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格律诗基础知识心得体会
[学习格律诗基础知识心得体会]学习格律诗基础知识心得体会
耆翁——根据作者学习笔记整理
格律诗高深隽永,传承古今,学习格律诗基础知识心得体会。我在学习中记录了数万言心得笔记。所学所悟,尽在其中。
今应相识于沈阳北陵公园文化角诸多诗友之托,将我初步理解的格律诗基础知识,以七言律诗
为例整理出来,供初学者参考。谬误之处,恭候斧正。
一、关于格律诗及其基本句式演变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了唐代时,成就了律诗与绝句。到了宋代时又成就了词。诗词讲究
固定的句式、字数、韵脚以及对粘、对仗规则。它的三大要素是:押韵的和谐,平仄的搭配和
对仗的工整。诗有诗格,词有词谱,古时都是配以乐曲演唱的。
格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绝句为四句,每首律诗为八句。其谋篇章法是起、承、转、合。
在律诗中,每两句各有特定的名称: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
尾联。(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或长律,由于句数长短不同没有联名)
七言格律诗基本句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改变基本句式的排列顺序,组合了七言绝句的句式:
绝句a句式——abcd首句平起仄收
绝句b句式——bdab首句仄起平收
绝句c句式——cdab首句仄起仄收
绝句d句式——dbcd首句平起平收
四个绝句句式,变位相加,组合了七言律诗的句式:
律诗a句式——绝句句式a加a
律诗b句式——绝句句式b加c
律诗c句式——绝句句式c加c
律诗d句式——绝句句式d加a
二、关于律诗的对仗规则
按照律诗规则要求,它的颔联、颈联必须写成对偶联句,即对仗。所谓对仗,是要在五言
或七言的既定句式中,把同类或是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互对应的位置上,并使之句法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字数相等,呈现出相互映衬的状态。从而提升意境,增加美感。
对仗是否严谨,遣词是否贴切,语言是否清逸,历来都是衡量和品评作品的标准。格律诗
所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之国粹,其高深、典雅、精炼、流畅,皆缘于此。
八句成诗,对仗与否,是律诗不同于古风诗的显著特征。实行两联对仗是写作律诗的基本
法则。允许三联对仗,也允许四联对仗,只能把它看作是变格。但不按对仗要求去写,那就不
能称之为律诗了。
古人写的诗作中,也有的只是一联对仗,多用在颈联,被称之为“蜂腰体”,也有的对仗句
不在中间,而在首尾,被称之为“偷春格”。这些均属变例。初学者写作时,勿需效仿,还是遵
守正格为好。
绝句并不要求对仗。但有的却是双双对句,无独有偶,无可非议。
三、关于格律诗用韵和用语
格律诗是讲究用韵的诗,但它不同于不讲平仄声调的歌词、唱词、民谣和散文诗。唯有格律
诗不仅要求节奏,更要求平仄分明。韵是格律诗的基本要素之一。
中国古代诗人普遍使用《平水韵》,当今现代诗人有的依然使用着。然而,时代发展了,社
会进步了,有些汉字的读音和词汇多在不断变化之中。文学应为时代服务,应与时代同步。因此,诗韵改革,势在必行。中华诗词学会是规范格律诗的权威机构,它早在十年前就提出了《倡今知
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切莫以为写作格律诗,只有使用平水韵,才为正统,而用新声韵就是不正宗。那是一种偏见,一种误解。继承有因,改革有理,各有千秋,共存共荣。
读诗在心境,写诗在意境。诗的用语应推陈出新。把握时代脉搏,弹奏时代乐章,体现时代
精神。诗的真谛在于用诗的语言感动读者,借笔抒情,以意取胜。意语俱佳者为上,情词乏味者
为下。切忌无病呻吟,不落窠臼。初学者在写作时,应努力借鉴名篇佳作之精华,为你的执着追
求而不懈努力。
四、关于拗句和拗救
所谓拗句是指不依照平仄规则的句子,拗救是让拗句在声律上得到补偿。在写作中,常常会
遇到一组词或是一个字,不符合句式中平仄要求,但又难于割舍,有时又由于文字功底浅薄,选
不到更加适用的词语,于是产生了拗句。这时便可以实施拗救。拗救是格律诗写作的法规之一。
大有用武之地,不可等闲视之。
拗救的通用做法是:
仄起仄收句型————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应平而仄时,则应将第六字改用平声,使这个句式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仄起平收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应平而仄时,则应将第五字改用平声,使这个句式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平起仄收句型————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应平而仄时,就要把它的对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五字改用平声,心得体会《学习格律诗基础知识心得体会》。变成仄仄平平平仄平。这种方法称为对句相救。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格律诗的拗救,仅限于abc三种句型。而d式句只允许第一字和第
三字可平可仄,其他字的平仄不能任意变动。道理何在,无处考证,古今如此,那就把它看作是
约定俗成吧!
一代领袖,当代伟大诗家毛泽东曾经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知名诗
人闻一多说过格律诗是:“带着镣铐跳舞”。可见格律诗高深奥妙非同寻常。在写作中则必须认真
遵守诗的法则,不要违背格律诗的禁忌:力避合掌,力避孤平,力避三平调,力避三仄尾,力避
失对失粘。
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祝您笔耕不辍,学有所成!
