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自己总结课本笔记

时间:2019-05-12 13:1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法学自己总结课本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法学自己总结课本笔记》。

第一篇:经济法学自己总结课本笔记

经济法学3/2 一 经济法的语源

1.经济法一词18世纪法国空想共产主义的著名代表之一摩莱里在《自然法典》中首先提出来的,现代经济法始于德国《煤炭经济法》。

2.我国自1979年以来使用“经济法”概念,与现在的概念不完全一样(有些法现在被列入民法)

*3.现代经济法: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共同特征)二 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政府零控制

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市场失灵需要法律规制(反垄断/不正当竞争)

3.新经济自由主义——自由放任+政府干预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是在市场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到垄断阶段以后才产生的。

三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1.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是“独立的调整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法律部门的形成都是渐进的,是长期法律实践选择的结果。

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经济关系,是在国家协调的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3.两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的表现形式:

市场监管关系——监督管理

宏观调控关系——调节与控制

市场监管法:反垄断法 食品安全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 产品质量法 消费者保护法

宏观调控法:财税调控法 投资调控法 金融调控法 规划调控法

4.宏观调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利益,主要运用间接手段,对一定范围内经济总体的运行进行引导和调节的过程。)

宏观调控包括财税调控、金融调控、投资调控、价格调控。

1)宏观调控的主体一方一定是政府

2)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发展

3)宏观调控的手段是综合的,包括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

**5.经济法定义: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的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四 经济法的地位

1.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

2.经济法属于公法领域(法域属性)

3.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26-31)五 经济法的渊源(经济法的表现形式)

一)制定法,是指由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的,以规范性文件为表现形式的法,是经济法的主要渊源。

《宪法》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修改

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和修改行政法规

二)习惯法,习惯经国家认可并赋予法律约束力成为习惯法,属于经济法的渊源

三)判例法,指由国家认可并赋予法律约束力的判例,现中国除香港外有判例无判例法

四)法定解释,也称为法律解释、正式解释,包括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司法解释,属于经济法的渊源 3/9 第二章 企业法律制度

我国企业法定分类的基本形态主要是:

1.个人独资企业:一个自然人投资;无限责任;个人所得税

2.合伙企业: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投资;无限责任;个人所得税

3.公司: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投资:有限责任;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 第一讲 公司法 概述

一 公司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依法规定,以营利为目的,由股东投资设立的企业法人

*营利:有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

*企业法人:法人的形式种类有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

2.公司的分类

A.按国籍分:本国公司/外国公司

B.按公司信用基础分:人合公司/资合公司/人合兼资合公司 C.按公司之间关系分:母公司—子公司(法人)

总公司—分公司(非法人)

*D.我国公司法中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的特殊形式是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

1.公司设立的原则

自由设立主义:无设立条件

特许主义:国家特别许可或专门的法令

许可特许主义(核实/审批主义):主管机关批准,如股份公司上市

*准则主义(注册):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采取

2.公司章程

制定者—股东/发起人

章程的约束力—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章程的内容—绝对必要记载,相对必要记载,任意记载事项 3.公司名称

公司名称有四部分组成:公司所处行政区域

字号或商号

行业或经营特点

公司的组织形式

4.公司登记

注册登记 终止登记 变更登记 三 公司的组织结构 有限责任公司:

权力机构——股东会

执行机构——董事会/执行董事

监督机构——监事会/监事

股份有限公司:

权力——股东大会

执行——董事会

监督——监事会 3/16 第二节 有限责任公司 一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1.设立条件:

人数要件:股东50个以下(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可以1个人)

规章要件:公司章程共同制定

资本要件:由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任认缴的出资额

其他条件:公司名称,住所,组织机构等 2.设立程序

(1)起草公司章程

(2)认缴出资额

(3)预定公司名称

(4)确立公司组织结构

(5)申请设立登记 3.股东出资方式

货币/

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其他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

(劳务不可当做出资)二 股东及股东权利

1.股东:自然人和法人

自然人要作为公司的发起人,要具备完全的行为能力。未成年人、不具有行为能力的人,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不能做公司的发起人,但可以做股东。

2.股东权利

(1)知情权: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查阅公司会计账簿。(2)投票权

(3)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4)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权力(5)异议股东的股份收买请求权(6)股东的诉权

三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转让

1.股权转让方式

(1)对内转让:公司内部股东转让,不受限制

(2)对外转让:向公司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受限制

2.股权转让的限制(仅限对外转让)

(1)须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2)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

3.股权转让的程序

(1)公司内部股东变更登记;股东名册

(2)新股东的出资证明书,工商变更登记 4.异议股东股权收购请求权 5.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继承

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公司章程另有规定除外)四 公司治理机构

1.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

(1)资本多数决: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2)股东会决议: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2/3以表决。2.董事会

(1)组成:3~13人。规模小可以设一名执行董事

(2)董事会会议:一人一票,本人出席,不能出席委托他人出席 3.监事会

(1)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不少于1/3)(2)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五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特殊规定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第三节 股份有限公司

1.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一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

(1)主体条件:2~200发起人

(2)资本条件:由公司章程规定的股本额

(3)章程条件:发起人制定

(4)其他要件:有公司名称、住所等 二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方式

(1)发起设立(发起人认购公司全部股份)

(2)募集设立(发起人现认购公司一部分股份不少于35%,其余部分向社会公开募集、向特定对象募集)3/23

四 发起人的责任

股份公司设立失败

1.未按期募足股份

2.未按期召开创立大会(募足股款后30日内)

3.创立大会决议不设立公司 五 上市公司特别规定

1.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2.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由具有法律、经济、财会等专业知识、社会信用良好的人士担任

3.设立董事会秘书

4.信息公开制度——公开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及重大诉讼,梅会计年度内半年公布一次财务会计报告。六 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的转让

*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25%;所持有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

本公司股份的收购

股份有限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份,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1.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2.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 3.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少于5%)

4.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 第四节 公司法基本制度

一 公司财务与会计

1.法定公积金、任意公积金、资本公积金 *法定公积金:

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

法定公积金累计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50%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

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还可以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公积金。

*资本公积金:

股份有限公司已超过股票票面金额的发行价格发行股份所得的溢价款以及其他收入,应当列为公司资本公积金。

*公积金的用途

公司的公积金用于弥补公司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增加公司资本

!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二 公司的合并、分立 1.公司合并

*吸收合并:A+B=A;B的人格消失;A的人格存续;兼并 *新设合并:A+B=C;A、B的人格都消失。产生新的人格C 2.公司分立

*派生分立:A=A+B;B公司的人格派生出来,A的人格继续存续;电信=电信+移动+网通 *新设分立:A=B+C;A公司的人格消灭,产生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新人格; 中国民航=国航+东航+南航 3.合并、分立后果

*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 *公司分立前的债务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公司在分立前与债权人就债务清偿达成的书面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任职资格

1.高级管理人员:指公司的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约定的其他人员。

2.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二)因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五年,或者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五年。

(三)担任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者厂长、经理.......(四)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五)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3.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

忠实义务——董事、监事、经理在履行职务时应以公司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严格禁止公司的管理人员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公司的利益。

忠实义务本质上管理者的一种品行的要求,核心内容是在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不能以损害公司的利益为代价而谋取个人的私利

(1)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

(2)《公司法》第149条规定 禁止挪用、借贷;竞业禁止;披露公司秘密等

(3)兼任禁止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国家公务员不得兼任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

第二篇:经济法学原理课本选择题

1、依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下列何种产品属于该法所称的产品(A)

A.芝麻油 B.大坝 C.冰毒 D.电力

2.某医院给病人高某开的治疗湿疹的药物,使用后反而加重了病情。经检验,这批药因在医院库房存放过久已经变质。下列有关该案处理的表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A.对医院应依据《产品质量法》进行处罚

B.对医院应依据《药品管理法》进行处罚

C.医院应赔偿给高某带来的损失

D.药品生产者应承担赔偿责任

答案:BC课本是:ACD

解析:本题中,该医院触犯了《产品质量法》和《药品管理法》,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应适用《药品管理法》。而且由于这批药是医院存放过久而变质,根据《产品质量法》第42条第1款:“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所以药品生产者不承担赔偿责任。

3.下列哪些产品的包装不符合《产品质量法》的要求?

A.某商场销售的“三星”彩电只有韩文和英文的说明书

B.某厂生产的火腿肠没有标明厂址

C.某厂生产的香烟上没有标明“吸烟有害身体健康”

D.某厂生产的瓶装葡萄酒没有标明酒精度

答案:ABCD

解析:《产品质量法》第27条规定:“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二)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

(三)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的,用中文相应予以标明;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

(四)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着位置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五)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裸装的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附加标识的裸装产品,可以不附加产品标识。”所以本题ABCD都是正确的。

4.下列关于产品责任的表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A.缺陷产品的生产者应对因该产品造成的他人人身、的财产损害承担无过错责任

B.缺陷产品造成他人人身、的财产损害的,该产品的销售者和生产者承担连带责任

C.因缺陷产品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为1年

D.销售音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其供货者的,应承担赔偿责任答案:ABD

解析:《产品质量法》第4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二)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三)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根据本条,产品责任为无过错责任,只要产品缺陷使得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受到损害,就应当赔偿,除非存在第41条中规定的排除情形。所以ABD是正确的。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因缺陷产品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为2年,所以C项是错误的。

5.张某从甲商场购买一电热毯,电热毯为乙厂所产。使用中电热毯发生漏电,致使房间着火,烧毁价值5000元的财产,张某本人也被烧伤致残。下列何种表述是正确的?

A.甲商场和乙厂应对张某的损失承担连带责任

B.张某因身体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为1年

C.张某可以向被告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D.张某遭受的财产损失不属于产品责任,而属于违约责任

答案:AC

解析:产品责任是指因产品缺陷引起的赔偿责任,故D错误。依《产品质量法》第43条的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故A正确。依《产品质量法》第45条的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故B错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4条规定,消费者享有人格尊严,第25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侮辱、诽谤,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违反上述规定的,经营者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故C正确。

6.甲从国外低价购得一项未获当地政府批准销售的专利产品“近视治疗仪”。甲将产品样品和技术资料提交给我国X市卫生局指定的医疗产品检验机构。该机构未作任何检验,按照甲书写的文稿出具了该产品的检验合格报告。随后,该市退休医师协会的秘书长乙又以该协会的名义出具了该产品的质量保证书。该产品投入市场后,连续造成多起青少年因使用该产品致眼睛严重受损的事件。现除要求追究甲的刑事责任外,受害者还可以采用哪些民事补救方法?

A.要求甲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B.要求该卫生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C.要求该检验机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D.要求该退休医师协会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答案:ACD

解析:《产品质量法》第42条规定:“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所以A应选;第9条第2款规定:“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其他国家机关有包庇、放纵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的,依法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根据本题所述情况,卫生局不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所以B是错误的,不应选;根据《产品质量法》第57条第2款和3款规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出具的检验结果或者证明不实,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造成重大损失的,撤销其检验资格、认证资格。产品质量认证机构违反本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不符合认证标准而使用认证标志的产品,未依法要求其改正或者取消其使用认证标志资格的,对因产品不符合认证标准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与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情节严重的,撤销其认证资格。”C项应选;第58条规定:“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对产品质量作出承诺、保证,而该产品又不符合其承诺、保证的质量要求,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与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所以D项应选。

7.关于产品缺陷责任,下列哪一选项符合《产品质量法》的规定?

A.基于产品缺陷的更换、退货等义务属于合同责任,因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赔偿义

务属于侵权责任

B.产品缺陷责任的主体应当与受害者有合同关系

C.产品缺陷责任一律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D.产品质量缺陷责任一律适用举证责任倒置

答案:A

解析:《产品质量法》第40条规定:“售出的产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

(一)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说明的;

(二)不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的;

(三)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销售者依照前款规定负责修理、更换、退货、赔偿损失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产品的其他销售者(以下简称供货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供货者追偿。”第4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由以上两个法条可知,A是正确的。

《产品质量法》第41条第1款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可见,产品缺陷责任的主体不一定要与受害者有合同关系,所以B是错误的。

产品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是无过错责任原则,而非是过错责任原则,因此,C项说法错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第(六)项规定:“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 据此,产品责任属于特殊侵权的情形,也是法律规定的实行特殊举证责任的情况,但是,《证据规定》中规定的情况并非都属于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有:

(一)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纠纷诉讼;

(二)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

(三)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不包括产品缺陷责任纠纷的举证,因此D项说法错误。

8.甲欲买“全聚德”牌的快餐包装烤鸭,临上火车前误购了商标不同而外包装十分近似的显著标明名称为“仝聚德”的烤鸭,遂向“全聚德”公司投诉。“全聚德”公司发现,“仝聚德”烤鸭的价格仅为“全聚德”的1/3.如果“全聚德”起诉“仝聚德”,其纠纷的性质应当是下列哪一种?

