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学习心得与体会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学习心得与体会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么课程学习接近尾声了,如果说刚开始学习这么课程还有不重视的心理的话,在学习完之后则是彻底认识到了学习这么课的意义。
本科的时候,我们便已修过从思想道德到法律,从“马列主义”到“毛邓三”,未有深刻体会的我们,常常统称其为政治课。现在想来,有机会学习革命先辈的思想认识远比多读一本专业书籍重要的多,如果能够体会到这些思想内涵,才可称的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吧。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上,老师为我们请来本校著名的导师为我们开设各种课题,与时俱进,让我们可以在听取各位名师讲解的同时对科学社会主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课程设计从各个视角,请了各院系的导师联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话题分别进行讲解,其中包括王建明教授的《发展理论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万正晓教授的《‘金融危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丁宪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李新教授的《节能减排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丁海平教授的《防灾减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与我们专业息息相关的《生态城市规划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上课之初,我曾经纳闷为何如此多的学科都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关了呢? 或者说,这也只不过是一个耍大旗的玩意儿,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然而在听完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的讲座后,我终于明白,无论是我们城市规划学,还是土木工程学,又或环境科学、市政科学,其实都是社会学的小分支,社会是包含万象的学科,只有和谐的发展社会,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才有望进展,人类的生产生活质量才能提升,人类文明才得以源远流长。
在老师向我们介绍完绪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主题转换后,由孙红军老师为我们带来的讲座——新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使我印象尤为深刻。
在老师放映的课件上,首先给我们看了两本书,《历史的终结》和《specters of Marx》。这两本书所要表达的内涵是否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和在场性真的受到了严重挑战?马克思主义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找到自己当代出场路径? 针对这个问题,孙老师首先讲解的是所谓的新全球化时代,以及新旧全球化时代的差异:1.产业经济基础差异,从工业化走向后工业化,只是经济时代的来临,使整个全球化的存在基础发生变革。2.全球化结构构成内涵的差异。3.全球化时代的内在张力的差异。4.全球化统治或者治理方式的差异。5.全球化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沿着这五点分析,新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新的社会问题的诞生,新的矛盾的激化,这些种种问题便不难理解了。在了解了这一系列的变更后,针对这些时代差异,我们学习到的是新全球化时代的五大挑战:1.产业经济基础的转换,深刻挑战马克思全部历史观的基础理论——生产方式理论。2.主导生产方式的大转换,深刻挑战主导阶级理论。3.大工业生产主导的退位,直接导致工业社会注意和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对立意义的失落。4.大工业生产方式地位的衰落,导致正当政治格局的变化。5.差异化的文化,直接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地位。
因此,寻求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出场途径,形成一体两翼的创新格局,深刻理解当代社会,以及重新研读当年的马克思思想。
孙老师站在了时代的高度给我们讲解了一堂深刻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这次讲座之后,过去的对于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的曲解完全颠覆了,在任何一个时代,无论经济进步到什么地步,人类的思想都不能被技术所控制,而在当代社会,铺天盖地的提倡发展生产力,创新技术改革的同时,人们千万不能忽视了对于自己思想的塑造,否则,机器人控制人的时代还会远吗?
