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的“三放三收”

时间:2019-05-12 14:5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基础教育的“三放三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基础教育的“三放三收”》。

第一篇:新基础教育的“三放三收”

新基础教育的“三放三收”

“新基础教育”研究追求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意义上,实现变革理论与变革实践的双向重建。为此,“新基础教育”研究不仅强调理论研究适度领先于实践,而且还十分强调在理论与实践互动过程中的理论转化和渗透。目前,关于学校教学变革理论的重建研究已然完成,与此相应的学校各学科教学的变革实践重建研究也在形成和完成之中。其中,数学学科已基本完成“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变革实践重建的系列研究。数学学科教学变革实践重建的第一步,就是把教学变革价值观的理论转化为数学教学的实践追求。这个转化过程需要经历如下的三个转换:第一个转换,是把学校教学变革中一般的、共通的价值观,转换为数学教学独特的育人价值;第二个转换,是把数学教学独特的、总体层面的育人价值,转换为数学教学中不同内容的具体的育人价值;第三个转换,是把数学教学中不同内容的具体的育人价值,结合学生的现实状态和发展需要的研究,转换为该内容的教学总体目标设计、分阶段递进目标设计,以及相应的课型设计。通过这样的一次次转换,我们努力把“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变革的价值观理论具体地“化”为数学教学的实践追求。

数学学科教学变革实践重建的第二步,就是把学校教学变革过程观的理论转化为数学教学过程展开的实践行为。这个转化过程需要经历以下两个转换:第一个转换,是把学校教学变革中一般的、共通的过程观,转换为数学学科教学过程展开的一般逻辑和流程;第二个转换,是把这个教学过程展开的一般逻辑和流程,转换为数学教学中不同课型的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本文主要围绕第二个转换的实现,具体阐述数学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的“三放三收”。

根据数学教学过程展开的内在逻辑和一般流程,一节完整的数学课可以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围绕课堂教学任务展开的“基本研究”,第二部分则是在“基本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且与“基本研究”相关联的延伸性的“拓展研究”。数学教学过程的“三放三收”主要是针对“基本研究”部分而言的。所谓“放”,就是把数学问题“放下去”,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进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所谓“收”,就是把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和相关信息“收上来”。一次“放”和“收”的过程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自然,较之以往教学中十分细碎的“小问题”而言,这里的问题是指“大问题”设计。一般来说,在一节数学课中设计三个左右的“大问题”比较适宜,这样教师在教学时间分配和教学处理上也显得比较从容和自如。而每一个“大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就是一次“放”和“收”的过程,因此也就构成了数学教学过程的三个“放”与“收”的教学环节,简称为“三放三收”。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新基础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已然改变了过去传统数学教学中“复习—新授—练习—总结”的模式,所以“三放”绝对不是简单地把“新授内容”、“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割裂式地“放下去”,而是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贯穿于“基本研究”全过程,针对此过程不仅要有“三放三收”的思考,而且还要有“融数学练习于知识形成过程之中”的综合思维方式。那么,“三放三收”的前提是什么?什么情况下需要“放下去”,“放”的目的又是什么?“放”了之后,学生“动”起来了教师怎么办?教师如何捕捉和解读学生的各种状态,需要把什么样的信息“收上来”?“放”与“收”之间又具有怎样的内在关联?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一、数学教学过程中“放”与“收”的前提

数学教学过程的“三放三收”,主要是围绕数学问题展开“放”和“收”的教学过程。因此,“大问题”设计是“三放三收”教学的前提条件。

数学问题的设计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说,“小问题”自然是不需要“放下去”的,没有“放下去”自然也就无所谓的“收上来”。因为“小问题”十分细碎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往往不需要太多思考,就可以轻易地给出正确答案。于是,课堂上就会出现教师不断地问,全体学生不停地“齐答”,师生一起“小步走慢慢走”的现象。由此可见,“小问题”设计必然导致封闭的教学,它反映了教师希望学生循序渐进地按规定路线行进的控制愿望。

