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组织防猝死相关工作指导意见
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组织防猝死相关工作指导意见
(2015年2月1日)
一、将对选手的宣传渗透到整个赛事组织工作中
(一)赛前
1、报名前
通过网站和合作媒体进行专项宣传
1)宣传中强调项目具备一定的风险性,选手要进行充分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赛前训练,拒绝“裸跑”。
2)请训练专家谈系统训练的重要性。
3)对马拉松举办地的地理环境(海拔)、气候条件(温度湿度)、赛道难度(海拔图、总计攀升)等做详细说明。
4)请医学专家谈身体出现何种反应不适合运动,请选手随时掌握自身身体状况。
2、报名中
1)把好报名关,高海拔高难度赛事设置报名门槛,并增加资格审查。2)在报名流程中针对跑步知识、系统训练、运动中的身体状况、潜在风险等内容进行问答,文字简单清晰易懂,逐条通过,普及相关知识。
3)进入报名程序前,选手应阅读及认可声明承诺一年内经过身体检查无不适病症,经常参加跑步锻炼,理解赛事存在一定的风险,承诺谨慎参赛。之后才能开始报名。
3、报名后
1)建立和选手一对一沟通的短信、微信平台。
2)赛前倒计时短信推送:包括系统训练提醒、自身身体状况评估和关爱生命的提醒、赛前饮食、休息、赛中不适症状提醒、比赛医疗点设置、赛时天气、及时劝阻不适跑友等。
3)在物品发放现场做相关提示、开展相关培训。4)参赛指南中增加上述内容提示。
(二)赛中
1、开跑前
通过广播系统反复播报健康和安全的提醒。
志愿者在起点区域流动,持标牌提醒参赛者量力而行。
2、途中
在半程16-18公里处,全程32、35公里处及长坡、陡坡前放置A板进行风险提示。
在终点前1公里处,设置标牌提醒选手“关爱生命,谨慎加速”。
二、组委会医疗救护系统设置
每2.5公里一个固定医疗点,每1公里一名医务工作者,每100米一名志愿者。每6公里一辆流动救护摩托车,固定站点的救护车滚动向前推进。在可能的情况下,在队伍中有专业医护人员同时参赛或增加巡逻医疗摩托、或携带急救设备的自行车。
每个急救站和每辆救护车必备的药品和设备包括:体外除颤设备(AED)、葡萄糖水、生理盐水等。
有条件的赛事应安排足量配备AED的流动医疗人员。除卫生局,组委会可以与第三方专业救援组织结为合作伙伴。
三、赛前开展相关培训
(一)志愿者培训
赛事须请红十字会培训医疗志愿者,人数按每100米配备1人。医疗志愿者必须持急救证上岗。
(二)裁判要求
提高裁判员的观察能力和责任意识,尽早发现可能出现身体不适的选手,及时询问、及时劝退,不听劝阻的要及时汇报。
四、组委会针对不同天气制定相应预案
(一)高温天气应对措施
1、根据气象预报,面对可能的高温天气及时调整开赛时间。赛前一周确认比赛当日气温。
2、若比赛日当天最高气温超过30℃,可采取以下措施:
1)开跑时间提前(若更改比赛时间应提前5天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告知参赛者)2)设置降温装置,从10公里开始,每5公里设置降温装置(喷淋、冰块、增加海绵块等);
3)针对大众选手增加饮、用水站和能量补给站。
在专业选手跑过之后对大众选手增设饮、用水站,将饮、用水站的间距由每2.5公里变为每2公里或将每个饮水站站点拉长增加每个水站的桌子数。
(二)雾霾天气应对预案
空气质量指数超过200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向参赛选手发布信息,提示选手根据身体状况选择性参赛,敏感人群谨 2 慎参赛。
2、在路面洒水减少扬尘
3、医疗急救中配备更多呼吸道和心肺相关医疗人员
五、保险
意外伤害保险不涵盖猝死,组委会购买或获得赞助的保险必须涵盖猝死风险。中国田协将推出马拉松专项保险。
六、及时有效的新闻发布
设立专门的新闻办和新闻发言人,当遇到突发事件时对外公开的信息要及时准确,且选择公信力强、影响力大、知名度广的媒体。
七、共同主办赛事必须制定防猝死的应对预案,并在赛前进行陈述。
第二篇:中国境内马拉松赛事组织标准
中国境内马拉松赛事组织标准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国境内城市主要赛道举办的全程及半程城市马拉松赛事(以下简称“赛事”),全国锦标赛、冠军赛在本标准基础之上另行参照全国锦标赛、冠军赛组织标准。
二、路线丈量
(一)中国田径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田协”)A类认证赛事、全国锦标赛的赛事路线必须由国际田联/国际马拉松及长跑协会“B”级以上丈量员丈量。
(二)中国田协B类认证赛事必须由国际田联/国际马拉松及长跑协会“C”级以上丈量员或中国田协国家级丈量员丈量。
(三)所有赛道丈量报告须按照国际丈量报告的标准模版上报。
(四)如路线不变,路线丈量证书5年有效。如路线改变,须重新丈量。
三、路线(赛道)标识
(一)与中国田协共同主办的赛事,在赛道上须每1公里设置一块公里牌,在折返、拐弯以及分道的路段须设指示牌。
(二)非与中国田协共同主办的赛事,至少须在每5公里设置一块公里牌,折返和拐弯的路段须有指示牌。
(三)每个比赛项目的终点前100米处,须设置终点提示牌和运动员分流指示牌,每个终点要设置醒目的标识。
(四)各种标识牌和提示牌要清晰、明显,数量要充足,摆放位置要体现以人为本,要有利于运动员观看。
四、起点区和终点区
(一)起点区
1.起点区应选择交通便利、适合赛事相应规模的人员聚集的安全区域,并提供该区域的详细布局图(如主席台、医疗站、厕所、检录区等)。
2.起点区应根据不同竞赛项目的规模设置出发区,并设置明显标志。
3.起点区应综合考虑仪式需求以及参赛选手的集结、存包、补给、医疗、洗手间、垃圾处理等需求进行合理规划。
4.起点应使用明显的标志物进行标志,例如出发拱门或气球。
5.主席台区域应严格控制人员进出,防止该区域人员混杂和秩序混乱。
6.组委会须制定起点观众的人流疏散方案和安全保障措施,该方案需经当地公安部门认可。
(二)终点区域
1.组委会需制定终点区域的划分以及详细布局图(包括终点运动员通道、摄影区、移动卫生间、奖牌及纪念品发放、成绩证书打印和发放等)。
2.与中国田协共同主办赛事的终点区域应设有混合区,混合区内应严格控制人员进入,但需有利于记者进行采访。
3.混合区:一是有特邀运动员和专业运动员通道,通道需有采访背景板,二是有大众选手通道,通道要求宽阔、有利于大众选手疏散。混合区内只允许有混合区通行证的人员进入。
4.特邀选手采访背景板前需有硬质或其他的隔离,使采访人员和被采访人员分开。进入混合区内的记者须持有内场记者证,内场记者证只发给赛事官方合作或邀请的媒体。
五、赛道交通管制与关门时间(一)起点区域应保持交通管制,直至最后一名运动员离开起点。
(二)终点区域交通应保持管制,直至公布的关门时间。
