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学习感受
我的学习感受
经过这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制作网站、学习几何画板以及掌握资源平台的方法等等,这些让我对网站的平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在此之前我对这些也很感兴趣,但我从来没有像这样的学习过,这次的实习培训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充实自己的知识,改善自己的不足,学习中遇到不会的地方,我会积极的去问老师、去弄懂它。
我喜欢这样的学习感受,喜欢这么多人在一起学习,大家集思广益,各自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可以有充足的时间逐一说明,每个人都因此可以思考更多,从而受益;这样的学习方式,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入了解了平台的应用及管理,网站的制作等。可以说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对网站的理解不只是只限于表面上的那些,而有了更深的一步。现在我以对网站的制作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网站的构成,如何去布局,如何去设计网站,怎么做一个自己的网站,如果在平台中去运用它,以及资源平台的一些简单和复杂的操作,我都掌握了,掌握了如何上载、下载、评价、注册等等很多很多的功能。
这些平台的学习给了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平台的学习让我学会了对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做出了尝试,告诉自己要敢于尝试,只有迈出一步走出去才能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好,多么大,开阔自己的视野,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我也要把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要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这些都是我在学习时间的一些想法和感受,其中的感受远比我所描述的这些多的多。我希望这次的学习经历,能像生活中的每一次能激励我奋进的事情一样,使我回忆起这段学习的美好光景,在以后的学习旅程中越走越远,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二篇:浅谈我的歌唱学习的感受
浅谈歌唱的训练方法
摘 要:
歌唱教学中的发声技巧训练是每个教师引领初学者迈入声乐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是基础也是保证。在声乐技巧训练的学习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气息用不上,位置挂不住,声音散、白,过多用嗓等难以解决的技巧问题。本文本着笔者对歌唱艺术的热爱,结合自身学习的实践经验,介绍主要阻碍歌唱学习中技巧提升的因素,然后结合笔者歌唱学习实践经验提出笔者对歌唱学习中的技巧训练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
歌唱学习
技巧
发声
声乐是强调以人体歌唱器官为乐器,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歌声的音乐艺术。它是一种基本的、以人的嗓音来表达传递感情的音乐形式,与人类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因为得到语言的辅助,它比舞蹈或其它器乐演奏等形式都更适合演绎特定的感情和概念。即使是那些仅仅抒发感情的无词歌,由于嗓音本身所具有的内涵,也使其成为人类感情交流方便又重要的手段之一。
歌唱教学的目的是使学者能够掌握歌唱的发声技能,而唱歌技巧则是学者学会歌唱的先决条件和基础,是学者借声乐语言来表现情感的手段。为此笔者选取以声乐初学者唱歌学习中技巧的训练为命题提出几点浅见。
一、歌唱发声内在品质要求
(一)情感、情绪的把握
情感和情绪品质是指声乐学习者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在学者的情绪发生时有机体外部发生的明显变化,称之为表情动作,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等。学者的歌唱发声活动和他们自身的情感、情绪息息相关、在进行歌唱发声活动之前,学者要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即兴奋、积极、饱满向上的精神状态,除特殊作品表现的需要外,大都不要在情绪忧郁、无精打采、神情疲惫的状态下进行发声练习。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中,一般在情绪
高涨时进行发声训练会感觉很通畅,而情绪低落时即便是强迫歌唱也达不到良好效果。
(二)性格、意志力及想象力表现
声乐学习者的性格品质是声乐学习者对现实的态度体系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中的意志力是学者练习发声必备的条件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困难与挫折常常考验着他们,因此,达到学习的目标而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千方百计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坚定意志特征是学者能否继续学习下去的保证;同时由于发声练习中生理特点的非精确性的特征,声音的色彩、重量、质量、形状等等描述都是经过学者的大脑感官想象后表述的,而学者接受到这些信息后又要以想象的形态把它还原成声音的效果,这期间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力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在具体音乐作品中,想象力是歌唱者进行二度创作的必要手段,艺术歌曲中的情景描写以及歌剧作品中人物的场景表现、心理活动等都离不开歌唱者经过想象加工之后的音乐表现。
