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形式逻辑与唯物辩证法思想(共五篇)

时间:2019-05-13 21:4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毛泽东的形式逻辑与唯物辩证法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毛泽东的形式逻辑与唯物辩证法思想》。

第一篇:论毛泽东的形式逻辑与唯物辩证法思想

论毛泽东的形式逻辑与唯物辩证法思想

毛泽东立足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前辈的思想成果,对形式逻辑和唯物辩证法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

一、毛泽东的形式逻辑思想

1、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毛泽东认为形式逻辑只管形式,不管内容,因而没有阶级性。1961年,毛泽东指出:形式逻辑只管形式,不管内容,从错误的前提推出错误的结论,在形式上也可以是正确的。形式是对思维结构的要求和规范,它确保人们在思维中从结构上不犯错误。思维内容的真假却靠具体科学去解决。毛泽东还认为形式逻辑不应包括充足理由律。1965年12月,他说:什么充足理由律?我看没有什么充足理由律。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理由。哪一个阶级有充足理由?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哪个阶级、哪个民族在进行思维活动时,都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都要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进行思维、表达和交流。1957年,毛泽东接见周谷城,周谷城说:形式逻辑这个东西是敌我共同的武器,我方可用,敌也可用,它没有阶级性。毛泽东问:何以见得?周谷城举例说:资产阶级说,凡生产资料应该私有,所有大工厂是生产资料,所以,大工厂应该私有;无产阶级说,凡生产资料应该公有,所有大工厂是生产资料,所以,大工厂应该公有。毛泽东笑着说:言之成理,也有力。

2、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形而上学方法的关系。

毛泽东认为形式逻辑不同于形而上学方法、唯物辩证法。1938年3月25日,毛泽东写道:潘梓年同志寄来了他所作一册《逻辑与逻辑学》,本日看至93页,颇为新鲜。对于潘梓年在方法论和技术论下把形式逻辑与形而上学、辩证法区分开来,并把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结合起来,各司其职,共同作用于思维实际,毛泽东认为是可取的。党中央编辑整理出版《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于1951年3月8日给田家英等人写信,指出《矛盾论》中论形式逻辑的后面几段,词意不达,还须修改。在《矛盾论》正式发表时,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把形式论理的同一律与辩证的矛盾律一节删去。周谷城发表《形式逻辑和辩证法》一文,反对把形式逻辑混同于形而上学加以批判,认为形式逻辑既可为寻求真理的人们服务,又可为形而上学和进行诡辩的人服务。有一次,周谷城当面对毛泽东说:我意见很少人赞成,我很孤立,成了众矢之的。毛泽东答曰,你的意见有人赞成,并不孤立,不要害怕,要积极地写。他又说:formallogic本来就是formal的,要把它同辩证法混同,甚至改成辩证法,是不可能的。它是一门独立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就自然科学本身来说,是没有阶级性,但是谁人去研究和利用自然科学,是有阶级性的。

毛泽东还认为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关系不同于低级数学与高级数学的关系。1965年12月,毛泽东说:说形式逻辑好比低级数学,辩证逻辑好比高等数学,我看不对。形式逻辑是讲思维形式的,讲前后不相矛盾的。它是一门专门科学,同辩证法不是什么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数学有算术、代数、几何、微分积分,它包括许多部分。形式逻辑却是一门专门科学。任何著作都要用形式逻辑,《资本论》也要用。