(三)赛事各公里点关门时间参考标准:
(四)与中国田协共同主办的赛事赛道必须采用全程或分时交通管制,直至公布的关门时间。如果是双向交通的公路,运动员只用其中一侧,则可以只对使用的一侧进行管制。
(五)非与中国田协共同主办赛事可由组委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赛道的组织和管理,但须确保选手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六)所有马拉松赛事在赛道上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安保人员和检查裁判员,交通路口须有警察进行管理。
(七)关于交通管制的公告须于赛事举办前1-2周向社会公布,以方便群众出行。
六、饮料站和饮/用水站
(一)所有赛事须在赛道起终点及沿途为运动员至少提供足够的饮用水。如没有赞助,组委会须进行购买。
(二)组委会应按照规则规定设置饮/用水站和饮料站,全程马拉松赛至少为8个饮料站和7个饮/用水站;半程马拉松赛至少为4个饮料站和3个饮/用水站(附件1:马拉松饮料站、用水站桌子参考数量)。组委会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多设置一些。
1.组委会应在饮料站提供矿泉水和功能饮料;在饮/用水站应提供矿泉水及吸水的海绵块。
2.饮料站的饮料桌排列顺序为:运动员自备饮料桌(红色)、组委会准备的饮料桌(蓝色)和矿泉水桌(白色)。
3.饮/用水站的桌子排列顺序为:放置吸水的海绵块桌(黄色)、矿泉水桌(白色)。吸水的海绵块要放置在不锈钢或塑料托盘内,便于保存海绵块的水分不流失。(三)运动员可以按照规则规定准备自备饮料。组委会赛前要公布个人饮料的存放和运输事宜。
(四)其他赛事每个饮/用水站须设水站指示牌。
七、参赛报名和领取参赛物品
(一)注册运动员均须通过中国田协网站进行报名,注册人员名单将由中国田协提供给组委会。
(二)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赛事应规定参赛运动员的年龄限制如下:
-马拉松项目:参赛者须在比赛当年12月31日前满20周岁;
-半程马拉松项目:参赛者须在比赛当年12月31日前满16周岁。
18岁以下未成年人参赛,组委会需要求其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签署参赛免责声明。
(三)组委会可为大众选手提供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两种方式。网上报名为最佳报名方式,建议所有马拉松赛事开通和完善网上报名系统。
(四)发放参赛物品
1.注册运动员:组委会可开通专用通道进行领取或在技术会议上发放;
2.大众运动员:组委会应至少在赛事前三天向大众选手发放参赛物品,并确保发放时间和方式方便选手领取。
3.如在集中区域发放参赛物品的,应科学规划发放区域以及发放流程,尽可能减少参赛选手的排队以及等候时间。
八、特邀外籍优秀运动员
(一)拟申请获得国际田联金、银、铜标的赛事,应按照国际田联金、银、铜标的标准邀请外籍优秀运动员参加比赛(国际田联每年均公布符合参加金、银、铜标赛事的运动员名单)。
(二)其他赛事可按照赛事组委会的实际情况邀请外籍优秀运动员。
(三)赛事组委会如自行邀请外籍优秀运动员,须按照《中国田径协会关于邀请外籍优秀运动员参加中国境内马拉松赛事的相关规定》要求,依程序邀请外籍优秀运动员。
九、参赛号码布
(一)比赛号码布的设计和制作均须遵守国际田联田径竞赛规则的有关规定;
(二)选手佩戴的号码布最大尺寸为宽24厘米×高20厘米;
1.号码布上面最大高度为6厘米,可以印制广告、赛事名称或标识;
2.号码布中间高度为10厘米,可以印制数字,不低于6厘米,不超过10厘米;
3.号码布下面最大高度为4厘米,可以印制广告、赛事名称或标识;
4.赞助商、制造商标记的字母高度最大4厘米。
(三)组委会可以提供用于固定在选手背包上的号码布,尺寸不受第2条限制;
(四)号码布的背面应要求选手填写突发状况的相关信息,包括血型、紧急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五)如需要选手采用别针固定号码布的,鼓励组委会在提供号码布的同时提供别针。
十、计时和成绩证书发放(一)A类认证赛事比赛时须使用中国田协审定的感应计时产品,至少在终点、最远距离的折返点有感应计时点,且计时点总数不少于平均每10公里一个;
(二)B类认证赛事比赛可采用手计时或感应计时,至少在终点、最远距离的折返点有感应计时点,且40公里以内(含40公里)的赛事至少应设置1个分段计时点,40公里以上的赛事应至少设置2个分段计时点;
(三)所有与中国田协共同主办赛事均应向参赛选手提供参赛证书。
(四)所有与中国田协共同主办赛事均应至少向赛事关门时间内完成最长距离竞赛项目的参赛者提供奖牌和成绩证书。
(五)所有赛事在赛后均应将成绩证书及时提供给参赛选手。
(六)组委会应制定安全、有序、合理的成绩证书打印和发放预案,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保证参赛者顺利领取成绩证书,并尽可能减少参赛者的排队及等候时间。
(七)有条件的赛事,可以采取由参赛者在网上打印成绩证书的方式。
十一、比赛录像
(一)A类认证赛事应在分段计时点、折返点和终点等处设置比赛录像,记录比赛的全过程
(二)B类认证赛事需在终点设置比赛录像,以便记录完成比赛的所有人员。
(三)非认证赛事可自行设置比赛录像。
十二、大众运动员等级达标活动的组织
(一)中国田协主办的锦标赛和冠军赛可进行运动员等级达标,其他赛事不安排等级达标。
(二)达标仅限全程项目,且只进行二级(包括二级)运动员以上等级达标。
(三)达标比赛须按以下程序: 1.申请等级达标的运动员须通过单独渠道报名;
2.报名时须提交本人近期1寸正面免冠照片、第二代身份证复印件及照片和身份证正反面电子版扫描图片各1份;
3.组委会须为参加等级达标的运动员编排单独颜色或号段的号码布,以利于区分大众选手;
4.参加等级达标运动员的号码布在检录时发放;
5.参加等级达标的运动员,参赛时须持身份证,赛会将单独检录,由裁判员现场查验身份证和报名信息;
6.组委会要加强路线(赛道)裁判员和志愿者的力量,强化对等级达标者的检查、监督和管理;
7.组委会在分段点和终点处须设置终点录像,以备出现争议时有影像证据;
8.组委会在赛后24小时内,将达级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在官方网站进行至少10天的公示;
9.组委会赛后须核查达标运动员分段点的计时成绩、录像、照片(如有);
10.公示期满无他人提出异议的等级达标者在成绩公示后10个工作日内,到组委会开具成绩确认函,与成绩证书、秩序册、成绩册一起提交到地方体育局办理等级证书,没有确认函者不能办理等级证书。