A.诋毁商誉的侵权纠纷

B.低价倾销的不正当竞争纠纷

C.欺骗性交易的不正当竞争纠纷

D.企业名称侵权纠纷

答案:C

解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

(一)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全聚德”是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故符合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构成要件。低价倾销行为的构成要件要求“低于成本价”,本题也不符合。“仝聚德”与“全聚德”是不同的名称,不构成侵犯名称权。

9、前卫商场在冬季大量销售皮衣,谎称自己的销售价是“跳楼价下列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前卫商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低价倾销的规定

B.前卫商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禁止欺诈经营的规定

C.前卫商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规定!

D.前卫商场违反了《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

答案::BCD。

10:甲旅行社的欧洲部副经理李某,在劳动合同未到期时提出辞职,未办移交手续即到了乙旅行社,并将甲社的欧洲合作伙伴情况、旅游路线设计、报价方案和客户资料等信息带到乙社。乙社原无欧洲业务,自李某加入后欧洲业务猛增,成为甲社的有力竞争对手。现甲社向人民法院起诉乙社和李某侵犯商业秘密。

(1)法院如认定乙社和李某侵犯甲社的商业秘密,须审查什么事实?

A.甲社所称的“商业秘密”是否属于从公开渠道不能获得的B.乙社的欧洲客户资料是否有合法来源

C.甲社所称的“商业秘密”是否向有关部门申报过“密级”

D.乙社在聘用李某时是否明知或应知其掌握甲社的上述业务信息

答案:ABD

随题解析:本题考点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习呀定。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刑法》 均明确规定:商业秘密是脂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可见,我国法律规定的商业秘密的秘密性是相对的,某项技术信息或经营信息,只要是予以保密没有使其进入社会公知领域,就应是商业秘密,而不必要求其已向有关部门申报过“密级”。故A 项正确,C 项不正确。另外,根据民事侵权的构成要件,可轻易判断BD 正确。

(2)98.如法院判定乙社和李某侵权成立,确定其赔偿责任可以采用下列何种办法?

A.按照甲社在侵权期间的利润损失进行赔偿,乙社和李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B.甲社在侵权期间的利润损失无法计算时,按照乙社所获利润进行赔偿,李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C.对李某按照其在甲社时的工资标准乘以侵权持续时间确定赔偿额,对乙社按其实际所得利润确定赔偿额

D.按甲社请求的数额确定赔偿额

答案:AB

12.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下列哪一种关于诋毁商誉行为的表述是正确的?

A.新闻单位被经营者唆使对其他经营者从事诋毁商誉行为的,可与经营者构成共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B.经营者通过新闻发布会形式发布影响其他同业经营者商誉的信息,只要该信息是真实的,不构成诋毁行为

C.诋毁行为只能是针对市场上某一特定竞争对手实施的D.经营者对其他竞争者进行诋毁,其主观心态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答案:B

解析:A错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市场经营活动中的经营者,新闻单位被利用和被唆使的,仅构成一般的侵害他人名誉权行为,而非不正当竞争行为。B正确,典型的诋毁商誉行为,如通过广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捏造、散布虚假事实,使用户、消费者不明

真相产生怀疑心理,不敢或不再与受诋毁的经营者进行交易活动。若发布的消息是真实的,则不构成诋毁行为。C错误,抵毁行为是针对一个或多个特定竞争对手的。D错误,经营者对其他竞争者进行抵毁,其目的是败坏对方的商誉,其主观心态出于故意。

13.甲市某酒厂酿造的“蓝星”系列白酒深为当地人喜爱。甲市政府办公室发文指定该酒为“接待用酒”,要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业务用餐时,饮酒应以“蓝星”系列为主。同时,酒厂公开承诺:用餐者凭市内各酒楼出具的证明,可以取得消费100元返还10元的奖励。下列关于此事的说法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甲市政府办公室的行为属于限制竞争行为

B.酒厂的做法尚未构成商业贿赂行为

C.上级机关可以责令甲市政府改正错误

D.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没收酒厂的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答案:D

解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甲市政府发文“要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业务用餐时,饮酒应以''蓝星''系列为主”,就是限制了其他白酒经营者的正当经营活动,所以A是正确的,不应当选。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争取交易机会,暗中给予交易对方有关人员和能够影响交易的其他相关人员以财物或其他好处的行为,本题中酒厂的行为并未构成商业贿赂,所以B是正确的,不应当选。《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30条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违反本法第七条规定,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商品在地区之间正常流通的,由上级机关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同级或者上级机关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所以C项是正确的,不应当选。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30条的规定,“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而本题中,酒厂并没有借此销售质次价高的上平,也没有滥收费用,所以不存在监督检查部门没收酒厂的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的情形,因此D是错误的,应当选。

14.下列哪些情形不符合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规定?

A.某市工商局在招标采购中,因符合技术要求的供应商只有两家而废标

B.某市某区人民政府设立集中采购机构

C.某区卫生局在政府采购中要求供应商提供有关资质证明

D.某县人民政府因需购置一批办公电脑而采用单一来源方式进行采购

答案:BD

15.关于政府采购的供应商,下列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

A.自然人不能作为政府采购的供应商

B.除《政府采购法》规定的条件外,政府采购人不得规定供应商的特定条件,否则构成差别待遇或歧视待遇

C.两个以上的法人可以组成联合体,以一个供应商的身份共同参加政府采购

D.中标的供应商必须依法自行履行合同,不得采用分包方式履行合同

答案:ABD

第三篇:自考法学概论笔记总结

法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就是公民管理国家、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2.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条件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的活动。

3、票据法律关系是指票据当事人在票据的签发和流通、转让等过程中,依照有关规定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4.外交特权与豁免 :依照国际法和国际惯捕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

26、国际经济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它是调整国际关系的法律原则和规范的总称。

27、要约:即是一方向对方提议订约,并提出合同的主要条款,以供对方考虑是否同意签订合同。

28承诺:即对于一方的要约,他方表示同意接受提出的各项条款和成立合同关系。

29、证据: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凡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30、冲突规范:又称法律适用规范,或法选择规范,是指明各种涉外民事关系应适用的法律的规范。填空、会经济制度。(√)

3.宣告失踪即引起被宣告人权利能力的消灭。(×)

4.财产所有权是一种绝对权。(√)5.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只要当事人拒绝就不能进行公开宣判。(×)1.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并非都是违法行为。√2.所有刑事犯罪分子都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男女双方只要进行媚姻登记,领取了结婚证,媚姻关系就正式成立。(√)4.对已经生效的判决和裁定,当享人可以申请再审。√5.国务院是最高国

家权力机关。

6.法定代表人就是法人。例,外交代表机关和外交代表在他国执行职行时,在互惠的前提下,享有驻在国给予的特殊权利和待遇,并免受驻在国的管辖。这些统称为外交特权和豁免权。5.国家的内部构成形式,即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6.一个人犯了数罪,人民法院对其所犯各罪分别定罪量刑后,依法确定应当执行的刑罚。7.公民或法人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而实施的合法行为。8.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9.人民法院为使将来的判决得到执行,对与案件有关的财产所采取的强制性的保全措施。

10.法的体系:即一国现行法规范的内部结构,一国现行的规范总是分成不同部门的一个统一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11.无记名投票:就是在选票上不以任何方式标明投票人姓名的一种投票制度。12.民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3.离婚:离婚是夫妻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

14.经济合同法:是调整法人之间或法人与其他经济实体之间经济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5.民事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具体分工和职权范围。16.罚金:是人民法院叛处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

17.国家公务员:即国家行政工作人员,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通过选任或考核程序担任一定的国家行政职务,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

18、法的渊源:即法的外部表现形式。

1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20、法的实现:指法律规范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即法律规范的要求转化成了人们的行为,权利被享受了,义务被履行了,禁令被遵守了。

21、中央军事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由军委主席、副主席、委员若干人组成。每届任期5年。实行中央军委主席工作负责制

22、合同:又叫契约,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

23、遗赠:是指公民以遗嘱形式表示在本人死后,将其财产的一部或全部赠送给国家、集体组织、社会团体或其他人的法律行为。

24、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法律关系发生争议,为保护自己的民事权益,而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的裁判所拘束的人

25、引渡:是指一目把在其境内而被他国追

1.从逻辑结构上说,任何一个法律规范都由适用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这三个部分组成。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认为包括:物、非物质财富和行为。3.民族平等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4.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5.行政制裁措施包括行政处分、行政处罚。6.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一般诉讼时效时间为二年。7.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包括:拘传、训诫、责令退出法庭、罚款、拘留。8.在行政诉讼法中,主要由被告一方负举证责任。1.国家结构形式一般分为_单—制__和_联邦制_两种。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_五_年,每年举行__一_次会议。3.民事主体制度、所有权制度和合同制度是民法的三大制度。

4.工业产权包括_专利权和商标权5.我国刑罚的主刑种类有拘役、管制、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6.国家领土由领陆、领水、领空、底上 四部分构成。

1.法律规范在逻辑上总是由三个因素构成,即_.假定、处理和制裁。

2.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_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__。3.民事主体制度是确认_自然人_和_法人的民事主体地位的制度。

4.女方在_怀孕期间和分娩后 一 年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

5.因继承遗产发生的诉讼,由_前户籍所在地 或主要遗产所在地 人民法院管辖。6.教唆犯

7.国家元首_是国家对外关系的最高代表。

二、判断正误

1.的合法行为指法律所不禁止的一切行为。

(√)2.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是国务院和地方

各级人民政府。(×)

3.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是无效的民事行为。

(×)4.基层人民法院管辖除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

法院管辖的争议民事案件外的一切。(√)

5.有期徒刑期限为6个月以上20年以下。

(×)

6.我国国籍法规定,一人一籍原则。√)1.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根据是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2.决定一个国家性质的首要因素是该国的社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法律解释中,属于正式解释的有(C)C行政解释2.近代宪法的发源地是(A)A.英国3.现行宪法规定,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C)C.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我国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是(D)D.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5.依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可以设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的规范性文件是(A.法律)6.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C.国家政策

7.对营利法人,在我国民法通则中,将它们统称为(A)A.企业法人

8.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在下列各项中,属于当然无效民事行为的是(A)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9.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下落不明的公民的利害关系人得向法院申请宣告其失踪,在一般情况下,其失踪的时间应满B.2年 10.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的对象范围是(A)A.同行业的经营者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

11.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或记账凭证,在账簿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属于(A)A.偷税行为

12.依据我国破产法的有关规定,破产财产的分配顺序为(B)B.(1)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2)企业所欠国家税款;(3)破产债权13.依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A)A.得少于50人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票据法调整的对象是(A)A.股票关系

15.依据我国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对破产案件拥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是(C C债务人所在地人民法院16.在法律的溯及力问题上,我国1997年修订的刑法采取的原则是(C)C.从旧兼从轻原则则

17.妇女甲卧病在床。某日深夜乙潜入甲的住室,将甲紧紧抱住,压在床上,企图实施强奸。甲奋力反抗,并大声呼救。住在隔壁的甲母闻声赶来,见状大怒,顺手拿起床前的座椅向乙砸去,恰好击中乙的后脑勺。乙抽搐一阵后死亡。甲母的行为属于(A)A.正当防卫

18.某甲因邻居某乙多次调戏其妻,遂欲行报复,并自制土炸弹一枚,准备伺机投入乙的住室,但因无机可乘而未能实施。某甲的行为属于(B)B.犯罪预备

19.某甲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其行为也已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某甲在主观上并不具有故意和过失。某甲对其行为(A)A.不负刑事责任

