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弟子规感悟 弟子规介绍
弟子规感悟
(一)首言;学习“弟子规”已经有一学期了。我非常幸运,也非常高兴能接触到“弟子规”。在学习“弟子规”这些天,真的感到有很多变化。我不敢说“弟子规”是我见到最好的一本书,但我确实可以说:“我成长了!”。因为“弟子规”让我学到很多东西,让知道什么是孝,什么是礼。人生是什么?读书,找工作,结婚;生小孩,在读书,找工作?这都不是,人生是在于奉献,在于孝,在对于父母、兄弟、其它人的好与尊重。“弟子规”中的“规”字是指“规范、准则”的意思。人生漫漫,“弟子规”就像一本人生准则;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知道孰对孰错、孰轻孰重、孰急孰缓。同时,它也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其中成长。
(二)“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在刚开学的时候,因为参加了很多活动,一忙起来,竟然把父母给忽略掉,而且父母打电话给我,我就会很不耐烦的说,“很忙”。然后就草率地把电话挂了,却没有想到父母当时的感受。学习“弟子规”后,特别看到这一句,才知道之前做得多么不对、多么不孝。古人尚且能做到这样,而我呢?!不但不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的情况,反而让他们自己打电话给我,为我担心;甚至把父母的电话草率地挂了。从“细讲弟子规”中知道,“忙”是左边一个「心」,右边一个「亡」,代表心怎么样?死了!都不能够去感受父母的需要。一个‘心死’的人是多么可悲呀!我暮然回首,发现自己以前做得是多么的不孝。至那以后,我会主动打电话给父母,让他们了解我近日的生活、学习情况;好让他们不用为我担心、操劳。
但这以后又出现了一些问题。当父母打电话给我时;有时我确实有事,这时我会很纠结。就会随便应付几句。同样,有时,我打电话给父母时,他们也会简单几句就把电话给挂了。因为他们也有事,也要忙。后来,我才明白“弟子规”要‘活’学,不能‘死’学。因此我就跟父母商量,一起制定了一个时间表——每周六晚上 打电话回去,这样父母也好准备,而我们双方都不影响自己的事。现在只要周六晚上,我一打电话回去,父母就会说“宝贝孩子......”。因为电话一响,父母就知道谁打回了。在谈话中,我就会跟他们谈谈自己近来生活怎样、学习怎样啦;好让他们知道他的宝贝最近还好,不用担心。而我也会向他们问好、关心他们。呵呵,父母最近都很开心,不管你信不信,因为他们都说;“咱宝贝儿子懂得关心别人了。”这是我感触良多的一点,也算是我成长的一点吧。
父母其实都非常关怀我们的健康状况,一个人要健康必须要身心调和。中国话又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所以吃东西要格外注意,如何让自己吃得健康?好让父母不用担心,因为在每周电话聊天中,我感受到父母都很关心我们的身心健康。如果我们生病了,他们会很担心的;所以当我看到“弟子规”中“谨”那章『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对饮食要追求均衡,绝对不可偏食。当然吃的过程,也要吃个七分饱、八分饱就好,不要吃撑了,这样胃会伤到。所以在饮食当中,我现在会有所节度,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病从口入」,我们吃东西也要有判断力,要把营养吃下去,不要把毒素吃下来。很多人吃东西都是骗肚子,反正饱了就好。很多的食物它含有很多毒素、很多致癌物,可能我们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常常也听到「垃圾食物」,有很多都是我最爱吃的。但现在我不会了,吃的时候我会控制自己;一想到父母会为我担心,我就会控制好自己的嘴巴。所以说“弟子规”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它就好像给了我一个准则,让我知道怎样走。
(三)“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去,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这是讲话方面的礼仪。但我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因为现在我在面对老师时还是不够淡定。以前我碰到老师可以说是‘闻风而逃’的,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感觉老师会吃了我似的。而且在我不得不跟老师谈话时,我的眼睛也会像猴子一样到处转,就是不转向老师那。所以谈话时,我眼睛就是能躲就躲的,好像老师周围的环境很好,就是不敢注视。
当看到这里时,我当时就像给人扇了两巴掌;古人尚且如此。而我呢?说话退退缩缩,目不正视;一点都没做学生的样子,太缺乏礼节教育了。所以那以后,每次碰到老师,我都会默念那一话,在心理上克服它。现在,我甚至敢主动上前跟老师打招呼,和老师谈话也可以勇敢地注视老师的眼睛。而且在老师眼里,我看到那一种欣赏与欣慰的眼神。所以说,没啥好怕的,相反我更自信了。
另外,在长辈前,声音要放低,就不会影响长辈的谈话。但也要讲得清楚一些,别讲得不清不楚,跟我以前一样,就会很失礼的,也是对长辈的一种不尊重。相反,双目注视长辈,代表你在专心倾听,这就是对长辈的一种尊重。这样从长辈眼里,就可以看到那一种欣赏、欣慰的眼神。这就是我的一点心得,也可以算是我的一点点成长吧。
