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的困境与发展思路

时间:2019-05-15 06:2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的困境与发展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的困境与发展思路》。

第一篇: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的困境与发展思路

浅析珠江三角洲城市会展品牌的

困境与发展思路

摘 要:随着现代会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会展品牌对于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突显,许多会展品牌甚至已经逐渐成为一座城市形象的代表,城市会展品牌的创建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珠江三角洲作为全国最活跃经济圈之一,当地的会展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城市的会展品牌变得越来越重要。把城市会展品牌壮大起来已箭在弦上。本文章是针对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现状进行分析,在探讨了城市会展品牌面临困境的原因之后,提出了对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培育的解决途径,并就城市会展品牌这一主题阐述了自己对会展品牌培育策略、创新思路的观点。

关键词:城市会展品牌;珠三角;培育;发展;创新

摘 要............................................................目 录.......................................................................前言.....................................................................2 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发展现状...........................................2.1 各地会展展馆建设名声鹊起,展馆成为城市新地标,但也出现会展建设无度和会展设施欠缺。...............................................................2.2 珠三角展览带形成规模,城市核心会展品牌走向成熟。......................2.2.1 广州会展品牌.......................................................2.2.2 深圳会展品牌.......................................................2.2.3 珠海会展品牌.......................................................2.3 城市会展业办展无序,低水平重复,会展管理混乱,品牌意识不强。..........2.4 城市会展品牌混杂,欠缺专业,品牌宣传不足。............................3 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面临的五大困境....................................3.1 政府对城市会展业发展的思路不清晰......................................3.2 城市会展品牌整合的手段欠缺和方法欠佳..................................3.3 政府对城市会展品牌引导的措施不力......................................3.4 城市会展品牌扩张的基础环境缺乏........................................3.5 会展品牌培养的动力不足................................................3.5.1 政府相关部门及利益团体普遍关注短期利益而缺少对长期品牌价值提升的考虑。.....................................................................3.5.2 从政府到企业借会展之名,行“搞房地产开发”之实。..................4 城市会展品牌的创新思路..............................................4.1 以特色的项目确定品牌定位..............................................4.2 以卓越的品质奠定品牌价值..............................................4.3 以良好的关系树立品牌形象..............................................4.4 以有效的营销扩大品牌影响..............................................4.5 以先进的技术支持品牌创建..............................................5 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整合和提升的四大策略.............................5.1 有必要将会展业的品牌价值提升上升到城市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5.2 提升会展业品牌经营的水平..............................................5.3 不断改善会展业的交通物流环境..........................................5.4 坚决打击会展期间的投机风潮,降低会展经营及参展商成本..................6 结论.....................................................................参考文献...................................................................致 谢.......................................................................2 1 前言

对于现代会展业而言,我们认为“会展业随着城市的出现而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长”。由此可知,城市的发展对于会展业的发展是起着难以衡量的重要影响的。与此同时,随着会展行业链的不断壮大延长,特别是会展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与会展业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密切越复杂。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知名的会展品牌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的象征和代表。举些例子,人们一提到广交会就联想到广州,一提到冰雪节就联想到哈尔滨,一提到高交会就会想到深圳等等,显然这些城市的会展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换句话说,这些城市都已经具有了自己的会展王牌。

广东的会展业在全国其他地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会展经济的活跃让人们看到了巨大的商机。特别是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带,各种专业化产业的集聚对会展业的发展无疑是极大的帮助。珠三角工业重镇屡屡办展,当中出现过许多成功的典范,获得巨大的收益,也促进当地产业发展,行成了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但也不乏收益惨淡的例子出现,只灰溜溜办了几届,就偃旗息鼓没有了后续,更别提能够办出自家的品牌。只有城市找准了会展定位,确定自己的思路,才能达到让城市高效带动会展经济,会展促进城市建设的双赢局面。本文章对广东珠三角地区城市会展品牌进行深入研究调查,对目前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对目前走出品牌困境的解决方法以及发展思路。并就城市会展品牌创建与创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与会展人一同探讨。

2 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发展现状

2.1 各地会展展馆建设名声鹊起,展馆成为城市新地标,但也出现会展建设无度和会展设施欠缺

近年来,在发展城市会展经济热潮的带动下,珠三角城市展览场馆建设上步伐加快。从数量和面积上看来目前,广东省城市会展硬件资源占据优势,许多大型场馆的建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区域内比较正规和具备一定规模(展览面积在5 000平方米以上)的展览中心有19家,展馆面积接近120万平方米。在城市规划建设,场馆设备设施方面下足功夫。许多场馆建筑宏伟,设计新颖,成为吸引市民和旅游者休闲参观的新去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良好的会展硬件设施促进会展行业的新发展,为城市会展品牌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然而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广东省的会展场馆,而东莞就占到五分之一,多达21.7万平方米,总量居广东之首,即使在平均每六天就有一场会展的情况下,场馆也未见紧张。但由于东莞展馆建设没有纳入全市统一规划,致使会展业出现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仅一年的计划中,就有3个以上镇区争相启动大型展馆建设项目。据称,还有一批镇区也在跃跃欲试。

与此同时,珠海的城市会展发展中,却面临着完全不一样的窘境。珠海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正式的,面向社会大众功能的会议会展中心。珠海在会展设施方面跟不上需求,许多投资者也只能无奈于这种低劣的会展条件,最终选择广州、深圳、甚至外省大城市来替代珠海,更无法提及本地会展品牌的培养与发展。

2.2 珠三角展览带形成规模,城市核心会展品牌走向成熟

珠三角各城市政府对于会展业的发展都极为重视,这些城市都根据自身经济结构特点和地理位置确定了本城市会展业的发展方向。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珠三角城市会展发展水平已呈现“均衡”态势,并初步形成了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轴包括东莞、佛山、中山以及江门、惠州等在内的珠三角展览带。

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下,东莞、佛山、顺德等一些中等城市城区在会展经济的角逐中也崭露头角——东莞电博会、厚街名家具展、虎门服交会等相继成为名牌会展。2.2.1 广州会展品牌

广广州会展品牌——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国际照明展览会等。

州有发展会展经济的许多有利条件,正致力于建设成为立足大珠三角、面向国内外、服务华南、辐射东南亚的会展之都和区域会展龙头城市。广州作为珠三角最核心的城市,其拥有的会展品牌在珠三角乃至全国颇负盛名。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俗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迄今已有五十余年历史,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除“中国第一展”广交会之外,还有雄踞亚洲的广州国际照明展,广州国际建筑装饰博览会,广州美容美发博览会等会展品牌。这些展会无需多作介绍,读者也心知肚明其展览会的召唤力和聚焦度。2.2.2 深圳会展品牌

深圳会展品牌——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深圳)国际礼品及家庭用品展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

另一个会展品牌核心城市,便是深圳。深圳这座年轻活力的城市有许多看家本领。一个展会品牌的崛起,往往是其对一个产业的引领并整合。号称“巨无霸平台”的高交会,承载着深圳乃至中国的科技产业梦,搭建起中国高新技术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高端平台,成为中国高新技术领域规模最大、最富实效、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被誉为“中国科技第一展”,打造了深圳最亮丽的会展城市品牌。

中国(深圳)国际礼品及家庭用品展览会已成功举办将近二十载的礼品展被誉为“中国礼品第一展”。从十余年前7千平方米到现在的9万平方米,礼品展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业界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和最具影响力的专业盛会。展览会通过聚焦服务和增值启动展会品牌升级工程,不懈地为礼品及其产业配套企业提供开发国内市场的平台和渠道,通过严格保护知识产权,鼓励企业原创,帮助中国礼品业应对国际挑战,从而树立了行业风向标的地位。

2.2.3 珠海会展品牌

珠海会展品牌——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珠海国际打印耗材展等。

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简称中国航展)是中国唯一由中央政府批准举办,以实物展示、贸易洽谈、学术交流和飞行表演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性专业航空航天展览。1996年成功举办首届航展,现已发展成为集贸易性、专业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代表当今国际航空航天业先进科技主流,展示当今世界航空航天业发展水平的盛会,跻身于世界五大航展之列。

珠海航展更是珠海人民引以为豪的会展盛事。以航展为自己的品牌,航展带给珠海的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展会,它更是珠海的一份荣誉,一份作品,一份执着。由于珠海航展获得中央批准的权威性,各地也只能艳羡航展落地珠海这个大蛋糕了。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也成为珠海会展最强有力的品牌支撑。

珠海历来有“世界打印耗材之都”的美称。珠海打印耗材展(RemaxAsia Expo)是全球最大的打印耗材行业展览会。尽管举办历史还不长,但是其影响力已经超乎预想,取得了业内业外的一致认同,同时参展企业越来越多,其展会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打印耗材展已经成为珠海会展耀眼的新品牌。

