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感受独特的诗意

时间:2019-05-13 05:1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清明节,感受独特的诗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清明节,感受独特的诗意》。

第一篇:清明节,感受独特的诗意

清明节,感受独特的诗意(2013年4月5日人民日报)

每当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有这样一个节日,让我们祭祀祖先和悼念已逝的亲人,并走进春日阳光中春游踏青,感受万物复苏的气息,与自然沟通,与活着的人和逝去的亲人沟通,感悟生命,感悟自然,这个节日就是清明节。古往今来,清明节激发起诗人们的诗情雅兴,在这个节日里,人生的悲欢离合、生与死的际会多重感遇交织在一起,成为诗人们创作的催发剂,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关于清明与寒食的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数量可观、色彩纷呈的诗歌,造就了清明节独特的文化魅力。

清明节的两项主要活动:扫墓和踏青,都在古诗中有所反映,这些清明节古诗,一方面寄托了对祖先及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描写了人们郊游赏花等清明节习俗和活动的情景。其中最负盛名、流传最广的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意境空灵,描绘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每逢清明节都要被人提起。

清明节在万物复苏的季节祭祀和悼念亡灵,引发诗人们对生死、对人生的思考,如宋代大词人苏轼在其《东栏梨花》一词中的句子:“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表达对人生几何的感慨。还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清明》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蕴含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人无论贫富贤愚,归宿都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人生的生离死别不可避免,当自己最亲近的人逝去,这样的离别是最惨痛的离别。清明节是寄托人们对逝去的亲人思念和爱的节日。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尽写生离死别的伤痛。宋代诗人杨万里《寒食上冢》写道: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表达诗人扫墓路上的哀伤心境。

踏青也是清明节的风俗。杜甫《清明》诗云:“着处繁花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齿膝。”表现踏青的炽盛场面。宋代吴惟信的《苏真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文情并茂地表现了一幅春游画卷。还有关于清明节插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等活动在古人的诗歌中都有表现,体现了人们珍惜大好春光、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唐代韩翃的《寒食》中的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也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清明节也是一个诗歌的节日。重温这些古诗,让人感受清明节久远的诗意。

第二篇:感受诗意语文

感受诗意语文——听王崧舟老师《长相思》有感

上传:龚舒英 时间:2011年3月18日 点击:370 在美丽的吉安举行的江西省小学语文教师“文学与教学”主题研讨会上,我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这位“诗意语文”里的情感派大师,把我们带进了他营造的诗情画意般的世界中,形象地感受着那荡气回肠的读、直面心灵的想象和充满情感的写,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诗意语文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那诗情勃发、诗意盎然的课堂里,感受他的诗意,去体验他和孩子们在这篇课文中诗意栖居。

一、在情境诵读中入情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以情带读,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韵味、读的神。诗意语文在阅读教学中更是高扬“读”这面大旗。

为了让学生能入情入境,王老师课堂一开始,他就用抑扬顿挫而有磁性的语言进行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

同学们,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王安石的内心生起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诗人张籍的内心则涌东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当夜深人静、风雪交加的时候,诗人纳兰性德又将流露一种怎样的思乡之情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在这番导语过后,学生读出的《长相思》都别有一番风味。

接下来王老师把“读”始终贯穿整个过程,其中有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也有老师一层层递进式的引读,还有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的一次次想象读,不仅读的形式多,量大,连读的要求也在不断加深,从最初的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最后读出“味道”与“感觉”,学生通过这一层层的读,读出了纳兰性德征程孤独、思念、期盼、伤感的画面,也读出了故园安宁祥和的情景,更读出了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正可谓是“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感情读;“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读和悟。

在反反复复的读中,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心灵的诗意。在反反复复的读中,王老师引领着学生一次次地穿越语言文字,还文字以形象,还文本以画面,还文本以情感,化文境为心境。这就是语文追求的诗意。

