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之行感受
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的课,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一气呵成,挖得很深,体现出他对教学的思考:如何把课上细腻、上扎实、上深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的课,大气磅礴,虽然仅教学整数除以分数,但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特别关注数学模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凌老师以一支粉笔、几块黑板给老师们带来了一节“通透”、“灵动”、“简约”的数学课。
各派名师各有风格,不同的课堂体现了各自的智慧,同时也呈现出许多共通的地方:关注学生的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思维方式的多样化等等。借用沈本领主编的话:教学有派,教无定派,重在探索、贵在创新。朱国荣老师的“一切基于学生”,钱守旺老师的多种版本的教材比较和学生的前测分析,王凌老师的崇尚自然、数学课堂“好玩”,给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接着是名师与现场老师的互动,老师们针对各家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名师们逐一解答,现场气氛热烈。最后由特级教师蒋守成进行综述,他认为“派是一种标杆,一种价值体现,一种正确的引领„„” 王凌老师;
1、情境创设是目前教学中的常用手段,一个好的情境必须能与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促进理解。如果情境结束后,与例题之间没有关联,则该情境就不具备良好的应用价值。
2、数学学习是一种经验性的活动,经验性的重要表现:操作运算行为是数学认知的基础性行为。
3、学生与数学家一样,要亲自投入,通过实际经验来获得知识,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演算,或是头脑中的操作——思想实验。数学是经验性或拟经验性活动。
4、、对于教学,首先要考虑的是为什么要教该内容?如果没有该内容,又会如何?如何让学生也体验到该知识存在的必要性?
5、学生的练习是一种基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活动必须是个人认知的亲身体验,学生必须亲自投入。通过信息去主动地组织现象,操作对象,建构自己的理解,即使是看别人做,必须在思想上投入,并转化为自己的操作过程,无人可以替代。我们强调技能训练,其功能之一就是在促使学生“下海”,让他们进入问题的情境,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6、我们也不应当强调改革而对已有的传统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恰恰相反,在此所需要的即是对于中国数学教育传统更为自觉的总结和反思,并且这是数学课程改革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
钱守旺老师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我觉得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最为重要。教育中民主平等的根本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真正的学习是愉快的,当快乐的心情不存在时,学习效果也就跟着停止。有了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才有希望。在教师赏识、尊重的眼神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种精神力量,是学习知识的渴求,是挑战问题的勇气,是迈开人生步伐的动力。
基于以上考虑,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应该意识到,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不再是“正确与错误的裁判”,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而应该以一颗童心对待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让人情更浓一些,让赞赏更多一些,让鼓励更多一些,让笑容更多一些,让宽容更多一些。《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只是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把握适当的教学起点。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一般来讲,年级越高,课堂教学也应该越开放。“先试后讲、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生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数学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数学交流环境,让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敢于用自己的真实语言表达数学思想。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数学交流空间和开放性问题,放手让学生学数学。数学交流必须建立在探索、实践、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避免形式化的简单讨论。数学交流必须建立在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基础上,以友好方式对待彼此间的争议,以诚挚的态度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指导学生学会交流,一是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如能注意倾听,在他人陈述观点时不插言,在情绪上(眼神的关注、点头等)予以配合,不独占交流的时间等;二是指导学生学会交流的方法,即陈述前对自己的观点略加整理,陈述时明白、条理清楚、简明扼要,陈述后善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善于对他人的观点或认同、或补充、或争辩;三是指导学生学会总结交流的成果,即善于在众人观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思考,能够完善已有的观点或生成新的观点;四是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交流的结果,即是否需要对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进行补充,是否需要生成新问题做进一步思考、探究,是否产生一定的体验或形成经验。
