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国之行的学习感受

时间:2019-05-12 07:1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英国之行的学习感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英国之行的学习感受》。

第一篇:我的英国之行的学习感受

我的英国之行的学习感受

大连开发区11中学 于军

2008年8月1日至11月16日,我有幸成为大连市教育局举办的赴英国短期培训的一名成员。作为一名英语的教师,能亲临其境,感受异域的语言和风土人情,无疑是一种难得的滋养。通过两个半月的学习,我不仅在外语教育理论、外语教学基本功、外语教学技能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对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思考。十周的培训是短暂的,我们迫切地汲取着各种知识;十周的培训又是漫长的,紧张的日程安排让我们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有很多新知识要学习、消化和吸收;十周的培训是快乐的,和同伴,和老师,和住宿家庭都建立了良好的友谊,感受到了共同生活的快乐;十周的培训又是艰苦的,要努力听懂当地老师讲授的内容,要积极思考,还要做出回应,使我感觉到提高英语水平的过程是如此的艰辛。在英国EF国际语言学校近三个月的短期培训中,我最想感受而且感受最深的是英国的教育,在这里简要汇报一下一些初浅的体会:

英国的教育世界闻名,在没到英国之前,我就早已耳闻。仅6000万人口的英国就诞生了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英国学习期间,我真正的体验到了英国教育的魅力所在。

一、校园环境布置,尽显学生的创造力 步入校园,使人一下领略到浓厚的教学气息和温馨的童年生活。他们的校园宽阔而整洁,被绿色簇拥着,没有喧闹和嘈杂。在校园中,你时不时的会看到草丛中有小松鼠跳来跳去,想想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心灵自然会潜移默化的得到熏陶。

走进他们的教学楼,我再一次被孩子们的各种艺术作品吸引住了。有绘画、泥塑、剪纸、手抄报等。据校长介绍,每个孩子每个星期都会有作品展出。孩子们的作品没有范例,没有象不象的标准,在老师的眼里每个孩子的每件作品都是珍品。在走廊的一处有许多壁橱,是用来给学生存放学习用品的,所以英国的孩子不用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

教室的设计也别具一格,非常的温馨,有种走入趣味乐园的感觉。就拿烹饪室来说,当孩子们上烹饪课时,仿佛走进了自己家的厨房一样。每人一个小橱间,人人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看着孩子们围着小围裙,兴致勃勃的按照老师讲解一步一步烹饪,最后,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聆听着老师给予每个孩子的真挚赞美和很高的评价。

在参观学校音乐室的时候,正好赶上老师在给学生们上电子琴课。只见学生人手一台电子琴,围坐在老师的周围。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心的练习。老师当听到哪个同学弹的音符不准时,会及时纠正并附有鼓励的话语。随后,我们还参观了其它教室,总之,每个教室根据上课内容不同,各有各的品位。

二、渊博的学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去英国之前,我总以为英国的教育是放羊式,是只重过程,不要结果的。但此次的英国之行,在一周的访校期间,我真正亲身体验英国的中学校园生活的内涵。学生在享受学习乐趣时,对老师的挑战是我始料未及的。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人人都是教学的多面手。在小学,一名老师可能要教数学、地理、历史、生物等许多科目,这就要求老师要学识渊博。

其次,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精力充沛,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语言流畅,知识面广,始终为我们营造了浓厚的语言学习氛围,她们总是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时间绝对不超过一半,其余大部分时间用于是生相互提问,共同研究。在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主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讨论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信息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看法。师生互动,逐步完善,使学生形成灵活多样的思维方式,并培养他们在学习中听取别人意见接受别人观点的习惯。老师常常采用的这种教学模式和我们的研究型学习很相似。在英国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这种模式贯穿始终,整个过程让学生学会了交流,在不知不觉中英语能力得到了提高。有些老师虽都年过半百,但依然精力充沛,能歌善舞,模仿力极强,他们的身体语言十分丰富,似乎眼睛、鼻子、手都在一起说话,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觉得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太小,她会偏着头,用迷惑的衍生暗示你,但从不指责。讲到射击,她就干脆表演被子弹射中,躺倒在地,有时为了形象生动地教授一首歌,老师会全副武装,使学生能真实地感受歌曲中作者的内心世界。与国内的教师相比,国外教师更注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以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的教学风格各有千秋,归纳起来是:教育方式轻松自然,丝毫没有半点说教的成分,师生关系融洽,见面时经常能看到他们与学生击掌、拥抱,这在中国的校园里是很难看到的,也是很难想象的。但我们仍是真心地期望,将来我们国内的师生也能做到像那样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开诚布公。

