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唯物辩证法对思想
唯物辩证法对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的指导意义
摘要: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中的一些基本观点与原理,即联系的观点,以及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质变量变原理的角度,来浅谈人们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以此更好地升华自己。
关键词:联系的观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质变量变原理、正文:
唯物辩证法 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则博大精深,对我们有着深深的影响。以下是对唯物辩证法对我们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所以如一个强者若运作不科学,可能变为弱者,反之,弱者若运作科学可能转化为强者,这是辩证则在生活实践中的体现。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可以看出,弱者变为强者的途径可用“一个中心,五个基本点”来表述。具体展示如下:“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健康是创业、生活的“本钱”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失去它,就失去一切。五个基本点,就是多学一点,多学一点知识,能增强自己的办事能力。知识具有个人生存发展的长效作用,“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其意义就在于此。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这样这个世界的生态才能保持平衡,持续的向前发展
二、正确的把握质变量变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两种状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急噪冒进;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做事过头。“实践出真知”,是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真髓。其实一个人从生下来到死亡,大部分时间是在进行实践活动,从事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各项实践活动。比如游泳,一个人并不是天生下来就会游泳,必须经过后天的实践才学会游泳。跳到水里才能学会游泳,站在岸上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初学游泳者跳到水里身子就像称砣一样不由自主直往下沉,难免要呛水,这个时候他出于本能,脚就会用力踩水,手就会乱拨水,避免溺水。通过实践,他总结了经验教训,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懂得了游泳要用手往下往后拨水,要用脚往下往后踩水,巧妙利用水的浮力,这是游泳的基本要领。在下次游泳中,他就会自觉地用手拨水,用脚踩水,又摸索总结出游泳中要学会潜水,学会换气,才不会呛水。这时他的认识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游泳技术又提高了一步。以后他再到江河中游泳,到大海中游泳,去搏击大风大浪。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反复,他对游泳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飞跃,终于熟悉了水性,掌握了游泳的要领和规律,达到了运用自如的地步,在江河湖海中“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三、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来解决问题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分析,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科学分析,都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典范。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的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分析,防止片面性。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让世界在我们眼中充满和平。例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就难免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难免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个人的优缺点也是一分为二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比如我们在大街上看到环卫工人在打扫卫生,看到他身上脏兮兮的,皮肤晒得黑不溜湫的,世俗的眼光看不起他,甚至鄙视他。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遇环卫工人,他可能文化比较低(也有个别大学生当环卫工人的),没有掌握别的什么比较高级的劳动技能,只能从事拿扫把这种简单的体力劳动,这是他的不足,他的短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环卫工人不怕脏不怕累,起早贪黑打扫卫生,任劳任怨,这是他们的长处。他们一不去偷二不去抢,靠自已的劳动养活自已,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他的人格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更何况他们一人脏换来万人洁,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他们的劳动理应得到社会的承认,我们有什么理由瞧不起他们呢?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别人的优缺点,还要严于解剖自已,学会用两分法分析自已的优缺点。假如一个人对自已的长处和短处了如指掌,这个人就是有自知之明。如果一个人既能正确看待同事和部属的优缺点,又能明了自已的长处和短处,这个人就达到了“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逆此规则行事,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一厢情愿的思考、处理问题,其结果是事与愿违,自寻烦恼,劳而无功,贻误事业和自身,要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总而言之,创业不忘健身,健身不忘健心,健心离不开学习提高,不断补充精神食粮,不断完善自我。这就是健身、做人、做事(创业),做学问的唯物辩证法统一起来,好好把握它,终生受益;好好把握它,就能走向成功,就能成为事业与生活的强者。
第二篇:“一带一路”战略体现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关于“一带一路”战略中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一带一路”是中国内外战略调整的结果,是国家领导人就国内国际局势现状做出的战略性抉择,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一带一路”战略是一步一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雏形显现到顶层推进,再到全面展开,每一个步骤都体现了一种哲学思想。可以说,“一带一路”战略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哲学。本篇文章讨论的是“一带一路”战略种蕴含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这个战略提出的原因,实施过程,结果影响。
关键词:一带一路;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
“一带一路”战略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地带”和“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①“一带一路”战略从提出以来,便不断的被践行,并且有了重大成就。不可否认,这和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唯物辩证法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包括联系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矛盾观等。本 ①
文将用具体事例来分析“一带一路”战略中体现的唯物辩证法想。
一、联系观在“一带一路”战略
中的使用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来看,它是为了提高中国和周边国家的经济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而提出的。从这个方面来看,国家领导人看到了该战略对我们经济和与周边区域合作的联系。这是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时,该战略的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的“一带一路”足迹.2016年09月27日 实施,不能仅仅依靠中国本身,还需要靠周边国家的协同合作,其战略目标才可能实现,这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
