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药概论总结
第一章 绪论
1、名词解释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
2、选择题、填空题(发展历史、代表著作)
春秋战国:《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人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东汉末期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全书收载药物365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晋代葛洪:《肘后方》,为早期的方剂学专书。
隋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唐显庆时期:《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唐代孙思貌《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政府颁布的成药药典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 明清李时珍《本草纲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①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②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4、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①援物比类 ②司外揣内 ③试探与反证 ④心法和顿悟
第二章 阴阳五行
1、(名词解释)阴阳学说:是用阴阳的运动规律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病理变化,指导临床实践的一种基本理论。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应用
基本内容:①阴阳的对立制约
②阴阳的消长平衡
③阴阳的互根互用
④阴阳的相互转化
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有效地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名词解释)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概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于阐述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应用
基本内容:(1)五行特征:①木曰曲直
②火曰炎上
③土爰稼穑
④金曰从革
⑤水曰润下
(2)五行归类:①取象比类法 ②推演络绎法(3)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规律
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疾病的病因、发病、传变,判断疾病的预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5、五行的关系
相生、相克、制化、相乘:五行相克太过为害、相侮:五行反克为害
第三章 气血津液
1.气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的作用: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 2.血 3.津液
(1)血与气的相互关系:①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② 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2)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3)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相互转化、相辅相承
第四章 脏腑经络
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沟通形体官窍,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1、心脏:心、肺、脾、肝、肾的总称。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
2、五脏的作用
生理功能(1)心:①主血脉 ②主神志
(2)肺:①主气、司、主声音
②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③朝百脉,主治节。
(3)脾:①主运化 ②主升清 ③主统血
(4)肝:①主疏泄 ②主藏血
(5)肾:①主藏精 ②主水 ③主纳气
3、六腑
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
生理功能:(1)胆:①贮存和排泄胆汁 ②主决断
(2)胃:①受纳、腐熟水谷 ②主通降
(3)小肠:①受盛化物 ②泌别清浊
“受盛之官”
(4)大肠:传化糟粕
“传导之官”
(5)膀胱:主贮存和排泄尿液
“州都之官”
(6)三焦:①通行元气 ②运行水液
4、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
5、十二正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6、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
7、经络的功能作用
① 生理功能 ②病理反应 ③经络诊断 ④经络治疗 ⑤预防保健
8、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区别
第五章 病因
1、外感病因:六淫、瘟疫
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其他病因:痰饮与瘀血、外伤
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3、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第七章 诊法
1、中医的诊病方法有:望闻问切四种。
2、望:主要有望全身情况、局部表现、排出物、舌象等几方面。
3、闻: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部分
4、问:通常需对寒热、汗、疼痛、饮食、睡眠、二便、经带等“现在症”进行询问。
5、切: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
第八章 辩证
八纲辨证:是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个纲领辨别疾病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的辩证方法。
1、表里辩证:采用解表法和里法治疗(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表证:临床症状:以发热、恶风寒、身痛、头痛、苔薄白、肺浮为主,兼可出现咳嗽、鼻寒等症状。
里证:临床症状:以不恶风寒、脉不浮,多有舌质、舌苔的变化为主。
2、寒热辩证: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临床症状为: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苍白而滑润、脉迟等。
