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连杆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在这次设计过程中,体现出连杆设计的潜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潜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突出劳动成果的喜悦情绪。同时,也从这次课程设计中发现了自已平时的学习的不足与薄弱环节,而这些也将是我们今后学习与工作需加强的方面。
此次课设最大的收获不是我学习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这几天设计给我的感悟:首先是心态。必须要有一个用心的心态,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扎实基础的认识。要时刻牢记态度决定一切。其次是兴趣,感觉学习工作中兴趣很关键,只是一个引发人用心性的问题,有了兴趣就自觉了,效率自然就高了。最后要不懈追求。对于机构进行不断的完善,要尽可能的实现设计所要求的功能。当看到杆机构正常运行时,兴趣也会随之而来,乐此不疲,构成一个良性循环。
第二篇:连杆设计说明书
连杆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要求:
1.了解活塞、连杆、曲轴的设计基准、工艺基准、和加工基准。2.正确的表达零件的形状,合理布置试图。3.正确理解和标注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4.能读懂图样上的技术要求。5.正确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6.熟练掌握AutoCAD绘制工程图纸。连杆的作用
连杆的作用是将活塞承受的力传给曲轴,并使活塞的往复运动转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连杆由连杆体、连杆盖、连杆螺栓和连杆轴瓦等零件组成,连杆体与连杆盖分为连杆小头、杆身和连杆大头。连杆小头用来安装活塞销,以连接活塞。连杆大头与曲轴的连杆轴颈相连。一般做成分开式,与杆身切开的一半称为连杆盖,二者靠连杆螺栓连接为一体。连杆轴瓦安装在连杆大头孔座中,与曲轴上的连杆轴颈装和在一起,是发动机中最重要的配合副之一。常用的减磨合金主要有白合金、铜铅合金和铝基合金。
连杆机构中两端分别与主动和从动构件铰接以传递运动和力的杆件。例如在往复活塞式动力机械和压缩机中,用连杆来连接活塞与曲柄。连杆多为钢件,其主体部分的截面多为圆形或工字形,两端有孔,孔内装有青铜衬套或滚针轴承,供装入轴销而构成铰接。连杆是汽车发动机中的重要零件,它连接着活塞和曲轴,其作用是将活塞的往复运动转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并把作用在活塞上的力传给曲轴以输出功率。连杆在工作中,除承受燃烧室燃气产生的压力外,还要承受纵向和横向的惯性力。因此,连杆在一个复杂的应力状态下工作。它既受交变的拉压应力、又受弯曲应力。连杆的主要损坏形式是疲劳断裂和过量变形。通常疲劳断裂的部位是在连杆上的三个高应力区域。连杆的工作条件要求连杆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抗疲劳性能;又要求具有足够的钢性和韧性。传统连杆加工工艺中其材料一般采用45钢、40Cr或40MnB等调质钢。
连杆组
连杆组包括连杆体、连杆盖、小头衬套、连杆瓦、连杆螺栓、连杆螺母等。在三维造型时,可以将连杆体、盖、螺栓等作为一体,因小头衬套材料为铜铅合金,可以分开造型,然后组装成一体进行分析。
一般认为连杆小头随活塞组作往复运动,连杆大头作随曲拐作旋转运动,连杆杆身作复杂的平面运动。
将连杆组件的质量转换成集中于活塞销中心的往复质量m1和集中于曲柄销的旋转质量m2。根据力学原理:质量转换必须满足下列3个条件: ① 质量不变:简化前后的质量不变; ② 质心位置不变:系统质心与连杆组质心重合。
③ 系统对质心的转动惯量不变:简化的质量对质心的转动惯量之和应等于原来的转动惯量; 连杆的受力
连杆是汽车发动机中的重要零件,它连接着活塞和曲轴,其作用是将活塞的往复运动转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并把作用在活塞上的力传给曲轴以输出功率。连杆在工作中,除承受燃烧室燃气产生的压力外,还要承受纵向和横向的惯性力。因此,连杆在一个复杂的应力状态下工作。它既受交变的拉压应力、又受弯曲应力。