(三)乐感、表现力的要求
声乐学习者的乐感的品质在具备了学习的性格、意志力之后开始形成的。人们常说学习音乐需要天赋,那么学声乐就更需要天赋。现在有些音色还不错的人们,张嘴唱歌总是跑调缺乏美感;相反,有些并未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尤其是年龄较低的牙牙学语的小孩,在听到音乐时准确的晃动身体,更有能在无意中哼唱完整的旋律„乐感就是那一对长在天使身上的翅膀,有了它才有在学习道路中有所作为的能力。
声乐学习者在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素养与技巧之后,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懂得怎样去表现音乐了,但是同样一个作品不同的人来演绎就会有不同的差异,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是不同的,因此,表现力的大小也是学者学习歌唱发声的重要环节。歌唱是学者用以抒发和交流思想的最自然、最亲切、最直接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歌唱正确发声的主要对策
(一)歌唱中气息的控制与流动
说到气息,一直流行一句常被人引用的说法:“谁知道如何正确呼吸,就知道如何歌唱。”这句话表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所以有很多初学者学习发
声时就花了大量的时间练习吸气和呼气,可是到了真正进行歌唱时却发现,练了一通气在唱歌时几乎用不上,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学者在歌唱发声时,为了保持住气息时而死憋气,经常造成呼吸不畅的笑话。那么,学者真正歌唱的呼吸又是怎样训练的呢?笔者认为,控制气息是保持气息的正常呼吸流动状态,憋气的方式当然不可行。
要声乐学习者保持自身气息的呼吸状态笔者的具体建议就是:在体会气息时,要尽量少用腹部绷紧那种类似抬桌子之类的死力,声乐演唱过程中的气息是建立在合理、适度用“力”的基础上的。死命的使蛮力本身就是对歌唱中气息支持的错误理解,所以强调歌唱过程中气息流动状态的保持才能真正避免“死用力、用死力”的误区。
(二)声音的高与低的把握
在实践中发现,学者们在进行歌唱发声训练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学者状态好的时候,平时不敢唱的高音也能轻松的唱上去了,低不下去的音似乎也可以唱响了,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学者在无意识中协调好了声带与气流的关系的结果,但是学者们基本不明白发声有时候高一些有时候又低一点的原因,其实这样通常就是混淆了“高位置与支点”的关系的原因。打个比方,比如说放风筝,风筝飞的越高并不是拿风筝线的人站的位置高,而是放风筝的人(或者说线板)与风筝之间的距离加大了;这就像学者发声时一样,一定是要拉开位置与支点之间的距离,位置不低且支点不高,高与低指的是歌唱过程中的这一条平衡线,协调好它们声音才能在低中高各声区统一音色。
从生理学角度来考虑,音高的改变就是改变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的关系。当音高上升时,“各个方向拉扯喉的颈肌在建立纵向张力中帮助环甲肌,舌骨甲状肌本能地把甲状软骨拉向舌骨,这时那些上提舌骨的肌肉本身也扯紧,整个喉就上升;然而,环状软骨板是部分地靠食管以及靠气管和肺的重量来稳定的,就把声带拉紧。”①从而为气流提供了较大阻力,导致较大的气息压力使声音上升,同时响度增强。而这时,过多的强调声音的高位置而不去关注低支持,这样失去了支点的高音也就不算是高位置,最多可以说是高声大叫而已;而如果只在意低支点不关注高位置,不只高音唱不上去,而且歌唱的声音会偏低。这就要求我们学 ①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7月.P80
者在进行发声学习过程中既要保证歌唱的支持点落下平稳,又要注意加强高位置的声音共鸣以保证音色的饱满有力。可在歌唱过程中先将支点放于高位置,然后在歌唱中将气息往下至胸腔走。
(三)真假音的把握教学
在学者进行歌唱发声练习时,单纯的真声或者假声歌唱,不仅学者的音域会受到极大地限制,而且无法有统一的声音效果。真假混合声就解决了这种声音难题,有人概括这种发声关系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既真又假,真假结合。”②在笔者看来就像北方人吃面食前的和面一样。和面首先要有面粉和水,面粉就好比真声,水就好比是假声,把面粉和水揉在一起就像是把真声与假声混在一起,从音区上来说笔者的感觉是低声区面团要硬一点高声区面团要软一点,越高越软越低越硬,也就是说低声区真声可以稍多一点(可将支点放低一点,往胸腔内唱),高声区假声稍多一点(将支点放于较高位置)。
因而我们学者在歌唱发声时,所用到的音都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一个使用面团加工食品的过程,所不同的是每个音相对于别的音来讲都对面团的软硬有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学者的学习过程中有老师的指导及耳朵的帮助,慢慢适应混声的比例并掌握它。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7月.P80 [2][美]威廉·文纳.李维渤译.《歌唱—机理与技巧》[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 公司.2007年.P85 [3]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6月.P67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②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6月.P67
