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有感

时间:2019-05-12 12:3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诗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诗有感》。

第一篇:读诗有感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 南宋诗人)

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杜牧赠给旧时同僚韩绰的诗歌《赠扬州韩绰判官》里的一句诗,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写到“桥”,“吹箫”?也不知道杜牧要表现什么情怀?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韩绰,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每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感叹。)(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实际上是对江南风光和对游人欢聚的无限向往。)

“紫烟”是紫色的云雾吗?

本文发表于2007第三期《课程与教学》,蒙编辑老师的厚爱,文题被放于杂志封面的导读中,但本人仍感觉对“紫烟”的解读还不够完美,有不少地方还是可以深究下去,恳请读到本文的朋友和老师多多指教。

“紫烟”是紫色的云雾吗?

一、质疑“紫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望庐山瀑布》中的千古名句。这首古诗一直被收录在我国小学教科书中。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把《望庐山瀑布》中的后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视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力图通过对这一句的解读,使学生感受这首诗的磅礴大气,学习这首诗的神来之笔。而对于“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教者往往认为诗句是简单写景,比较好理解,所以常一笔带过,也很少深究“紫烟”的含义。但是笔者发现,每当教这首诗时,爱提问的学生总是针对 “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提出相同的问题:“老师,庐山瀑布升腾出的真的是紫色的云霞(云烟)吗?我怎么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景象呢?”

笔者即便遵照参考书上的解释(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来回答学生,他们仍然是半信半疑,看着他们的神情,笔者也产生了相同的疑问,“紫烟”真的是紫色的云霞(云烟)吗? 笔者为此翻阅了大量的典籍,但发现目前大多数版本对紫烟的解释仍然是“紫色的云霞”,或“紫色的水汽”,有的版本为了证明自己的见解,认为是“褐色的山石、太阳与升腾的水汽互为条件产生的条件色。”有个别意见认为“紫烟”是“带有印象主义般的光和色的瞬间感觉。”

近日在《福建教育》2007年第1期上拜读了某特级教师的《走近李白》课堂实录,在这堂课中。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紫烟”的: 师:“香炉”是庐山上的一个…… 生:山峰。

师:是的,山峰,不要这么犹豫。放松一些。为什么香炉峰上生出的是紫烟呢? 生:可能是李白喝醉酒了。(笑)生:可能是阳光照射的原因。

师:……升腾起来的就是,紫色的云霞。这样的紫色云霞升啊升啊,一直升到哪里去了? 生:天上。

师:你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吗? 生:没有。生:没有。

师:这样的景象我也没有看过。这种景象只有仙境中才有。我们来读。生:日照香炉生紫烟。

显然,在这段课堂实录中,老师也把“紫烟”解释为紫色的云霞。然而,“紫烟”真的是紫色的云霞(云烟)吗?

笔者数度拜访过庐山,在多种角度观察过香炉瀑布,也曾有幸目睹到香炉瀑布的水汽在阳光照耀下形成的彩虹,但没有一次有幸得见紫色的水雾或云霞。笔者为此又向物理、地理老师和书籍求教,让他们给我讲解色谱学原理,彩虹形成的原理,以及庐山的地理地质等方面的知识,都没有找到强而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香炉峰上的云雾是紫色的。但是为什么香炉峰的云雾在李白的眼里是“紫”烟?而不是“白烟”、“青烟”?笔者便尝试从文化渊源的角度来探究。

经过大量的阅读和求证,笔者大胆假设,大诗人李白在写作“日照香炉生紫烟”时并非简单描写景物,他写庐山的云霞(云烟)时使用了自己的“心理色彩”——紫色,“紫烟”是李白在创作过程中采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写就的,“紫烟”绝非实际意义上的的紫色云烟。

二、探究“紫烟”

(一)关于“心理颜色” 日常生活中,人们观察颜色,常常与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色光本身,而是光和物体的统一体。当颜色与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被人们共同感知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如记忆,对比等)的影响,形成心理颜色。

