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过传统文化(共五则)

时间:2019-05-12 13:4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过传统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过传统文化》。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过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过传统文化

{内容摘要}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应从多方考虑。文章主要针对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特点展开论述,从而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关键词}:大学生 中国 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日趋完善的时期,如何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之精华,为我所用,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现在大学校园看古典著作的学生是越来越少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今大学生这一高知识群体中的普及程度逐步下降。文化的传播与大学生至关重要。从小的方面看,能使民族文化延续到世世代代,从大的方面,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瞻仰中国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经过调查,当今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态度不尽相同,但大多数人的态度都不容乐观,但是可以看出,当代的大学生对中国文化不是没有兴趣,而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力的宣传,日益国际化的环境以及教育的部分缺失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出现偏差。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态度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认识抽象肤浅化

现在大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越来越多样化,但随之而来的是专家学者们长期诟病的问题,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极其忽视,文化素养越来越差。大多数同学并不是没有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而是始终采取的是一种低效的,甚至可能导致对文化意义误解的学习方法。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平时接触我国文化的课程多是公共选修课。在大学课程体系中,这些课程的授课模式大多是“概论 通史”。结课考试的机制,也往往围绕这一模式。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考试就是学生平时学习的指挥棒,这就造成了我们很多人只学些概论、通史类的知识,而忽视了对原著经典的阅读。不读经典,我们的学习只能是肤浅的,表象化的,有时甚至会为某些思想所左右。当然,对中国文化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就更无从把握了。大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应该采取“经典阅读”的方法。现在教育界的许多专家也提出了与此类似的“元典阅读”,即倡导对中华文化思想源头的经典作品(如《四书》、《涛经》、《老子》、《庄子》等)的阅读。这个范围似乎有些小,还可以扩展到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中。也就是说我们不论学习中国文化的哪个方面,都不能笼统地了解大概就算学习,一定要阅读这个方面的原创性经典作品。不读《史记》、《汉书》,怎么能算学过中国历史?不读《论语》、《道德经》,怎么能真正领悟影响中国人性格形成的儒与道的哲学?

二、认识被动机械化

“老师我要考研,其中有一门综合科目,您能不能告诉我,像李白是什么人、他是哪个朝代的、代表作是什么‘这类问题,我怎么能有办法了解一些?”面对学生这样的求助,本市某高校负责教授大学语文课程的老师显得很无奈:“学生都是为了应试才去机械性地背诵一些文学、文化常识,其实这都应该是他们系统学习并掌握的最基本常识。”这就导致了,学生为应试而被动无奈地去掌握传统知识,而且考试范围的固定,不能让学生自由自主的去学习,更加增加了学生的被动程度,甚至产生厌恶。

“以前上中学的时候,也就是背背语文课本上那些知识,很少有时间看课外书。”不少大学生把“缺乏文化常识”的原因完全的归结为中学时的应试教育。其实,上了大学,学生们整天被埋在一堆数学公式或ABc中,有点空闲时间也花费在电视、电脑前。可以肯定地说,学校图书馆里看书的人绝没有坐在电脑前玩游戏看光盘的人多。而且在图书馆里,看文学类图书的人更是风毛麟角。可见,过于的被动机械化成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障碍,应试教育并不是最大的罪魁祸首。学生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原因。

三、认识实用功利化

造成目前部分大学生基本文化常识、文字功底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功利化的社会大环境也有关系。一方面,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变,这种普及让大家感觉现在大学生的基本功不如以前学得扎实;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本着“实用”的原则,更热衷于去考一些技能证书,对加强个人基本的文学、文化素养并不关心,这也造成他们基本文明礼貌知识的缺乏。

许多高校已经将“大学语文”课程纳入选修课甚至必修课,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大学语文”课程更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人文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塑造健康人格方面发挥作用。那么如何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呢?2007年南怀瑾再传弟子王绍瑶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文化三关”时曾愤慨道:“文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五四,因为它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拦腰一截。”这对我们既定的观点是一个多么大的冲击!假设大学的课堂上能有这样的慷慨激昂,能有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又将会怎样影响着这么一群青春、富有朝气、充满生命力的大学生呢?这就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调节。教育部门应当重视语文教学,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从总体上引起学生的关注,学校方面要对语文老师严格要求,尽量选拔一些年轻富有活力的教师,从而加大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除了课堂上的教育,校园文化也对大学生的认识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从对传统艺术的掌握情况上看,“有所掌握”的随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而“一点不懂”的比例逐级下降。这可以归因于校园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是社团、学生会、艺术团体等各种学生组织所共同营造的。文化的生存不是一次扎根下来的,文化的推广传播也不是简单的靠课堂上学来的。它需要的是生存土壤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正是这种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对传统的认知态度。而这种影响又不是强制性的灌输。衰亡的终归要消失,经典的只需要唤醒。这种文化氛围就是在唤醒,就是在提醒,就是在正确地影响着大学生。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它外因如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生活环境等。外因与内因之间又不是绝对孤立的。在适当的时候,外因就会转化为内因,内因又作用于外因。它们相互影响,决定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只有抓住了原因,针对不同的情况,才能慢慢缓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在建立兴趣的基础下,才能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四:怎样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1.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科学、严谨、审慎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必然存在着正负、优劣两方面的因素。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封闭的社会环境等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如果没有积极向上的因素,没有一种向前的推动力,它不可能在历经无数次内忧外患后仍然以极其强大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地延续至今,广播东亚;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消极落后的因素,没有一种停滞的或向后的拖拽力,近代的中国便不可能在科技、文化、经济迅速崛起的西方世界之后踽踽而行。因此,数典忘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是危险的;全盘肯定、盲目自大、敝帚自珍的国粹主义同样是有害的。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地去审视、剖析、鉴别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其优秀的成分,拒绝和抛弃其落后的成分,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活力,并成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动力。2.要切实掌握鉴别、区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基本方法,提高洞察能力。

第一,要坚持历史观点,站在历史的时间点上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评价历史人物。因为一切传统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纵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必然有着历史的烙印及其局限。鉴于此,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既不颂古非今,也不以今非古;只有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才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而不会以主观片面的标准去评判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看成是一堆陈旧过时、不合时宜的历史包袱。

第二,要站在现代的时间点上,用现代的科学观来考察传统文化,将历史的和现代的两种视角贯通、结合起来。只有很好地做到这种贯通、结合,才能对传统文化作出客观科学的评判与选择。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机械的复古,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并非盲目地照搬,而必须根据新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需求,进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创新和发展。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泥古唯古、食古不化,而必须站立在现代的时间点上审视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

第三,要切实地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而不是只在其外部特征上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兜圈子。

3.面向世界,博采众善,广泛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用以克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和弥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欠缺。

蔡元培曾说:“教育家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创造文化,而创造文化,往往发端几种文 化接触的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这多种文化交汇、碰撞、激活、融合的时代,这使中华文化有了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机会。而中国21世纪的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也正需要在这多元文化的激烈交汇、撞碰、融合中进行。中国文化也在变,不断吸收,不断变化更新,中国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创造。我们青年人要把中国文化的精华学到手,同时吸收外来的文化,再熔为一炉,创造出有你们特色的新文化来!

