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体验磨练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唐山二十七中 刘凤琴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正在受到新的教育理念的冲击。“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授课方式在网络技术发展,远程教育面前显得力不从心。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充分应用心理学、教学技术和学科教学基础,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并将它运用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课程整合”可为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用电脑学构建平台,并能创设教学情景,建立新型的课堂要素关系,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实现语文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合一,还将为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新途径。如教学《春》时,我先让孩子们欣赏一组风光旖旎的四季照片,这四张照片色彩鲜明,风光各异,展示了各个季节不同的风姿,在孩子们雀跃的兴趣中自然而然的引入了课题。接着,我给他们播放全文配乐朗读的影片,画面上,溢彩流动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配合朗读者深情并茂的朗读,被演泽得淋漓尽致。利用这些影视、图片资源的展示,使孩子们亲眼目睹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发卉、竞相争荣的景象,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前我们在讲述“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钻”的含义时,学生往往很难准确的把握,而现在,当他们看到了画面上小草破土而出的动态展示后,轻而易举的就领悟到了“钻”一字的贴切之外。最后,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我还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孩子们在著名轻音乐大师班德瑞的CD《寂静山林》的乐曲声中,每人按自己的喜好从五幅图中选取一幅,还可融入自己的想象,把它们绘成图景。伴随着溪水淙淙、小鸟啁啾、微风拂过树林哗哗作响的乐声,孩子们的创作灵感也被激活了,当孩子们挥笔作画,认真的展示春天的美景时,怎能不对课文内容留下深刻印象?基于此,所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支撑点。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内容的整合
近十多年来,语文教材、教学存在着种种弊端:语文教材繁、难、偏、旧、用纯工具性代替了人文性,片面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那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散发着浓烈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美文未能及时选入教材。教师长期的口手相传,很难满足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多方面要求。因此,现行语文学习教材的选择十分注重实效性,遵守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体现了民族语文的特点,并。坚持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丰富了语文教材的内涵。同时,就的教材还注意选文优化、组合优化、材料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系方面则改革了单一的文选,构建了语文综合系统,呈现出观念新、体系新、呈现方式新的特点,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语文的兴趣。
如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中,教会学会与交流时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并提供具体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打电话给电视台要求点播一首歌祝贺母亲40岁生日这则口语交际突出了实用性,而且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两个学生表演的电话交谈,还有效的实现了互动性。又如教学第五单元“关注科学”时,我选取这《斜塔上的实验》做为切入点,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上台演示伽利略所做的两个实验,做的同学小心翼翼,看的同学兴趣勃勃,大家都感觉自己成了小小“伽利略”,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起来。接着,我又给他们播放斜塔上的实验课件和网上下载的摆。的实验课件,通过具体图象展示,加深他们的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深深的意识到: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这样学生在学语文中学到了科学,又在学科学中学到了语文,感受到文学和科学的相通性。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学生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而信息化整合语文学科教学后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作为语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上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语文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课余知识,而且实现了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
如教学苏教版第七册《十三岁的际遇》时,课前,我要求学生查找有关北大的图片资料及北大毕业的历届名人简历,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利用自己查找的信息及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促进了他们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们利用信息技术直接获取了名校的第一手资料,北大未名湖畔湖光山色的优美景色,气字轩昂的校舍校门,熠熠生辉的历届名人,更加直观地激发起他们勤奋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高质量地实现了本课教学目标。
三、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整合
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主动性的问题,不是教师要我学我才学,家长要我学我才学,而是我要学。同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内容形式上的多媒体性。不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就适应不了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这已是一项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问题。
如教学苏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时,我给学生安排了一项民俗风情展的活动。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一个对学生而言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通过参与此活动,大量地收集资料,进行调查,自己云体验、感受、领悟、真正体现了学习主体的地位,了解了自己家乡与其他地区同中有异的民俗。同时,利用多媒体建构的平台进行展示,有效地实施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即:教材内容的多媒体化———画面、声音、文字三维一体,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声化表达;学生多方收集的资料还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化,教学时空的扩大化。通过展示,他们还看到了对人们来说很平常却平中有奇闪耀着熠熠光辉的传统文化,实现了教学环境的虚拟化,教学效果的反馈及时化及教学形态的多样化,将原本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和跨越时空的事物,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总之,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老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秀,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从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转型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研 究 方 案