热证:临床症状为: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3、虚实辩证:“虚者补之、实则泄之”(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证: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身倦乏力、形寒肢冷、气短,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以及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淡少苔、脉细弱等。实证:其症状为:常见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促、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4、阴阳辩证:阴证、阳证(归类病证的纲领)
阴证: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
阳证: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喜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
第九章 常用中药
1、正气与邪气的关系
①疾病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争斗的过程; ②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病进、病退)
2、祛邪与扶正的关系
①祛邪与扶正,是相辅相成的;
②扶正可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抗御和祛除病邪;
③而祛邪则是排除了病邪的侵犯和干扰,终止了对正气的损伤,则有利于正气的保存于恢复。
第十一章 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
因风寒外邪引起的称风寒表证或风寒感冒。风热引起的称风热表证或风热感冒。解表药除主要具有发汗解表作用。本类药物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有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
1、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麻黄与桂枝的功效异同点 桂枝与麻黄
•两者都是常用的辛温解表药,均味辛性温、归肺膀胱经,皆能发汗解表,同可用治外感风寒,两者常相须为用。
•桂枝── 重在温通阳气,发汗力缓,表实、表虚均宜。又能温通经脉、温通胸阳,通阳利水、温中散寒。
•麻黄── 重在宣肺,发汗力大,宜表实证,并能宣肺而平喘、利水。案例
•患者,女,32岁。昨日患感冒,发烧39℃,恶寒,盖棉被与不得缓解,无汗,鼻塞流涕,头痛,后背僵硬,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口干微渴。欲服中药治疗。•问题:该患服用哪类药较合适?为什么? 案例分析
•患者的病证应属外感风寒兼湿邪而致的感冒,属于风寒外感证,应选择能发散风寒,祛湿兼清里热的药物进行治疗,应以羌活、防风、白芷等发散风寒之品为主药较为恰当。因羌活能发散风寒,胜湿止痛,配以防风、白芷增强其解表祛湿之力。可以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或服以九味羌活汤为主的中成药。
2、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杭白菊清肝明目、杭黄菊疏散风热)、蝉蜕、柴胡、升麻、葛根
桑叶与菊花的功效异同 菊花与桑叶
•二者皆味甘苦、性寒凉,归肺肝经,都能疏散风热,平肝,清肝明目。•不同之处在于:
•菊花── 疏散力强,且能清肺,润肺止咳,兼能凉血止血。•桑叶──平肝明目力胜,又善于清热解毒。
二、清热药:清热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
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夏枯草 知母与石膏
•二者皆性寒、归肺胃经,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都能用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两者常相须为用。同时,二者皆可用治肺热咳嗽。不同之处在于:
•石膏── 重在清解,长于清泻肺胃实火。煅后外用能清热收敛。
•知母── 重在清润,偏于滋润肺胃之火燥,并长于滋肾泻火,又能润燥通便。
2、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 黄芩、黄连、黄柏
•三者皆为苦寒之品,都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凡湿热、火毒所致的病证三者均可使用。三者均常用于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黄疸、带下等证,以及火热毒盛所致的疮疡肿毒、红肿热痛,若三者同用可增强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同时,三者皆为苦寒之品,容易损伤脾胃,若脾胃虚寒者均忌用。黄芩── 偏清上焦热。长于泻肺火:用治肺热咳嗽;止血:用于血热妄行;安胎:用于胎动不安。
•黄连── 偏清中焦热。长于泻心、胃之火:用于热病心烦、胃热呕吐、消渴等,为泻痢主药。
•黄柏── 偏清下焦热。治下焦湿热之痿、淋、痹等;泻肾火:治阴虚火旺之骨蒸、遗精;又为黄疸良药。
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血腥草、大血藤、白头翁、马齿苋、金银花与连翘功效异同
•金银花与连翘性皆寒凉,均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为清热解毒的通用药,治疗阳性疮疡的要药,都常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痈肿疔疮、红肿热痛;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症,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
•金银花── 兼能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下痢脓血,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证。此外,金银花露有清热解暑之效,可用于暑热烦渴,咽喉肿痛,以及小儿热疮、痱子等症。
•连翘── 兼清心、利尿、散结:用于热入心包、热淋、瘰疬等。
4、清热凉血药: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 生地玄参功效异同
•清润兼以滋补,以凉血及滋阴为主,用于热入营血,及阴虚发热,津伤口渴,肠燥便秘诸症。不同: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力量强。善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玄参──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力不如生地,而长于泻火解毒,散结消痈。
5、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 案例
•患者,男,35岁。因工作不顺,嗜烟酗酒月余,近日出现牙龈肿痛,畏热喜凉,刷牙易出血,并伴有口臭、便秘等症。患者认为自已这些症状是上火起的,想吃些清热泻火的药物、食物,可又不知该吃什么样的药物和食物比较对症。
1、患者是否应该吃些清热泻火药?
