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心得体会)
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心得体会
近期,我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参加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专题探讨,令大家耳目一新,很有收获。作为在课堂数学中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创新意识。现将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些体会汇报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向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学现实现象及规律,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有效的数学情境能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情趣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做好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教数》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课伊始,我出示一本日历,让一名学生一页一页不停地往下翻,并依次说着:“星
一、星期
二、…….星期
六、星期日……”同时让另一名学生跟着板书:星期日、星期一…….,这样一个星期七天就重复出现,再让学生观察板书发现每个星期七天循环出现的现象,初步感受着“循环”的含义。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激发学生探究“循环小数”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主动参与了学习。
二、重视问题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还要引领组织学生经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这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组织有序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主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明确问题,收集、整理、筛选数学信息。明确问题,就是要让学生理解问题。根据目的、有层次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获取、去分析、去整理、去筛选有关的数学信息。比较有效的做法就抓住情境中的关键字、词、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描述、去理解,弄清问题的指向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化思想,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相对来说是一门比较抽象,比较讲求思维逻辑的学科,有很多问题,学生开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常常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能利用转化的思想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可以容易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能激起他们探寻解决问题方法的积极性。
3、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中,寻求解法。教学中教师用应该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中辨析、思考、探索,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20÷4=5 200÷40=5 2000÷400=5观察探索中,得出商不变的性质,另外适度的组织学生开展群体讨论,可使输出信息,又获得信息,互相触发思维的火花,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拓宽了探索使问题辨析呈现明朗化,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积累知识与经验。
所谓学习反思就是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以说,它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反思是一种再学习、再创造而不思则惘”“惘”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数学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学生的反思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对于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运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方法后,让学生去解决一些实际的,有关的数学问题,便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力。所以教师必须布置一些,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深刻性、有创新性的问题,让学生去尝试解决。如巩固仿练习、变化练习、拓展练习等,设计这些练习时,一定要认真筛选,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满时代感的练习挑选出来。“以一当十,举一反三”做到少而精,这样做既能及时巩固,总结得来的知识与经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减轻学生的过度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始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课本为主源,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训练学生思维与实际的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经常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获得同步发展。才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高于生活。”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没让学生学会用是学的眼光去观察显示世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创新能力。然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一直是最难把握的。针对这种情况,我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我国的新《数学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这包括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表述问题、分析数量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说明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清晰易懂,最好是能转化成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常做的事情,这样能使学生理解题意更轻松。
二、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新知的内在驱动力。开始上课时,我们可以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去逛逛游乐园,好吗?”“老师昨天看到一件很有趣的事,大家想知道吗?”等,可以用一些简短的语言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我们还可以把一些数学问题以一个小游戏的形式体现出来,让学生当场表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
三、理解题意、将问题转换成图形或数学的语言
让学生自己尝试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发现“糊涂”的地方,有了这一步老师就可以 知道学生真正需要帮忙的地方,从而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困扰学生的方 面入手,打通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的“阻碍”。将生活问题的文字描述,转换成图形或数学的语言 静态的语言描述会因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偏差或忽略影响学生对整道题目的理解,教学时老师根据题目的语言结合图形动态呈现题目或结合题目用图表的形式展现。如装有水的圆柱形容器中放入一个物体(或取出一个物体),容器水面高到的变化情况,帮助学生转为体积的变化情况,利用形变积不变来求出问题;又环路程问题,同向而行的追及与相反方向而行相遇问题,利用图展现两 物体的动态行走帮助学生转换成直线的行走的追及(相遇问题),而直线行走的 相遇问题中学生对第一次相遇、第二次相遇、第三次后各行走的路程的情况也 是很不清晰的,利用图展示出来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
四、通过应用题的结构训练,增强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以前数学肯本上所说的应用题,是把题目的条件、问题全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去解答,从某种意义上说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然而新课本中的解决问题更注重的是学生根据条件自己提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运用条件和问题的结构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如:一年级有学生320人,二年级有学生407,?
(二)根据问题,补充要求问题所需的条件。
如:四(4)班图书柜有 21 本故事书,13 本科技书,__________________。连环画书有多少本?