二、在想象体验中融情

王老师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他没有坐而论道,而是身体力行。感悟“征途”时,王崧舟用他那磁性、激情而内敛的声音,声情并茂地将学生引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孩子们,你的心和纳兰性德越走越近了,想更近些吗?好,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极富渲染力的朗读和背景音乐的播放,学生尽情地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在王老师营造的诗一般的境界中,学生想象的“涟漪”在不断地扩散,渐渐地,“征途”这个词丰盈了,活动了,成了一幅幅可观可感的画面。当他们再读诗的上阕时,语调中充盈着作者的孤独与煎熬,浸透着思念与期盼。紧接着王老师又锁定“故园”不放松,步步跟进,层层剥笋,一开始他用舒缓的语言叙述着“假如时间可以倒流,你的心随着纳兰性德来到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写话时,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也许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纳兰牵着儿子的手在绿绿的草坪上放风筝,也许是……王老师借着这些也许来拓展学生的思路。此时,文字的浸润,场景的感染,让孩子们感同身受,似乎他们就是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的纳兰性德,此时的“故园”就写在他们的眼中,就写在他们的心中,就流淌在他们的文字中。读着纳兰性德的故园,写着纳兰性德的故园,经历着纳兰性德对故园的相思,虽然此时学生理解的故园还处在感性的层面上,但是读出来时,却浸透了浓浓的情愫!

这又是王老师高超教学技艺的又一表现,他引领学生借助想象成功地实现了由文字到形象,由形象又到语言的互现。这一互现,让孩子“见”到了文字背后的那个形象,体会到了那种意境,从而触摸到文本的内核。文字与形象的互现,这是诗意语文教学的理想追求。

三、在拓展延伸中升情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有精练而有韵律的语言形式,它含蓄深沉、形象丰富、感情丰妙。教学这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地走进文本,王老师充分展示构建“诗意语文”的重要手法,进行文本的拓展,对感悟的形象进行巩固和升华。

在学生移情想象完“故园”的丰富意象后,王老师沉思片刻,幽幽地向学生问到:词读到这,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这一问,看似不经意却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等等一连串的问题由学生追问出来。在学生的追问中,王崧舟独具匠心地把文本延伸到纳兰性德的另一首词《菩萨蛮》,呈现出词人的自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学生的追问和词人自问再次把学生引入“故园”情景的追思中,并由此生发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一次次叩问——“问君何事轻离别”?在叩击心灵的追问中“故园”的感悟步步加深,“乡愁”越来越浓。

王老师并没停留在这一层面的理解上,他用一句“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来引导学生反问自己,反问“父亲”,反问“妻子”,在一次次地反问中引领着学生理解着纳兰的理想与壮志,在一次次的反问中引领学生从词人“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矛盾中体悟到词人“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最后在这富有创意的拓展延伸中升情,让学生既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让学生在诗意的课堂中学会诗意地生活。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武凤霞

宋代词人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道:“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他用“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十个字来总括洞庭的秋色之美,由实而虚,发挥词境的张力,试图让读者超越自己文字描写的拘囿,更自由地去想象、去领悟洞庭的秋光秋色,真是神妙之章。

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荷花》一课,恰如这“表里俱澄澈”的洞庭秋色,让人悠然心会,却难言妙处。然妙处虽难言,却总有一种萦怀的感动驱使着我要去表达、去倾诉、去描摹。王老师的《荷花》一课,上得美仑美奂、情趣盎然。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荷花的美,将荷花拟人化、生命化、情态化,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荷花的美,可谓怎一个“美”字了得。

一、在呈象感形中悠然心会

清代理论家叶燮就“意会”的机制总结过这样三句话,“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会“荷花”之神韵,首先须将抽象的文字通过外在的媒体和内心的视象转化成鲜明可感的画面。面对画面,学生凝神注目、忘我玩索,久之,必能感悟荷花之美妙神韵。而王老师的教学,正是遵循着这样的机制:

师: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看过的请举手。还真不少,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

生:(齐答)想。

师:好!咱们一起来欣赏。看完以后,大家再来交流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师:(播放荷花的课件。)生:(欣赏课件。)

师:都陶醉了,是吧?来,跟大家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生1: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

生2:我看到正在开放的荷花,还没有开放的荷花,和全部开放的荷花。师:你看到的是各种形状的荷花。生3: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

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

生3:雪白的荷花。

师: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可美多了。要是再加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

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师:听!多美的一个词语。也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荷花呀!生4: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荷花。生5:我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

师:好一个“千姿百态”!比刚才老师说的那个“各种形状”要强一百倍!

生6:我看到了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托着美满的荷花。师:好花要有绿叶衬啊!你不但关注了荷花,还注意到了碧绿的荷叶,看得真够全面的。

生7:我看到刚开的荷花露出嫩黄色的小芽。

师:噢,那不叫小芽,叫小莲蓬。(板书“小莲蓬”,组织学生正音。)谁还有话想说吗?