2、你建议其服用哪些药物和食物? 案例分析
•从患者症状分析,应属于胃火炽盛,胃火上炎而致牙龈肿痛、口臭、便秘等症,治当以清泻胃中实火为主,如选用石膏、黄连、知母、升麻、芦根等均可。亦可服用清胃散;并要控制烟酒,尚可配合清胃火的苦瓜、白菜、芹菜、豆腐、梨等食物进行食疗。
案例
患者,女,22岁。体质较弱,经常感冒,时值流感季节,为预防流感,连续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含金银花、黄芩、连翘)、板蓝根颗粒等近月余。虽未患感冒,但出现了食欲不振,脘闷不适,形寒乏力,大便溏薄等症状。
1、患者出现的症状可能是何原因?
2、体虚易感之人服用何药较适合?
患者所服药物多为清热解毒药,均为性味苦寒之品,此类药长期服用的主要副作用:一是苦寒伤阳败胃,即多服久服易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运化功能,出现脘腹痞满,食欲减退,甚则恶心呕吐等症。二是苦燥损伤阴津,即苦味浓而性燥之品,易损伤人体阴液,导致口干舌燥等症。患者出现的症状即为过服苦寒药损伤脾胃而致。体虚易感之人可适当配伍黄芪、白术、防风等药同用,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如可服玉屏风散等。
三、补虚药(虚证主要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或虚衰,分别表现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
1、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 人参与西洋参相鉴别:
•人参与西洋参同属常用名贵中药,均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皆能补气生津,都可用治热伤气津,烦倦口渴,以及消渴等证。二者入汤剂均宜文火另煎。不同之处在于:
•人参── 甘微苦微温,善于大补元气,补脾益肺,补气的力量强。同时,人参又能安神增智,也可用治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本品为补虚扶正的要药,治疗虚劳内伤第一要药。
•西洋参── 苦微甘寒,补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养阴清火生津,为补气药中一味清补之品,尤宜于气阴两伤而有火热者。
人参、党参相鉴别:
•人参、党参皆味甘,归脾肺经,均能补脾益肺,生津止渴
•不同之处在于:人参── 甘微苦微温,补益的力量强,善于大补元气,为补虚扶正的要药,凡气血津液不足之证人参均可使用。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急救虚脱和正虚久病重证的患者。
•党参── 味甘性平,补气生津之功与人参相似而药力较缓,为补中益气的良药,并能养血,多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不足,肺气亏虚,气津两伤,气血双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以及气虚外感、正虚邪实之证。
人参与黄芪相鉴别:
•人参与黄芪皆味甘性微温,均能补脾益肺,都可用治肺脾气虚弱证。并且二者均能益气而补血、摄血、生津止渴,都可用治气血不足,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以及气津两伤的短气口渴,消渴等证。不同之处在于:
•人参── 补气的力量强,善于大补元气,用治气虚欲脱,脉微欲绝者。并能安神益智,用治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
•黄芪── 补气之力不及人参,而升阳的作用好,为补气升阳的要药,用于中气下陷。并能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常用治表虚自汗,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痈疮虚证等证。白术与苍术功效与主治的异同 •相同:二药均具有健脾与燥湿功效。•不同: •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多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效
•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宜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明目作用。
案例:患者,男,72岁。老人平日即有面色苍白,畏寒肢冷,食欲不振,腹泻,乏力等症状,孝顺的女儿送来西洋参让他进补。没想到才服用一周多就出现了不良状况,前日下午突然体温下降,手脚不停抖动,并伴有腹痛,家人急送其至医院,检查下来,各项化验指标都在正常范围,这是何故呢? •问题:患者的体质适合服西洋参吗?你建议他服用什么药来调理? 案例分析
•西洋参药性偏寒,适于气阴两虚有热象者
•而本案例中患者属体质虚寒,阳气不足,胃有寒湿之人,不宜服用。应选择药性偏温的红参适量应用,并可配伍黄芪、白术、山药等健脾益气药同用。
2、补血药:当归、熟地黄、阿胶、何首乌、白芍
案例:患者,女,40岁。近来身体欠佳,面色萎黄,心悸、失眠、健忘、多梦较突出,平日常感头晕目眩,手足发麻、疲劳乏力,月经量少色淡或延期而至。得知益母草有调经作用,遂购益母草膏服用。
•问题:患者的症证表现服用益母草膏适宜吗?你认为患者应服用哪类调经药物较为适合?为什么?
