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中日古典园林对比》有感
读《中日古典园林比较》有感
刘庭风在《中日古典园林比较》一文中提出了造园环境的山型与水型,大陆型与海岛型,园林类型的文人型和武僧型,造园历史的渐变性和突变性,造园思想上的天型和人型、儒型和佛型、仁型和智型,以及造园手法上的置石型和建筑型、中轴型与向心型,园林游览上的静悟型和游居型、回游型和舟游型等中日古典园林的相对概念。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和日本的古典园林进行了造园环境、园林历史、园林类型、造园思想、造园手法和园林游览等6个方面的比较,从而得出,中日古典园林在6个方面的差异。该书是园林比较学的重要论著,对园林研究和思维创新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读完本文,独对本文中理水造景颇有感触。理水作为园林造景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誉为园林的“眼睛”。中日古典园林理水手法极为丰富,经长期探索总结,已形成若干经典做法,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水景类型。接下来将浅议中日在古典园林中的理水造景上的异同。
1.中日古典园林在理水造景的共同之处
1.1 道家思想的共同影响
众所周知,道家思想的含义就是“自然无为”,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思。老庄思想在中日古典园林的表现有两点:一是“崇尚自然,施法自然”,用自然的条件,模拟大自然的美景,经过人工的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完美的结合起来,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山水园景:二是体现在园景艺术中的朴素观,即园林中的“淡泊”精神。于是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成为中日古典园林的一大特色。
1.2 寄情于水的共同手法
中日古典园林都属于山水园,对园林中理水艺术有着情感寄托,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我国江南古典园林的宅园布局多是以水池为中心进行布局,以自然山水为摹本,是园主人精神寄托之所,往往通过寄情山水来表达园主人的志向、抱负等个人情感。如把水喻为“濠濮”、“沧浪”以表达“逍遥游”的老庄思想,或把水面中的倒影与光影喻为充满灵动气韵的幻境,如置身瀛壶胜境,天然图画之中:“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槛外行云、镜中流水,洗山色之不去,送鹤声之自来,境仿瀛壶,天然图画,意尽林泉之癖,乐余园圃之间”、“池塘倒影,拟入鲛宫”等。这些对水体的描述均表达了园主人通过对园中之水的遥望与迁想来寄托情思的方式。总体看来,日本古典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以池、泉等水景为重点展开布局,也充分表达了造园者对园中之水的情感。
2.中日古典园林理水造景的不同之处
2.1 两国的环境的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有明显的大陆和山岳特征,而日本则为海岛和大海特征, 因此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反映在园林上即成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东、南为海,西、北为山的中国,山地多、平原少,因此中国园林在山水平衡上,表现为山多水少,平地多、水面少;在园林布局上摹拟中国地形采取西北为山,东南为水布局。园林中水景多取象于溪瀑之流水和沼泽湖海之静水。山景中,园中池沼以外的以远山为题,池沼以内的则以蓬莱仙山为蓝本。除山景、水景的创造外,还有路景,讲究以曲为美,以幽为上。而作为岛国的日本,陆地面积狭小,岛上山地多、平原少。因此日本园林在类型上向海岛型、海洋型、水路型发展。总体上来看,日本古典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2.2 对山水本质的审美意义不同
中和与空无是中日古典园林在审美观念中的差异。园林就是追求“中和之美”,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使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儒、道两家都非常重视“中和”。儒家强调“和为贵”,“中和”有两个含义:一是多样性。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即多样性的和谐组合;二是适度性。孔子讲“过犹不及”,即不偏不离,恰到好处。中和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充分的体现。日本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中和之美不同。他的审美观念追求的是一种禅味极浓的、幽深的“空无之美”。日本文化受佛教文化影响非常深刻,其审美观念具有极浓的宗教色彩。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反省人身,但求寂灭的空无之美。例如日本室町时代的枯山水庭院擅长运用写意和暗示的手法,通过白砂,石块还有少量的苔藓等单调组合,形成冷寂凝滞的庭院基调。日本园林中的岩石、流水、群山、树木、小桥、曲径就是人生坎坷的象征。
2.3 理水手法不同
2.3.1 中国的“真水”设计
中国园林之中的“水”是园林“活”的来源,水作为万物之源,首先人的生存离不开水,植物的生长与繁盛也必须要有水的灌溉,无水不成园,中国的园林必定要有水的存在,这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中国园林必须以水源作为造园的基本条件,重视山水画似的“真水”设计,通过造园,自然界各种形态的水,被纳入到园林的景色之中加以利用,这称之理水。古人云:“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以水活”,通过对古典理水艺术的变化与创新,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水景的主题立意和造型艺术手法,以再现自然式山水为主要特征,丰富现代园林的理水手法和文化底蕴。从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艺术手法上来看,园林理水的意境和手法,源于自然界的湖、潭、湾、瀑等,但绝对不是对自然水体进行生硬模仿或简单浓缩,而是对自然水体作抒情写意的再创造,大多取其意境的联想。中国园林中理水方式决定了造园的选址就极为重要,没有水源何来水之说,因此传统的园林在选址上必须考虑具有水源的地理位置。
2.3.2 日本的“假水”设计
日本园林中以“假水”造园而闻名,通过禅宗来想象水意.这种手法虽然比较偏激,但却是给予水以更为新颖的创意手法。日本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但在日本的园林中对于水景的审美标准却非常不同,日本园林的水景设计存在“真水”和“假水”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真水”是具有真实性的水的形态,“假水”是指虚拟性的水的形态。“假水”是指用砂或植物来代替真水造园。“真水”的代表为池泉园,而“假水”主要以枯山水为代表。
2.4理水基本原理不同
从理水基本原理上看,中国理水原理为“小水则聚,大水则分”,丰富空间,增加景深。例如留园的理水则是以聚为主。池中仅筑一小型石岛——“小蓬莱”,以廊架曲桥连接两岸,划出小片水域,与“清风池馆”围和成幽僻景区周围环境安排十分紧凑,围绕水面层层展开。而日本园林除了某些舟游式池泉园,如桂离宫,京都御所等,一般水体都较小,在聚散关系上以聚为主,枯山水则没有聚散之说。例如京都清水寺成就院庭园,该园池泉幽静深邃,明月倒影水面,池面呈东西略广,北部略窄的三角形,整体布局依然以水体为中心,井然有序。
2.5水边植物配置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非常重视花木的配置重花重色,但园林中的绿化多用高大浓荫的乔木、灌木。而日本园林中植物景观配置偏叶、偏细部景观在日本的寺院园林中以沙石和常绿树为主,像大德寺大仙院的石庭中,一片白沙之上,只有一颗茶树,红花落在白沙上,令人产生些许神伤。在水体植物上,中国古典园林中有荷、菱、芦苇等不限,而日本古典园林中不常见,水面正常保持干净,仅在普明院庭园和西鸣寺庭园中可见到荷,菱等植物。
2.6园林游览的动静、交通、功能等不同
从园林游览的动静、交通、功能等方面上看,中国园林偏向于动观性,表现为以动游、路游为主的游览路线。游览中国园林水景,感受处于水中央的美感;站在小桥上观景,抑或穿梭于桥与河岸之间,或是嬉戏,或是吟诗„„中国园林追求的是移步易景的美学观以及可居式、可触式、四时四季游等特点。而日本枯山水园林则偏向于静观性,属于参悟式、敬畏式的游览方式。园林所造之境是供人们静观、为人们冥想提供的一个视觉场景,人们只能通过视线进入它的世界。这与中国园林可游可居相比,枯山水园林更像是一幅立体的水墨山水画,是在三维空间中的二维效果。它不是真山真水,不是供人在其中流连、游览、赏玩的,而是供人(特别是禅僧)睹物静思、神游天外的。极其简洁的景物蕴含着极其深远的寓意,体现的是淡泊、玄远、寂灭、往生的宗教情怀,需要心灵的感悟才能体会其中“禅”之浓。