———— 柏林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学校教育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教育中信息传播仍旧是以教材为本的“口耳相传”为主要途径,这极大地影响了教育信息的传播质量、效率与规模,而且也严重挫伤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况且,现有教育资源的滞后、贫乏,也已跟不上信息时代的需求。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我们要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促进中小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是本课题提出的背景依据之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教学中,学生很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致在学生的作文中,很少有真情实感。现代研究表明:人们的大脑获得信息有几种方式,当我们接受信息时,采用的方式越多,学习和记忆就越容易。在现代的教学手段下,让计算机进入教室,成为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工具,把传统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信息技术引入语文教学之中,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重大变革,信息技术所蕴涵的超大信息量正符合了“大语文观”的要求。这是本课题提出的背景依据之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二者整合,能为语文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因素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具体而言:
1、丰富学科知识,激发探索热情。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技术的因素,通过教师的开发和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够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可以引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求知。
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形象的教学内容需要展示,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和影视资料。常规的电教手段,只能按线性的方式组织各种媒体信息,学科教师难以控制,且交互性差。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以超文本和超媒体的非线性方式组织媒体信息,教师容易控制,且交互性好,为多媒体信息的呈现提供极好的展示平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
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跌宕悬念,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
3、优化学生认知,掌握思维规律。传统教学让学生走成功的捷径,不重视思维训练,以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灌输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现代课堂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能够针对学科实际,制作出一些动态课件,不仅较好地表现了事物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并且能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发现规律,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够有意识地通过多媒体技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授之以“渔”,因此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方法,采用指导自学、独立练习、协作学习、网上学习等各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整合,可以使课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达到学生随时随地均可学习的目的。
二、研究的依据和假设
研究的依据: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假设: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具体而言:
1、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2、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凸现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
3、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在整合模式研究中,课堂教学结构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研究方法:
1、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采用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作为辅助。
2、行动研究法注意人员组织结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与实践教师)的“三结合”和“五个环节”(计划、实施、观察、反思与调整)。
3、观察法:要对研究课上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进行现场观察,并作好记录。
4、调查法:要在研究前、中期评估阶段和结题阶段对班级进行专项调查。
5、经验总结法:A.每堂研究课有实践个案,并做好小结工作;B.中期评估阶段写出有关专题文章;C.结题阶段写好研究报告。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构建提高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摸索出把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与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的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中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4、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掌握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综合性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确定课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体判断、相互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培养学生利用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要求,通过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五、研究内容
1、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2、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3、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4、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1、学校制定《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建立学校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3、组织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
4、配置相应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环境;
5、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中期评估阶段(2007年1月~2007年9月)。
1、学校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方案申报;
2、对各班学生进行课题实施前的有关专题问卷调查与测试;
3、对参加《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成员组织培训、交流、研讨活动;
4、确定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框架;
5、接受《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中期评估。第三阶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阶段(2007年9月~2008年9月)。
1、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课展示、检测、评估与小结;