说起学习的体会,我想是通过这门课程,我更加了解科学社会的重要性,时常在自己专业讲座中听到,城市规划是一门包罗着社会学、生态学等等学科之类的话。然而正好相反,是社会学囊括着种种技术学科、人文学科,调度着各种社会活动的和谐发展。在城市规划学中,最为提倡的便是“以人为本”,我想真正的了解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后,才能真正的做到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第二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内容与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了解掌握的。作为一名研究生,肩负着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重任,我们除了要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把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融洽的结合起来,那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从而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使我们所擅长的专业技能在社会主义的大舞台上发挥作用,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从16世纪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19世纪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虽然在20世纪前半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并发展到多个国家。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我们得到深刻教训,在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还需做更深入的探索。在今年11月9日至12日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本次会议的主题,因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正是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坚持改革,实现经济发展持续稳定,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
除了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外,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加深了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进一步了解:
1、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数以私人占有形式直接的矛盾发展必将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2、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姐姐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
3、无产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并在夺取政权后,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构,建立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4、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伟大目标。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系最直接也最密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通过上课听老师的讲解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查找,我了解到新中国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坚持走社会主义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在几十年的艰辛路程中不断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
首先,“社会主义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一种经济类型,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引,立足于中国是实际,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深圳南巡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我国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根本的优势,因为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客观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我国人民发展的客观原位和要求。我国经济一手抓市场经济的同时,一手抓宏观调控,而国外许多国家主要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宏观调控力度和实施效果都不如我国。改革开放35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跃升至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超过10%,城镇化水平上升34.7个百分点。这些成果都与我国的经济制度分不开的,但我国经济体制仍面临以下挑战,如:1.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2.国有企业改革滞后,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起来。3.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存在政府职能定位不清,缺位,越位的现象。4.对外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5.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仍要考虑资源问题,发展经济不能以环境为代价。
其次,政治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全体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享有和行使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如今我国综合实力逐渐提高,也在世界上越来越有话语权,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改善,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民主政治的效率,说明我们的民主政治是公平的,正义的,并且也是相当有效率的。而且我国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强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同于西方的政党制度,保持了政权稳定和政策的延续性,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可以使公民有序参与到政治决策中。同时我国的政治制度还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有序的政治环境,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但我们的政治优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我们不仅需要重视保持自己的政治优势,还需要根据新情况新变化,不断提升我们的政治优势,否则政治上的优势也会逐步弱化甚至流失。同时也存在一定不足,我国人口众多,国民素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大规模搞民主是不行的,这需要一个过程,政治体制改革也是漫长的。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我国文化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当前的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1.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3.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不相称。以上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观念问题,保障问题,投入问题,体制机制问题及人才问题。要建设好文化事业,就要兼顾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如今党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越来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们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们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种文化需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道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是对我党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发展社会事业,优化社会结构,培育社会组织,完善社会机构,健全社会功能。近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需改进的地方,如法律有点空洞,一些部门地位不正,预案体系不全,职责分工不明,管理不够精细等。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岁世界负责的精神。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创造辉煌的物种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以致发展不能持续,民事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有些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遏制,生态系统退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选择可持续的绿色通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用时也是当前的客观需求。
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临国际上的激烈竞争,敌对势力的渗透,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升世界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布增长8.8%、9.9%,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探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这些都是与中国共产党所选择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分不开的,尽管我国还面临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部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也比较突出。但只要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很好的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们的民族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我们心中的中国梦。
第三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会(本站推荐)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会
张金山103122339控制工程
这学期开设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让我有机会好好学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现在这个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新发展。我有很多感触,下面就是我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848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斗争的结果,其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前提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和历史是永恒的、发展的、变化的过程,事物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黑格尔的辩证法却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强调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人和自然是同一的,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却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他们的合理内核,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打下了基础。其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作用。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这一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论证人类社会主义规律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中包括规律的思想,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并取代旧事物。科学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提出积极的舆论和天才的预测,其中包括未来社会的根本目的(满足人类需要)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或手段(建立和谐社会,提高社会生产力)以及未来社会的组织形式;未来社会的劳动和分配问题;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管理问题;消灭三大差别。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些理论为前提而产生的。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今天,科学社会主义走过了150年的历程,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四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四个既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新的理论体系。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在近半个世纪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受了实践的检验。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使科学社会主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这期间,《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
西阶级斗争》、《法兰西内战》、《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等一系列著作的相继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强调暴力革命,认为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第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指出无产阶级应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第三,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明确阶级、政党、领袖、群众之间的关系;第四,统一战线和工农联盟的思想,无产阶级通过统一战线和工农联盟来壮大自己的队伍,提高自己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五,人民军队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19世纪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斗争目标以及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纲领。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科学理论、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的统一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而不断更新与发展着。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包括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而这两种认识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对自然界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认识社会世界。而对于社会世界的全面认识,同样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自然、认识自然、把握自然。我们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予以把握,就要深刻地认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认识论层面处理好社会和历史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马克思、恩格斯从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关系这个哲学的最高命题和基本问题出发,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框架。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史观,是研究人类历史和整个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它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作了最全面、最详细、最深刻的理论论证,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的中介。