相对而言,“大问题”更能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更能激发学生形成深层次思考的意识与习惯。不仅如此,“大问题”设计还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具体个人”的多方面的关注。一是表现在对学生基础性状态的关注。教师对学生前在状态和发展需要的解读越是清晰,问题设计的“大”的程度对于学生来说就越是具有适切性。二是表现在对学生可能性状态的关注。教师对学生潜在状态和发展可能的估计越是到位,就越是能够发现和捕捉不同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同的思维状态。三是表现在对学生通过或发现、或选择、或重组的方式获取和形成知识的过程性状态的关注。教师对学生各种资源的利用价值的判断越是准确,就越是能够形成生生、师生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认识的生成和思维水平的提升。

“大问题”因相对复杂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学生检索已有知识和调用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考力度。因此,“大问题”设计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要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第二,要相信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潜能,提供每个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第一点要求并不难,难的是第二点要求在每个具体学生身上的落实。有的教师对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不放心”的状态,对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持怀疑的态度,常常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造成组长“替代”组员进行思考;有的教师对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不关心”的状态,对他们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状态(特别是困难和错误)往往“视而不见”,常常选择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作为示范,造成个别学生的思维对全体学生的“替代”。无论是前者的状态还是后者的状态,反映的都是教学过程中“替代思维”的现象,带来的结果是教师很难找到教学的起点,难以根据学生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学也因为学生基础性资源的缺乏而无法形成生生和师生的互动。也就是说,“大问题”设计未必能带来教学过程的自然“开放”,也有可能会形成“封闭”的教学过程。

二、数学教学过程中“放”与“收”的目的

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开放”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在广度上的开放,即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包括正确的、错误的信息都有生成的可能;第二,在深度上的开放,即教学需要形成学生思维的互动,使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成为生生、师生互动的共享资源。也就是说,教学更重要的是展现学生的认识从错误到正确、思维从混沌到清晰的真实过程,而不仅仅是呈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结果。

追求教学过程真正“开放”的第一步,就是强调教学的“重心下移”。具体地说,就是要把数学问题“放下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独立地面对问题,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这样,教学就有可能对学生的各种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放”的目的在于:一是要改变个别学生“替代思维”的现象,使教学的重心从面向个别学生下移到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使全体学生“动”起来;二是要改变学生信息和资源贫乏的现象,使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有生成的可能,而这些又恰恰是师生互动中不可缺少的“互动性资源”;三是要改变教学缺乏针对性的现象,只有“放下去”,才有可能从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中解读出学生的初始状态,使教学有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并且在学生初始状态的起点上促进变化和实现发展。因此,“重心下移”是教学真实开放的关键。如果没有教学重心的“放下去”,就不可能有教学过程的真正“开放”。

追求教学过程真正“开放”的第二步,就是强调教学的“信息回收”。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和相关信息“收上来”,使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能够成为生生、师生的互动性资源。这样,教学就有可能对学生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在“新基础教育”看来,“放”决不意味着任凭学生信马由缰,也不意味着可以没有边界地把学生“一马放到天边”,而是强调教师要在捕捉学生不同状态的基础上,形成与“放”相关联的“收”。换句话说,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需要做出更高水平的“动”。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收”的目的在于:一是要改变教学“视而不见”的现象,使教师从只关注正确的答案,转换到重视学生的困难分析和错误解读,把学生的错误(具有教育价值的)也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二是要改变教学“走过场”的现象,使教师从只关注结果的呈现,转换到重视学生思维状态中相关信息的捕捉,把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现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相信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三是要改变教学“为开放而开放”的现象,使教师从只关注“凑”出多样的、完整的答案,转换到重视学生有序的、结构化思考问题的引导,把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水平不断得到发展。因此,“信息回收”是教学有效开放的保证。如果只有“放下去”而没有“收上来”,那么教学就有可能是盲目的、无效的。

