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
学会蹲下去
今年秋期,我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学到28课是《自然之道》时,晚上,我留的家庭作业就是预习《自然之道》一课,由于学生们已经在中午读过这篇课文,在留作业之前,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我问了一个问题:自然之道中的道是什么意思?话音刚落,班内一个最爱说话的学生李杏虎就脱口而出:“道理”。当时我的反应愤怒极了,大声地喝斥道:“李杏虎,怎么又是你!不动脑筋就没有发言权,以后不要抢着发言了!”李杏虎听了我没头没脑的训斥,脸色难看极了,但慑于我的威严,又不敢争辩,只好很不服气地垂下了头。
当时之所以那么急躁地批评李杏虎,有两个原因,首先,作为老师,我备过这节课,深深地理解自然之道中道的含义----规律,自然之道即自然界的规律。这个意思已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至于这个字的其它含义,几乎全被我忽略了。当学生的回答与我的理解相悖时,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他答错了。其次,李杏虎这个学生平时课堂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经常插嘴,但往往又插不到点子上。我对他的印象本身就不好,可想而知,他的回答在我这里会得到什么评价!
但是,那天晚上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我想起了发生在课堂上的这件事,想起了李杏虎的回答——“道理”,冷静下来认真地思考才发现:李杏虎的回答似乎也有道理。在他们小小的头脑中,“道”最常组的词就是“道理”,那么自然而然,他们就会认为:道即是道理。孩子们的阅读面毕竟有限,理解能力有限,更何况阅读面很窄的农村孩子!而我如此草率地把他们的思考结果给否定了,这样做合适吗?显然很不合适!就因为这一声喝斥,也许孩子的这次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被我打消了。想到这里,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我们一直在倡导主导角色,但是,这个主导的度却没有把握好,至少这我的这节课中,没有把握好,做得太过了。我把我的理解强加给了学生。也许这是我们的通病。我们的课堂,缺乏对学生的关注,缺乏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缺乏学生个性的张扬。走进任何一所学校,步入任何一间教室,看到的几乎都是这样的情景:课桌椅整齐地呈几何图形排列着,学生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上,发言要先举手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教师站在前面的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学”在这当中更多地被“忽略不计”了,展现更多地是“教”。我们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没有真正地蹲下去,和学生平等交流,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我,也在重复着这种变味的主导。
思考再三,我决定向李杏虎同学道歉,那天在课堂上,我当着全班学生表达了我的歉意,那个一向开朗顽皮的男孩子一下子变得害羞起来,但我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悦。我庆幸,这个歉道得不算太晚,我唤回了李杏虎学习的积极性,找回了学生对我的信任,同时,这件事也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的重大。
老师,要真正地蹲下去,与学生同一高度。在同等的水平线上,与他们交流;在同等的水平线上,理解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然后再传道,授业,解惑。也许,做到这些,老师的教就会容易多了,学生的学,也会更轻松快乐!
