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基因革命》有感(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5 16:0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基因革命》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基因革命》有感》。

第一篇:读《基因革命》有感

读《基因革命》有感

(一)《基因革命》

=书籍简介=

解读基因的秘密,遇见未知的自己。

李建玲

=个人简介=

华夏神农总裁,推广研究员,河北省食用菌协会副会长,物联网与智能装备分会会长,长期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农业信息化工作,近年致力于农业物联网技术和产品研发与应用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技术集成及模式创新。

读后感

沙伦·莫勒姆博士这位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科学家”所奉献给我们的《基因革命》。通过医药学、遗传学、历史和生物学的相互融合,以一种新颖而又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解释人类的身体是如何工作的。澄清了我们许多对“基因”的错误认识,之前我们一谈起“基因”就意味着与生具有,不可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什么事情一但被告知不可改变,人们便对此感到十分无奈,无助,继而变得消极,被动,充满恐惧。正如李维老师所说我们应该感谢莫勒姆博士,他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拾起了自信。他还给了我们改变遗传基因的具体措施,他让我们重新感到了人类自身的伟大,我们将因为选择而改变,因为改变而更加优化,更加强大,而且这种改变也会遗传下去。我们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健康状况,决定自己的未来,决定自己的后代基因,这是多么令人振奋,令人神往,这又是多么催人自觉,使人自重。你的基因会留下你的痕迹,因你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做所为,一切的一切决定。且不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终止。

这无疑是一本将对我们产生深远意义的著作,我们看一两遍远理解不了或理解不透。对于生命的探索人类还有很长的路,我们还有许多未知的世界。但我觉得对于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体内每一处深邃微小的部位,都是遗传信息的表达。每个当下,我们都在创造着自己的现在,创造自己的未来,对我们来说其积极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应对生命的需求,并改变着我们自己。只要我们沿着心指引的方向,正向、正意、利众,相信自己身体会调动一切资源,帮助我们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再次感谢维书会,感谢李维老师!

读《基因革命》有感

(二)《基因革命》

=书籍简介=

解读基因的秘密,遇见未知的自己。

王新旺

=个人简介=

1965年生,1985年内蒙古扎兰屯林校毕业,后分配到乌拉特后旗林业局工作,近30年来先后在县党委办、农业局、林业局、园林局工作。30多年的工作经历,锻炼了自己,收获了好多,感恩人生…人生,简则简从,易则易知…

读后感

学习本书看到了改善生活的许多惊人信息:基因可以改变,可以运用这些改变;我的选择,随时存储;可以接受,可以拒绝;可以用来改善健康状况,可以让人利用;“它将改变你看待世界,甚至是看待自己的方式”.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想。

通过本书知道了,基因不仅是我们自身人生经历的总和,也带有父母和祖先经历过的每个事件的印记,我们的生活经历可以影响我们的基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否则,基因会根据我们的一想一念,一言一行,做出哪些开启哪些关闭,哪些表达,哪些不表达的决定 ,进而会影响到人的向善传承。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基因组合有所不同,但饮食用药差别很大,有效地运用基因检测将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用基因的观念来理解中医,看起来很有意义。运用基因变化与记忆的原则,中医坚持诊治 “因人、因时、因地”原则; 运用基因检测的方法,中医采取 “望、闻、问、切”;运用基因的差异性,中医采取一人一方,根据病情进行剂量的增减和药味的调整。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基因革命也不例外,需要不断制定完善相关规则,预防急功近利者及别有用心者用来做对人类不利的事情。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毕竟我们对我们的身体还知之甚少,探索永无止境。无论遇到什么革命,趋吉避凶才是我们的本意。

书中讲到:未来,一个人的基因信息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重物质的生活,而且更要加强非物质的精神生活,善行善念有利于基因的良性记忆。