案例分析:本案例中患者出现月经量少、色淡,或延期而至,伴头晕眼花、心悸、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表现,中医辩证应属血虚所致,治宜养血和营调经,可选用当归、熟地黄、白芍、鸡血藤等药物予以治疗。
•而益母草苦泄辛散,主入血分,功善活血祛瘀调经,适用于此类症证属血瘀而致者,证见经少色紫暗,夹血块,小腹刺痛拒按等。患者纯系阴虚血少而发本证,并无瘀滞,故服用益母草膏不相宜。
3、补阴药:南沙参、麦冬、枸杞子、女贞子、龟甲、鳖甲、黄精
4、补阳药:鹿茸、淫羊藿、巴戟天、杜仲、续断、冬虫夏草、菟丝子、补骨脂、益智、紫河车。
第十三章 常用方剂
1、补虚方
四君子汤: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第十一章 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3、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4、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杭白菊清肝明目、杭黄菊疏散风热)、蝉蜕、柴胡、升麻、葛根
二、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清热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
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夏枯草
2、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
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血腥草、大血藤、白头翁、马齿苋、4、清热凉血药: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
5、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
三、补虚药
1、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
2、补血药:当归、熟地黄、阿胶、何首乌、白芍
3、补阴药:南沙参、麦冬、枸杞子、女贞子、龟甲、鳖甲、黄精
4、补阳药:鹿茸、淫羊藿、巴戟天、杜仲、续断、冬虫夏草、菟丝子、补骨脂、益智、紫河车。
第十三章 常用方剂(补虚方)
四君子汤: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虚证:气血阴阳是中医学对人体组成物质和机能的高度概括,当物质不足或功能低下时,既出现虚证。
大补元气:指以药性峻猛,补气作用强的药物,峻补人体元气,用治气脱证的方法。
1、论述人参的功效及应用。1)大补元气:适于元气虚脱证。2)补脾益肺:可治脾、肺气虚。3)生津止渴:用于津伤口渴、消渴。
4)安神增智:主治气血不足引起的心神不安、失眠健忘 5)还可用治血虚、阳痿及正虚邪盛等证
2、简述黄芪的功效及应用。
1)补脾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2)补肺气,益卫固表,用于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诸证。3)利水消肿,用于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
4)托毒生肌,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
3、简述补虚药的使用注意。
① 虚证一般病程较长,补虚药宜作蜜丸、煎膏(膏滋)、片剂、口服液、颗粒剂或酒剂等,以便保存和服用。② 如入汤剂,宜适当久煎,使药味尽出。
③ 忌误补或滥补:对邪实而正不虚者,误补会致“闭门留蔻”;对体实力健无病者,滥补会引起阴阳气血失调 ④ 对虚极病人宜渐补而不宜骤补。
⑤ 注意顾护脾胃,部分补虚药滋腻,易影响消化,故不可过用或适当与健运脾胃药配伍
4、比较人参与党参功用的异同。
人参、党参皆味甘,归脾肺经,均能补脾益肺,生津止渴
不同之处在于:人参── 甘微苦微温,补益的力量强,善于大补元气,为补虚扶正的要药,凡气血津液不足之证人参均可使用。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急救虚脱和正虚久病重证的患者。
党参── 味甘性平,补气生津之功与人参相似而药力较缓,为补中益气的良药,并能养血,多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不足,肺气亏虚,气津两伤,气血双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以及气虚外感、正虚邪实之证。
5、比较人参与西洋参功用的异同。
人参与西洋参皆能补气生津,都可用治热伤气津,烦倦口渴,以及消渴等证。二者入汤剂均宜文火另煎。不同之处在于:
人参── 甘微苦微温,善于大补元气,补脾益肺,补气的力量强。同时,人参又能安神增智,也可用治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本品为补虚扶正的要药,治疗虚劳内伤第一要药。
西洋参── 苦微甘寒,补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养阴清火生津,为补气药中一味清补之品,尤宜于气阴两伤而有火热者。
