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交流感想
美国交流感想
From 2012-8 to 2013-5
去年8月随着飞机降落在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人生中一段崭新的旅程就开始了。我这人离家比较晚,大三之前一直跟父母在一个城市,相聚最多不过40分钟车程。平时虽然嘴上喊着独立,但是究竟独立起来什么结果,自己心里也没数。家长大多是这样,嘴上盼着你早日自主,可是在身边还是会忍不住帮一把。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和两位同学一起踏上了一块陌生的土地,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陌生,不用于国内换个城市那么简单,要改变的很多语言、饮食、甚至节假日。
当subway不再代表地铁,而是三明治,当facebook 取代renren成为每天刷n下的消遣。自以为看着美剧对美国了解的八九不离十,但事实上是盲人摸象。不论从学习上、生活上、娱乐上。
由于去美国时间比实际开学时间要早不少,最先体验的是美国生活,其实这么说也不是很恰当,我只是住在宿舍而已,所以就说说宿舍生活吧。在美国住宿舍和中国宿舍一样规定很多,侧重点却不同,国内有断电、断网,美国却24小时供应,国内禁止电热器,美国完全不管。自己房间里地上不必干干净净,垃圾桶里也不用没有垃圾,书桌书架不需要整齐,总之国内辅导员查寝室的项目,美国宿舍统统不管。倒是厕所里马桶、浴室不是雇工打扫,而是由寝室里面的每个人负责,这是卫生检查重点,连一点点水垢被发现,都会被惩罚。美国寝室是有厨房的,所以厨房卫生也是重中之重,客厅底板、沙发、餐桌、电视桌,这些都必须干干净净。这里估计就能说明,美国人重视公共区域卫生,尊重个人生活习惯,不强求一致。而国内则强调军事化统一标准,从这点上说,并没有优劣。开学前宿舍会有一堂很长的讲座,教会你如何打扫宿舍,尊重舍友,讲座细致到用哪种清洁物品清洁灶台,用怎样的方式和异性外国人交流。这在国内往往一笔带过,不会深究。估计也是因为国内男女寝室是分开的,而美国不同,男女混居宿舍很常见。宿舍中央空调控制,室温长期保持舒适的温度。一年四季在寝室都可以短袖、短裤。
美国不像国内,学校内有食堂,而且食堂价格公道,美国这只有小卖部,东西很贵。吃饭基本就是自己动手了,柴米油盐酱醋茶,每项都是自己买,冰箱空间有限,需要协商怎么分配空间。买菜很不方便,主要是因为没有买车,所以一星期只能去一次,一次会买很多,这就给寝室冰箱空间协商问题增加困难。我必将能吃,每次会买很多,好在我的室友人很好,也不是很能吃,所以这个不是什么特别大问题。做菜做饭上,去美国之前学会一手好菜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在美国基本上开销会很大。
美国是个汽车大国,没有汽车基本在美国什么也做不了。在国内踩上自行车,基本完成生活必须任务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在美国,单车是纯健身工具。我在国内考了驾照,可是到了美国不能用,还是要重考,不过国内驾照翻译过后可以提前路考。说白了,会开车在美国是个生存技能。
由于学校在农村,宿舍周围很冷清。除了树,还是树,只有松鼠、各种鸟类、鹿、小浣熊之类的动物和你为伴。美国人真的很少,有时很很让人不舒服。估计也正是这个原因,美国环境保持的不错。
去超市买买东西,进了超市我才发现美国的吃的东西是多么便宜,1加仑牛奶才1点几个美元,100%纯果汁1加仑才2块多点,我这几天每天天在喝还没有喝完。蔬菜稍微贵点,我说的贵点是比肉来说的。肉便宜的很,没有肥肉,都是瘦肉,如果说有肥的只能是培根了,就是腌肉。我只买了6块钱的,估计能吃一个星期吧。我只买了50块钱的东西结果堆满一个购物车,美国超市服务员不多,可能是人力成本高吧,只能自己看东西在什么位置。但出门口会有个服务人员帮你装袋子,呵呵不用付小费。顺便提一句,如果虫友们到美国的饭店或酒店得到别人服务时尽量给点小费,哪怕是一美元也好。我是没钱,就不去那种地方了自己服务自己。我拿了这么多东西正发愁怎么拿回去,后悔不该买这么多东西没有车怎么拿回去。同去的王师姐说可以直接推购物车回去没事的,下次推回来或者放在路边有人会收的,不错。美国的衣服也不贵,T恤什么很便宜,但是你要去商业区买,对于我这种学校在乡村的学生没有车不是很方便。阿迪或耐克比国内便宜多了,同系的一个男生买了去年的款式才20刀。就是和国内比也便宜呀,不知道为什么在中国福建或越南做的鞋反而比国内便宜。电子产品以本本为例那是比国内同等产品便宜至少2,3千,你要是有在感恩节或圣诞节血拼的精神,那要恭喜你了,有可能400刀买到IBMX61,不过好像停产了吧,现在是X300了。美国人在超市买水果好像是不挑拣的,有次我一时兴起在水果区拣美国大甜橙,一个美国人凑近,问我哪种橙子好啊,我还教他,有肚脐眼的是母的,更甜,没有肚脐眼的是公橙子,他似乎明白了,我智商上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不得不说,美国人办事效率不是很高,前提是免费。网上类似淘宝的网站买东西,免运费会等比较久,还可能出问题。但是一旦付了钱,速度甚至可以达到隔夜就到。感恩节购物可以如此疯狂,晚上10点就到outlets排队等某些店开门,然后逛到早上再去商场逛到中午就可以倒下了。