三、数学教学过程中“放”与“收”的关系

如前所说,一次“放”和“收”的过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三放三收”就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构成。从横向的每个教学环节内部的关系来看,“放”与“收” 的过程实际是师生之间双边共时、交互活动的过程。具体地说,在“放下去”的过程中,在学生各自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需要观察和了解不同学生活动的不同状态,需要采集学生样本和策划行走路线,需要捕捉反映学生基础性状态的信息,并在对信息进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有利用价值的信息作为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资源。在“收上来”的过程中,则是围绕先前教师捕捉到的基础性资源,展开有层次的生生和师生互动。从教学形式上来说,可以按照以下两个层次“收上来”:第一个层次,是把反映学生思维层级性差异的资源同时呈现出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形成学生之间的互动;第二个层次,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全班交流的方式形成生生和师生的互动。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可以按照以下几个层次进行逐层地提升:第一个层次,引导学生讨论问题解决过程的正确与否,解读和比较解决方案的异同,使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和体验丰富的不同;第二个层次,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方案形成过程中的思路和理论支撑,寻找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或规律,使学生在比较中提炼和抽象原则;第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案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沟通,使学生在比较中生成和提升认识。无论是“放”还是“收”,它们都是教学“互动生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放”是教学“资源生成”的过程,“收”是师生互动、回应反馈促进教学“过程生成”的过程。因此,“放”与“收”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性,“放”是为了“收”得更有针对性,“收”是在“放”的基础上的发展和提升。

从纵向的教学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关系来看,“放”与“收”的过程是循环往复,螺旋推进的过程。由于“大问题”的设计不仅强调问题之间的有机衔接,更强调在前一个问题解决基础上的对学生思维水平要求的逐层递进,与此相应的“放”和“收”过程不仅可以表现出教学收放自如的明快节奏,而且还可以呈现出教学的结构层次,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体现出教学过程向纵深推进的互动生成过程。

概括起来说,数学教学“三放三收”的过程,使关注每一个学生真实发展的理念有可能“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使教学过程互动生成的理论有可能“化”为教师的具体行动。正是在这种“化”的过程中,教师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变革理论认识与教学实践行为的内在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学校教学的转型性变革。

第二篇:三新一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试题汇编

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要点: 是(D)A.前言部分 B.内容部分 C.评价部分 D.课程目标部分

8、下面不是教学大纲弊端的是(D)

A.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 B.评价以考试为主,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C.不利于教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D.教学以掌握技能为目的

9、与自主性学习类似的说法是(B)

A.被动学习B.主动学习C.机械学习D.他主性学习

10、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包括(C)

A.激发学习动机 B.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C.要便于家长课后辅导 D.要促进学生不断探索问题

11、教材管理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文化出版事业的一部分,二者的重合交叉便构成教材管理的(B)

A.范围 B.范围和性质 C.性质 D.范围或性质

12、关于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表述是(B)A.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 B.客体取向的课程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

13、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社区条件下的具体化,又是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的课程是(C)A.国家课程 B.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校本课程

14、学生档案袋最具代表和教育意义的类型是(B)A.展示型 B.理想型 C.评价型 D.课堂型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内涵的是(D)A.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 B.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C.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D.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基础性课程的是(D)

A.语文 B.数学 C.政治 D.体操

17、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A)

A.内容 B.手段 C.方法 D.程序 18、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的文件是(A)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教师培训》 C.《学校质量》 D.《今日之教师》

19、下列说法不符和新课程对教师定位的是(D)

A.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C.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D.教师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20、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是指(A)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D.教师培训

二、多选题(5题 10分)

2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取原则是(ABCD)A.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与学生的经验联系 B.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 C.鼓励动手,重视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相联系 D.注重综合,注意各科知识相联系 E.便于考试得高分

22、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包括(ABE)

A.国家 B.地方 C.农村 D.城市 E.学校

23、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ABCDE)

A.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深入 B.通识教育培训方面的原因 C.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 D.教师对自己在学习方式上角色定位困惑 E.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的标准

24、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有(ABC)

A.自主 B.探究 C.合作 D.默写 E.死记

25、“以校为本” 教研制度的具体实施包括(BCDE)

A.为实践者的知识保密 B.收集资料和理清情境 C.形成行动策略 D.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 E.寻找研究的起点

三、判断改错题(4题 24分)

26、课程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

27、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包括倡导学生的学习由自主学习转向他主学习。(错)

改为: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包括倡导学生的学习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28、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对)

29、学校和家长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错)

改为:学校和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

四、简答题(3题 30分)

30、简述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p5-6)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1、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p73-75)或:怎样认识学生是影响课程标准编制的重要理论基础?