宇宙间充满了大爱,我想,破解基因的密码仍然是爱。

第二篇:基因革命读后感

基因革命读后感

=书籍简介=

解读基因的秘密,遇见未知的自己。

包学生

=个人简介=

承德市企业家联合商会副秘书长,承德市双桥区爱心联盟协会秘书长,现在北京从事消防行业,曾亲自参与过鸟巢的建设,为奥运保驾护航。

行业内涉及防火卷闸门的加工、生产、销售等。同时致力于大健康产业的推广。

读后感

最近魏则西的医疗事件,使得人们对于百度的医疗竞价排名,莆田系的承包科室现象,包括对于一些所谓看起来能够治疗疾病的“高精尖仪器”有了深深的思考,数据显示,对于一些重大疾病的误诊率达到了40%,这个数字是多么的触目惊心,也就是说有一天你到了医院检测完毕,大夫有可能跟你说你患了肿瘤或是癌症,但有一半的可能,这是误诊。未来,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之前总觉得基因就是从父母身上遗传下来的,是无法变更的,可书中提到我们的基因是可以变化的,所有过去的一切经历,包括你在学校是否被人欺负过,父母有没有把你关到小黑屋中,甚至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这些都可以改变我们的基因。

看过一本书中写到,作者在寺院里看到了很多我们所谓的神童,他们在不认识字的情况下,竟然就能背诵出一部一部的经文来,所以老师解读到“书到今生读也迟”.有很多朋友真的感觉天生就是修行人,跟他们在一起非常的舒服。

书中从饮食,健康等几大方面谈到了基因对我们普通人的影响。

关于减肥的话题,好像永远都是没玩没了的,所谓的易胖体质,其实也是跟我们的遗传、基因有关。在远古时代,食物极其的匮乏,所以当有食物的时候,人类就会吃的特别多,用来储存脂肪,然后转化为能量,这就有点像是熊在冬眠前会吃很多的东西,来保证自己正常的生理代谢。但是在现代,我们的食物极其的丰富,运动量也远远不够,再加上极易获取的高卡路里的食物,这就使得我们的肥胖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个高度。

那我们到底应该吃些什么呢?这就要看你近几代的祖先他们在吃什么,因为基因也是会遗传的,你是从父亲,还是母亲继承来的某个基因,要比基因本身更为重要。

每个当下,你的所做和所想都在影响着细胞,它不停地变化着,以使你的细胞机制与设定的期望和已有的体验相匹配。你正在创造记忆、情感和期待,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的细胞里编码,就像一本旧书页边的注释一样。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应对生命的需求,并改变着你。

之前一直认为工蜂和蜂后不是一个爸妈生下来的,可谁知道,原来蜂后也只是普通的雌性工蜂,她只不过是一直在被喂养蜂王浆,使得她关闭了成为工蜂的基因,并在同时杀掉了她的其他姐妹,而“胜”下的那个,这听起来就跟藏獒差不多,一窝八、九只的狗,最后通过厮杀,剩下的那只就是所谓的“獒”,为啥它连狮子都能打过呢,是因为在它生下来就已经进行了一场为生存而展开的搏斗,生死存亡的时刻,会将它所有的意志力和潜力都激活。

说到再生,我们可能之前只觉得皮肤、血液之类的才有,可作者写到原来我们的骨骼也是有再生循环的,每十年你的骨骼就会通过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作用下再生,每天早上吃一份满含钙质的早餐会对我们的骨骼有帮助。

说到早餐,我们大部分的中国人现在已经习惯了面包和牛奶,不过很多人喝牛奶还是会拉肚子,这是因为我们的体内缺少了一种乳糖酶,在很早的时候,亚洲人的体内大部分都是缺少能够消化乳糖的酶,而后期我们的祖先开始养一些产奶的牲畜,比如奶牛之类的,慢慢的我们体内的基因就开始变化。所以很多人是可以喝牛奶的,如果有些朋友想喝牛奶,可以去补充一些乳糖酶,或是喝一些舒化奶都可以。

未来的医疗一定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感冒发烧都吃一种药,而是根据每个人基因的不同,而开出适合个人的药品包括合适的剂量。推荐的剂量其实只是针对50%左右的人群,而你怎么知道你一定是在这50%里呢?有些别人可以适用的药品,在你这里没准就成为了毒药。

