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及感想(合集)

时间:2019-05-12 14:3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及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及感想》。

第一篇:《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及感想

《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及感想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阿兰·德波顿这位英国的年轻才子,而今有幸拜读他的作品从字里行间领略到的才气,果真不同凡响。阿兰·德波顿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但对于写作,他希望他的书“读起来就像跟朋友谈心,不拿大学问的帽子来充门面、唬人”,他更多地将自己定义为一个随笔作家,“既能够抓住人类生存的各种重大主题,又能以如话家常的亲切方式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仅仅因为这样务实、亲切而接地气的话语,我就开始喜欢上了阿兰这位才子作家。

《身份的焦虑》这本书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回答了我们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在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裕,为什么我们却越来越焦虑,幸福感越来越低?“富裕但焦虑”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似乎已经被大众所熟悉、承认,尽管如此,芸芸众生仍在追逐财富的路途上义无反顾、马不停蹄,而很少有人会停下来思考为什么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焦虑、如何消除焦虑,而这个,正是阿兰在《身份的焦虑》这本书中所要告诉我们、启发我们的。

我们追逐显耀的身份和上层的地位,表面上是出于对金钱、名声、影响的渴望,但根源在于对“爱”的渴求。这里的“爱”不仅仅是从父母或爱人那里得到的爱,还有从社会中他人的尊重和关注中得到的社会之爱,这种爱绝不亚于我们孩提时代曾有过的充分的、无条件的爱。赢得他人的赞美、同情和关爱,成为我们一切行动的力量之源。追逐财富、名声,与其说是贪欲,不如说是对爱和尊严的渴求。

我们总爱拿自己的成就与我们同一层次的、身边的人进行比较,只有当我们的身份与儿时的朋友、现在的同事和亲人相当甚至更高一些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到幸福和幸运。人是一种视野狭窄的社会性动物,喜欢将比较的视野局限在自己可及的范围,不愿比他人差,不愿成为群体的边缘分子。

从历史文化的发展来看,身份焦虑的产生还源于现代社会极大地唤醒了人们潜在的欲望和期待。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期,等级森严的社会占据主导地位,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天经地义的,加之基督教等教义的影响,贫困人民、弱势群体也心甘情愿地接受了社会附加给他们的苦难和不平等。然而,在倡导人人平等的社会,人们开始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追逐财富和上层身份的权力和自由,他们再也不安于原来的位置,加之各种媒体和广告的影响,人们的渴望和期盼被充分地搅动起来,但随之而来的是因达不到期盼而产生的焦虑、不公。

等级社会里存在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既然命定在这个位置上,就应安分守己,做好自己。在等级社会,穷人也能拥有高尚的道德,也能受到尊敬,只是所在的社会位置不一样而已。但在现代的精英主义社会,由于每个人都有追逐成功和财富的平等机会,如果贫困潦倒,则意味着个人的能力和品格逊色于别人。在一个对成功有极大欲望的社会,尊严、影响就与财富、道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便拥有财富和名声,在现代社会,也会受到机遇、经济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而我们却越来越觉得焦虑不安。

作者在书的第二部分从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五个角度出发,为解决身份焦虑的问题开出了药方。在这部分,作者博学多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开药方不是“实用指南”类型的具体做法,而是站在哲学的、历史的、文化的高度试图拓宽我们的胸襟和视野,改变我们的价值观,从根本上培养我们达观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

第二篇: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

身份的焦虑来自于我们对空虚的恐惧

——《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 著名现在派作家卡夫卡在《致密伦娜的情书》中说道:“我的本质是:恐惧。”以致密伦娜在给勃罗德的信中说“我还没有认识他(卡夫卡)的为人,就已经认识了他的恐惧„„”。如同克尔恺郭尔所说:“当恐惧害怕他自己时,他就同恐惧对象保持着一种诡谲地关系。他的目光就再也离不开这个对象,而且,他也不愿意离开,因为,当某一个人想把目光从那个对象上挪开时,他就会感到后悔„„”这是一个人的恐惧。

无独有偶,魔幻派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描绘以孤独作为家徽的布恩迪亚家族,每一个成员都自觉不自觉地佩戴着它。同时,孤独在他们的世界里又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害怕自己陷于孤独的泥淖,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独,悖论的是他们的生存又离不开这种孤独,他们渴望保持孤独的高傲姿态。主人公“奥雷连诺上校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败。他跟十六个女人生了十七个儿子,这些儿子在一个晚上接二连三被杀死了,其中最大的还不满三十五岁。他自己遭到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二次埋伏和一次枪决,但都幸免于难”,最终在革命与无休止的战争中,上校杀死了自己的亲密战友,不可避免的使革命走向了停滞和反动,这和拉美洲的革命历程是吻合的。而上校在否定与自我否定,空虚与迷惘中失去了信仰和精神支柱,这是所有挑战孤独的勇士们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失败。奥雷连诺上校最终远离尘嚣,又躲入了小屋,度过了后来无用的数年岁月。这同样也是美洲轰轰烈烈的革命沉寂之后,那些昔日的英雄无奈选择。以致于其后加西亚在小说结尾绝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这是一群人的恐惧。

作为一个社会上的人本质上是空虚的,假使没有外界的激励,人便会失去其灵魂的重量。外在表现为对身份的焦虑,产生强烈的不确定感以及欲壑难平的煎熬等等的恐惧。人相当于一个容器,自古以来人就深知这一点,因而开始对这个世界加以改造,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对身份的渴慕,对权力的崇拜,对知识(不是智慧)的渴求无疑不是人主观能动改造世界使之适应自己需要的结果。而改造本身也充满了这一种意味。改造是个缓慢的过程,几乎可以用进化来代替。但我认为这并不能说明人在不断的完善自我,同样我也不能同意卢梭的最原始的人是最富足的人的观点。但我以为,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在漫长时间的改造行为本身证实了人空虚的本质,也不断地用自己所谓的成就去填补灵魂的空虚这一可怕的事实。来满足自己对恐惧的满足。