四、结语

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建设新的文化和新的人文精神体系,以使人们更趋于高尚,生活有更高的境界,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日趋完善的时期,应该辩证地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之精华。为我所用,整理、挖掘民族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振兴!

第二篇: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于是鸦片战争结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中,可谓绝无仅有,也使许多人感到大奇不解。

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复杂,是一个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时间长,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有许多东西是好的。有许多东西是糟粕。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使中华的传统很难改进和发展。

1.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使几千年期间,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难以进步,终于在近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我们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像智、信、忠、孝、礼、义、廉、耻都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身为青少年,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继承其优良传统。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大力弘扬中华美德,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

3.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别人可以学习我们,我们也可以学习别人。学习永远不是一件丢面的事,而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赶上别人,超过别人。即使已经超过别人,也要继续向别人学习,因为别人总会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一些。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一样。而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学习中不能照搬照抄。这是肯定的。不同在哪里?人口多一些,生产力起点低一些,文化教育落后一些,人均资源少一些,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特殊性。但是,更有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如:都要发展经济,都要科学、民主,都热爱美好生活,都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都要讲道德和法律。因此,别人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就应积极借鉴。

有些人动不动以中外国情不同为由,千方百计为学习别人先进文化设置障碍。中外国情不同,所以中国不能搞市场经济,不能崇高人权,不能普选,不能倡导思想自由,不能搞股份制,等等。这与其说是重视本国国情,不如说是自甘落后。许多别人文明的先进成果,被排斥在一边。害了谁?害了自己民族的未来,害了广大人民的最切身利益。若以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那么我们民族与世界先进民族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必然越来越大了。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携手前进是最明智的。这样大家都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成熟。人类文明,必然要以这种方式前进,才能发展更好,也才能使各个民族更快地进步。

中华民族这个传统民族,走向现代民族的脚步,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4.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首先要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新的文化不是建立在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知之甚少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自己、社会、自然有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无知、愚昧基础上的文化,是不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真正幸福的。这就要求个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求社会倡导思想自由,倡导尊重真理,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的相结合,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还要灌输当今文化的特点,符合世界发展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的继承和持续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发展一直处于领先阶段。

因此,在新的文化建设中,必须倡导人的社会责任,鼓励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基础上,为社会多做贡献;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的矛盾,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必须使人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造更多优秀的劳动成果。建设中华民族的新型文化。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弘扬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文化。

九(2)班

李 晓 宇

第三篇:作为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婚前性行为

作为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婚前性行为

性是生命活力的源泉,是人性魅力的载体,它可以指性别、性欲、性功能、性器官、性行为、性幻想,也可以理解为与我们梦想、渴望、恐惧、挫折相关联的潜意识。而性行为是 受性需求动机的驱使,围绕性欲,性吸引而 表现出的能达到性满足获得性快感的行为。性交是主要的性行为。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逐渐成熟,性欲望逐渐增强,并且更多的受到大学校园内“相对宽松的性环境”的感染和熏陶,大学生对性观念呈现越来越开放的趋势,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宽容态度的人越来越多。本人对此也持赞同态度,其观点及动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一是人之本性。随着人身体发育的成熟,特别是性器官的成熟,性欲的产生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是人的本性之表现,而人的本性力量是巨大的,不能人为地去压抑,也是压抑不了的。“人是万物之灵,人是世间最尊贵的,人的天然欲望应该得到尊重”,如果人为压抑就是违反自然、违反人的天性。对此,“任何法规甚至法律顺应的应该是一种合理的人性,而不是想方设法自以为是地去压抑”。所以,人们应该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于那些持反对态度的人,其实是一种虚伪的表现。

二是感情基础。人作为社会的成员,性是恋人、爱人之间表达情感和爱情的工具,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方式之一。当两性之间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婚前性行为的发生是很自然的事,“性行为就是感情升华的结果,“人就是感情动物,情之所至,性行为的发生不可阻挡” 为了真情而发生性行为是应该被人接受的。两性之间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性行为。这种行为会加深两性的感情。“如果是真心相爱,发生性行为未尝不可。当然要注意采取一些安全措施。”

三是人的基本权利。人的权利“除了政治方面以外,要更多地吸取西方的人权观”,“对每个成年人来说,其基本人权包括很多方面,性权力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得到保护”,“要尊重人权,就必然尊重人的性权利。”所以,“社会舆论应该对婚前性行为采取宽容态度”,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四对人的身心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过分压抑自己的性欲望,会带来身心伤害;特别是在心理方面,有可能会产生一些障碍,甚至是疾患。对人来说健康是第一位的,只要双方愿意,只要采取安全措施,只要注意性卫生,婚前性行为应该允许。

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往往沉溺于爱河之中而难以自拔,一旦失去理智上的自我控制,就容易轻率地发生性关系。这中恋爱的轻率态度既违背了我国《婚姻法》和社会主义国家婚姻社会道德规范,也给青年男女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破坏一生的幸福。婚前性行为是在不安全的状态下进行的,会造出男女双方恐惧、焦虑影响其身心的正常发育和成长以及心理创伤等,还容易造成未婚先孕。这会使男女双方陷入窘迫之中,特别是女方将要承担更多的不幸。其次,还容易感染上性传播 或性器官疾病影响健康。此外,婚前性行为还有其他危害等等。