连杆螺栓
连杆螺栓是连接连杆大端与轴承座的至关重要的连接螺栓。连杆螺栓的受力:
二冲程柴油机的连杆螺栓:预紧力。
四冲程柴油机的连杆螺栓:预紧力,惯性力拉伸,大端变形产生附加弯矩; 材料:选用韧性好,强度高的优质碳钢或合金钢;
结构:耐疲劳的柔性结构(增加螺栓长度,减小螺栓杆部直径以增加螺栓柔 度);精细加工螺栓螺纹;断面变化处及螺纹处采用大圆角过渡;保证螺 栓 头与螺母支承平面与螺纹中心线垂直。
连杆螺栓的类型:用螺帽连接与不用螺帽连接两类。
连杆螺栓的安装: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安装预紧力的大小、预紧方法、预紧次序等)。
连杆损坏形式
连杆的主要损坏形式是疲劳断裂和过量变形。通常疲劳断裂的部位是在连杆上的三个高应力区域。连杆的工作条件要求连杆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抗疲劳性能;又要求具有足够的钢性和韧性。传统连杆加工工艺中其材料一般采用45钢、40Cr或40MnB等调质钢,但现在国外所广泛采用的先进连杆裂解(conrod fracture splitting)的加工技术要求其脆性较大,硬度更高,因此,德国汽车企业生产的新型连杆材料多为C70S6高碳微合金非调质钢、SPLITASCO系列锻钢、frACTIM锻钢和S53CV-FS锻钢等(以上均为德国din标准)。合金钢虽具有很高强度,但对应力集中很敏感。所以,在连杆外形、过渡圆角等方面需严格要求,还应注意表面加工质量以提高疲劳强度,否则高强度合金钢的应用并不能达到预期果。
对连杆的要求:
①连杆应耐疲劳、抗冲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②连杆长度应尽量短,以降低发动机的高度和总重量。
③要求连杆轴承工可靠寿命长重量加工容易拆装维修方便。
连杆的工艺特点
(1)连杆体和盖厚度不一样,改善了加工工艺性。连杆盖厚度为31mm,比连杆杆厚度单边小3.8mm,盖两端面精度产品要求不高,可一次加工而成。由于加工面小,冷却条件好,使加工振动和磨削烧伤不易产生。连杆杆和盖装配后不存在端面不一致的问题,故连杆两端面的精磨不需要在装配后进行,可在螺栓孔加工之前。螺栓孔、轴瓦对端面的位置精度可由加工精度直接保证,而不会受精磨加工精度的影响。
(2)连杆小头两端面由斜面和一段窄平面组成。这种楔形结构的设计可增大其承压面积,以提高活塞的强度和刚性。在加工方面,与一般连杆相比,增加了斜面加工和小头孔两斜面上倒角工序;用提高零件定位及压头导向精度来避免衬套压偏现象的发生,但却增加了压衬套工序加工的难度。
(3)带止口斜结合面。连杆结合面结构种类较多,有平切口和斜切口,还有键槽形、锯齿形和带止口的。该连杆为带止口斜结合面。
精加工基准采用了无间隙定位方法,在产品设计出定位基准面。在连杆杆和总成的加工中,采用杆端面、小头顶面和侧面、大头侧面的加工定位方式;在螺栓孔至止口斜结合面加工工序的连杆盖加工中,采用了以其端面、螺栓两座面、一螺栓座面的侧面的加工定位方法。这种重复定位精度高且稳定可靠的定位、夹紧方法,可使零件变形小,操作方便,能通用于从粗加工到精加工中的各道工序。由于定位基准统一,使各工序中定位点的大小及位置也保持相同。这些都为稳定工艺、保证加工精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连杆加工的工艺流程
连杆加工的工艺流程是:拉大小头两端面——粗磨大小头两端面→拉连杆大小头侧定位面→拉连杆盖两端面及杆两端面倒角→拉小头两斜面→粗拉螺栓座面,拉配对打字面、去重凸台面及盖定位侧面→粗镗杆身下半圆、倒角及小头孔→粗镗杆身上半圆、小头孔及大小头孔倒角→清洗零件→零件探伤、退磁→精铣螺栓座面及R5圆弧→铣断杆、盖→小头孔两斜端面上倒角→精磨连杆杆身两端面→加工螺栓孔→拉杆、盖结合面及倒角→去配对杆盖毛刺→清洗配对杆盖→检测配对杆盖结合面精度→人工装配→扭紧螺栓→打印杆盖配对标记号→粗镗大头孔及两侧倒角→半精镗大头孔及精镗小头衬套底孔→检查大头孔及精镗小头衬套底孔精度→压入小头孔衬套→称重去重→精镗大头孔、小头衬套孔→清洗→最终检查→成品防锈。
设计小结
本次设计是我们学完了大学的全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以及大部分专业课之后进行的。这是我们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对所学各课程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总复习,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它在我们大学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对本次课程设计非常重视。