不光是药品,保健品依然如此,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鱼油、维生素E之类,看完广告后,就觉得吃点吧,反正也没有坏处,自己体内是不是真的缺少这种东西,谁知道呢?食用的剂量也是根据推荐量来的,又有谁知道服用合成维生素E,会抵消食物中含有的天然维生素E呢。

基因不光是对我们的饮食、医疗有影响,它还能决定我们人生中很多重要的因素。比如生男生女的基因检测之类,现在基因检测费用不断在降低,检测设备越发精良,未来保证个人基因信息的安全也是需要考虑的。

我们的基因是极其容易受到影响的,高空辐射、化学物品的残留,包括烟酒留下的印痕都会对我们的遗传基因产生影响,所以,你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就决定了你成为自己。

让我们从当下开始,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吧。

基因革命读后感

=书籍简介=

解读基因的秘密,遇见未知的自己。

秦宇楼

=个人简介=

出生于1969年,本科学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在政府职能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多年,有较为丰富的宏观经济管理经验。性格豪爽大方,不拘小节,好交朋友。勇于挑战自我,业余喜欢读书,具备一定的文字写作功底。

读后感

本书是一本关于生命科学的科普书,属于我的专业知识范畴,所以书中出现的所有专业名词对我来说不难理解也不很陌生,生命科学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这些年发展迅猛,在各个领域不断有新的突破。因为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那时在大学留下的理论基础,对照本书作者的观点,让我有较大的颠覆和出入的感觉,此时我更深刻地理解到了知识更新的指数级增长。我大学的专业是畜牧学 ,基因科学是我们这些农林牧所有学科的基础。基因作为一个生命基本遗传单位,很神奇很深奥,它把生命作为载体,身体作为代理,以玄妙的机理,作用着我们的存在并通过我们影响整个世界。我很后悔没有沿着我的专业选择我的人生,生命的神奇让我们敬重,身体的复杂和精妙让我们凭生许多探究的欲望。作为自然界最完美的生命体,如能揭示它的实质是多么富有畅想和激情的事情。但生命的复杂注定探索者的艰辛和永无止境,这些都让我望而却步。过去了多少年,基因学诘屈骜牙的概念仍深留脑海,尤其是关于基因里那些特别专业的名词,不仅拗口,又让人费解。一直在懵懵懂懂中消化,或者说在它以后又接受了以它为基础的病理学,药理学,营养学、临床学等等学科,这所有都还没有让我对基因本质完全通透洞悟,这本书正好又给我一次囫囵吞枣般的温故而知新机会。

我们都是生存机器,是基因里的编码与程序制造的机器,他最大的特性就是自我复制。只要环境允许,拷贝复制是它的生物学本能,是一个连续的自动化过程。正是因为基因这种无限复制的物理学规律,才编译了一个追求性和不死旅程的生命体特征。在生命旅途中,我们的身体更象是一个承载基因的硬盘,而基因才是推动生命延续的程序或密码。完美复制是基因的原始动力,但是外部客观条件却并不是一个稳定环境,总会对复制过程中或多或少给一些刺激和影响,这种刺激和影响又可能使基因某些遗传片断上出现差错,这种差错就是变异。如果不存在更高一种智慧生命创造了人与生物,可能基因这种化学物质的出现就是自然进化史上最具伟大意义的一次变革。上亿年来在原始的混沌环境中存在有许多无机分子,在原始的闪电雷鸣中第一次完成无机分子向有机分子的化学变化,而有机分子也在原始的高温高压环境下多次进行物理和化学反应。在偶然的不能在偶然的一次机会,一个有机大分子链产生,而这个大分子链上的碱基对正有吸附同类分子的粘性和亲和力,通过不断的复制、分裂再复制,有如上帝之手促进了原始意义上生命体的诞生,地球历史从此被改写。而遗传与变异在有机分子链的传续与更迭作用中更是画龙点睛,虽然绝大多数的变异不利于这个生命体的生存,但总有相当小的比例的改良,也完全是这种改良促进了生命从低等向高等的演化,这就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基础。