生活上基本就这些。下面是学习
教科书买2手的有的时候就是白菜价,新书超级贵有可能200刀,出版社要赚钱总是一年就推出一个更新的版本,内容或习题改一点,但有时候买旧的版本也是可以用的,而且便宜很多。学校的书店里可以买新书,买2手书或者租一学期书,网上也是。在网上买一本书的国际版本(international edition),除了封面不一样,里面完全一样,价格确是美版的几分之一。这种一般在印度等外国销售,不能在美国销售的,但是买了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就是美国课堂知识点并不密集,单从教学进度和内容信息量上来看远远比不上中国课堂。美国老师在课堂上讲3个小时,可回想一下他讲的内容,似乎不够多,一些课和听力课差不多,听完只相当于练了听力。
我们大学课堂授课方式基本上是讲演式教学,虽然有时也搞些讨论,或做些实验,但是所占时间不多,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基本上是听课,以听懂记牢模仿学会为主。课堂上气氛较严肃,回答问题时要起立,学生心理比较紧张。美国大学上课气氛比较活跃,做实验比较多,讨论也比较多,学生随便可以提出各种问题,学生参与程度较高,思维活跃,学生没有紧张心理,回答问题或发表看法也不用站起来,在座位上即可,比较自由随便。但是课堂密度较低,纪律不是很好。产生这些差别的原因除有教育思想不同外也有客观原因,比如中国一个班的人数较多,一般都有六十人左右,而美国大学通常都只有二十人左右。中国课堂上桌子排得很整齐,不便讨论,而美国排得较随便,根据老师的需求,有的在桌子旁围坐,有的在教室内围在一起,各种坐法都有,甚至老师有时坐在讲桌上。非常便于讨论.我国的物理实验课通常是这样的:实验课的学生提前进行预习;上课时教师还要再讲一遍实验要求,然后学生们边看黑板上的板书和老师的讲解边进行实验,教师还不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这种实验课显然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不需要太动脑子,只要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就行了。
美国的大学的工科非常注重实验,工科的课基本以实验为主,美国的流体力学课中的自主实验课为例,我们参观的流体实验课学生参与度高,时间是两个小时,分别作了流体力学中的流量量问题,粘度的问题,还有一个开放性,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对自己实验的结果进行模拟,看看流场、流线,模拟用的软件老师只给你说明书,剩下的去不自己完成。这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态度的不同。国教师的教学态度以严肃著称,而美国教师的教学态度则较随意。我国的大部分教师总是很严肃地在黑板上出题,然后讲解不同的解题方法,而学生们则快速地抄着笔记,生怕记慢了黑板上的解题方法和步骤会被擦掉。反观美国的课,很自由,连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很随便,甚至有的老师坐在讲桌上,教师这种随便的教学态度确实使课堂气氛轻松了很多,但有时随便的过分了,有时老师也在不断的强调着课堂纪律,我国教师严肃、严谨、一丝不苟,很值得人敬佩。如有的教师上课时也幽默一下,调节课堂气氛,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美国教师则一点儿也不严肃,有的教师甚至太随便了。我国教师是师长,是有威严的长辈。而美国教师则更像是学生的大朋友,这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不再畏惧教师,美国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具有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影响的因素。这种师生关系远远好于我国(这也是我和接待中国学生的美国学生那里得到的信息),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因而才会对教师所教科目产生兴趣,才会花精力去投入该学科的学习,能力和成绩也才会有所提高。我们聊城市大力提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也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举措。
