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子女教育心得体会1
浅谈子女教育的几点心得体会
2010年8月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相信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希望,子女是父母希望的寄托,子女的健康成长凝聚着父母的心血和汗水,也印刻着父母的教育和影响;既是父母的良好愿望,更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初为人父开始,我就不断的思考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著名教育家宋庆龄曾经说过: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反思一下我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认识到虽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尚有许多不足。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我教育儿子的几点做法,谈不上是经验,仅仅是一点具体体会。
一、为孩子营造一个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
家是孩子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从小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能够使孩子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从而有利于人格的健全。当我们夫妻吵架时,儿子感到非常害怕,晚上经常做恶梦。现在我们几乎没有在孩子面前吵过架,努力营造家庭气氛,避免使孩子产生恐惧、自卑甚至厌恶的心理。不管工作多忙,节假日等休息时间,我经常带孩子去公园、博物馆、动物园等地方玩,一家人尽情的享受天伦之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机会到远一点的地方玩,不仅可以开阔他的眼界,还可以在旅游途中增长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总之给孩子一个安全、舒适、温暖的家,是教子的第一步,让孩子从小就树立一种观念:家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
二、父母应做出表率,给小孩树立一个认为值得他学习的榜样
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单纯依靠父母的口头教化或规定,可能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理想目的,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作为人,也是这样,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将造就出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应该给小孩子一个好的榜样。
三、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一个快乐的童年能够成为孩子一辈子的美好回忆和人生财富,作为家长不能只强调学习而扼杀孩子的天性,相反应当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必要时候还要加以大力支持和引导。
四、注重品德教育
目前我国学生的应试教育现象比较突出,在升学的压力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品德方面的教育。可以说,一个人的人品如何,不仅关系到别人对他的评价,更直接影响到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发挥。因此必须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借此也可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代独生子女的通病。
我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感恩,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我时时处处以身作则,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感。
五、努力增强小孩子的时间观念
有些家长认为小孩子的时间太少了,除正常的上课时间外,既要完成家庭作业,又要学习一至几种特长,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同时将小孩子也拖得非常辛苦,但实际上,并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时间的安排上不合理或者把握不好,为了保
证我小孩子既不影响作业及其他学习的正常完成,又能保证他有一定的时间施展小孩的天性,因此我和他妈妈专门为小孩设计了一个时间表,时间表的安排中既有作业时间、玩玩具时间、英语学习时间和观看电视时间或者外出玩耍时间,并规定他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某项作业,同时要求他早睡早起。我们在小孩的学习与休息时间安排上考虑较为周全,应该是能满足寓学于乐的一种时间表。
六、学会与孩子沟通
现在的孩子,具有非常强烈的叛逆心理,这个时候一定要学会与孩子进行适当的沟通,沟通的前提是自己首先要进行换位思考,也要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而不是板起面孔,一味的施以高压政策。但必要时还是要采用的,毕竟他们现在还小,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单一。
我儿子从小就贪玩,爱闹、倔强,精力旺盛。我主要采用的教育方法是,首先,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避免因管教太严,与他性格不对劲而适得其反。再次,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坚持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掉自身的毛病,逐步走向成才之路。
七、培养小孩良好的学习观。
良好的学习观念是很重要的,要使小孩从小就知道他到底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我反复告诫他,考试成绩并不能反映你的全部知识,你不能只为了考试分数高而要认真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能多学习一些知识、多掌握一些本领而读书。
八、注意适时地辅导小孩学习。做家长的,无论你工作是否再忙,只要你在家,就应该每天至少花费20多分钟的时间陪同小孩一起学习,一起学习有三样好处,一是可以增强小孩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感,二是不会给小孩一种反向思维心理,三是可以随时掌握小孩学习的知识结构与掌握力度。
九、需要改进的地方
其实回想起来,作为父亲,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有的时候过于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而无形中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小小年纪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负担;有时候因工作繁忙而实在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陪孩子玩,不能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而使他感到孤单寂寞等等。既然认识到了不足,我想就应该尽我最大的努力加以改进。
以上是我对子女教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点,相信每个家庭也都有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在这一点上,我需要继续学习和借鉴其他家庭有关子女教育的经验与方法。所有这些努力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够使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
第二篇:1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出现的新名词。农民工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农村,其中大部分人,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支撑子女入学的费用,在心里上更缺乏融入城市文化的足够准备。目前,在某市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有3万多人,在市区60多所小学中,绝大多数或多或少地接收了在当地打工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从统计情况来看,农民工子女入学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以及市内新建小区附近,这些区域的学校基本上是校校生源爆满,班班拥挤不堪。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1.1低收入“高学费”困扰就读
目前,我国将近2000万流动儿童,某市3万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流动儿童,9.3%的孩子处于辍学阶段。虽然国家有明确规定,办公中小学要建立完善的保障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机制,但真正要到办公学校上学,对农民工子女来说,还是一个奢望。据了解,现在某市16所定点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小学,都是根据地域特点、农民工人数分布科学建设的。但某些地区的农民工仍然有“高学费”的困扰。据调查发现,长期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全家一起流入城市,家庭计划生育情况差,几乎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凭很低的收入在城市中生活,过日子都是相当困难,怎么能支付起孩子的学习费用呢?王某,现在某小区附近开一个杂货铺。他家4个孩子现均就读一个定点学校。以前,4个孩子都要按规定缴纳学杂费和借读费,全家一年的收入甚至无力应付孩子的读书费用。王某介绍,他家的收入一个月一千三四百元左右,除去每月280元的房租费,余钱1000元左右,这1000元要维持一家6口人的生活,还要交4个孩子的学杂费、借读费。现在虽然免去了一些上学费用,但是物价上涨,生活费用越来越高,到紧急的时候还是不够维持。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环境大有改善,生源日趋上升。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给与了一定的优惠,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保证困难家庭子女不因经济贫困而失学。但是,在城市上学所需的必需生活费用相对农村高出很多,这对于经济能力不强的农民工来说,是一定的考验。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这一切在家长羞涩的钱囊面前都成为了奢望。尽管许多城市的主管部门都在承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但现实是,很多农民工子弟仍处于无学可上的“漂泊”状态。