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就是创新,发展要在坚持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不能重新回到被马克思所消除了的以往历史理论的主要缺点上去。社会主义要生存就要发展,而只有发展才能创造和谐。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由此可见,我们要建设的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空想社会主义,因此,当下我们要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实现科学发展。当然,和谐社会建设更是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离不开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层认识和把握。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他们也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一些设想,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始于列宁,毛泽东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邓小平初步构筑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强调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之科学,更不是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而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它为我们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前提。
事实上,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举世瞩目,其原因就在于近20年来,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及实践的成果正如埃菲社等国际媒体所说的“造就了20世纪最壮观的经济奇迹”“扭转了本世纪后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趋势”“拯救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威望”。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科学化、民主化的政治得到实践和发展,推动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形成了自由、民主、文明的社会,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将更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新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解决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的同时完成了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线上的创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创新点包括: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形态的难点和关键问题。它是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共产党员只有努力保持和加强自己的先进性,才可能使自身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党的先进性只有通过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实践、通过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才能培育和显示出来。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使党在物质文明的建设中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只有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使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树立起鲜明的旗帜。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使党在政
治活动中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从而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二、“三个代表”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新的发展模式的力量源泉问题。我们党担负着振兴中华、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历史重任。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的动力则来自先进生产力的物质力量、先进文化的精神力量、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三大力量的集中概括,是一个辩证的有机统一体,它全面地解决了社会主义新的发展模式的力量源泉问题。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概括和凝聚了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形态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是新社会主义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制定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线的进一步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国内外现实条件,在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并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多个方面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创新方面主要包括:第一、在人本观上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第二、在公平观上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第三、在价值观上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第四、在荣辱观上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第五、在环保观上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它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理论本身应该随着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国情而有所不同,也应该随着一个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发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这些都要求我们以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为基础,以所处的时代历史条件为转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创新的应用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中,这也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能够永葆生命力之所在。
第四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是什么?
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史上的三次飞跃?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它是在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实现的。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2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苏联一国实践到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机,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3尽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但是中国、越南等国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越来越多国家的有识之士都正在探索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新路。
三、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何不同?
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二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化。三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辨析: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迄今为止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时代发生了变化已经过时,)
这句话是错误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真理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于历史的需要,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是指导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的真正科学,他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永远不会过时。当代世界变化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否定,而是对他真理性的进一步证明,人类历史的发展终将完成最后的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是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1)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2)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突破其中某些时过境迁的个别结论。(3)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在创造性运用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这个理论。(4)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与时俱进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品质,坚持与发展的统一,不能以理论的久远来作为判定其科学性的依据。(5)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的时候,社会主义在中国却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在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时候,社会主义在中国却赢得了更高的发展速度,在西方势力断言社会主义要灭亡的时候,中国却向全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中国的成功,即是坚持科学社会理论的伟大胜利,又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胜利。
四、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贡献:(1)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
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2)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论证。(3)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4)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当时代的先锋,推进资本主义过渡到更新的社会主义时代;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
历史局限:(1)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
天才论和英雄史观。(2)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有找到改变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变成为空话,他们是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思想。(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原性,他们的社会是从到的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缺乏科学性。(5)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6)空想社会主义有许多消极的成分,如保留奴隶制和努力劳动、殖民地、宗教神秘主义因素、劳动偏见、政治集中主义和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等。
五、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思想,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理论,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关于多党合作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国家问题的理论,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关于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理论,关于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理论。
六、军事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过程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行粮食贸易垄断制度,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实行余粮征集制;2消费品定额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流通;3实行普遍的劳动义务,不劳动着不得食,以迫资本家参加体力劳动,以便更多的人奔赴前线。
新经济政策:用食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贸易自
由;将雇工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退还原主,并对国外资本家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利用外资和技术来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
启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不可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共产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政策的实施必须依靠具体的现实情况,不能脱离具体的客观现实;对于一个农业大国而言,解决农民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若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必然会导致危机。
七、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特点和弊病是什么?