我国大学生对教师更尊敬,学习态度更认真,求学的气氛更浓。我国的大学生有一项特长,是美国大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的:我国大学生的数学、物理、化学都是一流的,尤其是数学,我国大学生的计算能力一流,可以口算、心算加减乘除。我们的基础知识扎实,美国大学生则根本没有这种本事,他们仅仅学习非常基础的东西,我听的这些课都是讲非常基础的知识,他们每人都有一个功能非常强大的计算器,该计算器除了具有计算功能外,还有绘图功能,作为学习的必备用品。
美国大学生的生活似乎更灵活。他们在学校所学的课程,除了基础知识以外,其他大部分是培养各种能力。在学校就学会了很多厨艺,游泳,照顾小孩的能力,这些作为生活的必须,他们在学校里就已经学会了很多,不像我们的学生,大学甚至大学毕业后,生活上的问题什么也不会,成了生活的傻子。我们的大学生自从上了大学,尤其是到了高三,家长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家里的家务等等一切一切学生无需过问,也不让学生过问,只要学习就行,就这一件事----学习。这样反而让学生厌学,对生活没了兴趣,没了激情。在美国的大学了看到的每个大学生是非常阳光的,每个人都高高兴兴的。而我们中国的大学生一个一个带着眼镜,被学习压着,被学习累着,甚至是脸上写着沧桑感。据我初步统计我们的大学生近视率为90﹪以上,而美国的大学生在10﹪以下。或许是因为在美国近视超过900°就算残疾了。
中国师生关系比较严肃并且紧张,十分讲究学生对老师的礼貌,传统的师道尊严非常严重,所以学生在老师面前比较拘谨,不敢随便说话,怕对老师不尊敬。老师对学生批评也偏多,赞扬较少,即使赞扬,也是站在师长的角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师生心理距离较远,老师叫学生谈话,老师坐着,学生站着。学生有什么思想问题也不愿向老师说,在中国人看来,美国学生没有礼貌的概念,对老师直呼其名,可以随便和老师聊天,甚至可以开玩笑。即使是校长,也和学生,老师之间也没有什么等级观念,都是非常平等的,完全是在平等的交流,平等的对话,这一点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中国学生学习比较刻苦,对老师长辈比较尊敬,书本知识掌握较好,有一定的道德修养。但社会经验很不够,缺乏主见,依赖性较强,创造能力较差,在学习上诚信有欠缺,学习不够主动,我们越是要求他们一味的学习,他们的厌学情绪越严重,不少学生一想到学校就讨厌。美国大学生学习凭兴趣,组织能力创造能力较强。接触社会较多,自强自立精神较好,不向父母要零用钱。当然,也有相当多的学生学习不够努力,合格率不高。
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上,我们普遍重知识轻能力,主张博览群书,主张全优。培养能力的问题虽然也讲,但研究不深抓得不紧,由于高大学校把高考升学率和分数放在首位,而考试的题目又与做过的题目大同小异,利用题海战术就可以得高分,真正考查能力的题目不多。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出考题越是照顾学生,学校就越是采取题海战术,能力也就越不易培养。所以到了大学,国内学生普遍还是题海。美国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很有利于自觉性较高的优等生,他们就是利用这些时间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对自觉性不高的中下学生来说,浪费时间较多,美国大学十分重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能力,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讨论,也鼓励学生尽多地接触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更重要的是设法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进行自学研究和组织各种活动,在自学中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高考也主要是考能力,和课本基本知识与平时做过的作业基本上没有直接联系。