20.下列四种犯罪中,既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的犯罪是(CC.杀人罪

21.依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在刑事案件的审判中(D)D.公诉案件不得实行调解,自诉案件可以实行调解

25.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应由(D)D.权利主张人承担 29.“侵权责任适用侵权行为地法”这一规定属于(B)B.双边冲突规范

30.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我国涉外仲裁机构的裁决,对方当事人申请强制执行的法院应是(D)

D.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 l、按照法律的效力范围的不同,可将法律分为(4)④一般法和特别法

2、阐述某项法律规范在一定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的解释,属于(3)③系统解释

3、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律的最本质的属性是(3)③阶级性

4、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2)②有法必依

5、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制度是(3)③社会主义制度

6、在我国国家机关中,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是(2)②国务院

7、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处罚的是(3)③免职

8、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是 ④行政法规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9、民事法律行为的最基本构成要素是 ②行为人的意思表示

10、在下列各项中,属于民法而不属于商法的是(4)④物权法

11、所有权人因所有权被侵害而请求保护时,有一种保护方法是必须适用的,那就是(1)①确认所有权、12、依据继承法的规定,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法定继承第一顺序继承人的是(4)④兄弟姐妹

13、在我国,民事违法行为(1)①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但能够发生民事法律后果

14、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是 ③犯罪行为

15、我国刑法规定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为③巳满18周岁

16、有权适用刑罚的机关是(1)①人民法院

17、依根我国刑法的规定,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的数罪并罚,实行①限制加重原则

18、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累犯,(3)③应当从重处罚

19、依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应当由②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20、在下列各项中,只适用于刑事诉讼而不适用于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原则是(3)③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

21、在刑事诉讼中,有权发布通辑令的机关是(4)④公安机关

22、在下列各种民事案件中,应当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的是④对被监禁人提起的诉讼

23、甲乙二人因房产纠纷弓!起民事诉讼,在宣判前,原告甲申请撤诉,他的申请(4)④须经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后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24、下列各项中,只适用于行政诉讼而不适用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原则或制度是②不适用调解

25、在行政诉讼中,对于行政机关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决定,人民法院可以判决①变更原处罚决定

26、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主要由(2)②被告方承担

27、在下列各项中,属于联合国下设的主要机构的是③安全理事会

28、在原始国籍取得上,我国1980年国籍法采取 ④双系血统主义与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29、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中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3)③婚姻缔结地法

30、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涉外扶养关系,适用④与被扶养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三、多项选择1、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有(2)(3)(4)②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 ③法律对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④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

2、我国宪法规定,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是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依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在下列各项中,属于不得违反法律禁止结婚的规定(义称消极条件)的有 ①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③患有麻疯病③精神失常未经治愈

4、依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设立保险公司应具备的条件有 ①有符合公司法和保险法规定的章程 ②有符合保险法规定的不少于2亿元人民市的注册资本③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 ④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⑤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5、我国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1998—200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基本法律有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1.命令性规范包括(BE)

B.义务性规范 E.禁止性规范2.在下列各项中,既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是 B劳动E.受教育3.依据《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规定》的规定,行政法规的名称有A.条例 C.规定 D.办法4.在下列各项中,受1999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调整的有A.买卖合同 B.技术合同 C.劳动合同 E.融资租赁合同

5.依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拒绝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效力的判决或裁定的,行政机关可以 A.依法强制执行 C.向第一审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1、法律意识的内容包括

A、对法律的基本看法B.对行为和发行的评价 序

3、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决定特赦的权利属于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有条例中所列举的违反交通管理行为不够刑事处罚的,可处以 A.15日以下拘留 C.200元以下罚款D.警告

6、就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而言 C.行政法规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D.行政法与行政法规是效力不同的法律规范

9、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B

B.除了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12、在下列各项中,法律规定必须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是D.药品

15、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婚姻登记机关对于离婚申请,必须查明ACD A.双方对于离婚是否确实处于自愿 C.双方对子女问题是否已有适当处理D.双方对财产问题是否已有适当处理

16、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中,遇到下列那种情况可以做出不起诉决定A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C.罪行轻微,危害不大的1.以下权利中属于政治权利的是。(AD)A.选举权D.言论自由

2.下列行为中属于行政处分的有。(BC)B.责令停产停业C.拘留3.公民满岁,就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人。(D)D.18

4.下列人员中属于第一顺序的继承入的有。A.父母B.子女5.下列证据中,属于刑事证据的有。(ABCD)A.书证B.物证C.证人征言D.视听资料 6.下列人员中属于诉讼当事人的是A.原告B.被告简答:

1、接选举的概念及其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中的实际运用 答:直接选举就是代表由选民投票直接选出。间接选举就是指代表不是由选民直接投票,而必须由选民选出的代表进行投票选出。我国选举法规定,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采用直接选举方式,省和全国两级人民代表大会、自治州、较大的市、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采用间接选举方式。

2.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P3363.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 答;这一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当事人的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发生争议时是否起诉,是否提起上诉一般由当事人自己决定,但是,当事人对自己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处分,不得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必须限于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

1、人民法院实行公开审判有何意义? 答:把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利于提高审判工作的质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人民进行法制的宣传教育。2.什么是法律部门?我国有那些主要法律部门?

答:法律部门是调整某一社会关系的那些法律规范的总和。

我国主要有: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和诉讼法。

1.犯罪未遂具有什么特征?

要点: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犯罪未遂具有如下特征:(1)已经着手实施犯罪;(2)犯罪能得逞;(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2.担保有哪几种形式?要点:主要有五种:(1)保证;(2)抵押权;(3)定金;(4)留置权;(5)违约金。

3.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要点: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①互相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 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 ④平等互利;⑤和平共处;⑥民族自决

1、简述代理的概念及其特征。

答:代理是行为人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或他人的授权,以他人名义与第三人进行的,后果由该他人承受的民事法律行为。其特征是:(1)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2)代理的事务有法律意义。(3)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独立进行民事法律行为。

2、试述民事法律行为的要件。1.要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而实施的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包括: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民事法律行(4)产生的后果由被代理人承受。

2、简述行政法的特点。

答:行政法的特点:(1)没有一部系统编纂的法典,由大量单行法规及有关规范构成。(2)其不仅在行政管理方面,而且对审判、检察均有一定效力。(3)它具有直接的、强烈的法律约束力。

1.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有哪些?答:1.(1)主体之间法律地位平等。(2)以民事权利义务力内容。(3)当事人权利义务平等一致,相互对应,具有等价性。(4)当事人可以交换权利实现利益。

2.什么是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家庭关系包括哪三种? 答:1)婚姻自由:(2)一夫一妻;(3)男女平等;(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5)实行计划生育。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其它家庭成员间的关系。3.什么是犯罪未遂,构成犯罪未遂的条件是什么?

答: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1)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2)没有得逞。(3)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主要含义。、答:(1)它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法律适用必须遵循的原则。(2)它的主要含义: 第一,我国的法律对于全体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教育程度和财产状况,都一律适用; 第二,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三,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平等地受到追究与制裁。

2、列出我国关于缺陷产品致人人身及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可以请求免责的条件。

答:(l)末将产品投入流通的(2)产品投人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3)将产品投人流通时的科学技术尚未达到能发现缺陷的水乎。

3、证据的概念及其特征。、答:(l)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2)证据具有客观性、相关性、法律性(或法定性)三个特征。第一,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证据属于客观上确实存在的事实。这是证据最本质的特 第二,证据的相关性是指证据同案件相关并对证明案件真实情况有实际意义的事第三,证据的法律(定)性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依照法律程序收集并经查证属实的事实。论述:

1、略论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我国基本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依法治国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为的形式,主要指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但法律规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

3、行政诉讼被告如何确定?

答: 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未经申请行政复议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②经过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哇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③两上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④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该组织是被告。⑤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⑥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4、、试述我国选举制度体现了哪些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答:我国选举制度体现了如下的民主原则:(1)选举权的普遍性。(2)选举权的平等性。(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同时并用(4)无记名投票。5)选民对代表实行监督和罢兔。6)国家对选举的保障。

5、试述我国宪法的特征答:1.我国宪法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总的指导思想,坚持和保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2.我国宪法确认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并通过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自由和公民权利义务的一致性。3.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确认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规定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4.我国宪法规定了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7、简述如何正确行使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答: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此规定是公民行使自由和权利时必须遵循的准则。为此,公民应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明确认识:(l)任何权利和自由都不可能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权利和自由不仅受客观规约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还要受法律的限制。(2)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公民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只有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都得到保障和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切实、充分地得到实现。

第四篇:《法学概论》笔记

自考“法学概论”串讲笔记 第一章

法律的一般原理

一、与氏族社会组织相伴存在的原始社会的规范主要是:习惯。

二、奴隶制法律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人身。

三、法律的本质是: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四、法律制定或认可的主体是:国家。

五、保证法律实施的力量是:国家强制力。

六、法的本质和特征的决定力量是:经济基础。

七、当今我国的法律体系属于:中华体系。

八、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开始于:古罗马法学家。

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是:《法经》。

十、规定人们可以自行选择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规范指的是:授权性规范。

十一、以法律原则的渊源为标准,法律原则可以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十二、在当代世界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的国家是:英美法系国家。

十三、人利用法律的功能和作用来实现一定目的的价值,这种价值被称为:法律的工具价值。

十四、最为古老的法律形式是:习惯法。

十五、法律是伴随着哪些出现而产生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国家。

十六、属于剥削阶级类型的法律是:资本主义法律、奴隶制的法律、封建制的法律。

十七、最早出现的一批奴隶制的成文法律有:《汉穆拉比法典》、《十二表法》、《摩奴法典》。

十八、法律的价值可分为:工具价值、目的价值。

十九、法律的正义包括:分配正义、平均正义、矫正正义。

二十、法律的三要素是: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概念。

十一、法律规范的结构为:适用条件、行为准则、法律后果。

十二、法律概念的功能:认知功能、构成功能、规范功能。

二十三、法律的渊源有: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引证法、宗教法、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二十四、属于大陆法系的国家有: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

二十五、法律与其价值之间最基本的对应范畴:法律与正义、法律与自由、法律与效益、法律与秩序。

二十六、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第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第二个决定性因素是奴隶制的出现。

二十七、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和资产阶级法律的共同特点。

奴隶制法律的特点:

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

3、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

4、保留了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封建制法律的特点:

1、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2、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

3、用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反抗。

资产阶级法律的特点:

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何侵犯。

2、确认契约自由。

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确认法制原则。

二十八、法律的基本特征。

1、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二十九、法律的定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十、法律价值的概念和特点。法律价值是指法律的属性和功能,经过实践,同人的法律需求的某种适合或一致。

特点:

1、法律的属性和功能是法律价值形成的基础。

2、人对法律的需要是法律价值形成的主体要素。

3、法律的属性和功能与人的需要的满足之间的桥梁是实践,惟有经过实践,法律价值才可能体现和实现。

十一、法律规范的分类:

1、按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分为: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2、按法律规范所包含的行为规则的确定程序,分为: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十二、法律的分类

1、据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2、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

3、据法的内容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4、据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

5、据法律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

6、公法和私法。

7、照法律的特点和历史传统对各国法律进行分类分为:法系。

十三、法律原则的特征。

1、是一定层次的法律体系的指导思想,并反映其基本价值目标。

2、比法律规范更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更为稳定,适用范围更广。

3、也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借助明晰的文字加以表述。

十四、法律原则的分类。

1、以所属的法律体系层次的级别为标准,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2、以法律原则的渊源为标准,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3、以涉及的内容为标准,分为:社会原则和专门法律原则。

十五、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和互相渗透的。但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二者存在的区别:

1、存在时间不同。

2、调整范围不同。

3、实施方法不同。

4、表现形式不同。

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

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我国法律在性质上完全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在:1956年。

三、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四、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五、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为: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六、社会主义法律所体现意志的主体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

七、有权制定和修改我国宪法的是:全国人大。

八、现在通常采用的法律案的表决方式为:按电钮。

九、享有法律案的公布权的是:国家主席。

十、属于法律调整的关系的是:婚姻关系。

十一、有权制定部门规章的是:国务院各部委。

十二、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相同点为:根本任务、基本内容、阶级本质、历史使命。

十三、属于国家权力机关的是:全国人大、地方各级人大。

十四、有权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的有: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