第二篇:2011中医药总结
2011年中医药工作总结
2011年我院按照xx区卫生工作会和区卫生局医政工作会的要求,落实《xx市xx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立足我院实际,认真开展中医药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我院高度重视中医药管理,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主抓中医药工作,加强了对中医药工作的业务指导,建立并完善了中医药工作体系。
二、中医药工作基本情况:我院设有中医科门诊诊室一间,住院病床13张,中医执业医师14名;中药房、中药库房各一间,中药药剂师12名;中医康复门诊一间,康复治疗室14间,康复病床110张,中医康复医师12名,护理人员12名。2011年中医门诊病人13000人次,住院180人次,中医康复门诊12200人次,住院人120次,业务收入1899388.14元,其中中草药11602.00元,中成药1463572.90元,中医药收入占全院医疗收入的16.42%。
三、突出中医药特色,中西医相结合。我院中医药工作以中医科和中医康复科为基础,突出中医药特色,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慢性病给与正确的辨证施治,在中医药治疗的基础上,与西医相结合,探索多种治疗方案,提高了诊治水平。中医科积极参与社区慢病管理,推广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方面的经验。高度重视治未病工作,在防范疾病发生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中药饮片的管理工作方面,科学拟定购药计划,严格从正规渠道购入中药饮片,在药品入库时严把质量关,加强库存中药饮片管理,确保向患者销售合格的、无霉变、质量好的中药饮片,保障用药安全。
五、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我院中医康复科积极开展针灸、艾灸、牵引、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同时借助电针、中频、短频、蜡疗等现代治疗技术,使大量患者慢性疼痛患者和功能状况差的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康复。
六、中医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近年来我们先后招录了12名大学本科生,加强了中医队伍建设,2011年派出12名专业技术人员到江北区中医院康复科进修轮训,派出11名医生参加全科医生培训,使我院中医药人才队伍得到加强,技术能力得到提升。
第三篇:中医药总结
中医药总结
一、清心火
淡竹叶 竹叶 黄连 连翘 灯芯草 百合 麦冬 栀子 莲子心 犀角 牛黄
二、清肝火
夏枯草 石决明 羚羊角 大青叶 青黛 钩藤 龙胆草 菊花 蒲公英 蚤休
芦荟 牛黄 青箱子
三、止呕
一般: 生姜 芦根 半夏 竹茹
胃热呕吐: 芦根 黄连 竹茹 枇杷叶
胃寒呕吐: 生姜 干姜 吴茱萸 丁香
湿困脾胃止呕:木瓜 代赭石 刀豆 柿蒂
四、安胎
理气安胎:砂仁 苏梗
清热安胎:黄芩 苎麻根 补气安胎:白术 党参 莲子
补肝肾安胎:桑寄生 杜仲 续断 菟丝子
五、通用安胎
葡萄干
六、止血药
凉血止血:大小蓟 地榆 苎麻根 白茅根 众碳 羊蹄
收敛止血:紫珠 仙鹤草 禹余粮 乌贼骨
决明子 车前子 黄连 茜草 侧柏叶 旱莲草 贯 化瘀止血:三七
温经止血:艾叶 灶心土
七、淡阴潜阳
龟板 鳖甲
八、滋阴补血
熟地 阿胶 白芍 枸杞子 何首乌 桑葚
九、明目
补肝肾明目:枸杞子 菟丝子 女贞子 沙苑子
清肝明目:秦皮 桑叶 白菊花 珍珠母 珍珠 石决明 决明子 羚羊角 青箱子 车前子 密蒙花
祛风热明目:刺蒺藜 蔓荆子 木贼 谷精草
十、补肝肾强筋骨
怀牛膝 杜仲 桑寄生 续断 五加皮 骨碎补 虎骨 狗脊
十一、补肾阳滋肾阴
菟丝子 沙苑子 山茱萸
十二、补肾固精
补骨脂 沙苑子 山茱萸 菟丝子 益智仁 覆盆子 桑螵蛸
十三、活血祛瘀
三七 郁金 莪术 延胡索 乳香 没药 姜黄 川芎
十四、退虚热
秦艽 青蒿 胡黄连 黄柏 银柴胡 地骨皮 鳖甲 白薇 知母
十五、清虚热 除疳热
地骨皮 银柴胡
十六、疏风解表 清头目 薄荷 蔓荆子 蝉衣 荆芥 桑叶 菊花
十七、通鼻窍
苍耳子 辛夷 细辛
十八、头痛药 鼻渊 风热头痛
川芎(白芷 辛夷 苍耳子)(蔓荆子)
十九、咽痛利咽
薄荷 牛蒡子 玄参 板蓝根 大青叶 蝉衣 射干 马勃 山豆根 升麻 桔梗 穿心莲 胖大海
二十、痈肿疮疡
银花 连翘 紫花地丁 败酱草 白花蛇舌草 木芙蓉 白毛夏枯草 黄连 黄芩 马齿苋 鸦胆子 苦参 胡黄连 二
十二、收敛止汗
麻黄根 浮小麦 禹余粮 煅龙骨 牡蛎
治胃酸:牡蛎 海蛤壳 乌贼骨 瓦楞子 二
十三、平喘
宣肺平喘:麻黄 清肺平喘:地骨皮 桑白皮 地龙
补肺平喘:胡桃肉 降气平喘:厚朴 杏红 苏子 代赭石
泻肺平喘:桑白皮 薄苈子 敛肺平喘:白果 五味子
纳气平喘:磁石 二
十四、补肝肾祛风湿
五加皮 怀牛膝 桑寄生 狗脊 巴戟天 淫羊藿 二
十五、补脾气 淮山药 黄精 二
十六、湿热黄疸
茵陈 栀子 大黄 金钱草 郁金 黄柏 垂盆草 二
十七、肝气郁结
白附子 柴胡 青皮 郁金 川楝子 薄荷 菊叶 枇杷叶 佛手瓜 吴茱萸 二
十八、脾胃气滞
木香 厚朴 陈皮 砂仁 机壳 苏梗 肉豆蔻 二