但美国老师怎么会去监控学生呢?一切任由你自己选择。
几乎每门课在开学时都有一个日程表,但是如果就相信了这个日程表,觉得很轻松,那就吃了大亏。在这里,每节课都会布置课后作业,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必须认真完成。因为所有的平时作业都是记入期末总分的。但是不同的课程,期末考试占的比重不同,但是基本不占多少分。正因为大量的分数在平时,平时的生活特别辛苦,隔着几个星期就有一个小测验,隔一段时间一个项目,而且老师有时候会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特别兴奋,突发奇想,突然觉得是不是该让你写个文章表达一下你对这个知识点的想法。总之,突发事件很多,加上平时已经很忙的课业、实验、项目要求,基本上会让你一连几天熬夜,而且熬夜是常态。毕设跟国内不同,是分组进行的,而不是一个人一个题目。教授给的题目不是特别难研究,也许也没有国内很多题目复杂,但是学校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很多的周计划,月计划,要不停上交,日程安排能不能如期完成,也要每周汇报,还有每个人例行的演说。就那我的毕设来说,我们组3人,另外两个美国人。我们组研究的是高炉炼铁的一个分支,关于怎样提高高炉使用寿命的。首先会有个总体计划,这个由导师和我们共同计划,然后明确3人各自的分工,之后就是按照日程安排,如期完成,期间3人每人都要去做一次关于自己毕设内容的演讲,就我们的毕设,有模拟,有参数分析,还有3d视屏制作。算是很全面的去了解了怎么做项目,怎么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
总之美国学习看似轻松,其实真正投身其中,是种苦旅。自由有时候才是给人的一种无形压力,不同于国内目的性很强的教育大纲,美国正因为随意,让人自己去思考怎样让自己变强,不被淘汰。当然这种教育下,毕业率就不是很高了。最后娱乐上。
由于住在农村,娱乐场所什么的离得很远。而且很少,真正的娱乐项目基本就是钓鱼、保龄球、当然还有篮球等体育锻炼。KTV之类的只有进城才有,所以并不像电影、电视剧里面一样,美国遍地娱乐场所。
在美国交流的10个月里,我去了一趟波士顿,算是唯一的旅游。本身美国历史很短,没什么历史气息,能算得上历史名城的也就费城、波士顿、华盛顿。而且美国很奇怪,所有大城市长相都一样,并没有很大的地域分化。所以我觉得美国旅游其实并不是件很愉快的事情。在波士顿就去了趟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地点,还有莱克辛顿,剩下的就是逛步行街,还有吃海鲜,顺道看看三一教堂等古建筑。
总的来说,美国适合学习,生活情趣上每个人感觉不同。在我看来,美国生活索然无味。10个月里和一起来交流的北理工、西工大、川大很多同学成了朋友。去美国的中国人基本都比较热心,学长学姐也给与了很大的关心帮助。适应的很顺利,虽然生活无味,但是依然不能否认,美国的舒适自在。在学习期间,成功申请了硕士,下面会继续好好努力完成好学业。
第二篇:美国交流方案
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2014美国中田纳西姐妹学校师生交流
合作项目——东城中学接待修改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增进中美双方师生对中美文化及教育的理解,在中美两校文化交流之间架起一道友谊的桥梁,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顺利举行中美两地中学生的学习文化交流活动,特制订本方案。
二、领导小组
组长:陈沪军
副组长:杨春英陈立剑陈金兵
成 员: 陈向华余志鸿 方亚琴王明强刘带英曾虹蒋天香
王咏梅金水凤
三、活动分工
接待:陈向华郑立克
摄影:蔡传刘带英
报道:余玲君曾虹
后勤:陈金兵余志鸿
翻译:杨春英黄英钱佳筠裘飞燕
学生管理:王明强蒋天香黄英各班班主任
活动协调安排:方亚琴蒋天香
二、活动时间
7月9日-7月12日
三、活动对象
1、来自美国的学生(4<东中>+5<东实>=9名)和家长(6名)及教师(2-3名)
2、中国结对学生3对1,共12名
3、理事会成员、部分英语老师担任翻译
4、新八年级的部分学生
四、活动行程及安排
附件:10号学校活动安排:
杭师大东城中学2014年6月27日
第三篇:美国金融危机感想
美国金融危机感想
此次美国金融风暴说明,过度超前消费的美国模式难以为继。在此次金融动荡中,美国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就是中国人抱持传统的“量入为出”观念,可以说,中国式谨慎理财作风再次显现价值。