3、形式逻辑的应用。

毛泽东很注重逻辑理论的应用,他主张写文章和文件都应具有逻辑性。1955年10月,毛泽东指出: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1958年2月,毛泽东指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词章问题。现在许多文件的缺点是:第一,概念不明确;第二,判断不恰当;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又缺乏逻辑性;第四,不讲究词章。毛泽东还指出:概念、判断的形成过程,推理的过程,就是调查和研究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传达给别人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力推形式逻辑文集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1957年,他邀见周谷城、金岳霖和王方名,谈论了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著译等有关问题。1958年,他收到周谷城的信,得知其新的逻辑著作出版,很高兴,回信说:大著出版,可资快读。在毛泽东授意下中央政治研究室编辑出版《逻辑丛书》时,打算收入章士钊旧作《逻辑指要》。毛泽东征求作者意见时,章士钊曾因此书印于重庆,与叛党有关而有所顾虑。毛泽东笑曰:此学问之事,庸何伤!后来毛泽东看完《逻辑指要》,又对章士钊说:吾意此足为今日参考资料,宜于印行。在《逻辑指要》校改完毕后,毛泽东于1959年6月7日给章士钊的回信中说:既有颇多删补,宜为几句说明。即借先生之著,为之筹策。随之把其代拟的序言写出。毛泽东作出宜于印行的决策,有助于解决当时逻辑资料奇缺的问题。

二、毛泽东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首先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阐述,恩格斯最早从中抽象和总结出来的。列宁把唯物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学说,并写下了《谈谈辩证法问题》,对辩证法进行了说明。毛泽东在1936年读《辩证唯物论教程》时说辩证法的本质即对立的统一法则。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讲述唯物辩证法时,结合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特别是1927年和1934年两次严重失败的教训,阐述和发挥了列宁的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此后,毛泽东多次指出辩证法就是对立统一性或互相渗透。他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什么是矛盾呢?毛泽东解释说:没有什么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毛泽东认为,人们的思想要正确地反映现实矛盾,就要全面地反映客观对象中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关系。

毛泽东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联系起来。他说: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两种宇宙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

第二篇:论毛泽东的思想精髓

论毛泽东的思想精髓---实事求是

关键字:实事求是 毛泽东军事思想 精髓 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我们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会取得巨大进步,什么时候偏离了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挫折和失败。深刻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在军队和国防建设中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华,是中国 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括,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

一、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毛泽东牢牢的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提出并阐释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探索。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行为指导。” 1977年5月到9月期间,邓小平明确的提出了“精髓”的概念,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二、实事求是即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体现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

第一,实事求是的思想首先体现为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一种科学态度。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与党内盛行的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明确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在这种科学态度的指引下,毛泽东将马列主义理论活学活用,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等著名论断,他注意利用一切间隙开展社会调查、察看战场地形、客观分析敌我矛盾,不教条,不盲从,养成了实事求是求真唯实的作风,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一系列调查文章,准确地把握分析中国的国情和革命战争的形势,及时的调整军事战略策略,对于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略、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等重要军事理论思想的形成,确保不同革命时期各个战争、战役和战斗的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二,实事求是的思想体现为科学的战争认识论与方法论以及灵活的战略战术原则。在毛泽东的军事理论著作里随处都可以发现实事求是思想闪耀的光芒。一是,重“实事”二字,准确地把握当时的国情和敌我双方态势。早在1939年12月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所以毛泽东一直把宏观上认识和把握国情了解敌我双方态势作为革命战争中制定军事战略和方针路线政策的首要问题来抓。正如他在《毛泽东选集》的第1卷第1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第1句就劈头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想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持久战略的就是在其对国情敌情客观分析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同时毛泽东在微观上也极度关注对战争、战役和战斗矛盾的分析和把握,他主张“总以打胜仗为原则”、“不打无把握之仗”、“慎重初战”的原则,提出了“将创造战场的任务当作战略任务”的著名论断,主张战争战斗开始之初要综合分析敌对双方军队的军事思想、作战意图、作战编成、作战形式和作战手段,“主张选择地形,布置战场,利用我方手中掌握的地利条件,配合其他有利条件,以达到以我们的劣势去歼灭优势的敌人”,逐步形成了成熟的“诱敌深入”、“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原则。二是,重“求”字,积极探索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毛泽东不但强调了战争规律的客观性和可知性,而且积极地从实事求是的角度说明了认识战争规律的全过程和方法,他认为对战争规律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做出计划”,第二阶段即变主观形态的军事计划为战争行动的过程,即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往复过程。在认识战争规律的方法上,毛泽东提出了“用客观的观点认识战争”、“用全面的观点去认识战争”、“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 的方法,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主张注意抓“有关全局的重要关节”。三是,重“是”字,坚持从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毛泽东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通过战争来学习战争”,他善于从战争实践中认真总结战争中的规律性的东西,制定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原则。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几乎处处都可以找到唯物辩证法的踪迹,从其对战略形势判断、战略时机把握、战争形式转换等纷繁复杂的战争矛盾的正确把握处理中我们足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战争规律认识的程度,他将战争理论与战争实践达到完美统一。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过程之中。