2.3 城市会展业办展无序,低水平重复,会展管理混乱,品牌意识不强

珠三角的城市中,办过展,开过会,设过节等这些与会展业相关的活动的城市不在少数,也举办过一些特色展览,但更多的是些重复、相类似的展览和综合性的展览在鱼目混珠。重复办展屡见不鲜,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行业管理机构来进行协调。这些大量低水平的展览重复举办,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举办的同时,许多展览被其他城市竞相模仿和赶超。原本属于自己的特色,由于缺乏品牌经营以及政府的支持与带动,自己的品牌也沦落到别的城市手里了。珠海昙花一现的电影节和最终花落上海的F1赛车盛事,就值得相关部门人士的深刻思考。特别是东莞在去年底取消会展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之后,由于相应的监管措施滞后,会展业大有一哄而上的势头。一种现象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这里的工业展刚刚闭幕,那厢的博览会又在剪彩;另一种现象是“你未唱罢我登台”,这边的汽车展尚未鸣金收兵,隔壁镇区的另一场车展已经击鼓开场;还有一种现象是“我方唱罢我登台”,同一个镇区,同一类会展,每年举办两次,同一个主角忙了这场忙那场。2.4 城市会展品牌混杂,欠缺专业,品牌宣传不足。

不可否认,多年来珠三角的会展业确实培育出不少会展精品,如东莞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被媒体誉为“世界IT名展”,还有一直挺立的“广交会”、“高交会”、还有顺德名家具展、中山灯饰展、虎门服装展等,定位明确,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效益可观,影响广泛,是一批具有强大产业支撑和坚实市场依托的经典会展品牌。但由于珠三角城市办展秩序混乱,引导和管理不力,有时同一类型的展览,竟然在广州、东莞、中山同时段举行。重复展览的出现导致有限区域、有限资源和有限时间内的高密度会展,主办方为掩饰捉襟见肘的窘迫,不得不采取“收到篮里就是菜”的策略,不是我想展什么就展什么,而是你来什么我展什么,“主题”、“特色”会展变成了无所不包的“超市”,大量的“国际”会展却沦落为“集贸市场”。如此一来,专业展览还是打回原形,变成综合性展览,主题没有了,特色也没有了,品牌自然也建立不起来了。

众所周知,做品牌是少不了推广的。从央视监测的广告来看,会展品牌除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能坚持投放广告之外,全国的会展城市中包括珠三角城市在内大多数的会展品牌没有强烈的推广意识,一个大众并不知晓,仅凭官方通过内部渠道传播的会展是难以做到享誉世界的。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面临的五大困境

就全国而言,随着全国各主要城市纷纷把会展业作为重要产业进行发展以来,一批新的会展品牌迅速崛起,例如厦门、南宁、长沙等中东部地区都有一批大展、名展,而北京、上海更不断向世界知名的会展城市逐进。然而,作为华南中心的珠三角地带尽管这些年来不断地产生各种新的展销会、博览会、洽谈会、高峰论坛等,但除了“美博会”,“中山灯饰展”等展会快速成长起来外,其它大多只是“星星闪闪”而已。有着如此雄厚会展基础的珠江三角洲,会展品牌及影响力却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新品牌成“名牌”的少,老品牌影响力扩张不力。会展品牌的市场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更因战略定位和操作策略问题而出现“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出现品牌的正面影响力难抵负面影响力的被动局面。

珠江三角洲城市会展品牌如今面临的困境,综合有如下几个方面:

3.1 政府对城市会展业发展的思路不清晰

会展业本质上是促进商贸流通业繁荣的一种商业服务业。政府在对会展业的战略定位和经营理念不清,导致城市没有明确的会展业发展战略和操作思路,进而也没有对城市商业经济与自身工业特色的联动效应的真实状态缺少系统描述和深入分析。同时,对自身如何建立会展城市所具有的优势、弱势和建立会展新品牌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也缺少科学有效的研究。正因为如此,各类不同的会展几乎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它们如何整合以及互动,始终缺少明确稳定的政府导向和企业行动。

以广州为例,作为广州会展业龙头的“广交会”,政府对其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对广州会展业的影响极其深远。然而,广交会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在当时,会展既不可能成为一个市场导向下的产业,而且具有无可置疑的垄断性,在这种背景和基础上,很难孕育出现代品牌的理论和思维。整体而言,目前广州绝大多数会展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行政推广力量远大于营销推广力量,各大会展基本上都没有进行过有针对性的市场调查和品牌策划。

理论上,既然“广交会”是广州的一张“名片”,广州就有理由对这一知名“品牌”进行更好的保护、包装并围绕这一“金字招牌”作更系统的品牌、提升等市场运作策划。但实际上,广州在这一名牌影响力日显“疲态”的情况下,却提出当务之急是打造一批广州本地的会展品牌,即培育和扩大广州博览会、国际美食节、国际服装节、留学生科技交流会、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的影响,提高珠宝首饰、皮具、建材、花卉等专业会展的规模和水平,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打造出一批广州本地的具有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会展品牌。显然,广州走了一条偏离“品牌整合”而另创多品牌的道路,在现有的会展品牌还没有做精做好的情况下却非要再造“一批”新品牌,对自身塑造会展品牌的能力估计过高。例如,广州虽有很好的办国际美食节的条件,但“食在广州”美食节的品牌影响深度和广度却相当有限,来吃的人不多,知道的人也不多。而且,这么一个大有潜力的会展项目,却没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和营销策略,每届都是在天河体育中心搭建临时场馆。这种局面大多就是政府部门缺少品牌塑造意识而导致的。3.2 城市会展品牌整合的手段欠缺和方法欠佳

会展业的品牌整合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方向进行,然后,珠三角大部分城市会展业目前基本上无论是纵向的品牌延伸,还是横向的品牌扩张,以“珠海航展”为代表的会展品 牌都无大手笔可言。品牌被严重透支,缺少建设和提升。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整合所常用的一些手段,如资本上市、品牌延伸、并购、股份制改造、形象包装与品牌推广、电子商务等,几乎都很少用及。如此,导致“珠海航展”的品牌建设和扩张缺少资本、市场和产业支撑,却又被酒店、旅游等会展服务业“坐吃山空”,因此“珠海航展”的“剩余价值”亦越来越稀薄了。

珠三角会展业的发育与扩张缺少的不是会展资源和硬件条件,而是缺少一种现代市场条件下的资本理念和品牌思维,缺少的是政府部门对它的战略影响力和地位的全方位关注。

3.3 政府对城市会展品牌引导的措施不力

品牌扩张和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融合新的要素、资源和力量。然后,珠三角的会展业基本上还处于一盘散沙的局面,各区域、个城市、各协会以及有条件办会展的企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甚至抱着“捞一把就走”或“搭便车”的心态将会展策划成一个个“短期投机”项目,一二届就销声匿迹。

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一个权威的部门或机构协调会展业的设置与运作,对损害会展业的行为或现象缺少必要的关注和惩罚。政府部门也没有把会展业放在一座城市形象等多重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因此,浪费了大量的会展资源,到处办展、时时办展,都难以看到政府的导向作用,有些政府部门甚至打着“市场导向”的借口,回避政府应有的策略导向责任。典型的事实,就是前面提到的以“食在广州”为题材的众多会展业,至今没有形成区域影响力,更别说全国影响力。而在广州举办的大量“高峰论坛”却没有与“广交会”等名展形成互动效应。3.4 城市会展品牌扩张的基础环境缺乏

城市自身的会展品牌扩张发展必须让投资者和企业觉得有很大的必要性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而这种必要性的产生依赖政府部门对会展业相关产业的合理布局和规划。然而,从现有珠三角城市规划来看,政府规划缺少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以及物流走向的深入思考,对会展业所依托的“商贸流通空间”缺少有效的布局和必要的考虑。此话一语击中广州、深圳在内的诸多城市。许多城市的会展场馆缺乏中长期规划,展馆设计满足不了未来发展的需求,及时展馆本身规模够大,但在通道、设施、物流以及 展馆周围的城市功能供应与集聚上落后一步,从而使这些大型的会展中心孤立于城市之中,除了展会期间的人声鼎沸,更多的时候也只是人影潇潇或者远远没有体现出展馆本身的价值。

正是这种规划上对会展业的“冷漠”,导致会展业相关基础设施及相关产业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性联系,从而使城市在对会展品牌扩大发展时的必要性大打折扣。3.5 会展品牌培养的动力不足

随着会展业不断发展,区域间的合作不断加强。在上海、苏杭会展业不断趋于联合的反衬下,却有两个原因导致珠三角会展业品牌发展遇到阻碍。

3.5.1 政府相关部门及利益团体普遍关注短期利益而缺少对长期品牌价值提升的考虑

目前的“广交会”,政府“关切”的主要是参展商的数量、成交额等一些所谓“硬指标”,而很少将它真正作为一个品牌进行深挖掘,进行包装、策划、推广、营销。可以说,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广州会展业的发展,如果这一产权问题不能得到及早解决,那么在不久的将来甚至有可能葬送这一中国会展业的标志性品牌。

对于其他珠三角城市而言更是如此,特别对于南番顺等众多闻名全国的工业重镇而言,由于自身产业的高度集聚,发展自己主题的会展品牌按理说来是有优势,有条件,有热情的。但是政府作为引导者,管理者和监督者,更应该好好抓住这些优势,深化自己城市的会展品牌,挖掘其价值之处,获得经济的双重丰收。而事实上,政府没有对会展统筹和驾驭,缺乏动力去进一步挖掘,任由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品牌自生自灭,放任发展。3.5.2 从政府到企业借会展之名,行“搞房地产开发”之实