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园林仿佛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让人在其中感受自然的无限之美,并在其中净化我们的心灵。中国的古典园林采用了假山真水,而日本园林中也是仿效自然界中真水,海湖与瀑布都是水的动与静的相互补充。日本园林从“真水”发展到“假水”的枯山水,运用禅意的结合让人从心灵当中去悟出世间的万态,这可说是提升了由物象到精神的更高的境界。中国与日本的古典园林设计当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从文化到设计,从自然到设计都表现出园林设计要来源自然尊重自然还要高于自然的理念。
通过对中日古典园林的理水造景的对比,我们能理清中日古典园林在理水方面各自的经验和成果,应该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与本土文化和谐融糅,找到发展的创新点。,
第二篇:古典园林
山和水在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有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观。仁者何以乐山呢?因为山的稳重高大象征了人的憨厚,智者乐山在于水的清澈象征了人的明智。人类对山水的认识是园林观念形成的基石,借用老子对物质分类的认识,一种是原始自然物质,一种是以气为概念的人化物质,而园林建筑就是两者之间的产物,是一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再水一方。伊人在水,在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这又被称为西子的一湖碧水,自古以来留下了多少名媛,多少才女的身影。每当“月上柳梢头”的时候,人们就会想起生长在杭州的朱淑真,每当眺望“藕花深处”人们也会想起“词名远播”的李清照。(当然)栖身于西湖之畔的江南才女苏小小,更是让后世文人多发临水平吊之声。西湖园林作为江南古典园林的杰作,它既是爱情的多发地段,也是传奇的集散之区。
到底何为中国古典园林?其最初的形式是怎样呢?请看千古流传的古典园林。
一、千古流传的古典园林
(一)古典园林的界定
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提到中国古典园林的概念:“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有人做,宛自天开”的境界。”
(二)古典园林的历史
1.殷商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园圃囿等字,但这时的“园”或“圃”,则是蓄养禽兽的地方,逐渐成为帝王贵族的玩乐场所,如《史记》中记载:商纣王“后赋税以识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诗经》描述周文王有一个方圆几十里的灵囿,内有高台、池沼,灵囿内饲养了各种珍贵的动物、灵异的禽鸟。商纣王的鹿台是昏庸骄奢的代表,而周文王的灵囿是仁爱亲民的典型。
2.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各地诸侯纷纷割据称霸,建宫设囿以图游乐享受 1 的风气盛极一时。园林的营造,也开始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自然山水主题正式萌芽。而且在园林中勾亭建桥,种植花木,如《述异记》记载: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作海灵馆”、“建梧桐园”等,规模宏大,“崇饬土木”。吴王夫差为哄得美人开心,为西施修建姑苏台。为了增加情趣,夫差命人修建天池,池中放龙舟,舟上歌舞声辉。
3.秦汉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在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为神仙居住,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迷信于传说,派人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之后历代的帝王都有这样的梦想,而这种迷信的心理慢慢的成为帝王营造园林的一种精神追求,开拓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构思。秦代建造园林,以模仿自然山水,开池置岛,布置出理想中的东海仙山。汉武帝在都城长安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构筑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此后这种布局成为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布局方式,中国园林中一池三山的模式由此确立,由此中国园林中“一池三山”模式开始确立。
4.魏晋
著名的西晋石崇修建的金谷园,园内珍宝无数、美女如云。绿珠是他最喜欢的歌妓,苏秀仰慕绿珠已久,有一天苏秀到金谷园做客,与石崇商量:“能否把绿珠让给我呢?”石崇没有答应,等到苏秀得势的时候,有一天帅大军把金谷园围围得水泄不通。石崇对绿珠说:我今天是因你而获罪啊!”绿珠说:“妾当孝死君前。”说罢纵身一跃,坠楼而去。唐代诗人杜牧经过金谷园时触景生情,写下《金谷园》一诗: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早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花落犹似坠楼人。
5.南北朝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代,位于苏州古城的枫桥镇。听钟声烦恼清,寒山钟声名扬中外。传说唐代诗人张继落榜之后,途径枫桥,月落无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6.唐宋
唐宋时期是文人荟萃的时代,文人园林在唐朝开始兴起。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 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辗转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
7.明清
始建于清代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汲取江南造园手法和意境修建而成,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二、古典园林的类型及构景技巧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皇家园林的园主为帝王,私家园林的园主则为贵族、官僚、文人、商贾等。寺庙园林主要是用于宗教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
(一)类型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的营造,反映出统治者正事之余追求奢侈极欲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移天缩地于君怀”,或朱珠碧瓦,以满足帝王统一的思想;或一池三岛,以沉溺于海外仙山的幻想。例如,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故宫四大花园。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的功能主要是满足官僚、文人、富商的生活享受而建的,私家园林则创造一种暗香盈袖、月色空庭的闲适安宁,体现山林隐逸的意趣和远离尘嚣的追求。例如,沧浪亭、拙政园、沈园、留园、耦园。
3.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突破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分布上的局限,可以广布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正如宋赵抃诗道:“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也如俗谚所说:“天下名胜寺占多”。寺庙园林的选址多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自然景色的优美,环境景观的独特,天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高度融合。例如,苏州狮子林、曲阜孔庙、寒山寺。
4.公共游豫园林
公共游豫园林指的是具有天然景观特点,并逐渐开发建设成为有大量著名游览点,带有公共性质的游憩场所,在性质和风格上与皇家 园林和私家园林异趣,又与纯粹的天然风景有区别。例如,西湖园林、上海豫园。
(二)构景技巧
虚并不意味着无,与“无为而为”一样,“非实而实”的虚,所产生的意境,给人更为广阔、幽远的遐想。园林中若以亭、台、轩、榭、栏杆、廊椅等代表为实景,那么影、帘、屏等则象征着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相衬,从而产生更完美的结合。