3、完成实践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4、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
5、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1月)。
1、进行研究资料分析与数据检测统计,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与有关论文;
2、组织专家鉴定;
3、接受区教科所、区电教站终审评估、结题验收研究成果。
七、研究的保障措施
1、课题组教师要制订好具体的研究工作进度,确定每阶段重点研究的课目,制订好详细的实践课教案及重点检测的项目内容,及时收集好实验资料;
2、每次实践课完成后,实践教师要及时做好资料的整理、统计及汇总工作,要写好个案资料、心得体会及撰写专题研究文章(论文),做好经验总结;
3、教育技术人员根据课题组教师每学期的实施计划及早做好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与编制工作,并为实践课的正常顺利进行作好精心准备;
4、学校要在财力、人力、物力上尽可能地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以保证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八、最终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有关专题研究课的课堂教学实录若干节;
3、实践课的优秀个案或教学设计;
4、实验过程中资料收集与检测;
5、课题研究专题论文汇编。最终完成时间:2008年11月。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谢玉生:技术指导
杨林利:全面负责,主持研究工作,负责总体规划的制订与实施,负责撰写结题报告
沈 威:协助负责,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整合 吴会芳: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整合
肖文伟: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 陈 飞: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 雷 琴: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作文整合 李 满: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作文整合
李艳梅: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整合 张进平: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整合
2006年10月16日
第三篇:“DSP 技 术”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
“DSP 技 术”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
摘要: 针对“DSP技术”课程理论难度大、抽象、不容易理解等特点,本文分析了一些实验教学方法,包括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课外选修实验和软硬件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DSP技术
实验教学
软硬件结合一、相关课程背景
“DSP技术”实验课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DSP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项目设计的开发方法,掌握DSP的工作原理、TMS320C55X系列DSP芯片的基本结构、片内外设、汇编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开发环境及其使用方法、常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DSP实现及其在各种系统中的实际应用等[1]。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DSP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信心也有能力逐步适应本领域迅速发展的需要,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DSP技术”课程总学时数有限,实验学时数过少,造成有些知识点讲解得不够深入。目前该门课程一共是45学时,实验为10学时。
2.大部分实验只采用CCS软件仿真查看结果的方式,学生对硬件的操作较少,对DSP硬件结构、硬件设计方法和流程一知半解。
三、实验教学改革方法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我提出了一些提高“DSP技术”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1.增加实验项目数量,引入课外选修实验机制。由于学时有限,课内必须完成的实验学时数是10学时,有的理论知识点实验不能涵盖,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为了让学生多动手,课题组设计了20学时的课外实验,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来实验室做实验。实验室能开设的所有实验做成电子版实验讲义,该讲义包含详细的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内容和实验条件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做哪几个实验。这些资源都挂在网站上,学生可以自行下载。
2.合理调整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DSP技术”实验大纲的要求,目前实验学时数是10学时,其中6学时是基础性实验,4学时是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基础性实验过程相对简单,学生机械地做实验,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提高。我们教研室经过多年努力,大力改革调整实验内容,适当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比重。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DSP技术”理论课程开设时间安排在大三学年,这时学生已经学完“数字信号处理”、“数字电路”、“EDA原理”等相关课程,同时学习了用于软件仿真的C语言、MATLAB语言等,具备了开发信号处理系统的潜能。同时DSP技术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新算法层出不穷,有关器件推陈出新。因此,可以说“DSP技术”实验课程是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从工程设计选题、方案设计、编程、信号仿真和工程设计DSP实现,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综合性实验以学生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
3.硬件设计和软件仿真相结合,与DSP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硬件电路设计能力和CCS的使用能力。给学生布置题目为“基于TMS320VC5509DSP最小系统设计”的大作业,要求学生从整体设计到各部分的具体实现都亲力亲为。通过设计DSP最小系统,使学生掌握DSP系统的设计流程、PCB原理图的设计、DSP硬件结构、基本电路的设计、硬件电路调试和CCS软件的使用等。通过设计DSP最小系统,有助于学生理解DSP芯片的基本结构、片内外设、DSP设计流程、基本方法、开发环境CCS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分析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开设了基于DSP平台的课程设计和基于DSP平台的图像语音等相关内容的毕业设计[2],让部分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花在DSP实验上。从应用角度出发,采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混合编程,锻炼学生的实际工程开发能力,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4.开展课外科技活动。“DSP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实践环节。但从目前的教学与实验学时来看,有些学生基本掌握了DSP的简单开发运用,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DSP兴趣很浓厚,并不满足于现有的课堂教学。针对这类学生,我们可以开放DSP实验室,开展一些课外科技活动,给他们设计一些系统级的题目,或让他们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以实践课题为主,开展实践训练,使部分学生能够对实际的DSP开发技术有较深入的研究。
四、结语
本文探索的一些实验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的认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DSP技术”课程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受到任课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洪亮,等.TMS320C55xDSP应用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2]洪波,等.基于创新理念的DSP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3(10):215-217.