(1)学生是个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4)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

32、简述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p158-159)

(1)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2)以质性评价整合与取代量化评价(3)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与情景性(4)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五、论述题(16分)

33、我国对教材管理政策做了哪些改革?(p148-152)

针对教材管理制度,我国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改革编审制度

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对教材编写的资格和条件、教材编写的立项和核准、教材的初审与试验、教材的审定作出明确规定。

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符合中小学教学改革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特别是适合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教材。

2、改革教材出版发行制度

教材出版和发行将采取公开竞标,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规范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机制。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实现教材出版发行渠道的多元化。

3、加强对教辅材料的管理

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提出禁止将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编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

4、降低教材价格

5、教材版本多样化

6、国家规定印刷质量标准

7、贫困地区将免费使用教科书

模拟试题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四川2006年10月自考试卷)

一、单选(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在我国,“课程”这个词的使用最早见于(B)1

A、《学记》 B、唐朝 C、宋朝 D、清末

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D)20

A、实现“三个面向”

B、实践“三个代表”

C、促进国家发展

D、推行素质教育

3、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C)38

A、综合课程

B、显形课程

C、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

4、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学习是(B)101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自主学习

D、学校学习

5、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

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的是(A)62

A、课程标准

B、教学大纲

C、教学计划

D、课程宗旨

6、当今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那就是确立(B)67

A、操作性目标

B、体验性目标

C、过程性目标

D、知识性目标

7、教材可以分成自编教材和国家统一教材两种。这种分类所依据的是(D)131

A、学科性质

B、教学的组织形式

C、教材设计的类型

D、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

8、“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工作很难用它的外显方式来表述”,这样的课程目标是(B)85

A、实用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展开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9、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等,都属于学生发展的(A)

A、基础目标

B、提高目标

C、加强目标

D、体验目标

10、在当前,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A)98

A、教育自身地需求

B、国家大力的倡导

C、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

D、教师的自觉行动

11、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直接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把握-明究-解决的教材,叫做(A)129

A、生活教材

B、知性教材

C、表达教材

D、技术教材

12、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他主性”学习转向(B)100

A、发展性学习

B、自主性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合作性学习

13、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的过程”这种观点属于课程评价不同价值取向中的(D)157

A、目标取向

B、方法取向

C、过程取向

D、主体取向

14、我国,五、论述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34、结合教学实际及你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分析当前新课程改革应该要实现的培养目标。

答: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些培养目标都是围绕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这一培养目标也是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基础教育担负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因此课程改革应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中心。

35、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有哪几个基本途径?

答: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有: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现实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

3、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须剧本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4、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5、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模拟试题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四川2007年10月自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在西方,最早使用“课程”这个词的是(C)

A.赫尔巴特

B.亚里士多德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实施新课程改革,多一门或少一门课程并不重要,关键是课程的(D)

A.内容要充实

B.方法要现代

C.对象要明确

D.结构要合理

3.“课程标准应有准确的界定,用每一个儿童在完成一个特定年级或教育阶段后所必须达 到的学习能力来加以描述”。这句话阐述的是课程标准的(B)

A.可评估性

B.可理解性

C.可完成性

D.可伸缩性

4.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合作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A)

A.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

B.把该讲的知识讲深讲透

C.把学生真正调动起来

D.真正实行启发式的教学

5.不由外部事规定,而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来提出相应的目标。这样的课 程目标叫做(B)

A.行为目标

B.展开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验证性目标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各科的课程标准实验颁发于(C)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