第三篇:我的研究性学习感受
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在愉快的心情中自主学习,提高能力,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收获,得到锻炼,提升自我。
这是我们对本次研究性学习的真实体会。
在陈老师的策划组织下,我们组员参与调查研究了《毛泽东的生平及主要思想》这一研究课题。由于研究性课题的主要内容涉及到我国最伟大的领导人毛泽东,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真正对这位伟人有研究的同学也不多,因此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组员们都抽出时间去了解这位伟人,而且十分投入,加之此次研究性学习中还要去总结一些前人对这部名著的评价,所以我们也就更加努力和配合,以求获得更多的收获。正是这种积极高昂的态度以及杨老师正确细心的指导,使我们最后的研究取得了成功。
下面我们就将联系实际情况,具体谈一谈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准备充分 目标明确
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我们组员都感到有点不耐烦,毕竟要了解一位伟人,又不能粗略地认识,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时陈老师一直在我们身边鼓励我们,并且耐心地为我们解读书中的相关句子,还告诉我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调查什么内容,调查的具体对象是谁,调查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想取得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等等这些具体的事项,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调查研究。这令我们顿时恍然大悟,于是收拾好心情,调整好心态,安下心来做准备。终于,过了近一个月,我们组员都把这位伟人名著读完了,期间遇到的困难不少:不能理解的句子多,待分析的内容多,分析的难度大......困难重重,使人望而生畏!
但我们依然挺了过来!
二、团队精神 合作至上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组员们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起开会商议补救之策。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但侧重点不同。比如这个组员负责找关于生平的,另一个找家庭的,还有一个又找思想的,等等。如果有的组员提前完成任务,也会热心主动的帮助别的组员。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在四个人之间,合作的关系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三、体会其中的好处
原以为高中生活只是紧张的学习,其实非也。
高中生活原来是如此多彩的。就以“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来说吧,开始还不知道它有何意义,自开学到现在,这个过程带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
从一定角度看来,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以往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它的表面性,片面性局部性和机械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主体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学习过程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等特点,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特点恰恰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促进同学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个我在学习研究中有切身的体会,像哪个同学有何特长、爱好,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协作能力如何,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我作为本组的组长,有时在分配工作过于疏忽,执意按自己的意愿去做,结果造成某些缺漏和过失。幸好还不算严重,否则我真无地自容,组员也没有责怪于我,反而给我补遗拾漏。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还有我们感情的桥梁在起着作用吧。这段日子,我们一起外出调查,一起查阅资料,一起总结分析,一起解决问题。经历了如此之多,组员之间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友谊,加深升华了友谊,这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无疑会起巨大的作用。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