1.实景
(1)亭
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
亭
亭即停止,是供游人休息、纳凉、避雨与观赏四周美景的地方。亭不设门窗,有顶没墙,四面迎风、八面玲珑。其形态千态百姿,丰富多彩,其形象婷婷玉立,可使山水增色。
亭在园林中必可立足观景,在选址时,它四周必有颇具特色的美景,且所选的观赏角度、观赏距离也是最佳的,故亭素有“园林之眼”的美称。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释名》)园中之亭,应当是自然山水或村镇路边之亭的“再现”。水乡山村,道旁多设亭,供行人歇脚,有半山亭、路亭、半江亭等,由于园林作为艺术是仿自然的,所以许多园林都设亭。但正是由于园林是艺术,所以园中之亭是很讲究艺术形式的。亭在园景中往往是个“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山水之间,有亭可憩,方能渐入佳境,苏轼说:“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张宜诗云:“江山无限景,都在一亭中。”在江南一座亭可能就是一部传奇。在岭南,至今还能看见十里长亭,长亭外,古道边,芳
草碧连天。
(2)台
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台,观四方而高者。――《说文》岭南潮州,明代有凤凰台,夏日里,登高而歌,朗吟独酌,江风阵阵,无限快意。成为观赏韩江风光绝佳之地。琼花台在佛山梁园,至今仍作为粤剧的舞台,频频演出。都说人生如戏,这戏又演给谁看呢?还是放翁说的好:人间万事消磨尽,唯有清香似旧时。
(3)轩
有窗的长廊或小屋等。轩与亭不同的地方是:轩内设有简单的桌椅等摆设,供游人歇息,一般来说,园林中的轩多为诗人墨客聚会之所,要求环境安静,造型朴实,并多用传统书画、匾额、对联点缀,能给人以含蓄、典雅之情趣。轩也多作赏景之用。
归有光的项脊轩实际上是一间破屋: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这样一座漏洞百出的老屋,却倾注了归有光的无限的眷恋。在他的眼里月光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4)榭
水边的敞屋称水谢。其特点:在水边架一平台.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于岸边,上建亭形建筑物,四周柱间设栏杆或美人靠,临水一面特别开敞。水榭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点缀水景,供游人观赏水景,在旅游中亦常作茶室之用,游人在此一方面可休息纳凉,另一方面还可品茗观景,一举多得,所以它是驻足观赏水景的理想之地。
东莞可园中,有擘红小榭,这是可园的园主张敬修与宾客游园品尝荔枝的地方。张敬修虽行伍出身,却是品味极高的艺术家。荔枝乃岭南佳果,被誉为“果中之尤物也”,与红颜知己相携与荔枝树下,月在荔枝梢,人行香花间。可是,执手相看荔枝,擘红挽绿,那个美人是谁呢?张敬修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可命运却让他带兵打仗,镇压红巾军时,兵败,被撤职,身负重伤,回可园。在广西征战途中,他认识一位红颜知己,此女颇具才情,做了张敬修的幕僚,张敬修负伤后,她也回到了可园。当时张敬修的慕客写词一首,词云:可人如玉,雪海香天金作屋。卷上珠帘,豆蔻梢头月子纤。平蛮幕里,记得羽书留粉脂。细马驮将,5
谁识参军是女郎。
2.虚景
(1)影
影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幻成不同的感触。在中国园林中,够景有虚实,而影则是虚景中的主要角色,看影可以使人产生幻想,留连其中,朱自清的作品从《背影》到《荷塘月色》中稀疏的美丽的倩影,能引人思考。
(2)帘
“花影压重帘”,帘在建筑中起到“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的美人可以引人入画。记得在“文革”中失去的数十封女作家凌叔化写给徐志摩的信中画的则是“帘影双燕”,毛笔小楷出之,文情令人销魂。
(3)屏
“屏”一般称为“屏风”,在空间中给人一种似隔非隔的感觉,从前女子的房中,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通道与视线。杜牧的《秋夕》 “银竹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十分令人向往。
三、古典园林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构成因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中有“三境”之说:物境、情境、意境。讲的是审美的过程,即由客观的“物境”进入主观的“情境”,然后在创造出理想的“意境”。人在审美的过程中心与物、情与景、意与物的交融。中国园林是含蓄的、自由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有伤心之感。西方园林,更中规中矩,注重悦目之感。可见,“意境”则是心灵上的一种感染。
(一)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狮子林是苏州现存唯一一座始建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国元代的园林,它是由一位禅师为纪念他的老师而建造的。园内假山众多,各种造型奇特的太湖石遍布其上,其中有很多形状酷似狮子,因为佛经中如来佛主传经说法被称为“狮子吼”,故而这座由佛门弟子创造古典园林便有了“狮子林”这样一个名称。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叠石为山是模仿自然的主要手法之一,但像狮子林这样以假山为主来点缀 6
园林几乎是一个孤立,因而又有了“假山王国”之美誉。狮子林将山川的壮丽融入苏州古典园林特有的秀美独树一帜。和其他园林一样狮子林深居于闹市之中,从这个角度看去,可以明白苏州的古典园林为何又被称为城市山林。相传几百年前僧人们在这里打坐、修禅,而在园林主人的眼中,一座座奇峰如同名悬高势,更多的时候他们会点燃一炷高香,在群峰环绕之中参悟着俗世间的生老病死,天堂里的转世轮回。
1.景点欣赏
(1)燕誉堂
此厅是苏州园林中较为著名的鸳鸯厅。所为鸳鸯厅就是一座大厅内用屏门、挂落隔成南北两部分,从内部看似两厅相连,但布置相异,装饰、家俱、陈设各不相同,在功能上,前厅常为招待贵宾,内“堂”为密友聚谈,女眷欢聚的地方。
(2)立雪堂
堂中置落地圆光罩(俗称“一根籐”地罩,此罩似迷宫图案,苏州园林中有两只,此为其中之一)。堂名出自禅宗典故“慧可见达摩”。意在尊师重道。
(3)小方厅
东西两侧墙上有呈矩形的砖砌月洞,东窗外是素心腊梅,西窗外是称为城市山林的假山和林木。以窗洞、门洞为画框,观赏外面景色,称为框景。两幅“框景”,如两幅山水画,尽现造园主人的匠心,意境深远。
(4)指柏轩
两层楼建筑,指柏轩来自“赵州指柏”的典故。另一说源于宋代朱熹的诗句“前揖庐山,一峰独秀”;指柏轩体态高大,四周围廊,有栏杆围合。轩前古柏数株,并与假山石峰遥相呼应,为狮子林主景之一。
(5)见山楼
取晋代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故取次名。二楼有直通假山的通道,可谓依山建楼。见山楼的面积仅为指柏轩 的十分之一,既衬托出指柏轩的高大,又不与假山争高低,可谓匠心独具。
(6)花兰厅
面水而筑,前有平台。厅南14扇落地长窗,刻有唐诗各一首,厅北6扇长窗均刻有山水人物故事。厅内步柱不落地,柱端雕刻成花篮形状及梅、兰、竹、菊。厅中间设屏门4扇,南刻松寿图,北雕王同愈撰汉代仲长统《乐志论》。此为夏天赏荷的好地方。
(7)湖心亭
湖心亭有曲桥通东西两岸,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故又名“观瀑亭”。亭下四周,假山林立,树木森森,亭伫立水中央,池鱼跃波,垂柳拂水,生机一片,在此可环视全园景色。
(8)古五松园
院前用峰石遮蔽视线,使建筑半隐半现,展露头角,视线随人行转入院内顿觉开朗。清康熙时狮子林内有五棵参天古松,故狮子林又名五松园。
(9)真趣亭
亭内装饰金碧辉煌,绘有凤穿牡丹图案,雍荣华贵。还饰有“秀才帽”图案,寓意“秀才本是宰相苗”,鼓励认真读书,奋发向上,三面设吴王靠,饰有木刻狮子。在此小坐,可悉心欣赏湖心亭、九曲石桥、石舫、飞瀑和连绵的假山远景。
(10)石舫
人称“不系舟”。系二十世纪20年代最后一任园主所建,中、后舱均为两层。石舫四周安有86扇镶嵌彩色玻璃的和合窗。在设计上学习了西方,运用了圆柱,玻璃。从内部看出去,每个窗户都采用了框景的设计手法。
(11)暗香疏影楼
楼依湖而建,一层为通道。上楼南面可欣赏到园景大部,与问梅阁、五叠瀑布、听涛亭及400年的古银杏树组成园西部景区,古朴而幽静。
(12)飞瀑亭
此亭为卷棚歇山顶方亭亭南有瀑布自山顶飞流直下,亭中有石桌与四只石鼓墩座此可听水流飞溅声,但因山石树木阻挡,并不能看到瀑布故亭内悬额“听涛”,与湖心亭“观瀑”互相呼应。
(13)问梅楼
名字出自禅宗公案,是西部园景的主体建筑。筑于土山之上,阁前遍植梅树。(14)双香仙管
长方形单檐亭,屋顶与廊共用,三面围木制栏杆,亭内设汉白玉石台。此处,冬闻腊梅香,夏亦可闻荷花香,绿荫浓浓、古意盎然。
(15)扇子亭
扇亭:外形象折扇的扇面。扇形月洞,扇形吴王靠,扇形石台。置身其中,可饱览园景。
(16)文天祥亭碑