我们这次的设计、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还不能做到全局把握,面面俱到,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和缺点。通过对本次课程设计过程及老师指点的回顾和总结,可以系统地分析一下整个设计、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还可以把平时听课时还没有弄懂、弄透的问题加以学习巩固,以获得更多的收获,更好的达到课程设计的预期目的和意义。
此次课程设计对给定的零件图分析并进行CAD绘图,考查了我们对零件图的读图能力以及CAD的使用能力,利用近两个星期的课程设计,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今后工作。本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熟练的掌握了AUTOCAD的使用方法,并获得了很多以前没有学到的使用技巧。
第三篇:连杆加工工艺流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6105QA发动机连杆加工工艺流程设计
1分析连杆的结构和技术要求
(1)结构
连杆是较细长的变截面非圆形杆件,其杆身截面从大头到小头逐步变小,以适应在工作中承受的急剧变化的动载荷。
连杆是由连杆大头、杆身和连杆小头三部分组成,连杆大头是分开的,一半与杆身为一体,一半为连杆盖,连杆盖用螺栓和螺母与曲轴主轴颈装配在一起。为了减少磨损和磨损后便于修理,在连杆小头孔中压人青铜材套,大头孔中装有薄壁金属轴瓦。
为方便加工连杆,可以在连杆的大头侧面或小头侧面设置工艺凸台或工艺侧面。
(2)连杆的主要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项目具体要求或数值满足的主要性能大、小头孔精度尺寸公差IT6级,圆度、柱度0.004~0.006保证与轴瓦的良好配合两孔中心距±0.03~0.05气缸的压缩比两孔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在连杆轴线平面内:0.02~0.04:100在垂直连杆轴线平面内:0.04~0.06:100减少气缸壁和曲轴颈磨损大孔两端对轴线的垂直度0.1:100减少曲轴颈边缘磨损两螺孔子(定位孔)的位置精度在两个垂直方向上的平行度:0.02~0.04/100对结合面的垂直度:0.1~0.3/100保证正常承载和轴颈与轴瓦的良好配合同一组内的重量差±2%保证运转平稳(3)连杆的工艺特点:
1)连杆体和盖厚度不一样,改善了加工工艺性。连杆盖厚度为31mm,比连杆杆厚度单边小3.8mm,盖两端面精度产品要求不高,可一次加工而成。
由于加工面小,冷却条件好,使加工振动和磨削烧伤不易产生。
连杆杆和盖装配后不存在端面不一致的问题,故连杆两端面的精磨不需要在装配后进行,可在螺栓孔加工之前。
螺栓孔、轴瓦对端面的位置精度可由加工精度直接保证,而不会受精磨加工精度的影响
1)连杆小头两端面由斜面和一段窄平面组成。这种楔形结构的设计 增大其承压面积,以提高活塞的强度和刚性。
在加工方面,与一般连杆相比,增加了斜面加工和小头孔两斜面上倒角工序;用提高零件定位及压头导向精度来避免衬套压偏现象的发生,但却增加了压衬套工序加工的难度。
2)带止口斜结合面。连杆结合面结构种类较多,有平切口和斜切口,还有键槽形、锯齿形和带止口的。从使用性能上看,重复定位精度高,在拧紧螺钉时,可自动滑移消除止口间隙。从工艺性上看,定位可靠,连杆成品经拆装后大头孔径圆度变化小。由于连杆由多面组成且结构复杂,精度要求较高,所以加工难度增大;结合面和螺孔不垂直,呈72°角,螺栓孔只好在切断工序后、拉结合面工序前加工。螺栓孔和结合面分别先后加工,为达到互换性装配要求,加工精度相应提高。
机械加工辅助设备工具一宗,主要有:切割机、抛光机、磨光机、小钻床、卡尺、电缆、配电箱、自作可转动工装 拟定工艺路线;
连杆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的要求都很高,但刚度又较差,容易产生变形。连杆的主要加工表面为大小头孔、两端面、连杆盖与连杆体的接合面和螺栓等。次要表面为油孔、锁口槽、供作工艺基准的工艺凸台等。还有称重去重、检验、清洗和去毛刺等工序。(1)加工阶段的划分和加工顺序的安排