有人说生命科学是最精妙复杂的一门科学,生命的意义何在,目的何在,人是什么?毕竟人类已知的探索过程,只是略为揭示了生命学的皮毛,它的复杂程度可能并不亚于整个宇庙的深奥。本书作者沙伦·莫勒姆博士以通俗的语言,以近似小说的白描手法,巧妙的构思设计与口语般的比喻,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绕过了拗口的专业术语,让我们浅显易懂地理解基因,让我们简单明白地了解生命学这个神秘的故事。“基因革命”作为本书的命题,正是用颠覆性的观点,诠释人类自身的存在。作者观点新颖,通过一次全新观察,用一个全新视角,提出基因研究的新方式和新理论。真理就是不断寻求真理的过程。阅读此书,或许有争议,但更让我们能在思考中得到一些启示,也许,这也是在科学路上的乐趣与意义所在。

那么,什么是基因?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人类有23对46个染色体),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最新基因组图谱分析,人类基因组有31.647亿个碱基对组成,共有3-3.5万个基因),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人类只有一个共同基因组,人类基因组是人类遗传物质DNA的总和,它蕴含着人类生、老、病、死绝大部分信息。多少年来,人类从宗教、心理学、生理学不同角度对生命的实质进行过无数次的探究和假设。但真正称的上是基因革命的转折点是从2000年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完成及初步分析结果的公布为开端或序幕的。这一革命,标志着人类对生命由认识客体转向认识主体、改造主体的新时代。基因革命不仅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它还将带来全人类伦理道德、科学观念、社会文化等一系列冲击和挑战。

相对于浩翰的基因学理论。本书阐释的内容相对单一。就是关于基因对我们生命、生活与健康的决定与影响,重点探讨了我们的身、语、意如何决定着基因在我们身体表达中的关闭与开启。就是基因决定我们一切,但我们也不能落入基因注定的宿命论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行为与基因正相关,这些都能有计划地影响基因在我们生命中的表达。

本书主要知识点归纳如下:

1、我们的外表特征,体质差异,行为差异,心理成因本质上就是基因匹配筛选的差异。

2、我们的所做所为,所见所想,生活方式,环境地域,面对的压力及吃穿用度都在基因的不断转变与重建中改变着我们的基因。

3、我们身体与意识的表达虽然是某一两种基因起主导作用,但本质上还是整个基因组的协同作用与共同影响的结果,所以即使是同样的基因,在不同人身上也能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世界上没有一对完全相同的人,就是因为3万多个基因组的关闭与开启的组合是一个无可穷尽的变化数字。

4、基因不仅能改变身体,还能改变思想。这不是基因的本身发生了改变,基因本身是确定的,但基因对一系列刺激的反应却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就是可以改变基因的开启与关闭状态。就如计算机二进制0和1的存储机理一样把人生经历刻在基因中,所以你可以从你的祖父母处获得身体特征、行为特征和思想特征的禀赋,同时通过你的人生刷新,又可以把你的个人印记继续传给下一代。

5、基因革命可以改变我们看待世界和看待生命的方法。食物的需求和药物的耐性完全由我们的基因决定,基因检测不仅可以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提前做出预期,同时基因组图谱提示又可以彻底改变未来的医学方向。

6、未来,基因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隐私。如果泄密,将会在医疗、婚姻、保险和就业等方面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歧视或影响。

基因革命促使人们从整体综合的认识高度去认识生命现象发生的原理,使我们从分子水平上深刻揭示出生命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前所未有的提供了认识自我和保护自我的手段。但科学进步永远是双刃剑,基因科学的无序开发和利用,同时也会给全人类在伦理学、社会学、法学和心理学方面带来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学习知识,就是让我们更理解善,掌控人类的尊严与权利。科学努力的结果,是让基因革命成为全人类的福音,而不是让它成为潘多拉魔盒放出的魔鬼。