文天祥碑亭:亦名正气亭,亭内碑刻是文天祥狂草手迹“梅花诗”:静虚群动息,身雅一心清;春色凭谁记,梅花插座瓶。寓意:洁身自守的崇高品格
(17)修竹阁
跨涧而筑,方砖铺地,南北两侧有挂落、坐槛,设吴王靠,阁内北望,可见小溪蜿蜒于山间,曲折幽深,南望则见曲折错落的石岸围住湖水一泓,似山中小湖,颇含野趣。
(18)卧云室
凸字形,两层,上、下各6只戗角飞翘,造型奇特,苏州园林中独此一“室”。楼阁周围空间极狭,似在石壁重重的山坳中,“卧云”出自元好问诗句。
(2)造园手法
狮子林虽缀山不高,但洞壑盘旋,嵌空奇绝;虽凿池不深,但回环曲折,层次深奥,飞瀑流泉隐没于花木扶疏之中,古树名木令人叫绝,厅堂楼阁更是精巧细致,无愧为吴中名园。园以叠石取胜,洞壑宛转,怪石林立,水池萦绕。依山傍水有指柏轩、真趣亭、问梅阁、石舫、卧云室诸构。
狮子林的古建筑大都保留了元代风格,为元代园林代表作。园以叠石取胜,洞壑宛转,怪石林立,水池萦绕。主厅燕誉堂,结构精美,陈设华丽,是典型的鸳鸯厅形式;暗香疏影楼、扇亭等均各有特色,耐人观赏。
园内四周长廊萦绕,花墙漏窗变化繁复,名家书法碑帖条石珍品70余方,9
至今饮誉世间。
(3)堆山理水
游人穿洞,左右盘旋,时而登峰巅,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差,如入深山峻岭。洞穴诡谲,忽而开朗,忽而幽深,蹬道参差,或平缓,或险隘,给游人带来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趣味。
园内水体聚中有分。聚合型的主体水池中心有亭伫立,曲桥连亭,似分似合,水中红鳞跃波,翠柳拂水,云影浮动,真是“半亩方塘一镜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水源的处理更是别具一格,在园西假山深处,山石做悬崖状。一股清泉经湖石三叠,奔泻而下,如琴鸣山谷、清脆悦耳,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引人注目的人造瀑布。
(4)植物配置
苏州园林的植物配置基调是以落叶树为主,常绿树为辅。用竹类、芭蕉、藤萝和草花作点缀。通过孤植和丛植的手法,选择枝叶扶疏、体态潇洒、色香清雅的花木,按照作画的构图原理进行栽植,使树木不仅成为造景的素材,又是观景的主题。
许多树木的种植与园林建筑和诗词匾联、人物典故相呼应,喻情于草木。暗香疏影楼和问梅阁推窗可见三、五株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尤其问梅阁中桌椅、吊顶都是梅花形,窗纹用冰梅纹,书画内容亦与梅有关,与地上“冰壶”古井共同构成一幅思乡的画卷。
(二)诗情画意的景观
红阑杆畔,白粉墙头。桥影媚,橹声柔。清清爽爽,静静悠悠,最爱是苏州,一个有古典园林,又有水巷临居的苏州,素来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称。
在星罗棋布的苏州园林中,有一座风格自然、朴素开朗,又富有文艺和书卷气息的名园,它就是被誉为江南园林之首的拙政园,为明代进士御史王献臣所建。建园期间,王献臣请江南才子文徴明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通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在文徴明看来,拙政园是园主以物寄志,以史寓志的最佳表现,10
即所谓“人在山林,志存高远”。归隐后的王献臣把自己对政治国事的抱负一泻如注地放到了园林上,“筑室种树、浇园鬻蔬、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
园林,既然寄托了主人的政治抱负,必然就有与众不同之处,就像中国文人的归隐是为了出世,王献臣在造拙政园时仍然保留着一条充满苏州民居特点的中轴线,而居于中轴线上的建筑就是这座“远香堂”,站在金碧辉煌的“远香堂”向上下眺望,北以水面做背托展开,东西南北都能够纵容之观赏,我们在这里似乎看不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却能感受到一种略带威严神圣又具有文人式的傲骨之气。小沧浪为拙政园奇特一景,早期的小沧浪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到了晚清时期,这里已形成一组水院。小沧浪的北面为旱船,其上楼下坞三面伸向水中,酷似一艘凌波而行的船,在静止的空间中展现飞动之态。“荷风四面亭”置于一片水乡半岛中,从亭中四面望远,却能感受天地风烟之变化,而人在亭中又融于这风烟变化之中,最终达到风烟由此亭而出,由我胸怀而出的境界。
康熙皇帝于公元1703年大兴土木,疏浚湖泊,建造了行宫避暑山庄,山庄宫殿区布局严谨、建筑朴素,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的融在一起,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实现了“理朝所政”和游戏娱乐功能上的高度统一。在避暑山庄的银湖中有一座小岛,岛上就有模仿苏州狮子林的文园狮子林,这里怪石嶙峋,湖石假山与古建筑交相映衬,成为避暑山庄模仿江南造园手法的典型。康熙曾夸耀说:“天然风景胜西湖”,这种说法并非夸张。在湖区中央,有一座楼阁,名叫“烟雨楼”。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在烟雨楼下小憩,午后喝了些酒便睡着了,他梦见一个亭亭玉立的美人斜倚着栏杆,独自凭栏远眺。乾隆皇帝的这种烟雾迷蒙,美人凌波微步、款款而来、时隐时现的感觉正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魅力美学起点,然而江山的稳固是不容虚幻的。
乾隆皇帝以“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之点缀乎”的感慨,通过理水、叠山、莳花、选石筑造了清漪园,也就是现今的颐和园。清漪园于公元1750年开始兴建的,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依托,在原有真山真水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地整形改造,其景致几乎可以与杭州西湖的一一对应。昆明湖虽然尺度略小于西湖,但两者平面轮廓基本一致。西湖有苏堤,清漪园有西堤,两者都已六桥串联,南 11
北遥相呼应。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灵,水是中国园林脉络气韵的根源。清漪园以“衔山抱水”的形态建园,正所谓“山不能动以水缭绕之”。水的环绕伏脉龙蛇,势通万里,尽造化之真意。“层楼雅号画中游,四面云山画景收”,乾隆皇帝用诗句描绘了诗情画意的中国皇家园林,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园林是十九世纪末年从新修过的清漪园,一位叫做叶赫那拉.慈禧的老人将园林的名字改为“颐和园”。
(三)凄美回味的爱情
一个宋朝的园林能够一代代传下来,到今天依然有名,也许只有绍兴的沈园了。沈园的出名却是由一曲爱情悲剧引起的。诗人陆游和表妹唐婉在园壁上提写的两阙“钗头凤”是其中的热点,陆游也许是宋朝最好的一个诗人,但肯定不是一个值得唐婉为他而死的人。表妹唐婉是在一个秋天为她忧郁而逝的,临终前她还在念着表哥那阙被后人传唱的钗头凤。
这是南宋的春天,年迈的陆游再次踏进了沈园,在斑驳的园壁前,诗人看到了自己四十八年前提写的旧词,“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在临终的日子里,一遍遍回想自己和表哥那段幸福的岁月,陆游二十岁时初娶表妹唐婉,两人诗书唱和、绣花扑蝶,就像旧小说中才子佳人的典型故事,可惜这样的日子太短,唐婉只记得有一天婆婆对她说:“你们两个太相爱了,就会荒废儿子的学业,妨碍功名的。”唐婉至死都没有想通相爱也会是一种罪名,不过她更没有想通的是那个据说在大风雨之夜出生在淮河一条船上的诗人,后来又横戈跃马、抗击金兵的表哥,竟然维不了父母之命,在一纸休书上签下了羞答答的大名。
陆游四十八年后重游沈园,发现了园壁间一阙褪色的旧词,也叫“钗头凤”,这是唐婉的词迹:“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试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旬问,咽泪妆欢。瞒瞒瞒!”在南宋的春天,陆游没能握住风中的一双红酥 12
手。
第三篇:读《中日夏令营较量》有感
读《中日夏令营较量》有感
《中日夏令营较量》讲述了发生在1992年8月的一次夏令营,读过以后令我思绪万千。
文章主要写了:在内蒙古乌兰察布蒙草原上举行了一次中日夏令营较量,通过生病、过艰难路段等几件事暴露出了中国的孩子太娇气、生存能力差和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等弱点。另外还有作者的一些感想。
读过这篇文章后,我深感,作为祖国的下一代,我们是不是应该让自己吃点苦头了?是不是应该挣脱出父母的双手,自己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了?如果我们还像上一代一样的话,那么在将来的社会上,有几个人能站稳脚跟?中国又如何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日本注重生存状态和环境意识。可我们呢?望子成龙,可是成什么龙?过多的呵护已使我们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难道棉队中国辉煌的历史,我们就真的问心无愧吗?
