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苏州文化
感受苏州文化
许洁
园林技术09-
1苏州建设“三区三城”
苏州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大拐点,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在新一轮的产业大洗牌中,不转则退,慢转也是退。全市上下要继续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自觉把发展创新型经济放到苏州发展大局的战略位置,形成早转早主动,早转早得益,快转多得益的共识。全市要将建设“三区三城”作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总定位、总方向,作为转型升级的切入口、落脚点,全力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抢占发展制高点,致力增创新的竞争优势。
通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成为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在“第二个率先”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感受苏州
喜欢“苏州”这两个字!
一眼看见了就喜欢。
我想成为一个新苏州人,自然对苏州是格外的关注。
对苏州的了解也仅仅是从一年前开始的,时间不长,却日益喜欢它,以至于老爸老妈到现在还偶尔会问我是因为什么选择在苏州读书!苏州是一个与上海比更文质彬彬、与杭州比更平易近人的城市。
苏州,养眼;苏州,更养心!
在苏州的古城区里,你可以真实地感受洗尽铅华的白墙青瓦和婉约的小桥流水人家!而这些,是岁月留给我们最真实、最珍贵的遗产!这种遗产不用买单而能让你尽情享受到那从容不迫的生命状态!
杭州是真山真水,苏州是假山假水,真假之间,虚实之间,都凝聚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千岩万壑,清流碧潭,怪石垒叠,佳木满园,似凝固的诗,立体的画。园林以浓墨重彩写意出天堂神韵,从此,这儿成了人们魂牵梦绕的向往。
还有那不得不提的园区。如果说苏州古城区的元素是小桥、流水、意境,那么园区的元素就是高楼、广场、时尚!密织的高架桥,如梭的车子,鳞比的摩天楼,烟灰色的天空。回头是历史,向前是现代。只有苏州,这个谜一样的城市,把历史与国际融合的这么美好!
我,生活在这个美好的城市,向往有一份喜欢的工作,有一个温馨的家。
园林楹联
一·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沧浪亭
二·荷溆傍山浴鸥,石桥浮水乳鱼。三·鹤发初生千万寿,庭松应长子孙枝。
四·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五·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古人。
六·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七·梦里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
八·春归花不落,风静月长明。
九·竹月漫当局,松风如在。
——艺圃
——留园
——拙政园
——狮子林
——网师园
——虎丘
——曲园
——怡园 十·风景自清嘉,有画舫“补秋”,奇峰环秀;园林占优胜,看寒
寒泉“飞雪”,高阁涵云。
一·瑶华境界(沧浪亭)三·燕誉堂(狮子林)
五·闻木樨香轩(留园)七·问泉(环秀山庄)
九·大吴胜壤(虎丘)
——环秀山庄
二·
潭西渔隐(网师园)
四·雪香云蔚(拙政园)
六·枕波双隐(耦园)
八·坡先琴馆(怡园)
十·乐知堂(曲园)
园林匾额
第二篇:苏州感受
苏州学习总结
苏州是一个美丽、使人流连忘返的地方。秋天的苏州气候宜人,空气里温暖而湿润。这样的气候使生活在那的人都长的比较白而且温柔可亲。苏州的风景也很美丽,虽然已经是立冬的时节可那儿的树木仍然翠绿如同春天景色。
这次去苏州是带着任务去的,虽然培训学习的时间比较短暂,但我通过跟其他老师的交流及我自己的观察,还是有了些新的认识:
一、课程的教学都在向探索知识的产生倾斜。从注重知识记忆的教学转化为注重知识产生过程的教学,无论是数学还是科学都有这个趋势。这就指导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探索知识产生的教学,给学生探索、创造知识的权利和时间,不能急着把固定的知识告诉学生。这样做或许在短时间内造成学生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老师的教学成绩下降,但对孩子的终生的发展、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却是有很大的好处。
