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建模课程心得体会
数学建模课程心得体会
在数学建模刚开始上课之前,拿到建模这本书,我对它充满了厚重的感觉。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运筹学》,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它却没有发生在我身上,说实话,我上学期学得不好,太过表面化了,学到的只是一些浅显的理论,虽然在复习之后,考试的成绩还行,但是,事实上,却是没学到家。之所以提到运筹学的学习情况,是因为在上数学建模课前,我大体翻了一下这本厚重的书,它介绍了很多模型,每个模型下有很多相关案例,里面的有些建模案例是运用的运筹学的知识,所以我开始害怕,会学不好这门课,有些气馁,在没有浓烈的兴趣之下,我开始了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
数学建模的理解
首先,我想说一下,我对数学建模这门课程的理解,数学建模主要是将现实对象的信息加以翻译,归纳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假设、求解、验证,得到数学上的解答,再经过翻译回到现实对象,给出分析、决策的结果。其实,数学建模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建模的概念。本德曾经给出比较著名的解释:数学模型是用数学术语对部分现实世界的描述。其实,它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模型化,然后,再在这个模型问题上,用现成的数学工具或发展新的数学工具来加以解决。
在学习了数学建模这门课后,我发现,要成功的完成建模这个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它不仅仅需要我们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抽象思维,还需要我们有广阔的视野和够强的洞察力,同时,我们还要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的各种处理数据软件和很好的表述能力,数学建模培养了我们各个方面的能力。
再而,在学习这门课时,我也遇到了好多问题,老师讲的时候,有时理论过于复杂,不能很好的理解,同时在讲到理论运用部分,对于对应理论在现实中的意义也不能完全理解,所以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感觉难度好大,不过,在学习书中的案例时,也有很多乐趣,也学到了好多。
课程中学到的相关知识
在数学建模课程中,我知道了很多案例的模型,如人口模型、捕食者模型到装箱问题、延迟问题等等各式各样新奇、却又紧贴生活实际的模型。同时也学会了一些简单实用的模型分析方法,如离散模型中的层次分析法,统计回归模型中的回归分析法等,其中还有就是学会了用计算机软件来对模型进行求解和分析,其中有MATLAB,SAS等软件。
但是,实际上,我认为这些书上的案例方法学习只是起到了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作用,它们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数学模型建立的思路。比如人口模型,从最开始的指数增长,到随着西方世界人口趋向饱和以后增长放缓,模型的严重偏离实际引发人们修改模型,引入一个限制因子,再到进来因为认识到人的出生到成熟、交结异性、繁衍后代以及妊娠期不可避免的会延迟人口的增长,所以又在微分方程组中加入了延迟的因素„„人口模型的发展仍没有结束,或许在可见的将来也都不会结束,但它有最初等的指数增长一路走过来,凝聚的是一代代人理性思维的光辉。而正在学习这些的我们,正是踏着这条道路,在仅仅一两堂课的时间内,走过这些崎岖的思想之路,无形中让我们了解到数学建模的精髓,那就是提出模型——求解模型——验证模型——修改模型——再验证——再修改,真正的复杂问题是不可能只靠空想就能出结果的,否则也不叫复杂问题了。只有通过不懈的思考与尝试,发现有问题以后及时修改、琢磨新的思路和先前的瑕疵,才能完善模型。因此,在以后的建模过程中,我要努力学会这种一步一步、不断修改的踏实的研究方法,而不再像以前只是懵懵懂懂的绞尽脑汁想个方案,然后就凑合了事。
在这门课中,我学到的一些知识,首先是一个最优化模型:钢管和易拉罐的下料问题。在生活中常会遇到要通过切割、剪裁、冲压等手段,将原材料加工成所需尺寸这种工艺过程,这就成为原料下料问题。按照进一步的工艺要求,确定下料方案,使用料最省,或利润最大,是典型的优化问题。课程通过钢管下料和易拉罐下料这两个实例来讨论了求解这类问题的方法,并运用LINGO软件来求解。在其中,运用图形直观的理解,列出函数及约束条件,使人们可以清晰的了解模型的内涵。
其次,是离散模型中的层次分析模型,层次分析法(AHP)首先是由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是系统工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评价与决策方法。它特别适用于处理那些多目标、多层次的复杂大系统问题和难于完全用定量方法来分析与决策的社会系统工程的复杂问题。它可以将人们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来表达和处理,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目前,层次分析法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我国已经应用于地区经济规划,畜牧业发展战略,工业部门设置的系统分析等等方面,是一种新的、简洁的、实用而富有成效的决策方法之一。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面临各种选择,比如高考后的志愿选择,旅游时的地点选择,就业时工作岗位的的选择„„我们在碰到这些问题时,要考虑很多因素,难以抉择。在这里,书本上就为我们介绍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它将我们的主观臆断和推理联系起来,通过成对比较和因素分析,最后让我们做出最优的选择。