比如,“黄军装”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在我军历史上,确实有过因为历史原因军装是泛黄的颜色,而老百姓因为叫习惯了,所以尽管后来军人穿上了绿色的服装,但人们还是称之“黄军装”,这种因为某种历史文化记忆或其他原因形成的对颜色的认知,我们称之为“心理颜色”。

我们往往称我党艰辛的历程为“红色的历程”,国外友人称中国为“红色中国”;而现在我们统统把没有污染的蔬菜水果等称之为“绿色食品”……显然这里出现的颜色指称是带有心理色彩的和历史原因的。

(二)关于“紫”的文化

紫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首先,这不得不说到“紫气东来”这个典故。

《列仙传》中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传说中,老子骑着青牛过函谷关,守关的将领尹喜便请老子写下了《道德经》。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老子是至高无上的天神。由于老子是自东向西走,后人就有了一个成语叫“紫气东来”。从那以后,紫色成了道教最为推崇的颜色,“紫气”成为祥瑞的代称。人们把道书称为“紫书”,把神仙居所称为“紫台”,道家称仙人所居的地方叫“紫房”或“紫府”,道教传说的天帝称“紫皇”,吉瑞之气为“紫气”、“紫电”,凡此等等,无不说明紫色在中国道教文化中的重要性。其次,紫色和帝王之间也有较深的渊源。

历代皇帝笃信道教的比较多,从先秦以降,帝王多信炼丹之术,供奉太上老君,把“紫气东来”视为至理名言,悬挂在自己的寝处。“紫”逐渐成为帝王将相喜欢的颜色和字眼。翻开《辞海》,我们还可以看到:“紫衣”,指紫色的袍,是古代的公服。“紫诰”,指诏书。(古时诏书的封袋用紫泥封口,上面盖印,故称。)又如,“紫陌”,指帝都的道路。大家所熟知的“紫禁”,是以紫薇星垣比喻皇帝的居处,因称皇宫为“紫禁城”。长城的别称则是“紫塞”……

(三)李白与“紫”

道教尊老子李耳为教主,因为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从唐李渊起,皇帝就以教主的后裔自居,积极扶植道教,企图借助神权来巩固皇权。李白生活的盛唐年代,其时帝制甚为开明,各种宗教百花齐放,儒、道、释之一的道教在其间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位。

李白的思想及其创作与其所受道教文化影响紧密相关。李白青年时期,受儒道侠等多种思想影响,“十五游神仙”的李白,浸淫道教最深。他终身学道,孜孜不倦,炼丹、受篆,有时甚至做梦也关涉道教:“余尝学道穷冥梦,梦中往往游仙山。”李白写诗,擅用紫色。我们读李白的诗句,发现在他的眼中,有太多的“紫”。

如在《古风》一诗中“吾营紫河车,千载落风尘。”;“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空闻紫金经,白首愁相误。”;“至人洞玄象,高举凌紫霞。”;“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东海沉碧水,西关乘紫云。”;“浮云蔽紫闼,白日难回光。”;“朝弄紫沂海,夕披丹霞裳。”;“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等,诗中的“紫”字出现了14次。读《古风》一诗让我们感受到诗仙李白对紫色的狂热癖好,而这些“紫”的出现与李白笃信道教是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紫”在诗人的笔下已经不是一种颜色,而是一种文化的代名词,是道教精神的象征。“紫”显示出了道教文化的神秘和典雅,这正如黄色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红色是革命的象征,白色是恐怖的象征一样,“紫”在诗人的笔下不仅仅代表颜色。

(四)关于“紫烟”

1、“紫烟”并非李白首创

最早用“紫烟”一词写诗的并不是李白,晋代大诗人谢灵运在《拟行路难》诗中云:“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隋代诗人江总《箫史曲》中也写到:“相期红粉色,飞向紫烟中。”一些唐代大诗人的诗中也出现过“紫烟”,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王勃《三月曲水宴得烟字》“列室窥丹洞,分楼瞰紫烟。”白居易《酬吴七见寄》:“常恐岁月满,飘然归紫烟。”白居易《仲夏斋戒月》:“御寇驭泠风,赤松游紫烟。”……

