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了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课程之后的感想和体会
《学习了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课程之后的感想和体会》
在现代社会,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真得十分重要。但是一直以来,我都不太擅长与他人交流。在中学时代,大家基本上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因此,当时人际沟通能力并非显得那么重要。但是到了大学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我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去,在学院的组织部门里也不像其他的干事那么地活跃。于是就更加意识到自己身上缺乏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虽然我知道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但还是抱着学习和获得帮助的心态选了这门课。
抛开这门课的内容不讲,我想我学到了两个字:尊重。说实话,以前上通识课都是抱着拿学分的心态,上课不是在刷手机,就是在完成专业课的作业。偶尔,老师讲到什么搞笑的话题,全班便哄然大笑,片刻之后,大家又成为了低头族。然而,第一次上这门通识课的时候,老师独特的排座和点名方式令我大吃一惊。由于被安排在了第一排正对讲台桌的位置,当时心中还有点暗暗叫苦。不过后来老师后来大概说了这么一番话:既然学生都情愿做低头族,不愿抬头听老师上课,那么老师也可以马马虎虎地备课,随便搪塞学生。因为,学生对老师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了。从那时起,我突然决定,要认真对待这门课,一整个学期也就自然而然坚持下来了。现在想想人际沟通不也是这样的吗?如果连尊重他人这个基本前提都做不到,对方也不会尊重你,更别提诚心的交流了,人际关系也无从谈起。所以,我认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尊重这一点不容忽视。
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自己感触颇深的有以下几点。首先,在一堂课中,提到这么一句话:做人的道理+知识=文化。其实在大多数人眼里,文化就简单地等于知识,学历,受教育程度,我自己也一直这么认为。由于老一辈的人常常会教育孩子多读书,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所以就理所当让把文化和读书挂钩了。像我自己平常书读得并非很多,简单直白地说,就是肚子里没什么墨水。每当看到那些满腹经纶,又或者看上去很高雅,很有品味的所谓的文化人,我都会悄悄地避而远之。感觉自己和别人之间有巨大的差距,总想着人家说的话自己根本插不上嘴,又生怕说错了什么惹人笑话。现在想想还是挺可笑的,总是把交流局限于自己身边的人,这样永远只能在一个小小的角落蜷曲着。看一下这个等式,等式的左边,不管哪一个增加了,等式的右边都自然会增加。虽然我的知识并没有那些人那么渊博,在某些专业领域没有评头论足的一席之地,但我至少可以学好做人的道理。如果更好地掌握它,想必当遇到那些真正有“文化”的人,自己也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自信地交流了吧。
第二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老师提及的关于胡雪岩的案例。胡雪岩通过四次机会,完成了 自己华丽的转身,从一名家境贫穷的农村小孩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大银行家。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才是一个懂得实现自我的人。胡雪岩就是这样,不轻易放弃每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然而,反观现在,很多人为自己的失败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没有机会。其实,只不过是为了安慰自己,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罢了,又或者是为接下来的碌碌无为做一个铺垫。拿我自己来说,不知不觉,现在已经接近大二的尾巴了。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感觉满腔热忱,充满热血,一口气报了好几个组织部门,最后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外联部。当初就是抱着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扩宽自己的交际网这样的想法,才一直心心念念着要进这个部门。进部门初,一些杂活自然就落到了我们这些小干事头上了。学院里举办各种演讲活动时需要我们出去拉赞助,部长便让我们单独活动。忙活了整整两个星期,部门会议上,只有我一个人什么赞助都没有拉到。当时看到大家兴高采烈地讨论着,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不过,我很自然地就这么安慰自己了:肯定就是我运气不好,没碰上什么好机会,她们去的地理位置比较好,遇上的赞助商都很大方。不过,后来在类似的几次活动当中,我都处于劣势,以至于最后在进一步考核中被踢出了部门。现在回忆起来,完全和机会无关。仅仅是自己的沟通能力比较差,并且又没有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导致了惨败的结果。