毛泽东认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而“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问题”,所以实践是检验实事求是的正确性最有力的证据。在中国革命建设的各个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同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达到了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

首先,实事求是思想贯穿于中国革命各个时期。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国内革命形势、阶级状况和敌我力量对比,坚决抵制住“城市中心论”错误路线,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建立和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使革命队伍在敌人疯狂的镇压围剿之下不断发展壮大;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客观分析了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特点,根据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特点,提出并实行持久战略,同时将游击战争也提到战略的高度。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通过战争形势的发展和敌我力量对比的分析,采取了直接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独特方式,缩短了解放战争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建设问题上,基于对战争与和平的准确把握,毛泽东根据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分别提出了“新的世界大战是能够制止的”、“存在着战争可以避免和不可以避免这样两种可能性” 和“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指导思想。另外,在不同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土地革命政策都采取了灵活机动的策略,最大限度的团结和发动各个

阶级的力量反对敌人,有力的保证了革命的胜利。

其次,实事求是思想贯穿于战争、战役和战斗之中。在土地革命时期,在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面对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毛泽东等领导的中央红军灵活的采用避敌主力、诱敌深入和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弱敌、各个歼灭的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进剿”和四次“围剿”的胜利,使革命队伍不断壮大,作战形式也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客观分析研究战争每一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了持久战略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国民党发动一切力量进行抗日,同时将作战形式由运动战又转成游击战,并将游击战提到战略的高度。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撕毁协议,国共矛盾激化,内战又全面爆发,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猖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将作战形式由游击战又转回到以运动战为主,多种形式向配合,实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保守地方为主” 的诱敌深入战略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同时提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我军也很快转入战略进攻,开始了外线的进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逐渐打破了敌人的全面防御后,采取“打前所未有的歼灭战” 的战略方针,通过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而取得了解放战争决定性胜利。对每一次战役和战斗,我党的军事将领都形成了战前分析敌我力量对比、察看地形和战后无论胜败总结的制度。同时党中央也为实地作战指挥的将领提供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如在辽沈战役中,1948年4月到10月,毛泽东与林彪在到底进攻长春和进攻锦州问题上发生分歧,期间双方各执电报达百余份,他们各持己见,各行己见,毛泽东有指示,有批评,有告诫,但绝无强迫命令他指示:“你们如果不同意这些指示,则望你们提出反驳”。最后经过反复权衡林彪才下了决心攻打锦州,奠定了辽沈战役的胜局。

第三,实事求是奠定了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基础。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概括和总结,它内在地要求不断的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探索真理、发展真理。如果不进行理论创新,我们就不能紧跟时代和形式发展的潮流,也就不可能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向前发展。实事求是在思想上首先表现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正是因为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唯实的态度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巨大勇气,我们党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紧密结合,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创新,才有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二)现实意义:

第一,实事求是是军队和国防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必须要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军队和国防建设在制定战略方针和规划时,必须要坚持从时代和国际形势出发,从我国国情出发,从军队建设的自身实际出发,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第二,实事求是为抵制“左倾”和“右倾”思想路线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我们党和军队在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上的几次“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路线酿成了惨重的教训。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革命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建国前毛泽东在总结革命成败的经验时就指出“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