2011·9·29·
附:遵照七绝、七律不同句式写的诗
※※※※※※※※※※※※※※※※※※※※※※※※※
七绝a句式苏轼:西湖耆翁:春早
平平仄仄平平仄水光潋滟晴方好,春声隐匿寒潮里,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山色空蒙雨亦奇。倦鸟栖巢树上啼。
仄仄平平平仄仄欲把西湖比西子,俏妪欢歌亭榭北,平平仄仄仄平平韵淡妆浓抹总相宜。闲翁调侃路桥西。
七绝b句式张继:枫桥夜泊耆翁:神八赞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月落乌啼霜满天,一份衷情奋力追,平平仄仄仄平平韵江枫渔火对愁眠。心诚感动月为媒。
平平仄仄平平仄姑苏城外寒山寺,嫦娥见证今宵吻,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夜半钟声到客船。万众高歌比翼飞。
七绝c句式杜甫:绝句耆翁:赏菊
仄仄平平平仄仄两个黄鹂鸣垂柳,破晓出游急步走,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一行白鹭上青天。菊花竞放恐来迟。
平平仄仄平平仄窗含西岭千秋雪,老夫唯爱朱嬴俏,仄仄平平仄仄平韵门泊东吴万里船。姹紫嫣红在此时。
七绝d句式杜牧:清明耆翁:冬日纪行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清明时节雨纷纷,欣逢数九逛公园,仄仄平平仄仄平韵路上行人欲断魂。不惧风吹刺骨寒。
仄仄平平平仄仄借问酒家何处有,老叟蹒跚冰路走,平平仄仄仄平平韵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跤摔倒面朝天。
七律a句式毛泽东:和柳亚子耆翁:残奥会
平平仄仄平平仄饮茶粤海未能忘,挑灯夜半屏前坐,仄仄平平仄仄平韵索句渝州叶正黄。赛事迎来万众观。
仄仄平平平仄仄三十一年还旧国,礼炮轰鸣残奥会,平平仄仄仄平平韵落花时节读华章。烟花绽放首都天。
平平仄仄平平仄牢骚太甚防肠断,浓情震撼潇湘水,仄仄平平仄仄平韵风物长宜放眼量。盛意恢弘冀鲁山。
仄仄平平平仄仄莫道昆明池水浅,更喜英雄燃圣火,平平仄仄仄平平韵观鱼胜过富春江。任凭单腿勇攀岩。
七律b句式毛泽东:送瘟神耆翁:看风筝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绿水青山枉自多,惯借清晨看日升,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华佗无奈小虫何。回眸又望远天筝
平平仄仄平平仄千村薛荔人遗矢,龙翔起落千鳞绿,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万户萧疏鬼唱歌。凤舞翻飞万羽红。
仄仄平平平仄仄坐地日行八万里,串串蜈蚣皆亮尾,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巡天遥看一千河。只只孔雀尽开屏。
平平仄仄平平仄牛郎欲问瘟神事,嫦娥笑问人间事,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一样悲欢逐逝波。谁在云空舞大风?
七律c句式杜甫:怀古耆翁:取乐冰雪天仄仄平平平仄仄诸葛大名垂宇宙,雪兆丰年吟瑞雪,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宗臣遗像肃清高。深情寄语敞心怀。
平平仄仄平平仄三分割据纡筹策,凌花朵朵随风舞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万古云霄一羽毛。玉蕊姗姗伴雾开。
仄仄平平平仄仄伯仲之间见伊吕,冷艳仪容凭客赏,平平仄仄仄平平韵指挥若定失萧曹。晶莹意蕴任君猜。
平平仄仄平平仄运移汉祚终难复,闲翁取乐踢一脚,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志决身歼军务劳。不慎哧溜仰面摔!
七律d句式毛泽东:占领南京耆翁:另类奇葩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钟山风雨起苍黄,霜凌造影戏寒天,仄仄平平仄仄平韵百万雄师过大江。亮丽窗花绘胜观。
仄仄平平平仄仄虎踞龙盘今胜昔,峭谷凹凸湖处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天翻地覆慨而慷。狂涛起落水潺潺。
平平仄仄平平仄宜将剩勇追穷寇,非烟非雾非霏雨,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不可沽名学霸王。如海如溪如远山。
仄仄平平平仄仄天若有情天亦老,莫道奇葩为另类,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人间正道是沧桑。张扬一瞬也超凡。
注:以上例诗有的使用平水韵,有的使用新声韵,应注意识别。
2011·12·1·
第二篇:格律诗
格律诗
野营之歌 一.行军
穿峡出谷越重峦,雪染眉稍汗不干。军号声声催奋进,红旗漫卷太行山。
二.宿营地
身负药包破晓行,山腰临暮宿军蓬。雾中听得村童唤,随入紫门诊病翁。
题红旗渠青年洞
飞车旋上重霄九,雾落云沉鸟不咻。冰树倒依绝壁险,一河天水绕峰流。
陋室梦
陋室孤帷对玉钩,夜阑梦到小桥头。柳花翻卷天光净,紫燕归飞月色幽。大地风狂同历苦,校园情恶共担愁。三年未忘长别恨,惆怅一怀夏复秋。
夜诊
依稀村野晓鸡啼,一夜床前斗笃疾。心血滴滴濡智胆,灯光灿灿照白衣。
风雪情
北风横扫雪横飞,天若有情欲逗谁? 志在云端勤是路,车声未往又三回。
绿宝石