十几年前的孩子是这样的,十几年后的情况又何尝不是呢?生活上我们暂且不论,可学习工作方面呢?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我相信有许多大人也做的不好。学生中一定有不少人都是回到家放下书包就去看电视或去玩,等到看够了、玩够了,再去写作业,可能有些人还是边写别吃东西。而大人呢?有谁会在下班后看看会议记录,替公司的下一步筹划一下。是的,这都是些小事,可是为什么没几个人把它们做好?它们有那么难吗?
中国的新一代不如日本,这是事实,但事实不是历史,它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但愿这个事实可以在不久的见来得到改变!
第四篇:中日酒文化对比日语
毕业设计
浅谈中日酒文化对比
作者
专业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目 录
摘要 ······························································ 3 要旨 ·············································· 错误!未定义书签。绪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1中日酒文化背景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中日酒文化的起源 ············································ 6 1.1.1 中国酒文化的起源············································ 6 1.1.2 日本酒文化的起源············································ 7
1.2中日酒文化社会影响 ········································· 7 1.2.1中国酒文化社会影响 ·········································· 8 1.2.2日本社会酒文化 ············································· 9 2中日酒文化对比 ················································· 9 2.1中日酒的种类和命名 ··········································· 10 2.1.1中国酒的种类和命名 ········································· 10 2.1.2日本酒的种类和命名 ········································· 11 2.2中日酒德酒礼
··············································· 11 2.2.1饮酒方式和礼仪中的酒文化 ··································· 11 2.2.2祭祀中的酒文化 ············································ 12 2.2.3婚俗中的酒文化 ············································ 13 3中日酒文化的异同点 ············································ 13 3.1中日酒文化共同点 ············································ 13 3.2中日酒文化不同点 ············································ 14 结论 ····························································· 15 谢辞 ····························································· 16 参考文献 ························································· 17
第 2 页
共 17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摘要】
酒文化无论在哪个国家的民俗中都占有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同属东方民族。两国从古代就开始了交流,日本从中国学习技术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文化,在各方方面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其中酒文化也出自同一渊源,中国的传统文化、农业文明和曲酒酿造技术传到日本,促进了日本文化及酒业的发展。中日两国的酒文化历史、酒俗、饮酒态度和酒德酒礼都大同小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中日两国人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借鉴,在差别中寻求融合,在融合中保存差别,共同创建适合于本国国情和世界酒文化发展方向的新型酒文化。本文以中日两国的酒文化为研究对象,进行展开论述。本文首先从中日两国酒文化的起源,社会影响等方面详细说明,接着从中日两国酒文化的多个方面,例如酒的种类和命名,喝法的差异,酒德酒礼等方面,对中日两国的酒文化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通过对两国酒文化的比较,总结出两国酒文化的异同点。【关键词】中日;酒文化;交流;发展;异同点
第 3 页
共 17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要旨:
酒文化はどのような国の習慣においても重要な地位を占める。両国の距離が近く,一衣带水の国である。两国は古代からさまざまな交流がはじまり、日本は中国からの技術を勉強するとともに、中国の文化を吸収し、各方面に似ている生活方式と文化がある。その中の酒文化が同じ根源であり、中国の伝統的な文化、農業文明および醸造技術は日本につたわり、日本文化と酒造の発展を促進した。中日の酒文化史、飲酒の習俗、酒に対する態度と飲酒の礼儀作法は大同小異であり、それぞれの長所と短所がある。中日の国民はお互いに交流し、勉強し、差異の中に共通処を見つけ出しながら、自分の特色を保つ。共同で自国文化と世界酒文化の発展に適する新型酒文化を創ろうとしている。本稿は中日酒文化を研究対象にして検討し、先ずは中日の酒文化の起原、発展、特徴などから説明する。それで、中日酒文化の各方面から、たとえば、酒の種類とか飲む方法の異同とか礼儀などの方面から中日酒文化を詳しく分析する。最後に両国酒文化の比較することを通じて両国の酒文化を総括する。
キーワード: 中日 酒文化 差異 交流 発展 異同
第 4 页
共 17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绪论
在中国,酒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们曾有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仪,无酒没有乐趣这样的说法。人们用酒来招待朋友,因为酒可以增强气氛,同时酒也可以暂时消除自己的烦恼。无论是家里过节,人际交往,还是庆祝国家喜事都离不开酒。酒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对于更多的人来说,酒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伙伴。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一种不可取代的作用。酒被誉为“繁荣之水”。
在世界上,酒的种类非常之多,因为各个民族受气候和风土的影响,都有着各自的酿酒方式,自然也就孕育出了与众不同的酒文化,酒文化可以定义为以酒为中心的一系列物质,艺术,精神,风俗,心理,行为等现象的综合体。这其中包含了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而且还涉及到了关于酒的社会文化,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
研究酒文化,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而且酒文化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划。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直以来维持着友好的关系,彼此之间互相学习,互通有无,因此两国的文化和习惯非常类似,但是两国在历史的发展中还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酒文化。
第 5 页
共 17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1中日酒文化背景概况
1.1中日酒文化的起源 1.1.1中国酒文化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国,是三大酒系的发源地之一。关于中国酒的起源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传说。但是,最原始的酒是依靠谷类发霉,并且经过长时间的发酵下形成的。
中国的酿酒技术可以说是中国酒文化发展的重要象征。日本著名的酿酒专家坂口谨一郎曾经高度评价中国发明的曲子(将粮食、糠等蒸后繁殖酵母菌而成的发酵剂)完全可以和中国的四大发明相提并论。
当然,古书中关于酒历史的记载的真实性很难去验证,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关于中国的人工酿酒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地下挖掘出来的文物来证实一下。实际上从出土的大量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古老酒杯来看,早在7000多年以前,中国人就开始人工酿酒了。1.1.2日本酒文化的起源
日本,关于酒的起源和酒的酿造文献并不多,大多数日本人认为弥生时代的农耕者在九州,京畿等地的酿酒活动是日本酒文化的起源。那个时候,日本用咀嚼法来造酒,在日语中称之为口齿办。在《古事记》中有关于咀嚼酒的记述。在古代的王宫,通常用女人咀嚼过的饭来发酵造酒。在那个时代,酒只用于祭祀神灵和祖先。人们通过酒来和神灵交流,表达敬意。
到了奈良时代,用曲子酿酒的方法开始普及起来,在宫廷已经设立了专门造酒的部门,酿酒者被称为“刀自”意为已婚的妇女。之后,因为和中国进行交流。得知中国酿酒的鼻祖叫做杜康。所以日本人把酿酒水平最高的人的称号由“刀自”改为杜氏。现在,日本把酿酒工厂的最高技术指导者称为杜氏。由此可见,中国和日本两国酒文化渊源之深。在镰仓,室町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酿酒已经不仅限在王宫内,已经扩展到寺院和神社,酒开始作为普通的商品在市场上广为流通,以京都为中心的都市,开始出现了卖酒的居酒屋,因为居酒屋的出现给爱喝酒的人们提供了喝酒的场所,所以居酒屋非常有人气。至此以后,酒从高级的祭祀品转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
