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革命故事有感
读革命故事有感
在战争时期发生过许多牺牲自我保护党,帮助他人和建设国家的感人事迹。
叶挺面对烈火与鲜血,仍毫无惧色,大义凛然。陈然面对死亡还可以放声大笑。这一切无不显示出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忠心对党坚贞不屈,面对死亡毫不恐惧,他们的一生正应了陈然所说的一句话:“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革命斗争到底!”
那位无名英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里所想的只是把珍藏的七根火柴交给部队,给他们送去温暖„„每次读作者用异样的声音数火柴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作者一定觉得这火柴来之不易因为这是那位战士用死的代价换来的。
张思德是一个年轻的普普通通的战士,他不是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牺牲的,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毛主席说,张思德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因为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在平凡中见伟大,正是张思德在人们心中难以磨灭的形象。王进喜也只是一个平凡的石油工人,但是他为了国家建设,为了开凿大庆的油井不顾强碱性的泥浆纵身跳进油井当人体搅拌器,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也有所牺牲。
我们的周总理,为人民辛劳了一生。全心装着人民的总理,人民怎会忘记他?他走了,亿万人民都在心里哭喊:“周总理,你在哪里?”
他们有的做了无名英雄,有的让名字传遍四方,不过他们的事迹永远刻在我们心中。
第二篇:读《井冈山革命故事》有感
读《井冈革命故事》有感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 谢小梅
近期,我品读了《井冈革命故事》一书,我主要有以下二点收获:
一、深刻理解了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80多年前,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形成“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井冈山斗争时期,环境非常恶劣。但井冈山根据地军民凭借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以点滴星火燃起燎原之势,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成为井冈山军民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他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创新之路,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实事求是、敢闯新路,这是井冈山精神永葆生命力的法宝。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制定颁布了“三项纪律”、“六项注意”,以实际行动向群众证明,共产党和群众是一心的。历史证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是我们党无往不胜的根本,也是井冈山精神的法宝。
二、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
我们离战争年代很远很远。作为一个80后,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既没有经历过战争岁月的洗礼,也没有经历过文化革命的磨难。对我们而言,井冈山、红军、长征,都只是书本里那一段渐渐远去的历史。我们在影视作品里感受过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我们在文学作品里读过历史的沉重与血泪。但,先锋队歌,声音渐小;红歌,也愈加温柔;那些炮弹的痕迹被岁月掩盖,义勇军歌里也少了觉醒与呐喊。我们尚且如此,我们所面对的小学生们也更加不了解这段历史,不理解什么是革命精神。如何把这些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革命传统向小学生们宣传,使他们了解和理解,是我们身中队辅导员的重要课题和责任。回去之后,我们会更认真思考并且努力尝试,让自己成为革命精神的传播者。
第三篇:读革命故事感想
读革命故事感想——董存瑞
读我了《董存瑞的故事》这本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觉得董存瑞是一个不怕敌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战士。
故事叙述了1945年秋,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为了把最后一个碉堡炸毁,做出一个英勇的选择。董存瑞在其他战士掩护下冲到桥下,他发现桥下无法放好炸药包,在思索办法的时候。这时主攻的号角响起来了,董存瑞看见很多战士在敌人的枪下倒下去,他为了不让更多战士牺牲,毫不犹豫地举起炸药包,拉着导火索并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看完这个故事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被董存瑞的英勇行为感动了。他从小就有保卫祖国的信念,他在战斗中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董存瑞牺牲了,可他爱国、为国的精神却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董存瑞他舍身为国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千百万人为革命英勇奋战。董存瑞的英名永垂不朽。他舍身炸碉堡的事迹传遍了中华大地,为了新中国不惜牺牲自己。我觉得董存瑞他非常伟大。我应该学习他那种舍生忘死的精神。董存瑞虽然牺牲了,他那视死如归、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奋发进取、勇往直上。
好好学习是我现在该做的。因为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建设祖国,发展祖国,报效祖国!