十五、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的有: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十六、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采取的听取群众意见的方式包括: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

十七、社会主义法律系统化的方式分为:法律汇编、法律编纂。

十八、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包括:法律的适用、法律的遵守。

十九、我国的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社会性法律。

二十、在我国法律适用于:我国公民、居留在我国的外国人、居留我国的无国籍人。

十一、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三要素是:主体、客体、内容。

十二、属于法律客体的有:物、智力成果、人体、行为。

十三、法律关系的内容为:权利、义务。

二十四、属于从方法上对法律进行解释的为:历史解释。

十五、法律事实的种类:事件、行为。

二十六、法律事实包括:事件、行为、紧急避险、不可抗力。

十七、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程序。

1、法律案的提出。

2、对法律案的审议。

3、法律案的表决。

4、法律案的公布。

二十八、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对立统一。

1、发生的同时性。

2、应对性。

3、相对性。

二十九、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及其重要特点。

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统一的保证是共产党的领导。如果说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一个重要特点的话,那么,国家强制性和人民自觉遵守法律相统一,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十、社会主义法律与共产党政策的关系。

1、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2、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在贯彻实施党的政策中起着特殊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3、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

(1)党的政策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意志的体现,社会主义法律是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2)党的政策不具有国家强制性,而社会主义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3)党的政策带有较强的原则性,社会主义法律有很强的具体性。

(4)党的政策由党组织提出和制定,社会主义法律由立法机关制定。

十一、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为补充。但二者又不能互相代替。此外,在实践中还应划清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行为之间的界限。

十二、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特点。

1、它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活动之一。

2、它要遵照一定的程序。

3、它不仅包括创制新法律,而且包括修改或废止过时的法律。

4、其实质是把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十三、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原则。

1、遵循宪法的原则。

2、维护社会主义的法制统一和尊严的原则。

3、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的原则。

4、科学合理地规范社会主义关系的原则。

5、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立法的原则。

十四、违法的概念及构成要件。违法是指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要件:

1、违法的客体即违法行为所损害的为法律所保护的一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违法主体即实施违法行为并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人。

3、违法的客观要件即构成违法所必备的外部条件。

4、违法的主观要件即实施违法行为人在实施违法行为时心理状态。

十五、我国法律适用的原则。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3、正确掌握各种规范性文件相互关系的原则。

十六、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特点。

1、它是一种思想关系。

2、它是由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3、它通过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表现。

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

一、“民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二、主张法治即“法律的统治”的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

三、违法必究的核心是:反对特权。

四、我国政治体治改革的核心是:扩大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

五、社会主义法律价值有:自由、正义、效率、秩序、公正。

六、实现法治必备的条件有:

1、维护法律权威

2、完善法律体系

3、强化民主法治

4、保障公正司法

5、搞好法律监督

6、坚持依法行为

七、社会主义法治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有: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培养遵纪守法风气、繁荣文学艺术、提高公民教育科学水平、涤荡精神污秽。

八、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

1、对社会主义法制的制定和适用方面的作用。

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

3、对消除旧法律意识的作用。

九、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

1、法制是国家所确立的法律和制度,这是对法制阶级本质的揭示。

2、法制包括立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的实施。这是对法制内容的概括。

3、法制的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这是对法制的要求的集中表达。

4、法制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这是建立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

十、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重要条件,违法必究是保证。

十一、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不可分割,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都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辩证关系为: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十二、法治与法制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法制是法治的必要前提条件。

2、法治本身又反过来要求有详备的、反映社会正义的良好的国家法律和制度。

区别:

1、固有的属性不同。

2、在法国中的地位不同。

3、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不同。

4、经济条件的不同。总的来说,有法制不等于有法治,但有法治则不可以无法制。

十三、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1、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

2、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3、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第四章

宪法

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通过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是:人权宣言。

二、我国解放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三、我国宪政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1954年宪法。

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具有倒退表现的一部宪法为:1975年宪法。

五、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是:工人阶级领导。

六、我国目前少数民族的个数有:55个。

七、宪法的发源地是:英国。

八、把“人权”引入宪法始于:十届人大。

九、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2004年宪法修正案。

十、“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出自:洛克。

十一、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1787年《美国宪法》。

十二、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根本法)》。

十三、我国唯一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是:《临时约法》。

十四、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不包括:自治乡。

十五、我国最重要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政协。

十六、属于我国统一战线组织中新加入的成员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十七、我国国有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方式是:职工代表大会制。

十八、我国政府向世界公布的第一份以人权问题为主题的官方文件,时间:1991年。

十九、宪法特点表现在:内容、效力、制定程序、修改程序。

二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包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二十一、现行宪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机构、总纲和序言、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

二十二、人民代表大会的优越性表现在:便于人民管理国家、便于调动中央积极性、便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便于国家权力统一行使。

二十三、我国现行宪法确定的行政区划层级包括:省、县、乡。

二十四、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有:广泛性、真实性、一致性。

二十五、属于国务院的职权的是: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议案、编制执行国家预算。

十六、宪法的本质: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3、宪法是对民主制度的确认和保障。

十七、国家机关组织活动的基本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

2、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3、法治原则。

4、精简的原则。

二十八、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1、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标志。

2、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和最高准则。

3、从政权职能来看,人民民主专政具有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镇压和改造敌对分子,组织政治经济精神三大文明建设,抵御外来侵略和保卫国家独立和安全的职能。

4、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着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成社会主义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这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

二十九、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2、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十、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1、选举权的普通性。

2、选举权的平等性。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

4、无记名投票。

5、代表向选民和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6、从物质上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

十一、单一制和联邦制各自的特征。

单一制特征:

1、全国只有一个宪法,一个中央机关体系;

2、均受中央的统一领导,没有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权力;

3、不论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达到何种程度,地方的权力均由中央以法律加以规定。联邦制特征:

1、除联邦有自己的宪法和中央机关体系外,每个成员国也都有自己的宪法和中央机关体系;

2、联邦的权力遍及全国,它和成员国之间的权限划分由宪法加以规定。

十二、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

1、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企业依法享有自主权和实行民主管理。

十三、公民的基本权利。

1、政治权利和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3、人身自由权利。

4、社会经济权利。

5、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6、特定人的权利。

7、监督权利。

十四、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内容: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十五、社会经济权利的内容。

1、公民的劳动权利和义务。

2、劳动者的休息权。

3、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4、物质帮助权。

十六、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十七、国家机构的体系: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军事领导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

十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

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领导人。

4、决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5、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十九、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1、解释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

2、立法权。

3、监督权。

4、任免权。

5、对外事工作和国家重大问题的决定权。

6、荣典权。

7、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十、宪法实施的保障。

1、宪法的自身保障:

A、规定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宪法的权威性。

B、规定了监督宪法实施和解释宪法的机构。

C、规定了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

2、普通法律保障。

3、党的领导是保证宪法实施的关键。

第五章

行政法

一、行政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行政关系。

二、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

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于:1993年。

四、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已臻成熟。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施行的时间是:2006年。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通过于:1996年。

七、行政复议范围的是:

1、对行政处罚不服的。

2、对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3、申请行政机关发放抚恤金,行政机关未依法发放的。

八、不得设定行政许可的机关是:国务院各部门。

九、可以设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的是:法律。

十、拥有行使限制人身自由处罚权的机关是:公安机关。

十一、行政法的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

十二、行政机关按职权的效力范围,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地方行政机关。

十三、公务员的录用坚持以下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十四、公务员的奖励种类分为: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十五、公务员的处分种类分为: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

十六、根据立法权的来源,可把行政立法分为:职权立法、授权立法。

十七、根据立法的内容不同,行政立法可分为:创制性立法、执行性立法。

十八、属于行政立法的名称有:决议、命令、条例、决定、办法。

十九、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二十、社会监督的主要内容:人民团体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

十一、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1、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机关或者根据法律的授权代行某种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

2、行政法律关系的成立,往往以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为根据。

3、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一方的行政机关往往可以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对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或者接受制裁。

4、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争议通常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决。

十二、我国行政机关的特点。

1、它是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的一切行为及其结果,都归国家。

2、它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并向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和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

3、它行使的职权是国家行政管理权。

4、它实行首长负责制。

二十三、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

义务:

1、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2、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忠于职守、勤勉尽责。

6、保护国家和工作秘密。

7、遵守法律,遵守职业道德。

8、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9、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权利:

1、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

2、非因法定事由程序不得免职、降职、辞退或处分。

3、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

4、参加培训。

5、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提出批评和建议。

6、提出申诉和控告。

7、申请辞职。

8、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十四、行政行为的主体和性质。行政行为的主体是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性质是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即依法进行行政管理活动。行政行为按方式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和行政司法行为。

二十五、行政立法应当符合的要求。

1、必须是具有制定行政管理法规职权的机关才能进行行政立法,并且不得超越其权限的范围。

2、所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上级国家行政机关所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同级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

3、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

4、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

二十六、行政执法的生效要件。

1、行政执法的主体合法。

2、行政执法的内容合法。

3、行政执法的意思表示真实。

4、行政执法的相对人具有法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5、行政执法的程序合法。

6、行政执法的形式合法。

二十七、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种类:

1、警告。

2、罚款。

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4、责令停产停业。

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6、行政拘留。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设定:

1、法律和行政法规都可以设定行政处罚,但是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2、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3、行政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十八、行政强制执行采用两种:

1、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行政机关依法自行强制执行。这种强制执行分为:间接强制、直接强制、强制征收。

十九、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

1、合法与合理原则。

2、效能与便民原则。

3、监督与责任原则。

十、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处罚法定原则;公正、公开原则;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 10 则;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原则;监督制约原则。

十一、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实施监督的主要方式。

1、听取和审查政府的工作报告。

2、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预算、决算。

3、监督行政机关贯彻执行宪法和法律,并有权撤销行政机关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规章及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4、审议行政机关提出的议案,对不适当的议案有权予以否决。

5、有权罢免由其决定或选举的行政机关负责人。

6、向行政机关提出质询和询问,行政机关应予答复或说明。

7、视察和检查行政机关的工作。

8、受理人民群众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

第六章

民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颂布于:1986年。

二、我商标权的保护期限为:10年。

三、我国对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为:20年。

四、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五、宣告失踪过程中人民法院应进行公告,公告期为:3个月。

六、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法人的住所地为: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七、在商务中尤其是国际商务中的“发盘”指的是:要约。

八、担保法规定,定金的数额不能超过主合同标的:20%。

九、收养法规定,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双方年龄差应在:40岁以上。

十、目前国内民法学家称为最长诉讼时效的期限为:20年。

十一、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包括:当事人地位平等、意思表示一致、利益等价、有偿。

十二、民法的渊源有:宪法、专利法、婚姻法、知识产权法、收养法。

十三、法人设立必须具备的条件:依法设立、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有自己的名称、有必要的场所、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

十四、法人包括: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十五、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实质要件有: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不违反公共利益。

十六、以法律行为是否需要以特定形式作出,民事行为可分为:非要式法律行为、要式法律行为。

十七、财产所有权的内容包括:占有、收益、使用、处分。

十八、财产所有权的特征有:绝对权、对世权、排他权、无期限物权。

十九、知识产权的特征有:财产权、专有性、地域性、独占性、时间性。

二十、能成为专利权主体的有:发明人和设计人、职务发明创造人的所在单位、专利受让人、专利受遗赠人、合法继承人。

二十一、合同担保的情形分为:保证、定金、抵押、质押、留置。

十二、常见合同的种类有:买卖、赠与、借款、租凭、承揽。

二十三、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

二十四、我国民法规定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

十五、依据我国收养法的规定,被收养人的条件,在年龄方面应是:10周岁以下。

十六、身份权的主要种类:著作权、发明权、发现权、专利权、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亲属权、监护权。

二十七、知识产权的种类: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权。

十八、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方法。

1、确认所有权。

2、恢复原状或返还原物。

3、排除妨碍或停止侵害。

4、赔偿损失或返还不当得利。

十九、民法的基本原则。

1、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

3、保护合法民事权益原则。

4、遵守法律和政策原则。

5、国家和社会利益原则。

十、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种类。

1、无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为的依法不能由他独立实施的行为。

3、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行为。

4、违反法律或者公共利益的行为。

5、合同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行为。

6、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行为。

7、一定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行为。

十一、代理的特征及种类。

1、代理必须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并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进行的法律行为。