1、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方法,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重算法,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王老师在教学9/10除以3的时候,在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学生出现好多种算法:1)直接根据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推理分母不变,用分子9除以3,得3/10;2)用画图的方法3)9/10除以3等于0.9÷3,4)根据把9个1/1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个1/10,就是3/10;5)9/10除以3,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9/10的1/3是多少,所以9/10除以3等于9/10乘1/3。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变得聪明自信,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收获,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
计算的算理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算理的理解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王老师尽可能通过直观
演示(如:学具操作、课件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明确算理,发展思维。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只有做过了,学生才真正理解了。
3、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
学生在探究出了计算9/10除以3的四种方法后,王老师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让生畅说欲言的说一说喜欢哪一种方法,大胆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做一组题,王老师做到了,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才能真正感悟到哪一种方法麻烦,哪一种具有局限性,哪一种具有普遍性,以后学生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师生再总结出一般情况下,分数除以整数我们可以用分母不变,分子除以整数所得的商作为分子的方法,也可以用分数乘整数的倒数,当然我们以后在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时候,还要根据数字的特点,灵活的选用方法。
这节课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使数学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味”,而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的,我认为丁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的做法:
一、关注新旧知识联糸,促进知识的整理沟通,本节课改变当今流行的情境引入法,继承传统,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原有的经验和方法,而新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入,学生仅凭原有经验和方法不能直接解决新的探索状态,如:丁老师在课的一开始,首先通过三道例题复习了整数除法的意义,接着把题目中用“克”作单位的数量,改为用千克作单位的数量,这样由原来的整数除法很自然的转变为分数除法,从而引发学生解决新问题的欲望,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算式的意义,继而学习计算的方法,学习后,进一步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通过观察,讨论,促进知识的整理沟通,构建已有的知识结构。
二、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课是否体现数学味,在很大程度上有课堂教学是否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 显了以下数学思想方法:
1、迁移和类推
数学教学要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使学生的认知经历一个思维升华的过程,把握本质东西,如:先复习以前学过的整数除法算式的意义,类推分数除法算式的意义,由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类推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思考很有创意,这样适时提升,促进了学生心智的发展。