最后,是统计回归模型,由于我们统计班学了实用回归分析这门课,所以相对来说,学得轻松一些。统计是用归纳的思想,从现实问题的数据中分析获得一种统一的方法,从随机中获得一种合乎规律的东西,我是这样理解的。书本上给我们介绍了牙膏销售量的一个模型,企业针对市场的销售计划,往往要通过充足的市场调查数据来建立相关关系得出。而这个关系,就需要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统计回归模型,来分析销售与销售影响因素的关系,从而,为制定价格策略和广告投入策略提供数量依据。再而,在其他方面也可运用这一模型,例如,软件开发人员的薪金和酶促反应等。
课程实践和学习到的一些经验 在上课学习过程中,老师还叫我们上去讲课和进行小组分析讨论问题后到讲台上汇报学习成果。这些学习方式,使我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从中,我知道了要把自己的思想清楚的表述给同学听,同时又要使同学们明白是很不容易的,我还要不断地努力锻炼和学习。
除了建模本身的宝贵经验,在这学期学习过程中,我还渐渐积累了涉及各方面、玲琅满目的知识。它们几乎全部不是我的专业知识,甚至可以说几乎全部是我在学校的专业课上不可能学到的知识。我的专业是统计,而在平时看数模的有关书籍、案例时,我接触到了来自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生物学、建筑学、热学、光学、等等专业的知识,它们有的浅显易懂,让我这个门外汉如今也对它们有了一些简单的认识,有的则甚至在其学科自身都是极其前沿的未解难题。诚然,这些知识对我的专业发展并没有什么太多帮助,但是它们却极大的丰富了我的阅历,让我的眼界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的象牙塔,而是朝着通才、全识教育的方向发展,我相信这会让我在日后的道路上更好的前进。
通过学习数学建模课程,对我的收益不逊于以前所学的文化知识,使我终生难忘。而且,我觉得数学建模活动本身就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探索,它打破常规的那种老师台上讲,学生听,一味钻研课本的传统模式,而采取提出问题,课堂讨论,带着问题去学习、不固定于基本教材,不拘泥于某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多种思维,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特性,这样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把握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机制,逐步培养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我们以后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最后,在学习了数学建模这门课后,使我对学习数学,统计理论的信心更强了。我们现在是在学习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以后更好的运用而服务,只有学好了基础,在以后运用时才
可达到像文学写作上的“随手拈来”。在小组讨论分析问题建模过程中,我体验了建立数学模型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虽然没有建模竞赛的那种氛围,但是我同样收获很多,体验了如何使用计算机为解决问题服务,体验了合作,体验了创造的艰辛和快乐,这其中的经验不仅是一次作业而已,它让我学会了很多,同时,我想对我以后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学生,我深刻地感到了自己在程序的编制和软件应用以及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并将对我今后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保持这种学习的劲头,刻苦努力,争取以更优异的成绩。
第二篇:我的数学建模心得体会
数学建模心得
真正对建模的了解,还是我参加建模培训之后慢慢增加的,原来这也是运气和实力的竞争,不但要求参赛人员具备创新和思维敏捷能力,而且要对知识能够融汇贯通。
令我最难忘的是在确定了参赛人员后,我们四十几个人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代表的是学校来完成这场无烟的“战争”,要更加紧张起来,否则对不起老师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那段时间我们不是在建模室用电脑练习处理数据、写论文,就是在教室中听老师给我们讲知识、大家讨论问题,就这样互相探讨,一起努力着,奋斗着、、、、、、从来不感觉到枯燥和无聊,我们很充实。有时讨论问题累了或没有头绪了,我们偶尔会闲聊一下,讲个笑话,开个玩笑等等,来放松一下,之后我们就会完全投入到学习当中,那段时间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玩,一起闹,一起紧张,遇到问题一起去面对,真的很开心。
数学建模的暑期培训告一段落了,经过这一阶段的培训,我终于对数学建模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而不像以前只是肤浅的了解。当然比赛并不是全部,平时还穿插有各方面的讲座。每天的生活起居在炎炎烈日下变得非常规律,虽然放假了每天早上还是不能贪睡,每天8点半前老老实实的起床奔向211;中午下课了顶着炎炎烈日通常都胃口不佳,强忍着烦躁的心情在一食堂随便扒几口饭,回寝室速速上床午睡,然后直到晚上自习结束。日子流水一样过去,扪心自问,我到底长进了多少呢?