生8:我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

师:“亭亭玉立”,太好了!请教一下,这个词语你是从哪儿学来的? 生8:从课外书上。

师:好!只有做个有心人,哪儿都能学到语文。

面对荷花的生动形象,学生陶醉了、沉醉了。是王老师的轻轻唤醒,将学生从恍惚迷离的沉醉中拉回到现实的沉静,让学生在沉静中回味着荷花的情状和韵致。于是,凝视荷花色泽的有了“雪白雪白”的意会,注目荷花丰姿的有了“亭亭玉立”的神悟。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徜徉在言、象、意的水乳交融中悠然心会。

二、在品词悟情中悠然心会

谁也不会否认,“冒”的教学,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神其韵,都在一“冒”字。这是一个看似平常、实则蕴藉极深的文眼,是一口富含精神和意味的文字的泉眼。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像泥鳅一样从你的感觉之手滑落。但王老师毕竟是大家,一句“我也来读个句子大家听一听”,将大家闺秀“冒”的红盖头掀了起来;又一句“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呼唤出一排以“长”为代表的小家碧玉齐刷刷地站到了学生的眼前;令人击节称奇的却是这一句:怎样地长出来才是冒出来?于是,风情万种的“冒”字在学生悟性和灵性的滋养下诞生了:

师:谁嚼出“冒”的味道来了?你觉得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叫冒出来。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师:迅速地长出来。好,这是你的感觉。生2: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长出来。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心情,什么心情?

生4:急切的心情。

师:冒是怎样地长?冒是急切地长。生5:迫不及待的心情。生6:非常高兴的心情。生7:非常激动的心情。生8:欢天喜地的心情。

师:太好了!迫不及待地长,兴高采烈地长,非常激动地长,欢天喜地地长,这就是冒出来呀!你们还有别样的体会吗?

生9:心花怒放地长出来。生10:快快乐乐地长出来。生11:亭亭玉立地长出来。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

在这里,王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并怀着各不相同的心情品读着这个“冒”,这个风情万种的“冒”,这个蓄积着荷花的全部生命力的“冒”。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同样随着对“冒”的解读一起冒了出来。这不仅仅是“冒”之内涵的领悟,更是师生生命智慧的闪亮展现。

三、在移情入境中悠然心会

《荷花》一课,特别讲究对语境的“意会”。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道:“书画之妙,当以神会”,事实上,语言文字之妙,亦当以神会。此处所言之“神”之“意”,其实就是学生的悟性和灵性。课只有将学生的悟性和灵性都充分开掘出来时,才能进入真正的妙境。而这样的妙境,我们惊喜的在《荷花》一课中发现了。

荷花的神韵,全在一“冒”字。对于“冒”的内涵,王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字面意思的理解和扩展,而是创设情境,放飞学生悟性和灵性的翅膀,让学生直面荷花的精神,抒写内心的意会:

师:(播放课件,随着音乐和画面,教师旁白)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急切,那么激动,那么争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白荷花们仿佛想说些什么?仿佛又想做些什么?

生:(欣赏摇曳多姿的荷花。)

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练习纸上。

生:(音乐响起,学生独立写话。)

师:白荷花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做些什么? 生1:(读话)我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让前来观看的游人们更早地看到我美丽的面孔。

生2:(读话)我是一朵洁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骄傲地说:“瞧!我长得多美呀!”

生3:(读话)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穿着洁白美丽的衣裳,穿着碧绿的裙子,在随风飘舞。

师:荷花仙子来了!真是三生有幸啊!(笑声)

生4:(读话)我是一朵招人喜欢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要跟别的荷花比美,你们谁也没有我这样美丽动人。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自信的荷花才是美丽的荷花。

生5:(读话)我是一朵姿态万千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我终于长成一朵美丽而漂亮的荷花了,可以让许多游客来观赏我。”

师:将自己的美献给游客,你不但有一个美丽的外表,更有一颗美丽的心灵。生6:(读话)我是一朵快乐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夏天可真美,我也要为夏天添一些色彩。”

生7:(读话)我是一朵孤独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多想找几个小伙伴跟我一起捉迷藏啊!