2、代理人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法律行为,但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的却是代理人而非被代理人。

3、代理人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归被代理人承受。

代理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十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1、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为设立、变更或终止特定权利义务关系所为的行为,或者说是行为人有意识地为发生特定民事法律后果而为的行为。

2、它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基本构成要素,即凡无意思表示,即无民事法律行为。

3、依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它还是一种合法行为。

十三、债的法律特征。

1、债的主体是两方特定的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

2、债的内容表现为请求为一定的给付或者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和实现权利人请求的义务的结合。

3、债的客体,即债权人的权利和债务人的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可以是物,可以是智力成果,也可以是特定的行为。

十四、合同的法律特征。

1、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

2、合同是一种协议。

3、合同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

4、合同必须是一种合法行为。

十五、侵权行为构成的要件。

1、行为的违法性。

2、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3、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4、行为人有过错。

十六、有效遗嘱成立的条件。

1、遗嘱人应具有行为能力。

2、遗嘱应自愿和真实,而不能强迫或伪造。

3、遗嘱的内容不得违反现行法律、政策,不得取消或者减少法定继承人中无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应继承财产的份额。

十七、处理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

1、男女平等原则。

2、养老育幼,保护老人和儿童合法权益的原则。

3、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4、互谅互让、和睦团结、协商处理遗产继承问题的原则。

5、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

十八、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范围: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顺序:其中前三者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后三者为第二顺序继承人。根据权利义务一致的原则,我国继承法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第七章

商法

一、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的股东人数最多为:50个。

二、以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出资的出资额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

三、属于有限公司股东会议的形式有:首次会议、定期会议、临时会议。

四、有限责任公司召开股东会议应于会议前多少日通知全部股东:15日。

五、有限公司监事会的成员不得少于:3人。

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任期每届不得超过:3年。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通过于:1986年。

八、破产案件的上诉期限为:10日。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通过于:1995年。

十、保险条款的不可抗辩条款有效期限为:2年。

十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的成员人数为:5-19人。

十二、我国破产立法采用的标准是:人数和债权额双重标准。

十三、根据我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整顿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

十四、本票自出票日起,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个月。

十五、商法的特征:营利性、技术性、国际相通性。

十六、票据的特征:文义性、要式性、无因性、流通性。

十七、自益权的内容包括:利益分配权、剩余财产分配权、优先购买权、出资转证权。

十八、保险利益原则的作用表现在:消除赌博可能性、防止道德危险、限制赔偿程序。

十九、人身保险合同的常见条款有:自杀条款、不可争辩条款、复效条款、交费宽限期条款。

二十、票据功能包括:支付、汇兑、信用、结算、融资。

二十一、票据行为的种类有: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付款。

十二、根据票据法的规定,承兑行为只存在于:汇票关系。

二十三、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案件由债务人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二十四、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有以下规定。

1、以生产经营为主的人民币50万元。

2、以商业批发为主的人民币50万元。

3、以商业零售为主的人民币30万元。

4、以科技开发、咨询和服务性为主的人民币10万元。

二十五、公司的分类。

1、按照公司资本结构和股东责任方式不同进行分类:无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两合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2、从公司间的组织关系性质来划分:总公司和分公司。

3、从公司之间的控制和依附关系来划分:母公司与子公司。

十六、有限公司的股东权。股东权分为自益权和共益权两方面。

自益权内容:

1、利益分配权。

2、剩余财产分配权。

3、增资优先购买权。

4、出资转让权。

共益权内容:

1、股东会会议的出席权和表决权。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查阅股东会会议记录和公司财务报告的权利。

4、股东会会议的提议召集权。

十七、有限公司的特征。

1、由定额股东所组成。

2、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

3、兼有资合性和人合性。

二十八、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

1、公司资本平均分为若干均等股份。

2、股东人数的广泛性以及公司规模的巨大化。

3、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条件比较严格,程序较为复杂。

十九、设立有限公司应具备的条件。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十、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具备的条件:

1、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5人以上)。

2、发起人认缴和社会公开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的最低限额。

3、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

4、发起人制定公司章程,并经创立大会通过。

5、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公司名称须标明“股份有限公司”字样。

6、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十一、破产的特征。

1、破产是债权实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2、破产是在特定情况下所运用的偿债程序。

3、破产程序进行的主要目的,在于公平地清偿破产人所欠债权人的债务,同时对债务人提供一定的救济。

4、破产是在法院的监督以及特定机构或人员的参与之下实施的债务清理程序。

5、破产程序具有包括强制执行程序的特征。

十二、保险合同的特征:

1、是附合合同。

2、是射幸合同。

保险合同的原则。

1、保险利益原则。

2、最大诚信原则。

十三、财产保险合同和人身保险合同的特征。

财产保险合同特征:

1、财产保险合同是补偿性合同。

2、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以保险标的价值为限。

3、财产保险合同一般是短期保险合同。

4、代位求偿和委付制度是财产保险的特有制度。

人身保险合同特征:

1、保险主体的自然性和广泛性。

2、保险金的定值性。

3、保险的储蓄性。

4、保险费的非讼性。

第八章

经济法

一、经济法调整的关系是:经济关系。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是开始施行于:1993年。

三、纳税人可以延期缴纳税款,但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四、被有些法学家称为“经济宪法”的是:反不正当竞争法。

五、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六、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通过于:1993年。

七、经营者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收到决定之日起多少日内向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15日。

八、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的主管机关是: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九、企业自领取营业执照多长时间内,应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30日。

十、宏观调控的法律内容包括:计划与投资法、国有资产管理法、财政法、金融法、价格法。

十一、市场规制的法律内容包括:产品质量法、广告法、房地产法、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十二、税收的特征为: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十三、税种按征税对象不同可分为:流转税、收益税、财产税、行为税、自愿税。

十四、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向产品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向产品生产者要求赔偿。

十五、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1、企业组织管理关系。

2、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3、市场规制关系。

4、社会分配调控关系。

十六、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平衡协调、维护公平竞争、责权利相统一。

十七、税法的构成要素。

1、纳税主体。

2、征税对象。

3、税种税目。

4、纳税环节。

5、违章处理。

十八、税收征管法的主要内容。

1、税务管理。

2、税款征收。

3、税务检查。

4、法律责任。

十九、产品监督制度的主要内容。

1、产品质量检验制度。

2、产品标准化制度。

3、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4、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5、抽查监督制度。

二十、消费者权利的主要内容。

1、安全保障权。

2、知情权。

3、自主选择权。

4、公平交易权。

5、受尊重权。

二十一、争议解决的途径。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十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

1、采用假冒或仿冒等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的行为。

2、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排挤他人公平竞争的行为。

3、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市场交易行为。

4、商业贿赂行为。

5、作虚假宣传广告行为。

6、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7、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

8、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推销商品的行为。

9、违法进行有奖销售行为。

10、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名誉的行为。

11、通谋投标行为。

第九章

刑法

一、新中国的第一部刑法通过于:1979年。

二、我国刑法把犯罪分成:10类。

三、管制的最高期限为:3年。拘役最高期限为:1年。有期徒刑最低期限为:半年。

四、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之外触犯我国刑法规定,最高刑在几年以下的,可不予追究:3年。

五、判决管制的,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2日。

六、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10年。

七、世界各国刑事立法的溯及力标准有:

1、从旧原则。

2、从轻原则。

3、从新原则。

4、从旧兼从轻原则。

5、从新兼从轻原则。

八、犯罪构成的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犯罪客观。

九、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有: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时间、犯罪地点、犯罪方法。

十、犯罪主观方面通常是指:故意、过失。

十一、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有:自然灾害、动物侵袭、生理病理、不法侵害。

十二、在我国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十三、附加刑的种类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十四、属于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的是:危害行为。

十五、共同犯罪人的种类: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十六、共同犯罪的三个要件。

1、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人。

2、共同故意。

3、共同实施犯罪行为。

十七、紧急避险的适用条件。

1、为了他人或自己的合法利益。

2、危险正在发生。

3、不得已而采取。

4、避险不能过当。

十八、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

2、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罪责刑相适应。

十九、我国刑法的任务。刑法第2条对我国刑法的任务作明确规定: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二十、犯罪的基本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

2、犯罪触犯的是刑法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二

十一、犯罪主体具备的条件。

1、犯罪主体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2、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3、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二十二、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1、未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重伤、爆炸等负刑事责任。

3、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5、对不满16周岁的不予刑事处罚的罪犯应责令家长和监护人管教,必要时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二十三、正当防卫具备的条件。

1、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2、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进行防卫。

3、只能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行防卫不针对第三人。

4、防卫不能过当。

二十四、我国刑法对未遂犯的处罚规定: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十五、我国刑法对中止犯的处罚规定: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十六、我国刑法对预备犯的处罚规定: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十七、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

1、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二十八、刑罚的特征。

1、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2、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

3、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判处。

十九、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十、我国刑法对死刑适用的规定。

1、对适用死刑的法定情节作了严格规定。

2、对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作了限制。

3、规定了死刑复核制度。

4、规定了“死缓”制度。

十一、缓刑的适用条件。

1、犯罪分子被判处的刑罚是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

2、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3、犯罪分子情节较轻并有悔罪表现。

十二、减刑的适用条件。

1、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而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

2、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

3、减刑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十三、假释的适用条件。

1、只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且已经执行了一定刑期的犯罪分子。

2、只适用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

3、假释必须经过法定程序,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4、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十四、我国刑法上的时效?

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

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

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如20年以后须追诉的,需报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第十章

刑事诉讼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通过于:1979年。

二、证据的特征有:客观性、相关性、法律性。

三、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承担者为:控诉方。

四、取保候审包括:人保和财产保。

五、监视居住最长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

六、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控诉期为:10日。

七、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期为:5日。

八、用电子计算机储存的资料属于证据中的:视听资料。

九、可以不延期审理的是:犯罪嫌疑人欲更换代理人的。

十、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拘传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

十一、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渊源包括: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人民警察法、律师法。

十二、公检法在诉讼活动中应:相互配合、分工负责、相互制约。

十三、刑事诉讼参与人包括:当事人、被害人、辩护人、证人、法定代理人。

十四、审判管辖分为:普通管辖、专门管辖、级别管辖、地域管辖。

十五、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意义在于:防止串供、防止逃避侦查、防止报复社会、防止更新犯罪、防止其他意外。

十六、强制措施的种类有: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逮捕、拘留。

十七、刑事诉讼程序分为: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

十八、立案的条件为:有犯罪事实、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

十九、人民检察院的公诉活动包括:审查起诉、提起公诉、不起诉。

二十、提起公诉的条件为:犯罪事实已查清、证据确定,充分、应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

二十一、属于终审的判决和裁定的有:没有上诉的判决、没有抗诉的判决、终审的判决 19 和裁定、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

二十二、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刑罚有:死刑、罚金。

十三、在刑事诉讼中只有被告人的供述而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二十四、第一审程序法庭审判必经的阶段:开庭、法庭调查、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和审判。

二十五、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条规定,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运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的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十六、刑事诉讼法所特有的原则。

1、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

2、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4、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

5、保证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6、对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追诉。

7、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十七、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1、对依法可能判决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公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人民检察院建议或者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

2、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3、被害人起诉的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以哪项为主导的法律关系:法院。

二、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这是民诉法的:对空间的效力。

三、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提出的时间是:开始审理时。

四、当事人对有管辖权异议被驳回的裁定,可以:上诉。

五、对下落不明或宣告失踪的人提起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的管辖权属于:原告住所地。

六、民事诉讼中规定的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一般是指:10人以上。

七、民事诉讼中承担举证责任的一方是:当事人。

八、拘留的最高期限:15日。

九、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没到庭的:延期审理。

十、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的上诉案件的处理一律使用:裁定。

十一、依照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一律实行:一审终审。

十二、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后维持原判的案件,当事人:不得申请再审。

十三、民事诉讼关系的主体是:第三人、证人、法定代理人。

十四、属于给付之诉的诉讼案件有:遗产继承、赔偿损失、返还财物。

十五、我国民事诉讼的效力是:对人的效力、对事的效力、对法院的效力、对时间的效力、对空间的效力。

十六、合同双方当事人可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人民法院管辖包括:被告所在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所在地、纠纷发生地。