1.2生源质量的差异化考验学校的教学工作
农民工子女来自各地,整体素质普遍没有成立学生好,来城市读书后,给学校、老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一些额外负担。首先,部分农民工的居住点经常变动,这给他们的子女接收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中间转学、中途回家等情况频频发生,大量的学籍变动打乱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另外,接收学校还要承担一定的安全责任,如:接收学校在不明确学生真是去向的情况下无法确定该生是转学、退学还是其他。其次,教学老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此类学生的素质差异。有些学生不会输普通话或说得不好,难以和老师更好地沟通交流,教学无法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自卑,难以融入同学之中;有些学生在家乡读书时没学英语,老师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给他们来练听力,默写单词。学生整体素质差,行为习惯差异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每个学期班主任要走访无数个家庭,了解家庭生活及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这些差异,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更多的教育、训练,才能使他们和城里的孩子走在同一水平线上,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会导致城里孩子趋向于那些不好的行为习惯,造成不良好后果。另外,农民工子女进入一个新环境读书,心理上也会有个调整、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老师多关心、多帮助,使他们尽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
1.3自卑的心理压力影响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
一些经过种种努力已经进入城市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当他们的父母把他们送进校
门时,问题也接踵而来。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农民工的孩子都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父母的积极引导和良好的监督,他们的价值观就有可能错位,甚至造成人格缺陷。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要让他们正常成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经济、地域、文化上的差异首先就让孩子们的心理筑上一道城堡。将会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于社会来讲也是极大的隐患。因此,不管对于社会还是个人,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都需要各方面的帮助和关爱。城乡两地孩子之间是存在隔膜的,这种隔膜也不容忽视,然而,这种隔膜和孩子无关。但是,农民工子女以深刻感受到城市里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和这种差别的难以逾越,长期在边缘状态生长,将扭曲他们的心理,加深他们背起实感和对立感。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不是城里人对他们的恩赐,而是他们固有的权利。
2农民工子女教育困难的原因
首先,农民工收入不稳定且较低,生存状况极为不易。农民进城后,主要从事小商品买卖,有的工作稳定,如农贸市场的业主、小吃店店主等;还有的工作和收入不稳定,如三轮车夫、各种建筑工地的民工等,他们的收入普遍较低。流动人口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占1/4。这样的低收入,维持温饱问题已属不易,在子女教育费用上往往力不从心。
其次,许多地方在原来计算经济发展总量和规划社会教育发展事业计划时,基本上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但是农民工带子女大量涌入城市。这无疑就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再次,城市人对农民工进城数量的担忧。城市人已经习惯于单身农民工在城里就业,从事险、脏、累的活,他们只提供廉价的劳动力,由于没有子女和家庭的负担,城里人不必担心它们留在城内和城里人分享城市的公共福利与资源,也不用害怕城里出现大量的贫民窟,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家庭在城市定居,无形中给城市的教育资源带来压力,造成城市人在感情上无法融合农民工子女教育。
3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贫困让许多农民工子弟不读不提前品尝人生的艰辛和不易,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本来就崎岖不平的求学路更加艰难。我们应该让同在蓝天下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的少年儿童一样,共同沐浴阳光雨露,共同茁壮成长。
3.1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首先,是要认识到教育是“全民教育”。温家宝总理曾经强调“中国有两亿多中小学生,其中80%在农村。中国已经提出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杂费。同时,积极解决成千上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上学问题,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应有任何外来不公正的歧视、限制与束缚。我们要消除对农民工的偏见,让农民工的家庭生活在一个平等的环境里。
3.2结合各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
根据各区域人口的变化,结合各区域经济的现状,对教育资源重新配置。合理安排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减少繁琐的入学手续,让每一个农民工孩子都能顺利入学。同时农民工自己也要克服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思维,在为子女选择学校方面尽量避免集中某所学校就学,适当分流生源,防止入学学生扎堆现象的发生。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对学校重建、兼并、功能转化等,增加和扩大达标的教育资源,满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进一步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我们全方位的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使其完全融入社会教育的秩序内。、3.3大力扶持重视农民工子弟定点学校
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利的措施支
持农民工子弟教育。因此,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府在每的财政预算中增加对农民工子弟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定点学校的硬件改造和日常教学办公支出;派遣一批品学兼优的年轻教师到农民工子弟定点学校教学;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创新农民工子弟教育的办学方式,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办学,改变目前办学体制的单一性;平时要加强新闻媒体对农民工子弟教育工作的宣传,使全社会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3.4强化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观念,关心农民工子女,对于农民工子女沟通
当前,有云农民工子女入学较难,部分农民工长生“畏难“情绪,有些农民工送子女入学不积极,有些农民工送子女入学时对学校采取消极的应对措施,给学校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努力改善农民工入学环境的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也保证基层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另外我们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必须对他们进行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增强他们爱国、爱乡,爱家之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社会有用的人才。
“同在蓝天下,共同进步成长。“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而我们也相信城市流动的花朵的绽放,也会使春意更加盎然
关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农民遇到了种种问题,其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其子女受教育问题。本文 就此问题探讨其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政府应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保障机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从法律上加以保障,实现农民工子女得到公平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户籍制度; 法律保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项城市迁移并在城市中就业生活,成为了农民工,据劳动保障部的资料显示:我国现在流动人口1.2亿,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占90%,约有一亿多人。大量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农民工虽然在一定时期内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工家庭的经济利益带来好处,但也遭受了种种问题,其中其子女受教育问题却成为他们的大难题。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现状