第三篇:读《资源革命》有感

读《资源革命》有感

近日,认真阅读了《资源革命》一书,该书由麦肯锡前资深合伙人斯蒂芬·赫克和美国能源部前顾问马特·罗杰斯合著的一部新作。此书从一个世纪以来连续发生的危机及人们的应对,来阐释对未来和世界的态度。

本书从瓦特午后灵光一闪研制成了蒸汽机,从而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化解了能源危机,而且把西欧国家带入了工业化。讲到电的发明,挤出了城市化和电气化,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家首次带进了工业化。现在世界又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节点上了,历史在资源问题上不断重现危机,这次可能影响的是中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源即将枯竭的警钟不时敲响,不绝于耳。从而历史不断重演马尔萨斯与斯密围绕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及资源三要素的经典争论。传统观念认为,地球的资源总有耗光的一天,届时人类将走向灭亡。作者则认为,借助新的工业革命,采用新的技术,抛弃传统能源消费观,人类可以大幅提高资源生产率,避免这个危机。作者采取的仍是实证主义方法,用大量人们熟知的标志性事件、人物和典型案例,证明我们正在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它本质上仍是一场“资源革命”,而这将是21世纪最大的经济机遇。作者通过分析历史,告诉我们: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百年难遇的绝佳商机。我们不是要面临资源稀缺带来的危机,而是会遇到一个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的机遇,一个会带来巨大利润的机遇。

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感悟到:

1、结合思想意识。有问题、出现危机并不可怕,因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危机便是机遇;

2、结合思维方式。我们要学会创新思维,彻底改变我们以前固有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要树立乐观精神;

3、结合个人。要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关键敢于颠覆式创新,不仅是观念创新、技术创新,还要有经营模式创新的本领,路在我们自己脚下;

4、结合企业。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要坚持从严治党、坚持依法治企,规范制度、严肃纪律;

5、结合本职。要提振信心、统一思想、创新思维,打赢提质增效、降本增效攻坚战。

《资源革命》在不断开启人类智慧的同时,教育我们不断改变和牺牲一些固有的、不合时宜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这也是本书带给我们的乐观精神和理性启迪。

(曾新明)

第四篇:读《自私的基因》有感

《自私的基因》--进化的故事令人绝望

人类从来只会以人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自古以来,世界或多或少被看成泛灵论的,是一个或多或少活着的有机体。其活着的标志就是,每一部分的运动、变化都是有目的的。重物为什么下落,因为它想回到自己的天然位置上去,就像漂泊的人想回到家乡。中国古语“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再有,植物为什么会向上生长,它的种子里已经包含了这个目的因———长成一颗大树是一粒种子的内在目的。

近代科学实现的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是,彻底破除了目的论的解释方式,代之以数学化的定量描述。这一革命性的变化首先表现在物理科学领域,物体的运动不再有任何目的,因为运动并保持这种(均匀直线)运动是任何物体的常态,除非有别的物体的干扰,这种常态不会被改变。因此,重物下落并非它“自己”愿意如此,而是受到了另一个物体(地球)的影响造成的。

尽管近代物理科学非常干净彻底地抛弃了目的论,但生命科学领域中,目的论的幽灵从没有消失过。生命现象的那种自主性、自组织性、自协调性,一句话,内在性,与无机世界的那种纯粹的外在性,确实有着鲜明的不同。特别是,生物界由低级向高级的进步和演化,仿佛有着一种内在的先定的目的性。宇宙的演化仿佛就是为了最终产生出它最美的花朵———人类。

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在生命科学领域彻底消除目的论,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工作框架。与从前的进化论不同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进化的机制是自然选择。何谓自然选择?一切生物,个体也好,物种也好,只要活着都面临生存压力,都处在生存竞争之中,自然选择的意思就是,适应环境者生,不适应环境者灭。由于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适应标准,所以进化是没有方向的,进化是无止境的。自然选择的进化论,承认一切现存的都是合理的,因为若不然的话,它们就早已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掉了。它现在还没有被淘汰掉,说明它相比那些已被淘汰的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达尔文的进化论100多年后,又在新的科学水平上出了更新的版本,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就是一个饶有兴味、颇富挑战性的新版本。