第 6 页
共 17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1.2中日酒文化社会影响 1.2.1中国社会酒文化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饮品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历史一起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是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单是为饮酒而饮酒,也是在饮文化。
中国是屹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酒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就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溶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就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来讲,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因此所有的政治和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因为中国的酒,多是用粮食酿造而成的。所以酒必须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酒业的兴衰,各个朝代统治者都会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控酒的生产量,从而确保民食,在一些地区,酒业的繁荣对提高当地的社会生活水平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酒与社会经济活动也是密不可分的。
酒,在中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及酒神精神的象征。
因醉酒而获取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摆脱精神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不止诗词如此,在绘画和中国的书法中酒神精神也到处可见。众所周知,郑板桥的字画很难得,于是人们拿狗肉和美酒款待他,郑板桥明知道这是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还是经不住狗肉和美酒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
第 7 页
共 17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由此可见,酒对中国的艺术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酒有着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人们通过喝酒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构建和维持人际关系。在世界上,喜欢喝酒的民族多不胜数,但是像中国这样把酒和民族,文学,风俗紧密的结合起来,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酒文化,恐怕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做到。1.2.2日本社会酒文化
日本是非常重视集团活动的国家,为了保持机体的稳定,喝酒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仪式。日本人下班以后,上级和下级会一起喝酒聊天,这样做不仅可以使上下级关系融洽,还可以提升整个集体的凝聚力。因此,就可以看做是日本社会的润滑剂。
在日本全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喝酒,而且这个数量还在增加。日本男人非常喜欢喝酒,很多人下班后不会直接回家,而是要到居酒屋喝上一杯。居酒屋是体现日本酒文化特征的产物。虽然日本人把沉默是金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但是遇到麻烦时,还是可以借酒消愁。
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酒文化迅速发展起来。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一些有名的小说家和文学家发明的酒文化名词被流传开来。外国的记者和评论家甚至把这一现象称之为“酒店文学”。日本酒文化的发展对维持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维护日本社会的等级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中日酒文化对比
2.1中日酒的种类和命名
从中日两国的酒文化起源来看,两国不仅酿酒历史悠久,而且由于酿造方式不不同和多样,两国的酒的种类和命名也就名目繁多,因此,从酒的种类和命名也能清楚的反映出中日两国的酒文化的特色。2.1.1中国酒的种类和命名
中国酒大致上可以分为白酒、老酒、果酒、药酒和啤酒等五类。
白酒是用粮食和其他含有淀粉的农作物为原料,以酒曲为糖化发酵剂,经发酵蒸馏而成。白酒并非是白颜色的,而是指无色透明的蒸馏酒,特点是质地纯净、醇香浓
第 8 页
共 17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郁,味感丰富,酒精度在30度以上,刺激性比较强。有名的的白酒有茅台酒(53度),五粮液(60度),汾酒(50-60度)等。
黄酒因为是酿造酒,所以颜色为接近琥珀的黄色,这便是所谓的老酒,其中尤为有名的是绍兴酒(13—18度),黄酒的产地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区。
药酒是以成品酒(大多用白酒)为酒基,配各种中药材和糖料,经过酿造或浸泡制成,具有不同作用的酒品。药酒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滋补酒,它既是一种饮料酒,又有滋补作用,如竹叶青酒,五味子酒,男士专用酒,女士美容酒;另一类是利用酒精提取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以提高药物的疗效,此种酒是真正的药酒,大都在中药店出售。
啤酒是以大麦为原料,啤酒花为香料,经过发芽、糖化、发酵而制成的一种低酒精含量的原汁酒,通常人们把它看成为一种清凉饮料。其酒精含量在2度~5度之间。中国酒类品种繁多,命名方法各异,但是能清楚的反映出中国的酒文化特色。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十种方法:
⑴以地名或地方特征命名。以一个地名(省、市、县)来作白酒名称或以地方名胜
或地方的美丽传说来命名,如贵州茅台酒、山西汾酒、泸州老窖酒、双沟大曲酒、苏 酒、皖酒、孔府家酒、杏花村酒、等等。
⑵以生产原料和曲种命名。以生产白酒所用的粮食原料及曲种来命名,如五粮液酒、双沟大曲酒、浏阳河小曲酒、高粱酒、沧州薯干白酒、小高粱酒等等。
⑶以生产方式命名。主要是以“坊”、“窖”、“池”等作酒名,让人感到这酒的年代的悠久,有信任感。如泸州老窖酒、水井坊酒、千年酒坊酒、国坊老窖酒、月池酒等等。
⑷以诗词歌赋、历史故事命名。如蒙古王酒、杏花人家酒、杏花村家酒、大宅门酒等等。
⑸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命名。如两相和酒、曹操酒、宋太祖酒、百年诸葛酒、华佗酒、钟旭酒、秦始皇酒、君临天下酒、太白酒、等等。
⑹以佛教道教、仙神鬼怪命名。如老子酒、庄子酒、中国道酒、小糊涂仙酒、酒妖酒、酒鬼酒、酒神酒等等。
第 9 页
共 17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⑺以历史年代命名。如1573酒、1915酒、百年皖酒、六百岁酒、1952晋原酒、清宫酒、千秋汾酒等等。
⑻以时代特征和场所命名。如国藏汾酒、国宾酒、国粹酒、中南海酒、钓鱼台酒、蓝色经典酒、神舟酒等等。
⑼以动、植物命名。如桂花酒、红杉树酒、牡丹酒、真龙酒、熊猫酒、红骏马酒等等。
⑽以情感命名。有情、缘等情感,如今世缘酒、情缘酒、同心结酒、随缘酒等等;有祝福情感,如金六福酒、好日子酒、红双喜酒、等等;有区域情感,如店小二酒、百年老店酒、宿迁人酒、黑土地酒、刘老根酒、土老帽酒等等;有民俗情感,如藏羚羊酒、王朝奶酒、金骆驼酒、唐古拉酒、等等。
从中国酒的名目繁多的种类和命名的特色来看,中国是历史悠久的酒文化大国。2.1.2日本酒的种类和命名
日本酒以米为主要原料,利用酒曲和酵母酿造而成,其酒精纯度在13度至16度左右。酿酒所用的水的水质也是重要的因素,日本各地的纯净水源孕育了日本酒肚特的品质。日本白酒以其酿造方式可分为清酒和烧酒两种。
日本清酒是借鉴中国黄酒的酿造法二发展起来的日本国酒。日本清酒虽然借鉴了中国黄酒的酿造法,但却有别于中国的黄酒。该酒色泽呈淡黄色或无色,清亮透明,芳香宜人,口味纯正,绵柔爽口,其酸甜苦涩辣诸味协调,酒精含量在15%以上,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是营养丰富的饮料酒。
日本清酒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清酒一般可分为最高级的吟酿酒、纯米酒和本酿造酒。
吟酿酒使用碾磨留存率在60%以下的白米、米麯、酿造酒精经过精心酿制而成的日本酒,其特点是带有果香和花香,而且口味清纯。白米碾磨留存率在50%以下的被称为“大吟酿酒”。
纯米酒以白米、米麯以及水为原料酿制的酒,具有香气醇和、口味浓郁且润泽的特点。
本酿造酒以碾磨留存率在70%以下的白米、米麯、酿造酒精以及水为原料酿制的酒,其特点是香味温和,口感清爽。
第 10 页
共 17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日本烧酒制造方法为蒸馏,将原料糖化,发酵后的液体蒸馏生产的酒类,根据原料不同有番薯烧酒,麦烧酒,红糖烧酒,米烧酒等。一些度数较高的酒如泡盛,也是蒸馏而成的米酒,但与烧酒不同的是,泡盛使用泰国米,由泰式风格制作而成,而烧酒使用的是日本米;另外泡盛由黑米曲菌发酵而成,而烧酒是白米曲菌。