2、多角度观察思考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来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在探讨计算方法时,学生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了多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交流、对比、评价,也是促进学生反思的有效途径,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自主尝试、互动评价,从而反思学习失得,以形成深刻认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对于这几种方法,教者不作任何评价,而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这就促使学生对自己原有的方法进一步思考,明确哪种方法更具有普遍价值,从中得出计算方法。
第二篇:苏州感受
苏州学习总结
苏州是一个美丽、使人流连忘返的地方。秋天的苏州气候宜人,空气里温暖而湿润。这样的气候使生活在那的人都长的比较白而且温柔可亲。苏州的风景也很美丽,虽然已经是立冬的时节可那儿的树木仍然翠绿如同春天景色。
这次去苏州是带着任务去的,虽然培训学习的时间比较短暂,但我通过跟其他老师的交流及我自己的观察,还是有了些新的认识:
一、课程的教学都在向探索知识的产生倾斜。从注重知识记忆的教学转化为注重知识产生过程的教学,无论是数学还是科学都有这个趋势。这就指导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探索知识产生的教学,给学生探索、创造知识的权利和时间,不能急着把固定的知识告诉学生。这样做或许在短时间内造成学生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老师的教学成绩下降,但对孩子的终生的发展、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却是有很大的好处。
二、我们的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培训期间给我们介绍了美国的科学教育发展,看出他们是很重视科学课的教育及孩子的创造力的培养。培训中给我们讲了一段话,让我回味无穷,说中国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人造就知识变成了人学习知识,人由知识的主人变成了知识的奴隶。还讲到现在的一个现象,老外造就知识,我们学习老外造就的知识。听了这些话让我惭愧不已。
三、通过听课及与当地的老师的交流我发现,我们的老师和他们的老师的讲课水平基本没有差别。在评课期间我发现他们的老师发言比较积极,而且有些老师还多次发言。而我们就不愿意发言,也不去组织怎么发言。在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方面我们应该多向他们学习。
四、我们的学生不如他们的学生听话,也不如他们的学生会说话、敢说话。在听课中他们的孩子基本上没有乱动的,上的是实验课,一般情况下孩子们都会随手动实验器材弄的教室里乱响,我们观察到他们的学生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没有小动作。在课堂发言的时候能够听到学生很流利的发言。而且能感受到学生发言时很勇敢。在培养学生的发言习惯上我们还需要努力。当然我们这儿的班级有些也会给我们很好的感觉。我就当是在那边又重新感受了一下。
四、在那里待了几天感觉那里的人做事情一般比较干脆、利落。说话也比较快。
五、感觉他们那边的人做事情比较放的开,比较宽容。我们这次去听了一节课,是在太湖度假区中心小学听的,他们的老师并没有为这次的听课刻意的去准备,只是上了一节平时的课。讲课老师的教学流程、设计思路都很合理,教学语言、教态也都很好。但在评课中,有些老师还是提出了很的不足,其中就有一点知识上的不足没有给学生说明白。最后大家还是给了充分的肯定,包括他们的一名校长也完全给了肯定。从这我看出他们也会犯错误,只是他们更看重优点。
六、他们那边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科学课是有专职的老师。而且一般情况上科学课都在专用的实验室,这对老师来说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这边暂时还达不到这样高的标准。
另外苏州的自行车、电动车比较多,而且有些自行车是 刷卡就可以使用,这帮助了人们的出行,我们这里的公交车很发达
以上就是我去苏州的感受、见识。
第三篇:苏州之行学习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苏州行五天所学
为了灌云教育的发展,灌云教育局领导高屋建瓴,着力提升教学管理者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经过周密的策划布置,于5月14日到5月19日安排了为期一个星期的专项教学管理者培训活动:灌云县中小学分管教学管理者苏州大学高级研修班培训学习活动。此次培训学习活动,给我的整体感觉是:
一、领导更重视,开班时局领导到场讲话,五天时间,师资科的两位领导全程参与;
二、全程学习期间,学员无后顾之忧。从吃、住、行的后勤工作到听、观、研的学习工作都一一到位;
三、参加培训学习的人数来看是最全的,中小学、高中分管教学人员要求都到,且是针对灌云的专场培训,培训期间基本上没有缺课现象;
四、各位专家、领导的讲座内容非常贴近副校长们的实际工作。它们的讲座既有高度的理论概括,又有实践性指导,这些内容都是我们分管教学副校长,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理论指导纲领。
在此期间,我们认真听取了苏大继续教育学院的执行院长夏骏的别具一格开班仪式讲话,就感受到了苏大的人文翡翠。夏教授那如道如仙风格谈吐,由《苏州园林文化与教育管理之道》为题,通过借景、物、事、人顺势而为道出了教育管理的真谛或最高境界:学无用之用,做无为之为。要求一个管理者要有理想、情怀、与前瞻性,要有审美与生活结合的能力,要返朴归真顺应自然的本真;管理中也要有太湖石的透、漏、瘦、皱的技巧。听吴永军教授的《谈校长领导力的建设》,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不仅仅是理论基础,经验能力,人文素养方面;不管是对问题的概念化还是结构性方面;我、包括我们都欠缺的太多太多,不在同一层面上思维,何谈深度与广度,何谈课程的管理与融合。通过学习,还是有些收获:学科领导力是课程领导力建设的最主要方面,领导者可以通过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对教学的定义化的建设,建构思考型课堂,从而提升课程建设。从哲学层面让我体会了少、多;深、宽;小与美。不能让规划变为鬼话。听了苏大教授、博导黄辛隐老师的《阳光心态、压力管理》——《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与调试》。她从提问我是谁?我想让自己成为谁?即兴生成,达成目标,给我们生动的上了一堂心理健康课。