连杆本身的刚度比较低,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变形;连杆是模锻件,孔的加工余量较大,切削加工时易产生残余应力。因此,在安排工艺过程时,应把各主要表面的粗、精加工工序分开。这样,粗加工产生的变形就可以在半精加工中得到修正;半精加工中产生的变形可以在精加工中得到修正,最后达到零件的技术要求,同时在工序安排上先加工定位基准。
连杆工艺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粗加工阶段
粗加工阶段也是连杆体和盖合并前的加工阶段:
主要是基准面的加工,包括辅助基准面加工;准备连杆体及盖合并所进行的加工,如两者对口面的铣、磨等。2)半精加工阶段
半精加工阶段也是连杆体和盖合并后的加工,如精磨两平面,半精楼大头孔及孔口倒角等。总之,是为精加工大、小头孔作准备的阶段。3)精加工阶段
精加工阶段主要是最终保证连杆主要表面——大、小头孔全部达到图纸要求的阶段,如珩磨大头孔、精镗小头轴承孔等。
(1)定位及夹紧 1)粗基准的选择
粗基准的正确选择和初定位夹具的合理设计是加工工艺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拉连杆大小头侧定位面时,采用连杆的基准端面及小头毛坯外圆三点和大头毛坯外圆二点粗基准定位方式。这样保证了大小头孔和盖上各加工面加工余量均匀,保证了连杆大头称重去重均匀,保证了零件总成最终形状及位置。
2)精加工基准采用了无间隙定位方法,在产品设计出定位基准面。在连杆杆和总成的加工中,采用杆端面、小头顶面和侧面、大头侧面的加工定位方式;在螺栓孔至止口斜结合面加工工序的连杆盖加工中,采用了以其端面、螺栓两座面、一螺栓座面的侧面的加工定位方法。这种重复定位精度高且稳定可靠的定位、夹紧方法,可使零件变形小,操作方便,能通用于从粗加工到精加工中的各道工序。由于定位基准统一,使各工序中定位点的大小及位置也保持相同。这些都为稳定工艺、保证加工精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连杆加工的工艺流程
连杆的加工顺序大致如下:粗磨上下端面——钻、拉小头孔——拉侧面——切开——拉半圆孔、接合面、螺栓孔——配对加工螺栓孔——装成合件——精加工合件——大小头孔光整加工一去重分组、检验。还有另一种常用的工艺流程是:拉大小头两端面——粗磨大小头两端面→拉连杆大小头侧定位面→拉连杆盖两端面及杆两端面倒角→拉小头两斜面→粗拉螺栓座面,拉配对打字面、去重凸台面及盖定位侧面→粗镗杆身下半圆、倒角及小头孔→粗镗杆身上半圆、小头孔及大小头孔倒角→清洗零件→零件探伤、退磁→精铣螺栓座面及圆弧→铣断杆、盖→小头孔两斜端面上倒角→精磨连杆杆身两端面→加工螺栓孔→拉杆、盖结合面及倒角→去配对杆盖毛刺→清洗配对杆盖→检测配对杆盖结合面精度→人工装配→扭紧螺栓→打印杆盖配对标记号→粗镗大头孔及两侧倒角→半精镗大头孔及精镗小头衬套底孔→检查大头孔及精镗小头衬套底孔精度→压入小头孔衬套→称重去重→精镗大头孔、小头衬套孔→清洗→最终检查→成品防锈。
第四篇:连杆盖夹具课程设计
连杆盖夹具设计
本夹具有以下优点:1.安装方便,将工件放入1个菱形销即可定位,再用压扳压紧,即可对工件加工;2.便于拆卸,在普通压板上改进,使用梯形设计,可以很快拆卸和安装。提高了生产效率;3.夹具结构简单,夹紧可靠。
本文主要论述了连杆的加工工艺及其夹具设计。连杆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以及位置精度的要求都很高,而连杆的刚性比较差,容易产生变形,因此在安排工艺过程时,就需要把各主要表面的粗精加工工序分开。逐步减少加工余量、切削力及内应力的作用,并修正加工后的变形,就能最后达到零件的技术要求。
夹具体的总体设计
1.1 确定定位基准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加工质量,降低劳动强度,需要设计专用的夹具。
根据工艺决定设计第十道工序精铣上端槽铣床专用夹具,本夹具将用于 XX52型号立式铣床,刀具为高速钢错齿三面刃铣刀。
方案1:由零件及零件加工工艺可知由大端侧面为和Φ81的孔为定位精基准,采用一面两销的定位方案完全定位,如下图:
图6.1 定位方案一
方案2:采用一个长销定位Φ81的通孔加一个V形块在小端定位,在左边采用活动的V形块夹紧。如下图:
图6.2 定位方案二
1.2 确定夹具整体方案
方案一:采用一面一销的定位方案:用大端面定位侧面,用一个菱形销定位Φ20孔,底端通过夹具底面定位,然后通过压板夹紧侧面。