离开辩证唯物论的”,他们之所以犯了“左倾”、“右倾”或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错误,主要是因为没有真正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情、军情的认识把握不清,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隔离开来,所以才给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血的教训说明了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实事求是这一原则。党和军队建设的成功实践也同时表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才可以抵制军事思想中形形色色的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影响,才会避免犯左的或者右的错误,我们的革命和事业才会取得成功。

第三,实事求是为新时代军事变革和军事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二战以后世界战争形势风云变换,特别是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以后,军事变革成为世界各国军事发展的主旋律,自2003年以来各国的军事变革均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正确的观察思考战争与和平、军事斗争与军事建设问题,才能制定一套科学的军事理论,才能不落后挨打。当前的国际军事变革的形势决定了我们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工作努力的方向,我们必须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的军队建设、军事变革、军事斗争的重大变革,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规律。

第四,实事求是为继承和发扬部队优良传统树立了典范。我军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反映了我军政治工作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但在这些传统却在逐渐地被忽视和冷落。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官兵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而有些老的传统就显得相对过时了,部队思想工作的极度弱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不同阶段的发展理论上的科学态度给我们树立了典范,在对待部队优良传统必须也要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即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统一,强化精神支柱与运用物质利益相统一,要以纪治军与依法治军相统一。

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

2、毛泽东文选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4、列宁选集

5、邓小平选集

6、毛泽东传

7、毛泽东军事思想教程

8、毛泽东军事文集

9、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

10、毛泽东哲学批注集

11、毛泽东著作选读

12、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

13、毛泽东军事思想原理

14、毛泽东著作选读

第三篇:唯物辩证法对思想

唯物辩证法对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的指导意义

摘要: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中的一些基本观点与原理,即联系的观点,以及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质变量变原理的角度,来浅谈人们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以此更好地升华自己。

关键词:联系的观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质变量变原理、正文:

唯物辩证法 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则博大精深,对我们有着深深的影响。以下是对唯物辩证法对我们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所以如一个强者若运作不科学,可能变为弱者,反之,弱者若运作科学可能转化为强者,这是辩证则在生活实践中的体现。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可以看出,弱者变为强者的途径可用“一个中心,五个基本点”来表述。具体展示如下:“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健康是创业、生活的“本钱”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失去它,就失去一切。五个基本点,就是多学一点,多学一点知识,能增强自己的办事能力。知识具有个人生存发展的长效作用,“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其意义就在于此。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这样这个世界的生态才能保持平衡,持续的向前发展

二、正确的把握质变量变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两种状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急噪冒进;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做事过头。“实践出真知”,是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真髓。其实一个人从生下来到死亡,大部分时间是在进行实践活动,从事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各项实践活动。比如游泳,一个人并不是天生下来就会游泳,必须经过后天的实践才学会游泳。跳到水里才能学会游泳,站在岸上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初学游泳者跳到水里身子就像称砣一样不由自主直往下沉,难免要呛水,这个时候他出于本能,脚就会用力踩水,手就会乱拨水,避免溺水。通过实践,他总结了经验教训,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懂得了游泳要用手往下往后拨水,要用脚往下往后踩水,巧妙利用水的浮力,这是游泳的基本要领。在下次游泳中,他就会自觉地用手拨水,用脚踩水,又摸索总结出游泳中要学会潜水,学会换气,才不会呛水。这时他的认识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游泳技术又提高了一步。以后他再到江河中游泳,到大海中游泳,去搏击大风大浪。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反复,他对游泳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飞跃,终于熟悉了水性,掌握了游泳的要领和规律,达到了运用自如的地步,在江河湖海中“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三、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来解决问题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分析,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科学分析,都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典范。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的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分析,防止片面性。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让世界在我们眼中充满和平。例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就难免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难免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个人的优缺点也是一分为二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比如我们在大街上看到环卫工人在打扫卫生,看到他身上脏兮兮的,皮肤晒得黑不溜湫的,世俗的眼光看不起他,甚至鄙视他。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遇环卫工人,他可能文化比较低(也有个别大学生当环卫工人的),没有掌握别的什么比较高级的劳动技能,只能从事拿扫把这种简单的体力劳动,这是他的不足,他的短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环卫工人不怕脏不怕累,起早贪黑打扫卫生,任劳任怨,这是他们的长处。他们一不去偷二不去抢,靠自已的劳动养活自已,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他的人格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更何况他们一人脏换来万人洁,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他们的劳动理应得到社会的承认,我们有什么理由瞧不起他们呢?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别人的优缺点,还要严于解剖自已,学会用两分法分析自已的优缺点。假如一个人对自已的长处和短处了如指掌,这个人就是有自知之明。如果一个人既能正确看待同事和部属的优缺点,又能明了自已的长处和短处,这个人就达到了“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逆此规则行事,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一厢情愿的思考、处理问题,其结果是事与愿违,自寻烦恼,劳而无功,贻误事业和自身,要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总而言之,创业不忘健身,健身不忘健心,健心离不开学习提高,不断补充精神食粮,不断完善自我。这就是健身、做人、做事(创业),做学问的唯物辩证法统一起来,好好把握它,终生受益;好好把握它,就能走向成功,就能成为事业与生活的强者。