二、我们的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培训期间给我们介绍了美国的科学教育发展,看出他们是很重视科学课的教育及孩子的创造力的培养。培训中给我们讲了一段话,让我回味无穷,说中国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人造就知识变成了人学习知识,人由知识的主人变成了知识的奴隶。还讲到现在的一个现象,老外造就知识,我们学习老外造就的知识。听了这些话让我惭愧不已。
三、通过听课及与当地的老师的交流我发现,我们的老师和他们的老师的讲课水平基本没有差别。在评课期间我发现他们的老师发言比较积极,而且有些老师还多次发言。而我们就不愿意发言,也不去组织怎么发言。在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方面我们应该多向他们学习。
四、我们的学生不如他们的学生听话,也不如他们的学生会说话、敢说话。在听课中他们的孩子基本上没有乱动的,上的是实验课,一般情况下孩子们都会随手动实验器材弄的教室里乱响,我们观察到他们的学生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没有小动作。在课堂发言的时候能够听到学生很流利的发言。而且能感受到学生发言时很勇敢。在培养学生的发言习惯上我们还需要努力。当然我们这儿的班级有些也会给我们很好的感觉。我就当是在那边又重新感受了一下。
四、在那里待了几天感觉那里的人做事情一般比较干脆、利落。说话也比较快。
五、感觉他们那边的人做事情比较放的开,比较宽容。我们这次去听了一节课,是在太湖度假区中心小学听的,他们的老师并没有为这次的听课刻意的去准备,只是上了一节平时的课。讲课老师的教学流程、设计思路都很合理,教学语言、教态也都很好。但在评课中,有些老师还是提出了很的不足,其中就有一点知识上的不足没有给学生说明白。最后大家还是给了充分的肯定,包括他们的一名校长也完全给了肯定。从这我看出他们也会犯错误,只是他们更看重优点。
六、他们那边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科学课是有专职的老师。而且一般情况上科学课都在专用的实验室,这对老师来说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这边暂时还达不到这样高的标准。
另外苏州的自行车、电动车比较多,而且有些自行车是 刷卡就可以使用,这帮助了人们的出行,我们这里的公交车很发达
以上就是我去苏州的感受、见识。
第三篇:苏州之行感受
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的课,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一气呵成,挖得很深,体现出他对教学的思考:如何把课上细腻、上扎实、上深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的课,大气磅礴,虽然仅教学整数除以分数,但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特别关注数学模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凌老师以一支粉笔、几块黑板给老师们带来了一节“通透”、“灵动”、“简约”的数学课。
各派名师各有风格,不同的课堂体现了各自的智慧,同时也呈现出许多共通的地方:关注学生的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思维方式的多样化等等。借用沈本领主编的话:教学有派,教无定派,重在探索、贵在创新。朱国荣老师的“一切基于学生”,钱守旺老师的多种版本的教材比较和学生的前测分析,王凌老师的崇尚自然、数学课堂“好玩”,给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接着是名师与现场老师的互动,老师们针对各家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名师们逐一解答,现场气氛热烈。最后由特级教师蒋守成进行综述,他认为“派是一种标杆,一种价值体现,一种正确的引领„„” 王凌老师;
1、情境创设是目前教学中的常用手段,一个好的情境必须能与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促进理解。如果情境结束后,与例题之间没有关联,则该情境就不具备良好的应用价值。
2、数学学习是一种经验性的活动,经验性的重要表现:操作运算行为是数学认知的基础性行为。
3、学生与数学家一样,要亲自投入,通过实际经验来获得知识,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演算,或是头脑中的操作——思想实验。数学是经验性或拟经验性活动。
4、、对于教学,首先要考虑的是为什么要教该内容?如果没有该内容,又会如何?如何让学生也体验到该知识存在的必要性?