第二篇:平等的对待,尊重孩子的感受
平等的对待,尊重孩子的感受
懂得自我严格要求的父母,才能真正使孩子也受到好的影响。一味将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孩子,自己却其身不正,父母的条条框框孩子无法达到,并且感受到的区别评判往往会让他们感觉到困惑、压抑甚至耻辱。这种管束无法达到认同或是促进自身的枳极成长。
是什么让做父母的常常成为孩子问题的制造者?无外乎两个原因:本该拿孩子当孩子,我们却总是拿他们当成人一样来要求;本该把孩子视为有尊严的“人”,我们却总拿他们浩宠物一样或溺或训。真正的教育始于把孩子当孩子一样来感受和接纳;把孩子造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理解和尊重。
只有当成人将自己从让孩子模仿的行为示范者转为真实的榜样,亲自履行他们教孩子应该坚持的价值观,人在孩子的生命中担当起教学的意义。平等的对待,尊重孩子的感受。父母为孩子们展示值得追求的生活目标和应该而对的成长化的要求,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并自己做出生活的选择。
在平等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亲子间坦诚相见。即使是孩子给父母提意见,父母真诚地接受,还能促进双方进一步的深入交流,改善关系。
改善关系,最重要的还需陪伴。亲子陪伴,难免就会想起“好爸爸”,我说的是呼吁父爱回归高质量亲子陪伴的洗衣露品牌“好爸爸”。它一直致力于关注年轻消费群亲子关系,为年轻家庭解决亲子互动中产生洗衣难题,并强调亲子调性。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一直提倡亲子陪伴的洗涤品牌,一直关注爸爸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确实也发现目前家庭教育中‘好爸爸缺失,孩子需要高质量亲子陪伴’。”好爸爸洗衣露,呼吁父爱回归家庭,与孩子互动构筑爱,体验健康绿色生活。
第三篇:发自内心尊重孩子:承认孩子的感受
发自内心尊重孩子:承认孩子的感受
比如,当孩子从学校回到家里,大声的说:“妈妈,老师说我的作业做的很棒!她还给了我一颗星星哟,或者很高兴的说:“我今天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老奶奶,我给她让了座。听到孩子说这些,家长也会觉得很开心。但是,如果孩子跟父母说的事情不是这么正面的时候,例如,当你的孩子气呼呼地向你抱怨班级同学不让他一起参加游戏,或者抱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事情就会完全不同了。
许多家长都错误地认为,他们以为应该要试着和孩子讨论生气、悲观或难过的感受。当然,我们不希望孩子不快乐,但是,我们也没有力量,可以每一次都帮他们把事情变好。如果你告诉一个无法加入学校足球队的孩子:“你会没事的啦!这算什么啊,又不是世界末日。”那么一定会否定孩子受伤的感觉。同样的,当别的小朋友弄坏你的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时,如果你对他说:“不要这么生气,他又不是故意的。”也无法让他真正得到安慰。类似这样的安慰,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好像既不了解他们的感受,也不在乎他们的感受。
解决让孩子生气或难过的那些问题,真的不是父母的工作。父母也并不总是有那样的力量,可以在孩子不高兴的时候,让他们变得快乐起来。但是,不管孩子是怎样的感受,父母都可以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感觉是合理的,有那些感觉很正常,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相信父母真的了解并在乎他们的感受。
对父母来说,承认孩子的感受,是一个需要熟练掌握的重要技巧。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办法,可供父母参考:
1、描述所听到或看到的事情,不要去评价孩子的感受
举例来说,假如你八岁的孩子抱怨功课太多,不要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回应他:“你现在已经三年级了,你不能老想着学校都很好玩、有很多游戏。”或是用否定、反驳甚至批评的方式来回应他:“为什么你每次都这么抱怨?其实那个功课真的很简单。”相反,你可以用描述性的、不带评价性的方式来回应孩子的抱怨:“看起来真的功课蛮多,到了三年级课程不简单了啊。
2、承认孩子的感受
举例来说,你六岁的孩子晚上在熄灯后说:“好黑啊,会不会有鬼来埃”这时候,不要对孩子这样说:“不要胡说八道,哪里有鬼这种东西”,或“不要还像三岁的小孩子一样”,或者“你只是在找借口不想上床睡觉而已”。你应该要承认孩子的感觉,比如你可以说:“我猜在黑漆漆的房间里睡觉,会让你觉得很害怕,我们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让你不要这么害怕一个人睡觉呢?”