第四篇: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

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

姓名

内容摘要:所谓 “人本”,就是以人为本。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要让人民当家作主,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做主,这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人本思想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和民本主义,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党的以人为本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毛泽东;人本思想;主要内容

毛泽东的人本思想是科学的人本观是党的以人为本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要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要让人民当家作主、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人本观,对于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1.毛泽东人本思想的形成中国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熏陶,是毛泽东人本思想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历代剥削阶级政治家都把民本思想作为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虽然具有很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但对人民有益的一些思想认识对毛泽东人本思想的形成还是有影响的。

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促使下,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开始由传统民本主义迈向近代意义上的民主、主义。“平民”、平民主义”等成为毛泽东政治思想新的主题词。这一时期的毛泽东把平民主义的走向视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视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传统。他强调 ,平民主义政治的实质是主权在民,政治是人民自己的政治,国家政府是人民用来为自己服务的工具。他明确指出:“新民主义时代的政治法律,不装在穿长衣的先生们的脑子里,而装在工人们农人们的脑子里。”在国家与国民的关系上,毛泽东强调,“先有个人,后有国家,不是国家赋予个人。”在这里,毛泽东明确表达了把历史看成是人民的历史,未来是人民未来的思想。这表明他的历史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质的变化,可以说,毛泽东的人本思想在此时已经形成。

2.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基本上是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 即认为英雄人物、帝王将相决定历史的发展,否认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 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就必然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地、彻底地、全面地科学地解决了这个历史观的根本问题。

毛泽东民本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 并将这一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得出了一系列的新认识。“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作出的基本结论, 也是毛泽东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认为, 首先是因为社会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所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知识来源于群众,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其次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毛泽东在《读苏联< 政治经济学>》 谈话记录中指出:教科书把群众的斗争只看做重要的条件之一的说法,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无论如何,不能认为历史是计划工作人员创造的, 而不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他还多次讲到, 社会发展的大局归根到底是由劳动者决定的,特别是由无产阶级这个劳动者的先进部分所决定的。人心的向背是战争中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3.让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体。那么,人民理应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人民主权首先是实实在在的政治权力。毛泽东认为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根本的是必须赋予人民群众多项民主权利,让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实现主权在民。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

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种政治局面是人民所期盼的,是人民享受民主的政治前提。如何实现这种政治局面?一是人民自己必须管理上层建筑。没有参与管理的权利,人民主权就是虚的。二是毛泽东鉴于斯大林的教训,就如何加强党内民主、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一类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如他曾主动提出过不当国家主席,甚至考虑在适当时机不再继续担任党的主席。三是加强民主监督。毛泽东提出过党内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群众来信来访的监督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和实质,是毛泽东领导党进行革命的首要奋斗目标。中国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伟大胜利。