我想,收获的是多方面的。在知识方面,我在已经过去的那一个月中,已经从四五位老师那里学到了从人口模型、捕食者模型到装箱问题、延迟问题等等各式各样新奇、却又紧贴生活实际的模型和建立方法。并且还有具有丰富数模竞赛审阅经验的老师来为我们讲解数模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告诉我们通常评分的原则,好让我们在写论文是有的放矢,抓住得分点。每个老师都会主动把课件留在电脑上,让我们自行参考,特别是一些具体的程序,是没办法在上课时看几眼就自己领会的,需要下来自己的不断实践。因此,我很喜欢这样教学相长的氛围,老师和学生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隔阂,而是互相敞开心扉,尽情交流、探讨学习中的问题。
以上说的知识是在课堂老师归纳总结以后,做成系统的课件给我们讲述的。实际上,我认为这只是起到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作用,它们更多的是教会我们数学模型建立的思路。比如人口模型,从最开始的指数增长,到随着西方世界人口趋向饱和以后增长放缓,模型的严重偏离实际引发人们修改模型,引入一个限制因子,再到进来因为认识到人的出生到成熟、交结异性、繁衍后代以及妊娠期不可避免的会延迟人口的增长,所以又在微分方程组中加入了延迟的因素„„人口模型的发展仍没有结束,或许在可见的将来也都不会结束,但它有最初等的指数增长一路走过来,凝聚的是一代代人理性思维的光辉。而我们正是踏着这条道路,在仅仅一两堂课的时间内,走过这些崎岖的思想之路,无形中让我们了解到数学建模的精髓,那就是提出模型——验证模型——修改模型——再验证——再修改,真正的复杂问题是不可能只靠空想就能出结果的,否则也不叫复杂问题了。只有通过不懈的思考与尝试,发现有问题以后及时修改、琢磨新的思路和先前的瑕疵,才能完善模型。因此,在以后的建模过程中,我学到了这种一步一步、不断修改的踏实的研究方法,而不再像以前只是懵懵懂懂的绞尽脑汁想个方案,然后就凑合了事,虽然明知有缺陷也不知该从何下手。
除了建模本身的无数宝贵经验,在这段学习和比赛过程中,我还渐渐积累了涉及各方面、玲琅满目的知识。它们几乎全部不是我的专业知识,甚至可以说几乎全部是我在学校的专业课上不可能学到的知识。我的专业是软件,而在平时看数模的有关书籍、例题、赛题时,我接触到了来自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生物学、建筑学、热学、光学、数学等等专业的知识,它们有的浅显易懂,让我这个门外汉如今也对它们有了一些简单的认识,有的则甚至在其学科自身都是极其前沿的未解难题。诚然,这些知识对我的专业发展并没有什么太多帮助,但是它们却极大的丰富了我的阅历,让我的眼界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的象牙塔,而是朝着通才、全识教育的方向发展,我相信这会让我在日后的道路上更好的前进。
以上说的更多的是知识本身,然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数模让我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和种种挑战。数学建模的考试是3个人组队参加,因此,如何找到合适的队友,亲密无间的进行交流、工作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我看来,只是凭着兴趣、并非职业建模的我们,在队友方面不可能有太多要求,毕竟不是企业员工,不可能有经验丰富、追求效益的老板仔细研究,把员工安排到各自适合的岗位上。我们的队友更多的是来自平时的交流,甚至只是误打误撞。然而,正是这样的机缘巧合让我们得以结交形形色色的、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朋友,互相磨合,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数学建模的比赛是艰苦的,三个比赛日,不允许一丝的倦怠,必须全力以赴的投入进去,而更难的是与自己的队友拧成一股绳。三个人单打独斗是出不了好成绩的,毕竟这么多年的国赛、美赛,还没听说有不依靠三人组队而得奖的先例。一人建模,一人编程,一人写论文,这样的安排方式看起来简单高效,实际上真正执行起来会碰到许多问题。麻烦从一开始的选题就接踵而来,C、D两题究竟选哪一题?很可能队内出现不同的想法,这时,一个有力的leader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他必须根据本队的实际能力、成员擅长领域,作出合理的选择,而一旦作出选择,所有人都应该无条件服从,在没有其他杂念。虽然大家都是朋友,并没有任何的不愉快,但是左右徘徊、不断怀疑显然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效率和最终模型质量。