10月1日夜,几经周折的救市案终于在参院投票过关,可以料想,在接下来的众院投票中,这个法案也会通过——哪怕它是碗毒药,美国经济现在也需要饮鸩止渴。
救市案出台如此艰难,是因为已经触及美国人的信心底线:7000亿(按新版本,实质已达到8000亿)投下去美国经济能有起色吗?救市到底是救华尔街的金融巨头?还是救主街(MainStreet)的平民百姓?还是如果华尔街的贪婪无度被纵容,民众还要付出多少代价?
金融危机发展到现在,风险已经从房屋市场,扩展到股票,扩展到保险业,乃至普通的储户和贷款人了。华尔街发明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工具,透过种种杠杆,金融机构似乎可以无限创造信用,玩所谓钱生钱的把戏。然而,这些手段或可促进投资回报率,却无助于真正的财富增长。除了华尔街高管的薪酬能够按照他们画的饼那样飞速增长,老百姓的收入并没有暴增。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对此也有一个比喻,他在上周末天津举办的达沃斯夏季论坛上指出,7000亿只是快餐,暂时填肚子,真正需要的是精心烹调的中国式美味。他称中国的监管经验值得学习。刘明康此次尖锐批评美国金融监管,指其“非常荒唐”引外界侧目。但与其这说是中美监管体系的差异(中国金融业的漏洞何其多),不如说是消费模式、乃至民族传统的差异。
当美国金融业遇到危机时,中国式谨慎理财作风再次显现价值。在美国的华人对此有切身体会,在金融动荡中,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比如房价,9月30日刚刚公布的20城市住房指数下跌了16。3%,创历史之最;但华人社区的房价则基本稳定,有的还有微升。在全美法拍屋的浪潮中,华人所占比例也很小。这是因为华人很少过度依赖贷款,购买房屋通常是在自己的经济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在股市、保险和其他金融产品方面,华人遭受损失也较小,因为对风险过高的产品涉及不多。说到底,就是中国人抱持传统的“量入为出”观念,即便在美国这个崇尚消费的社会中,依然进行着自我风险调控。
第四篇:美国行感想
中国少年使节
兰州市第三十五中学赴美国学习交流报告会
为了让我校的学生走出国门,开阔眼界,传播文化,使我校的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历程,彭校长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这次难得的文化交流活动。经过学校各处及大家的充分准备,于2012年1月21日,由赵主任和我带领我校18名学生,横跨太平洋,行经万里,赴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市参加中国少年使节学习交流活动。历时一个月,圆满完成任务后于2012年2月20日顺利返回。
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期三周,在俄亥俄州和密歇根州学习交流;第二阶段为期一周,在加利福尼亚州参观学习。在活动期间,学生先后在Rossford、Genoa、Oregon等三座城市的四所中学学习交流,并考察了六座城市的18所大中小学(其中包括著名的托莱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参观了著名的洛杉矶艺术博物馆、洛杉矶生物化石博物馆、亨利.福特汽车博物馆、托莱多艺术博物馆、摇滚乐名人堂等五所著名的博物馆,在挑战者号宇航中心与美国学生协作完成了模拟登月实验,在Imagination Station感受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在环球影视城体验了4D电影的魅力,在好莱坞领略了世界明星的风采,在迪斯尼乐园看到了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倩影,在唐人街领略了中华儿女在海外的繁荣与发展,在Venice 和Monica 海滩沐浴了太平洋的博大与温柔,在联邦储备局亲历了美国金库的神秘与真实……
