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感想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感想
我通过半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我对它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更真实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它不但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这也使得它必定会随社会的变化和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因为它产生于实践,发展于实践,检验于实践。正是这种深深扎根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性质,它才得以成为最受人们认可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可以说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一个相对的真理。
唯物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其中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而实践于社会的概念是它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的哲学原理。它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它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又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形成的结构组成的纽带。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主导则是辩证法。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推动着这个哲学本身永远与社会实践亦步亦趋地一同进步着。它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与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以至无穷。它是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因此它是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财富。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例如,谁都可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但要揭示这个现象的本质则需要理性分析和思考。现象和本质是统一 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众所周知,现实中的矛盾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具有直观性的矛盾现象,此时矛盾双方处在可以感知到的认识层次上。一种是必须通过反思才能把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它是人们直接感知不到的矛盾。对于辩证法的规律来说,主要揭示出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具有的特点,因此,它不是停留在具有直观性的矛盾现象上,而是上升到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两方面。这就是哲学规律具有的特点,上升到本质高度把握客观存在的现象联系。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要理解辩证法,就要从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出发,因为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首先,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同时,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唯物的、辩证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正确地、彻底地解决了哲学地基本问题,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马克思的超常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独自完成了改变世界这么一项伟大工程的系统思考,而且更在于他在有限的时间内成功地把自己的设想推向了现实世界。这是两种不同的事业,而且后一种事业更为不易。理论制作只是在思考中完成,而思想的现实化却要到现实中去征服和占领。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人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第二篇: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心得体会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心得体会
大二第一学期我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这大半个学期的学习中,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从没兴趣到有兴趣,从不理解到渐渐理解,思想上发生了很大转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次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对我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智慧的提升。我觉得学习唯物辩证法是在学习一种智慧,哲学的内涵是非常深奥和有趣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是指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即物质第一,意识第二,这与唯心主义对立。辩证法是指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析问题,这与形而上学是对立的。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科学的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和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又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形成的结构组成的纽带。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主导是辩证法。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推动着这个哲学本身永远与社会实践亦步亦趋地一同进步着。
要理解辩证法,就要从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出发,因为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首先,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同时,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以及现象和本质。这些范畴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补充和具体体现。由于这些逻辑范畴是对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中,要正确理解因果关系,以把握 事物规律性;在必然中把握偶然,利用偶然;从可能到现实,并立足现实,把握可能;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透过现象以揭示本质。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我们迷茫时就可以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如果特别顺利,我们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对同样一件事情,应该既看到它的消极方面也要看到它的积极方面,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
唯物辩证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会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方法来处理生活以及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将变得十分重要,它博大精深,对我们有着深深的影响。如何能更好的运用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主观要自觉地适应客观。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逆此规则行事,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一厢情愿的思考、处理问题,其结果是事与愿违,自寻烦恼,劳而无功,贻误事业和自身;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在实践生活中,人们易犯的错误是平均用力或不分轻重缓急,不分主次,头发胡子一把抓,甚而见小不见大,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其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强化内外因相结合的理念。在学习,创业和生活实践中,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作用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外部因素中一切有利的条件,使内外因达到最佳结合状态,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
唯物辩证法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可谓是无处不在,我们要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它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只有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才能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感受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感受
我们通过半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其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它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的哲学原理。它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它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又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形成的结构组成的纽带。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主导则是辩证法。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推动着这个哲学本身永远与社会实践亦步亦趋地一同进步着。它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与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以至无穷。它是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因此它是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财富。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例如,谁都可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但要揭示这个现象的本质则需要理性分析和思考。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众所周知,现实中的矛盾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具有直观性的矛盾现象,此时矛盾双方处在可以感知到的认识层次上。一种是必须通过反思才能把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它是人们直接感知不到的矛盾。对于辩证法的规律来说,主要揭示出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具有的特点,因此,它不是停留在具有直观性的矛盾现象上,而是上升到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两方面。这就是哲学规律具有的特点,上升到本质高度把握客观存在的现象联系。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要理解辩证法,就要从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出发,因为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首先,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同时,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唯物的、辩证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正确地、彻底地解决了哲学地基本问题,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马克思的超常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独自完成了改变世界这么一项伟大工程的系统思考,而且更在于他在有限的时间内成功地把自己的设想推向了现实世界。这是两种不同的事业,而且后一种事业更为不易。理论制作只是在思考中完成,而思想的现实化却要到现实中去征服和占领。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人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第四篇:学习唯物辩证法的体会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感受
我在大二第一学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这半个学期的学习中,马克思主义这个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并对其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它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产生的源于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它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和本质。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主导则是辩证法。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推动着这个哲学本身永远与社会实践亦步亦趋地一同进步。它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与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以至无穷。它是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因此它是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财富。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要理解辩证法,就要从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出发,因为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首先,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同时,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唯物的、辩证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通过这个学期的认真学习,我对唯物辩证法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不再仅仅限于表层,在这段时间里,我清楚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小到对我们日常生活的作用,大到足以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同时坚定了我认真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决心。
第五篇:唯物辩证法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发展观
1、下列说法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④勿以恶习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路线是:第一步,从2000年到2003年,中国建成由3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2012年前形成中国及周边地区的覆盖能力;第三步,于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路线坚持了()
A.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联系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 C.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3.(2011年南京模拟)2011年6月12日,首届广西青少年读书节开幕。下列关于读书的名言,体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有()
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③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静思 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5.“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减,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句话告诫人们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要重视量的积累 D.要抓住机遇 6.清代诗人张维屏在《新雷》一诗中写道:“造物无情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其中,“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可寓指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B.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C.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D.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变
7、下列不符合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B防微杜渐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著名论断的哲学寓意是()
A.新事物开始十分弱小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经过一个长期过程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9、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近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是()
①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一定质的数量界限 ②量变超过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事物必然发生质变
③只要事物发生量变,就必然引起质变 ④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成语与“滴水穿石”;“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蕴含相同哲理的是()A.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B.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C.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D.审时度势 趋利避害 11.古语云:“贪如火,不扑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从哲学上看,这警示我们()A.要重视量的积累,防微杜渐 B.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要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D.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2、下列说法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④勿以恶习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13.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4.下列表述,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
A.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C.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D.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15.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59%。表示一项工作做到90%已经很不错了,但经过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它启示我们
①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质变
③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④要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统率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6.与“一趾之疾,丧及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体现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不积跬步,无以至干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