清酒的牌名很多,并且基本都有其特定的来由,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其独特的日本文化。日本《铭酒事典》中介绍的就有400余种,命名方法各异。有的用一年四季的花木和鸟兽及自然风光等命名,如白藤、鹤仙等;有的以地名或名胜定名,如富士、秋田锦等;也有以清酒的原料、酿造方法或酒的口味取名的,如本格辣口,大吟酿、纯米酒之类;还有以各类誉词作酒名的,如福禄寿、国之誉、长者盛等。最常见的日本清酒品牌及其有月桂冠、樱正宗、大关、白鹰、白牡丹、松竹梅及秀兰等。大多数日本清酒的命名都有其特定的来由和含义,因此显示出日本独特的酒文化。如:
菊正宗——菊花在繁花丛中显自然淳朴,到处可见。人人喜爱的花卉,不求高贵但求人人喜爱。
朝香——酒的清香就好像清晨扑面而来的空气一样,怡人惬意。
松竹梅——松、竹、梅,日本庭园自然高贵的植物,此酒就像他们一样给人和谐自然又不失高贵的感觉。
千寿、万寿——长寿之人必不可少之意。
上善如水-----感觉就像奔流的水一样向四面八方流传。而日本烧酒的命名多以原料命名区分,如麦烧酒,番薯烧酒等。
日本酒口感多倾向于清淡,并且对于酒的命名也比较素雅,凸显日本酒文化的特色。
2.2中日酒德酒礼
2.2.1饮酒方式和礼仪中的酒文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饮酒也有饮酒的规矩。
在中国的宴会上喝酒大体有三个忌讳:
⑴不能按自己的节奏喝酒
在饮酒的时候,双方一定要干杯,还要一边目光交流,一边喝酒,这是中国式宴会饮酒的基本规矩。而且,中国人一定要大家一起喝。例如:12个人围坐在桌子旁,第 11 页
共 17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主人会举起杯子说:“非常欢迎大家的到来,干杯”。在日本所谓的干杯是举起杯子适量饮酒,但是在中国却不同,必须将杯中的酒全部喝完才行。在中国最理想的干杯方式就是和所有人干杯,从自己右侧的人开始,一个一个的干杯对饮,尽可能使所有人饮酒的量相同是中国宴会重要的做法。
⑵绝对不可以喝醉
在中国人的宴会上,会因为有许多特殊的情况喝了很多的酒。但失去论什么原因,也不能表现出喝醉酒的样子。直到宴会结束必须保持清醒。换言之,即使在桌子上喝得再多,也不能表现出失礼的举动,这样的人在中国的社会是被尊重的。
⑶在宴会上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
在宴会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和措辞,尤其在谈论有关政治方面问题的时候,更要如此注意。中国人不能很放松的喝酒,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宴会不是娱乐的场所,而是向人们展现个人素养的地方。除此之外,宴会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在宴会上可以分辨出哪些人值得结交哪些人不值得结交;第二:宴会上可以结交一些新的朋友。
而在日本,喝酒的气氛会比较轻松。日本人在宴会刚开始时会干杯,之后自己随意饮酒。对于无论喝多少酒都不醉的人被认为不实在,关系处的不到位,而带有醉态的人会给人一种信赖的感觉。日本人在饮酒后对自己的言行会有适度的调整,到了宴会后半段会变的非常自由。人们交换座位后,可以无视等级观念。及时和上级开玩笑也无妨。日本的宴会只是为了喝酒,消遣,并没有像中国宴会这样的复杂的关系。2.2.2祭祀中的酒文化
在日本,传统祭祀是为了供拜神灵而举行的某种仪式,日本祭祀各式各样,作为一个祭祀大国,日本的传统祭祀已经成为日本一种非常重要的无形的文化遗产。一年中每一个月份都有各式各样的祭祀活动在全国各地举行。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十分热闹。有天皇参与的祭祀活动要使用特定的酒,其余祭祀活动的酒都是市民和政府部门提供的。在日本祭祀活动一结束,大家就一起喝供奉神灵的酒,吃供奉的食物。这就是所谓的“神人共食”。捧起酒杯喝酒向神灵和祖先祈祷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这样可以营造出人们团结的气氛。
第 12 页
共 17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而在中国,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汉族的习俗试吃斋饭,这就是葬礼期间举办的酒席。虽然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户带酒前来吊丧,巫师灌酒于死者嘴内,众人各饮一杯酒,称此为“离别酒”。古代的习俗还有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能享受到人间饮酒的乐趣。汉族人在清明节为死者上坟,必带酒肉。在祖先的灵象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2.2.3婚俗中的酒文化
在中日两国的婚俗中,酒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在订婚的时候,还是接受定亲的时候都少不了酒。
在中国,“喜酒”往往是婚礼的代名词,置办喜酒即承办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参加婚礼,由此可以看出酒在中国婚俗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南方的“女儿酒”,南方人生下女儿数岁,便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葬于池塘底部,带女儿出嫁之时才取出供宾客引用,承载了浓浓的祝福与爱意。此外还有我们熟知的一些风俗,如交杯酒,接风酒,出门酒,定亲仪式时的会亲酒,回门酒等。均表现出酒在我国传统婚俗中的重要地位。
日本在婚礼上,新婚夫妇也要喝交杯酒,这是神前式婚礼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程序。在日本有“三三九”制度。(用三个大杯,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三”代表着吉利的阳数,“九”则代表着最高的数字。这两个数字都意味着好事情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新郎和新娘在婚宴上,用三只酒杯互相交换,每只就被交换三次,一共九次。这种饮酒习惯,作为订婚仪式一直被日本人沿用至今。
3中日两国酒文化的异同点
3.1中日酒文化的共同点
通过以上对比论述我们可以看到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两国从古代就开始进行交流,两国人民都喜欢喝酒,关于酒的文章很多,例如中国的三国时代有曹操的《短歌行》,日本的《万叶集》中上亿良写的著名的《贫躬问答歌》都讲述饮酒抒怀的故事。
第 13 页
共 17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在酒的种类和命名上,中日两国的国酒都是以米作为原料以酒曲发酵而酿制成的。且色泽清亮透明,芳香宜人,口感独特。且两国都有果酒,都有按地名来命名酒名的习惯,并且酒的命名都带有各自特色文化的印记。
在饮酒方式和礼仪中,饮酒是可以作为释放压力的一个方式,并在两国社会关系中都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
酒在祭祀中的作用是明显的,中日两国都用酒来祭祀,酒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是奉献给神的物品,并能表达出我们的喜怒哀乐。
酒在中日两国婚俗中,代表着祝福,喜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日两国人民都将自己的生活、喜怒哀乐与酒联系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酒文化。
除此之外,中日两国在烹调的时候也经常会使用酒来调味,中国使用黄酒,日本使用甜料酒。
3.2中日酒文化的不同点
在中国,以白酒为“国酒”,酒精度数相对于日本的清酒比较高,口感绵柔却辛辣。日本的清酒分为甜味和辣味,酒精度数一般都比中国的白酒低,口感也比较清淡可口,所以绝大多人都可以喝。而中国酒则偏向于成年人的口味。对于酒的酿造方式,相对于中国,日本酒的的分类比较细致,且制作工艺比较讲究,根据米的碾磨留存率来酿成不同口感的酒,并注重酒的容器、酒与不同料理的搭配,来获得最好的感官和心理的享受。而中国人在酒桌上喝酒则更多的注重的是量。追求酒桌上每个人喝酒的量是相同的,而日本则比较随意,即使喝醉也没有失礼之说,相反会让人觉得可以信赖。这在中国是不同的。
在祭祀中,相对于日本,中国公共的或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比较少,但在重大节日,用是选用酒来祭奠祖先,酒的选择性自由度比较大。而在日本,天皇参与重大祭祀活动的酒都和其他祭祀活动所用的酒是不同的。在婚俗中,中日两国虽然都是用酒来表达喜庆,但是表现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第 14 页
共 17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结论
酒是饮料的一种,按分类,它当属饮料范畴,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饮品,因为它的重要功用并不是用来解渴。然而,酒在人们的日常饮食当中,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人、日本人都在以不同方式,不同场合,如丧葬,嫁娶,礼仪等,不同程度地享用酒这一饮品。酒是人生的伴侣,人们经常以酒敬友,以酒饯行,以酒庆功,以酒作诗,以酒绘画,以酒助兴等。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因此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可以说酒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于两国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密不可分,构成姿态万千、内涵丰富的酒文化,它对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折射出各自民族的文化特点,可以说是巨大的文化财产。
由于酒文化深入到了各民族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中日酒文化的了解,不仅可以丰富酒文化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它来窥视中日社会,加深对彼此社会生活的理解、认识,中日两国都是世界大国,而且两国都视对方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只有加强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两国长期的友好关系。
第 15 页
共 17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谢辞