(四)“事勿忙,忙多错”“话说多,不如少”这两句我放在一起,是因为我经常把这两句联系起来。什么时候容易出错?忙的时候,就会越帮越忙。举个例子吧,就拿这个即将到来的期末,因为之前没有好好学习,结果到了现在,只好各科一起上,弄得个头昏脑胀。因此,平时要好好做出计划,明白孰轻孰重。不然到最后,只会越来越忙,越容易出错。因此在事情多时候,我就会默念着句话,好让自己冷静下来。这一点是十分有效的,就那现在来说。因为我经常默念这句话,所以反而现在,我能从容冷静下来复习。把作业等等一科科搞定。“话说多,不如少”这句话不用多说了,说的越多错的也越多。人生的艺术在于倾听。可没多少人知道这道理。现在的我,在话都会三思而出,会考虑这话会不会伤害别人。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特别在自己生气时,尤其要默念这句话。因为它可以让你冷静下来,一个人在生气时是十分不理智的,就会说出一些不理智,甚至会伤害别人的话。说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是收不回的。之前听说过这一个故事,一小男孩在生气时,他就在墙壁钉一枚钉子,后来把钉子拔掉后,留下一个个洞,这就是说话时留给别人的伤害。身体上的上可以治愈,但心灵的伤痕是很难痊愈的。因此说话时,要三思。
“话说多,不如少”。所以多话不如少话,但是一讲话就一定要是好话,都是可以利益别人。所谓讲利益语、讲柔软语,让人家听了很舒服;要讲诚实语,要讲智慧语,成就别人。在说话时,要看自己,假如我们都没做好,还去说别人,那跟别人是一般见识,所以当一个人能够回到先从自己检讨起,心就平息许多。由于那一分平息,由于那一分尽责,慢慢就会让别人惭愧之心。因此,我们要理性办事,理性说话。经常默念这两句话。
(五)“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句话应该是我感触很大的一句。为什么呢?在之前别人请教我什么事,我就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然后才去想我是否我做得到不。有时,我也会很忙的,但却答应了别人的事,结果呢?这边要弄自己的事,那边要搞同学的事,弄得自己累死,为自己增添不少麻烦。所以还是“弟子规”说得好,“事非宜,勿轻诺”在答应别人时,一定要考虑清楚,是否能办到。但这一点我觉得自己做得不错,就是只要答应了别人,我就会全力去做,把它办好。
随便答应别人是因为什么呢?我看了“细讲弟子规”后才知道原来,原来是自己的原则不够坚定,自己的立场不够明确,这样就会模糊。别人的请求也会在模模糊糊中答应,等到冷静下来,实际好好想一下;才发现某些事自己办不到,或者不应该答应的。这样就导致自己弄得一塌糊涂。办不到,又让同学抱怨。故看了“弟子规”后,我就经常提醒自己;还时常读这句话。想不到,还真有效果;我居然可以拒绝别人的请求;尽管还有一点内疚。但毕竟这也是一种进步。相信继续下去,一定能做到;三思而言。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发现自己成长了。不敢说成长很多,但确实学会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而且和父母的感情貌似比以前更好了,不可否定的,每周六我都能听到父母的笑声。
第二篇:《弟子规》介绍
《弟子规》介绍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要。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是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弟子规》基本为三字一句,每句押韵,十二字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全文三百六十句,共九十行一千零八十字,内容浅显易懂,很快流传开来,且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这本不起眼的“儿童普及读物”,成就了李毓秀的文名。
《弟子规》共1080字,分别列出113件事情,其中“孝(入则孝)”24则,“弟(出则弟)”13则,“谨”24则,“信”15则,“泛爱众”21则,“亲仁”4则,“学文(余力学文)”12则。
“弟子”即学生、子弟之义,人人都为人子女,人人都为人弟子,所以,“弟子”涉及到所有的人,“弟子”不是指小孩,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
“规”就是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弟子规》我们来学才能把孩子教好,“教儿教女先教己”,要把儿女教好,首先要提升自己,自己先学好,这样才能够当好身教的工作。现代的研究学者指出,《弟子规》的核心内容是倡导通过坚持修己爱人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是人生第一规,是做人的根本!
大家都知道要导正社会人心、解决社会问题,必须从教育着手;而教育应该从哪里著手呢?从儿童扎根深化教育教学做起-所谓童蒙养正,首推《弟子规》,在儿童心性最清明的时候,让他们接受最佳的启蒙教育,教材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易于背诵、理解、实行;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堪称是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