11.组委会须认真审核达标者是否按照程序进行比赛,在确认无误后方可开具成绩确认函。
12.以上事项须列入竞赛规程。
十三、参赛指南、秩序册和成绩公布
(一)组委会应根据中国田协竞赛组织管理规定的要求,将本次马拉松赛事的实用信息(交通、安保、医疗、竞赛等)编制成手册,于赛前下发到每个参赛人员手中,以方便运动员参赛。参赛指南也可在赛事组委会网上下载。参赛指南建议图文并茂、简单明了,更多的运用图示的形式把比赛信息传递给参赛选手。
(二)组委会应至少于赛前2天将秩序册下发至各相关单位和个人。中国田协共同主办赛事的秩序册中须为中国田协保留一页简介和展示标识的广告页。
(三)成绩公布
1.所有赛事的组委会应按要求详细准确记录比赛成绩。
2.赛事成绩应在赛事结束后24小时内在官方网站公布。具备条件的单位可采用赛事信息系统提供成绩的实时查询服务。
3.赛事组委会须对男女前20名、达级运动员的成绩进行10天的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后,方可发放奖金、开具达级成绩证明。
4.赛事组委会应在比赛结束后1周内将参加赛事的所有运动员成绩以Excel的格式通过电子邮件形式上报中国田协。
5.所有获得A类赛事认证的赛事成绩应在赛事结束后24小时内以Excel文件格式发送至中国田协。
6.所有赛事均应于赛后30天内将秩序册、成绩册各5本邮寄到中国田协。
7.已经申请获得国际田联金、银、铜标的赛事,除完成以上工作之外,还必须在比赛结束24小时内将男、女前20名运动员的成绩以Excel的格式通过电子邮件形式上报到国际田联,并在组委会网站上予以公布。
十四、大型活动
(一)起跑仪式:
1.马拉松赛事的起跑仪式应本着隆重热烈、简便易行的原则,时间控制在6分钟以内。2.语言:建议起跑仪式只使用中文,其他语言可用视频大屏和其他方式显示。
3.具体程序:
-主持人宣布起跑仪式开始
-介绍出席起跑仪式的主要领导
-领导致辞(建议尽可能不安排领导致辞,如有领导致辞必须简短,最好控制在3分钟以内)-请主要领导宣布比赛开幕或请主要领导为比赛鸣枪发令(如鸣枪发令,则由裁判长进行倒计时报时)4.切记不可将“宣布开幕”和“鸣枪发令”同时安排在同一起跑仪式中。
5.领导着装:建议统一穿着运动装和运动鞋。
(二)颁奖仪式
1.颁奖台设置:前三名颁奖,颁奖台从左至右应设置为:2、1、3;前八名或更多名次颁奖,颁奖台从左至右应设置为: 2 1 3 4 5 6 7 8…..依次类推;
2.颁奖顺序:从最后一名开始颁奖,第一名最后颁奖;
3.颁奖程序(以前三名运动员颁奖为例):
-主持人宣布颁奖仪式开始;
-请获奖运动员入场;
-介绍颁奖嘉宾(嘉宾职务介绍尽可能简短、建议只介绍最主要的职务)-宣布获得第三名的运动员,运动员登上领奖台,由嘉宾为其颁奖;
-宣布获得第二名的运动员,运动员登上领奖台,由嘉宾为其颁奖;-宣布获得第一名的运动员,运动员登上领奖台,由嘉宾为其颁奖;
-主持人宣布颁奖嘉宾和运动员合影留念;
-主持人宣布颁奖仪式结束。
4.如为每个名次颁奖的嘉宾都不同,则在获奖运动员登台后,再介绍颁奖嘉宾。
5.运动员颁奖着装:须穿着本人的正式队服。如组委会要求穿着大会提供统一的服装参加颁奖,则须事先征得获奖运动员或其代理人的同意,以免发生合同纠纷。
十五、中国田协的赛事代表、裁判员
(一)赛事代表
1.赛事代表包括:(1)组委会任职人员6-10人;(2)技术代表1-2人;(3)关键岗位主裁判员3-5人;(4)国际公路赛丈量员:1-2人。
2.共同主办赛事:选派(1)、(2)、(3)(4)类人员参加赛事组织;
3.认证赛事:至少选派(2)(4)类人员人参与赛事组织。
(二)裁判员
1.A类认证赛事的赛事主管裁判应为国家级以上裁判,至少两年执裁马拉松赛事经验,其他各主要岗位主裁判(起终点、水站、检查、仲裁等)为国家级以上裁判。
2.B类认证赛事的赛事主管裁判应为国家级以上裁判。
3.赛事组委会应为所有参加执法的裁判员提供统一的裁判服装(或上衣),并制作赛事代表和主裁判的臂带。
注:赛事组委会须承担进入组委会序列和其他所派人员的往返旅费、当地食宿费和劳务费。
十六、技术会议
赛事组委会按照要求提供有关技术会议和竞赛路线的信息,技术会议应由技术代表主持并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中国田协代表致欢迎词
2.赛事组委会主席或代表致欢迎词
3.介绍:组织代表
4.技术代表
-仲裁委员会
-反兴奋剂代表
-当地竞赛主任或赛事主管(总裁判长)-主要竞赛官员
5.路线情况、比赛议程及竞赛注意事项
6.比赛抗议
7.兴奋剂检测
8.广告条例
9.回答问题
十七、保险
所有赛事组委会均应确保在赛事期间组织人员、参赛运动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均有人身保险,确保组委会有公众责任险。注:赛事期间的定义时间为:
1.群众运动员、观摩群众和其他有关人员:比赛当日;
2.注册运动员:从报到之日起到补充通知规定离开之日。
3.工作人员:自工作之日起到比赛结束后离岗之日
十八、安保
(一)赛事组委会须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颁布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来组织安保工作。
(二)赛事组委会须制定周密的赛事安保方案,方案包括起点、终点、路线、VIP服务等各个方面。
(三)赛事组委会须根据比赛路线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管制方案和人员疏散方案,确保各主要路口的交通安全。
(四)为切实做好比赛各区域的人员管理工作,组委会须制作赛事证件,对赛事各区域进行严格管理。(附件2:比赛证件参考设置方案及通行区域)。
(五)举办1000人以上(包含1000人)的赛事,组委会须至少向安保部门提供以下材料:
1.国家主管部门或者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2.马拉松赛事的安全保卫工作方案和安全责任制度。
3.马拉松赛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4.场地出租单位需提交的:
-大型社会活动安全保卫方案和安全责任制度。
-大型社会活动应急疏散方案。
-由行政或行业权威部门出具的可证明活动场地建筑、设施、设备等安全可靠的年检、测试报告等证明材料。
5.与舞台施工单位签订的舞台施工协议书,消防安全协议书。
6.施工单位的营业执照副本和法人代表的身份证复印件,舞台搭建牢固的保证书。
7.如雇佣保安,须与正规保安公司签订的保安合同书,营业执照副本和法人代表的身份证复印件(注明:人员安排)。
8.举办活动的场地租赁协议书。
9.举办活动现场平面图、效果图、座椅码放图。(图上标明通道宽度,并向公安机关提供电子版的场地平面图、方位图)10.证件样本、证件数量证明及封版证明,证件票务防伪说明和保证书。