3、当你不确定要说什么,或是需要了解更多信息时,重复一遍或换个方式说说看。
举例来说,如果孩子说:“我气死了!公交车司机当着我所有朋友的面,对我大吼大叫。”不要对孩子这样回答:“你一定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或“你做了什么事?”这样的回答让你在知道事情真相之前,就先判了孩子有罪。相反地,你可以这么说:“他在你所有朋友的面前,对你大吼大叫?是吗?”这样的回应,一般来说,会让孩子更能够跟你讲出更多的细节,告诉你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这里要提醒父母们:对孩子的感受要多包容一点,对他们的行为则要更严格一点。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感受,却能掌握自己的行为。作为父母,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帮助孩子了解,他们所说的话和行动之间是有区别的。我们要让孩子懂得这一点:你可以有你的感受,但是,你要控制你的行为。
第四篇: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教育孩子的良方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的训练、教育,不断地强化而逐建立起来的。
现在有些年轻父母由于自身受以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需求认识得比较到位,在日常生活中能尊重孩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虽说也知道一些尊重孩子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做不到,在他们眼里,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子女必须一切听从大人的安排,这样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置于完全依附家长自己的位置上,没有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一旦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意志相左,或达不到他们的期望与要求,辱骂、棍棒随之而下,对不少家长而言,学会尊重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不是一朝一夕想学就成,它应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花费百倍心思,万般功夫,真正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一、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基本权利
随着社会的进步,尊重儿童权利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儿童的生存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和医疗保障的获得,儿童的发展权是指儿童拥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和智能权利,《儿童权利公约》是当今成正确对待儿童,父母善待子女的思想。
二、尊重孩子,就要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往往会把事情弄很很槽,这样不仅达不到父母的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许多年轻父母迫不及待地要求孩子学这学那,过早地让孩子投入到所谓的“学习”环境之中,把识字、拼音、计数、外语当成早期教育的全部内容,父母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盲目的举动,背离了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加重了孩子的认知负担和心理负担,已产生不良后果,在调查过程中,上海市儿童梦呓、磨牙、夜惊、梦游,五岁以上孩子遗尿等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6.9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压力过大。孩子过早进入学习阶段,免不了会遭遇种种困境与失败,而不少父母只是一味地批评、责骂孩子,却很少检讨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往往只能接受孩子的成功,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在这种状况下,尊重孩子就谈不
上了,其实,孩子们需要的是自然发展的时间表,作为父母应让他们逐个地、循序渐进地完成每一个发展阶段。
三、尊重孩子,成就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
经常听家长说,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有什么,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备受宠爱,却反而感受不到快乐?家长为了孩子省吃俭用,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主要原因在于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愿望和感受来替代孩子的主观需求,忽视了孩子除了吃好穿好的需要外,还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的独立自主和自由需要,这些需要才能使孩子感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父母应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把原本属于他们的权利还给他们,只有这样,孩子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才能得以挖掘。
当然,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孩子,而应追求尊重与要求的和谐统一,作为家长,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自身的价值,并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这才是有效的教子良方。
幼儿园小班教案《彩色的袜子》
杨店幼儿园 陈凤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巩固红、黄、蓝、绿等颜色,感知袜子的花纹及袜子的多样性,知道袜子是成双成对的,一对就是两只。
2、会仔细观察并进行比较,大胆地用普通话说说自己的发现。
3、会听指令做游戏,喜欢配对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袜子若干。
2、场地布置。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导入:我们坐了这么一会来让脚宝宝运动运动,暖和暖和吧!
1、集体音乐游戏:做脚部动作。
2、师:来让老师摸摸,哎,你的小脚好暖和呀,你的脚真软„„
二、观察袜宝宝的颜色、图案等外形特征,感知一对的概念
1、老师刚刚在摸你的小脚的时候,发现你们的袜子宝宝真漂亮,来跟你的袜子宝宝亲一亲,抱一抱!说说“我喜欢你”(幼儿亲亲抱抱)。
2、你跟袜子宝宝亲一亲、抱一抱的时候发现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呢?你说、你说、你说(幼答)。
3、游戏:开飞机。
好,现在请穿黄袜子宝宝把脚翘起来,我们来玩开飞的游戏。(黄袜子,黄袜子,开飞机,呜呜呜呜„„)(别的颜色同前)。
4、我们来看看你的袜子宝宝身上还有什么呢?(引导幼儿观察小花纹)。
5、你脚上有几个袜宝宝?它们是一样的吗?哪里一样呢?
教师小结:我们都有两个袜宝宝,它们的颜色、花纹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它们是一对好朋友,是一双袜子。两只袜子就是一双袜子。
三、感受特殊的袜子——五趾袜
情境表演:袜宝宝找朋友
教师:听,是谁在器啊?(在背景台演示)
五趾袜:我是袜宝宝,今天我和我的好朋友出来玩,不小心走散了,我好着急呀!
普通袜:我来了我来了!