第四篇:读《资源革命》有感
读《资源革命》有感
近日,认真阅读了《资源革命》一书,该书由麦肯锡前资深合伙人斯蒂芬·赫克和美国能源部前顾问马特·罗杰斯合著的一部新作。此书从一个世纪以来连续发生的危机及人们的应对,来阐释对未来和世界的态度。
本书从瓦特午后灵光一闪研制成了蒸汽机,从而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化解了能源危机,而且把西欧国家带入了工业化。讲到电的发明,挤出了城市化和电气化,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家首次带进了工业化。现在世界又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节点上了,历史在资源问题上不断重现危机,这次可能影响的是中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源即将枯竭的警钟不时敲响,不绝于耳。从而历史不断重演马尔萨斯与斯密围绕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及资源三要素的经典争论。传统观念认为,地球的资源总有耗光的一天,届时人类将走向灭亡。作者则认为,借助新的工业革命,采用新的技术,抛弃传统能源消费观,人类可以大幅提高资源生产率,避免这个危机。作者采取的仍是实证主义方法,用大量人们熟知的标志性事件、人物和典型案例,证明我们正在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它本质上仍是一场“资源革命”,而这将是21世纪最大的经济机遇。作者通过分析历史,告诉我们: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百年难遇的绝佳商机。我们不是要面临资源稀缺带来的危机,而是会遇到一个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的机遇,一个会带来巨大利润的机遇。
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感悟到:
1、结合思想意识。有问题、出现危机并不可怕,因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危机便是机遇;
2、结合思维方式。我们要学会创新思维,彻底改变我们以前固有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要树立乐观精神;
3、结合个人。要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关键敢于颠覆式创新,不仅是观念创新、技术创新,还要有经营模式创新的本领,路在我们自己脚下;
4、结合企业。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要坚持从严治党、坚持依法治企,规范制度、严肃纪律;
5、结合本职。要提振信心、统一思想、创新思维,打赢提质增效、降本增效攻坚战。
《资源革命》在不断开启人类智慧的同时,教育我们不断改变和牺牲一些固有的、不合时宜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这也是本书带给我们的乐观精神和理性启迪。
(曾新明)
第五篇:读必要的革命有感[范文模版]
《必要的革命--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创建与实践》读后感
课程名称: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我听完您的《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课程,又看完《必要的革命--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创建与实践》感触很多。本书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讲道理,是关于可持续发展这场革命的必要性问题,讨论引发这场革命的背景和对这场革命的深层思考。尤其是刻画了2012般的未来,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岛城市消失。从而让人感受到了这场革命的必要性。
第二方面讲故事,是关于可持续发展这场革命中的人和组织,讲述了许多令人震撼的经历、体验和事件。像可口可乐与世界自然基金会为可持续的水资源开展合作,建立非传统联盟,以及通用电气公司的绿色畅想计划等等,大量富有启迪性的真实故事让我们认识到了社会各层面的普通人如何转化自己的企业和社区,探索史无前例的解决方案,从而进入创新的轨道。
第三方面讲工具,是关于可持续发展这场革命的方法,介绍了近年来组织变革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结合的经验。《必要的革命》中通过一个个故事,阐述着革命的方法。而这个革命和以往的革命不同之处还包括:书中提到的非传统联盟。一家企业,一家环保组织,“革命”后开创了一片新世界。
企业与环保组织的合作,世界自然基金会可从可口可乐公司寻找资金支持,可口可乐公司又能得到什么呢?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具备社会责任的企业家,开始关心自己如何能既赚钱又为环保做些事。可口可乐在这一非传统联盟中,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帮助下,找到了种植甘蔗时能大大地减少水资源消耗的办法从而减少了成本的投入,还为水资源的保护做出了社会企业家应有的贡献。世界自然基金会又和可口可乐公司一起开展了中国长江保护的项目。这一合作的结果,超出了双赢,最大的赢家是大自然。企业呢,节约了水;环保组织,为保护长江有了新的行动。跨越不同领域开展合作,对创造性地处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十分重要。企业可以提供市场影响力和财务资源,而非政府组织能够提供的不仅是其公信力,也包括有关更大系统的知识,以及把适当利益相关者聚集一起的能力。政府则有立法的力量,要想推动真正的进步,这些都需要。