从上述可以看出婚前性行为有利也有弊。但是,大学生性观念呈现越来越开放的趋势,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宽容的人越来越多,并呈现开闸洪水之势。这个额问题已经很紧迫的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对大学生的性教育再也不能回避了,如果再回避下去,将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对此,当前的大学生性教育要从他们的要求和实际状况出发,必须分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不仅对大学生进行恋爱观教育和性道德教育,而且还应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性生理、性心理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型法律教育等。只有这样在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006-5-20 11:20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时代在变,许多观念也在变。而这些变化的观念,有它进步的一面,也有它落后的一面。自从“性解放”运动以来,人们对性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曾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据统计:美国每年有一百万少女未婚先孕;瑞典有57%的男中学生和46%的女中学生有性行为经验。有人曾在我国台湾地区,对大学生作了一次性观念调查,约20%的大学生有过性交史。尽管这个数字令人担忧,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封建思想,在阻止婚前性行为方面起了一定的作

用。

从医师立场来看,对于婚前性交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它所带来的问题,往往超出了青年人的承受能力。无论是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也无论是当时性感受的效果,还是对婚后性生活的影响,婚前性交都具有不良作用。

然而,现实是无法回避的,婚前性行为已想来越被人们默认,许多人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几十年前,社会舆论可以将一个未婚先孕的女子逼上绝路,而今挺着大肚子,举行婚礼的,时有所见。这是社会进步,还是社会倒退?目前,众说纷纭。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只要是双方同意的婚前性交合,决不是大逆不道(除非卖淫和乱伦等流氓行为),它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映,是一种自然属性没有加以很好制止的必然结果。但是,婚前性交合毕竟是非法同居,它违反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尽管有些旧道德观念并非正确,可它对制止婚前性行为,有着它的积极意义。然而,封建思想对性的压抑,是惨无人道的,他们公然否定性欲,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无情地剥夺了许多男女本可以享受到的欢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非使坏人增长些虚伪,好人无端的多受些人我都无益的痛苦罢了。“并且,这个幽灵至今仍在我们的床头徘徊。

但是,“性自由”派大肆渲染婚前性行为的合理性和好处,甚至主张“试婚”。这些极端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它的结果只能带来堕胎、私生子、性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是对爱情、婚姻、社会的极大不负责任,是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肉欲主义。一些人奉腹中儿女之命完婚,而非出于两人的爱情,结果,等待他们的是婚后的悲剧。

那种“反正关系基本上确定了,干脆”先行为快“的想法,是极其危险的。且不谈婚前性交会给男女双方在生理、心理上造成的伤害,光就性道德对男女的两重标准,使女性成为婚前性交合的重点受害者来说,男性也不应迈出这一步。人们似乎能容忍一个男性与多个女性发生性关系,而不能允许女性有越轨行为,这是一种男女不平等的表现,是极不公平的。要消除这不公平现象,并不是叫女人象男人一样放纵,而是主张在性行为、社交等方面,男女应有同等的权力。作为女性需要自重、自爱、阻

止婚前性交合的发生,因为到头来,最倒霉的是女性自己。

性教育分析篇之婚前性行为10种典型

心理

2006-5-19 13:16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婚前性行为和未婚先孕的姑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为数不少。据一家妇产科医院婚前检查的统计资料来看,发生婚前性行为的现象,已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有不少姑娘因未婚先孕,严重地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为什么未婚先有性行为,未婚先

孕的现象会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呢?

有人对未婚先孕而做人工流的少女进行了一次调查后发现,发生婚前性行为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心理:

热恋心理:两人由初恋进入热恋,感情如胶似漆,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恋爱达到白热化程度,一旦海誓山盟,性行为也随之而来。这类少女做“人流”虽有羞涩之感,但并不感到空虚和沮丧,甚至还认为这是自己对男友的一种无私的奉献。

迎合心理:这些少女认为男友各方面条件都比自己好,当男友提出性要求时,因怕失去对方,便默然应允,迎合对方。

占有心理:这类姑娘认为男友不错,同时别的少女与她又有一定的竞争性,为了不使自己在竞争中失利,便发生性行为,造成既成事实,达到占有目的。

掩饰心理:她们常常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与男友发生性行为的。当男友提出性要求时,从她们内心来讲并不想这样做,但又抵挡不住而就之。

侥幸心理:首次发生性关系后,大多产生怕怀孕的紧张恐惧心理。但时间一长,发现没事,便产生了侥幸心理。结果,怀

孕了。

屈从心理:这些姑娘常有求于男性帮助解决招工等困难时被男方要挟、控制,尽管她们内心并不愿意,但还是忍气吞声地

发生了性行为。

好奇心理: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少女,随着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增高,在身体发生一系列变化的同时,对性也产生了好奇心理。

这些少女是抱着好奇的尝试心理而发生性行为的。

逆反心理:这些少女的婚姻常常因受到家庭、亲友、组织的阻挠,不准她与心上人交往,于是,产生逆反心理,发生性行

为。

无所谓心理:这些少女受到西方“性解放”的影响,对婚前性行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性觉醒提前:青春期姑娘产生了朦胧性感,喜欢结交异性。影视剧中性镜头的增多,丰富的青春交际,纷繁的社会熏陶,使她们喜欢幼想的性觉醒超前了,银幕上情人的一个飞吻、画刊上一个多情的姿态、小说中一段入微的性描写、公园里的一个亲昵动作……都会很自然地引起性朦胧期少女的关注和思索,使她们激起结交异性的愿望并隐隐产生性冲动。她们的社会经验又不丰富,涉世浅,又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感情,容易坠入“情网”而不能自拔,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青春期又被心理学家称为“性

危险期”。

为了预防和减少发生婚前性行为和未婚先孕现象,对青少年要进行适当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的正面性教育。对青春期少女,家长、老师决不能简单、粗暴地干涉她们的社会交往,要进行正面教育和正确引导,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异性观,教导她们不要沉溺于对异性的盲目追求而荒废学习年华,贻误宝贵的青春。对影视片中、公园里的拥抱、接吻镜头,对小说中的性描写,画刊上性感强烈的照片、画像,要增强免疫力,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帮助她们取精华去糟粕。少女在同异性的接触中要做到自珍、自重、自爱、自强、牢固地筑起心理防卫,清除杂念,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旦发生婚前性行为和未婚先孕时,家长和学校、单位要用正确的教育和帮助方法,绝对不应歧视、讽刺、挖苦和责骂,应避免增加她们的精神创伤;要尊重她们的人格,从爱护、帮助和同情的角度出发,劝导她们吸取教训。医务人员要树立良好的医德,抱着治病救人和与人为善的同情态度。只有整个社会都动员起来,才能减少和杜绝婚前性行为和未婚先孕的不正常现象,才能使青少年顺利地度过