一、在美国,我校师生受到热烈的欢迎、得到了贵宾般的礼遇。在机场,寄宿家庭穿着节日的盛装迎接我校师生。令人感动的是,五星红旗飘扬在机场的欢迎队伍中。在欢迎晚宴中,我校师生品尝了他们特别为中国春节准备的美味的饺子和春卷。整座小城都沉寂在节日的氛围中。在Rossford School 的欢迎仪式上,该市市长、公安局长、火警队长和教育局长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对我校师生的欢迎及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说到美国,人们马上想到的浩瀚的太平洋,旖旎的风光,高耸的摩天大楼,可是令我震撼的除了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外,更多的是美国人凝结在国旗上的一种炙热情感,他们可以在任何喜爱的地方挂上国旗,并且那里的学生每天上课之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体起立向国旗宣示,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这也更使得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祖国,想念我校操场上那亲切的红旗,我们时刻提醒自己,一定不能辜负领导和家长的期望,圆满的完成这次任务。
到达的第二天,学生和我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参与到课堂中,看一看他们是怎么上课的,在校长和学生伙伴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有趣的课堂,开始了真正的学习生活。
1.课堂的灵动乐章
说起美国的课堂,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的阳光、自信、幽默,开放,进取。无论是在小学初中高中,在每个不超过20个学生的教室里,老师可根据学科特点或个人喜好将桌椅摆放成圆形或长方形,位子也不是固定的,你想坐在哪里都可以。在课堂上,你可以畅所欲 言,无论学生怎样,老师都不会阻碍他们的观点,让其充分表达,然后询问其他学生的看法,因此,在美国的课堂上,你可以完全发挥你的想象力,即使错了也没关系。并且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教授关于测量的知识,在做了只有7分钟的简短的介绍之后,你就可以拿着一份任务单在老师提前准备好的东西前进行测量,并且进行记录,老师可以进行辅导。在高中的一堂社会科学课上,社会学科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美国社会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当老师给大家讲解了在做饭时应注意的问题时,他就会让学生在教室里的操作台上具体联系如何做饭。不难看出,美国课堂强调动手,所有能动手的地方,都尽量让学生动手,所谓“做”中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会和学习过程本身,通过做达到记忆的效果,而并不过于追求结果的对错。
2.重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分组学习
9年级历史课:讲非洲,老师给出3个主题:非洲独立运动、艾滋病、农奴制,先给学生60分钟时间通过无线上网搜集关于非洲历史的资料,要求尽量简洁扼要。过程中老师来回巡视,随时给予指导。然后小组讨论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小组总结出的要点。小组派出代表,来汇报小组的研究成果,之后组员再分别介绍自己的侧重点。教师的墙上都是一些不同民族的艺术,如兵马俑的照片、中国水墨画、中国书法、日本文字等。
把学生分成小组,强调小组成绩,把每个小组的成绩贴到墙上,用不同颜色标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荣誉感,从小培养他们学 会跟人共处,学会团队协作。如历史课分成不同小组,一人负责领材料,一人担任组长,负责监督每个人都参与,一人记录,分工明确,每一个岗位对于整个任务的完成也都是很重要的,没有岗位的高低区分,任何人也不会因为岗位分工而受歧视或产生矛盾。
3.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学习,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在我们听过的所有课中最有意思的就是一堂实验课,老师在一个充满了肥皂沫的水盒中冲入了某种气体,突然,他从中捧起了一团肥皂泡,用打火机点燃了手中的泡沫,我们吓下了一跳,这不把手烧坏吗?这一下子勾起了我们的欲望,我们的学生充满了好奇,大家挨个试了一遍,此时,老师才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这样不会把人的手烧坏呢?那就究竟是什么?大家展开充分的讨论,也都想知道为什么?老师这时才告诉大家的这个原因。只有在你动手观察,你才有更深的兴趣来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最难忘的是,在Genoa学校一周的交流中,五星红旗一直陪伴着我校师生;最令人感动的是,当我校师生到达时Glenwood小学时,全校师生都集中在楼道里,小学生们用稚嫩的小手演奏中国名乐《茉莉花》。热情的Oregon 市教育局局长Michael E.Zalar.Ph.D.亲自驾车做向导带领我校两位老师考察该市的中小学和市教育局,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寄宿家庭、协调员、老师、学生和其他美国朋友的热情与真诚。