严格地说,现在的许多会展中心,都是一个商业地产项目,例如广州美食城、新的琵州会展中心。政府在无形中将它变成了一个提升地产价值和开发新城区的工具,而不是基于真正的繁荣商贸流通业及发展商业服务业的战略考虑,即出现“错位”。正因为如此,品牌理念的引入以及对品牌整合的重视,往往未纳入政府部门或企业的视野,他们对此“不感兴趣”。政府和地产商关注的是它带来的土地价格和房地产价值的提升,而酒店等服务业关注的是如何涨价,大家都把它当成了“唐僧肉”,或许根本没有考虑品牌之类的问题。因此,如何将新的琵州会展中心融入现代品牌建设,即如何从一个大的城市房地产项目变 成一个真正的现代会展中心,并形成适应于会展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空间布局,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城市会展品牌的创新思路

城市会展品牌的形成与持续发展还需要探索出符合城市某一会展品牌的发展策略。通过对一些城市会展品牌的发展过程和成功经验的分析,本文认为城市会展品牌的培育可以采用以下创新策略: 4.1 以特色的项目确定品牌定位

城市会展品牌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特色的会展项目,一方面会展市场的需求指引着会展项目的策划与品牌定位,但另一方面特色的会展项目也引导着市场消费和管理决策。所以,城市在打造会展品牌的这一过程当中要对整个会展市场进行细分,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针对目标市场设计出富有特色的会展项目,最终形成城市会展品牌独特的定位。

4.2 以卓越的品质奠定品牌价值

产品和服务是品牌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品质是品牌的核心价值体现。由此可见,城市会展品牌必定拥有卓越的品质,这样才能形成品牌,甚至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表。城市会展品牌卓越的品质必定能为顾客带来丰厚的品牌价值,同时也为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和带动效应。 4.3 以良好的关系树立品牌形象

城市会展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门之一,它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出来。正是因为会展业的带动作用,使得它涉及到很多相关的利益群体,包括政府机关、参展商、观众、会展企业、媒体、社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因此,城市会展品牌的创建还需要处理好与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良好的关系来树立城市会展的品牌形象。

4.4 以有效的营销扩大品牌影响

通过前面这些策略,城市会展品牌形象已经基本确立起来了,然而城市会展品牌的持续发展,还需要对已经成功创建的城市会展品牌采取有效的营销方式,来推广会展品牌并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可以采用三维营销方式来宣传会展品牌,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会展营销策略,在不同的地域采用不同的会展营销策略,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会展营销策略。

4.5 以先进的技术支持品牌创建

会展的发展要通过一些有形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无形的会展品牌形象塑造和价值的形成奠定基础。例如,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来宣传会展品牌的相关信息,吸引参观商和观众前来,通过一流的物流技术来为参展商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展技术来为参展商提供相应的布展服务,将先进的技术与优质的服务贯穿到会展品牌创建的全过程中去。

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整合和提升的四大策略

面对珠三角地区会展业品牌现存的各种困境和问题,本文由此提出了一些关于城市会展品牌经营的措施策略,以促进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的整合和提升,实现会展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1 有必要将会展业的品牌价值提升上升到城市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会展业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影响和改变着一个城市的运行和生活,与城市的物流业、酒店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餐饮业、娱乐业等数十个行业形成高强度的互动效应,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只有从战略上重视会展业的地位和作用,把会展业看作珠三角城市扩张与建设的一根纤绳,会展业品牌的整合才会得到重视。

5.2 提升会展业品牌经营的水平

营销与品牌不可分,营销推广的努力一定会影响到品牌价值的大小。因此,为了使会展品牌真正走向市场并获得长期的发展与增值,就应进行品牌经营,包括商标的注册、公司化管理和市场形象设计等工作。并从场馆的设计、主题的选择、展会的规划、展会的组织与管理等具体方面来实施会展业的品牌化发展。

为了提升会展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有必要对会展品牌进行系统化的会展营销。一是在对会展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市场,对客户进行详细的分类管理,建立系统的营销业务流程;二是建立庞大的市场营销网络,在国内外各主要城市建立会展推广机构和代理机构。营销系统化要求制订有效的营销战略定位和策划。5.3 不断改善会展业的交通物流环境

目前珠三角大多数城市会展业的整体生存环境并不理想,由于起建时缺乏长远考虑,一些博览中心、展览中心等场地都是淹没在交通拥挤不堪、道路不通畅的“繁华地段”,其发展空间也十分有限。为了未来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完全有必要进行合理、科学地迁移和再造。

5.4 坚决打击会展期间的投机风潮,降低会展经营及参展商成本

由于缺少保护和有力的经营,一些展览的举行也成为某些行业、企业和部门借机谋利的“唐僧肉”,进而形成了庞大的 “吃短租房”、“吃酒店涨价”的投机阶层,普遍存在的“涨价”、“提租”而大宰参展商的现象,它们不仅形成了一种靠一些著名展览这些城市品牌谋取私人或部门利益的投机风气,而且无形加大了会展经营和参展商的成本,损害了展会的品牌价值,加剧了城市会展经营环境的恶化。

正是这种牺牲品牌建设,不顾长远利益的行为,损害了当地城市会展业的形象,并加剧了会展业发展环境的恶化。因此,有关政府部门不能再借“市场导向”之名而行“不作为”之实,必须以法规法制的形式打击各类有损会展业发展的行为,严厉禁止借会展之名周期性提价的各类投机现象。

6 结论

会展经济越演越烈,持续走强。作为城市无烟产业,不同城市,不同区域都竞相培育自己的会展品牌。珠三角城市乃至全国各大城市要把握良机,因地制宜为城市量身打造一个适宜自己城市的会展品牌并把该品牌传扬壮大,最后使之成为该城市的代表和象征。是我们会展人需要热衷实践的一个主题。

希望以上的文字对于广大的会展人士在发展自己城市会展业的过程中起到借鉴作用。会展品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加以实践,归纳并总结。这样我们才能在以往的借鉴中培育出有价值的会展品牌。

中国的会展业新生力量巨大,只有把握好上述关键,注重品牌培养,会展产业将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持续壮大。同时利用会展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城市的品牌形象、社会效益、城市建设、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将得到极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倩倩.打造个性化会展品牌[N].中国贸易报,2005-01-25.[2] 皮平凡.构建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J].经济论坛,2005(6).[3] 张红卫,朱玲,张娓.长沙城市会展品牌定位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5(12).[4] 马勇,梁圣蓉.会展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5] 马勇.中国会展业发展的趋势与创新对策[J].中国展会,2002(3).[6] 李晓莉.广州会展业发展的优势与目标定位[J].商业经济,2005(1).[7] 蔡荣军.珠三角会展业的优劣势分析及发展对策[J].特区经济,2006(2).[8] http://www.xiexiebang.com 人民网-华南新闻《东莞会展业面面观(记者观察)》 [9] http://www.xiexiebang.com 《试论构建以广州为中心的区域会展城市体系》

致 谢

回首既往,自己一生最宝贵的时光能于经管这样的校园之中,能在众多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老师们的熏陶下度过,实是荣幸之极。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我将铭记我曾是一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学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把母校教育予我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对于我来说同样如此,仅仅靠我自己的力量是不能很好地完成这样一篇论文的。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卢致伟老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毕业论文阶段给自己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都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使我能够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在此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江西经济管理干部(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专业教师及系领导在毕业论文期间给予的帮助,同时也感谢你们在过去大学生涯的谆谆教导,授予我知识与技能。

感谢刘体波,罗坤维等诸位同学在论文写作期间给予我的交流与帮助。感谢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第二篇:节庆会展与城市发展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特别是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是经济与文化融合的具体反映,同时也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节庆文化在城市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城市的节庆文化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节庆文化产业的兴起,除可以吸纳大量人才资源外,对拉动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并将城市形象突现出来,如何打造节庆文化品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是现代城市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一、节庆文化与经营城市的互动作用

节庆文化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以某个主题为中心而举办的系列文化活动。节庆文化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经贸文化为发展社会经济和生产力服务;商业文化为促进商品生产和指导市民消费服务;旅游文化为人们交流情感、沟通思想、考察历史、认识社会、比较环境、陶冶情操、收集信息服务;饮食文化为满足人们的健康和享受服务。

经营城市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把城市资产包括城市土地、城市基础、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有形资产,以及依附在其上的名称、形象和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的资产,通过对其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的市场运作,以获取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促进城市发展的过程。经营城市要有品牌意识。城市品牌就是城市的风格与个性,就是城市的形象和实力,它凝聚和体现着城市的功能、理念、整体价值取向和由内向外的辐射力和由外向内的吸引力。通过举办节庆文化活动树立品牌形象,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增加资本的含金量,提高资本的利用率。节庆文化品牌的创立直接关系到节庆经济能否取得成功,也关系到举办节庆文化的城市在国内外的形象、地位。一个名牌的节庆文化会使一个城市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从而使国内外的各种有效资源,尤其是智力、商业资源为其所用,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大提高知名度。