除开最开始的选题,其后的模型建立方式,则会牵扯到更多的异议与讨论,这是充分考验交际沟通能力的时刻,是三个人集中智慧、互相指教,还是各自为营、相互泼冷水,这是胜败的关键,其间也只有微妙的区别,稍不留神就会后悔莫及。即使事先分工明确,现场也还是需要更多的互相理解、支持,需要各位选手平日里在各个领域都做足准备。例如,负责写论文的人如果真的只是负责写论文,那么相当于他在前两天几乎都是闲着,而第三天下午可能手敲断了也写不完。这时,就需要大家的相互配合、帮助。因此,一想到这紧张激烈的比赛和弥漫其中的友谊之情,虽然团队赛还没有开始,但我期待已久。
参加这次比赛让我知道了: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多个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一道题必须三个人一起去努力、去合作才可以把它解出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一定要互相补充,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把问题解决出来,甚至更加完美。我们最后留下来的人并不是说就是最好的,能够坚持下来和对数学建模怀有莫大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通过这次数学建模比赛,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创新意识;更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结交到似家人的好伙伴,这些将会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第三篇:建模心得体会
纵观过去六年,凡参加过数学建模培训、代表学校参加过全国数模竞赛的同学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今年有许多知名企业点名要录用参加过数模竞赛的学生。我校规定,凡得过数模竞赛国家一等奖的同学可直接保送为研究生,得过其它级别建模奖的同学在保送研究生中优先考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面向全国免试接受全国数模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的毕业生为该校硕士研究生。
接着他向我们阐述了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要具备的八中能力。他觉得数学建模竞赛的特点是综合,优点也是综合,特别注重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通过“打鸟”这个笑话,生动有趣地向我们传达 了建模思维的缜密性。他认为像线形规划,概率统计等相关的数学基础对于参加数学建模的同学来说,也是不可少的。
如何组对及起合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李老师看来,各个对员的知识技能既要全有要专。队员除了要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外,还要讲求合作,彼此要互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他建议我们从建模的例题中学习解题方法,主张现学,现用,现卖。通过查阅参考文献了解背景,疏通基本概念,找到解题方法。他觉得学习,模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要在不断思考模仿的过程中取得进步,总结积累经验。在建模中通常会用到机理分析法,数据分析法,计算机仿真及其他方法。李老师还向我们传授了“建模秘籍”——计算机上的十种武器。它基本上囊括了我们在建模中可能用到的算法和方法。这应该说对同学们准备数学建模竞赛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值得同学们去认真地学习和思考。在最后他给我们介绍了竞赛的提型结构,赛题评阅以及数模论文撰写相关内容。讲座完后,同学们自由提问,李老师耐心地一一予以解答,并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这场讲座是值得每一个爱好数模的同学去听的。它除了内容丰富外,还具有较强的思维性和启发性。我相信,数模基地不会让同学们失望,数模的每次活动都值得同学们期待。
我们的付出,因为你们的进步,而令人倍感欣慰;我们的活动,因为你们的参与,而变得更加精彩。赶快加入吧!
祝愿你们学习进步,天天开心。让我们一起重温自强的宣言:“我不想听失意的哭泣,抱怨者的牢骚,这是羊群的瘟疫,我不能被它传染。我要尽量避免绝望,辛勤耕耘,忍受苦楚。我一试再试,争取每天的成功,避免以失败收场。在别人停滞不前时,我继续拼搏!”