就话语权而言,在这样一个被主流价值观左右的世界上,人对自己的认识前所未有的建立在世俗评价的基础上,被“大多数人的意见”所摆布,虽然而已有人指出这是愚蠢的另一种面目,即所谓的“大众愚蠢”。We have no right to speak for ourselves.就此看来,人在不断的欺骗自己,缘何?这是因为人空虚这一实质导致了人对自我的认识失去了本该首先拥有自我衡量的支点,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恐惧,于是摆布就这样发生了。这显然是个不断重叠的过程,循环往复,流转不止。

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虽然焦虑,但最后成长为优美的天鹅,振翅高飞。

可是,童话毕竟是童话。现代城市生活的步调中,只有在好莱坞才意味着“不快乐是因为这还不是结局”,在电影院的屏幕上才能看见每只丑小鸭都变成白天鹅。媒体给人们创造了太多幻象,也让人有了更多幻想的欲望。

当我们本不是天鹅的时候,我们会幻想自己正在变成天鹅的路上。

我们竟舍得竞相出卖灵魂,出卖玉体,包括皮相、肢体、色相、或者干脆两样都拿来卖。但魔鬼不会像找浮士德一样再找上你的门,因为你已再没有东西可以卖。

我们总是追求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因为这是社会所告诉我们的),而把我们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一再延迟,好像我们总是有足够的时间来这样做„„

这是现代人不快乐的原因。事实上,生活只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对于灵魂空虚的恐惧还是没有得到相应的解答。还有一个,那便是网上讲的“今日穿着衣服的国王讲冷笑话”。在安徒生笔下,人们佯装赤身裸体的国王身着独一无二的华服丽裳。今天没有国王会一丝不挂地游街了,他们身着高端品牌服饰在众人的仰视与崇拜中讲着冷笑话,享受人们热烈回应的笑声。

崇高的地位可带来许多好处,表现在外的行为是奉承、欢笑(即使笑话很冷)以及殷勤和恭敬。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本书中最有创意的解读,就是将每个人对身份地位的焦虑理解诠释为之所以追求身份地位,就是希望从世人身上得到爱。

当你走进一个房间,就算不能成为那个房间的主角,你也绝对不希望被完全的忽视、漠视。我们努力的动机和渴望是试图找回我们曾有过的充分的、无条件的宠爱。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努力争取的那些辉煌的成就,同儿时睁大无邪双眼,胖乎乎地坐在厨房地板上努力拼搭积木的行为并无二致。

这种社会氛围中,我们经常在没有搞清他人观点是否值得关注之前就去寻求他人的赞赏,但只要我们对某些人的思想稍加研究,就会发现它们根本不值得我尊敬。我们应该停止这一

自虐过程。从此我们可能会毫无恶意地蔑视一些人,就像他们蔑视我。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的归处又是何方?这三个关于身份的问题问了千年,却始终没有给出很好的答案。无形之中又加俱了我们的对其的恐惧。

然而恐惧并非一无是处。正如作者指出那样“毋庸置疑,对身份地位的渴望,同人类的任何欲望一样,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激发潜能、力臻完美、阻止离经叛道的有害行径,并增强社会共同价值产生的凝聚力。如同那些事业成功的失眠症患者历来所强调的那样,惟焦虑者方能成功,这或许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承认焦虑的价值,并不妨碍我们同时对此进行质疑。我们渴望得到地位和财富,但其实一旦如愿以偿,我们的生活反而会变得更加糟糕。我们的很多欲望总是与自己真正的需求毫无关系。过多地关注他人(那些在我们的葬礼上不会露面的人)对我们的看法,使我们把自己短暂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假如我们不能停止忧虑,我们将会用生命中大量的光阴为错误的东西而担心,这才是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可见,如果没有我们对我们无法填补身份空虚的恐惧,我们这个世界将会更糟。

按照作者的解释,我们可以在哲学上上来解决。而考察哲学的词根,其本质内核便是爱与智慧。

人对爱的理解实难完整,因为人通常只注意其最关注的事物。

在歌德的少年维特心中,爱显然是指爱情。在法国绅士(他们谈吐优雅,空洞,做着猪的思考)的眼中爱可以是别人对其身份学识的尊重。大多数母亲可能做了一辈子好人,无私的爱着丈夫儿女却说不出一句大道理。由此可见,人在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前提下渴望的爱是多种多样的。就一些观点认为,有些爱不求回报因为其爱的性质决定了爱的过程本身代表着一种认同,比如母爱。而有些需要回报的爱显然需要外在的激励。但这两种爱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得到一种认同。但我以为最本真的爱是对其爱这一行为本身的自我主观上的认同。爱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同样也是人的基础情感。但世俗的偏见让这样的爱暗淡了光彩退居于一块隐秘的地方。更多的是渴望得到回报的爱(这个不该用“爱”来定义)。这隐含了人对身份的焦虑,于是问题又回到最初的命题上---空虚的恐惧。也因此这样的爱大多消失于片刻,也流于狭隘。我们对这种爱的患得患失感进一步让我们的空虚被放大,填补它的唯一途径便是追求最本真的爱,对行为本身的认同总是比为寻求别人的认同来得可靠,也更无私更伟大。我们也要明确我们声称爱对方,是不是仅仅出于对爱的渴望,而不是爱。即我们在心理上仍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这来源于我们内心的恐惧并害怕付出得不到回报的结果。扪心自问,认真体悟,勇于付出,在得不到别人的回应的时候莞尔一笑,不放弃,不强求,足够的宽容,博大的怜悯,感恩的心等等构成了爱的本质,虽然在爱的本质这一层定义上仰赖于人的普遍认识可能并不可靠,看也不能将之简单归于叔本华所谓的“生命意志“里。

如果说爱是一种解决的途径,那么智慧就是第二种。苏格拉底对于真理的孜孜追求已成为一种典范,他认为真理埋藏于交谈之中,推及四海皆准的原则不一定就是正确的、经得起推敲的。它通过智慧的推敲别人的话语尽而得到了真理。但其具有欺骗性,柏拉图的”对话录“也可能因为冗长的对话而偏离了真理的本质,而仅掠其表而未深及内。但这又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很难做到的。

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拥有了强大的内心,一颗可以完全摆脱世俗的左右的内心。知其所求,然后孜孜不倦地去为之work hard。不困于内心的欲望,不惑于他人的意见,不蒙于时代的“欺骗”,进而实现对自己,对爱,对智慧本真的认同,战胜与生俱来对灵魂空虚的恐惧。那么我们还会当我们再次面对对手的漠视和挚友的成功之时,我们的反应就仅仅感到痛苦和内疚了吗?