(二)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换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及其状态也会影响到部分。因此,需要我们在看问题和做事情时,将二者联系起来。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构成的便是一个整体,而这个区域内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则是这个整体区域中的组成部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会为沿线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经济发展空间和机会,对于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若整个区域的经济得不到发展,那这个战略区中的各个地区便缺少了经济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这是整体对部分的作用。另一方面,沿线的国家和地区若积极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这对整个区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部分对整体的作用。为使“一
带一路”战略效果达到最大化,就应该重视部分对整体的作用,应该积极同沿线地区开展合作,促进交流,用沿线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区域的发展,最终实现共赢。
二、发展观在“一带一路”战略
中的体现
(一)世界是普遍发展的 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来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当今局势是复杂多变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也是在不断与时俱进的。该战略从提出到深化,它的具体内容是不断与时俱进的,我们应该看到该战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国家交流,增强区域经济整体实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该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都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新事物不然会战胜旧事物,但是事物发展的过程却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总有一个过程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阻碍。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这要求是我要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首先,我们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进其成长壮大;其次,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反对盲目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或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
1.发展的前进性
“一带一路”是服务于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以及周边乃至全球战略的一种综合性手段,至今,已取得重大进展。①外交长王毅说:“一带一路”构想提出一年来,已有沿线50多个国际积极响应和参与,并且愿意通过各自的发展战略相对接;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迈出实质性步伐,思路基金已经设立,中蒙、中泰铁路等基 ①翟崑.“一带一路”的战略思考
础设施合作积极推进,中韩、中澳等自贸谈判开花结果。②2016年前11个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848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外贸总额的25.7%。其中,出口5234亿美元,进口3255亿美元;前11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34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3%,与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004亿美元,同比增长40.1%;前11个月,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2472家,同比增长27.3%,实际利用外资63亿美元。③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到,“一带一路”战略是不断发展着的。
2.发展的曲折性
但是不可否认,“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其发展是曲折的。首先,在初期,国内外许多人都对该战略抱有怀疑态度。就国内来说,许多学者怀疑该战略是否经历了严密的分析,以及可能出现的“大跃进”。而国际上则是认为这是中国进行大国扩张的地缘大战略,因此遭到了很多国家的抵制。“一带一路”战略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风险。因为该战略的实施,使
②
“盘点2014:中国外交丰收之年”
③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16年12月28日国际商报 得该区域形成一个整体,而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的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一个国家的经济变动势必会对其他国家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开展,中国在经历高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高风险。这是“一带一路”战略在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
3.解决方法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更应该加强和其它国家的合作,与时俱进地更新政策,更好的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中国在享受该战略带来的高收益的同时,也应该想办法来减小其带来的风险。而我们国家也是这样做的。
(三)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开始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所以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捉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不要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也是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自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实,“一带一路”在建设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从梦想走进现实;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时表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地点:印度尼西亚国会,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013年12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2014年5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举行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发表题为《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的主旨讲话提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014年6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表示,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中阿人民的祖先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当前,中阿都面临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希望双方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新机遇新起点,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2014年9月12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正进入务实合作新阶段,中方制定的规划基本成形。2014年9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重要演讲时指出,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南亚,符合本地区国家和人民利益,也符合中国利益。中国和南亚各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愿同南亚各国和睦相处,愿为南亚发展添砖加瓦。中国希望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双翼,同南亚国家一道实现腾飞。