天时不遇僻厢关,春纳秋滋度九寒。一日得出原野地,碧云翠雨现奇观。
悼毛主席
江河鸣咽山垂首,千里凝云罩九州。哀乐满天天落泪,白天遍地地生愁。导师先去全民恸,基柱猝倾举世忧。国际悲歌歌一曲,危关漫道越从头。
无题
勿为混沌丧心智,世理天纲不可欺。雨暴常袭晴午后,祸生亦许晋冠时。
迎春
小楼昨夜又迎风,笑语欢歌盏不停。大地初苏心已绿,画亭柳畔待东风。
春暮归途
夕阳青岭近黄昏,故里重归岸上行。堤柳先发烟气翠,畦花正放色香浓。河鱼跃跃频翻浪,燕雀翩翩亦动风。惊梦三年无好绪,春光有意慰人生。
春夜吟
重读云梦客居词,知是月临故地时。难眠春宵思未尽,东风柳影又成诗。
送李君赴天津进修
君赴北国翌日行,中原七月壮别情。临风炬?尤红烈,经雨枝头愈翠青。利剑劈开荆蔓路,豪峰绘就锦花程。莫言此去云天远,千里传书有雁鸿。
赠黄君以贺中考
时雨摧芽终破盖,十年寒室掛红裁。愿闻取胜夺关事,铁马金戈入画来。
奋桨
风吹暖岸众芳萋,击水奋桨迅复迟。细品弥觉春色好,只因曾历酷冬时。
游漓江
天光山色一江影,波转峰回隐客踪。风细桂香人欲醉,舟轻水稳骛不惊。
题画
天赐娇容羞皓月,春颜未谢暗凝香。无声微翼悄飞至,情到深时风自芳。
瞻汤阴岳飞庙
报国不吝身先死,气壮山河献伟躯。枭魄忠魂今尚在,踏苔海客竟仰鞠。
西湖游
风荡丝篷桨愈奋,扁舟遥向碧波亭。淡烟轻雨堤边柳,不是梦中似梦中。
红棉树
穗城细雨望如烟,深院锁春水绕山。玉榭琼台游不尽,最迷远客是红棉。
南国掠影
浩渺烟波舰似飞,洛溪桥下野鸭肥。江东一片香蕉地,乡女踏歌绕路归。
《水浒》观感
一时天下是非淆,社稷如同水上飘。无赖小人傍圣坐,护国重将落荒逃。宫中密议除民计,湖畔怒挥造反刀。勿论揭竿难济事,山摇地动几声啸。
晚归
云压林影暮天低,风冷雪积脚印稀。自叹迷茫乡野路,忽闻惊魂夜鹰啼。
题溪边早树图
根扎岩缝干如钧,枉看一溪碧水流。暖雨暂未难久溽,春风不度是残秋。
看《动物世界》
狐盗狼争百计生,苍蝇竞血亦称雄。鸿鹄不为浊食醉,敢对清旻唱大风。
惜咏
一日东风劲洒泼,泼红隔壁满园春。莫言居客不知趣,何故叩门陌姓家。
雾锁春晓
村外茫茫雾锁霄,行人无觅小石桥。顿疑孤旅临仙禁,细雨微微愈寂寥。
江亭
云不化雨枉未风,春意迟临望月亭。身侧琴音难入耳,只缘远近是涛声。
溯江
久知仙域有仙山,千古但愁蜀道难。水远江宽酬壮志,逆波溯浪一征船。
羑里城
古柏枝稀土井残,易文历历映长天。勿因七载说成败,囚寇帝王一槛间。
题云海图
大风来处暮霞收,千里苍蒙水横流。何故惜别秋籁里,云天浪海更行舟。
眺雪景感怀
无声一夜梨花落,万掛千披百态娇。但愿乾坤凝此刻,从今世上少污糟。
登山
横空百仗地天惊,野态矫姿万种情。登去何惜金履破,壮心志在踏云青。
重游长城
仰观天下第一墙,游客如云上太苍。不悔抱膝山路陡,镜头雨后对斜阳。
观海 一
烟水浩茫眼望穿,天涯点点现归帆。滩头鸥鹭三声叫,石上惊魂倦客寒。
二
碧流万里起云天,潮涌波叠似卷帘。白浪 崖三丈雨,涛声四处荡空山。
三
拭目崖头望溟茫,青波一带泛鳞光。渔家父子登船去,风顺扬帆助远航。
四
极目空空一线出,淡分碧镜与苍炉。日前多少烦心事,但到今时有似无。(碧镜:大海。苍炉:苍天)
元宵
锣鼓声潮夜半平,村童街上比花灯。良宵最是蟾华好,却在南天分外明。
春雨
瘦叶无姿秀色迟,潇潇洒洒夜来时。劝君莫把西窗掩,好让雨丝和梦织。
早春游珍珠泉
珍珠泉畔日斜西,百象凋零客步迟。吾信东风颜色有,翠烟悄上柳梢枝。
游三门峡
蜿蜒一路到峡南,车上几惊百丈渊。指点三门说归事,仰瞻电网颂新天。
函谷关
南听岫雨北观潮,函谷道前竖大关。暗马公孙逞辩技,鸣鸡孟子示才贤。汗王夺隘得天下,楚霸烧搂斥寇奸。秉笔欲书怀古意,犹觉腥涩晚风寒。
赠友人
坐饮三杯酒染颔,休言柳子未登科。汉皇自有青竹载,仲景岂无后辈歌。宫隅抚琴听众少,巴乡击木助声多。江河湖海都流水,无处春风不荡波。
桃花潭
桃花谷里看清潭,绝壁三重一袖天。飞瀑悬空八百尺,上如白練下成烟。
小巷
小巷深深彩壁华,朱门碧树映夕霞。钟鸣七点黄昏后,几几接踵到网吧。
老师
年华未老鬓先凋,愿作东风举李桃。待到花红枝满日,笑波悄然上眉梢。
访山庙 一
灵水生虚谷,琴音荡玉山。春风不入内,缘是庙门关。
二
乞将重愿托,跋涉不言高。人意终无解,愿为一冷雕。
三
捧至高山上,香烟整日熏。石心难感化,空自叹愁云。
黄河
情自巴山夜雨潇,百川水涨一江潮。九折不改东归志,势比秦邙万里涛。
(秦邙:秦岭和邙山)
三峡游
一、过三峡大坝
乘舟溯水游巴蜀,船到坝前梦境殊。五上闸间天路坦,眼开豁然见平湖。
二 西陵峡
游舟夜到西陵下,一目黛峰挂月华。人去甲台江水静,栏边孤客又思家。
三 神农溪
一船轻雾到巴东,客入神农两换乘。纤父原为巴楚后,秀姑击木送歌声。
四 过巫峡
云雨巫山久负名,次游得看女神峰。江河巨改惊新变,尘事不移是旧情。
五 翟塘峡记
峰入青霄紫气主,夕阳西照半江红。巴山楚水风流地,千古英杰有壁名。
六 白帝城
半世陈旧一日寻,终留壮志上白城。托孤堂外追前事,流水西风亦动情。
七 高峡归舟
踏波圆梦大江中,云畔归舟破晓行。一柱桅杆擎冷月,三峡风远送笛鸣。
秋日
静向秋风觅雨踪,金声落雁梦魂惊。何期佳影来时去。忍把寒栏作灞陵。
踏青
半壁霞光一树风,小桥孤渡踏青人。天高鹭影寻不见,回目绿波慰妒心。
元宵夜寄怀
半天烟火半天星,一路人潮一路虹。遥想当年十五夜,秋千场上月清明。
早春
春霖无意弄春寒,误惹新红一树残。小妹惜花休恼恨,东风又到玉楼前。夏日赠画与小溪
日袭斗室正人忙,无计助君枉自慌.野渡青山生笔下,和风细雨送清凉.情恩
闻说劳燕总分离,回味梦中泪洗衣.但忆君恩深似海,地荒天老泯别期..回张君
君怀鸿雁志,何必过谦轻.昔作千钧聚,今发动地鸣.写山声浩气,勾树隐清风.修字追颜柳,文思比谢卿.但求人久远,长功玉蝉明.秋景小描
长风十里柳轻摇,秋上东堤草欲凋.人在桥头篱落内.心随鹭影到青宵.赠溪