师:谁想跟这朵荷花交朋友? 生:(纷纷举手。)

师:不孤独,孩子,不孤独。你有朋友,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种借助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策略,王老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内涵,培养了创造能力。

在这里,我们惊喜的发现,荷花已被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拟人化甚至人格化了,荷花已不在是自然之花,荷花成了学生的心灵之花。我们强烈的感觉到,不是荷花在言说,而是学生自己在言说;不是在言说荷花本身,分明是在言说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体验、悟性和灵性。于是,一朵朵人格的荷花、文化的荷花盛开在学生的纯净心灵中。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暖暖的人文关怀。当一个孩子借着荷花诉说着内心的孤独和烦闷时,王老师的感觉是如此敏锐、如此细腻又如此敞亮,一句“谁想跟这朵荷花交朋友”,仿佛暖日冬阳化开了孩子心灵的冰冻;一句“不孤独,孩子,不孤独。你有朋友,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更是给这个孩子以莫大的抚慰和真诚的关切。心灵,从此不再孤独!至少在那一刻!

从词语开始,进入一片新天地

作者:沈海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18 更新时间:2012/6/5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不把词语教学当作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来处理,更多的时候是可有可无的“语文教学点缀”。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仅借助工具书来了解一下词语本身的意义,似乎也就限制于此。其实纵观语文教学本身,你就不难发现,这一认识是不科学的,至少是片面的。

好的词语教学绝不是简单的认识词语的过程,它应该具备多重功效。在考虑音形义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到词语的意象、意味、意蕴,考虑到词语的拓展、运用,考虑到词语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词语教学才不会显得单

一、单调,它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最好的体现。

一、潜心涵泳,体悟词境

叶澜教授曾说:“学语文要把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变成孩子能够看得见能够理解的东西。”但在课堂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在品词析句过程中只是停留在“这句话反映了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然后朗读体会”这一层面,仅仅只是从文字到文字进行理解,没有把语言文字转变为很形象的生活画面,这样的理解即使再深刻,也无法触摸作者的心灵。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应让学生体验词语背后的生活,感受词语背后的精彩,彰显其表现力。

请看王崧舟老师对《荷花》一文中“冒”字的处理:

1、谈体会: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2、换词理解:“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3、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体会,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4、表演体会:荷花是怎样冒出水面的?谁能来表演一下。

5、激发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它们想干些什么呢?

6、师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学生起立诵读第3段)

看,王老师紧紧抓住这一个“冒”字,一连问了五个很有层次性的问题,且每次提问与读有机穿插起来。我们可以明显感到,学生脑海中的“冒”是有着很形象的生活画面的,是很丰满的,有内容的,而且理解了一个词,荷花那不同一般的、丰满的美的形态就形象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冒”字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了它,就把握了全文的精神所在,就能使景语背后的情味跃然纸上。

二、引导想象,凸显画面

我们的汉语非常神奇,有时候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幅画。像“雪”、“天高云淡”,仅仅凝练的几个字,就有无穷的画面铺展开来。在一些写景的文章当中,这样的词语更是比比皆是。那么执教这一类课文的阅读教学时,我们就可以紧紧抓住一个个生动的词语,引导孩子在反复品词读句的过程中、想象画面。

张祖庆老师在《在大熊猫的故乡》的教学中,出示了这样一组词语:苍绿幽静、鸟鸣声声、郁郁葱葱、泉水清清、箭竹茂密、流水涓涓。然后指导学生品读:“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再去读读其中的某个词语,想象一下,你的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读着“苍绿幽静”,我好像来到了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树枝相互遮掩,看不见天空,里边很静,很静,偶尔传来几声悦耳的鸟鸣声。

生:我读“流水涓涓”,仿佛看到了清澈见底的流水。

生:我读着“鸟鸣声声”这个词语,仿佛看到了许多美丽的小鸟在树林里边飞边叫,周围满是清脆的鸟鸣。

生:“泉水清清”(学生充满深情,“清清”两个字读得很舒缓)我仿佛来到了清澈澄净的泉水边,里面有很多鱼儿在嬉戏玩耍,还可以望见溪底的沙石,树木的倒影在水中格外清晰。

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眼前活现出了一幅又一幅画面,词语的丰富内涵生动地投射在了学生的心湖上。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婉转的诗,在如诗似画的品读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语言的魅力泼泼洒洒地散发着。

三、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许多教师苦苦寻觅词语教学的真谛,殊不知,从叶老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到课标的“用教材教”,其本质还是:扎根语言。根深才能叶茂。

我校一位老师在教学《火烧云》时,注意引领学生理解表示颜色的词语,尝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师:你找到具体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句子了吗?,生朗读: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师:读得抑扬顿挫的,了不起,大家看得也认真,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1:我发现这句话中有好多表示颜色的词语:有红彤彤的,半紫半黄,葡萄灰……

生2:我发现火烧云的颜色变化非常快。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2:课文中有四个一会儿。

师:变化确实很快,一眨眼的功夫。大家看看这些写颜色的词语有没有重复的呀?你又有新发现了吗?