2014年11月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2014年11月8日,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题为《联通引领发展 伙伴聚焦合作》的重要讲话指出,“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辅相成的。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11月9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习近平强调,中国愿意同各国一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为亚太互联互通、发展繁荣作出新贡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已经迈出实质性一步,创始成员国不久前在北京签署了政府间谅解备忘录。中国还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2016年6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为促进本地区经济整体发展,中方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2016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扎实推进,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聚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①
三年来,习近平主席的足迹遍布中亚、南亚、西亚、中东欧等地,无论走到哪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都是习主席外事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一步足迹,每一次国家政策的颁布,每一个小的成就,都是属于“一带一 ①习近平的一带一路足迹2016年09月06日11:00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路”战略发展的质变,而今,“一带一路”战略已经建立起了厚重的根基,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已经为多个国家接受,战略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这可以说是这个战略的一个质变。尽管这个战略有了发展,但是我们仍旧要做好量的积累,继续加强和其它国家的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是战略惠及面更广、程度更深。同时,我们应该坚持适度的原则,不要急于求成。5.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因此我们在把握住事物发展的内因时,也不要忽视了外部条件。“一带一路”战略也是一样,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中国是该战略前进的内在原因,而其它国家则是这个战略得以发展的外部原因。所以中国在施行“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本国的主要作用,但同时也不要忽视外部条件的重要性,应该积极和其它国家交流与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发展。
三、矛盾观在“一带一路”战略
中的体现
(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和矛盾的普
遍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中国和其它国家是“一带一路”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两个部分,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利益矛盾,也就是矛盾观中的“对立”,但是而二者在某些地方也是统一的,所以,中国应该积极加强和其它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尽量避免这些对立面。而对于共同利益,则应该坚持携手,实现共赢。我们要承认“一带一路”战略存在的问题,也应该认识到该战略带来的国际关系的变化,即我们要承认矛盾,同时,对于这些阻碍,中国不要置之不理,应该想办法积极地解决这些矛盾。
(二)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情况,因此,国家在实施该战略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与时俱进的制定相关发展政策;不同国家和中国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一带一路”战略带给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带一路”包含了FTA、跨境经济合作、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援外等多种政策手
段,中国针对不同的国家采取的不同政治组合,本身就是进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应该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比如2015年,王毅外长称,2015年中国外交的关键词是“一个重点,两条主线”,重点推动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陆上经济走廊、海上合作支点建设、促进人文交流合作,加快自贸谈判进程,“两条主线”就是做好和平与发展两篇大文章,抓住了主要矛盾,分清了轻重缓急。同时,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是主要矛盾,而其它参与国家是次要矛盾,中国在积极发挥自身不要矛盾的同时,也没有忽视次要矛盾,仍旧加强和其它国家的合作,做到了主次矛盾的兼顾,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总结
“一带一路”战略自实施以来,效果显著,它的前景是很广阔的,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挫折,但是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当今世界形势不断变化,国际关系也在随之改变,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在不停的变化,因此,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如何跟上这些变化,如何适应这些变化,是国家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以,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应该以唯物辩证法为理论指导,从而来适应这些不断变化的形势,最终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崑.“一带一路”的战略思考[J].国际
观察,2015,(04)
[2]桑明旭.“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场语境、理论根基与时代价值——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解读[J].宁夏社会科学,2016,(02)
[3]储殷高远.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的三个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15(02)
第三篇:《易经》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启示
重庆大学热能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专业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易经》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启示
摘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形态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唯物)和认识论(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推动着哲学本身与社会实践一同进步。它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与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我们正确地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与联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对于事物的运动及变化规律,我国古代民族结合自身的生产生活经验,并考察自然规律与人文实践,亦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朴素而系统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易经》中的“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老子》中的“反者道之动”;还有自相矛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寓言,其表达的思想本质无不在唯物辩证法中有所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思想认识上的重要飞跃,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革命与建设已取得瞩目成就。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指的是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更应是以中国式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才能更加深刻地对马克思主义加以理解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因此,本文将从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易经》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分析,发掘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中国式意义。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易经》,传统文化