5、学生的练习是一种基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活动必须是个人认知的亲身体验,学生必须亲自投入。通过信息去主动地组织现象,操作对象,建构自己的理解,即使是看别人做,必须在思想上投入,并转化为自己的操作过程,无人可以替代。我们强调技能训练,其功能之一就是在促使学生“下海”,让他们进入问题的情境,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6、我们也不应当强调改革而对已有的传统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恰恰相反,在此所需要的即是对于中国数学教育传统更为自觉的总结和反思,并且这是数学课程改革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
钱守旺老师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我觉得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最为重要。教育中民主平等的根本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真正的学习是愉快的,当快乐的心情不存在时,学习效果也就跟着停止。有了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才有希望。在教师赏识、尊重的眼神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种精神力量,是学习知识的渴求,是挑战问题的勇气,是迈开人生步伐的动力。
基于以上考虑,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应该意识到,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不再是“正确与错误的裁判”,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而应该以一颗童心对待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让人情更浓一些,让赞赏更多一些,让鼓励更多一些,让笑容更多一些,让宽容更多一些。《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只是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把握适当的教学起点。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一般来讲,年级越高,课堂教学也应该越开放。“先试后讲、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生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数学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数学交流环境,让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敢于用自己的真实语言表达数学思想。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数学交流空间和开放性问题,放手让学生学数学。数学交流必须建立在探索、实践、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避免形式化的简单讨论。数学交流必须建立在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基础上,以友好方式对待彼此间的争议,以诚挚的态度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指导学生学会交流,一是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如能注意倾听,在他人陈述观点时不插言,在情绪上(眼神的关注、点头等)予以配合,不独占交流的时间等;二是指导学生学会交流的方法,即陈述前对自己的观点略加整理,陈述时明白、条理清楚、简明扼要,陈述后善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善于对他人的观点或认同、或补充、或争辩;三是指导学生学会总结交流的成果,即善于在众人观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思考,能够完善已有的观点或生成新的观点;四是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交流的结果,即是否需要对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进行补充,是否需要生成新问题做进一步思考、探究,是否产生一定的体验或形成经验。
1、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方法,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重算法,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王老师在教学9/10除以3的时候,在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学生出现好多种算法:1)直接根据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推理分母不变,用分子9除以3,得3/10;2)用画图的方法3)9/10除以3等于0.9÷3,4)根据把9个1/1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个1/10,就是3/10;5)9/10除以3,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9/10的1/3是多少,所以9/10除以3等于9/10乘1/3。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变得聪明自信,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收获,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
计算的算理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算理的理解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王老师尽可能通过直观
演示(如:学具操作、课件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明确算理,发展思维。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只有做过了,学生才真正理解了。
3、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