第四篇:小学自体验磨练然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自然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
李谌懿
摘要: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
合作学习,小组合作,科学学科的实践
前言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一体化、生产精细化、交往国际化、科研群体化、信息网络化等新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与时俱进,不仅需要学会与他人保持联系,更要学会在不同国家和文化所组成的合作系统中解决冲突,培养个人的应变能力。要在充满激烈挑战的当今社会中生存,就应“学会合作,学会共处”,我们要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基础教改革。
反思我国教育的现状,情况似乎并不乐观,学生缺乏合作意识的 问题普遍地存在着。“他们大都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行为,缺乏与别人相处与交往的基本技能。这种状况与我们所处的需要合作意识与社会技能的信息时代甚不合拍。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的今天,这种状况就更令人担忧。”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研究课题。
一、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的更新,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愈演愈烈的考试却使教师、学生、家长身心疲惫。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这自然就引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开发个人的潜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
我国的《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精辟见解,不仅在我国,在西方古罗马的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可以通过互相教学而受益。帕克让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十九和二十世纪之交一直主导着美国的教育。帕克之后,杜威把合作性学习小组推崇为他著名的教学方法的部分,并被广泛应用。目前,合作学习已广泛运用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尼日利亚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
二、学生合作学习的现况分析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营造崇高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学生是我们课堂中的主体,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在当今社会,信息高度爆炸的时代,我们非常明确的了解到我们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巨大的挑战。那作为教学,其组织必然要跟进社会的发展,要适应当今多元的、多变的、双赢的组织模式。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应以集体授课为基础,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和个性化的统一。但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以集体授课为主的班级授课成为小学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的制度虽然在知识点传授方面有容量大、时间经济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小学生的动手实践,特别是在需要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上,普遍存在着老师讲的多,学生看的多,做的少的尴尬境地。自然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它是诸多科目的一个桥梁,也是诸多科目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所以对于自然学科来说,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在自然课上更多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观察等一系列的科学学习活动。所以如何利用这短短的35分钟来达到最佳的效果?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然而,目前的现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忽视合作。主要原因在于:
1、现在的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家中对孩子的教育主要强调竞争。
2、学生比较注重个人感受,比较忽视他人的感觉。
3、在家中,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学习如何正确跟同龄的孩子进行合作,自我意识很强。
4、因现在的学生个人能力都比较强,都比较自信的认为依靠自己就能单独完成任务。
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对于合作学习不能投入,无法体会到与他人在合作中能使工作或者学习的效率更好更高。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合作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来调节好学习中的矛盾冲突,让学生学会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合作学习的分组形式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分小组学习比较能体现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我在实际教学时通常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组。我把他们分为 “手拉手”、“团团坐”、“pk大行动”等形式来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1、手拉手形式
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的座位可能比较多采用的形式是稻秧式的,在实际课中,不可能去换位置等行动来进行一定的布置,那就需要教师来进行一定的调节,比如让同桌的学生进行“手拉手”的合作学习就可以进行小范围的有效的学习。还可以让一些学生来帮助其他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