(三)根据算式补条件和问题。
这是当学生学习某些解应用题后的综合训练,这种训练,除了具 有结构性功能,还具有思考性功能。
如: 学校买了彩色电视机和 VCD 各 24台,彩电每台 1200 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算式:(1200+560)×24
使学生掌握条件与问题间的逻辑关系,熟悉一些基本数量关系,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解应用题能力 用不同的方法解应用题,是锻炼孩子思维的一个好方法。有些解决问题,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经常这样锻炼自己,会拓展孩子们的思维,提高解应用题的能力。
如:一列火车 3 小时行了 276 千米。用这样的速度,再行 16 小 时,一共能行多少千米?
分析一:知道“火车 3 小时行了 276 千米”。可以求出火车1小时行的路程;用乘法可以算出火车 16 小时行的路程;3 小时行的路 程加上 16 小时行的路程就是火车一共行的路程。
算式:(276÷3)×16+276
分析二:知道“火车 3 小时行了 276 千米”,可以求出火车1小时行的路程;“再行 16 小时”,即火车一共行了(3+16)小时,用乘法可以求出火车(3+16)小时一共行的路程。
算式:276÷3×(16+3)
这样,通过一题多解,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沟通了数量间的 关系,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能力,从而让学生增强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四)、说思路和算式。
说思路就是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把自己的解 题思路和方法说出来,促使思维方法得到巩固和稳定。
例如:学校合 唱队有 46 人,舞蹈队的人数是合唱队人数的一半.两个队一共有多少 人?
可以引导学生用分析法思考,从要求问题“两个队一共有多少 人?”说可先求到“舞蹈队的人数”,直至说到全部是已知条件。也 可以引导学生用综合法思考,从条件“合唱队有 46 人,舞蹈队的人数是合唱队人数的一半”说能求到“舞蹈队的人数”,直至说到所求 的最后问题“两个队一共有多少人?”。说思路能提高学生分析推理 能力和概括能力,且能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信息、互相启迪思维,拓 宽解题思路。
再次说算式,就是训练学生在解题后说出列式的依据,可以讲算式中具体数
字所表示的意义,还可以说某一个算式所隐含的计算道理。
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让 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不同的教学媒体,包括模型、挂图、投影片、录音(像)带、电脑软件等,以丰富学生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促进他们更加乐意接近数学,更好地理解数学,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他们运用现代 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借助新技术去学习数学,解决现实的问题,避免大量繁杂的机械性操作活动,激励学生 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自信心、情感和态度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在数学学习与应用上获得更多的成功。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会学生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出发,不断的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布者:曹贺 发布时间: 2011-1-14 22:58:52
应用题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通过应用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开发学生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应用题当中,已知条件给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正叙,有的是反叙,有的已知条件要经过运算和判断才能够得到,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其思维的目的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以及解题所必需的思维基本能力与解题要求还不完全相适应。
因此,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仔细观察,把注意力放在应用题的问题上,提醒学生从问题下手,开始思考。逆向思维在解答应用题中也是很重要的。
同时,要求学生克服不耐心思考的心理现象。学生在经历了大量的四则运算和严格的口算训练后,形成了急于计算而不耐心思考的心理现象。因此,在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反复提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列式计算的?算式中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注意数形结合,借助直观图理解应用题。有些数学应用题所给的条件往往不能直接为解题服务,而能够直接为解题服务的一些有效因素却隐蔽在题目所蕴含的图形的几何性质中,此时,若能以数思形,借助图形直观分析,就可以迅速获得隐含条件,使问题能够形象、简明的解决。
在解题过程中,注重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要重视“两个转化能力”的培养,即把应用题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的能力。
解答应用题能力的重要方法有以下几招:
1.仔细审题理解题意。解答好应用题第一关键就是审题。在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阅读题目,做到眼、口、心一致,边读边思考。读完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情节、问题、条件逐一说出来。通过有声活动,使小学生对应用题的题目结构达到正确的、完整的理解。其次,要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题意,利用实物、教具、图解、多媒体课件等使学生获得关于实际事物的感觉、表象和概念。在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启发性问答过程,掌握数量关系。
2.选择合适的算法。根据解题思路列式解答,就是用抽象的符号将解题思路转化为算式,再解答出来。当学生不能独立地分析题目和选择算法的时候,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的解题方法和途径,应该向学生指出,找出数量关系与选择算法的内在联系才是最重要的。
3.养成检查验算的好习惯。要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就要让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好习惯。当学生完成一道应用题后,想一想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养成自我检验、自我调整的意识非常重要。
第四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南溪县马家乡明英小学 张汝贤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发展和更新日益加速。要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实践和创造。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当作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学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解决问题”教学的步骤
1、审题(收集信息)。