青春危险期,使他(她)们的心身能健康地发育、成长。

正视异常性行为心理

2005-4-28 0:0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咨询内容:

我74年出生,男性,科室技术型干部。对性问题天生敏感,有时作出出阁之事,但又十分后悔,前年,我登了外国的色情网站,发现有肛交画面,觉得很好玩,随找来异性肛交(插异性),不知不觉,发现自己也可以被别人插(在此以前,被医生作过前列腺按摩,当时很痛,慢慢发现肛门有特殊快感)有一种想被同性插肛门的冲动,但又知非常危险且很不道德,且我自己到现在为止对男人一点也不感兴趣,只是有痒痒的快感和在对异性做肛交时,才想象自己被别人插是什么滋味,有时冲动用异物插肛门,但又并不是很舒服,往往肠子还痛。口交也有同样感觉,自己被女人口交,又想去口交男人的阴茎,感觉一下是啥滋味。我内心极度痛苦,想去掉此种恶习,生怕哪次冲动找个男人来作爱(社会也不允许)。请医生指点我摆脱变态的阴影。

谢谢!!

心理咨询师一森的回答:

你好!你的心情我很理解!从你的描述来看,你尚未到实质的性异常的状态,是一个有倾向性的状态。

性行为的方式是有许多种的。但只要是没有性指向、性偏好、性身份等方面的问题,就不能算是异常的,但你已提到,有

一种需男性来进行肛交的冲动,就可能是一种异常了。

既然明了这是一种不适切的想法和冲动,那未就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即是一时的寻求刺激?还是滋生了一种异常倾向的冲动?如果是后者,那么我建议你停止相关的肛交。每次有这个欲望时,你想象一下,这是一种不正规的性交活动,有可能导致不卫生的后果;第二,有可能引起麻烦的后果,特别是同性之间的性生活。第三,每次想象一下社会对这种行为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每种行为如果不当,必将会受到相应的后果的。你说呢?

没有配偶的男女之间在未履行结婚登记手续的情况下发生的两性关系。是一种违反婚姻与性相统一的法律原则的婚外性行为。婚前性生活体验的上升趋势,是带有世界性的。基于传统性道德的约束,中国大多数人对婚前性行为持否定态度,但在实际生活中,婚前性行为却大量存在。

产生原因

主观因素:①恋爱中双方过于亲昵,无法抑制性的冲动。②恋爱期间一方恐怕另一方变心,有意造成性关系的事实,以便达到与另一方结婚之目的。③青少年出于好奇心和性体验心理。④要求结婚,但不符合法定条件,便先同居而后登记。

主要社会原因有:①人性的解放,婚姻观念的改变,避孕用品的发展,使社会对婚前性行为较前宽容多了。青少年男女对于性关系发生的耽心和顾虑大大减少。②大众文化传播媒介过多渲染情爱,对青少年的性刺激大为增强。③性成熟期提前。性欲望的实现与婚龄到来之间有一个较长的等待期,使性生活提前成为可能。④社会的都市化,以及家庭在青少年进入社会的过程中的重要性下降了。⑤性价值、性道德教育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对性行为的监督弱化了。

危害

①破坏了传统道德,使婚姻、家庭关系的基石受到破坏。婚前性行为的发起者绝大多数是男性,而直接的受害者却是女性。有婚前性行为的女性,不仅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且受到男性精神上的打击。在中国,很少有男性愿意娶有婚前性行为的女性为伴侣。②影响了人际关系。在性行为上的松弛,往往造成对婚姻采取轻率态度,一些婚姻关系被“露水夫妻”所代替。即使结婚,以后也会隐藏危机,造成家庭的破裂。③造成女方心理上的压力。女方常感受到各种压力和指责,产生自卑心理。如果与婚前发生性行为的男子结婚,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方的心理会逐渐平静;如果怀孕以后又被抛弃,对她的一生则可产生重大影响,心里留下一片永远抹不去的阴云和创伤。她可能对男性产生敌意,选择独身主义;或者改变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而“破罐子破摔”;或者以自杀逃避现实;或者仓促与他人结婚以遮丑。④给生育带来问题。有的因为多次流产,造成终身不育,即使今后生育也易于发生产科并发症。一些因为婚前性行为造成非婚所生子女,受到社会歧视,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包袱。⑤不能协调性关系。许多事实证明,婚前同居者并未在家庭生活中显示出优越性,婚前同居往往只有性关系,没有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关系,因此,这种关系并不稳定。同时,也会出现另一个极端的变化。原来恋爱双方相互平等,自由选择的关系被婚前性关系所破坏。男方认为女方再也离不开自己,故对其态度随便,任意支配。相反,女方则因委身于对方,害怕或担心男方变心,故对其一再迁就容忍,即使男方有较大缺点,也不得不将就成婚。有些人更是因怀孕而完婚,并非出于两人的真正爱情,婚后难免不发生悲剧。⑥婚前性行为不经过身体检查,很容易传染疾病,殃及双方及下一代的健康。⑦不能受到法律保护,给有些坏人以恋爱为名,而行玩弄女性之实以可乘之机。

避免措施

1、要继续抓好婚姻法的宣传,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婚姻道德教育,使人们树立法制观念,普遍懂法:只有依法进行结婚登记,才是合法婚姻,才能合法同居。

2、对极少数漠视法律和道德而非法同居者,应予以必要的教育和适当的处理。

3、避免非暴力性的婚前性行为的主动权掌握在女子手中,作为女性来讲,应该充分认识婚前性行为的危害,需要自尊、自重、自爱,要拒绝男方的越轨性要求,阻止婚前性行为的发生。

最近由于柏万青代表发表言论:贞操是女孩给婆家最贵的嫁妆。婚前性行为的话题又再度被人们热议。我认为此言论从大体来看应该是呼吁慎重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意思吧,但是此中只提到女性,被一些主张性解放的女权主义者抓住其漏洞狂殴之。

首先,我认为呼吁慎重对待婚前性行为是没有错的,即使单指某一性别也是没有错的,难道女性就不该拒绝婚前性行为吗?柏代表的这一呼吁怎么就男女不平等了?毕竟性活动是需要两性配合才能完成的吧!因此我支持柏代表的言论。