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一般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有学能力的流动人口。他们随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进城以后,一是借读公立学校。这是城市农民工最希望、最愿意接受的形式,但其家庭得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目前进入此类学校的人数不是很多。而是进入正规民办学校或私立学校(贵族学校)学习。这类学校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得到政府部门的批准,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也高,与公立学校不相上下,但进入这类学校需要农民工家庭较高的收入支撑,一般农民工子女只能望而却步。三是进入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开办好的学校,如在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中,这类学校由政府批准建立,其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往往高于农民工子女流出地的公立学校。少数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甚至和当地的公办学校水平相当,由于缴纳费用比较低,打工子弟学校成为很多流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解决流动少年就学问题的一种主要形式。最后一类也是重要的一类就是非正规农民子弟学校,这类学校往往被视为“非法“,它们尽量避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视线而成为”地下“学校,这类学校广泛存在于众多的大、中、小城市的城乡
第三篇:关于子女教育上的心得体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自人类文明诞生至今,无限存在的永恒课题。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子女教育上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子女教育上的心得体会一
我的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中最关键的就是:家长特别要注意孩子身上一些细微的变化,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帮助和教育好孩子,使之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成长。
我的女儿现在读五年级,从她出生到现在,我们努力做到科学施教,尽量营造家庭的民主氛围和轻松环境来对她进行教育。目前我们一家人感情融洽、沟通良好,孩子健康活泼,茁壮成长。看到孩子在学习中有不错表现,做父母的感到无比欣慰。这些年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有着十分深刻的体会。下面就是我的教育孩子的心得。
一、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我们夫妻二人都是老师,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学生的许多缺点是能够在父母身上找得到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子女还要先约束好自己,规范好自己的行为,这样子女有一个好的榜样,不必我们家长有多少说教,子女也会跟着去做。所以我们应该用良好的环境和榜样去影响、熏陶孩子。小孩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时常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模仿身边的人或事物,因此,家庭的生活环境、家长的榜样作用便是一种“无声的教育”liuxue86.com。我和我爱人从不打牌或打麻将,休息的时间看看书和电视,或者上网查查需要用的资料,还买了许多古今中外历史经典书,如《四大名著》、《百科全书》、《成语故事》、《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选》及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英雄人物传记、科学家传记等等,爱人还喜欢国学方面的书,女儿有时也跟着学一些,我们有意培养女儿“与书为友”的习惯,这些好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她人生的发展是有益无害的。
二、积极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
小孩在读书期间,老师的作用是相当大的。非常幸运,我女儿的老师是非常负责的好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很受学生欢迎。作为家长要多与老师联系,关心孩子在校表现,和老师探讨孩子的不良习惯,有错误能够及时的纠正。这样老师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你的孩子,更有利于老师从孩子的个性出发,寻找一种更适合这个孩子的教育方法。正因为这样,我们要经常教导孩子尊敬老师,认真听从老师的教导,“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正是老师的伟大之处。
三、培养孩子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被培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更别说知道感恩了。在家里,我们有意识的让女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七岁时让她单独睡一个房间;八岁自己会洗头洗澡;晚上单独在家,写完作业后再看一会电视,到了时间会自己先睡;会主动帮忙洗碗……除了正常的零花钱之外,我们很少给她钱,因为从小她就没有乱吃零食的习惯,她要买什么都会事先征得我们的同意。有时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说大人在外面工作有多么辛苦,赚钱是多么不容易,这样孩子自然而然知道珍惜,懂得感恩了。此外,在打扫卫生时,可以叫她负责收拾自己的房间,大人则负责其他地方。一方面让她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另一方面也培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可以赢得孩子的敬重,从而更加珍惜为她所做的一切。
四、学会换位思考,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女儿读一年级时,年龄比一般人要小一些,刚开始什么都不懂,还不知道读书是怎么一回事。语文成绩总要比别人差一点,数学还曾经考过不及格。作为家长,当时我们很着急,但却没有责备她,也没有额外布置课外题来强迫她学习,更没有规定她考试非得考多高的分。而是从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入手,提醒她上课要认真听,不能受同学的干扰而影响听课,放学后首先要把作业独立完成,有问题先查字典,不要依赖父母的辅导,就这样一步一步,潜移默化,成绩逐渐在提高,从三年级到现在每年都是三好学生,数学还经常考满分。经常听人说小孩在周末要上辅导课,还要学习乐器或舞蹈,学了之后每天还要练习,这样孩子几乎就没有休息和放松的时间。在我看来,除非小孩自己非常乐意去学,如果强迫的话,那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挖掘孩子的潜力。孩子比较小,天性好玩,要保证孩子有充裕的时间去玩和放松,去做自己欢的事。我们曾经带过女儿去学二胡,后来发现她对此不感兴趣而是欢绘画,于是就放弃了二胡,她坚持学习绘画直到现在,并且乐此不彼。
五、与孩子进行沟通,注意恰当的奖惩
注重与孩子日常交流,帮助孩子克服缺点。从细微处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帮助孩子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并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表扬和鼓励进步,批评和纠正错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保证孩子健康成长。我们非常注重与孩子的交流,每天都与孩子聊一聊学校发生的事,从她的讲述中就能够发觉她的进步或问题,有进步及时表扬,有错误要严肃批评,但表扬与批评的尺度应该把握好,最好不要用物质和金钱,而以精神奖励为主。不光如此,更要全面了解与小孩经常在一起玩的伙伴,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发现交往密切的同学之中有行为习惯不好的,要教导她不能受别人坏习惯的影响,并且要注意与这种人保持距离。
子女教育上的心得体会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自人类文明诞生至今,无限存在的永恒课题。她延续至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日,仍是我们无法回避.异常重视的问题。
“人生如梦,人生苦短”,父母一生中应完成的任务,起来不过区区两件,一是在社会中实现自我,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教育好自已的后代,完成自我延续的重要部分......教育孩子,从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到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每一位家长都任重而道远。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多能力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
家庭教育既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又是一项异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家长有个方面的知识和见识,而且要求家长懂得怎样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求知.交友.做人.自我修养等各方面获得良好的教育,促使孩子把潜力完全发挥出来。
教育孩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情,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是普天之下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这种心愿从小处看,可以成就一个人的骄傲与辉煌,从大处看,可能造就一个民族的自豪,甚至成为一种文明与进步的代表。遗憾的是,就一些父母而言,望子女成才的心愿却很难实现,下面就我个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爱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做父母的要爱孩子,也许你会说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爱自已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爱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认可,我就常常给我调皮的儿子一个个亲切的拥抱,一个个浅浅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件件小小的礼物,这会使孩子很自然的感受到父母给予他的爱,也增强了他对父母的信任感,所以我们家长都应该用爱心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父母与孩子良好的沟通的前提是倾听
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要诉说的一切,哪怕此时你在忙.再累,也要专心致志地倾听,不时地询问孩子:“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上课时你对自已的表现满意吗?今天你的笑脸又增加了吗?每当我这样问儿子的时候,他总是十分兴奋的向我汇报一切,当他说出自已对事情的看法时,我也会尊重他的意见,与他商量办,给了他足够的信心和自信,我认为这对培养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学问。