11.活动现场演出曲目。
12.安全风险预测或评估报告。
13.消防局的批件。14.如有安检大棚,需要搭建公司协议,牢固保证书,营业执照副本和法人代表的身份证复印件。
十九、医疗服务
所有马拉松赛事均需遵守以下医疗服务标准:
(一)赛事组委会应详细列出马拉松比赛中医疗站的位置和其提供的医疗服务,并制定比赛的医疗方案(第一救助、急救、健康护理、救护车服务、电话联络等)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二)赛事组委会须指定比赛沿线的医院作为组委会官方医院,并标明医疗地点、开通绿色急救通道。
(三)赛事组委会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足够的医疗救护车和医疗站,同时在赛道沿线也须安排足够的医疗志愿者进行服务,确保在第一时间内做好救治工作。
(四)赛事组委会还应明确医疗服务中所发生的费用的经济责任。
所有以上信息须通过选手参赛指南向所有参赛选手公布。
二十、兴奋剂检查
(一)所有赛事中,如拟申请或已经申请获得国际田联金、银、铜标赛事,应按照国际田联规定进行兴奋剂检查,并于赛后将检测单和检测结果报给国际田联。
(二)进行兴奋剂检测的赛事应负责以下工作:
1.指定专人与兴奋剂检查官联系
2.提供兴奋剂检查的房间、卫生间及设备(办公桌椅、冷藏用冰箱)3.提供充足的饮用水以及1种以上非碳酸、非酒精饮料
4.负担兴奋剂检查官(2-4名)的往返旅费、劳务费和当地交通食宿费。5.根据兴奋剂检查官要求配备志愿者进行辅助
6.负担兴奋剂检测费用
二十一、环卫
(一)赛道起终点及沿途均应根据赛事规模配备足够数量的公用厕所(附件2:马拉松比赛厕所参考数量),并预留出运动员来往厕所的通道。起点公用厕所应在赛事开始前至少一个半小时开放。
(二)赛事的起终点及沿途应配备垃圾回收设备或垃圾回收服务,赛事组织方应确保在赛事结束后赛事路线上不得遗留任何赛事废弃物。
二十二、媒体宣传
(一)新闻发布会:组委会应至少举行2次新闻发布会和1次运动员记者见面会。2次新闻发布会可分别在赛事批准后和比赛开始前举行。
(二)已经申请获得国际田联“金、银、铜”标的赛事,应按照国际田联的要求在全国或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播放(转播、录播、集锦)。
(三)鼓励赛事至少在本省内对赛事进行转播、录播或集锦播放。
(四)中国田协认证的赛事组委会至少于赛后30天,向中国田协提供不少于5分钟的赛事集锦和新闻报道统计情况,以便于进行赛事宣传。
(五)组委会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媒体宣传。
二十三、市场开发
(一)各马拉松赛事的广告须严格按照国际田联、中国田协及国家有关规定来执行。中国田协有权监督其执行情况。(二)各组委会应自觉接受当地工商、审计、税务等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三)各组委会应配合中国田协对赛事市场开发的信息统计,中国田径协会将对统计信息保密,仅用于评估赛事市场价值等内部使用。
二十四、赛风赛纪问题的规定
关于比赛中出现的违反赛风赛纪的问题,赛事组委会须参照《关于加强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赛风赛纪的管理规定》有关要求来进行处罚。
附件1:
马拉松饮料站、饮/用水站桌子参考数量
饮料站、饮/用水站的桌子数量可参考以下建议。此建议基于使用长条桌(120×60×70厘米)计算,按照5000人的参赛人数。每增加1000人,建议增加4张桌子。
注:
1、半程之前的水站,每张桌子应匹配3-4名志愿者提供服务。
2、饮料站、水站的水和功能饮料,各须按至少1.2(杯):1(人)配备。(考虑损耗和一人多杯)
3、平均每500ml瓶装水(饮料)可分装4杯。
附件2:
马拉松比赛厕所参考数量
以下建议数量按照5000人的参赛人数,起终点厕位与参赛人数70:1计算。每增加500人,建议起点区增加7个厕所,终点区增加4个。其他公里点酌情增加。
附件3:比赛证件参考设置方案
第三篇:中国境内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管理办法.精讲
中国境内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管理办法
(2015年2月1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中国境内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的组织和管理指导工作,使之健康、安全、有序、蓬勃地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际田径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田联”)、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田径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田协”)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提到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包括:马拉松: 42.195公里马拉松项目:参赛者须在比赛当年满20周岁;-半程马拉松项目:参赛者须在比赛当年满16周岁。
18岁以下未成年人参赛,组委会需要求其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签署参赛声明。组委会可以根据赛事特点要求报名人员提供有助于审核参赛资格的资料。
第十章 罚 则
第五十八条 赛事在注册、认证的申请中提交的信息与实际严重不符的、获得认证的赛事在实施中未按照承诺条件履行的,视情节严重程度,1-3年内不受理该赛事的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或运营机构参与的任何赛事的注册、认证、协助与国际组织联络、以及加入中国田协马拉松委员会的申请。
第五十九条 赛事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或运营机构在赛事的运营与管理中严重违反中国田协章程、田径竞赛规则、本赛事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和赛事组织标准的,视情节严重程度,2-5年内不受理其参与的任何赛事注册、认证、协助国际组织联络以及加入中国田协马拉松委员会的申请。