第三篇:农民身份认同的焦虑

摘 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乡村进入城市。游离在城市边缘的他们越来越被社会各阶层所关注。《高兴》便是贾平凹饱含着对城市底层农民工的关怀创作的长篇小说。在作者笔下,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透过对这一意象的分析,可以探寻其现实意义和文化隐喻,并对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生活境遇及身份焦虑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兴》 肾 城市 农民

新时期是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时期,许多埋藏依旧的社会问题,往往会在此时浮出水面。一直以来,中国社会中都存在着明显的阶层划分,最显著的划分无异于城市人和农村人。城乡差异的日趋明显,使得农民与城市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使得农民成为了人们视域里的社会底层。在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农村与城市的空间距离被空前缩短,城市对农村的吸引更加直接强烈,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走进城市;然而,他们不知道,进入城市的他们只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角落,即使进入了城市,他们依然无法成为城市人,仍旧只能挣扎在城市的底层。而在有了身边城市人“高层”的对比之下,这个“底层”更变得像是一个黑暗的深渊。社会为这深渊里的人取了一个尴尬的名字――城市农民工。

2007年,贾平凹在《当代》杂志上发表他的长篇小说《高兴》,这部小说描绘的正是这群城市农民工的生存图景。在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以刘高兴、五富为代表的一群进城拾荒的农民,在城市的边缘和角落寻求生存的故事。在小说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群在深渊中挣扎的人们的生活世界,通过一个个

啼笑皆非最后让人心酸的故事投射出了拾荒者们的精神图像,以及他们的命运交错与心灵变迁。在整部小说中,除了刘高兴、五富等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之外,还有许多具有丰富意蕴的意象,其中一个意象在小说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贯穿小说始终,在整部小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就是那颗先于刘高兴进入城市的“肾”。

一、刘高兴的肾

肾,在中医上一直被视为人体生命存在发展的本源,明代名医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就明确提出了“肾为先天本论”①。中医医理上认为,人体内的五脏皆与五行相对,肾对水,乃是“天一之源”②,而后“水生木而后肝成,木生火而后心成,火生土而后脾成,土生金而后肺成。五脏既成,六府随之,四肢乃具,百骸乃全”③。由此可见,肾是人体存在的本源,有了肾才有了五脏六腑,有了四肢百骸,人才能够存在于世。并且,肾藏精,而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以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④,可见,肾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西医对肾脏的研究也同样支持着中医上的这一观点。西医认为,肾脏有两大功能:第一,“肾脏是‘生命工厂’,能够产生很多与内分泌代谢有关的激素,与调节血压、生成红细胞与骨骼代谢有关”⑤;第二,肾脏是“净水机”⑥,能够过滤血液中的杂质,并将其通过尿液排除体外。肾脏的这两个功能都说明了肾的重要作用,可以说,肾就是人体发展和存在的源动力和发动机。

在小说中,正是刘高兴的“肾”将整个故事的引擎发动起来了。农民刘高兴为了能娶一房媳妇,便把自己的肾卖给了西安市的城市人。故事便这样开始了,卖肾之后,刘高兴就觉得自己与西安这个城市有了亲密的联系,并对西安产生了深切的向往。后来,婚事告吹之后,他便离开农村来到西安,找到那个移植了自己肾脏的西安老板便成了他在城市中艰难生活的精神动力和生活支柱。当他知道韦达很可能是那个大老板的时候,他对韦达一见如故,产生了莫名的亲近感。但是,命运同刘高兴开了一个玩笑――韦达移植的是“肝”不是“肾”。最后直到小说结束,刘高兴都没有找到他被移植的那颗肾,所以在五富死之后,他依旧没有离开城市,在城里踽踽独行,找寻他的“城里兄弟”⑦。

刘高兴的这个被卖掉的“肾”不仅仅只代表了刘高兴为了娶媳妇而付出的代价,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

“肾”是刘高兴的身体中与生俱来的器官,是刘高兴得以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个体的“先天之本”,是“刘高兴”这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在刘高兴长大了要娶媳妇的时候,却将它出卖,这种出卖既是可怜的又是可悲的。可怜刘高兴不得不依靠出卖自己的器官才有钱娶得一房媳妇,可怜他只有通过这种伤害自己的方式才能实现像娶妻生子这样的人之常情的愿望。但同时这种出卖又是可悲的!为什么刘高兴出卖的不是心、肺其他器官呢?因为那些器官都太重要了,失去了便会危及生命。也许在刘高兴心里肾已经是个不那么重要的器官了,他没有意识到“肾”才是生命本源之所在!用这样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器官就能换到娶媳妇的能力,这笔买卖是划算的吧。他认为把肾卖给城市人对肾来说也是个好去处,所以自始至终,刘高兴都没有后悔过卖肾的这个决定,甚至还为自己的肾有幸被选中而洋洋自得。这是一种无知的可悲啊!然而在失去了之后,他却突然对这颗被出卖的肾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无时无刻不想着它,甚至对那个移植了这颗肾的素未谋面的城市老板也产生了深厚的亲近感,把他当作了自己的“城里兄弟”。