(一)节庆文化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节庆文化是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加速器,文化与经济的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已成为现代城市的崭新特征。办节城市为了营造节庆气氛,展示城市而投重金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气综合整治市容、市貌和环境,城市环境因此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提高了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从经济利益来看,首先表现在节庆文化能极大带动主办城市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尤其对交通、通讯、旅游、餐饮、会展等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拉动作用更大。其次,节庆文化将带动主办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经济更具活力和竞争力。长沙举办的金鹰节就是最成功的证明。通过办节可以整合旅游资源的发展优势,创立品牌,扩大办节城市的影响来提升整体旅游形象,拓展客源市场,更新投资环境,扩大了城市的开放水平。城市因办节而繁荣,办节其间国内外游客、商贾云集,促进了人员信息文化的国际交流,提升了主办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增强了对世界范围内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的吸引力。特别是所有的节庆活动都广邀四方宾客,在接待了海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和客商之后,市民的视野开阔了,荣誉感和自豪感大为增强。他们自觉保护公共设施、维护环境卫生、遵守交通秩序,有效地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大的提高市民的文明意识和文明水平,使市容、市貌整洁有序。

(二)经营城市对节庆文化的促进作用

城市、城市经济与城市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互动和依存关系。首先,经营城市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文化是社会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力量,它传承不息,无处不在地渗透和影响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是城市形象的代言人。城市靠文化彰显个性,名扬四方。中国的北京、法国的巴黎、奥地利的维也纳均以各自的独特文化与风格享誉世界。文化让历史凝固,让生命永存,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次,经营城市有利于盘活文化资源,弘扬文化精神。在当代世界,文化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文化本身也直接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文化产业也已成为最有前途的阳光产业。挖掘节庆文化资源可以弘扬优秀文化精神,保护民族特色文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再次,经营城市还有利于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先进文化是社会实践的理性升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先进文化起着导向作用并可转化为强大物质力量,是城市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经营城市就可以充分重视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人类一切先进文化成果,发扬先进文化,推进城市现代化。

二、发展节庆文化,为中国绿城打造最具特色的品牌

南宁市大型节庆始办于1998年,即第一届“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三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从社会效益来看,南宁市通过举办大型节庆活动,打响了南宁绿城品牌。游“绿城”、“谈绿城”“唱绿城”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借助境内外众多新闻媒体的宣传,使“绿城”与“民歌”的美名迅速向全中国、全世界传播。向世人展示绿城南宁和民歌艺术的魅力,树立了南宁绿城形象,创立了“绿城”的无形资本,大大提高了南宁市的知名度;促进了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物流的进一步畅通;带动了邮政、电信、交通、旅游等相关行业及第三产业的繁荣;提高了对外开放的程度;向全世界展示了壮族文化的底蕴。民歌节实现了让世界了解壮族、了解南宁的机会,打响了南宁的牌子。如果说学生用品交易会为南宁市打开了在全国的知名度,那民歌节作为特色的突破口,为南宁市树立了新的形象。民歌和绿城的标识成了南宁这张新名片最耀眼的风景。立足于以“绿”为南宁城市发展方向的定位,突出绿城特色,塑造了鲜明的城市形象。

从经济效益看,南宁市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已经凸现出显著的品牌效益。2000年,民歌艺术节在商业运作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经初步统计,总收达2975万元,其中广告集资总额1703万元,票证收入1262万元,与1999年500多万元的全部收相比,有大幅提高。广西经贸洽谈会借“双节”宾客云集的好时机,共签署合同总额200多亿,其中南宁市签订正式合同和商品交易额合同双双突破50个亿,而1999年民歌艺术节两项合同额都为30多亿元,相比之下有了明显提高。民歌节还给南宁市旅游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第四个“黄金周”,市内主要宾馆住房率达到90%以上。通过节庆活动,南宁做足了大文章,南宁影响日隆,人气渐旺。每届民歌节都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客商和游客,美国的摩托罗拉、德国的西门子及全球最大的快餐业麦当劳、肯德基等数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加盟为南宁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南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立足于民族性

特色是城市的个性,节庆文化弘扬了民族性的特点,就能以此衍生出城市的吸引力、亲和力、整合力和辐射力。南宁市地处亚热带,四季如春,古老的文化哺育了一代代壮族人民,壮族人民能歌善舞。而南宁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水平与国内先进城市如上海、深圳、北京相比,尚有差距,因此南宁的节庆文化就不能一味模仿其他城市,而必须凸现其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即根据自身的经济基础、地理区位、民族文化,亚热带园林城市的特点和市情来选择节庆文化的主题。就要以深厚的民俗底蕴彰显城市个性,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以民俗节日为契机开展民俗旅游。组织民俗专家挖掘民族节日文化进行包装,使之成为南宁市民俗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建设富有南国特色的民俗城,在城内分别建造壮、瑶、苗、侗等11个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城内经常性地表演各少数民族的各种民俗文艺,凸现南宁城市的历史,增加南宁城市的厚重感,用好的形象去换取经济文化发展的更大空间。

(二)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交相辉映

首先是高雅艺术具有导向作用,节庆活动邀请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与广西名不见经传的民间歌手、乐手和舞蹈队来南宁壮乡,借助民歌节这个大舞台一起高歌。他们或在音响设备齐全的剧场演唱,或在行人经过的街头巷尾献艺,不拘一格、雅俗共赏,适应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欣赏习惯的观众的需要,增强民歌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是广告效应,1999年民歌节宋祖英的一首《大地飞歌》使南宁成名于一夜之间,明星效应打造成了城市的记忆,《大地飞歌》成了民歌节的代名词。第三是推出了自己本土的明星。1999年的黄春燕、2001年的黑衣壮,通过民歌节这个载体让世界领略了壮族民歌深厚的文化内涵。广西还有许多能歌善舞的民族,如红、兰、黑、白布瑶;青衣侗……,民歌节为挖掘更多的民俗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推动了经贸、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商机和最佳的经济环境,使节庆城市成为引人注目的城市。

(三)在“绿”字做文章

南宁城市发展的定位是创建“中国绿城”这一目标。因此,南宁国际民歌节在实际运作中都应立足于经营绿城品牌。在民歌节主题创意上、在节目内容上、在场景设计上,大力张扬“绿城绿、壮乡美、南国风”这一特色。如2000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与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五大晚会和六个系列活动的主题与舞美设计就很有特色。民歌艺术节开幕式以《大地飞歌》为主题,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以《美丽的壮锦》作引子,以广西民族风情歌舞为开篇,使壮民族的大气、雅气在盛大文化节会中得到充分体现,而民歌荟萃系列活动; “绿城欢歌” 的广场文化活动和群众性的“绿城歌”歌咏活动,使每一位来邕游客感受到绿在眼中、绿在城中的意境和民歌是山、民歌是水、民歌是情的浓郁节庆氛围。

三、将节庆文化注入中国绿城建设中,在中国绿城建设中推动节庆文化发展

经营城市需要选择各种活动为载体,不断掀起城市建设、管理的高潮,不断为城市塑型。南宁市选择民歌节作为经营绿城的重要载体,稳步推进“中国绿城”建设进程。近年来,南宁市积极参加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自治区市容环境整治“南珠杯”竞赛等活动,以创建活动为载体,激发全市人民营造绿色家园的信心与积极性,为节庆文化的环境打下良好的城建基础。

(一)城市发展战略应体现文化建设的内涵

世纪的城市以文化论输赢,经营一个城市成功的关键,在于避免雷同,切忌人趋亦趋的赶时髦,必须塑造出魅力四射的城市形象。靠什么塑造?靠文化、靠确立科学的战略观。将城市历史文化的理念融合到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定位之中。即对城市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精神动力进行全方位的经营。基于这一战略思维,许多城市都把城市的文化品位、文化形象作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作为六朝古都名城的南京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文化中心战略;长沙也定位为文化型城市;南宁定位为民歌绿城。虽然各城市的定位不同,其目的是共同的,就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让城市经营策略与文化建设内涵充分融合。借鉴国内外城市的成功经验,着眼于城市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基础,坚持求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社会经济效益观、文化建设价值观、人力资源发展观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专家论证和广大市民参与的原则,增强城市的文化含量,把城市建设和发展抓好抓实,使城市经营出文化的品位,经营出节庆的品牌。

(二)在城市塑形的多维要素中重视对文化要素的投入

城市之美不仅仅在于外貌,还取决于丰富的内涵。城市形象不是单一性、局部性的,其整体形象是由城市市容景观形象、市民形象、政府形象、文化形象等多元形象组成的。城市塑形涉及到方方面面,多维要素的优化组合,单一要素的激活发展,是城市塑形的依托、支撑和保证。经营好城市,首当其冲是抓好对文化要素的投入以此塑造好城市的文化形象。一是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造就现代文明人。要以大、中、小学校和文明市民学校为基地,加强市民的社会文化意识,文明意识,使之成为先进文化的建设者。二是经营好绿城的空间。文字、图案、音响、招牌、广告栏等广存于城市的空间,是城市形象最直观的展示,让标志性建筑物和一个个文字、音符充满诗情画意,组成一幅幅亮丽的风景线,就宣扬了城市的美。三是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设以电视、广播、电影、音像、出版以及文化娱乐为支柱的、技术先进的文化产业,提高节庆文化的扩张力。四是重视节庆文化的推介宣传。将节庆的主题活动扩展到大型公共场所、购物场所。如民族特色浓厚的南宁国际民歌节,可在朝阳广场、民族广场、南湖广场、民族学院等地开设歌墟,吸引市民群众广泛参与,提高辐射力。商场、宾馆的服务员身穿少数民族服饰,以特有的礼仪提供服务,以此营造节庆氛围。