慕君不擅论金银,玉振清喉唱古今.人似高风凌皓月,心如明镜照凡尘.行柔楷正一书秀,竹翠兰幽几卷新.诗赋草成迎六九,春来听雨有知音.酬天
欲酬天意用何珍?无计虚怀问瀚.日月星辰明天物,不如恒世一昆仑.夏晚
雨过碎云高,风定孤烟直。日晚归雀噪,天暑闷蝉嘶。人影相依处,月上柳梢时。
在大姐墓前
不忍重睹旧时物,更哪堪新草生发。一缕纸烟千行泪,西风凄凄摇白花。海恩当以百年报,凭谁恨咫尺天涯。
医者
为择悬壶付此生,何惜心疲贫相随。救急常须三更起,扶伤更待子夜归。一时荒学技低下,四季长读鬓早灰。宁守清节日日度,焉作君子梁上飞。古体诗
释统分
形影难识还烦神?为释统分欲诉君.隆冬防寒居暖室,盛夏避暑入茂林.骑狮须有狮豹胆,抚琴勿乏琴弦心.人若无骨都是肉,才让啼笑破乾坤.寄毅诞辰
吾生匆匆近花甲,心想行随淡表华.恒慕素兰清品质,痴爱明艳一天霞.海棠叹
独怜红萼细施溉,翠茎亭亭蕾不开.欲何老榆向时节,伏风已带秋气来.蝉
留下淡玉衣,赠人医表疾.幽影知何处?寻声秋风里.乡居
何老闲多愈怀旧,不负桐橼常住留.月清风高好坐夜,每闻雁声知春秋.芙蓉
一目碧玉一目雪,娇态惊破天边月。清香熏得游鱼醉,浩荡东风长咨嗟。
朦胧成诗
纤波荡碎水中影,劲风摇乱雾里花。晨曦刷白云边月,朦胧成诗待我发。
击浪
峰拔万仞一涧裂,惊涛卷起百丈雪。人生自当击千里,激流勇退非明哲。
思乡
昨夜梦醒久倚栏,窗外飞絮如飘雪。树影楼廓皆相似,燕都不见殷城月。
榆林步诗
年长庭树晓,日月催鬓凋。闭户守竹节,开卷听松涛。宁静心浩远,淡泊气清高。步诗榆林里,晚霞愈妖娆。
观兵马俑
秦陵侧畔兵马俑,浩荡踏出百顷坑。.万军千骑无同面,刺杀卧射更如生。剑声戈声犹在耳,天骄开世何雄雄。
华清池游感
比翼连理誓如盘,华清池上两共欢。飞双殿里同心镜,海棠汤畔并蒂莲。花红偶燕随春至,叶黄双鸿伴秋还。可怜风雨飘摇日,何择美人与江山。
懿德太子墓
路边石牌卧碑处,森森寂寂太子墓。四十八街到阴府,暝行少年可安否? 从来祸福难料说,生在皇家是大误。
无字碑
非常人间路,坎坷几折回。一朝王天下,女流不可追。功过难评说,是为无字碑。
亲情难沽
喜自额上留朱颜,小疾初愈明镜前。难沽亲情亲如许,一语消得三冬寒。
第三篇:如何写格律诗[推荐]
如何写作格律诗
一、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诗词格律
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1)字句有定: 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2)用韵极严:
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3)平仄协调: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4)讲求对仗: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ou)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A平声。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例:山、林等。B上声。这个声调后来有一部分变成去声(可以大略理解为ˇ)。例:柳、雨等。C去声。这个声调到后来仍是去声(即)。例:浪、月等。
D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有力的调子,今天的普通话没有这个音,但潮汕话中仍有保留,如白、独、蝶等。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术语,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的意思,是不平。平仄交错是写格律诗的基础。
平仄如何交错呢?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A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B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如: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唐王维 《辛夷坞》)其平仄的安排为:
| | | ―― ――― |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宋 苏轼 《定**》)其平仄的安排为:
| | ―――| | ― | ――― | |――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元 关汉卿 《【南吕】四块玉 别情》)
―|― ―|― ―| |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作对仗。何为对偶呢?对偶就是将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并列起来。一般规则是:名次对名次、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唐王维)
诗人用“竹”对“莲”,用“喧”对“动,”“归”对“下”,用“浣女”对“渔舟”,这就是对仗。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二、律诗的写法
本讲座主要讲五言律诗的写法,因为五言律诗是最基本的形式,五言律诗会写了,绝句和七言律诗的写法就能推出来。
1、律诗的特点