第六十条 参赛大众选手在比赛期间的违规行为,由组委会依据竞赛规程和竞赛规则进行处罚。中国田协注册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违规行为,由中国田协依据注册运动员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六十一条 违反第五十六条规定者由各组委会依据有关法规进行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十二条 选手出现冒名顶替参赛、伪造参赛号码或证件、弄虚作假等情况,首次由组委会和中国田协公告违规者名单,并禁止参加中国田协注册赛事2年。再次出现此类情况的终身禁止参加中国田协注册赛事。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赛道认证、赛事认证等所涉相关费用按中国田协相关收费指导标准收取。
第六十四条 本办法与《中国境内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中国田协颁布的其它各项管理规定配套施行。
第六十五条 本办法由中国田协负责解释和修改。
第六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中国境内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管理办法》和《中国境内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同时废止。
第四篇:8-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等级评定办法
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
等级评定办法
(2015年2月1日)
第一条 为提升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的组织和管理水平,促进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的健康有序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委员会(以下简称“马拉松委员会”)在中国田径协会的领导下负责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的等级评定工作。
第三条 马拉松委员会赛事会员可申请参加等级评定。
第四条 赛事等级评定依据《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等级评定标准》(附件)进行。
第五条 赛事等级划分为3级,从高到低依次为金牌、银牌、铜牌赛事。第六条 赛事等级评定后,1年内有效。
第七条 赛事等级的评定程序按照“自我评价—等级评定申报—专家评定结合网络大众评价”的程序进行。各赛事组委会根据标准进行自我评价,认为达到要求的可向马拉松委员会申报进行等级评定。马拉松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小组结合网络大众评价情况对申报赛事进行综合评定。
第八条 专家小组至少由九名赛事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赛事组委会需配合专家小组提供完整资料,为评定工作提供便利,不得对其工作进行干预,专家小组应正确行使职权,不得徇私舞弊。
第九条 评定结果通过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及中国马拉松信息平台等渠道进行发布。
第十条 赛事等级标准标识由马拉松委员会等级评定机构统一设计以及授权使用。
第十一条 获得等级评定的赛事组委会应在赛事组织及对外宣传中使用赛事等级标识。
第十二条 本办法与《中国境内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和中国田径协会颁布的其它各项管理规定配套施行。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中国田径协会负责解释和修改。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群策群防组织体系建设指导意见111
自治区防汛办关于山洪灾害防治县级 非工程措施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我区属山洪灾害频发地区,90%的洪涝灾害由山洪造成。山洪灾害具有分布广、频率高、突发性强、成灾快、破坏性大的特点。全区山洪灾害防治面积3.2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8.8%,涉及区域人口273万,占全区总人口的43.7%。
国家高度重视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水利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联合启动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旨在通过在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县开展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完善防御预案、宣传防御知识、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等非工程措施为主的建设,有效防御山洪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尤其是有效避免群死群伤事件。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共批复我区大武口、隆德、平罗、西夏区、西吉等21个县(市、区)为非工程措施防治县。2009年,国家防办将我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固原市隆德县列入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县建设,项目已于2010年汛前建成投入使用,在山洪灾害防御中发挥了作用。我区2010和2011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任务共12个县,每县400万元中央补助资金已到位。根据国家防总、水利部关于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要求,按照水利厅工作安排,结合宁夏水利信息化建设总体部署,各县先期实施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任务。建设内容为山洪灾害普查及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确定、建立防御