十七、诉讼参加人包括:当事人、共同诉讼人、第三人、诉讼代理人。

十八、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可以公开的有:涉及国家秘密、涉及个人隐私、名誉侵权案。

十九、有权提出上诉的人包括:一审原告、一审被告、诉讼代理人。

二十、案件再审的条件有:判决已生效、判决有错误。

二十一、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二十二、地域管辖的种类: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专属管辖、协议管辖和选择管辖。

十三、诉的构成要素:诉讼当事人、诉讼标的和诉讼理由。

二十四、民事诉讼参加人的分类:民事诉讼当事人和民事诉讼代理人。

十五、第一审普通程序的几个阶段。

1、起诉和受理。

2、审理前的准备。

3、开庭审理。

4、诉讼中止和终结。

5、判决和裁定。

二十六、民事诉讼法的任务: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清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二十七、民事诉讼法特有的基本原则。

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和保障与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原则。

2、辩论原则。

3、处分原则。

4、调解原则。

5、检察监督原则。

6、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二十八、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构成要件。

1、必须有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

2、必须出于行为人的故意。

3、必须是在诉讼中进行的。

4、必须有碍于诉讼的进行且未达到犯罪程度。

二十九、第二审人民法院对经过审理的上诉案件的处理情况。

1、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维持原判。

2、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的,依法改判。

3、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4、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法

一、我国行政诉讼法的主要渊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二、我国行政诉讼法施行于:1990年10月1日,共11章75条。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通过于:1994年。

四、当事人自知道自己的权益受行政机关侵害自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几个月内提起诉讼:3个月。

五、经人民法院几次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不到庭的视为撤诉:2次。

六、行政诉讼原告具有的特征:自己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侵害、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

七、行政诉讼第三人具有的特征:原告被告之外的公民、法人;与具体行政案件有利害关系;诉讼开始时参加到案件。

八、应停止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范围是:被告认为需停止执行的、原提出申请,人民法院裁定停止执行的、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九、适用调解的是: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仲裁案件。

十、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委托代为诉讼的人数为:1-2人。

十一、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在多长时间内作出复议决定:1个月。

十二、行政诉讼管辖分为:地域管辖、级别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

十三、行政诉讼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共同诉讼人。

十四、行政诉讼程序的阶段有:起诉、受理、审理、判决、执行。

十五、属于行政诉讼参加人的有:原告、被告、第三人、共同诉讼人、法定代理人。

十六、依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应当:由被告方承担。

十七、行政诉讼程序的三个基本阶段:起诉和受理、审理和判决、执行。

十八、行政诉讼法的原则:

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

2、合法性审查。

3、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

4、不适用调解。

5、行政损害赔偿。

十九、行政诉讼的特征。

1、行政诉讼的被告是行政机关,而非其他主体。

2、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行政争议。行政争议是由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

3、行政诉讼的原告为行政机关以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4、行政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出由人民法院受理和审判。

5、行政诉讼必须是法律、法规规定的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争议案件。

二十、行政诉讼法的任务。

1、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

2、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二十一、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确定行政诉讼被告的情形。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未经申请行政复议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2、经过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3、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政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

4、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该组织是被告。

5、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6、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二十二、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应具备的条件。

1、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二十三、第一审行政案件审理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判决。

1、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2、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五种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的;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违反法定程序的;超越职权的;滥用职权的。

3、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4、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

二十四、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生效的判决、裁定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依法采取的强制执行措施。

1、对应当归还的罚款或者应当给付的赔偿金,通知银行从该行政机关的账户内划拨。

2、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履行的,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按日处50元至100元的罚款。

3、向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人事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根据规定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

4、拒不履行判决、裁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十三章

国际法

一、狭义上的国际法是指:国际公法。

二、引起国家继承的原因主要是:领土变更。

三、国籍形成标准有:血统主义、出生地主义、混合主义。

四、国民待遇又称:平等待遇。

五、国家领土的构成:领陆、领水、领空。

六、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

七、我国被批准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成员国的时间是:1996年。

八、我国加入《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时间是:1997年。

九、完全的、无保留的、不能撤销的承认具体是指:法律承认。

十、最严厉的一种国家责任的形式是:限制主权。

十一、国际法主体必备的条件是: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资格、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义务的能力、国际社会的成员。

十二、联合国制定的三大人权公约:《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十三、联合国最主要的审议机关是:联合国大会。

十四、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

十五、我国重新成为世贸成员是在:2001年。

十六、退潮时海水退出最远的那条海岸线被称为:正常基线。

十七、我国领海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

十八、外国军舰经过我国邻海:须经我国政府批准。

十九、联合国下属的负责监督托管领土行政管理的机关是:托管理事会。

二十、国际法主体的资格有:国家、国际组织、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

十一、国家的元素有:居民、领土、主权、政权。

二十二、国家责任形式有:限制主权、赔偿(最经常、最普遍)、道歉、国际审判。二

十三、我国国籍的立法原则有:混合主义、不承认双重国籍、消除和防止国籍抵触。二

十四、条约缔结的一般程序为:谈判、签署、批准、互换或交存批准书。

二十五、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管辖权、自保权。

二十六、其他国家在一国的专属经济区内享有:航行和飞越权、铺设海底电缆管道权。

十七、在当今国际社会,调整外国人民事诉讼地位的一般原则是:国民待遇原则。

十八、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各国公认、具有普遍意义、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十九、国际法的基本特征。

1、它调整的不是个人之间或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2、它是国家之间的法律,而不是国家之上的法律,是各国公认的,而不是强加于国家的法律。

3、它的强制实施不是依靠集中的有组织的暴力机关,主要依靠国家本身。

4、它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十、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1、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2、不干涉内政原则。

3、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原则。

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5、民族平等和自决原则。

6、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7、国际合作原则。

十一、行使“无害通过权”的条件。

1、通过领海必须是无害的,即不损害沿岸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也不违反国际规则。

2、在通过一国领海时,应当遵守沿岸国的有关法令。

3、除意外情况外,通过领海必须是继续不停地迅速航行中途不得停泊。

十二、条约的特征。

1、缔结条约的主体只能是国际法主体。

2、条约应以国际法为依据,否则就不能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3、条约规定国际法主体在某一问题或某些问题上的权利和义务。

4、条约通常采用书面形式。

十三、国际组织在国际法上具有的特征。

1、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而不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组织。

2、它的参加者主要是国家。

3、它最基本的原则是所有成员国主权平等。

4、它以国家间的多边条约为基础而建立的。

第十四章

国际私法

一、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涉外民事关系。

二、国际私法的最基本的规范为:冲突规范。

三、涉外民事诉讼中申请财产保全准许后多少日内,申请人必须提起诉讼:30日。

四、我国加入《纽约公约》的时间是:1986年。

五、我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法。

六、依据我国法律规定,遗产的法定继承,遗产为不动产且在我国境内的,适用:中国法。

七、涉外民事关系包括:涉外物权关系、涉外债权关系、涉外知识产权关系、涉外婚姻关系、涉外继承关系。

八、国际私法的调整方法分为:直接调整、间接调整。

九、早先使用的连接点包括:居所、住所、国籍、行为地、法院地。

十、可独立适用的冲突规范有:单边冲突规范、双边冲突规范、重叠性冲突规范、选择性冲突规范。

十一、涉外不动产所有权在我国适用的有:所有权、买卖、租赁、抵押、使用。

十二、国际私法的渊源。

1、国内立法,包括宪法、民事及其他经济和民事立法。

2、国际条约。

3、国际惯例。

十三、在我国,遗产的法定继承中,关于动产的继承应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的住所地法。

十四、外国人、无国籍人、组织人民法院起诉、应诉,需要委托律师代理诉讼的:必须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

十五、我国对第一审涉外民事案件拥有的管辖权的是:

1、经济特区中级人民法院。

2、直辖市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

3、计划单列市人民法院。

4、高级人民法院。

5、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其他中级人民法院。

十六、涉外民事关系的选项有:

1、中国公民与英国公民结婚。

2、外国公民继承其亲属在中国的遗产。

3、外国不动产转让给另一方。

4、中国公民在外国宣告死亡。

十七、构成涉及民事关系的要素。

1、民事关系主体一方或双方是外国自然人或法人,或无国籍人。

2、民事关系的客体是位于外国的物或其他财产或留在外国完成的行为。

3、民事关系的据以确立,变更或消灭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

第五篇:法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

导论

法学是以法律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无产阶级法律观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武器。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独具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区别一切剥削阶级法学的最根本之处。

19世纪以前,政治学与法学是合为一体的。第一节法律的起源

1、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

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法律产生的过程直接受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影响:(1)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2)奴隶制的出现。

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第二节法律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最本质的属性)

2、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规范(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3、法律的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第三节法律的渊源和分类

1、法律渊源:指用于表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

2、法律渊源的种类:

(1)制定法(2)判例法(3)习惯法(4)引证法(5)宗教法(6)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3、法律的分类:

(1)根据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又称制定法。

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又称习惯法。(2)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3)根据法的内容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程序法: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

(4)根据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一般法:凡是在一国领域内对全体居民和所有社会组织普遍适用,且在它被废除前始终有效的法律。特别法:凡是只在一国的特定地域内或只对特定的主体,或在特定的时期内有效的是特别法。(5)根据法律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6)公法和私法 7)法系:

大陆法系:指欧洲大陆上源于罗马法,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各国法律,所以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英国法系:指中世纪以来的英国法律和仿效英国法律传统的各国法律。也称普通法系英美法系。

第四节法律的历史类型

1、法律历史类型:凡是经济基础及体现的阶级意志相同的法律,就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法律。

2、奴隶制法律:

经济基础:是奴隶主阶级对于生产资料和奴隶人身的完全占有。特点:(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

(3)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4)保留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3、封建制法律:

经济基础:是封建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特点:(1)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2)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

(3)用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反抗。

4、资产阶级法律:

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无产阶级被剥夺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利润和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特点:(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确认契约自由。

(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确认法制原则。

5、社会主义法律:

第五节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1、法律与社会经济基础

(1)经济基础决定法律(2)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法律和政治

3、法律和道德

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

1、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2)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需要。(3)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2、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

2、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

(1)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2)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3)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

4、社会主义法律与客观规律

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1)社会主义法律在政治方面的作用: 1)维护社会主义民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2)镇压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实现对敌专政(2)社会主义法律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1)消灭和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动和保障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的作用(4)社会主义法律在对外方面的作用 第三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

1、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1)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活动之一;(2)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要遵照一定的程序;

(3)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不仅包括创制新法律,也包括修改和废除过时的法律;(4)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其实质是把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2、制定的基本原则:(1)从实际出发;

(2)群众路线与集中领导相结合;(3)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4)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立、废、改相结合。

3、制定的程序:

(1)法律议案的提出;

(2)法律草案的审议和讨论;(3)法律的通过;(4)法律的公布。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

(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国务院的部门规章(5)军事法规和规章(6)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特别行政区的法律(9)经济特区的单行经济法规(10)国家认可的习惯(11)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4、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是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结构:适用条件、行为准则(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5、种类:

(1)按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分为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

(2)按法律规范所包含的行为准则的确定程序,分为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准用性规范。

6、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系统化: 系统化方式:(1)法律汇编(2)法律编纂。

7、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指由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法律部门的现行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第四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

1、社会主义法律实施:指社会主义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实施的方式有二种:(1)法律的适用(2)法律的遵守。

2、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

(1)概念:即通常所说的执法,指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实现法律对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活动。

(2)特点:1)法律适用的主体是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它以国家的名义进行活动。2)这种活动必须严格地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和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3)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适用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法律对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3)总的要求:正确、合法、及时。

(4)原则: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3、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

(1)概念: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即守法。

4、社会主义法律的效力:指法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内,对什么人有约束力,包括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1)空间效力:(2)时间效力:(3)对人的效力:

5、社会主义法律的解释:指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条件所作的说明。(1)从解释的主体上分类:正式解释(立法、司法、行政)、非正式解释。(2)从解释的外延上分类:扩充解释、限制解释、字面解释。

(3)从解释的方法上分类:文法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和系统解释。

6、违法与法律制裁:

(1)违法:指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要件:1)违法的客体2)违法的客观要件3)违法的主体4)违法的主观要件(2)法律责任:指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分为: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