如在科学与技术第四册第一课《我们的身体》一课中有这样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人的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本课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观察并了解人体的四个部分后,把重点放在了动手实践活动上,即用小棒、纽扣等材料摆出人体的姿态。这个教学环节就可以灵活的采用手拉手的形式来进行,因为学生在制作人体的造型时,都有比较大的想象空间,可以让其独立完成,又可以借助同桌的效应,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引导学生实践时,考虑到如果先让每位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就会“扼制”其他学生的思维,从而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我就先让每个人设想各种姿态,先动手摆一摆。学生在摆放的时候,我建议学生们和同桌一起,或者找好朋友,一起说说、讲讲、做做,如果自己遇到困难可以和同学一起商量,而且制作快的同学还可以帮助慢的同学。学生有了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就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作品呈现的内容是多样化的,这又为“手拉手”创造了条件。这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呈现的作品姿态万千:有倒立的,行走的,小朋友做操的、跳舞的、手拉手的,机器人的,还有的给小朋友穿上了衣服,个别学生还进行了整体设计----摆出了一幅画,太阳、小草、小动物、做游戏的小朋友等。然后我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刚才摆放的是什么姿态,但这里只说名称,不具体展示。因为即使是相同的名称,其形态也可各异。让每位学生通过学习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空缺。这样使学生们的潜能得以开发。
2、团团坐形式
在这个形式中,对学生的座位安排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安排四人一小组,面对面坐,这样的安排比较适合讨论及实验、制作的要求。同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要求,也可以很及时的改变座位的形式,进 行比较丰富的演变,比如像圆圈形、半圆形、马蹄形等。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中讨论、制作进行合作学习。
例如“做小车”这个活动其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小车和动手制作一辆车。
按照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要求,在一课时内既要了解车的简单发展史和用途,又要做一辆小车,由于材料和工具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时间和制作工艺的要求很高,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而且时间是很紧张的。
我在教学中就采取团团坐的合作学习方式,先让学生了解车的构造、用途、发展史及补充更多的课外知识后,然后提出要求----造一辆形状、大小、用途等不同车。至于用什么材料,什么工具,就要根据造车所需自己去准备。
由于做车前对车有了初步的了解,且要求日常生活中去观察,以及大量的课外知识等,学生就可以通过团团坐的形式,首先来进行讨论,自己知道有什么车。然后来探讨小组内进行何种车辆的制作。最后四人分工进行合作完成。
与此同时,由于做什么车,准备什么材料,这些事情,都分别让不同的学生来进行角色定位,这个过程得以顺利地完成,学生们自主性得以培养,综合能力得到了考验。
3、PK大行动形式
我在教学中的PK形式主要把班级中的学生分割为两大组的,形成对立的打擂台的形式。在教学中两个小组的活动可以是针对一个科 学实践的不同看法,也可以是对于不同课题的研究成果的看法。在形式上,可以是男女分、班级人数的对半分,也可以是让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是跨班级的以班级单位的形式来进行。这个PK行动,主要是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在语言和知识方面都有一定的积累,而且高年级学生,对于擂台形式的比赛比较感兴趣,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辩论学习兴趣。
在五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自然教材第十册中的恐龙这一章节,比较感兴趣。教学时,我先指导五年级学生先进行一定的资料搜集增加他们对恐龙基本知识的了解。学生先从网络上及自己所阅历的书籍中,查阅到了很多的相关知识。许多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产生了一些想法,我就先让学生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初期的小报制作。以班级和班级的形式来搜集恐龙不同的知识,看哪个班级搜集的关于恐龙的主题内容比较全面和有趣。这样的比赛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师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引导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且大多数同学是独生子女,缺乏合作意识也不知道该如何合作,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指导的方向。合作学习不仅要从形式上进行一定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质内容中要有所表现。要在实验、探究和讲授等这些平常而又扎实的教学中体现出来。
比如一年级在教学影子这一课时。首先教师要讲清楚概念,影子是么形成的?影子是怎么样的?然后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可以针对 一年级的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利用铅笔盒、塑料片以及自己的身体所产生的影子观察他们的不同点,学生边玩边学。在教学中,因为几个人的合作,影子有所重叠,颜色有一定的区别,这就为下一环节,影子的浓淡做了很好的铺垫。
再比如五年级中对于紫甘蓝的颜色变化,来分辨酸碱性的实验,可以让学生采取团团坐的形式,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便于引导学生更多地是注重实验讨论和实验操作时的交流,以达到更好的互相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碰到问题。在进行实验时候,可以由组长来合理分工,如四人编排一个小组,二人加工研磨紫甘蓝,另一人可以对需要实验的材料有所准备,还有一人可以进行实验的记录。这样不但节约了有效的学习时间而且学生也明确了自己的分工。这样的学习效果比一人独立完成效果要好,学生也学会了如何与人协作来完成自己的工作。
在二年级有一课教学是了解植物的结构。我先让学生在学校中进行植物的观察活动。这时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分散,教师也不可能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我就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如几个小组进行一定的竞赛学习,相互PK看谁发现学校里的植物种类多;也可以进行手拉手式学习,让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有机的穿插,以便他们能更好的进行交流和帮助。
五、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