(三)实现城市文化创新,促进节庆文化的长效发展。

进入21世纪,创新的思想和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标志的城市文化,也要实现创新,才能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弘扬优秀人文精神,塑造全新的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实现城市文化创新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把握好其功能特征。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城市经营中的核心地位,确立文化是城市之魂、文化是城市之能的观念。在实践中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要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制定好文化发展规划和目标。城市文化建设既有整体性又有动态性,整体性反映出系统的复杂关系,整体性是多项子系统的综合和统一,它包含了经济、艺术、科学、教育等学科或行业之间的彼此影响、相互制约,表明了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文化行业的自身建设。因此,必须以科学态度,从宏观角度对城市文化建设作出研究与规划。制定出《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强化优势文化产业,发展会展业。根据绿城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修正城市的发展目标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实现城市文化创新还要在把握文化建设的重点上下功夫。节庆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提升城市形象的关键。城市举办民族特色的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必将对城市文化形象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对节庆主题进行精心策划,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推出新的文化项目,是节庆文化的生命力。坚持科学管理促发展也是文化创新的要求。因此,搞好文化制度建设,构建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的文化发展投资机制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完善对文化市场的监管体系,发展社会科学事业,为文化建设事业快速发展提供法规引导和智力支持。

第三篇: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困境与思路

行政服务中心的成立、运行与发展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行政服务中心的成立与架构,总结了运行成效和机制,梳理了在运行过程中的困境,最后,通过研究各地的改革与实践,试图为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制度,行政许可法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近年来,各地建立的行政服务中心就是在现有政府架构下,围绕提供公开透明优质高效审批服务,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和改善政府形象的创新实践。行政服务中心(有的地方称为审批中心、政务大厅、便民服务中心等),有人将其理解为政府整合职能集中审批的服务场所,也有人理解为综合性的行政服务机构,为便于讨论使用,本文选取后一种理解。

一、行政服务中心的成立

(一)成立及动因

1999年初,浙江省金华市首开全国先河,设立市政府集中办事大厅,将全市46个具有行政审批权的委办局的审批办证业务全部集中在大厅,这一粗放集中的举措却成倍地提高了行政效率。随后,浙江省上虞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行政服务中心,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2001年,安徽省最早成立了省级政务服务中心,随后,天津市、四川省等也都成立了省级政务 服务中心。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市县均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星星之火愈演愈烈,其成立动因可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在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审批是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涵盖面广,涉及领域多,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名目繁多、程序复杂、时限过长的的分散式的行政审批制度与时代越来越不适应,加之腐败不断的种种丑闻,损害了政府形象和人民利益,妨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改革总是在反映最强烈的地方突破,因此,伴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春风,行政服务中心这种集中部门审批权力实行阳光透明运行的新型模式得以遍地开花。

2、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载体。过去“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部门职责不清,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效能意识淡薄。而行政服务中心作为新生事物,在设计运行上就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职责,以“廉洁、规范、高效、便民”为运行原则。正是这种先天的优势,行政服务中心成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载体,在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起到了推动示范作用。

3、优化地方发展软环境的需要。在资源、人口、区位优势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各地之间的竞争最终趋向于软环境的竞争,良好的政务环境可以加快项目落地速度,使投资者近悦远来。因此,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将与企业生产、项目运作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纳入行政审批大厅集中办理,成为各地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的首选。

(二)组织架构及职责 行政服务中心的组织架构一般为管理层和窗口服务层,窗口服务层工作人员受中心和派驻单位双重管理,人事财务关系等在派驻单位。管理层一般设有综合、督查、行政三个处室,10个左右的行政编制或全额事业编制。为增强权威性,方便协调部门,行政服务中心的主任或比部门高配半格,由政府常务副市长兼任,或与部门平级,由政府副秘书长兼任。

行政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为对各部门进驻大厅集中办理的行政审批项目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和服务。如马鞍山市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责为:①负责制定行政服务中心有关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②负责对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单位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管理,并负责对其培训、考核;③负责协调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部门和服务项目的确定和调整,并对审批项目的办理情况进行协调、督查;④负责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行政审批项目联合审批的组织协调;⑤协助市纪委、监察局处理窗口单位人员有关违法、违纪行为;⑥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地想市政府领导反映情况并提出建议,承担市政府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行政服务中心的运行及困境

(一)成效及运行体制

行政服务中心的出现,在形式上使政府的行政审批发生着许多转变:分散审批向集中审批的转变,无限期审批向限时审批的转变,串联式审批向并联式审批的转变,部门内部操作向窗口公开审批的转变,提高了办事的透明度和高效率,得到了企业、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经过探索 和实践,行政行政服务中心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规范的运作模式,各地的运行体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分类办理制。根据职责、权限,将审批事项划分为即办件、承诺件和上报件,分类予以办理;二是充分授权制。各进驻部门设立窗口首席代表,将项目的审批权力以《授权委托书》的形式授予首席代表,负责即办件的核准、承诺件和上报件的审核等等;三是首问负责制。行政服务中心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作为承办责任人,由其负责陪同和指导申请人完成全部事项;四是服务承诺制。按照高效、便民、廉洁的要求,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精简服务环节,提高服务效能,公示公开审批项目的承诺期限、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五是链条审批制。对相互关联的审批事项,按照“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要求,由行政服务中心牵头,各部门窗口联合审批、联合勘验、快速办结;六是一口收费制。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的规定,部门窗口向申请人出具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所涉及的税费一律由行政服务中心银行窗口收取。

(二)运行困境

一是法律依据缺失。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一项自下而上的改革,国家并没有任何法律法规对其的法律地位和职能定位作出明确的界定。行政服务中心究竟是一个场所,还是一个机构;是审批业务主体,还是监督主体?这是行政服务中心最大的法治困境,也由此造成机构设置上的职责不明、手段缺乏等问题。

二是制度保障缺失。行政服务中心的设立依据来源于地 方政府的行政命令,地方党委、政府的改革决心和支持力度直接决定了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和创新。因此,也呈现出全国各地行政服务中心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事实上,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总会发生变化,领导的关注也会随之转移,一旦如此,行政服务中心则有被形式化和边缘化的危险。

三是管理手段缺失。对于审批项目,各部门均有明确的法律授权,现实中存在的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不良倾向,即使政府三令五申统一集中办理,但事项进权力不进、明进暗出、体外循环等现象屡禁不止;与此同时,关系窗口工作人员升迁、福利等方面的人事、财务关系都在原单位,窗口必然“为本单位谋福利”,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行政服务中心没有铁的管理手段。

四是服务体系断层。行政服务中心大都局限在市和区县两级设立的,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之下夹缝生存。而行政服务必然要求审批部门实现从上到下的信息沟通与协作,但是,一方面,大部分省份和乡镇的行政服务机构设立不到位,另一方面,上下级改革不统一、步调不一致,无法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行政服务的整体衔接,导致服务体系断层。

三、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过了十余年发展历程的行政服务中心已处于何去何从的交叉路口,必须认真加以总结、思考,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可喜的是,各地在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与运行方面有很多突破性进展,很多地方开展了相对集中部门审批权的制度改革,成都市武侯区等地在行政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行政审批局等,这些改革从不 同层面加强了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要从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明确法律定位等方面入手,才能取得更进一步的进展。

(一)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源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从对市场的和社会的全面管理中退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观调控、制定规则、监督协调和提供公共产品上来,能交给市场、中介组织或企业主体自主解决的事情坚决不管,将涉及国计民生的事情管好办好,与市场经济利益彻底脱钩,承担守夜人角色。这样的理念支配下,行政审批将不再称之为“权力”而是“服务”,作为向社会提供无形的政府服务产品的行政服务中心也就有了发展壮大的源动力。

(二)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必然路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要对部门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和精简,主要针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必要性等方面的审核,各地一般都是几年开展一次,属于常规性动作,无需赘述;二是要相对集中部门行政审批权,建立审批与监管分离的体制。《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六条赋予了地方政府的这一职责权限,很多地方称之为“两集中两到位”审批制度改革,具体内容是,由地方政府组织各部门整合行政审批职能,设立行政审批科室集中审批职能,然后将事项、权限和科室全部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理,确保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从受理、办理到发证都在行政服务中心完成。这样,一方面解决了部门重审批轻监管、用权不担责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窗口只挂号、不看病、环节多、效率低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样,将部门行政审批相对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不改变审批项目的主体,行政服务中心仅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协调,属于渐进式的改革模板。

(三)建设网上服务平台是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各地都在开展网上审批系统的建设,打造“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工作机制,通过行政服务中心外网向企业和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通过政务内网传递申请材料、完成审核签批环节,打造综合性政务公开平台。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建设网上服务平台要重视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要定位准确。行政服务中心网上服务平台是地方政府面向社会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平台,与各部门的网上服务平台存在资源整合关系而不是取代作用。二是要技术过硬。该系统除要具备与不同部门系统的互联互通特性外,必须运行稳定、易于学习、方便使用。三是配套措施齐全。要完成网上审核签批环节,必须配套建设电子签章系统,这一点邯郸市等地已进行了实践,效果良好。