历史成就: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这一时期消灭
了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它同当时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形成鲜明的对照。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十分重大。二是取得了为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不紧为人类的和平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推动了战后世界名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
基本特征:过度集权。经济上:1.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2
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3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政治上:1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2共产党独掌政权;3党政不分,以党代政;4逆向、一维的权利监督机制;5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文化上:1实行大包大揽的管理体制;2以斯大林的理论观点作为判断是非和衡量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3把学术争论等同于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以大批判、大斗争的方法来推动学识文化的发展。4以文化艺术的单一性取代其多样性。
严重弊端:1经济上的高度集权和僵化是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
了企业和劳动者的活动,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 2政治上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3思想文化上的高压政策严重影响了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理论上的教条主义,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使社会主义优越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八、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历史教训?
根本原因: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
义,先是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人从左的方向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并维护过度集权的体制和和官僚特权集团;后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从右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搞民主社会主义或自由资本主义,这样左右交混,先左后右,终于把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彻底埋藏了。苏联模式的掘墓人主要是苏联共产党和东欧各国共产党自己培植的官僚特权集团,它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代表先进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不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根本利益,结果终于被人民群众抛弃了。
历史教训: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纠正左的错误:改革必须坚持并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所取得的经验及教训?
教训:社会主义必须不断改革,如果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就把它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体制绝对化,而不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改革,它就在新历史条件下丧失曾赢得的一切;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有丝毫动摇,如果因社会主义存在种种弊端和缺陷而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那就把改革变成了该向,其结果必将葬送社会主义,使整个国家陷入沉重的危机和灾难中;必须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保持高度警惕。
探索:《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两
篇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开始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经济上(4点): 1正确处理各个产业部门的关系,由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向按农、轻、重秩序协调发展;2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强调在中央领导下,适需扩大地方权利,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3在所有制基础上,提出以国家经营为主主体,以个体经营为补充;4是在经济建设重坚持以独立自主、z自力更生为主,以争取外援为辅。政治上(3点):1加强执政党建设,防止和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生活,健全全面集中制;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承认这会注意社会仍然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强调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3是正确处理与党外人士的关系,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思想文化上: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要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要百家争鸣。
失误(3个):1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2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急
于过度;3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意识形态化。
十、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有哪些修正、突破与贡献?
1提出了改革开放这一适应时代潮流的大政策;2提出了我国正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3揭示并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4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党的基本路线。5.确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发展战略;6深刻揭示了计划和市场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目标。7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切实遵照中国的实际国情建设社会主义。8创造性的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9创造性的提出了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式,实现祖国的最终统一的科学构想。10.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条件,创造性的提出了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又要改善党的领导的科学论断,为新时期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党的指导思想;必须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必须建立特殊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大力推动法制建设;必须保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须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必须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必须坚持和加强、改善党的领导。)
十一、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1)苏东剧变以后,资本主义全球化主导全球。(2)全球化是指货物和商品与资金的越境流动,经过了跨国化、局部国际化和全球化阶段(3)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但同时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全球化(4)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其原动力是科技革命,主动力是生产力革命(5)全球化同时带来很多负面恶果,如犯罪全球化、污染全球化等。(本质:资本主义全球化主流是把资本主义剥削与压迫制度推广到全球,不少发展中国家认为全球化是实质是西方文明主导的现代化。)
十二、为什么说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其必然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
(1)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有制经济,因此其基本矛盾仍然存在;(2)资本剥削依然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严重;(3)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依然是资本家阶级,(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依然频繁爆发,并引起各种社会矛盾(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显示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最终胜利的客观趋势。
十三、我们当今时代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对当今所处的时代应树立什么样的新观念?