“大学生不参加数学建模活动是一种遗憾。”这是武汉大学高成修教授的感悟。会上,高教授追溯了数模的发展背景,讲解了英国牛津大学数学建模现状,澳大利亚、加拿大政府组织数模宴会营活动,并指出中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数模教育,力求和国际接轨。
“参加数模竞赛,对大学生出国留学、进入科学院、毕业应聘有很大的优势。”曾经有一武大毕业生到网易公司应聘,网易总裁丁磊(以前也参加过数模竞赛)正是看中他有参加数模的经历才对其采取优厚待遇。
高教授还指出: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加强交叉性学科的培养,并拨款100万用于数模的建设工作中,以达到将数学的思维融入基层工作中的目的。
用数学的思维看待现实问题,它是唯美的;将现实融入数学中,它是清澈的。
如果说高教授的话犹如前方的明灯,那么竞赛得主们则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要大胆想象,勇于创新,追求原则。”刘中华,这位武汉大学02级学生如是说,他曾两次获国内数模竞赛奖,一次获美国数模竞赛奖,目前已保送中国人大研究生。刘中华告诉我们,参加美国数模竞赛大有裨益,它更具有开放性,没有复杂的数据,你可以为了说明问题而引用大量的图片,当然,英语一定要扎实。
华中科技大学杨未强同学认为,迎接挑战,超越自我的勇气首当其中。其实数学思想,数学模型就在身边。“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依靠团队的合作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这是他最大的感受。
“在机遇面前要勇敢”,范浩,先后获得数模竞赛国家二、一等奖,是数模打开了他挑战生活的大门。初始,他并没有获得培训的机会,但坚持旁听,直到通过初赛、决赛。他说:做事就要做到极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一次竞赛,终身受益”,陈玲艳,我校经管院03级学生,告诉我们,数模是一个“用”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的过程,在参赛过程中能获得许多新的知识,它是挑战自我的殿堂。
第四篇:数学建模课程感想
数学建模学习感想
数学与计量经济系 信计1101班
学号:11415124 姓名:彭玉能
眨眼间,大二的课程就结束了,伴随着的是我们的数学建模课程也结束了,但是它带给我的影响却不会就此结束。在这个学期的建模课程的学习中,我了解了建模的重要性,以及他对我们的提高。在此说说自己对数学建模的感想。
数学建模对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路都有启发式的指导作用,增强了我在考虑问题时的逻辑性。而数学建模比赛中团队精神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取长补短也让我体会到人无完人,在时间短,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如果没有数学建模这门课程,我就不会有这么丰富的体验。我觉得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学生,特别是作为数学专业的学生,如果不学习数学建模,真的是有些遗憾。开设这门课程确实可以让我们在许多方面得到锻炼。
在课上,老师介绍了许多数学模型和利用层级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等。由于课时有限,有些细节需要自己回头思考。而这一点恰恰是这门课的迷人之处—一一个看似已经解决的很好的问题,只要细细的思索和推敲,就很有可能发现其中的不完善之处或者是明显的弊端,这就又给了我们自由发挥的机会,用自己的智慧结合强大的资料库,建立或者完善现有的模型,提出在假定前提下的优化解。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又需要到很多旁类的知识,也就是说,如果想建立起一个模型,总是需要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作为自己的强大后盾—C+,MATLAB,S-PLUS,Word Excel等工具的使用;基础的高等代数,数学分析中的知识,以及概率论,数理统计,多元回归分析等专业知识的使用;同时,更要拥有很好的表达逻辑和表达能力。而作为大学生,这些能力的拥有不仅对学习今后的专业课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以后的生活中,处理问题的逻辑性会比没有经过锻炼的人有着明显的优势。
在我看来这门课程开设的非常有必要,只是时间有些短,好多只是和内容都一带而过,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进一步的启发。最后,谢谢老师在数学建模这门课上对我们的耐心指导以及思路启发,相信您的悉心教导和我的认真学习必将会将学习这门课程中锻炼的能力和优势在以后的各个方面发挥出来!
第五篇:《数学建模》课程介绍.
《数学建模》课程介绍
数学建模是随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而逐步在高校开设的一门课程,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它是将实际问题变为用数学语言描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其中得到的数学结构就是数学模型。人们通过对该数学模型的求解可以获得相应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对相应实际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数学建模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并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工作者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数学建模问题不只是一个纯数学的问题。以200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考题为例,此年出了两个赛题让参赛队在其中任选一个来做。这两个赛题是:血管的三维重建问题和公交车调度问题。前一个题目是生物医学方面的问题, 它除了形态医学知识之外,还涉及到几何学中的包络线知识、数据处理知识、计算机图象处理知识和计算机编程等;第二个题目涉及概率统计知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知识、计算机仿真及计算机编程知识等。再看看以前各届国内外数学建模试题,更是五花八门。有动物保护、施肥方案、抓走私船的策略、应急设施的选址等等。实际上,熟悉科学研究的人会发现数学建模就是一个简化了的科研课题,他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及在读研究生要完成毕业论文要做的工作。由于数学建模具有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特点,因此,了解和学习数学建模知识对渴望提高自身科研素质的人们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数学建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涉及到对问题积极思考的习惯、理论联系实际并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能在口头和文字上清楚表达自己思想、熟练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和培养集体合作的团队精神等,所有这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是很有帮助的,并且非常符合当今学校转型发展需要,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的迅速发展,数学向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已日趋明显,数学不仅在传统的物理学、电子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经济、人文、体育等社会科学领域也成为必不可少的解决问题工具。因此, 设立数学建模课程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本课程是沟通实际问题与数学工具之间的桥梁。将数学方法应用到任何一实际问题中去,主要是通过机理分析,根据客观事物的性质分析因果关系,在适当的假设条件下,利用合适的数学工具得到描述其特征的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