关于他的案例中,另外提到的令我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是,通过提升自我,把自己想要变成别人主动让你要。这也应了一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努力把自己变成优秀的人,我想这才是一个人最大的人格魅力所在吧。此刻想到了一个再也简单不过的丑小鸭的故事。平庸的人,就像当初的丑小鸭,无论再怎么努力地在天鹅群中表现,只会被嫌弃和鄙视。而此刻,我们就需要像丑小鸭一样,提升自己,十年磨一剑,完成蜕变。当成为天鹅的那一刻,一切便会不一样了,不需要费劲心思地去祈求和讨好,只需在那儿轻轻一站,就会有一大堆人向你投来赞赏的目光。所以,我想在今后的大学生活,包括接下来要走得路当中,我一定要记得这六个字:时刻充实自己。我要做的就是少抱怨,多学习,因为我知道,在成为别人主动让你要这条道路上,我还要走很远。
第三点是关于倾听。何为沟通,何为交流,字面意思上理解,不就是“说”吗。其实并非这样,倾听也是交流的一部分,而且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倾听更加接近心灵,需要以诚相待。课堂当中提到了空杯心理,我把它理解为抛空杂念,放低姿态。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们真得很难做到这一点,总是急于想表现自己,也不管自己在他人眼里是否真得像个小丑一般可笑。其实生活中,往往是那些有能力的人,越是懂得倾听,因为他们懂得在什么样的场合适合做“满杯”,什么样的场合适合做“空杯”。另外,老师提到的非语言信息,我感觉到十分有趣。通过主人是否真心想留客人吃饭这个例子,我觉得好像真是那么回事,有时非语言信息也能为我们的交流提供很大的线索,要不怎么说察言观色呢?往往一个人的肢体动作具有很丰富的信息量,如果能够很好地读懂它,我想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自己应该会少犯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吧。
第四点,就是关于敬语了。我本身是学日语的,所以对这方面还是了解一点。在学习日语的过程当中,让我挺苦恼的一点是敬语的学习。老师经常说很多日本本土的人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点。自谦语和尊敬语各种形式的变化,在不同场合,对不同身份的人,说话都很有讲究。相比之下,对汉语中的敬语,我好像就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了。无非就是作文课上练习写信的时候,会用到您,您好之类的,然而像令尊,令堂这些词语可以说是完全没有用过,记忆中,只在小学的语文基础知识考试中做过一两次而已。在日语中,辈分相同,甚至地位比你低,只要是不熟悉的人都必须使用敬语。然后如果在中国,我真得不敢想象。同学之间,说您好,您吃饭了吗之类的话,估计不熟的人会白你一眼,心想有必要这样吗。熟的人会对你说:你今天没问题吧。现实状况的确是这样的,我也问了身边的同学,大家基本上都说如果被别人称呼您,会感觉很怪异,不自在,觉得没必要。
不过,我感触最深的还不是敬语这一点。现在的大学生,不要说敬语了,脏话的确是经常放在嘴边。记得老师在课堂中说过,现在的许多年轻人,讲了脏话,甚至还不知道是脏话。我突然一震,像我上大学后,就老是把“我去”放在嘴边,后来回去一查,这竟然也是脏话。为此,我们寝室还开了一个卧谈会。其中有一个室友认为,特别亢奋或激动或愤怒的时候,只能用脏话表示自己的心情,这是最好的发泄的方式。也有一个室友附和着说:对啊,不说脏话,人生多没有意思,想要表达自己的时候就说出来,没必要藏着掖着。不过最后大家得出的一致结论还是,熟的人之间说说完全没关系,公共场所还是要尽量控制一下。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国大学生在敬语这方面的意识的确是很薄弱。在很多交流中,这势必也是一个障碍,无形之中拉低了自己,又给他人带来了不好的印象。以后,我还是要慢慢地去扭转自己的一些不好的观念,在交流中做到敬人重己。
最后,老师在结课的时候送给我们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我觉得不管处于怎样的状况,这句话都能不断地激励我。我需要做的就是积累,孕育,在盛开的那一刻,做到最精彩。
第二篇: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人际关系
关于朋友
记不得在哪里看到过这么一句话,“认识的人多了,朋友却少了”。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懂的这是一种怎样的逻辑,或者说是想不明白、不能理解。然后,上了大学,开始有点感触了。