责任组织体系、编制防御预案、开展宣传、培训和演练。为加快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确保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保质保量完成,按期发挥效益,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建设任务
(一)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划定及预警指标确定
1、山洪灾害普查。充分利用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和相关规范、规程,对山洪灾害影响区进行普查,确定威胁范围和程度。普查内容包括项目区所有小流域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人口分布情况、山洪灾害类型、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受山洪灾害威胁的人口及主要经济设施分布情况等。
2、危险区划定。根据普查的结果,划定山洪灾害防治区内的危险区和安全区。受山洪灾害影响范围内有人居住的区域均须划定,有条件地区可以划定不同等级的危险区域,并以自然村或小流域为单位,标绘在预案相关图件上。
3、预警指标确定。根据历史降雨及山洪灾害情况,结合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类型等,确定每个小流域或乡村各级临界雨量、水位等预警指标,并在实际运用中修订完善。
山洪灾害普查及预警指标确定已在设计合同中一并委托。由项目法人实行委托合同制,委托自治区水文局统一实施,合同具体事项由双方商定。
成果要求为:按照国家防总《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一是填报山
洪灾害普查表和危险区划定表,绘制相关图件;二是汇总形成山洪灾害普查及危险区划定成果报告;三是确定预警指标。
山洪灾害普查成果包括:各乡村名称表,县简介,各乡镇、村基本情况表,山洪灾害影响情况表,县流域基本情况表,监测站名称代码表,雨量监测站基本情况表,水位监测站基本情况,历史山洪灾害情况,河流基本情况表,堤防基本情况表,水库基本情况表,预警响应部门表,预警人员情况表等14张表。
(二)责任制组织体系
建立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组织指挥机构主要在县、乡(镇)、村建立。
1、成立组织指挥机构(实施单位:水务局)(1)县级组织指挥机构
在县设立指挥部,指挥部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合署办公,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指挥部成员由水利、国土、民政、气象、建设、交通、公安、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指挥部下设办公室、5个工作组(监测组、信息组、转移组、调度组、保障组)及应急抢险队。
由县级人民政府下文成立。(2)乡(镇)级组织指挥机构
在乡(镇)设立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指挥机构设指挥长、副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和应急抢险队。
由县级人民政府下文成立。
(3)村级组织指挥机构
各行政村设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各村应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确定监测预警员,并造花名册报送乡(镇)、县指挥机构备查。各行政村应将山洪灾害威胁的自然村和村民组责任人纳入到指挥机构。
组织体系构成见下图。
由乡(镇)级人民政府下文成立。
2、任务分工(实施单位:水务局)
(1)县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县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2)乡(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在县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3)村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村内水雨情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工作,必要时支援邻村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分工在三级组织指挥机构成立文件中予以明确。
(4)制定工作职责(实施单位:公司,配合单位:水务局)制定以下工作职责:
①县级行政首长、县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乡(镇)级山洪灾害防御部、村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工作职责;
②县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办公室工作职责;
③县、乡(镇)两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监测组、信息组、转移组、调度组、保障组和应急抢险队工作职责;
④村级应急抢险队、监测预警员工作职责; ⑤自然村和村民组监测预警员工作职责。
(三)预案编制