(四)健全运行管理机制是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理顺管理机制。成立更高层次的管理机构或议事协调机构,可以采取邯郸模式成立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特设直属机构,赋予其对全市行政审批、招标投标和便民服务管理协调的职责。二是要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党委、政府要赋予行政服务中心对各部门行政审批服务的考核评优权,并与目标绩效考核挂钩,行政服务中心对进驻的窗口工作人员享有年终考核权。三是健全行政服务监察机制。市纪委、监察局向行政服务中心派驻监察室,负责受 理和处理对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违规违纪行为的投诉,对窗口办事效率,服务态度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四是健全人文关怀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行政服务中心的办公条件,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生活福利和相关待遇,统一订做工作服,建设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等配套设施,调动服务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战斗力。

(五)明确法律定位是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终极目标。《行政许可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这一规定可以做以下解读,一是省级人民政府有权设立行政服务中心作为行政机关,行使有关机关的行政许可权,但违背了部门审批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二是省级人民政府有权确定某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的行政许可权,但环保局总不能抓规划审批,这样又不具备操作性。在这里,法律规定的抽象性与现实操作的确定性遇到了激烈的碰撞。成都市武侯区、苏州市吴江区走出了一条新路子,那就是积极争取支持,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并列入政府工作部门,将全区的行政审批职能全部划归行政审批(服务)局,作为行政审批的执行机关。这一改革突破了以管辖对象的不同设立不同行政机关的政府管理体制,但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的体制现状却符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先行试点,地方突破,中央肯定,再行推广”,或许这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最终路径,也终将为行政服务中心正名、确权。

第四篇:青岛城市品牌建设思路探讨

青岛城市品牌建设思路探讨

[摘 要] 城市品牌是21世纪城市建设、规划和发展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塑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各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打造城市品牌需要为城市品牌正确定位,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以经营理念管理城市,大力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塑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本文以城市品牌为核心,围绕青岛市在塑造“品牌之都”城市品牌战略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青岛城市品牌的初步思路。

[关键词] 青岛 品牌 品牌经济 城市品牌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平均水平已从20世纪初的12%达到20世纪末的47%,经济发达国家更达到70%-90%。中国也在改革开放以后,迎来了历史上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仅1990年至2010年间,全国地级城市由188个增加到294个,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由31个增加到41个,城市总数达688座。我们看到21世纪以来,各个城市都打出了进行城市营销、建造城市品牌的旗子,城市也开始塑造城市品牌,渴望利用和挖掘当地所有的资源,创造出自己城市的特色。

一、在深化品牌经济概念的认识中打造鲜明“烙印”的品牌城市 21世纪世界进入了品牌经济主导市场发展趋向的时代,现代城市进入了品牌形象主导城市竞争胜负的时代。现代城市学揭示,现代城市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三要素是:创新、品牌、环境;创新过程形成的主要“结晶物”之一是品牌;现代城市的发展是与品牌经济的崛起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显然,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两大功能:一是科技优势;二是品牌优势。城市通过创新形成的创新力只有转化为品牌力,才能使科技优势出现“有的放矢”的局面;不断发展的创新力是品牌经济取之不竭的源泉。

现代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揭示,凭借科技优势与品牌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与品牌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的垄断,从中谋取大量超额利润。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快推进品牌经济发展;强大的品牌经济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物质基础。只有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推进品牌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建设成创新型城市。

品牌经济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单个品牌产品集合起来的价值总量形式的物质实力整体,在理论的意义上称之为品牌经济。品牌概念的本质就是“烙印”。21世纪的竞争最主要的表现为城市的竞争,当这个物化了的、已经具有了“烙印”性质的“品牌”在城市的各个领域都表现着它的“统治地位”时,抓住这个“统治地位”带来的机遇,打造品牌城市,就能极大地促进创新成果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城市强大的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把创新与品牌同城市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一体化发展,把城市精神融化在创新中,融化在品牌中,就会形成特色的创新成果,形成特色的不同类别的品牌群,实践的结果是,这个城市就会有着鲜明“烙印”的城市品牌,就会永远充满活力的向前发展。

现代品牌学揭示,城市价值最终体现为城市品牌,因为城市品牌是城市价值最大化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城市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带来的最大利益。如果说资源禀赋决定了城市竞争的比较优势,那么城市的品牌和价值才是城市竞争比较优势的核心。青岛建设品牌之都的实践证明,单一品牌集合而成的品牌经济发展模式,必将由“名城基地”通过集群式集合起的品牌经济发展模式所替代。品牌产品与品牌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以产品价值链延伸为基础的品牌价值链的延伸。

面对“十二五”规划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城市决策要更加重视以品牌为主导的城市价值提升和内涵挖掘,用城市价值理念指导发展思路创新,指导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全面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舆情的变化规律及其内在关系。

二、青岛城市品牌的形成发展过程

城市品牌的形成一般有其历史和现实的丰厚基础,是从诸多要素中综合、概括、抽象、比较、筛选出来的。形成城市品牌的要素主要有历史角色、文化底蕴、人文风情、地理特征、产业优势、经济实力、发展前景等方面。假如某城市在某要素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则该城市就可以该要素为主来塑造其品牌。例如:根据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洛阳和南京分别被称为“六朝古都”和“九朝古都”;由于文化底蕴的特色,巴黎和香港分别被称为“时尚之都”和“动感之都”;由于人文风情的特色,大连被称为“浪漫之都”;依靠地理特征,武汉被称为“九省通衢”,广州被称为“祖国的南大门”;根据产业优势,鞍山市被称为“钢城”,河南新郑市被称为“中原枣市”等等。

青岛在长期的城市化进程中,走出了一条“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现代城市经营之路,并因此于2004年11月作为“一个随时能感受到品牌力量的城市”当选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青岛是一个品牌荟萃的城市,也是我国最早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城市之一。早在1903年,就诞生了著名的青岛啤酒。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岛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品牌兴市”战略。青岛的品牌已经从经济领域、服务领域逐步渗透到党政机关以及社会诸多领域,青岛不仅培育和成长出一批国内外名牌产品、名牌企业,还涌现出一批服务品牌、机关品牌。特别是机关品牌的崛起,填补了品牌在机关层面的空白,形成由企业品牌、机关品牌、服务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城市体系,实现了“点-线-面”的整体发展,为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跨越奠定了基础。目前,青岛作为“中国品牌之都”,既拥有海尔洗衣机、电冰箱和青岛啤酒3个世界品牌,27个“中国驰名商标”,69个“中国名牌”产品;又有40个服务名牌,36个机关名牌。青岛,无疑已成为中国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城市之一。正像中央电视台对青岛城市整体评价的那样:这是一个随时都能感受品牌力量的城市。这里诞生的品牌,已经影响了中国,正在影响世界。

三、青岛“品牌现象”的主要特色

1、名牌战略孕育名牌产品 促进品牌经济发展

青岛是全国最早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城市之一。企业品牌是品牌经济的主体,它以市场为导向,走一条由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之路。其发展逐步呈现出品牌国际化、品牌本土化、产业品牌化和品牌产业化趋势。如:“海尔洗衣机”、“海尔电冰箱”、“青岛啤酒”,以及“海尔”、“青啤”、“海信”、“澳柯玛”、“双星”……

早在20世纪80年代,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实施名牌战略,从名牌战略的提出、实施到发展,青岛大体进行了三步曲。一是孕育、提出名牌战略。1984年青岛在全国率先提出“名牌战略”的概念,制定了《1984-1990年重点产品发展规划》。1988年首次提出了名牌战略的思想。1989年出台了《关于在工业系统全面开展争创“青岛金花”活动的通知》,以创金花产品为载体,实施名牌战略。在全国首次推出的20个中国驰名商标中,青岛有5个,占中国驰名商标的1/4。二是以争创“青岛名牌”产品活动为载体,打造国家级知名品牌。1994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争创“青岛名牌”产品活动,提出“培育名牌、发展名牌、宣传名牌、保护名牌”的思路,形成了以海尔、海信、青啤等六个名牌企业为核心的名牌群体,并将名牌战略迅速向重化工业及民营经济领域延伸,培育出一批名牌产品,其中25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三是发展品牌经济,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打造“品牌之都”。沿着“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轨迹,将发展品牌经济作为重点、核心和关键,在各个领域培育发展壮大品牌经济,实现由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跨越;由中国名牌向世界知名品牌发展。2004年建立新创工业知名品牌奖励制度,以名牌产品为核心,以名牌企业为载体,发挥名牌效应,以名牌企业集团带动,以著名品牌引领,实施品牌经济升级战略。2005年出台品牌经济工作意见,2007年又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品牌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纺织服装品牌集群发展的意见》,按照“提升壮大一批、扶植培育一批、恢复挖掘一批”的方针,多措并举,促进品牌经济的升级,打造“品牌之都”。2003年经世界品牌实验室认定,海尔品牌入选世界百强品牌;2004年青岛被评为“品牌之都”;2005年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中国十大名牌,海尔列首位,青啤列第四位;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城市群制造业拥有的国家级、省级名牌占全省的64%。在“2005中国自主创新品牌高层论坛暨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峰会”上,青岛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已经进入技术创新与品牌主导发展趋势的时代。品牌经济在经济运行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形态。从产品品牌到品牌经济,从品牌经济到品牌产业集群,再到品牌城市,是经济运行和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2、品牌经济启蒙品牌服务意识 提升城市文明