在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过程中的行为与效果。还要关注评价学生个体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和协作情况。我们可以依托学科活动手册册每个章节后的互评和自评栏目,让学生在课上,来进行一定的评价。在自评中,可以对自己做出事实的评价,更好的表达出自己对于这个章节所了解的知识。在互评中,更多采用小组的形式,因为在平时教学中,较多是采用稻田式的教学方式,我们不可能在每节课上进行位置的调整,那就需要创设一个环境,让合作学习的同学进行讨论,根据具体要求来评判别人。因为只有合作学习的同学会比较了解对方在课上得表现,做出比较合适的判断,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欠缺的方面。六.合作学习的优势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习中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与他人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最后的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在提高学习能力与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团队合作意识。也有助与教师弥补一个人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通过合作学习,让教师在课堂中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实验、及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好的理解科学实践中的问题,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多方位互动,使师生共同进步。
七、问题与对策
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主要为以下几点:
首先合作学习的评价既要考虑学生参与活动,达成合作学习目标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使认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既要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注意到个人在合作活动中能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作用及进步的幅度。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是简单的、几个学生通过座位的改变而称之为合作学习,更不是几个小脑袋碰在一起讨论就是合作学习。教师要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的目标、方法、活动等实质性的内容,第三,不要单一化的让学生只重视合作,而忽视了个人能力的培养,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自己的个性发展、能力发展而忽略。
合作学习是小学自然学科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手段,也是让学生学会在集体中如何来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同时也让学生会会了如何与人沟通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更多彩的世界。
参考书目:
1、王坦:《合作学习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
2、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年版。
3、《面向21世纪上海市小学自然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
4、邓小丽主编:《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解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生物课体验磨练堂探究性教学与高考备考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与高考备考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生物组 张辉华
新一轮的课改的锋芒十分明确地指向学习方式这个触及到了教学领域灵魂的问题上。如何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如何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如何加强生物高考备考研究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参观学习湖北一学校期间,该校领导的报告中,有一点深深地震撼了我:该校的老师人人都将成为研究高考的专家,整个学校的老师研究高考的氛围非常浓厚;该校的学生在组织设计课外活动或一些专题晚会时都与相关学科知识紧密相联。我想:学生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已经悄然改变了他们传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这也是为高考服务的。该校的一些高考备考策略目前已经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不得不令人深思!1 探究性教学与高考备考的关系 1.1 探究性教学的概念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高考服务,更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1.2 探究性教学与高考备考的共性
有人说,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改的产物,而高考备考则是强调传统的应试教学,所以两者是对立的,不应该同时出现。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理由有如下:首先,新课程非常重视课堂“三维目标”的落实,其中的“一个维度”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只是在新课程中倡导通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来获得双基。而传统的应试教学是以“双基”为本位的教学,从学习角度讲,即重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重结论,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高考的命题方向也是在双基上逐渐增加权重。所以,两者的发展目标具有统一性。其次,教师实施探究性教学,旨在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对象是学生;教师研究高考,而最终参加高考的对象还是学生。所以,两者具有一致性。2 备考理念的转变
《考试大纲》由考试中心编写,主要依据是新课标,逐步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能力要求。所以,如果光谈课堂教学,不联系高考,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将会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所以,进行探究性教学是高考备考中的重要策略之一。2.1 高考落实新理念,课堂教学早体现
当我们还在担任高二教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上课有利于学生高考? 答案是我在一进入高二生物上绪论课时,就采取了探究性的教学理念,并撰写论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理解生命》在《生物学通报》上发表。如何将探究的理念转变为我的教学行为悄无声息地贯彻在课堂中,这是我设计每一节课始终追随的灵魂所在。如果感觉课堂不满意,则及时撰写教学反思。我曾撰写了一篇题为《一节仅侧重于两个维度的市级研究课的反思与改进》的教学案例,这是对一节颇不满意的原课堂设计加以修改,本教学案例获浙江省一等奖。