可见,紫烟早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紫色的云烟”。“紫烟”一词早就成为一个固定的词语,是可以指代祥瑞的云烟、仙境等,是富有想像力的诗人或道士们对神秘莫测的高空或白云飘飘的深山的一种臆想。

2、李白诗中的“紫烟”

李白并非只在《望庐山瀑布》中用到了“紫烟”一词。李白《古风》里另有两句“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在《元丹丘歌》中有“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河南府陆浑县有鸣皋山)》也有“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秋浦歌十七首》中还有“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等。这些诗句诗皆有“紫烟”一词出现,“紫烟”显然不光出现在庐山,还出现在河南登封的嵩山等。可见在李白的眼里,那些深山之中缭绕的云雾统统被他想像成祥瑞的征兆,而这些有云雾缭绕的山林正是仙人的居所。众所周知,在任何诗歌创作过程中,作者不可避免地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掺杂个人的主观情感因素。“诗歌是情感的产物”,发展到现代朦胧诗,诗人已几乎无视客观物体特征的描写,而几乎是主观、甚至是臆断现实。那么对于狂放不羁的诗仙李白来说,“紫烟”当然也是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所以,笔者大胆推想,当他在庐山香炉峰下看到那终年缥缈的云雾时,李白根本不需要推敲用哪个字来形容这样的云雾,他脱口而出:“日照香炉生紫烟”。

三、解读“紫烟”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紫烟”是诗人李白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庐山香炉峰上的云霞(云烟)和别处山上的云霞(云烟)完全一样,和你我看见的也是一样的——是白色的,不过在诗人的眼里它就是“紫烟”,因为在诗人的眼里,那是祥瑞的云雾。

后人一直把“日照香炉生紫烟”认为是实写,主要因为“紫烟”是和“日照”搭配在一起出现的,大家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另一方面,李白其他用“紫烟”一词的诗句并不象这首诗这样有名,所有也就不会意识到“紫烟”其实早已经成为诗人笔下的一个固定使用的词语。所以极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理解,而诗歌欣赏是最忌讳“望文生义”的。笔者认为,教者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应该适当引导学生了解“紫”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以及李白的思想,让学生对“紫烟”有更为多元的理解。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于细节处赋予课堂以深刻和丰富,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使学生茅塞顿开;应于细节处让学生的心灵荡漾在博大、温暖、充实的精神氛围之中,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心理,使其从小就能做到理解的多元与彻底,言说的厚重和表达的多样。

(阿黎 丁亥年暮春于荆川

[2]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说李白可爱,以前还不觉得,现在,慢慢品着他的诗,不禁窃喜或拍案叫绝。就以这首小诗为例,无非是描写所看到的楼很高,看看我们的小白是怎样捣鼓的。这楼高不高啊?高!叫“危”楼。这楼有多高呢?上百尺高。

这楼高不高啊?高!好像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

诗写到这,还不算绝,最绝的在后两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好一份天真浪漫的情怀。连现在的十二三岁的小孩都脱口而问“天上真的有人吗?”,“只不过是迷信罢了”,而作为一个饱经世事的成年人李白,却还有这样一颗如此可爱的小心,真不愧是“诗仙”。