新教材的应用题类型非常多,有表格式、对话式、图文结合式等。而且信息量也很大,有时一道应用题会包含几道小题,因此,寻找有用的信息成为解题的关键。对低年级的学生要教会他们如何通过读题,重点在于理解题意,以完成审题过程,最基本的方法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首先要细看,对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要一字一句地读,努力从整体上对问题有一个初步了解,对教材中含图形比较多的问题,需要把文字和图结合结合起来阅读,观察对题中提出的相关问题,要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题的意义,然后再联系起来理解和体会。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时间证明,有些同学不会理解或解答错误,其主要原因往往是没有正确理解题意。
2、分析(处理信息)
分析数量关系,就是引导学生用口头语言去表达或与他人交流自己对问题与方法的看法。可以说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说对问题的分析,还可以说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出现分歧的时候,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的推断和想法进行辩解。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分析过程。它反映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正确理解。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从而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3、检验(检查验证)新教材中应用题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发现现实情景中的数学因素(数量与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它是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从事数学练习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做的体验。所以,根据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判断解题策略和方法的正确性,可以进一步验证数学模型。
二、“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
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面对实际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1、以“问题”为前提的解决问题教学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所以创设问题是“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常见的问题情境有两种
一种是明确的问题情境。问题是给定的条件是明确的,答案是确定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已知的,所以这种问题情境是封闭的。过去的应用题大量的是这类题型。
另一种是需要学生发现和选择信息的问题情境。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出来或者问题给出,但其问题情境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其教育意义和重大价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到研究者,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小丽妈妈的生日快到了,他想用自己的零用钱15元给妈妈买一束鲜花作为生日礼物,了解到:百合花3支12元,节节高2支10元,康乃馨5支15元,小丽用15元钱买花有几种不同的买法?有的学生设计出了一两种方法,有的设计出有数十种,他们不知不觉地利用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体验到学习的满足感,很好地弥补了学生能力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让全体学生领会到成功,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分析数量关系”为核心的解决问题教学
解决问题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以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的能力。通常情况下先感知问题通过文字描述、画面或其他形式所提供的信息,了解问题给定了哪些已知条件和有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明确问题保留哪些可供利用的信息,再进一步理解问题所提供的目标信息,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问题的初始状态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
3、以“教给解题策略”为重点的解决问题教学
《课标》指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更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教学中应注重每位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方式表达,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时让策略多样化,因材施教,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有一幅图,图意是游泳池一共有8人,游泳池岸上3人,游泳池里有几人?学生列出不同算式:8-3=5 5+3=8 8-5=3 只要学生都知道游泳池里有5人,这三个算式应该都是对的。后两个算式有代表思想,对其继续学习是有帮助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是在解决的过程中学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学数学。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的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互动性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思考心得体会发言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思考心得体会发言
力戒“耳目闭塞”,炼就洞察秋毫“火眼金睛”。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面对新变化新发展,需要领导干部们坚持好总书记所强调的“问题导向”,深刻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找到症结所在,方能对症下药。
为此,党员干部既要准确识别国内外大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增强风险防范的意识;又要深刻认识基层各项工作推进中的复杂问题和民生难题,做好化危为机的准备;同时,也要时常照镜自省,对照优秀楷模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加以重视。
力戒“庸碌无能”,锻造披荆斩棘“金刚钻”。唯有在攻坚克难中多经历几遍“风吹浪打”、多捧几次“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不断砥砺治理能力、动员能力和贯彻执行能力,补短板、扬优势,才能切实做到手中有招、心中有数,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用确定性战胜不确定性,交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满分“答卷”。
力戒“避重就轻”,铸成迎难而上“铁肩膀”。值此“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之际,党员干部本该一鼓作气冲锋向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干部却被畏难情绪束缚住了干事创业的脚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敷衍心态有之,“战战兢兢畏首畏尾”的犹豫不决亦有之。
党员干部当时刻谨记自己的初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用远大的理想信念激扬超越功过的担当精神,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少一分个人得失的算计,多一分舍我其谁、攻坚克难的拼搏奋发,扛起使命,知难而进,百折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