以上就是我们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它让我们得到了锻炼,无论是社会交往的能力,还是自身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第四篇:我的国培学习感受
我的国培学习感受 磐石二小:李秋惠
国培学习是件苦差事,学过习的人都这么说,学了国培,我的感受是困惑,释然的很少,从接触国培的时候是新鲜,接着是期望,再接着就是困惑不断,今天的解决了明天的又来了,在不断的产生困惑和解决困惑中学习,另一个感觉时间紧,没等缓过神来,下一个任务就来了,还有就是网上学习和平时的面对面学习不一样,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技术能力欠缺,确实学起来比较困难。但学习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件幸事。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似乎有了全新的收获。
国培学习是件好事,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收获,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学习努力,国培毕业,甚至拿到优秀,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技术,改变了想法,再次找回来以前学习的感觉,当我再次走进课堂时我更加自信了,同时我还结交了好多的同行朋友,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拓宽了我的交际圈,有了我感情抒发的场所。
国培学习是件美事,能够作为本校第一批国培学习的学员,实为一件美事,令我有机会比别人早了解国培,早提高能力,有一天,别人学习时,我可以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可以指挥他们这么做,那么做,显得我经验丰富,能力十足。当然这不是我学习的最终目的。最美的是我能够把握教学的设计,运用教育技术丰富我的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都更加喜欢我的课,将来都能考
取理想的大学,那才是我最美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理想,也许是光耀门楣,也许是令父母骄傲,也许是事业有成,也许是政坛闯荡„„想到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我们的学习,孜孜不倦地求解,也是我们达到人生理想高峰所认真选择的一步台阶。
学习是一件乐事?国培的苦,国培的好,国培的美,一切都有乐。关键是我们要保有一颗体验快乐的心。仔细体味,发现了国培是大多教师内心的呼喊,教师总是说我的素质差,没有机会走出去,听不到好老师的课,不知道新的教学改革要求,现在有机会了难道不乐吗?仔细体味,发现国培很简单,由于国培是个新鲜的形式,大家都不了解,有的产生了畏难的情绪,急忙搬请救兵,想办法推脱,可是学完后,发现不是很难,每个人都能学会,而且学的都很实用,你说你乐不乐?仔细体味,发现国培省力又省钱,国培这种形式足不出户就可学习,既不用离开家人,也不用耽误工作,同时为学校和自己省去了很多的开销,这样全全齐美的事,你能不乐吗?
“生活不是为了目标,在于享受过程,那是我的生活方式,那是我五彩缤纷的日子。”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这不正是我们的心声吗?学习固然是件苦差事,可苦中作乐,方能不负青春,让激情绽放于你我的脸上。为什么不能学学阿Q,用精神胜利法战胜我自己,换个角度看问题,一切不都顺理成章吗?
国培的学习让我学会了坚强,让我学会了自信,让我学会了忍耐,让我学会了执着,让我坚信学习是一个人不退化的根本途径。
第五篇:我的英国之行的学习感受
我的英国之行的学习感受
大连开发区11中学 于军
2008年8月1日至11月16日,我有幸成为大连市教育局举办的赴英国短期培训的一名成员。作为一名英语的教师,能亲临其境,感受异域的语言和风土人情,无疑是一种难得的滋养。通过两个半月的学习,我不仅在外语教育理论、外语教学基本功、外语教学技能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对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思考。十周的培训是短暂的,我们迫切地汲取着各种知识;十周的培训又是漫长的,紧张的日程安排让我们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有很多新知识要学习、消化和吸收;十周的培训是快乐的,和同伴,和老师,和住宿家庭都建立了良好的友谊,感受到了共同生活的快乐;十周的培训又是艰苦的,要努力听懂当地老师讲授的内容,要积极思考,还要做出回应,使我感觉到提高英语水平的过程是如此的艰辛。在英国EF国际语言学校近三个月的短期培训中,我最想感受而且感受最深的是英国的教育,在这里简要汇报一下一些初浅的体会:
英国的教育世界闻名,在没到英国之前,我就早已耳闻。仅6000万人口的英国就诞生了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英国学习期间,我真正的体验到了英国教育的魅力所在。
一、校园环境布置,尽显学生的创造力 步入校园,使人一下领略到浓厚的教学气息和温馨的童年生活。他们的校园宽阔而整洁,被绿色簇拥着,没有喧闹和嘈杂。在校园中,你时不时的会看到草丛中有小松鼠跳来跳去,想想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心灵自然会潜移默化的得到熏陶。
走进他们的教学楼,我再一次被孩子们的各种艺术作品吸引住了。有绘画、泥塑、剪纸、手抄报等。据校长介绍,每个孩子每个星期都会有作品展出。孩子们的作品没有范例,没有象不象的标准,在老师的眼里每个孩子的每件作品都是珍品。在走廊的一处有许多壁橱,是用来给学生存放学习用品的,所以英国的孩子不用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