方案二:采用一个长销定位Φ81的通孔加一个V形块在小端定位,在左边采用活动的V形块夹紧。
方案比较:第二个方案有些不足,采用长销定位Φ81的通孔加一个V形块定位难以保证槽的侧面的平行度,而且在左端加V形块示以夹紧力会导致工件向右偏差影响Φ20孔的同轴度。
而第一个方案中采用一面两销的定位,既能保证Φ20孔轴的同轴度又能保证槽侧面的平行度,所以第一个方案是最合理的方案。
1.3定位误差的分析
本工序加工要求保证的位置精度主要是平行度公差0.2mm。本工序的定位销和20孔的配合选用的是H6/h5孔的尺寸为20,查表经过计算得到定位销尺寸为,由于在选择定位基准时,所选择的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重合,不存在不重合定位误差又由于定位副制造误差引起的定位误差Δ=0.023+0.009=0.032mm 定位误差小于零件要求的公差的三分之一,所以以上方案可行。
1.4夹紧力的计算
针对成批生产的工艺,此夹具选用螺旋夹紧机构夹压工作。
根据文献[3]表9.4-10查的铣削力的计算公式如下:
FzxFyFuFCFapafawZd0fnqwf
此次工序选用的刀具为高速钢错齿三面刃铣刀:d0=160,l=12,Z=24,切削厚度ap=1,铣削宽度ae=40 查9.4-10得到
CF=294, xF=1.0,yF=0.72,uF=0.86,wF=0,qF=0.86, 带入公式得到Fz=662.3N 垂直分力Fv=0.3Fz=199N 考虑到安全系数K=K1K2K3K4,其中K1=1.5,K2=1.1,K3=1.1,K4=1.1 所以 F=KF=397N,所以选用的机构的夹紧力N>397N 根据《夹具设计手册》表1-2-25查得用扳手M8六角螺母的夹紧力为1024.5N远远满足要求了,故选用M8螺母.1.5夹具精度分析
使用夹具加工时,影响被加工零件位置精度的误差因素主要有;
1、定位误差
工件安装在夹具上位置不准确或不一致。
2、夹具制造与装夹误差
包括夹具制造误差、夹紧误差、导向误差。
3、加工过程误差
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受力变形、热变形、磨损以及各种随机因素所造成的加工误差。
1.6误差分析
由于每一个工件的尺寸和表面形状上存在着公差范围内的差异,夹具定位元件也有一定的制造误差,结果会使每个具体表面相对于理想位置产生位置变动量,产生定位误差。
定位误差实质上就是工序基准在加工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这个变动量相对于基本尺寸而言是个微量,因而可将其视为某个基本尺寸的微分。找出以工序基准为端点的在加工尺寸方向上的某个基本尺寸,对其进行微分,就可以得到定位误差。
1.7 夹具总体设计
图6.3 装配图主视图
图6.4 装配图俯视图
图6.5 装配图左视图
1.8夹具的设计及操作的简要说明
放置工件时,将工件以销定位放在夹具体上,压动压压板,旋紧M8的螺母使工件压紧,工完成后, 旋松M8螺母,旋转压板90度,松开钻模板,旋松M8螺母,即可以取出零件。
1.9结构特点
该夹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此次设计的夹具有如下优点:
(1)安装方便,将工件放入一个定位销内便可以定位,再用压扳压紧,即可 对工件加工;
(2)便于拆卸,在普通压板上改进,使用梯形设计,可以很快拆卸和安装。提高了生产效率;
(3)夹具结构简单,夹紧可靠。
参考文献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张龙勋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制造工艺学(徐嘉元 曾家驹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床夹具设计手册
王春福 主编)
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 8(王光斗
第五篇:连杆盖夹具课程设计.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
连杆盖夹具设计说明书
第十组 3-10图
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工艺学 指导教师:张 俊 纪 学生:范耕川
黄德盛 谢望春 杨滨
张周 郭浩 二零一三年六月二十六日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
提出问题
1.选择哪道工序进行夹具设计?