对于选修课,说实话,以前真的只是抱着一种拿学分的心态。然后上学期选课的时候看到了这门《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忽然发现自己对这个很感兴趣。对于我们这些八零九零的大学生来说,真的缺少了太多太多的与人沟通的机会和方法,或者说,我们不懂得怎么与人沟通。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停留于文字表达,上网,电脑,飞快流利的敲打着键盘,表达我们以为的“沟通与了解”。而在现实中,我们忽略了多少身边的朋友。渐渐地,我们开始害怕现实中的交流,面对故友,我们不懂得怎么叙旧,只是形式化的寒暄着。面对陌生的新朋友,我们不懂怎么样去相互了解,只是生硬地询问着彼此。然后我们发现,老朋友疏远了,新朋友还没有深交,于是就验证了那一句话-----认识的人多了,朋友却少了。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们还会经常与以前的朋友联系。后来时间久了,有太多的借口纵使我们忘记了联系。也许一个人一生能碰到的知心朋友没有很多个,真正愿意分享一切的朋友更是屈指可数。时间总是很无情地摧残一切,你斩钉截铁地宣誓它的永恒,却还是会在时间的空隙中不经意地流走。
也许他/她被你遗忘在某个角落了,记得曾经你们很要好的,记得曾经你们手拉手一起上学,记得曾经你因为他/她不给你抄作业而很生气,记得曾经你们很单纯地说好要做一辈子的好姐妹或者好兄弟,记得曾经你们一起骑着单车享受着放学回家的路总有说不完的话,记得曾经你伤心难过的时候总是他/她第一个给你安慰,记得曾经你看到他/她不快乐也会跟着泪流满面,记得曾经你们一起躲在角落默数着分别的距离,记得曾经你们说好不要分开要念同一所高中还有大学,记得曾经你们信誓旦旦说好即使分开也要经常联系,说好不会忘记,说好别离不哭泣,说好要快乐做自己,说好的,我们还记得吗?也许我们的记忆太过隐蔽了,上面长满了爬山虎。
很想念他/她们,就发条短信吧。他/她们会很快乐地记得你还有你们。也许你太忙了也许你早失去了他/她的联系,也许他/她的轮廓也已经很模糊了,也许你有点失落有点懊悔有点心/新的触动了。朋友总是美美的,却在不经意地渐行渐远,彼此凝望…守候。
关于能力
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
美国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新泽西的一家分工厂,过去曾因管理混乱,而差点倒闭。后来总公司派去了一位很能干的人物,在他到任后的第三天,就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偌大的厂房里,一道道流水线如同一道道屏障隔断了工人们之间的直接交流;机器的轰鸣声,试车线上滚动轴发出的噪音更使人们关于工作的信息交流越发难以实现。由于工厂濒临倒闭,过去的领导一个劲地要生产任务,而将大家一同聚餐、厂外共同娱乐时间压缩到了最低线。所有这些,使得员工们彼此谈心、交往的机会微乎其微,工厂的凄凉景象很快使他们工作的热情大减,人际关系的冷漠也使员工本来很坏的心情雪上加霜。组织内出现了混乱,人们口角不断,不必要的争议也开始增多,有的人还干脆就破罐破摔,工厂的情势每况愈下这才到总部去搬来救兵。这位新任的管理者在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问题的根本之后,果断地决定以后员工的午餐费由厂里负担,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留下来聚餐,共渡难关。在员工看来,工厂可能到了最后关头,需要大干一番了,所以心甘情愿地努力工作,其实这位经理的真实意图就在于给员工们一个互相沟通了解的机会,以建立信任空间,使组织的人际关系有所改观。在每天中午大家就餐时,经理还亲自在食堂的一角架起了烤肉架,免费为每位员工烤肉。一番辛苦没有白费,在那段日子,员工们餐桌上谈论的话题都是有关组织未来的走向的问题,大家纷纷献计献策,并就工作中的问题主动拿出来讨论,寻求最佳的解决途径。
这位经理冒着成本增加的危险拯救了企业不良的人际关系,使所有的成员又都回到了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去了。尽管机器的噪音还是不止,但已经挡不住人们内心深处的交流了。两个月后,企业业绩回转,5个月后,企业奇迹般的开始赢利了。这个企业至今还保持着这一传统,中午的午餐大家欢聚一堂,由经理亲自派送烤肉。
有人说“成功=30%知识+70%人脉”;更有人说“人际关系与人力技能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因为人永远不孤立,我们和所有的东西都会发生关系,而生命中最主要的,也就是这种人际关系。由此看来,要想成功,就首先应该知道并灵活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与情感的传递过程。不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有一种对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人力技能环境的需求。根据权威组织学家的统计分析,百分之八十的人,在工作上失败,不是因为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或工作动机不够,而是因为他们人际关系处理和人力技能上的失败。由此可见,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际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反映了一个人的能力、素质、人格和品德。谁都明白处世之