A每句限定八句,五言律诗共40字,七言律诗共56字。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有规定。
D每篇必须对仗,对仗的位置有规定(一般是中间两联)。
2、五言律诗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
平仄的安排在一首诗中有三个要求:
①一句诗中平仄必须交替。这样,就产生出四种基本句式: ――||- ||――| ―――|| |||―― 注意:
不能是|―||―,这种排法被称为“孤平”,是诗家第一大忌。
也不能是||―――,这种排法被称为“三平韵”,是诗家第二大忌。②一联之内平仄必须对立。
如,出句的平仄安排如果是――||-,那对句的安排就必须与之相反,那安排的结果就是:||――|
③联与联之间必须相粘。
如,假使第一联的平仄安排是――||-,||――|。那第二联的第一、二个字的平仄安排就必须和第一联的出句的第一、二个字相同,那就是说,第二联的第一句的平仄安排应该是:|||――。
[练习]如果我要作一首五言律诗,选―――||形式为第一句,那往下应该怎么排?大家一起来排。
第一句: ――― | | 第二句: | | | ―― 第三句: | | ― ―| 第四句:― ― | | - 第五句:― ― ―| | 第六句:| | | ―― 第七句:| | ― ― | 第八句:― ― | | -
由于律诗的特点之一是“押平声韵”,所以五言律诗的平仄安排形式只有两种。即 第一句: ――― | |(首句入韵为――||-)| | ― ― |(首句入韵为|||――)第二句: | | | ―― ― ―| | - 第三句: || ― ―| ― ― ―| | 第四句:― ― | | - | | | ―― 第五句:― ― ―| | | | ― ― | 第六句:| | | ―― ― ― | | - 第七句:| | ― ― | ― ― ―| | 第八句:― ― | | - | | | ――
首句有时也入韵,那如果上面的诗首句也想入韵,那第一句的安排应变化。那其实五言律诗的平仄安排形式有四种。
到这里同学们可能觉得这种规定太死,其实可以灵活变化。上面的安排中加圈的,就是可以灵活安排的。B内容的安排
按律诗的章法,一般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议论抒情。也就是说,如果写律诗,可以这样写 第一联:写景――起 第二联:继续写景――承
第三联:发表议论(或继续写景)――转 第四联:得出结论―-结
(注意:别忘了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如:《山居秋暝》(唐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七言律诗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
和五言律诗的安排同理,只要在每一句的前面依照交替的要求再多加两个字就可以。如
第一句: ――― | |-------> | | ――― | | 第二句: | | | ――-------> ―― | | | ―― 第三句: | | ― ―|-------> ―― | | ― ―| 第四句:― ― | | --------> | | ― ― | | - 第五句:― ― ―| |-------> | | ――― | | 第六句:| | | ――-------> ―― | | | ―― 第七句:| | ― ― |-------> ―― | | ― ―| 第八句:― ― | | --------> | | ― ― | | -
七律的每一句的第一个字的平仄安排都是灵活的。B内容的安排如上
4、绝句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
只需截取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平仄安排的上四句或下四句就可以得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平仄安排。
五言绝句
| | ― ― |(首句入韵为|||――)――― | |(首句入韵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言绝句
| |― ―| | -(首句不入韵为| |― ――| |)― ―| | | ――(首句不入韵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绝句可以押仄声韵(押仄声韵的绝句称为古绝,押平声韵的绝句称为律绝),因此绝句的平仄安排其实很灵活,其实不止有以上8种形式。
B内容的安排
按绝句的章法,一般前两句写景记事,后四句议论抒情。也就是说,如果写绝句,可以这样写
第一句:写景或事――起 第二句:继续写景或事――承 第三句:发表议论或抒情――转 第四句:得出结论或抒情―-结(注意:绝句可以不用对仗。)
5、藏头诗
如果写诗写出心得,可以填入一些有趣的元素(《唐伯虎点秋香》电影中,周星驰写的诗藏头“我为秋香”。
魏晋诸朝虽渺渺,俊才辈出世铭牢。潇疏个性高超志,人格诗文两是骚。
陈家大院风光好,羡日葵花朵朵开。莲笑兰柔薇乐语,玉蜂翠蝶竞相来。
陈绍飘香肴果秀,殿中舞妙乐萦梁。藩篱不挡新春色,翠柳红花挤如堂。
林立高楼争结彩,承传古统着新裳。霓虹闪耀歌飞舞,佳节应当赋丽章,蔡庭舞蝶飘陈绍,少俊齐歌乐越墙。彦慧皆拥姿秀美,即成画作一张张。
贺新岁
愉容满面身强健,快意盈心体乐康。幸降千家诸事吉,福临万户各人祥。
三、词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