从她的讲座中,知道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幸福度的前提,人文素养方面要有要求:学会倾听,别人开口说话,就要学会闭嘴。人要有三心:感恩之心、陪伴之心、孝顺之心。人生的游戏规则要遵守,功利心、攀比心是缺少幸福感的根源。要求管理者关注教师心态,引领老师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老师幸福指数,幸福力就是一种感悟力、是生活的源动力。一个人要有感动、感思、和感谢,教师的管理依存一体两翼,关注教师心态进行管理,老师态度的改变才是根本。听星河小学校长、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庄惠芬老师的《为了最美的相遇》——《创新课程的建构与探索》感受了教育之美,愿景:教育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并且是抵达一个叫学校的地方,办学应该办成是学生向往、家长期待、社会敬仰的地方。对老师的关心,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创新课程要护根、固本、培育、才能生枝、结果。她的不求第一,但求唯一,要协同、统整、融合,创思无界,心筑未来办学品格理念让人耳目一新。听了苏州发展中心主任顾苏云老师的《服务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转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要靠学校,学校的发展要靠老师,因此,教师的发展是学校首先要最最做好的事,而教师的发展的第一场域是课堂,教研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好台阶。教师发展的高度决定学校、学生的发展高度,教师是一把梯子,而校长是扶梯子的人。大多数学校的教师是用昨天的知识教明天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要学习新知识,教育现代化,必须是教师现代化。听了溧阳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周梦莉老师的《用最美的姿态生长》——《来自校本研修的力量》体会了一个做教育人的感悟,最需要与培育对象有情感交流的就是教育,教育就是要不忘初心,要有专业之心,而什么是专业,她也给了不一样的诠释,就是心与技术的结合。校本研修的核心在于理解儿童,儿童需要有闲暇。校本研修的根本在于改变教师的行动方式,教师不变,课堂不会变,课堂不变,学生也会不变。校本研修其宗旨就是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来提供最好的为学生服务,要提高教师核心素养,需要学校引领,老师要培训、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听了扬州师资处处长、特级教师王力耕《学校办学方向和管理策略的选择》,他认为办好学校的两个选择一是办学方向的选择,二是办学策略的选择。在报告中提出管什么的思考与怎么管的探索,提出对人的尊重是前提,发展是过程,完善是目标。管理是大智慧,学校的办学品位高低、质量好坏,虽不能说是校长造就的,但有一位素养品位能力高的好校长,这个学校就一定差不了。参观了两所学校:苏州新区实验小学与苏州平江中学。通过实地的走看、坐听,尤其是听了邓大一校长的一席话,了解了这些品牌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办学理念、施政策略、取得的成绩,更看到了他们领导者的付出与担当,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的融合,管理的智慧和人文情怀的流露。
五天时间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很多好的经验和理念是钱买不来的,此次学习活动让人身心兼修,为自己定位和今后工作开辟了新的一页。这,要感谢局领导的精心策划和安排,感谢师资科领导的全程陪同关注。
不抓教学就不是学校,只抓教学办不好学校
——苏州行五天所获
历时五天的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收获多多,感想多多,留下的思考也是多多,让我加深了对初中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培训的意义的理解:副校长培训是灌云县教育委局党进一步贯彻落实伟大复兴靠教育具体体现,是形势发展、时代前进的选择,是副校长一线工作的需要。要想保证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必须进行培训学习。此次学习丰富了自己的头脑,开阔了知识视野:领略了教育专家的前瞻理论,尤其是校长们的先进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周密、严格、具体、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经验。但让我更多思考的是:办好教育,必须有三个要件,一是钱、二是理念、三是人。办好教育,第一要务是质量前提,用不雅话说;成功者放屁也是经验。失败者最经典的话也是放屁。所以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是以提升教学质量为中心。
因此在学习中,时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不抓教学就不是学校,只抓教学办不好学校。
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应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其他工作最终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抓住了教学,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根基。
学校的教学管理好坏,最终还是要用考试成绩来说话。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但不是全部工作。因为,学校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安全、健康、快乐成长的地方;学校应该是一个让孩子的理想、品格、习惯朝着正常人的方向发展的地方;学校应该是一个让孩子知识、能力、情感都能快速增长的地方。因此,如果学校的教学工作,离开了其他工作的有效服务,也是办不好学校的,就培养不出正常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