I 重庆大学热能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专业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1.引言
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将辩证法看作客观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把思维中的辩证法视为客观规律在头脑中的自觉反映,指明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论证了辩证法的规律来源于客观实际,而不是来自主观精神或绝对观念,从而使辩证法概念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获得了真正科学的内容。
作为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易经》以阴阳符号的相互作用表示自然现象及人文社会中的相互关系与变化规律,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由于古时生产水平的限制,《易经》中并没有十分系统完备的科学论证,且其形式又有几分神秘而模糊的色彩。但《易经》研究与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事物间联系与变化的阐述,对我们认识客观规律、发掘问题本质具有重大的启发指导意义,正如近代学者胡适评论《易经》时说,此学说侧重人的心思智慧,虽有偏处,然大体未可抹杀。[1]
由于近代东西方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近百余年来的世界主导权一直为西方国家掌控。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东西方之间的思想差异所造成的冲突与隔阂日益显著,西方思想的传入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同样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冲击。近现代西方的强势,使得西方式思维逐渐成为思考、诠释问题的主要思维模式。[2]而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西方的思维模式并不适合我国的发展道路,而“以西释中”的现象,又对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思想造成了误读与扭曲。以上种种问题,使我国的现代化道路面临西化问题的严峻挑战,而如何用中国的思考认知方式去理解西方的先进思想并加以运用,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应持同样的态度,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观念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为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而事实也强有力地证明,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导着中国革命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值此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面对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冲击与挑战,如何把握时代特征、结合我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发展扩充,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议题,也就是发展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其理论价值及指导意义。[3]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是指导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易经》,也有研究者称其为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究竟《易经》能否被称为辩证法,学术界尚有争议,但就其研究内容及表述思想对我们的启示与指导意义来看,确实与辩证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本文搁置这一争议,而从《易经》思想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本质上的契合出发,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并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2.《易经》与唯物辩证法
2.1对立统一——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马克思把辩证法的本质称为批判的和革命的;列宁强调辩证法的主要规律是对立面的斗争与统一,即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易经》中的基本符号——阴爻与阳爻,以及其同义词刚与柔,无不体现着对立统一这一根本规律。
“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揭示了矛盾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矛盾双方的相
[4]重庆大学热能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专业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互作用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则是矛盾双方统一性的最佳表现。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故矛盾是事物最普遍而本质的属性,因此矛盾双发的相互作用规律也是不断变化的,《易》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谓典要,唯变所适。”指出不能以停滞的眼光看待事物。再有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否卦“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表明了重视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对立统一规律早已为中国古典思想所发觉。
因为《易经》的存在,对立统一规律才最能够被中国人所理解接受。而对《易经》中阴阳相互作用的带给中国人的认知习惯,也有人指出会有概念不清、主次不明的缺陷,不利于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中,二元论盛行的西方国家的卓越成就也许反映了这一现象在科学领域的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易经》思维的缺陷,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中,纯阳的乾卦与纯阴的坤卦;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排序中,坎离两卦“水火不相射”的位置关系,无不是事物中矛盾特殊性的体现;“卦有小大,辞有险易”,每一卦都有主爻代表其主要特征,这是注重矛盾主次问题的体现。但事物中比较特殊、极端的方面到底是少数的,且难以把握尺度,易失于偏颇。对于某些问题,即使研究地再深入,若脱离了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很可能是无意义甚至于是灾难性的。因此,《易经》的思维所重视的是普遍现象与规律,这与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一致,而《易经》中又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其辞危”,而“危者使平,易者使倾”,谋求人类社会发展的长久稳定。
《易经》以乾坤为门,设天道、地道、人道,是最普遍联系的观点;“一阴一阳之谓道”,必是阴阳并举、刚柔相对,矛盾双方始终对立统一;“六爻之动,三级之道也”,“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运动是事物的存在形式,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是运动的根本原因。最为重要的是,《易经》在揭示这一规律的同时,又饱含忧患意识,在认识、利用规律的同时要“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这是《易经》为指导人类和平发展提供的宝贵财富。