学生在探究出了计算9/10除以3的四种方法后,王老师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让生畅说欲言的说一说喜欢哪一种方法,大胆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做一组题,王老师做到了,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才能真正感悟到哪一种方法麻烦,哪一种具有局限性,哪一种具有普遍性,以后学生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师生再总结出一般情况下,分数除以整数我们可以用分母不变,分子除以整数所得的商作为分子的方法,也可以用分数乘整数的倒数,当然我们以后在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时候,还要根据数字的特点,灵活的选用方法。
这节课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使数学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味”,而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的,我认为丁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的做法:
一、关注新旧知识联糸,促进知识的整理沟通,本节课改变当今流行的情境引入法,继承传统,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原有的经验和方法,而新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入,学生仅凭原有经验和方法不能直接解决新的探索状态,如:丁老师在课的一开始,首先通过三道例题复习了整数除法的意义,接着把题目中用“克”作单位的数量,改为用千克作单位的数量,这样由原来的整数除法很自然的转变为分数除法,从而引发学生解决新问题的欲望,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算式的意义,继而学习计算的方法,学习后,进一步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通过观察,讨论,促进知识的整理沟通,构建已有的知识结构。
二、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课是否体现数学味,在很大程度上有课堂教学是否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 显了以下数学思想方法:
1、迁移和类推
数学教学要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使学生的认知经历一个思维升华的过程,把握本质东西,如:先复习以前学过的整数除法算式的意义,类推分数除法算式的意义,由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类推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思考很有创意,这样适时提升,促进了学生心智的发展。
2、多角度观察思考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来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在探讨计算方法时,学生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了多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交流、对比、评价,也是促进学生反思的有效途径,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自主尝试、互动评价,从而反思学习失得,以形成深刻认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对于这几种方法,教者不作任何评价,而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这就促使学生对自己原有的方法进一步思考,明确哪种方法更具有普遍价值,从中得出计算方法。
第四篇:感受苏州城市变迁
感受90年代以来苏州城市变迁
作为一个苏州人,我对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怀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作为一个90后,我所成长的时代也同样在我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我家原住在苏州城北,坐落在山塘街上,毗邻北环路,背靠客货来往纷繁的苏州铁路线,可以说,就是在这样一条承载着姑苏古韵的老街上,耳畔隐隐伴着火车的轰鸣的汽笛声,我自小便能感受到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人文地理中有这样一条原理:城市中铁路会阻碍它的扩张,影响经济的发展,可苏州的发展程度已经让它翻过了这个坎。)川流不息的交通线总能让人联想起发动机、生产线和永不停歇的前进脚步。在实现火车速度的几次提升后,道路交通建设也呈现着日新月异的状态,沪宁高速、,苏嘉杭高速公路,绕城高速等等一系列公路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相继建成。无疑,它们将城市贯通的更加便捷,将内外联系的更加紧密。苏州,在水陆并行的基础上,四通八达起来。现如今,轨道一号线的开通标志着苏州地下空间利用将和其他交通方式一样齐头并进,那个90年代的梦也在此圆满,期待着未来的发展能像交通线路一样不断延伸下去。
将目光由城北向城市中心靠近,特别是站在北寺塔上远眺,察院场,阊门两处是姑苏现今的繁华处,人们的休闲娱乐消费集散地,90年代初还没有那么多品牌的进驻,销售的商品还相对本土化,老一辈人口中津津乐道的苏州品牌四小花旦,水仙牌,长城牌还活跃在人们视线中,还记得小时候整个城市的苏州味道很浓郁,慢生活,人间天堂是苏城的标志,都说它是个让人心灵休憩的地方。十多年间,新兴元素让人眼花缭乱,洋品牌,让人耳目一新的经营模式,各类休闲方式层出不穷,在原有商业基础上有所颠覆变化后,现代化,以它不容置喙的姿态踏入古城。虽说苏城还保持着它温婉大气粉墙黛瓦的模样,但它的内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整装待发的斗士,随时准备迎接着未来的挑战,这种变化是真真切切能感受的到的。苏城的东西两侧,是两方后起的热土。90年新区设立,意义在于融合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为一体“科技、山水、人文和创新”的主旨整合体现,工厂企业的批量进驻,让高新区呈现出和老城区不一样的风貌。厂房林立,但层高不过三层,占地面积大,其间绿化程度良好,既体现了各个厂的特点,又不失和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的氛围。怀想从前的小县城,区划分散,发展闭塞,经过撤县建市后,空间便拓展了。再如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大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模式下,工业园区已经跳脱了一般工业区的概念,来到这里,会觉得置身在一个摩登小城,; 各类市政建筑,高档居民小区,商业中心,广场湖泊等等应有尽有,街道上空旷,干净整洁,配以风格迥异的雕塑,颇有些现代一步一景的味道。现代大道上大型运输车辆来去匆匆,衔接着这片新地域与外界的经济往来。发展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但这片土地先前的面貌和贡献也是不能被忘记的。以前连片稻田沼泽地,围绕在金鸡湖畔,在我看来大片的水稻土良田被规划成为工业区是件可惜的事情,毕竟不能因为处在鱼米之乡就将土地资源轻视,我国幅员辽阔,量虽大质不高的现状却真真切切摆在眼前,江南的这片土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不容小觑,也应该被珍视。