五趾袜:不对,不对,不对,你长得跟我不一样,不是我的好朋友。
教师:袜子宝宝说这是它的好朋友吗?(幼儿回答)它们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看花纹、五趾处)它们有这么多地方长的不一样,不是一对好朋友。那它的好朋友到底在哪里呢?
五趾袜2:来了来了,我在这儿。
教师:这个是不是它一模一样的好朋友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儿回答,花纹、形状)我们来听听袜宝宝怎么说。
五趾袜:对对对,它是我一模一样的好朋友。(两个袜子靠拢)我们每个袜子身上有五个小房间,能让每个脚趾宝宝都住的很舒服,因此我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趾袜。来吧,好朋友,我们一起到草地上去玩吧?(放在草地上)。
教师小结:刚刚五趾袜在干什么呀?它有没有找到跟它一模一样的好朋友呢?(启下)
四、配对游戏
1、师:(承上)今天我还请来了许多袜子宝宝呢,每个小朋友都可以去找一个袜宝宝,然后做到老师身边来,和你的袜宝宝打打招呼!(您好您好)。
2、你找到的袜宝宝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什么?(自由认识,说说——,教师参与幼儿说的中间)。
3、师:跟你的袜宝宝长得一模一样的好朋友在哪儿呢?想不想来帮它们找朋友呀?好,老师先来找找。(教师示范:我是黄袜子,我的朋友在哪里?陆老师:来了来了,我在这里。)嗯,现在我的袜子宝宝找到它的好朋友了,我们(对陆老师说)来送它们到草地上去玩吧。(外别幼儿一对一对找和送)。
4、评价:都找对了吗?我们小朋友真棒,表扬一下自己。
5、你们知道吗?还有许多袜子宝宝也想找着好朋友去草地上玩呢,愿不愿意来帮助它们?这次你要找一双袜宝宝,它们是不是一模一样的呢?好我们来听
着《找朋友》的音乐去找吧!
5、再次操作,配上《找朋友》的音乐(其它花色多的袜子),配好对就放到情境展示台上。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有错误的幼儿。
五、结束部分
游戏:找朋友
教师:我们小朋友真能干,帮这么多的袜子宝宝找到了好朋友,我们来和袜子宝宝一起跳个《找朋友》的舞吧!
第五篇:尊重独特作文
尊重独特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尊重独特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印度哲学大师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
自然赋予万物以独特的秉性,万物钟灵,本无优劣高低之分。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秉承自身的独特,是将自身与造化融合的大智慧。
理解自身的独特并于千城一面中岿然不动,保持独立是一种品性,一种气度。并不是只有高楼大厦才代表着文明与先进,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深厚底蕴。只可惜,于五千年浩荡中一脉相承的龙之传人却似乎忘记了这一点,于是我触目惊心地看到一座座古城墙在喧嚣中轰然倒下,一处处古建筑与浮躁中无声在地。那历经百年风雨侵蚀的古长城,竟禁不住人类贪婪欲望的磨蚀,在苍老中微微叹息:这个古老的民族难道真要吞噬掉自己的文明?
看到历史不到两百年的美利坚合众国随处可见的斑驳建筑,我为人类对独特的尊重而欣慰,也为我的民族感到担忧。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独具魅力,又岂是区区混凝土、钢筋所能代替的?
尊重文明的独特是一种自信的大国气度,尊重自身,不苟且,不屈从,则是一种独立的人格。
我能体味得出肖邦在决心一生钟情于钢琴独奏时的艰难,可我也懂得那份坚毅的真正内涵——肖邦就是肖邦,不是巴赫,也不是李斯特。尽管他生活在一个交响乐铺天盖地,风行一世的时代,可肖邦清楚地知道,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只存在于一个人的漫行中,一切辉煌、掌声和荣耀对他来讲都不过是无谓的'鼎沸与喧闹。于是他尊重自己的心性,选择了仅属于他一个人的曲径。在这条路上,他走得艰辛又坎坷,然而事实上他也终究走上了他的罗马大道。
独特的天性是人性的辉煌点,唯其尊重,才有理性的升华,才会因之从容。
选择尊重独特,是对世间万物深切的理解中的美好品性。爱莲,却不损伤玫瑰;赏玫瑰,却从容有度。上升到人生,则是一种理性与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