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毕生遵循的人生价值准则,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实质和归宿。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强调,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共产党的政治就是人民的政治,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体现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中,而且要体现在共产党员的行动中 ,体现在共产党员的工作方法中。共产党人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一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

毛泽东曾说过,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 而只为民族和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他们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因而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

历史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因此也就应该是共产党能依靠的力量。就应该采取恰当方法,包括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等来处理各种

矛盾。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是了维护人民的利益,体现人民的意志。

人的问题一直是毛泽东思考的历史性课题,他追求一种全新的政治模式,使党和国家权力机构永远是社会的公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他的有生之年,尝试过用群众运动的形式来推进民主,尝试过用阶级斗争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尝试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客观世界,也尝试过用“大民主”的方式来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和政治体制问题。到了晚年,他反思以往,得出结论:把人民奉为主人者,人民才会与你同甘共苦。

这一结论是毛泽东毕生探索的成果。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无数风浪,他深知,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都是依靠人民走过来的,没有人民就没有革命的一切,就没有社会 主义的一切。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工作重点和任务与以往大不相同。与战争年代相比,确实面临许多新问题 ,出现许多新难点。近些年来,某些地方的党群、干群关系产生了裂缝,一些党员干部经不起考验而腐化堕落 ,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忘掉了毛泽东以人民为本的教诲,脱离了群众,背离了人民。毛泽东人本思想对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具有统帅性的指导意义,新时期,要继承和创新毛泽东的以人民为本位的人本思想,全面理解“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荣开明.毛泽东民本思想的重大贡献.《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贾国雄.论毛泽东人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四川省干部学院学报》

[3]赵阳.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边疆经济与文化》

[4] 刘红英.毛泽东人本思想的渊源和主要内容.《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5]尹雪萍.毛泽东思想的伦理学解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6]孟宪平.毛泽东的以人为本思想解读.《兰州学刊》

第五篇:论毛泽东分配思想的现实意义(一)

内容摘要: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研究分配问题,必须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出发,不能就分配谈分配。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只有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社会主义利益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筹兼顾、统一安排。在讲物质利益的同时,必须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把物质作用与精神作用统一起来,两者不可偏废。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是由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条件、首先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要正确、全面地对待按劳分配原则,认识到按劳分配存在形式上平等掩盖事实上不平等的“弊病”。

关 键 词:所有制;分配方式;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毛泽东分配思想

作者简介:周新城(1934-),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

在讨论毛泽东思想的时候有一种说法:毛泽东不懂得经济学,没有经济思想。事情完全不是这样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通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新的、繁重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从理论上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以便指导实践,就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现实的任务。毛泽东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1959年12月10日到1960年2月9日,毛泽东带领几位同志一起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社会主义部分,边读边议。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苏联42年、新中国1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与现实,严肃地批判了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观点,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超越前人、启迪后人的卓越见解。他读这本书时的批注和谈话,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他所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至今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仍有指导意义。我仅就社会主义分配问题,联系当前经济学界的状况,谈一些学习批注和谈话的体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同时,收入差距(包括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如果分配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势必造成社会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党与群众的关系,处理不当,甚至会影响党的执政地位。邓小平在晚年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提出20世纪末应该把解决分配问题提上日程。

随着分配领域矛盾的暴露,人们对分配问题议论纷纷。但从学术界关于分配问题的讨论情况看,大多数只是在具体的分配政策(尤其是再分配领域的政策)层面上,就操作性的问题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仿佛只要调整一下分配政策,多搞点社会福利,就万事大吉。很少有人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角度去探讨当前出现的分配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因而总感到不能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中关于社会主义分配问题的论述,就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能够拓宽眼界,找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毛泽东关于分配问题的一些论断仿佛是针对当前学术界流行的观念说的,切中时弊,值得认真思考。