三、小班型授课和合作学习方式,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英国学校与我们的最大区别在于规模上,全校人数在100~200人之间,班容量在25名学生左右。这种小班型授课方式,老师可以充分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他们非常尊重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重要。即使是那些身体或智力等有残疾的孩子,一样都在普通的学校与其他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英国政府花巨资为每个班级都配备专门的辅助教师,这些老师在课余时间辅导一些需要特殊照顾的学生。让残疾孩子和正常孩子一起念书,让他们经历正常的生活,我觉得对他们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益处。

在教学上,他们习惯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发挥团队精神的小组作业或团队作业,也就是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分别承担其中的一部分工作来合作完成一个项目。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和力量,强化了成员个体对小组整体负责的责任感,又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每一个成员的合作意识,并且为每个成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小组一般由四个人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合,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讨论话题,然后让讨论成熟组代表发言,其他组给予补充说明。英语的交流,让我们之间没有了国界,从上课铃声响起的那一刻起,每个人的学习的大脑就不停地转,不是不想停,而是在那种学习氛围下容不得你停下。这种教学法,不仅能使每位学员都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意见,还培养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学、分析、判断、及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组织者,在活动过程中为学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例如,老师在给我们讲阅读时,文章中经常出现难懂的新词汇。当我们询问时,老师就总是设法引导,而不是轻易地给出答案,让我们从组内其他同学那里得到近似答案。采取在组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使我们形成了互动、互勉的良好学习氛围,培养了我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多边、惰性的信息传递活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在培训当中,我们学到了许多教学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每个学生都在争分夺秒地汲取着新知识、实践着新方法,课堂内外随时都在互相交流、探讨,营造了良好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语言学习环境非常重要,同时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我们知道环境是学习语言的根本保障。我们在国内看到一切信息都是汉语,但在英国除了唐人街有几个汉字外,你看到的一切都是英语,就好像把一切汉语的环境都变成英语的氛围,在这种情形下你就不得不说英语了。所以我们不用羡慕他们,如果我们长期处于那种环境中,我们的英语也会自然而然也会突飞猛进的。在教室里老师禁止我们说汉语,每天“English Only”被大大地写在黑板上。如果某个单词或句子不懂需要解释,那么你得到老师的解释还是英语,这使我们没有了其他语言的依赖,要努力去听,努力去表达,就会注意一词一句以及它们的拼写和发音。每个星期我们都有两节调查课,老师提前给我们一个题目,然后让我们到校园中找一些不认识的人交流(至少3个),再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到教室,把调查结果写出来。老师把它们贴到教室后面的作业板上。我培训期间最大的收获了就在于此了。这个课程,使我的英语四项技能提高非常快,也有信心了,表面上好像没有作业,其实如果你要认真完成这份作业,起码要花去你半下午的时间,我想这也是老师的用意所在,给我们创设交流的机会和情境。还记得有一次Susie让我们调查几个旅游路线,我们小组2个人花了半下午的时间,虽然非常辛苦,但乐在其中的那份收获是沉甸甸的。我们每两个星期就要做一次presentation,相当于一个演讲,时间不少于5分钟,老师着重听我们的语音、语调和语法,看我们的体态语和表情。每次我都认真准备,每一次都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英国EF国际语言学校近三个月的短期培训中,我切实感受到外国人终身学习意识。在课间,你可以看到很多学员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如果在中国,恐怕他们这样的年纪已经舒舒服服地颐养天年了,但在这儿,他们依然认真地在课堂上学习。据教课的教师反映,这种现象在大学很普遍,大多数人是为了使自己变得更有价值才学习的。他们丰富的是自己内在的素质。在中国,如果人人都有终身学习意识,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