第二篇:读诗有感

读诗有感

昨天晚上,我翻起了这本诗集,读着它,第一感觉便是只用心感受诗篇里的青春、单纯即可,而不用去思索什么,这不是故作深沉的,而是流露自我的诗行。我的第二感觉是他们生活的很幸福,因为青春的生命是那样的丰富与美丽:春夏秋冬、树鸟花香、山河水天、古今中外、阳光雨露、青春梦想,能让心灵超越地理与时间的界限而自由的游畅,这本身就是一种自在,想象力本身就是要突破现实与有形世界的束缚,去憧憬美好与追求未来,也因此才会有实现美好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如果在内心世界里,仅仅剩下物欲和金钱的算计,那么悠长的人生会是多么无聊啊,这跟低级的动物无所差别。幸好还有美丽的诗篇,它能唤醒人的心灵。以前我也在想,诗到底有什么价值,在这样一个物欲剧增的时代里,诗歌与诗人还会踽踽独行吗?当然,我这属于杞人忧天。前几天,在期刊室里读到了《诗刊》,诗意的朦胧使我的心灵顿然活跃,就一个感觉:诗真好!明权又把他学生的诗集《如梦令》发给了我,我再次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与美丽。还想重复刚才说那句话,诗歌本身就是生命的本然流露,因此,读它,无需去想什么,去感受就好。只要人存在,相信就会有诗篇的存在,包括呈现语言与行为两种方式(语言诗行和行为诗篇)。我感到了诗歌艺术的价值,它确实不能让人直接拥有具体的什么,而他的存在则不会让人失去什么,保存永远属于自己的东西!我相信诗歌!相信艺术!

第三篇:读诗有感

读诗有感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唐皇朝发出了一道极为普通的人事任命:白居易任杭州刺史。

对于杭州,白居易并不陌生。十一二岁时,其父白季庚任徐州别驾,白居易也从河南来到了徐州。当时徐州一带遭遇兵乱,战火不息。为避战乱,白居易来到了江南,在漂泊中曾到过杭州,对杭州留有很深的印象。“余杭乃名郡,郡郭临江汜,已想海门山,潮声来人耳„„”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勤于政事,曾修筑湖堤(即白堤),蓄水灌田千余倾;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白居易还十分注重西湖的环境保护,保护西湖水面不受侵占。一件件为民办的实事,杭州人一直铭记至今。

当然,白居易的诗文比起他的政绩来说,也毫不逊色。他是最早写大量西湖诗词的诗人。西湖山水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诗篇。西湖山水也因为有了他的诗篇而魅力四射,相遇中华。

其中较为有名的是《钱塘湖春行》,春天的西湖,激发着白居易的美感和诗情,时隔一年,白居易又写下了《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是诗人想到三年的任期很快就要满了,对杭州充满着留恋。

他的许多诗词中,还描写和反映了当时杭州的各方面的情况。《余杭形胜》中,展现出当时杭州的状况。在《杭州春望》中,白居易则更加形象地描绘出了杭州当时的情形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还有《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等等。

三年时间,转眼即过。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满,就要离开杭州。在离任前的几天,白居易又走了杭州的许多地方,徘徊在西子湖边。他对杭州十分留恋,依依惜别,写下了《西湖留别》:杭州的离别的管弦之声呜咽着,双眉无须挽留我,皇命只允许我在这里做官三年,回忆着藤荫下设着赏歌的宴席,红色的荷花从中轻飘这歌妓的花船。每每回头都值得留念,但其中最难以离开的是西湖的岸边!写出了他对杭州的留念之情。

公元826年,白居易在苏州任地方官。一日与同僚们荡船苏州湖水,闲居谈心事,很是尽心。驾船回府时,一位苏州的官员让他谈他对杭州和苏州的感受,本来就偏爱杭州的他,感慨万千,一蹴而就,提笔写下了《杭州回舫》。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写了自从告别了西湖之后,很少喝酒和吟诗,我要把这种情调在小船归去的时候让西湖的风和月知道。

那一年,他听说著名诗人姚合要到杭州当刺史,十分高兴,写了两首诗为姚合送行。“且喜诗人重管领,遥飞一盏贺江山。”他为杭州又有了一位诗人当刺史而感到高兴。他已经完全把杭州当作了自己的家乡,嘱咐姚合:“与君细话杭州事,为我留心莫等闲。”

公元838年,66岁的白居易在洛阳遥望杭州,写下了让杭州人民深深为之动容的不朽诗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杭州,西湖,在白居易的心中,永远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他人生旅途中经常回味的重要驿站。令人遗憾的是,白居易却再也没有能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杭州和西湖。而我们也只能在他的诗词中感受到他对杭州、西湖的喜爱之情。

第四篇:读诗体会

自己关于唐朝那些事的拙知浅见,望斧正!