目前,也有很多企业近年来多数企业从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全面质量管理)当中觉醒,开始重视企业与员工的TEM(Total Ethical Management全面品德管理),其中对品德有关的要求,已经是知名企业普遍的共识。而《弟子规》 就是企业管理的良方,是领导主管、员工生活处事的行为指导,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完全力行落实《弟子规》,确实可以让企业兴旺,家族不衰,企业家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从自身学习、力行《弟子规》做起,涌现出大量力行标兵榜样,有学习后人生幸福、家庭和睦美满的,也有在企业中落实,并实现良性发展的,在学校中推行大力而提升师生道德水平的,还有在税务局、监狱等单位、执法机关学习落实的......《礼记〃学记》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人是可以教育得好的,而《弟子规》就是做人最好的教材,并且整本《弟子规》都是实学指导,只要我们一条一条来落实,真干必定能受益!
《弟子规》是做人的根本指导,是当今净化社会人心的良药,是启迪我们心灵的钥匙,也与当前我国所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十分应机。因此,学习、力行《弟子规》,是做好人的根本、是家庭和睦的根本、是企业社团兴旺的根本、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是世界和平的根本!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从力行《弟子规》开始 附: 《弟子规》 全文《弟子规》113件事《弟子规》拼音大字简体印刷打印版《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简介《弟子规》介绍及推广落实《弟子规》教读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篇:《弟子规》感悟
《弟子规》感悟
《弟子规》里面有许多道理。这些道理,会读会念,没有用处,最重要的是会做。
做子女应该孝顺父母,我们只有一个爸爸、妈妈,从我们出生时到现在,他们都在很辛苦地把我们养大,并且希望我们成才。平时爸爸妈妈对我们严格,其实是爸爸妈妈对我们的一种爱。
如果我们任性而为,容易出错,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心里面要记住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处处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孝顺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
除了孝顺父母,做人还要诚实守信。开口说话,一定要做得到。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随便答应。至于花言妙语,更不能使用。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要你自己去细细品味。
新会实验小学三年级:熊毅
第四篇:弟子规感悟
感悟弟子规
前几天看一个节目,有一位韩国人谈对教育的见解。她说:教字拆开来看,左边是一个孝字,右边是一个文字,教育起源于孝的文化,我们搞好教育,首先应当讲好孝道。看来这位韩国人对中国文化有些研究,也许还读国弟子规。弟子规上说首孝悌,次谨信,凡爱众,而亲任,有余力,则学问。处世为人,首先应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要讲信用,待人以诚,与人相处要懂得尊重他人,多向仁德之士学习,最后尚有余力,才是做学问,学知识。这位韩国人也许是受到了启发,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孝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百善孝为先,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二十四孝,无论是历史典故还是故事传说,这些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无价财富,可是到了现在,我们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似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在飞速发展,与之对应的却是古代道德文化的日渐衰落,古人的道德文化和不朽文明正在从我们手里一点点消失。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这些古代教书育人的千古名篇早已淡出了人民的视野,留下的或许只是它们的名字。