三.鼓励孩子敢于迎接挑战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学习上我常鼓励儿子说:你太棒了,真聪明这么难的知识你都能答对,妈妈好佩服你啊,他一听就很高兴,而且还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当他遇到困难时,我不断地给他打气,此时我也会和孩子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他,也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四.教育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
在人的一生当在,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苦难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不幸和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铸造人的坚强意志,成就充实的人生,苦难是人生的一位良师,他能教给孩子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
五.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针对发生变化的客观形势运用自已的智力等诸因素进行自我眺控.自我改造.实现主观与客观相融,从而保证实践活动正常进行的能力,自古以来,它就是求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今天人类社会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时代,需要人们更强的适应能力,谁的适应能力强,谁就能生存下去,就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能迈下成功的彼岸。
六.与孩子一起阅读书籍
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能感受到爱及温暖,有时更甚与对书本身的兴趣。
七.表扬是塑造好性格的妙方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好性格,八.父母冲动的行为会让孩子性格逆反
父母应该认识到,逆反是青春期孩子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父母应该冷静处理,不要总和孩子“顶牛”多和孩子沟通,这样才能逐渐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九.学会宽容和忍让
宽容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能够宽容和忍让别人缺点和错误的人,确实是一个高尚的人,这样的人,便是人世间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宽容更是一种能力,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宽容伤害自已的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的时候,仇恨就会被挤出去,我们只有不断地用爱来充满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才能让仇恨没有容身之处,宽容不仅需要广阔的胸襟,更需要很高的智慧。
十.遇事允许孩子申辩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父母喜欢那种腑首帖耳“听话”的孩子,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父母能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十一.避免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要
作为父母不要整天盯着孩子的分数,做孩子分数的晴雨表。孩子得了高分就心花怒放,得了低分就心灰意冷。弄得孩子整天心情紧张,诚惶诚恐,无心学习,父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品德培养上,放在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让孩子将来即使上不了大学,也能够自食其力。
十二.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如何教育的父母
家长总爱将教育孩子当成风筝,任其高飞,线绳终端不离手心才踏实,而孩子却愿当只小鸟,渴望飞翔,家再温暖,也总是孩子练飞的首站,而不是他飞翔的天空,不能将其终生关在小天地里,家长的双手不是用来使劲捆绑孩子手脚的,而应该是用来磨练孩子翅膀的。
子女教育上的心得体会三
家长如何教育和培养好自己的子女是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最后上大学,都是人们谈论的中心话题。父母们、祖辈们往往围绕着某一个孩子来安排全家人的生活,这已是不足为奇的事了。
时代变了,生活环境优越了,加上计划生育,一家只有一个孩子,谁不呵护,谁不疼爱呢?这也无形地让孩子们产生了自我优越感,哪怕有些家长并不娇惯孩子,但社会这种现象也会影响到他们,孩子们也非常清楚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根据这些现象分析,当今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娱乐的项目多了,对学习不敢兴趣;生活的条件好了,不愿多吃苦;疼爱的人多了,听不进相反意见等等。因此,教育与培养子女是一件相当头疼的事。在此,我简单的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成功与失败所带来的经验与教训,也给其它家长们一个参考资料。
我并没有刻意把孩子培养得如何如何,但必要的关爱和教育并没有省略。首先是学会相互沟通,学会如何培养父女之间的感情,学会如何跟她谈心。不一定要谈大道理,在这点上有的家长误认为把大道理讲给孩子听就会有好的收效,其实未见得!孩子生下来天真无邪,高兴的事就爱听,不高兴的事就会引起反感,甚至对你产生隔阂,以致无法沟通。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认为我的孩子如果喜欢我、贴近我甚至崇拜我了,这就获得了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偶尔讲点道理她听不是不可以的,当然也不要得寸进尺,否则会全功尽弃。道理要讲得通俗易懂,只要她懂了就立即停止,若不然再重要的理也要舍弃。另外,孩子和父母融洽后,自然要提出许多问题让家长解答。凡是能解答的,家长一定要认真解答,如果让孩子失望了,她将越来越少提问,这时,隔阂开始产生,危机也就开始潜伏了。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父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父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父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他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适应。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们的汗水。
教育和培养子女的问题不是很快就能说明白的,它需要一个相当艰难、复杂、漫长的阶段,然后通过这个阶段不断地总结出经验教训,采取措施等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只要你一直不断努力、不断的付出心血与代价,正确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它就会有好的结果产生。
子女教育上的心得体会四
说起孩子,大概每个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与爱,当然孩子也带给了我们数不清的欢乐。孩子们一天天在成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如今的小小儿童,他们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父母这个学堂里也在不停地学习和进步,真不知道是我们教会了孩子还是孩子教会了我们?
孩子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智力开发,学习成绩的好坏。我认为,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社会道德;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即家庭教育。知识教学、智力开发这些一定要由学校教育来完成。即便家长懂得这些知识,可能不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和专业老师的方法相矛盾,所以作为家长只要做好家庭教育就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下面,我就对孩子的教育谈谈我的一些心得。
我的儿子今年8岁,就读于二实小三年级,他有值得我骄傲的地方:孩子发展比较全面,学习上进步非常明显,有一定的独立自主的能力,能主动学习;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爱心,能体谅、尊重父母,与小朋友和睦相处,知道劳动的艰辛,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粗心、爱玩电脑游戏、做事情慢等。
要说起教育孩子,我觉得谈不上有什么成功之处。但是,孩子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一个了略懂人事的孩子,这过程也的确是凝聚着我们做父母的一番心血。这其中也有不少困惑。下面我来谈谈我们家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心得。
一、“严”字当头,抓住小学关键期
大学者胡适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豪大豪杰,或者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现今社会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请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也多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严格教育,对孩子“错爱”、“宠爱”、把孩子惯得不像样,如对人没礼貌,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而由父母、爷爷奶奶代办,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做事磨磨蹭蹭等。例如,在我所认识的大学生、高中生中均出现过要父母给盛饭事件。我们绝对不要认为那是小事,我之所以称之为“事件”,是认为这种孩子“娇生惯养”、“自私”、“以我为中心”。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理能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树大并没自然直,反倒长成歪脖树。
我家教育孩子的宗旨:要求孩子知道理,明德行,成为一个正心、诚意的人。一切时,一切事正确引导,养成孩子明理重德的习惯,培养孩子要多为公着想,尽量断除自私自利的念头。要求孩子要有爱心,要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必须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可懈怠。争取成为德智体皆优的学生。