变化:人类社会正面临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认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头掀起的这场科技革命发展不是资本主义朝阳的升起,不是资本主义的起死回生,而是资本主义的回光返照,是资本主义的晚霞。当然这并是不说资本主义会很快死亡,我们应当从这场科技革命中看到共产主义未来的曙光。第一,生产力高度发展是扬弃私有制,消除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创造了条件。阶级的出现和存在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即生产力发展到能够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但还没有发展到能够消除阶级和实现按需分配的地步,这样就必然会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所以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高度发展,归根结底它是为了消除阶级对立、阶级差别创造了更充足的物质条件。第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要真正实现马克思提出的未来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就必须达到像马克思所说的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形态。第三.更进一步看,未来科技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为人的素质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准备了前提。
观念:人类社会正面临两种制度并存、共处、竞争和斗争的新时代。新的时代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协作、竞争将同步进行,互相作用,我们要善于借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东风,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在对外开放中尽快追赶新科技革命的大潮,尽快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期在科技方面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十四、在当今时代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面临哪两大挑战?
在当今这样的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着两大时代性的挑战:其一是当代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其二是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这两大挑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能否获得新发展的重要机遇,只要我们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纠正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左的观念,又防止转向右的方面,善于采取正确的对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就必定达到新境界,开创新局面。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新
发展对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科学社会主义至少在以下三个问题上给予明确的令人信服的回答:第一,为什么被科学社会主义断定为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还带头掀起以信息化为先导的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从而使资本主义更加发达?第二,当代发达资本主义是否仍然处于列宁所说的腐朽、垂死的垄断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阶段?或者已经发展到什么样的新阶段?第三,为什么奉行科学社会主义的苏联东欧等十几个国家都竞争不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发生剧变,并且倒退去发展资本主义?
2.民主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当代世界,民主社
会主义的新发展对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科学社会主义至少在以下三个问题上给予明确的令人信服的回答:第一,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越来越超越科学社会主义?第二,应当怎样看待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走向趋势?第三,苏联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为何都社会民主党化并从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民主社会主义?
十五、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
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
(1)曲折性:1.道路的曲折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社会主
义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的崭新事业,前进的道路必然会更加曲折。3.人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2)应该看到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1.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3.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振兴的中坚。4.世界共产主义组织在困难中坚持斗争,在调整中继续发展。
第五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如何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2.如何理解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姓名:
学院:
学号:
年 月
1.如何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人类进入20世纪,出现一个马克思、恩格斯未曾预料到的社会现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空间并存、平时发展。两种制度在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较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中度过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两制并存的新情况,使得世纪历史更为生动,使得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更为错综复杂。面对两种制度相互较量、相互影响的严峻现实,社会主义的决策者和建设事业者理应全面了解资本主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深入研究资本主义。这是直接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问题。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深入研究资本主义是成功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正是基于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深刻认识和深入研究,马克思写下了鸿篇巨制资本论,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结论,进而开创并领导了波澜壮阔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其他任何一种社会一样,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暂时性的历史阶段。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产生至今的几百年间,它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今天已经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繁荣发展,进入一个生产力迅猛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黄金时期”;相反,社会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危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减退。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导致了人们对“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怀疑,使一些人产生了信仰危机。能否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新的社会结构的物质基础在资本主义内部进一步成熟,资本主义进一步向社会主义过渡。