他提出进化的单元可能既不是物种,也不是群体,甚至也不是个体,而是基因,因为作为选择单元,不仅要求长寿,而且必须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在他的基因中心论中,生命的个体反而成了基因主宰着的生存机器。

基因是如何面对生存竞争的呢?作者在书中举出了大量的动物行为,生动地描述了基因如何通过博弈,不断建立更为完善的生存策略。

博弈的前提是所有的竞争者都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所谓自私,不过就是争取自身的生存。为了自身的生存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是把对手吃掉一种。道金斯非常内行的介绍了多种生存策略,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社会生物学的一个通俗讲座。比如,“如果你比对手小,就逃走;如果你比对手大,就进攻”。恃强凌弱,逢善者欺,逢恶者怕。这就是我们人类非常熟悉的一种生存策略,谁胆敢打破这一切,必定头破血流。再比如谈到说谎在生存策略中的位置时,道金斯告诉我们,一开始说谎者处于有利位置,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它们的数目增加,等到说谎者的数目占了绝大多数,能够迫使说谎者摊牌的个体又变得有利,说谎者数目开始减少,最后,进化上的稳定策略是,面部表情不动声色。

尽管道金斯一开始就声明,他并不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但他所生动展现的生命世界的这幅自私和冷酷的景象还是叫人非常绝望。如果我们命中注定是自私的,我们的非进化论的道德观念何以可能?这是道金斯已经意识到但并未展开的问题。我想起另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温伯格在他的《最终三分钟》里结尾的那段著名的感叹,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回顾了整个宇宙的行程之后,对着飞机下面绵延的群山和美丽的感性世界,一种难以抑制的荒谬感油然而生:难道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竟然只是某种偶然的涨落的产物?

听完道金斯讲述基因的故事,人类应该感到绝望。进化是偶然的、无目的的,基因是冷酷和自私的。它们聪明绝顶,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它们都已经成精了。从这里我们确实可以学会不少求生存的本领,但同时我们也会陷入这样一个境地:我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生存。

生存是偶然的,也是荒谬的。生命的意义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在人性的世界里那么崇高和辉煌的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在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里完全是不合情理的。近代科学制造的这种人与世界的分裂,在今天由于更加精致化、合理化,而显得更难弥合。

第五篇: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沈爱梅

一拿到书看到封面的设计和作者的的介绍——东京大学的名教授,又是专搞教育理论的权威,我的即刻反应就是:“又是纸上谈兵的超现实理论吧?我能读得懂吗?怕是费半天劲读了也派不上用场吧?”总之心理是各种排斥,可是当我读完本书后,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一页页认真品读的过程中发现,日本学校正在试图摆脱支配其教育一个世纪以来的划一性与效率化的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我国的现实状况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日本已经在“静悄悄的革命”了,我们却还在茫然中徘徊。下面我将从佐藤学的教育案例、实践与理论中谈谈我的点滴收获。

一、学校不快乐

案例中一个小男孩哭闹不肯进教室,他哭着说“老师和妈妈都骗人,说学校里很快乐,都是撒谎!”由此引发全班性的呼应——学校不快乐。面对学生“学校不快乐”的呼声,教师似乎感到无能为力。因为学生的“快乐”的涵义与教师所追求的“快乐”的涵义是不同的。案例中的小林老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深知这种局面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改变。但是他以这一件小小的事情为契机,顺着学生敢于表达内心所想的心,培育班上的学生成为能向同伴“直率地要求帮助的学生”。这样的尝试为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完全受老师做掌控,受制度所限制。

小林老师的一个观点像炸弹一样,摧毁了我已有的观念。他说要充分地重视“开头”。反思我的教学,往往只关注“结果”,常常草率地、马虎地“开头”。小林老师常常仔细地观察、注意学生“从哪里开始、怎么开始”,他认为“结果”怎么都行,“开头”决定了一切。是啊,教师本身的角色就是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这三个角色在教学的“开头”和“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的任务、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我们作为这三个角色的本职工作是否有落实到位,即我们要关注保证“开头”。而“结果”是学生个性的展示,当然怎样都行了。