难,谁都渴望处世圆满,我们常常会因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不和谐而苦恼和惆怅。圆满的人生不仅限于个人的独立,还须追求人际关系的成功。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称赞是人的共性。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处理好你的人际关系和培养好人力技能都是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的资本。《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靖崎曾说过:“我富有的父亲说:如果你想做一名成功的生意人,人际关系是你最重要的技巧。他还说:如果你想在生意中成功,你应该不懈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技巧。”因此,人际关系其实是每个人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课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舒心工作与安心生活的必要条件。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比较强,面对这个社会错纵复杂的大环境,更应在人际关系方面调整好自己的坐标。
成功的条件“天时地利人和”中的“人和”指的不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吗?
关于儒家
传统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是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简言之,就是:仁者,爱仁也;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人也;仁者,欲达人,先达己也。这种“仁”的观念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真诚、守信用、要以和为贵。以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作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中,这种儒家观念无疑是正确的,它像一剂清凉药,撕去人与人之间的伪善与隔膜,将彼此心灵畅通。曾几何时,我们的社会信誉开始贬值,人人自危。倡导儒家文化,给当今社会一种召唤,一种真诚的感动!也许,儒家文化的老古董,根本解决不了什么欺骗,但是若能招回一份人心的真诚,人间便少了一份伪善。我们呼喊诚信,屏弃伪善,那么需要的是每一个人的努力,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营养、有价值的东西,为我们相处的更加和谐、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富强服务。传统的儒家文化给现代社会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这句话中涉及到了从家庭到社会的一个人际关系。“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至爱自然的道德价值来源。不是因为你的父母兄弟就是所有人的父母兄弟所以我们要“泛爱众”,而是因为人是天地所生,“四海之内皆兄弟”。
可见,从“入则孝,出则悌”到“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经历从自然血亲关系中的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关系,到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社会人际关系。
第三篇: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课程感悟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课程感悟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听起来就很诱人的名字。当初也正是基于认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是一门很有学问的课才兴致勃勃的选择了它而今,十三周的学习已经结束了,每周都充实得过了下来,其中所学、所得、所想将一一陈述如下。
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人熟知而效仿。而身为大学生,“齐家、治国、平天下”未免说得太过了些。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用自己的方式去塑造自身,从而慢慢达到接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
一直保留着老师的那句话“人际沟通的成功,不在于你一路走来侥幸遇到的都是君子,而在于那些你遇到的不是君子的人,能在和你交往的过程中看到人性中善良温馨的一面,感受到你对他的宽容、体谅,而让他美好的一面更多的表现出来”。在现实生活中,我也确实认识到过这样的一个人——在别人眼中,他不是一个可以称得上君子之人。但是在和他的沟通与交流中,我发现了他深藏在内心的善,他细心,懂礼貌而又富有头脑。我并不把他认识我作为以利用我为契机来考虑,我珍惜他每次的关心我,问候我。我也在他失恋的时候安慰他、关心他,提醒他的不足(至少在我看来可以称为不足的)。我很高兴,在他这样一个看来较为固执的人能被我的所为打动,我看到了他的进步,看到了他的改变。不再在事事面前只一句“淡定”了然,不再每次看到他时只是一个随随便便的身影一掠而过„„在我面前,他是一个将全部心事显于脸上的孩子,看他忧郁过,看他自恋过,看他爽朗的笑过„„我慢慢觉得,在我眼里,他的形象真的跟别人之所感相差甚远。不论在别人眼中你有多不正经,在我眼里,我们是朋友!因为,在我面前我看到了你那最美好的一面!