关于英国的教育我向大家介绍了许多,这其中可能会有羡慕的成分,但绝非崇洋媚外。事实上,我也完全没有这样的想法。他山之石,可以功玉,我只是希望通过在英国的培训学习期间,能够发现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此次英国之行,我的确非常喜欢英国的学校,孩子们在学校里是快乐的,老师总是在表扬、在鼓励,环境也非常优越,家长用不着为孩子准备书、铅笔、学具等等这些事。但这样不等于说,英国的教育就没有问题,事实上,他们也有自己的问题。也许,正因为条件太好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意识和行动绝不鲜见,比如存在比较严重的逃学问题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成长环 境,使他们在知识上、心理上、道德上都得到发展,这是我们教师的天职。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待学生就应象父母亲爱自己的孩子那样,让学生在鼓励中、快乐中成长,切实营造一种充满温馨的人文环境,焕发学生心灵的美感与和谐。

总之,短暂的英国之行,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得到了提升,语言教学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英语口语得到加强。由于旅英期间我们住在host family家,每天饭后与主人交流至少两个小时以上,在这样一种语言环境中,自己明显感觉口语水平和词汇量提高得非常快。同时,在交谈中我也深入了解了英国家庭的生活习惯,加深了对英国人文文化的认识。见识过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和礼貌后,自己更加渴望把我们十一中的孩子培养成为素质全面、学以致用和懂礼节、讲诚信、重情谊的时代佼佼者,而不仅仅是只知道学习、考试的书呆子。虽然国外的教育与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适当变通,把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第二篇:北京之行感受

北京之行感受

夜色迷离着月光,而我独自背着旅行包,踏向火车站,前往北京旅行学习。心中不仅涌出一份兴奋,更铭记了一份记忆。和以往不同的是,身旁没有了父母的陪伴和呵护,而是一群和我稚气一般的少年。

一路的火车,载着我们远离家乡,一路的笑语,伴随我们度过一夜。我也第一次有了自主的感觉,有了自在的情愫。

历时三天的旅行学习,给了我三段最难忘的记忆与体验。

天安门前红旗飘展

凌晨三点,我们从倦意中起身,踏在被月色笼罩的北京城,看庄严而隆重的天安门升旗仪式。天空微微泛着鱼肚白,周围却早已人山人海,我们不动的举着相机,凝视着缓缓而来、步伐掷地有声的仪仗队。当五星红旗徐徐上升,当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广场,人头的攒动,此时化成齐齐的仰望,人声的喧哗,此时化成伫立的高歌。而身在泱泱中国的我,也感到了一种雄浑的气场盘旋上空,胸腔奔涌着爱国的热忱。继续高歌,让五星红旗继续飘扬在北京城上空,让崛起的中华继续傲然雄踞在世界东方。

居庸关上尽数好汉

双眼仰视,居庸关雄壮,双眸环绕,长城惊险。初到长城,我心中不免漾起连连赞叹。放下沉重的行囊,只留着一腔的征服之意,向蜿蜒的山顶攀爬。亲身经历才明白长城之险,台阶落差巨大,有的一步跨过,有的却高近半米,遥遥直上,翻过小山头,却才见长城万里。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而我却无暇顾及,因为心中坚定的寻觅那块“好汉碑”。于是我抹掉汗水,鼓足勇气,不断向上。看着山下人影越来越小,油然而发出激动,看着一座座被征服的烽火台,登顶之心跃然心前。当亲眼所见毛主席所写“不到长城非好汉”,所有困难的阴霾已消散,快意直涌心头。

清华园中企盼未来

悠悠清华,淡淡书香。走入清华校门,却没有印象中学校的痕迹,依旧交织的柏油马路冲淡了我对学校的理解。高大耸立的教学楼,宽阔平坦的绿草坪,来往的自行车,一切都如同城市般井然有序。正是毕业时,沿着宽阔的马路,偶然看到了一群着装研究生礼服的学生,在毕业之际合影留念,这更激起了我对清华无限的向往。当我置身于清华的荷塘月色中,才领略到了别致的美景。上边接天,下边连水,远处泉水细流,近处荷花争妍,两旁则是绿意盎然,让我如痴如醉。

那端坐的朱自清,尽显了荷塘的华美,那凝视的闻一多,则淋漓了文人的豪情。走出清华园,却升腾了一种莫名的激动,一种搏发的兴奋。暗自下定决心,三年后圆梦清华。

三天,让我完成第一次自主的旅行;三天,让我在硕大的北京城写满了惊叹;三天,让我在迷离中找寻到了方向。

北京之行,让我感慨颇多,收获颇多。

第三篇:苏州之行感受

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的课,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一气呵成,挖得很深,体现出他对教学的思考:如何把课上细腻、上扎实、上深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的课,大气磅礴,虽然仅教学整数除以分数,但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特别关注数学模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凌老师以一支粉笔、几块黑板给老师们带来了一节“通透”、“灵动”、“简约”的数学课。