三叹读大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历史从来都是前人的演绎,后人的明镜。逝者如斯,演绎的人们早已逝去,没有谁还能为自己亲历的历史再说些什么,后世的我们看历史必定是明晰的,我们早已不在此山中。旁观者的我们最能体味那一段段隽永的史诗。太宗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今日也可秉承着这一真知踏上溯源逐流之路,三叹大唐盛世。浅知拙见,发乎于心至于情,共同回味大唐磅礴的绚烂华章。

唐,拉开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华彰异彩的一幕,瀚海盛唐,包罗万象,文化繁荣,极盛一时。杜甫诗《忆昔》云:“忆昔日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大唐盛世可见一斑,大唐气象,何其博大,如此丰富且厚重的气象也唯有——唐,这个充满真性情的时代能够驾驭。此真性情便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然而民族精神是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这个观念应该符合本民族大多数成员认同的价值标准,在封建社会,这种精神更多源于君王之道。

一叹君臣忠义铸盛世之功

贞观之治,太宗房谋杜断,以魏征明得失。太宗聚贤才之能,足显君王气魄。开元之治,玄宗明君贤相两相宜,开明之治,人才济济,君臣共谱升平之世。如此我们不得不仔细品味唐代边塞的诗歌,主要以那份刻骨铭心的家国情怀和相思难寄离愁的别恨两种情感为主线。

雄心壮志,豪情壮阔的忠义慷慨之情

气势从来都是最能震慑人心的力量。唐诗有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气度足以震慑四方,勇敢无畏的爱国情怀足以表现出忠贞之士为国为民的忠义之气节,且看: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拔,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那凌冽的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般疼痛,滴下的汗水都凝结成冰,战事的紧迫让战士们昼夜作战,就连战马身上的雪花也被汗气所蒸发,战马都快被冻成冰了,夜幕中写声讨敌人文书的砚台墨水都结成了冰,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将士们依然不畏艰险,出生入死,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和不屈不挠的坚韧斗志,让敌人闻风丧胆,不敢应战,望风而逃。在此诗中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战士们的豪情壮志,那种只有盛唐才赋得起的骄傲和气魄。这样的诗歌作品在唐代的边塞诗中并不少见,但无论采取了何种表现手法,所表达的情感都是统一的。再看: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的何其大气,雄壮的不只是战地的风景更是将士们的慷慨赴死的精神,接借景抒情,借悲怆之景烘托巨大的精神力量,把这份壮烈的情感融入了天地,至使后人读诗如观景,品诗如亲历,情景往现,激人心境,有一种莫名的张力,撑开了最不羁狂放。

边塞诗歌大气磅礴,淳朴雄厚,豪放悲壮,充斥战士们面对战争时奔涌出来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无处不在的表现出了一股阳刚之气。包含着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更有保家卫国的豪情和建立功名的壮志,也正是因为有如此志士的忠贞,才铸出大唐气象——忠义慷慨的执着,真性情的狂放不羁,顶天立地的男儿气概。

家愁难诉,幽怨叹别离恨的惆怅之情

此情让人心痛难当。这是边塞诗的另一种情感,边塞闺怨情。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离愁别恨,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悲怆荒凉之景无不令人痛心疾首,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和为家国兴亡的征战既是对立也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悠悠千载。