(3)法律制裁: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者,依法所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惩戒措施。

分为:刑事制裁、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

7、社会主义法律关系:

(1)概念:指受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2)特点:1)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关系(意志关系); 2)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由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3)社会主义法律关系通过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表现。(3)结构:1)法律关系的主体: 2)法律关系的客体: 3)法律关系的内容:

(4)法律事实:那些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叫做法律事实。分类:1)事件2)行为。第三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等几方面的统一,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以确立和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法律秩序。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就是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的一种国家制度。

优越性:1)社会主义民主是供绝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 3)社会主义民主是有物质保障的。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无产阶级法律观点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对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也包括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1)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3)对清除法律意识的作用。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瞳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性和重要性:

(1)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依法治国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第四章宪法

第一节宪法概述

1、宪法的性质: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特点:1))内容方面的特点2))效力方面的特点3))制定和修改程序方面的特点。2)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1))宪法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2))阶级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宪法内容的变化。3)宪法是对民主制度的确认。

2、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二节我国的国家性质

1、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又称政权性质,或称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

2、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工人阶级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2)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3)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结合。4)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1))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标志。2))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和最高原则。3))从政权的职能来看,人民民主专政具有维护工作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镇压和改造敌对分子,组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抵御外来侵略和保卫国家的独立与安全的职能,与无产阶级专政是一致的。4))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着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成社会主义,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的历史任务,这也正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

3、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联盟。

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4、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5、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形式。

第三节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政权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所采取的用以实现其国家权力的形式,即统治阶级为了反对敌人,保护自己而组织起来的国家政权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1)便于人民群众管理国家。2)能够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3)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选举制度:是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应遵循的各项制度的总称。我国选举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性质:1)选举权的普遍性。2)选举权的平等性。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4)无记名投票。

5)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6)从物质上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第四节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调整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形式,即调整国家整体和其所属区域之间的关系的形式。

形式:1)单一制:以普通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划分其内部组成。特征:1))全国只有一个宪法,一个中央机关体系。2))各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均受中央的统一领导,没有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权力。3))不论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达到何种程度,地方的权力均由中央以法律加以规定。2)联邦制:以成员国形式划分其内部组成。特征:1))除联邦有自己的宪法和中央机关体系外,每个成员国也都有自己的宪法和中央机关体系。2))联邦的权力遍及全国,它和成员国之间的权限划分由宪法加以规定。

2、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诸多因素: 1)从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的情况来看。2)从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3)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4)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

3、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各民族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状况提出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4、行政区域:是国家领土内划分的各级行政单位所管辖的区域。

我国行政区域划分: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镇4)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5)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第五节我国的经济制度

1、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的主要分配方式。

2)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同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相适应的。

第六节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3、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第七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

2、公民与人民的联系和区别: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民主的主体。人民还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凡是我国人民,都是我国公民。

3、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2)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4、公民的基本权利:1)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管理国家、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政治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依据:1))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消灭和它的产生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2))宗教信仰具有群众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等特点。

3)人身自由:指与公民的人身相联系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以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1)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2)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3)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4)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5)社会经济权利:指公民享有的经济物质利益方面的权利。1)公民的劳动权利和义务。2)劳动者的休息权。

3)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4)物质帮助权。

6)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7)妇女的权益和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8)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5、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

第八节我国的国家结构

1、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国家权力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体系的总称,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工具。体系:1)国家权力机关: 2)国家主席: 3)国家行政机关: 4)国家军事领导机关: 5)国家审判机关:

审判权:依照法律审理和判决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权力。6)国家检察机关:

检察权:对宪法、法律的实施进行检察监督的权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国家机关组织活动的基本原则:1)民主集中制原则。2)为人民服务原则。3)社会主义法制原则。4)精简的原则。

第九节宪法实施的保障

宪法自身对宪法实施的保障:

1)规定了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宪法的权威性。2)规定了监督宪法实施和解释宪法的机构。

3)规定了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审查。第五章行政法

第一节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和行政法律关系

1、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

2、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能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4、我国行政法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

5、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构成三要素:1)主体: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

2)客体: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3)内容: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在行政法上的权利和义务。

特点: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机关或者根据法律的授权代行某种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

2)行政法律关系的成立,往往以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为根据。

3)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一方的行政机关往往可以直接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对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或接受制裁。第二节行政机关和公务员

行政机关:执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又称国家管理机关或政府。

特点:1)它是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它在其职权范围内的一切行为及其结果,都归属国家。

2)它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和报告工作,并受其监督。

3)它所行使的职权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所担负的职能是行政管理职能,因而它不同于行使其他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4)它实行首长负责制。第三节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

主体:行政机关。性质: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即依法进行行政管理活动。

1、行政立法:指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

应当符合的要求:1)必须是具有制定行政管理法规职权的机关才能进行行政立法,并且不得超越其权限的范围。

2)所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上级国家行政机关所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同级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3)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4)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

2、行政执法:指行政机关依法执行法律、法规,实施行政管理的活动。行政执法的生效要件:1)行政执法的主体合法。2)行政执法的内容合法。3)行政执法的意思表示真实。

4)行政执法的相对人具有法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5)行政执法的程序合法。6)行政执法的形式合法。

行政决定: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针对特定的事件而采取的处理决定。

表现形式:1)命令2)指示3)审批4)批准5)拒绝6)许可7)免除8)赋予9)剥夺10)确认11)证明12)通知

行政处罚:特定的行政机关,对于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给予处罚的行政执法行为。

基本原则:1)法定原则2)公正、公开原则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4)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原则5)监督制约原则

种类: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业5)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

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设定:1)法律和行政法规都可以设定行政处罚,但是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2)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3)行政规章和地方性规可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行政强制执行:指当事人不履行行政法规规定的义务,行政机关依法采用一定的方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政执法行为。

二种方式:1)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行政机关依法自行强制执行――间接强制、直接强制、强制征收。

3、行政司法:指国家行政机关作为裁决人,对行政争议作出裁决的活动。

行政司法与行政执法的区别:1)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形成的是执法的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在行政司法过程中,行政机关则处于争议双方之外的裁决人的地位。

2)行政执法适用一般的行政程序,而行政司法适用的则是一种准司法程序。

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有关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申请后,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司法活动。第四节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指对于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和法制的原则,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依法实施的监督。

1、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2、权力机关的监督:

3、人民政协的监督:

4、司法机关的监督:

5、行政机关系统内部的监督:

一般职能监督:指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以及各级人民政府对所属工作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专门职能监督:指专门的行政监督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

1)行政监察监督:指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执法情况和有无违法乱纪行为所进行的专门监察活动。

2)审计监督:指审计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活动、经济效益和财政法纪的遵守情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6、社会监督:

内容:1)人民团体的监督2)新闻舆论的监督3)人民群众的监督。第十一章民事诉讼法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1、民事诉讼: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称为民事诉讼。

2、民事诉讼法:国家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称为民事诉讼法。

任务:1)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2)保证人民法院查清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 3)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

3、基本原则: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和保障与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原则 2)辨论原则 3)调解原则 4)处分原则 5)检察监督原则 6)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第二节管辖 民事诉讼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一、级别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1)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2)中级人民法院管辖:(1)重大涉外案件(2)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3)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4)最高人民法院管辖:(1)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2)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

二、地域管辖:指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1)一般地域管辖:又称普通管辖或一般管辖,以诉讼当事人住所所在地为标准来确定管辖的。

实行“原告就被告”原则。

2)特殊地域管辖:民事案件以作为诉讼标的的特定法律关系或标的物所在地为标准而确定的管辖。

3)专属管辖:指某些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必须由特定的人民法院管辖。

4)协议管辖:指当事人可就第一审民事案件,在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通过协议,选择在某一人民法院时行诉讼而产生的管辖。5)选择管辖:

三、移送管辖:指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管辖权的转移:指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理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也可以把本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交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情况。指定管辖:指上级人民法院将某一案件指定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三节诉和诉讼参加人

1、诉: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通过审判以保护其民事权益的请求,称为诉。诉的构成要素:诉讼当事人、诉讼标的、诉讼理由。

2、反诉:指作为本诉的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开始后,被告人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出同本诉在诉讼标的和诉讼理由上有牵连的保护自己民事权益的独立的诉讼请求。

3、民事诉讼参加人:1)民事诉讼当事人:指因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应诉,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利害关系人。共同诉讼:当事人的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称为共同诉讼。

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参加到他人正在进行的民事诉讼中的人。2)民事诉讼代理人:包括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第四节证据、期间、送达、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诉讼费用

1、期间:由法律规定的或由人民法院指定的进行某种诉讼活动应遵守的时间。送达: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司法行为。

2、民事诉讼强制措施:指人民法院为了排除对民事诉讼的干扰、破坏,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对于妨害民事诉讼的人所采取的强制手段。

3、诉讼费用: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交纳和支付的为进行诉讼所必需的法定费用。

4、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1)书证2)物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第五节民事诉讼程序

民事审判程序: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法定程序。

种类: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

1、民事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程序。必经的阶段:1)起诉和受理: 起诉:指当事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民事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予以法律保护的行为。受理:指人民法院接受当事人的起诉,同意立案审理的诉讼活动。2)审理前的准备 3)开庭审理

4)诉讼中止和终结 5)判决和裁定:

判决:指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终结后,对双方当事人争议的实体问题所作出的处理决定。裁定: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或执行判决的过程中,对于程序上发生的必须及时解决的问题所作的决定。

起诉的条件: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简易程序:

3、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所适用的法定程序。采取合议制。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经过审理的上诉案件的处理情况:

1)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判决驳回上诉。2)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的,依法改判。

3)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查清事实后改判。

4)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4、特别程序:只限于人民法院审理选民资格案件和非讼案件。一审终审。

5、审判监督程序: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6、督促程序的适用条件:1)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2)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

公示催告程序的申请应具备的条件:只有在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持有人因票据被盗、遗失或失灭时,才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

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适用范围:非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破产还债案件。第十二章行政诉讼法

第一节行政诉讼法的概论、任务和基本原则

1、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为了解决行政纠纷,在当事人的参加下,审理行政案件的活动。特征:1)行政诉讼的被告是行政机关,而不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行政诉讼是为了解决行政争议,而行政争议是由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3)行政诉讼的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4)行政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出,由人民法院受理和审判。

5)行政诉讼必须是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行政争议案件。

2、行政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行政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任务:1)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2)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3)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基本原则: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2)合法性审查原则:

3)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执行原则: 4)不适用调解原则:

5)行政损害赔偿责任原则: 第二节受案范围和管辖

1、受案范围: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权限范围,亦称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管辖范围。

2、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

1)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3)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 5)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的; 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8)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3、人民法院不受理的范围: 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2)行政法规、规章或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3、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或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在受案范围内,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

4、级别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根据案件的性质和重大、复杂的程度,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

5、地域管辖:指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第三节行政诉讼参加人

一、行政诉讼当事人:指因发生行政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人,包括行政诉讼的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1、原告:指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的侵犯,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特征:1)必须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侵犯。2)必须是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3)必须受人民法院裁判的约束。

两个特殊规定:1)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

2)有权提起诉讼的法人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诉讼。

2、被告:指原告诉称其具体行政行为为违法,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由受诉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行政机关。

特征:1)必须是作出了因之发生行政纠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2)必须是以行政机关的名义应诉。3)必须受人民法院裁判的约束。

3、共同诉讼人:行政诉讼的原告或被告为两人以上,或者原被告双方均为两人以上,因同一具体行政行为或同样的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的,称为共同

诉讼。原告为两人以上的为共同原告,被告为两人以上的为共同被告,称为共同诉讼人。

4、第三人:指行政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申请参加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程序中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特征:1)是原告和被告之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2)同引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

3)参加到业已开始而又尚未终结的行政诉讼案件之中。

二、行政诉讼代理人:指在行政诉讼活动中,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代被代理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包括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第四节证据

1、行政诉讼证据:指能够证明行政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

2、种类:1)书证2)物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3、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主要由被告即行政机关一方负举证责任。第五节行政诉讼程序

一、起诉和受理:

1、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应具备的条件:

1)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二、审理和判决:

1、第一审程序:

2、第二审程序:

3、审判监督程序:

三、执行:

行政机关拒绝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效力的判决、裁定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采取的强制措施: 1)对应当归还的罚款或者应当给付的赔偿金,通知银行从该行政机关的帐户内划拨。

2)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履行的,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按日处50元至100元的罚款。3)向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监察、人事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

4)拒不履行判决、裁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十三章国际法

第一节国际法的概念、渊源、主体和基本原则

1、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旧称“万国公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国家与国际组织间)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特征:1)国际法调整的不是个人之间或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2)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而不是国家之上的法律,是各国公认的法律,而不是一个超国家的权力强加于国家的法律。

3)国际法的强制实施不是依靠集中的、有组织的暴力机关,而是主要依靠国家本身。4)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2、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是条约和习惯。

3、国际法的主体:指国际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在法律上具备的要件:1)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资格。2)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的能力。3)必须是国际社会的成员。

4、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指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并且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具有三个要件:1)各国公认。2)具有普遍意义。3)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总称。

意义:1)它为当代国际关系提供了一套基本的行为准则。2)它构成了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的核心。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整体,科学地反映和概括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6、民族自决原则:指一切在殖民统治及被外国奴役下的被压迫民族,都有权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第二节国际法上的国家

1、国家具备四要素:1)有定居的居民2)有确定的领土3)有一定的政权组织4)具有主权。

2、国家的基本权利:1)独立权2)平等权3)管辖权4)自保权。

3、国家承认:是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现存国家以一定方式表示对新国家或新政府的存在的认可,从而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或保持正常关系的政治和法律行为。

承认的方式:1)法律上承认:也称正式承认,是一种完全的、无保留的并且不能撤销的承认。

法律效果:1))可导致双方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2))双方可缔结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的条约。3))双方彼此承认对方法律的效力,并尊重对方的司法和行政权。4))双方彼此承认对方国家财产的司法豁免权,并有处理在外国的财产的权利。2)事实上承认:一种非正式的、暂时的、可以撤销的承认。法律效果:1))承认被承认的国家和政府的国内立法,司法权力和其他内部行政措。施。2))被承认国家在承认国法院享有司法豁免权。3))双方可以建立经济、贸易关系,缔结通商协定或其他非政治性协定。4))互派领事和商务代表。

4、国家继承:指一国丧失其国际法律人格或丧失一部分领土时,它的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别国(一国或数国)的情况。引发国家继承的原因:领土的变更。

必须符合二个条件:1)国家继承的合法性,即国家继承必须符合国际法;

2)被继承的条约和条约以外的事项必须具有领土性,与领土变更无关的权利和义务不属于国家继承的范围。

5、国家责任:也称国家的国际责任,指一国因违反国际法,侵害他国或国际社会的合法权益,从而构成国际不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形式:1)限制主权 2)赔偿: 3)道歉:

4)对国际罪行的直接责任人进行国际审判。第三节国际法上的个人

1、国籍:是一个人作为某一国家的国民的法律资格,是一个人同某一特定国家固定的法律关系,也是国家对一个人行使外交保护权的法律依据

2、国籍的取得和丧失:

3、国籍的抵触: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或具有不止一个国籍,或根本不具有任何国籍的法律状态。

4、我国的国籍立法原则:1)在原始国籍的赋予上采取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2)不承认双重国籍原则。

3)努力消除和防止国籍抵触的原则。

5、外国人:指在一国境内不具有所在国国籍而具有其他国籍的人。

国民待遇:又称平等待遇,指一国在民事法律关系方面给予外国人与本国国民同等的待遇。最惠国待遇:指一国给予另一国国民的待遇,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的待遇。

6、引渡:指一国把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

庇护:指国家对于因外国当局通缉或受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许其入境和居留,并给予保护。

第四节领土

1、国家领土: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地下及上空。

2、国家领土的构成:1)领陆2)领水3)领空 第五节海洋法

1、领海:在国际法上,邻接一国陆地领土及其内水,并处于该国主权下的一定宽度的海域。

2、领海基线:是沿海国划定领海外部界限的一条起算线。

3、无害通过权:沿岸国对领海主权的行使,受一个习惯国际法规则的限制,即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一国领海的自由。(只适用商船)享有条件:1)通过领海必须是无害的,即不损害沿岸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也不违反国际法规则。

2)在通过一国领海时,应当遵守沿岸国的有关法令。

3)除意外情况外,通过领海必须是继续不停地迅速航行,中途不得停舶。

4、专属经济区:沿海国有权在其领海以外划定一个从领海基线算起不超过200海里的区域,并对这个区域内的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养护享有主权权利,对区域内的人工岛屿、设备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享有专属管辖权。

5、大陆架:指邻接一国海岸但在领海以外的一定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它是沿海国陆地领土在海底的自然延伸部分。

6、公海:按照传统国际法,国家领海以外的海域通称公海。公海自由包括1)航行自由2)捕鱼自由3)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4)公海上空飞行自由。

7、国际海底区域:简称“区域”,是海洋法上的一个新概念,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底土。

第六节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

1、领空:领陆和领水上面一定高度的空间,是国家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完全受国家主权的支配。

2、“空中劫持”:指的是在航空器内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胁,非法干扰、劫持或以其他不正当方式控制飞行中的航空器或准备采取此类行为,以致危害航空器或其所载人员、财产的安全,或危害航空器上的良好秩序和纪律的行为。《东京公约》《海牙公约》《蒙特利尔公约》

3、外层空间:指大气层即空气空间以外的整个空间。第七节条约

1、条约:是国际主体间依据国际法所缔结的据以确定其相互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特征:1)缔结条约的主体只能是国际法主体。2)条约应以国际法为依据。

3)条约规定国际法主体间在某一问题或某些问题上的权利和义务。4)条约通常采用书面形式。

2、条约的缔结程序:谈判、签署、批准、互换或交存批准书。

3、条约只对缔约国发生效力,不能拘束第三国。条约在原则上应由缔约各方解释。第八节外交和领事关系

1、外交机关:国家借以与其他国家保持外交关系的各种机关。

2、外交特权与豁免:指根据国际法或有关协议,在国家间互惠的基础上,为使一国外交代表在驻在国能够有效地执行职务,而由驻在国给予的特别权利和优遇。

3、外交代表的特权与豁免权:1)人身不可侵犯 2)寓所和财产不可侵犯

3)对接受国的刑事、民事和行政管辖的豁免权 4)免除捐税 5)免纳关税

6)行李免受查验。

4、领事关系:一国官员根据协议在他国一定地区执行领事职务所形成的国家间的关系。第九节国际组织

1、国际组织:在广义上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是若干国家为了特定目的以条约建立的一种常设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不同国家的个人或民间团体组成的组织),在狭义上仅指政府间国际组织。

特征:1)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而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组织。2)国际组织的参加者主要是国家。

3)国际组织最基本的原则是所有成员国主权平等的原则,在国际组织内,各成员国不论大小,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得有任何歧视。

4)国际组织是以国家间的多边条约为基础而建立的,国际组织的结构、职权范围、议事程序及成员国的权利义务,都应以这种创建文件为依据。

2、联合国:成产于1945年10月24日,其根据是《联合国宪章》。宗旨: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构成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原则:1)联合国以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为基础; 2)会员国应一秉善意履行宪章义务; 3)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

4)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合的任何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5)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

6)联合国在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必要范围内,应保证非会员国遵行上述原则; 7)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

主要机关:1)大会2)安全理事会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4)托管理事会5)国际法院6)秘书处

第十四章国际私法

第一节国际私法的概念、性质、调整方法和源源

1、国际私法:是以涉外民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部门。

2、构成涉外民事关系的几种情况:

1)民事关系主体的一方或双方是外国自然人或法人。

2)民事关系的客体是位于外国的物或其他财产或需要在外国完成的行为。3)民事关系据以确立、变更或消灭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

3、国际私法的调整方法: 1)间接调整方法: 2)直接调整方法:

4、国际私法的渊源:1)国内立法2)国际条约3)国际惯例。

5、国际私法产生的基础:1)各国人民的频繁往来,引起大量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关系。2)各国民商法律的规定互有歧异,对于同一性质的民事关系,会因适用不同国家的法律而得到相互抵触的判决结果。3)国家司法主权的独立。

4)有关国家为了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往来,保护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的稳定和安全,均于一定条件下,承认外国法的域外效力。第二节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的确定

1、冲突规范:又称法律适用规范或法律选择规范,是国际私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规范,它是在调整或处理涉及两个以上国家(法域)的法律的民事关系或民事争议时,指定应适用其中哪一个国家(法域)的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则。

2、冲突规范的主要类型: 1)单边冲突规范: 2)双边冲突规范: 3)重叠性冲突规范: 4)选择性冲突规范:

3、识别:指依据一定的法律观点或法律概念,对有关的事实构成的性质作出“定性”或“分类”,把它归入特定的法律范畴,从而确定应该援用哪一种冲突规范的法律认识过程。

4、准据法:被冲突规范指定用来判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法律,在国际私法上,称为准据法。

第四节外国法的适用

1、反致:指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确定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但乙国的冲突规范却规定

应适用甲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本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转致:指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而依乙国的冲突规范,则应适用丙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了丙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2、法律规避:指当事人故意制造另一个连结点,以避开依有关冲突规范指定本应适用的国家的强制性法规,并取得自己所希望的准据法的适用,从而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关系的成立或确认的脱法行为。

3、公共秩序保留:各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和司法实践都认为,如果按本国的冲突规范的指引去适用某一外国法,或根据管辖权原则去承认和执行某一外国的判决或裁决,其结果会与本国国家、社会的重大利益或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发生严重抵触时,即可认为与自己的公共秩序相违背而排除该外国法的适用,或拒绝承认和执行该外国的判决或裁决的制度。既具有排除冲突规范所指定的外国法适用的否定或防范的作用,也具有直接适用内国法中强制性规范的肯定的作用。

4、外国法内容查明的方法: 1)由当事人提供;

2)由与我国订立有司法协助协定的对方的中央机关提供; 3)由我国驻该国使领馆提供; 4)由该国驻我国使馆提供; 5)由中外法律专家提供。第五节国际民事诉讼程序

1、国际民事诉讼法:指在诉讼主体中至少有一方当事人为外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

2、司法协助:指根据国家间签订的有关条约,或通过外交途径,一国法院接受他国法院的请求,协助进行某些诉讼行为。

3、国际商事仲裁: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中发生的纠纷,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或事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提交给国际商事仲裁机构仲裁。

下载经济法学自己总结课本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法学自己总结课本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法学概论

    中南大学 经济法学概论 一、填空题 1. “经济法”一词最初出现于法国摩莱里《__________》中的表述。 2. 现代法意义上的经济法概念应当是德国学者赫德曼在《__________》......

    经济法学课件

    经济法学课件 整理制作:向龙浩 经 济 法 学 主讲: 陈江华 chjh0551@126.com 教材:经济法实用教程主编:陈广富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模块一基本理论......

    《经济法学》简答题

    《经济法学》简答题: 1、简述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答:1,国家经济管理关系;2,经营协调关系;3,组织内部经济关系;4,涉外经济关系;5,其他应由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 2、简述经......

    经济法学--简答题

    六、简答题 1. 简述国有资产立法概况。 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的立法主要有: (1) 国有产权界定管理。主要包括《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集体企业国有资产产......

    经济法学概论汇总

    (一) 单选题 1. 经济法以独立法律部门的面貌在一国出现,始于( )。 (A) 19世纪中期(B) 18世纪末19世纪初(C) 19世纪末20世纪初? (D) 20世纪中期参考答案:(C) 没有详解信息!......

    经济法学重点大全

    题型:选择 判断 简答 综合 1.经济法法律关系主体:简称经济法主体,亦称国家经济调节法律关系主体,它是指受经济法调整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的参加者即当事人,是国家经济调节管理活动......

    经济法学习题集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范围内最先提出经济法概念的年代是(A)。 A.1755年 B.1842年 C.1843年 D.1889年 2.在世界范围内首先提出经济法概念的人是(D)。 A.德国学......

    《经济法学》案例:

    《经济法学》案例: 1、外方A企业与中方B企业签订协议成立合资经营公司C。各出资15万元,以30元为注册资本。当年1月29日通过当地人民政府审批。3月9日C公司召开首次董事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