一、必须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出发来研究分配问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我们引两段马克思的话,这两段话,人们在学习政治经济学时经常会提到,然而在研究当前我国分配问题时却常常忘掉了。一段话是马克思在谈到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时说的,他指出:“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①另一段是马克思批判拉萨尔主义时说的,他说:“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②“生产条件的分配”实质上主要就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两段话表明,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不是人们主观地选择的,而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因而具有客观必然性。人们可以改变分配的具体

做法,但分配的性质和方式却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除非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是不能改变分配方式的。因此,不能撇开生产关系,尤其是不能撇开作为生产关系基础的所有制形式,孤立地就分配谈分配。

马克思强调,如果撇开生产方式、尤其是撇开生产资料所有制,而一味“在所谓分配问题上大做文章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并“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围绕着分配兜圈子”,那就是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庸俗社会主义”③。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就出现过这样的错误,而现在我国经济学界仍相当普遍地在重复这种错误。

毛泽东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决定分配、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这一基本原理。他在读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对研究分配问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必须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出发来研究分配问题,即联系生产条件的分配来研究消费品的分配。他批评教科书中撇开生产资料的分配来谈论消费品的分配、并把消费品分配当作决定性动力的有关论述,指出:“这是一种分配决定论的错误观点。就以分配问题来说,按照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分配首先是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资料在谁手里,这是决定性的问题。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消费品的分配。教科书在这里不讲生产资料的分配,只讲消费品的分配,并且把消费品的分配当作决定性的动力,这是对马克思上述正确观点的一种修正,是理论上的一种极大的错误。”他还指出,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果不讲公有制,只讲涨工资,那是错误的。他说:“教科书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根本优越的地方就在工资不断提高,很不对。工资属于消费品的分配,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的分配,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的分配,有什么样的消费品的分配。前者是决定后者的。”④毛泽东这些论断对研究当前分配问题是有指导意义的。

我们运用毛泽东指出的必须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出发研究分配问题这一方法论原则,来分析一下当前议论最多的两个问题: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

我们知道,邓小平曾经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出现两极分化,他甚至认为,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改革就失败了。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到了晚年,他改变了看法,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极分化自然出现”⑤,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两极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显然,这是他从实际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来的结论。围绕两极分化,在理论上必须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什么叫两极分化?为什么会出现两极分化?怎么对待两极分化?运用毛泽东指出的必须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出发来研究分配问题的原理,就可以回答这些问题。人们往往把两极分化理解为收入差距过大。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这种解释并没有科学地回答问题。收入差距达到什么程度才叫两极分化,量的界限在哪里,根据什么定这个界限?谁也没有说明白这些问题。更何况两极分化指的是一种经济关系,它应该有质的规定性,这种质的规定性是什么,更没有得到揭示。一般来讲,人们在使用“两极分化”这一概念时,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在这种对立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而两极分化则是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3章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⑥。

所以,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如果把两极分化仅仅看作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仅仅看作分配问题,那么,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现象的表面,而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只有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才能把握两极分化的实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并把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性质范围内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两极分化必然带来许多社会矛盾。在目前条件下,我们既不能彻底消除两极分化现象,又不能听任社会矛盾的积累和发展,如果听之任之,有可能引发社会**的。这就形成一种复杂局面,必须谨慎处置。

那么,怎样对待目前我国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呢?按照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原理,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正确贯彻执行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政策。首先要强调坚持和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使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始终处于辅助地位,从而把两极分化现象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致蔓延到全社会。我认为,邓小平说的“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⑦,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公有制失去了主体地位,两极分化现象必然扩大到全社会,社会矛盾势必激化。其次要注意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保障私有经济中工人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这两条是主要的、根本性的措施。

为了缓解两极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在上述前提下,还必须在分配领域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实行差额所得税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等,改善民生,努力缩小贫富差距。这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应该指出,在再分配领域采取措施,终究是第二位的。如果不坚持和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如果不注意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仅限于在再分配领域采取措施,那是很难完全解决两极分化所带来的问题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两极分化现象还会不断扩大、蔓延。