十九、健胃利水
茯苓 薏苡仁 黄芪 白术 三
十、健脾利湿泻
芡实 白扁豆 三
十一、截疟
青蒿 鸦胆子 柴胡 草黑 何首乌 三
十二、软坚散结
芒硝 牡蛎 浮海石 海蛤壳 海藻 昆布
枳实
第四篇:中医药全科医学概论重点
1.1917年第一个专科医学会--眼科医学会。第二次专科化发展高潮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各种亚专科的专科委员会。
2.全科/家庭医学国际学术组织(WONCA)是非官方的、国际性的全科医学学术团体。
3.1989年在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全科医学的培训机构——全科医学培训中心。
北京市成立了北京全科医学会。4.全科医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人口因素、家庭、疾病、医院、经济、其他。
8、医院的专科化的局限性和片面性1服务范围的局限2内容3时间4方式 5.医学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机械论、生物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6.1977年,美国哈弗大学的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7.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在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包括三个方面:躯体方面的健康、精神方面的健康、社会方面的健康。1.全科医学是在通科医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综合性的临床医学学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通科医疗的实践经验积累;二是移植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术;三是对全科医学的专业研究而发展起来的新观念、方法、知识和技术。从内容来说,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的学科。
2.全科医学被界定为关于初级卫生保健的学科,其核心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初级保健服务”。
3.全科医学的性质:是一门临床医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临床学学科、是一门广度上的医学专科、是一门以家庭为保健单位的医学学科、是一门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医学学科。
4.全科医疗是在通科医疗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基层医疗模式。是以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个体化和人性化的医疗保健一体化服务。
服务内容: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一体化
5.全科医疗的特征:人格化服务、综合性服务、连续性服务、协调性服务、可及性服务、以家庭为服务单位、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以生物—心理—社会医
学模式为基础、以预防为导向的服务、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
6.全科医生与其他专科医生的区别,见第三章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
1.全科医生应诊的四大任务:①确认并处理现存问题②对问题进行连续性照顾③适时提供预防性照顾④改进病人的就医遵医行为。
2.病人的背景资料:社会背景、社区背景、家庭背景、个人背景
3.病人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归属和爱·自尊的自我实现的·。马斯洛理论 4.疾病因果观是指病人对疾病的因果关系的认识,使病人认识自身健康问题的理论依据。它受个人文化、家庭、宗教、信仰和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健康信念模式是指人们对自身健康价值的认识所形成的基本框架,它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健康关心的程度。5.开放式问诊封闭式问诊的区别:1问诊方式可给患者一定的宽松度,调节气氛,缓和病人紧张情绪,使之轻松弹出自己的感受 2启发患者说出真相3缩短问诊时间4减少医疗费用 5追踪病情,完成全程保健。1.家庭①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家庭是一种社会组织,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②按照生物学观点,家庭是人类繁衍的功能单位;③从心理学角度看,家庭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沃土”,是最紧密的社会情感单位。