不像近体诗那么灵活,你选了哪个词牌,平仄的安排就完全被规定死。给出几个常见词牌的词谱:
1、忆江南(共27字,押平声韵,也叫望江南、江南好,梦江南)――|,| | | ――。| |― ――| |,― ―| || ――。| || ――。
如:忆江南 咏金凤花
红似火,笑绽绿丛中。更胜月端仙女舞,翩翩飞起转玄空。皆爱和春风。
2、浪淘沙(共54字,押平声韵)| || ――,| |――。
― ―| ||――。| |―――||,| |――。(上下片同)
如:浪淘沙
往事久留怀,辗转生哀。
披衣移步上楼台。欲借凉风除苦绪,观静抒排。
谁料百花衰,夜色阴霾。
纠缠心结更难开。愿得劲风吹黑幕,月破云来。
3、菩萨蛮(共44字,共押四个韵)― ―| ||―|,― ―| ||―|。| || ――,| ――|―。― ―― ||,| | ―― |。| || ――,| ――|―。如:菩萨蛮
清晨四处飘轻雾,相思比翼啼高处。举步上青阶,露沾金缕鞋。
紫花丛里现,彩蝶相依恋。观景更行前,郎将必我怜。
4、蝶恋花(又叫鹊踏枝,共60字,押仄声韵)| || ――||,||――,||――|。| |― ――||,― ―| |――|。(上下片同)如:蝶恋花
圆月悬空何皎皎,耀耀繁星,暗夜辉非少。阵阵凉风拂颊角,沙沙作动园中筱。
蟋蟀墙头欢快叫,草里群花,香气幽幽袅。愿伴君边直至老,平凡景色皆成好。
如欲知道更多词牌的词谱,可以用名家大作去推。
B内容的安排
按词的章法,双调的词(双调为词的主要形式,单调、三叠、四叠的较少),一般上半片写景记事,下半篇议论抒情。
四、曲的写法 元曲包括两类: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一般单独写来抒情的,就是散曲。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有所谓的宫调和曲牌(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
散曲的写作就是根据宫调、曲牌来填,在押韵、平仄方面很讲究,比词严格,还讲究用“衬字”(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和对仗,写法较复杂,在这里不具体展开。
第四篇:学写格律诗的心得体会
学写格律诗的心得体会
一、知道了格律诗的基本要求:
1、字句相等。七律是七言八句;五律是五言八句。超过八句符合格律要求叫长律或排律。律绝同是四句。
2、平仄相对。律诗讲抑扬顿挫,在对偶句中除注有可平可仄标示的字外,上下句平仄声必须相对立,并要求双句押韵。
3、结构相同。律诗八句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下词组结构必须相同。
4、词性对仗。律诗不仅要求用字用词精练准确,讲艺术、有美感,而且颔联、颈联上下分组词性必须对仗,否则不称其为律诗。
5、音步分明。每个诗句第二和第四字为音步,二者不能用同声字。七言第六字虽不是音步,但一般与第四字也不能同声。
6、注意粘对。粘对亦称粘连。“粘”使全诗整体衔接;“对”指对偶句平仄对立。粘连就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
7、拗句补救。补救办法有两种:第一是本句自救。“五言”句一拗三救,四拗三救;“七言”句是三拗五救,六拗五救。第二是对句相救。前拗后救,一拗双救。(注:律诗律绝都有“四式”诗谱,只要认真严格按诗谱写诗就会符合律诗律绝的声律和韵律。)
二、明白了写格律诗的要求、禁忌:
1、忌孤平。孤平是指诗句中一个平声字被仄声字包围而孤立。一般说:五言句不少于两个平声字,七言句不少于三个平声字,并且放对位置。在诗句中保持两个平声字并列,即可避免孤平。
2、忌三连平(仄)。此指每个诗句的末尾不允许连续用三个平声字或三个仄声字。
3、忌换韵。律诗律绝都要求押平声韵,并且要一韵到底。中途不允许换韵或转韵。
4、忌失粘。律诗要求粘对(前面已说明)如果失粘会影响全诗的整体衔接,造成声韵不和谐。
5、忌合掌。在诗的对仗中形式多样。但不准用同一地域、同一事物、同一意义的不同词作对仗。
6、忌重字。诗本身字数不多,应力求精练,除用叠字句或有意安排外,尽量避免相同的字在一首诗中重复出现。
7、忌直白。诗是国粹,是瑰宝,写诗讲究语言艺术,讲究炼字炼句。作品要求有意境,有美感,有诗味,含蓄,隐秀。如果粗俗直白,就失去了诗的特点和魅力。
8、忌新古混用。写诗可用新四声韵,也可用古四声韵。一首诗只能用一种,不准新四声和古四声同时混用。
写诗词无外乎四点,一是炼字,二是修辞,三为谐律。四为造境。谐律其实很容易,只要弄懂规则就可以了。比如格律诗,只要把握住“韵,声,粘,对,拗救„。”等一些基本规则既可。如果你一旦注明自己写的是格律诗“七绝,七律,五绝,五律”那么就必须遵其格律,不可以服从意境为由而借口任意出律。其实大到人生,小到游戏,都有规则,都有约束,但是在约束下不违反规则,照样能随心所欲,玩的快乐。有人说中国传统的格律诗即是“带着镣铐跳舞”的文字游戏,所以真的玩好既不易但也有趣、耐看。格律诗词有自己的标准格式与变化规律。汉字是一字一形,一字一音,只有中国文字分四声,读来抑扬顿挫。四声分两大类即平和仄。诗中只有平仄交替才会产生音韵美,而这种音韵美,恰恰是产生与平仄的变化之中。大家知道中国的《易经》中分阴、阳两大类的爻,它们分别组合后即变化无穷,代表了天地间的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正是用阴爻与阳爻才变化出丰富多彩的卦象,而交际舞却是用左右脚的变化才展现给人们蓬嚓嚓的优美舞步的。那么格律诗不也正是由平仄的变化才使其千百年来在文坛上久盛不衰吗!