在写这篇“浅谈中日酒文化对比”论文的时候,笔者站在辩证分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起初思考方向一片空白,翻阅了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相关书籍,查阅了相关期刊,先用手写摘录的方式一边整理要点一边思考论文切入点。从提交任务书、开题报告,我的指导老师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严格把关,一遍又一遍地看完修改稿,一丝不苟地指出修改稿中的不足之处。从开始选题到论文的最终完成,我收到了许多老师、朋友和同学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真心的感谢。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感谢朋友们的热忱帮助。这三年的大学生活结束是我人生道路的转折点,也同样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今后我将更加努力的接受挑战。
第 16 页
共 17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参考文献
1范作申.日本的传统文化.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237-240 2贺静彬.日本历史与文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52-60 3秦明武.日本习俗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4-36 4徐少华.中日酒文化比较研究.新疆出版社,1987,134-146 5新邦.日本的酒文化.浙江出版社,2003,131-147 6秋山裕一.酒文化研究会及与中日酒文化的交流.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34-255 7吉牧.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115-151 8[美]罗伯特.库里斯特发.日本精神与风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123-151 9胡雪峰.日本的饮食文化.黑龙江出版社,2001,124-156 10何满子.醉乡日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56-467
第 17 页
共 17页
第五篇: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中国与日本茶文化对比
引言:茶叶是起源于中国的世界性饮品,由茶的发展而形成的茶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在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日本,这个毗邻中国的东方岛国,其对茶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位居世界前列。下文将通过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文化的对比来发现其差别。关键词:茶 茶道 民族 正文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一、中国茶与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二)中华民族茶文化的社会作用
人们常说,“茶中人生,哲理悠悠”。大概是说的就是饮茶和思茶之人往往能从茶中得到深刻的人生道理吧。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茶文化深刻的内涵和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早已经神扎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教育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等。表现为精神形态的,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等,其内涵极其丰富;由于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例如,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代酒、以茶养性等等著名词语,更是将中华茶文化的精髓体现的淋漓尽致。茶能洗净尘心,导致清和。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无论贫富,大凡家有客来,均有以茶待客的礼仪。在民间亦有“粗茶淡饭,不成敬意”的说法。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时,也往往以茶赠客,中国茶文化在社交场合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中华茶文化中的“礼”,几乎贯穿了整个茶文化的所有内容,从倒茶、敬茶、品茶等一系列活动中,均与“礼”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日本茶道
(一)从中国而来的日本茶道
日本的茶道已具有800年的历史,是日本的传统文化。茶道,顾名思义,即品茶之道。就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茶文化是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茶文化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在他回国的行李中,就有中国的茶籽,最澄禅师将茶籽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莅临滋贺县梵释寺,僧人们献上清茶一杯。天皇饮后龙心大悦,开始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
(二)日本茶文化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千利休提出的“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通过茶会,学习茶礼,它还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清”与“寂”指的是环境的清幽与寂静。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 和道德观念。日本茶道在许多方面受禅宗影响的成为一个完整的生 活体系。日本茶道的鼻祖僧人村田珠光强调“茶道之美来自自身的内心功夫”。这正是禅宗所提倡的“内省”或“自悟”。而历代茶人要去禅寺修禅后,返回茶室过茶人的生活,对茶人来说,佛法就存在于茶汤之中,别无他求,饮茶的过程就是追求“茶禅一味”的境界。也就是说茶道里“禅”的内涵,在于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规则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
三、中国茶文化的继承发扬者
(一)两国茶文化联系
中日茶道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健康向上的精义。两者之间有颇深的渊源。中日茶文化虽有不同,但渊源颇深。中国茶叶传入日本,最初,应是圣德太子派遣遣隋使并且随着唐朝的强盛发展,日本已不在满足于当时没落而又单纯的部民制形式,试图探索和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而随着“大化改新”的推行,日本从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科学文教,风俗习惯等向唐朝开始了全面的模仿和学习,这其中也包括茶文化,所以中日茶文化颇有渊源。
(二)两国茶文化差异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程度以及思想文化的不同,中日茶文化又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但同时日本茶文化注重修性,有非常复杂繁琐的程序,它的传播阶层多为上流社会,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结论:
从两国茶文化的差异可看出中华民族与大和民族的差异:中国茶文化所反映的中华民族特性主要有四 一是重视现实人生,二是追求人格完善,三是讲求和谐,四是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的审美美感;日本茶道所反映的日本民族的特性也主要有四:一是重规范,二是重礼义,三是重视自我克制和坚强意志训练,四是独特的悲剧审美美感。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各显风采、引人深思。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一样,其中蕴涵着的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对于一个外人来说,要把握其精髓,确实需要渊博的知识和不懈的努力茶道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占有标致性的主导地位,成为极具代表性的日本传统文化的瑰宝。茶道是日本民族的文化象征,在世界传统文化中颇具影响。无论是中国茶文化还是日本茶道,都是一衣带水一脉相承的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它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将继续传承下去。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各显风采、引人深思。理解中国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文化的联系要结合各自的历史及茶文化在历史过程中的变迁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韩旭李睿杜泳 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地理学透视 [J];农业考古;2011年02期
高燕 浅谈日本的茶道文化 [J];网络财富;2010年11期 彭云 龙中日茶文化发展的对比探讨 [J];魅力中国;2010年04期 关剑平文化传播视野下的茶文化研究 [J]农业出版社;2009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