教室的设计也别具一格,非常的温馨,有种走入趣味乐园的感觉。就拿烹饪室来说,当孩子们上烹饪课时,仿佛走进了自己家的厨房一样。每人一个小橱间,人人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看着孩子们围着小围裙,兴致勃勃的按照老师讲解一步一步烹饪,最后,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聆听着老师给予每个孩子的真挚赞美和很高的评价。
在参观学校音乐室的时候,正好赶上老师在给学生们上电子琴课。只见学生人手一台电子琴,围坐在老师的周围。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心的练习。老师当听到哪个同学弹的音符不准时,会及时纠正并附有鼓励的话语。随后,我们还参观了其它教室,总之,每个教室根据上课内容不同,各有各的品位。
二、渊博的学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去英国之前,我总以为英国的教育是放羊式,是只重过程,不要结果的。但此次的英国之行,在一周的访校期间,我真正亲身体验英国的中学校园生活的内涵。学生在享受学习乐趣时,对老师的挑战是我始料未及的。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人人都是教学的多面手。在小学,一名老师可能要教数学、地理、历史、生物等许多科目,这就要求老师要学识渊博。
其次,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精力充沛,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语言流畅,知识面广,始终为我们营造了浓厚的语言学习氛围,她们总是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时间绝对不超过一半,其余大部分时间用于是生相互提问,共同研究。在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主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讨论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信息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看法。师生互动,逐步完善,使学生形成灵活多样的思维方式,并培养他们在学习中听取别人意见接受别人观点的习惯。老师常常采用的这种教学模式和我们的研究型学习很相似。在英国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这种模式贯穿始终,整个过程让学生学会了交流,在不知不觉中英语能力得到了提高。有些老师虽都年过半百,但依然精力充沛,能歌善舞,模仿力极强,他们的身体语言十分丰富,似乎眼睛、鼻子、手都在一起说话,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觉得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太小,她会偏着头,用迷惑的衍生暗示你,但从不指责。讲到射击,她就干脆表演被子弹射中,躺倒在地,有时为了形象生动地教授一首歌,老师会全副武装,使学生能真实地感受歌曲中作者的内心世界。与国内的教师相比,国外教师更注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以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的教学风格各有千秋,归纳起来是:教育方式轻松自然,丝毫没有半点说教的成分,师生关系融洽,见面时经常能看到他们与学生击掌、拥抱,这在中国的校园里是很难看到的,也是很难想象的。但我们仍是真心地期望,将来我们国内的师生也能做到像那样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开诚布公。
三、小班型授课和合作学习方式,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英国学校与我们的最大区别在于规模上,全校人数在100~200人之间,班容量在25名学生左右。这种小班型授课方式,老师可以充分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他们非常尊重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重要。即使是那些身体或智力等有残疾的孩子,一样都在普通的学校与其他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英国政府花巨资为每个班级都配备专门的辅助教师,这些老师在课余时间辅导一些需要特殊照顾的学生。让残疾孩子和正常孩子一起念书,让他们经历正常的生活,我觉得对他们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益处。
在教学上,他们习惯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发挥团队精神的小组作业或团队作业,也就是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分别承担其中的一部分工作来合作完成一个项目。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和力量,强化了成员个体对小组整体负责的责任感,又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每一个成员的合作意识,并且为每个成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小组一般由四个人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合,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讨论话题,然后让讨论成熟组代表发言,其他组给予补充说明。