我们再来分析共同富裕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我们“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⑧。问题在于,什么叫共同富裕?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许多人追求的价值水平目标,但人们对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理解却很不一样。有人认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提高了,那就是共同富裕了。于是他们把瑞典等北欧国家的福利主义看作共同富裕的典型,仿佛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他们认为不需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不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只要国家调整一下分配政策,就可以实现共同富裕。他们希望中国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甚至提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口号。其实,北欧国家搞的“福利社会主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自己统治地位所采取的一项政策措施。它不触动垄断资产阶级私有制,不改变雇佣劳动制度,只是由垄断资产阶级从剥削第三世界以及本国劳动人民获得的高额垄断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来实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因而至多只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做若干改良而已。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共同富裕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它属于分配领域的事情,是由所有制决定的,因而必须从所有制出发来研究共同富裕问题。

在公有制条件下,由于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是平等的,谁都不能凭借占有生产资料来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这就排除了剥削的可能性。虽然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由于为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熟练程度不同,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会有一定差距,但人们劳动数量和质量的差距终究是有限的,不可能太大,这就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剥削与共同富裕是水火不相容的,有剥削就谈不上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消灭剥削。只有在公有制基础上才能消灭剥削,从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这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现在有一种理论:要把社会主义从“公有制的框框里解放出来”,社会主义不一定要搞公有制,只要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就可以了。既要“摆脱”公有制的“框框”,却又侈谈共同富裕,岂不南辕北辙了嘛!他们提出,在私有制基础上,通过发展生产力,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能提高,也可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然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从原始社会瓦解以来,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什么时候实现了共同富裕?从来没有!毫无疑问,在私有制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人民的生活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存在剥削和两极分化,根本不可能有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改善生活与共同富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取决于个人占有的生活资料的多少,后者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生活改善不等于共同富裕。例如,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我们可以看到工人生活水平在提高,这是事实。资本家是按照劳动力价值购买劳动力的,劳动力价值除了包含维持生活的生理因素外,还包含社会历史因素,它的物质内容客观上是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增加的。但与此同时,剩余价值率也在提高,两极分化在加剧,工人生活的这种改善并不表明实现了共同富裕。

从所有制出发来研究分配问题,我们就可以科学地分析两极分化的根源以及如何对待当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也可以科学地阐述共同富裕的内涵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术界讨论分配问题时往往忘记了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这一根本原则,离开生产资料所有制、孤立地就分配谈分配。这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根本讲不清楚分配问题。

下载论毛泽东的形式逻辑与唯物辩证法思想(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毛泽东的形式逻辑与唯物辩证法思想(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论析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论析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革命斗争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

    毛泽东论工作方法

    毛泽东论工作方法惠 民稿件来源:南阳日报在改进工作方法、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重温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关于领导工作方法的重要论述,虽然时隔半个......

    唯物辩证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唯物辩证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近些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即刘海洋硫酸伤熊,马加爵寝室杀害同学等一系列的事件之后,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震惊,更是对......

    论毛泽东艰苦奋斗的思想及其时代价值(5篇)

    论毛泽东艰苦奋斗的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内容提要: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而且还将艰......

    论毛泽东人本主义思想的形成及研究意义

    论毛泽东人本主义思想的形成及研究意义摘要:毛泽东人本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厚重历史文化资源;近代文化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毛泽东人......

    形式逻辑试题(A)(共5篇)

    《形式逻辑》模拟试题(A)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 判断题(指出下列论断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写“对”,不正确的写“错”。每题1分,共10分) 1、“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中享受着......

    论逻辑与逻各斯思想比较

     ——海德格尔逻辑思想 摘 要:基于对存在的追问,海德格尔回溯到古希腊,探讨逻各斯的各种含义及其在后来的流变。进而,揭示了在这一变化中,逻各斯最始源的意义已迷失。逻各斯成为......

    毛泽东论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论科学发展观 ——心得体会 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生长的那个年代,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但是毛泽东同志在当时却可以发表“论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