我认为性行为是一种维系双方亲蜜感的行为,是一种超越一般关系行为的标致,并且双方共同担负着繁衍和养育后代的重任,一旦发生这种关系将是超越一切外在创伤或愉悦的定义。性行为是夫妻双方才有权利行使的行为。我们应当给予性行为一个充分尊重严肃的定义,不是随意拿一种外在的东西来类比。诚然,性行为是能使人愉悦的,但同时也肩负着责任,我们不反对性行为,但同时我们也强调责任,在你们无法承担起责任的时候发生性行为,我们将视为不道德行为,并不是压抑你们的人性,而是在强调我们的观点,而这个观点是有理有据的。在你没有打算负起责任的时候,与别人享受本应该是夫妻(这个词的含义在我前面讲过)才有权享受的愉悦,而后又要求你的合法配偶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这本身是一种很不合理的行为。你且说你们合欢时并不产生后代,跟合法配偶无关,但我问你:婚姻的含义在哪里?婚姻仅仅只是承担养育后代的重任吗?在重任的背后该不该有相应的权利补偿?一夫一妻制本身是一种很好的维护两性平等的制度,男性分担起养育后代的一部份责任,女性也有一部份责任,两性都应当给对方一种坚定的忠贞,这是现代人类很好的道德守则。这一道德守则一旦打破(你们所称的“性解放”)对于两性来说都是不平等的。男性可以有很好的理由可以逃避养育后代的责任,女性可以有很好的理由试探哪个异性给她的性愉悦更高。你可以坚持你的“性解放”观点,最后养育后代的重责只会落在女性的身上,你认为这样的社会两性的平等性何在?这种观点会导致现代社会的离婚率极高,后代无直系亲属更好的教育的后果。众所周知,单亲家庭对于后代的教育极为不利,现代人类社会的结构以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承担后代养育的重任的(不是说个别的),母系社会或者动物社会倒是可以,因此他们不用对其配偶坚守忠贞,你们很羡慕吗?你们的进步的理论在哪里?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间上:5000年文明;空间上: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古希腊、地中海文化;发展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同时不断自我更新、自我修复;内容上:儒释道是主干,核心是儒家文化,此外还有墨法阴阳家等文化,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约等于儒家文化。地域上:燕赵文化、巴蜀文化、闽晋文化、红山文化、齐鲁文化等等,非常多。特点上,关注生命,注重当下,性质上是小农文化。中国文化是非常复杂立体多元的体系,而非单一的面。也可以从历史、文化等层面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是中国文化中精华的东西。正如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一样。

二、国人对民族文化的思考

1840年后,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是批判质疑否定,90年以后主要是重新思考、价值重估。

(一)90年代以前:批判质疑否定

鸦片战争期间,太平天国起义,用基督教文化批判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摧毁,烧书、毁庙,颠覆中国传统文化,把千百年来中国文化颠覆,失去民心;54时期,反传统,带来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这一时期,李大钊、毛泽东等引进德赛先生,早期中国把传统文化认为是中国进步的绊脚石,袁世凯、吴佩孚等主张尊孔独今,复辟帝制。对峙,儒家思想遭到严厉批判。建国后,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儒家思想完全对峙的思想成为共产党的主要思想,60年代冯友兰给山东孔庙孔子鞠躬被认为是非常反动的事情。文革时,孔子完全成为政治工具,一无是处的孔子。毛泽东71年后对孔子的态度发生变化,判孔子死刑,74年批林批孔。78年西方价值观传进,泥沙俱下。《河殇》中国式黄土文明,西方是海洋文明、地中海文明,要全身心拥抱西方文明。

100多年间,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不理性思考,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质疑,甚至颠覆。(从古至今,中国所有宣传、所有导向全部为政治服务。)青歌赛,一个军队学员看三面国旗,把新西兰国旗说成是中国国旗。网民要开除其国籍,学员只好在网上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

(二)90年代后:理性思考、价值重估

以往国人心里现在基本上传统就是封建、不好的东西。但是100多年的传统没有被完全批判否定掉,依然深入国人骨髓、毛发中,有涓涓细流逐渐汇成江河湖海,回到老百姓生活中,孩子学《弟子规》。90年代,党开始以心平气和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文化,国学热是相对于以往的冰点而言的,非热而是温。建议中央电视台开传统文化频道,不要热,变成常态东西就可以,否则老板们学完之后,只学会用周易算卦。《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定》价值认同阶段、尊重的阶段。

1.表现为:

民间:儿童诵读经典工程;

学界成立国学院、儒学院、学术讨论会、研讨会等等、高校理工科学校进来后先学儒家典籍,答辩前先背一些儒家文章; 官方:祭祀活动,标志性事件是04年9月28日全球祭孔;孔子学院是5年内建100所学院,但是2009年底超过500所。现在有272所孔子学院、272所孔子教室,最早是韩国,最多是美国。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道德方面的东西,目前我们还无法传播这些道的方面的东西,因为去的教师主要是大学生志愿者,主要讲一些文字、诗歌等。2.对节日:国人对中西节日的态度表现出对传统节日的忽视、实际上是对传统节日内涵的忽视。

三大节日纳入法定节日:清明、端午、中秋

母亲节(5月第二个周日):改革开放后,深圳等地引入的,是美国的,世界各地都有各自自己的母亲节,法国是5月最后一个周日。中国最早对母亲进行歌颂的在《诗经》,“哀哀父母„„预报之恩,昊天罔极。”应由中国自己的母亲节。教师节可以设定为9月28日。3.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有四项:内蒙的、新疆的、古琴、昆曲,中国占26项(共70多项),文化遗产日:6月第二个周六,中国文物流失最严重,中国流传出去的超过1700万项。国学大讲堂、百家讲坛。

4.文化复兴过程中遇到一些现象,迷信化、娱乐化、排外化、功利化、庸俗化等现象都出现了,挣曹操、西门庆、二乔、李白等(四川成都、甘肃天水、吉尔吉斯斯坦等挣李白)——功利化;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接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地气,不能浮在现实层面上,否则无法接,也不是中国自己的东西,长期以来厚此薄彼了,而且把二者对立起来了,对立的时间大概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二者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否则如何化到中国,而这一定有相通相容的东西。但是又带来一个困境,究竟以谁为体的呢?学界观点对立:正统派、异议派和取代派,各自观点分别为马体中用、中体马用和马克思主义到中国这是鸠占鹊巢。二者相通相容的地方表现为:

(1)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传统:《周易》

(2)人类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传统:荀子人有义、理性、道德;诗经,儒家:大同世界“四海之内皆兄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有所终”“出入相友,守望相助”郭沫若小品文《马克思来到中国》

6.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16、18世纪通过传教士传到西方,200多年对西方影响非常大,如伏尔泰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进法国人权宣言

1861-1885年把中国的儒家思想翻译为英文,那时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李约瑟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来源于中国。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指导思想,非常不可思议,但是要知道二者实际上非常契合,所以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我们接收起来非常容易,因为那就是中国自己的东西。

中特理论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土耳其是个自我撕裂的国家,灭其国家先灭其文化 7.传统文化在人的道德良知缺失的情况下能否发挥作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泛滥、山寨文化流行、诚信缺失等,经济发展了,幸福感下降,广州上海北京人幸福感最差。管仲帮齐桓公夺天下之后,立刻道德教育;商鞅变法恰恰相反,法治天下,秦俗日败,秦朝15年而亡。一个国家单纯强调GDP不可以。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道德良知和利益之间的关系上,儒家也有合理的论述。人应在道德之上合理追求自己的 利益,道德价值优先,如仅仅追求物质利益,荀子“饱珠玉者殃必其身”。老子认为一切祸患的根源在于对物质的贪欲。

高楼大厦就是一张床,山珍海味就是一口饭。O(∩_∩)O~呵呵。不查是孔繁森,一查是王宝森

道德、良知和利益的例子:“我现在有俸禄,能自己买鱼,你们给我送鱼,一旦被揭发了,我就不能做宰相,就没有钱买鱼”。元宰贪胡椒800吨。秦桧。严嵩。蔡京。和珅(贪1600亿人民币)。同样的制度为什么有的人变好人,有的人变坏人?制度本身应找原因,但是也要从个人自身道德找原因,道德修养、道德自律非常重要。朱熹:“君子之心,长存敬畏”80%的人是没有信仰的。对历史、法律和道德的敬畏。

要寻找心灵的港湾。

现实是昨天的延续,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

结语:作为中国人对民族文化要有温情和敬畏,要爱惜和尊重。

(以上根据讲课录音整理,请教师们下载参考)

第五篇: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现状_____作文 400~500字 主要写中国的传统节日 速来

保护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建设中国特色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从秦汉开辟的丝绸之路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奘西天取经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许多志士仁人、高僧学者、工役商贾不辞辛苦,长途跋涉,把热汗和鲜血洒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交流史话,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中国经历了**,也经历了改革开外,在这5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对外宣传与交流也一道与共和国茁壮成长。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来文化充斥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现状已经对新时期的青少年们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面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传统文化,它应该深入每一个人的骨髓。然而当代青年在面对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带来的冲击时,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年轻的一代人。据一项调查表明目前西方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在青年所接触的外来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影视片还是音乐,美国大众文化产品对中国青年的渗透力都是其他文化所无法企及的。外来文化之风吹入神州大地的时间远远短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形成历史,然而它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拥有相当数量的青睐人群,甚至可以向本土传统文化挑战。外来时尚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众多青年拥护的原因,并非由于其内涵的丰富或深远,而是通过宣传、包装、造势等多方面的努力和突破,打造出来的鲜亮形象博得了青年的偏爱,而这恰恰是传统文化自身所忽略的。我国传统文化单以内容上的博大精深为傲,而忽视了外在包装与其他必要的宣传手段,造成形式上逊人一筹的现状。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近年来,洋人的情人节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年轻人和在校大学生中日渐流行。我们青年为什么过情人节?是纯粹追求一种节日的浪漫,还是认同其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七夕”节代表的也是爱情,为什么不受追捧?应如何弘扬民族文化并积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其实“七夕”也有人过,只是人少一些而已。单就这两个节日来讲,确实有点意思。“七夕”的来龙去脉大家都清楚,而情人节则清楚的不多。知道“七夕”的人,都清楚这个节日其实并不浪漫,还带有感伤的情调,不过也罢。重要的是,但凡节日,总要有点仪式,有象征物,而“七夕”是没有的。另外,央视主持人芮成钢称星巴克开进故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呼吁要将星巴克赶出故宫,认为其“破坏了故宫的“神圣”。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附和者人言汹涌,反对者更是此起彼伏,大有冲决一切罗网之气势。反对者认为,星巴克进入故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故宫一座古色古香的大殿一角,知名咖啡店星巴克在这里开了6年。“星巴克”是美国消费主义精神的代表符号,更多的是与小资、时尚联系在一起,这与暮鼓晨钟、苍凉威严的紫禁城能和谐地搭配吗?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会互相交集,而国外的消费文化与本土文化遗产之间也很容易产生对峙与冲突。星巴克与故宫,就是这么直接地“交上了火”。星巴克在故宫里已开了6年,6年间,人们已习惯了它的存在,虽说它和紫禁城的堂皇之气总有些不相调和。针对这个事件,星巴克全球总裁做出了以下的回答:6年前,应故宫博物院的邀请,星巴克在故宫开了分店。我们是抱着对紫禁城文化历史传统的尊重和高度敏感开设这家分店的。我们一直并且会继续表达我们对(紫禁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尊重。我们也为让这家店适应紫禁城的环境作了认真的努力。而中国的学者上海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孙晓忠教授认为,当故宫失去皇权后,这个空间对内形成传统文化的象征,对外则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是当代最为中国化的符号。而星巴克咖啡店是一种外来的消费文化,它入驻故宫已经不是商业经营层面上的问题,实际上宣告着全球性的消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空间的挪用。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主导性,在各种文化思潮纷至沓来的今天,纯粹文化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故宫里的星巴克”则侵犯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然而,看到这众说纷纭的局面我有了很多感慨。我认为不管是热爱故宫的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当然希望能够看到一个“不管是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是和谐的、美丽的、完整的故宫,而不是一个被广告牌或者是店铺扭曲了的地方。” 这些简单的事实,就很大程度上表明文化的传承与回归,是社会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的传统文化虽说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但是中国人对它的宣传力度不够,并且缺乏创新精神。全球化面前,文化的传承与回归主要靠我们青年人。我们要深刻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节日的传说、由来以及它的源远流长,我想我们一定会爱上古老的中国文化,并找到与西方文化和谐的结合之路。我们应该做到继承本土元素,不断创新,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兼具时代感的文化产品。同时适当吸收外来艺术中的精髓,融合中西方优势,更好地顺应时尚潮流;争取传媒最大限度地配合,加强本土传统文化的宣传。最后我们应该注重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建立强有力的文化输出机制。然而,我们也不必计较哪些是传统,哪些是时尚。需知今日的传统,亦是昔日之时尚。现在是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只要是有益的,可以不论中国、外国,传统、现代。这样做,其目标还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建设我们的国家,丰富我们的文化。**同志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因此,我们对当代西方思潮决不能不加区分地全收,而必须有所鉴别,有所选择,在吸收优秀有益的文化成果的同时坚决丢弃颓废有害的文化垃圾,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我们在复杂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学会审视和明辨,学会取各家之精华,丰富自己的头脑和阅历,找到正确的人生坐标.2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未来