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在其自身矛盾的推动下,不断进行着自我扬弃,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由于资本自身的扬弃,就使它开始向新的、更高级的社会生产方式过渡。这个过渡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社会化的要求而作的自我调整,这种调整为社会主义提供了完备的物质基础。所有这些因素,虽然没有改变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但确实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正如马克思所说:“我把生产的历史趋势归结成这样‘本身内一自然变化的必然性,造成对自身的否定’。它本身已经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冈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个体生产者的全面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实际上已经以一种集体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只能转变为社会所有制。” 恩格斯说:“生产力的国家所有不是冲突的解决,但是它已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决冲突的线索。”正因为这样,列宁把包含有这些因素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看着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上升到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没有任何中间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现实表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不仅是科学的理论逻辑,也是客观存在的趋势。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压力和影响下,正在发生的深刻的新变化,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过程的体现,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为社会主义准备了更加成熟的条件,因而它不是离社会主义更远了,而是更近了。
总之,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了它的生成能力,另一方面又给它带来了更多、更强烈的自我否定因素。我们应当客观地、辩证地、正确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坚信资本主义终究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2.如何理解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林毅夫在第27届国际农经大会发表演讲时表示,应对金融危机可采取三方面措施:第一,进行金融部门的改革,主要是加强金融监管;第二,在宏观经济层面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以及加强国家之间经济刺激政策的协调和防范各国的贸易保护;第三,解决贫困和脆弱人口的问题。“从长期看,增加收入是解决贫困人口脆弱性的最有效办法,这主要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此外,还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教育的投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在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也正如列宁所说:“不是生产食物更加困难,而是工人群众取得食物更为困难。”这也就是说,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生产全球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张与社会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演化为自1929年大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2009年6月22日,世界银行发布《2009年全球发展金融》报告称,预计全球经济2009年将下降2.9%,全部发达国家下降4.2%,其中,美国2009年下降3.0%,日本下降6.8%,欧元区下降4.5%。面对危机,西方各国纷纷采取了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干预措施向银行或企业注资实施救助计划甚至将其国有化。2007年9月,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英国诺森罗克银行遭遇百年来罕见的挤兑风潮。英国央行为此向该银行注资,以帮助其渡过难关。2008年2月,英国政府决定暂时把诺森罗克银行收归国有。“银行国有化”的序幕由此拉开。之后半年多时间里,英国又采用类似方式,将英国第一和第二大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莱斯银行国有化。
在应对危机中,我国的国有企业发挥了巨大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国资委主任李荣融2008年12月25日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表示,明年形势严峻,要保持职工队伍的相对稳定,尽力做到不裁员。在全国国资委系统业绩考核与综合工作座谈会上,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强调,各地国资委要引导国有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做到“五个不”,即,资金链条不断裂,经营业绩不萎缩,现有市场不丢失,新的发展机会不错过,发挥主导作用不打折扣,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作出更大贡献。2009年两会期间,来自国企的代表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在关键时刻的关键作用。在保增长中勇挑重担,带头优化结构上水平,在履行责任上发挥更大作用。例如,湖北的国有控股企业有120万职工,在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这些企业不仅没有减员,还新拿出20万就业岗位,支持和帮助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就业。再如黑龙江省国资委出资企业的99.3万名职工,无一人因金融危机失业。“国企不是没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比起国企的优势和作用来,不是主流,而且是可以解决的。垄断、腐败的问题,其实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也存在,君不见美国的华尔街高管们一边高嘁政府救市,一边照样拿着令人 咋舌的高薪!”
自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经济的衰退为标志,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影响越来越大。危机到来,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应该做出积极思考,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许多专家都设法在扩大就业、拉动内需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2008年1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考察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指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
更要重视知识和科技的力量,这是应对危机更带根本性和长远意义的措施。强调要用知识和科技战胜危机。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社会主义事业经过高潮低谷,使人们对它的本质、形式、特征和建设它必须坚持的原则,都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上显示着社会主义的生命力,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在其经济的危机或衰退中证明着社会主义原则的不可抗拒性。
参考文献
[1]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主义双重发展趋向研究[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2008:1.[2]刘青秀.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09(3): 14-16.[3]李慎明.国际金融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低潮中的世界社会主义思潮与理论[M].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07:3.[4]张聚昌.应对金融危机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行政论坛,20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