天都在关注“两会”, 为更好的辅......

    发展与改革第58期定稿(合集)

    发展和改革 2011年第十五期(总第五十八期) 芜湖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 签 发:汪铸 本 期 要 目 【工作动态】  我县召开新芜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论会  2012年度全......

    全市发展与改革工作会议发言材料[合集]

    某县发展与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发改等部门的支持指导下,我县认真落实上级部署要求,抓统筹、促发展、保项目、推改革,各项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