我家培养孩子的习惯采取“小时严、大时宽”。幼儿园、小学时期,孩子还比较听话,好管教,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时我对儿子以严为主。孩子只要小时侯养成好习惯,大了宽松一点儿也出不了格。这也就是关键期,任何教育都有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最为有效,如果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可能就差多了。小学阶段,它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
二、培养独立意识,使孩子不产生依赖思想
孩子一天天长大,但无论怎样长他们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处处都需要我们的帮助。其实孩子的能力经常是出乎我们想象的,关键是我们会不会放手让他们去做。大概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好像一夜之间孩子就会做些我们从没特意叫过他的事情,我们会惊讶:他怎么学会的?这就是孩子,只要我们肯放手让他迈出第一步,他们会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可能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让他们做还不如自己做来得轻松,但孩子一次做不好会有两次、三次,总有一天会做好!如果不让他去做,恐怕将永远做不好。我们在家尽量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大人盛饭、倒茶水、扫地等,现代社会交际能力也很重要,也要重视培养。我们一是鼓励孩子多和他人交往,二是交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
三、关注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沟通,当好慈祥父母亲,及时解疑答难,正确引导孩子
我们家庭和睦、幸福,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不和睦,对孩子的伤害往往大于大人,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容易形成不良性格和心理,缺少责任感和爱心,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肥沃土壤。同时,我家非常重视德育,会做人才会做事。德育我们主要从要求儿子不说谎、不要别人的东西、不乱丢垃圾这样的小事做起,德育内容也是随孩子的成长而变化。当然,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还有,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家长不能居高临下,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另外孩子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一般每天都抽出一点儿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作业完成得如何,学习顺利吗?有什么新鲜事,心里有没有不愉快呢?尤其在孩子遇到困惑、挫折及犯了错误时,及时与孩子沟通,予以正确引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同时,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人和事说起,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孩子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从而激起心灵深处无穷的动力。同时,爱玩是小孩的天性,我们从不用过多的课外培训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
四、经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和表现
家庭和学校之间要经常保持联系,保持一致,家长应当主动到学校去拜访老师,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态度,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态度,听课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等情况,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回家后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这方面我们一直做得不太好,有些事情幸亏老师及时与我们联系,才避免了在教育孩子方面走弯路及孩子一些不好习惯的养成。
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家对孩子的教育还做得很不够,而且一些方法还在不断地摸索,我们将不断地努力,汲取别人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与老师、家长们共同探讨,使孩子们能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将来能为祖国效力,为人民大众服务,做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人,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为人父母者,欲子孙贤者,不染恶习。要教育孩子做到勤奋刻苦努力的学习,将来能成为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材。为民造福;首先要做到对孩子进行道德的教育,知道理,明德行,教育孩子能成为一个正心、诚意的人。
贪婪痴慢,人心堕落要因。一切时,一切事要正确引导,养成孩子明理重德的习惯,培养孩子要一切为公着想,要使其作到断除一切自私自利的念头。要求孩子要有爱心,要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要做到爱一切的人事物,更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可懈怠。争取成为德智体皆优的学生。将来踏进社会,不为自己,为民造福。
教育孩子要立大志。人无志向就不能成大器。志向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所以我们家庭是经常督促孩子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要求孩子要立大志。明确方向,努力学习。精进不退,在家中,要求孩子作到“父母呼,应句瑗;父母命,行勿懒。”在学校要求孩子做到“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上课时要做到认真听课,要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一切作业,团结同学,要做到取长补短;在学校要争取多做对大众有益的事情。严格遵守校规,教育孩子力争做到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将来能为祖国效力,为人民大众服务,做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人,这就是我们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的纲领。
子女教育上的心得体会五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与学校教育是相互相存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与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凭感情、凭经验,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不当,子女普遍存在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这种状况怎么解决呢?我认为要让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应采取以下方法:
一、消除家长对子女造成的恐惧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有专家说道:“孩子避免失败的愿望比争取成功的愿望更强烈。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败,宁愿降低努力的水平。”这就是家长造成的恐惧使孩子失去主动进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长不要一看到成绩考差了,就来一顿“审讯”,甚至痛打,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长应对孩子的学习从过程去要求,这样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理想。
二、为子女建立自信心
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树立,来自于周围的人们的常识。做父母的都不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家长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子女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掌握一个度,绝不可越佾越疱,要留有余地。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特别是我们中职学生的家长,中招考试铃声结束的那一刻,孩子又将踏进另外一个台阶。当孩子中招发挥不好好,不能考上高中走进大学,开始他的另外一个学习生涯时,上一个好的职业学校、学一门吃香的技术,是为孩子开启幸福一生的另一扇大门。不管怎样,孩子年龄尚小。没有几年的校园文化熏陶,极容易让孩子走上堕落之路。
有的孩子不上学了,成天在网吧里面度过,虚度几年宝贵的时间。有的孩子走上打工之路,虽然眼前得到了一点金钱,却损失了孩子一生出人头地的机会。想想,三年后、五年后、十年后,孩子找了好工作。亲朋好友谁不羡慕。有人说,三十前,旁人因家长看孩子。三十后,旁人因孩子看家长。通俗的讲就是,一个人在三十岁之前是否被别人看得起,与其家长是否成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个时侯,家长有权有钱,别人就高看你的孩子。当孩子三十后,他是否有本事直接关系着别人是否高看家长。所以不管在任何条件下,只有为子女建立了足够的自信心,才能让子女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也才能为他们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原意听子女淡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长。
在教育子女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子女,冷漠子女,这样会抹杀子女的自信心,给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子女的成长和进步。