生3:我发现红彤彤和金灿灿是ABB结构的。

生4: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是半…半…结构的。

生5: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前面是东西,后面是它的颜色。

师:同学们真厉害。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大家看看火烧云,怎么样?

播放课件,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

师:火烧云多美啊!你还看到了课文中没有描写的颜色吗?

生1:紫盈盈、黄澄澄。

师:你说了abb的词,好。说说其他形式的词。

生2:半红半紫。

生3:玫瑰红,柠檬黄。

师:一口气说了两个,了不起,好,四人小组再说说火烧云的颜色,越多越好。

小组练习口头表达。

小练笔。课件出示:北仑元宵烟火表演开始了,只见漆黑的夜幕顿时变得五彩缤纷:。

生练笔,3分钟后个别展示。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词语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意识和能力。精选词语训练点,在朗读、理解、感悟、想象、口语、练笔等立体训练中,积累语言,发展语感。

词语是组成文本的细胞,生动有效的词语教学能让学生走近词语本身,走近词语内涵,从而更好地走近文本理解。正如维果斯基所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只有让词语教学真正生动有效起来,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我们在课改中的脚步也才能迈得更实在,更沉稳。

第三篇:继承清明文化 感受春天诗意—清明节征文策划书

活动主题:继承清明文化 感受春天诗意

活动时间:xx年3月31日——4月19日

主办单位: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团总支

策划承办单位: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试玉文学社

活动目的:

1.使试玉成员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清明文化。

2.交流并提升试玉成员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

活动过程:

1.宣传阶段:

第一步:由试玉文学社宣传部利用网络设施撰写并发表活动宣传稿件和征文通知。

第二步:由试玉文学社宣传部联合系学生会宣传部制作活动宣传海报,并及时张贴。

第三步:通过各班级负责人进行宣传征文。

2.编辑阶段:

将来稿进行编辑分类,并及时给以作者以回复。

3.评选阶段:

第一步:邀请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组成评审小组,对所有稿件进行慎重评选。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作品若干。

第二步:及时将评选结果通过网络和展板的形式公示,并将评选出来的获奖作品和优秀作品通过网络和以展板的形式予以公示。

第三步:发放奖品。

投稿要求:积极乐观,精神昂扬。来稿不退,请自留底稿。

投稿地址:

中文系团总支学生会

中文系试玉文学社

xx年3月27日

第四篇:清明节感受

清明节感受

今天就是清明节了,每逢清明节我就会想起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大家是否去扫过墓呢?当然我也不例外!

我们今天回老家拜山,这只是第一次而已,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所以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一次机会。我们回到老家,吃完午饭,便向山出发了。

火辣的太阳晒的我们又增加了一点疲倦,好不容易我们来到山顶,我就拿起扫帚扫起了墓前的垃圾和落叶,看着墓碑,我不禁想起不在世的亲人和我一起度过的时光,不禁潸然泪下。但是我不一会我就扫好了,每次祭祖时,我们都会想起为他们烧一些纸钱、放置一束鲜花。说着我就拿了伙计少了一炷香插在了墓前,而爸爸妈妈却有点难过的为他少了一些纸钱。爷爷把一些鸡肉、美酒和水果摆在墓前,祝愿他们能在天堂的那一边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为了我祝福他们,我们便跪了下来,好想在为祖宗守灵,愿他们能保佑我们幸福平安、生体健康。祭拜完后,爸爸小心翼翼地拿着火机点燃鞭炮,放完后就走了。

我临走时,再次瞄了一下祖宗的坟墓,擦干了眼眶的泪水,随着下山了。心里怎么感觉在百爪心挠?但我也许愿祖宗能在天堂过上和我一样的生活——快乐。通过这次祭祖,我感受到了原来祖宗在天堂的那一边也应该有一个舒适而又温暖的“家”。所以我们应该要珍惜生命的点点滴滴,生命不是游戏,那么大家在清明节有木有拜过山呢?