各派名师各有风格,不同的课堂体现了各自的智慧,同时也呈现出许多共通的地方:关注学生的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思维方式的多样化等等。借用沈本领主编的话:教学有派,教无定派,重在探索、贵在创新。朱国荣老师的“一切基于学生”,钱守旺老师的多种版本的教材比较和学生的前测分析,王凌老师的崇尚自然、数学课堂“好玩”,给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接着是名师与现场老师的互动,老师们针对各家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名师们逐一解答,现场气氛热烈。最后由特级教师蒋守成进行综述,他认为“派是一种标杆,一种价值体现,一种正确的引领„„” 王凌老师;

1、情境创设是目前教学中的常用手段,一个好的情境必须能与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促进理解。如果情境结束后,与例题之间没有关联,则该情境就不具备良好的应用价值。

2、数学学习是一种经验性的活动,经验性的重要表现:操作运算行为是数学认知的基础性行为。

3、学生与数学家一样,要亲自投入,通过实际经验来获得知识,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演算,或是头脑中的操作——思想实验。数学是经验性或拟经验性活动。

4、、对于教学,首先要考虑的是为什么要教该内容?如果没有该内容,又会如何?如何让学生也体验到该知识存在的必要性?

5、学生的练习是一种基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活动必须是个人认知的亲身体验,学生必须亲自投入。通过信息去主动地组织现象,操作对象,建构自己的理解,即使是看别人做,必须在思想上投入,并转化为自己的操作过程,无人可以替代。我们强调技能训练,其功能之一就是在促使学生“下海”,让他们进入问题的情境,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6、我们也不应当强调改革而对已有的传统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恰恰相反,在此所需要的即是对于中国数学教育传统更为自觉的总结和反思,并且这是数学课程改革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

钱守旺老师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我觉得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最为重要。教育中民主平等的根本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真正的学习是愉快的,当快乐的心情不存在时,学习效果也就跟着停止。有了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才有希望。在教师赏识、尊重的眼神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种精神力量,是学习知识的渴求,是挑战问题的勇气,是迈开人生步伐的动力。

基于以上考虑,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应该意识到,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不再是“正确与错误的裁判”,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而应该以一颗童心对待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让人情更浓一些,让赞赏更多一些,让鼓励更多一些,让笑容更多一些,让宽容更多一些。《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只是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把握适当的教学起点。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一般来讲,年级越高,课堂教学也应该越开放。“先试后讲、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生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数学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数学交流环境,让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敢于用自己的真实语言表达数学思想。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数学交流空间和开放性问题,放手让学生学数学。数学交流必须建立在探索、实践、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避免形式化的简单讨论。数学交流必须建立在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基础上,以友好方式对待彼此间的争议,以诚挚的态度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指导学生学会交流,一是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如能注意倾听,在他人陈述观点时不插言,在情绪上(眼神的关注、点头等)予以配合,不独占交流的时间等;二是指导学生学会交流的方法,即陈述前对自己的观点略加整理,陈述时明白、条理清楚、简明扼要,陈述后善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善于对他人的观点或认同、或补充、或争辩;三是指导学生学会总结交流的成果,即善于在众人观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思考,能够完善已有的观点或生成新的观点;四是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交流的结果,即是否需要对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进行补充,是否需要生成新问题做进一步思考、探究,是否产生一定的体验或形成经验。

1、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方法,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重算法,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王老师在教学9/10除以3的时候,在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学生出现好多种算法:1)直接根据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推理分母不变,用分子9除以3,得3/10;2)用画图的方法3)9/10除以3等于0.9÷3,4)根据把9个1/1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个1/10,就是3/10;5)9/10除以3,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9/10的1/3是多少,所以9/10除以3等于9/10乘1/3。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变得聪明自信,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收获,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

计算的算理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算理的理解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王老师尽可能通过直观

演示(如:学具操作、课件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明确算理,发展思维。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只有做过了,学生才真正理解了。