答:我们选择了上端15mm凹槽进行夹具设计。2.怎样定位?
答:我们选择的是一面一销定位。以大端面定位侧面。用一个菱形销定位Φ20的孔。用底座将工件底面压紧。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
小组成员分配。
定位方案:范耕川 画零件图:谢望春 画装配图:郭浩、张周 写说明书:黄德盛
计算(查表):范耕川、杨滨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
摘
要
本学期我们进行了机械制造夹具设计。我们组设计的设计题目是连杆盖,经商讨决定针对铣上端15mm槽工序设计专用夹具。本夹具有以下优点:1.安装方便,将工件放入1个菱形销即可定位,再用压扳压紧,即可对工件加工;2.便于拆卸,在普通压板上改进,使用梯形设计,可以很快拆卸和安装。提高了生产效率;3.夹具结构简单,夹紧可靠。
本文主要论述了连杆的加工工艺及其夹具设计。连杆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以及位置精度的要求都很高,而连杆的刚性比较差,容易产生变形,因此在安排工艺过程时,就需要把各主要表面的粗精加工工序分开。逐步减少加工余量、切削力及内应力的作用,并修正加工后的变形,就能最后达到零件的技术要求。
本次设计阐述了专业夹具结构设计及工作过程。本夹具性能可靠,运行平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关键字:连杆盖 ,夹具设计,现代加工工艺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
目 录
1.1确定定位基准................................................................................6 1.2 确定夹具整体方案.......................................................................7 1.3定位误差的分析............................................................................8 1.4夹紧力的计算................................................................................8 1.5夹具精度分析................................................................................9 1.6误差分析........................................................................................9 1.7 夹具总体设计...............................................................................9 1.8夹具的设计及操作的简要说明..................................................12 1.9结构特点......................................................................................12 总
结...................................................................................................13 参考文献...................................................................................................14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
夹具体的总体设计
1.1 确定定位基准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加工质量,降低劳动强度,需要设计专用的夹具。
根据工艺决定设计第十道工序精铣上端槽铣床专用夹具,本夹具将用于 XX52型号立式铣床,刀具为高速钢错齿三面刃铣刀。
方案1:由零件及零件加工工艺可知由大端侧面为和Φ81的孔为定位精基准,采用一面两销的定位方案完全定位,如下图:
图6.1 定位方案一
方案2:采用一个长销定位Φ81的通孔加一个V形块在小端定位,在左边采用活动的V形块夹紧。如下图: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
图6.2 定位方案二
1.2 确定夹具整体方案
方案一:采用一面一销的定位方案:用大端面定位侧面,用一个菱形销定位Φ20孔,底端通过夹具底面定位,然后通过压板夹紧侧面。
方案二:采用一个长销定位Φ81的通孔加一个V形块在小端定位,在左边采用活动的V形块夹紧。
方案比较:第二个方案有些不足,采用长销定位Φ81的通孔加一个V形块定位难以保证槽的侧面的平行度,而且在左端加V形块示以夹紧力会导致工件向右偏差影响Φ20孔的同轴度。
而第一个方案中采用一面两销的定位,既能保证Φ20孔轴的同轴度又能保证槽侧面的平行度,所以第一个方案是最合理的方案。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
1.3定位误差的分析
本工序加工要求保证的位置精度主要是平行度公差0.2mm。本工序的定位销和20孔的配合选用的是H6/h5孔的尺寸为20,查表经过计算得到定位销尺寸为,由于在选择定位基准时,所选择的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重合,不存在不重合定位误差又由于定位副制造误差引起的定位误差Δ=0.023+0.009=0.032mm 定位误差小于零件要求的公差的三分之一,所以以上方案可行。
1.4夹紧力的计算
针对成批生产的工艺,此夹具选用螺旋夹紧机构夹压工作。
根据文献[3]表9.4-10查的铣削力的计算公式如下:
FzxFyFuFCFapafawZd0fnqwf
此次工序选用的刀具为高速钢错齿三面刃铣刀:d0=160,l=12,Z=24,切削厚度ap=1,铣削宽度ae=40 查9.4-10得到