另外,一家大型咖啡焙烧企业的创始人说:我们的工作就是提供最好的咖啡,同时帮助与我们合作的全球咖啡种植者兴旺发达。这家企业销售的每磅咖啡的利润中有一部分会自动还给供应咖啡的合作社,合作社就可以自己选择将这部分资金作为推动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投资,其中包括:在秘鲁的妇女发展项目和森林恢复项目;在尼加拉瓜为1600名触雷致残者提供康复治疗的项目,在危地马拉一个每周有7000名当地咖啡种植者收听的广播节目-《咖啡谈话》;在埃塞俄比亚首次为3000人提供洁净水的水井项目。
这些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它们是成功的企业。这家咖啡的销售额过去的10年中增长了500%。就是这些小行动,不但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强化自然界的再生能力,以及创造新社会来“推动社会公平”并“提高对不同观点的理解能力”。
在当今这个产品全球化的世界中,众多大型企业发现,与其只对在欧盟销售的产品进行除铅处理,而不处理在其他地区销售的产品,还不如让所有产品都满足最严苛的可持续发展 法规,这样反而会节省费用。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像通用电气这样的全球化企业,开始按全球最严格的环境绩效要求来设计产品。通常情况下,欧洲市场决定了这些产品必须达到的标准。也许一家公司开始只是销售一种真正更好、更可持续的产品。在老客户中这个消息传播出去了,然后就有了新客户;不断增加的收入中的一部分,就可以用来进一步增加投资、改善产品或扩大创新产品的数量——于是形成大家希望得到的可持续业务增长的正反馈环路。
接着把谈话从人们熟知的“防止做坏事”,转变为谈论做好事、做机动人心的事,这一般不会轻易发生。在企业环境中,太多人迷失于追逐利润和市场份额,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却从个人的角度深深的触动了大家,成为变革的强力催化剂。试图让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行动作出承诺,就像试着去“感到幸福”一样,力气用的越大,反而可能越不成功。
“中国制造”在能力建设的同时,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把全球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链吸引到了我们这里,这一点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商业和科学界已经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特别是,有些产业在未来是可能逐步消失的。试想一下,当电动汽车(没有发动机和机械传动,只有一组电池和四个马达)等绿色产品在三十年后成为主流产品,制造齿轮箱、汽油机、柴油机的核心竞争力还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组织要去做可持续发展是迫于压力的话,那么他的可持续发展到最后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报告,而组织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一个组织真想去做可持续的话,大家一定有远景,一定跨界沟通,协作,那么就是一个联盟的事情。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但这并不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核心问题是,企业是不是发生了真正的变化?如果与他们的变革相关,与相关利益者的沟通互动发生了变化,那就是真正的变化。但不幸的是,多数情况下,你到一个公司去看,就会发现,这个公司的角落里有几个人专门写可持续发展报告,可实际上他们内部的人根本不看。
做可持续发展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含义,大多数中国企业可以从降低成本、控制风险的角度做起, 有的专家说过,中国制造行业消耗的能量是日本的其他行业的9倍,这是非常巨大的消耗,有一些投资规模比较大,需要一定的回收期,但是很多的项目可能是3到6个月就能收到成效的,可以降低成本。
现在,大多数公司的市场价值是以品牌和声誉为基础的,而不是原来所谓的硬资产。品牌和声誉要受到快速增长口碑、强大的外部利益攸关者的影响,这包括从非政府组织(NGO)、消费积极分子到政府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前所未有数量的公司品牌正在急切地以拥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努力。由此,如果站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就要以新的思考方式和理解方式,在工业革命结束之后,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世界的未来,为了组织的未来,我们必须对今天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组织方式进行一场必要的革命,去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型社会。
对于开创更为可持续的未来,有三个指导性理念十分突出,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理念:1.不考虑子孙后代未来需要的发展路径不可行。2.组织机构很重要。今天的世界不是只由多个个人塑造的,而是由企业、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组成的网络塑造的。这些网络影响着我们生产的产品、吃的食物和使用的能源,也影响着我们如何应对这些系统中出现的问题。3.所有真正的变革都要从新的思考方法和理解方式出发。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用我们制造问题时所用的同样的思考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们就解决不了问题。”虽然组织机构很重要,但它们的运行方式来自我们如何运作,来自人们的思考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