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中生活,忙工作,忙朋友,却很少有时间去关心我们的父母,难道我们真的抽不出时间去看望父母吗,或许我们只是觉得,父母就在家什么时候都能去,下次再回家也不晚,于是我们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回家的机会。我们对朋友,对客户,甚至对陌生人都能够热情周到到,面对亲人却失去了这样的热情。弟子规上说不爱
己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这一切都是伪善,都是假装的热情。只有对父母关心,才是真善。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其实父母的要求并不高,就像那首歌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父母一辈子操心,就图儿女平平安安。我们作为儿女,父母的笑容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新的一年里,祝愿全天下所有的父母幸福安康!
第五篇:《弟子规》感悟
做一个有孝心有良好品质的人-----读《弟子规》有感龚金金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做一个有孝心有良好品质的人----读《弟子规》有感。
在这春色撩人的季节,我们南方中学也到处可以闻到书香。说实话,每天早上七点五十分,当我和同学们一起诵读《弟子规》时,感觉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当今社会,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中国人的素质却普遍令人担忧:路边的老人没人去扶,不是不愿意而是不敢,因为老人讹人事件不断发生;中国人到国外旅游,为了显摆,特别刻上“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被外国人鄙视,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成了“不讲文明”的代名词;地沟油、毒奶粉、病猪肉、药儿灵,毒害国人的事件屡禁不止;宁抢一秒,不等一分,“争分夺秒”的不良行为酿成的车祸教训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在这种种行为背后,掩藏着我们中国人的自私与自利、困惑和迷茫,在这个时候,《弟子规》如一缕阳光,照亮了我的心扉。
《弟子规》告诉我们:
首先要孝顺父母。作为一个有良知有感恩之心的人,我们首先要回报父母的恩情。唐代孟郊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而我们现在有些同学,每天回家之后,只知道问父母要钱要吃要穿要玩,父母稍微没有满足要求,就对父母冷嘲热讽;更有甚者,对父母辱骂或者大打出手。完全不像一个学生,更像是一个没有教化的畜生。
其次,我们要尊重老师。在老师的微博圈里,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当我讲到这里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都情不自禁的笑了,认为学生真的“位高权重”“威风凛凛”。但我要问一句,当你们在笑时候,你们是否感觉到了老师心中的无奈呢。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有一部分同学,上课时讲话、玩手机、看小说、睡觉,如果有哪位科任老师制止这样的行为,该同学不仅不感到羞愧,相反的却和科任老师“吹鼻子瞪眼”。是谁给了学生这样的权利:可以不听讲、可以辱骂老师?难道这是一个有良心有道德的人能做出的事情吗?当然,我们周围还是有很多让老师感动的学生的。他们不自卑、不自弃,默默的学习,努力的拼搏:在运动场上,他们展示健全的体魄;在考场上,他们展示超强的智力;在别人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学生才是真正的懂得了《弟子规》深刻含义的人。
最后,我们要与人为善,善待周围的人。无论是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人,我们都要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昆明3月1日残暴杀人案件,让人愤恨不已。那些恐怖分子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逝去的生命却让千百个家庭伤心不已。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为这些残暴的行为而愤慨,作为一个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同胞,热爱自己的亲人,做一个有孝心有良知有品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国才会更加强大,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家庭才会更加的幸福!
愿我们都沐浴在《弟子规》的教化之中,做一个让人肯定、让人欣赏、有孝心有良好品德的人!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