如果有人问你是否因身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你毫不犹豫,像小品演员一样拍拍胸脯“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又问你,难道仅仅因为你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人种而已吗?你略略思考一下,回答道:“中华民族文化璀璨绚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么,请问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什么,璀璨绚丽在哪里,博大精深在何处,源远流长向何方?你,顿时沉默了„„

中国人口口声声说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然而却不知道其深刻含义,对其了解甚少;一方面打口号,要保护民间传统工艺,同时却又鼓励脱贫致富,“走出去”,忘了自己的本行;宣扬“仁义道德”,鼓吹“儒家思想”,自己却又丧失了最低的道德底线。“只想着救人,没想着回报”的佛山阿婆的呼喊还在耳边回荡,竟被网友说成了作秀,是想出名罢了;红极一时的“超级女声”的受欢迎程度竟远远超过了对孔子的推崇;“我爸是李刚”的事例也屡见不鲜„„难道这些只是巧合,只是偶然,不!这反映的这个时代中国人心中最深处的声音,中国的思想,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难道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华夏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吗!

走上街头,不难发现各种外国的名牌车,服饰,挎LV包,喷Chanel香水成了时尚。人们想着各种不同的新花样,怀着非比寻常的热情迎接和欢度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而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重阳节、甚至春节却冷清了许多,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尴尬。满嘴 “My God!”“Sorry!”的也不一定就是外国人,更可笑的是这些人未必会说非常流利的英文,甚至对西方文学历史了解少之甚少,当然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一知半解,甚至文化修养都不如外国人。一些中国人仿佛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觉得自己骨子里好像少了一些本色,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传统文化复兴风潮:“读经运动”,“儒教问题争论”,大陆文化保守主义的“隆昌峰会”;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官方或民间的祭孔活动;央视《百家讲坛》坛易中天与于丹等“学术明星”横空出世;公共节假日春节、端午、清明、中秋等重大传统节日的设定,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但是对传承传统文化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它们只是一些文化的碎片,不是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激起的也只不过是中国人一时的的冲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说几场生动的讲座,几个响亮的口号,几个专家,学者所能办到的,它需要的是中国民众的自觉。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崇尚仁义道德,尊老爱幼,明礼诚信,人际和谐。中国书法行云流水,诗词歌赋飘逸潇洒,戏曲皮影生动有趣,诸子百家思想异彩纷呈,余音绕梁的歌声,荡气回肠的古典音乐,技艺高超的景泰蓝与一尘不染的精美玉石,一种别样的爱国思绪萦绕在脑海。忆往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雅;“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广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情思;还有“月涌大江流”的辽阔;“飞流直下三千尺”急促;“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中国人应该坚持自己的文化,应该有自己的根,而不应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了自己。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屡遭尴尬的局面,其发展前景令人堪忧。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究其本质则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首先,传统文化不能一味的继承,如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等,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兼容并包其他国家有教育意义的节日,如母亲节等;其次,要注重文化创新,不能一味的固步自封,停留在原地,如一些民间艺术,工艺,如果与当地的旅游事业相结合,不仅不会消亡,还会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对其支持,建立健全的保护措施,对一些影响民众思想,侧重于描写宫廷争斗,奢靡的商业片与小说应给与打击,中国人不能富了腰包后就忘了自己的本源,邯郸学步乃前车之鉴。

在当今日益强势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成为一员,其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或挑战,然而景泰蓝究竟迎来的是充满希望的春天还是萧条凄凉的冬天,选择权将落入中国人自己手中,每个人都有决定的权利。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摘要:本文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探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性以及其他特点进行探讨,并且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情况以及流失原因调查整理的总结报告。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多样性 地域性 逐渐流失原因

一、何为“中国传统文化”

鸿蒙初开,人类开始有神识以来,中国一直是以“泱泱大国”的地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中国“大国”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地大物博,人口繁多上,还体现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逐渐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等特点。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包含其它文化形态的兼容并蓄的民族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意义很广泛的词语,它包括诸如以忠孝礼义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诸子百家的经典观点,琴棋书画,传统诗词戏曲文学,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中国建筑,中医学,宗教哲学和民间工艺等等。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领先于世界文化水平。孔夫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体现出的谦虚好学,是孤傲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山姆大叔不能体会的;中国古代有俞伯牙为钟子期摔琴,为失去知音从此不再弹琴的惺惺相惜之情,是牵着香榭丽影们看歌剧的同样衣着光鲜的绅士们不能体会的;一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所表达的意境,在外语翻译来只是堪堪几个单词,形似神不似,两者是不可以比拟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星空中不可磨灭的一颗璀璨明星,是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贵族,中下层平民百姓,共同创造和维系的古代精神文明结晶。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

曾经如此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现如今却面临着逐渐流失的尴尬境地。我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断遗失。

在我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为该国的文化遗产。20年前,对全国的皮影戏进行考察,有2500个皮影班活跃在山区平原城乡,现剩下不到250个;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而棒子小国还敢觊觎孔子和汉字的归属权···

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损失了传统剧种134种,占戏剧品种总量的35%。而日本漫画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0%左右;韩国的各种快餐式的电视剧文化以及网络游戏占据中国市场75%之多。更不用说以绚烂的电脑特技为一大特点的美国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大放异彩。

以上这些,只是有数据可查的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状况。还有那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古老“行当”正在以人们不知不觉的速度离开人们的视野。可曾记得走街串巷的“补碗人”?诙谐可爱的糖人?那些手艺人的吆喝声,渐渐成为记忆中那隐隐的一缕幽香···

更可笑的是,不久前在新浪微博上热门转发的一条关于“爆米花”的微博,有些“00”后竟然不认识那图片上圆圆滚滚的爆米花机器,竟有人认为是什么新型武器!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流失情况,可见一斑!