青岛也是较早推出服务品牌的城市。服务品牌坚持以顾客为导向,强调“顾客体验”,把满足顾客需求、提供个性化超值服务作为标准,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载体,提升服务质量,拓宽服务渠道,赢得顾客赞誉。如:“情满旅途”、“海之情”、“一线连万家”、“海滨小金”、“公交张峰”……。

1993年青岛在全市窗口行业开展了以“创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做文明市民”为主要内容的“三优一做”活动。随后,市文明委提出“有形的产品可以创名牌,无形的服务也可以创名牌”的要求。1999年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实施意见中,正式提出了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名牌战略,要求在全市各行各业中组织开展了“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活动,激励各个行业为群众提供文明、真诚、优质的服务。2000年涌现出海尔“真诚到永远”、交运集团“情满旅途”等6个青岛市服务名牌。在此带动下,各基层单位积极响应和参与,将创建活动从最初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车等窗口行业逐步延伸到各个层面,现在拓展到所有窗口行业和社区、农村等。目前,全市已有40个服务名牌。通过创建服务名牌,加大了服务透明度,强化了社会监督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实践证明,创服务名牌活动既是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又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的增长点。10年间,青岛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最具风情的城市”、“宜居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务城市”……

3、机关品牌崛起 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青岛是全国率先推出机关品牌的城市。机关品牌是品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城市发展软环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机关品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文化为核心,以管理为关键,以服务为支撑,走一条由部门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品牌城市之路。其定位于机关使命、核心价值观、共同愿景。强调正确地履行职责,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它是服务效率与质量的公开承诺,对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对外作出承诺、接受监督,追求的是绩效卓越、人民满意。如:“铸绩惟民”、“忠诚服务”、“公信组工”、“弘理聚心”、“平安青岛”、“谋远健行”、“人诚事公”、“细微精良”、“七彩华龄”……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WTO后过渡期逐步推进,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经济要腾飞,机关先助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强劲的城市核心竞争力,而建设一个高绩效的机关则是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自2001年开始,青岛市机关品牌创建工作,经过了“实践探索,规范提升,完善机制”等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青岛引入国内外大企业成功管理经验和理念,在市直机关开展了“学海尔,创品牌”活动。2003年在市直机关涌现出“真情相助”、“市情信达”、“文档连心桥”三个机关服务名牌。2005年按照“创建高绩效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的要求,市直机关工委在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将顾客导向的机关服务品牌提升为由使命、愿景、价值观定位的机关品牌,从机关使命和部门职能出发,强调机关在使命指导下优质高效服务,实施文化管理,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全市机关创建机关品牌的意见》和《青岛市机关名牌评选管理办法》,制定了机关名牌评价标准,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2008年编辑了中国第一部机关品牌与文化创新专著《机关品牌》,举办了首届“全国机关品牌论坛”,搭建起交流互动平台。各单位积极响应、全员参与,把机关品牌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遵循品牌发展规律,从观念上突破,把创建机关品牌渗透于机关工作的方方面面,涌现出一批机关品牌和机关名牌。92%的市直机关拥有自己的品牌,其中机关名牌36个。将品牌引入党政机关是一个创举,它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深化创建“高绩效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工作;有利于建立“施政成本低、法制意识强、管理绩效高、服务品质优”的机关治理模式,加快机关现代化建设步伐;有利于优化城市发展软环境,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跨越。2008年中国城市公共部门竞争力,青岛位居第六。2009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青岛由第十二位攀升至第七位,实现了“精彩一跃”。

实践证明,机关品牌建设已成为创建高绩效机关、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其主要成效表现在:凝心聚力、作出承诺,提升了机关公信力;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提升了机关执行力;再造流程、强化管理,提升了机关创新力;注重绩效、优化环境,提升了城市竞争力;率先实施、辐射带动,提升了青岛的影响力。青岛在全国率先大胆探索实践机关品牌,既得到企业、基层、群众的普遍认可,又得到中央、国家、省直机关工委和中国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黄燕明指出,“青岛市机关品牌创建工作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机关文化的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贾春峰教授认为,“青岛机关品牌的首创,填补了整个世界品牌建设系列中的一个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值得重视、值得总结、值得肯定、值得称道。”

四、青岛塑造“品牌之都”的经验

1、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品牌经济崛起的根本保障 从青岛品牌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政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通过创建公平、有序的法制环境,顺势引导,有为而治,运用市场的手段、社会的力量,由点及面加以推动,不断营造与优化着品牌成长的良好硬软件环境。一是加大名牌企业技改力度,提高名牌竞争实力。技术及其装备水平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青岛市政府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并运用自身财税杠杆,加大对名牌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如青岛啤酒,1978年其产量只有4万吨。通过不断地技改投入,1992年产量为24万吨。2006年,青岛啤酒年产销量已达409万千升,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2%,出口量占全国啤酒行业的50%以上。自“八五”以来,我市每年都根据企业的申请排出30个名牌产品技术改造重点项目予以资金与政策支持,从立项、实施到投产、达产实行一条龙服务,加快名牌企业的技术改造速度,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竞争力,造就了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极具实力的大型名牌企业。

二是发挥品牌优势,实施强强联合。品牌的发展往往是从名牌产品开始,继而发展为名牌企业、品牌集群的,在此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青岛市政府通过资产划转、整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先后组建了海尔、青啤、海信、双星、澳柯玛等一批名牌大型企业集团。如利用 “海尔”名牌效应,由原来的海尔电冰箱厂吸纳青岛冷柜、空调器、洗衣机等企业后,短短几年时间,企业整体规模和经济效益呈跨越式增长,为争创世界级家电名牌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使企业放开手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作用,青岛市政府先后将青岛啤酒集团、海尔集团、双星集团、海信集团、澳柯玛集团、黄海橡胶集团等企业,由原行业主管部门管理调整为由市政府直接管理的市直企业,减少了对名牌企业的管理层级并适时建立了对名牌企业服务的直通车制度,对名牌企业的发展实施全程高效服务,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企业的行政成本。

三是营造企业家良好的创业环境,建立稳定的企业家队伍。市政府始终将优秀企业经营者作为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作为推动品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2、创立特色城市品牌形象塑造轨迹

现代市场经济已经全面进入了技术创新与品牌主导发展趋势的时代,从产品品牌到品牌经济到品牌城市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之一。青岛在推进品牌形象发展中正是这样形成了有特色的发展轨迹,即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行业→名牌产业→名牌产业集群→品牌城市。当名牌产业积聚到一定量时,提出了由“中国名牌”城向“世界名牌城”转变;当品牌经济总量积聚到一定量时,又适时地提出了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的转变。进入21世纪以后,青岛发展品牌经济取得了辉煌成果,获得了“中国品牌之都”称号,这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品牌经济的发展,使青岛品牌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建设国内重要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城市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注重城市品牌形象延伸体系建构

青岛在推进品牌城市发展过程中,全力打造五大品牌体系:品牌产品群、品牌企业群、品牌产业群、服务品牌群、政务品牌群。品牌产品群、品牌企业群、品牌产业群共同打造城市强大的品牌经济,尤其是品牌产业群更成为品牌经济的新亮点。品牌产业群从根本上解决了单个品牌产品不能做大做强的问题,使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在城市或区域内形成上下游紧密的产业链,进而以产业集群的兵团作战气势,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服务品牌群的崛起和发展成为制造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撑力,服务品牌的推出,将非常有助于服务业的发展。政务品牌群的迅速壮大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着日益完善的政务环境,成为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青岛建设“品牌之都”的发展建议

城市品牌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等诸多因素,因此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品牌城市在概念上应是高品质的产品,高品位的城市,高品行的市民有机融合,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品牌城市过程中,应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理解和强化品牌概念和意识

从品牌产品到品牌企业到品牌城市,现代社会人们的品牌意识已扩展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导引着消费、生产领域的各类发展要素的流向,强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高速发展。强化品牌意识关键在于借助自身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精品。在城市品牌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认真分析品牌形成过程,深入挖掘当地自然的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势,以丰富城市品牌的内涵。

2、构建科技型知识城市

科学技术对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作用,科技进步不仅已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动力,而且也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城市超越其经济、技术鸿沟,追赶发达国家的动力与源泉。因此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构建知识城市,推动城市经济转型与升级,是城市增强其综合竞争能力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关键。