3、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

学生在探究出了计算9/10除以3的四种方法后,王老师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让生畅说欲言的说一说喜欢哪一种方法,大胆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做一组题,王老师做到了,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才能真正感悟到哪一种方法麻烦,哪一种具有局限性,哪一种具有普遍性,以后学生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师生再总结出一般情况下,分数除以整数我们可以用分母不变,分子除以整数所得的商作为分子的方法,也可以用分数乘整数的倒数,当然我们以后在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时候,还要根据数字的特点,灵活的选用方法。

这节课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使数学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味”,而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的,我认为丁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的做法:

一、关注新旧知识联糸,促进知识的整理沟通,本节课改变当今流行的情境引入法,继承传统,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原有的经验和方法,而新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入,学生仅凭原有经验和方法不能直接解决新的探索状态,如:丁老师在课的一开始,首先通过三道例题复习了整数除法的意义,接着把题目中用“克”作单位的数量,改为用千克作单位的数量,这样由原来的整数除法很自然的转变为分数除法,从而引发学生解决新问题的欲望,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算式的意义,继而学习计算的方法,学习后,进一步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通过观察,讨论,促进知识的整理沟通,构建已有的知识结构。

二、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课是否体现数学味,在很大程度上有课堂教学是否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 显了以下数学思想方法:

1、迁移和类推

数学教学要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使学生的认知经历一个思维升华的过程,把握本质东西,如:先复习以前学过的整数除法算式的意义,类推分数除法算式的意义,由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类推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思考很有创意,这样适时提升,促进了学生心智的发展。

2、多角度观察思考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来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在探讨计算方法时,学生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了多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交流、对比、评价,也是促进学生反思的有效途径,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自主尝试、互动评价,从而反思学习失得,以形成深刻认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对于这几种方法,教者不作任何评价,而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这就促使学生对自己原有的方法进一步思考,明确哪种方法更具有普遍价值,从中得出计算方法。

第四篇:沂蒙之行感受

赤诚的信仰

坚强的力量

——沂蒙党性教育之行感想

沂蒙革命老区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以前通过书本和网络有过肤浅了解,虽然也曾感动,但并不彻底、并不深刻。8月18号和19号两天的时间,部里组织去沂蒙革命老区,实践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党性教育活动。我们先后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纪念碑,瞻仰了烈士陵园,由于时间关系,粗略参观了马牧池红嫂纪念馆。一路默默看,静静听,细细想,心情非常沉重。如今纪念馆里那静静陈列的一幅幅图片、一行行文字,里面翻腾着当年战斗时怎样的惊心动魄,浸润着先烈们多少的赤诚热血,蕴藏了老区军民间多么深厚的鱼水感情。

血的诠释——当年先烈们不畏不缩的战斗决心和舍生取义的忠贞气节是红色信仰力量的最直接体现。孟良崮战役中,我军战士在近一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人面前敢于冲、敢于拼、敢于打,在严峻的形势下一举歼灭国民党号称“五大主力之首”的“王牌军”整编第74师。这是一场扭转局面的战役,是一场关键的胜利,但是这里面的代价,是国共两党共死伤了达2万人之多,是我军踩着七层“躺下”的战士尸首攻上百丈崖,是国军狙击时把机枪打的都热的发红,战役经过,是何等惨烈。试想一下,面前是七层的尸体,冲上去很有可能是第八层,面对着血淋淋的残酷选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实事求是的讲,面对强手,面对死亡,你我心里都会犹豫甚至害怕,但是为了胜利的目标,就得拿出睥睨对手的豪气、殊死拼杀的勇气、奋进向前的锐气。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就是凭着我军的气势以及战士们的鲜血和生命换回的。共产党员也是普通人,他们有父母、有妻儿在家需要照顾,他们的生命同样非常宝贵,但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信仰他们将自己的生命献出时却没有半分的犹豫,这是一种对信仰的忠诚、对党的忠诚。印象深刻的是在瞻仰孟良崮烈士陵园时,讲解员介绍,那里埋葬的烈士平均年龄只有23.1岁。23岁,这恰巧是我今年的年龄,我才仅仅参加工作刚要满一年,先烈们却在这风华正茂的年纪舍弃了生命。这巨大的差别,让我感到惭愧,但惭愧之后,却不由产生一种动力,一种使命感,那就是今后要更加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尤其作为一名新组工干部,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历史的传承——今日老区人民不等不靠的自强意识和无中创有的开拓精神是红色信仰力量的再一次展现。沂蒙革命老区,是片英雄的土地,老区的人民,传承着血染的风采。当年先烈们舍生取义、痛弃私利时显现出的伟大革命精神、坚强红色信仰,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消失,反而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形势、不同的环境下对人民进行着潜移默化、源远流长的影响。革命老区相对沿海城市没有优越的地理位臵,不具备区域优势;相对西部城市没有上级的政策倾斜,缺乏外力的扶持;相对发达城市没有良好得现有基础,对人才形成不了有效吸引,可以说,老区的发展,困难重重。可是我们在沂水县城区停留时,看到那里的市容市貌却与想象中不同。据导游介绍,沂水县以前确实贫穷落后,但是从2007年开始他们中一批不甘平凡、眼光长远的企业家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发现了商机搞起了旅游业,沂水县经济也就是从那时候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开始起步。这样看,沂水县的旅游业几乎没靠政府开发,而是本地人自己搞起来的,在发家致富的道路上,他们没有等上级的扶贫救助,而是自己开动了脑筋,全凭双手。从07年到现在,3、4年的时间,虽然那里还远远称不上发达,但是,在城市建设上、旅游品牌打造上、服务业开发上,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实现这么大的变化实属不易,甚至不无夸张的说这是沂蒙老区人民创造了一个内陆地区发展的“神话”。