二、“肾”的现实隐喻

其实,农民都有这样的一颗“肾”,这颗“肾”是“农民”这个人类群体得以出现的本源,也是这个群体得以生长发展壮大的源动力。这就是农民的土地!有了土地,才有了农业生产,有了农业生产,农民才随之诞生。农民世世代代在土地上耕耘,土地给了农民食物,给了他们生存发展的动力。土地是农民的生机所在,是农民生活的起点和动力,因此说,土地就是农民的“肾”!然而,当现代化的影响辐射到了农村,农民们看到了城市的富裕和繁华、舒适和便捷,慢慢地被这些蛊惑了。经济上的弱势让他们对城市产生了憧憬和向往,土地的给养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所以当城市主动靠近他们的时候,农民们没有太大反抗就放弃了自己的“肾”,将土地以绝不相称的代价让给了城市。在这些土地变成了城市的铁路、高速公路或者是工厂厂房之后,农民甚至觉得与有荣焉,自己的“肾”也算是有了个好去处!农民天真地认为这份交换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改变,能够拉近自己与城市的距离,但是结果是怎样的呢? 结果是,刘高兴并没有因为卖了肾就娶到了媳妇,“卖肾的钱把新房盖起来了,那女的却嫁了别人”。刘高兴最后得到只是那两间并没有什么意义的新房和对城市的亲近和迷恋。而当土地变成高速公路之后,农民得到的只是一条更为快捷的前往城市之路,而不是城市认可的“城里人”的身份。城市对“肾”的接受给农民带来了假象,农民以为城市既然接受了他们的“肾”,那么对作为“肾”的原主人的他们也应当是被接受的。所以刘高兴义无反顾地带着五富来到西安,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了城市。然而,事实的真相是刘高兴没有看到自己的肾是经过怎样的精挑细选才被选中的。农民们也不知道城市是带着多么挑剔的眼光来筛选着他们的“肾”。他们不知道在城市的眼中,有价值的只有那颗“肾”,而“肾”的原主人是谁,与它没有半点关系。对于城市来说,“肾”并不是连结城乡的纽带,而是一件可供挑选的商品,一旦银货两讫,买卖双方就再不会有任何亲密的联系。

由于显著的城乡差异,使得农民骨子里就有着对城市的向往,所以在农民以为有了“肾”这一纽带之后,农民便觉得终于能够与城市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了。这时的他们被这一喜悦冲昏了头脑,他们看不到城市的谎言和自己的可悲。刘高兴因为这颗捐献给城市的肾,所以觉得自己“活该要做西安人”。他在刚来到的西安的时候,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城市,因此他为城市捡拾街道上被风吹散的垃圾,在城市的桥墩上写上“禁止大小便”的标语,他为维护这个城市的文明和卫生做了所有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他也发出过“一样的瓷

片,为什么有的贴在了灶台上,有的则铺在厕所的便池里”这样对命运不公的诘问,但马上他就以“大树长它的大树,小草长它的小草,小草不自卑”式的自我安慰安抚了自己愤愤不平的情绪;不管城市人如何漠视、轻视,甚至侮辱他,不管城市对他拒绝的姿态是多么彻底,他都未曾因此怨恨过城市,就像他对五富说的“西安城不像来时想象的那么好,却绝不是你恨的那么不好,不要怨恨,怨恨有什么用呢,而且你怨恨了就更难在西安生活。五富,咱要让西安认同咱”。刘高兴接受了这不公的命运,忍受着这些虐待,为的就是这份认同。

这份认同同样也是无数进城的农民工渴望得到的。为了得到城市的认同,进入城市之后,他们积极地改造着自己,他们急于改变自己在农村的生活方式,尽可能的像城市人靠拢。他们从穿着到举止,都在不断地向城市人学习,力图通过改变这些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同时,他们还向城市人学习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就像刘高兴那样,即使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甚至食不果腹,他也总是坚持在闲时吹吹箫,看看收来的旧报纸,甚至可以奢侈一把,到芙蓉园里旅游一番。农民只能这样靠着自己盲目的尝试,来摸索城市的认同之路。他们试图改变自己的农民意识,试图以城市文明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跌跌撞撞地在城市的边缘和角落里努力着。但是,他们没想到城市的拒绝是那样的顽固,不管他们是怎样的努力,城市依然对他们不屑一顾!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肾”,受到城市的吸引来到城市,接受了尴尬的“城市农民工”身份,最后的结局却像黄八说的:“咱把力都出尽了,狗日的城里人还看不起咱!”“城市因‘现代’的优越在需要他们的同时,却又以鄙弃的方式拒绝着他们。”⑧

即使被如此拒绝着,刘高兴还是坚持留在西安,不是他不愿离开,而是他不能离开,因为除了城市,他已经无处可去了。五富的死正象征着进城的农民回归农村的无望。所以,失去了“肾”的刘高兴只能留在城市,汲汲寻找他的“城里兄弟”,等待着他的“兄弟”认同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亲情。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更是无法再回归农村了。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他们在农村赖以生存的“本”,没有土地,农民还算什么农民呢?所以,他们只能留在城市,只能接受“城市农民工”这个尴尬的社会身份,在城市的边缘和角落,苦苦努力,期待着不知何时会到来的城市的认同。

三、对现下农民生活境遇的思考

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财富的积累,使得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物的包围”⑨,中国社会开始向消费社会转变,身在农村的农民也开始受到影响。一直以来靠土地吃饭的农民在消费时代迅速显示出了相较于城市的弱势地位,农民们也看到了城乡的悬殊差距,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成了他们亟待追求的生活目标。所以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成了一名打工者。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外延不断扩展,农村渐渐成了城市的“重工业区”,城市里不容存在的大型工厂进入农村,农民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这也使得越来越多无地可种的农民为了生计,被迫离家进入城市打工。农村开始出现“空巢”的现象,而城市却“人满为患”。