苏城几经规划已然从“较大的市”变成了现今长三角地区闪耀的明星,虽然行政区划上不比南京省会,但经济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也常常被冠以宜居城市的名,老一辈的人说苏州是一块福地,灾难很少,受天眷顾,这话从某个角度不难理解是生长在此的人对它的赞誉和祝福,确实,在苏州稳步中上升的发展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城市内在的活力不曾减退,千年历史的古城正在以现代化的姿态延续它的精彩
第五篇: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
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
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坐落于金鸡湖畔边,占地面积1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总投资近17亿元。这座延续苏州悠久历史、展示苏州现代文明的崭新建筑整体外观呈“新月牙”型,开口伸向湖心,“月牙”当中怀抱着娇艳欲滴的“珍珠岩”,仿佛是镶嵌在金鸡湖上的一颗耀眼明珠。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由科技中心、演艺中心、影视中心及商业中心等组成,集参观、文化、娱乐、餐饮、购物、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2011年5月,“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更名为“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简称“艺术中心”。由演艺中心、影视中心、商业中心及文化馆等组成,包括1座1200个座位的国际标准“品”字型舞台的歌剧院级大剧院,1座近500个观赏座位的演艺厅,7间各具特色的豪华影厅和1间IMAX巨幅全景影厅及2.5万平方米的商业空间,艺术中心的影视中心是中国“金鸡奖”永久评奖基地,影视中心是苏州唯一的挂牌国家级五星影院。艺术中心的原创建筑设计为法国大师保罗•安德鲁,艺术中心曾获中国建国60周年百项经典工程殊荣,今年又荣获中国建筑业最高奖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艺术中心管理通过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荣获苏州市服务业标杆企业和苏州市和谐企业称号,并被命名为“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剧院已成功加入亚洲太平洋地区剧院表演艺术中心联盟(AAPPAC),开幕至今引进了大量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演出,演出场次累计达到265台450场次,观众超过150万人。艺术中心是苏州电影协会副会长单位,是苏州电影市场的风向标。艺术中心还拥有旗下的科文芭蕾舞剧院(全国共有6家芭蕾舞剧院),每年都推出新作品,曾与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台湾高雄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蜚声海峡两岸。
建筑特色 科文中心位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的文化水廊景区,临水而筑。地块呈椭圆形,伸入湖面之中,占地61005m2,总建筑面积约110000m2(其中地下部份约30000m2)。方案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设计,设计理念中最核心的就是“一颗珍珠、一段墙和一个园林”。这三个苏州的传统元素体现了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在建筑美学上的立意。科文中心造型为一独具匠心的开口向湖心延伸的椭圆形建筑,外型呈“新月牙”状,与金鸡湖湖面相呼应,核心是一块花园环抱的“玻璃岩”。整幢建筑计理念新颖,形象鲜明,造型简洁、明快,犹如金鸡湖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气度 非凡。
项目总体功能分为“科技中心”、“演艺影视中心”及商业设施三部分。其中;“科技中心”部份的主要内容包括:主体展馆(以“科技”为主题,分几个部分);1个流动展馆(多功能厅);单独的儿童(包括幼儿)专馆;在科技馆外建一个室外科普广场;“演艺影视中心”部分的内容包括1个可容纳1200人左右、可供演出大型歌剧、舞剧(含芭蕾舞)、具有优良的观演条件、为演出提供齐全功能的大剧院。1个能容纳500人左右可用餐式的演艺厅,能举行类似美国拉斯维加斯或巴黎红磨坊式的表演。配备能满足其表演要求的舞台设施和灯光音响设备。设置一组小型影院(电影世界),1个24座的三维动感影院,1个24座的四维动感影院。1个300座左右的原版电影放映厅,并配备同声翻译系统,1个300座左右的立体电影院,1个100座左右的错落式包厢(2人至6人)式的情侣/家庭座电影院,6个100座左右的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电影放影厅。商业设施,包括餐饮、商场及特色商品店等。建成后的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将成为苏州市最重要的科普基地及大众演艺影视中心,是一个环境优良,集吃喝、购、观、玩于一体的科技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的综合设施,同时也将成为苏州市最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并成为金鸡湖畔最突出的标志性建筑。
张家港文化中心
张家港文化中心作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主窗口,是传播文化艺术、开展文化交流、传承人文精神的重要场所。文化中心由科技馆、美术馆、城市展示馆、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大剧院和服务区8个功能建筑构成。中心占地面积约230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文化广场16根文化灯柱,展现了张家港的12件重大历史事件和8首文化名人为咏颂张家港而创作的诗作。
张家港保利大剧院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分地下二层、地上五层,长120米,宽68米,总高度30米;由美国威尔考特顾问公司进行方案设计、上海现代设计集团进行建筑设计。