当实际与所学相融合,并结合的这么完美时,我真的对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充满了激情与兴趣。无论是人际关系、人际沟通、沟通技巧、沟通礼仪亦或是特殊的人际关系——爱情和婚姻,都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天时、地利、人和,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成功还需人和,亦即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而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上的。人际行为的三种基本需要即为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个体想融入到一个大的集体中才有了包容的需要;正是因为有想要控制别人或是被别人控制的欲望,才有了支配的需要;正是因为到了一定的阶段,想要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之间亲密感情的需要,所以才有了情感上的需要。而我们正常的人际交往正是基于每个人的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以努力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来为未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铺垫。
在国学与人际沟通的课上,不需要再说亲亲之爱,毋需强调忠恕之道,无须说何为恻隐之心。仅对无为一点,我表示深感赞同。为无为,则无不治。现代人群中流行说解释等于掩饰,掩饰等于事实这句话,似乎解释已不再是事实的证据,而成为狡辩的“帮凶”。所以,人之为人,便要无论做何事前考虑好可能的结果。做每件事之前都要细细掂量这样做会不会使得自己安心,从长远上来看会不会有好的结果,从近的来看,自己的做法会不会更能让周围的人所接受。即所谓的心安处即心安处,安心时即心安时。而心安,确是需要一定的自身修养方可做到的。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只有每每回看自己,为自己的修养更上一层楼而不断添砖加瓦,才会做到毋需解释、毋需牵挂、毋需担忧,因为做到如此就已不需要再对任何事情进行解释,真正做到了虽貌似无为却是在实质上做了很多事情。
人际沟通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彼此了解、相互活动,通过语言等多种媒介而进行的信息传递、思想交流的行为,是将信息编译,并通过各种媒介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和理解的过程。每一天,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就是人际沟通,无论是肢体上的还是语言上的。每个人在迎接每个挑战的时候也同样在接触着人际沟通。人际沟通讲求尊重、相容、理解,而在交往过程中以他人为中心实为人际沟通的白金原则。而作为最尊重别人的表现方式之一,倾听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上帝给了我们一个闭着的嘴巴,但却给了我们24小时开着的耳朵,他的意思是要我们多听少说。多些倾听,是建立信任的开始,是相互理解,是包容,是对彼此最真诚的回应。同时,我们的倾听为对方表达内心创造了环境,也为对方一吐不快抑或一吐心头之快提供了最温暖的诉说之地。但单单倾听远远不能完成一个交流的过程。倾听并有适时的回应才是最佳交流方式。而说话也自有说话的技巧。我们也承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尊重这样一条规律:在保持大诚大信的前提下,要多一些善意的谎言,少一些不必要的真实。关于善意的谎言,也可以联想到人际沟通的艺术性之所在。如何做好人际沟通的工作确是一门艺术。这不仅包括批评的艺术,还包括听取对方意见、谈话中适当提问的艺术等。其中就我个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切记情绪很差时尽量避免与人谈话,避免无谓的争论。因为在一个人情绪很差时,他的思维也间接的受到影响。如果在这个时候还要继续保持和别人谈话,则引起大怒并发泄出来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这样,于人,于己都有难以想象的后果。而至于无谓的争论,所谓无谓,我们一方面可以认为是面对不讲理的对方来说,争论是在做无用功,所以宁可不要;另一方面,我们要讲求无为。或许它不重要,或许真的没有必要在为了证明自己而去解释什么,争论什么。所以,综合以上,人际沟通,讲求说的技巧,讲求听的技巧,更讲究思考的技巧!