“让子女有出息”是家长永恒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种多样,子女的个体情况,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往往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心灵发生扭曲,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四、家长应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对人有礼貌,教他们怎样待人接物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影响非常大,这一点应引起家长的重视,说话要得体,办事要认真,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告诉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平时在家里给他们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当天的事当天完成,给孩子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许多,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平时应做到有一颗爱心,还要细心、用心、耐心。我相信只要我们家长能做到这几点,再加上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心,我们的孩子未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第四篇:优秀心得体会:子女教育心得
优秀心得体会:子女教育心得
孩子,是每一位父母心中的宝贝,我们都盼望着她们茁壮地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老师之外,父母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女儿今年6周岁半,刚上小学一年级,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是:
一、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
家是孩子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绝不能经常在孩子面前拌舌头吵嘴,那样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自卑甚至厌恶的心理。不仅会疏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在同伴之间还可能会出现偏激行为现象。给孩子一个安全、舒适、温暖的家,是教子的第一步,家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在这方面,我们是以实际行动让女儿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二、逐步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很重要
女儿从3周岁起上幼儿园,步入正规的教育系统,我们要为她的人生的第一步打好基础,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她一些优良品德,借此也可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代独生子女的通病。比如:给她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让她知道尊敬长辈的道理;告诉她帮助别人是件很开心的事,让她知道应该助人为乐;在和小伙伴之间嬉戏时要相互谦让等等。闲暇时,常和女儿做连句的游戏,我说上句:“妹妹摔倒了。”女儿连下句:“我马上把她扶起来。”……乐此不疲。
三、让孩子“自己来”,培养孩子的动手和自理能力
成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孩子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我认为孩子爱劳动良好习惯尤为重要。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勤劳的品德,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良好素质和各种能力。因此,在我女儿很小时,我就开始让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收拾玩具、穿衣、洗手绢、洗袜子、整理床铺等,当然,孩子干活常常不一定能够干不好,就此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只要孩子作出了努力,家长就要充分肯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孩子付出很大努力。
四、让孩子少一点压力,多一份轻松。在学习之余要注意让孩子适当放松,每晚抽出半小时进行散步、慢跑,并利用这一时间,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并经常和孩子谈心,随时观察其身心的变化,善于利用生活小事,敞开心扉,学会用欣赏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善于捕捉她身上的闪光点,不要将子女与别人的孩子相比,将子女的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纵向看进步,及时发现和肯定自己孩子所获得的任何一点成绩,使孩子感受到我们的赞美和鼓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的心田是敏感的,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果,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因此,我真诚地希望家长们撒下的是美丽、善良、友爱的种子。让美丽、善良、友爱的花开满孩子的心田。不要让“望子成龙”的心理变成孩子的压力,顺其自然,因材施教,让孩子轻轻松松学习,要相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第五篇:单亲子女教育
单亲子女教育存在的不足
马治民
成长环境的变化,使不少单亲子女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单亲孩子普遍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浮躁,抑郁悲观,性格孤僻,好走极端,这种情况即为心理失衡。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会扭曲性格,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单亲子女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而现阶段我国的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家庭教育职能弱化
1、教育方法简单
家教缺位,心理压抑。由于单亲子女随父母一方生活,家庭中三脚架的坍塌,造成单亲子女的心灵上缺憾。随母亲生活的孩子面临的情况:母亲对女孩的影响:对单身母亲来说,如果把再婚看作是卸下了生活的重担的话,但对女孩而言却很少能分享母亲的快乐。反而把继父看作敌人和侵犯者,继父也往往可能给女孩带来性危险。母亲对男孩的影响:因男孩失去父亲特殊的爱以及权威者、决策者角色的熏陶,阳刚之气削弱。随父亲生活的孩子面临的情况:父亲对女孩的影响:随着女孩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产生一些个人生理心理方面问题,又不便与父亲沟通,造成一时的压抑而与父亲产生隔阂,使孩子更加思念母亲,思念往日的生活,对母亲的感情强烈而依恋。父亲对男孩的影响: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缺乏母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由于缺乏母爱,往往表现为冷漠、粗暴。一旦父子火爆脾气相撞时,即会引发“爆炸”。如父亲教育简单粗暴,对孩子非打即骂,则造成孩子产生不轨行为。由于无法释放心理的压抑,离异家庭中的子女将会出现:
①越来越觉得母亲(父亲)陌生、讨厌,并对自己和未来失去信心。
②愤怒的孩子具有破坏性,在行为举止上出现暴躁、好斗、学习成绩下降、攻击性过强和对抗社会行为。
③失落感一直埋藏在心中,有时会再度表现出来,尤其是在假期、生日、重大的学校活动,或是家庭中加入新的成员时。
2、不良的家庭教育导致单亲子女成长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1)单亲家庭将导致单亲子女人格发育受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情、素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发展成熟有其渐进性。家庭解体后,父母双方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容易产生推诿、扯皮,有的父母甚至视子女为负担,干脆撒手不管,使未成年子女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对社会、他人情感上产生距离,缺乏责任意识等。由此,人格发育的“后天不足”成为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根源。如:暴力恶性案件青少年居多,且作案时手段残忍、凶狠,就是缺乏善良、正义等基本人格素质的反映。
(2)单亲家庭使部分单亲子女性格扭曲。
性格是区别他人的个性特征,家庭氛围对其影响极为重要。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来说,离异过程中家庭被紧张、矛盾或争执甚至打骂的气氛笼罩,这个阶段,对单亲子女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离异后父母各奔东西,有的祖父母便成为单亲子女的监护人或是抚养人,昔日亲情不再,而祖父母大多年迈体弱,以及“代沟”的客观存在,故很难培养出健康性格心理的青少年来。某些单亲家庭的子女缺乏归属感、安全感,极易受人唆使,在不良环境影响下,一旦有犯罪动机,就会导致不计后果的群体犯罪行为。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孤傲等性格以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心理特征。
3、单亲家庭使某些单亲子女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异
人生观、价值观是对人生目的、意义、价值的认识,这种认识支配并制约人的具体行为。人生观、价值观是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完善的,这个发展完善过程又受家长、老师、朋友等人的影响,最直接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是家长。某些离异家庭在家庭破裂过程中,家长语言和行为的反差变化,及时行乐的腐朽人生观和片面讲求互相利用的消极价值观,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单亲子女。
4、单亲家庭使部分单亲子女社会适应能力弱化
人具有社会性,即作为单个的人必须适应社会才能生存、发展。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是从家庭养成并强化的。而单亲家庭的特征是就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情感的麻木,甚至冷酷,相互适应和包容性明显降低。以家庭为背景来考察分析单亲子女犯罪,不难看出家庭缺陷带给单亲子女生活能力上的种种缺陷,其犯错的可能远远高于那些生活在健全和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
(二)学校教育不够深入