因此,作为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一定要明白“学校如果不抓教学一定不是好学校,但只抓教学不一定办好学校”的道理。
怎样抓好教学管理工作,成就一所好学校,这是要大智慧与经济基础的。
当前灌云教育的一点思考
——苏州行五天所想
温总理曾说:百年大计,系于教育,教育大计,基于教师。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要求更迫切,至使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而也使有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或教师专业发展出现高原现象。现在国家专门成立了一舆情机构,随时了解各方面信息情况,从各舆情反馈中,多种声音都指向了教育,社会说;现在的教育是怎么了?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和家长是怎么了?家长说:现在的老师是怎么了?国家层面说;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教育从来都不是教育部门的单纯行为,其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而社会大环境则是教育发展的土壤。灌云教育的现状就更不是学校、老师的努力就能改变的。苏北与苏南各方面差别不是一言两语能敝之。
苏北教育的落后尤其灌云教育的滞后有很多因素决定 1.落后的社会政治素质对教育带来的影响。
2.落后的社会经济对教育带来的影响。3.落后的个人素质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
灌云教育的春天的到来: 1.灌云经济腾飞。2.教育管理体制改革。3.社会综合素质的提升。4.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这仅是我个人从近二十年的灌云教育的变迁的现状中而产生对教育问题一点个人看法,但绝不是悲观失望,我也许只是那《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小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也定会立足当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为努力提高本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提升教学质量尽心尽责。
他山之石,不一定可以攻玉
——苏州五天行后所做
要想保证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不论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必须进行适时的培训学习。只有丰富了自己的头脑,开阔了知识视野,领略了教育专家的前瞻理论,尤其是优秀且成功的校长们的先进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周密、严格、具体、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经验,才能用明天的知识教明天的学生。但说一千道一万,是一地一情,一校也一情,不是所有经验或方法都可以照搬复制或克隆的。作为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只能是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做好相关工作。
首先:我认为作为一所中学副校长,一定要深入教学第一线,而且一定要上课,而且上好课,只有这样,你才能以自己优于其他教师的教学业绩来说话,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影响全校教师,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脱离教学第一线的副校长在教学管理中是没有发言权。同时,作为副校长就要多学习,学习教学新理念,经常听课,会听课、会评课,有自己的想法。
其次:分管教学很关键的一项基本功是听课、评课。那么作为副校长如何通过听课、评课来进行教育思想的引导呢?此次平江中学之行,听了邓校长的一席话,更让我觉得我们也应有所为,我们可以从听课、评课、上课入手,抓课堂教学,只有老师变了,课堂才会变,学生才会动、才会变。而听课、评课,是有效推动老师上课热情的手段。老师们都会听课、评课,就必能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和能力,反思自己的课而行动起来上好课。同时分管教学就要开展好课堂教学评价,带动有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另外:必须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当好师生的公仆,耐得住清贫,忍得住寂寞,镇守住自己的“阵地”,正确处理好和自己团队的工作、生活关系。当好主管而不主观,处事果断而不武断,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培养团队工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团结诞生希望,和谐创造奇迹。”
上面的事,我认为这是我当前要做好的事。
以上是我苏州五天培训学习的一点感慨或一点想法,不成熟,请领导批评指正。
第四篇:苏州南通之行学习体会
苏州南通之行学习体会
12月9日至11日,在学校领导带领下,高三所有老师前往苏州和南通进行为期三天的参观学习,感慨颇深。苏州和南通是一条长江之隔,尽然隔开了如此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进入十中的校园,一座完全中国化的校园,这样优美的环境,我想再调皮的学生此时也会变得文雅;
进入十中的课堂,感觉的完全不像是高三的课堂,没有成堆的书,学生也不是埋在书堆里,课堂很轻松,学生并不像有高考的重负。而在南通石庄中学,进入的是高一的课堂,很熟悉,仿佛进入我们的教室一样。60多学生挤与一室,学生陷于桌上的书中,呵,高一就背上高考的包袱了。
两家学校,截然不同,苏州十中,他的大环境我们是学不来的,但他课堂那轻松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提倡的,课堂不应该是严肃的,学生应该是轻松的学,从而乐学。这一点,在我们以后的课堂中值得提倡,我也应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渐向这方面靠近。南通石中他们的教学理念值得提倡,“科学抓抓科学,提前抓抓提前,反复抓抓反复,细致抓抓细致”,这种理念很有深义呀!