预案是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调度和抢险救灾的依据,是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防灾、救灾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各县、乡(镇)及行政村应根据山洪灾害防御特点、防御现状条件,分别编制县、乡(镇)、村三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县、乡(镇)级预案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审批,县级预案需报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备案。公司负责预案的编制工作,水务局负责相关工作的配合。
预案体系由以下部分构成:
1、基本情况
项目区基本情况包括自然、经济社会情况,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山洪灾害防御现状等内容。填写区域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统计表、历史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表,绘制区域内山洪灾害防御基本情况示意图(基本信息包括:区域内的水系分布情况,区域地形,城区、乡(镇)、村庄分布情况等),历史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点分布图。
水务局负责提供普查及危险区划定报告,填写区域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统计表、历史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表,绘制区域内山洪灾害防御基本情况示意图。
2、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水务局提供普查及危险区划定报告)
根据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和范围,绘制山洪灾害风险图,标示山洪灾害危险区、安全区。收集、整理危险区经济社会资料。填写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绘制山洪灾害风险图(图中应标明危险区、安全区范围,标示居民点、重要设施(工矿企业、学校、铁路、公路、桥梁等),标明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水务局负责提供普查及危险区划定报告,填写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绘制山洪灾害风险图。
3、组织指挥体系
包括县、乡(镇)、村三级组织指挥机构,职责和分工,以及指挥部成员,各工作组人员,监测、预警人员,转移负责人以及
抢险人员等联系方式。
水务局负责提供正式印发的组织指挥机构文件和相关人员联系方式。
4、监测预警
包括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监测预警站网信息及预报预警内容、预警保护对象、预警方式、预警发布和程序等。填写监测站点分布表。
水务局负责提供实施方案和预警指标,填写监测站点分布表。
5、转移安置
包括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转移地点、转移路线、安置方式、转移安置纪律等。填写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绘制人员转移安置图(标明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信息)。
水务局负责填写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绘制人员转移安置图。
6、抢险救灾
包括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等。
(四)宣传
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宣传册、挂图、光碟及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做到进村、入户、到人,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的自觉性,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组织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在危险区醒目的地方树立明确的警示牌,标明转移对象、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做到危险区群众家喻户晓。
具体要求:
(1)印刷《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发放至各乡(镇)、村、组。
(2)制作山洪灾害防御宣传光碟及录音带,内容包括山洪灾害的成因、危害、特点、防御组织机构、预警信号、避险注意事项、预警监测设施的保护等内容。不定期地在县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及群众赶集时间进行宣传。
(3)制作《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内容包括防御对象名称、各级负责人、避险地点、避险路线、联系电话等。由各乡(镇)、村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负责制作,并逐一发放到山洪灾害威胁区的住户。
(4)制作宣传牌、宣传栏,在山洪灾害危险区各乡(镇)制作宣传牌、各行政村制作宣传栏,公布当地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的组织机构,山洪灾害防御示意图,并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
(5)制作警示牌,在山洪灾害危险区各行政村制作警示牌,公布当地山洪灾害的危险区、安全区及转移方案(包括人口范围、转移路线、安置地点、责任人等)。
公司负责提供相关成果报告,包括:一是提交宣传实施方案报告;二是提交宣传总结报告,包括宣传资料、实施情况、资金
支付等内容。
公司负责制作和印刷《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手册》、宣传光碟和录音带、《山洪灾害明白卡》,设计各防治区宣传牌、宣传栏和警示牌的尺寸及宣传和警示内容,统一制作并分发各项目县(区)。制定宣传实施方案。
水务局负责宣传牌、宣传栏和警示牌安装以及开展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工作。