品过那份激越高昂的崇高的情感后让我们在幽怨的离别恨中感受另一种坚定的魅力!面对现实,奈若何?既然无可奈何,女子唯有守住自己心中最真挚的那一份情感,把它在离愁中铸成金石,撑起一片寄望,坚定未归者的心。背井离乡的愁苦,生死未卜的将来,你的离开也许就是一世的决绝,望穿秋水的等待,落了多少花红,苦了几多容颜,远隔千里,心能齐齐动,可情未可圆满,无奈,无奈,无奈,叹息未有闲。一句“悔叫夫婿觅诸侯。”表现出的不只是女子的牵肠挂肚,更有她心爱男子的壮志雄心,如果说在征夫的世界里还有着勇武、豪迈的一面,那么在思妇的生活中则充满痛苦与哀怨。久戍不归的牵念,情寄边塞的梦魂,相思难寄的怨恨,如此的折磨使得闺妇满腔的苦闷和抑郁,以至于累积成怨。闺妇的情思发生了质的变化。闺妇的所思所恨没有明确的界限,二者互相渗透。闺妇的怨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怨恨丈夫为追求事功而宁愿舍弃结发妻子,舍弃两情厮守的甜蜜生活;怨恨他们只知在大漠边疆“力尽功名”,却不曾理会自己的相思之苦。当然,这种的怨恨绝非是一般小儿女的打情骂俏,而是其饱蘸了生命殷血的来自内心深处的呐喊。且看:

施肩吾《古别离》

“老母别爱子,少妻送征郎。血流既西面,乃一断二肠。

不愁寒无衣,不怕饥无粮。唯恐征战不远乡,母化为鬼妻为孀。” 这种境况多么痛彻心扉,悲凉的没有一丝温度,痛到心化成冰雪也不能罢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悲情是边塞闺怨诗永恒的基调,它与边塞诗雄壮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紧紧扯着的心,成为一种伴着呼吸的痛。冷冷刀剑光,清清家居里,凄凄无所依,惨惨度年华,戚戚独悲怆。再看 沈佺期《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萋萋满别情,奋奋功勋志,再叹奈何奈何,苦了红颜,痛了征人。但这一切凄楚并未冰冷男儿热血,也正是因为这一份痛执念和纠缠,他们有了最坚毅的心,且待山河升平,与子执手忘天涯。男儿浴血疆场,精忠报国,女儿坚毅守家园,君王之道,民之福祉。忠义者非只男儿,女儿也坚强!铸功勋盛世的是豪情男儿,守家国兴旺的是巾帼英雄!

二叹情深爱切空余恨之痛

唐,一个极其丰饶的时代,杨家女,一抹极其丰饶的颜色,醉了君王梦,落了红花,谢了一世的情爱。这第二叹一曲《长相思》足以!从来都觉的用“红颜”二字来形容女子恰当至极,特别是那些有故事的女子,然而往往红颜都夹杂了些许凄凉,但一朝千古君王爱,仍不负往此生。爱情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节点,存在于人一生的经历中,也在每一段历史中。它是转折,也是终结。细品白居易《长恨歌》,红颜美,倾城倾国,君王爱,至真至切,家国变,痛心疾首。旷世恋,空余愁恨。美人自古都是在水一方,求而不得,朦胧情愫惹动的心正是最初的爱,但只有经历了风浪洗礼的爱才能称之为真爱,整首诗描绘段一个跌宕起伏的爱情之路,美人江山最是君王难为!空余恨之痛亦有二者:

痛惜——香消玉殒,情深缘浅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倾世之美,正如李延年所吟“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红颜惹人怜,几人能掩情,动心不可置否。“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由此可见君王之情深,繁华如三千东流水,只取一瓢饮。女子一辈子最愿能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能享看这绽放一世爱,她何其幸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唯有变化是才永恒,家国之变成就了这段悲凉的永恒。悲剧便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且细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此情此景,怎一个凄凉惨淡了得。月流伤心色,夜雨断肠声,悄然垂泪,生死别,徘回泪阑干,痛惜红颜不复。痛惜者:一惜红颜薄命,魂归泥土;二惜真爱难续,枉负深情!