由人及己——我们组工干部要以事求完美的工作态度和殚精竭虑的责任意识将红色信仰力量进一步延伸。共产党员在战争年代有战争年代时的义务,在和平年代有和平年代时的责任。我们可以庆幸我们处在和平的年代,不用我们去为革命撇妻弃子、肝脑涂地,只要我们能认识到面前严峻的形势,在工作上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即可。但是社会主义事业任重道远,现阶段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现,应该说我们党和政府身上的担子很沉,尤其是我们组织部门责任更加重大,肩负着为我党各项事业提供有力组织保证这一重要使命。基层组织部门,选好一名干部、配强一个班子,往往能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综合发展程度,决定了这个地方老百姓的生活是不是能得到进一步改善。这种特殊性,无疑会让我们的工作任务比别人更加重,要求更加高,标准更加严,困难更加多,而且今年马上到来的县乡换届又将是对我们的一次严峻考验。我们应该自问一下,面对这些工作上的压力,我们是否也能够像老区人民一样靠那种坚定地信仰,靠那种韧劲,拼尽自己的全力排除万难?我们应该把这次沂蒙之行作为唤醒内心革命信仰、强化干事创业意识的难得机遇,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职责、使命,以党员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鞭策自己,进一步巩固个人的纪律性、原则性,对外树立良好形象,对内团结协作,圆满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第五篇:上海之行感受

上海之行,我们早早地就作了计划要到上海去看看。终于在寒假期间如愿以偿了。在上海转了几天,给我的感受确实太深了。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身临其境,给人的感觉是这个城市处处充满着发展的气息,蓬勃的朝气和无穷的生机。高耸的摩天大楼、绿意盎然的街景、灯火阑珊的外滩和雄伟的海堤、延伸到天际的跨海大桥桥墩,给游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没有哪一个城市像上海这样每时每刻都在奔跑着且有条不紊地前进着。据说,如今的上海每三个月就需要更新一次地图。这是一种何等的发展速度啊!

我们坐着客车慢慢驶入上海市区,所有同学都被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所吸引——东方明珠,车厢内都是一波一波激动的叫喊声,我们左右观望着,沿着外滩一条路走过,左面那些古建筑经历的沧桑好像把我思绪带到过去美丽的大上海时期,沿路右边便是黄浦江,江面上一艘一艘轮渡在航行,在黄浦江那一面是现代金融中心,这一种古代与现代的融洽在建筑群中是多么华丽。

黄浦江畔这里真美。在这里,除能观赏中外罕见的“万国建筑博览”外,还可领略大楼与江水交相辉映的胜景。外滩的江面、长堤、绿化带及美轮美奂的建筑群所构成的街景,组成了最具有特征的上海景观。应该说,外滩的夜景是最美的,我们此次出行很幸运的正好可以参与跨年,相拥的人群,那微凉的河,被霓虹灯映照得波光粼粼,袭袭秋风迎面而来,而对面是灯红酒绿的世界,偌大的尘世,让人留连忘返。第一次坐轮渡的时候,跟着人潮拥挤进到偌大的船舱,非常平稳的航行,一点一点感觉眼前的事物越来越清晰。坐轮渡过了黄浦江,就到了陆家嘴商圈,这带金融中心可是我们此次之行的重头戏,这里有最让我着迷的目前国内第一高楼环球金融中心,有金贸大厦和东方明珠电视塔,花旗集团大厦等等。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中国目前第二高楼,世界第三高楼,可谓是日本设计师安藤忠雄的一部伟大著作。像是一把军刀高耸入云牢牢地插在上海的心脏。