7.在新课改中,研究性学习一般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一直开设到(B)

A.小学六年级

B.初中三年级

C.高中二年级

D.高中毕业

8.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起源于20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然而,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 堂并逐渐风行于欧美的时间,则是在(B)

A.50年代初

B.70年代初

C.80年代初

D.90年代初

9.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熟练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计

划――习得―― 练习”的教材,叫做(D)

A.生活教材

B.知性教材

C.表达教材

D.技术教材

10.学习方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策略和(D)

A.学习目标

B.学习方法

C.学习计划

D.学习倾向性

11.以发展学生的自然能力为原则的教材是(D)

A.知识中心式教材

B.社会中心式教材

C.生活中心式教材

D.人本中心式教材

12.在校本教研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A)

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D.申请获得的教育科研项目

13.教育测量对表现性评价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其时间是在20世纪的(A)

A.40年代

B.50年代

C.60年代

D.70年代

14.“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让每个 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句话阐述了学生发展的(D)

A.基础目标

B.提高目标

C.加强目标

D.体验目标

15.理想的国家课程在学校一级的体现,我们把它叫做(B)

A.校本课程

B.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学科课程

16.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师范生,经历着所学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此时,他正处教 师专业发展的(B)

A.虚拟关注期

B.求生关注期

C.任务关注期

D.自我更新关注期

17.校本课程开发程序 它是针对传统的纸笔测验而出现的,相对于传统的测验方式,表现性评价需要学生自己创造出问 题的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展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从规定好的选项中选择出自 己的答案。

28.课程内容

答: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9.课程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起什么作用?

答: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0.“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方面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

答:

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探究问题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

2、学会观察与发现,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鉴别、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交往,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分享经验与信息。

5、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勤于钻研的积极科学态度。

6、形成以社会责任意识为核心的现代人文意识。

31.本次新课程改革所使用的新教材具有怎样的内容特征?

答:

1、完全面向全体学生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当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

3、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

4、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5、新教材为教学开创自由的空间

6、新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

32.为什么说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后,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深刻变化?

答:

1、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

2、新课程要求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不是无所不能者;

3、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

4、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

5、新课程中的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3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校本研究”,为此需要我们为它提供哪些保障?

答:

1、树立以校为本开展教学研究的思想

2、在学校内部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决策机制

3、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发展团队的合作精神

4、专业人员的支持

5、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

6、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五.论述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34.结合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答: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为了便于操作,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应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来表述。学校制定的学习目标应包括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两个方面。对于学科学习目标,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目标为例,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来展示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学会学习的技能、扩充并整合知识及沟通技能、思考和推理技能、合作技能及个人与社会责任等方面。

二.设计评价工具。大多数情况下,评价工具通常是以评价表的形式出现的。不仅要反映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表,还要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表。

三.对反映学习情况的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这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关键任务之一。

(1)搜集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常用的方法有:标准化考试、水平测

试、学生工作样例、对学生表现的观察、调查和访谈等。

(2)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以形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报告,客观地描述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要注意分析尽可能全面,要明确学生的成就、优势及不足,分析的结果要简洁明了、清楚。

四.制定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的报告,需要确定改进学生学习的要点,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术语表述出来,并清楚描述对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期望。

35.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哪些方面的课程资源?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如何开发这些课程资源。

答: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的课程资源有:

一.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二.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

三.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也可以按资源开发的途径:

一.开发有限设施我多种功能。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

二.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用具、器材。

三.利用各地的自然状况、风土人情。如利用空气,可进行有氧运动,利用水,可以开展游泳运动,利用山地,可以开展登山运动,广阔的自然界更是生物教学的天然“实验室”。

四.借助发达的信息载体。

模拟试题

(五)一、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 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

7.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 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

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五、论述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答:(3)教学评价策略。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验。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 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

(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

(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8。理解“教育与生活”(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

(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

(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

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

(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确定新的教学观。

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1)当学生有兴趣时;

(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14。教师的关注:

(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

(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

(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

(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第三篇:三新学习体会

“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学习体会

近段时间,通过对“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相关资料的学习,对大讨论活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现从以下四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目的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新跨越、新崛起。努力实现新跨越、新崛起的目的是为了让百姓得实惠,提升百姓幸福感。解放思想,说千道万,九九归一,是为了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将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二、解放思想的作用和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大法宝”。徐光春书记生动阐释了解放思想是“一大法宝”的论断,他说如果把解放思想比作一剂药方的话,那么,解放思想对经济社会这个巨大肌体来说,是具有强大的祛病、健体、强力功能的灵丹妙药。具体来说,它具有“舒筋”“活血”、“消炎”、“解痛”、“健脑”五大功能。解放思想这五大功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打破禁锢,增强活力,清除腐朽,排忧解难,创新思路,开拓进取的强大作用。一句话,“解放思想”这“一大法宝”法力无穷,功能巨大,对振兴中华特别管用、特别有效、特别灵验。从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冲破了一个又一个思想观念上藩篱,我国才逐步走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以此类推,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羁绊,一个单位发展路上的瓶劲,解放思想同样有效。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历史发展的实践让我们深知,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的力度,决定着开放的深度,决定着科学发展的速度,1

决定着社会进步的程度。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解放思想是落实新要求的必然选择,是完成新使命的重要保障、是适应新形势的迫切需要。

三、解放思想对促进六队事业发展的必要性

六队30年来,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如今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朱东晖局长提出“突出主业、拓宽实业、发展辅业、致富家业”的发展战略和“一队一矿一公司”的具体思路,索忠连书记要求我队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来谋划和推进发展,要把六队的发展放到全省、全国乃至全行业的格局中来审视,确立更高的定位,瞄准更高的目标,把我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地勘单位,力争让六队人的生活质量走在行业前列。面对美好的理想,远大的目标,我们每个人只有自我加压,开启思想“总闸门”,树立每个岗位都可以建功立业的信念,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大胆创新地开创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工作,善于抢抓机遇,勇于战胜困难,那么,我们每个人前进一小步,必将推动我们共同的事业——六队的发展,向前跨越一大步,重新崛起在中原大地。

四、解放思想要求我们怎么做

解放思想要求我们把思想统一到十七大精神、省委八届八次精神上来,统一到有色局及六队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上来。要求我们联系实际照镜子,结合工作找差距,把思想上的整改作为行动上整改的前提来抓,以思想上的整改带动工作上、作风上的整改,推动各项工作迈出新步伐。具体来讲:

(一)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思想,引导我们用

科学发展观改造主观世界,使科学发展观真正内化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成为衡量工作的标杆、破解难题的利器、谋划工作的指南。把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从不符合科学发展理念、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传统模式、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中解放出来,不为既有经验所束缚,不为传统模式所制约,不为常规眼光所局限,以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提升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二)要求我们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精神,切忌急于求成的做法。近几年,地勘行业形势良好,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骄傲自满不得,头脑发热不得,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观念。既不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坚持把队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以此作为指导生产、分配的基本依据,始终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之风。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防止在发展形势上形成脱离实际的判断,在发展实践中采取急于求成的做法。

(三)要求我们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尊重客观实际、按客观规律办事。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发展、推动发展、评价发展,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含糊地去改,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

总而言之,社会实践没有尽期,解放思想没有止境。解放思想创造了河南有色地矿六队的辉煌,解放思想也必将开辟河南有色地矿六队新的未来,我们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局、队重大决策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新跨越、新崛起的伟大实践上来,通过解放思想,产生新思维、制定新举措,拿出新办法,提高不断创新的能力,提高工作突破的水平,推进六队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第四篇:三新演讲稿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向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开创未来”。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叫**,来自**乡,首先感谢乡党委、政府,感谢团委,给了我一个和大家学习的机会。刚才我用歌声传达了我们全乡父老建设理想家园的决心和力量。今天我演讲的题目