对于单亲家庭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存环境比较特殊,在本应享受更多家庭温暖的年龄,由于家庭的不幸,给他们的生活、学习、成长造成许多的变故,造成成长中的缺失。因此他们的这种缺失,使我们很希望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作为学生,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家庭和学校。许多单亲家庭学生表现出对学校的较强的依恋,单亲家庭学生更喜欢自己的班集体,并且认为老师能理解自己心情的单亲家庭学生比正常家庭学生多很多。所以,学校的环境,教师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对他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感到许多老师对单亲学生的关怀和理解,以及同学们的友谊给单亲家庭学生带来极大的安慰。但是我们也看到,学校环境仍有一些情况令人遗憾。单亲家庭学生认为曾被老师误解过的比例远远高于比正常家庭学生,说明由于我们有些老师的失误和粗心,也有意无意地伤害了他们。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有些老师的观念比较陈旧,“面向全体学生”还没有真正落实,教师对他们眼中的“好学生”倾注了较多的情感,而对其他学生的关心,帮助不够,单亲家庭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因为家庭的不幸,性格上出现一些毛病,情绪经常有些波动,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而且还有一些是后进生,自然不会被列入老师喜爱的学生之列。
对单亲子女的教育,有许多乏成功的地方。但在实际工作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师对单亲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却不够深入,有的教师干了一年多的班主任工作,却不知道学生中哪几个是单亲家庭,更谈不上对个别学生思想,性格的了解,所以教育工作就缺乏针对性。
(三)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对单亲家庭子女持有偏见,直接影响了单亲家庭子女接受正常教育。
1、偏见来自社会他人
因为单亲家庭的特殊性而遭到同伴的讥笑和社会的轻视,给单亲子女带来严重的心灵创伤。有的人认为,单亲家庭的子女生长在破碎的家庭中,很难长成好孩子。原因之一是父母离异,父母本身就不好,还能生出好孩子。原因之二是父母离异是父母长期冲突的结果。在打骂中成长的孩子,也不会长出好孩子。单亲家庭的子女长期与持有这样见解的人相处,悲观孤独、失落等不良的心理反映会自然而生。而且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受到怂恿,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并受到社会上坏朋友的认可,使孩子产生错觉。
2、偏见来自社会舆论的导向
广播、报刊、杂志,以及电影、电视等时常出现数字和镜头显示:出生在单亲家庭的子女很孤独、很自卑、很忧郁,很难相处,长大后感情生活一团糟,占统计青少年犯罪的百分之多少。这种舆论导向会产生两个不良结果:[10]
一是有些生长在单亲家庭的子女,本来很正常健康的,会对自己的处境产生怀疑,是否自己真的应该像社会上所讲的那样?有些生长在单亲家庭的子女,想来由于种种原因自身具有了像社会上所讲述的“特点”,这些孩子会认为,既然社会这么认为那么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就很正常了。这样会使“特点”在他们身上变得更加严重。
二是人们普遍认为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不会健康,社会舆论一再渲染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不健康,使人们有了“心理定势”,一提到单亲家庭子女,马上就会认为心理不健康。有些媒体虽然出于良好的动机和愿望,但其效果未必都良好,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效果。过分渲染单亲家庭子女所面临的困扰。其结果只会给单亲子女造成心理压力和不良社会成长环境,误导他们怨恨父母,不满社会,影响将来孩子适应社会。
在社会偏见的压力下,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上受到较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越认为这些孩子不正常,社会上越认为这些孩子孤僻,这些孩子就会更加自卑、忧郁、孤独、不爱与人接触,产生了恶性循环。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这种心理状态下,单亲家庭的子女是无法受到社会的正常教育的。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优势
于红灵
在当今社会,单亲家庭时常被说成是异常的、破裂的或组织混乱的一种家庭形式,并且往往只强调单亲家庭的负面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的单亲家庭子女学习成绩优异,个性发展也相当好,决不亚于完整家庭的孩子。那些在单亲家庭中遇到的子女教育问题,在双亲家庭也存在。因此,我们看待单亲家庭教育问题时不能一味的只从消极的方面看,也应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在世界任何地方,单亲家庭同其他家庭形式一样都有养育子女和向子女提供感情支持的功能。当这种家庭与庞大的相关亲属家庭结合起来时,它们就能比孤立的核心家庭为子女提供更多的感情支持,就能为自己的家庭成员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完全可能在某方面比完整家庭更具优势。事实上,如果我们能给予单亲家庭孩子完整家庭的温暖,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这些孩子会比完整家庭的孩子在情感、智力、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更有优势。
(一)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中家长的教育优势
家庭是进行教育的场所,单亲家庭作为一种家庭模式,也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单亲家庭的面貌由于父母的离婚而发生变化,这对子女的养育和教育是不利的。但是,单亲家长如果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教导、适当的关爱,也会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教育优势。具体如下:
1、爱的给予十分强烈和专一
在任何一个家庭中,子女的成长都需要家长的关爱,子女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就如同植物缺少阳光雨露一样。单亲家庭因离异失去父亲或母亲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要缺失很多东西,但是悲痛之余,缺位家长也常常会产生一种补偿情绪,通过各种方式把爱和经济支持传递给孩子。共同生活的父亲或母亲出于怜爱之心,会更加关心、爱护子女,使这种爱的给予和教育的投入更加强烈和专一。[5]
2、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更有保证
教育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家庭教育尤其重要。在一个家庭中,家长对子女教育能做到一致的话,就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合力,对子女形成一种震撼的影响作用,从而会大大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单亲家庭中抚养者为父亲或母亲一人,在这种环境,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具有一致性的。相反,家庭教育如若不一致,则会使教育效果不好甚至养成子女的两面性习惯,形成分裂人格,而这种现象在单亲家庭中十分罕见。
3、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更加突出
家长的威信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子女来说是一种坚持正确、纠正错误的驱动力。在单亲家庭中父子或母子的沟通机会在机率上已经大于非单亲家庭,而且教育过程中不会产生极大分歧,这对于家长威信的建立是有益的。在单亲家庭中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教子设想,在自己的长期努力下,无干扰的顺利变为现实。
(二)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中子女的教育优势 和“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一个道理,困难有时也是一种财富。越是由于自身或家庭的环境造成自卑心理的人,越是有改善不利境况实现自我的强烈愿望。离异家长如果善于利用这一条件来锻炼子女,坏事也会变成好事。好家庭是一所无法替代的好学校,这里滋润着无私的爱,孕育着力量和坚强,培植着智慧和才能。这样的好学校并非完整家庭所独有,单亲家庭同样可以建造出这样的好学校。离婚的父母只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中的困难和有利条件,并学会扬长避短,就可以使孩子更加顺利地实现社会化的进程。
1、自立教育更易取得成效
多数单亲家庭子女经历一段单亲生活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单亲生活有所适应。由于单方家长的精力有限,即使对孩子的爱有所增长,还是需要为生活而更努力地工作,这就需要孩子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并培养起较强的自理能力。此外,当单亲家庭产生时,子女会自觉承担起一部分责任,给家长以情感慰藉,帮助家长处理各方关系。因此,单亲家庭的子女较之其它家庭的子女会更自立与早熟,为他们适应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2、自我实现的愿望强烈
一般来说,单亲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也很低,这种状况导致他们缺乏双亲的有力保护,生活其中的孩子有着切肤之痛,对单亲家庭的不幸遭遇难以释怀。有些孩子从此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但同时也有一些单亲家庭的子女因此而发奋,把改变单亲家庭不良的生活状况作为自己的远大志向,努力用成功来报答家长的辛苦抚育之情,改善自已及家长所处的不利境遇,他们从中获得巨大的前进动力,因此这些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有更强的自我实现的愿望,成就感更强烈,成功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环境的改变,很可能会因此变得发奋图强。那么,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把单亲家庭的不利因素转换为有利因素,那就需要单亲家长与子女多交流、多沟通,多给孩子鼓励与支持,那么单亲家庭也会燃起希望的光芒。
单亲子女的教育现状
贾晴
(一)单亲家庭的概念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单亲家庭比例的不断增加及伴随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社会学家对单亲家庭的研究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证调查和理论分析。我国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起步较晚,其相关理论仍不完善,对于单亲家庭的定义说法不一,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的来说应包括三方面:
1.家庭成员关系只有一种,即只有单一父亲或母亲子女关系;
2.子女应有年龄界定,以成年为标准,我国年满18周岁的法律上已被赋予成年人的权利与义务,因而单亲家庭子女年龄可界定在18周岁;
3.子女的婚姻状态就是未婚且不具备生活能力。