金茂大厦耸立于黄浦江畔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遥对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毗邻延安东路隧道口,据说是目前中国内地最高最大的观光厅,荣膺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与大厦相连的裙房,已建成金茂“时尚生活中心”,成为了上海全新的时尚新地标,同时,坐落于裙房一层的金茂音乐厅是上海又一处欣赏高雅文化艺术的场所。

我们所居住的地区是上海杨浦区,在这里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上海当地人的风土人情,虽说那一句一句像是吵架的上海话我听不懂,但是却足足的吸引了我,人们穿着睡衣出来买早点报纸,还有那一栋栋的筒子楼,古街古巷的感受更加有着老上海的感觉。

去逛南京路的时候并没有传说中那个人挤人的感觉,但是确实看到了繁华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去逛奢侈品店时那高昂的价格足足震撼了我很久,原来感觉外国人是多么少见,但是在这里他们也是一份子。

印象很深是我们去城隍庙,手中拿着地图去找地铁站,然后沿着小路开始找,来来往往的车辆要比杭州的乱很多,拥挤的人潮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上海市老城隍庙又名豫园位于上海老城乡东北部,和豫园商场相连,这里展现了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了。大殿正门上悬“城隍庙”匾额,并配以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大殿内供奉金山神主汉代博陆侯霍光大将军坐像,左首为文判官,右首为武判官,次为日巡与夜查,日巡、夜查以下为八皂隶。第一对立柱悬有对联“威灵显赫护国安邦扶社稷,圣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以赞扬城隍神的功绩,上悬匾额“牧化黎民”。第二对立柱上悬“刻薄成家难免子孙浪费,奸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贞”的对联以警示世人。如果说上海市一碗浓汤,那么城隍庙便是这浓汤的底料,在这个市井小城孕育的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我们来上海的时候就将地图圈圈圆圆画满,那些都是些我们

最想要去的地方

下载我的英国之行的学习感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英国之行的学习感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感受到了英国的魅力

    我感受到了英国的魅力 七年级(2)班 去年我到访了英国,在那里,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发达国家英国的魅力, 英国是一个发达美丽有爱的国家,发达则是使它闻名的最重要的因素,英国的发......

    感受英国教育

    感受英国教育 贾汪建平求知中学蒋兴凡 本人有幸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生物教师赴英培训活动。在为期四周的学习、考察旅行和生活中,我们参观6所中小学校,走进了课堂与英国......

    感受英国酒文化

    森特教育www.xiexiebang.com 【吃喝玩乐】十个词玩转英国“酒文化” 与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咖啡馆文化”不同,英国的酒吧鳞次栉比,下班或放学去酒吧(pub)放松一下是大多数英国......

    英国二十天学习的收获和感受(精选五篇)

    英国二十天学习的收获和感受 以下是仅从我们教师岗位的角度谈体会,至于学校各方面的制度没有涉及。 1.这次学习对我们老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语言沟通能力是一次很有效的促进过......

    英国留学感受:打工学习两不误5篇

    英国留学感受:打工学习两不误 午后的咖啡馆里,姜婕和我们聊起了在英国的生活,尽管已经回国两年,但一聊起在英国留学的日子就格外兴奋,尤其是那段让她“难忘”的打工生活——去英......

    我的学习感受

    我的学习感受 经过这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制作网站、学习几何画板以及掌握资源平台的方法等等,这些让我对网站的平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在此之前我对这些也......

    南京之行,感受英语魅力

    南京之行,感受英语魅力—— 《第十六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随着火车的渐渐入站,进入我眼中的南京阴雨连绵,空气中弥漫着这座历史名城博大精深的气息,“......

    博物馆之行的感受5篇范文

    博物馆之行的感受 其实大一时我们就想去河北省博物馆了,第一次,没有带身份证;第二次,博物馆整修没开门;第三次,终于如愿以偿。而且我们也不知道有市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这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