2.2质量互变——亢龙有悔、龙战于野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即量变和质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表明事物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变化是通过量变和质变互相转化而实现的。[5]对《易经》而言,即使是对其不甚了解的中国人也会说,《易经》讲的是物极必反。虽然这种观点只代表整个《易经》哲学思想中的一小部分,是一种比较浅薄、片面的认识,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使得“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观念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意识观念中早已根深蒂固。
诚然,《易经》的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由初到上的发展,有很多呈现出物极必反的规律,如乾卦上九“亢龙有悔”;坤卦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还有“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毁身”等等。然而,物极必反并不是质量互变,更不是《易经》中表达的变化规律,仅仅是变化所产生的最终效果。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量变积聚引起质变,质变又可以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生生之谓易”,《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序始于乾坤而终于未济,“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变化发展的结果则是“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变化无穷而永无止境。《易经》中描述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所采用的词汇是“终始”而非“始终”,这种终而复始的观念即是对事物无限发展变化过程的深刻认识。重庆大学热能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专业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我们更加关注的变化过程,以认识理解变化规律,把握规律并加以利用。而《易经》对于如何认识并利用变化规律,至今仍旧十分深刻。《易经》的思维之于变化,在于“知几”,是认知质变与量变的相互作用,把握变化规律的核心。“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譬如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易经》对变化的敏锐与深刻的“知几”思维,是对变化规律的根本性认知与把握,“极深而研几”,则可“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同样,认知与掌握变化规律,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与马克思的实践主义精神相契合,把理论化为实际,以实践为标准检验理论。《易经》尽管是对宇宙万物整体性的直观思维方式,即像思维,但采取的方式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其对规律的认知与把握是来自于客观世界,而非主观想象,也可纳入现代科学的思维范畴。[7]
质量互变不只强调事物的本质变化,更有双方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变化的无限性与规律性。《易经》周而复始的逻辑,以及对变化征兆(几微)的重视,进而极其深而通其理,推而到天地万物,对质量互变规律的认识及利用做出了完备而科学的表述。
2.3否定之否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现。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进运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这一规律在《易经》中的体现则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循环。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内因,而《易经》的思维中不仅包括内因,还有强烈的时间与空间观念,即时位思考方式。
我国农业文明开发较早,且发达程度较高,而时间本身对于农业生产尤为重要,故对“时”的认识与思考,向来是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也就是《易经》中所讲的“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放之于今日则是与时俱进。我国自古以来幅员辽阔,山川地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同样具有很大影响,反映到《易经》中则是代表坤之柔顺的“西南”及代表艮之险阻的“东北”。《易经》六十四卦所表达的意义,从序卦传中可以获得,而序卦传本身又带有很强的时间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对于每一卦六爻的表述,又体现了空间的概念,即“位”的重要性。“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事物本身的肯定部分与否定部分,及阴爻与阳爻,在不同卦象、不同位置的意义不同,则是将事物的内因与环境因素相结合,充分说明了事物发生变化的趋势:“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
否定之否定规律同样表明了事物的发展形式:螺旋式上升、曲折式渐进。《易经》中先天八卦排序所反映的“S型”太极线,后天八卦排序的“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也体现着螺旋式的前进运动。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趋势,是“矛盾—变化—修正—发展”,从易经的卦序来看,由“升”至“困、井”之艰难,接下来则是“革”故“鼎”新,变化所产生的新事物势必不够稳定,仍存在较大变动因素,及“震”,需要使其有所止,实现稳步渐进,即接下来的“艮、渐”。同样反映了发展的曲折性,而结果则是“曲成万物而不遗”。而又因为发展的曲折性,我们需要对发展这一问题持长远目光与敬畏之心,“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
[6]重庆大学热能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专业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谓易之道也”,保持发展的合理性及长久性。
《易经》在反映事物发展变化总趋势的同时,又将时空观念与事物内因相结合,这一思想对高速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意义重大。
3.结论
马克思说,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准确的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把人类社会发展大大向前推进一步。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所面对的国际环境日益复杂,马克思主义也应在全球一体化的总体趋势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趋势而进一步丰富其理论与内涵,进而更好地指导自身建设,引领时代发展。毛泽东主席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6]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往往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而对毛泽东主席所强调的“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我们对此方面的重视存在一定的不足。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思想精髓与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易经》的角度出发,我们对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事物发展本质、发展规律及形式,事物间的普遍联系性、矛盾性等问题,找出了中国式的理解与阐发,同时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空变化观念、对变化的忧患意识及发展的长远与和谐的统一,进一步扩充了唯物辩证法的中国式内涵,对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人所说的马克思的辩证法与作为欧洲文化遗产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所指涉的并不是同样的一种内涵。[8]因此,以中国式思维方式引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十分必要。作为世界强国,也必然是文化大国,其重要标志就是能够向世界输出本国家、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将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科学性结合,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成为实现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理论基石。
参考文献:
[1] 杨金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野——读《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4期: 16-18.[2] 石菊,《易经》就是“辩证法”吗[J].《学术研究》2007年第9期: 67-72.[3] 李勇,毛泽东辩证思想:中国传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第12期: 43-45.[4] 常帅,中国“通变”与西方“二元对立”辩证法思想的差别--读《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得到的启示[J].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15期: 355-356.[5] 赵伟, 刘志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周易》思想的若干体现[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5-8.[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7] 田辰山,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J].《北大中国文化研究》 2012年00期: 273-298.[8] 田辰山, 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 朱熹, 周易本义(繁体竖排版)[M].廖名春(注释), 中华书局;第1版(2009年11月1日).重庆大学热能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专业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10] 南怀瑾, 易经杂说[M].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版(2002年6月1日)
第四篇:唯物辩证法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发展观
1、下列说法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④勿以恶习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路线是:第一步,从2000年到2003年,中国建成由3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2012年前形成中国及周边地区的覆盖能力;第三步,于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路线坚持了()
A.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联系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 C.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3.(2011年南京模拟)2011年6月12日,首届广西青少年读书节开幕。下列关于读书的名言,体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有()
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③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静思 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5.“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减,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句话告诫人们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要重视量的积累 D.要抓住机遇 6.清代诗人张维屏在《新雷》一诗中写道:“造物无情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其中,“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可寓指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B.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C.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D.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变
7、下列不符合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B防微杜渐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著名论断的哲学寓意是()
A.新事物开始十分弱小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经过一个长期过程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9、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近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是()
①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一定质的数量界限 ②量变超过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事物必然发生质变
③只要事物发生量变,就必然引起质变 ④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成语与“滴水穿石”;“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蕴含相同哲理的是()A.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B.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C.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D.审时度势 趋利避害 11.古语云:“贪如火,不扑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从哲学上看,这警示我们()A.要重视量的积累,防微杜渐 B.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要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D.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2、下列说法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④勿以恶习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13.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4.下列表述,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
A.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C.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D.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15.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59%。表示一项工作做到90%已经很不错了,但经过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它启示我们
①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质变
③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④要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统率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6.与“一趾之疾,丧及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体现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不积跬步,无以至干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第五篇:唯物辩证法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发展观
背诵原理和方法论:
1、发展的普遍性:
① 自然界是发展的。②人类社会是发展的。③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方法论: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僵化、静止的观点。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总趋势)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⑴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⑶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方法论:
① 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②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面对挫折和考验。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⑴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⑵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①做任何事情都要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反对优柔寡断、缺乏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