这次学习,很遗憾的是没能进入高三的英语课堂去学习他们高三英语的教学方式。但是,从和备课组长的交流中,还是能找到两家学校的共同之处的。他们都能大胆抛掉课本的复习,把重点放在词汇复习上。这是值得我们在以后的高三教学中提倡的。还有学生的书面表达,都是我们应该重点加强的。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有主次,不能华而不实。
其次,这种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好的,但是应该从基础年级开始抓,要让这种教学真正贯彻下去,而不是流与形式。只有常时间的贯彻,他的优势才能真正体现。
我们的教学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模式,剔除糟粕,取其精华。
英语组:孙宜瑾
第五篇:北京之行感受
北京之行感受
夜色迷离着月光,而我独自背着旅行包,踏向火车站,前往北京旅行学习。心中不仅涌出一份兴奋,更铭记了一份记忆。和以往不同的是,身旁没有了父母的陪伴和呵护,而是一群和我稚气一般的少年。
一路的火车,载着我们远离家乡,一路的笑语,伴随我们度过一夜。我也第一次有了自主的感觉,有了自在的情愫。
历时三天的旅行学习,给了我三段最难忘的记忆与体验。
天安门前红旗飘展
凌晨三点,我们从倦意中起身,踏在被月色笼罩的北京城,看庄严而隆重的天安门升旗仪式。天空微微泛着鱼肚白,周围却早已人山人海,我们不动的举着相机,凝视着缓缓而来、步伐掷地有声的仪仗队。当五星红旗徐徐上升,当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广场,人头的攒动,此时化成齐齐的仰望,人声的喧哗,此时化成伫立的高歌。而身在泱泱中国的我,也感到了一种雄浑的气场盘旋上空,胸腔奔涌着爱国的热忱。继续高歌,让五星红旗继续飘扬在北京城上空,让崛起的中华继续傲然雄踞在世界东方。
居庸关上尽数好汉
双眼仰视,居庸关雄壮,双眸环绕,长城惊险。初到长城,我心中不免漾起连连赞叹。放下沉重的行囊,只留着一腔的征服之意,向蜿蜒的山顶攀爬。亲身经历才明白长城之险,台阶落差巨大,有的一步跨过,有的却高近半米,遥遥直上,翻过小山头,却才见长城万里。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而我却无暇顾及,因为心中坚定的寻觅那块“好汉碑”。于是我抹掉汗水,鼓足勇气,不断向上。看着山下人影越来越小,油然而发出激动,看着一座座被征服的烽火台,登顶之心跃然心前。当亲眼所见毛主席所写“不到长城非好汉”,所有困难的阴霾已消散,快意直涌心头。
清华园中企盼未来
悠悠清华,淡淡书香。走入清华校门,却没有印象中学校的痕迹,依旧交织的柏油马路冲淡了我对学校的理解。高大耸立的教学楼,宽阔平坦的绿草坪,来往的自行车,一切都如同城市般井然有序。正是毕业时,沿着宽阔的马路,偶然看到了一群着装研究生礼服的学生,在毕业之际合影留念,这更激起了我对清华无限的向往。当我置身于清华的荷塘月色中,才领略到了别致的美景。上边接天,下边连水,远处泉水细流,近处荷花争妍,两旁则是绿意盎然,让我如痴如醉。
那端坐的朱自清,尽显了荷塘的华美,那凝视的闻一多,则淋漓了文人的豪情。走出清华园,却升腾了一种莫名的激动,一种搏发的兴奋。暗自下定决心,三年后圆梦清华。
三天,让我完成第一次自主的旅行;三天,让我在硕大的北京城写满了惊叹;三天,让我在迷离中找寻到了方向。
北京之行,让我感慨颇多,收获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