是《乘发展东风谱时代乐章》。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那铿锵的旋律在我们心中激荡,一个崭新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翻身农奴把歌唱响,但中国的经济百废待兴旺,人民的生活还没有走出贫困和饥荒。人们印象中那低矮的旧房,外面是厚重的青色大砖,里面是斑驳的泥墙。一到雨天,雨水无情地敲打着布满裂纹和虫洞的门窗,也敲打着孩子那稚嫩的脸庞。

当《春天的故事》向我们诉说希望,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农民的生活大变样:现代的通讯工具使人们远在天涯却近在身旁,楼上楼下手机电话早已不是梦想,宽带链接使我们眼界开放。一座座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的厂房,伴着人们辛勤的汗水歌唱。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上,电动车、摩托车、小汽车来来往往,载着人们的欢声笑语,也载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成为地平线上最亮丽的景象。

改革开放使我们农村逐渐富强(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可是不少“空心村”出现在了我们乡,虽然是这样,但是大家都急着忙着盖新房,可以把一辈子的血汗钱花光。显富贵,攀比忙。我要建得要比你强,比你高,比你大。不管规划与设计,更不去想色彩与式样。我没钱也盖房,为了娶妻生子,挑大梁。责任田里烧砖窑,凑合凑合来逞强。不要钢筋混凝土,黏土粘上造正房。农民朋友也在想,什么时候我们能和城里一个样,甚至要比他们强。

我们沐浴着发展的阳光,产生了无限遐想。我们**乡新一届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调查,求策于民,问计于众,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想民所想,急民所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经济园区的扩建动迁工作中,已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经济园区的建设一改昔日我乡农民买菜到集市,买药到城里,买家电到深县的局面。在**经济园区里不必说这里高楼林立,也不必说这里经营多样,单说这里熙熙攘攘的早市就能让我们感觉到我们的生活和城里没有什么两样。现在我们**乡政府又策马扬鞭积极投身于谋划实施新农村、新民居的建设中。目前我乡已经设立了以长官庄、田庄为新民居建设的试点。看着远景规划图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番景象:纵横有序、花草飘香的道路两旁,一套套“高效节能设施齐全”的雅致居所,再加上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文化广场……我仿佛听到了马嘶鸟鸣、春风合奏、欢声笑语。感受到三万多人民梦想的殷殷期盼,一个个生态文明村即将崛起,花园般美丽新居正在向笑逐颜开的农民招手。

昨夜的星辰记录了我们心酸的点滴,今朝的暖风唤起了我们前进的脚步,明日的艳阳勾勒出我们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日日夜夜,分分秒秒,时间见证我们火一样的热情,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广阔的中华大地上,我们一起唱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时代主唱。

春风得意马蹄急,让我们再次把《走进新时代》高唱,让我们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一路高歌,迎风远航。用我们的全部赤诚与智慧,去迎接新农村建设路上的种种风浪。今天的南立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明天的**乡会更加辉煌!

第五篇:三新大讨论

中共中国石油集团

测井有限公司 华北事业部委员会文件

华北党字〔2010〕2 号

关于开展以“提高新认识、开拓新思路、实现新目标”为主要内容的“三新”大讨论的通

事业部所属各单位党支部:

根据公司《关于开展以“提高新认识、开拓新思路、实现新

目标”为主要内容的“三新”大讨论的通知》(党群字〔2010〕1号)的指示精神,事业部为深入落实通知精神,进一步提升全体干部职工对“创新测井、评价油气,全面建设国际一流测井公司”思想认识,确保达到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事业部决定成立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从即日起在事业部范围内扎扎实实组织开展一场“三新”大讨论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大讨论活动的目的与意义