在这种境遇中,农民面临着多重的生存窘境,如经济的弱势、教育的缺失等等。但在其中最主要一点应该就是社会身份的认同问题。进入城市的农民,往往成了人们口中的“城市农民工”,所谓城市农民工指的是户籍在农村却在城市里工作的人,他们的社会身份既不是农村的农民,又不是城里的工人,这种社会身份的尴尬使得他们在社会上失去了归属感,而归属感的丧失会给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系列的问题,进而影响他们自己的正常生活,有的甚至会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等等。贾平凹在《高兴》中对农民进城之后的心理变化做了真实细腻的描写,并且将农民在身份认同上的尴尬和努力也透过刘高兴表现了出来。

城市化的进程已经不可阻挡,农民已经为融入城市交了入场券,那么城市到底何时才能够真正地接纳他们呢?城市农民工们的身份认同的焦虑到底何时才能消失?这些问题都亟待得到答案。

①②③ 李中梓:《医宗必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第6页,第6页。

④ 杨海发、姜殿德、王洪霞:《中医学与西医学“肾”的比较》,《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年第11期,第30页。

⑤⑥ 杨力:《中医肾与西医肾异同》,《祝您健康》2014年第10期,第16页,第16页。

⑦ 贾平凹:《高兴》,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⑧ 孟繁华:《到“城里去”和“底层写作”》,《文艺争鸣》2007年第9期。

⑨ [法]让?鲍德理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作 者:闫文菲,河南大学文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四篇:读书笔记、感想

学习

成功之人必有过人之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我历来认为一个人学习和进步的途径不外乎三种: 一是向书本学习,吸收数千年人类文明传承下来的精华;

二是从自己得失成败的经历中总结分析,发现优点坚持下去,找出缺点坚持下去;

三是向别人学习,尽可能地置身于高素质的人群之中,学习他们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而且在高素质优秀人群中,不知不觉你就会受到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得益。

平时的学习基础比较扎实,在复习时就把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一下就可以了。每天晚上一定要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检查当天的功课,然后把认为有问题的地方过一下就行,每周总结本周的进展。这样,已经掌握的地方就不要再去浪费时间,对没掌握的地方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这样做事半功倍。

学习方法的核心是每天、每周的思考、检查,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重复劳动。

学校著名经济学家历以宁老师谈起自己如何能在短短的时间中接连出版多部专著时说:每次读书都做记录卡片,分门另类地存放起来;每有灵感或者想法,也都用卡片记下来,然后再勤加整理,慢慢写出来,多年如一日的坚持。

我们也许不可能为某些事腾出专门的大块时间,但可把事情化整为零,把时间化零为整。这个办法受益终身。

灵感和创意总是在瞬间来临,如果你不把它们以最快的速度记下来以备以后的日子使用,你很有可能就会把它们忘记。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自己想到的灵感和创意记录下来,不仅能够时常翻翻加深印象,而且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它们有系统地组织起来,成为自己未来应付各种情况的点子军火库。可以给自己准备两个本子,一个是工作备忘录,记录每天的日程安排,标好顺序,重要的或能产生直接效益的就做个记号;另一本由是自己的思想库,有好的想法与灵感随手就记起来,给自己以触动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也记起来,累了的时候就可拿出来补充营养。

任何机器设备都会按一定年限折旧,这是任何人都明白的道理,可很少有人想到自己的知识能力也在折旧。能变通者才能够生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与机器的区别就在于人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如果你不能睁大双眼,以积极的心态去关注学习、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那么你很快就会发现,你的价值被打了八折、七折、六折、半价处理,甚至一文不值。而这一切也许在你茫然不觉的时刻就突然来临,因为不可能有一位会计给你的“折旧”做财务报表来提醒你,只有自己主动给自己做帐,时刻提醒自己的知识危机感。

读书学习是一个人终身的修炼过程,也许不可能很快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它会给你的心灵带来无尽的收益,而且会帮助你认识世界和生活,与人交往,对子女的教育及沟通„„更重要的是,一旦你读进去,那将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享受。读书三代雅人多。

习惯、态度

不要把拖延看成是一种无所谓的耽搁,面对问题最顺其自然的方法就是着手去解决它而不是回避它,拖拖拉拉这个坏习惯不是无伤大局的,它是个能够使你的抱负落空、破坏你的幸福、甚至夺去你生命的恶棍。时间是治疗心灵创伤的大师,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高手。拖延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让你习惯于某种糟糕的状况中,无心也无力再去解决问题。

来自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发现,一个人若得到一份工作,85%取决于他的态度,而只有15%取决于他的智力和所知道的事实与数字。既然态度是如此重要,为何不对自己的态度积极一点呢?对自己保持积极的态度,认真投入,敬业地去做事情,不仅可以超越自我,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跨越成功的障碍。在没有别的绝对优势可言时,比别人多投入一些,更积极一些,再耐心一些,这就是优势,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优势。在生活中,是我们内心世界在起作用,而使我们上进的内部动力就是我们的优势之一。

没有选择,无法改变时,至少还有一点可以选择改变:选择自己是去投入地享受还是被动地受折磨,是否改变自己的心态。

有些不应该的动作或行为潜藏着巨大的危险,也许起初人们对其尚有一份警觉,但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你的潜意识中也许就把不应该当成了应该,把危险变成了安全。你习惯这样了,没觉着有什么不对,可其中潜伏的危险因素消除了吗?没有,反而在你习以为常的时候,它正一步步向你逼近。习惯就是力量,有好也有坏。坏习惯就像一种慢性病,可能一开始并不引起你的注意,但是如果不能引起重视,发现得越晚,损失就越大。