二、盲目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

教学中我们常见的情况是,教师针对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一一进行补充。为什么教师要这么做呢?其实我们心知肚明——“大概是为了不出现冷场”“觉得教室如果沉默的话,蛮可怕的。”“在复述或补充的时经常在考虑下一步怎么办?因此,只想听到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这样看似学生一个个积极回答,教师一一热烈回应的“热闹教室”,对于大部分学生是无意义的,而老师也不能真正“听到”学生的发言。

针对这个问题,佐藤学先生提出应该理解学生的发言。而对于怎样理解,他也给出了具体的界定——如果不能“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的而又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其话语所暧昧地表达的意思或言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的。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以倾听为前提,进行的真正理解的共感共鸣。

三、“主体性”神话

教育改革都在提倡教学应该体现学生的的主体性。所以,很多老师顺应时代潮流在课堂中积极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出现了和佐藤学先生书中所提到的同一个问题——把学生的“主体性”神话了。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而“主体性”神话的倾向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都强调“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等。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这不经让我联想到了最近我校进行的“先学后教,反馈矫正”的课题研究。这个教学改革本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进行的。可是,我在尝试进行中似乎把倾向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盲目以为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来就能很好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看了佐藤学先生的分析,当头一棒。这样的教学不单单是无效的,简直是不负责任的。

佐藤学先生提出——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与我们的“先学后教,反馈矫正”有着惊人的相似。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观点,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佐藤学先生将之称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可以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四、教师把教育“私有化”

在现有的教育中,由于教室之间的相对封闭,教师间的团结、合作的意识很淡薄,而且教师们按教育观、人生观的不同聚合成一些小团体,就算其间没有明显的对立关系,仍存在背后说三道四的现象。由于相互不信任而形成沉闷气氛的场合也不少,对彼此的工作大家都恪守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不成文规矩。这样只是把教室、学生当作私有财产,把教师这一职业私有化了。即使部分老师在学校领导的压力下开放了教室,其他老师的评课也一般以不得罪人的方式进行。

针对这一情况,佐藤学先生也深有体会,不过他那种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提出问题到最后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行为深深感动着我。现阶段的我,受了大学中理想教育的熏陶,当真正到一线教学后,对现有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感受甚至在内心开始批判,但是我的行动只停留在发现问题上,没有深入去反思解决。这样的发现除了让我静不下心来教学外一无是处。而佐藤学的积极“应付”让我佩服。他指出教研会中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而无关痛痒的评课则更会腐蚀人的思想。佐藤学先生指出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已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老师所期待的。

总之,看完后有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心底、思想和行动中进行。这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我会耐心地缓慢进行,期待得到确实的成果。

下载读《基因革命》有感(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基因革命》有感(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 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上塘中学 张志聪 在教学理念不断升华、教学方法日益更新的当下,我越来越渴望将自己的课堂转变为开放的、个性的、多姿多彩的课堂。在经过反复的探索......

    读《井冈山革命故事》有感

    读《井冈革命故事》有感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 谢小梅近期,我品读了《井冈革命故事》一书,我主要有以下二点收获: 一、深刻理解了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

    读英雄革命家书有感

    读英雄革命家书有感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抗日烈士赵一曼就义前一刻......

    读《教案的革命》有感

    读《教案的革命》有感 学历案,顾名思义,即关于学习经历或过程的方案。具体来说,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背景下,围绕一个具体的学习单位(主题、课文或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叶丽娜 刚拿到《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时心中十分害怕,因为类似于这样的教育学著作往往有许多深奥的理论和生僻的术语,很难引起我的阅读兴趣。可当我粗粗......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利用在华师大参加初中骨干校长培训的机会,拜读了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佐藤学著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该书由中国华东师范......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近来在我校成了热门书籍。该书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先生。这是一本没有大理论大叙事的小书。作者与别的教授不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