1.2009年,公司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确定了“一体、两翼、三路并举”发展思路、“25511”发展目标和“33658”系统工程。事业部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紧紧围绕促进事业部持续稳定发展这一中心,查找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形成了“稳固冀中、发展冀东与海南、拓展储气库和煤层气、竞争陕北和苏里格”、“推广应用测井新技术,深化测井解释研究,更多识别发现油气层,以优质服务创双赢”的总体发展思路。今年根据公司“四会”精神,对全年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和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事业部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2月7日,集团公司蒋洁敏总经理在公司调研慰问时又发表了重要讲话,为公司科学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成果,落实蒋总对测井公司的工作要求,落实公司“四会”精神和事业部工作部署,都需要事业部上下提高新认识,开拓新思路,努力实现新目标。

2.开展以“提高新认识、开拓新思路、实现新目标”为主要内容的“三新”大讨论,是深入贯彻公司“一体、两翼、三路并举”发展思路、“33658”系统工程的重要举措;是创新测井、评价油气,全面建设国际一流测井公司的重要举措;是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重要举措。要通过开展大讨论活动,使广大干部员工认真领会蒋总重要讲话的精髓,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公司的战略决策保持高度一致,全面了解新思路和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市场意识、超前意识、创-2-

新意识和忧患意识,深刻理解公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把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凝聚到建设国际一流测井公司和实现“25511”目标上来。

二、大讨论方式步骤与要求

1.学习动员阶段(2月25日—3月10日)。要通过事业部两级中心组学习、领导班子会议、形势报告会、职工大会、班组会、座谈会等形式抓好形势任务教育。通过事业部网页、专题展板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蒋总在公司慰问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大力宣传公司、事业部面临的形势及挑战;大力宣传公司“一体、两翼、三路并举”发展思路、“25511”目标和“33658”系统工程;大力宣传公司、事业部“四会”精神,进一步鼓舞士气、凝聚队伍。

2.讨论分析阶段(3月11日—4月30日)。贯彻蒋总在公司调研慰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创新测井、评价油气,全面建设国际一流测井公司”的工作主线,要有重点、分岗位地开展事业部、项目部、作业队(班组)不同层面的大讨论,把公司“一体、两翼、三路并举”发展思路、“25511”目标和“33658”系统工程层层落实到基层,制定具体目标,分解具体指标,制定有效措施。要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基层班组和作业队,引导广大员工牢固树立“六种意识”。事业部将在网页开辟“提高新认识、开拓新思路、实现新目标”大讨论栏目,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及时报道各单位开展大讨论活动的做法和效果,营造浓厚的氛围。

3.总结交流阶段(5月1日—5月31日)。要认真总结“三新”大讨论活动中发现的好经验、好做法,也要注意总结大讨论活动5-

设,确保党组织“三个作用”的有效发挥?怎样加强作风建设为重点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怎样才能进一步加大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力度,不断增强队伍整体素质?怎样抓好事业部的安全稳定工作,为事业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一○年二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三新 大讨论 通知

抄送:事业部领导成员,副总师。

华北事业部党委办公室2010年3月1日印发-6-

下载新基础教育的“三放三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基础教育的“三放三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新学习

    红咏社区三新活动纪实光盘学习总结 “三新”活动作为灾后精神家园重建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尽快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社会管理服务的有效措施......

    三新大讨论

    解放大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病理科姜莉 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是我们站在“十一五”新的起点上谋求更大发展,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

    三新心得体会

    在全国喜迎~北京奥运会之际,我院按照市委要求组织开展了“大力弘扬许昌精神、推动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这次学习讨论活动的实质精神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

    三新学习心得[合集]

    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心得体会流火7月,一场声势浩大的“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主题教育正在我市迅速掀起,它似春潮奔涌波澜壮阔,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百万朝阳儿女......

    三新实施方案

    彬县质安站“三新”主题教育的 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七次全会和县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圆满完成2010年全县各项目标任务。按照市委部署,县委决定安排在全县......

    三新心得

    “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 心得体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三十年,是我们党高举解放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路线,实现科学发展的......

    三新学习心得

    “三新”学习心得体会 “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习讨论、查摆问题、整改提......

    三新心得体会

    三新心得体会 XX年7月21日至22日,省委召开八届八次全会,会上做出决定,动员全省上下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为加快中原崛起而奋斗,并决定从7月下旬开始,集中两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