2.2 高考落实新理念,撰写教辅早准备
学生应该选用怎样的教学辅导用书可以更加有效地备考?为此,我参加了黄冈市教学创新课题组,参加编写《黄冈高考兵法·生物》、《课时详解随堂通·高三生物》、《教材精析精练·理科综合》等高三复习用书。
2004年秋,生物新课程首批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实施。当时面临的问题是配套的教辅资料严重稀缺。本人获得了参与撰写《高中新课标教材精析精练·生物必修1、2、3》三个模块的资格。这套书的每一节都分6个环节:观察与讨论;学法建议;潜能开发;体验探究;学力测评(双基复习巩固、综合拓广探索);学习延伸。期间,我还不断总结整个章节复习的策略:《新陈代谢的命题意图、高考走向及复习建议》、《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章的命题意图及解题启示》、《生命活动调节的命题意图、高考走向及复习建议》、《生态学难题的命题意图及解题启示》等文章都在报刊上发表。
通过对教学辅导用书的编写有关复习经验的总结,为高三的高考复习和对新老课程高考的变迁的认识起了重要作用。3 备考方法的完善 3.1 研究高考试题
高考试题更加重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这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学生的科学素养包含的因素很多,但从目前高考还只是一种书面考试的角度看,实验与探究性的试题无疑是最能够考查考生科学素养的。试题突出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加强考查科学素养的要求。浙江省近5年的高考实验题总在回避高中《生物》全一册的5个实验,但今年选择题第4题涉及了还原糖鉴定实验,浙江省近5年的生物非选择题都是一道非实验题和一道实验题,而今年两道都算是实验题,第30题是实验分析,第31题是实验设计、分析和评价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很好体现了“理解所学实验、实习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具备验证相关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性研究。”特别是31题的⑵第一次出现了探究性试题,这是当年考试大纲增加的内容。
高考结束后,我继续研究2007生物高考的每一道题。撰写《生物高考试题解题详析、题型特点及命题趋向》。统计2007-2000年浙江卷生物高考实验设计情况,试题分别从探究性实验的研究的问题、作出的假设、实验材料和用具、实验步骤、设计表格记录数据、预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7个环节进行分类归纳研究。然后通过纵横跟踪比较法,得出浙江历年高考中的尚未出现的生物实验题的命题方向。
新课标的理念如何在高考得以落实,这也将是影响高考改革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07年我们重点研究首批实施生物新课程的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省的理综或生物单科高考试 题的命题方向与新课程教学方向。通过对各省高考试题的连续性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横向比较试题的动态发展,同时还可以纵向预测未来一年高考的命题方向。3.2 解读《考纲》
解读《考纲》,首先要通过跟踪比较近两年《考纲》考试范围变化,特别在“说明”栏中明确指出一些不作要求的内容,高考复习是就不必展开甚至不讲。其次要通过跟踪比较《考纲》中能力要求的变化。第三要关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要求。
生物实验复习备考策略,我纵观近几年的理综(生物)试题发现:拉距离考能力,非实验题莫属,“得实验(分数),得理综之天下”。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务必要逐渐渗透探究性实验原理、技能、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我曾作如下尝试:通过一道典型性的探究性实验题(经改编)→学生读题以后似曾相识,尝试解答→提供参考答案→暴露解题缺陷→总结审题的四个要素、建构实验设计的基本框架、熟悉解题的一般规则。这在实验复习备考在时间规划和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3.3 编织网络
目前高考基础题仍占相当比例:易 30%、中 50%、难 20%。但发现30%的送分题送不出、得不全。我认为关键在于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不够落实。所以自从担任高三教学以来,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构建有效的高考复习对策? 通过对近几年理综高考考纲中的命题指导思想的修订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和编织有效的高三复习网络,把每课时分为:考点明细、概念建构、重点分析、知识拓展、能力提升、真题感悟六部分。逐渐形成了教师首先跳进题海,把握十年高考试题的脉搏,然后让学生跳出题海,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高考复习思路。4 备考信息的获取 4.1 聆听高考专家的报告
我参加了由浙江大学继续教育中心组织的浙江省2007年高考复习备考信息报告会。听取了北京市和浙江省的特级教师的报告,使我课题的少走很多弯路,研究方向更加明确,研究内容更加具体。
4.2 高考阅卷的反馈信息
在参加浙江省高考理综阅卷后,了解阅卷组老师对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标准的进一步细化与解读,把这类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这无疑又在高考备考策略方面锦上添花。
总之,通过编写新课程的系列教学辅导用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性素材,领悟新课程的编写体系,便于更好地进行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积极开设研究课并及时撰写教学反思或案例,有利于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对高考和各省市高考试题的研究,逐渐调整备考理念,打破了传统的高二只是课堂教学到高三才是高考复习的思路,形成了高中两年的生物教学第一个指向都是高考的创新思维。构建有效的高考备考策略:首先,仔细解读并内化每年生物学科《考试大纲》的知识和能力条目,正确把握高考命题的动态变化。其次,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纲纲结合:《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纲本结合:《考试大纲》与《初高中教材》、纲题结合:《考试大纲》与《高考题集》。第三,充分考虑影响今年高考命题的因素,如对当年试题的评价;自主命题的因素;新课标的因素;考试自身的因素;命题人员的因素。第四,明确高考备考的基本原则是:通过高考复习的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的不变,应对高考试题的万变,最终达到复习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 科素养、思维水平、学科能力与智慧的目的;具体原则是:基础、系统原则,精选、综合原则,思想、能力训练贯彻始终原则,稳扎稳打原则,确保在150分钟内考取最大的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