英语的交流,让我们之间没有了国界,从上课铃声响起的那一刻起,每个人的学习的大脑就不停地转,不是不想停,而是在那种学习氛围下容不得你停下。这种教学法,不仅能使每位学员都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意见,还培养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学、分析、判断、及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组织者,在活动过程中为学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例如,老师在给我们讲阅读时,文章中经常出现难懂的新词汇。当我们询问时,老师就总是设法引导,而不是轻易地给出答案,让我们从组内其他同学那里得到近似答案。采取在组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使我们形成了互动、互勉的良好学习氛围,培养了我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多边、惰性的信息传递活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在培训当中,我们学到了许多教学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每个学生都在争分夺秒地汲取着新知识、实践着新方法,课堂内外随时都在互相交流、探讨,营造了良好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语言学习环境非常重要,同时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我们知道环境是学习语言的根本保障。我们在国内看到一切信息都是汉语,但在英国除了唐人街有几个汉字外,你看到的一切都是英语,就好像把一切汉语的环境都变成英语的氛围,在这种情形下你就不得不说英语了。所以我们不用羡慕他们,如果我们长期处于那种环境中,我们的英语也会自然而然也会突飞猛进的。在教室里老师禁止我们说汉语,每天“English Only”被大大地写在黑板上。如果某个单词或句子不懂需要解释,那么你得到老师的解释还是英语,这使我们没有了其他语言的依赖,要努力去听,努力去表达,就会注意一词一句以及它们的拼写和发音。每个星期我们都有两节调查课,老师提前给我们一个题目,然后让我们到校园中找一些不认识的人交流(至少3个),再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到教室,把调查结果写出来。老师把它们贴到教室后面的作业板上。我培训期间最大的收获了就在于此了。这个课程,使我的英语四项技能提高非常快,也有信心了,表面上好像没有作业,其实如果你要认真完成这份作业,起码要花去你半下午的时间,我想这也是老师的用意所在,给我们创设交流的机会和情境。还记得有一次Susie让我们调查几个旅游路线,我们小组2个人花了半下午的时间,虽然非常辛苦,但乐在其中的那份收获是沉甸甸的。我们每两个星期就要做一次presentation,相当于一个演讲,时间不少于5分钟,老师着重听我们的语音、语调和语法,看我们的体态语和表情。每次我都认真准备,每一次都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英国EF国际语言学校近三个月的短期培训中,我切实感受到外国人终身学习意识。在课间,你可以看到很多学员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如果在中国,恐怕他们这样的年纪已经舒舒服服地颐养天年了,但在这儿,他们依然认真地在课堂上学习。据教课的教师反映,这种现象在大学很普遍,大多数人是为了使自己变得更有价值才学习的。他们丰富的是自己内在的素质。在中国,如果人人都有终身学习意识,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
关于英国的教育我向大家介绍了许多,这其中可能会有羡慕的成分,但绝非崇洋媚外。事实上,我也完全没有这样的想法。他山之石,可以功玉,我只是希望通过在英国的培训学习期间,能够发现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此次英国之行,我的确非常喜欢英国的学校,孩子们在学校里是快乐的,老师总是在表扬、在鼓励,环境也非常优越,家长用不着为孩子准备书、铅笔、学具等等这些事。但这样不等于说,英国的教育就没有问题,事实上,他们也有自己的问题。也许,正因为条件太好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意识和行动绝不鲜见,比如存在比较严重的逃学问题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成长环 境,使他们在知识上、心理上、道德上都得到发展,这是我们教师的天职。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待学生就应象父母亲爱自己的孩子那样,让学生在鼓励中、快乐中成长,切实营造一种充满温馨的人文环境,焕发学生心灵的美感与和谐。
总之,短暂的英国之行,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得到了提升,语言教学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英语口语得到加强。由于旅英期间我们住在host family家,每天饭后与主人交流至少两个小时以上,在这样一种语言环境中,自己明显感觉口语水平和词汇量提高得非常快。同时,在交谈中我也深入了解了英国家庭的生活习惯,加深了对英国人文文化的认识。见识过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和礼貌后,自己更加渴望把我们十一中的孩子培养成为素质全面、学以致用和懂礼节、讲诚信、重情谊的时代佼佼者,而不仅仅是只知道学习、考试的书呆子。虽然国外的教育与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适当变通,把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