2.家庭结构㈠家庭外部结构 ①核心家庭是指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也包括无子女夫妇的家庭和由养父母及养子女组成的家庭。②主干家庭又称直系家庭,是指有一对已婚子女与其父母、未婚子女或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
③联合家庭又称复式家庭,是指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夫妇与其未婚或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包括有年长的父母和两对以上已婚子女及孙子女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或两对以上的已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
④其他家庭包括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群居体及同性恋家庭等。
㈡家庭内部结构包括家庭权力结构(传统权威型,工具·分享·情感)家庭角色、家庭沟通、家庭界限、家庭价值观
家庭生活周期是指家庭遵循社会与自然规律所经历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
家庭生活周期的八个阶段:新婚期、第一个孩子出生、有学龄前儿童、有学龄儿童、有青少年、孩子离家创业、空巢期、老龄期。
APGAR字母代表意义
1、适应度(adaptation)
2、合作度
(partnership)
3、成熟度(growth)
4、情感度(affection)
5、亲密度(resolve)
Lcu评价个体所遭受的应激程度 家庭医生深入家庭程度的五个等级级别一:对家庭关注的最低水平二:提供医学信息和建议三:同情与支持四:系统地评价并有计划地进行干预五:家庭治疗
第五章以社区为范围的服务
社区是以地理界线划分的,有组织的社会实体。社区的定义包含两个基本内容,即一个特定的人群和这一人群的共同特征。五个要素:人群,地域,特有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认同意识,生活服务设施,一定的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特点:全方位的卫生服务,全过程·全人群·可及性·
第六章全科医学中的预防保健服务
预防医学是一门研究如何通过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而达到防止疾病发生、控制疾病发展、尽可能地维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最终维护和促进个体和人群健康之目的的医学学科。
临床预防医学是通过在临床场所对病伤危险因素的评估和预防干预来实施的,是对健康人和无症状的“病人”采取的个体预防措施,是在临床环境下一二级预防的结合。
临床预防医学的特征1以医生为主体的预防2防治相结合的预防3主要针对慢性病的预防4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预防5综合性的预防6以个人主动负责为主的预防
疾病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最积极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1针对机体的临床预防内容2针对环境的预防内容3针对社会致病因素的临床预防内容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它是在疾病的初期采取的预防措施。三级预
防又称康复治疗,是对疾病进入后期阶段的预防措施,此时机体对疾病已失去协调代偿能力,可能出现伤残或死亡的结局。
临床预防方法:1病人健康教育2预防接种一3筛检和个案发现二4周期性健康检查二5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与干预二,三
第八章居民健康档案
以问题为导向的病历记录由基本资料、问题目录、问题描述、病情流程表等组成对健康问题的描述通常用SOAR格式,即按照主观资料、客观资料、评估、计划的顺序进行描述
第五篇:2012上半年中医药总结
秀灵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药工作建设情况总结
2012年是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克难之年,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中医药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以推动和实现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中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主线,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紧紧抓住机遇,更加奋发有为;在医院领导及城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开展中医药工作,全面推进了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将中医药工作总结如下:
一、中医药工作基本情况:
(一)截至2012年7月底,我中心中医药工作所设置的科室为:中医诊室1个、中西医诊室1个、中医针灸理疗室1个、康复理疗室2个、中药房和煎药房各1个。中药房药品(含中药饮片306种)数目占药品数目药比例为50%。
(二)截至2012年1月1日-7月31日,中心门、急诊总人次25475人次,其中中医诊室、中医针灸理疗室接诊门诊人次5267人次。
(三)中心执业注册的中医执业医师人数3人,中西医结合执业(含执业助理)4人,5人参加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中医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并全部通过考核,获得全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
(四)将中医药服务全面应用于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运用中
医药知识,对所管理的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生活行为方式的指导等,并能获得良好效果。
(五)中心大力开展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如针灸、推拿、熏蒸、拔火
罐、药熨等等,加大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
(六)中医内科及中医儿科:从事中医内科诊疗工作的医生具有30多
年的诊疗经验,擅长内科肝胆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等疾病的辩证施治、预防等。
(七)中医针灸理疗:开设了中医理疗室、康复室,较好地运用传统中医诊疗手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对颈腰椎骨质增生、颈性眩晕、颈椎病患者通过颈腰椎牵引、针灸、推拿等,缓解了疼痛,提高了生活质量。
二、我中心对中医药工作高度重视,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业务指导,采取派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单位进行中西医结合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我中心中西医结合科目水平。并与南宁市中医院签订有双向转诊协议。
三、在中药饮片的治理工作方面,科学拟定购药计划、严格从正规渠
道购进中药饮片、在药品进库时严把质量关、加强库存中药饮片的治理,确保向患者销售合格的、无霉变、质量上乘的中药饮片,保障用药安全。
四、在继承祖国传统医学精华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进行创新,使得我中心中医药工作在不断探索中取得进步。
五、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中医药工作硬件设施薄弱,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2、中医工作者对中医工作认识的思想不是很到位,如何进一步解放思
想,坚定信心,迎接挑战的思路、办法不多;各级政府财政投入,补偿机制、扶植政策还要加大力度;人才建设、学科梯队、解决疑难急重疾病能力,提高医疗服务整体质量与水平仍需努力;构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任重道远。
六、下一步工作设想:
1.不断加大中医药硬件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打造传统中医特色氛围,增加资金投入购买康复器械等设备;选派业务骨干到上级中医院进修;开展中医骨伤康复、针灸、中医痔瘘等诊疗科目,使中医科成为我中心又一特色科室,新的业务收入增长点。
2.加强对高层次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及时补充新鲜血液。
3、进一步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
我们坚信在卫生局及医院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通过中心职工、尤其是中医药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实践技能,开展新技术,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引进先进诊疗设备等,我中心的中医药事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技术层面必将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患者提供的中医药医疗服务必将更为优质而全面。
秀灵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2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