3、构建经济强市

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中心任务,应以扶持支柱产业为龙头,快速发展城市经济。当前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制定产业法规和政策,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化;实现产业结构的均衡。要根据区位优势保持恰当的产业比例,以充分利用区位资源,做到产业在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上保持有机结合;培育一批名、特、优产品,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港口、海洋、旅游是青岛经济的三大特色,也是青岛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发展重点。我们将牢牢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承办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的历史机遇,全力打造“中国北方航运中心”、“中国海洋科技城”、“中国帆船之都”、“中国旅游度假胜地”等城市特色品牌,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加大对与美国CES合作的青岛电子家电国际博览会、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海洋节、青岛国际时装周等现有品牌展会的培育力度,积极引进国际名牌展会,大力提升会展品牌,力争用2-3年时间使我市跨入继北京、上海之后的全国重点会展城市行列。在大力发展品牌经济的同时,要大力弘扬 “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青岛城市精神,深入开展“双学三创”活动,培育发展机关政务品牌,提高行政效能,促进“繁荣青岛、文明青岛、平安青岛”建设,推动我市实现由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跨越。

4、构建特色精品城市

注重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格,重视当地人文景观与旅游自然景点的相呼应;积极形成开发热点,用市场经济思维模式和现代理念去经营城市,有效地保证城市土地和各类资产的增值升值;注重扩大城市生产和消费需求,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着眼长远,认真搞好城市规划,优化城市布局,建成一个功能完善、风格独特、市场活跃、吸引力和辐射力强的品牌城市。

5、全面提高市民素质

市民素质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风貌,是城市的精神品牌,也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加强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内容,激发市民热爱家乡,关注城市发展,支持并参与城市建设与治理的热情,形成人人代表城市形象,人人关注招商引资,人人关心城市发展环境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建新,等.试论城市品牌.宁波大学学报,2004 [2]徐飞.打造城市品牌,建设品牌城市.黑河学刊,2003 [3]郭先登 青岛:打造“烙印”鲜明的品牌城市 2009 [4]杜青龙,袁光才.城市品牌定位理论与实证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5]李成勋.城市品牌定位初探 市场经济研究,2003(4).[6]田书芹 王东强 青岛城市企业品牌形象塑造的经验及启示 温州学院学报2008.12

第五篇:南溪新区城市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南溪新区城市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南溪区委副书记、区长 肖 敏

撤县设区,给南溪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南溪要想从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获取优势,就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快的速度,更新的举措,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打造川南魅力新区。

一、优化城市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要有新思维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作为宜宾百万人口大市的重要组团,南溪要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川南城市群、沿江经济带等区域大格局,更加注重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以科学的规划设计来引领新型城镇化。

(一)拔高城市规划定位。要重新审视南溪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特殊地位,从城市性质、城市形象、城市功能、城市文化、城市特色上着重梳理,及时调整规划体系,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努力构建与新区目标定位相适应、与园区发展相促进、与人民群众期望相吻合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定位。

(二)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根据新区目标定位,主动对接宜宾城市规划总体修编,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全市统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宜宾——南溪同城化发展。围绕“仙源福地,上善水城”的城市品牌定位和“宜居、宜游、宜业”城市功能定位,进一步完成工业园区总规、区域村镇体系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总规及配套规划,使城市总体规划、工业园区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夯实“两化互动”发展平台。加快罗龙、裴石、石鼓、大观等重点场镇发展,构建完整的城镇发展体系。

(三)抓好规划执行。坚持采取“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集体决策”的原则,推行城市规划会审和建设方案专家评审制度,带方案公开遴选方式确定城市设计单位、城市营销单位等。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引导和培训,组织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分批外出考察、参加干部学习培训等活动,提升全区干部、企业的规划理念。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根据规划要求,对项目的色调、容积率、绿化率等方面做好严格监督,注重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结合,充分体现城市的人文精神。

二、加快城市建设,在项目推进上要有新进展

项目是城市发展的载体。要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全方位推进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一)加大项目投资力度。去年,城市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8.11 亿元,带动城市商业、住宅等开发资金85亿元,拉动固定资产总投资增长16.12个百分点,贡献率接近一半,是南溪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2012年,要进一步加快54力个城市建设项目,确保完成投资34亿元以上,争达到40亿元,保持城市建设足够的投入规模。

(二)加快项目推进速度。按照“一年上台阶、三年翻一番、五年再造一个新南溪”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健全项目运行机制,强化目标督查,加快推进桂溪河古街、文体中心、商业综合体、新城北环线道路等项目建设。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对上的争取力度,加强工作协调配合,充分保障发展要素,全面推进城市建设,为城市聚集足够的人气。

(三)全面拓展城市空间。主动对接宜宾“东进”发展战略,加快推动长腰山至新城连接线、滨江防洪提四期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继续向西拓展,加快融入大市格局。力争到2016年,南溪建成区面积达到15—2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0万人,城镇化率达52%,成为宜宾城市副中心。

三、丰富城市业态,在产业培育上要有新突破

工业化催生城镇化,城镇化承载工业化。要坚持“以二产带三产,以三产促二产”的思路,围绕新区城市转型发展要求,更加注重城市商业形态优化升级和人气的聚集,加快培育壮大城市经济。

(一)丰富城市业态。利用南溪在川南经济区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充分研究周边城市业态功能,实施错位和互补型发展战略。积极承接宜宾城市功能分区,加快完善南溪城市商业业态规划,使城市建设和城市业态自然融入科学发展。以扩大商贸流通为基础,逐步带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集聚发展,实现第三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引进一批商贸流通型大企业、大集团,着力发展现代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咨询、研发设计等现代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川南商务会展聚集区。

(二)推进产城一体。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启动金融街区、城市物流园区建设,完善配套商业网点、医疗机构、教育机构、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出台一系列鼓励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旅游、餐饮、公交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产业,实现城市与罗龙园区、宜宾临港经济区互动发展,打造全省“两化互动”示范区。

(三)做活旅游载体。南溪城市建设之初,就十分注重城市旅游项目得开发,滨江景观带、消落带、商业古街、水上主题公园等都是在川南区域极具特色的休闲旅游体验类项目。下一步,南溪将结合文化振兴工程,加快推动城市旅游开发。以培育休闲产业及南溪餐饮文化为重点,加强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加快推动水上主题公园、滨江消落带等项目建设,恢复“三门、五街”等历史风貌,加快开发云台山、马耳岩、红岩等旅游风景区,促进城市商业与休闲旅游的完美结合,打造四星级旅游城市,进一步提升城市人气、商气,将南溪打造成为川南最具特色的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

四、提升城市品位,在环境打造上要有新标准

环境也是一种竞争力。未来几年,南溪要以创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为目标,着力打造“不可复制”的城市,建设“没有围墙”的城市,加快提升城市品位。

(一)建设宜居城市。高品质推进绿化景观打造、内河的美化改造、城市节点空间的合理设置,创造最佳人居环境。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步伐,积极争取长江大桥、沿江快速通道、滨江防洪堤四期等大型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旧城改造升级,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改造升级农村公路,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二)打造秀美环境。以“生态自然,亲水和谐”为主题,把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生活和谐融入到具体的项目当中,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防洪为一体的滨江景观长廊,为南溪城市的发展提供“一条经济增长线”,为南溪城市面貌增添“滨江绿色风景线、文化风景线”。投资10亿元,启动旧城文化、风貌整治“五年规划、三年完成”项目,将南溪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进行包装和营销,充分彰显南溪城镇历史文化、沿江文化和食品文化等特色文化,打造历史文化街区。

(三)精细城市管理。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交通、城管、卫生、环保、公安等部门提前筹划,提前介入,落实管理措施和管理人员。按照市场化模式,实施园林的市场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融城管、治安、交通为一体,着力实施“数字南溪”工程。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力度,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下载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的困境与发展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的困境与发展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廊坊城市旅游规划发展思路与目标

    廊坊市区旅游发展总体思路是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以打造主题旅游城市品牌为核心,以开发城市旅游规划主题产品为关键,以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为重点,以营造城......

    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困境与改革思路(推荐阅读)

    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困境与改革思路浦东新区泥城镇城镇化浅谈泥城镇规划为临港新城四大分城区之一,全镇总面积为61.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88万人,自从2004年开始服从服务临港开发建......

    外来会展与发展地方经济

    外来会展与发展地方经济  沙湾县工商局 郑建明 伴随着朝钟暮鼓,迎送朝霞夕阳,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26个年头,改革的潮流已从涓涓细流成为澎湃的“钱塘大潮”回荡在神洲大地......

    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困境与解决思路

    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困境与解决思路一直以来,我国物业管理实务中就存在着业主委员会法律地位不明、职责不清、运作不规范等问题,致使在物业管理法律关系中,物业管理公司处于强势地......

    会展与酒店业互动发展研究

    会展与酒店业互动发展研究 马勇/陈静 【专题名称】旅游管理 【专 题 号】F9 【复印期号】2004年04期 【作者简介】马勇(1958-),男,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湖北省旅游开发......

    2012年珠三角机床制造业形势与发展论坛

    2012年珠三角机床制造业形势与发展论坛 2012年2月22日(星期三)在广州敏嘉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市番禺区东涌镇大稳村稳发路)举行《2012珠三角机床制造业形势与发展论坛》. 201......

    文化建设与城市品牌塑造专题研究

    文化建设与城市品牌塑造专题研究 课题负责人:丘树宏 编者按: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了文化强省建设工作,审议通过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

    创新公司发展思路 打造我市公交品牌

    近年来,市公交公司紧紧围绕管理、经营和服务三个重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实施**公交品牌战略,有力地推进了公司的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功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