进步、成功

一天清晨,有个人到海滩上去散步,他看见许多海星被早潮冲上了海滩,当潮水退去的时候,它们被留在了海滩上。如果被正午毒辣的阳光照射到的话,它们很快就会死去。因为刚刚退潮,所以绝大部分的海星都还活着。那人向前走了几步,捡起一条海星,把它丢进了海里。他就这样不停地捡啊捡,以一条条把它们扔回海里。有个人正走在他的后面,不理解这个早来的男人为什么这么做。于是就追上他问:“你在干什么?海滩上有成千上万条海星,你能够救几条? 救不救这几条海星又有什么区别?”这个早来的男人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又向前走了几步,捡起一条海星,把它丢向大海。然后转过头来说道:“对这条海星来说,捡不捡有很大的区别”。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小善终成大德,积小德终成大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过去的事情与流逝的光阴再去追悔已然无用,但明天还有许多的路程要走,设定一个目标,从今天开始坚持做下去。每天做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终会有巨大的收获。

追求成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理性的战胜本能,克服自身惰性、缺陷,挑战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与自己的惰性和缺点做斗争的过程。每天克服自己一点点毛病,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成功就这么简单。

做事情也许只是解决燃眉之急的一个短期行为,做事业则是一个终生的追求。

谚语:使你疲倦的不是脚下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细砂。成功的经验有千条万条,但都离不开这一点:大处着眼,小处做起,切实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克服自身的各种惰性和小毛病,唯有如此,才能具备成功者的基本素质,可以征服各式各样的高山。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搞清楚成功的定义。成功其实就是: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成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种可预见到的必然的结果,其间出现的一些偶然因素会对其进程或结果的量的方面产生影响,而不应对其质的方面产生决定性影响。或许我们可以给成功做出一个模型:

1. 有一个明确可行的目标;

2. 有实现目标的正确的方法和计划; 3. 有持续不懈的坚持与努力;

4. 具有或在其过程中不断增强的控制进程抵抗风险的能力; 5. 实现目标,获得预期的结果。

成功应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必然,只有经过多次磨练,成败的反复考验,我们在各个环节上都完全过关后,才具备了基本的素质。

我们每天都要问问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正在做的这些事情与之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衡量自己工作效率的标准不是你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所解决问题的价值高低。

目标是对的,能力是有的,为什么总成功不了呢?人生就像一场激烈的马拉松比赛,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保持耐力而不是在某一个阶段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耗尽所有的体力。通往成功的道路是一个漫长艰辛的折磨人的过程,有时简直会令人发疯,所有意志的堡垒轰然倒塌。所有成功者,无一例外都是意志力极强,能耐烦,耐得住寂寞的人。在做事情时,也许没有一个明显的对手和敌人,但真正的对手其实就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比的就是意志、毅力,看谁耐得住各种艰辛、折磨、烦恼,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成功是指最终实现了目标,但并不意味着从不受到挫折。成功是赢得了整场战争,而不是赢得每一场战斗。

如果你有心在你生活的每一天给自己悄悄定下一个小小的目标,当事情长久地发展下去,你就会明白其实我们正在从事一项伟大的工程,我们正在制造差异。这种差异是大是小没有关系,如果每天都有一点点小进步的话,我们终究会带来巨大的差异。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上帝似乎在此和我们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告诉我们人1生的目的地,却拒绝给我们地图。于是在上帝慈祥而狡黠的目光下,我们在人生的莽原上无助地跋涉。在跋涉的行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最为辛苦的并非路程本身,而是在路上我们永远不知道是否选对了方向(甚至连证明自己是否对错的机会都没有)。这就是人生的困境,我们在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失落了家园,而我们的一生都在找那条路----回家的路。

人生最糟糕的境遇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劳状态,感动过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动你,吸引过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甚至激怒过你的一切也不能再激怒你,即便是饥饿感与仇恨感,也是一种强列让人感到存在的东西,但那种疲惫会让人止不住地滑向虚无-----叶天蔚??

清晨一口新鲜的空气,雨后一片鲜嫩的绿叶,天上一片变幻不定的云彩,一顿可口的饭菜,一夜好睡,一个老朋友爱问候„„怀着感恩的心情去体验造物主的厚赐,带着鲜鲜的态度去体会每一点变化的不同。你可以有很多适合自己的方法,把一波潭澜不兴的死水变成欢快奔流的小溪。生活难以改变,但你可以改变你的心情。

每个人都有诸多的遗撼:有时间时没有钱,有钱时却又没有了时间;有能力时没机会,有机会时却又没有能力;年轻时用健康换金钱,老了又用钱来买健康。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算命先生为人算卦,说这个人20多岁时诸事不顺,30多岁时虽多方努力仍一事无成,那人焦急地问:那40岁呢?算命先生:你就已经习惯。

财富

人的一生如潮起潮落,起伏难定,在潮头风光时要看到落到潮底的危险性,在潮底的时候则要有向高峰冲击的信心和行动。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我还活着,我要努力行动,我有信心。其次就是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请万分地珍惜它们,你没什么大不了,可是家人却同样关心你,房子不大,家却温暖,这份亲情是财富,终身值得珍惜。第三,你的抱怨表示你对现状有所不满,你在试图努力改变它们,在追求你想要的东西,这种欲望、上进心也是财富。而现在的不如意、逆境、挫折乃至苦难都是你的财富。人们常说,苦难是最好的大学,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业者,无一不是从苦难中走来的。在逆境中,我们会经受各种考验与锤炼,百炼成钢,成就我们非凡的意志品质和能力,“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其益所不能”。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它看成结局而不是过程。

相对速度

今天与昨天相比,我们很容易满足,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是必要的。但我们还要同别人比,看看自己的相对速度。《心里的锁》曾经收录过一个故事:甲乙两人到野外游玩,忽然来了只狗熊,甲赶紧换跑鞋,乙不解地问:换鞋有什么用,你还能跑过狗熊吗?甲说:我只要跑过你就行了。确实,在这个故事中,除去道义的因素外,我们相信,甲的速度并不重要,相对速度却很关键,他只要跑得比乙快,就不会葬身熊腹。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想确定自己的位置,必须采用参照物,人都是在比较中生存的。生存、发展的机会可能只有有限的名额,往往会有一大群人去拼抢,你只是尽力是不够的。要优秀,要比别人强。比别人强的捷径是:发现他们的优点,努力学习,把它变成自己的优点。