痛恨——时世不易,催人心肝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相思之情尤可见,辜负了的爱最终还是酿成了苦酒,苦思,苦念,苦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一缕香魂散,一朝痛心扉。至今,我们亦然无法忘怀“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揪心和无可奈何。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之人赴死而毫无办法保全她。恨时世不如意,更恨自己!如今看来杨家女此情只该如徐志摩所说:“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不在期盼什么,爱过就是永恒!只愿“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情牵来生,再续前缘;“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正是伤心处最难留,伤心物最难舍,伤心人最难得,爱情,越痛越清醒,既然断了一世缘分,此情便成追忆。这份催人心肝痛,一恨有心无力,痛失所爱。二恨事世难择,帝王难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传了一段千古情!这段长恨之恋在盛唐的的史诗中是最浪漫的一笔,也是最为后人感伤的一段,真性真情才是最珍贵,大唐也是温婉柔情,情深义重!丰富且真挚的情感,坚定永恒的寄望,无不显示出人性的淳美,人性最真实悲欢离合!

一曲《长恨歌》毕,诉尽了帝王情与爱,深感情深爱切空余恨之痛。更感人真性情之至美至纯!

三叹家国兴亡苦惆怅之情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个时代陨落必然伴随着一个时代的升腾,此青黄不接时便是世间最难熬!受与不受,完全不能由自己支配,情感的复杂,纠缠,催生了一种惆怅,家国不复的迷惘惆怅。惆怅着过去,也惆怅着未来,每一次抉择都是痛楚,都是无奈。

惆怅故国深情难割舍,怎奈归无所

国之兴亡,匹夫有责。纵然头可断血可流,家国落败,怎奈孤寂无所依,空有一身抱负却未能施展以报国,家国不复,漂泊的心没有了依靠,没有了方向,失落感萦绕在心头,这种惆怅的抑郁氛围笼罩着一切,心煎熬着,煎熬,最后沦为期盼,迷茫的期盼,且看: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这是写的不止是景色,流淌着的更是杜甫的感时伤世的感情,花溅“泪”,鸟惊“心”把这泪与心融入了天地万物,感伤的不只是人,就连花鸟也仍不住痛心,触景伤情之感赋予了花鸟,从“感”转变为“恨”,感情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源于战绵绵,烽火苦教乡信断。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愁苦的心境一直没有得到纾解,愁深白了头,常愁长愁,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春本是一片希望,春望却是一片失落,这种意象的反差深刻的反映出了那份孤寂和无望,怎奈归无所,家园故土是否还在? 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颠沛流离的悲凉,无家可归的惨淡,生死难料的恐惧,这桩桩件件任谁都是不敢尝试的,家国在,苦其苦,不悲,家国没,苦其苦,苍天亦悲。无不盼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再看: 杜甫《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 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 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 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 所悲骨髓乾.男儿既介胄, 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 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 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 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 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 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 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 塌然摧肺肝.”

时代的**气氛中,“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语势低落,沉郁压抑。子孙阵亡尽,且不论老无所依,却还要投杖远行,暮年夫妻别,生死一生两茫茫,叮嘱时刻记心头,壮年已去,青春不再,眼看着家国危危,怎奈“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到狠下心真要和老妻决别离去的时候,老翁突然觉得五内有如崩裂似的苦痛。这不是寻常的离别,而是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家乡呵!长期患难与共、冷暖相关的亲人,转瞬间就要见不到了,此情此景,将何以堪!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泪水汇聚成人间的深悲巨痛。家国不舍,亲情难割,期望着有那么一片乐土,民能安居,得广厦千万间,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惆怅未来行路难踏足,无奈何所依

前路未可知,难,前路难行,难于上青天!岂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只是“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罢了,在乱世中,谁知明日事,放任自己,随波逐流,众人皆醉我也醉,独留我一人清醒,只怕痛至肝肠寸断!迟暮之年,无须执念。且看: 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中不仅表现出了绅士迟暮之感,同时强烈地宣泄了对国事盛衰之悲。义蕴深厚,意境苍凉。只是“近黄昏”夕阳确实很美丽,很灿烂,但却只是刹那芳华,随之消逝,“无限”是诗人的向往,也是理想,再好的生命,在其没落之时,华丽只是虚幻。心情是无奈的,一个繁华盛世的没落,个人是无力回天的,只是觉得哀伤,对其怀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和惋惜。迟暮之年的人,不必执念于什么,而后人则踌躇不已,难以抉择,一个陨落的时代造就一群惆怅不得志的志士,唯恐来世事难料,后人行路难踏足!