作为近期新学的内容,而且作为大学生即将面临的、较为感兴趣的问题之一——特殊人际关系,我确实领略了不少之前比较模糊的东西。食欲、睡欲、性欲要求与满足构成了人生。性活动、恋爱、婚姻,要求层层提高。婚姻作为要求最高的,除了要具备正常的性活动和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责任感,还要具备相当的社会能力,包括经济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等,这也使我不自禁的想到了那句古语“婚姻大事岂能儿戏?!”当婚姻来临,要想求其长久、稳定,则需靠亲情和责任来维持。婚姻,让我感觉到责任与义务,是有点不可及的。而爱情,作为大学生中接触较多的感情之一,它因我们这个年龄对于这方面的情感需求量增加而表现为最强烈,最短命的。据调查研究,人类爱情平均周期是四年。爱情是社会唯一公认的具有排他性的感情。所为排他性即不能容忍别人分享原本由自己独占的东西。都说爱情是自私的,也许就是由此而出吧!其短命性和强烈度也向我们大学生敲响了警钟。没有恋爱的人要慎重自己的初恋,因为初恋会影响到以后的择偶,初恋的自己可能更单纯,初恋的自己总是认为他就是他最理想的目标;恋爱中的人则要注意自己与周围同学的关系、自己与寝室同学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与亲人的关系。爱情固然重要,可除了爱情,我们还有一辈子舍不掉的亲情,一生值得珍惜的友情。爱情不是一切,等到爱情失去了,失恋了,感觉到像是天塌下来一样并不稀奇,但万不能感觉失去了一切,甚而想到自杀。有后悔,有惋惜,有舍不得,但更重要的是去思考,这段感情是否需要用这么多的放弃去陪葬。当真正感受到人间自有亲情、友情在,其实当初那刻骨铭心的爱也会随你对他的默默祝福而淡化,化为不凡的友情,化为最值得珍藏的记忆„„当爱情来临的时候,要时刻提醒自己,自己仍是一个学子,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始终是自己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虽然没有经历,但我认为。恋爱其实可以和学习不冲突、不矛盾。这也就需要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何为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爱,同样会让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在学习之路上同行!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更要珍惜自己的有效恋爱次数,不要滥用自己的恋爱次数,为自己未来的婚姻留一部分爱作为原资产。
很快,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课程这么快就结束了。学习永无止境,而知识的之所以永流传,就在其适于实践,适于检验。我也会在以后生活中,努力运用黄老师所教,实践于现实,学习于现实,争取得到最大的收获!最后,真诚的对黄老师说声谢谢,因为,做人难,做一个成功的人更难。感谢在这一学期您的教导,我会努力走好人际这条路,为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数学093班:王颖
学号:0902011105
第四篇: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朋辈辅导课程感想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朋辈辅导课程感想
在大学让我比较在意的事情就是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高中时候甚至是初中时候不同,大学的教学模式毕竟不同于那个时候。大学的教学模式更加自由,应该说是在交际方面的圈子更大、情况更复杂。当初在选课时我确实只是看到标题就选择了这堂课,所以当时就没有对这堂课有着多少了解,但是还是抱着十分好奇的心态就到了这堂课上。
在上完第一堂课之后,给我的感觉很简单,第一堂课里的简单的几句话就让我觉得选的这堂课很值。就像是从前有个老师曾经说过:“如果在一堂课里能有一句话改变一个学生,那么这堂课就已经算是很成功了。”“在我的课上就脱掉面具,至少在这堂课上。”这句话如同惊雷刺入内心。因为现实的世界里我们似乎已经找不到可以让自己忘我的时候了。有的人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我,但我觉得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在不断地交换着自己的身份生活在这个世上,这实在是太累,也太残酷了。
我的确是很年轻,也许说我的见识会让人耻笑。但是我觉得我一直都在生活中充当一个“外乎于事”的看客。看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即使我没有参与其中,但我却时时可以感受到与他们相同的无奈。他们在努力地扮演着自己,而我正努力地做好自己“看客”的责任,和观众不同,我不会给于掌声或者是嘲笑,只是尽职的“看”。现在不似鲁迅那时代的丑恶,但我却成了他笔下的“看客”。