话说自律

生活中充满了数不清的随意性,更要命的是:没有人会替你自己去管理你的生命。自己的日常生活与生命的重大安排,从决策到执行到监督落实,全靠你自己。

给自己定出计划以及纪律,严格要求自己,看似委曲了自己,强迫自己放弃很多生活的乐趣,不能够随意、潇洒地生活。其实眼前的这种严格自律,正是我们养成良好习惯,克服种种惰性,从而享受高质量生活的前提。

不要随意放纵自己,不要轻易向各种诱惑低头,坚持自己的方向与计划,管理好自己的人生。否则,你很可能随小波逐流,贪图眼前的点点安逸享受,而损失掉生命中真正的财富。

你见过田野间辛勤耕作的水牛吗?它们为什么这么卖命,在炎炎烈日下不停地忙碌呢?因为它们的鼻子被一根绳子给拴住了,只要它们不听话,人就使劲扯那根绳子,在它的意识中只有这个准则:跟着绳子走。有时候,人犯起毛病来,还真像这些被拴住鼻子的水牛们。我们应该把这种人称作“人牛”,因为他们不仅十分自愿地甘心于命运的支配,他们的生命中已充满了被奴役的牛性,被一根无形的绳子牢牢拴住,不敢也可能没有想过要去做别的尝试。我们常常抱怨命把通向成功的大门给锁住了,却从来没有想过通过的方法有很多种,你尽可以绕行、爬墙甚至是撬开那把锁,但没有什么比接受命运摆布更糟糕的。尼采说:不是牧者,便是羊群。你不去选择命运,命运才选择了你。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依据自己的判断进行自己的选择,才能免遭成为羊群的厄运。

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能随时兑现一切。

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情绪低沉,意兴阑珊,却并没有由此而推迟去做重要的决策。多年以后,当我们回头看时,方知这些决策给我们造成多大的伤害。

每临大事有静气,是能够做成大事者的基本素质之一,越是重大的决策,越是要心平气和,头脑冷静,周密地分析各种信息,判断各方局势,做出认真负责、科学的决策。而当一个人情绪波动较大或压力比较大时,仍然能做到冷静地处理一件很困难的事,这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我们可能丧失了清晰的分析判断能力,最会有一种尽快摆脱这种境地的渴望:我不想在这儿呆下去了,随便哪条出路,只要能走开就行;或者是我气得受不了,先把气出了再说。

在各种情绪冲动下,我们极易做干出后悔终生的傻事不定期。所以,在情绪不好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平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匆忙决策。

先“舍”而后“得”

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地向日本著名禅师南隐问禅。南隐先是以礼相待,却不说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客的杯子,杯子已满还在继续注入。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终于不能沉默了,大声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能再倒了。”“你就像杯子,”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让我如何对你说禅。”有时候,如果我们只抓住自己的东西不放,就很难接受别人的东西。有些人什么都不原放弃,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有所失才会有所得。放弃不是失败,是智慧,放弃不是削减,是升华。

控制时间的艺术

一寸光阴一寸金,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却没有控制时间、高效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和艺术,结果还是任时间白白流逝。

有一首著名的诗是这样写的:

他在月亮下睡觉,他在太阳下取暖,他总是说要去做什么,但什么也没做就死了。

时间是什么?我们在哪里?答案就是:时间是现在,我们在这里。我们应充分利用此时此刻。

“成功者总在做事,失败者总在许愿。”个人的行动是我们唯一可以有能力支配的东西,这些行动的综合不仅成了我们的习惯而且也成了我们的性格。

表达

有理不在声高,这话不假,可许多时候我们必须开口大声讲话。不敢大声说话的人,往往对生活具有强烈的恐惧感。导致恐惧的主要原因是他们骨子里害怕失败,害怕得不到众人的认同,害怕自己讲演不成功而给自己的脸上抹黑。能力强的人,总是让人联想到自信果断,他们发言时神态自若,言辞滔滔不绝;而能力差的人,大多是那些一发言就唯唯诺诺沉默不语的人。

台湾专家认为“勇于发言常常胜过埋头苦干”。

教育

我们不能保护孩子们的一生,我们最大的责任在于训练他们怎么样用自己的勇气去面对生活。过分的保护孩子会导致他们过分地依赖,只会使他们失去了可能发展和探索的空间。让孩子从亲身经历中获得责任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亲身经历是家长最有效的教育方法,适当地给孩子们出点难题,让他们出出丑,然后选择时机就事论事,往往能够鼓励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比无微不至的关怀强过百倍。

在开始培养自我独立能力时,必然会受到一些挫折,受一些委屈,此时不应一改初衷,忙不迭地去呵护、安慰,替他们解决问题和承担压力,而是要引导他们自己走出挫折,并从中学习到经验教训,锻炼自己我解决的能力。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罪,才是真正地爱护和负责。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师。在孩子们的眼中,这个世界是新奇有趣的,假使孩子做了错事,威吓和严厉的训斥实际上并不能够使他的行为举止走上正轨,惟有教育、启发和引导,才能使他拥有适宜的行为和意识。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可培养出适宜的行为举止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会导致的后果,引导其用正确的方法去改正。再进一步帮助他们分析以后碰上同样事情该如何面对。

在漫长的一生中,父母是教育、塑造、影响孩子的过程,不能说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父母,但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你懦弱的时候无法要求孩子勇敢,你大手大脚花钱,孩子也不会从你这儿学到理财的本领,你不进步,你也不会看到孩子的进步,你说脏话成习惯,孩子说话也会受到“污染”„„孩子不仅看你说什么,还看你做什么,你就是他学习的榜样之一,家庭是他成长最直接的土壤。爱孩子们的父母希望孩子优秀的最好途径就是:与孩子一道努力进步,共同变得优秀起来。

在学习上,分数与及名次只是衡量孩子学习能力与成绩的一个最简单化的参考标准,切不可将之绝对化。我们应该了解的是:

1、孩子是否对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有兴趣,是否在学习中得到一种享受和乐趣;

2、孩子是否能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否在不断地进步。如果孩子对学习有浓厚的人趣,在掌握新知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极大的精神上的愉悦,那么不用你去督促他,他也会自觉地扑进学习中。如果孩子掌握了适当的方法,总在不断地进步,我们也就没理由指责他并简单地在表面上把孩子与别人相比较,从而对孩子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以及自尊心都构成打击,让他视学习为畏途呢?简单的比较非常不公平,且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人家开宝马,住别墅,为什么你不行?不要去做简单比较,给孩子们多一些关怀、理解、鼓励、支持,帮助他们走好自己的路。

第五篇:读书笔记感想演讲

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首先我想在这里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本书汇集了一位伟大教育家的思想精华和最激动人心的内容,是作者最成功的励志经典,无数读者通过阅读和实践书中介绍的各种方法,不仅走出困境,有的还成为世人仰慕的杰出人士!这本书就是《人性的弱点》,作者,戴尔·卡耐基。

卡耐基是美国最优秀的成人教育者,也是当代世界最杰出的教育家之一,被尊称为当代成人教育之父。

卡耐基在本书中运用了大量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分析。主要是在告诉我们如何了解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让人喜欢上你、如何让自己获得成功等等。当一个人步入社会之后,想打拼出自己的地位,最主要的还是看他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这本书不是在向我们传授知识,而是再叫我们如何行动,这才恰恰是教育事业的根本。

当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观点和语言魅力所折服。比如,卡耐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份显耀感,就是虚荣心,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批评,当你想得到别人的好感时,多真诚的赞扬别人,少夸须自己,自然别人就会对你有好感,愿意和你接触。记住卡耐基的一句话,真诚的赞美可以为你换来一份以外的回报。

而本书中最核心内容是三个要素,真诚赞美他人、不要过度责备他人、永远要有一颗乐观的心。的确,人非圣人贤人,孰能无过?在现实中,咱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每个人都有弱点,如果仅只只是攻讦、嗔怪或抱怨他人,而不思量自己的过掉,那末只会带来消极的成果,错误的事情更是得不到任何改善。咱们需要理解和宽容,因为人的生活最大的美德就是饶耍比如,挤班车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或走在路上不小心撞到别人的时候,是破口大骂?还是说声对不起?或者爽性选择沉默?其实,饶恕别人等于善待自己。咱们不能仅仅就是简单地去嗔怪他人,而要仔细看自己,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思量对方的需要,这样才气了解一切,宽恕一切,在真正处理完成问题的同时,也为自己成立起良好的人际瓜葛。只有学会真诚地体贴他人,才气赢得别人最大的信任。

接下来我想谈谈成功。卡耐基说过:“两个人从铁窗朝外望去,1个人瞅见的是满地泞泥,另1个瞅见的却是满天的繁星。”不同的心态,产生不同的观念,导致不同的成果。乐观的心态可让你的生活布满着幸福和欢愉,悲观的心态则让人永远都活在疾苦和绝望当中。

在现实中,咱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困难,陷于逆境。现在许多人都是开始豪言壮语要去改变社会社会,结果却往往处处碰壁心灰意冷而在社会中随波逐流,同化于整个社会中去。社会可以逃避吗,不可以我们只有面对下去。那么,我们该如何树立踊跃的心态,英勇地面对困难,摆脱眼前的压力呢?其实,很简单,关键就在于心态。有了好的心态,才气有好的成果,才气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去。以乐观开朗的心态去面对一切,面对困难我们微微一笑,一切皆为浮云,过眼烟消云散。面对失败我们微微一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何惧之有,大不了从头来过。我们要明白:学习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工作,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咱们可以先就业,再生业,最后事业,一步1个脚印,踏踏实实积累经验,相信最后成功并非那镜花水月虚无缥缈,我相信只要我们可以积极乐观的去对待这一切,我们也完全有能力达到自己人生的巅峰,到那时的我们就无悔于自己的青春!谢谢

下载《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及感想(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及感想(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感想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感想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感想,欢迎阅读参考!! 三国演义好句摘抄:1、分久必合,合久必分。2、凤翱翔于千......

    读书笔记加感想

    天下无敌,一般都理解为“天下第一,无人是敌手”,其实也可理解为“天下没有敌人,四海皆朋友”,而我更喜爱后者,前者纵使天下无敌,那又如何?有时好胜心太重,戾气太重,不仅伤身,而且伤别人......

    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 简介: 考试对学生是一种紧张性刺激;易引起一定的焦虑反应,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属正常现象。但过度的焦虑不仅会危害认知过程,使学生不能正常发挥应有的水平,而且会损害......

    关于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感想

    范文一题目:《海底两万里》 作者:儒勒•凡尔纳 主要内容:1866年,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人们都感到非常惊奇。邀请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参加追捕,他在追捕过程中......

    如何远离考试焦虑

    如何远离考试焦虑正确看待三个问题 首先,要客观地看待考试。有人说考试是个“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有道理的。考试可以督促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文化知识,使其了解自己......

    关于焦虑的演讲稿

    关于焦虑的演讲稿三篇关于焦虑的演讲稿一篇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你好!大家好!我是演讲稿的范文,很荣幸能来这里参加主题演讲比赛。我演讲的主题是不要在努力中焦虑。曾经......

    如何应对考前焦虑?

    如何应对考前焦虑?Q: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现在每天的任务就是学习,每次考过试都像跑了几千米那样累。现在的日子真是让我苦不堪言。我甚至一看到考试通知就感到前所未有的紧张和......

    缓解高考焦虑

    七招缓解高考考前焦虑最近有家长和同学问我高考越来越近,考生却晚上经常睡不着觉,白天压力也很大,一离开书桌就担心且不踏实,有时还感到空虚等!怎么办? 实验也证明:接近考试前的今......