二、在前三周的学习与交流中,我校师生体验了美国的教育教学 生活,并惊讶地发现那儿的学校都没有围墙。小班额授课是美国教育的特点,学校和教师对人格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是美国教育的优点。我校师生看到了三位老师帮助四名残疾学生上体育课的现象,看到了志愿者单独辅导智力上有问题的学生或后进生的现象,看到了一些第二语言的老师专门帮助初来美国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现象,看到了一些黄皮肤黑眼睛的小同胞(那儿的人们喜欢领养中国小孩),看到了家一般温馨的小学、研究院一样的中学、公园一样美丽的大学。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学校把体育运动和文化课的学习一视同仁,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参加学校球队或拉拉队,不但是学生的梦想,也是家长的心愿。我校师生对美国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感到惊讶,在冬天部分学生穿着T恤和短裤,也惊讶地看到了中学生设计、并制造的机器人和机器。学校的理财、家政处理、科学、电视节目制作、年历制作,烹饪、汽车维修、新能源开发、机器人制作课、机械设计与制造、农业养殖等课程集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是中学生最喜欢的课程。
每周两节的ACES课程是我校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不仅学到英语知识、提高了英语能力,而且学到了有趣的美国文化背景知识,是学生喜欢的课程。
三、在活动期间,我校学生向寄宿家庭和学生介绍了我国的文化,演奏了著名的《梁祝》等中国古典民乐,表演了太极拳,展示了兰州、甘肃、北京等地的美景图片,美国寄宿家庭、学生和老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我校学生也了解了美国的日常生活、文化背景等,真 正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四、在加利福尼亚,学生游览了迪斯尼乐园、好莱坞、环球影视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Venice 和Monica海滩、艺术博物馆和生物化石博物馆、唐人街等许多著名的地方,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
五、我校学生在美国交了许多新朋友,和寄宿家庭、协调员、老师、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正如协调员Val女士所说,我校学生现在有了两个家,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
从相逢时的陌生到分别的泪流满面,仅仅一个月。与寄宿家庭、协调员和朋友的难舍难分,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 “相聚时难别亦难”的内涵,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成长。这也诠释了Rossford中学校长Pierson先生的话 “看到了中国学生的能力和无穷的潜力”
在当地协调员的大力帮助下,我校学生圆满完成了学习交流任务,取得了ACES总部和当地教育部门颁发的毕业证书,并被Oregon市政府授予“中国少年使节”称号,该市政府议会将2012年2月6日定为中国少年使节日。交流活动在当地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多家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了报到,并得到了很好的评价。
第五篇:美国大选感想
“美国大选”,你这是怎么了?