经历世事,倦怠归家,希望能有所依靠,得以抚慰。困苦无依的生活,疲惫不堪的心,无可奈何且无力回天的愁苦。情无所寄,心无所依,唯有诗书寄情,以表哀思惆怅,诗歌中蕴含着情感是需要悟的,看似无情却有情,且看: 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拄思华年.

庄生晓蝶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诗歌许多人倾向于悼亡一说,认为诗人是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躬自悼矣!但我却认为这是对家国不复的吊念。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幽约深曲的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而江山已不再,故国难寻,只有悔恨的追忆能多少安慰自己那颗空洞的心。如泣如诉的悲剧式结问,故国深情难割舍,蹉跎岁月中多了几份惆怅哀思。深深的思索和回念,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加深了人生的悲剧色彩和诗作的悲剧氛围。

惘然是一种心态,此诗表面是在咏物抒情,借咏锦瑟表达自己深刻的情感,在挣扎和苦楚中思考人生,最终淡然,这对于诗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但毕竟,有这份境界的人少之又少。何去何从何所依?迷惘惆怅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士将上下而求索!

每一个时代都书写着一段传奇,大唐盛世的华彰异彩中有太多的经典史诗,微乎吾心,难表穹苍之浩瀚。只窥一斑,表真情,抒己见。古人有云:“南北几离合,江山一古今。秋风驼卧棘,春雨燕巢要。家国兴亡梦,英雄胜败心。”壮志豪情已不复,英雄末路,且看一江春水向东流,待时势,朝天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古今共赏一轮月,古人飘然,后人犹在。且盼今人读史书,明理,明心,明志,看大千气象,尤从容!

第五篇:读诗《石灰吟》有感作文

《石灰吟》是从古到今的精典诗句,几乎人人都会背出几句,可这首诗的寓意你知道吗?请你回忆一下: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读诗《石灰吟》有感作文。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背了几遍,想了想诗人当时的心境:辛苦的人们把石灰石千锤万凿的从深山开凿、运出来,再用烈火烧成石灰,在石灰石看来是很平常的事。只要能留下清白在人间,就是粉身碎骨也不怕。其实这是个借物喻人的诗,它教育人们,如果自己是清白的,就算死,也要证明自己是清白的!不然会死不暝目的!

希望大家把这首诗的寓意永记在心!

读诗《石灰吟》有感作文200字

小学生作文(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下载读诗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诗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上读诗

    1.泊 船 瓜 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意思: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中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

    给孩子读诗(推荐)

    1星星 [芬兰] 伊迪特·索德格朗 当夜色降临 我站在台阶上倾听 星星蜂拥在花园里 而我站在黑暗中 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 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 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我为你读诗主持词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欢迎大家走进 ·英才实验学校“书香校园”之四月“为你读诗”活动现场。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今天,我们难......

    每日读诗7

    每日读诗(7) 鹧鸪天·西都作朱敦儒 我是清都①山水郎②,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词人......

    听雨,读诗

    听雨,读诗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我静静的遥望着窗外,喃喃着这令人惆怅的词,仿佛自己的灵魂早已回朔到千年前的红尘......

    五年级为你读诗

    五年级“为你读诗” ① ★★赞美老师诗四:★★金风送欢笑,丹桂花香飘。 老师的节日,今天又来到。 老师为我们的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 老师对我们的抚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青春作伴好读诗

    青春作伴好读诗 ———高一诗歌起始课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一、这是一节为刚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设计的诗歌导引课,试图体现“语文教育民族化”的教育理念。“诗教” ,用诗......

    读诗感悟(共5则)

    读诗感悟 芸芸众生既为名来又为利往,匆匆忙忙的心却为名利所累。身为当代青年,在激烈的竞争中时而彷徨时而呐喊时而沮丧,有一颗勇于闯荡远方的心然而灵魂却无处安放。幸好,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