中国的近义,同义词很丰富,不是找不到相近词汇的。假如自己写的诗失粘,其它平仄又合律,难以改动,那么你就声明是“阳关体”好了。如:王维的代表作《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中唐以前人们最重视的是犯“孤平”对失粘失对并不看的很重要,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很著名的诗,其中第一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就失对。象这种失粘,失对的例子很多,如:柳宗元的《江雪》,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静夜思》等,但不能称之为格律诗,只能称“乐府诗”“古绝”“古风”。当然不是格律诗不等于不是好诗,但挂羊头卖狗肉是要不得的。
添词要照谱添,一个是平韵,一个是仄韵(包括入声韵),另一个就是换韵,换韵有三种,1;“平仄通叶格”既换韵不换部,如,《西江月》、《蝶恋花》、„„等。2;“平仄转换格”既换韵又换部。如,《清平乐》、《调笑令》、„„等。
3;“平仄错叶格”既换韵后又回到原部。如《相见欢》、《诉衷情》„„等。
最近我有个朋友也乘兴照词谱添了些词,但却不守律。还自称:不在乎格律,有好的意境可以放弃格律„云云。我说;你既然选中了这个词牌,就必须遵守规矩,否则你去写自度曲,自由诗好了,为什么还冠以词牌名呢?比如《满江红》这首词本应是以“入声”为韵的,如岳飞的《满江红》其韵脚为“歇,烈,月,切,雪,缺”等都是入声。我这朋友坚持偏要用仄声。《清平乐》,本来是换韵又换部的,他却用平仄同部。我逗他说:那你只能是孤芳自赏了。
其实这些规则一旦弄懂,写诗添词会很容易的。但真正一首好诗词,並非遵律就为佳,“律诗只论平仄,终生不得入门”。重要的是能表达出一种美好的意境与令人回味无穷的佳句來。有的人一生写诗词上千首,如果有几首那怕是一首传世,那也足矣。如宋时的苏麟当时是浙江杭州巡检,他看到当时范仲淹周围人都巴结范而写首著名句子,“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而流传千古。他一生也仅写这首。与贺知章齐名号称“吴中四士”的张若虚在《全唐诗》中也仅存两首,但一首“春江花月夜”却让世人皆知。所以,对初入诗词门的朋友,当然不要为什么清规戒律所难住,就象喜欢踢足球的人,首先弄懂什么叫“越位”(如诗词中的出律)什么叫合理冲撞(如诗词中的拗救)等„。一旦这些规章懂了,最后的目的是进球(如诗词中的佳作)。
写诗前首先要谋篇布局,律绝也讲究“起,承,转,合”,也就是要“平起,顺承,跳转,妙合。”这样一首诗出来才会有味。有好多朋友喜欢写景,写景要言情,铭志。而不单单是为写景而写景,当然也有纯写景物的,也有不讲起承转合而成千古名诗的,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枊,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虽说是全都写景,也没什么转合,但也不失为一首好诗,就象四幅画一样,承现在读者眼前。可是,它照比杜牧的《赤壁》折戟尘沙铁木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比起来就逊色多了。杜牧在此诗中前两句,通过一件旧兵器的发现,一件小事的描述,让人没感觉到与赤壁有什么关系,而在第三句中突然一转,假如东风不给与周瑜取胜的天机,恐怕他的爱妻小乔,早己为曹操所获了。作者就发现一件前朝旧兵器,而联想到赤壁大战一件大事。读起来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假如我们要写《赤壁》的话,肯定会把赤壁大战写得如何壮观,场景何等宏大„但效果可想而知了。所以,我等也写不出这样留传千古的杰作的。
在诗词创作中,意象塑造是最为重要的。意为立意,象为结象。意为作者的主观思想,如观念、意识、情感、志趣„等。象指客观物象,包括景象、事象、物象、现象、幻象„等。立意后,要求作者找个“形象大使”以代替自己发言,而不是直接说出来。如大家知道的《离骚》中即以美人,芳草作为“象”来抒发作者热爱国家的“意”。
通过以上简述,我的观点是,要写好格律诗词,首先要有“技术层面”的功夫,即是懂得,熟悉“四声、平仄、押韵、对仗、拗救„”等。其次是“艺术层面”,要在“意象、意境、语言、章法、布局„”上下些功夫。对古典格律诗词要;继承传统,去粗取精,发扬光大,走出新路。
第五篇:如何写好格律诗
如何写好格律诗
古代诗词多为吟唱吟诵之用,故而诗词在写作时特别注重抑扬顿挫之美,格律诗是在历经多个时代的不断探索、改变后,在初唐时期定型总结出来的一种严谨而具有音律感的艺术形式。格律诗也被历代著名诗人所熟稔运用。在现今,格律诗写作已然成为一种比较冷僻的艺术门类,从者较少,愈觉其可贵。但若要写好格律诗,还需遵循前人所定之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不按格律写诗,则不可冠以格律诗名号,以免贻笑大方。
格律诗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格律诗分绝句、律诗、排律三种,现以绝句为例,简述其写作技巧。
绝句共四句,第一句称作上句,第二句称作下句,第三句称作上句,第四句称作下句。第二句与第三句称作邻句。
七绝有四种格式,以第一句第二字和末一字的平仄来定。第一句第二字是平声,就叫平起,是仄声就叫仄起。如第一句末一字是平声,就叫平收,是仄声就叫仄收。以上第一个叫平起平收式,下一个则叫仄起仄收式。依此类推。七绝有四个式子: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五绝也有四个式子,与其相同。
格律诗中每两个字音为一个节奏,五言句有三个节奏,七言句有四个节奏,最后一个字音也是一个节奏。一个节奏内两字的平仄最好相同,一句中相邻的两个节奏的平仄应是交替的。汉字的平仄规定为:汉语拼音四声的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和古入声字为仄声。这里以○代表平声,以●代表仄声,以◎代表按格式应为平声而此处平仄不拘,以⊙代表按格式应为仄声而此处平仄不拘,符号右边加*代表此字为韵脚,以☆代表空格(即这里有个字)。
一般讲,律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提法。即每句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是不讲究的,(但也有例外)。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要严格掌握的。因为第二、四、六字是节奏的重点,除不得不使用拗救法外,其平仄是格律规定的,不能任意更改。
第一步:根据上下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对立,邻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粘连(平仄相同)的规定,现确定每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以七言为例: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那即为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这样就确定了每一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