根据这三点,单亲家庭就被定义为: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现状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无论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而其现状更令人担忧,可谓是问题重重。
1、单亲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普遍不当(1)家长认识不足,单纯对子女迁就溺爱。
在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对子女一味娇宠,有求必应,认为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子女的各种愿望,以弥补其失去父亲或母亲的遗憾。可结果常常是导致单亲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专横和任性,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甚至不尊重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2)单亲家庭中简单精暴的教养方式比例高。
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以自己的心情好坏为转移,把子女当出气筒,打骂不断。采取此种教养方式的比例很高,致使很多单亲子女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而且易在家中无爱的情况下向社会上寻求“温暖”时,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道路。河南省公安机关曾破获一个盗窃集团,11名成员中竟有10人是单亲子女,[2] 这是最好的说明。(3)对子女期望过高,形成负面压力。
许多单亲家长,把其子女作为惟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殊不知过高的期望值势必给子女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一些“懂事”的子女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只得放弃娱乐和休息,用高分来安慰家长;而另一些子女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面对数量庞大并且日益增多的单亲子女,对其教育的现状令我们深思,可单亲子女也是我们祖国灿烂未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容我们忽视。
2、学校对单亲学生教育缺乏理论与实践的专业知识
就学校而言,面对突然而至的单亲学生群体确实有点措手不及,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很多学校虽燃问题是看到了,但并未把单亲学生视为一特殊群体来研究对其教育的方法,更没有与之相关的其他措施。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当学生情绪波动,而导致行为过失时,没有认真加以分析,而是严厉训斥,横加指责,方法简单、粗暴,使得本来就失去平衡的心理,更是“雪上加霜”。甚至还有的老师主观武断,出现问题,仅凭自己的感觉判断,难免“产生冤案”。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脆弱,教师的一言一行,均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地关心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给他们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且给予特殊的学生以特殊的关爱,真正成为学生尊敬和信赖的良师益友。
3、社会对单亲子女教育的参与缺乏完整机制
社会上,给予单亲子女关心、帮助的专门机构几乎为零,对其教育提供指导的机构也大为缺乏。
对于单亲家庭以及子女面对的社会舆论压力,究其原因无疑是缺乏良好的社会态度与社会接受环境。政府部门未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仅仅看到这一特殊群体对社会的消极影响,但对单亲子女教育有益的心理咨询机构建设构思尚未落实到实处。
总之,缺乏了社会宏观的支持与管理,也就缺少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对于建立并完善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社会管理机制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方法
郭永亮 白亚军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无论是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必须建立坚固的三位一体教育网,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一)单亲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教环境
有关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能力以及教育方法等因素直接相关;父母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与品德素质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改变也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提高父母素质,在当今的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面对现实,摆正心态,消除不良情绪。单亲家庭既已形成,单亲家长应当在短期的抑郁、悲痛之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以后的生活,走出不幸就是幸福。因此,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是消除子女不良情绪的前提。单亲家长应表现出乐观的一面,以坚强的态度去影响子女,避免与孩子顾影自怜。
2、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重建祥和的家庭气氛。虽然单亲家庭无法建立表面的完整,但如果单亲家长能及时消除心底的怨恨、焦虑等情绪,经常性的变化生活方式,强化家庭与外界的各种交往,打破单
一、沉闷、压抑的家庭气氛,则可使单亲家庭重建祥和快乐,淡化家庭不健全带来的负面影响。
3、和子女一起维护应有的社会地位。由于家庭的变故,单亲家庭子女会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十分敏感。家长应给子女以广博的情感,使其重新找回自己因情感体验过于敏感而丢失的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合理地位,增强自信与自尊,恢复自爱和自强,使孩子的情绪情感得到健康发展。
4、调动社会资源,发挥一切可能的性别影响的积极作用,创造互补性交往。要消除单亲家庭对子女的负面影响,最好的办法是为其创造优良的社会生活氛围,淡化单亲环境。对单亲子女来说,广泛地接触亲朋好友是其建立良好社会交往能力的基础,家长应充分利用单亲家庭子女同其他亲朋好友的感情,对其进行性别影响,达到“补爱”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智力互补,增强其人格发展中有可能被削弱的某些优势成份。
(二)单亲子女坚强面对现实,增强自我教育意识
1、建立良好的人际间的友谊关系。友谊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之一,友谊的力量可以使其在曲折困难的逆境中增强应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即使交友失败,也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2、尽可能多地创造高峰体验的机会。高峰体验是一种自我实现之后内心十分满足的非常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高峰体验多的人,其成就感高,自信心强;反之,高峰体验少的人更容易自卑、消极、冷漠。因此,单亲家庭子女应该注意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以便与其他人在更多的方面产生共鸣,从“自卑与补偿”的角度来强化自信,淡化自卑。
(三)加强家长、老师和学校的团结协作
1、社会应为单亲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全社会都应当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要求,关心单亲家庭子女,保证他们享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以及享有不受歧视的人格保障和尊严,要通过舆论的力量和环境氛围为教育离异家庭子女创造条件。
2、强化师生之爱,培养同学友谊。“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学校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重要的作用[13]。特殊家庭的学生更渴望教师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但能弥补学生缺失的爱,而且会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塑造自己的行为。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及时了解、掌握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发展状况,运用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推动学生人格的发展。
(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设立帮助性活动及制度
1、家庭是社会这个大有机体的组成细胞,离开了机体,营养源缺失,支持物缺失,细胞没有存在、生长的必须条件必然小能正常存活、健康发展,家庭稳定幸福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帮助。同样,有机体是由一个个细胞团结协作组成的,细胞健康是有机体健康的基本前提和保障,社会的安定繁荣必须有大多数细胞的良好运转和协同合作。改革开放的今天,单亲家庭越来越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许多机构、部门、社区组织等社会团体都对此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2、由于国内单亲家庭出现较晚,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还不全面,通过深入的研究思考,我认为我们的社会可以成立一些提供“亲人”的组织机构,如:职业奶奶、职业爷爷、职业爸爸、职业妈妈等专门满足大众对亲情渴望的职业亲人。通过这种方式,组织一些愿意奉献爱心的成年人,在需要的时候以“爸爸”、“妈妈”的角色进入离婚式单亲家庭儿童的生活,对其进行引导教育,满足其对父爱、母爱的渴望与需求。
3、教育、宣传等社会部门应该对单亲父(母)、青少年提供生活性、心理性、信息性以及发展性服务,如社区、居委会设立心理咨询帮助室,帮助单亲家庭减少心理伤害,扶助自信,通过外部干预和帮助增强单亲家庭成员的社会生存与竞争能力;让有经验有责任感的社会义工、支援者献出爱心,少年宫开展训练课程,帮助培养单亲青少年某些心理品质,建立父母学堂,向单亲父(母)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组织夏令营等活动,培养父(母)子间良好的亲子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