在美国,没钱是不可能真正意义上参加竞选的,恰如做生意不能没有启动资金。光有钱还不够,还得有人来张罗。搭个竞选班子,打造竞选理念,这好比是产品生产。接着就是宣传、站台、接触选民、兜售主张,又可将其看作是产品销售。产供销链条,缺一不可。
美国大选折射社会矛盾新变化
为了讨好选民,参选人之间相互攻讦、互揭疮疤,相互谩骂甚至人身攻击,手段五花八门。不过,以往各方出言大多能守在美国意义上的“政治正确”范围之内。美国的这种“政治正确”之说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起于校园,后在社会普遍流行,大体以人性道德为基本标准。有论者认为其主要指的是对妇女、移民、少数族裔要充分尊重,不能使用侮辱性语言。
但是,本次总统大选的一些现象却颇显另类。本·卡尔森公开表示不会接受一个穆斯林总统,特朗普干脆明确表示“痛恨政治正确”,克鲁兹则说“政治正确正在杀人”。参选人屡屡踩踏底线,甚至竞逐“政治不正确”。有社会学家分析,这是为了迎合美国社会民众中存在的“怨恨心理”,或者说是一种“受害者文化”使然。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世界格局变化的大背景下,美国社会也在经历深层次变化,随之而起的“受害者”“受益者”划分在加深。比如,“奥巴马医保”的实施虽为低收入家庭带来福音,但让中产阶层付出了代价,不少中小企业主采取多雇零工的办法,以减少缴纳高额医保费用。
怨恨也好,受害也罢,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矛盾发生了新变化。挑战“政治正确”这一看似反常的现象,正是社会变迁与选票政治逻辑交叉作用所催生的。然而,“怨恨心理”或者“受害者文化”被放大后,其后果却不会止于选举中的一出出乱象。知名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所长阿瑟·布鲁克斯前不久撰文指出:这种文化让政治与社会冲突更难缓和,让正常取舍变得复杂,让人们更乐于追逐名利,更加自私自利。
美国大选虽然纷繁复杂,但其折射的美国社会之变,仍是一条值得观察的主线。
美国大选乱象凸显制度弊端
在西方国家所谓的民主选举中,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是:某位候选人以较高支持率当选,而仅仅过去一个月,甚至是几天后,其支持率大幅下降。这就是因为,许多选民在投票中投的是“抗议票”。比如说:“如民主党候选人桑德斯的支持者,因发现希拉里用诸多不诚实手段排挤桑德斯,便在桑德斯落选后,转而去投特朗姆。而实际上,特朗姆显然也不是他们喜欢的候选人。”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对竞选丧失兴趣,实际参与投票的人数比例也越来越低。数据显示,2008年,当选总统奥巴马得到了6325万张选票,占选民总数的53%,占全体美国公民的32.6%。从数据分析,奥巴马只能代表不足人口总数1/3的少数美国人的选择,而不是许多美国政治家所标榜的是全体美国人票选的结果。“民主本是多数人决定的政治游戏,但美国大选不再是多数人的游戏,而是逐渐沦为少数人的民主。”而录音门、避税门、邮件门等丑闻的不断爆料,使得2016年美国大选越来越像一个荒唐的真人秀,没人再去关注双方的执政立场哪个更有效、更有利于美国的发展。”这使得美国选举暴露出其制度问题:第一,美式民主形式大于内容。从选举过程看,候选人似乎更热衷攻击对手,而不愿投入更多精力了解美国内政外交的现实状况,了解民众关切。在辩论中,候选人急于取悦民众,但都未就解决民众关切提出切实方案。第二,金钱政治激化民众不满。事实证明,两位候选人都有明显缺陷,民众也明确表示怀疑,但在巨额竞选经费的支持下,两个候选人仍走到今天。不少美国民众已明确对选举表示失望。大选乱想也让其他国家对美政策走向感到忧虑。两位候选人的表现,已经影响到美标榜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美国是时候收起其作为“民主导师”的傲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