剧院按照国家中等甲级剧院设计,是张家港市最高档次的文化表演场所,也是全市党政大型会议和文化艺术交流、群众集会的主要会议演出场所,观众厅设有软席座椅1200个。剧院舞台设施一流,乐池和舞台采用全机械升降自动化控制,分为主舞台、后舞台和左右两个侧舞台,可作平移、升降、倾斜、旋转等变换,保证演艺活动丰富多彩。配有VIP化妆间、普通化妆间、排练厅、贵宾接待室等多项服务设施,可接待和满足国际、国内专业艺术团队和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文艺演出、大型音乐会的需要。
2011年9月8日,张家港市文化中心与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委托经营管理合同,正式由张家港市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剧院的经营管理。张家港市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坚持“专业水平高、管理标准高、服务品位高、经营水平高、社会形象高”的标准,以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管理为目标,以保障文化民生和满足文化需求为宗旨,全心全意为张家港和长三角地区的广大观众服务。
科技馆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常设展厅2000平方米,共有43项展品展项。布展及展品展项投入达2200万元,实现了“精品馆”的目标。张家港科技馆以“科技•人•环境”为主题,借助现代高新科技手段,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众互动参与型展品为主,以普及科学知识、开发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目的,寓教于乐,富有趣味性、启发性与参与性,是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基地、课外活动的乐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美术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一至三楼为展厅,共2000余平方米,标准展线600米;四楼为办公区,设有馆长室、展教部(展览策划部、公共美术教育部合一)、综合服务部(典藏部、艺术服务部合一)三个功能单位。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杜大恺先生题写馆名。美术馆内设3个高标准库房,为藏品提供了良好的存放空间,2台先进的恒温恒湿设备能精确控制馆内温湿度,满足不同类型展品的需要。为了提供更为便捷、舒适的公共文化服务,美术馆高标准定制了能够展出小型立体展品的展橱、组合式展柜、展厅休息凳、楼层功能指示牌等系列便民设施。
城展馆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一楼由序厅、公示厅、历史厅和成就厅等四个区组成,主要展示我市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历史沿革以及改革开放,特别是撤县建市以来,张家港人弘扬“张家港精神”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二楼由模型演示区、互动体验区、总体规划展区、专项规划展区、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展区以及虚拟城市影院组成,展示了张家港市近年来的主要规划成果,为城市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张家港市正朝着一个富有特色和竞争实力的现代港口工业城市,一个富有内涵和独特个性的生态园林花园城市,一个富有精神和文化底蕴的文明法治和谐城市的目标快步迈进;三楼主要包括我市杨舍城区、金港城区、锦丰片区、塘桥片区和乐余片区的规划建设成就以及张家港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五个片区作为张家港全市相互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分别承担不同的城市功能,共同构筑起张家港市的整体框架。
一个文化中心涵盖六大功能,集聚区效应日益显现 昨日,记者来到张家港市文化中心,被眼前气势宏大、设施一流的崭新场馆震撼了。张家港文化中心包括图书馆新馆、科技馆、大剧院、美术馆、档案馆、城市展示馆,是张家港群众文艺创作、辅导、策划、活动、宣传、培训和研究的专业单位,也是张家港的文化集聚区。张家港文化中心主任支坤兴介绍,2009年9月26日,投资7.8亿元建设的张家港市文化中心正式对外开放。作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自2009年9月至今,文化中心共接待游客6.3万人次,这还不包括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的使用人次。
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区是张家港文化中心的两大定位。如今,随着今年6月新落成的张家港大剧院的试运营,文化中心的集聚区效应更加充分地显现。大剧院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设有1200座的观众席。按国家甲级大剧院标准设计。7月21日,首场演出迪斯尼舞台剧在这个大剧院盛大开演,2天之内的6场演出场场火爆,每场演出的平均观众人数均超过1000人,上座率高达90%。8月10日,加拿大音乐剧《爱丽丝梦游仙境》和张家港市民见面。8月27日,乌克兰基辅芭蕾舞团也将带来经典芭蕾舞剧《胡桃夹子》。
支坤兴表示,大剧院试运营以后能够引进如此高端的演出,离不开文化中心对大剧院发展的清晰思路。大剧院目前的经营思路为“加盟院线,自主经营”。今年5月,张家港大剧院正式加盟了中演演出院线,成为22家首批加盟中演演出院线成员单位中唯一来自县级市的剧院。
支坤兴表示,张家港文化中心的成立,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还有效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例如,成立了文化中心管委会,统一管理科技馆、美术馆、城市展示馆和大剧院四个机构,使人员从105人减少到63人。文化中心的成立也方便了张家港市民享用公共文化服务和进行文化消费。据透露,今年,文化中心还引进了两家文化产业公司在此落户。
办了5届的长江文化节声誉渐响,文化品牌建设成果丰硕 除了在文化硬件实施上的大手笔,近年来,张家港市还大力实施品牌文化战略,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包装,发挥了一系列品牌效应。长江文化艺术节就是张家港文化活动品牌之一。
长江文化艺术节自2004年开始已成功举办了5届。2004年到2008年,通过百名书家写长江、百名画家画长江、百名词曲家和歌手唱长江、百名摄影家拍长江和百家媒体看长江等系列“颂长江”文艺主题的策划实施,长江文化艺术节声誉渐响。2006年12月,“长江文化艺术节”项目入选了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