三、导致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流失的原因

经过调查总结,归纳出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流失的原因:

(1)上世纪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一场类似焚书坑儒的浩劫,从挖祖坟挖到批孔,将中国许多文化遗迹破坏殆尽,各方人才下放牛棚田地,教师成臭老九„„使得中国文化出现空前断层,许多文化古迹被破坏,是非黑白颠倒。

在那时,许多中国古老的珍贵文化消失在“红卫兵”高涨的革命热情中。和古代中国有关联的东西,不论是“糟粕”还是“精华”,一律被打上或“封建”或“资本主义尾巴”的记号,恨不得其万劫不复。同时使文革之后成长起来的一辈人缺少了对文化探索的热情,人们变得冷漠,对中国文化的流失视而不见。这种心态直接影响了之后几代中国人,导致现今中国传统文化消逝的状况,虽然有人提出,但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冷漠的背景下,保护起来何其困难。

(2)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时无法适应: 从清朝时的天朝上国思想,发展后来宠洋媚外;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对旧道德、旧文化的全盘否认;从文化大革命,发展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全盘鄙弃;再看改革开放后,让洋节日和英语上升到一个空前绝后崇高地位,以致于本来就被冷漠的传统节日,受白话文稀释的中国语言,均遭到史无前例的漠视。

旧时上元节赏花灯,猜灯谜;端午赛舟挂香符;七夕乞巧节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盂兰盆会驱鬼傩,以表对已故之人的思念;中秋节遥望月亮,祭屈原、插艾草、吃粽子;重阳节,登高望远,遍插茱萸,遥寄情思···

而在现如今,在某些城市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的地位甚至超过了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情人节送玫瑰花,在圣诞节挂上袜子在床头像圣诞老人许愿,在万圣节举办化妆晚会,“不给吃就捣蛋”···人们认为这理所当然。但如果有谁在元宵节提灯笼逛街,会被人们诟病为过于矫情或炒作,亦或是神经不正常。

负责审美熏陶与道德导向的语文课,一减再减。反观英语,却重视到无以复加。母语地位,受到威胁,让人担忧中国的未来。反观现代社会,一个中文系的毕业生,远远比不上任何一个学习小语种的毕业生吃香!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中小学,课程表上书法是必修课。可是中国的孩子,却患上汉字遗忘症。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人的一种悲哀。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下被忽视,被遗忘。(3)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缺乏法律保护和人才培养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工作长期不被重视,普查力度不大,缺乏深入和广泛的对民间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状况的了解;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滞后,资金技术贫乏,缺乏正确的开发利用,许多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如对古代的科技、工艺、音乐、舞蹈、历史声音、历史图像、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科学界定和权威的说明,现有法律不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及人才的培养,传承渠道不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重视和价值认知,教育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

在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传承程序也存在缺陷。农业社会遗留下的重男轻女陋习演变的有些技艺“传男不传女”的规矩,直接导致某些特色技艺走向死胡同,最后消失。怎能不教人惋惜。(4)当前教育种种弊端导致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失

担负民族兴亡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文化的兴亡中在教育。我国教育的弊端,在于对学生管得太死、教学内容太单一。对理科的注重适应科技膨胀时代,所学的高数、理化知识在生活中毫无用处,而在社会上极需的为人哲学、道德导向、价值引导等问题,却不给予应有的重视。许多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著作不为人所熟知,古代文人字里行间的才华横溢我们感觉不到,所记住的只是名句名段,因为考试会考。

用培养少数天才的方法,残害绝大多数的学生。使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缺少思考,缺少动手能力的学生。真正应验了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5)现代生活对传统的冲击:

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中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把生活中的某些东西一再简化。

某些古老流传下来的礼义,习俗,手工艺。放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未免太过繁琐。例如:在现今发达的交通情况下,再也不会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情况。而古代中国建筑在现代经济洪流的冲击下,也摇摇欲坠。多数老城区被迫拆除改而建成高高的楼房。

四、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突出重围》的主人公方英达说过:“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国家是注定要被灭亡的。”所以,提高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势在必行。

社会环境的浮躁和缺乏文化氛围对文化的传承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我们国家虽然有长久的历史,但我们现代人的文化根基却不够深厚。提高国人的忧患意识,对中国传统文化怜惜之,热爱之,保护之。1900年,梁启超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对下一代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重视青少年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而不是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带给他们。另外,还应该加强社会各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万众一心才能一起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参考资料:

[1] 林国奋 《传统文化 我们应当如何传承?》价值中国网

[2] 2007年6月19日星期二《光明日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处于关键阶段 [3]甘越帆.《拯救民族传统文化 这不仅是一种责任》,《中国-东盟博览》,《海外星云》杂志社,2008年第9期

[4]《突出重围》 [5]百度知道

下载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过传统文化(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过传统文化(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看待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

    如何看待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 政府工作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

    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责任与使命

    由前期对中国探索浅谈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正因为每一代都为完成他们所担负的伟大历史使命而顽强地奋斗,才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秦出了一曲动人的历史乐......

    作为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婚前性行为(小编整理)

    作为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婚前性行为 性是生命活力的源泉,是人性魅力的载体,它可以指性别、性欲、性功能、性器官、性行为、性幻想,也可以理解为与我们梦想、渴望、恐惧、挫折相......

    大学生应当怎样看待腐败问题

    大学生应当怎样看待腐败问题,如何理解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

    你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共五则范文)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优秀的文化值得我们去借鉴。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

    当代大学生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合集5篇]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法学本102姓名:伏慧慧 学号:2010724202 【摘要】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我们一......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摘要:中国创造了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对于建立独立文化精神,以及对于在世界上取得独立性,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古代所形成的一切优秀文化......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调查研究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调查研究随着我国走向世界,中国的文化领域既对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批评继承,也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