五年级:ai4l

第五篇:感受清明节

《感受清明节》教学设计

兴山县昭君镇中心小学

万常秀

教材分析 :这是鄂教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第第一单元第三课《春游去》的第三课时内容。这一课时,主要感受清明节这个特别的传统节日——缅怀逝去的亲人和先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感受清明节与其他节日在气氛上的不同。

2.初步体验怀念先祖,怀念革命烈士的情感。3.知道如何扫墓以及扫墓时要注意的事项。教学重点

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与习俗。教育学生缅怀先祖与先烈,知道扫墓时的注意事项。教学难点

体验感受清明的气氛,懂得怀念先祖与革命烈士,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学情分析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与扫墓的日子。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员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针对上述学情,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以情感激发为重点,使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教学准备

视频、PPT、小白花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感受清明节的由来与习俗

1、谈话引入:春姑娘给我们带来很多好玩的游戏,也给我们带来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你们想知道吗?

2、观看视频,看谁获得的信息最多。(1)今天要学习的是什么节日?(2)什么时候过清明?(4月5日左右)

(3)清明节是个什么节日?(为死去的亲人扫墓,到郊外踏青,不能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4)为什么有这么奇怪 的风俗呢?(纪念介子推)(5)为什么要纪念他?(介子推用自己腿上的肉救了重耳,用牺牲自己的生命提醒重耳,不能忘了老百姓。)

小结:像他这样为了国家和人民而死的人,我们把他叫做烈士。所以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纪念死去的亲人的日子,更是一个纪念英烈的日子。清明节为死去的亲人和烈士扫墓这个习俗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所以我们要把这个习俗延续 一下去,不忘祖先,不忘先烈。活动二 感受为死去的亲人和烈士扫墓过程 1.我们怎么来为死去的亲人和先烈扫墓呢?(清扫墓前垃圾,拔掉坟上杂草,使坟墓上面和周围清洁,敬献鲜花和花篮.)2.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死去的亲人和烈士长眠在这里,这里就是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的家,他们虽然死去,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活在我们心中,所以,我们要帮他们打扫清洁。并敬献鲜花或者是花篮表示哀悼。)3.你们在为死去的亲人扫墓时是怎么做的?你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4.我们扫墓时要注意什么?(扫墓时要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读一读)活动三 感受清明祭英烈活动 1.播放视频

活动四 网上祭英烈

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管你是在外地学习还是在外地工作,互联网都能把我们紧紧相连,所以,我们身边虽然没有烈士墓,但是我们可以在网上祭奠他们。

1.情景练习:今天是清明节,今天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烈士墓前,纪念长眠地下的烈士们。你会怎么做?你对长眠地下的烈士说些什么?

2.网上祭英烈实践活动(1)庄重、严肃、(2)敬队礼(3)献花(4)表决心

总结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死去的亲人的节日,更是一个纪念英烈的节日。除此之外,在这个节日里还有许多有趣的体育活动,同学们课外在网上查一查,也可以问一问爸爸妈妈,看谁知道得最多。

板书设计:感受清明节 4

月5日左右 为死去的亲人扫墓 为先烈扫墓

下载清明节,感受独特的诗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清明节,感受独特的诗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感受诗意 享受语文业务学习(范文大全)

    感受诗意 享受语文 ——《观潮》一课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语文教育是感性教育。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学生又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而大量的语文教育却是理性......

    【热门】清明节感受作文[精选合集]

    【热门】清明节感受作文12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精彩的运动会开幕式,独特的感受

    精彩的运动会开幕式 四月,阳光明媚,我校举行了为期一天半的春季运动会。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精彩的开幕式。 那天早上,我们早早就来到学校,在指定位置坐好,操场上已是热闹......

    感受邮轮旅行的独特魅力

    感受邮轮旅行的独特魅力 感受邮轮旅行的独特魅力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03月13日 09:46 21世纪网邮轮旅行最特别的魅力,是它的休闲性、自主性、便捷性和私密性都......

    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5篇模版)

    学会蹲下去 今年秋期,我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学到28课是《自然之道》时,晚上,我留的家庭作业就是预习《自然之道》一课,,由于学生们已经在中午读过这篇课文,在留作业之前,为了......

    感受诗意课堂 传承经典智慧沫

    感受诗意课堂 传承经典智慧 翠林小学 胡海沫 不知从哪时候起我与国学相识了,孩提时代的我牙牙学语时摇头晃脑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不知从哪时起我与国学相知了,学生时代陪......

    清明节感受作文(合集五篇)

    清明节感受作文(1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

    作文清明节扫墓感受

    作文清明节扫墓感受 4月2日那天,我们四到六年级的全体师生进行的扫墓活动,作文之小学生作文:清明节扫墓感受。这一天,我们胸前戴着白花,每个人的心情都无比沉重。 烈士们,我们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