(5)
五、培训
按照山洪灾害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总体设计要求,总体培训任务为:
一是开展山洪灾害防御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工作,包括:对县、乡(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人员、责任人、监测人员、预警人员、片区负责人进行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明确各自职责,确保指挥系统正常、有效运转;对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技术及运行维护进行培训,保障系统有效运行。
二是对相关人员进行本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组成及监测预警平台或信息终端使用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故障诊断和处理方法、自动监测站操作维修与运行管理、简易监测站及报汛等技术培训,保障监测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是对简易监测站监测人员进行雨量和水位监测方法、山洪预警信息传输、预警信息传递方法等培训,提高山洪灾害监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组织对村(组)信息员、信号发布员进行信息
收集、整理方法,预警信号发布方式方法的培训,保障群测群防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公司提供相关成果报告,包括:一是提交总体培训计划报告;二是提交群策群防体系培训工作总结报告,报告包含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合同签订、实施情况、资金支付等内容,并附培训教材、培训人员签字表等。
公司负责山洪灾害防御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工作,并印刷培训教材。规范各参建单位关于监测预警设备、监测预警软件和计算机网络设备等方面的培训教材,指导培训工作。制定总体培训方案。
水务局负责组织各参建单位开展各项培训工作,由各参建单位安排培训讲座和提供培训教材,培训活动由水务局负责。水务局提供相关培训教材、证明材料、影像资料和签字表等给方案制定公司,作为总结报告的附件。
(六)演练
针对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建设内容,制定演练细则,编制演练脚本。
公司提交相关成果报告,包括:提交演练工作总结报告,报告包含演练方案、组织方式、实施情况、资金支付等内容,并附演练影响资料等。
公司负责制定演练方案,指导各地开展演练工作。水务局提供演练地点、演练范围等有关信息,由各县级政府
组织开展演练工作。
成果要求为:提交演练工作总结报告,报告包含演练方案、组织方式、实施情况、资金支付等内容,并附演练影响资料等。
二、建设方式
各县级水利部门负责组建项目法人,报当地政府批准。自治区水利厅为宁夏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指导项目建设和管理,负责组织项目省级实施方案和县级实施方案的审查、批复。自治区防汛办为项目的主管单位,负责审核招标方案;负责组织项目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严格按批复的县级实施方案和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加强项目质量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自治区水文局为项目的技术负责单位,在主管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下,对项目前期工作、验收及运行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由于项目属于防洪应急非工程措施,项目所含内容复杂,涉及业务分类多,综合性强,按照有关规定,参照基本建设程序,结合项目实际特点,采取集中邀请招标、委托合同和项目县建设三种建设方式。
1、山洪灾害普查和危险区划定。由项目法人实行委托合同制,委托自治区水文局实施。
2、责任制组织体系建立。由各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3、预案编制和宣传、培训、演练。委托一家招标代理公司,由招标代理公司组织,邀请三家有三个以上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经验的单位(公司),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后遴选出一家,由各县统一委托实施并做好相应的配合工作。
三、工期要求
2011年12月底前全部完工。水利厅组织于2012年3月底前完成初步验收,2012年4月底前完成竣工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推动项目顺利实施,确保项目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及早发挥效益。各地政府负责,水利部门牵头,会同财政、国土、气象等部门组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工作,解决建设中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水务局,具体负责建设管理工作。
(二)提高认识,加强合作。各地要充分认识到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加强与各参建单位(公司)的密切合作,促进各项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明确任务,合理安排。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划定和群策群防体系建设方案,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和进度,按计划有序推进各项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