第二步: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防孤平。即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是平声时,它前面的一个字也必须是平声。也就是说它的前后两个字如果都是仄声,成为● ○ ●就是犯孤平了。“孤平”是古人写格律诗的大忌。七言第二字不忌讳孤平。
根据这一规定,在第一步式子的基础上,把第四字是平声的字前面各加一个平声字,即成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即为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这样就完成了第二步。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
第三步:解决每句末一字的平仄和押韵问题。按规定,第二句和第四句末一字,一定用平声且要押韵;第三句末一字一定要用仄声;第一句末一字可平可仄,如用平声,一般要押韵。七言第一句末一字,以平声为常格,以仄声为变格;五言第一句末一字,以仄声为常格,以平声为变格。在第二步式子的基础上,每句末加一字,即成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那即为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这样就完成了第三步。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
第四步:每句末三字,防止三连同。每句最后三字,不准平平平(三平调),也不宜仄仄仄(三联仄,古人诗中偶尔有之)。按此规定,在第三步式子的基础上,各句增加第五字,即成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此式中第二句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宜,但要求不严,古人也有用平声的。此式中第三句第五字是平声时,第三字就成为可平可仄的了,这样第四字也不会犯孤平,因它后面的一个字已经是平声了。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那即为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此式中第四句第五字,以用仄为宜,但要求不严,古人也有用平声的。此式中第一句第五字用平声了,那第三字就成为可平可仄的了。
这样就完成了第四步。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以上各式中其余空格都是可平可仄的了(当然,一个节奏内的平仄,最好一样)。
至此,在合仄押韵方面,已符合基本要求。但在写作的同时,还要注意诗词的对仗问题。
近体诗的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句叫对仗。其基本要求是: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3、结构相当: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等。
4、律诗的颔、颈两联必须对仗。对仗的常见形式:
1、工对。是指对偶工整的对仗。要求词性和事物类别都相同。
2、宽对。是指词性相同、事物类别不同的对仗。
3、流水对。是指上下两句意思连贯,一脉相承或互为因果而不能倒置的对仗。如:杜甫《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此,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在各句末三字成为● ● ○时,其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宜,若用平声,也不会出现“三平调”,所以此处古人也有用平声的。例如: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一)第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花”字,《望庐山瀑布》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生”字,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第四句“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今”字,都应该用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可见,七言第五字,五言第三字,在用平用仄都不会出现“三联同”的情况下,对格律规定用仄声字,要求是不严格的,是可以通融的。在唐诗中,此处用仄声的较多,用平声的较少。
以上说的是绝句,但也完全适用于律诗。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所以,只要将上面四个步骤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不过,有一点必须明确指出,律诗第五句末一字一定要用仄声,不像绝句第一句末一字是可平可仄的。
简述拗救法:
诗中凡平仄合乎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平仄违反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如格律诗中出现了拗句,即在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那就要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这就是拗救,仍算合律。拗救,除了格调彰显高古之外,就是给诗人在遣词造句上更多的自由。举例来说,像“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这样优美精练的诗句,只有用拗救才能写成,才能使“六七”巧对“三四”。因为六、七二字属古入声字,都是仄声,而此处按律应该用两个平声字,这样该句就成了拗句,必须在对句第五字的位置用个平声字“三”字,这样就算合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属此类,“
八、十”属古入声字为仄声,而此处应为平声,也是在下句第五字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一个“烟”平声字予以拗救。这一类叫对句相救。本人小诗<七绝
望菊>:“东篱把酒又重阳,一梦黄花别日长。魂断当年古城下,今秋依旧更凄凉”,“古城下”此处安律应是平仄仄,而现在则是仄平仄。但拗救规定此种句型的第五第六字可以互换位置,这是本句自救的一种形式,或者叫“特拗拗救”,这种特殊句式,在唐诗中很常见,几乎与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宋代诗人在尾联的上句使用这种特定句式,更感到妙趣横生。关于拗救的问题,就简述到此,如有可能,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