“至少在我的课堂上脱掉面具”,那要“看客”如何是好?戏散了,又何来看客?生活就是这样,戏散了,就没有看客了。鲁迅时代的戏不得不上演,而如今的戏则是人表演欲泛滥。人生来本没有“面具”,是自己给自己带上的,在我看来,是人自己害怕伤害,所以才带上“面具”。但我们还年轻,那么早地给自己套上枷锁,估计路也走不远。我们的确需要一个忘我的时刻,一个能激发自己内心真实想法而且表达出来的时刻。在这堂课上我看到了这个时刻的出现,尽管不是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时刻,但是这已经慢慢使我们内心的一些情感产生微微的变化。这堂课,至少在我看来已经做到了它能做到的最好的事了。
“人的自我分成社会自我和真实自我”,两个圈圈,重合的区域越少,人的压力便越大。这算是我之后在这堂课上听到的让我印象相对比较深刻的地方。因为这就似乎给我们生活中许多人的压力找到了原因,当然也是我原因。而且解决的方法也显而易见。我的在生活中试着让自己的两个自我圈圈尽量重合,不管是否这样做是否能正确解决问题,但是我的尝试确实有效果。这也是我在这堂课上学到的东西,学习有时候不也只是这样而已吗?
后来的课堂上还有许多很有趣的测试和游戏,比如对“未婚夫”、“未婚妻”等人的第一感觉、“了解陌生人”等等,有些也已经记不起了。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的课不多,能发自自己内心畅所欲言的课更是少之又少。这堂课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机会,但是我们不能仅靠着这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真实自我的时间去对自己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所以这堂课演绎着如何去寻找真实自我同时,它也在告诉我们在纷繁的世界里找个时间表达真实自我的意义何在。
看客散了,戏却依旧上演,戏散了,看客自然也就散了。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13道路与桥梁3班
201330370309
梁华强
第五篇:应用统计学课程感想与体会
应用统计学课程感想与体会
课程感想:通过应用统计学的学习,我能够掌握经济管理中常用的基础统计原理和方法,熟悉重要的统计计算方法、公式,并能正确地解释计算结果,同时通过作业,自己对spss软件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通过自学,能够运用该软件解决实际中的一些统计问题。
谈谈我的一些小建议,希望对老师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1、希望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突出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知识的应用,繁琐的统计方法数学证明过程能不讲则不讲,着重统计方法的分析和应用。老师已经努力淡化了数学证明过程,但是我觉得大多数同学感觉这门课枯燥的原因还是因为证明过程,老师想让同学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实际情况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根本不会遇到理论证明方面的问题。希望老师在这方面能予以简化。
2、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就能够引入spss软件的使用。每个知识点或统计方法讲解完后,老师可以考虑插入讲解该方法在软件中如何实现,因为根据我的实际经历,自己摸索需要挺长的时间,但是会了的话就觉得挺简单,老师上课时稍微提点一下,我们学习的会更快一些。同时,希望老师也能将spss中一些参数的设置和基本理论结合起来,这样更能够加深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加入创新性实验以及课程讨论的过程。比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甚至只是一个方向,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先对问题的处理方法各抒己见,然后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老师也可以拿出一个案例进行讲解,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并提交报告,由于课时有限,有一次这样的活动我觉得就有很好的效果了。
4、关于作业。我觉得提交作业而不是考试,是很好的一种考核方式,突出了同学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美中不足的是老师在课程讲解和作业上有些不同步,好多同学都是最后将三个作业赶出来的,最终效果并不好。我觉得老师可以在讲完一部分知识后,就设定一个提交时间让大家提交作业。
总之一句话,我觉得应用统计学,还是主要落在应用上。上述几条建议只是我自己单纯的想法,并不一定真的适合咱的课程设计,但是希望我的这些建议对老师能有所启发,祝咱们的课程越办越好,同学们越学越开心,也祝老师工作顺利!
管理与经济学部2011级工业工程 方明
学号:2011209260 2012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