CF=294, xF=1.0,yF=0.72,uF=0.86,wF=0,qF=0.86, 带入公式得到Fz=662.3N 垂直分力Fv=0.3Fz=199N 考虑到安全系数K=K1K2K3K4,其中K1=1.5,K2=1.1,K3=1.1,K4=1.1 所以 F=KF=397N,所以选用的机构的夹紧力N>397N 根据《夹具设计手册》表1-2-25查得用扳手M8六角螺母的夹紧力为1024.5N远远满足要求了,故选用M8螺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
1.5夹具精度分析
使用夹具加工时,影响被加工零件位置精度的误差因素主要有;
1、定位误差
工件安装在夹具上位置不准确或不一致。
2、夹具制造与装夹误差
包括夹具制造误差、夹紧误差、导向误差。
3、加工过程误差
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受力变形、热变形、磨损以及各种随机因素所造成的加工误差。
1.6误差分析
由于每一个工件的尺寸和表面形状上存在着公差范围内的差异,夹具定位元件也有一定的制造误差,结果会使每个具体表面相对于理想位置产生位置变动量,产生定位误差。
定位误差实质上就是工序基准在加工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这个变动量相对于基本尺寸而言是个微量,因而可将其视为某个基本尺寸的微分。找出以工序基准为端点的在加工尺寸方向上的某个基本尺寸,对其进行微分,就可以得到定位误差。
1.7 夹具总体设计
图6.3 装配图主视图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
图6.4 装配图俯视图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
图6.5 装配图左视图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
1.8夹具的设计及操作的简要说明
放置工件时,将工件以销定位放在夹具体上,压动压压板,旋紧M8的螺母使工件压紧,工完成后, 旋松M8螺母,旋转压板90度,松开钻模板,旋松M8螺母,即可以取出零件。
1.9结构特点
该夹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此次设计的夹具有如下优点:
(1)安装方便,将工件放入一个定位销内便可以定位,再用压扳压紧,即可 对工件加工;
(2)便于拆卸,在普通压板上改进,使用梯形设计,可以很快拆卸和安装。提高了生产效率;
(3)夹具结构简单,夹紧可靠。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
总
结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终于完成了,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它对我们来说受益匪浅。通过这次设计作业我们不再是只知道书本上的空理论,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了自己的设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组员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弄清楚了本次设计的主要来龙去脉,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次的设计不但加深了对工艺这么专业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而且学会了应用以前学到的知识,更深一层次的体会到工艺的重要性和设计的灵活性。在此过程中使我们的团队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锻炼了我们团队合作的能力。而夹具的设计是需要个人去思考与设计,要做出自己的东西,使得我们的个人思考能力和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到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这次设计,我们学会了如何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旧的知识得到了温故,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用到了大一学习的CAD,还有大二设计变速箱的相关知识,各科与此同时各科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还掌握了怎样查询资料。通过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
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使我对零件的制造和工艺设计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和详尽的了解,同时对夹具的设计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和组员的合作制定出工艺和具体的夹具,使我懂得了团结合作和个人能力的重要性。既分工又合作才能更快更好的完成设计任务,在体现个人特色的同时又从别人那里学到更好的方法,同时又给予了同学前进的动力。在设计过程中让我又深入的悟到做人和学习的很多道理,确实使得个人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非常感谢张老师给予了我们的指点和帮助。
参考文献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张龙勋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制造工艺学(徐嘉元 曾家驹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床夹具设计手册(王光斗 王春福 主编)
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