张家港市委宣传部新闻科黄卫琼介绍,长江文化艺术节不仅促进了长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而且使张家港本地文化建设获得了快速推进。通过艺术节的举办,挖掘、保护、宣传了一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作、展示了一批艺术精品,收藏陈列了一大批书画及实物展品,带动了全市特色文化团队的建设,激活了本地戏剧艺术的生产动力和营销市场,推动了以长江流域地方戏曲博物馆等项目为主体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经济效益方面,长江文化艺术节也塑造了张家港文明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美誉度,优化了本地投资环境。未来五年,张家港将全面拓展长江文化艺术节的深度和广度,努力把项目应用到文学艺术、广播影视、社会科学、教育科技、旅游休闲等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
近年来,张家港重点扶持文艺精品的创作和生产,每年创作的艺术作品都超过了2000件,涵盖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各主要艺术门类。张家港还结合地方文化资源特点,大力开展长江文化、河阳文化、东渡文化、香山文化等特色文化建设。
一座河阳山歌馆展民俗底蕴,大力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丰富城市内涵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张家港的宝贵财富。张家港注重发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积极开展地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张家港全市有4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山村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9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由此奠定了张家港在苏南地区史前文化中的中心地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黄泗浦遗址也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文物遗存,被评为“江苏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
河阳山歌是张家港南部地区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原生态歌谣。它以凤凰镇为传承中心,分布在河阳山的周围地区。由于存在于江南水乡的纯农耕圈内,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因而它传承性强,并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据凤凰镇宣传处李新介绍,为了使河阳山歌更好地传承,2009年2月,张家港与凤凰镇投资5000万元,在凤凰山北侧开工建设5000多平方米的河阳山歌馆新馆,主要展示河阳山歌从产生到发展再到传承这样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脉络。2006年张家港市与凤凰镇又出版发行了150万字的《中国•河阳山歌集》,将河阳山歌的相关研究论文,歌手传略与名录编撰成册。
此外,张家港永联村还投资5000万元,于今年6月建成了承载地方民俗文化的江南农耕文化园,其目标是成为“水乡农耕情,休闲养心处”的江南农耕游胜地。
江阴市天华文化中心
江阴市天华文化中心座落于城东新区核心位置,占地255亩,总建筑面积64000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是一座具有现代综合文化功能的大型文化建筑群,又是江阴城市客厅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座建筑在以江阴文化名人“刘天华”命名的同时,追求中华民族音乐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从外形上看,大剧院平面如最大众、最奔放的乐器——鼓,而380米长的五馆体形,舒展如流淌的旋律。一段蓬勃而诗情的乐章从这里飘向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给古老的江阴城以文化的浸染。
天华文化中心由江阴大剧院和五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美术馆)等6个功能建筑构成,均座南朝北。五馆由屋面飘顶连为一体,自西向东分别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美术馆,各馆并联组合成一巨大的400米长的弧形综合体。又共同怀抱天华文化广场,广场部分有观光塔、演艺广场、景观通道、星光大道、刘天华雕像、琵琶湖、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还有大面积的绿化。
大剧院建筑面积15800平方米,观众厅设有1200座,能满足大型会议,大型歌舞、戏剧、音乐会、曲艺等文化演出,数码及多声道立体电影放映。舞台区有2块升降乐池、4块升降舞台、1个旋转舞台、4道双向车台和音响、灯光等现代化设施。
展览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共三层,一层是公共展位,二层是江阴市改革开放成就展厅,三楼是江阴城市规划展示馆。城市规划展示馆主要包括江阴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重点地段单体建筑设计等内容,其中江阴城市规划模型总面积达到480平方米。设在展览馆内,是了解江阴的“城市之窗”,向公众全方位地展示江阴城市规划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重点突出未来20年的发展规划。
美术馆有300平方米,主要是书画院工作室和作品陈列室。文化馆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内设400座小剧场(用于政协会议、兼有群众文艺演出功能),群众文化活动室、社团活动室、民间文艺展示室和艺术培训中心。
图书馆建筑面积14300平方米,可以藏书100万册,设有先进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并有少儿阅览、成人阅览、电子阅览、报刊阅览、休闲书吧等厅室和1个250座的多媒体教室。
博物馆建筑面积11488平方米,设有自然标本展馆、江阴通史馆、刘氏兄弟事迹馆、佛教文化馆、陶白捐赠书画馆、花兴才捐赠奇石馆、金银玉石馆、青铜器馆、古代服饰馆、碑刻馆、石刻馆等12个展馆,可以反映江阴7000年的历史。还设有1个200座的学术报告厅。
广场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观光塔有80.5米高,上置双层旋转塔。演艺广场可容纳5000人,为群众文艺演出场所。4000平方米的琵琶湖和周围的大面积绿化是群众休闲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